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2024-06-29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共9篇)

篇1: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学习笔记

本课程是2011年教师远程培训课之一。

通过几天的认真学习,我初步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现实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策略等等。我们教师要走出职业倦怠的现实困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教师要掌握职业倦怠的自我调控方法。优化社交技能,学会管理压力,驾驭班级管理,有效管理时间,特别是要寻求社会的支持。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课程主要有下面五个学习内容:

一:调控倦怠——优化社交技能:

1、教师职业倦怠与人际交往;

2、调控师生关系;

3、调控同事关系;

4、调节社交技巧。

二:调控倦怠——学会管理压力:

1、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

2、缓解考试压力 ;

3、缓解管理压力 ;

4、缓解自我发展压力。

三: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

1、职业倦怠与班级管理;

2、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

3关注非正式群体 ;

4、掌握课堂控制策略。

四 :调控倦怠——有效管理时间:

1、职业倦怠与时间管理 ;

2、学会珍惜时间 ;

3、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

4、学会有效使用时间。

五:调控倦怠——寻求社会支持:

1、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 ;

2、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 ;

3、利用支持性网络体系 ;

4、把握好教师评价体系。

篇2: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㈠ 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由于工作方面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教育是职业压力的高发行业,教师是职业压力的高发人群,教师压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㈡ 职业倦怠有六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生理枯竭。主要表现为,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了,总是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经常生病。

第二个特征是才智枯竭。它会让人有一种空虚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衰竭。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容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

第四个特征是价值衰落。表现为个人的成就感下降,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一再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个特征是去人性化。去人性化直接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否定、猜忌和不信任。这种态度既有对同事的也有对家人的。

第六个特征是攻击行为。攻击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另外一种攻击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倦怠的情况下出现自杀。

㈢ 职业倦怠的三个不同成分

Maslach(马勒诗)将职业倦怠分解为三个不同成分的综合症: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Emotion Resources)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玩世不恭或者去人性化,性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DP)是指个体会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个人照顾或服务对象的一种无感情、非个人反应。成就感低落(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

㈣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感群体。很多教师经常感到工作不能发挥个人所长,情绪低落,有心无力,进而产生失落感挫败感,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经常感受到情绪衰竭状态,觉察到自己不能像在事业早期那样给学生许多帮助,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有的老师甚至不想去上班,不想迈入学校的大门,一走进去就头痛,对工作是应付,对上课没有兴趣,交差了事,对生活和工作冷漠悲观,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处于人格解体状态的教师表现出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种消极、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拒绝接纳学生,蔑视,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下滑,得过且过。

低成就感的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感到自己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履行学校的职责,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二、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㈠ 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压力 ㈡ 学校管理体制下的工作竞争 ㈢ 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 ㈣ 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态度原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㈠ 坚持正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㈡ 调整保持自我积极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㈢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㈣ 提高耐压的心理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㈥ 搞好身体锻炼和饮食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远离倦怠。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四、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构建学校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㈠ 校长要关心教师的幸福,营造轻松和谐的组织气氛。㈡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支援机制。

㈢ 制定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给予教师富有针对性的帮助。㈣ 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公平的内部竞争机制。

㈤ 全社会也要为缓解教师压力多做努力。政府改善教师待遇,全社会尊师重教。

来源:《新时期教师心理素养提升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工作态度是高校教师工作内在能动性的主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知识的外显和个人发展,也是高校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我国学者姚利民(2003)研究大学有效教学特征认为“教学总是在师生一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师生的情绪状态影响、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效率”。教学活动固然受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实际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内容取舍,教学策略选择,教学互动设计,都是由教师来实施或主导,积极主动和消极倦怠两种不同教学态度所导致的教学效果无疑有显著性差异。Kerby.D(2001)指出有效的教师对于学科的内容及教学的专业实践表现出激情,有能力以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态度还影响学生个性形成,人格本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既包括传授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包括对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教师积极热情的教学和生活态度在教学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品质往往会循着教师教学态度的轨迹而发展。

本文从分析高校教师群体特征和高校教师工作态度影响因素出发,提出教师教学态度激励模型,对态度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高校教师态度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管理框架。

2 态度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对某一特定对象比较稳定的反应倾向。态度本身不是行为,但制约着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对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种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渐进过程。社会心理学家Kelmen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顺从→认同→内化”。个体接收到态度对象的新信息,重新评估态度对象的价值,确定新的行为倾向,从而形成新的行为态度。关于改变态度的方法,心理学家Hovland.C.I等(1953)人提出的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型(见图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至少有四个:说服者、信息、情境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个体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情感转移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之上。当接受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一致性机制便开始起作用。但说服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信息引发的反驳的数量和性质,如果反驳过程受到干扰,要么改变态度,要么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和对信息加以拒绝。

心理学家提出很多理论对态度为什么改变加以解释。认知元素失调论认为如果在人的认知系统内各元素不协调一致,便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导致态度的改变。参与改变理论主张通过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来改变人的态度。因为人是活动在群体中的,群体活动的性质和规范就决定着人的态度。参照群体改变态度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和角色的人真是形成个人态度的重要基础,态度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而改变。

理解和学习态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教师的积极主动工作态度,改变消极倦怠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校教师工作态度影响分析

高校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倦怠是教师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积累递进的反应结果。导致教师消极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如工作压力、同事关系紧张、学生行为不良、晋升困难、较少参加决策过程等。内在因素如个性特征、价值观、自我效能的高低等。结合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现状来看, 负面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才聚集的效应和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

高校教师群体是人才聚集的典型,教师一般都学有专攻,知识丰厚。但教师之间的人才之间的冲突效应会对教师个人认知、情绪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社会比较方式也影响其工作态度的变化。Wood . J. V(1989)把社会比较方式归纳为四种:上位识别、下位识别、上位对照、下位对照。采取上位识别的教师关注于自己与更优秀的人(标杆)的相似性,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不足,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采取上位对照的教师会将在某一方面比他们优秀的人视为对手,消极的评价自己,这种对比方式只能增长他们嫉妒和挫折的感觉。采取下位识别的教师,倾向于认为自己与那些经受挫折或表现较差的人很相似,并认为自己将与他们具有相似的未来,导致他们消极的态度。在下位对照中,教师倾向于认为他人的能力较差,更容易遭受挫折,这种方式也容易引发积极的感受,但是这是一种消极的积极态度触发方式,不易提倡。

3.2 工作压力和应付方式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也使教师的工作量也大量增加,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学校对教师的各种考核日益繁多,多数教师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应对方式不当就容易造成某些教师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应付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操纵、降低或容忍由于不能满足的要求所产生压力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努力。Gerva. K和Joekes. K(2003)研究表明采取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的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有利于促成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而采取以处理情感问题为特征的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容易导致消极倦怠的工作态度。

3.3 制度导向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

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学过程变量庞杂,没有统一的“工艺方法”或“服务流程”可遵循,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一,通常采用的学生评教和同行督导评教,其结果与教师自我评价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争议,往往成为教师消极工作的重要诱因。二是高校教师考核和激励主要侧重于科研任务的完成量,如承担科研项目、获得成果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教材)、获得专利等。考核制度的导向性就会吸引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对教学工作消极应付。

3.4 组织支持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

组织支持是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对成员的关怀照顾,倾听抱怨,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且公平对待。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照顾有利于帮助减轻工作压力。但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异质性和分散性,使教师感受组织支持的途径较少,并且也是较易被学校管理方所忽视的因素。

4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激励模型

教师群体虽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现实经济收入的差距、长期重复性教学,加之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高校教师极易感受到挫折,贬低自己的个人价值,形成消极倦怠的工作态度。因此,教师工作态度管理成为当前高校绩效改进的关键。此外,改进员工的工作态度,这是管理工作,特别是教育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要管理对象的质量特性可以测量、评价,就能够进行改进。人的外显行为表征其态度,因此,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测评,就能对态度进行评价,并实施干预,达到态度管理的目的。本文借鉴了质量管理方法PDCA思想,构建教师工作倦怠激励模型(图2)。模型由两个循环构成。内循环:态度→活动→经验→态度,表明了态度行为的相互作用模式。在没有外界干涉的情况下,教师会进入“态度决定行为” , “获得经验” , “经验强化态度”的强化循环状态。这种态度强化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正向强化,即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强; 二是负向强化,消极倦怠的工作态度经过实践的打击更加消极。高校对教师工作态度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强化积极工作态度,修正消极偏差的工作态度。

模型外循环(态度改变循环)起点是态度评价,积极主动的态度经过认可,通过态度强化循环巩固,消极倦怠的态度改变主体(教师)进入态度反思改变过程。教师态度改变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有信息、情境、组织支持和个性特征:

(1)信息包括态度主体的信息和态度标杆的信息,态度主体信息是指教师对本身情况的认知,能刺激教师对自身认知变化,造成态度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之间失衡、再平衡以促进主体态度的改变。

(2)态度标杆的信息是指其他教师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信息,为教师进行自我态度认知提供参照,也是情境因素的主要部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影响主体态度的改变,对持有不同意见的教师,全面说明,比只说优点或缺点有效。信息传播过程中,明示结论比只提供有关资料而让接收者自己下结论有效,由一个人反复提示信息,不如来自不同方面的同样信息效果好。

(3)组织支持是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对成员的关怀照顾,倾听抱怨,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并且公平对待。教师感受到组织的关怀照顾有利于帮助减轻工作压力,帮助应对各种容易产生消极倦怠的危险因素,Haque和Nargis (2003)的研究发现高度的组织帮助和支持对于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消极倦怠非常有效。高校管理者作为教师态度改变的说服者,主要任务是为改变主体(教师)提供刺激信息、引导教师对情境因素的理解。实践证明管理者的威望越高,越能影响主体态度的改变。

(4)人的个性特征对态度形成和改变有重要影响,个性特征的形成是长期的环境和生理影响的产物,很难改变。不过,在组织和同事帮助下,通过改变个性的某些具体性,如兴趣、能力来改变态度,也是可能的。此外,通过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要求也是改变教师工作态度的必要环节之一。

5 结语

由于态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诸多,且不易界定和测量,所以教师教学态度管理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弱点。本文根据态度理论,研究教师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和工作态度改变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教师工作倦怠激励模型。该模型为高校教师教学态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高校教师教学态度管理关键控制环节。因此,高校教师态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教师态度管理系统,评价教师工作态度变化。在教育评价中增加态度指标,对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要有激励措施,热心地扶植;对消极倦怠的态度要有关怀指导,促成他们态度的改变;(2)拓宽教育信息渠道,增大外界信息刺激以优化教师态度结构,促进积极工作态度的形成;(3)规范教学管理,明确地教学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强制的要求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教学态度的培养;(4)营造互相支持的和谐组织氛围,帮助教师改变某些消极个性来促其态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之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2]孟庆茂,刘红云.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4(23):617-619.

[3]KERBY D.Project team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on(final report).[EB/OL]http://vpaa.truman.edu/PTFinalReport.pdf.2002

[4]HAQUE M A,NARGI A.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burn-out: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creativity as predictor variables[J].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3,18:139-149.

[5]HOVLAND C I,JANIS L L,KELLEY H H.Commmunication andpersuasion[M].Yalo Univ.Press,1953.

[6]WOOD J V.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rning social comparisons ofpersonal attribut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22:520-537.

[7]HAQUE M A,NARGI A.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burn-out: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creativity as predictor variables[J].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3,18:139-149.

篇4: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这一段话不仅对教师,对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警示作用。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采取积极行动,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作为个体而言,可从具体的行动和心理两方面作好调适。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远离倦怠。

2.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4.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学生身上优缺点的形成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困扰,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5.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因此,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得厌倦不堪。

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攻强克坚”时,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从而调适内心状态,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提高办事效率,就会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5.善待自己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待自己。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面对处在心理发育、灵魂成长过程中的纯洁无邪的学生,如果本身就性格怪异、情绪急躁,或者带着一种不良的心态,又怎么能要求学生的心态平衡、情绪正常?所以,要让学生这些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适应日益复杂的教育与教学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兴国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5: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心得

隋之峰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的讲座之后,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新的认识: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教师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工作。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篇6:从心理契约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

从心理契约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的许多需求是很难用正规的`文字条约写出来的,但却存在于教师与学校的“心理契约”之中.文章从心理契约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心理契约理论对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启示.

作 者:植凤英 杨卫星 ZHI Feng-ying YANG Wei-xing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4(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契约   职业倦怠   教师  

篇7: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招考的年轻教师多安置于偏远落后的乡村学校。我也是其中一位,这种措施虽然很大成分上是锻炼的机会,可在现实面前,这样的锻炼机会成为了一种无形的牢笼。

学习了教师职业的专题讲座后,我就会想到四个字:倦怠和待遇。走在工作的前列,努力完美人生价值,在物质不能保障的前提下,倦怠了。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体会更深!专题培训使我们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理论,可是在生活中,为什么还总是有如此多的抱怨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今社会给予教师的不单单只是地位,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痛”。

一、教师职业倦怠成“痛”的原因:

(一)职业压力过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运转,社会把教师喻为“蜡烛”“灵魂工程师”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似乎教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同时伴随着社会中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社会上人们的心情浮躁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感受,使教师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使许多教师感到心力交瘁。

(二)需要承受经济压力。老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有儿女需要哺育,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社会职责,那教师还是个完整的人么?超负荷的劳动付出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生活中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产生心理波动,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失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持续付出的工作,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使教师的付出与成效不一定成正比;加上教学管理中少部分不成熟的学生做出一些不成熟的事,使教师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引起心理的失衡,影响对教学工作热情的持续投入。

二、调适的策略:用好的心态变“痛”为——乐

(一)要及时调整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并成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不是付出劳动马上就有收获,不是你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有相应的成绩出现,教师要调整心理预期,不能过于理想化。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有平常心,学会主动沟通,调整心态,悦纳自己,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意识到教师也是一个很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是神圣的,岗位是平凡的降低了期望,就少了许多失望,心理就多了一份平衡。

(二)快乐生活,快乐工作。人可以不富有,但不可以不快乐。教师工作中并不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对快乐的感受,人不是因为愁事多才感到不快乐,而是因为不快乐才感到愁事多。难以想象一个愁眉苦脸的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做为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如何面对现实的生活,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篇8: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现实表现

职业倦怠是国外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专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极度疲劳状态。玛勒诗等人1981年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时,丧失工作热情;二是非人性化,即个体以否定、消极、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即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小学教师是面向少年儿童的一种特殊助人职业,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表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是其典型症状[4]。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分为:筋疲力尽型,即对压力的反应不是更加努力,而是不再努力;狂热型,即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低挑战型,即对每天和每年面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职业倦怠现象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表现为:丧失职业理想,缺乏工作激情,无成功追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敷衍;情绪焦躁,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耐心与爱心,疏远学生甚至侮辱和体罚学生;责任心不强,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环节不认真,教学缺乏激情与创造性;萎靡不振,违反工作纪律,有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不热爱教师工作等。

二、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国内外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自身因素三个方面[5]。

1. 社会因素。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职业压力大是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主要的原因。(1)社会、家庭对教师期望过高。中国有传统的尊师重教习俗,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作“园丁”、“蜡烛”,各种神圣标签过于强调绝对奉献精神和社会价值,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人”的自身存在价值。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往往导致社会和家庭对教师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有时社会和家庭以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为代价,学生一出现问题就问责于教师。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舆论和监督,许多小学教师感到压力空前,这种压力使一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身心疲惫,情感枯竭。(2)工作负荷重、强度大。小学教师的劳动性质是复杂而繁重的培养人的脑力劳动[6],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来自学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不堪重负。(1)来自学生的压力。小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强,责任重大使教师压力倍增。这些成长中的儿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面临各种应激环境,而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人身心的疲劳。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制性差,任性、自我中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等性格特征,管教学生难,已成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2)来自教学的压力。备课勤、上课多、批改量大、学生超编(有的班级70人以上)是小学教学新常态,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我国小学正在推行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一部分小学教师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导致的倦怠感。现代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信息来源的途径多,对于那些不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学习与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师权威和地位面临新的挑战。

2. 组织因素。

研究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制度中的某些偏差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制约着教师的职业发展。(1)管理制度僵化。相关学校和部门的官僚管理、机械管理、形式化管理使一些教师疲于应付,创造创新热情受到压抑,自尊心遭受严重的践踏。学校采用“待岗制”“、转岗制”“、末位淘汰制”等行政管理手段,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精神压力,加重了教师的思想负担。(2)评价标准偏差。教师评价标准是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多数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将合格率、优秀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教师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培育。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将学生成绩和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挂钩,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3)人际关系失调。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部分教师感到在工作和生活诸多方面存在彼此对立的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从而使他们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导致教师压力增大,诱发倦怠。

3. 自身因素。

某些教师自身素质和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的伤害,它们往往是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工作期望值高而自信心低[7]。往往教师工作中的自信心也直接影响教师能否产生职业倦怠及产生职业倦怠的程度。(1)价值取向。部分教师受当今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把收入作为衡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由于教师职业收入相对较低,工作压力较大,产生心理失衡,认为当小学教师不能很好实现自身价值,导致职业自豪感缺失。(2)职业兴趣。部分小学教师缺乏职业兴趣,考学时选择师范就没有经过慎重选择或不得以而为之,读书时没有熟练掌握从教必备的方法和技能,缺乏角色认同或角色模糊。工作后缺乏热情,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无法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产生无力感,从而产生厌教、厌生、甚至弃教的心理。此外,个体的身体状况、从教年龄、职称、社会支持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适

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是检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我心理调适,积极主动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 认知调节。

知是情、意、行的基础,改变认知,往往会改变情绪和行为。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其中包括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因为人生观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是起着最终调节作用的力量。其次,换个角度看问题,从不利中寻找有利因素,从黑暗中寻找闪光点。再次,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寻找职业倦怠的原因,主动寻求帮助,必要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来加以化解。

2. 情绪调节。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情绪调节。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体验作为人师和经师的快乐,积极感受创造精神生命过程的幸福,乐业才能更敬业。当消极情绪发生时,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情绪;或采用想象放松法,即通过想象的方法达到生理上的放松,而身体的放松又会缓解紧张的情绪。

3. 意志调节。

一是提高意志的自觉性水平,通过主动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二是提高意志的自制性水平,主动用意志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用意志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当工作压力过大时,可以采用读书,运动,找亲人、好友交谈等方式进行合理宣泄。此外加强身体锻炼,注重个人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结语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提升、工作状态和事业发展十分有害,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是一种挑战。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追求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人生快乐。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人的应对策略,更要关注社会、学校以及教育制度在小学教师生存状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只有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社会都对教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尊重,他们才能真正从工作中体验快乐,从教育教学中提升幸福。

摘要: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对工作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及心理症状,是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本文从职业压力和个体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知、情、意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小学教师,成因,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王龙,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90):246-247.

[2]乔富胜,宋新国,苗丹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67-69.

[3]阴山燕,孙红梅,赵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24):100-104.

[4]Dunham J.&Varma V.Stress in teachers:past,present and future[M].Whurr Publishers Ltd,1998.61-63,7.

篇9: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技术干预

〔摘要〕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因素;心理技术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8-02

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对学生失去耐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由于长期体验到消极的情绪,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产生身心疲惫感,丧失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而导致身心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表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学生问题是触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一、学生问题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

学生问题一般包括纪律问题、破坏性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学习的冷漠态度。那么,学生的这些问题是如何引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呢?依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教师本来想在工作中获得认可和肯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的问题使得教师的期望大大受挫,自我效能感会降低。长此以往,倦怠就会发生。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过程中,心理及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情绪反应最激烈。按照詹姆斯·兰格的“情绪是大脑对生理状态的感知”的思想来理解,当面对学生的屡屡违纪这一具体条件刺激时,教师表现出了不符合本人意志、与意志相对抗的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在实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是在情绪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有学者(金洪源,2005)将其称为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其中的“条件性”一词指的是通过后天条件作用建立起来的反射。这种反射,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自己不知道的或控制不了的情绪体验。

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心理机制,实质就是在教师大脑中,建立起了对学生行为问题的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可用如下的图示来揭示教师形成消极情绪的反应过程:

这样经过如上几次循环程序,教师在头脑中就建立起对违纪学生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这种情绪反射使得教师在以后课堂教学中,只要出现学生违纪这一情境,就会在大脑中自动地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带给教师的是痛苦的体验。痛苦体验多了,教师精力和情感就很容易出现暂时性的耗竭状态。

二、临床干预技术设计与理论依据

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技术路线:从潜意识行为训练入手,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向教师输入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控制其已经产生和建立的消极的情绪性条件反射,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这一技术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交互抑制理论原理。

该理论认为: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要么执行原有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刺激事件,E代表情绪,R代表行为),要么执行新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原刺激事件,E`代表新情绪,R`代表新行为)。那么实际会是那一个呢?这就取决于它们各自在大脑中的优势兴奋程度。

如何保证新S-E`-R`能够处于优势兴奋状态中呢?在临床操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暗示学习技术,即,通过催眠、放松等训练程序,给接受信息者输入预先设计好的积极的情绪与行为反应程序,即新的S-E`-R`。由于人在临床暗示训练的过程中,经过调适的大脑会表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知识经验结构是高度可塑的。即,在暗示练习中,是完全可能建立起新的S-E`-R`。同样道理,经过多次的暗示训练的教师,在遇到同一个情境S时,新的E`-R`是可以出现(S代表违纪学生,E`代表冷静的情绪,R`代表富有爱心与智慧的教育行为)。

三、临床干预技术的实施

1.认知调整。与来访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引导来访教师再现情绪被调起的过程。心理辅导员边听边绘制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流程图,并与来访教师一起解读图式。通过解读,让来访教师明白之所以总被违纪学生调起消极情绪,是因为在大脑中建立起了对违纪学生的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

接着,与来访教师讨论建立一组新的能够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运行与发展的行为反应程序。即面对违纪学生S,情绪是平静的。因为情绪E`是平静,所以,能够执行一种既高效又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R`。

通过这样的认知调整,可以使来访教师不仅在认知方面对自己产生厌烦情绪有了更理智的认识,而且看到了自己程序性知识运行的过程,理解到了只要改变储存在大脑中的导致目前行为的程序性知识,取而代之以新设计的程序性知识,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2.临床暗示技术运用。通过以上第二步的认知调整,我们就可以对来访教师进行暗示练习。即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让来访教师体验情绪平静、身体放松所带来的愉悦感,在此基础上输入新的一组程序性知识,使教师建立起新的一种条件反射。

具体步骤如下:

(1)与来访教师共同找出所有引起厌烦情绪的学生行为场景,并按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起来,同时商定用新的一组程序性知识来建构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程序。

(2)在舒缓的放松音乐下,指导来访教师做肌肉绷紧放松练习,使他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使情绪达到愉悦状态。

(3)采用情感组织者策略,用积极的语言暗示使来访教师想象自己面对违纪学生时情绪是平静的,因为平静找到了更有效的正面的教育策略,自己充满着自豪与喜悦的心情,从而使来访教师的积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4)逐渐呈现引起教师厌烦情绪的具体情境S,由于上一个步骤中情感组织者已将教师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教师此时的情绪E`是平静的、愉快的,所以,在积极的语言暗示下,会很自然地在想象中做出积极的行为R`。如若教师遇到S时,又反弹出现情绪E,就继续返回进行第二和三步骤,直到情绪E`的出现。

(5)在放松结束时,加入积极的后暗示,要求来访教师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程序写在笔记本上。

3.其他辅助技术的补充。指导教师学会做小程序放松和深呼吸的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小程序放松法是指当又产生烦噪情绪时,可马上做深呼吸,用吸气代表“情绪又来了”,用呼气代表“走开”,并默默告诫自己“我要沉住气”。小程序放松法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应急情况下的情绪焦虑,使教师能够很快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复发。

四、临床效果分析

我们在学校对10名班主任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干预,每个星期进行一次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程序和步骤如上。其中,有8名班主任表示能够正确面对违纪学生。有2名班主任则表示,做完心理咨询后,第二天在面对学生时能够采取理智的方法,但时间一久,还会出现急躁的情绪。

本研究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完全有效率达到80%,基本有效率达到20%),我们认为,这与对“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心理机制”的深刻分析与运用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进行临床干预分不开。

而其中出现的20%的反弹现象,则说明要建立起积极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射,除了运用正确的心理技术外,还需要来访者个人积极配合,如给自己积极暗示,坚持长期放松训练,这样才能在临床训练时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由此可见,运用心理技术完全可以阻断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并且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积极的情绪反应,促使教师产生高效或高能的认知活动——在课堂上自动执行富有爱心与智慧的教育手段。那么,教师就能够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进而使职业倦怠感得到消除或缓解。

参考文献:

[1]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4,(5)

[2] Surron R.J.(1984).Job Stress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teachers,Work and Occupations,11(l):7~28.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同乐主力学校,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518116,电邮:yyls702@126.com)

上一篇:《狐狸的钱袋》读后感小学作文下一篇:西安游记作文200字_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