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2024-05-17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精选十篇)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篇1

一个人若是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干久了,一般都会产生疲劳厌倦的情绪反应,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职业倦怠心理”。所谓的“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而一个教师因工作的需要,往往会长期教授同一门课程,这样势必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教师一旦有了“职业倦怠心理”,就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反应。

首先,该教师会情绪耗竭。其必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甚至会畏惧早晨去上班。

其次,该教师易形成人格缺失。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存在消极态度,不闻不问,甚至有意回避学生。

最后,该教师降低成就感,认为教师职业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感,严重时甚至会让其放弃教师职业。

追根溯源,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我认为,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上对教师群体的期望高、压力大。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尊师重教”观念,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地位,促使人们关注教育、关注教师,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给教师们增加了压力,教师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符合“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园丁”。另外,有些学生家长在平日里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有点风吹草动的话,就大张旗鼓地责备学校和教师不善于教育管理……

二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层次不齐,加上独生子女多,他们平日在家中娇生惯养,往往不大懂得尊重他人,自尊心又强,所以也给教师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我院大一的新生,平均年龄一般在17至19岁之间,也有个别是20岁的;中专班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至17岁。而这种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处于“反叛期”,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用和老师唱反调来表现自己,因此就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了矛盾:说轻了不管用,学生不当一回事;说重了吧,学生又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三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了。有的教师危机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善于总结经验,不善于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还有的教师由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常常使自己陷于愤怒、忧虑之中……这就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了。

我认为,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学生不刻意追求完美。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对学生存在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完美无缺,不出现一点失误。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受不了,教师自己也会活得很累。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若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做,结果只能是吓跑学生,自己也累得半死,还不会有人称赞一声。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容忍学生偶然犯下的错误,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纠缠不休。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想举出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和我同办公室的一个女同事,经常对我说她的学生难管,我问她为什么?她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所教的班级有个学生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她就问了一下原因,结果学生当众与她争执起来,弄得她整节课都心绪不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在我看来,该同事就属于“刻意追求完美型”的人物。其实,学生上课迟到了几分钟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他们能够赶来上课,就说明他们还是爱学习的。作为教师,我们完全没必要当即责问他:“为何迟到?”如果教师确实关心该学生,可以在下课后再私下询问他迟到的原因,这样既照顾了该学生的面子,又不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教师应培养一些文体方面的兴趣爱好。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广了。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还是多才多艺的。因此,如果一个教师在文体方面毫无兴趣的话,很难想象他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学生喜欢的东西教师却不感兴趣,又如何在师生之间找到共同的话题呢?

所以说,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文体方面的兴趣爱好,必要时可用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文体方面的爱好特长来排遣烦闷,调适心理,正所谓一举两得。

第三,在工作中把教育目标化小。

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见成效。如果教师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太大,势必在短期内难出成绩,那样定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乏,极易造成倦怠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学会把教育目标化小,小目标实现易、见效快,教师能常常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增强了成就感。

关于这点,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已经做了实验:以所教班级为实验单位,以一月为期,在一个学期内分别训练学生完成学会互相帮助、自主学习、善于和别人交流等任务。结果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目标基本上都已实现,而我也在这样的训练中感到其乐无穷,哪里还会有倦怠心理?

第四,在教学中不断变换方法,保持新鲜感。

前辈有言:“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既然教书是一门艺术, 那它的生命力就源于创新。假如一个教师长年累月使用一套教案、一种授课模式的话, 不要说学生受不了, 就是教师自己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以致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因此一个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同行学, 甚至向学生学, 以求不断改变教法, 保持教学的新鲜感。人的天性都是好奇的, 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新鲜感, 教师必能满怀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 而职业倦怠心理也就无由产生。

参考文献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篇2

徐宛玲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漯河462002)摘 要:近年来,职业倦怠理论日渐引起重视,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临床课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因此,研究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寻求预防及解决倦怠的措施。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为健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对高职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医学生的未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1 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临床课教师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繁重任务。一般而言,高、中级职称医务人员既是医院的骨干,又是教学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承受各种压力最重的群体。首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工作对象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经常面对急症抢救,日常工作量大且繁锁,工作时间相对不固定,生活缺乏规律。作为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探索性的职业,由于媒体对医疗形象的负面宣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使医生感受到环境的压力。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完成各种层次的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以我院为例,我们承担了3年制临床和护理专科、5年制专科、网络本科及乡村医生的教学任务。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这种压力,就容易造成身心疲惫,从而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临床课程中大量知识的理论性强,需要较高的课堂教学技术和艺术,否则,易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费力,教师教学艰难,由此而容易产生教师的厌倦感和低成就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最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们往往还要在职或脱产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以及进修学习等,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递人类文明活动中所积淀的知识经验于他人。但是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承担者的高校教师理所当然地具有教书育人和科学文化创造的双重任务。即教学为主导,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然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高校对教师所实施的职称考评、年度考核、福利待遇等,多以科研成果的级别、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好坏却无关重要。科研与自己的利益相联,教学又与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相关,孰轻孰重,教师们很难取舍,出现强烈的角色冲突,难以适从。研究表明,当个体在面对种种冲突情景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冲突,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冲突长期存在,易导致教师人格解体、情感耗竭,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劳、抑郁及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总之,临床课教师一方面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与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又是教师,同时还是科研工作者。角色的多重性需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都很大〔1〕,决定了他们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临床课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基础课教师来说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节假日和休假日形同虚设,这就使得临床课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这种职业倦怠的存在,使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厌倦感,对医学生丧失应有的情感和关注,并逐渐疏远他们,甚至会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们。倦怠心理导致教师缺勤率升高、行为能力下降、和同事关系不好、行政效率降低、人事变动增加。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2]。这些心理、行为反应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部分临床课教师换岗、离岗,导致人力资源损失,甚至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势必影响到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2.1开展临床课的教改研究

使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创建新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工具。以“校园网”为依托,研究开发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构建一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临床课网络教学平台,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学生学习为主题,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试题练习库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素材库、资料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形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的交互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教学与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缓解工作压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增加,工作兴趣逐渐浓厚,从而有效地缓解教学中的压力和挫折感。

2.2 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2.3 组织支持 临床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在组织和实施中应“以人为本”,给予临床课教师充分的备课时间,必要时可安排脱产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师的角色冲突,预防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又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2.4 不断完善自我 临床课教师从事复杂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应自觉地加强身体锻炼。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应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自尊、自信。把压力变成机遇和挑战,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改变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可以大大增加临床课教师处理工作压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重视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临床课教师个体方面的努力,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预防和降低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临床课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即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经历的身体上的疲累及心理上的焦虑、厌倦感。教师的倦怠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衰竭,指教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不能积极地把控自身情绪,任由消极的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二是去人性化,指教师以冷淡、麻木、不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同事及工作,教师只是消极地完成工作,很少关心学生同事的感受;三是低成就感,指教师感受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认为自己无法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变化,自身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从而产生悲观情绪和无助感,进而失去工作动机。在教师队伍中英语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长期的哑巴英语应试教育使学生早已经产生了厌倦感,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较差,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英语学习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渠道的学习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这让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中的广大学子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高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近,教育部将这几年专升本的部分院校改为职业院校的消息的出台也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此,高职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然而,众多高职院校还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一,这使得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实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新的考试模式,以便给学生做好考试指导。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和抵制,以及自身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的尴尬处境,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成为他们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2.学校体制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不断扩招,职业院校数量也猛增,各个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师资紧缺现象,为此,大班教学在所难免。而这违背了语言教学规律,不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际操练是很难掌握好这门语言的,而人数的众多大大减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反馈,以及教师自身为没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变化而产生的愧疚感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教师每周都有14至20课时的教学任务,每年新生进校那一学期甚至更多,这使得教师备课、批改作业都异常繁重。另外,教师也承担着科研、考评以及评职称带来的重大压力。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教师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然而为了评职称,他们不得不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付出健康的代价来完成科研任务。并且,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既能胜任教学也能做好科研,既能成为教学名师也能做研究者。而教师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时,教学和科研都无法得出最好的结果,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自然会逐渐丧失。此外,高校每年对教师的考评也是他们感到压力重重的原因之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太单一,仅仅依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就做出对一名老师的评判,这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受打击,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加深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3.英语教师自身的原因。职业院校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的英语本科毕业生也得以进入这类院校任职。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岗位培训,随着学生生源越来越优质、学校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受到了考验。有些教师自身语言专业能力不强,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想法;有些教师欠缺管理知识,无法驾驭整个课堂;还有教师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和学生发生小摩擦。这些都是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欠缺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的表现。即便是从事了多年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也可能是“一年教学经验重复了20次的教师”。时代的变化给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自身不努力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另外,本科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如何做好科研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这也是他们要比研究生学历教师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加容易感到疲惫不堪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也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天生性格内向,面对压力没有合适的途径排解,他们更容易陷入疲倦状态;有些教师生性好强,当期望没有达到时,又容易产生挫败感。

三、应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社会层面。国家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应该要有更明晰的方向,既然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就应该多制定这方面的具体政策,明确到高职院校加以执行,不要让教师在两难中徘徊。同时,赋予高校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实现去行政化和学术治校,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评价体制和激励体制,提供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另外,国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高校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福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而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更重要的一点是全社会在关注英语教学和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多理解教师的难处,合理降低对英语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正确认识他们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社会舆论应正确引导工作合理评价高职教师,为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endprint

2.学校层面。鉴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学历较低的状况,高校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上培训班、进修学习、在职攻读研究生,或者考研考博。由于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所以高校应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积累语言实战经验,为适应英语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从而缓解压力,减轻倦怠感。另外,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可以聘请校外教师或者研究生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同时减少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检查,有些只是走走过场,但是教师却不得不为了应付检查而加班加点,于学校是浪费资源,于教师是增加无谓的负担,造成压力,形成倦怠感。此外,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科研方法上的指导,创造学术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术骨干,为科研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高校也应该建立起公平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为学院做出贡献的英语教师应该予以奖励,多教多酬,优教优酬;在职称评定方面标准也应该多元化,除了教师的论文,也应该把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指导学生参赛获得奖励等作为评定标准。学校还可以成立以骨干教师和优秀名师为带头人的课程小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解决青年教师在日常备课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积累更多教学和科研上的经验,从而缓解他们工作上的压力,逐步消除职业倦怠感。

3.个人层面。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要多渠道全方位增加语言输入,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更新语言的来源,保持语言的新鲜度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有效输出,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不至于在教学上力不从心,从而可以极大地减轻倦怠感。同时,英语教师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跨学科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必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学生,有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课堂的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和自我定位,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消除事业上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正视遇到的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同时要用心去体会教学的乐趣,要学会把压力变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多与家人沟通,寻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家人,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乐趣,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干劲和动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合理的目标计划,一步一步地克服职业倦怠,比如可以制订分阶段的自身发展计划,在行动中将计划付诸实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信心,学会管理好时间,学会释放压力,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有效预防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四、结语

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整个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果不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和防止,将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应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关注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其成因和对策,是各界人士共同面对的问题。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广大高职英语教师才能早日告别职业倦怠,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Maslach C.Jackson E,Leiter MP.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Manual 3rd.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6.

[2]束定芳. 外语教师与科研[J]. 国外外语教学,2002(1).

[3]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许海燕.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3).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解析 篇4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学任务,科研压力,职业环境

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 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该概念。 随后Maslach和Jackson等学者针对“职业倦怠”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 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 指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端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人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 ,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 非人格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个人成就感降低 (reduced ersonal accomplishment) , 指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和难以实现个人价值而职业倦怠。

一、繁重的教学任务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扩招, 高职院校的生源不断增加, “班大人多”是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环境特色, 每周工作量超过20节课时屡见不鲜, 繁重的任务使得公共英语教师每日忙于备课、应付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学生, 重复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讨论, 且对英语缺乏兴趣, 课后很少主动接触英语, 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 尽管课前英语教师很认真地准备了一些主题或是情境活动, 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 学生并不想参与这些活动, 导致英语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 使得英语教师在工作中不断产生沮丧感, 进而抱怨现在的工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 感受不到成就感。 长此以往, 导致公共英语教师的基础知识无法增长, 甚至有所倒退。 这就使得他们觉得工作不是轻松快乐、富有教育意义而是枯燥乏味, 没有感觉到教学相长反倒觉得是虚度时间, 使公共英语教师的知识习得成就感丧失, 挫败感增强, 职业倦怠感有增无减。 更糟糕的是, 英语教师的收入与他们繁重的工作量往往不能成正比, 巨大的差距引起他们心理不平衡, 低个人成就感就理所当然产生了。

二、沉重的科研压力

近几年, 教学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绩效量化考核体制, 将教师一年的工作任务考核分为教学、科研、论文和业务学习等模块, 而且有重科研、强调论文发表的趋势, 使得高职教师面临科研课题研究、论文书写这些量化考核的硬性指标, 在评定职称中, 科研更是一项硬性指标。 然而, 长期以来, 高职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师习惯了备课、课堂、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 很少涉及科研课题的主持参与, 其中不乏一些教师甚至连课题申请书都不知道该如何完成。 现今为了保证薪酬待遇, 教师被动参与到科研课题中, 他们从心理上不赞同甚至反感科研, 这种心理推动了职业倦怠的蔓延。 而且现实中公共英语教师人数众多, 没有专业为依托的科研工作难度大, 能够参与的课题、获得的资金渠道和发表文章的期刊都数量有限, 导致公共英语方面的课题申报成功率低, 科研成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论文的发表频率、发表级次和课题的成功申报方面更是处于极低, 久而久之, 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遭到挫伤, 职业倦怠感陡然上升。

三、不容乐观的职业环境

所谓职业环境, 就是某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 职业环境既包括硬性条件, 又包括管理方式、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学术地位等软环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 高职教育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体制, 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同时, 不断国内化并且摸索发展前进, 但是社会意识仍然认为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二、三流的地位, 社会认知程度较低, 社会接受度也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 与本科学院相比, 缺少学科规范性和研究性, 与高中相比, 缺少学科重要性与必要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程度, 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师的尴尬处境。

高职公共英语在重专业轻公共课程的高职里是边缘化学科, 高职公共教师的话语权相对薄弱, 与专业教师相比, 处于弱势地位。 在大力发展高职的大形势下, 进修、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 专业课教师接近半数以上都有出国进修的机会, 但是能够得到进修、出国机会的公共英语教师很少。 另外, 高职英语教师所得到的科研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 高职英语学科的定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认同,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受到挑战, 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申报方面,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落后于其他专业学科的老师很多, 这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 越来越多的公共英语教师因此而失去了奋斗动力, 职业倦怠感持续上升。

四、结语

要消除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 首先要确立高职英语作为学科的“合法地位”, 改变其边缘化的局面, 保护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其次应该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氛围, 并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与同伴分享自己对教学信念、教学价值和教学原则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最后学校应当充分了解公共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切实为公共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减少工作量, 提供课题经费资助, 安排进修机会等, 让教师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海燕.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3) :89-91

[2]周芳乐.广西高职“80后”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J].高教论坛, 2015 (1) :76-80.

[3]王凤.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 :15-116.

[4]熊薇.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职业成就感现状的问卷调研[J].学园, 2015 (26) :10-14.

[5]吴亚欣, 张芸静.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VOL31:36-39.

教师职业倦怠 篇5

教师的“职业倦怠”,它的危害不仅在于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在于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看到把工作不当回事的教师,她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对工作渐渐失去了热情、新鲜感和好胜心,一切只是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责任感和工作的疲惫感把老师们搞得精疲力竭。有一位从事了多年的幼儿教师无限感慨地说:辛辛苦苦数十年,每天都是提着“心”过的,每日下班了,才算把“心”放在原来的位置,真累啊!因此,在人们比较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所以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首先要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去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给予幼儿教师经济待遇偏低

尽管教师的待遇在近年来不断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不相称,这使教师感到非常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和社会都对幼儿教师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幼儿教师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既要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与安全,又要负责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规范的教育与指导;既要考虑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又要及时处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既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按照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准备教学工作计划。幼儿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已不能对等,所以部分原因是从待遇角度上导致了教师职业倦怠。

(二)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声望、地位偏低

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师也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照顾好孩子的每一顿饭,帮助孩子穿好衣服,睡好觉就已经很好了”,在他们眼里,幼儿教师就是他们的保姆,他们稍不满意,就到领导哪里告你如何如何,甚至把没有的事,也添油加醋,把他说成真的一样。殊不知幼儿教师也同样要书写学期计划、月计划,要设计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点和需要出发,准备活动材料,生成活动内容,养成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说到“教案”,我也有一小点感想;课前“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写“教学反思”也必不可少。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当我们上完一节课之后,再对自己上课的得失,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孩子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她促进孩子的发展,有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不仅为以后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为我们积累经验大有帮助。但写教案与反思的量不在于多,如数量很多的话,教师只为了应付,盲目的抄教案,没有时间去研读教案,这也达不到一定的效果,只是浪费时间罢了,我个人认为教案与反思有必要写,但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二、工作环境及工作制度的影响

(一)幼儿园工作内容偏多且重复性强,使得幼儿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1)工作名目繁多

幼儿教师每个学期的案头工作名目繁多,主要包括有教案、周计划、观察记录、教育随笔、会议记录、科研、工作总结、家园联系、各种教具等等。这些工作花费了她们许多精力,占据了她们许多思考,吸取新知识的时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据了解有一半的幼儿教师经常在家做幼儿园的工作。(2)班级人数多

幼儿园里普遍存在严重的超额现象,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且面对如此多的自控能力低的幼儿,教师组织一次活动是十分艰辛的,即便是平时活动,几小时处于吵闹的环境中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何况还要提起十二分心来以防事故的发生。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十分大的。

(3)业务学习多

根据上级的规定,幼儿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科继续教育学习,以获5个继续教育学分要获得着5个学分,幼儿教师必须挤出业余时间参加在电脑前不断更新时间,进行继续学习。

(二)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构成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左右着幼儿教育的方向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便会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而结果基本上都体现在对幼儿教师的奖惩上,没有达到真正评价目的。

三、解决策略

所以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从社会角度来看,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幼儿园角度来说,给教师创设宽松、积极的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教师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与压力,还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幸福、工作的乐趣。从幼儿教师本身来说,就要精通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幼教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做,只有精通了自己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胜任感、轻松感,才不会为工作所累;多和同事、领导沟通交流,多帮助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些宽容,多些接纳等等;学会心理调控缓解压力,放松情绪、调整观念。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009-02

Issue Analysis of Teacher Ennui Attitude Occupied in New Established Vocational Colleges//Chen Qiang

Abstract During the consistently developing period, the new established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ound out several issues after promoting from vocational school, particularly for the teacher ennui attitude, which badly affects teachers’ body-and-mind health, their daily lives and students, meanwhile influences the whole college concerning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t reasons in chronically inextricable contradiction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development, only if the effective methods could be carried out, the teacher ennui attitude should be eased off.

Key words new established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 ennui attitude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ildren Education, Fuzhou, 350025, China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1985年中央确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至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 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和学校数已经接近或超过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也出现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新立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1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1]。在与人打交道的诸多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新立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在教育对象、人事、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变迁,造成许多不适应,在持续的工作压力中,形成职业倦怠。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在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其典型特征有:在工作上,状态低迷,丧失热情,得过且过,消极应付,不求发展,不思改进,混日子现象普遍,没有工作的成就感;在对学生方面,缺乏耐心,急躁冷漠,丧失希望,听之任之,直至放弃;在生活中,包括家庭生活中,没有活力,单调无味,排斥新事物,害怕新变化,经常蜗居家中;在情感上,情绪低落,热情下降,经常感到厌烦,感到情感枯竭和莫名的愁苦,或沮丧、无助、悲观,或敏感、暴戾、冲动;在生理上,经常性的身体不适感,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症,如极度虚弱、持续疲劳、经常性失眠、精力耗竭、颈背腰椎痛、咽喉痛、紧张性头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在人际关系上,压缩社交圈,逃避交往,师生关系冷淡,同事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恶化,各种摩擦明显增多;在自我评价上,倾向于低自我评价,甚至倾向于自我贬损,工作成就感偏低,在成败归因上倾向于失败,如把工作上的失误、失败归结为自己缺乏能力,以至产生过度的自卑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从教的料,产生离职倾向,总体自我效能感低。

2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的基本剖析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业已存在的职业倦怠给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和学生已经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势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笔者认为,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长期无法解决所致。

2.1 环境变化大,适应能力差新立高职院校前身大多是中专学校,是在新一轮高校布局调整中或升格、或合并而来,这也带来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新变化。新环境、新校舍、新工作场所打破原已定势的工作和生活节律,要求教师对变化的物理环境作出新的适应;新领导、新同事、新搭档改变旧有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习惯,要求教师对新的人际交往环境重新建立和适应。对人而言,改变习惯和模式是艰难和痛苦的,对于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适应能力差的或者长期无法适应的,将处在焦虑情绪和紧张人际关系中,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2.2 学生素质低,社会期望高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步进入大众教育,高校扩大招生,高校入学门槛降低,高职院校原有中专时期的招生优势逐渐弱化。为保生源,维持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不惜再降新生录取分,这从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素质的降低,冲击着教师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增加工作的难度和挑战性。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一如既往,甚至呈现多元化趋势。实际上,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们也只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普通人[2]。凡是社会的问题都会归咎于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归咎于教育,教育的成败归咎于教师——这样的演绎推理,把教师的职业神圣化,教师的作用夸大化。社会、家长习惯认为,教师能够改变学生的一切。过高的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压力,面对现状,他们产生更多的内心迷思。长期处在这种矛盾中的教师,势必形成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3 工作要求高,能力提升慢随着新立高职院校的升格、办学层次的提高,也带来教学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原来的教学模式、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在教学方面,教学的难度、深度明显提高;教学内容理论增多、容量增加;班生数增多,甚至是合班大班上课,师生难以沟通、交流和因材施教。在科研方面,作为新增的工作要求,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又是中专学校教师的弱项。但高校科研的权重普遍很高,所有的职称晋级、年终专业技术考核,都离不开科研成果。为了职称、考核,教师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论文、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并最终影响到教师的晋升和经济收入,而且关乎荣誉和面子。这种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身心的疲惫和对工作的厌倦。

2.4 专业化要求提高,继续教育学力不足升格至大专或本科院校后,新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在学历、职称、专业深度等方面有了更高标准。这对于绝大多数原先只有本科学历(甚至专科)、长期没有就业压力、多年没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教师而言是沉重负担。为此,教师必须迅速提升学历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接受各种培训。此时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由此产生困惑、迷茫、焦虑、怀疑等不良情绪体验,长此以往,产生对职业现状的厌烦。

此外,教师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内在原因。同样处于转型时期,同样存在以上新立高职院校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生活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教师比那些性格开朗、自信、拥有丰富社会经历、承受过较大挫折和失败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 新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职业倦怠,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对所供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采取有效调适策略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将有助于消除这些不良影响,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甚至社会的发展。

3.1 教师方面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心理素质。首先,要不断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尽快从原先的中专、中职教育教学要求转移到现在的高校教学要求上。可以通过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学位程度;积极参加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及活动,扩展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参加短期专项培训班或通过自学,短平快地解决转型时期教育教学要求拔高的现实问题。只有在专业领域提高实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增强自我效能感,消除职业倦怠。其次,正视职业倦怠,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合理的不良情绪的宣泄方式和渠道等,维护心理的健康,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最后,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强身健体、放松心情,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这也有助于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现状看,教师更需要合理的休闲[3]。

3.2 学校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关心爱护广大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的健康和发展才能带来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应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包括各种合理需求的满足、荣誉职称的获得、进修培训机会和经费的保障,建立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归属感和认同感,重树信心和勇气,消除无助感和枯竭感,从而有效地预防、抑制、缓解、消除职业倦怠。

3.3 社会方面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作用,建章立制,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教师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定程度上消除教师的失落感;理解教师工作艰辛和难处,适当调整或降低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职业期待,形成合理的期望水平,为教师创作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谅解教师可能存在的失误或错误,以平常心、平常人看待教育、看待教师,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允许教师犯错误,不把学生发展甚至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桂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高金锋.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及缓解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 篇7

“职业倦怠” (burnout) , 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 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 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 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 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 甚至厌倦的心理, 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 打不起精神, 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据调查, 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 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教师做为众多助人行业, 教师行业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 造成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动力和兴趣, 从而在内心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现象。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1) 情感衰竭:情绪烦躁、易怒, 容忍度低, 对生活冷漠、悲观, 对前途感到无望, 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2) 精神疲惫, 体力透支, 工作态度消极, 对工作敷衍了事, 丧失热情, 对服务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力不从心, 工作态度低下, 不柔和, 教师厌倦教书, 个人发展停滞。3) 自我工作价值认知度低,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 产生无力感和低个人成就感, 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 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甚至想迟到早退, 开始打算跳槽或者转行。

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 当前社会以及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至上越显突出, 这种社会现象对高职教师产的心理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不仅要传承文化知识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格, 还要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职业被贴上了各类神圣的标签, 而随着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教育大扩招, 高职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高职存在师资缺乏, 办学条件简陋等困难, 社会的认可度低,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二、三流”教育, 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高职教师, 他们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 从而引起身心疲惫, 情绪低落, 工作丧失热情等倦怠现象。

(二) 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压力

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特点的不同,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动手应用型人才, 而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想要有持续发展力, 在同类的高职院校中有一席之地, 就得不断改革, 以适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改革, 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职教师要以达到“双师型”教师为努力方向, 大部分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无缘于企业工作, 造成“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成了走过场的产物, 未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的要求, 使相当多的高职教师产生心理压力。高职院校五年一次的人才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的检查, 是国家对高职教育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措施。但对高职教育而言,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要额外付出大量的精力来完成检查工作, 加上教师要科研, 提升学历等, 这些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耗费了大量的身心资源,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缓解和释放, 就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 高职院校的努力

1) 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校园氛围。在一所学校里, 如果人际氛围不和谐, 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激励, 都可能促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舒心愉快的工作环境, 提倡民主管理, 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为教师构筑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 关心教师的生活, 协助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 加大投入, 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 只有首先满足了教师的物质需要, 才能激发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待遇, 以缓解教师的压力。当教师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 高层次的需要得到发展, 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创造性自然也就发挥出来。3) 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提供培训。高职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 对高职教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 培养其对职业特性的认识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工作的方法, 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定期组织研讨会、听课等教学活动, 向优秀的教师学习。高职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从而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觉, 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

(二) 高职教师个人的努力

1) 学会调控, 消除倦怠。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工作压力不可避免, 可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教师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时, 要勇于面对现实, 反思压力来源, 主动寻求帮助, 加以化解, 由于高职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 工作环境又相对封闭, 往往忽略了个人的娱乐和放松, 因此, 在心情不好时, 及时通过转移注意力, 让快乐赶跑忧郁, 把消极转为乐观。2) 坚定职业理想, 坚持职业操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选择了清贫。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平气和地做好本职工作, 不计较个人得失, 坚定对教育工作的信念和理想, 用一颗平常心正视工作中的责任感和自我实践的冲突, 才能摆脱惆怅和倦怠, 收获喜悦。3) 提高自身水平, 不断加强知识更新。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全面提高工作技能, 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本职工作, 增强工作信心, 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提升自我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朱海林.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 2007.

[2]李颖.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隐性因素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3]张俊友.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4]严长远.浅谈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陕西国防工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毛晋平.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缓解 篇8

关键词: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自我缓解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柏格 (H.J.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的。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职女教师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但目前对她们的研究相对较少, 她们的职业角色既区别于普通高校女教师, 也不同于高职男教师。作为知识女性, 高职女教师与男教师一样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拼搏, 刻苦钻研。与本科院校女教师相比, 她们不仅要讲授大量课程, 要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 还要花很大精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实际上, 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女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主要表现在工作热情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研究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对高职女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中国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追因

社会偏见首先,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教育至今仍未完全得到社会特别是广大家长的认可。在高职招生和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 出现了一些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 这又增加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处于此种背景下的高职女教师极易产生低成就感和失落感。其次, 在社会舆论中, 对男性和女性的价值评价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对男性, 大多是以他的社会价值为标准, 即从事业成就方面去评价。但对女性的价值评价则更多地体现在为家庭的付出上, 如果女性因事业影响到家庭生活, 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严厉指责。长期以来, 社会以男性为中心, 男性在长期的社会角色的角逐中生存与发展, 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而女性由于生理上与男性有别, 又受婚姻、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客观上容易出现认知失调。这些传统观念和社会现状使部分高职女教师对事业失去信心和决心, 一些高职女教师对自己的能力、知识缺乏自信, 成就动机较低。尽管她们都指责传统的陈规陋习, 但在实践中却难以纠正, 她们往往在竞争之前就失去了参与竞争的勇气, 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工作负荷高职女教师工作负荷首先表现在沉重的课时压力。高职女教师的工作性质不同于其他职业女性, 她们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 师生比过低, 专任教师不足, 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高职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不少高职院校的分校区远离主校区和市区, 她们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交通上。调查发现, 有些高职女教师每周二十几课时, 平均每天六节左右, 加上备课耗费的时间, 基本一周都在忙于备课、上课。另外, 高职女教师为了评职称还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 要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 完成一些课题, 参与精品课程的申报等等。中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尚未考虑到高职女教师的工作特殊性, 忽略了对育龄女教师的保护, 不少高职女教师由于生育阶段没有科研成果, 丧失了正常晋升机会。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 还要具备“双师”素质, 既须是教师, 又须是具备一定技能的工程师, 即要具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由于女性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中高职女教师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赶超男教师。高职女教师面对沉重的工作负荷, 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角色冲突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社会既要求女性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又要求她们保持温柔贤惠的女性特质, 其结果必然导致高职女教师的角色冲突。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高职女教师角色冲突的焦点。适度的角色冲突和压力可促使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 但如果遭受角色冲突和压力而不能有效缓解, 就极易导致职业倦怠。布莉克 (Braiker, Harriet B) 在所著的《E型女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面面俱到, 扮好每一个角色” (Be Everything to Everybody) 的“E型女性”概念。压力大的女性意味着要取得高成就, 意味着在工作、家庭两方面要进入“E型陷阱”。社会给予高职女教师较高的理想角色, 对其行为有较大的期望, 使高职女教师容易出现角色混乱和迷失。随着生活中成功女性榜样越来越多, 使得“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职女教师在竭尽全力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 不得不在智商、情商、财商、健商等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成为家庭的“CEO”。从表面看, 高职女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开始冲破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 具有比较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 但是, 从实际行动看, 多数高职女教师还是恪守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的“相夫教子”类的说教时刻提醒她们在家庭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她们想突破原有的状态, 却又在多重角色的压力下裹足不前。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 放弃任何一边的砝码都可能意味着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 她们经常会陷入家庭和事业的角色冲突之中, 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生理特征高职女教师一般都要经历每月的生理周期以及怀孕、生育、绝经期等。这些现象造成的内分泌变化乃至失调必然会带来她们身体的不适和情绪上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和丧失会引起雌性激素水平下降,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使她们的情绪复杂多变, 容易紧张、激动或者焦虑。不少高职女教师经常出现神疲力乏、皮肤干燥、反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失眠、腰背颈酸痛、肌肉紧张等症状。部分高职女教师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现象。这些生理上的不适会加剧她们的心理抑郁, 使她们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尤其是35~45岁的高职女教师, 大部分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但精神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巨大的工作及家庭压力导致她们激素分泌水平降低或突然消失, 出现更年期提前的现象。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运动及防病健体意识, 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院每年体检都会发现部分年轻女教师患有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乳腺增生、心肌缺血等病症。随着高职女教师的年龄增长, 身体机能衰退, 精力不足, 多数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缓解策略

高职女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 更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 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 高职女教师要从自身作起, 更新价值观念、释放角色压力、规划职业生涯、找准角色定位。

更新价值观念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内在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高职女教师要缓解职业倦怠, 必须更新价值观念。具体而言, 一是要克服依赖心理和弱者心态。“三从四德”在今日已没有市场, 但“贤妻良母”仍为男性所希冀, 也为大部分高职女教师所崇尚。正是这种价值观念, 使一些高职女教师长期生活在丧失自我的氛围中。因此, 高职女教师应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抛弃依附思想, 居安思危, 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工作、家庭、生活诸方面自觉地进入到与男性平等的角色, 承担同等的责任和义务,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二是要树立“四自”意识, 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高职女教师在参与竞争的同时, 应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目标,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要自卑自弃,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勇于推销自己, 大胆地展示自己, 让社会、领导了解你的才干。三是要超越性别自我, 建立个性自我。高职女教师常把困难推给男性, 把责任留给他人, 在自卑、自弱中寻求心理平衡, 这是与时代发展完全背离的。高职女教师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自信心, 破除“等、靠、要”的思想, 培养爱岗敬业的情操, 树立“育才报国”的新价值观。四是要正确评价自己。高职女教师应学会自我解脱, 有张有弛, 不要把紧迫感化为紧张感, 在工作上要量力而行, 不要盲目与他人竞争, 要学会理性妥协。人不可能没有欲望, 但欲望过高会出现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高职女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对自己不苛求, 对别人不妄想,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释放角色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机遇与挑战并存, 幸福与痛苦同在, 特别是在较发达地区, 生活的节奏日渐加快, 高职女教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高职女教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苦闷等消极情绪, 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 高职女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和科研创新的同时, 应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从容面对压力, 提高耐挫力,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寻找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方法以缓解职业倦怠。要注意发扬女性的心理优势, 多与外界联系和交流, 懂得取舍、识别自我、为心灵松绑, 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须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 正确理解自己的学生, 避免各种可能的冲突对自己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高职女教师还要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 通过归因训练, 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认知, 清楚自己的能力, 成为可以内控的人, 从而保持工作热情。在工作中, 高职女教师要学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 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在压力来临、身心疲惫时, 学会统筹安排, 合理管理时间, 提高效率,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压力, 找准问题所在, 使压力变成动力。在压力持续、挫折不断时,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 及时自我激励, 通过有意识的休息、郊游、娱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紧张的神经, 或者通过向亲人、朋友倾诉, 进行情绪宣泄, 从而有效缓解压力。在生活中, 应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以强身健体, 要学会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家务, 合理安排生活节奏, 做到忙里偷闲, 劳逸结合。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说, 我们不一定成为诗人, 但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面对周而复始的单调校园生活, 高职女教师应学会在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 让生活充满诗意, 从而增强抵御压力的能力, 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机会。

规划职业生涯费斯勒 (R.Fessler) 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了多年研究, 提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 他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8个阶段, 即职前教育阶段、实习导入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隐退阶段。职业生涯的这些关键阶段对于分析高职女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高职女教师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 设计出自己的人生总目标。因此, 高职女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充分认识自我, 制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 且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 在教学、科研、学历教育、职称晋升、实践训练等方面付出行动。一要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在教学上博览群书, 认真备课, 深入浅出, 积极参加教学观摩活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用爱心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力争使自己成为站稳讲台、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二要强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上好课外, 要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科研能力, 克服在科研方面的懒惰情绪和浮躁做法, 努力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积极投身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 在工作中体验做教师的乐趣。三要按照“双师型”教师标准发展自己。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专业课教师应经常到实验室, 有条件的应深入到工厂、实训基地挂职, 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举办的考试获得“双师”资格证书。高职女教师只有通过职业自我设计, 才能明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了解自己的职业感受, 即使出现职业倦怠, 也能坦然接受事实, 并积极进行自我缓解, 避免产生职业危机。

找准角色定位高职女教师在社会化进程中, 率先完成了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角色转换, 她们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但是, 大多数高职女教师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角色冲突问题, 尤其在家庭、事业中仍处在两难境地。她们在多重角色的矛盾中跋涉, 力求在众人面前塑造既要事业又做贤妻良母的形象。在我国家务劳动尚未社会化的今天, 高职女教师为家务劳动付出了无法计量的心血和精力。因此, 高职女教师必须要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传统观念的枷锁束缚中解放出来, 通过家政服务中心释放家务上的重负, 用更多的时间培养能力, 成就事业, 形成敢于创造的精神风貌, 在自己所承担的多重角色中逐步找准自己的定位。

随着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和高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已成为高职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高职女教师如果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停留在原有的状态, 就有可能丧失许多机遇, 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严重的可能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高职女教师必须学会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实现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和谐统一, 加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高职女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 男女差异只在于体力方面, 而在智力方面却各有优势, 且实力相当, 只要努力奋斗, 同样可以和男性一样有所作为。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平衡好感情砝码, 扮演与转换好多重角色, 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 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 从而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曾玲娟, 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7 (1) :82.

[2]王晓, 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l1 (5) :567.

[3]陈慧.高职女教师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24.

[4]苟亚春.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6) :263.

[5]陈慧.高职女教师再发展的心理障碍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9) :39.

[6]Fessler R.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 高耀明,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81-193.

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篇9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内在原因

职业自我认同感较低。目前, 因各种条件限制,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仍然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成就感, 远不如本科教师那样能获得尊敬感。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 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 使教师对职业产生反抗情绪, 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自我认同感较低。

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存在短板。为了争取生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扩大学校规模和影响, 很多高职院校不断设立一些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以及贴近市场需求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学科知识,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具有一定体系的理论知识, 但实践经验缺乏。除此之外, 他们还被要求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外语水平, 以便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这些要求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部分教师自身存在的负面性格不利于压力的舒缓。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 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近年来, 高职教育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少教师在面临压力时, 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 心理上充满挫折感, 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另外, 教学工作的性质使得教师的生活接触面相对狭窄, 与外界的交流少。负面的性格因素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良, 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无能感。这样封闭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利于压力的缓解, 难免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倦怠。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外在原因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尴尬地位。尽管高职院校的地位近年来逐渐提高, 但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高职教育是二、三流的教育, 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这样的偏见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再者, 信息化社会获取知识的多渠道性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形象, 引发了教师权威的损毁。高职教师地位不高, 出现情绪低落、对现状不满、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缺乏体面和尊严的生活形成矛盾, 使得教师内心失衡、苦闷、压抑, 感觉找不到出路, 在这样的环境里, 产生职业倦怠就不足为奇了。

高职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一方面, 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相对较高, 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教科研资金等都相形见绌。另一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还在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即使实行了绩效工资, 但由于人事制度等原因, 一线教师的收入往往还是被挤兑, 低收入让“苦读十年圣人书”的知识分子处境尴尬, 心理不平衡。

教学对象复杂, 教学任务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源素质越来越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缺乏,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渗透到学校中来, 学生中常出现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 教学难度大。

职称评定压力大。研究表明, 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 增加其消极行为, 从而引发职业倦怠。高职教师面临的一大压力是职称的评定。由于科研难出成果,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困难, 以及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不正之风等等, 这些都给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带来沉重的压力, 使他们产生焦躁、压抑、苦闷甚至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

学校的管理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行政管理体制, 评聘分开、挂牌上课、学生评教、末位淘汰等举措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教师职业的特点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教师与学生的“代沟”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教育工作的示范性, 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远远大于其他职业, 使教师长期处于较为紧张的心理状态。

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也是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美国学者德沃肯说, “且不论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有着显著的阻碍作用, 而且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也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应引全社会和学校以及教师本人的高度重视。

摘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承担者, 高职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压力, 许多高职教师因此出现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健康以及对教学的危害极大。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注力度, 探索解决的办法。

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和建议 篇10

一、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及其危害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思政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和工作绩效下降,以及连带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两方面不适反应和疲劳症状,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二)职业倦怠的危害。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1.情绪衰竭,2.人格的解体,3.个人成就感较低。从其表现中不难得出: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结论。一是它给思政教师心理造成了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并且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缺乏激情,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无法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导致思政教师思想悲观、精英流失,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力量削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其影响也因而更加深远。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导致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思政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学校、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社会支持与期望。

思政课作为向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基本框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定的,政治地位较高。加上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而一旦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出现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政课尤其是思政教师的身上。在这种较高的期望中,思政教师的压力在无形当中与日俱增。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蜕变,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的本质和宗旨常常被轻视或漠视或忽视,其本真目的和价值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其信念和信仰常常被扭曲乃至亵渎,且忽视思政教育(思政课)效果的长期性和潜在性,导致思政课乃至思政教师在社会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二)学校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的轻视,思政课常常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专业课相比,学校对思政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比如: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形式上课,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投入少,思政教学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对于思政教师的考察学习很难给予支持,使教师教学缺乏生动性、吸引力;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院校根本上谈不上学科建设,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好了。最后,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甚至思政教师本身,对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排斥和歧视。部分高职院校大幅削减思政课的课时,甚至存在“思政课最好不要开设了,因为海外的高校没有思政课学生的思想也不差”这种没有政治原则的言论。足见,对思政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学科的职业歧视和学科歧视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社会对思政教师的认可程度与社会回报并不高,因而思政教师的自我认同也较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教师对思政课不仅没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三)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它的。除了掌握、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合格的思政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法学、历史学、美学、文学、市场经济学等。在思政教师队伍中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素质低的问题,这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动快。几乎每次党代会召开后,相应的政策、路线、纲领都要追加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党的每个重要的决议精神也要适时增补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同时,当今世界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学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学需不断重组内容、接轨现实,进一步加大教学的难度。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部分学校为节约成本,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教师疲于奔命,自我学习提高和科研的时间相应减少。另外,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收,学生接受的速度远比教师要快得多,导致教师的说教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

(四)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

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实现人生价值,是学生考虑的主要方向。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就业去向,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则不加理会。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名目繁多的“考证”和各种技能培训红红火火就是证明;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学分而学。教师的课堂常常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呼应,部分教师的思政课只能沦为一言堂。常此以往,教师的倦怠便日益加深。

三、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缓解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国家、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支持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也应清醒认识到倦怠主要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因此,打铁得自身硬,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努力。

(一)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心理平衡。症状产生了,也不必恐慌,首先是找出症结,辨别压力源,放平心态,恢复自信,调整对压力的认知,克服焦躁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其次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最后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放松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向组织请求帮助,也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向医生咨询,以缓解职业倦怠。

(二)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三)转移情绪,消除怨气。

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心理学家告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做一个情商高的人不是什么难事,只需每天稍微注意就行。回到家前先告诉自己笑一笑;周末放下所有负担,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园;气闷的时候伸个懒腰,站起来走走;经常换不同的衣服穿,等等。

(四)积极走出去。

高职思政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待遇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客观上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思政教师心理失衡,工作懈怠。“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教学科研之余,思政教师大胆积极地走出去,发挥本专业的特长,依托高职院校的特色,联合其他专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在经济浪潮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思政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好职业倦怠,才能有力地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达到“入座”、“入耳”、“入脑”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拥有未来。

摘要: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 对教师自身、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何缓解职业倦怠的症状, 关键在于教师的努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3.

[3]李强, 陈平原等.大学改革, 路在何方——大学改革座谈会发言整理[J].读书, 2003, (9) .

[4]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1) .

[5]刘珊珊.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应对策略.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 .

[6]吴江六.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析.群文天地, 2009, (6) .

上一篇:非公开发行股份下一篇:有机-无机复合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