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2024-06-09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精选十篇)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1

一、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

目前, 学术界对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述, 归结起来大致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技巧;教学诊断、反思、改进、评价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合作精神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的另类高等教育, 它对教师素质一般要求相对更高, 要求同时具备职业能力, 即“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五类。因为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就业教育, 为社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 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是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 没有职业能力的教师只是授给学生知识, 不能授予学生劳动技能和职业文化。

二、“双师型”教师素质

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分两个部分, 一是教师职业能力, 二是社会职业 (即所教专业的社会职业、岗位) 的职业能力。它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社会职业能力, 包括劳动技能和职业文化两大部分;劳动技能是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公共能力、市场应适能力等九项能力。在高职院校, 具有两种“职业能力”素质的教师称为“双师型”素质教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 但要把全体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难度很大, 只能一边培养, 一边在企业选调。

三、高职“名师”工程

所谓“名师”的定义, 应该是在一定区域被大多数人或本行业内大多数人所熟知, 或以一定形式公认为本专业最高学术、学识者, 并确有突出贡献或较高学术、学识水平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出名师,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提升学校内涵、品质, 在名师培养上要结合职教师资特色, 不去与普通高校争学术, 在自己的地盘内, 从职教内涵要求上下功夫和力气, 建设高职名师工程。首先要在校内培养“专业带头人”、“双师”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这四种人才, 才是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的领头雁。第二, 要大力引进上述人才, 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研究和发展环境, 在资金、待遇和解决后顾之忧上, 作特例对待, 第三, 要放手让教师之间竞争, 最后, 多给教师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多参加较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以及时掌握学术动态, 把最新的知识用于科研和教学活动, 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目前, 高职院校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哪个院校在这个关键时刻能迎难而上抓住机遇, 积极有效的培养“双师”和“名师”, 那么这个学校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得到较大发展, 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在社会上得到较大提升;如果抓不住机遇, “双师”、“名师”工程搞不上去, 那么必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搞好“双师”、“名师”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教师是一个职业, 有其职业素质要求;高职教师与其他类别的教师素质要求不同, 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即“双师型”;要办好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有名师工程建设。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2

【摘 要】针对边远高职教师的工作现状,提出以指导职业技能竞赛促边远高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四条路径。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边远高职 教师综合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因而培养大批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就业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努力的方向。但从全国职业院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和社会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弱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试针边远高职教师的工作现状,提出应通过让边远高职教师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能够以更佳的状态、更强的技能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

一、边远高职教师的工作现状

(一)工作思想不端正。边远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当地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岗位需求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随着地方经济及岗位需求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也随之不断淘汰和新增,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专业教师也要做相应的专业转型或招聘新的教师。然而,整合新招的专业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有较多的思想杂念。转型的教师大多是原专业被淘汰和整合了,且工作较久的老教师,让他们去重新学习一门学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由于原专业没有了,又还没达到退休的年龄,因此不得不转型。但年纪较大接受新知识能力相对较弱,所以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从心底去接受新专业的洗礼,而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应付教学,对教学、对学生极不认真不负责。对于年轻的教师,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由于职业学校专业更换快,空缺教师岗位较多,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先选择职业学校任教,把这份职业作为他们择业的垫脚石,没有把太多的心思放在教育教学上,边工作边想着为自己谋其他出路。这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责任心不足。高职院校的生源由三校生(技校、职高、中专)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组成,由于招生的分数线较低,学生整体素质差,学生存在自觉性不强、积极性不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产生畏难心里,随随便便应付教学,只顾着自己讲课,不关心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教学上只教最简单的基础知识,较难的知识和问题一笔带过,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满足自身专业知识现状。在很多偏远的高职院校,许多专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存在满足现状的心理,认为目前自己的专业知识已经足以应付当前的教学,因为学生基础差,讲简单一点学生还能听得懂,稍为讲得深一些知识的学生就听不懂;在实践指导环节,布置的操作任务随意简单,任由学生自己随便操作就行,当有个别好学的学生问到相对较深一些的问题,教师不做详细的解答或无法解答,干脆叫学生自己上百度去查。长此以往,教师产生惰性心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钻研不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强化自己的操作技能,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缺乏合作精神。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为例,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共7名教师,共同承担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专业的课程计划及教师对课程的熟知程度采用“包干到户”的做法,即教师自报自己比较拿手的一到两门课程,以后该教师就专门担任这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比较熟悉,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足的是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不懂,教师各自只管上自己的课,对其他教师所教的课程不闻不问,教师间必然也少有交流,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其他教师也无能为力,长此以往,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养成了单打独斗的习惯,你教你的,我教我的,这不利于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解决专业项目课题,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五)教育观念落后。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经历从学校到学校,从学习专业到教专业的一个成长过程。由于很多高职学校的经费原因或是不注重教师的建设和提升,往往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临到退休时都没有机会去外面学习交流,只靠大学和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长时间地用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着单调落后的“管—教—练—评”教学模式。在学生管理上,采用中学的管理模式,每个学生每节课都必须集中到指定地点上课,教师要做好考勤工作,“填鸭式”的统一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特长,磨灭了个性较为突出学生的锐智。这很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适应社会的高要求。

二、指导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边远高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学校要发展,其关键问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修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更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学院和教师自身都要做相应的努力。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是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

(一)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增强教师责任感。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给教师下达指导竞赛任务,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感,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解决各级各类竞赛中的项目问题,力争在竞赛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避重就轻地应付教学,而是要把竞赛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都认真详细的讲授,用心去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认真理解竞赛的要求,制定指导的计划方案并耐心去指导,使学生顺利参与各项竞赛,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二)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师拓展自身知识面。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竞技水平的平台,大部分大赛的方案和实施都有企业、行业和专家的支持和参与,大赛的项目内容是企业生产的实景再现,它代表了企业生产的新要求、新方向,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动态。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社会信息的动态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又能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落后和实践技能的缺乏,从而推动教师拓展自身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加强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关注职业发展的理论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关注职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变化。在教学上把原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岗位技术操作的能力,即在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为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提供保障。

(三)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靠散沙式的为完成教学而教学是培养不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必须要有一支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大赛的项目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位教师的某一门课程都很难去实现项目的要求,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参与,而且大赛中有的参赛项目是团体赛,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比赛、与计算机相关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有以团队的方式参赛。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从中感受团队协作的作用,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更开放。职业技能竞赛针对的是全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各类学校学生,承办的是全社会的各企业、各行业或各组织团体,举办的地点是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全面的、高端的交流学习平台。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时,可以通过研究大赛文件,深入到企业参观学习等途径学习比赛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教学结合企业、行业标准,以实用为目的,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很好的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教师带队学生去到各地参加竞赛,见见世面,开阔眼界,给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间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从中学习到其他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优点,改变和更新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用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代替保守的“闭门造车”、“井底之蛙”教育方式,以达到培养开放的、富有创作思想的开放高要求型人才。

总之,教师是执行和承担学校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有好的教师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素质的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负担,只有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都提升了才能很好的胜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职业技能竞赛近几年来在全国已开展得轰轰烈烈,职业技能竞赛的精髓是责任、高技能、合作创新,这正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应通过参与组织指导职业技术竞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利己利学生利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雨虹,张国军,马玉芳. 指导科技竞赛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5)

[2]李锐.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2(7)

浅论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3

1 爱岗敬业的道德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每一项职业都是神圣的, 每个从业人员, 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 不仅通过言教, 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 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 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 传道放在了三大任务的第一位。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 这也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强烈的事业心, 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 是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前提。作为教师, 献身教育, 甘为人梯是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

2 广博坚实的理论知识

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综合、广博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具备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高新技术学习和跟踪的能力。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综合、丰富渊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具备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边缘科学及自然科学学习和跟踪的能力。很多人会误解的认为, 只要掌握了自己所任教课程的知识就够了,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深切的体会到, 要想真正的把课讲好、讲精彩, 不仅要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非常的熟悉, 全面掌握自身所任教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而且对和其相关的学科也要充分的关注和了解, 才能在在教学的过程中丰富课堂的内容, 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发掘他们学科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因此, 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 除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动态, 还应该懂得相关的学科知识, 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有所发明和创造。

3 扎实过硬的技能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 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技能知识的传授。职业院校的特殊规定性, 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 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育工作者。目前, 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和认定, 有多种标准, 一是“双职称”型, 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 还需要取得另一职业职称;二是“双证书”型, 即既有教师资格证和另一从业资格证;三是“实用双能力”型, 即强调实际教学工作中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四是“融合型”, 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 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等等。无论是哪种理解和定义,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 本质上是既要有大学教师职业能力, 又要有较强社会职业能力的教师。在业务上是多面手, 在教学上是教育家, 一专多能,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灵活多变的创新能力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 学习是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 但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 勇于创新、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说,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接收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开拓、创新、合作、奉献、负责的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教学思想上, 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 都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法、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 还可以依靠学生智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5 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人们常说:活到老, 学到老。对于教师更是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 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能主动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诠释信息、交流信息、用计算机作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媒体、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合理、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6 不断钻研的科研素质

在信息时代, 新技术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教学能手, 还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研究型教师。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一体, 以科研促教学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 又要进行科研, 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 也是研究型的社会,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 进行科学研究, 能够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改善和不断更新, 能够使教学更加的深化。并且, 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可以开阔视野, 使其能站在新的高度上去思考和展望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 可以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7 善于沟通的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 发展也无从谈起。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 它需要按照市场的需求兴教育才, 不要狭义的认为教学只是教学, 校企合作、职业培训、订单实习、就业、新专业的申报和论证都是教学。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市场, 教师也要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 要跟随市场的同步发展去教书育人, 及时掌握市场新型技能,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交能力来获取。另外,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要有社交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的社交技能是指教师积极发展有效地师生关系及学生同辈关系的能力。凭借这种技能, 教师方能应对学生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需要。因此, 社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具重要意义。

总之, 作为优秀的高职教师要能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 要以身作则, 从道德、理论、技能、创新、学习、科研、社交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地学习、研究, 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化, 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子颉.高职教师素质浅议[J].成人教育, 2005 (7) .

[2]焦丽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专学报, 2006 (5) .

[3]林惠.浅析高职教师素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4]刘丽焰.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新理念[J].江西教育, 2008 (Z4) .

[5]杨敏.浅谈如何做好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J].才智, 2009 (5) .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4

高职院校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维修应用型人才.路桥建设施工岗位要求顶岗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就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教学重点.文章对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 者:谢建武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300112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道桥专业   职业素质   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是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自然呈现的能力和修养。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本文提出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视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其次,是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社会对职业人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谋招聘网有一篇题为《企业用人应坚持的6个标准》提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分别是:以德为先;务实为本;良好的团队精神;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认同企业文化;较好的发展潜力。这些企业用人标准正是个人职业素质的具体表现。

最后,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加油站,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学校必须加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思考

3.1 在学校各级管理中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1)学校要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师的思想素质,职业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高职院校要打造一支既要是教师又要是工程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2)强化日常管理,有效进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层次是最后一批录取的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往往很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学校必须从卫生整理、上课出勤等“小事”抓起,严格管理。可以利用虚拟的公司,把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等,用公司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

(3)学生活动中引进职业元素。每个高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这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大对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有重要作用。

3.2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1)专业教学中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作为专业教师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专业教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分层次地做好学生职业规划。职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随着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到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程是显然不够的。高职院校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专业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认识未来职业的素质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其次,对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引导,由学生自主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对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

3.3 做好学生“2+1”顶岗实习工作

“2+1”顶岗实习是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要求,在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利用最后一年在企业或其它单位的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一般情况下由学校派带队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到企业进行实地了解和观察后,接受企业一定的岗前培训,在师傅的指导下,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行业和岗位作深入的考虑,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顶岗实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4 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每学年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指挥棒。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合理分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表现的分值比例,细化各项评价的评分标准,确保操作过程的可行性;第二,加大对学生日常管理考核力度,借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考核模式,制定学生日常考核细则;第三,对于毕业生的考核鉴定要结合顶岗实习单位和带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表现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敏.在专业教学中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2] 林巧.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探讨[J].教学理论研究,2010(3).

[3] 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11).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6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 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辅导与指导的人, 具体指在高职院校中专门从事着培养“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 一是具备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是具备作为“准幼儿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 这些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在观念、知识、能力、品格四个方面。

一、观念素质结构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 是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

在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中,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即他们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 其教育观念的重心应当放在如何促进准幼儿教师的发展上。因此,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具备从事幼教工作的教育观念, 即幼儿教育观念, 这是基础观念;二是具备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 即高职教育观念, 这是核心观念。

(一) 幼儿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观念包括热爱幼教事业的教育价值观、热爱幼儿的儿童观、高尚的职业道德观等方面。

热爱幼教事业的教育价值观是指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 是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道德感、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的体现;热爱幼儿的儿童观是指热爱、尊重和保护幼儿, 是在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对待幼儿的观点、看法及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观是指在从事幼教职业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也是内化了的人格品质的体现。

这些观念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先导性素质, 也是其进行高职教学中影响“准幼儿教师”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方面。因此, 教师教育者应熟悉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积极而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 并将这种幼儿教育观念融入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

(二) 高职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等。同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 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要能将这些高职教育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来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幼儿教师。教师教育者要帮助准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积极促进准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化。

二、知识素质结构

教师教育者要具备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幼儿教育知识, 也要具备怎样教高职院校准幼儿教师的知识, 促进准幼儿教师增长实践性知识。

(一) 幼儿教育知识

幼儿教育知识包括以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为主的通识性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知识。在高职院校中, 教师教育者以教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知识为主。这些知识包括关于幼儿教育内涵、特征、规律与原则的学前教育教学知识;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的幼儿身心发展知识;幼儿生理健康与保健知识;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幼儿教育知识是教师教育者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是熟悉自己教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

(二) 高职教学知识

实践性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 教师教育者不仅要掌握学前专业的学术性知识, 更要熟练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特别是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者要明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 掌握高职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知识, 并促进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 帮助准幼儿教师不断汲取幼教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知识, 使知识在准幼儿教师间进行转移和增值。

1. 掌握最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 教师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吸纳教育教学新知识, 敏锐地获悉国内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 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更新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养成自主吸纳新知识的习惯。要做到合理利用新知识, 提高将新知识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力, 适时地与幼教人员交流学习心得, 以吸收新的观点和方法。此外, 教育教育者还要提高自身教育创新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2. 掌握提升幼教技能的知识

教师教育者要将所学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 进而转化为实际教学知识, 在教学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准幼儿教师, 再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 促进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主体间循环转移, 最终达到知识的增值。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者熟练掌握幼教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知识运用与转化能力。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教师教育者可采用讨论与合作的策略。首先, 帮助准幼儿教师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 确保新知识与学习目标之间的有效联系, 督促准幼儿教师及时进行学习总结, 并记录准幼儿教师学习讨论的过程, 观察学习活动是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其次, 指导准幼儿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针对学习活动检索相应的知识, 拓宽知识视野。再次, 采用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 向准幼儿教师提供学术性知识和技能整合的范例, 通过分析、讨论等帮助准幼儿教师掌握、提升幼教技能的知识。最后, 结合教育见习和实习, 让准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园, 亲自实践幼教知识。

三、能力素质结构

教师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是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职业核心能力, 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不仅包括幼儿教育能力, 也包括高职教学能力。

(一) 幼儿教育能力

幼儿教育能力是从事幼师职业的核心素质, 是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关键。幼儿教育能力具体包括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 幼儿园环境的利用与创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对幼儿发展评价的能力, 观察幼儿的能力, 与幼儿、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这些幼儿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者必备的一种专业能力, 也是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首要能力。

(二) 高职教学能力

高职教学能力是一种有效促进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也是教师教育者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涉及到高职教学的选择与整合、预设与生成、组织与实施等环节, 其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案例教学的能力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尤为重要。

1. 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能力

教师教育者要熟悉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并及时更新和内化这些知识和技能。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 教师教育者要能根据准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 逐渐增加知识应用情境的复杂性, 提高准幼儿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 创造知识迁移的框架, 分析知识迁移的因素和对策。同时要根据学习主体的生活经历提出有针对性的真实任务和问题, 逐渐减少外界的提示和帮助, 逐渐增强其自我责任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幼儿园案例教学的能力

教师教育者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即将步入幼儿教师岗位的准教师们, 教学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工作的重心。对强调技能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 提供真实的幼儿园案例教学是促进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首先, 教师教育者要熟悉当前幼儿园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实践知识, 特别是熟悉当地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现状, 把握幼教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发展动向, 并通过挂职锻炼、短期培训、暑期实践等形式亲自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和教学, 充分掌握一线的教学能力, 为高职教学储备案例素材。其次, 教师教育者要提高高职课程的设计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 结合自己的幼教经验、学术研究、社会需要和准幼儿教师的特点来创设课程。最后, 教师教育者要提高对高职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 将教育评价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从而提升准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智能。

3. 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积极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是教师教育者提升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法, 从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寻找原因, 不断与自己进行对话, 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教育者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积极有效的反思策略, 如归纳概括、制定概念图、总结要点等, 在相关概念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也可通过类比、案例、推论、助忆术、阐述等策略进行学习综合。

同时, 教师教育者还要具备促进准幼儿教师学习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采用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如探究导向的活动———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之后, 给准幼儿教师留出思考的时间, 并能将问题进行分析扩展, 使问题能与相关任务相联系;解释导向的活动———向准幼儿教师示范如何思考, 提供思路;实际操作的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工具, 激发准幼儿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等。

四、品格素质结构

教师教育者的品格素质是顺利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保障, 具有内隐性的教育作用。

(一) 健全的身心审美素质

健全的身心审美素质是教师教育者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和高尚的审美品格。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指具备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体力条件, 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指能够胜任高职工作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有顽强的意志力, 对高职工作充满自信心和责任感, 热爱高职教育事业,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具有诚实待人的人格品质。高尚的审美品格是指能够感悟大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美, 能够发现美、追求美、鉴别美和创造美。

(二) 提升专业品格的素质

教师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敬业态度、专业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准幼儿教师, 甚至影响其健康的世界观和现代化的人格素质的形成。这要求教师教育者自觉、主动地优化自身的人格素质, 唤醒对生命的自觉意识和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热情, 提升专业品格。

1. 陶冶专业情意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情意, 是教师教育者进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所必需的情趣、情感和情操, 是一种对自我从事工作积极接纳与肯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专业情意能使教师教育者理智地对待和评价高职专业教学, 加深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认识, 提高专业分析能力与洞察力, 巩固专业情感;同时这种积极看待自己的方式, 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也是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的兴奋剂和动力。

2. 陶冶专业伦理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伦理, 是教师教育者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教育者, 要身为典范, 做到: (1) 尊重准幼儿教师。对准幼儿教师要一视同仁, 不带有任何偏见, 尊重其主体性;让准幼儿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和建议, 共同设计教学活动, 帮助准幼儿教师树立“尊重幼儿”的思想。 (2)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应用。非智力因素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要素之一, 教师教育者要将情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准幼儿教师迁移默化地学会关爱幼儿, 感受到良好师幼关系的重要性。 (3) 关心本校和合作园所的发展、尊重欣赏同事。教师教育者要关心、支持本校的发展, 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合作园所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与准幼儿教师分享教育学习经验;尊重欣赏同事, 与同事友好相处、协调工作。

除此之外, 教师教育者高尚的人品、文明的举止、豁达的心胸、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性格等都会影响着准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形成。

综上,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从观念、知识、能力、品格四方面形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结构, 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动态发展。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者既不同于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者, 也有别于职高幼师的教师教育者。他们不仅具有师范性特点, 又具有高职特点。本文从观念、知识、能力和品格方面重新诠释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职业素质结构,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幼儿园教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教育者,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金兰.美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者的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11) .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会计专业,高职教师,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纷纷出台人才强校战略, 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会计教师的严重缺失与素质不高, 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 开展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对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 打造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是人们因社会分工而从事专业领域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 (如身体状况等) 。所谓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 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完成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对会计专业与自身从教工作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主要表现在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1], 为完成责任与义务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个性修养等。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既不同于中职院校, 属于高等层次, 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培养的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人才, 人才体现高等性和技术应用型特点, 这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作为一般教师职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素质 (包括教育教学能力) 、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共性要求外, 还特别强调了应具备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必需的高层次、技术性、应用型等特点。

二、校企合作在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为顺应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蝶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校企合作提高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度, 在推进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合作的同时, 通过共同帮带、研发、引进、内培、兼职等方式, “金蝶会计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本院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养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

通过校企合作, 促使教师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校办学围墙, 将理论用于实践, 真枪实战, 在努力促进学生学做合一、职业素质形成的同时, 教师首先贴近实践环节, 接受企业环境、企业实际运营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实地操作训练。教师边干边教, 学生边干边学, 利于教师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 用意志品质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职业兴趣, 从而使教师职业观念增强。有些高职院中部分会计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存在功利思想, 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 教学疲于应付, 缺乏奉献精神, 教师单单讲, 学生呆呆学, 过程缺少交流, 忽略对学生从业思想、从业观念、职业道德与从业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教育, 职业观念淡薄。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后, 学院结合学生顶岗实习, 专门制定了《会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促使每位会计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一个月, 特别是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 每三至五年就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开展社会服务半年以上。这些教师通过深入管理、服务一线, 亲身经历企业会计领域目前的管理现状, 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从业情感和职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增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 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有利地推进作用。

2. 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通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校企合作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管理、服务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 与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交流学习, 获得宝贵的会计从业经验, 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织教学, 让企业专家、岗位能手参与教学, 共同打造专业技术教学团队, 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 从而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把握教学内容, 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 实现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对高职教育要求偏低, 而部分新招的中青年教师, 学历达到要求, 但职称与教学经验又不够。并且, 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 信息相对封闭, 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书本到书本, 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会计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缺失。

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着力打造以专业 (群) 带头人为引领的会计专业技术教学团队, 实施订单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 校企联手根据当前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 如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会计 (连锁经营财务经理方向) 等, 共同拟定未来几年的招生 (聘) 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 联手设计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共同开发融入行业标准新内容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技术团队与会计专业过程开发、教学组织, 有力地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3. 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个性

高等院校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除了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服务于企业成了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另一有力保障。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3], 高职会计教师要具备“解惑”能力, 作为从教者帮助学生直面社会、人生难题,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专业疑难攻克能力。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 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课题、共建项目的同时, 开发了教师的职业潜力, 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水平, 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教师的职业个性形成。由于会计首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职业特点, 过去多数会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 照本宣科,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观念陈旧, 这无法与当前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 也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的开掘。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建创办金蝶会计学院时,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师打开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院制定政策规定会计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脱产深入企业, 共同开发软件, 组织或参与企业课题、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咨询、开展员工培训等服务。并在时间、设备、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 让教师真正走出校园, 面向企业, 面向行业学术研究与理论前沿。通过校企间的亲密合作, 调动了会计专业教师投入教科研服务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为引导学生热爱会计专业、钻研业务知识, 根据“90后”学生的智能与个性特点,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展现出蓬勃的教学活力。校企共建挖掘了教师职业潜力, 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 培养了教师创新与攻坚精神, 发展教师职业个性, 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在社会上有力地发挥了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

三、结语

从历史经验得出, 任何一个行业、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高素质人才。新形势下, 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与产业、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结合起来, 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校企合作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职业观念, 提升了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培养了高职教师的职业个性, 而且为学校带来了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 为在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为提升会计教师整体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杰法.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0, (3) .

[2]“浅谈高职培养目标”职成时评[EB/OL].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http://www.jyb.cn/gb/2001/02/19/zy/3-cjzj/2.htm.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8

1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年德国的梅腾斯 (Mentens) 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 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 (Schlucssclkompetenz) ”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1]。关键能力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是学生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性能力, 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久性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能力”可以涵盖以下几种能力:1) 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 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实现目标以及能够组织人和资源监控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终生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望, 乐于学习, 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能够坚持自学的能力。4) 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吃苦耐劳, 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有抗风险和抗危机的能力。能胜不骄败不馁, 吸取经验教训, 不断拼搏的能力。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 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要有专业技术外, 对关键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多年从事学生的毕业定岗实习和就业, 对企业和毕业学生的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对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看重。企业认为拥有这些能力的学生能在工作中与同事和谐相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能不断虚心学习和钻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服从管理, 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学生的“关键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企业是否录用毕业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 毕业生即使不能在毕业时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也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船业发展等要求[2]。因此, 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 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大都是理论研究, 缺乏大量的实践性的研究, 对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更少。用人单位和学校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也出现了错位。学校和企业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也坚持能力为本位, 突出岗位技能的训练。学校和教师虽然认识到“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有涉及“关键能力”的内容, 但是由于对关键能力理解出现偏差, 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够重视。当前教师的智能水平还无法适应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像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那样, 通过教师的多次指导和学生的多次练习就能达到, 有比较清晰的评价标准。教师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就可以教会学生。但是, 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们的高职教师没有多少经验可谈。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高职教师要了解“关键能力”、重视“关键能力”、本人具有“关键能力”,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的自我激励能力、教学能力、学生引导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人格、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矛盾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等核心素质和能力构成。

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为例, 如果一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 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不够通畅, 这位教师即使具有了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无法把教学工作真正做好。因为, 他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好地向学生传授, 即使能够传授, 也不是充分的。这位教师不能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教师本人缺乏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会想到设计使用这些方面的能力, 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 也是不深刻的。教师如果缺乏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在学生和工作中经常发思自己的言行, 不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可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了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师不会在课堂和课后运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就某一项目或者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可能想方设法应用企业里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研究。不可能想到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多次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4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既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针对教师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中不断开展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活动。

4.1 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必须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充分展示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不仅教书育人, 而且修身育人。笔者所在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标兵”、“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十佳教师”等评比活动, 用于表彰那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成长、乐于帮助同事和学生、注重团队意识的教师。激励每位教师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水平。

4.2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强化职业教育意识

笔者所在系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的教育理论, 以理论武装头脑, 用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每位专业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了解和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业务能力。

4.3 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知识, 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了解学生, 了解所用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关系。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 利用商务实训室提供的各种商务软件模拟开展商务活动, 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商务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决策能力, 不仅提高教学效率, 也保证教学质量。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 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 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到生产一线去体验, 才能真正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技能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本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每学期有1-2名教师利用假期或者平时空课的时间到外资外贸公司或者报关报检部门了解和熟悉相关业务, 了解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了解业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以及注意事项, 获取最贴近商务工作的案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增加实践操作的知识, 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 更好地将所学的本领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总之,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 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是非常有意义。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去实施。因此, 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

摘要: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 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去实施, 因此, 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

关键词: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06.

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篇9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 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从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文化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个人若不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 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应加强企业素质的培养, 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等的战略位置, 必须明确“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长抓不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活动, 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例如, 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模范来学校做讲座, 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优秀的职业素养”。并组织好为社会献爱心, 为希望工程尽力量等公益活动, 锤炼学生爱国、爱人民, 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另外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 使其能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教育, 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变成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团结一大批德才兼备、兴趣相同的爱好者, 使其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 高职院校应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的结合, 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要积极采用着眼于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先进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游戏等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要整合校内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三) 优化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学校应培养, 吸纳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建立一支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或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修和内部培训相结合, 对职业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使其能以大量的新知识, 新理念充实和丰富学生。通过选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学生的高质量的培养。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引导, 激励和陶冶作用不可小视。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 校园网等宣传活动, 推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 主题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感受到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定位于自我定位的偏差,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效果, 使个体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五) 加强实践教学, 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宜在实践中学。要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强调在实践环节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要在“实战”中学习, 而不是“纸上谈兵”。要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 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 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 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 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六) 建立与职业素质培养相适应的考评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 开展重在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改革。要改革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改变“一锤定音”式的考核形式以及传统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 试行开卷、口试、实际操作、社会调查、技能大赛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从而全面的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10

【关键词】职业素质本位 高职教育 课程建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9-01

一、职业素质本位的概述

对于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整理后,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主要观点为以下:

一种观点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他们分别是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发展,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认为,职业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也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掌握学习的技能,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快的适应目前的工作。

二、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提出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职业素质,体现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高职学校需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着重突出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实现教学目标。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协助完成。首先,重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训。这些培训,对于学生的沟通、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素质的提升,都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次,重视开设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都忽略了人格教育这项课程,人格教育,是构成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有一个良好的就业态度,使其更好地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最后,加强知识教育。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对其加强知识教育,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当前高职学校,在为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加强知识课程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可以更好的应对就业压力。

2.重点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构建,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情况相比较,毕业后就业的渠道很多,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够停止自我的发展与提升,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立足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态,明白学习的意义,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立足于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立足之本。想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首要应该考虑,使得学生怎样良好发展、怎样适应岗位的变化。开设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课程,满足学生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对能力的需求。第三,扎根于终身教育课程的开展,关注职业生涯的发展,确定学习理念。就学生而言,不管是从身心健康还是学生的职业生活规划,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更好的适应社会。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在校生或者是毕业生,都会终生受用。

3.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训练职业技能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就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课程而言,职业教育换言之便是就业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迫在眉睫。院校开设的课程可以将就业市场作为参考,科学的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其要义在于:其一,学校应与就业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紧跟就业市场是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为了推动院校的顺利发展。其二,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学生有从事职业的能力的综合,包括了三个方面,通用性职业能力,即是个人自身具备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即就是个人具备的、在某一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从行业对接,完成指定任务的技术以及训练,从实践中营造真实有效的训练环境来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的教育课程,高职教育课程构建需要更多的条件。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提升的课程。当前我国经济急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我国的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吴松,辛香玲.职业素质本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体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79-81.

上一篇:产品设计服务外包下一篇:健康知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