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2024-05-14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精选十篇)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

倦怠一词在各民族的文化中都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含义。在汉语中, 《康熙字典》里有关“倦”的解释为:“介于日体劳怠倦一张一弛文武之训”。怠倦合用, 表示身心疲惫。而“怠”在《辞海》的含义有两种, 慢也和惰也, 更加强调一个人做人和做事不求上进的状态。在英语中, “burnout”为倦怠,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该单词给出两种解释: (1) the time when a rocket or jet has finished all of its fuel and stops operating. (2) a state in which you have ruined your health by working too hard。第一种是一个人精力耗竭而停止工作, 第二种是人因为工作过度劳累而身心疲惫的状态。

二、职业倦怠

最早有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 认为是一种非常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的症状, 他主要是针对助人的职业工作这一行业, 因为长期从事人际工作产生的对工作态度不热忱和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消极态度。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 伴随着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究讨论会的召开, 职业倦怠逐渐成为现在生活中人们较为重视的具有较大比例的心理疾病。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 自弗卢顿伯格提出后, 多种说法被提出, 可谓是百家争鸣, 现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职业倦怠的定义进行概述:

Aronson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工作在具有情感要求的行业, 因而导致的一种身心耗竭的心理状态”。

雷静认为:“职业倦怠是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导致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我国台湾的学者张小春认为:“职业倦怠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五个类别, 第一是工作过度, 超出个体的负荷程度, 是由于工作环境对个体的体力能力和精力的要求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 因而出现的一种个体的精疲力竭和工作上束手无策的状态。第二是工作动机的改变, 第三就是对工作的疏远, 第四就是表现出身心疲惫的状态, 第五就是个体在工作时所感受到的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精力衰竭的状态”。

詹承烈认为:“职业倦怠是职业紧张的一种类型, 是个体对工作环境中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的一种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应激反应”。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研究逐渐延伸到学校的领域。教师作为一种特别的助人行业, 其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慢慢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所给出的定义也愈来愈多。

广泛被大家认同和接受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 即“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由于情绪处于极端疲劳状态形成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而表现出来的疲惫衰竭状态, 具体表现在个体感觉自身的情感资源耗尽, 工作非常累, 而且压力很大, 对工作兴趣降低, 工作的挫折感和紧张感强烈, 甚至有害怕工作的现象产生;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 感觉情绪枯竭, 精力非常有限;去人性化是指个人以冷漠疏远的态度去对待服务对象, 甚至当作无生命的物体对待, 具体表现在会有意的保持与其服务对象的距离, 并不是以一种热心和投入的状态在工作, 进行工作时总是很被动, 不关心自己工作的意义, 不关心自己工作的贡献, 对待服务对象也不那么有感情色彩。这以维度是职业倦怠中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自我感觉不能圣人工作或者感觉到职业乏味, 对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消极评价的倾向, 具体表现在个体一直以消极的情绪来评价自己的工作, 感觉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很低, 不能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个维度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

关于职业倦怠概念的研究, 国内的专家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国外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认识, 在职业倦怠的定义上, 基本上都采用或者沿用国外学者专家对此的解释。本文以河南省高等院校院校健美操教师为研究对象, 采用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

三、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在教学职业领域中, 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四、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在体育教学的职业领域中, 体育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摘要:论文在研究倦怠以及职业倦怠的基础上, 对职业倦怠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研究了职业倦怠的内涵, 对教师职业倦怠以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定义阐释, 希望能对以后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倦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上海辞海编委会:《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628。

[2]《朗文当代英文词典》, 外语研究出版社, 1995:126。

[3]姚向颖:《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及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4]雷静:《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2

目前,很多中学的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体育教师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问题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这种状态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是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博彩通 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2.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同时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反思自己,也需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去学习科研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科研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方面能力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就会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和工作的乐趣,也就会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消解 篇3

一、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比较辛苦。这种环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耗费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促使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朝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各种素质要求导致体育教师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下难以适应。而且,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讲解,还需不时加以示范、纠错等,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很大,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长年的奔波、枯燥单调的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其不断产生疲惫之感,并且工作有时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可,获得的心理报偿相对较少,这样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2学生异质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如备受长辈溺爱、自我管理能力差、自私、叛逆等个性特征的学生明显增多,越来越难以管教,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表现出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

3缺乏发展机会。体育教师活动范围广,接触人员多,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从比较中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加上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体制本身问题,他们终身极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其知识老化、教学索然无味、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使得他们感到摆脱社会及学校的“附庸”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走人”,或改行或挤进领导之列。

4学校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目前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体育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在学校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倦怠感。

5伤病的困扰。体育教师长年参加体育竞技与锻炼,且多为户外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也逐渐下降,其身体劳损伤病也日趋明显,以至于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示范力不从心,这与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争强好胜的秉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体育教师心理的失落。

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个体生活质量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的体育教师很可能出现心烦、气躁、易怒等情绪,这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这种师生交往有效性的缺失,必然导致师生教学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

2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绩效。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降低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体育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了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3造成社会资源损失。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等的依赖。部分体育教师转岗或改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流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1体育教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师要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改变行为态度,一个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其次,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压力。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主动改变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合作竞争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机制,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增加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资源,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就能增进身心健康,不易倦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通过学习、实践,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体育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和了解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要客观地对待学生,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有缺点和过失是正常的,对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就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要多发掘其优点,改进其不足。

2学校要正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学校应该帮助体育教师找出并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来源,学校领导应采取一种重视和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对体育教师提出业务技能高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能够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激励,建立积极、和谐的集体组织氛围,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体育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职能,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性。学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这既可缓解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且教师在职进修可以提高工作热情,更新思想,更新知识,增加活力,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取得高效益。

其次,学校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系,包括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信息技术设备以及良好的体育设施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于教学场地、设备、器械比较落后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提高社会地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缩小和消除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即“同工同酬”。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最后,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要改变当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深化对教师评价理论价值的认识,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评价工作指导思想的力度,大力推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价值导向,应该与本校教师的现状结合起来,教师评价的要素指标,必须结合实际,重新修正,且在评价体系中要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权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评价应根据其特殊性而建立。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有效,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倡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各界要对体育教师职业有积极认识,并对其工作价值进行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技术的创新,学生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策略等也要遵循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这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应当给予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工资待遇,认同他们的职业地位,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认可他们的劳动和价值,避免他们的主要需要在较低层次徘徊,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把才能真正释放在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总之,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积极关注,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本身,而且是关系到全民体质以及全民健身观等社会性问题的大事。因此,我们应该一道努力,积极鼓励、理解、支持体育教师,并为预防以及干预其职业倦怠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学,1999(4)

[2]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邓如陵,略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_现代教育科学,2002(7)

[4]杨秀玲,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6)

[5]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6]黄俊伟,体育教师的理性体育文化的理念问题,体育文化导刊,2003(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消解 篇4

一、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 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体育教学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长, 体力消耗大, 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工作比较辛苦。这种环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 耗费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使他们的负担重上加重, 心力交瘁, 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促使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朝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各种素质要求导致体育教师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下难以适应。而且,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讲解, 还需不时加以示范、纠错等, 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很大, 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长年的奔波、枯燥单调的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其不断产生疲惫之感, 并且工作有时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可, 获得的心理报偿相对较少, 这样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2. 学生异质性。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如备受长辈溺爱、自我管理能力差、自私、叛逆等个性特征的学生明显增多, 越来越难以管教, 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 表现出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

3. 缺乏发展机会。

体育教师活动范围广, 接触人员多, 极易产生攀比心理, 从比较中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加上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体制本身问题, 他们终身极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其知识老化、教学索然无味、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 使得他们感到摆脱社会及学校的“附庸”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走人”, 或改行或挤进领导之列。

4. 学校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

目前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不仅无法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反而使体育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 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 在学校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 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倦怠感。

5. 伤病的困扰。

体育教师长年参加体育竞技与锻炼, 且多为户外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育教师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也逐渐下降, 其身体劳损伤病也日趋明显, 以至于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示范力不从心, 这与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争强好胜的秉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造成体育教师心理的失落。

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 个体生活质量降低。

产生职业倦怠的体育教师很可能出现心烦、气躁、易怒等情绪, 这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且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 这种师生交往有效性的缺失, 必然导致师生教学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

2. 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绩效。

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降低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体育教师工作士气低落, 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影响了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3. 造成社会资源损失。

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等的依赖。部分体育教师转岗或改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流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1. 体育教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师要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改变行为态度, 一个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其次, 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策略, 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压力。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 主动改变不良的人格特征,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发展合作竞争的建设性人际关系, 保持健康的心理机制, 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 增加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资源, 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 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样就能增进身心健康, 不易倦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 通过学习、实践, 补充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不断充实自己。体育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 分析和了解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要客观地对待学生, 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 有缺点和过失是正常的, 对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 就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 要多发掘其优点, 改进其不足。

2. 学校要正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学校应该帮助体育教师找出并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来源, 学校领导应采取一种重视和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在对体育教师提出业务技能高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能够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激励, 建立积极、和谐的集体组织氛围, 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 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使体育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职能, 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性。学校应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这既可缓解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 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且教师在职进修可以提高工作热情, 更新思想, 更新知识, 增加活力, 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取得高效益。

其次, 学校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系, 包括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信息技术设备以及良好的体育设施等, 增加对体育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于教学场地、设备、器械比较落后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 提高社会地位,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缩小和消除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 即“同工同酬”。因此,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最后,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要改变当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深化对教师评价理论价值的认识, 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评价工作指导思想的力度, 大力推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价值导向, 应该与本校教师的现状结合起来, 教师评价的要素指标, 必须结合实际, 重新修正, 且在评价体系中要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权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评价应根据其特殊性而建立。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有效, 评价形式应多样化, 倡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各界要对体育教师职业有积极认识, 并对其工作价值进行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技技术的创新, 学生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策略等也要遵循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 这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应当给予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工资待遇, 认同他们的职业地位,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认可他们的劳动和价值, 避免他们的主要需要在较低层次徘徊, 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把才能真正释放在事业之中,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总之, 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积极关注, 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本身, 而且是关系到全民体质以及全民健身观等社会性问题的大事。因此, 我们应该一道努力, 积极鼓励、理解、支持体育教师, 并为预防以及干预其职业倦怠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学, 1999 (4) .

[2]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

[3]邓如陵.略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现代教育科学, 2002 (7) .

[4]杨秀玲.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5 (6) .

[5]曾玲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篇5

1、性格差异使职业倦怠程度不同。有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那些持个人主义价值观并试图实现自己工作理想的教师和那些妄想的、易怒的、不切合实际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相反,那些性格开朗、自信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

2、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很显然,那些生活很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人较之于那些生活乐观、积极、活泼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3、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的、经历过较大挫折和失败的教师则不容易产生倦怠。此外,年龄和婚姻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4、职业道德水平滑坡,使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进取精神。

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进取精神不够,对学生的爱心不足,缺乏超前的眼光和开阔的胸襟,使得教师安于现状,对工作应付了事。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6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師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2.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同时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反思自己,也需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去学习科研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科研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方面能力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就会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和工作的乐趣,也就会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珠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初探 篇7

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育教师由于工作环境与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不同,产生倦怠的原因有很大差异,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界定为:体育教师因本职工作长期得不到学校及社会真正重视和支持,而缺乏成就感进而产生的厌烦、冷漠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2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2.1 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由于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没有激情和动力,也就无心提高自身的素质,上课过程中也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没有自身魅力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不佳,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形象。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降低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学生常不喜欢上体育课,无法体会体育的魅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2 高校体育教师态度冷淡和缺乏爱心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厌恶上课,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缺乏由衷之爱,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常常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不仅如此,对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持多疑轻视态度,体育教师对漠视体育学科的言行,心理不能接受,于是就不愿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加上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尴尬地位,有一定的自卑或自负,不愿或不屑与领导沟通,认为学校的领导根本不重视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建议听不进去,是外行指导内行。

2.3 造成体育学科地位下降

作为体育学科的主要代表者,面对学校的不重视,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对抗和矛盾,一方面他们拼命与社会意识抗争,试图在内心建立起保护本学科的心理防线,心中无自豪感,就失去了对学科研究的向往。加剧了体育学科的地位下降。

2.4 降低个体生活质量,造成社会资源损失

体验倦怠的体育教师可能出现心烦、暴躁、易怒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时,有工作倦怠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失眠、头痛、肠胃失调之类。工作倦怠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对部门及个体影响,但是,随着这种倦怠在整个高校公共体育行业的蔓延,包括这个行业部门领导者(校分管领导)。整个高校公共体育行业工作与生活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不满和抱怨。几个环节都处在一个运转不通畅的地步。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增加社会对医疗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等的依赖,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转岗或改行,或者是在其岗,所有心思都放在搞第二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流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2.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自豪感的下降

职业自豪感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值得骄傲的情感。它是在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经济收入、社会声望或社会意义有明确的、积极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当一个人有了职业自豪感时,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就会抵御他人对自己职业的种种非议和干扰。当一个人没有或失去职业自豪感时,他就会产生职业自卑感,从而失去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人们认为,要想取得高的成就和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靠在科学知识上勤奋努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业绩高低的标准,学校领导为了眼前利益,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都会向与中考、高考有关的学科倾斜,很大程度地忽视了体育教师的内心感受,而家长对体育课的态度更是不屑一顾,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理解,获得的职业成就感远不如其他学科教师那么明显,这些往往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努力工作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难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体育教师难免对自己的职业、自身的前途产生困惑、消极的情绪,渐渐地对体育教育工作就会失去进取动机,进而对学校工作漠不关心。

3 对象与方法

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本研究在对珠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进一步探讨了珠海市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以期为预防和缓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城市职员学院、珠海艺术学院8所高校教学一线的专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

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二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于2008年3月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7%。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该量表是由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该量表包含16个题目,3个维度(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低专业效能)。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选项从“完全不符合”过渡到“完全符合”,依序给1~5分,分数越高说明倦怠程度越严重。MBI-GS量表的a系数为0.64,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70、0.64、0.85。因为该问卷的维度已经存在,使用本样本数据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模型拟和指标值分别为TLI=0.974、NFI=0.974、CFI=0.979、RMSEA=0.060,表明数据支持模型构想。

为了增加对实际情况把握,本研究设计了访谈大纲,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城市职员学院、珠海艺术学院的8名体育教师和4名行政主管领导进行了走访,获得了大量相关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珠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但是情绪衰竭相对突出,其次是低专业效能和工作怠慢,这与我国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是职业倦怠发生的指示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和缓解措施,有可能会导致倦怠的进一步发展。

1)平均数在3以下为“并不严重”;在3~4之间为“比较严重”;在4以上为“非常严重”。

2)不同学校类别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对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二本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差异检验(见表2),在情绪衰竭普通二本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在低专业效能上普通二本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工作怠慢上普通二本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结果说明普通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情感衰竭、低专业效能感上比重点本科院校的严重。表2本科、专科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1)普通二本院校生源质量要低于重点本科院校,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纪律性等要比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差,普通二本院校的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和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比重点本科院校多;

(2)普通二本院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比重点本科院校的低;

(3)学生生源、就业形势比重点本科院校差,加之在学校发展和建设方面又不能像重点本科院校那样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导致普通二本院校的教师感受到生存发展的空间不够大,造成他们感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结果可能都同样令人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倦怠的发生。

(4)部门建设:在珠海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中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分校忧虑感,感觉就是珠海学院、校区毕竟是一个分校,重视程度远不及本校的部门。所以珠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比内地大学要稍微高一些。

5 结论

5.1 当前珠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情绪衰竭相对比工作怠慢和低专业效能严重。对此,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倦怠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5.2 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的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普通二本院校职业倦怠比重点本科院校的程度要深一些。

6 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很可能会导致倦怠的进一步恶化。为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与发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提供一些启示。

6.1 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承诺。

6.2 完善评价机制,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学校组织环境,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3 要充分关注在外办校之——分校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让其能为分校区的体育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6.4 在制订预防和缓解教师倦怠的措施时,要根据不同教师群体倦怠的特点,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小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的现实分析[J].教育纵横谈,2003(2):53-55.

[2]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82.

[3]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学,2003,26(3):556-557.

[4]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志,2003,11(4):317.

[5]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

[6]王晓芳.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根源剖析[J].体育学刊,2008,4(4)76-79

[7]李超平.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07-809.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研究 篇8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国内外对于职业倦怠的认定是指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全心的应对工作压力时出现的一种个体极端反应, 体育教师在长期江大的工作压力之下, 所表现出来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现象, 生理上表现为持续疲乏、耗竭感、虚弱, 对疾病抵抗力薄弱, 胃肠不适、失眠;认知上出现心智耗竭状态, 自我概念低, 出现低自尊、失败感, 对工作缺乏动机, 对学生缺乏热情、麻木不仁;情绪上沮丧、烦躁、易怒, 容忍度低, 冷漠悲观;行为上表现为工作变得机械化, 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 人际关系上疏离退缩、摩擦增多。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 影响其工作的情绪, 使其工作效率下降。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 缺乏成就认可

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大多处于一种模糊的位置, 在承受着不同学科待遇的同时, 还要承受着其它学科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非正确理解, 很多教师与领导认为体育工作就是学校中的一门必有的课程, 但对于体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导致他们承受不公的同时, 还要承受着教育系统内部的劳酬不公, 这让体育教师的附庸角色凸显, 因此,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

2. 学校学科建设歧视

第一, 学校组织对于体育教师的较色定位不够准确, 可以说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社会职业, 如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楷模、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朋友和知己、心理保健医生等。在这么多的较色面前, 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 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则很容易导致角色自身的责任感丧失, 进取心下降, 致使其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 不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产生职业倦怠感。第二, 体育教师的待遇不公平, 尤其在当前应是教育的大背景环境下, 体育学科更被定位成一门附属学科, 不被重视, 体育学科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 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与其它学科教师之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 导致心理失衡, 消极怠工。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1. 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要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 让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体育工作以及体育工作者, 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尤其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 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减压、减负, 充分电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在薪酬待遇方面, 实现公平、平等对待, 体育教师不应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 要实现其彼此间的同等待遇, 同工同酬, 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位置, 并从精神层面引导体育教师正视自己的价值, 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第三, 改变对体育教师的考评制度, 要让体育教师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 满足自我成功欲望, 同时, 争取为体育教师创造更多能够参与到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 成为学校的主人, 促其能够尽职尽责的为学校出力办事, 消除心理倦怠感。最后, 在学科建设方面, 学校应鼓励各学科教师能够团结合作, 培养其尽职尽责, 全心服务于教学, 教书育人的理念,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体育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 所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 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会网络。高校体育教师是一个相对封闭、缺少社会支持的群体, 因此在社区或省市内形成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例如, 构建省、市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体育教研中心等, 是同事之间相互提供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种种教学、科研和竞赛等问题的场所, 使他们获得信息支持、实践支持和情感支持,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 有效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缓解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摘要: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长期工作疲劳状况, 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职业倦怠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 本文针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从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入手, 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 解决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高校

参考文献

[1]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

[2]郭英, 董淑花.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四川心理科学, 2004 (3) .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9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和特点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这个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德伯格在1974年提出的,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2]。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并且是一个职业倦怠高发的职业, 因此, 加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就显得更加有必要。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可以看作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 因其工作环境大多在室外, 条件艰苦, 并且工作负担重, 因此, 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就更加普遍。对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目前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 在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指体育教师在工作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态, 导致的对所从事的体育工作的厌恶、冷淡;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以及由此导致工作业绩抑制的生理、心理疲倦状态[4]。

教师职业倦怠会表现出以下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1) 情绪衰竭, 此时的教师会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 并且会产生无助感, 对生活冷漠悲观, 这对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 人格解体, 此时的教师不愿与人交往, 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 由于体育本身的原因, 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师身上更加明显; (3) 个人成就感低下, 此时的教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 于是产生无助感, 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性无助”, 失去工作动机。[5]由于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相对比较低, 因此出现上述特点的情况更加多, 需要我们加强注意。

2 职业倦怠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2.1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而我国的研究相对落后,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而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 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种是“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前一种构思方式指的是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专业性提升的过程, 是体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问题;后一种是指体育教师在一种专业的前提下, 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的问题, 主要强调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高, 但总体而言, 这两种理解是辩证统一的。

2.2 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2.1 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 工作负荷重

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比较大, 不但要完成上体育课的任务, 还要辅导课外体育训练, 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并且有的体育教师还要抓科研、准备公开课、评职称, 还要组织学校的活动, 因此, 大多数体育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繁忙、高度紧张的情境之中, 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并且体育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室外上课, 条件艰苦, 这就给他们的身体也带来了负荷, 加剧了心理上的压力。而且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 必须做出一定的成绩, 这就给体育教师的心理带来了压力, 因此, 繁重的任务和艰苦的条件使很多体育教师变得麻木,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2.2.2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低, 自我效能感低

相较于其它专业的教师而言, 体育教师不管是在外出进修还是职称评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使得体育教师处于一种“同工不同酬”的境地, 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比较低, 这就严重的伤害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伤害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当他们付出许多的心力和情感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时, 其强烈的职业兴趣必然会降低, 进而产生对职业的厌倦[6]。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加强, 不能对学生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这就会使体育教师产生比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2.2.3 岗位竞争激烈和自身能力不足

伴随着大量的高学历的年轻的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加入, 很多年龄大的体育教师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冲击, 由于这些年轻的毕业生学历高、科研强、充满精力, 这就让很多年龄大的体育教师产生了竞争压力, 但由于大部分年龄大的体育教师精力和观念的原因, 很多年龄大的体育教师就会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 这就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2.3 职业倦怠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2.3.1 职业倦怠影响体育教师的实践反思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反思者”, 而职业倦怠会导致体育教师身心疲惫, 会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缺少关注, 这样体育教师的反思实践很难进行, 体育教师就缺少了通过反思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

2.3.2 职业倦怠影响体育教师间的合作发展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们抛弃以前那种“个人单干”的作风, 要求体育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促进体育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而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对周围的同事比较冷淡, 更会阻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2.3.3 职业倦怠会降低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如果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 那么体育教师就不会去严格的要求自己, 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俗话说“志当存高远”,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才能更好的、更坚决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消解职业倦怠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策略

3.1 帮助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具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体育教师就有可能迷失自己, 产生倦怠的心理, 因此, 帮助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这样, 体育教师就会有目标, 就能够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 更好的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2 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体育教师特有的“喜欢竞争”特点, 让体育教师们缺乏交流与合作, 并且会让体育教师感到孤独, 形成职业倦怠。因此, 我们应该创造机会, 让体育教师们加强交流与联系, 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这样的组织, 它不仅增强了体育教师之间的感情, 使教师们不再孤独, 还能克服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并且有利于体育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3 改进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 促进体育教师更好发展

目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带队成绩、科研水平等, 这就使体育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培训校队, 以取得好成绩, 还有就是搞科研, 因此, 我们应该改变目前的评价机制, 建立一种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 面向未来、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样就可以让体育教师不再受评定标准的压迫, 不再受职业倦怠的困扰, 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1993.

[2]Freudenberger, H.J.Staff.burnout syndrome in alternative institutions Psychology[J].Theory, Research&Practice, 1974, 12:72-83.

[3]张俊友.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9) :55-56.

[4]王晓松.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

[5]王文增, 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05 (12) .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0

一、防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要求

(一) 忠诚体育事业

就是把体育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始终与体育同心同德, 为体育事业不懈奋斗。这是一个一个高校体育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讲道德、守诚信,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个高校体育教师都要为体育事业奋斗终生, 这种信念不能变。忠诚体育事业, 当前起码要做到: (1) 坚信党的创新理论, 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个最新理论成果, 必须真信真学真用, 真正在求深入求实效上下工夫。 (2) 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要坚决贯彻, 对上级的指示精神要坚决落实。 (3) 坚持按级负责按职尽责, 就是把应尽的责任尽到, 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二) 聚焦职责任务

聚焦职责任务: (1) 中心要真正居中。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发展时期, 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时刻关注世界、国家体育格局走向, 时刻关注全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变化, 时刻关注所在学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不断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2) 任务要真正牵引。要抓紧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后续体育人才的培养, 力求所在学校学生体育能力有新的跃升。 (3) 氛围要真正形成。学校党委必须提高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对体育形势要有正确估价, 重难点问题要拿出对策, 各项保障要向体育人才培养倾斜。

(三) 增强学识本领

下大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 是打牢高校体育基础、实现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1) 要有本领恐慌。现在形势发展很快, 知识更新很快, 没有本领恐慌, 没有真才实学, 就很难履职尽责, 即使有了位置也不一定轮得上。 (2) 敬业必须精业。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既要想干, 又要会干。解决会干, 提高素质, 一靠学习, 二靠实践, 靠实践转化课本知识, 靠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靠实践探索思路办法。 (3) 讲究艰苦性刻苦性。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事业心责任感是个动力问题, 学识本领是个能力问题, 动力和能力相互作用。

(四) 提升思想境界

高校体育教师讲事业心责任感, 必须追求这种思想境界: (1) 志向要高远。如何度过一生, 如何在岗位上多做点工作, 留下点痕迹, 是可以追求的。 (2) 是非要分明。提升思想境界,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 (3) “三圈”要管住。生活当中有政治, 交往当中有原则。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负责, 守住政策、道德、法纪“三个底线”, 真正做到管住自己、天下无敌。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 抓工作心思和精力不够集中

主要表现为:有的考虑个人事情多、考虑高校体育建设少;有的安心不尽心, 混日子、熬年头, 履职尽责的标准不够高;还有的瞻“前”顾“后”、思“迁”想“后”, 程度不同地存在盯着位置干工作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非工作性应酬的干扰。二是对前途后路的忧虑。三是家庭实际问题的牵扯。

(二) 抓落实主动性扎实性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有的调查研究不够, 对体育教师当前情况知之不多、知之不真, 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具体抓落实不够, 表态快、行动慢, 讲得多、做得少;有的主动作为不够, 干工作等上面、靠下面, 甚至对矛盾问题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争先创优的劲头不够, 工作平沓、没特色。主要原因:一是受享乐主义影响, 艰苦奋斗意识有所淡化。个别教师感到自己在高校工作年数多, 苦也吃了、累也受了, 现在该享受一下了。二是受功利主义影响, 工作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中往往掺杂了个人的私心, 忙于应付上层活动, 急于出成果出政绩, 对地平线以下的工作下工夫不够。三是受经验主义影响,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三) 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主要表现在:有的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 但拿不出管用的招数;有的虽然学历层次比较高、专业素质还可以, 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够强;有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但思维层次跟不上, 科技素养比较欠缺。主要原因:一是存有满足心理。有的只有“年龄恐慌”, 没有“本领恐慌”, 看不清自身素质与履职尽责、科学谋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有的自认为论学历有学历、论经历有经历, 看不清知识更新、体育发展、学生成分变化给自身素质带来的落差。二是存有浮躁情绪。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些教师不仅表现在工作上比较浮躁, 而且表现在学习上比较肤浅。有的习惯于跑跑颠颠, 静不下心来读点书;有的学习走马观花,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看消遣类书多, 看理论书籍少;有的对上级文件学习不够, 理解不透, 把握不准。三是存有懒惰思想。有的动身子还可以, 动脑子不够, 不愿做深入思考, 工作干完就完了, 教训不反思、经验不总结、特点规律不研究, 这与“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的要求也有差距。

三、“三个必须”防止职业倦怠

1.面对竞相发展的形势, 必须始终坚持工作的高标准。

(1) 清理思想观念。 (2) 清理工作思路。 (3) 清理工作方式。

2.面对服务解难的重任,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3.面对名利得失的考验, 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振川.高校思想教育新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年:122-147.

[2]戴连宝.强化五种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J].2008 (5) :45-46.

上一篇: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下一篇:石油企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