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新探

2024-06-19

教师职业倦怠新探(精选十篇)

教师职业倦怠新探 篇1

一、教师职业倦怠界定

本文主要分析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应对各种挑战时, 教师感到有压力感和疲劳感, 这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不仅如此, 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在下降。这个后果是严重的, 教育质量的下降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削弱国际竞争力。被人们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首先来看看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精疲力竭型。2.狂热投入型。3.能力富余型。4.混合型。但对这研究者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临床观点。代表人物是Freudenberger。他认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2.社会心理学观点。代表人物是Maslach和Pines。他们认为工作特点是导致个体容易产生倦怠的首要因素。他们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的特征: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3.组织观点。代表人物是Cherniss。他们认为, 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4]。4.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是Sarason。他指出, “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5]。

通过以上的观点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1.工作强度过高;2.社会期望的过高, 使自己可能无法达成;3.成就感低, 社会的认可程度低;4.教师的职业发展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脚步;5.公平性低, 如城乡教师在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差距;6.师生关系的变化;7.教师个人方面原因等。这7个方面的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三、预防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从以上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与理论、原因和表现几方面的分析来看, 如果想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需从根本上下手, 从而从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加以排除。

第一, 对教师职业持有合理期望,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从待遇方面要提高, 物质生活保障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础;应给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

第二, 给倦怠期的教师支持与援助, 激发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应让教师职业充满挑战, 在应对挑战时, 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如:让教师及时进行培训、多了解一些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新动向, 邀请一些专家来作演讲, 以及与他们进行探讨, 得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第三, 加强建设校园文化,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妨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 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 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 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 保守、缺乏质疑”[6]。

第四,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 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的机会。教师这个行业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而且学生的求知欲强, 喜好不同等, 更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学习新东西, 来充实自己, 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 引导教师培养健康的人格, 并通过心理治疗法给予帮助。如果职业倦怠严重, 那么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予以恢复,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正在进行中。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可怕, 只要正确认识, 并针对此做一个长远的计划, 予以实施, 我相信一定可以预防和克服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度过职业倦怠后, 将进入事业发展的快速时期, 每个人都要抓住机遇, 认真做好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唐芳贵, 蒋莉, 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教育与职业, 2005, 5:65-67.

[2]梁云芳, 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教育理论研究, 2006, 2:4-6.

[3]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 (11) :67-71.

[4]李江霞.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观点.教育科学, 2003, (1) .

[5]Barry A.Farber.Crisis in Education and Burnout in theAmerican Teacher.San FranciscJossey Bass Inc.Publishers, 1991.

教师职业倦怠 篇2

教师职业倦怠是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为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专家所讲的教师职业倦怠多表现为缺乏热情,对工作厌倦,极易疲惫,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其二,是职业评价标准所导致的。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其三,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所造成的。超负荷的劳动和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合理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才能尽可能地减轻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育的发展,在此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问题实质和推卸责任。

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和社会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减轻工作量,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尽量把压力降到最小。正视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家长的无理取闹、适当的对学生采取的强制性管理等等。合理核定教师工作量,改变与学生成绩挂钩的绩效管理制度,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等。当然,教师本人应积极应对。首先要客观面对现实,愉快承担起教师的角色;其次是调整期望值和现实的距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处于疲劳状态及时调整;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认识问题的自我调试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篇3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erudenberget)将“职业倦怠”概念引入到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二种观点,即过程观与症状观。

有研究者着眼于职业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界定,认为职业倦怠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即当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产生应激过程;第二阶段为疲劳阶段,表现为及时的、短期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竭感;第三阶段为防御性应付阶段,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个体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以机械、疏远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以减少情感投入,最后当个体发现现实的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之间差距很大时,成就感明显降低。艾特森(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感。

有研究者则从职业倦怠的状态或症状进行概念的界定,如,Pines和Aronson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卷入具有情感要求的情境,而导致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耗竭状。身体耗竭主要表现为精力不足、长期疲劳、虚弱、抱怨;情感耗竭则表现出情感上的无助感和无望感等;心理耗竭则指个体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负性态度。

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们认可并应用的主要是Maslach和J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认知资源及相关的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疲乏不堪、压力很大,工作缺乏动力,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感觉;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对其服务对象的一种消极、缺乏人情味或疏远的态度反应;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一种不胜任感及成就感缺乏的感觉。

虽然职业倦怠的定义在范围、维度上有所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工作负荷过度或应激持续而出现典型的疲劳症状,如身体和情感耗竭、疲倦和抑郁;②倦怠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③由于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而导致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工作效能感降低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职业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Dunham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Maslach也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效感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Selye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阶段反应,在这些阶段中,职业倦怠通常是与最后的衰竭阶段平行,而不是和早期的警兆和抗拒阶段平行。由以上看法可知,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工作压力未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只有在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期间又没有得到缓解时,才导致个体情感冷漠、成就感逐渐降低,最终演化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应激

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先驱者Selye认为,工作应激是指有机体对造成生理、心理功能紊乱的紧张的刺激物的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是有机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认识到的要求,与适应或应付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与应激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应激是个体伴随有生理、心理症状的短期的适应过程,而职业倦怠是应激适应的崩溃阶段,是长期的、持续的应激结果;其次,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到应激,而职业倦怠则只发生在那些成就动机高,职业目标高的人身上;再次,职业倦怠的个体对其工作的对象、组织和工作本身发生负性的态度和行为,如,疏离、冷淡等,而应激不一定伴随负性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由以上区别可看出,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多侧面本质的、特殊的工作应激。

职业倦怠与抑郁

Freudenberge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工作指向性,而抑郁存在于各个工作领域,具有普遍性。Maslach和Schaufeli的研究认为,抑郁质高得人更容易职业倦怠,抑郁具有弥散性,而职业倦怠更具工作相关性,并提出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抑郁进行区别:①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症状,比如精神或情绪的衰竭、疲劳等;②重要的是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非生理上的症状;③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④症状发生在正常人身上,而不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⑤效率和工作绩效的降低是由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其影响

我国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基本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汪鹤飞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公认的概念,但研究者对以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还是达成了一致观点,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高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的测量

Maslach的三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Maslach与Jackson等人通过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方法,于1981年编制了最初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HSS)。在对量表反复试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确定了3个核心因素,涉及22个项目,因此,Maslach等人提出,职业倦怠可从三个维度定义,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相应的,MBI-HSS包含3个分量表:①情感耗竭分量表,含9个项目;②缺乏人情味量表,含5个项目;③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含8个项目。在最初的MBI-HSS基础上,Maslach与Schaufeli等人又先后编制了适用于教育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及最终形成的通用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MBI-ES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人性化。其中,情绪衰竭包括9个条目,低成就感包括8个条目,去人性化包括5个条目。通用版MBI-GS原有理论中三个维度也发生了调整,变为耗竭、疏离与无效能感,其同样包含三个分量表,16个项目,其中,衰竭分量表,包括5个项目,疏离分量表,含5个项目,无效能感分量表,含6个项目。

MBI-HSS、MBI-ES與MBI-GS三个职业倦怠量表均采用从0到6的七点评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或更多”。每个项目都要求被测试者根据事项出现的频率回答,采用0~6的七点计分法。“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前两个分量表均采用正向计分,即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即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轻,3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计分。

Pines的单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研究职业倦怠时,考虑的研究对象范围与Maslach的研究有所不同,Pines单从Maslach三维度结构中的情绪衰竭维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因此,其职业倦怠的测量属于单维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临床经验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M)。BM量表是继MBI之后应用较多的职业倦怠量表。此量表为自陈式问卷,BM量表由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心理衰竭三个方面构成,共21个项目,每方面分别包含7个条目,该问卷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进行频度评定。Pines等人提出,BM每项的平均得分一旦超过4分就意味着被测试个体存在着职业倦怠,三部分得分相加产生一个复合的职业倦怠分数。BM虽然作为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之一,但Pines等人并没有对BM的信度、效度做出过检验,也未提供确立判定标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Schaufeli指出,BM呈现出开放式问卷的特征,在施测时,辨别效度较差,不宜用于评价目的,但可用于预防与治疗目的。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根据笔者所搜集文献,我国针对教师层次及中小学管理者层次的职业倦怠研究量表也经常使用MBI作为测量工具来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在MBI的基础上修定了符合我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徐富明等学者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张海钟,张维英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倦怠与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中采用了李超平等修订的量表MBI-GS。朱浩亮,黄飞在《中学校长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研究中采用卢家楣根据MBI改编的问卷,经测试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2,“情绪衰竭”因子为0.86,“人格解体”因子为0.80,“成就感”因子为0.79。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教科部)

教师职业倦怠新探 篇4

一、社会期望过高与生活待遇偏低带来的通

教师被认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 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面对如此“花环”下的压力, 许多教师产生忧虑情绪;同时, 教师的经济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与公务员、金融行业等相比, 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 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

二、职业艰辛与教育效果滞后性带来的忧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体现在工作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和身心的极大投入, 他们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等, 再加上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各种教育培训、评职称、聘任、学生及家长满意调查等, 的确让教师疲惫不堪, 顾虑重重。由于目前还是实施应试教学模式, 如何提高教育部门调研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升学率是每一个教师夜不能寐的主要原因, 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雾霾笼罩着中小学校园。

三、新课改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脱节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 教材全面更新,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往往力不从心, 对自己的职业岗位也渐渐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自卑感。

山高水深杨柳依, 百花齐放起涟漪, 对症下药路宽广, 科学管理达如意。作为一名校长,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实现快乐管理呢?下面从教师层面谈一些新举措。

一、让教师认清职业的意义———点燃快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同时, 一个人是否幸福, 不仅要看物质, 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 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 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 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从内心深处点燃起快乐。

二、让教师与学校融为一体———催生快乐

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正当的主观愿望是统一的整体, 假如忽视教师的合法利益, 那么教师就不可能在学校的发展中得到快乐, 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因此, 校长必须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愿望, 在制定实施学校的发展目标时紧密结合教师的愿望。当学校的目标实现时, 教师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为谁而做, 为什么这样做时, 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把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人生奋斗的首要任务,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 才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快。

三、让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感受快乐

在知识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蒸蒸日上的今天, 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 这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 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要按照“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的模式, 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 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只有践行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才能使教师更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四、让教师沐浴赏识的阳光———享受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 一句赞赏的话语, 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称赞的动作, 都会给教师带来工作的动力和心理的愉悦。“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如果校长只看到教师的短处, 时时事事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面对教师, 那么教师与领导的摩擦就会产生。因此, 在教师队伍管理中, 校长要为教师展示风采才华创设一个合理的心理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让他们在被赏识的幸福感中摘取成功的果子。

五、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收获快乐

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他们不仅接受教育, 而且参与教育过程。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教师劳动的性质与其他劳动性质最本质的差别是其劳动对象之特殊。从认知的角度讲, 反映这种双向联系的是教学相

长;从情感的角度讲, “良师”可以和“益友”并存, 师生感情成为人间最美好的歌颂主题之一。我们只要改变一点点, 给学生一片真情, 就会得到学生的真心;给学生一点快乐, 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学生永远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快乐管理,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是学校给教师提供种种实现个人目标的可能, 让教师自己抓住机遇, 达到个人幸福与学校目标的统一。正如有位专家所说:“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让人沉醉于其中”。

摘要:科技的腾飞, 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教育。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决定能否实现如期实现中国梦。本文作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并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扭转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篇5

1=从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时如此4=常常如此

5=总是如此

1、我的工作把我的精力都榨干了()

2、我很容易了解学生的感受()

3、工作一整天后,我感到筋疲力尽()

4、当老师以来,我对待学生越来越不带感情()

5、清早起来,想到又要面对一天的工作,便感到很疲劳

()

6、我担心这个工作会使我变得越来越冷酷()

7、我觉得我的工作可以使其他人过得更好()

8、我对我的工作感到厌倦()

9、我并不是真的关心学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10、我在工作中精力充沛()

11、对于我的工作,我有挫折感()

12、我觉得学生会把他们的一些问题怪罪到我的头上()

13、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容易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

14、我在工作中太过于努力了()

15、我觉得面对学生像是例行公事()

16、在工作中我感到身心俱疲()

17、我会把学生当成没有感情的东西()

18、我在工作中完成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19、我的工作让我感到情绪枯竭()

20、在工作当中,我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情绪上的问题()

21、我对我的工作充满信心()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篇6

——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

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位小学教师一天的生活。越认真负责的教师,其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越逼真于这份札记的描述,也越容易发出如前那位老师的感慨!从这不堪重负的疲惫中,可以读出教师们职业倦怠的征兆。在现实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呈日趋上升的趋势。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有些教师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到头痛,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工作和个人生活质量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还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二、你遭遇“职业倦怠”了吗?

以下这份心理测验可以简单地帮你评估职业倦怠的水平,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分值标准:A根本没有这种情况,1分;B很少有这种情况,2分;C有时会有这种情况,3分;D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4分;E完全符合,5分。

1即便夜里睡得很好,你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还是会感到疲倦。

2你总会为小事感到发愁,而在过去你很少会这样。

3你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看时间,心里想着早点下班。

4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5你不认为自己当前做的工作有意义。

6你会忘记分配给的任务、自己的约会,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的私人贵重物品。

7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属于被忽略的角色,你的努力并没有受到重视。

8你经常会感到头疼、身体痛或者感冒。

9你的工作比以前更努力,可取得的成就却比以前少。

10你通过做白日梦、看电视或者阅读与工作无关的读物等方式来逃避工作压力。

11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没有可信赖的人值得倾诉。

12你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愿意和同事多交流。

13你在自己的工作中感觉不到挑战和新意。

14你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毫无控制感。

15你经常在下班之后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16你对自己的同事没有好感。

17在工作方面。你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陷阱。

18你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9你在自己的工作中看不到有趣的事情。

20你经常通过请假或者迟到等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

分值与倦怠度判断:25-35倦怠度很低;36-50倦度程较低;51-70轻度倦怠;71-90倦怠度高;90以上倦怠度过高。

如果你的测试成绩超过50分,那么你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倦怠,应引起注意;如果超过70分,则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1识别产生倦怠的应激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因素、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发展需要、职业期望和家庭人际关系。弄清自己的压力源,把每天令自己烦恼的事情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可以从记录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压力来源,然后努力减少和控制压力源,不要忽视它,也不要掩饰自身的问题。

2培养自信心。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

3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在工作方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行时间的管理,学会委任等;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学会倾诉,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在生活方面,要经常锻炼身体,运用余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这些调节方式可使我们轻松、满足、愉快,可以调节情感,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经验。

4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教师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概念的认识,自尊心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社会支持也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来帮助教师重新解释和理解压力深,从而摆脱压力的困扰。教师应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从同事、上级、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那里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 篇7

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评价降低; 情感耗尽———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人格解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1]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 1) 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伤害学生,使学生厌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 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 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 讥笑的态度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 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样的行为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 2) 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对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心中兴趣转移到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去,比如整天吃吃喝喝发展第二职业, 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甚至赌博等,从中获得满足感。把心思和行为都转移和投入到教育以外的事情上,会阻碍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

( 3) 对教师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经常觉得空虚、 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出现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 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 1) 社会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 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教师因为职业特殊性付出更多努力和辛苦,其生活的压力仍然高于其他职业,难免会使教师产生不满、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尽管国家和社会在提高教师地位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

( 2) 职业因素。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使得现代教师必须承担多元角色,教师角色的多元性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和社会的 “楷模”,是班主任,是教育家、教育研究者、教育艺术家,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扮演和完成如此多的角色,需要日夜地劳作和奋斗。有些角色即使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付出了许多智力和体力,也较难扮演和完成。

( 3) 个人的人格因素。研究发现, 不能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4.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 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防止教师因横向比较产生的心理失衡而导致职业倦怠。二是社会各方应减少对教师的过多要求,降低对教师脱离实际的高期望。要不断改善教育的大环境,对教师职业角色建立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职业压力。

( 2) 学校配合。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要在精神面貌上给予教师积极影响,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以提升职业效能感。信念和理想可谓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据此,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 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从而坚定并强化教师的职业信念,最终化解职业倦怠。[2]学校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平台、 增多教育科研机会、使每位老师至少都能拿到校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 3) 自我调节,完善人格。教师具备以下人格品质可有效化解职业倦怠。 研究发现,在人格特质方面,避免极端竞争、有耐心及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在心理特征方面, 具有内在的自控信念、对其专业生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教师不容易感到倦怠; 在教师的能力信念方面,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高度专业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参考文献

[1]郑淑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教学质量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师, 他是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只有教师主动、创造性地工作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但是如今我国教学质量受到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严重影响, 不仅教师身心受到损害, 学生也深受其害。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 所以了解教师情况, 针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因素, 我们通过采取措施将其调节到合适的水平来预防和减缓职业倦怠感, 这很有现实意义。

1974年, 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 他和马勒诗Malasch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开创者。“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 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该概念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 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人群中, 教师就是高发人群之一。这一概念一经提出, 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美国, 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教育中的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与教育专业的教授巴利·法伯 (Barry A.Farber) , 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2]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各自从定义、模式、成因、对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1 国外研究

1.1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

将职业倦怠的定义可归为三类: (1) 成因观。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 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Freudenberger持相同的观点。 (2) 过程观。Blase和Ricken认为, 在长期的压力下, 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 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 即形成倦怠。 (3) 症状观。Maslach和Jacson认为, 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 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 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 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对职业倦怠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不同认识。如何界定职业倦怠的被试以及如何找出需要干预的职业倦怠的个体, 主要依赖于职业倦怠本身的定义, 所以, 他们很容易筋疲力尽, 身心枯竭。研究者对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也给予了职业倦怠不同的定义。实际上职业倦怠的定义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因为如何找出需要干预的职业倦怠的个体主要依赖于职业倦怠本身的定义。在维度、表述简洁性和范围上, 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职业倦怠拥有几个普遍特征: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尤其是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心理损害特别是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组织无效能感。

1.2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模式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教师倦怠模式进行了研究, 费斯特的周期动态模式、司德菲的发展模式、休伯曼的主题模式、[5]法伯Farber的不同类型模式:精疲力竭型、狂热投入型、能力富余型和混合型、布卡什Beaucage的过程模式, 即教师倦怠经历热情、停滞、挫折、冷漠四个阶段、马勒诗Maslach的经验性阶段模式, 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Laolonse的高峰迁跃期、低谷震荡期共变模式等。[6]

另外还有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研究的Friedman的历程模式和Domlan的结构模式。Friedman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 不能突发形成。多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对未来抱有很大、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对教学任务充满信心。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形成心理落差, 产生倦怠感。Friedman认为教师参加工作之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跌落期:新教师无法适应工作前后的落差。第二阶段疲倦、耗竭期:许多教师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对自己产生怀疑, 感觉理想不能实现, 出现了疲惫不堪、情感耗竭的情况。第三阶段调整期:生存, 即教师开始调整和适应。生存对教师来说就是调整期望, 学习教学技能, 改善人际关系, 教师调整一段时间后开始适应学校这种新环境, 而有些教师因调整不利造成离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Dorman认为组织变量和个性变量都能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的预测源是人格解体、自尊和教学效能感;情感耗竭的预测源是工作压力、角色负担过重、班级环境和自尊。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角色冲突、自尊、学校环境呈显著相关。

1.3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职业倦怠概念的发展不是理论性的, 是经验性的, 来自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 对工作倦怠问题有不同理解。 (1) 临床视角:代表是弗鲁登伯格, 提出并定义“职业倦怠”的概念; (2) 奎内思是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许多人拥有不现实的工作期望导致倦怠和幻想破灭。同时工作的人的付出和收获不一致也会导致倦怠, 这种不一致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面对有限刺激情境时缺少挑战 (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一门学科) ;二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 (如教师教很多学生) ; (3) 马勒诗和佩斯是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情绪耗竭、性格解体、缺乏个人成就感是倦怠的三个主要特征; (4) 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萨若森认为倦怠既是个人特征, 又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 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人联系的情境时, 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总结起来主要归纳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指来自全球趋势和政府政策的广大力量。中观指制度和其他中等范围的因素, 如教育制度、组织管理等;微观涉及到人的社会因素, 如人口学统计变量、人格特征等。职业倦怠总是由于两个或更多因素的失调造成的, 而这些因素从正常来讲应该和谐共处, 职业倦怠应是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4 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导致家庭不和、人际关系损失, 严重的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危害社会的后果。

2 国内研究

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研究者立项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 如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等, 也有不少研究者著书或撰写相关文章, 如叶澜 (2001) [8]、杨秀玉 (1999) [9]较早关注教师倦怠研究, 曾玲娟 (2003) 、林丽 (2006) 、马宵梅 (2011) 等作综述研究, 张超 (2003) 、邢强 (2007) 、刘思浚 (2011) 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师倦怠的定义和成因, 并提出对策, 王国香 (2003) 、许渭生 (2010) 对倦怠量表做了改编探究, 赵玉芳 (2004) 、杨小梅 (2012) 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3 教师职业倦怠发展趋势

对国内外教师的倦怠现状进行研究, 发现国外已经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丰富的理论研究, 并形成系统理论研究, 但仍缺乏实践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和评述国外的研究, 同时对不同群体做了浅显的实证研究, 但深度、广度不足且缺乏纵向探讨, 仅注重横向研究, 并重视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 缺乏教育学、管理学的研究。尤其对处于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尚不深入。

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会危及到教师的健康状况, 严重的会极大影响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应该引起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高度重视, 希望通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R.L.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A].Hand-book of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

[2]Barry A.Farber.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the American Teache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Publishers, 1991.

[3]唐贵芳.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7.

[4]Cedoline A.J.Job Burnout in Public Education:Symptoms, Causes, and Survival Skills[M].Columbia University, 1982.

[5]姚桂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6]王成义.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11.

[7]黎小艳.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 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调适策略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基于此,我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一、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1. 不断地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大多超过8个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日程安排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对检查、对付考试等,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不少教师下班之后也不能彻底“下课”,根本没有放松和调节的时间。还有成绩评比与超负荷的工作量都是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2. 教师的职业特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教师职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和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适,就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3.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部分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因为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而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用公式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与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呢?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和“工作量计算公式”来量化对老师进行考评,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4. 教师自身方面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及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而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职业、评价体系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2.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个体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倦怠感。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最后,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出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教师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3. 建立科学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

4. 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实际上你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你偏偏不愿正视现实,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为我们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你克服困难,而且它将是你战胜困难的垫脚石。当情绪低落时,找朋友宣泄一下,适当的时候,外出旅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体验一下成就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释放方式。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是一种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应正视弱点,面对先择、学会生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能够承受挫折、坚韧不拔;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发展机会;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个性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10) .

[2]耿文霞, 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6) .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近年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作环境改变, 劳动者普遍感觉疲劳、焦虑、工作效率下降, 甚至身体、情感枯竭, 这些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有关调查显示, 教师的倦怠程度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 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因此, 了解并探求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已成为全社会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意义

1. 从社会角度:

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 使政府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政策性倾斜, 调整高校教师分配政策, 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水平,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促进教育事业持续有效的发展;

2. 从高校管理角度:

使高校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教师业绩考核办法,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改革学校管理方式, 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3. 从教师自身角度:

使教师客观地认识自我, 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提高压力应对水平。

二、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需要采用访谈、观察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 使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以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效度。

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4所普通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共189人, 有效问卷182份, 其组成见表1。

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相结合。

研究步骤:发放调查问卷, 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三、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及结论

1.从性别上看, 男女教师在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女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高于男教师, 而男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现象则更严重。

2. 从年龄上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 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不断增强。

3. 从婚姻状况来看, 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比未婚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严重。

4. 专业课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却高于公共课教师。

5. 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低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6. 教龄为6年-10年的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最严重, 个人成就感最低, 教龄为11年-15年的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最高。

7.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重, 个人成就感最高, 去人性化程度最轻。

8.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比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

9.月收入在1501元-2500元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严重。由于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采用反向记分, 平均分越高, 个人成就感越低。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最低, 平均分为25.45。在去人性化维度, 随着教师月收入的提高, 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也在上升。

四、解决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 职业倦怠已经非常普遍, 尤其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 教师的工作热情正在逐步降低, 工作的个人成就感也呈下降趋势, 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必须的。

由于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需要我们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 提出预防、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促进教师良好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1. 重视高校教师职业的现代价值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1) 正视高校教师人才价值, 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

教师人才价值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为社会、国家、集体及个人发展所做的贡献, 其劳动具有长期性以及成果鉴定的复杂性, 他们属于知识型人才, 学历高, 知识渊博, 具有主动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 可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高校教师的创造力, 提高高校教师的劳动效率, 有效预防与缓解教师的倦怠感与挫折感。

(2) 落实终身教育的政策, 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落实终身教育政策, 完善高校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 可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业务素质, 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实施终身教育还可以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提高应对职业倦怠的能力。

(3) 调整高校教师分配政策, 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所有行业中最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 从事着社会上最复杂、最高级的脑力活动, 然而工资收入在众多行业排位中却排名后几位。这样会动摇他们在高校的信心, 打击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给他们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解决办法一方面有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对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2. 改革学校管理方式, 营造和谐校园

(1) 民主管理学校, 促进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的整合

所谓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整合, 就是赋予权力双方适度的合理权力, 通过交融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要提倡民主管理, 专家治校, 转变行政泛化的情况, 以能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为目标来建立精干的行政机构;要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出发, 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行政机构;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同时要注意吸纳教授进入学校各级决策机构, 并且使他们在这些决策机构中占绝对数量优势。

(2) 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教师业绩考核办法, 构建完备、科学的教师录用人才测评体系打破职称终身制, 实行定期聘任制。

(3) 遏制高校教师负向发展,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遏制教师负向发展的管理措施是全方位的, 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 运用目标激励强化教师管理目标激励。

第二, 运用情感激励强化教师管理。

运用成就激励, 管理者应注意: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有机结合、公平的原则及给每一个教师都提供创造成就的机会。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应该保证教师的提高和进修的机会, 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

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压力应对水平

(1)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自党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与咨询

终身教育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和咨询, 提高自身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 不断更新课程和教材内容, 充实科学的新成就, 使自身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了解相关知识和信息, 及时修正、调整、充实自身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扩大人际交往, 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作为教师个体, 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拓展交际圈, 获得理解及尊重, 分享教学经验等等。更为重要的是, 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3) 客观地认识自我, 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社会心理学中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为“东坡效应”。教师必须经过自我观察了解自己的心理, 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4) 学会自我调适, 提高压力应对水平

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要学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变压力为动力, 并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 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 调整心态,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会适应。

(5) 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信念可以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激励和反思自我, 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 使工作充满热情。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以预防为主, 尽可能地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环境;同时, 防治结合, 对于已经出现的职业倦怠状况, 应该进行积极治疗以恢复教师的身心健康。帮助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参考文献

[1]许燕, 王芳.警惕教师心理枯竭[J].中国教育报, 2006.7.5

[2]黄培森.四川文理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冈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年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9

[4]刘晓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庄国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02.

[7]闰晓, 殷瑞, 郭风兰.新疆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30 (12)

[8]陈华英, 李静.乌鲁木齐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9 (3)

上一篇:酒店员工沟通管理下一篇:舞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