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

2024-06-13

资源丰富(精选十篇)

资源丰富 篇1

大陆架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其浅海水产量占整个海洋水产总量的80%;全世界石油的储量为3000多亿吨, 天然气120多万亿立方米, 而大陆架海底就占了1/3。

大陆架正式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在1945年9月, 美国以总统杜鲁门的名义发表了《大陆架宣言》, 史称《杜鲁门公告》。美国率先把地质学上“大陆架”概念引入海洋法范畴的做法, 被认为是二战后世界性分割海洋的开始, 此后, 许多沿海国家纷纷效仿, 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秩序的混乱。

1982年12月, 联合国在牙买加国际海洋会议上, 由117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包括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以及底土的海底区域。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 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特殊情况, 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 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

从目前来看, 《国际海洋法公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国际海洋法, 但是, 由于该公约也是各国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因而在某些方面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合理性和不严谨性, 为各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断章取义留下了可乘之机, 进而又引发新的矛盾。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游戏活动 篇2

丰富幼儿游戏活动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幼儿园 张萍

游戏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幼儿园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和提供的游戏材料。我园立足于乡镇幼儿园的实际,结合乡土化主题活动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延伸到自然、社会、家庭中去,让每个幼儿在环境中获得自由、自主、和谐、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资源”的教育思想。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为孩子创设具有乡土特点的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游戏环境。如在“家乡的春天”主题活动中,老师带领幼儿创设了自然角,那嫩绿的蒜苗、胡萝卜苗、豆苗、麦子、玉米,饲养角里可爱的乌龟、蝌蚪、小鱼儿,再加上奇形怪状的小石子,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在开展主题活动“泥沙乐”时,老师在区角里准备了大盆细沙,投放了不同大小的饮料瓶、纸盒、小筛子、小铲子,供幼儿探索沙子的特性,同时还提供饮料瓶让幼儿自制玩沙的铲子、小桶等,从这里可以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在“种子的妙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花生、麦子、豆子、桃核等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并师生共同布置探索区“我认识的种子”,给幼儿提供了观察、对比、讨论种子的机会;在美工区,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种子及乳胶、棉签、双面胶、泡沫板等材料,让孩子自由进行“种子贴画”。那一幅幅稚嫩的作品,闪现着孩子们创造的火花。在《好玩的石头》》主题活动中,老师带幼儿捡来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石头投放在活动区,孩子们在那里练习数数、排序、比多少,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印画、滚画、拼贴画,能玩出那么多花样。这些材料的利用既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还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

二、利用乡土环境和材料丰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乡土资源中很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又不用花钱的环境和材料,都可以用来开展富有特色的户外游戏活动。我们组织幼儿踏青、春游、拣落叶、捡石子、捉昆虫,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同时,幼儿在过水沟、走田埂、爬土坡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良好品德。秋天老师带幼儿去农庄掰玉米棒、摘玉米叶、抽玉米穗、搓玉米籽,带孩子用玉米杆、玉米棒、玉米籽制作长枪、手榴弹、手雷,玩“学做解放军”的游戏;用南瓜、冬瓜、西瓜、甜瓜玩体育游戏《运瓜乐》;用废旧轮胎玩各种背、抬、滚、跳、爬的游戏。发动家长利用乡土材料制作各种可以让幼儿玩一玩、做一做、锻炼锻炼的器械,如高粱杆、木头、黄沙、锯削、刨花等,经过加工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户外活动器具:用木头自制小推车、担水的扁担、陀螺、打尕;用木棍做木马、花轿;用柳条做山洞、做体操圈;用锯削做沙袋、用黄沙做沙包、用岌岌棍做挑棍……这些玩具既漂亮又实用,远比在商店买的运动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战性,更能让孩子在锻炼、游戏中获得快乐。

三、利用乡土材料丰富角色游戏活动。

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商量各种材料的特点与用处,为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在商店和超市的游戏中,有孩子们自己收集的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盒、塑料瓶;在医院游戏中,有用一次性纸杯做的听筒、纸盒做的X光机器、废旧报纸做成的各种药丸;在娃娃家游戏中,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在教师与孩子的加工后,变成了娃娃家里的电脑、电视、空调、洗衣机、家具、灶具,变成了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小区的漂亮楼房。在美食城游戏中,孩子们用纱布、海绵、泡沫纸、橡皮泥、废旧的布做成的胡萝卜和青椒、藕、面条、各种烧烤等。这些游戏材料干净卫生、经济实惠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给孩子留下了较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

四、利用乡土材料丰富建构游戏活动。石头、沙子、黄泥等这些都是农村取之不尽的自然材料,幼儿对这些材料都有着天生的感情,建构游戏中,我们将石头洗净,选取干净的黄沙与细腻安全的黄泥让幼儿进行建构活动。孩子们用石头盖房子,用黄沙堆砌、塑造各种造型,用黄泥制作小动物。另外,我们还提供大小不同的纸盒和各种饮料罐,让幼儿堆积成各种形状的楼房;提供大小不同的木块,供幼儿进行造型创作。“农家小院”中成串的谷穗、玉米、辣椒、稻草制作的粮仓;用蔬菜制作的南瓜娃娃、马铃薯小猪、玉米老爷爷、萝卜船,丝瓜瓤制作的长颈鹿,都是老师与孩子们的得意创作。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3则) 篇3

广西平南县鸡冠石金矿勘探项目距离贵港市平南县城30公里,储存规模达到中型,矿石的选冶性能也比较好。而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广西靖西优质锰矿勘察项目和广西梧州市长洲区思料银矿普查项目同样具有矿石选冶性能较好、交通便利的特性。其中,广西梧州市长洲区思料银矿预期储存量可达到中型规模。

文/刘清 胡泽方

《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近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条例》分为总则、规划与计划、项目立项与设计、项目实施与保护、资金管理与补贴、新增耕地指标的管理与使用、法律责任、附则等八部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条例》总则规定,土地整治是指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对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整治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其所属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的统筹工作,并鼓励土地权利人自筹资金和其它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应采取论证、听证或其他方式公开征求意见。使用政府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实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公告等制度。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纳入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发展和建设。

文/晋陈平

陕西省将对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实行动态管理

近日,记者在宝鸡市召开的陕西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工作部署会上获悉,为了进一步从严控制和审批整装勘查区,陕西省将对整装勘查区实行动态管理。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有小秦岭金矿、石泉一句阳金矿等4个国家整装勘查区。通过各单位推荐、专家论证,陕西省首批确定了14个省级整装勘查区,主要分布于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咸阳、铜川等7市。全省各类整装勘查区(国家和省级)累计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公里,涉及的主要勘查矿种有金、银、铜、汞、锑、钼、镍等18个。

会议要求,符合设立省级整装勘查区条件的,可按程序推荐、审批;已设立的整装勘查区,经一段时间工作后,确定的勘查目标任务难以实现的,经评估论证,予以撤销。重点勘查区通过工作符合整装勘查区设立条件的,可上升为省级整装勘查区。省整装勘查区可申报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区的批准和设立程序是:由地勘单位、地方政府等申报推荐,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论证,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篇4

几年来, 在所任课的教学班中, 始终不破的一个惯例, 就是开展课前朗读训练。所谓“课前”, 是指正式接触文本教学之前的那段时间。这样, 尽管在课时上, 可能影响了课程的正常进度, 但从长远角度看, 对师生, 对课程, 都会大有裨益。

学生读什么, 他自己有选择权。或许是为了炫耀, 为了自尊, 为了展现自我, 他们在选文上都动起了脑筋。在老师的建议下, 《读者》、《视野》、《青年文摘》、《意林》、《新概念作文》、名人传记、名著片断、优秀试卷精彩文段, 都相继进入了学生的选文视野。还有的学生干脆自起锅灶, 选读自己的得意之作。真可谓五花八门, 丰富多彩。同时, 在选文及准备过程中, 他们也逐渐地结识了曾倾慕已久的周国平、毕淑敏、史铁生、张海迪、林清玄、张晓风等一批优秀的作者。其实, 这搜集、选择朗读材料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感知、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学生未曾登临讲台, 就早已投入其中,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自主学习”吗?

在选好朗读材料之后, 没有哪一个学生不认真准备朗读。因为朗读是按照学号排序, 大家掌声一起, 朗读者自动登上讲台, 顺理成章。前者读得好的, 以下同学可以借鉴;读得稍差的, 以后同学及时弥补。再加上他们很注重读后师生掌声的分贝值, 以及读后的师生评价。因此, 学生们利用各种闲暇, 相互听读, 取长补短, 力求锦上添花。还有的学生, 还主动请教老师, 或购置名家朗诵磁带、光盘, 学习、模仿、借鉴。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热情, 又是多么可珍惜的学习契机啊!因为课前朗读的材料都是未知的, 所以, 很多新的信息会随着每次朗读的进行, 随机地传达给师生, 尤其是学生。可谓台上一人开口, 台下数人受益。于是, 在学生们期盼的眼神下, 全新的一节课悄然而至, 新的信息真是不请自来。

针对课前朗读, 我反复强调的是以下几个观点:课前朗读, 已非个人的事情, 读和听的同学都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它是检验同学听力的最好时机 (生生互动) ;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训练, “读”为先导。我把这些观念悄然并反复传递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恰似老生常谈, 实似春风化雨。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在朗读与听、说中得到感染与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是“熏” (“熏”即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感化) 出来的, 是在耳濡目染中不断修正、完善而得以内化的。另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 我边听, 边随机把一些有生命力的生字词, 重要的成语, 学生误读的字, 及时显现在黑板上, 有时以填空形式出现, 让学生动笔参与, 学生对此积极响应。学生板演, 师生评价, 教师指点, 学生体味、积累。我们已形成了一个惯例, 一上语文课, 朗读学生一上台, 其他学生便打开积累本, 随听、随记。因此, 习惯一旦养成, 每学期几十篇文章读下来, 听下来, 每个学生的收获不言自明。

教师的作用, 跟拐杖无异, 扶助人走路, 但不可能扶助其一生一世。在教师引导下, 大力提倡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 积极参与, 变被动为主动, 使这一活动最终由教师的牵引, 逐步上升为学生的亲历亲为。就这样, 学生们把课前朗读看做了一个展示自身潜能的舞台,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 而且在搜集材料, 认真品读, 朗读演练, 吸收信息, 听读感悟, 交流所得等许多方面, 都有了很多的经验, 同时, 也有了很多的收益。试想, 一个学期下来, 一百三四十篇经过教师推荐或学生自主精选的文章, 以不同的文体、内容及语言风格, 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里, 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那会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滋养啊!如能持之以恒, 何谈语文能力匮乏, 何谈语文素养低下?这样想来, 我们教材中有限的几十篇文章, 在去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 语言老旧难懂的, 文言文中一些枯燥乏味的, 真正吸引他们、使之受益之深的又该有多少啊!而作为课外阅读范畴的课前朗读, 恰恰弥补了这个很大的缺憾。这宝贵的课程资源, 作为课程主导的教师, 如不细心发现, 认真挖掘, 并引导学生亲身尝试与探索, 岂不是一件憾事?

资源丰富 篇5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对该县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探讨了类似于新宾县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现实意义、有利条件,并为该类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贫困山区

新宾县地处辽宁东部龙岗山区,占地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5万。新宾是满族的祖居地、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族文化的摇篮,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多处古文化遗址。素有“辽宁东部绿色屏障”的美称,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但是,多年来,由于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新宾一直没有发展起像样的工业;加之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新宾不仅是辽宁省15个贫困县之一,而且是国家级贫困县。笔者认为,像新宾这样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

一、新宾发展旅游业的优势1.文化资源丰富,清前史景观举世无双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从此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新宾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山区县变成了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真人为新宾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清第一陵——清永陵,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的奠基之城——赫图阿拉城;有四位清帝东巡谒陵祭祖的御路;有建洲三关和夏园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新宾全县现共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池和其他古遗址67处。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2.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新宾位于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71.3%。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这里有林茂、水奇的省级猴石森林公园,有着富于神话色彩的启运山,还有号称“辽宁屋脊”的钢山。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风物宜人,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新宾的山,除前述诸山较大外,大多不高,但物产丰富。春天,万物萌生之时,很多村落周围的山上开始长出各种山野菜,蕨菜、猴腿、青毛管、猫爪子、香椿、四叶菜等,品种极其繁多;秋天,山货更是丰富,榛子、核桃、松籽、山梨、山葡萄、糖李子、山里红、圆枣子(野生猕猴桃)、各种蘑菇等应有尽有。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接壤,距离铁岭、开原、通化、抚顺、沈阳等城市均较近,但由于地处山区,境内只有南杂木有火车通过,所以一度比较闭塞,但最近随着抚顺至新宾、新宾至通化等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新宾境内各主要公路的相继拓宽,新宾的可进入性越来越强。现在,新宾每天都有开往沈阳、抚顺、通化、铁岭等城市的客车。特别是近两年,私家车的猛增,这对于交通以公路为主的新宾发展旅游业是个极好的契机。4.人工种植和养殖业发达,特产丰富

近年来,新宾县政府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由于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好,新宾养殖的林蛙鲜美可口,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远销国外。新宾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新宾的人参栽培面积达10000多亩,产量居于全国第四位。此外,新宾的实用菌、药材、肉牛、绒山羊也因质量优良而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中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辽宁省林业、人参、生产基地县”。还有,新宾根雕、林蛙、山参、珍贵药材、陆地香菇、梅花鹿及珍贵的天女木兰和细鳞鱼等产品远负盛名。这些富于地方特色产品,有利于吸引科研人员和相关爱好者前去考察,如果宣传得力,开发潜力很大。

二、新宾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1.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

清前史景观是新宾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新宾旅游的招牌。特别是永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新宾更是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是新宾发展旅游的首要环节。目前,新宾已基本建成了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景区,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新的景点及游乐项目,比如在陵内修建清帝及妃子的塑像、介绍各景点的神奇传说等等。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类型

在做大清前史旅游的基础上,新宾还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发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发展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因为同为世界遗产的三个前清寝陵中的两个——昭陵、福陵均在沈阳,而且沈阳的满族风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的游客在沈阳已经能够领略到满族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较偏僻的新宾,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才会追溯源头,前往新宾。所以,新宾的旅游部门应细分目标市场,面对广大的普通游客,特别是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另寻卖点。事实上,如前所述,新宾山多水多,景色秀丽,自然环境优美,而这对于缺山少水的城市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面对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以自然山水为招牌。同时,有别于沈阳满族贵族、皇族风情游的、富于乡村特色的纯朴的满族百姓生活风俗游、民间表演也应作为新宾旅游的一个特色,以丰富新宾旅游的内容。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在文化旅游方面,新宾由于拥有独一无二的清前史旅游资源,因此,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自然生态旅游方面,新宾旅游也要突出特色。据笔者调查,辽宁省的乡村生态旅游,近

一、两年来发展得最为火暴的是一些大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中25岁—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到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

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少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新宾应把握市场特点,瞄准市场缝隙,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喜山喜水及老年人喜静喜忆旧的特点,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及老年的特色旅游项目。4.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利于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各种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

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加强道路、农舍等的建设。如前所述,新宾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境内只有南杂木镇有火车经停,所以,加强公路建设是新宾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此外,由于地处山区,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为加快移动通讯建设,新宾计划建设四座移动通讯站,以保证实现通讯数字化,立体化。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新宾的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省一级的各种媒体,向广大省内游客宣传新宾自然生态游的特色;其次是印发一些关于新宾概况以及清前史重要人物的传说、满族风情等内容的书籍或宣传资料,面向海内外发行,以扩大新宾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第三是通过邀请旅居海内外的满族知名人士回乡省亲观光,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借助居住在天南海北,生活在四面八方的满族同胞来宣传新宾。此外,还可以通过和省内各个城市的旅行社合作,设立旅游线路,请旅行社代为介绍和推广。

总之,发展旅游业,是像新宾县这样兼具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却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区提升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这些地区应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以此带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参考文献:

[1]侯雪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8—18.[2]新宾县政府.新宾满族自治县概况[EB/OL].辽宁民族科技信息网.2005-5-8.[3]辽宁省假日旅游办公室.辽宁省2005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情况综述[EB/OL].辽宁省旅游信息网,2005-5-8.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引发乘数效应,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我国的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旅游资源,包罗万象,不仅仅是指名山、大川等上天赋予的自然资源。相对无独特天然资源的旅游资源贫乏地区来说,应该抢抓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充分激活内部客源市场,逐步拓展外地客源市场。笔者结合平昌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现状、市场背景等,浅谈旅游资源贫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缺乏规划意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总体规划,指导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仍没有编制。现在,全县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简单复制,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由谁主管,由谁协管尚无定位,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刚性依据。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造成无部门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内部经营管理,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主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依托环境吸引客人,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缺乏实质性吸引力;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娱乐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

4服务水平较低。虽然平昌人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大量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可谓土没土味,洋没洋相。

5开发意识不强。绝大村民有市场经济意识,但参与市场能力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6基地建设乏力。由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乏力,农业大县没有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均是进城买菜做餐饮,便出现了把餐饮搬到农村办的格局,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偏高而菜品售价较低,且无乡土特色。最终无法形成以“农家乐”为龙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二、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平昌县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看好,前景广阔。

1从出行线路看,由城内逐渐向城郊延伸。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内商业、工业气息大增,城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气息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担心路程的“偏和远”,而是担心乡村气息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

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市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早出晚归,现在则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对此,乡村旅游产品必须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土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致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

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平昌有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省道达(州)巴(中)路纵贯南北,为大巴山的进出通道。周边景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平昌县乡村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游在周边,吃住玩在平昌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部分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平(昌)达(州)、平(昌)驷(马)公路沿线、佛头山山腰、江口镇光辉村、金宝、汉王庙等地首先自发地搞起了“农家乐”,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透过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规范、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镇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旅舍)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服务价格的初核建议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2完善思路,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集群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通过吸引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宣传现代休闲理念,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扶持重点乡村旅游企业,培育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产业运行机制,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与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平昌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平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平昌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平昌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修编中,充实和突出乡村旅游的内容。根据中心辐射、轴线拓展、优化组合、特色互补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主要交通干道为纽带,把全县的乡村旅游点“串珠成链”,形成全县大乡村旅游发展格局。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让它古香古色。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气息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品位高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气息,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翻山铰子舞”“酿甜酒”“做豆瓣”,当属此类。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平昌县的“白衣水乡古镇”,便属

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5示范带动,带状推进。先从资源、交通、市场、旅游基础四个方面综合选择好示范点,建成“农村景观—吸引游客观光—观光收入;绿色农产品—吸引游客餐饮—餐饮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乡村田园环境—吸引游客住宿—住宿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经济作物—吸引游客—购物收入—高附加值销售农产品”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然后考虑示范点的带动模式,以带状结构为目标,推进 “沿山、沿水、沿路、环城”的立体交叉乡村旅游网络的建设。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7建设基地,成立协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业主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蔬菜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和进度,逐步解决原材料采购“本地化”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组建专门的乡村旅游协会,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主管理,适度地让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和推广方面的作用。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平昌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以我县目前的财力来看,开辟新的专门资金渠道很困难,但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很多,整合起来可以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知名商家、实力商人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试论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通过资料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对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深层次挖掘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推荐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彝族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楚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楚雄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处滇中,是云南省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彝族风情,“一彝三古”对楚雄旅游资源作了最精辟的概括。一彝三古旅游资源在云南省旅游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彝族风情旅游资源最具有少数民族代表性,是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重点开发对象。楚雄的旅游业发展和楚雄旅游资源状况极不相称,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反而旅游业发展相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较落后。通过对楚雄州和云南省(2002—2007)年的旅游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指标 全州旅云南旅全州旅云南省云南旅全州旅游总收入与游总收游总收游总收旅游总游总收云南旅游总收入的入 入(亿入比上收入比入的平平均水平(亿元)年份(亿元)元)年增长% 上年增均水平

长(%)(亿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3.31 3.55 8.55 13.6 10.7 12.3 257 289.9 306.64 369.27 430.1 559.211.4 15.0 59.4-21.3 15.012.8 5.7 12.4 16.5 30.0 16.06 18.12 19.17 23.08 26.88 36.25 12.75 14.57 11.00 9.48 16.18 23.9

5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2—2006年), 楚雄彝族自治州(2002—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来自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工作报告

表中数据表明,楚雄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稳步增长,其中2006年增长率下降,而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上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7年增长速度达到30%,创下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楚雄的旅游发展速度低于云南的旅游发展速度,也就是楚雄旅游业发展与云南省的旅游发展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楚雄旅游业发展相对云南省而言较落后。从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在16个地州的平均分配来看,楚雄的旅游总收入一直处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之下,这个差距从2002年12.75亿元扩大到2007年23.95亿元。

云南旅游业的繁荣必将带动楚雄旅游业的振兴,楚雄旅游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进一步说明楚雄旅游业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机遇。楚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开发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进一步增强楚雄旅游业的竞争力,弘扬楚雄饮食文化,提升楚雄彝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楚雄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开发楚雄彝族饮食文旅游,将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楚雄彝族传统民族文化, 无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楚雄彝族饮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4.1应立足于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彝族饮食文化旅游最终目的是要弘扬彝族文化,增加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发展中必须做到“彝可以不像汉,而彝必须像彝”这里一个长期的任务。对彝族苦荞系列产品的开发,如用苦荞点心代替其它点心;对彝族名酒的培育,在宴席上用彝族酒取代其它酒;打造彝族名茶产品,在宴席上取代其它名茶;收集楚雄彝族餐具,仿造彝族古餐具,取代彝族现在“彝不像彝”的餐具;对彝族肉食文化美食产品的开发,让彝族美食具有特色。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为开展彝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

4.2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

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提高楚雄饮食文化旅游的规模、档次,“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覆盖楚雄重点旅游景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相互配合,增强楚雄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的立足点在于“返璞归真”,以原汁原味彝家和自然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产品。4.3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

开发彝族饮食文化旅游,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带动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在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环境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甚至溺爱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他们的购买能力,以此为契机,对彝族酒煮鸡进行开发、炒作,提高彝族酒煮鸡的知名度。如以彝族酒煮鸡为开发点,建立“产妇饮食休憩区”,以产妇为中心客源市场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推出,必将推动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4.4加大对文化氛围的塑造—增加游客的审美情趣彝族文化氛围的塑造,可以增加游客的审美情趣。从餐厅建筑、装修、装饰上烘托文化气氛;以文字、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现文化特色;以表演形式提升文化气氛。在文化氛围的塑造上,采用彝族的建筑样式、字画、工艺品等烘托文化环境,让旅游者身临其中;用彝族独特的音乐从思想陶制彝族情结;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的塑造是彝族服饰,最能让旅游者感受得到的,让旅游者往来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带表不同的美,增加旅游者对彝族的情趣。

4.5增加游客的参与活动—刺激游客消费能力增强

增加游客的参与活动,可以刺激游客消费能力增强。参与性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需求。彝族饮食文化必须摆脱以前的模式,引入游客参与的环节,扩大参与程度,增强饮食文化的趣味性,加深游客对彝族饮食文化的理解。4.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如果不扩大宣传,就只能是“像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以科学理念进行管理,分析旅游发展趋势与旅游者需求,在开发旅游市场的同时不放松本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这样一个旅游产品才会被旅游者认同,被市场接受,才会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最终形成名牌产品。

参考资料

[1]徐文苑编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1.[2]肖星.中国旅游资源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3]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6).[4]吴元芳.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9-114.[5]龚锐.断裂与重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5-7.

资源丰富 篇6

一、开发特点鲜明 研究方向明确

我们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要结合本地、本校的特点。如我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注意到我校建校时间不长,底蕴不够丰厚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校园、新气象、新特色的特点,积极探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注重引导、强化有效练习、突出研究引领的校本研究。并将所能利用的资源如泰兴一中、二中兄弟学校校本课程的资源有效吸收和利用,使之转化为符合我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资源。我校的校本研究方向明确,坚持以“以校本课程促和谐发展”为方向。

我校学生入学成绩、基础一般,而且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差异较大,这些可以说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我们要开发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提高的校本课程,如我校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课程研究,对学生升学、成长和成才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研究。我们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素养,努力将自己班级的学生作为资源对象,落实研究个性和群体的差异,从而,在课堂教学开展重视基础夯实教学,重视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加强作文审题立意和技巧落实等等。当然,对于我们语文来说,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品质素养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研究不仅局限于如何丰富课堂教学,更在于深化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将校本课程研究提高到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二、资源挖掘深入 研究途径多样

在明确了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和研究方向之后,我们就要解决如何深入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关注本地、本校的文化资源,思考这些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联系点,客观、合理思考这些地方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泰兴“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可以将其整合,在凸显特色、彰显个性上化为己用。如我们对泰兴的孔庙、希董堂茅公祠、岳王庙、何家祠堂等进行研究,将其中能够反映本土士人品质的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研究。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如教授屈原《离骚》、文天祥《指南录后续》、张溥《五人墓碑记》等课文时,可以结合我们泰兴的资源进行对比讲授,如此,既能生动、丰富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深刻理解古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这些资源的挖掘有利于我们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材料缺乏、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现象,如果我们将本地的文化名人或是仁人志士的合理资源充分利用,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就不怕没有素材和写不出优秀作文了。这是我们校本课程资源研究的一个途径,最后,要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根据教师教学特色、学生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将一些实验、学科活动的经验成果进行开发运用,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感受社会生活,进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只要我们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资源,合理探究其与我们教育教学、学生成长之间的关联,去粗取精的对其开发,使其成为我们可用的校本资源,形成我们校本课程研究的对象,促进我们的教与学活动效果。

三、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运用效果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校本课程研究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健全,如对明清民居建筑群、襟江书院、古观戏台、起凤亭、腾蛟阁以及极富诗韵的“船港春潮”、“西江暮雨”等景观的研究,对《读写365》和现在正在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考试》等等,研究的目的突出。我们加强校本课程研究,更要加强校本课程有效的运用,如果校本课程成了摆设,那么我校探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便是一道漫长之路,“发掘校本资源,促进师生与学校协同发展”的特色化建设之路便无特色可言。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要因地制宜、富有特色,更要有针对性、有效性,只有让学生、教师在研究中同步提高、和谐发展的资源开发才会凸显教研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校本课程应有的作用,实现校本课程应有的研究价值。

此文为泰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批准号:TZJKS201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开发本土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篇7

一、开发:把目光投入乡土资源中

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 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 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

(1) 关注人文历史,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江苏泗阳南濒美丽富饶的洪泽湖, 是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 自古人文荟萃、才贤辈出, 历代名流雅士青史流芳。在开发与研究中, 课题组选取了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拍摄成照片, 整理成文字, 在电脑里建成“语文资源库”, 实行分类存放, 适时调用。把这些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对教材资源进行透彻的感悟, 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内核, 在了解和掌握当地历史沿革及地理变迁的基础上, 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这一理念。

(2) 关注社会经济, 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江苏泗阳是苏北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城之一。近年来, 形成了杨树产业、纺织产业、光源产业、酿酒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县城建设发展迅速, 面貌日新月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我们开设“日新月异话泗阳”地方课程, 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 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3) 关注学生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 我们大胆地拓宽语文教学渠道, 引入生活活水, 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 以调查报告、演讲赛、课本剧、美术展览等形式, 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多角度的认识。

二、整合:把地方资源贯穿到语文教学中

对搜集的有价值的课外资源, 要结合教学时间、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实现地方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整合。

(1) 备课时预设乡土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要学好语文必须从“课本”走向“生活”, 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合。在研究中,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本”教学时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的预设。如第九册《日出》写的是海上日出, 而大部分小学生没有看过大海, 更不可能看到过海上日出。备课时可以进行预设,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海上日出”的想象与理解, 达到水乳交融的妙境。

(2) 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毫无疑问, 经过选取的语文课本内容很生动, 但有的内容学生没经历和感受过, 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 其概念是模糊而陌生的。譬如指导学生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 课前教师在校外捉一只蟋蟀, 并告诉学生, 蟋蟀俗名“土狗”, 平原到处可见。然后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到大自然中寻找蟋蟀, 观察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巢穴构造过程等。这样对蟋蟀怎样建造住宅就容易理解多了。

(3) 课中学习穿插乡土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一些学科理论性比较强的概念, 学生们不熟悉, 往往对课本中的内容一知半解。这时候, 可穿插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资源进行补充说明, 学生就容易明白。

(4) 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虽然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 但还不够深刻, 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下乡访问、观察,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了解当地的物产, 了解某地名的由来与传说。这样, 既让学生消化巩固了课堂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三、利用:把地方资源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教学研究中, 我们围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一专题, 确定了“面上推进, 点上深化, 立足本土, 开发资源, 形成特色, 服务教学”的目标, 设置了三方面的子题, 即“泗水的历史”“夫妻银杏树”“桃源传说”主要以地方民间传说的历史、地理故事为主要内容;“泗阳如此多娇”主要以图片形式再现泗阳的美丽富饶、欣欣向荣。在素材的搜集上, 所有语文教师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共同调查、采访、撰稿, 学校教科室整理成册, 发到各校各班作为语文地方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 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上。只要我们处处做有心人, 善于开发与积累,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 在大自然中探索, 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必将在小学语文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资源丰富 篇8

关键词:作文,题材,乡土

唐代诗人岑参从军边塞, 饱览奇丽风光, 体察军旅生活, 诗歌豪放得有根基;现代作家刘绍棠生活在京东北运河边, 古朴善良的乡亲、长着垂柳的两岸, 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怀, 于是《蒲柳人家》凸显出醉人的乡土风情;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孕育了魔力的种子,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这份魔力点化成永恒的魅力。古今中外, 多少作家扎根于自己生活的一片土地, 让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笔下酝酿发酵, 散发出流传久远的醇香。这些作家的创作成就让我们赞叹, 他们的创作经历更能给予我们写作方面深刻的启示。

在农村中学, 学生的作文题材多集中为家庭和学校生活, 内容多为父母师长的关爱期许、同伴的交往、学业压力等。这些内容城里的同学也可以以基本相似的面貌呈现, 未能体现作为农村学生的特有优势。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安排的专题为“脚踏一方土”, 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名家们对土地的歌颂吟唱, 引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关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 大自然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亲近机会。农村的风土人情使他们受着不同于“城居者”的熏染, 这就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材料创新提供了保证。而学生写作的实际状况是各种习作均鲜见乡土题材,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乡土写作资源, 以丰富学生习作材料, 激发情思, 获取感悟, 提高创新力。

以下就以笔者所居地双沟的乡土人文资源为依托探讨如何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一、欣赏自然风景, “长乐人间多妖娆”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花池, 秋饮菊花酒, 冬吟白雪诗”, 我认为这些活动在农村多易实现。春天, 很多村庄连树成林, 从爆出嫩芽远望一片若有若无朦胧如烟的鹅黄到托出宽大叶片远观一道道青黛长城。由春到夏, 桃花、槐花、荷花各种花朵次第开放展现出蓬勃的各种绚烂, 秋来大豆摇铃玉米裂口满心的喜悦映衬着天空湛蓝的高远, 冬天房屋上卧着小雪, 屋旁瘦硬的枝条挑着几多“梨花”。至于叽啾鸟儿翩跹、斜阳映照原野等无不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和情思的冲击。

双沟境内的黄河故道又是一景, 带着学生试着撑篙水面, 掬几捧清凉沃面, 观水草摇曳、鱼群嬉戏, 两岸垂柳漂浮, 一幅幅美景呈现眼前, 写出的作文也易鲜亮。

二.关注乡村民俗, “一方风土醉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可对于偏远的苏北小镇来说, 乡里的风俗人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 相对于外界的一种独立的稳定。

进入各村, 你都会听到村中人彼此熟悉的“大老二叔三婶小蛋”之类由农村宗族关系带来的种种温情的称呼甚或调笑打诨。

农闲时节, 无法外出打工的人, 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 路边、树下、村店门口往往是他们乐意去的地方。或蹲或站, 生动活泼的故事会就开始了大到台海局势中日关系小到油盐酱茶鸡鸣狗吠, 无不成了他们的谈资, 有时大笑连连,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也成了一道风景。

至于各种节日, 多种活动更显民风之盛。清明烧纸祭扫, 端午烧大蒜吃鸡蛋, 春节前后甚是热闹, 亲戚迎来送往, 拜年吃喝。当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节日风俗中与“城居者”的不同之处。比如中秋, 白天大多数农村人放下碗筷就要奔赴田间搞秋收, 晚上则多数在“十五的月亮”映照之下剥玉米、摘花生等。如果注意到这些, 学生自不会只发出“啊, 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之类的感叹, 而有可能写出有真实生活内容、有情意且有农村风情的作文了。

三、了解特色物产, “能手造就天工物”

农村中不乏心灵手巧的人, 他们懂编织、善雕镂、会嫁接......而且往往由于这部分人的带动, 会在某一地域形成特色。在双沟镇陈王村有着编织的传统。试看农闲时节, 找一块干净的空地, 拿来轧好的苇蔑, 穿插、勾挑、挤压, 十指不停地动作, 长长的苇蔑随着手指的动作不停地跳动着, 像善舞者挥动的水袖。半晌工夫, 有着各种漂亮图案的苇席就闪耀了你的眼眸。此外, 位林村的奇石雕刻、吴井村的果树盆景等都为人称道。

说起特产, 双沟的九孔白莲藕细而不软、甜而不腻, 爽脆甘甜让你满口生津。莲藕固然能使人一饱口福, 开花时节, 满眼的荷花又会让多少“城居者”羡煞。

如若将这些工艺制作、特产呈现笔端, 定能赢得读者新奇之感!

四.关注改革变化, “长袖挥来舞翩跹”

如果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像影碟机按下了慢放按钮,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就是“快进”了。就拿双沟来说, 观阁、胥湾、位林、陈王、双东等村蔬菜大棚基地建起来了, “x有限公司”、“xx厂”被“招商引资”进来了......自来水通了, 成排的楼房建起来了......

大城市的崛起虽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 但毕竟不如身边的事真实可感。关注身边的这些变化, 既能激发自己对家乡、对社会的热爱, 又能极大的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乡土生活是学生经历的, 但很多时候都是无意注意, 感受不深, 更谈不上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及融入自己的情感了。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 组织观察、调查、采访等各种实践活动, 真正深入生活, 仔细体察。另外教师在作文命题上也要多下功夫, 做到命题指向明确, 要求具体而微,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乡土资源, 做到观察细致, 体会深入。

积极挖掘农村资源丰富园本化课程 篇9

一、挖掘农村资源, 引导表述, 丰富语言课程

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在千姿百态的农村生活中, 幼儿的视野里尽是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 其中不乏有许多是他们感到好奇的。于是, 在语言训练的内容上, 教师要挖掘孩子兴趣浓郁的事物, 加以引导,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语言表述。

教师可以选择幼儿熟悉而喜爱的话题来进行讲述活动。例如,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可爱的小动物”……对于此类话题, 孩子们一讲起来准会兴致大增, 畅所欲言。中班幼儿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 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 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且有了解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和活动形式, 可选择“美丽的春天”“丰收的秋天” 等话题, 安排自然场景来开展有趣的活动。在热情高涨的活动中, 让孩子们自由表达所见所感所闻, 哪怕只是一个词组、一个短句, 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二、挖掘农村资源, 诱导体验, 丰富科学课程

由于年龄的局限, 农村的孩子接触自然界时只能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如果仅凭科学课程的讲述, 形象直观远远不够, 也不能在有限的学习中弥补课程的不足, 相信孩子们更多的困惑是根本不能很好解决的。为了化解这个症结, 在实践操作中, 我们采取了“请进来, 走出去”的训练战术。

一方面要立足教材, 尽量把一些相关的实物带进课堂, 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被大大激活了, 更重要的是在充满生活化的氛围中, 更加深刻、主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营造生活化的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园有更多的机会与空间来引导幼儿开展一些科学观察实验。比如, 幼儿园有小池塘, 早春时节可以观察蝌蚪怎么变成青蛙的;幼儿园的一角开辟有植物园, 在不同的季节师幼共同播种, 让幼儿尝试种植各种植物, 并参与其管理、记录, 如浇水、施肥、除草……孩子们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在长期的观察中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 农村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不定期带着孩子们走出幼儿园,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了解自然, 探索自然, 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科学课程。从实践效果看, 孩子的科学智慧是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断发展的, 对于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萌芽情愫的培养, 都和他们接触农村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挖掘农村资源, 指导活动, 丰富健康课程

农村幼儿教育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 经常带孩子们开展户外活动, 来弥补健康课程的不足。比如, 在长满小草的田垄上独自行走, 可以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跨越田间小沟渠, 可以进行跳跃、跨跳的锻炼;在天然的草地上进行不同方式与跑、跳、爬有关的游戏, 能积极发展幼儿手脚的协调性;凭借自然屏障来个捉迷藏, 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活性……考虑到有的孩子年龄较小外出会有安全隐患, 所以教师更多的考虑是把可用的资源引进园内开展健康游戏。如稻草秸秆、小麦秸秆, 孩子们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的格子练习跨跳、蹦跳、平衡等体育技能。

运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游戏, 孩子们不但心情愉悦, 情感体验丰富, 还在好玩的氛围中极大地发展了动手能力。所以, 只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中的可利用事物, 都可以设计出独特的健康活动来, 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大有益处。

四、挖掘农村资源, 调动感官, 丰富美育课程

广袤的农村大地满是原生态的自然景物, 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 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育素材。依托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适时开展幼儿美育活动是极具活力的, 也是深受农村孩子欢迎的。教师要能善于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去感受自然之美, 并学习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在具体训练中, 教师可以紧扣事物的季节性特征开展一些适时的美术教学。比如, 庄稼成熟的季节, 可以上一堂“粘贴种子课”, 认真观察收集的各类种子, 然后自主选择喜欢的种子进行粘贴, 各自自由诠释出自己认为的丰收乡村图。同时收集一些可反复操作的材料, 如河蚌壳、枯黄的丝瓜瓤、玉米衣及玉米棒 (去掉玉米仁) , 进行创设、制作。平时, 也可进行一些植物叶子粘贴画训练等美育活动, 以提升孩子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 来自大自然中的许多东西都能成为手工制作的材料, 如芦苇叶、豆角壳、菜籽壳、枯树枝、掉落的花瓣、茄子根等, 孩子们对这样直接烙有大自然印记的手工制作特别感兴趣。活动中, 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 有效培养了孩子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资源税与资源租、资源费的比较 篇10

一、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三种权力

根据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例, 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依据和形式无非三种:一是凭借财产权力参与分配, 其中包括凭借国有资本取得利润和凭借国有自然资源取得各种租金;二是凭借政治权力征税;三是凭借特殊服务收费。

(一) 租的征收依据———财产权力

恩格斯说, “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 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 另一种是政治权力, 即国家权力”。所有权内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 是生产活动的起点。财产所有权是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关系的法律表现, 凭借这种权力, 政府可以获得各种所有者收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就产生租金范畴, 租是一种契约关系, 体现了一种对等的交换关系, 自然资源的经营者要使用、经营、开发国有自然资源包括国有土地、矿山、油田等, 也要向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现阶段是国家) 以一定形式上交一部分利润即租作为报酬, 以便对国家的资产作出补偿。

资源的有偿使用原则是资源所有权收取资源租金要求的体现, 这一要求并不是平等交易的市场交换关系, 也不是一种市场交易的延伸形式即赔偿或补偿的关系, 而是一种向所有权的“贡赋”或收益的强行分割。

(二) 税的征收依据———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分配依据与财产权利的分配依据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都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依据, 但参加社会分配的环节不一样, 一个是初次分配, 一个是再分配。政治权力与所有权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物质保证, 作为其各自运行的物质基础需要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以对其活动进行支撑。政治权力是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力, 其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 所以其依靠国家政权凭借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再分配。税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各种生产要素凭借其所有权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 遵循有偿对等原则, 在分配的依据上, 财产权力第一、政治权力第二。

(三) 费的征收依据———管理者权力

政府拥有的第三种权力是管理者权力。政府要通过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时, 作为规则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政府有权对其提供的特殊服务进行收费, 并对规则的破坏者施以处罚。凭借这种权力, 政府可以获得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 这些成为收费的主要来源。

总之, 如图1所示, 国家凭借财产权力对矿产资源征收地租, 凭借政治权利对矿产资源征收资源税, 凭借管理者权利收取矿产资源开发、转让、勘探的方面的费用。认清租、费、税的本质区别和差异, 是理顺各种经济的关键。把三者视为同一内涵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观点, 是不能成立的。

二、价、费、税的形成机制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有效的产出, 在资源配置上采用了行政与市场两种配置方法。这两种机制往往联合使用, 由此形成以分配为纵轴、交换为横轴的机制坐标系, 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伍世安, 《中国收费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纯粹的价格形式发生在交换领域, 是产权交易实现的标价。因此, 价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有偿性、自由性和波动性。有偿性是指交易双方实行等价交换, 各方都取得相应的利益回报;自由性是指交换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波动性是指交易通过竞争方式实现, 通过无数次的交易完成。私人商品是在市场领域形成的价格, 交换的双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互易使用价值, 价格关系的这种“天生的平等派”, 使它与交换横轴完全重合。

税收发生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 是人们为了使用公共物品而支付的成本。因此, 税收的制定是发生在非市场领域, 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价格的替代。因为是公共物品, 就无法显示其价格, 与价格相比, 税收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即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由于在税收支付的同时不能获得相等的对价, 所以, 税收支付的标准是量能负担。所谓量能原则是指税法立法者在不同的纳税义务人之间, 加以比较衡量其租税负担能力有无异同, 也就是立法者在选择税捐客体时, 需以纳税义务人的支付能力作为指针。在该坐标系上, 纯粹的税收不含任何交换的因子, 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无偿地将一部分财富划归己有, 并通过财政支出进行社会再分配, 税收的这种上取下予关系使它与分配纵轴完全重合。

而费则是介于价格和税收之间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并兼有价格和税收的双重性质, 其实质是混合商品属于私人商品性质部分的成本补偿。在图2中, 收费处于第一象限中, 也就是说其受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的双重影响。图中的各点由于位置不同, 尽管都是属于收费项目, 但表现出的性质有所差异。AB靠近纵轴, 属于行政性收费, 行政性收费的形成较大地受到分配机制的影响, 即从整体来看, 其收费的立项、标准及分配等须经过一定的行政法律程序。然而其间又掺有交换因素, 这不仅表现为某些证照性收费、规范性收费是按成本原则来核定收费标准, 而且表现为某些集资性收费是按“谁受益谁缴费”以及专款专用的原则来确立收费项目。CD靠近横轴, 为经营性收费, 因此与行政性收费有较大的差别, 较大地受到交换机制的影响。然而又掺有分配因素, 这不仅表现为其收费水平不能按最大利润原则来核定, 从而生产者剩余被部分剥夺, 而且其收费的形成是通过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寻租, 而不是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BC为事业性收费, 同时受到分配机制和交换机制两因素的影响。

价格的“三性” (即有偿性、自由性和波动性) 与税收的“三性” (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 一一相对, 而收费的三种形态 (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 恰好在其中过渡, 使收费的形态呈弧形分布。将价格与税收有机地联系起来, 价、费、税形成特点及其关系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伍世安, 《中国收费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价、税、费的形成机制反映了不同的作用强度, 市场决定价格, 政府决定税收。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费中的作用强度是此消彼涨的。就是说, 收费的每一中形式, 总是兼有价格与税收的双重属性, 只不过在不同的收费形态中, 价格和税收的特性反映程度强弱不同而已。

三、资源的价值构成

(一) 资源的性质

1. 资源归国家所有。

尽管矿产资源本身具有独立性和可分离性, 但从矿产资源的来源看, 本质上还是蕴含于土地中的一种自然体, 具有不动产的属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通过立法确认矿产资源作为社会财富归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 联合国《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宣言》也明确了这个原则。我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 都属于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此外, 《矿产资源法》第3条第1款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 不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因此,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就是国家依法对矿产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 资源是准公共产品。

在图4中, 纯私人产品对应于图中的A点。在这一点上, 产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纯公共产品对应于B点。在这一点上, 产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 也就是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私人产品属性。一方面, 它在私人产品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因此在供给上可以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而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公共产品的外部经济性, 全社会共同享受它带来的正外部性, 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在D点上, 具有完全竞争性和完全非排他性的性质, 任何一个人的消费都会减少或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但又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将其排除在外, 如森林、清洁的空气、水、草原、矿藏、野生动物等公共资源 (Public Resources) , 由此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的后果不可避免。

资料来源:郝春红, 《税收经济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其价格决定既不可能通过完全的市场机制, 也不可能依靠完全的计划机制。因此, 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应该是私人品价格补偿和公共品税收补偿综合起来的混合补偿机制。一部分是私人品的自我价格补偿, 由“私人品”的产权所有者 (企业或私人) 承担和实现;一部分是公共品的税收补偿, 由“公共品”的产权团体 (政府) 承担和实现。

(二) 资源的性质决定资源的价值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自然资源既是经济资源, 又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价值应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在资源价值的具体构成上, 经济价值可以划分成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代内与代际补偿价值三部分, 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可合并成 (外部) 补偿价值, 如表1所示。

1. 天然价值是资源的产权价值。

这是指资源天然形成的,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而本身具有的价值, 也就是其在地下或成长中形成的原始状态。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矿产自身的富饶程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与人类的劳动无关。产权价值是靠资源租进行补偿的, 由资源的开采者上缴给国家。

2. 人工价值主要反映资源的生产成本。

这是指开采、加工中人类劳动使资源增加的附加值部分。天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埋藏于地下的, 所以必须对其开发和加工才能使其成为可供人类利用的状态。劳动使资源的天然价值得以增值, 劳动的交易在市场上靠自由买卖而完成, 完全依靠市场上的平等交换完成。

3. 代际补偿价值反映的是代际间的公平与补偿问题。

外部补偿价值反映的是资源开发时的环境价值, 这两部分是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所造成的。外部性的补偿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其价值的实现不能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行完成, 需要政府采取某种措施帮助其体现价值, 主要是靠资源税来实现, 由矿产开采人以税的形式上交给国家。

(三) 资源租的构成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获取的货币额, 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马克思说:“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每年得到的一定的货币额。我们已经知道, 任何一定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资本化。”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同样适用于采矿业, “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 和农业地租完全一样。”马克思将地租分为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两种。绝对地租是指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那部分地租, 绝对地租与土地的登记无关, 而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形成的。级差地租是不同土地或同一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或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上一篇:父母的时间表下一篇:房地产货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