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24-06-25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选十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1

1 缺少统领全局的公共卫生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涉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往往仅涵盖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内容,仅保障某一领域的工作开展,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有的存在重复与冲突,甚至会因某些强势部门的利益而削弱对其他部门的关注[6]。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并不只是医疗技术问题,单靠卫生部门是无力承担的,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其范围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深化,其制度安排及具体实施需要有政府与社会的参与,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因而迫切地需要一部公共卫生服务的母法来统领全局。通过公共卫生法来约束政府部门的行为,强化政府的责任,明确政府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参与程度,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性质及目的、内容、供给模式,公共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使医疗卫生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完善其运行机制和人员编制、待遇水平、人才培养制度等。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7]。甚至对违法行为的惩处、问责等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制定部门法规、地方性行政法规,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医药卫生法律体系,这对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保障人民享有公共卫生权利,维护人民健康,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工作重点不突出,急于求成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国家出台十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了重要的考核指标,为今后规范地开展服务指明了方向。但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诸如“建档率、管理率”等指标的高低,甚到将其变成了衡量政府部门政绩的指标。这使本来就不富余的社区医生很大一部分精力都从群众最需要的临床服务中转移了过来。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只能循序渐进。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是缺医少药,相对于健康档案来说,老百姓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基本医疗问题,有病能治、有病治得起才是他们的心中所想。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定要因地制宜,明晰目的,抓住重点,立足长远,稳步推进。如果不顾当地实际需要,一刀切地竭尽医疗资源用于完成所谓的公共卫生服务,而置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于不顾,反而会适得其反,是不会让群众对医改满意的。

3 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社区工作举步维艰

国家在发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方案的时候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开发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处理系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甚至全国的联网已无硬件上的障碍,但是各地自行开发的信息系统存在着标准、功能以及构成要素不一致,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安全等级差、管理流程繁琐的不足。各个条线根据自己对项目化管理的理解及自身的需求设计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和规范,数据存储不规范,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电子方式存储,各地、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重复记录,无谓地增加了工作量。健康档案就是一个典型,通过居民就诊、学生体检、妇保、儿保、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条线工作均能采集到大量的健康信息,但因为缺少统一规范的信息管理软件,这些资料只能束之高阁。因此,建立功能齐全、设计规范、管理精细、使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应通过该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新农合信息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等数据共享与对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集成资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将基层卫生人员从繁重的健康信息采集中解放出来,为统计分析、监督管理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利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适时介入,进行健康干预,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4 社区医务工作者待遇太低,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社区医务人员的利益令人遗憾地在医改中被冷处理了,在完善医疗保障、降药价、增服务背景下,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显得很苍白[8]。一是未能建立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后,政府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人员设岗定岗,工作需要的人员因岗位设置问题而不能录用,医改后增大的工作压力挤占了进修学习、学术活动的机会。二是医改后绩效工资水平低、不能体现工作价值等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另谋高就,基层医疗行业人才已现颓势,年龄与知识结构的断层已初步显现出来。通过在收入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设置、培训或业务进修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以增加社区医生的自豪感,才能为这个行业留住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安心其职业成长与付出。

5 对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宣传不够重视[9]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强调公益性原则,最终建立起惠及全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光是政府政绩的指标,更是群众的健康需求。但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我们的宣传还很不足,在形式上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的传媒方式,在内容上没有通过公益宣传,让社会明白医疗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让群众明白卫生部门能做什么,在做什么。故未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甚至对出现的问题没有以正面引导为主,造成社会的误读。应让群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在全社会营造出认识医改、重视医改、关心医改、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群众的自我管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选择正确的就医观。不然,社区卫生服务政府部门办得很闹心,卫生部门做得很吃力,社会组织支持很消极,社区群众认同很不高,社会效果达不到预期。

6 没有建立完善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10]

开展绩效考核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建档率、管理率等硬指标很难反映工作实效。而医疗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不容易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很多工作实际上是很难量化的,无法确定一个准确、合理、科学的衡量尺度[11],比如对一台需要多科室合作的手术来说,很难将业绩准确地划分到每个人身上。如果弱化基本医疗的指标,模糊了不同岗位的专业性,使得社区医生会选择放弃临床业务上的钻研,不利于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临床风险不能在考核中体现,许多医生就不愿花精力、冒风险去处理疑难杂症,从而出现工作消极、变相推诿病人的现象。如过多地强调了考核过程的复杂性,又会使绩效工资制度成另一种大锅饭,失去了绩效的意义。我们期待的考核机制就是工资水平足够高,各岗位与职称档次之间距离足够大;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业绩标准制订的科学、客观;业绩衡量指标要公正有效;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进行综合考核,以工作质量为基础、居民满意度为核心,严肃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晋升晋级、评先树优、绩效工资发放等结合起来[12]。通过绩效考核建立起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优良文化,不但有利于激励人人奋力,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更要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应该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医改的一个有力尝试,在起步阶段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我们应看到,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福祉,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只要我们能举一反三,认准目标,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卫生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探寻有效控制疾病流行的方法,提高对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行性,努力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异,就必然能改善卫生状况,对促进社会和谐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EB/OL].2011-05-24/2015-11-2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3577/201105/51780.htm.

[2]中国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全体城乡居民[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12/25/content_11936415.htm,2011-12-25.

[3]余苏珍,王力,王素珍,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478-479.

[4]袁艳.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困境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10-11.

[5]陈丽,舒展,姚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8):23-25.

[6]陈丽,姚岚,舒展.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206-209.

[7]乔俊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基于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7):5-7.

[8]朱晓丽,代涛,王芳,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2):121-124.

[9]赵晓斌.如何正确看待与积极应对媒体对医疗卫生的负面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63-64.

[10]练惠敏,胡正路.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74-76.

[11]江一民,杜兆辉.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估中的效率指标[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19-620.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问答 篇2

一、哪些人可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答:所有城乡居民,凡是在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包括户籍及非户籍人口,都可以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申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三、0-6岁儿童接受健康管理有什么好处? 答:0-6岁儿童接受健康管理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奠定重要的成长基础,医生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发育特点,开展儿童保健系列服务,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通过对儿童健康监测和重点疾病的筛查,还可以对儿童的出生缺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四、0-6岁儿童健康服务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4、5、6岁每年1次。要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6-8月、18月、30月龄分别进行一次血常规;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 —1—

次听力筛查。

五、妇女怀孕后,能享受到哪些健康管理服务? 答:妇女怀孕后,能从产前、孕期全程到产后42天都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孕早期健康管理、孕中期健康管理、孕晚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健康服务。

六、孕产妇孕早、中、晚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孕早期健康管理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HIV 抗体检测。高危评分10分以上,及时转诊到产科急救中心或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孕16~20周、21~24周、孕25~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孕期健康管理,进行血红蛋白、尿蛋白检测。高危孕妇,必须及时转诊到产科急救中心或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

七、什么是产后访视?有什么好处? 答:产后访视是指基层医生在产妇分娩后3-7天,到产妇家中进行的第一次产后家庭访视,医生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查体、健康咨询和指导。通过产后访视,可以了解产妇的一般情况,如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也可以早期发现发现产褥期感染,达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八、国家为6岁以下儿童提供哪些疫苗免费接种? 答:目前我国为6岁以下儿童提供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乙脑减毒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共15种免

—2—

费疫苗。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等15种传染病。其中有的疫苗是在流行区才接种,如: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九、二孩是否跟一孩一样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 答:二孩同样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相关规定,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的免疫程序确定的,只要是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0~6岁)内的适龄儿童,均享受国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十、二孩不在户籍所在地出生能否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答:二孩不在户籍所在地出生同样享受免费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相关规定,免疫规划疫苗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应种者、上次漏种者及外地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因此非本地户籍的出生儿童同样可在当地预防接种单位享受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

十一、适龄儿童在哪里能够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答:适龄儿童可以在广西任意一个接种单位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各地的预防接种单位由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划和设置,家长可按照就近原则获得预防接种服务,相关预防接种单位的信息可咨询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疾控中心。

十二、什么是手足口病?有什么危害?怎么传播?如何预防? 答: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急性传染病,每年4-7月发病人数 —3—

明显增多。约95%的病人为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烧、不想吃饭、精神差和喉咙痛,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脚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本病多数为轻症,不经过治疗7-10天后可自己恢复。但有少数儿童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会死亡。广西90%以上的死亡病例为EV71病毒感染。对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传播。预防手足口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家长需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不扎堆。此外,给5岁以下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十三、什么是流感?有什么危害?如何传播?怎样预防? 答: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也能传播。通常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肌痛和咳嗽,可伴有肠胃不适。本截止7月31日,广西发生流感暴发疫情14起,波及人口数18252人,发病数927人。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学生容易得病。预防措施有:(1)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2)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可减少患病机会。(3)勤洗手,特别是用手遮掩口鼻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4)不要对人打喷嚏或咳嗽。患病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5)均衡饮食、多喝水,适量运动、充足睡眠,—4— 避免过度疲劳。(6)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十四、什么是肺结核?得了肺结核有什么症状? 答:结核病又叫“痨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体除了毛发、指甲不能感染结核病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可得结核病。结核病主要是由呼吸道传播的,因此90%以上的病人为肺结核的易感者。肺结核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在第2位。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肺结核的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盗汗、全身无力、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等。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部不适、胸闷等。如果出现咳嗽、咳痰2周或以上,或有咯血、发热或胸痛等症状,应怀疑得了肺结核。

十五、得了肺结核去哪里治疗?国家有什么免费政策? 答:当你周围的人出现咳嗽、咳痰2周或以上,或有咯血、发热或胸痛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应督促他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宜州市的结核病防治机构为:宜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是国家设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结核病的专业机构,医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专业培训。我国省、地、县三级都设有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包括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结核病定点医院(宜州市结核病定点医院是:宜州市人民医院)。我国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提供主要检查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免费检查包括:初诊病人胸片1张,痰标本检查1次;确诊病人治疗期间的痰标本检查和疗程结束后胸片1张。免费抗结核药物包括:国家标准化疗方案中的抗结核 —5—

药物,而其他辅助检查和治疗费用仍需自付。

十六、结核病是怎么传染的?怎么能避免这种传染? 答: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播疾病。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健康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传染。一个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一般来说,感染结核杆菌并不一定都发病,只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发展成为肺结核。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开发出针对成人的有效疫苗,因此作为肺结核病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要对着别的人咳嗽、大声说话或打喷嚏。

十七、高血压患者如何才能保持“健康血压”? 答: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长期精神紧张等。如果不加干预,健康的人就会发展到易患人群,到高血压患者,到心血管病患者,在这一链条上逐步进展,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差。高血压的预防,我们可以:(1)坚持运动:维持适度的健身体力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园艺劳动,走路,家务劳动,太极拳和游泳等。(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3)多吃蔬菜和水果。(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可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5)限制饮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6)戒烟:吸烟有害 —6—

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高血压的治疗,我们可以:(1)大多数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长期规范化治疗。(2)降压治疗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肾病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部分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的舒张压不宜降低至60mmHg以下。(3)不盲目相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4)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十八、如何通过自我管理来避免糖尿病带来的长期健康问题? 答:很多人都能够通过自我管理来避免糖尿病带来的长期健康问题。患者需要做好以下事情:(1)执行您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计划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请与医生一起制定一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食用健康食物。如水果和蔬菜、鱼、瘦肉、去皮鸡肉、豆类和谷类、低脂或脱脂奶;将鱼和瘦肉及家禽的分量维持在100克(2两)。烘、烤或焙制作。*食用脂肪和盐分含量较少的食物。*食用高纤维的食物。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食物的总量。*每周的大多数日子,做30~60分钟的身体活动。散步是增加运动量的好方法。(2)通过选择食物和多运动来保持健康的体重(3)如果感觉心情低落,就请求帮助(4)戒烟(5)即使感觉良好,也应服药(6)每天检查双脚(7)每天刷牙(8)检查血糖。

十九、哪些人能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7—

答: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指的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包括65岁。凡是在辖区居住半年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都能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二十、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每年对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①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②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和腹部黑白B超。③告知本人或其家属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二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3

一、基本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活动所制定的技术和管理等规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二、规划范围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突出体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本规划的范围确定为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明确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两个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任务,包括:行政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全覆盖;行政村通电,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邮政服务做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等。这些内容分别纳入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政、环境保护等相关“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不在本规划中予以阐述。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着力增强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公民都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必须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要求是: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加强立法、规划、投入、监管和政策支持,有效促进公平公正。

——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创新,提高效率。完善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主要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加快构建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大任务,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任务紧密衔接。“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供给有效扩大。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全覆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发展较为均衡。资源布局更趋合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县(市、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服务方便可及。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设施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群众比较满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有效建立,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理下降,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度比较健全,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经过努力,“十二五”时期,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劳动就业服务

nlc202309010902

国家建立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制度,为全体劳动者就业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二五”时期,政府提供如下劳动就业公共服务:

◆为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

◆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为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新成长劳动力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为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等服务。

(一)重点任务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服务和管理。完善并全面实施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服务,推进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拓展服务功能。推进分类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实名制,尽快实现一人一证、全国通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警。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开发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助残服务、交通协管、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整合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服务的公共资源,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提升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培训费补贴,并对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统筹使用,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市场监管和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协调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全面推进实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动态监管。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完善劳动案件办理协查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案程序。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

(二)基本标准

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依据国家劳动就业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明确工作任务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定“十二五”时期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具体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及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实施。

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

各省(区、市)应遵循实施国家基本标准,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三)保障工程

按照整合、补缺、标准化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强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就业服务网络,提高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县、乡两级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开展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人事人才、劳务输出等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经办服务。街道(乡镇)服务站、行政村(社区)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省、市(地)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地)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综合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的条件。

——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失业信息监测网络,完善就业信息统计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开展就业需求预测,适时发布就业需求和失业预警信息。

五、社会保险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十二五”时期,政府提供如下社会保险服务:

◆职工享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享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享有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职工享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职工享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一)重点任务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和适应流动性为重点,着力完善制度,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先保后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

nlc202309010902

——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重点提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逐步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医院。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做好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衔接。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逐步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办法,适度提高待遇水平。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和康复资源,加强工伤康复基地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建立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等为重点,扩大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意外伤害保障机制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生育保障机制。

(二)基本标准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服务国家标准体系。依据国家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民,并保障参保人员待遇水平,明确工作任务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定“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险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社会保险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具体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及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实施。

各省(区、市)应遵循实施国家基本标准,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三)保障工程

实施社会保险服务保障工程,改善服务设施条件,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经办服务。

——省、市(地)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地)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配置必要的设备,改善参保缴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待遇核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异地就医结算等经办服务条件。

——社会保障卡建设工程。逐步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完成发放8亿张,覆盖60%以上人口,实现其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应用,并与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救助等信息共享。重点在国家、省、市(地)三级建设社会保障卡中心及其支持系统。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4

汶川县情基本情况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 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 为高山、峡谷地带, 东西宽84公里, 南北长105公里, 总面积4 084平方公里, 是藏、羌、回、汉聚居的少数民族县。辖8镇、4乡, 共117个行政村。2015年末, 全县户籍人口99949人 (常住人口87 537人) , 其中, 男性51 814人, 女性48 135人;藏族20 081人, 羌族37 353人, 汉族40 971人, 回族1 169人。人口出生率10.14‰, 死亡率5.83‰, 人口自然增长率4.31‰。

汶川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但缺乏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截至2016年10月, 汶川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各一个) 、中心卫生院6个、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站108个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乡镇政府所在地未设置村卫生站) 。但县城所在地的威州镇、水磨镇等人口大镇无国家举办统一行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缺编情况较重:全县卫生系统现有事业编制710人, 在编456人, 编制占有率64.23%。缺编254人, 缺编比例35.77%。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6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97人, 乡镇 (中心) 卫生院129人], 正高职称3人, 副高职称47人, 中级职称101人, 初级职称275人, 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2.02:13.75。本科学历 (含在职文凭) 专业技术人员166人 (39.0%) , 专科学历 (含在职文凭) 专业技术人员206人 (48.4%) , 中专学历专业技术人员54人 (12.6%) 。

汶川县乡镇、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情况

乡镇 (中心) 卫生院人力资源受地理环境、承担日常工作任务过多、服务难度过大等影响, 卫生人员配置数量相对严重缺乏:汶川县12个乡镇 (中心) 卫生院单独设置了公共卫生科11个, 全县乡镇 (中心) 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9人, 直接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61人 (其中专职29人, 兼职32人) 。见表1。

汶川县属于少数民族县, 为高山、峡谷地带, 总面积4 084平方公里, 全县常住人口数87 537人, 处于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 多数村在高山, 服务难度大。乡镇卫生院除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外还要承担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项目工作、医疗救治、计划生育服务、新农合等多项工作, 工作服务任务压力过大。全县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9人, 服务人口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678:1;汶川县各乡镇卫生院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60人, 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 服务人口数与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为1458:1, 相对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来说, 服务人口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协调,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因县城所在地的威州镇、水磨镇等人口大镇无国家举办统一行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而该乡镇卫生院因人力资源的匮乏, 仅能对辖区内的行政村开展较为全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而对城区内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服务、重点人群随访管理等服务显得力不从心。

村医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年龄结构普遍偏大,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汶川县共有108个村卫生站, 村医生199人。从文化程度来看, 小学文化程度42人 (21%) ;中学文化程度105人 (53%) ;中专文化程度52人 (26%) 。从年龄结构来看, ≤30岁28人 (14%) ;31~45岁75人 (38%) ;46~59岁60人 (30%) ;≥60岁36人 (18%) 。从以上可以看出, 汶川县村医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以中小学程度为主, 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同时, 全县村医生基本未在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及进行系统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 仅接受过短期的卫生专业知识培训, 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的影响, 始终难以系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实践, 缺乏电脑操作技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薄弱。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现状和困境

汶川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挂靠在县疾控中心, 组成人员由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人民医院抽派人员组成, 但指导中心办公室只有县疾控中心的两个工作人员 (同时还要兼职其他工作) , 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监督所以及县人民医院未派人员到指导中心办公室共同办公。

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指导中心”设置在县疾控中心, 造成权利与职责的不协调、不同步、不统一, 造成工作协调难度大, 无法形成整体的工作合力, 管理执行缺乏力度:将指导中心办公室挂靠设置在县疾控中心, 而县疾控中心作为一个业务指导部门, 对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相应的处罚权限, 仅有业务技术指导职责, 难以协调成员单位步调一致、协调配合地开展项目管理、指导、考核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对项目管理、督导指导和考核工作缺乏执行力度, 造成项目工作推进困难。

指导中心办公室缺乏应有的人、财、物保障:指导中心办公室无独立的编制、人员和财政经费保障, 且未单独设置, 工作人员还要承担自身所在单位的其他工作, 造成项目管理工作运转困难, 难以确保实效。

指导中心办公室成员单位间的主体工作责任不明确: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本应是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各成员单位共同按各自职能职责整体配合开展工作。但因为将指导中心办公室设置在县疾控中心, 造成成员单位间的主体工作职能、职责不明确,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把该项工作当成疾控中心一家的事情, 上级开展培训、督导检查时也主要针对县疾控中心, 项目工作出了问题就由疾控中心来承担责任, 而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监督则事不关己。

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使用的现状和困境

国家设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顶层设计整体思路中缺乏要求居民自觉、自愿建立健康档案的配套政策制度, 缺乏切合基层实际的可操作性, 居民自愿、主动参与建档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 因为缺乏国家将个人要建立健康档案纳入医保、新农合、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作为强制要求, 虽然广大医务人员从国家的卫生政策、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以及对居民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好处等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同时积极、主动地入户上门建档, 但居民参与建档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 甚至有部分居民认为:“大家都知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 但这涉及家庭、个人的很多隐私问题, 所以拒绝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国家一方面要求引导居民按照自愿的原则参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但又缺乏要求居民自觉、主动地参加健康档案建立、管理、使用的配套性、强制性、限制性政策;而另一方面国家又单方面将建档率、合格率、管理率等目标考核强制性地压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导致该项工作考核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 并造成了部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真实性, 同时耗费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国家设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顶层设计中未按照“先搭建好电子网络平台和通路, 后各级展开实施工作”的思路来推行健康档案建立、管理和使用工作, 导致健康档案仍然是“死档案”的现状。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先要求建立纸质健康档案, 然后才推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且至今尚未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妇幼等业务机构之间以及和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和互联互通, 同时居民健康卡的推广发放严重缓慢滞后, 造成居民健康档案至今仍是“死档案”, 不具有实际使用意义, 进一步影响了居民参与健康档案建立和重点人群参与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合格率、及时更新率、使用率。

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难度极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人员流动性极大, 国家将在辖区内居住2个月以上的人员定义为常住人口, 就要纳入当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 因为国家没有相关政策、制度要求每个居民均要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还没有在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所以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难以准确掌握及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体检项目设置与民族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服务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导致健康档案合格率不高。《健康体检表》中共设置14个辅助检查项目, 在为一般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不作为免费检查项目, 在不同重点人群的免费检查项目要按照各专项服务规范的要求执行。汶川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县, 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要求的辅助检查能力薄弱、参差不齐, 存在有设备、无专业人员现象或设备及人员均无的现象, 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的合格率及重点人群的管理和随访质量不高。全县各乡镇卫生院辅助检查能力, 见表2。

汶川县虽然从2012年起就由县人民医院移动诊疗中心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实施开展了每2年1次的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工作及每年1次的查漏补缺体检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乡镇卫生院辅助检查能力薄弱的问题, 但因为群众参与体检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了体检率较低、每年参与健康体检的人群均较固定、单一, 同时存在体检项目的设置未能实现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覆盖、体检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表的不一致性的问题。因此, 各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档案完整率、合格率较低, 各乡镇卫生院需要将县移动诊疗中心的体检表重新录入登记到健康档案的繁琐工作中,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随访服务, 虽然国家将工作任务及经费的40%交由村卫生站来完成, 但因村医生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年龄结构普遍偏大,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因此, 该项工作大部分还是由各乡镇卫生院的公卫医生来完成, 进一步造成了乡镇卫生院公卫医生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加大。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困境

根据调查, 汶川县12个乡镇卫生院中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具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设置了中医科的仅有水磨镇中心卫生院 (汶川县中医院与其合并) , 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医生及村医生虽然经过了县内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但仍难以提供全面、系统、合格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服务质量低下。

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困境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均无专业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也未设置精神病科。因此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对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服务质量不佳。

对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和建议

为了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够真正达到保障居民健康权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工作更好地发展, 提出以下十点思考和建议。 (1) 国家要尽快制定、出台要求每个居民均必须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政策和制度, 从政策上促使和引导居民参加健康管理, 变要我建档为我要建档, 达到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惠及百姓又不增加居民经济负担, 同时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压力负担。可以参考商业保险公司的做法, 对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均要求参加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相关体检工作, 否则不予参保。建档和规定体检项目的费用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 自选体检项目由个人承担。对重点人群纳入相关医疗保险特殊病种管理, 要求每年参加1次国家规定项目内的体检, 每年体检项目的费用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 自选体检项目由个人承担。 (2) 国家要尽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及居民健康卡在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妇幼等业务机构之间以及和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和互联互通, 实现健康档案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 变“死档案”为“活档案”, 提高居民参与健康档案建立、管理的积极性, 破解流动人口健康管理的难题。 (3) 要将指导中心的设置地点回归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本位, 并作为其直属的一个内设机构管理, 给予独立的编制、人员、经费保障。要理顺管理机制、顺畅运转机制、厘清职能职责, 达到“行政管理、行政协调、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指导”四者统一, 才能统筹制定、实施全县的卫生工作政策, 充分地整合各种医疗卫生资源、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 形成各项卫生工作整体一盘棋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指导中心的职能职责, 利于统一管理、部署、考核、资金划拨等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促进项目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实施。 (4) 国家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及大多在高原、草原及高山峡谷地带、服务难度大的特点, 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 (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少、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繁重、服务能力有限, 超出了基层现有人员、能力的工作负荷, 国家在设置和下达公共卫生各项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承受能力。 (6) 目前国家不允许公共卫生单位、公共卫生人员获取额外的奖金福利, 而临床医院医生可以合理、合法地取得奖金福利收入, 两者之间差距巨大, 严重地挫伤了公共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公共卫生单位留住人才难, 基层人员不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因此建议国家出台政策从工资政策补助和卫生防疫津贴上大幅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 缩小与临床医生工资外奖金收入的差距, 吸引人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并提高工作积极性。 (7)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其行政管理、行政协调的职能职责。要统筹协调县移动诊疗中心全民健康体检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之间的体检项目设置、体检表格式内容的一致性, 整合资源、相辅相成, 弥补乡镇卫生院体检能力薄弱环节, 确保体检结果记录的共融、共通、共用, 减轻乡镇卫生院重复的工作量;要协调安排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派出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中医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指导、考核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对重点人群的临床诊断、个体化治疗、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中医药健康指导管理等工作, 由此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8)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专业、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大力引进、培养相关人才, 建立相关科室, 弥补中医药、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缺陷。 (9)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村医生的培养和更替工作, 使村医生年龄结构年轻化、合理化, 专业知识、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确保其能够胜任并完成其应该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10)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威州镇、水磨镇等人口大镇设置政府举办并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承担城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填补服务盲区。

摘要:汶川县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了汶川县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面临的现状及困境,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5

2015年吴山镇卫生院继续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共包括12个项目内容: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二、健康教育

三、预防接种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八、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九、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十、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十二、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内容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服务内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二、健康教育

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服务内容:

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2.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4.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5.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计划生育、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6.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

7.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预防接种

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服务内容:预防接种管理、预防接种、查漏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服务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为新生儿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并于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到新生儿家中进行产后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分别在2~3月龄、5~6月龄、8~9月龄、11~12月龄、1岁5~6月、1岁11月~2岁0月、2岁5~6月、2岁11月~3岁0月时进行健康随访。在8-12月龄进行儿童发育筛查。在婴幼儿6~9、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从6月龄起至3岁,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为3~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5.健康问题处理:对发现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等进行登记管理,其中部分疾病按相应要求做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服务内容:

1.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随访。

2.孕中期健康管理: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3孕晚期健康管理:督促孕产妇在孕28~36周、37~40周去有助产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各进行1次随访;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督促其酌情增加随访次数。随访中若发现有意外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4.产后访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5.高危孕产妇管理:按《高危孕产妇管理要求》对高危孕妇《北京市高危孕产妇管理登记册》进行登记管理,实行定期随访;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如上报、追访及转诊。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服务对象: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服务内容: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提供优先就诊和出诊服务。

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内容: 1.筛查

(1)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

(2)诊疗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建议其定期筛查;

(3)诊疗服务中发现血压、血糖异常患者预约其复查;

(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社区管理;

(5)发现继发高血压患者、其他类型糖尿病,或是存在危急情况,需转诊。2.随访评估并进行分类干预(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首诊应书写规范的首诊病历(SOAP),并进行随访评估,确定危险分级,并进行分类干预;

(2)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对血压、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增加2次随访。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随访,随访记录录入健康档案和信息系统;

(3)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4)发现血压、血糖控制不满意,结合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新的并发症,或是原有并发症加重,应建议转诊上级医院,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5)管理患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6)未能按照要求接受随访的社区管理患者,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3.健康体检

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与随访相结合),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服务内容:

1.患者信息管理: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2.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对基本稳定和不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增加4次随访。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健康教育、康复指导: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4.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级干预。

5.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

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服务人口。服务内容:

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十、结核病患者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肺结核病可疑者及诊断明确的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服务内容: 1.可疑者推介转诊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将其转诊到属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于没有检查能力的机构,首诊医生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时,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将其推介转诊到属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属地结防机构的部署,对辖区内非结防机构报告(疑似)肺结核患者开展追踪工作,督促其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2.患者随访管理

按照属地结防机构的部署,对辖区内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开展督导服药管理工作,包括培训家庭督导员、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掌握患者服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督促患者进行按期复诊及开展相关检查等,保证其规律全程完成抗结核治疗。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服务内容: 1.公共场所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公共场所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2.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3.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4.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十二、中医药健康管理

服务对象:辖区内65岁及以上居民和0~36个月儿童。服务内容:

1.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

针对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生保健活动,并在居(村)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每年为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并在儿童保健手册中予以记录。2.重点慢病管理

开展不少于4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针对社区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群体/个体中医药行为干预措施,并在居(村)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3.中医健康教育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6

2010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结实施的特点:①中心所用药品全部为基本药物;②参加统一招标、统一配送,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③全部零差价销售;④政府进行补贴;⑤各级医保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本文对国家基本药物在的实施效果及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影响和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实施效果

次均处方药品价格下降:根据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次均处方药品价格比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次均处方药品价格87.6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次均处方药品价格56.7元,同期相比药品价格下降了35.2%;基本药物使用率达100%;统计结果显示次均处方药品种数、含激素处方比例、含注射剂处方比例三项指标的年度变化不明显。

门诊诊疗人次增加: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由于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的变化,带来了门诊诊疗人次较大幅度增加,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相比,门诊诊疗人次增加了46%。

促进机构合理用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及处方集用药,促进了医师合理用药的积极性,为提高疗效,医师在给药途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如以往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现象转变为强化术前消毒隔离控制及加强控制院内感染各项措施。

加强了药品监管责任: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使得药品质量有了保证,避免了各机构分散采购引起的不同剂型不同厂商不同价格问题,省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及药管中心成为药品质量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第一责任人,对药品的来源、质量等问题负责,明确了部门职责,做到了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产生的影响

建立了稳定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零差率销售取消了药品加成,机构缺少药品收入,其差额财政足额补助,同时,对机构运行经费、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支出等也给予解决,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社区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趋于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回归公益性、强化了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社区卫生机构将以往以坐诊医疗为主体的功能定位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救治等综合功能,社区卫生机构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

医务人员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医”“药”之间的利益链,大处方、药品回扣等问题逐渐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患纠纷。

患者就医流向有了变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机构用药受到很大限制,以前在社区就诊的老年人、慢性患者、普通急诊患者、妇科患者、儿科患者等由于无法再在社区卫生机构得到适宜药品而被迫流向专科医院或二、三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社区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增加,但住院人次无明显变化或呈一定幅度下降。

存在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根据西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不得再使用非基本药物”。但是,现基本药物目录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实际用药需求有较大差距,如已在临床长期使用的心脑血管病用药、消化系统药、肝脏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等均不在基药目录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基本就医权利和保障医疗公平,也造成医疗资源与医保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因社区卫生机构药品使用量小,使用品种分散,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在药品配送上积极性不高,相关规定又不允许单位自购药品,机构常存在药品短缺现象,药管中心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影响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

基本药物使用缺乏激励机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基本药物,但在群众与执业医师两个层面均存在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原因为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不够,仅有行政层面的强制要求,而群众对过度使用新特药及滥用抗生素损害健康认识不深,用药受药品广告影响深。机构尚未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执业医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基本药物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針对性建议

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及自购部分急救药品:为满足临床需要可允许机构自购部分急救药品及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可规定年非基本药物使用量不超过药品总金额的30%。

鼓励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保证疗效避免经验性用药,应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根据结果使用对应的抗生素及基本药物:①可以有效促进合理用药;②可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③有助于减少医保资金的浪费。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有效使用基本药物的绩效考核制度:一项制度的确定和实施,需要广泛的宣传动员,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可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制作公益广告等,多渠道宣传。对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主体执业医师建立有效地绩效考评及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廖卫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用药的影响[J].医学新知,2011,24.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7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在2012~2013年9月期间随机抽取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四川5个省的13个区县, 每个市县随机抽取3个乡2镇, 每个乡镇抽取2~3个村, 共计39个乡镇和90个村的乡村医生365人。问卷第一部分是乡村医生的人口学特征;第二部分为乡村医生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的满意度, 包括对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分工协作的满意度评价 (X1) ;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过程中的9项相关内容的满意度评价 (X2) , 相关内容有领导重视程度、政策体系的完整度、服务能力、职责分工、经费分配、监督管理、培训指导、信息共享、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协作等方面。满意程度由1~5分增加, 3分为基本满意得分。

1.2 研究方法

在采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 确定研究指标并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地区的乡村医生, 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 使用Microsoft Exce2007录入数据。数据经逻辑校对和整理后, 用SPSS12.0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员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乡村医生365人, 54.25%为女性;多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 (74.79%) ;以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52.05%) ;初级职称人员53.42%, 无职称人员31.51%;十年以下工作时间的有51.51%;69.32%和73.70%的乡村医务人员无编制和保险。

2.2 乡村医生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的总体满意度

乡村医生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两个方面的评价得分详见表1。不同职称和有无保险人员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和不同工作年限人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有不具有显著性, 而不同年龄、学历、编制人员满意度在X1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X2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总体来看, 365名乡村医生X1、X2的评价分别为4.19分和3.94分, 在α=0.05, 检测值为3分的检验水平下, 分别进行单样本t检验, t=32.446和22.158,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乡村医生对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分工协作以及对9项分工协作的相关内容较为满意。

2.3 乡村医生对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协作项目的满意度

在对X1的评价方面, 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平均分为4.42分,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均分为4.06分, 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对X1的评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 t=4.756,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乡村医务人员对X1的评价存在差异。详见表2。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满意度都比较高的是在预防接种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两个方面;而在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方面乡镇一级较低, 且乡村之间分差较大。

2.4 乡村医生对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相关内容的满意度

在对X2的评价方面, 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平均分为4.19分,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均分为3.73分, 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X2的评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 t=4.590,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乡村医生对X2的评价存在差异。在分工协作的9个相关内容上, 乡村医生对经费分配的满意度最低, 在政策的完整度、职责分工、信息共享三个方面的满意度也较低, 对领导的重视程度满意度最高。此外, 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对服务能力方面的满意度不高,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乡镇卫生院在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乡村医生在人员培训指导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满意度差值最大。

3 讨论与建议

科学的项目职责分工是乡村医生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乡村协作的首要前提。乡村医生对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工协作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 村医满意度较高的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在乡镇医生看来满意度并不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在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技术要求较高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可见乡村两级医生对项目职责及各项任务的认识不够统一。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中, 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内容、流程、要求、考核指标及服务记录表等作出了规定。然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协作过程中的职责任务分工很难用量来明确区分。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需要根据11个项目自身的特点, 结合乡村医生各自的能力和优势, 将各个项目分解为若干环节和阶段, 科学分工, 明确乡村医生各自的职责任务, 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医生的优势。

合理的经费分配是乡村医生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协作的重要环节[2]。从2011年起, 国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每年15元提高至25元。然而, 项目经费的增加能否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 取决于怎么通过合理的经费分配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3]。在9项分工协作的相关内容满意度中可以看到, 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对经费分配的满意度最低。在样本乡镇中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中没有与医疗经费独立核算, 部分乡镇卫生院并未按绩效对村卫生室的相关工作予以补偿。因此, 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封闭运营制度, 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在确定乡村两级职责分工比例的基础上, 确定与职责分工比例相适应的乡村两级经费分配比例。此外, 利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乡村两级经费分配比例的浮动机制, 以激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积极性[4]。

有效的培训指导是乡村医生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的重要条件[5]。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必须具备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乡村医生从医经验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有针对性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的培养与学习[6]。在9项分工协作的相关内容满意度中可以看到, 乡村医生对人员培训的满意度差异最大, 一方面说明了村医对培训效果的肯定, 另一方面说明乡镇卫生院开展培训工作的压力较大。此外,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效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等问题影响培训效果。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减轻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业务, 加强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培训取得预期成效[7]。

基于上述讨论, 本研究认为科学的项目职责分工、合理的经费分配、有效的培训指导是乡村医生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的必要条件。改善乡村医生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的态度, 提高参与乡村协作的积极性, 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协作机制, 特别是在职责分工、经费分配、指导培训等方面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丽, 姚岚, 舒展.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2) :206-209.

[2]余苏珍, 王力, 王素珍, 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6:478-479.

[3]周金玲, 孟庆跃, 苗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均等化政策的实证分析:基于对部分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分配的实地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6) :7-9.

[4]周世熙.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探索——四川省荣县实施工作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8:638-639.

[5]叶晓舸, 钟明良, 赵莉, 等.四川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11:845-848.

[6]袁蓓蓓, 孟庆跃.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工作行为决定机制: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 (7) :50-52.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8

1 研究背景

我国从2009年开始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尚未完全铺开,国内开展的实践研究也不多,发表的有关“制度认知”的文献较少,针对性较强的是闫抗抗等人发表在《中国药房》2010年第21卷44期上的“377名基层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情况的KAP调查”[4]。然而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缺乏经过系统验证的、完整的、公认的评价体系,也缺少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系统和大规模的人群专题调查。本研究获得课题支持,拟在东、中、西部随机抽取三个省的部分地市开展调研,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和政策建议。为此,我们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KAP问卷”,作为此次调查工具中的一部分。现就本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内容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2 研究思路

本问卷的目的是测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评价及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推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KAP模型是一类描述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互动机制的心理认知模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认知评价研究,并表现出了较好的解释力[5]。此外,KAP模型的结构与本研究的内容相符。因此,本次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项目池、优化筛选项目。

2.1 建立项目池。项目池中的所有项目都应该是针对量表的具体测量总目标而选择和编造的,而且理论上这些都应该是从无穷大的项目宇中随机抽取的[6]。由于目前国内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完整的、公认的评价体系,所以无法从已有的问卷中筛选出大量信度和效度有保障的条目。本问卷项目池的建立主要依靠“头脑风暴法”:由调查的相关人员根据调查目的,围绕基本内容自由的发表意见,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得出。

2.2 确定项目形式。本问卷研究测量的对象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显示,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6.1%的医生具备高中以上学历[7]。研究对象总体的知识水平比较高,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问题设置上可考虑加入开放式的问题,以便于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同时,考虑到医生的工作性质和状态,为保证回收率——整体将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可适当结合少量开放式问题。问卷分为基本情况、知识、态度和行为四部分:认知部分的问题答案设置为“是/否/不清楚”,态度和行为部分按里克特量表的思想来设置,里克特治标法是被广泛地用来制作测量观点、信仰和态度类型表的测量工具[6]。

2.3 邀请对所测内容熟悉的相关专家——社会医学方面、医院管理方面及一线临床方面——对问卷进行评审,这些专家均具备高级、中级技术职称。对于所有专家的意见,我们均做了慎重的考虑和处理。

2.4 采用主观评议法从项目池中筛选项目。本研究选取相关“知情人”18名,对项目池中的条目进行了5轮评价,每一轮均剔除共同否定的问题,增加新的建议作为参考。经反复评价之后,“知情人”意见最终趋向一致,形成调查问卷

3 问卷内容

问卷作为调查的一种测量工具,须具备统一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8]。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较为固定的问卷结构,一般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部分[8]。

3.1 封面信。

针对本次的调查内容和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的封面信内容如下:尊敬的医生,您好!我们是来自山东大学的调研团队,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您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与评价,以期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提供资料和指导。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进行,匿名调查,所有资料严格保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您只需要如实作答即可。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该封面信介绍了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匿名性和对被调查者隐私的保护,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及合作,保证调查质量。

3.2 指导语。

本问卷采用自填式,所有问题均使用通俗易懂的提法,不涉及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概念,因此指导语应用较少,而且主要是针对被调查者,用在一些可能引起疑问或多种理解的地方。

3.3 问卷主体部分。

问卷主体涉及四个方面:医生基本情况,医生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3.3.1 医生基本情况。

问题设置为半开放式,包括询问医生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专业、学历、目前从事的专业类别、执业资格、所在科室、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工作年限、个人年收入、基本药物知识培训情况和需求情况等。

3.3.2 知识部分。

这一部分共设有12个封闭式问题,主要涉及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常识,如制度的颁布时间、目标及核心思想,目录遴选的原则及种类,药物招标、采购、配送、定价、销售及报销形式。按回答正确的题目的数量来计分。

3.3.3 态度部分。

一共设置六个正向的封闭式问题:您对基本药物制度持积极态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降低方均费用;基本药物能满足一般常见病的治疗;您信赖基本药物的疗效;您对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意;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能增加病人的满意度。采用李克特量表,答案均设置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中性、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并将每题转化为1-5的标准分。

3.3.4 行为方面。

医生行为方面的测量主要设置为调查医生对基本药物的使用习惯和意愿,因为医生不处方基本药物会影响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9],医生对基本药物的应用水平又会影响合理用药。该部分问题设置的形式为封闭式和半开放式相结合。封闭式部分仍采用李克特量表,问题设置有:您处方时首选基本药物;您处方时愿意提供基本药物;您处方时习惯于提供基本药物;您处方时对生产厂家有偏好,您处方时倾向于国产药;您处方时习惯书写药品的通用名。半开放式的问题主要包括:首选基本药物的原因;愿意提供基本药物的原因;实际处方中基本药物的比例。

3.4 编码设计。

由于问卷中部分答案的种类无法确定,所以采用后编码的形式对问题和答案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sfda.gov.cn/WS01/CL0056/40754.html.2009-8-18/2011-3-1.

[2]李鸿浩,杨晓妍,王帅等.成都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09版国家基本药物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7):804~810.

[3]刘文彬,李跃平.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674-675.

[4]闫抗抗,杨世民,方宇等.377名基层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情况的KAP调查[J].中国药房,2010,21(44):4209-4212.

[5]熊鹰.大学生基本药物宣传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2010.

[6]罗伯特.F.德维利斯.魏勇刚,席仲恩,龙长权译著.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M].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7-1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48.

[8]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87.

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9

来信说, 前不久表妹带着宝宝到村卫生室接种疫苗时, 发现卫生室的宣传栏上有“基本公共卫生妇幼服务项目”公示, 上面显示, 乡镇卫生院应为农村孕产妇提供5次孕前免费检查及两次产后免费随访, 可是“这些表妹都没有享受到。”来信指出, “像这种好政策不能落地的情况在基层相当普遍。”究其原因, 卫生院的说法是上面拨款少, 如果真做的话卫生院要亏本。但是在应付上面检查时, 镇卫生院提供的产前、产后随访服务记录表里, 表妹却已“做了5次产前免费检查和两次产后随访。”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由政府买单, 惠及众人的一项民生工程, 至今已经达到人均40元的标准, 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农村居民无一例外都可以享受到应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果上面拨款不到位, 卫生院就“偷工减料”, 服务打折, 这样受损的是群众, 这与改革的初衷相悖, 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如果上面拨款不足, 就应如实再次申报, 而决不能以此为由降低服务质量, 损害群众的基本健康权益。

面对上述“表妹没有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妇幼服务的现象, 人们自然要问, 上面拨款是否到位?究竟是上面拨款少, 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被侵占或挪作他用?其中有无猫腻?有关部门有必要调查清楚并给以一个明确的说法。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 在应付上级检查时, 卫生院提供的记录却是编造的, 一纸谎言掩盖了多少问题, 这种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公共卫生服务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就是严肃认真, 脚踏实地。上世纪中叶, 一些消除了传染病的地方, 主要靠的就是乡、村基层卫生人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那种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送药到手、看服入口”的较真劲头, 至今想起来依然叫人感动不已。这种认真负责、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是基层卫生工作的传家宝, 任何时候都不可丧失。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10

一、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本情况

(一)市辖区中医区标准化基本达标

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措施落实”的工作原则,连续多年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列入为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二)中医特色网络化建设基本形成

为保证中医药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加强以市级中医院为龙头、区级中医院为辅助、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个体中医为网点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推广员参加有关专项培训。以大医院的技术优势为依托,进行“传、帮、带”,让百姓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简、便、廉、验”医疗保健服务,中医特色网络化建设基本形成。

(三)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热敷、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中医医疗保健技术,普遍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起来,中医药技术设备简单、方便易行、成本低、价格不高,疗效迅速,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问题

(一)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

在资源分布上,东中部地区医疗机构分布丰富且质量高,西部地区稀少且质量偏低。城区卫生资源过多,农村卫生资源少。医疗资源“倒三角”分布,导致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自身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运行理念落后,尚未对中医药在维护居民健康,担当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有充分认识,普遍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缺少行之有效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评价和评估标准和机制。再者是群众对中医药惠民卫生服务内容了解不清,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还有差距,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的“有病才就医”观念和对中医药卫生服务了解较少影响,对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带来一定阻力。

(三)中医药服务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居民的健康需求还有距离

中医药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维护居民健康的优势和特长尚未充分发挥,居民应用中医药知识与方法维护健康的意识尚且薄弱,是当下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对策

当前,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形势逼迫中医药服务必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为一体,调动国家、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卫生管理体制,促进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是各级卫生行政和医疗部门积极推进的首要工作。

(一)统一规划,相互协调,使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在实效

一是加强对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规划工作。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中医药工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进一步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组织建立定点协作关系,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协调和指导作用。三是落实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中医唱戏”。

(二)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依托现有基础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基层综合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联合参与,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应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中。

(三)优势互补,医源共享,拓展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

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所辖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在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规划下,更大程度满足辖区内居民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一是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实内容,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二是对所辖社区开展人群健康管理调查和疾病筛选,特别是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实施分类干预,将中医诊疗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三是以社区老年人、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系列保健服务。

(四)突出特色,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

中医药科研在突出基础服务特点,加大创新的同时,重视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中医适宜技术研究,促进中医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汲取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在诊断、医疗、康复、预防几个环节上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特色医疗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SD卡驱动电路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