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2024-05-07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精选十篇)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篇1

关键词: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县级绩效审计,内容,问题,措施

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

以县级政府项目投资为核心,笔者探究了现阶段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设计的内容,发现,主要以“3E”即投资目标的经济性、投资管理的效率性和投资结果的效果性为一体,对相关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投资效果进行审计和评价,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项目投资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项目的投资决策

对于项目决策的绩效审计是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审计相关项目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决策的提出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此外,还要对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审计和考察。

(二)项目的建设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的绩效审计是整个审计过程的核心,也是工程量最大的一个工作,首先需要对基建项目的报批程序进行审计;其次,要对项目涉及到的各项合同进行审计,包括征地拆迁、招投标、承发包等各项合同;第三,要对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设计以及监理工作进行审计和考核;最后,还要对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进行审计,从各方面降低项目工程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三)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和运行的根本保障,所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也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审计筹资的渠道是否正规、合法;其次,要审计资金到位是否及时足额,有无转移、挪用、截留、出借等;第三,要审计项目预算的资金和实际支出和使用的资金是否一致,差额的大小,以及产生差额的原因。

(四)项目投资效果

项目投资效果的审计是整个项目工程绩效审计的结尾环节,需要审计相关项目是否及时验收交付使用,是否符合最初的决策目标,此外,还要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

二、县级项目投资过程中绩效审计的现状

通过上述对现阶段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内容的分析发现, 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责任意识比较强的工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县级项目投资过程中绩效审计工作不容乐观,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项目的投资存在盲目性

相关项目的投资存在盲目性主要是由于审计主体对项目的投资不够重视和关注,对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和原则掌握的都不是很清楚,观念模糊,不能以身作则,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带头盲目投资,进而导致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不断发生;此外,地方政府缺乏严格的绩效审计规范,没有根据单位的特色和特点来规划和管理相关的投资项目,导致不同单位针对同一地点申报相同项目的现象时常发生,进而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资金,贪污腐败工程不断涌现。

(二)投资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投资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管力度不高也是县级项目投资过程中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相比其他大城市的招投标项目,县级招投标项目规模比较小,而且相关的市场发育的也不够成熟,相应的其相关项目的监管力度也不够高,导致招投标工作比较混乱,随意性比较大,导致该招投标未招投标,随意更改国家批复的方案,不履行报批手续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混乱

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混乱是现阶段县级项目投资过程中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又一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工程完工后,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各个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比较混乱,不能及时的运行完工的项目工程,不仅造成了资产的闲置,而且加之相关项目的维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导致国家损失了更多的资金。

三、强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造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和财产的浪费,不利于地方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强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强化管理层绩效审计的意识,以地方的实际状况和战略目标出发,招投标适合当地特色的项目,以身作则,做好宣传和引导的工作;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科学决策,一方面要引进综合素质比较高、专业技能比较强的注册造价师,另一方面要选派进取心强的内部绩效审计人员到大的城市和地方学习,提高绩效审计水平。

(二)创新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

创新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县级项目工程绩效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就要求县级政府首先要建立投资项目信息数据库,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其次,要实行项目主审责任制及交叉复核方法,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此外,还要提前介入建设项目审计, 从而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价值。

(三)加强信息化的审计力度

相比其他比较大的城市,县级政府的审计工作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和规范,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所以大大降低了项目工程绩效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然而随着大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建设项目应运而生,绩效审计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传统的通过看图纸、拖皮尺、手工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钢筋分析软件、GPS定位系统、激光测距仪等软件和设备应用到审计中成为提高县级项目工程绩效审计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由于绩效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高而造成的各种风险和损失,所以就要求县级政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规范,增强其实用性和适用性,根据不同的项目工程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还要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细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营造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氛围,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四、结束语

总之,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政府的投资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央投资计划的不断增加,使得对基层的投资,即县级的投资在不断的增加,随着这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使得县级的项目工程以及社会的公共事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些投资活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需要全面的绩效审核来衡量和监督,所以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工作进行分析和探究,发现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根据地方的特色和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强化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雪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研究[J].经营者,2015

浅谈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跟踪审计 篇2

事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什么样的“豆腐渣”工程,事后调查它的每个程序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说明从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加强投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开展的建设项目投资的审计大都是事后的某一方面的静态审计,所起的作用不够全面,不够大。而跟踪审计则是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起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更能达到投资审计的目的。

一、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

(一)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审计

1、对项目建议书的审计。项目建议书在编制前审计就要介入,要审查对建议书中提到的项目是否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如果符合投资精神就要对项目建议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审计如:建议的必要性和依据;批建规模、地点的初步设想;建议条件、协作关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进度效益评估等,审查其是否真正客观实在地进行了阐述,倘若与事实不符必须立即提出停止行为的建议,力争将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对于项目的建议依据可采取重点审计的方式。

2、对可行性研究的审计。项目被批准后,就可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审计要积极主动去参与,瞄准每个步骤,是否进行了实地调查、勘察,各种数据资料是否准确,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符合规定的依据,也就是说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不能放松一点,这将关系到项目是否能实施,是否能发挥作用的大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项目环保评价手续是否齐全。

3、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预算的审计。为了不影响业主的工作,可待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预算的编制做完后再进行审计,这个阶段要紧紧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要看初设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在编制预算中正确使用定额,检查预算的编制是否漏项,是否是最合理的方案,看图纸是否为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是否经过图纸、预算审查。

4、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健全而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加强管理、协调运行、规范操作、提高效益的重要保证。重点检查是否建章立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职责权限不明确、未形成制衡机制等情况。通过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加强项目控制,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同时经常性地对规章制度执行是否有效进行跟踪,防止制度形同虚设,避免出现大问题。

5、对征地拆迁情况的审计。征地拆迁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近几年来引发矛盾较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审计其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善、政策是否公开、标准是否到位。通过审计,要让政府对群众的补偿执行到位,要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决策。

6、对招标投标情况的审计。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是跟踪审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对招标文件、评标办法的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核,及时发现错误,提出完善、修改意见,避免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和损失,如:对招标文件中有关投资控制方面的条款,对招标代理机构起草的招标文件草案、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错项、漏项等;对招投标的过程进行审计,及时纠正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促进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7、对工程合同的审计。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审查,即在正式合同签订前,审查合同具体条款的合理性、合规性。重点审查合同与招投标文件内容相矛盾的条款、补充条款和注意事项等,促进合同条款完善,防止因合同内容有误或遗漏而造成建设资金的损失浪费。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即在合同签订后,注重监督合同双方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审查有无违法转包和违规分包的现象,纠正违反合同条款和执行合同不到位的行为,促进严格履行合同。

(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审计

1、对施工准备阶段的审计。施工准备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之一,主要把握好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监理工作,涉及施工单位各方面的问题。项目法人质量控制是否通过资质审查,按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选择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各种合同是否规范、合法有效,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组织了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设计交底。审计监理单位是否有相应资格等级证书,所派监理人员是否有岗位证书,是否对施工单位图纸进行了签发,是否对施工单位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进行过审查。审计设计单位是否有承担相应资质勘测设计能力。设计单位是否将经过会审后的资料做过技术

交底。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的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设计单位是否派代表到施工现场。审计施工单位是否有承揽相应施工任务的资质,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2、对材料、设备采购情况的审计。审查应该由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实行了政府采购,材料、设备采购以及材料差价调整有无相应的管理办法,是否得

到严格执行,采购价格的确定是否合理。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选择供应商,比价确定价格节省投资,预防腐败现象产生。

3、对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要把握好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法人的代表是否按规定到位;各个部门的管理措施资料是否到位;实际施工单位是否与合同单位一致,工程的分包是否经过建设单位按规定认可的原则办理,对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单位是否有报告,是否保护现场并配合处理。主要材料是否有合格证、质保书,隐蔽工程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是否齐全;有关工作日志、施工资料是否齐全;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设计变更是否按程序办理;工程预算款及结算是否按合同办理;属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相应的规定办理。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关系到工程质量好坏,审计质量高低的问题,对审计评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4、对设计变更情况的审计。工程通过招标投标后,设计变更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往往以低价中标,然后通过施工过程中各种变更的机会不合理增加造价,以弥补低价中标造成的损失。因此,对设计变更的审计是跟踪审计的一个重点,审计主要应对设计变更的合理性、经济性乾审查,审查设计变更手续是否齐全、变更理由是否充分,以及是否有利于节约投资和保证质量。特别是对隐蔽工程,要尽量对真实性做到“心中有数”,检查监理工程师的签证,防止弄虚作假。

(三)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审计

1、对试运行工作的审计。项目建成后的试运行工作,审计要跟踪把握好是否具备试生产的条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试运行是否达到原设计的要求,运行记录是否齐全结果如何。

2、对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要把握好是否按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进行;是否按预验收和验收的程序办;验收的竣工报告、图纸、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及时办理了交接,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合规,对工程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是否有批准后的验收申请;验收中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地方质检部门、管理运行单位以及计划审计、档案等专业人员是否齐全;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这是项目建设的历史资料,一定要通过审计工作将历史的珍藏资料收集齐全,妥善保存。

3、对竣工决算的审计。检查工程结算和工程财务资料,核对甲乙双方材料决算表,超、欠材差计算是否正确,结算凭证是否合法。检查工程库存物资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检查待摊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工程建设配套设施费用支出、贷款利息和资金占用费是否真实,其分摊是否合理,有无挤占工程投资支出;审查各种非正常损失费用的真实性,核销有无经过有权部门审核批准;已摊销待摊投资是否真实、合理,投资决算报表中相关数据是否配比。检查建安工程投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竣工资料与实物是否一致;依据竣工图纸、工程签证资料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细致、认真地审核、复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量的真实性,以及工程定额套用与取费或者应用投标单价的准确性。审查合同中关于工期、质量等奖惩条款的实际执行情况。检查建设项目基建收入、节余资金,重点检查建设期间收入的形成和工程投资节余资金分配比例的真实必、合法性。检查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主要检查“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核实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和交付的递延资产情况等。检查尾工工程,重点检查建设单位预留建设项目未完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另外,整个过程审计后按审计报告的要求要尽快形成审计报告并与有关方面多沟通,同时还要抓好报告中提出问题的处理和落实。

二、跟踪审计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审时度势,把建设项目投资跟踪审计纳入重点审计范畴。审计机关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应是强化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的审计,严格规范资金的征、管、用。近几年来,建设项目投资增长较快,建设项目投资成为财政资金的重要“出口”,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应顺应形势成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投资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压力和阻力虽然较大,但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树立审计权威、扩大审计影响、提升整体审计效果,能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要迎难而上,拓展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领域,把投资审计工作作为搞好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在人力、物力和组织领导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开创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二)理顺关系,争取党政和有关部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由于部分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审计机关只能对建设资金的来源、财务费用等进行审计,而无权对工程结(决)算及预算执行进行监督,致使我们的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对此,我们首先积极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积极向政府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宣传《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精神,争取理解和支持。其次,确立“有为才有位”指导思想,不等不靠,真抓实干,理直气壮地开展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工作。敢于坚持原则,用事实说话,以实际行动打开工作局面,让显著的审计成效得到了党委、人大、政府的肯定,同时要逐步改变了有关部门的看法,取得理解和支持。

(三)做好后盾,全力支持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审计人员长期处在核减虚假工程造价的风口浪尖上,工作担子重、压力大,有时甚至受到“包工头”等跟踪、威胁和恐吓。对此审计机关的领导一方面注意经常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另一方面领导班子敢于负责,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注意为审计人员分压、减压,想法设法保障审计人员的安全,为审计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启动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和记功表彰。

中国投资瞄准“金砖国家” 篇3

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联系正日益密切。

刚刚结束的第111届广交会一期,机电产品累计成交188亿美元,与欧美市场的成交额大幅下滑逾三成,而与金砖国家的成交额则比上年同期增长11%。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各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与同属“金砖国家”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尤其紧密。

金砖之国崛起

汇丰银行近日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新兴市场指数(EMI)”称,随着制造业恢复增长和服务业持续扩张,新兴市场的整体产出创下三个季度以来最大增速。该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师简世勋表示,面对其他市场更为恶化的市况,新兴经济体显现出相对的“免疫力”。

德勤中国及全球中国服务组联席主席谢其龙认为,相比发达国家1.2%的经济增长水平,新兴经济体有望于2012年实现5%的增长。

另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美国全国情报委员会(NIC)最近在题为《一个变革的世界》的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将跨越经济大国的地位,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预测,到2030年亚洲地区经济比重将超过七国集团(G7)。

贸易日渐密切

统计数字显示,过去10年中,G3(欧、美、日)占中国出口的合计份额从2001年的53%下降到2011年的44%以下。其中除对欧盟出口从15.4%上升到18.7%以外,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20%以上下降到17.1%,对日本出口则从16.9%大幅下滑至7.8%。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占中国出口的份额却持续上升。东盟国家经济体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从7.0%扩大到9.0%;而中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速在过去10年中平均达到33%,远超对其他地区23%的出口增速。中国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进口增长亦快速发展,过去10年里分别从低于总进口额的3%上升至6.9%、5.1%和5.3%。

汤森路透社的并购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投标企业在其他金砖四国共完成27宗交易,总值9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交易数量相同。然而,2010年中国在其他金砖四国经济体进行的并购项目总值为13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石化以71亿美元收购巴西Reposa取益的项目。若扣除这宗交易,2011年中国在该四国达成的总交易额同比去年上升约46%。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充满不明朗因素,但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则相对良好。因此中国对金砖四国的投资热情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谢其龙表示。

中国社科院3月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指出,近年来,金砖国家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相互投资增加。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改善了各国的市场供应,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也减轻了对发达市场的依赖,有助于贸易国别多元化和本国经济发展稳定。

并购新迹象

能源和资源行业的并购占2011年中国与金砖国家总交易额的95%,以及总交易量的29%。对此,谢其龙表示,“中国投标企业尤其热衷于收购能源和资源的相关资产,因为中国需要寻求增加关键商品的供应,以支持其基础设施开发和消费品生产。”

德勤报告显示,在巴西,中国开展多宗与能源和资源相关的并购交易,占2005年至2011年交易量的一半。在俄罗斯,自2005年起,中国绝大多数交易均涉及能源和资源领域,但在去年年仅有一宗中国交易。在南非,收购交易仍以能源及资源行业为主导。2011年,中国在当地的并购交易数量由2010年的两宗增至四宗。

但中国投资开始呈现新的迹象。在巴西,2011年,中国企业的兴趣转向制造业,当年三分之一的并购交易均与制造业相关。2012年,预计油气和金融服务领域将吸引中国投标企业的关注。在俄罗斯,中国企业正着眼于当地快速发展的领域,如汽车、银行和电信领域。在印度,中国投标企业倾向于对中小市场的收购,但中国购买的印度资产主要是印度消费与运输行业(占总交易量的46%)及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占总交易量的23%)公司。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消费品和零售消费品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开办业务,从而接触到其他消费群,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谢其龙说。

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8年间,中国消费品和运输行业的相关交易仅占其他金砖四国经济体总投资的1.2%,而在2009年至2011年间,则上升至4.5%。

防范投资风险

《蓝皮书》表示,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起步,这对各国的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并购风险即是表现之一。“进行跨境并购存在风险,而金砖四国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的对手方保护措施,风险更为明显。”德勤中国财务咨询服务领导人曹文正先生表示。他建议中国企业应全面了解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和当地合作伙伴进行全面的诚信尽职调查。有意投标的企业更需要审查监管、法律及政治风险。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为并购流程前后的所有阶段都做好充分准备,并透过了解最初进行交易的目的,采用灵活而务实的做法。

完善国家财政投资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农村建设投资,经济刺激,政府责权分配,完善审批程序

一、国家财政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行措施

为了在全球经济海啸中保持稳定的发展, 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是, 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 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 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从投资构成可以看出, 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 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 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 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 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从投资的构成上可以看出, 我国把提高农民的收入, 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达到60%左右。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是木桶效应的最短一块木板。近几年来,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约占到他们纯收入的40%, 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 极大的带来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困难。这对扩大内需以应对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总体上看, 中国的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村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幅度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 城乡经济差距过大,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的形势需求下, 我们要正视这次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深入思考。借助这次的经济刺激计划, 大力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用加强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 促进当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扩大内需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说是一项长远战略措施。但是根据以往的国家建设投资经验, 很多对农村的扶持政策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使得国家通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拉动内需的经济计划实行受到阻碍, 那么国家建设投资为什么难以落到实处呢?

二、制约国家财政投资农村建设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现在国家主要依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在农村建设投资的供给过程中:政府职权界定不清、法律保证度弱、投资供给过程不透明、投资建设项目不明确、农民参与度低, 并且存在很多的贪污现象, 这些都使得投资资金不能落实到位, 造成很多地方的公共设施落后, 农民对政府政策落实不力而不满, 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最终会损害人民的利益, 影响国家实施富民政策的效果。如何把对农村的政策投资资金全部用到实处而减少政策落实不实和政策资金下发不到位的问题, 这还要从现有一些机制的不完善上找答案:

(一) 地方政府机构的责任权限规定不明

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法律都清楚地规定了地方政府的责任, 以及相应的决策权力。相关的法律规定清楚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术学校、公园、图书馆、老年人福利住房、残障人士教育与福利住房、道路交通建设与维护、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等等, 责任和决策权力分别属于哪一级政府, 法律的规定是细致的, 一目了然。地方政府要严格根据法律办事。我国的法律对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的规定则非常模糊, 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 只是笼统地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责权只做了大小的划分, 并没有具体的内容的划分。这样的规定, 使得国家在执行农村经济发展刺激过程中, 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即政府责任容易产生交叉和重复。

责权分配不明确所造成的结果是:有利大家争, 当出了问题后因为没有规定具体的负责单位, 群众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 最后受害的依然是老百姓。而且这种体制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的现象, 需要建设某项公共事业时, 没有人知道应该由哪一级政府去提出和实施, 各级政府都可以尽量把这份责任推卸到其他层级的政府那里去, 尤其在公共事业出现缺失需要追究政治责任时, 因为没有清晰的法律规定, 各级政府更是互相推诿, 以致有关责任不了了之。

(二) 很多项目审批的程序不完善

以往很多项目在审批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制度, 很多的项目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审查程序。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国家投资拨款, 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 经常报大建小, 甚至高估工程价款, 致使国家建设资金流失严重, 或者有些部门政府在项目建设中就偏离了国家的投资计划, 私自降低项目建设标准、改变资金使用用途, 不能专款专用。而农村项目的规划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 农民没有参与的机会, 对政府的计划没有切实的了解, 不能对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切实的监督。国家对这些虚报项目没有进行严密的审查, 致使国家拉动地方经济的投资在农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悄然流失了。

(三) 下级单位弄虚作假、执行水平较差

在中央对农村建设投资过程中, 各级县乡政府都竞相利用各种建设项目争取上级拨款, 一旦项目资金到手, 具体的项目则主要交给下级乡政府和村委会去完成, 并且没有向下充足的拨付该项目工程款。下级乡村政府按照上级指示完成工程, 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以及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要求不明确, 为了应付上级政府分派任务, 很多乡村政府就在项目上做表面文章, 搞所谓的“面子工程”, 致使很多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的款项留在了县乡政府一级用于其基本的日常管理费用, 没有受惠于民。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用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

由于很多申请到的项目都由上级分别指派给下级乡村政府来承办, 而乡村政府的很多项目单位都是自行设立的临时性的项目管理机构, 农村建设单位分散, 这些为数众多的临时性建设管理机构的存在极大的分散了监管部门的力量。由于管理机构内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管理水平低下, 对国家法律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容易滋生腐败。很多“自建、自管、自用”的建管模式容易导致建设单位自身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而且农村的建设施工的招标不是很严格, 小型项目基本上采取直接指定或议标的方式选择施工队伍, 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 即使达标的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也是十分的落后, 项目建设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四) 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去向监督薄弱

我国的政府管理体系有“事权下放”的特点, 但是对下级部门的监督薄弱。在确保基层政府的行为符合上级政府的规范方面, 我国对下级政府的约束主要依靠任命下级政府的人事来实现关于决策的实现。责任和义务的分配等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同时对下级具体执行的有效监督不够, 只管拨款、不管用款的现象在广大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下级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行, 建设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则不需要向上级交代。例如:某村得到一笔20万元的资金用于搞农村村容整治, 但是村委会只是象征性的在村子里道路两旁修建了一排花墙, 其余的则不再整治。这些的花墙修理全部的费用加起来也只有5、6万左右, 村容建设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关于有效监督行为的欠缺, 我在这方面深有感触:在农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中, 各村民都积极响应, 把位于公路边的耕地全部退变为林地。国家规定退耕补助年限:还草补助2年, 经济林补助5年, 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只补助了一年的钱, 剩下的就不再补助。农民对政策不太清楚, 只有一些强势的农民可以在地方政府那里争取过来剩余的款项, 大部分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贴, 国家的剩余补助则不知去向。

(五) 投资项目盲目性大, 没有结合地方实际

现在国家把很多的投资都用在了地方交通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保健上, 并没有再结合地方特点搞特色投资。由于地方发展水平不一, 有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方面比较落后, 国家有义务帮助这些地区优先发展这些核心公共服务。但是有些地方这些基础公共品的供给已经很充足。中央再次拨款拉动这些地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投资, 必定会引起重复投资、引起这些地区地方政府重复申报项目套取国家建设资金的行为。

(六)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存在不足

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的不同, 很多时候中央和省市一级的建设目标是不一致的。现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很大的比例是关于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重点规定任务的有效性上, 但是却对国家投资建设的成果考核的指标很少涉及, 对农民生活提高水平的考核也比较少。乡镇政府的很大精力用在了应付“中心工作”的达标验收上。例如很多政府都把财务税收上缴和综合经济发展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却把农民收入增长和民生工程建设效果作了极低的考核标准。这样一种考核指标的缺陷所造成的结果是, 地方政府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上级指派的重点任务的实现上, 而对中央的富民政策的完成效果则不很关心。更多的地方政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农村发展的长远计划。国家建设资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被执行, 富民政策大打折扣。

三、完善国家财政投资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在把政策落实到农村治理方面还有很多体制缺陷。只有了解问题所在, 才能找到改善我国对农村治理的钥匙。今后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政府间责权分配、法律规范、监督机制以及投资监管上汲取以往的经验, 逐步改善我国的农村建设投资绩效。具体说来,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我们得到了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 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权限

中央要对各级政府在同一事务中的权力和责任有一定的界定比例。下级政府不能侵害上级政府的权力, 上级政府也不能侵夺下级政府的权力。我国的政治结构中, 下级大部分的任务要听从上级政府, 这种结构造成下级政府负担过重。必须在各级政府间有一个合理的分工, 各级政府各自落实分内的事情。有些任务必须层层下达给基层政府, 但有些任务应该在下达到省市县当中的某级政府就止住了, 不应该继续下放。根据不同的任务分工, 对于建设资金的使用就可以有一个根据建设任务的合理划拨, 不会因为各级政府责任权限的不明确, 导致建设资金的使用混乱, 并且容易明确建设责任。

(二) 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政府行为

中央要学会用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来规范基层政府的行为, 而不是只通过目前的上级党委政府的政治决议和人事调整手段来规范。这一点非常重要, 更多地通过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党委的行为和关系, 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法律规范在其他国家的实行有着很好的效果。我国有特殊的国情, 要继续通过党的领导来规范政府间的关系和行为,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 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补充这种不足, 增进党领导的效率。

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相关的法律对于政府权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很多的条文规定都相对的模糊笼统, 给了很多地方政府机构钻法律空缺的机会。借鉴西方法律, 我国应在各级政府的权利义务上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详细规定各级政府应该担任的职责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要严格根据法律办事。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以更好的制约政府行为, 防止越权行为, 使得不同层级的政府在执行任务时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 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为法律不规范, 而使相应的责任人推脱掉应负责任。

同时要加大防贪污的惩治力度。国家支农兴农建设资金的连年加大, 使得地方有了更多的寻租贪腐机会, 因此更要严密法律程序, 对资金的具体使用程序要有细致的法律规范, 对国家建设项目中发生的资金短缺现象进行严查, 严厉打击国家建设资金的克扣贪污行为。

(三) 要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机制

对下级申报项目的审批不严造成了国家建设资金流向了很多的重复建设项目以及不合理项目, 造成国家建设投资的大量流失。针对这一情况, 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机制, 对要投资的建设项目的申报给予充分的考虑。不仅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合理性, 项目规划的完善性, 还要考虑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的经济拉动需求, 是否能切实的提升当地的经济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要对项目的建设单位进行严格的筛选, 不能仅是分配给地方政府自行进行项目任务的分配承建, 这样才能杜绝管理水平不高的众多临时性的低级别项目单位对建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同时, 项目要尽量通过公开的程序集中审理, 并且要对拟投资的项目在网上给予一定时期的公示期, 听取公众的反应意见, 而不能只是看项目样板和听取汇报。

(四) 加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持续性监管

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后再划拨具体的建设资金, 同时要对项目的每一级建设标准进行强制性规定, 对每一步建设资金的使用都要进行具体汇报监察, 强化资金使用跟踪监督的体制。

我认为国家可以实行分期资金拨付法, 对建设单位的工程只先支付前一期的建设款项, 同时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在每一期工程完工后, 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查合格后再拨付下一期的资金继续下期的工程。这样做也许有一定的麻烦, 但是却不失为一种合理监管资金去向的好主意。同时可以在建设中发现前期审批中未发现的问题, 及时对项目和资金规划进行调整。这样既杜绝了现在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项目虚报和资金滥用情况, 同时也克服了地方注重建设轻视项目引起的副作用的问题 (例如, 公路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 如果运用每期工程完工监察法, 就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在下期工程中适当调整规划方案) 。

(五) 投资项目要尽量结合当地的实际

现在国家建设资金下拨大部分都用于道路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有些地方这些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 并不需要再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国家可以针对不同的地方有重点的投放建设资金, 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地理经济环境来投资建设不同的项目。例如, 对于基础设施极度贫乏的比较贫困的地方, 可以重点放在交通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保障上;对于有的地方交通还比较便利同时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地方, 则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积极投资引导或加强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这种投资方式更能因地制宜, 使得建设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用。

(六) 要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标准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但同时要和国家的大的政策目标相一致。由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地方政策考核标准也优劣不一。很多的地方政策目标都没有和国家宏观目标相结合起来, 只是单一的考虑本地的情况。

鉴于此, 我认为地方绩效考核标准可以由省市级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 同时把国家的宏观标准结合起来统一为地方制定考核标准。在现行环境下, 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点考察项, 而不只是盲目的扩张本地综合经济建设。这样地方政府才会充分重视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 把基础建设投资切实的用在改善民生上。

(七) 推行电子政务, 使政府决策透明化

对我国政府来说, 过于庞大和繁复的行政体系降低了行政的效率。资金在从上向下的拨付中就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政策也常常由于信息传达的失真, 过于冗长的中间执行过程而失去其原有效力。

因此可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开透明的优势。在网上公布上级对各个乡村地方的政策措施、在农村的各项建设项目的支出以及项目承建单位名单, 同时项目承建单位要把每期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用款在网上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 同时设立网上监督检举渠道。这样充分达到了信息的公开化, 从而使政府运作阳光化, 保障了公平性, 减少了人为的影响。国家建设投资资金的向下流动更加顺畅透明, 减少了资金在向下流动中的克扣和贪腐。

参考文献

[1]财经网.国家发改委详解四万亿投资构成.

[2]赖海榕.德国、匈牙利、印度乡村治理给我们的启示.ht-tp://post.n318.com/Article/ynNews/guowai/200608/398249.html.

[3]郭化光.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投资的管理和监督[J].决策咨询通讯, 2006, (6) .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篇5

项目名称或建设内容:联系人: 项目业主:联系电话:

注:

1、自行招标:指建设项目业主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评标能力,拟自行组织招标活动。

2、委托招标:指建设项目拟委托招标中介代理机构组织招标活动。

3、公开招标:项目必须在国家、省指定媒体上公开发告招标公告,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

4、邀请招标: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5、情况说明在表内填写不下,可附另页。

投资中亚国家的法律提示 篇6

不同国家投资特点各异

俄罗斯和中亚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是五国却有着各自的投资特点。新桥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兴权主任表示,现在到当地去投资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直接投资,即中国人把资金投进去,自己经营取得投资回报。另一种则属于服务贸易。即对方付给中方施工费,施工完成交付对方来进行经营获取回报。

相比而言,后一种投资更多。不过由于工程施工需要获得贷款,在俄罗斯比较难,必须得到国家主权担保。因此俄罗斯政府的绝大部分贷款项目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大项目。而在中亚国家相对容易一些,中亚国家为了解决贷款困难的问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由各国提供财政支持,进行国家主权担保,这使得贷款有法律保障。基本每个项目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有一些企业倾向于前一种投资,尤其是矿产领域。像吉尔吉斯斯坦等贵金属矿比较集中的国家,不少国企包括紫全矿业、山东黄金等大型上市企业纷纷进驻当地投资。不过杨主任提醒,在进入当地进行矿产投资,需要取得矿产开采许可,相关法律规定开采一吨需要给国家交多少税,同时法律规定日常的配套服务,比如在当地进行勘探的话要雇佣当地的公司来勘探。另外一旦开矿的话,需要征用当地的农村土地会涉及到土地改造的补偿问题等。

在签证方面,俄罗斯相对很容易,但是必须要携带邀请函原件进行面签。使馆内不少工作人员会说中文,相对容易沟通。如需要经常往返俄罗斯,可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签证。而到中亚国家像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可以不带原件,提前让发邀请函方将邀请函的号码发给使馆备案,两天以后即可到使馆办理。如果发出邀请函的部门是政府机构,则签证相对更快一些办理下来。而对于一些信誉不好的公司半个月一个月可能还没有将邀请函号码发到使馆。虽然中亚国家是一次一签,但是到期可以很便捷地办珲延长手续。到当地内务部的专门处理该事务的部门来办理,费用也很便宜。不过来自青海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土库曼斯坦进出口相对封闭,去土库曼斯坦签证的办理相对困难。

投资中亚国家存在哪些投资风险

中国企业向中亚五国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不仅有丰厚的投资回报,伴随而来的还有很多风险。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中国的投资决策者尤其要对投资中遇到或将要遇到的各种法律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和控制。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的王芳告诉本刊记者,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法律执行不规范、政局动荡、对外经济政策频繁调整的风险。有的国家在处理与外国投资者的纠纷中,表现出司法管理的不确定性,政府缺乏透明度,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国吸引外国投资与开展经贸合作。因此,中国企业投资中亚五国务必慎重决策,仔细研究调查被投资国的政局形势和对外的经济政策及法律。

其次,贸易壁垒的风险。例如外汇管理方面,哈、吉、乌三国货币已实行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土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对外汇的兑换和汇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关税及关税管理的措施来看,哈对部分进行产品所征收的关税税率远远高于8.6%的关税平均水平,如糖类税率为30%,肉类熟食为30%等。

再次,投资壁垒的风险。从矿产投资壁垒来看,哈萨克斯坦于2005年修改的《矿产法》规定,企业在准备转让矿产开发权、直接收购或出卖哈石油公司股份时,需要到哈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审批,而哈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在发放许可时有权拒绝发放许可证,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多年和中亚国家打交道的杨主任认为,诸多风险的产生归根结底主要是文化方面差异。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仍然缺乏法律意识,往往一拍脑门就签合同。可往往协议签署好了,却发现有很多基础性的情况都不了解。“比如有一家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一个项目,中国老板认为工程只要二十四个月保准做完,当签署合同后才发现原材料供应、人才雇佣、施工设备以及供电等最基本的情况和中国完全不一样,”杨主任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虽然有邀请函,但是对方签证办理很难,中国技术人员过不去。

对当地市场调研、找律师进行法律文件的起草签署、相关文件进行翻译认证、确立工程进度表,之后再进行合同的签署,收取预付款,这一系列虽然看似复杂,但却必不可少。因此,企业进行合同签署前应该找到了解当地法律的律所,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分析 篇7

( 一)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投资规模上看, 1995—2002 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流量波动较大, 双方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 自2003 年起, 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达1. 19 亿美元, 占中国对外投资总流量的4. 2% ; 2012 年投资流量达61 亿美元, 占投资总流量的6. 9% , 详见表1。从投资存量来看, 2003—2012 年呈稳步增长趋势, 2003 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存量为5. 87 亿美元, 2012 年则升至282. 37 亿美元, 增长了48. 1倍, 同比增长3. 16% 。

数据来源: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 二)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从家电、食品、燃料加工逐渐发展到金融保险、建筑、运输等行业。2012 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主要分布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领域。从行业分布上看,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主要是以寻求资源和市场为目标, 详见表2。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分析

( 一)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稳定是企业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是投资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政治环境来看, 东南亚国家从威权政治逐渐过渡到了民主政治,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民主制度较为成熟; 缅甸、越南、老挝等国还有明显的集权特征。目前除泰国外, 东南亚各国政治整体发展稳定,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和法制化, 尽管东南亚国家间的民主进程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总体来看, 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发展。

( 二) 法律环境

东南亚许多国家由于曾经被西方殖民统治过, 深受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 主要存在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两大类。其中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属于大陆法系, 其他国家则以普通法系为主。此外, 东南亚各国对外资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投资准入规定, 明确了鼓励、允许、禁止和限制的行业领域及项目。比如, 东南亚各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印尼政府2000 年提出已经获得投资执照、但未营运前两年内免税, 对于外商在建厂期间起两年之内免收房屋税和土地税; 新加坡对生产和研发的设备实行减税政策, 并且实行低税负政策, 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马来西亚取消了之前限制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政策, 鼓励出口导向型的外商投资企业,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 马来西亚政府放宽了现有的签证措施, 实行“马来西亚第二家园”投资移民项目等; 缅甸政府实行了汇率改革, 清理债务, 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其投资环境更加优化。

( 三) 经济环境

1.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东南亚各国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2012 年东南亚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在5. 5% ~ 6% 之间, 老挝经济增长最快, 年平均增长率达8. 4% , 印尼的增长率虽出现一定的下滑, 但也达6. 1% 。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国家中最具竞争力, 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中, 连续三年排在第二位, 但2012 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 7% ( 详见表3) 。据官方统计, 东南亚国家有望在2015 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 将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欧洲和美国经济的温和复苏, 东南亚国家依然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 并且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对全球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到2015 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 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例如2011—2014年, 印度尼西亚的建设总投资为4000 万亿盾, 其中工程投资占83. 7% 。

3.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得东南亚国家之间市场相互开放, 对各国出口和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南亚, 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还将出口目标对准了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4 个新成员国家, 同时东欧及中欧市场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也成为其出口的重要拓展市场, 通过市场多元化降低市场风险,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四) 社会文化环境

1. 人口红利明显

目前东南亚国家人口近6 亿, 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 , 与中国和印度人口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但远远多于欧美人口。东南亚的人口红利明显, 2009 年越南人口为8584 万, 劳动力人口比例达51. 2% ; 缅甸15 ~ 59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9% ; 据美林美银统计, 2010—2020 年十年间, 菲律宾劳动人口预计将达到7500 万, 比2010 年增加31. 3% ; 马来西亚人口将达2200 万, 比2010 年增加11. 2% 。到2042 年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劳动力人口将达到最高值。突出的人口红利对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并且随着劳动力人口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这对于外资的流入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此外, 从东南亚国家人口年龄的中位数来看, 东南亚国家年轻人居多, 如表4 所示, 而年轻人注重品牌、质量及高档产品, 因而对于该地区的电子及家电行业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数据来源:South East Asia: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ax&Other Incentives

2. 受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近年来, 东南亚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 成人识字率稳步增长, 各国识字率均达70% 以上。如图1 所示, 由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维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该地区各国政府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方面的预算支出, 目前东南亚国家已经具备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 这也为企业投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 华侨众多

东南华侨众多, 占海外华侨总数的2 /3 以上, 主要集中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新加坡华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多; 马来西亚的华人还保持了华人的一些文化传统和习惯; 在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华侨多受当地文化影响, 同化程度较高。东南亚华侨对于我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可以争取华侨做向导和当地的合作伙伴, 寻求更多的机会和便利条件, 使我国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东南亚市场。

三、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 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东南亚国家华侨众多, 愿意消费和经销中国产品,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东南亚国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投资其中一国就可将产品打入另外九个国家的市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大, 明显有合作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后, 我国与东盟国家确立的“10 + 1”合作机制已经启动, 最终将实现商品贸易自由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质性运作阶段, 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 中国企业也面临许多挑战, 仍要提防投资地的政策风险, 由于一些国家政局不稳, 国家领导人经常更迭, 其经济和吸引外资政策多变, 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例如, 目前中国在南海设置石油钻井平台, 越南无理干扰阻挠, 两国关系陷入了小型危机, 导致当地的中资企业深受影响; 泰国一直以来政局动荡不安; 此外, 海外媒体对中国的一些诸如“中国威胁东南亚”、“被大国包围的中国唯一突破口就在东南亚”这种毫无依据的论调也会影响个别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除了政治不稳定因素外,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也很容易波动, 如2013 年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爆发的汇率危机, 对中国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摘要:近两年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温和复苏, 东南亚国家经济始终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区域内统一的大市场初步形成, 中国企业的投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东南亚国家具备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经济运行良好等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政策多变、领土争端、“中国威胁论”等诸多风险。中国企业应抢抓机遇, 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 并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关键词:东南亚,中国企业,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东盟统计年鉴[Z], 2012.

[2]聂槟.试析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J].东南亚纵横, 2009 (9) .

[3]石峡.东南亚市场调查与预测[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袁波.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机遇与措施[J].理论前沿, 2010 (8) .

[5]李文.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当代亚太, 2005, (9) :21-27.

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研究 篇8

跟踪审计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的一种事中审计方式, 其实质是实时审计或同步审计。跟踪审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初期的跟踪审计内涵与目前理解有较大的区别, 主要是对审计效益的跟踪, 其实质相当于我国审计机关的“后续审计”。对于国家投资项目, 各国审计机关由于审计体制的不同, 在审计介入的时间、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 国家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 (决策、勘察设计等主要工作的统称) 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 时间主要是“一前一后”, “一前”就是建设计划审计, “一后”就是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 较少采用与项目建设同步的审计方式。

在我国, 对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审计起步于1983年, 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负责, 早期的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审计方式以事后审计为主, 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 现在正逐步向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发展, 审计方式上越来越强调跟踪审计。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审计署对北京奥组委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开展工作, 帮助北京奥组委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管理, 查找问题, 提高效率和效益, 取得显著效果, 积累了特大型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经验。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正逐步成为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国家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方式。

在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目前较为认同的观点是, 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 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 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 改进、完善建设工作, 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 取得最佳的效益。然而, 跟踪审计的理论多是审计实务的总结, 论述的重点一般在于跟踪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审计内容、介入时点、审计风险、实现路径等, 或结合某种类型的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而审计的内容、介入时点、风险和路径等主要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跟踪审计, 目前尚未见到对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报道, 难以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成果, 制约了跟踪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归纳总结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 分析审计模式及适用范围, 对推广跟踪审计、发挥审计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家投资项目的特点

本文的国家投资项目是指建设资金仅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预算资金的项目。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家投资项目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 项目规模较大, 技术复杂, 周期长。

国家投资项目一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重点或公益性项目, 例如奥运项目、三峡工程、京沪高铁、主要高速公路等属于大型重点项目;而公立学校、医院、社区公共服务、城市市政工程等属于公益性项目。大型重点项目就其项目的性质来说一般也是公益性项目, 也有经营性项目, 通常因特殊需要而建设, 设计复杂, 建设规模较大, 单体项目较多, 建设周期长, 需分期进行建设, 项目改动较多, 影响较大。

2. 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在单一投资主体模式下, 政府资金在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中占有绝对优势, 政府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两种:财政投入和国债投入, 其中财政投入主要来源于各地方税收收入、上级财政拨款和外部借款等。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建设项目投资领域正初步建立并形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融资方式等多元化的新格局。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单一化的投资主体无法满足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的必然结果。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有效解决经营管理的效率问题, 使不同能力和背景的人力资源各尽所能。同时, 也有利于不同投资主体构筑一个优势互补的创新利益体, 有可能在短时间内, 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的速度和效益。目前, 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渠道, 除财政和国债投入外, 还包括银行贷款、外商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融资等等。投资主体多元化也使审计主体趋于多元化, 给跟踪审计带来了新的要求。

3. 项目管理较为规范, 内部控制较为完善。

1996年原国家计委制定《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 (计建设[1996]673号) , 要求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行全过程负责。之后, 各省市相继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 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组建项目法人, 推行项目代建制。组建的项目法人或采用代建制管理的项目, 改变了项目指挥部效率低下、职责不清、专业水平不高等缺点, 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随着项目法人制的不断完善, 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也日臻完善, 项目建设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对于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方面的控制也不断加强, 通过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将部分审计监督贯穿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提高了政府审计的效率。

国家投资项目的特点给政府审计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项目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周期长要求政府审计应该采用事中审计的方式, 这对审计资源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致使审计主体多元化, 审计分工和界定成为各审计主体发挥审计功能的制约因素;项目管理较为规范, 内部控制较为完善, 一方面给审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缩小了审计范围, 另一方面, 如果项目法人有舞弊倾向, 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会麻痹政府审计人员, 干扰问题的发现。因此, 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采用合理的审计模式, 组织审计资源, 发挥各审计主体在大型国家投资项目中的作用, 对保障国家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三、国家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模式

跟踪审计模式就是在进行跟踪审计时, 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审计实施单位应采用何种模式组织审计资源, 确定审计重点, 进行审计实施。显然跟踪审计模式的组织和构建应结合国家投资项目出现的新形势和特点。本文将总结和构建三种跟踪审计模式, 并分析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就是指实施跟踪审计时, 不完全是实时审计、同步审计, 而是跟踪项目建设的各关键点的执行情况, 其实质是建设项目决策、设计、实施、竣工、交付使用等各阶段的事后审计。从形式上来看, 间歇式跟踪审计具有跟踪审计的特点, 是与项目实施同时进行, 但就各阶段而言, 一般是各阶段建设实施后, 审计部门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审查, 如果不符合项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则提出整改意见, 要求相关部门整改, 调整项目阶段性偏差, 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间歇式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各阶段完成情况的审计监督和评价, 其审计职能主要体现为监督和评价。此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节约审计资源, 间歇式跟踪审计不需要驻现场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可以同时监督多个项目;各阶段审计持续时间短, 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干扰较小;审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接触较少, 审计的独立性较高。其缺点是, 不能实时监控, 同步审计, 是阶段性的事后审计。

间歇式跟踪审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 (含内部审计外包给社会审计) 。这种审计模式可以将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有限的审计人员充分地利用起来, 只要方案合理, 也可以对建设项目基本形成全过程的监控, 对项目中潜在的舞弊行为形成威慑。审计的内容和介入的时间, 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和审计资源的情况, 合理选择, 并非越早开展越好, 越深入越好, 而是以最大程度提高审计效率为目的, 在节约审计资源的同时, 全面地监督项目的建设。

根据间歇式跟踪审计的特点, 其一般适用于建设周期长、阶段划分明显、项目管理和内部控制较为完善的大、中型国家投资项目。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 在国家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机构现有审计力量的情况下, 难以实现实时或同步审计。审计机关可以利用项目进度计划, 准确地把握控制点的时间, 在阶段搭接时段进行审计, 控制阶段性偏差。项目管理和内部控制较为完善, 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安全方面的资料较为完整, 各阶段发生的事件均有记录, 便于审计人员查找证据, 也就没有必要全程实时跟踪。

间歇式跟踪审计实施可根据情况确定审计次数, 对于项目十分复杂的可在各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审计, 对于较为复杂项目可以适当加密审计监督频率。一般情况下, 在决定阶段的可审计1~2次, 审计控制点是:投资机会分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 通常仅需监督可行性研究的过程是否科学、合规, 评价项目建设方有无瞒报、虚报, 弄虚作假的行为, 立项的程序是否合规;在设计阶段可审计1次, 审计控制点是:设计方案、设计概算, 监督设计方案的形成是否科学, 评价审计概算的合理性;在项目实施阶段的审计控制点是:招标投标、采购合同、强制性检查项目的实施、隐蔽工程、工程结算, 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多次开展审计, 也可以有重点的分项监督, 例如在合同大量签订时期仅审查合同签订情况, 招投标集中时期仅审查招投标执行情况等;在竣工阶段, 是周期较长的一次审计, 审计的重点主要是:竣工验收、竣工决算, 监督竣工验收的程序, 审查竣工决算;交付使用阶段, 审计的重点转向经营效益审计, 监督项目完成既定目标, 审计次数可根据需要确定。

2.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连续式跟踪审计就是指审计人员全过程实时跟踪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 实时地评价、鉴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出具审计建议, 协助项目管理部门完成项目计划目标。就项目而言, 连续式跟踪审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结合。就审计实施的过程来看, 连续式跟踪审计是典型的事中审计, 也就是审计人员作为项目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全程参与了项目决策、设计、实施、竣工、交付使用等各阶段。及时地发现问题, 提出审计意见, 调整项目偏差, 使项目因偏差造成的损失趋于最小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作用。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职能主要是鉴证和评价。其优点是问题发现及时, 审计对按计划实现项目目标的作用较大, 体现了审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免疫功能。同时存在, 审计人员连续跟踪, 审计资源占用较多;跟踪审计成为现场职能部门, 介入项目管理较多, 对项目管理的影响较大;审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共处, 审计独立性较弱等不足之处。

连续式跟踪审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项目的连续式跟踪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项目建设单位的内部审计通常情况下是进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 当有项目建设时, 建设单位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于建设项目实施连续式跟踪审计。审计实务中, 大量的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聘请工程造价事务所进行连续式跟踪审计, 虽然从形式上是社会审计, 但其实质是内部审计的外包业务。国有上市公司的建设项目一般采用社会审计进行连续式跟踪。社会审计适于参与连续式跟踪审计的主要原因是工程造价事务所审计人员较专业、较容易招聘和组织, 审计成本较低, 可以使人员固定配备到项目。对于内部审计而言, 虽然审计人员较少, 但是对应的审计项目也较少, 也可以有效地组织审计力量。而政府审计则不同, 政府审计人员通常是公务员, 有严格的招考程序, 难以根据需要增减人员, 因此, 政府审计不适合采用连续式跟踪审计的模式。

连续式跟踪审计是完全意义上的实时审计、同步审计, 但因其占用的审计资源较多, 一般适用于周期短、难以准确划分建设阶段、工程技术复杂、变更较多、项目实施环境复杂、可追溯性不强的中小型国家投资项目。项目周期短, 审计人员的占用时间较短, 便于组织调配。难以准确区划建设阶段, 则难以开展间歇式跟踪审计, 需要连续进行审计监督。工程技术复杂、变更较多, 要求随时对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确认, 此时采用连续式跟踪审计, 可以及时地对变更内容进行鉴证, 避免大量变更导致项目成本偏差过大。项目实施环境如果较为复杂, 且后期难以追溯发生事件的真实性, 如抢险救灾项目, 就应采用连续式跟踪审计方式, 避免违规套取国家投资的行为发生。

连续式审计最大的优点是全程实时进行审计评价与鉴证, 但也存审计独立性不强的弊端, 处理不当会形成审计人员参与项目的管理局面。例如通常情况下, 项目部要求审计人员在工程结算款支付凭证中签字, 并作为结算款支付的必要条件, 而这种做法是将审计人员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技术人员来看待, 显然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连续式跟踪审计时应注意避免上述问题, 而应采取独立的审计行文, 仅对工程结算款进行鉴证, 而不出具同意支付的意见。

3. 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是一种组合式的审计模式, 将建设项目决策、设计、实施、竣工、交付使用等各阶段的事后审计, 与各阶段期间的连续跟踪审计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优势, 有效控制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安全,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可以提供监督、评价和鉴证三大服务, 将政府审计的间歇式审计监督和评价, 与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的连续式审计评价和鉴证相结合, 既考虑到节约政府审计资源的问题, 同时顾及实时处理问题的需要, 适用于特大型国家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

特大型国家投资项目是政府审计监督审查的重点, 是民众关注的热点, 例如奥运项目、四万亿投资项目等等, 然而政府审计资源难以满足对各项目进行连续式跟踪审计, 如果仅采用间歇式跟踪审计, 显然不能准确地把握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 这时就需要内部或社会连续式跟踪审计作为补充。政府审计更偏重于对项目执行情况监督和评价, 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更偏重于对项目事件的鉴证, 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对其关心的关键问题要求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连续跟踪, 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提供的鉴证资料, 政府审计可以采信并作为审计证据。

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具备了间歇式和连续式跟踪审计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具有较好的审计效果, 但是该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审计资源耗费较多, 会形成重复审计监督。因此, 目前仅对项目建设周期长, 项目各阶段清晰, 各单项工程交错进行、配合紧密, 工程技术及外部环境复杂, 设计不成熟、过程中变更较多, 项目总体目标明确, 需要大量建设方配合, 而投资渠道多元化的特大型国家投资项目才宜采用。

审计组织实施时, 应由政府审计部门统一部署, 制定总体的审计方案, 指导各项目单位连续式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界定审计重点, 避免重复审计。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为满足各投资主体对项目执行信息的需要, 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将成为今后跟踪审计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

4. 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比较。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三种模式各有优缺, 为便于实务中跟踪审计模式的选用, 应比较分析三种模式的特点、适用情况。

四、结束语

跟踪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进跟踪审计的开展, 有必要对其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本文构建了三种较为实用的跟踪审计模式, 分析了各模式适用的范围, 初步深入探讨了跟踪审计理论, 对实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基于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研究综述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的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投资越来越多, 本文将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创造性资产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做一概述。

1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 对外投资的过程即是利用垄断优势, 获取国际市场利润的过程。但这种分析范式显然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逆向投资行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来不曾有过垄断优势, 甚至不具备寡占优势。面对发展中国家FDI迅猛发展的现实, 学者提出了种种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1) 小规模技术理论。哈佛大学的威尔斯教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源于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这些小规模技术包括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种族和文化相似性优势, 低价格和接近市场的优势。该理论很好的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往往投资在地理位置相近、生产条件相似的国家的原因。

(2) 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 即便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小规模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 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企业的技术吸收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可逆的创新活动, 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殊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与前人相比, 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 即欠发达国家对外国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英国的坎特威尔教授和他的学生托兰剔诺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他们认为,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 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 发展中国家由自然资源开发型的纵向一体化逐步过渡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该理论较为符合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 如我国台湾的跨国公司在半导体、计算机领域, 韩国、中国香港企业在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解释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更穷的国家投资比较有说服力。但是现阶段,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最明显特征是大量的FDI流向了发达国家的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逆向流动。上述理论对这种行为的解释就难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 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理论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2 创造性资产的概念的提出

创造性资产概念最早是邓宁1993年在《跨国企业和全球经济》一书中提出的。邓宁将资产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自然资产是自然界产业的结果, 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 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创造性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 也可以是无形资产 (包括信息存量、商标、商誉、技能、态度、才能、组织能力、制度文化等) 。这些资产体现在个人和公司之中, 并且有时由于公司和经营活动的聚集而得到加强。UNCTAD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的定义与邓宁的相似, 创造性资产是公司创造财富和形成竞争力的关键资产, 所有的创造性资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知识。

回顾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可以看到, 从斯蒂芬·海默1960年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以来, 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核心就是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优势是知识和技能资产, 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转移中间产品, 即包含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知识, 不论这种知识是技术, 还是生产、营销及其他形式。如约翰逊强调技术本身的优势, 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 认为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凯夫斯提出核心资产优势, 核心资产在内容上包括了工艺设计或设计专利、技术诀窍、商标和品牌、营销能力和产品差异能力等, 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 这正是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真正优势所在。斯塔福得、威尔士等学者将组织管理优势从核心资产中独立出来, 主张跨国管理和组织能力是最重要的垄断优势。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资产的影子:以知识为基础的后天开发的资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3 从创造性资产角度的研究进展

邓宁在1998年发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一文中指出, 在过去的10年中,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快速增长, 这时FDI较少地强调利用既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 而更加关注通过并购新的资产, 或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展自身优势。这种FDI与早期的自然资源寻求型FDI有相似之处, 但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创造性资产, 如技术知识、学习经验等能力主要集中在先进的工业国家或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作为FDI形式的兼并收购不断增强很好的证明了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增长。根据UNCTAD 1997年的统计, 在1985—1995年, 有55%~60%的FDI流量是以并购形式完成的。这些并购大部分集中于北美、欧洲和日本, 主要集中于知识和信息密集部门。2006年对中国FDI研究发现, 将近半额的FDI流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术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研究, 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4 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理论

基于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理论并不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 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最起码具备两种选择:一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二是向发达国家投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并继续利用他们的优势地位无疑是首选。所以创造性资产的寻求动机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十分迫切,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同。

Kumar在《全球化, 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与展望》一文对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进行研究, 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增长迅猛, 而且这些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通常利用对发达国家的FDI来增强它们的非价格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是, 这些公司对欠发达国家的FDI则主要是为了增强它们的价格竞争力。这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将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作为建立品牌, 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更大分销网络的捷径。这种意图典型地表现在它们对发达国家公司的建设性并购及与当地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网络”方面。

PingDeng在《为什么中国企鹅在国际扩张中趋向于获得战略性资产》一文中, 利用了制度的角度, 并以中国为例, 具体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扩张的国内制度因素。他把制度因素分为国家层面和组织层面, 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这个框架, 提出了四种假设条件, 并认为这些条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1) 跨国公司对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反映积极程度, 对利用政策优势的积极程度。 (2) 国内的制度环境限制程度, 在国内获得特定优势的困难程度。 (3) 企业制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目标的明确程度。 (4) 国内公司从流入的FDI学习积累经验的多少。

以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视角, 但这篇文章中, 作者把制度的视角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相结合, 就显得比较有新意。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做实例, 也比较具有说服力。

Tai-NingYang和Chuan-LinKang两位台湾学者同样以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来研究了战略性资产的问题。他们主要是通过了台湾当地的跨国公司, 研究了寻求创造性资产的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 并且研究了子公司与当地制度的嵌入程度与这种互动关系之间的影响程度。在文章中, 他们发现寻求战略性资产的子公司的自主程度和子公司所拥有的战略资产的数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 子公司和东道国环境的嵌入关系是一个影响变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 对于有意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何布局各个子公司的关系, 如何协调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关系, 他们给出了有益的探索。

5 研究局限及启示

从总体上来说, 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对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一种发展和延续。但是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 我们不难发现, 现有的相关理论并不是很全面。

文献大量集中于研究跨国公司寻求创造性资产的动机, 很少研究这种寻求活动的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比如为了获得知识外溢效应的战略布局是否切实的获得了技术。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从动力和效果两方面充分的论证, 才能切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指导意义。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并不只是局限于制造业, 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 所以如何寻求服务业方面的创造性资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摘要: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范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垄断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态,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陆续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 导致了传统理论的解释乏力。理论界开始关注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理论势必对今后跨国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造性资产,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

参考文献

[1]吴先明.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5) :64-68.

[2]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9) :52-57.

[3]刘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跨国经营[J].中国统计, 2005 (8) :58-59.

[4]王冬.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国际化方式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8) :102-105.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篇1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1 0 0亿元中央补助投资计划,用于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和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以及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责任制,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资金管理,认真落实地方资金、建设用地以及设计施工力量等建设条件,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让困难群众早日住上使用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住房。

上一篇:青年旅舍下一篇: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