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实践

2024-06-18

法制实践(精选十篇)

法制实践 篇1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做”即实践, 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线, 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 利用好课上、课下、课外的三维空间, 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培育学生法制素养, 一箭双雕。现简述如下。

一、课上, 创生活情境, 识法制知识

追求自由、公正是人的天性, 如果认为法律是防民制民的工具, 很难让人发自内心地去爱法守法。在学校学习的法律知识虽然十分浅显,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对法律知识照本宣科, 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从认知上就有距离感, 所以从教学效果上, 学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的学生会在脑海中留下“法是一种人压迫人的工具”和“法是限制人自由的规则”的印象。比如, 在讲授“财产属于谁”一课, 我从表扬班级学生捡到他人遗失的饭卡及时归还说起,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捡到东西要归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道德的要求:做人要诚实, 拾金不昧是美德这更是法律的要求。学生比较吃惊, 一张小小的饭卡, 里面可能只涉及几十元钱的问题, 怎么与“高大上”的法律相关呢?我告诉学生, 钱再少, 饭卡再小, 也属于别人的合法财产。那么法律对公民财产问题是怎么规定的呢?一个小小的疑问, 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我还通过对压岁钱问题的讨论, 比如长辈给你发压岁钱, 你拿到压岁钱保管起来、用压岁钱买了书, 把压岁钱捐给灾区等, 帮助学生分析财产所有权具体内容为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这一节课, 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生活实践的分析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深刻认识了法律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相关规定及保护的知识。

二、课下, 演法制小品, 育法制文化

一个人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认识到个人的每个行为在开始前都要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 再决定是否行动, 而一旦行动了就做好为后果负责的准备。“这样做是否违法?”“怎样做才能维护合法权益?”当一个人行动前有这样考虑时, 可以说是具备了初步的理性法制观念了。为此, 我们在每年的第二学期后半期, 法律常识部分知识基本学习完毕的时候, 组织法制小品大赛, 让学生自导自演短剧, 寓教于乐。

我们首先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 如剧本要求结合所学进行原创, 向学生展示往届法制小品大赛的精彩,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接着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剧本编写, 对剧本内容进行指导把关, 确定班级剧本。在这一过程中, 参编、参演的学生在编排过程中通过对剧情、人物的感受,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 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通过观看感受法制的力量。整个活动寓教于乐, 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 还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模拟实际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人人学法、论法、用法的法制文化氛围。

三、课外, 行社会实践, 触法制社会

法制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并不是单纯地对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民主与法治的精神, 并不是单纯在于让学生了解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权利与责任, 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运用及执行它们。

首先, 对学生进行培训, 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公共问题这一概念, 教会学生分析公共问题亟待解决的原因。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访调查, 发现校园周边及社区存在的与法制相关的社会问题, 并进行简单筛选。重点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次, 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访调查, 发现校园周边及社区或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公共问题。

最后, 成果展示汇报。当问题得到解决或形成阶段性成果, 把之前的活动进行总结, 把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不足整理成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 一方面在公民法制教育活动中展示, 另一方面在学校进行宣传, 把活动成果最大化。

在长达三个月的活动进行过程中, 在给予适当指导之后, 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经历了整理资料、概括分析问题、调查采访文广局、给人大代表提建议、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自己的文物保护方案等一系列过程。特别是最后形成模拟听证会展示, 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社会生活中进行政治参与的形式及途径, 提升了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及运用相关法律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荀子》的“道虽学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还是朱熹强调的“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 或是俗语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都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实践, 帮助我们立足思品课堂阵地, 掘好法制教育战壕。可以说, 在法制素养培育的道路上, 实践无疑是帮助学生跳出书本的束缚, 突破校园生活的狭隘空间, 摆渡法制知识前往现实运用之乡的航船。

参考文献

法制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篇2

关键词:法制 心理健康 实践

在中学进行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法制教育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之处在于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主动乐学的学习主体,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实现这一教学转变,我在法制教育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求知积极性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疑问,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老师的置疑,毕竟是根据学生总体水平设计,缺乏个体的针对性,相反,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却能体现个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也反映他们对知识需求的热点、关切点,是一种主动求学的表现。所以,无论学生提出什么层次的问题,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

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独立自主的判断力

有些问题由学生讨论的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直接给予答案,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有学生问:“父母未征得我们的同意就私自偷看日记,是不是侵权行为?我们该怎么办?这种行为无疑是侵犯公民的隐私权,难的是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做法是:

1.分组讨论,做出各种可行性选择。

2.各小组表明自己的选择,并解决自己所做选择的理由。

3.集体评价各种选择的优劣。

4.做出理性的选择。

在汇报中,有的同学认为给日记本上加一把锁;有的认为在日记本的封面写下一句“偷看日记可耻”的警告;有的认为直接向父母说明偷工减料看日记是违法的;有的认为父母太过分可以去告他们;有的认为主动向父母交流情况,让父母了解我们不愿让别人偷看日记的意思等等。大家非常地逐个方案进行筛选,最后选择主动向父母交流的做法。

三、师生合作考试,强化主体意识

法制教育课重在实践但也少不了要考试,为了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和侥幸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知识、参与意识,我做了师生合作考试的尝试。

1.布置学生例题。根据例题规则要求每人模拟一份试卷,占考试成绩50%,卷面标明“拟卷人”,“答卷人”。学生一直作为被考的对象,第一次体会考别人的滋味,都特别兴奋。为了考倒别人也显示自己水平,他们都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一份试卷。在这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对课本进行了一次全面复习。

2.开卷考试。模拟卷交上来后,我利用一节课时间,把A班出的卷拿到B班考,而且宣布开卷考试。在这过程中,同学对自己复习不足的地方及时查漏补缺,并对出卷人拟题不严密的地方做了建议说明,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发现问题,共同探索的过程。

3.考后两评。首先是同学互评。考后把试卷发回拟卷人评分,通过信息反馈,使出卷同学发现自己理解与别人的差别和错漏之处,及时纠正或互相切磋。然后是老师总评。老师对每一份卷进行分析、阅改,针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四、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铺设行为训练的舞台

法制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法律知识。更要使他们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行为训练提供舞台,使学生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知识和守法行为修养,如学习“交通管理法规”时,我们请交警同志做了交通知识讲座,并运用录像进行交通知识竞赛,让同学边看录像边找出交通违章的镜头,辨别交通标志的形态和种类。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我在法制教育课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这漫漫的课改之路上,我将不断求索!

质量监督法制与法治的实践 篇3

自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成立以来, 各级质监部门能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行政执法工作, 以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为根本, 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为己任, 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质监行政执法工作的新要求, 积极探索新时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新思路, 新举措, 不断开创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较好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从我国整体产品质量状况和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综合满意度上来看, 我们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些年来, 各种质量安全事故接连发生, 从“高铁”事故、“地沟油”事件到汽车爆胎、桥面坍塌等等事故, 一起起骇人听闻的事件严重损害了社会对公共安全的信任度, 食品安全危机以及政府的诚信度已成为老百姓十分关注的热议话题。

1 现阶段质量监督的执法难点

现阶段质量监督的执法难点在于产品标准的实际化与执法过程的人性化, 产品标准实际化就是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各行各业的行业技术变化, 因为每个产品都是技术的转化, 而执法的条文是很教条的, 就需要在执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懂得所监督的产品的生产标准, 还应该了解产品在实际需求中可能存在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不一定是符合功能需要的, 相当一部分变化是生产方为了降低成本, 追求效益而采用的以降低安全, 降低功能满足为成本的非法措施, 而同时产品的购买方在采购的时候也有出于仅仅满足基本需要, 降低其他要求而采取的降低成本的方案, 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就需要了解标准中最主要的要求以及与最基本的要求, 而这些要求在相关的监督性法律条文中就会有对应的制约与处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行业管理中, 首先要知道这个认证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安全, 所以就要掌握每种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 而这些要求在具体的产品中体现在那些方面, 这样在具体的执法中, 无论对方怎么改变标准, 或者改进功能, 都能依据最基本的要求来进行比对, 不符合基本的要求的当然就不符合认证需要, 就可以依据认证认可条例来管理。

2 执法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优化经济环境的政策的出台和行风评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不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台了一些称之为“人性化”的措施或者说“优惠”政策, 借此塑造执法机关形象, 以此获得行风评议的好名声。其中有的由于对“人性化”还存在一些误解和误用, 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威严, 模糊了合法和违法的界限。

2.1 将人性化执法曲解为人情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无明文规定。由于社会情况的复杂多样, 立法过程中必然为执法者预留能动发挥的空间, 在我们这个当今仍然“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里, 就应防止一些人以人性化执法为名, 行人情化执法之实。对有关系的、熟悉的、亲朋好友等违法人员借人性化执法之名, 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 甚至免于法律处罚, 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执法。

2.2 将人性化执法变质为软弱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不是向当事人让步或妥协, 也不是对各种经济违法行为的放纵和宽容, 它不能背离法律的基本原则, 弱化执法职能和执法力度, 将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混同于技术监督具体事务的服务。人性化执法只是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变化, 目的是杜绝那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暴力执法、无序执法和随着执法, 法律法规对于质监部门打击违法行为的本质没有变。不能以为强调人性化执法, 执法人员就可以对违法行为迁就忍让, 这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

2.3 将人性化执法误解为法外施恩

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已授权必须为。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 无止境放宽, 也不意味着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和力度, 弱化法律刚性和强制力, 更不意味着该执法时不执法, 那样只会纵容违法者, 如此下去, 法律规定的违法责任将成为一纸空文, 执法部门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2.4 将人性化滥用于执法过程

法治的实现, 要依赖于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 尤其是执法者对法律的尊重。执法者尊重法律最基本的莫过于严格依法办事, 还权于民, 尊重人性这, 然而当社会公众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执法者的人性化上, 一味地往执法者身上贴“人性化”标签, 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举着法治的大旗走人治的老路。弱化执法者应有的权力, 也就等同于法律应有的尊严。

3 完善质量监督工作的途径

质量监督法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完整严谨的法治生态系统, 而要完整的去发挥系统的功能, 就需要这个系统中的执行者严格的按照法治的精神去管理, 按照法制的要求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这样才能提高行政执法的实效性。

3.1 把好思想关

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好一切问题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因此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 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行政执法指导思想, 时刻牢记“整改是前提, 处罚是手段, 规范是目的, 服务是宗旨”的工作方针。

3.2 把好制度关

一是在思想教育, 业务培训, 行风建设, 考核评定等方面形成制度, 并在时间中不断完善, 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 二是完善案件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案件审理程序, 规范案审制度和纪律.三是建立案件承办制度, 完善错案追究制, 坚持谁主管谁承办谁负责的原则, 对错案, 人情案的相关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理, 以示警戒.四是完善监督举报制度, , 加强对群众举报投诉案件的督促办理, 同时进一步完善对案件办理过程, 人员以及处理结果的公示制度.增强透明度, 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作到公正执法, 明白办案.

3.3 把好程序关

要严格把握执法案件的程序, 严格控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完善执法案件程序违法的追究制。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质量监督的法制也会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而只有所有的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跟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前行, 才能更好的发挥质量监督法治的职能.更好的服务于国计民生!

摘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作为国家一个主要的市场秩序规范的机关, 牵扯到很多行业的管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 分析了现阶段质量监督的执法难点, 提出了执法过程的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并就完善质量监督工作的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监督,法制,法治

参考文献

[1]王莉.浅析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监督缺失及对策[J].前沿, 2013, 06.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一、必须形成齐抓共管共识,宣传发动要到位。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法守法的“四有”新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及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浓厚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氛围。要经常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邓小平“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意见”,深刻认识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县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二)营造~氛围。要继续依托高淳电视台、高淳广播电台开办好“法治高淳”栏目,各中小学校要利用校园电台、广播站、校报、校刊、法制专栏、专刊等载体,运用影视、录像、幻灯、图片,编排校园系列短剧等形式加强宣传;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必修内容,请家教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和育人水平,使家庭法制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这些载体,重点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传,努力营造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必须建立压力传导机制,落实责任要到位。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压力传导机制将压力传导到各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人。

(一)建立组织。在由县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由依法治县办、司法局、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各学校也成立相应班子。建立一支由县政法系统有关干部任法制副校长,各学校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团队组织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法制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二)落实责任。必须明确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的职责及目标责任,要求各中小学校家长与教育局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中小学校将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班级、每个教师,并与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压力传导到每个岗位,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人,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三)科学考评。为强化对法制教育的管理,必须制订中小学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明确要求: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法制教育做到“四落实”;学校要根据法制教育要求,设立“青少年维权信箱”,并指定专人定期开箱,掌握学生反映的情况;学校将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定为“法制教育周”,集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平时要经常与法制副校长保持联系,法制副校长要参与学校法制教育计划的制订;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检查、考核。

(四)严格督查。我们打算成立由我局牵头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督查组,负责对全县青少年法制教育情况开展督查,采取随时抽查、当堂听课、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检查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对不重视法制教育工作,教育管理不力,法制教育各项要求不落实,造成在校学生犯罪的,严格追究学校领导的领导责任,直至撤销党政职务,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必须创新法制教育方式,工作措施要到位。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在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

;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法制实践 篇5

【关键词】 法制教育;生物教学;渗透;教学实践策略;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育更讲求教学策略。而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过程的情况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内容相互融会贯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中学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学策略角度来看,在一种教学内容中渗透另一种教育意识的形式还是很多的,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实践教学方法。

(一)情景实践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在目前的中高校教学中都十分常见,它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利用心理引导和教学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中融入法制教育很容易,就以生物第一课《从生物圈到细胞》为例,它应该成为中学生物渗透法制教育的基础课,为以后的生物教学融合教育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介绍蛋白质细胞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作为教学背景,结合生物知识与法律法制教育来引发学生对于事件起因的思考并实现集体情景讨论。比如说,引导学生在该事件的学习中明确所得到的启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逐渐将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从生物知识转移到法制教学上,并顺势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帮助他们明确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法则,普及一些基于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最后结合生活,告知学生在外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食品外包装说明及生产日期,如果在购买食品时自身权益受到侵犯,还要合理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努力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纵容犯罪行为的发生。一堂生物课整体下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基于情景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首先从生物理论情景设计触发学生讨论,谈到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再从该事件谈到食品安全法制及消费者权益法制,最后再双向结合生物知识与法制教育来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促成又一情景模拟状态,教会他们在生活中维护自身健康及权益,这种紧密联系生活的情景教学方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学科兴趣,更提升了学生对于《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认识。所以总体看来,情景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法制知识非常有效,而且该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结合能力,非常适合于中学生物教学[1]。

(二)直观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要应用到许多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教具、图片等等,它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接化,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具有一定效用。

以中学生吸烟为例,它就可以结合中学生物中的《细胞的癌变》一课,探讨吸烟对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因为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38种有毒化学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不但影响吸烟者自身健康,对周围人群的智力及健康效能也会存在一定影响,仅仅比对吸烟者的伤害低10.4%左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法律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例如吸烟可以诱发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情绪甚至犯罪。另外,吸烟是对青少年自制能力的一种削弱,此时可以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第37条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规定,警示学生不要吸烟,为自身健康也为他人健康。

因此,基于直观教学法的生物教学法制渗透首先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学工具从生物理论角度直观展示给学生吸烟对自身、对他人生命健康的危害性,比如吸烟者的肺部照片,从感官上震慑学生。再从法律法规角度来向学生阐述事实,渗透吸烟的危害性,比如举例说明某些不良少年因为吸烟酗酒而触犯法律,从心理上震慑学生。这样双管齐下的教学方式最为直观,对学生理解、感知和记忆《细胞的癌变》一课也具有诸多有利效应,是对生物教学效率的一种大幅提升[2]。

二、中学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众多教学对策进行中学生物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时,也应该从多方面来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关注学生智力思维、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从而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心理与生理的平衡发展状态,最终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本文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学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若想在中学教育中深层次渗透法制教育,学校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法制教育地位,将包括生物以外的各个学科都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教育模式体系。在这一方面,学校需要提供给各个学科以充足的课时时间,不断强化教师团队法制意识,并将体验式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体验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强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思维理念。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适当根据实际状况来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为校园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文化环境,使得法制教育对学科教学的渗透更加自然、人性化。

(二)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教育第一站,所以家庭的存在意义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中学生的情商发育。家庭教育在辅助中学生物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家庭是未成年犯罪防患于未然的首道防线。所以说,学校应该想办法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首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宣传,提升学生家长的法律常识和意识,告诉他们怎么配合学校来管理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所以在中学生物课堂法制教育不但要重视与学生本人的沟通,也要重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做才能更全面的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他们健康的、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一种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犯罪的好方法[3]。

三、总结

将生物这样重要的中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于一体,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教育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了当代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在初中某些学科的启蒙教育中就学会相关的法律常识,为未来的心智健康发育打下基础。所以生物教学仅仅依靠学校课堂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在各种教育环境中合理构建和渗透法律法制常识及意识,基于中学学科教育的法制教育渗透才会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宗谊.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J].学周刊C版,2013(3):43.

[2]宋红.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4(7):98-98.

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实践及探索 篇6

一、创立一个联动机制

我校以建立法制教育规范机制为主导思想,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纪委、公安处、思政部、法律系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布置、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的职责:党委宣传部负责“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及有关法制教育精神的制定和安排,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安排实施,法律系负责模拟法庭工作的开展,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现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施其能,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抓好两个普法阶段

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根据陕西省对“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大学生也愈来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为此,我校着重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管理干部的法律素质与推进依法治校相结合,努力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修养,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五”期间,我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陕教政[2006]20号)的规划部署,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起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实施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工作。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

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对违纪学生、违纪现象给以相应纪律处分。修订完善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工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程》,使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我校建立健全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学生申诉信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落实学生申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申诉处理过程中,严格制度、严肃程序,坚持回避制,保证委员会会议的合法人数,给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有书面材料及文书,并向学生说明学生具有上诉权。

(二)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法制教育稳步推进

我校针对新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们逐班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组织学习,通过主题报告会、班会、观看电影等形式,对新生进行“法与人生”的法制教育讲座和“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针对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我校借此开展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法治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举办思修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带头走入学生中间、走上讲台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心,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反思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及教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探讨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及带来的深刻教训;组织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分析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剖析自己对法律法规存在的模糊认识,从而提出自身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更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我校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将宪法精神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校团委、学生处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团日活动,活跃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点滴中增强法律意识。

(四)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我校着力于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我国基本法律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其他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选修法学二学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既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又成为普法工作的实践者。

三、建设好三个教学渠道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绝不仅是简单地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专门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一门崭新课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针对新方案,结合我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由过去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学,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本知识月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授课时我们注重采用启发、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了“理论讲授-实物信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每一个授课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授;资料、图片等演示;问题探究。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老师们普遍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节、每一主题内容都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主题,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联系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增进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专题”为法律知识普及的辅助课堂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稳[2006]8号)精神,我校于2006年9月下发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堂、有课时”的安排意见》(西理教[2006]45号)文件,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学生处组织负责,从2006年始每年在新生秋季学期进行,并将安全教育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选修课中。

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与健康知识、网络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方面。从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认真讲授,有计划地在新生入学后集中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则重点进行心理和就业疏导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国内外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力求将理论教育和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我们还与公安处、后勤处、曲江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并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知识教育主题,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模拟法庭”为拓展的实践教育课堂

作为我校法制教育亮点之一的模拟法庭搭建了法律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当前生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例以及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严谨深刻的分析,都吸引着广大学生观摩参与。每年举行l-2次的全校性开放式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的法庭引入进校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便于法律知识推广,法制教育效果尤为强烈,在专业外、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认知司法实践、强化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展的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肯定。还有由法律专业学生组成“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经常自办学术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与校外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活动,无偿代理法律援助案件,参与诉讼,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的同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另外,我们还每年定期聘请法学知名学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辐射全校学生,强化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特色,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考维度,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实现四个教育结合

(一)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一优秀群体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可是,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又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尚不具有把握现实的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是迷茫和彷徨;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与矛盾性等原因所引发的挫败、沮丧、偏激等负面情绪极易受到诱发而导致犯罪。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2010年的药家鑫案都属于情绪犯罪。我校相关方面注意到这种大学生犯罪新动向,及时在我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辅助以法律咨询的内容,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

(二)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情况就,最主要的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来考察。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简单是两门课程的合并,更主要的是密切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法律教育的地位。

(三)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诚然,高等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特别像我校这样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人才,但培养专业人才与通识教育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则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在高等院校中两种教育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教育可以通识教育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业教育方式为塔尖。法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思维广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四)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法律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其他方面,如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规约公民的行为。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五、坚持五个教育原则

(一)目的导向原则

法制教育专题及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都以树立正确法制理念、培养坚定法律信仰为目的,尤其突出法律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

(二)优势突出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优势,既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表现为案例选择突出典型和时代感,使学生体会到法制教育不是为了领会僵硬的法律规定,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内容科学原则

法律从概念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极强的历史发展性和严谨的理论推理性,学会和尊重法律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

(四)功能互补原则

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处于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但这种独立不是孤立,法制教育从来都与德育、美育、及哲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形式多样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形势可谓精彩纷呈,有学理分析的深入严谨,有典型案例的真实感动,还有东西渊源的异同比较等等,这些都给法制教育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真正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六、力求六个推动功能

(一)推动学生遵纪守法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是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因此,遵纪守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和强化他们的守法意识,使其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推动建设法治校园

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依法治校,这既是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提高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倾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实现和谐的人的教育。

(四)推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4]物质文化绝不能包容校园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都应当是校园文化中主要的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更重要。在课堂内外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等时机,组织各学院、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五五”普法阶段任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切实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五)推动拓展网络功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借助这一新途径和新方法,高等院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建高校、家庭、社会网络互动机制;研究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库;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技术系统。我校相关部门已搭建了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但如何发挥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六)推动建构人才模式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加高等教育容量、提升教育质量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发展目标。”[5]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处处规约公民的行为。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培养现代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应该认识到,正是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家祜.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J].理论与当代,2001,(2).

[2]许娟.法律何以能被信仰?——兼与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商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教育[J/OL].www.being.org.cn/unique/eduessay.htm,2003-02-01.

[4]吴晓燕.创新校园文化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从钱学森的一次谈话所想到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8).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实践与运用 篇7

在语文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一个被忽略的现象:注重情感的熏陶, 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当前社会, 法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等问题, 面对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 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都要尽力向法制靠拢, 恰如其分地渗透法制教育。

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并缺乏实效性等问题, 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甚至还造成了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 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 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语文法制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实践与运用, 那么怎么开发、如何利用呢?下面, 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 从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问题。

1. 从课文中挖掘教育资源, 找准“教育点”。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因此, 法制教育的渗透工作, 必须依托于教材, 离开了教材, 法制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 大多寓于知识之中, 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 才能悟得育人真谛, 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 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更要符合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

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为例。该文人物形象鲜明, 描写手法精妙,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 都重点提到了鲁提辖值得歌颂的一面, 因为他疾恶如仇, 热心仗义, 而郑屠仗势欺人, 自私可恶, 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 是否可以考虑周全一点, 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 是否应该死于鲁提辖之手?要让学生明白, 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 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 在遇到类似情况时, 都仿而效之, 这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何等的不利!所以, 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 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必须由公检法等部门依靠严格的程序, 用铁的证据来裁定。在今天, 我国更是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如果仅凭个人的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 无论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 并必将付出代价。

2. 把握教育时机, 让知识学习与法制教育巧妙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展开, 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学生受教育的最佳心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不能因为渗透法制教育而置课本知识于不顾, 也不能牵强附会, 强行渗透, 更不能只顾及教学, 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时才勉强渗透, 这些做法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把握好教育时机, 是为了获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这些内容之后, 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 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 让学生对这种行为的性质认识得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 我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 给狩猎队写一封信, 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 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 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 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

3. 结合生活实际, 巧妙进行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法制教育资源, 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

法制实践 篇8

一、整合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而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跨学科梳理文化学科中可能与法制教育发生联系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专题教学, 实现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我们坚持把校本课程与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融合, 打破学科界限, 走综合化的路子, 整合各种资源, 形成更大的教育教学优势。目前已开发出学科整合课程:《名篇名作中的法律》、《数学思想在法学中的应用》、《危险化学品的依法使用》、《古代法家思想简析》、《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 (遗产继承 法) 》、《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 (知识产权法) 》六门法制教育校本课程, 通过使用、修订, 深受学生欢迎。

当然, 法制校本课程的整合不仅是知识内容层面的整合, 还应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技术层面的整合, 特别是与数字化网络的整合, 要让整合成为课程创新的亮点和发展动力。整合课程的主体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在某些领域, 学生比教师整合更具有优越性, 要知道他们每天上不同内容的课, 接受不同类别的知识, 更何况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历练都是整合的重要资源。

二、社团课程

高中学生社团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据相同的兴趣爱好, 自愿发起、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并开展实践活动的团体,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是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拓展高中生素质的有效载体。我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 坚持学生法制社团正常开展活动, 培育了一批质量优、成果丰的优秀法制社团, 同时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建立在广泛活动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法制社团课程, 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

我校历来注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 的作用, 既锻炼学生能力又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同时能形成真实且有生命张力的法制社团课程。例如, “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社团:通过参与或主持部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的调查处理、思想交流;论证学校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合理性合法性。通过“我心 目中的好 教师”推选等活动, 形成《校园法典》法制课程。共分三个板块:“案例分析”, 有学生违 纪事件回 放, 有好教师 的言谈举 止等;“校纪班规”, 明确学校的校纪校规, 推介优秀的班纪班规等;“法律溯源”, 寻找相应的法律依据等。以社团的形式产生课程, 规范社团活动的同时丰富法制校本课程资源, 将社团产生的课程列入课表, 来自学生用之学生, 增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确保校本课程的时代感、适当性。

三、生活课程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学生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我校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灵活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 使法制教育生活课程的产生水到渠成。

广泛开展研究性 学习, 突出法制 生活课程 的自主性、体验性。例如高二年级《身边的法规》课题组:学完《人大制度》这一节后, 正逢我县网民热议养犬话题, 小组成员商讨后, 决定起草一个《海安县养犬管理条例 (草案) 》, 从“制定目的、适 用范围、负责 实施机关、养 犬范围、个人养犬条件、品种限制、养犬许可证办理和年检制度”等方面着手研究。花了两周的时间, 小组成员有的找资料, 有的到小区邻居中间咨询, 有的到县人大寻求专业支持;花了两周的时间把各成员关于立案所需的资料、意见整理成文, 形成了像模像样的议案草案。同时, 一门优质的 法制校本 课程《我们 自己的议 案》形成。“2013年南通市法制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该课程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法制教育生活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 系化的教 材、超越封闭的课堂,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 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知法守法、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

法制实践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中还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 小城镇建设是大势所趋,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很显著地成效, 李哥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李哥庄秉着“一镇一业, 一村一品”的原则, 相继开设了很多的二、三产业, 例如:小窑村的制帽业、矫戈庄的运输和鞋业等等都为李哥庄的人民带来了收益, 据了解, 2007年李哥庄农民的人均收入为8688元, 其中95%来自于二、三产业。城镇各方面建设的进步, 不仅造福了李哥庄的人民, 也为国家做了不少的贡献。2008年奥运会的各国友人的帽子大多就是来自于李哥庄。由此可见,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利国利民的,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干力量。抓好小城镇建设,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1 阜新地区的基本情况

对于阜新而言,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煤炭, 煤山变成了大坑, 全市的经济发展也由谷峰落到了谷底, 阜新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全市GDP逐渐下降, 经济越来越不景气。随着资源的转型, 近几年, 阜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阜蒙县的福兴地镇、十家子镇、彰武县的哈尔套镇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斐然, 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GDP逐渐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增长了。由此可以看出, 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城镇建设中仍有很多的因素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 解决好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抓好小城镇建设, 才能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2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阜新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尽管哈尔套镇、福兴地镇等城镇都有自己的规划, 但是规划笼统、死板, 缺乏完整性、联系性、创新性, 因此发展滞后, 产品结构单一。虽然各个城镇的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但是他们不会举一反三, 向其衍生物或者衍生品上发展, 从而导致缺乏新颖性, 发展道路单一, 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落后。同时他们还只注重自己的发展, 他们之间没有联系, 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不稳定, 经济发展落后, 不利于城镇的集中发展, 难以吸引外头更多的投资目光。

2.2 基础设施落后,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最近几年, 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外来企业以及投资商的数量剧增, 从而使小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 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人口的剧增使得交通的压力增加了, 加油站以及停车位已经供不应求了,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困难,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3 经济与生态资源保护协调性较差

由于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城镇建设的道路上, 经济与生态资源保护协调性较差, 致使生态资源出了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生态破坏等等。周围环境的好坏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实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把生态资源变成财富的过程, 如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重控制生态保护, 就会加重对生态的压力, 从而使其质量下降, 这也就影响了社会生产, 阻碍了经济发展。事后生态资源变成了“治”源, 就会花费我们更多的人力物力, 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有些城镇已经有了规划, 但是他们的规划缺乏科学性, 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成果不显著。

2.4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阻碍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的管理体系对城镇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 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城镇建设中由于管理跟不上, 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规划不能落实到实处, 村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环境的污染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等等, 都是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体现。

3 抓好小城镇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

3.1 推动二、三产业, 支撑经济发展

农村当然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 但要结合阜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特殊身份,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相关附属企业的发展, 形成自己的品牌, 将自己的特点产业继续发展下去, 真正的成为“一镇一业, 一村一品”, 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福兴地镇, 由于本地区特点生产烤烟, 那我们就可以结合福兴地镇的特点, 开设烤烟加工企业, 打造自己的品牌, 让其走出城镇, 走向全省, 走向全国, 迈向世界, 使其经济快速发展。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将阜新的酒业、玛瑙行业、畜牧业等在省内非常有名的二三产业更多地发展到农村, 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 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提高全镇的GDP总值。因此, 我们要在发展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 结合各镇的特色, 推动二三产业, 让二三产业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导, 支撑经济发展。

3.2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经济发展

尽管现在的哈尔套镇、福兴地镇、十家子镇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但是也存在瑕疵。我们常常会看见这么一种现象, 特别是每到过节的时候, 总会看见有很多出租车在那里排队加油。所以, 为改变这种现象, 应该增设加油站, 使司机能够高效率地加上油。同时, 我们应该在各城镇补修公路, 增设停车位, 做到条条大路通村家, 更加地便于村民通行。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 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 必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使其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应该完善城镇的城镇执法、交通管理、环卫绿化、合作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使其全面地保证经济的发展。

3.3 注重保护生态资源, 协调经济发展

在小城镇建设中,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表面的经济效益, 往往忽视了与其有主要关系的生态资源。阜新所拥有的主要生态资源就是煤, 但如今, 由于人们的大量开采, 煤资源将近枯竭, 我们在小城镇建设的路上应该加强对煤资源的保护。不仅是煤资源, 阜新还有很多生态资源, 所以应该科学规划, 合理地利用资源, 同时应加强对污水、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管理。在社会生产中, 做到事前预防, 事中保护, 事后维护, 做好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4 开发人力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没有好的将军, 即使手下有猛夫也不会打胜仗, 所以人力资源是推动小城镇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新血脉, 注入大学生村官, 会为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经济发展做出更有活力的贡献。大学生村官是朝气蓬勃的一代, 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 同时还富有创新意识, 可以在农村基层发挥他们的活力以及热情, 全身心地为城镇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加高效率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不怕诱惑、敢于吃苦、踏踏实实、积极进取, 能够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大学生村官注入城镇建设中可以为农村基层注入新生骨干力量, 更好地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高效率高质量地促进经济发展。

4 结语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 数量最大的群体, 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中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因此, 要想加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必须将此桥梁搭得更加牢固,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只有抓好小城镇建设, 才能使农村走出去, 城市走进来, 使经济发展达到最大效益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225026.htm.

[2]郭明顺, 陆琳.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08) .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篇10

关键词:法制;教育;系统化;单元化;网络化

为了配合学校普法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就此项工作谈几点看法,恐有不当,仅是抛砖引玉。

一、法制教育系统化

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有机结合,并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需要精心组织,周密设计、做到系统化。法制教育系统化是指: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重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等等,使法制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做到细水长流,使法制教育长期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学校就要确定如下计划:

1.开学初,请公安、司法部门的专家、领导,与学校磋商,与班主任座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我们为什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动员报告。

2.利用节假日前夕,春游、秋游高潮期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辅导活动;利用国家规定的法制宣传日,如“3.15”、“6.26”、12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进行各类专项法律的学习和讨论,这样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空间,让学生自然地记住这些节日,从而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

3.接近期末和毕业班即将毕业时,学生将大批流入社会,此时就要安排《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和《刑法》的学习,使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挂钩,与爱国主义挂钩。以上工作安排,使法制教育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法制教育单元化

如果整个法制教育是一个系列化的链条,那么法制教育单元就是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在每一个单元中,学校要恰当地使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进行《国旗法》单元教育时,可以利用当地的老红军,老干部来给学生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的革命传统报告;国庆节时,利用多媒体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将一些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出现的升旗,奏国歌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这些活动,使《国旗法》单元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有力的深化。随后,各班又以唱“红歌”为题,举办各式各样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其中优秀的作品可选为国旗下的讲话材料,或者在校园进行广播,或者在宣传栏中展览。这样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紧凑、完整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单元。

三、法制教育网络化

认得成长在很大程度是哪个受环境的影响,校园是环境的一部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品格、气质、情操、能力、智慧,个性发展诸多方面的形成。所以,法制教育必须社会网络化,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优化育人环境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使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班会、深入到团队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比如学校专门设立普法宣传栏,张贴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图片,并将学校的校训、《中学生礼仪标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字画、名言警句等张贴在走廊、过道及教室的醒目位置;并设立每天校门口的“纪律监督岗”,纠正学生的陋习,树立学生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貌。还利用班会课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案例解析、模拟法庭、“我是小法官”的活动。团委会还可以举办“法制之窗”之内的手抄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②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网络,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是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二是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继而形成合力,减少学生违法违纪的诱因,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网络,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做到互相配合。如寒暑假期间,学校与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妇联取得联系,建立好对学生的检查、监督、评价机制。假期结束,街道(村)居委会统一填写假期活动考评表,家长签字后交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依据之一。

上一篇:轻工行业下一篇:汽车防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