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

2024-06-20

法制(精选十篇)

法制 篇1

(一) 学校法制教育缺乏长期性

法制教育是学校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在进行法制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不能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 不能对学生进行持久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这样就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法律意识, 不能养成法制意识。

(二) 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

教师的法律教学计划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时, 应该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在不合理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法制教学的方向可能会与正确的方向产生偏差, 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引导, 让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学生从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收获不到乐趣与成就感, 学生的后续学习动力也会不足, 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 法制教育活动相对缺乏系统的配合

学校可以为学生准备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 选择有区别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因为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不同, 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而有所区别。目前职业院校对于法制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关注力度还不够, 学校不能从宏观上正确掌控, 学生的法制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无法达到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 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院校虽然已经开展了法制教育, 增加了法制教育课程, 但教学方法单一, 经常是采取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 缺乏生动形象的教育, 使得当下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增强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意识

(一) 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要想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 就务必把社会、学校、家庭这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只有相融后的法制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开始独立思考, 并找到正确的法制观与人生观。文化教育建设是法制观念实现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要加强与地方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不仅要提高学校的文化环境, 更要增强学校周边的环境, 清理学校周边的黑网吧、歌厅、台球室等, 加强对学校网络的监管, 坚决抵制黄色、暴力、邪教网站的传播, 净化网络环境。从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的坏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 所以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场所, 一些家长的坏毛病很容易被孩子学到, 所以学校要联合社会和家庭共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不断优化文化环境, 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成长, 为进入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 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是当下学生的重点方向, 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实践教育尤其重要, 学校依靠开展多种方式、内容多变的社会实践, 例如, 在学校宣传栏中加强对法制教育的学习和宣传, 在学校广播中加强对法制节目的言传, 在社会调查中加强法律知识调查, 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注重加入法律元素, 引导学生用心学习法律法规, 用眼看懂法律现象, 用脑去思考法律相关知识, 用耳去听法律讲座。全面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 持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以实际活动和亲自实践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不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去挖掘实践资源, 不断从身边的实践出发树立法制观念。

(三) 确定统一的教学计划

首先, 确定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 保证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设施的保障,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课程内容的保障, 不允许法制教育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占, 保证课程的保有量, 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 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 确定法制教育的计划。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加强对校园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 全方位提升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引导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制观念, 自觉维护法律法规。提高职业院校法制观念工作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 提升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制度保障上的能力和水平。应该做到从教学中确定法律知识教学提纲、教学内容等方面上都要达到标准化要求。注重法制教育课程中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学院所一直坚持的法制教育体系, 并规划出具体教育内容及方案, 并能保证到各个环节, 因此在学习法律课程的内容时, 要注重前后内容的互相融合, 不断提升内容的贴合度。

其次, 好的法律教材应该拥有法制中的严谨性、科学性, 同时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情况, 而教师也应该在开展教学前详细了解课文内容, 为法制概念的讲解进行铺垫, 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 保证学生可以了解教材详细情况, 也可以通过教材中配图对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最后,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课堂实践活动, 另一个是课外实践操作。其中课堂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下不断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集体讨论, 通过创设课堂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不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直接和亲身操作的体验和知识;二是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指课外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积极保护自身法律权益, 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 这是加强法制观念的深层次运用, 是法律知识的操作和实践, 是提升法制观念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一) 尽量丰富教育内容

1.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有数据显示, 在面对同一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采用口授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两节课内理解度最多能达到55%;只让看学生能理解70%;如果听、看、说并用能理解90%。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 开展多维教育教学。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例如微课法课程教学等。只有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拓展, 利用新媒体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 各种学习资源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被学生获得, 所以更要主动利用新媒体把正面、积极的法制思想传播到学生身边, 不断增强学生对于法制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不断夯实学生的法律知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用新媒体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 挖掘新媒体潜力, 带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是职业院校强化学生法制观念的举措与内容。

2. 要加强课堂上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只有注重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可以了解更多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还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只有深入学生之中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问题, 只有用平等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法制教育。至于教育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和讨论教学方法, 真实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学习, 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了解得更深, 这样有详有略的进行讲解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在针对几乎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时, 其教学案例的选择想法和法学专业的法制培养观念不同, 案例的选择应以职业院校学生日后工作及生活中所能涉及的案例为主, 以此来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 改革课堂教育形式

高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法制教育教学, 丰富法制课堂形式。虽然目前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职业教育的法制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的法律教育配置课程一直是人们思想上的盲区,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法律教育体系相对健全, 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较为成熟, 而职业教育在法律教育上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教材压缩, 没有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过于单一, 无非是对传统法制教育课程的重复、延伸, 因此生搬硬套,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别, 其特点为满足市场专业技术的需求, 所以在配置职业院校课程要加强与专业学科的结合, 以其专业特殊性制定较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只有法制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 才能使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目标在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情况下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实现。

(三) 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不断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是保证法制观念落到实处的关键, 通过不同的学科渗透, 能够将法制观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从而深化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法律知识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串联。通过在不同的专业学科中加入了法律知识, 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深化法制观念;另一方面, 能够加深自身接触到领域范围的法律知识积累, 提高懂法、守法和用法能力。其次,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 不断强调法律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引导学生选择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课程, 还是未来择业的法律知识积累。最后, 加强课堂意外的法律知识学习, 在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之后, 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明显提高,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要不断加强实践和注意平时生活法律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侵害自身权利的举措要坚决制止, 要积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不断维护法律权威, 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修养, 不断维护国家法律, 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晓.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2012.

[2]杨楠.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尚法理念培养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2.

[3]王广红.沈小军.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建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46-47.

[4]娄淑娟.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法制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论法制与法制 篇2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它包括三个部分,即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因此,从广义上看,法制是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有机结合。,“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由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法制与法治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要这样来理解法制与法治,在弄清两者不同的目的后,就一目了然了。也就是说,必须在弄清楚“法制所要维护的是什么”和“法治所要维护 的是什么”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法制是一种现实性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既有的现实服务的,是为国家及其统治者服务的。法制的目的就是维护现存秩序,实现统治者意志,它服从于特定国家的主旨或意志。不管现存秩序和国家意志合不合理,法制都得去执行它的维护和实现的职能, 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则不同,它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一种合理性的价值观念及其实现形式,法治本身就包含了目的、途径和手段。法治是为它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服务的。法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制约权力、保障民主权利,进而保障人性自由并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理衡平。法治在其法制含义的层面上,当然也服务于国家意志,但这个国家意志本身也要服从于法治精神。当国家意志和行为违反法治精神时,法治思想和原则将通过权力制衡机制对国家意志和行为进行调整,当法治国家蜕变为非法治国家时,它就不再是法治国家,也就无所谓法治了。法制具有现实性,法治更具有合理性。法制所要维护的是现存秩序,它不具有泛化和超越意义;法治所要维护的,是法律主治的治国方式,是与此相应的国家结构和运行机制,是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及人与社会衡平、人与自然平衡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法治的要义和精髓所在。

作为与人治相对应的法治,它与法制有如下区别:

(1)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

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 理国家。

(2)当法制作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律、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国执政者特别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国,即为通常所说的法治。

(3)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在近现代,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制。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以法治国,都有法治。

但法制与法治又有密切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制是法治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不仅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与法治含义相同,当法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与法治也有密切联系。因为,一国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论指导,执政者没有法治观念,不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中的作用,不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强法制。同时,法治这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现,又需要以健全法制为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

1、人民民主

2、法制完备

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同构性。作为上层建筑构成之一的法律,其根本原则与经济活动的原则是一致的。按照上述

观点去考察市场经济与法治关系,不难发现,人类步入法治社会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亦即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政权结构形式上,实行代议制、普选制,人民的权力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来实现;人民代表机关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一套分权制衡的机制,能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其合法运行;公共权力运行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正是法治所要求的。可以说,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否,是现代社会能否实现法治化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法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固然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法律制度作保障,实行法治也只能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空想。综观各国实践,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无一不是与健全法制相伴随的。中国要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目标,形成完善的立法、公正的司法、严格的执法、深入的普法的法制体系,同样也不能超越这一规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最基本的要求。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并且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对我国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实施全面领导。在依法治国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我们的依法治国与资产阶级所奉行的法治有着本质区别。我们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赖以建立并为其服务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它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快速富裕为根本目的;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以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实行的依法治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依的是社会主义之法,治的是社会主义之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各种形式的依法治国实践放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做到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步骤,避免政出多门,法出多道,各行其是。

法制文学刊物与法制建设 篇3

而法制文学类刊物又是如何为法制建设服务的呢?首先,法制文学刊物具有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在一个有着数千年专制传统、强调德主刑辅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需要进行各种层次和长期的普法工作。法制文学作品以纪实性故事形式宣讲人们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描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和面临的严厉制裁,将复杂抽象的法律规范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使他们能够理解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并进而维护自己的权利或寻求正义的救济,这种效果是其他普法形式所不能达到的。第二,法制文学刊物能够发挥宣传法制理念和法制精神的作用。法制文学作品能够深刻影响人的深层意识、情感和伦理观,它们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形象描绘、对重大事件的生动渲染、对善恶力量激烈较量的叙述来触及读者的灵魂、情感和心灵,从而影响读者的法律道德观,帮助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法制精神,帮助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善念,祛除恶念,扶植正气,压制歪风,实现法学研究作品和政治宣传作品无法达到的效果。再次,法制文学刊物还能够推动法制改革。法制文学作品无法通过理论构想和制度设计来推动法律制度改革,但通过具体实例或纪实调查的方式可以揭示现有制度的某些缺失或不足,反映民众对改革现有制度的意愿和建议,从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

如何进一步办好法制文学刊物以更好地服务于法制建设呢?第一,要不断创新理念和观念,思考法律与文学的关系,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文学的规律。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值得重视的是,在美国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律与文学运动一直方兴未艾,我国的一部分职业法学家(如朱苏力、梁治平、冯象、何家弘、刘星,等等)近年来也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法律与文学的著作和论文。这种现象表明,法律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法律与文学在当代到底是何种关系?中国的法制文学与国外的法制文学有何共性和差异?法制文学刊物是否应该参与这一运动呢?法制文学刊物的未来趋势如何?第二,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商品靠宣传和产品质量造就品牌,期刊靠编辑多年的精心培植形成风格。风格一旦形成,就是期刊的“商标”。如何不断总结和发掘自己的办刊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是每个期刊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的法律文学期刊一般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风格和传统正在形成之中,而且处在一个关键期。如何界定、设计和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件大事。

《蓝盾》创刊二十余年来,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天津文学界和法律界共同的骄傲。希望能够在观念引领、突出特色、形式协调、主题创新等几个方面再上一层楼,为我国的法制文学和法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法制 篇4

全方位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新闻

现实生活中涉法领域很宽, 诸如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多个方面, 法制新闻重在反映普通平民在其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纠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内容上看, 以下几种材料往往成为法制新闻的素材:

(1) 立法的新成果, 包括各级人大新近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 以及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条例和司法解释等;

(2) 立法机关、检察审判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新近作出的重大决策、重大举措和重要安排;

(3) 新近发生的重大案件、重大事件和重大灾难事故等;

(4)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及引发的法律问题;

(5) 从事法制建设的国家工作人员秉公执法的新事迹,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和护法的新事迹;

(6) 从事法制建设的国家工作人员中的滥用职权、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腐败行为;

(7) 海外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事实信息。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了《法制日报》2007年11月5日 (周一) ~11月11日 (周日) 这一周的报纸进行分析, 对于这个时间周期的确定, 考虑的是它既要有时效性, 又能代表报纸比较稳定的状况。笔者能够查阅的最近期报纸是2007年12月的, 但一般来说, 接近年关的报纸在选材上会有所偏向, 因此难以说明它能够代表报纸整年度中的状况, 所以笔者选取了11月第一个星期的报纸。下表是该报一周内的法制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统计:

由上表可见, 非案件新闻这一块是《法制日报》法制新闻报道的重点, 在整个新闻板块中比重较大, 高达77.7%左右。表明在报道法制类题材时, 突破了刑事案件报道的局限, 把法制报道的眼光放在更多关注人的命运上来, 去解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经济、行政等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个案, 发掘我们身边的自觉学法、守法的典型;关注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等人群的普通生活。以专业为出发点, 以群众为着眼点, 法制新闻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富有指导性和吸引力。如:《道路交通法的修改应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一致》 (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围绕侵权责任适用模式的问题, 通过比较外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 提出道路交通法修改的意见。又如:《带薪休假如何定您的意见很重要》 (2007年11月6日第7版) 就公民普遍关心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的问题, 对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 (草案) (征求意见稿) 》进行了全面的报道。这些新闻看似无关大局, 却关系到普通人的生活与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法制新闻报道的普遍性也鲜明地体现于新闻版的设置上, 如:党和国家在民主法治领域的重大决策、活动和部署, 当天本报最具特色和最重大的法制新闻刊登在要闻版;各级人大等权力机关的信息动态、立法争议、执法检查及政法领域的各类新闻集中在政法综治版;政府法治领域的法规制定、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案件等新闻专业资讯发布在政府法治版;经济领域的新闻及专业资讯刊载于民商经济版;司法领域的司法实践、司法改革、司法解释、典型刑事案例等各类新闻分布在司法刑事版;等等。法制内容的分类与相应版面的安排协调一致, 清晰明确。

注重新闻素材的代表性和指导性

法制新闻素材的代表性, 具有深刻的内涵, 能对某个领域产生标杆性的意义, 读者看后能够举一反三, 引以为戒, 具有正确引导受众知法、守法的作用。在时代大背景下, 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和鲜为人知的事件、普通人的特殊经历和特殊命运以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障等都是好题材, 是某阶段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细节群, 通过这些细节的报道可以使读者有所思考和启发。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刊登了《聂树斌的制度发思》一文, 对于改革中的司法制度, 选取聂案冤情进行报道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标本。我国的侦查制度、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和审判制度值得反思。2007年11月接连刊登的《外来民工学法用法的新平台》、《实施农民工普法教育“12345”工程》和《法律援助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几篇文章, 详细报道了有关省、市对弱势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和举措, 并通过展现弱势人群真实的生活窘况, 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同情, 以便发挥社会的力量, 向他们伸出法律援助之手, 使他们摆脱困境免予受害,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具体实用的法制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理论与实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卓宏勇:《法制日报:追随法制理想, 我们再次启程》,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年7月19日。

法制副校长法制安全课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法制 篇6

[关键词]法制宣传规律创新实效

2011年是国家“六五”普法工作第一年,如何切实提升普法工作实效,是广大企业法律工作者要面临的课题。笔者认为,法制宣传工作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自身规律可循,企业法制宣传工作也具有差异性、渐进性、实效性的规律特点。只有正确认识、把握和遵循这些规律,并依此开展各项法制宣传工作,才能实现企业法制宣传工作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工作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1法律宣传工作具有差异性的特点

由于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受众不同,其受教育程度、职责岗位、对企业事务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和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对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依据该规律,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是要了解企业各个受众对法制宣传工作的需求有哪些?应改变法制宣传工作“一锅煮”的现象,因人、因职施教,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性。例如:将法制宣传工作内容列入企业领导中心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企业当前外部竞争和业务拓展、企业法人治理、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内容,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法律支撑服务;针对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尤其是相关业务部门,重点是宣传《合同法》、《反不当竞争法》等相关内容;针对职能部门重点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内容;针对企业一般员工重点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内容;针对新入职员工主要结合企业情况等内容开展各项法律的宣传。只有依据法制宣传针对受众体现差异性,“想企业受众之所想”,才能牢牢把握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实现普法面最大化、最佳化的效果。

2法律宣传工作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普法工作是一项改变人思维及办事方式的系统工程,目的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其本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思想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具体工作中,要克服急躁的工作作风,坚持普法工作和法律实践工作相结合,以渐进的方式取得成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将普法工作与法律实践工作相结合开展工作:

一是普法和法律服务工作相结合,围绕法律实践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实践服务中找准企业普法工作方向,才能使普法和法律工作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如:某企业花费2年多时间在某本地网开展一项基于固网变革的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2005年,该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企业随后提出了专利复审请求,2011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维持驳回决定,该技术就此丧失了获得专利权的资格。其申请失败的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在研发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员工保密意识不强,合作研发单位中的一名技术人员将相关研发成果的整套技术资料泄露给了不相关的第三方,直接导致该技术发明专利申报的失败。通过对该失败案例的宣传和讨论,对企业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人员和员工触动极大,这位失败的“老师”给企业全体员工上了一堂很好的知识产权普法课,大家印象深刻。

二是普法和处理企业法律纠纷等法律实践活动和工作相结合。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法律纠纷,通过开展各项企业法律纠纷的处理工作,使原本“干巴巴”的法律条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正面或反面教材。例如:专利人范某告某企业的“小秘书”侵犯了其发明专利,企业收到法院传票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相关专利无效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宣告专利权无效,企业将无效宣告决定书提交某市中院,原告撤诉。通过处理该法律纠纷,使领导和相关部门深刻领会了相关法规和条文,也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企业法制宣传工作应紧密贴近企业业务中心工作。在法律宣传工作中,应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经营中心工作的思路,为他们做好各项法律咨询和服务工作,如:企业每年都会开展相关的应收账款回款工作,企业法制宣传工作应适时地贴近该项工作,与相关业务部门“打成一片”,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急他们所急,见缝插针地开展相关《国有资产法》、《合同法》、《物权法》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使相关法律条款真正深入人心。

3法律宣传工作具有实效性的特点

普法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上适应依法治企方略的要求。同时,作为企业,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法制宣传工作就应该注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贴近企业员工生产、生活,与时俱进地采取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法制宣传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融合力,使普法工作真正实现“吸引人、留住人、改变人”,企业法制宣传工作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在工作实践中,企业可以发挥相关技术优势,将相关宣传知识通过员工经常关注的载体予以传播,除了在企业宣传栏、企业内部报刊上予以宣传外,针对经常接触网络的年轻员工,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站、BQQ等进行宣传,还可通过制作FLASH、手机报等新载体和形式开展宣传与教育;同时,要积极变灌输式为个性化、互动式教育,企业应充分利用内外部法律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互式法律服务。如:通过常年开设法律咨询电话、网络法律咨询等方式就员工关心的法律问题开展个性化、互动式教育,以达到扭转当前“填鸭式”普法的工作局面,只有把握了这样一个规律,才能使企业的普法工作天天都是“12.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企业通过发挥多渠道、多载体的宣教作用,使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企业法制宣传工作有其规律性可循,笔者认为只有认真遵循规律办事,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工作的方式与载体,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效果,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法制 篇7

1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

1.1 初期开创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 人们法制意识逐步增强, 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1985年6月, 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俗称的“一五普法”, 明确要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要有专人负责, 办好法制宣传栏目”。同年, 一档名为《法律与道德》的电视法制节目在上海电视台开播, 这是我国电视历史上第一个法制节目, 它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开始。“它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有案例报道、人物专访等, 主要用生活中生动的实例进行法律教育, 对难以用实例反应的法律知识, 则采用小品形式,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揭开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序幕。”[1]随后, 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始创办自己的法制节目, 《规矩与方圆》、《观察与思考》等一批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已经有几十家电视台创办了自己的法制节目。

1.2 发展繁荣阶段

南京电视台的《法庭传真》节目开播标志着庭审节目这种电视法制节目新类型的诞生, 它以直播案件审理过程的方式, 将法庭开庭现场搬上电视屏幕, 是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次重大突破, 具有开创意义。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社会经纬》节目, 在当时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中成为一面旗帜, 树立了一个标杆。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和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节目的开播,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了繁荣。这两档节目播出频率高, 制作手法专业、成熟, “通过嘉宾讨论, 法律专家分析, 解释法律条文中的相关规定, 解答观众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疑惑”[2], 在业界和电视观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打造出了自身品牌, 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法制节目。

在这两档节目的带动下, 全国各电视台掀起了创办法制节目的高潮。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 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 河北电视台的《反腐警示》, 四川电视台的《道德与法》, 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等等。自此,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

2 电视法制节目现状分析

2.1 电视法制节目的分类

(1) 举案说法类。

该类节目每一期都选取一个案例, 通过与邀请嘉宾或法律专家一起讨论、分析案例的形式, 解释案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给受众以易学互动的平台。“新闻性、法律性相辅相成, 节目深入浅出, 积极展开互动, 让大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了解法律”[3]。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是举案说法类法制节目的典型代表。

(2) 纪实性公安类。

这类节目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 但案情陈述部分重在纪实, 画面语言讲究真实性和客观性, 多采用隐拍、偷拍、抓拍、跟拍等形式, 部分纪实性公安类的法制节目几乎可以做到与正在发生的案件同步进行。以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为例, 在播出警方解救著名演员吴若甫被绑架的一期节目中, 以现场目击的方式进行了报道。从警方得到线索, 到记者跟随警方办案人员到达绑架现场, 再到最后激烈的解救过程都一一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这种纪实的手法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紧张感和可看性, 也给了观众参与到案件中来的感觉。

(3) 庭审直播类。

这类节目把庭审现场直接搬到荧屏上, 通过电视直播法律案件的审理现场, 展现法律程序, 在直播的过程中也插入一些主持人解说或者专家评论等环节。上海电视台的《庭审纪实》、南京电视台的《法庭传真》可以作为此类节目的代表。

(4) 法律援助类。

以百姓身边的纠纷为话题, 通过随行律师的法律援助, 生动地讲解法律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央视《生活》栏目中的“法律帮助热线”可称此类节目的代表。

(5) 益智互动类。

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制内容, 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引观众, 引导观众参与和思考。以本片《法制档案——小岛上的午夜惊魂》 (以下简称《午夜惊魂》) 为例, 案件情节曲折, 通过两个主持人对话交流的形式讲述案件过程, 设置悬念、层层递进, 将案件的真实故事用艺术的手法讲述给观众, 让观众根据所讲述的案情进行推理, 并根据主持人的讲述打破重重悬念, 在节目的最后揭示案件的谜底。

2.2 当代电视法制节目做出的成绩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从创办之初, 到现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节目。“目前法制节目已无可非议的跻身于中国电视台的主流地位。以法律为准绳, 用镜头记录着中国法制生活的精彩瞬间, 从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视角来审视社会生活, 审视情与理、情与法、是与非, 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展示出来, 并寻求法律解决途径和过程, 同时给予道德层面的深刻评判, 为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4]他们以普法为宗旨, 成为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

(1) 节目形式多样, 打造出众多节目品牌。

在我国电视开创法制节目至今的二十多年中,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出现了很多备受观众关注的法制节目。从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 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 到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 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 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 各家电视台的法制节目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他们有的讲述大案要案, 有的直击犯罪抓捕现场, 有的依据案情模拟犯罪现场, 有的进入法庭播报审理现场情况, 有的邀请法律专家以演播室采访形式为观众讲述法律知识, 节目形式多种多样, 通过电视传播让观众了解了更多的法律案件, 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求。

(2) 起到法制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大。

随着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必然承载了我国的法制宣传和舆论监督的职责。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依法行政,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5]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内容, 把握了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 通过在节目中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引导广大电视观众认识事实真相, 分清善恶美丑, 能够起到化解社会矛盾、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通过宣扬法律武器可以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 起到监督有关政府机关部门, 抵制腐败现象作用。

(3) 以普法为宗旨, 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普法应该是电视法制节目的主要目的和宗旨, “实行依法治国, 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6]。借助电视来普法, 通过传播媒体的力量让老百姓更多、更快的了解法律知识, 增加法律常识, 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法制宣传的最佳手段。

中国的电视法制节目与中国当今法治社会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前者可谓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之一, “电视法制节目是电视媒体直接参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对法制建设本身产生了重要作用”[7]。电视法制节目记录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也通过传媒的力量对法制建设进行监督, 并且用传播手段向观众解读法制建设的情形, 培养老百姓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这就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法制化社会建设的脚步。

2.3 当代电视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发展速度迅猛, 发展势头良好,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由于报道题材受限等因素的制约, 电视法制节目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选材有局限性, 节目来源不足导致内容单一。

当今各电视台播出的法制节目中, 大部分案件都属于刑事案件或者民事纠纷, 涉及到婚姻法、合同法等其他一些法律的案件在各台的节目中少有播出, “大案报不了, 小案如鸡肋。那些具有爆炸性的执行 (执刑) 现场、紧张刺激的侦破现场, 不是拍不到就是被政法部门拒之门外,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政法的选题挖掘, 力百倍而功甚微”, 这就体现出了各电视台制作节目时由于选取题材的局限性, 导致了播出内容显得比较单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节目来源不足导致的, 以《午夜惊魂》所属的《法制档案》为例, 制作大案、要案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 但是这类案件的数量是有限的, 并且很多这样的案件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无法配合, 不方便提供案件涉及到的相关线索;或者由于案件性质等客观因素, 不允许将该案情对外传播。这些原因都造成了一些重要案件因为得不到相关素材无法做成节目, 而不能在电视上播出。

(2)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不够强。

各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大多就读的是传媒类专业, 传媒类的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法律方面专业知识的内容, 这就给编导们完成节目稿件或者采访报道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 就不能特别专业的从法律角度去分析问题, 由此可能会使节目的可看性降低。而一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来到电视行业工作, 因为不是传媒类专业出身, 缺少媒介素养, 对于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等知识匮乏, 不懂得如何去制作电视节目, 空有一些法律知识, 在工作中却不能得心应手。因此, 当今的电视法制节目中既懂得做电视又拥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综合素养强的从业人员少之又少, 这也是节目存在的问题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 才能使得电视法制节目的内容更加精彩。

(3) 报道的深度有欠缺, 人文关怀不足。

现在很多法制节目对案件的报道仅仅停留在交代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注重事实阐述而较少有针对关于该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的评论。电视法制节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性, 不能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面上, 向观众讲述案情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普法这一宗旨。要通过对事实的描述, 挖掘出案件发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分析犯罪嫌疑人做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 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 理性的对案件进行思考。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 “电视法制节目往往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就电视法制节目的追求和性质来说, 它需要人文精神的烛照, 但由于担心这样一来会妨害法律的客观公正性, 因而往往是将人文精神排斥于电视法制节目之外”[8]。在节目的深度挖掘中, 不能将法律和人性隔绝开来,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法律上, 把法律作为整个案件的核心, 就显得节目制作理念狭隘了许多, 会使节目制作水准降低不少;如果加入对人的心理分析, 让法律和人性相互支撑, 就会使节目内容饱满许多, 使节目的深度和广度并存。

(4) 强调法律的惩戒功能而忽视保护功能。

目前我们从很多法制节目上得来的信息是,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犯罪分子最终由于自己的罪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强调的是法律惩戒的功能。其实在我们生活中, 法律还有保护公民的权利和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状况是,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民维权意识相对薄弱, 个人权利意识淡薄。电视法制节目作为国家重要的普法形式, 有义务也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提高公众的维权意识, 促进公民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5) 造成负面影响, 给别有用心者提供机会。

如今, 电视频道多, 电视节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一个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怎样才能将法制节目做的精彩、好看, 成为了摆在法制节目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制作法制节目要注重挑选适合电视播出的、有法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案件作为选题, 不能单独为了追求收视率、为满足观众们的猎奇心理而选择一些较为庸俗的没有意义的案件, 最终使得节目水准降低, 给节目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就要求编导们在选择题材时注意好对导向的把关。

另外, 法制节目工作者在制作节目时, 将一些案件的特殊细节过多的表现给了观众。例如把有些暴力、残忍的凶杀案件的画面不加修饰的播放出来, 给观众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刺激感。有一个真实的例子, 警方破获利用银行自动取款机套取他人钱财的案件, 询问作案方法时犯罪嫌疑人说是从某个法制节目中学会的, 也就是那个节目在展现犯罪分子作案方法的细节上过于充分细致, 导致电视机前别有用心的观众学会了作案手法, 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

(6) 法制节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随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繁荣发展, 目前为止全国各电视台开办的法制节目超过了200个, 如此多的法制节目, 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很多法制节目由于选题范围狭窄, 各电视台只能主要选取一些刑事、民事案件来做, 做来做去题材和内容就变得越来越相似。另一方面, 电视节目在制作上有跟风现象, 各个电视台相互学习、模仿彼此节目制作形式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电视台做了这个题材或者形式赢得了高收视率, 其他电视台就争相效仿, “从选题到叙事, 从创作到制作, 甚至是片头、片尾的音乐, 主持人的语气语调和服装造型, 整体的节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的倾向”[8]。各电视台之间的互相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情, 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可以不断提高节目制作水准, 完善节目内容的不足之处, 但如果只是一味的相互模仿, 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创新, 做不出节目的自身特色, 只能使各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同质化, 最终可能会导致此类节目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使观众视觉疲劳, 从而节目的收视率也会越来越低。

3 关于本片《法制档案——小岛上的午夜惊魂》的思考

《法制档案》是江苏城市频道重点推出的又一档法制类节目。这个栏目有别于其它的法制类节目的主要特点就是讲故事, 在节目中, 既有惊心动魄的破案现场, 激烈争辩的庭审直播, 又有帮助弱势群体的法援直通车, 以及悬疑不断的谜案侦探组, 可以说融合了故事的多种元素和形态, 比较受老百姓欢迎。但纵观这期《午夜惊魂》, 还有以下缺陷。

3.1 素材偏少

从整个这期节目来看, 展现在节目中的案件相关素材少之又少, 整个案情基本都是通过两位主持人讲述出来的。节目组收集到的视频和图片素材都是公安机关在结案之后提供的, 只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后期的编辑, 但是如果能够自始至终有媒体介入进行记录和采访, 就会在节目中出现更多关于本案的细节和亮点, 会使节目更加精彩。

3.2 节奏控制有待加强

节目采用悬念大师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创作手法, 根据案情设置了层层悬念, 再通过主持人讲述、案件素材展示、现场模拟、音响音效渲染等方式引导观众, 一步步解开悬念, 最后将案件的真相揭示出来。这种方式吊足了观众胃口, 使观众在看电视节目时如同看侦探小说一般。

虽然使用了悬念设置手法使这期节目增色不少, 但在节目的整体节奏掌控上还需加强。节目在搜索犯罪嫌疑人的阶段投入了大量笔墨, 从遇害饭店老板娘的社会背景开始分析, 到警方对云南务工人员的怀疑, 再到由饭店店员丢失手机找到线索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 各个环节都交代的相当细致, 可是却在节目最后对犯罪嫌疑人的讲述呈现得轻描淡写。没有仔细剖析其犯罪的心理历程, 只是通过他儿子之口对他过去的经历做了简单的描述, 在这其中如果能加入对其妻子的采访, 就可以对他的犯罪心理做出更加深入的探析, 使节目的结构更为完整, 节奏更为合理。

3.3 主持人素养需提高

从节目整体来看, 主持人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两位主持人借助演播室内的场景设计, 向观众讲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这样主持形式, 两个人相辅相成, 使观众看着不觉得枯燥。但是仍可以看出主持人在法律方面的专业素养还较欠缺, 在讲到犯罪嫌疑人之前因为偷盗被判刑时, 女主持人称犯罪嫌疑人为惯犯, 可是从法律角度上讲此时用有前科对其进行定义更加恰当。这就是之前提到的节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还有待加强, 应当更多学习法律常识, 尽量避免节目中出现瑕疵。

4 关于电视法制节目未来的展望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节目从无到有, 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在广播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和变化, 也为了适应电视观众们不断变化的口味, 电视法制节目应当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4.1 培养创新意识, 打造自身品牌

创新是电视节目永恒的发展目标, 只有不断开创新的内容、新的形势, 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要创新, 首先就要避免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体现自身特色。在选题上可以拓宽领域, 不仅局限于观众喜闻乐见的刑事案件、经济纠纷, 还应该关注百姓不熟悉的行政法、国际法以及百姓身边的民事法规。在横向方面, 在关注公、检、法的同时, 还应该关注国家的其他行政部门, 人大、政府机关等都可以纳入报道的范围, 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 空间上可以兼顾国内外;在纵向方面, 在关注刚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案要案等社会热点时, 也可以进行历史的延伸, 关注国内外历史上发生的疑案或名案等。在表现形式上应该更加多样化, 比如, 在灯光照明、音响音效、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打造具有自身风格的亮点, 同时借鉴外国同类型的电视法制节目的长处。为了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可以适当的给节目加以娱乐化因素, 让节目使用的语法语态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百姓。例如, 凤凰卫视的《文涛拍案》, 节目秉承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主持人窦文涛采用的是说书的主持风格, 讲述各类案件, 剖析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 这种独特的节目风格令人称赞, 并且值得借鉴学习。

4.2 提高节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视法制节目要提高收视率, 要得到观众们持久的喜爱, 就要不断培养提高节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组织一支长期的、稳定的节目制作团队, 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使大家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有利于制作出质量好、水准高的节目。通过一些法律专家的帮助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 可以使节目的编导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从而可以更多的挖掘出案件发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剖析犯罪嫌疑人做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 从而对案件进行深度的剖析。

4.3 定位准确, 保证节目质量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法制节目, 都要把坚持普法作为节目最根本的目的和宗旨, 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观众们的关注和喜好, 不能有太多的说教, 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给节目以准确的定位, 做出观众喜爱的好节目。将自身的节目做好定位, 就需要在当今众多电视法制节目中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于好的节目, 要多多学习和借鉴, 取他人之长处, 补己之短处。在学习的同时更重要、更难得的是让自身特别鲜明, 贴近百姓的视角, 以别具一格的手法做出优秀的、观众喜爱的高质量节目。“节目是电视媒体理念与实力的物化, 也是媒体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离开优质的电视节目追求传播的到达率无异于缘木求鱼。”[9]做优质的法制节目首先要选取好的题材和内容, 选材主题要鲜明, 事件要典型, 准确把握法律的内涵, 还要避免向猎奇猎艳低俗化方向发展, 切忌单纯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去选择一些暴力、血腥或者色情的案件进行报道, 这样会降低节目的品位, 使节目庸俗化, 也违背了法制节目创办的初衷。

4.4 坚持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关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 在制作电视法制节目的时候要做到坚持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存在, 就要求节目制作者必须时时处处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重视人性的表达, 传达人的呼声, 而不能就事论事, 就案说案”。[10]坚持人文关怀, 在制作节目时首先要做到从人的角度出发, 分析观众关注哪些、喜爱哪些, 选择他们有兴趣的、具有人文价值的题材;其次要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与被采访人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 尤其是涉及到犯罪分子的, 一样要坚持人格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对犯罪分子、事件的责任人、受害人, 还是他们的家属, 都要表示应有的同情和慰问, 让节目充满人性的光芒。

4.5 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电视法制节目要吸引观众注意, 提高收视率, 在节目中让观众参与进来, 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国内的很多法制节目都有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比如邀请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在节目中与观众进行对话, 为观众提供法律咨询, 帮助大家解答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以及自己解决不了的法律问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 并且贴近民众, 使大家的参与感增强, 从而促使了节目的健康发展。例如美国的Court TV, 他的频道定位理念之一就是“带动观众‘解决谜题悬案’, 参与‘侦破过程’”[11], 他们开办了新闻类、专题类等很多个电视法制节目, 受到本土观众的极大好评, 收视率不停攀升。

在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二十多年中, 法制节目经过多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学习, 创办了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节目, 一步步走向繁荣, 在当今的电视媒体的传播中占有很大的收视份额,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随着节目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不断加强, 节目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必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它也必定会为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更大的辅助作用, 推动见证中国社会法治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2.

[2]满方, 杨海燕.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满方, 杨海燕.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浅析中国电视法制节目.http://www.doc88.com/p-096371153282.html.

[5]满方, 杨海燕.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12, 11.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M].学习出版社, 2003, 6.

[8]胡智锋, 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9.

[9]论地方法制节目的现状及其发展http://wenku.baidu.com/view/2c9d48f9f705cc1755270957.html.

[10][对地方台法制节目的几点思考.http://newspaper.hbtv.com.cn/content/2012-02/22/content_1818106.htm.

[11]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2.

法制 篇8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1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来实施, 把法律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 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 忽略了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 淡化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忽略了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没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阶段,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部分学校的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归入思想品德教育中, 由思想品德老师担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层次, 这样说明了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2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使大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部门基本法, 从整体上把握所涉及的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法律知识等。现阶段,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 法制教育内容也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比较注重知识性, 罗列了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要点、难点等, 内容比较复杂, 涉及到了法律法规比较广, 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上是涵盖了政法院校法律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 而且, 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法学专业教材的思路大致相同, 可以说, 这部教材是各类法学教材的缩写本。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 以为法制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入门课。这样的设置还会使教授者只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教学, 学生只能应付考试, 很难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律能力。

3法制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法制教育会受到课程和学时的限制,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传授的是基础的法律知识, 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并且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没有制定长远规划, 只是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把法律学习看作一门课程, 没有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去。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背诵法律条文, 学生很难理解到法律的本质内涵, 也起不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4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比较专业化, 一方面他们从事法学教学工作, 并进行专业问题的研究, 还有的兼职做律师, 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中的专业法学人才比较少, 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这些兼职教师他们的法学知识比较欠缺, 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就拿不出合适的案例教学活动,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进而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 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 因此,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事, 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维持法律的尊严。所以,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实施依法治国, 建立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阶段,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地、向上的, 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 高校要通过法制教育, 养成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与法律意识, 遇到问题时善于从法律的角度思考, 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用法律的规范约束自己, 使法律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 很多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法制观念淡薄形成的。一些大学生犯罪后才知道法律的重要性, 悔恨自己不懂法, 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1转变法制教育观念, 建立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在法制教育中涉及到思想教育成分, 但是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同。德育主要净化的是学生内心, 但是法制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 独立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法制教学, 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所以, 高校法制教育要和德育相结合, 但是必须建立自身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2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渗透的, 遵守道德包含着遵守法律, 这也即是说, 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 反之亦然。只是道德包含的范围要比法律广, 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法律与道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尊严的维护不仅需要国家的强政措施, 而且需要人们的道德觉悟, 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操, 自觉按照法律规范办事。在生活中, 一些人违法并不是不懂法, 而是因为道德观念差作出了违法的事情。因此,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 要和德育相结合, 发挥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指引作用。同时高校法制教育还要和心理教育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 提高学生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 高校法制教育中统一开设的课程是《法律基础》, 这与高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不符的。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学校类别及专业实际, 除了普及宪法、民法、刑法方面的教育外, 还要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要开设有关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 另外, 还要加强刑事法制方面的教育, 以起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3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构建有效地实践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 能使课堂生动、形象、具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审判法庭进行旁听, 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诉讼程序;也可以请法官来当教员, 用实际案例给学生讲解。另外, 根据学校实际, 还可以和当地的先关媒体法制栏目组建立一定的联系, 也可以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另外, 还要营销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

4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除了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高校教育规律外, 还要熟知系统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培训的力度, 让教师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 ,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中, 为培养对象设立科研基金, 创设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对取得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的力度, 加大对培养对象的经费投入。另外, 还要走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路子, 这也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推行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 从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伟,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革新,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2]赵云芬, 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200412

法制 篇9

(一)传播观念滞后

“六五”普法规划所覆盖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而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又是重中之重,对青少年来说法制观念的确立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六五”普法的很重要的目标即是培养青少年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而公民素质培养更在于对法治社会的原则有基本了解,具有公民社会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而目前我们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刑法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则严重不足,对与公民意识社会培养相关的法律如《宪法》和《民法》知晓率低。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虽然一直强调法制教育,但实际上因缺乏激励机制,如:没有列入教学大纲、不将法制教育内容做为学校教育水平与质量考评的标准之一等,故校方并无动力推动此事。尤其是在当前成绩作为教育结果考量的大环境下,法制教育更处于弱势地位。法制教育走过场,在讲课时间和数量上较为随意。没有统一的法制教育的教材,不能给予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法治观念。

(二)传播手段的陈旧

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手段有限、经常大班式的讲座是法制宣传教育常用的形式,讲课内容又枯燥无味。例如:全校师生集中听取法制讲座。除了讲座一种形式以外,极少有学校还有其他更为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法制传播。因此这种填鸭式的灌输,让法制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法制宣传是单向传播,缺乏互动。体验式教学固然好,比如走近监狱、少管所等,还可以举行学生模拟法庭等,但受到的条件限制颇多,只能偶尔为之,不能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同时法制宣传不能针对特定年龄层次,做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属于粗放型的宣传,例如在一所学校中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对所需要的法制观念有差异,而不分层次的宣教,影响了传播的效率。

二、电视媒体青少年法制宣传的优势

(一)电视媒体覆盖广,影响力大

大众媒体兴起后,尤其是电视媒体兴起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在青少年法制信息传播的通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1]“在青少年使用媒介的实际情况调查中,显示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大众传媒是电视(50.4%),其次是报刊杂志(38.5%)和课外书(36.3%),再次是广播(30.9%),最后是互联网(27.2%)。”[2]这说明在所有的传播渠道中,电视仍然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电视节目类型的占比来看,法制类电视节目几乎占有整个专题类节目的近19%,播出量占专题类节目的10%。因此电视法制节目也是宣传法制的主要渠道,它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信息载体。现代青少年从电视上获取的信息并不少于他在学校里所习得的。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形成,对法律事件的理解和判断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应更加重视电视媒体。

(二)电视的表现手段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自我独立人格的形成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对社会和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在形成之中,学习是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需要完成的任务,为进入成人的规则社会做好准备。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更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图像化的具象的接受方式是青少年更喜欢也更易接受的方式。而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图像等视听手段的运用,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手段,如报纸、杂志等所不能比拟的。例如福州电视台《法眼》节目,曾使用情景短剧、案件模拟拍摄、纪实、现场讨论等多种表现手段来制作节目,以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其次青少年有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已有的结论、判断,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动摇、怀疑,进而持否定态度。受众的逆反心理则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3]对青少年而言,传统的宣教式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法制宣传持否定态度,这样传播就可能是无效的。而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天然地具有一种平民气质,因此在法制宣传上,以一种更为平等的视角、双向的沟通来完成交流。这样青少年是主动自愿地接受信息,因此这样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替代的。

三、电视媒体法制宣传策略

电视媒体是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另一重要渠道,甚至是学校法制教育的最有助益的补充,因此充分利用好电视媒体的宣传策略,并利用媒体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学校的法制宣传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将会使青少年法制宣传效果达到最优。

(一)选题策略

要传达法制理念,要选题上贴近青少年,要让青少年感受到法律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以福州电视台的《法眼》节目为例,在节目的选题上,控制刑事案件的比例,选题范围涉及到网络安全、交通法规、校园暴力等,更注重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许多案例来自于教育局德育处,该部门因掌握了青少年问题的大量数据,能较为集中地反映青少年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成了我们选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选题的把握上更倾向于选取那些青少年身边发生的事件,但是却具有法律价值。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与切己利益有关的事件入手,这对青少年的法制启蒙更为重要。许多青少年社会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充满疑惑,因此节目要因势利导借助青少年感兴趣的事件进行传播。比如《法眼》策划的一期选题,在微博上流传这样一条信息,某学校旁的拌面店故意刁难老人,不收老人的零钱,这条消息经学生们的微博转发引起了拌面店周边学校学生的强烈关注,纷纷到店里讨说法,引起一场风波,后经证实这条微博是一条网络流言。节目组认为,首先这样的选题贴近青少年,就是青少年与己切近的事件,其次案例潮流新颖,新媒体在学生中相当流行,因此这样的选题,会引起青少年的关注,最后如何面对新媒体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网络流言、隐私等,青少年概念模糊,而这正是一次普及法律知识的良好时机。节目播出后,不仅有很好的收视效果,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益。《法眼》设立专题策划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制作法制教育系列专题片,连续5年,每年5期,选题覆盖亲子沟通、交通安全、网络犯罪、公民意识等内容,如:《青春防火墙》、《虚幻竞技场》、《“友情”现形记》、《血色轨迹》、《沟通的方程式》等,为青少年呈现一个多元的、有广度的社会视角,其中有7集专题片被全国普法办收录,作为青少年普法读物,也成为福州教育局网青少年宫中最重要的法制宣传内容。通过电视宣传的正确引导,为青少年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图景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

(二)互动性策略

如今的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强,遇到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在进行法制宣传时,单向传播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参与性强的节目,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更易达到传播效果。《法眼》首先在制作青少年法制专题的节目中就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育者、法学专家、社会学者参与讨论,并由警官、检察官、法官结合案例,从不同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联合教育局、司法局等部门每年都组织福州市2000多所中小学校100多万中小学生观看青少年法制专题,并连续举办了5届“聚焦法眼、快乐学法”福州市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除了征文比赛以外,我们增加了节目制作之前的问卷调查,对专题节目进行提前预热,同时在节目播出后及时进入投稿选手的家庭进行采访反馈。活动期间每年都有数万多中小学生主动投稿参与,学校方面也积极配合,家长也更愿意接受,法制宣教的三位一体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线下活动策略

《法眼》宣传的线下活动有两个评判的标准:一是宣传效果,二是覆盖面。因此《法眼》整合相应的资源,通过线下活动可以达到法制优质的宣传效果和覆盖面的最大化。2009年《法眼》成立了“法眼服务团”,由律师、媒体人、法官、警察、心理咨询师等构成,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自2009年开始,“法眼服务团”联合教育局和司法局走进抽取的150所中小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因“法眼服务团”的成员来自一线的工作岗位,他们有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再配合电视台影像制作的优势,所以“法眼服务团”为青少年带去了一场场生动活泼的法制演讲和活动,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这些活动被录制成音响制品,向全市中小学进行二次传播,达到了法制宣传对中小学的全覆盖。

每年的“青春”法制教育系列专题播出时,《法眼》都展开大规模的线下征文活动,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关注了,就是一个家庭的关注。活动期间共收到征文18多万篇,所有写征文的学生,首先是看过节目,并且认真思考才能写作,因此这非“沙发土豆式”被动接受,而是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对法制事件的思考中去。法制宣传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而线下征文活动调动了三方的积极参与,节目的影响力也更广,知晓率更高。

四、结语

法制节目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教育的力量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电视法制节目因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宣传手段多样,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作为媒体人更应恪守媒体道德,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法制观念服务。

摘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培养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传播观念滞后,手段陈旧的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利用好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采用何种传播策略更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做探讨。

摔法制敌 篇10

一、扛肩推摔

1、实战情景:

敌用高腿法向我头部踢来时,我看准时机,迅速下潜近敌身(图1);随后我突然起身,以肩扛敌大腿(图2),随即向前上猛推,将其摔倒(图3)。

2、技术分析:

此动作对我方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要敢于近身。因为腿法攻击力量大,如果下潜躲闪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但腿法攻击路线较长,速度一般较慢,只要我看准时机近

身,便可避开对方腿击路线长的优势,一举将敌摔倒。

3、动作要求:

看准时机心不慌;进步下潜拳击裆;起身扛肩力突然;前推上扬将敌摔。

二、接腿绊摔

1、实战情景:敌起腿向我身体踢来,我用抄抱动作接敌小腿(图4);随后我背步向前,用脚绊敌支撑腿将其摔倒(图5)。

2、技术分析:

绊腿摔具有突然、迅速的特点,但此技术接腿是关键。接腿一般采用抄抱动作,抄抱时我应接敌小腿或脚踝,并且横向侧身减少我胸腹部受力。接腿后的背步动作,平常练习时做到起动突然,交叉到位。

3、动作要求:侧身抄抱接腿准;背步绊腿摔敌狠。

三、别肘踏膝摔

1、实战情景:我从一侧主动靠近敌方,迅速抓握敌手腕上扬外别肘,迫其下蹲(图6);随即我起脚下踏敌膝窝将其摔倒(图7)。

2、技术分析:

此技术是上下结合战法的具体表现。我主动接近敌一侧,抓握手腕外别肘时,一定要破其重心。此时,我应翻敌肘、扣敌手背,以反关节技术迫其下蹲。下踏膝窝动作是顺势之作,应迅速击之。

3、动作要求:

扣腕别肘迫敌狠;起脚踏膝不留情。

四、抄腿撩裆摔

1、实战情景:

敌用腿踢击我身体时,我迅速用抄抱动作接敌小腿(图8);随后,我垫步起脚撩击敌裆将其摔倒(图9)。

2、技术分析:

此技术采用打摔的战法,对敌裆部的打击一般是致命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当仅作表示,点到为止,注意安全。但我垫步起脚一定要快,因为接腿时,我方暴露面太大,易遭敌打击。

3、动作要求:

抄抱接腿准;垫步撩裆狠。

五、踢腿压颈摔

1、实战情景:

敌起腿踢击我上体时,我迅速以抄抱动作接敌小腿(图10);随后,我脚踢敌支撑腿,手压其颈将敌摔倒(图11)。

2、技术分析:

此技术采用了打击支撑腿的摔法。在接腿后,我立即打击敌支撑腿,使其无法支撑,加上我下压敌颈形成合力一举将敌摔倒。

3、动作要求:

接腿抄抱准;踢腿下压猛。

六、抱腿扛肩摔

1、实战情景:

敌起腿向我头部击来时,我迅速下潜抱其支撑腿(图12)随后突然起身发力,将敌从我肩上摔过(图13)。

2、技术分析:

下潜抱腿要胆大心细。一般是对方用高腿法时,我迅速使用此动作。抱腿后,突然起身,要充分挺腰发力一举将敌摔倒。

3、动作要求:

下潜抱腿准;起身发力猛。

七、砍喉勾腿摔

1、实战情景:

敌起左腿弹击我裆部时,我迅速躲闪挂接敌腿(图14);随后我垫步勾击敌腿,用右手砍击敌喉将其摔倒(图15)。

2、技术分析:

弹踢迅速难以防范,如果正面接腿一般无法完成。只有避开其攻击方向,侧向躲闪,然后挂接腿。接腿后,以勾击支撑腿和砍击喉部的组合动作将敌摔倒。

3、动作要求:

闪身挂腿准;砍喉勾击狠。

八、掀腿砍脖摔

1、实战情景:

敌起弹腿踢击我裆部时,我迅速闪身挂接敌腿(图16);随后,我前垫步左手砍击敌脖的同时右手上掀敌腿将其摔倒(图17)。

2、技术分析:

接挂弹踢技术要求高,一定要闪身快,挂接腿要准。垫步砍脖与上掀敌腿一气呵成。

3、动作要求:

闪身挂腿准;掀腿砍脖狠。

九、扣踝涮腿摔

1、实战情景:

敌起腿向我胸部蹬来时,我迅速扣接敌脚踝(图18);随后,我左脚向后撤一大步的同时双手将敌腿从我膝前涮过,将其摔倒(图19)。

2、技术分析:

扣接脚踝时,我应有后闪的动作,减少敌腿对我胸腹部实施打击的可能性。接腿后,撤步涮腿要协调一致,改变敌腿的用力方向。

3、动作要求:

扣接脚踝准;撤步涮腿快。

十、闪身抱腿摔

1、实战情景:

敌用腿踹击我上体时,我迅速闪身挡推敌腿(图20),随后我上步抱腿,以后拉肩顶之合力将敌摔倒(图21)。

2、技术分析:

踹腿力量大,如果强行接腿,遭打击的可能性极大。我应主动闪身避其锐气,从侧向挡推改变其方向。抱腿后,拉顶要协调。

3、动作要求:

上一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一篇:涉外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