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全身骨显像

2024-07-02

SPECT全身骨显像(精选五篇)

SPECT全身骨显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仪器

收集2009年1~7月份在我科行骨扫描阳性患者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2~80岁。99m Tc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MDP(亚甲基二磷酸盐)由北京欣科思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SPECT为GE公司Infinia VC Hawkeye SPECT/CT,配备低能高分辨准直器,EFB软件为GE公司提供。

1.2 研究方法

静脉注射99m Tc-MDP 925 MBq(25 mci),注药后嘱患者多饮水,检查前排空小便,2.5~3 h后行骨显像。

a)全身骨扫描,扫描条件:采用连续WB采集模式,采集速度为10~12 cm/min,选择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采用自动人体轮廓轨迹方式同时完成前、后位全身骨显像。

b)阳性病灶采用局部骨SPECT/CT进行采集,用Infinia VC Hawkeye SPECT/CT先进行局部骨断层后进行X线扫描,再行图像重建及融合。

c)EFB扫描,5 min/每床位,一般从头顶到膝关节需3~4个床位,15~20 min完成。采用EFB软件进行全身3 D图像重建。

两位以上高年资医师同时阅片,观察全身平面骨扫描+SPECT和CT数据配准的同机融合图像与EFB对病灶的诊断效率;同时分别对病灶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ROI内的总计数T,对于对称性骨质结构,如肋骨病变,则在健侧病灶对应位置复制与病灶大小相同的ROI;对于非对称性骨质结构,如脊柱病变则在上或下一个椎体复制与病灶大小相同的ROI,得到另一放射性总计数B,将三种方法得到的T/B值进行比较。

1.3 病灶判断标准

骨显像阳性病灶诊断标准:骨局限性放射性浓聚或稀疏明显高或低于对应部位或邻近骨部位,黑白图像上相差3个或3个以上色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FB与全身平面骨显像的发现病灶数比较

25例骨显像阳性患者临床诊断发现62处异常放射性浓聚,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病灶53处;EFB发现病灶57处,并排除全身平面骨显像假阳性病灶4处,其中1处为输尿管与骶髂关节重叠所致(见图1),2处为尿液污染体表所致腰椎处异常,1处为注射显像剂残留于肘关节处无法分辨所致。

EFB较全身平面骨显像检出病灶数目多(见图2),而与临床诊断检出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时间明显较SPECT/CT显像时间短。EFB比全身平面骨显像更易发现病灶,提供全身骨显像的同时,并提供局部断层图像,易于分辨病灶部位及剔除骨外放射性摄取灶,检出数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EFB与全身平面骨显像的病灶T/B值比较

EFB法处理图像全身骨骼显示更清晰,放射性在病灶处浓聚更明显。应用ROI技术分别对EFB和全身平面骨显像病灶半定量分析,得到EFB T/B值为1.78±0.29,全身平面骨显像T/B值为1.34±0.2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污染处,两者的T/B值分别为1.58±0.25和1.14±0.1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但是特异性较低的检查[1],全身骨扫描为临床中常用的采集方式,因扫描条件的局限,可疑病灶常显示不清或定位不准而影响临床诊断工作。通常在病灶显示较模糊、无法区别解剖位置或病灶大小时要在此基础上加做局部平面骨显像或局部断层骨扫描,检查时间相应明显增加,一般全身扫描+1个床位的断层显像需大于40 min,而临床上有时需2个甚至以上床位的断层,每个床位的断层需时大于20 min,这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因疼痛无法忍受长时间固定体位的患者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并且对于患者数量较多的医院,长时间检查一位患者,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带来其他患者检查等待时间延长,出现信息量丢失明显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多数医院只做全身扫描而不做局部断层的主要原因。EFB是基于GE Infinia快速骨扫描技术可以将骨扫描的采集速度降低一半,或者快速完成全身断层显像。通过对SPECT成像系统的物理参数的分析,引入了一个相应的3 D物理模型,从而达到了比现有的SPECT骨扫描过程缩短时间一半,并保持同样的图像质量;为用SPECT断层扫描替代平面全身扫描提供了可能。

图1A全身平面骨显像图1B~1D EFB显像(1B为冠状位、1C为横断面、1D为全身图像)图2A全身平面骨显像图2B~2E EFB显像(2B为冠状位、2C为矢状位、2D为横断面、2E为全身图像)

SPECT/CT融合显像可灵敏地发现病变,引导读片者仔细分析可疑部位的CT,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作出早期诊断。郑建国等[2]研究表明,在其研究中6例最终确诊为骨转移的患者,当初融合显像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在CT还没有发现明显变化时,SPECT/CT已经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诊断准确率达70%以上。岳明纲等[3]报道,SPECT、CT以及SPECT/CT对49例患者的94个病变椎体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4%、86.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72.5%、98.0%和96.1%。王进等[4]也报道了SPECT/CT断层融合的应用价值。因此由其为确定病灶性质的标准是目前来说较为科学的判定方法。

正常骨显像骨浓聚显像剂的量各部位不同,一般扁平骨较长骨清晰,长骨的骨骺端较骨干部分浓聚多,所以颅骨、胸骨、肋骨、髋骨等扁平骨以及各大关节部位显像清晰。常规方法的图像处理,无论是增减阈值还是扣除本底,改变的只是图像的灰度对比值,无法改变图像的放射性分布,所以对图像分辨率没有提高。另外,阈值增减的幅度或本底扣除的多少都是由操作者来决定,与个人感觉及经验有很大关系,主观性很强。GE的EFB技术通过对图像迭代重建过程中把3D物理模型作为新加的参数导入,而使计数不足的骨扫描图像恢复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

相对于通过改变放射性药物、采集条件或仪器条件等提高骨显像图像质量及采集时间的方法,EFB无需考虑药物及仪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降低了常规方法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提高常规骨显像的图像质量,明显缩短受检者的检查时间并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因而它是提高骨显像采集效率的有力工具。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需大量数据校正EFB采集最佳时间与方式。EFB 3 D显像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全身骨断层显像的方法,较平面扫描有很高的检出率,但能否取代常规骨扫描+局部骨断层显像成为临床常规方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是否存在假阳性问题,还有待于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4 结论

EFB全身骨断层显像较全身骨显像在定量分析方面有良好效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身骨断层显像,提高检出率,在核医学骨显像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Infinia快速骨扫描技术(Evolution for Bone,EFB)在骨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在常规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异常核素浓聚灶的患者,行局部骨断层,同时获得局部骨断层图像、同机定位CT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最后进行快速骨扫描技术扫描及处理。结果 25例骨显像阳性患者骨断层显像与同机定位CT显像发现62处异常放射性浓聚,其中病灶58处;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病灶53处;EFB发现病灶57处,EFB技术更易发现病灶、分辨病灶部位、提高诊断率。结论 Infinia快速骨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全身骨显像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关键词:快速骨扫描技术,骨显像,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朱明,屈婉莹,赵洪山,等.全身骨显像操作技术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20(1):20-23.

[2]郑建国,赵波沣,于治国,等.SPECT/CT融合显像在肋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6):925-928.

[3]岳明纲,王茜,秦淑玲,等.骨断层显像与同机定位CT进行图像融合对诊断脊柱骨转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4):202-204.

全身骨显像:发现肿瘤骨转移的能手 篇2

全身骨显像(俗称“骨扫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发现全身骨骼组织代谢异常的核医学影像检查,它与局部骨骼X线检查的不同之处在于,检查前需要注射放射性药物(骨骼显像剂),等骨骼充分吸收3小时后,再用探测放射性的显像仪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探测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可发现某处骨骼对放射线的吸收异常增加或减少,即有放射性异常浓聚或稀疏现象。骨显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比X线及CT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早期骨转移病灶。全身骨显像已成为临床检查肿瘤骨转移及随访的最有效、最简便、最快捷、最常用的手段。尽管检查骨骼病变的方法很多,如X线、CT、磁共振等,但只有SPECT全身骨显像能够一次扫描完成全身骨骼的检查。在国外,该检查是癌症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除了用于早期发现骨转移外,骨显像还用于肿瘤患者的随访、分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研究显示,20%-30%的癌症患者在最初3-4年有新的骨转移发生。国外文献报道,乳腺癌患者的骨显像在4年内由正常转为阳性的概率,I期患者约为7%、Ⅱ期患者约为25%。Ⅲ期患者约为58%。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的患者,术前应进行骨显像,不仅可以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医生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案,还可以作为以后随访对比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定期进行骨扫描随访检查,最初2年内每半年检查1次;2年后,无症状患者每年随访1次,有症状患者随访次数相应增加。

骨显像检查过程中为什么要多喝水、多解小便?

骨显像检查需静脉注射显像剂(99mTc-MDP),3小时后进行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注射药物后大量饮水,可促使多余显像剂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放射性显像剂在体内的滞留。排尿可减少膀胱内尿液的放射性对影像的干扰,使骨骼显像更加清晰。

SPECT与CT有什么不同?

核醫学的SPECT和放射科的CT完全不同。核医学检查要先注射显像剂,通过仪器探测显像剂发射出来的放射性来显像;CT是通过X线球管发射X线穿透人体进行成像。放射医学是从解剖结构来观察病变,核医学是从功能、代谢、血流来发现病变。新型的仪器(SPECT/CT)把两者合二为一,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既可以显示代谢改变,也可以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称为融合图像。

除恶性肿瘤患者外,还有哪些患者需要做全身骨显像?

除恶性肿瘤外,全身骨显像还用于早期诊断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评价,各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断,以及X线检查未能确定的隐匿性骨折等。

ECT全身骨显像临床应用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142例, 女157例, 年龄33岁~88岁, 其中40岁以下6例, 41岁~50岁45例, 51岁~60岁73例, 61岁~70岁79例, 71岁~80岁73例, 81岁以上23例。患者科别中肿瘤科69例, 乳腺外科54例, 呼吸内科40例, 胸外科27例, 泌尿外科17例, 骨科17例, 心内科17例, 老干老年科14例, 风湿免疫科10例, 肾病内科8例, 消化内科8例, 其他18例。以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疼痛查因及肿瘤治疗前后检查为主要目的。

1.2 仪器使用及方法

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 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西门子公司e.cam单光子可变角双探头SPECT进行显像。患者经静脉注入99mTc-MDP555-1110MBq (15~30m Ci) , 饮水500~1000 m L, 多次排尿, 3 h~4 h后采集, 显像前排尿, 摘除身上金属物品、假乳房等。嘱受检者仰卧, 双手掌贴于检查床, 双第一趾骨靠拢, 双跟骨分开, 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全身前、后位扫描, 采集矩阵256×1 024, 扫描速度12~18 cm/min, Zoom1,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 调整本底与图像对比, 达到最佳诊断图像效果。必要时可进行三时相法、四时相法、局部或断层显像采集。

2 结果

299例病例中239例显像阳性, 其中, 肿瘤骨转移者199例、占66.6%, 局部骨折者8例, 代谢性骨病者6例, 骨性关节炎者22例, 缺血性骨坏死者2例, 假体松动或感染者2例。余为阴性。

3 讨论

3.1 ECT全身骨显像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 已成为ECT日常检查工作之一, 随着医学的发展, ECT骨显像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1]。骨显像的适应证有: (1) 早期发现骨转移癌并随访。 (2) 对于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寻找病因。 (3) 原发骨肿瘤者, 寻找其骨骼转移灶。 (4) X线片阴性而临床可疑的骨折, 鉴别陈旧性骨折和近期压缩性椎体骨折。 (5) 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6) 代谢性骨病的临床诊断。 (7) 缺血性骨坏死的临床诊断。 (8) 骨活检的定位。 (9) 移植骨血供和存活的监测[2]。对于可疑或确诊肿瘤患者来说, ECT全身骨显像可通过一次成像显示全身骨骼, 了解全身骨骼转移性病变, 探测成骨病变灵敏度高;与放射性检查相比, 发现病灶不仅早, 而且多, 阳性率高[3], 弥补了X线片、CT及MRI的不足。目前, ECT全身骨显像已成为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4]。

3.2 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中的应用: (1) 分期。骨显像能确定肿瘤骨转移的范围和程度, 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淋巴结阳性、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升高、骨痛的患者, 以及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肿瘤患者, 骨显像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2) 预后。骨转移局限者预后也较好, 骨转移的部位也影响着预后。骨转移呈溶骨性改变者, 很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 如能提前预判并及时进行干预, 则可以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 随访。骨显像可用于病情发展的监测, 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新的骨痛及其他不适症状或肿瘤标志物升高时, 宜及时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 (4) 疗效观察。骨显像可观察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原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数目减少, 范围缩小, 放射性摄取减淡或消失, 是延长存活的指征[5]。

3.3骨显像虽有其固有优势, 但由于特异性差, 常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技术互相补充。X线平片检查是骨关节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经常作为诊断骨转移的初筛手段和对骨显像可疑四肢骨骨转移的进一步诊断手段。CT扫描可明确显示局部骨骼有无骨质破坏, 并且显示病灶的数目比平片更多, 范围更广, 通常作为骨显像可疑中轴骨骨转移的进一步诊断手段。MRI表现骨髓的能力明显优于骨显像, 骨转移首先从骨髓开始, 当肿瘤细胞浸润或骨髓被肿瘤细胞代替时, MRI呈阳性。

3.4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显像前24 h内不做消化道造影;要保证显像剂单独、完全经静脉进入体内;要选择健侧上肢的血管注入显像剂;鼓励受检者于注射显像剂后即刻至2 h内而不是临显像前饮水, 多次排尿, 特别是显像前排尿;显像前摘除身上金属物品、假乳房等;要结合ECT的性能选择最佳扫描速度;在常规骨显像的基础上为正确显示特殊部位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和形态, 需加做局部特殊体位显像;图像处理时要排除膀胱和其他可能造成伪影的放射性浓聚;选择合适的对比度和灰阶, 以利于显示病变真实的部位、形态和放射性分布, 避免造成误判。在判断结果时, 应尽量减少在良恶性病变间模棱两可的诊断,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总之, ECT全身骨显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特别是用于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其能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骼受累情况, 在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像学价值,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3.

[2]2007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6.

[3]王国惠.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 9 (6) :471.

[4]梁绍奖, 黄茂政.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J].医学文选, 2005, 24 (5) :682-683.

心理护理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2月住院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890例, 男510例, 女380例;年龄24~87岁, 中位年龄61岁;其中肺癌127例, 乳腺癌82例, 前列腺癌30例, 其他恶性肿瘤651例包括鼻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等不明原因怀疑骨转移。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的单探头ECT机, 配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mTc-MDP (亚甲基二膦酸盐) 720MBq (20mCi) , 2~4h后行前后位和后前位全身骨扫描, 从头到足一次连续采集获得全身显现图。采集速度8~10cm/min, 矩阵256×1024, 总计数14×103。

1.3 适应证

有恶性肿瘤病史者;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转移灶者;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定期作全身骨显像, 有助于疾病分期和治疗方案。

2 心理护理

2.1 消除患者顾虑

现今利用核素对肿瘤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是一个常规的项目, 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对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的认识和了解内心会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2]。加上自身患癌症的压力, 甚至有患者产生心理障碍, 拒绝接受检查。即使接受此项检查, 也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担心核素对人体损害, 药物注入人体后会长期存留, 导致强大的辐射杀伤力, 影响身体健康或生活质量。这种心理不但来自于患者本身, 还影响到患者家属, 给医师和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负担。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运用心理学知识集中某一时段绐予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不断调节患者情绪, 以消除其不良心理[3]。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前及检查后的心理护理, 不但有助于医师的诊疗工作, 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由于少数家属对患者进行核素检查的不理解, 使患者产生抵触心理, 医护人员应早发现及早向家属解释, 骨显像剂99mTc-MDP半衰期只有6.02h, 因此在注射显像剂后12h内, 患者不宜接触孕妇, 儿童。避免患者因此产生的孤独感, 而不配合或放弃治疗, 延误病情。

2.2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首先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 开展核医学相关知识和健康宣教, 解除家属的疑虑, 尽可能取得家属的信任及理解, 以其配合医护工作, 帮助患者顺利做好检查。对患者检查前的心理护理更是至关重要。患者首先要承担癌变的心理负担, 并已产生消极情绪, 对此项检查的不理解更是加重了患者的不安和抗拒心理。医护人员尽可能注意避免使用敏感词语和医学术语, 采取肯定的语言, 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明确检查的有利性,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 减少甚至不出现负面的检查现象, 包括心理、身体和检查效果等方面。

2.3 注射骨显像剂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准备及配合[4]。同时给予前、中、后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5]。注射显像剂后, 嘱受检查患者2h内饮水>1000ml, 鼓励患者尽量多饮水、多排尿。对行肿瘤化疗、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及需饮水者, 可通过输液补充液体;不能自解小便或尿失禁可在检查显像前给予导尿接引流袋排空膀胱, 提醒患者注意不要将尿液污染皮肤和衣裤而造成显像的假阳性。检查前协助患者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 避免产生假的骨放射性“冷区”或患者体内、体表“异物”所引起的“冷区”相区分[6]。护理人员注意观察等待检查患者, 对烦躁、焦虑及临时逃避检查的患者, 应立即给予安慰鼓励, 与家属一起做好疏导工作, 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 控制好患者的情绪, 保持良好心理进行检查。对部分肿瘤患者骨转移易产生剧烈疼痛, 检查时因疼痛而不能卧床或保持体位不动者, 可先给注射镇静药或止痛药, 使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固定体位不动, 避免产生伪影。

2.4 检查后护理

患者检查后予以心理沟通, 在交谈中保持态度温和, 热情对待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医护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引导患者配合后续治疗, 消除患者由于恐慌带来的不良反应。检查结束后, 嘱患者尽可能多饮水、多排尿, 以助显像剂排泄[4]。对不能自解小便的患者劝其保留导尿管一段时间, 方便核素排除。有部分患者检查后出现头晕、呕吐、身体不适, 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随访, 解释检查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全身骨显像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吸收辐射剂量更低, 且无检查禁忌证[1]。其出现的头晕、呕吐、身体不适, 有可能来源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自身疾病及检查出现恐慌, 引起心理的不良反应, 以此解除患者心理顾虑, 稳定情绪, 减轻由检查带来的负面反应。

3 结 果

接受检查的890例肿瘤患者中, 阳性227例 (25.5%) , 阴性663例 (74.5%) 。通过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 能有效减轻患者恐惧、害怕的心理, 检查均获成功, 无1例发生意外。图像清晰, 对比度好。

4 小 结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现代癌症骨转移的检查诊疗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而合理完善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师和患者顺利完成此项检查。这需要护理人员敏锐的专业感知和观察力及交流技巧, 同时应注意探讨患者的心理规律,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配合全身骨显像检查, 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 利于疾病的转归与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890例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的骨转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包括检查前健康教育、检查后心理护理及指导。结果 890例肿瘤患者中, 阳性227例, 阴性663例。通过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恐惧、害怕的心理。结论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骨转移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 提高检出率, 减轻患者紧张情绪及由于检查所引起的不适。

关键词: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伯岺, 刘纯.核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40-150.

[2]徐艳.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 2010, 21 (1) :94.

[3]张翠萍, 陈玲.强化心理康复教育对乳腺癌患者参加日常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3) :15-16.

[4]江爰梅, 黄珊菊.CT增強扫描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 (7) :93.

[5]谭彩琴, 曾玉英, 甘汉娜.心理健康指导对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3) :18.

SPECT全身骨显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以骨痛就诊的患者49例, 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选择条件:患者均无创伤史, 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 骨痛时间大于2个月。年龄40岁~76岁, 平均年龄52岁;男27例, 女22例。

1.2 方法

静脉注射显像剂99 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555~925 MBq (15~25 m Ci) 后嘱患者1 h内饮水1 000 m L以上, 3 h~5 h内进行图像采集, 检查前排空尿液, 以减少膀胱对图像的影响。显像仪器为GE公司生产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设定扫描速度为14 cm/min, 采集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体位不动。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加做局部或其他体位显像。

根据显像结果, 进一步进行CT、MRI、骨髓穿刺、肿瘤标志物化验等相关检查, 随访患者6个月, 明确最终诊断。

2 结果

49例骨显像中阳性病例40例, 阳性率81.6%;多发骨质代谢增高37例, 其中35例有恶性肿瘤病史, 2例经骨穿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提示代谢性骨病的骨显像1例, 图像特征为全身骨骼显影异常清晰, 骨与软组织对比良好, 结合患者肾输尿管结石病史、多处骨质疏松的X线片表现, 进一步化验甲状旁腺激素及CT检查, 高度提示甲状旁腺腺瘤, 术后病检得到证实, 为困扰患者4年的病痛明确了诊断, 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符合肺性骨关节病“双轨征”图像特点的2例, 根据显像结果, 进一步针对性检查胸部CT及支气管镜等, 最终诊断为肺癌。骨显像阴性病例9例, 阴性率18.4%。经化验风湿系列、疼痛部位CT或MRI检查、化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最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老年性骨质疏松3例,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随访6个月, 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所减轻。仍原因未明者2例。

3 讨论

骨痛是困扰很多患者的一个常见症状, 严重时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大多数骨痛是暂时的, 经过止痛、理疗、封闭等治疗可以缓解, 但是对于长期、多处骨痛的患者, 尤其是老年人尽早查明引起骨痛的原因非常必要。全身骨显像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操作简便、安全无创, 对骨骼病变的检出有较高的灵敏度, 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检查对明确骨痛的病因非常有价值, 可以为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指明方向。

骨痛是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的常见症状, 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如出现骨痛症状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检察, 以明确引起骨痛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全身骨显像能较早发现骨转移灶, 有报道[1]骨显像对骨转移的检出率达94.3%, 对于多处骨痛的肿瘤患者更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有学者报道[2]有骨痛的各类型肿瘤患者骨转移率平均为64.7%, 其中以前列腺癌为最高, 主诉骨盆骨痛的患者骨转移率最高。全身骨显像可早期发现骨骼异常, 应作为原因不明骨痛患者常规首选检查手段[3]。

全身骨显像是发现肿瘤骨转移较好的检查手段, 同时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畸形性骨炎等病变也有其特征性表现, 这些表现虽然不能直接明确诊断, 但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检查指明方向, 为疾病的早期确诊提供有力的依据。

骨痛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 部分患者以骨痛为首发或惟一症状, 国内资料统计显示, 以骨痛为首发症状者占55.2%~73.9%。很多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因其他症状不明显而导致长期的误诊误治, 耽误病情, 因此对于怀疑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行骨显像检查有一定的意义。

骨显像阳性对于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 同样骨显像阴性对临床诊疗也有重要价值。一个正常的骨显像可以排除转移性肿瘤及原发恶性骨肿瘤、大多数良性骨肿瘤、闭合性骨折等多种疾病。综上所述, 对于无创伤史的长期骨痛患者, 进行全身骨显像非常有价值。

全身骨显像的缺点是其特异性不高, 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图像时结合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量, 必要时通过复查来判断异常显像的病变性质, 发挥核医学显像的优势, 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惟誉, 杨丽珠, 刘用华.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肿瘤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8, 8 (2) :87.

[2]程义壮, 刘学公, 洪波, 等.肿瘤患者的骨痛与骨转移分析[J].安徽医学, 2003, 24 (6) :12-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SPECT全身骨显像】相关文章:

放射性核素显像05-15

甲状腺核素显像05-27

全身反应06-07

全身振动训练06-24

全身反应法06-28

全身体格检查标准05-27

全身petct检查07-31

全身麻醉课堂教案04-21

中国女人赤露全身上下05-17

怎样让全身变白05-03

上一篇:北京高校下一篇:利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