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训练

2024-06-24

全身振动训练(精选三篇)

全身振动训练 篇1

近年来,全身振动训练己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并作为肌力训练的手段之一,在体育竞技运动时的热身、牵拉、肌肉放松、力量训练及骨关节损伤康复、老年人健康预防等方面均发挥着独特优势[2,3]。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Mattews等学者报道了利用振动训练刺激肌梭以引发肌肉强直性振动反射(tonic-vibration-reflex),从而刺激瘫痪患者肌肉的活动[4]。这种加速的身体运动能够很好地改善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肌肉柔韧性,明显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质疏松[5]。全身振动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单位的活性,达到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的效果[6]。本研究主要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烧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在本院康复的下肢烧伤并步行能力障碍患者60例,所有对象均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均符合1970年上海全国烧伤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7],烧伤深度采用四度五分法,均为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计算采用中国新九分法,烧伤面积均为25%~45%TBSA;均为热力烧伤,病情稳定;无其他影响康复治疗的的严重并发症,如心衰史、严重肺部感染等。并排除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者;严重骨骼肌肉疾病者(如截肢)、严重不对称者;下肢严重挛缩影响下肢关节活动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33.6±8.9岁,平均病程为0.35±0.32年;左侧12例,右侧10例,双侧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2.9±9.1岁,平均病程为0.29±0.38年;左侧9例,右侧12例,双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具体功能评估情况接受相应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训练、平衡、矫形器的应用、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教育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身振动训练:患者取微蹲姿势站在Galileo 900振动训练机器平台上,视情况双手可扶持振动机器前方的保护栏;振动训练应选择以中间轴为转动轴的上下摆动模式(即旋转模式),以低频率20Hz、低振幅5mm为主,每组3min,共3组,组间休息1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训练前后的疼痛程度,即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8]。

1.3.2 平衡功能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9]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其包括14项评价项目,每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4分,得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

1.3.3 步行能力

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主要评价患者运用下肢功能进行行走的能力,共分为0、1、2、3、4、5级,分别计为0、1、2、3、4、5分,等级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好,需要帮助越少。②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11]:在平坦的地面划出一段长达30m的直线,两端各置一标志,患者在其间往返走动,要求其在6min内走尽可能远,步履缓急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能决定。采用6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的身体功能代偿能力,同时使用Borg量表评价患者的整体疲劳程度;10米步行测试评价患者的步行速度(一般速度、最快速度及实际速度),功能性活动分级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FAC评分、6MWT、BBS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AC评分、6MWT、BB S评分、VA 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训练后的FAC评分、6MWT、BBS评分、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训练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是指一个特定的振动刺激机械装置,双脚站立时垂直振荡平台,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体作用于全身,使人体整体发生振动[12];通常利用低频率、低振幅振动,从而提供强大的骨骼肌刺激作用,目前已在改善肌肉力量和强度、增加骨密度、促进血液流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全身振动缓解肌肉痉挛取得了不错的疗效。WBV通过垂直站立在振荡平台的脚作用于人体,构成机械刺激,通常利用低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从而强有力地刺激骨骼肌,现己广泛用于增强运动训练、改善肌肉力量和强度。全身振动对肌肉的影响主要通过重力负荷增加引发“神经性适应”或激素变化,导致初级肌梭传入纤维的灵敏度增加,同名α运动神经元随着振动诱导增强电位放电可以反过来导致肌肉的牵张反射和H反射减弱,这种随着振动诱导增强放电并发反射抑制被称为“振动悖论”(the vibration paradox)[12]。Dimitry G等[13]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研究表明,全身振动可以显著抑制比目鱼肌H反射,从而减低痉挛。Murillo N等[14]研究发现,长时间的振动可以缓解脊髓损伤患者上下肢近端肌肉痉挛,振动疗法可作为脊髓损伤患者被动训练及步态改变的一项辅助康复措施。NomaT等[15]研究证实,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有很好的抗痉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对全身振动的抗痉挛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证据。Field-Fote[16]研究表明,全身振动对神经的反复刺激可能引起持久的、可塑性的脊髓反射活动神经通路变化。

振动治疗可以对肌肉骨骼关节疾病所引发的挛缩问题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中枢神经疾病患者的肌痉挛关节挛缩强直等亦可通过振动疗法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故该疗法在康复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7,18]。振动疗法可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加强局部血液供给,改善营养,同时增强韧带、肌腱的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与流动,促进关节周围的血液、淋巴液循环,消除关节囊的挛缩和肿胀等。Logvinov等发现,对关节挛缩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一种频率缓升的振动按摩结合缓慢递增的牵引力可改善关节挛缩状态[17]。而Levit skii等在周围神经损伤并发关节挛缩的临床试验表明,此种振动牵引具有高度有效性[18]。Klyscz等报道了一种机械振动疗法,其是将18~35Hz的机械振动应用于治疗因慢性静脉机能不全而致的关节可动阈降低的患者,治疗后可使可动阈明显提高。另外,该疗法还可用于运动医学,以改善肌肉拉伤及增进关节囊及肌腱的张力[19]。

皮肤对振动刺激的感受有两种主要的感受器:Meissner小体与Pacinian小体,前者主要感受10~50Hz的振动刺激,后者则主要感受100~300Hz的振动刺激,而神经与血液动力学的反应(35Hz与150Hz)的振动刺激也有不同[20]。振动疗法治疗后,可使局部皮温升高,改善皮肤组织的代谢及营养,使皮肤润泽而有弹性,还可加强皮肤的防御、保护作用,如改善肌肉拉伤及增进关节囊及肌腱的张力等[19],因而对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有学者应用表面肌电图及等速仪测试了肘伸肌伸展力矩及三头肌的表面肌电活动,结果发现应用振动疗法(60Hz、1mm振幅)可使正常人已疲劳的三头肌肌力提高,提示该疗法可作为一种提高肌收缩力的本体觉反馈治疗,并向职业运动员推广[21]。Rittweger等学者证实,振动训练可提高肌肉代谢能力进而促进肌肉活动能力[22];其研究了全身振动时氧摄入振动频率振幅及外部负荷的影响,证实振动训练是一项增进肌力的新型体育训练,并表明全身振动下代谢能力可受振动频率、振幅及外部负载的控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AC评分、6MWT、BBS评分、VA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训练后的FAC评分、6MWT、BBS评分、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全身振动训练能有效改善烧伤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和疼痛。但具体训练处方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合适的治疗剂量、训练强度-治疗效果的最优化、过度治疗的不利影响及作用机制等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证。

全身力量训练方法 篇2

2.引体向上。引体向上是一个自重锻炼,长期练习的话会使上肢力量逐渐提高,同时也是掌握身体平衡的一种锻炼防擦。

3.靠墙蹲。靠墙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锻炼身体腿部力量和手臂力量都是非常好的,保持半蹲的方式知道坚持不了,然后站立10秒钟,再回到半蹲的姿势。

4.俯卧撑是男人锻炼肌肉的一个最佳方式,这是一个徒手锻炼的方法,不需要任何器械。这个方法不仅锻炼肌肉,更是锻炼全身力量的好方法,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

全身振动训练 篇3

一、轮式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的限值和依据

1. 驾驶员全身联合加权加速度aw

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是考核拖拉机行进中的振动对驾驶员影响程度的试验, 考核指标是驾驶员全身联合加权加速度aw (以下简称“加权加速度”) 。根据GB 18447.1-2008《安全要求第一部分轮式拖拉机》的规定, 该指标限值为:直联传动拖拉机不大于3.0m/s2, 皮带传动拖拉机不大于3.5m/s2。

2. 该指标通过驾驶员座椅产生

拖拉机作业时, 拖拉机座椅与驾驶员直接接触, 拖拉机的振动通过座椅传递给驾驶员。试验时将扁平状的加速度传感器安放在座椅的表面, 驾驶员乘坐在传感器上, 振动参数则通过传感器和振动采集系统记录到计算机上。

3. 试验依据

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依据两个标准GB/T 10910-2004《农业轮式拖拉机和田间作业机械驾驶员全身振动的测量》和GB/T 13876-2007《农业轮式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的评价指标》。GB/T 10910-2004规定了对测量仪器 (系统) 和测量条件的要求, 包括驾驶员、驾驶座, 拖拉机的状态、测量场地和工作条件, 另外对行驶速度和数据处理都做了规定;GB/T 13876-2007规定了对GB/T 10910-2004试验方法的相关条款引用、联合加权加速度aw的计算和指标限值。

二、试验条件

1. 振动跑道

根据GB/T 10910-2004和GB/T 13876-2007的规定, 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在100米长较平滑跑道进行。跑道依据标准规定建设, 由626块高度起伏的刚性混凝土条组成, 在跑道的进出口应设置斜坡, 保证拖拉机进出跑道时行驶平稳。

2. 试验仪器

试验时采用的加速度传感器为三轴传感器, 通过振动采集系统, 能够在驾驶员座椅的X、Y和Z三个方向对频率范围在1Hz~80Hz的振动进行分别测量和记录。试验前将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仪器和计算机安放在拖拉机上, 采集仪器和计算机在确保牢固可靠的同时应有防振措施。

3. 拖拉机、驾驶员及环境条件

拖拉机应处于工作状态, 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加注油和水, 但不带选装的配重、悬挂机具及任何专用部件;使用的轮胎为企业规定的标准轮胎, 花纹深度不小于新轮胎深度的65%, 轮胎气压调至企业规定值;驾驶员体重在 (75±5) kg范围内, 且能熟练驾驶拖拉机;试验时环境温度应保证在5℃~30℃范围内。

三、试验过程

驾驶员驾驶拖拉机按要求的方向以 (12±0.) 5km/h的速度通过跑道, 每次均得到X、Y和Z三个方向的加速度awx、awy和awz, 按照标准要求, 该通过跑道的过程要重复5次。将5次的参数综合进行加权计算, 得到加权加速度aw, 计算公式为

四、试验结果分析

1. 合格率统计

2009年至2010年共完成212台拖拉机的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 合格情况见下表:

从结果看, 总合格率为80.2%;20-50马力段的合格率最低, 只有68.7%, 50-100马力为84.0%;100马力以上最高, 达到100%。在不合格的样机中:有15台经过整改, 对更换座椅、轮胎和重新设计座椅的联接结构等整改后合格, 其中20-50马力的10台, 50-100马力的5台;有27台经过对轮胎气压、驾驶座椅, 驾驶座底座连接进行调整后合格。

2. 试验结果分析

测量的振动主要是路面激励振动, 它是由于地面的不平, 拖拉机行走过程产生的振动通过轮胎轮辋、前后桥、拖拉机底盘、驾驶底座和驾驶员座椅最终传递到驾驶员。在这个振动传递链中, 具备减震条件的零部件主要有:轮胎、驾驶座椅底座连接、驾驶员座椅等。在试验中, 对于不合格的样机, 整改和调整的对象主要为具备减震条件的零部件, 整改情况如下:

下面针对这些零部件分别分析:

1.轮胎。轮胎气压和轮胎的品质对减震有明显效果。试验中, 拖拉机因为轮胎影响试验结果的有14台, 其中12台调整了轮胎气压, 2台更换为质量较好的轮胎。

试验结果说明在拖拉机正常行驶的情况下, 胎压较高的状态和胎压较低的状态相比, 前者的振动强度大。但是有的企业在设计胎压时, 农田耕作胎压定得过高或过低, 使拖拉机在作业时, 振动参数超标。

大多数拖拉机企业能够自觉采用品质较好的轮胎, 但有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 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厂家, 采用质量低劣的轮胎。这些轮胎材质差, 轮胎的结构和力学特性不好, 装配了这些轮胎的拖拉机在试验中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更换了质量较好的轮胎的2台样机, 整改后加权加速度能降低0.4m/s2以上, 减震效果明显。

对于不同功率段的拖拉机的轮胎, 大型拖拉机的轮胎较大, 轮胎接地面积多, 在振动跑道行走时, 跑道刚性长条间过渡较为平稳;同时, 轮胎充气量大, 轮胎截面大, 缓冲效果更好。

2.驾驶座椅底座连接。底座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试验结果, 同时也反映企业部件装配精度和稳定性水平。试验中, 更换座椅底座联接的有5台, 调整座椅联接有7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对驾驶员的舒适性不够重视, 认为座椅能够支撑人体重量就够了, 低估了座椅的连接和装配对驾驶员全身振动的影响。

有的中小型拖拉机, 座椅底座与拖拉机变速箱壳体或提升器上盖直接连接, 连接部分是企业自行设计的简单支架, 焊接和装配的水平都较差。企业在整改时, 对座椅底座的连接进行重新设计, 提高强度, 对比试验结果前后相差达0.5m/s2之多。

另外一个问题, 多数驾驶座椅和驾驶底座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前后位置, 调好之后会有一定自由间隙, 但是有些调节导轨加工精度差, 自由间隙大, 座椅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试验中企业通过调整进行加固, 提高配合精度, 调整前后试验结果相差约0.3m/s2。

在座椅底座连接方面, 大型拖拉机比小型拖拉机的总体水平好, 更加牢固可靠。大马力拖拉机座椅在减小自由摆动、稳定减震性能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3.驾驶员座椅。座椅是与驾驶员直接接触的部件, 也是对减震影响最大的一个部件。通过试验发现, 座椅的问题比较突出, 共有16台拖拉机因为座椅不合格, 其中整改更换座椅有8台, 调整座椅有8台。

不同功率段的拖拉机制造成本不同, 装配的座椅有很多种类。根据座椅结构分为以下三类:简易式座椅、机械减震座椅和空气悬浮座椅。

1) 简易式座椅。在座垫和底板之间没有减震元件, 座椅由固定框架刚性支撑, 对减震只能依靠座垫, 一般见于小型拖拉机或者特殊专用拖拉机, 如“大棚王”系列拖拉机。这种座椅成本低、生产工艺差、产品质量不稳定、通过率不高, 试验中更换座椅的8台全部为该类型座椅, 因此不建议企业采用。

2) 机械减震座椅。座椅的支撑机构中带有减震悬挂元件, 通常由压簧、拉簧与阻尼器及调整机构组成, 减震效果较好, 有的甚至还通过了国内或国外安全认证, 为各种马力段的拖拉机普遍采用。这类座椅在试验时, 通常需要调整座椅弹簧以适应驾驶员的体重, 试验通过率比较高, 但是国内生产该类型座椅的厂家比较多, 不同的产品质量有较大差异, 有的座椅弹簧弹性系数相差大, 锁定位置不同, 较难调整到适合驾驶员体重的位置;有的阻尼器质量不稳定, 相同的座椅试验结果却相差很大, 给试验调整带来很多麻烦, 试验中8台样机座椅调整均为该类型座椅。建议企业在选配座椅时, 对供应商进行充分的考核和评价, 尽量选择通过安全认证的座椅, 保证座椅的质量。

3) 空气悬浮座椅。它采用减震性能更好的空气弹簧、高度调节阀和阻尼器组成减震机构, 使用时需要供气管路的支持, 优点是刚度小、振动频率低, 但成本较高, 应用于高档拖拉机上。参与试验的29台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多数配备了该类型座椅, 它们都通过了国内或国外的座椅安全认证, 具有很高的减震水平, 能全部能通过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的考核。

4. 其他部件和因素。

对比大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 从整机参数来看, 大型拖拉机有更大的轮距和轴距, 车辆底盘会有更好的稳定性, 有利于降低驾驶员全身振动强度, 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另外, 大型拖拉机座椅是安装在驾驶室或驾驶台底板上, 它们和底盘之间的连接基本采用更好的弹性减震连接, 使得大型拖拉机在振动传递链上多了一个媒介, 其减震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五、总结和建议

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是对拖拉机整体减震水平的一个考核。轮胎、驾驶座椅底座的连接、驾驶员座椅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试验中将来自试验跑道的激励振动传递到驾驶员, 各个部分发挥着不同的减震作用, 所以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在影响驾驶员全身振动的各个环节, 大型拖拉机有明显优势, 试验通过率很高。然而, 中小型拖拉机由于整机参数和设计的不同, 零部件质量和影响因素不一样, 在实施驾驶员全身振动试验时有着不同的特点。

拖拉机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驾驶员全身振动检测的重要性, 在考虑产品成本的同时更多关注产品的质量, 以满足国家强制标准的要求。在具体实施时, 应根据产品的特点, 制定相关措施, 如采用通过安全认证的座椅, 设计更加牢固的连接方式, 安装质量可靠的轮胎, 对轮胎气压等技术参数认真检查, 严格规范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身振动训练】相关文章:

全身反应06-07

全身反应法06-28

全身体格检查标准05-27

全身petct检查07-31

全身麻醉课堂教案04-21

中国女人赤露全身上下05-17

怎样让全身变白05-03

全身体格检查考核标准06-11

全身的近义词06-16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05-24

上一篇:使用功能分析下一篇:中学英语中的兴趣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