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2024-05-29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精选九篇)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篇1

关键词: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

1 资本结构概念探讨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它不仅包括企业的长期资本, 而且还包括各种短期资本, 即包括流动负债在内的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所有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因此, 广义的资本结构也被称为财务结构。而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例如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形成的。尽管企业的筹资方式很多, 但从性质上来说只有两大类: (1) 权益资本; (2) 债务资本。通常情况下, 企业都采用二者组合的资本结构。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资本结构的实质就是研究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构成, 或债务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例构成问题。

与资本结构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资产结构,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资产结构是指资产负债表左方各项目之间以及它们同企业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 一方面是筹资活动的结果, 如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等;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结果, 如固定资产、存货、证券投资和无形资产等。而资本结构所反映的主要是筹资活动。资产是资本的表现形式, 资产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风险,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 是指企业为取得最佳的资本运用效果而对长期债务和所有者权益构成比例进行最佳的组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以证券市场为中心, 反映不同投资主体权益和风险的股票、债券筹资己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内容, 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债券和股票融资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两大途径, 它们均以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 承担一定的风险为前提。如何确定资本结构, 不仅决定着企业所付出代价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资本预算和融资决策, 影响企业价值的大小。因此,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现代企业更好进行资本筹集和运用的关键, 是企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是现代筹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2.1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比例过高、负债严重; (2) 经股份制改造后的上市公司重股轻债, 偏爱采用单一的权益资本融资, 造成了企业的效率损失; (3) 企业资本结构单一, 缺乏弹性。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 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负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债务资本数量大, 负债比率高。

②债务资本增长速度快, 分布不平衡。

③资产盈利率低, 不良债务多。

其次企业资本结构来源单一, 资本结构缺乏灵活性。

最后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过多, 权益资本过低, 使企业经营风险过大。

2.2 国有企业过渡负债的根源

我国国有企业的过渡负债, 就开始形成的时间来说, 基本上是80年代后期, 90年代后期, 是在清产核资中发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造成国有企业过渡负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革措施不规范。②企业预算软约束。③银行贷款软约束。④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 盈利水平差、缺乏自我积累能力。⑤融资体制改革滞后。

3 解决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即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也有国有经济体制制约的原因,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并杜绝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 必须从国有经济体制到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总的思路是:客观上, 改革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经济体制, 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主观上要深化企业改革, 使企业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的企业, 建立和完善资本结构优化机制, 以硬化预算约束, 杜绝企业过度负债和害怕负债的体制条件。区别不同情况, 分层次、多途径、多方式、循序渐近、积极稳妥地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3.1 从总体上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说, 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从盈利性、竞争性的产业领域退出来, 从非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退出来;二是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创造出分散的、独立的产权主体。我国原有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形成, 从根本上讲, 就是因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要使政府从非公共产品领域中退出来, 只要全民所有制不再采取国有制形式就行了。全民所有制不采取国有形式, 首先意味着现有的国有经济必须一分为二:把所有现代国家共有的本来意义的国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全民所有制分离开来;把以赋税为基础的财政性资产和以资本增殖为基础的资本性资产分离开来;把非盈利性、非竞争性产业和盈利性、竞争性产业分离开来。

3.2 建立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机制

建立起一种企业能够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经常性地不断优化的机制, 以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 使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立起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机制, 可以硬化预算约束, 杜绝企业过度负债或害怕负债的体制条件。从分配上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 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困难局面。资本结构的优化机制是硬约束机制, 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本质内容。

3.3 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解决国有企业债务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资本市场 (首先是初级市场) 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什么是资本市扬?所谓资本市场就是把货币作为资本来让渡的交易关系。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作为资本的货币, 而不是一般商品。要形成资本市场, 一方面, 必须有资本所有者, 而且他们愿意让渡;另一方面, 必须有资本的需求者, 而且必须有使资本增殖的动机和能力。必须适当减少间接融资, 增加直接融资,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 很可能要从间接融资为主过渡到直接融资为主, 利息率或资本的购买价格就必须由市场来调节。

应当指出的是:资本市场的培育不能只追求形式, 不能在不合理的国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培育资本市场。不少人主张通过增加居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融资 (包括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 、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二级市场等措施培育资本市场, 并把资本市场的培育和解决企业负债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思路本身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但前提是国有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3.4 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 坚决实行破产

银行应参与企业破产的全过程, 把破产所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关于破产的步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允许其有一段“自动继续经营”的期限。企业在这一期限内可以享受不付利息的优惠, 这一办法对于以“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国来说, 是应当积极采纳的。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篇2

创投界经历了两年的迅猛发展后,随着201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及股市的萧条,“资本的冬天来了”的说法愈来愈被商界认可,似乎,寒冬真的来了。

资本的寒冬是孕育“独角兽”企业的最佳土壤。如同1999年美国硅谷泡沫,2010年底国内的“千团大战”,随着融资杠杆的破灭,商业泡沫被挤压、资本回报率的回落,90%的天使投资将面临失败。然而,历史已经证明,未来还将证明,当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处在不利于创业的情况时,却正是催生大批市值超10亿美元,也就是“独角兽”企业的最佳时机。

我们正经历的资本冬天,突然但并不剧烈

2015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定为7%,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国家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达487774亿元,显然低于预期。虽然一季度和二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勉强达到7.0%,但从2010年至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已从10.6%逐年下降到7.4%。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严峻。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从PMI新出口订单数持续走低来看,产品生产环节的需求明显疲弱,国内市场需求仍未得到显著改善。在去库存化进程缓慢的情况下,CPI同比增速亦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至2015年6月的1.4%。在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又难以反转,显示我国面临的通缩风险在进一步加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资本的冬天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大量O2O企业倒闭。这是众多O2O企业在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所面临的严酷事实,“资本寒冬”一词由此进入创业者、投资者的视野。虽然,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甚至想打造出世界级的品牌企业。然而,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众多互联网企业,资本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变的更为谨慎,而对于依赖资本生存的公司来说,这种资本收紧的现象无疑会演变成最致命的打击。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社会融资总量累计同比减少了约1.5万亿元。外币贷款对社会融资的贡献也在由正转负。与此同时,承兑汇票、银行委托贷款及信托贷款的规模也出现了大幅下降,创下了五年来的新低。面对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一些知名企业主动采取变革的措施来面对未来,纷纷合纵连横,“抱团取暖”。如我们所知,携程与去哪儿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的结合。

与这些知名企业相比较,个人创业者和小的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形势更能让人体会到资本寒冬的猛烈。美国知名女性风险投资人特蕾西亚·吴(TheresiaGouw)9月13日在接受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面对着融资艰难的市场环境,在未来的一年时间中,将会有最多三分之一的初创公司逐渐倒闭。”事实上在过去的10个月里,大批的O2O创业公司倒下。

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面对资本的寒冬吹来的强劲冷风,在经历一番“腥风血雨的厮杀”之后,却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比以前发展得更好,这些企业就是被外界称为“独角兽”的创业公司。

“独角兽”们的崛起

“独角兽”一词来源于美国著名的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Lee,她于2013年将罕见的私募和公开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定义为“独角兽”。除了估值之外,这些创业企业还有着四个独特的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发展平台、优质的创业团队和创新的发展模式。由于具有这些关键因素,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即会得到各方关注,生存环境相对更优。Uber就是这种“独角兽”企业的一个缩影。由于拥有杰出的运营、开发团队,特别是独树一帜的市场推广方法,其从成立之初即受到投资方的青睐。企业估值不断上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经过持续的本土化后,其估值已经超过700亿美元。

根据Aileen与她的团队研究表明,2007年到2009年,“独角兽”公司的数量迅猛增长,两年共创造了10亿美元市值公司38家。随着国内这两年巨额融资行为的频频发生,企业估值也是水涨船高。目前中国至少有50家左右的“独角兽”公司,其中不乏估值超过100亿美金的巨型“独角兽”,如成立于2014年的蚂蚁金服,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科技,同时还有陆金所、大疆、滴滴出行及合并后的美团与大众点评等。

资本寒冬增加了“独角兽”企业

修炼与提升的时机

恐慌和害怕救不了企业,只有适时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的利用资本寒冬中出现的新的发展机遇。结果可能不是你想成为“独角兽”,而是你已经成为了“独角兽”。通过观察资本市场历史运行情况,在经过资本市场低谷后,能够沉淀下来的企业,通常会成长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独角兽”企业。比如:创办于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阿里、百度、携程等,崛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京东。正是因为资本寒冬,减少了竞争,资源得以有效集中,也正是这种时候,那些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优质创业公司才更易脱颖而出。

根据Cowboy Ventures的创始人兼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的合伙人,AileenLee,2015年7月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有84家“独角兽”公司,其中45%的公司创建于2007年和2009年。那么在这两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是2007年:iPhone发布,但到年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这次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一直持续到2009年;然后是2009年:Android发布,同时美国经济跌入深谷。美国的股市剧烈下挫,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并由此带来大量企业的大规模裁员。当年美国的失业率飙升到9.4%,达26年来的最高。由此可见,创造“独角兽”企业的最佳土壤反而是在资本的冬天。它通常伴随着新技术平台的推出,比如现在的3D打印技术、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也潜藏在经济下行的态势中,如低迷的股市,低机会成本、高失业率等。资本的寒冬增加了“独角兽”企业修炼与提升的时机,也迫使它们孕育出坚韧的毅力和独特的创新气质。

就目前资本市场情况来看,一级市场投资趋于谨慎。据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国内基金的实际平均募集规模只占到计划额的20%。而互联网行业的VC/PE融资规模环比下降了50.36%,仅为37.89亿美元;融资案例数也环比下降了10.84%,降至222起。尽管资金受到二级市场如股市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缺钱。目前民间资本还很充裕,很多资金仍在寻找出口。相对于去年投资市场的火爆,目前的资本寒冬却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所谓泡沫,它并不只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在泡沫的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中,它实际上起到了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的探索作用、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培养作用以及培训出大量的适应新常态的行业、产业的专业人员及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其次,对于创业者来说,投资泡沫被挤压,市场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那些品质优良的企业将更容易“浮出水面”,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有着自身独特优势、有巨大前景的公司不担心所谓的资本寒冬。所谓资本市场的冬天正是孕育新生力量,为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修炼自身内功的绝佳机会,更是孕育“独角兽”企业的最佳土壤。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因素,优化,对策

最佳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选择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比例等都是最适合于企业的,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收益,并且能够使企业获得较多收益。企业受益越多的资本布局就是相对企业来说的资本布局的最佳点。

不同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的合适资本布局, 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获得更多利益,企业都必须找到一个最适合的资本局部。不管是大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小的内部企业环境,都需要企业尽量克服这些作用成分, 寻找企业资本布局的最佳点或者最佳区间,让企业更迅速地成长,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

我国当前企业资本布局所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个是国有企业在成长中大多数是依靠负债借款获得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负债率越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相应地所投入的资金成本也就越多。第二个是民营企业本身规模比较小、收益不高,实际控制人一般都是家族企业,在决策方面不够理智。 公司主要通过自由资金来进行运营周转,从外部融资比较困难, 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低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就更加需要调整企业资本布局,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

一、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分析

企业的资本结构跟企业管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是针对中国各类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等的分析都比较少。本文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整理分析,希望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对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方式。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

(一)现状

1.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回报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没有很好地管理,市场竞争等等导致企业运作不善,经济回报不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的资本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资产负债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大,使得国有企业运作回报较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因为企业资本局部不佳。国有企业的短期负债以及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等等使得企业受制于银行,资金流动不畅使得企业运营不佳。短期资金的周转流动并不能通过长期资金来获取支撑,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明显变大。

传统经济下, 国有企业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 之后国家改变政策,对企业提供资金的办法发生了变化,财政拨款的方式慢慢改变为建设性的贷款,银行主要成为国有企业融资渠道。

2.负债结构不合理。企业筹集资金的办法包括直接筹集间接筹集、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外部借款自有资金、债务筹集股权筹集等等。企业的财力、人力和风险等等都是可以从融资方式和资本布局比例方面观察出来的。国有企业融资比较难以通过债券的发行或股票发行的方式,再加上因为所属权是国家,银行对此要求没那么高,更加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国有企业比较偏向于银行借款,银行成为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单一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

3.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行了改革,慢慢发展为有限公司,但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缺乏一定的股权制约和监督管理制度,这样反而促进一股独大的风气,同时也对公司管理和运营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

(二)影响因素

1.银行体制。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直接募集资金比较难。 国有企业流通性受到部分限制,因此国有企业的贷款来源主要是银行,间接募集资金占比较高,直接募集资金占比较低,国有企业比较依赖于银行借款。政府从稳定的角度授权银行向某些运作状况不好或者快破产的企业继续放款,提供某些优惠政策, 使得该破产的企业不能破产,企业贷款压力降低,银行越来越成为企业贷款的主体。

2.所有权问题。一直以来,国家就是国有企业的主导者,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国有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因此也导致企业贷款受到银行的约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政府部门直接任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国有独资是国有资金的主要来源, 这也就给国有企业在出现风险时不会损害管理人员的利益。但是,这往往也会导致一种不好的现象,管理者在面对机遇的时候,要么错失机遇,要么不考虑风险盲目进去,这些都会对国有企业产生危害。

3.历史问题。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国有占股比例仍然在股权分离改革之后占据比例较多。因此国有企业运作过程中仍然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无法摆脱行政干预。GDP中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少,无法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资金扶持, 再加上社会闲散资金并不能被国有企业吸纳过多,从而出现了国有企业资金不够的现象。

(三)优化方式

1.提升经济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的优化。国有企业在经历过一长串经济改革后,企业控制权和决策权逐渐落到企业经营者。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一直很高,所以就需要企业重新确立产权制度,选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时候提高标准,健全机制,对企业经营者加强监管力度。

2. 调整银行体系以及负债结构。在科学技术快速成长和社会经济发生质的飞跃下,外企将其资本产品等想方设法投入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去。国有企业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成长,就需要国有企业学会调整自身负债布局,把不合理的部分调整到合理,强化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

3. 改变融资方式和融资比例。减少流动负债在国有企业总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长期负债以此来平衡融资比例。以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还贷款;准备偿债基金,根据企业长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贷款金额按照一定期限一定比例提取基金。合理的筹资办法以及筹资比例对国有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这个主要靠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成长来调整。

三、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特点与影响分析

(一)结构现状

1. 资产负债率偏低。筹集资金的途径不顺畅是导致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从而无法使企业最佳资本布局实现,不能使加权平均成本最低,也没有办法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目前,个人或家族控股在民营企业中占绝对优势,股权达90%及以上,其他股东占比非常低。民营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积累来扩大生产规模是不现实的,还需要靠外部筹集资金,民营企业的规模又因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从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等原因受到影响,然后企业规模的大小又影响着企业的资本布局,这就更加重了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越来越低。

2. 负债布局不合理。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占一半才算是比较合理的,一旦流动负债偏高就会使企业资金周转的风险增大,使公司存在潜在隐患。然而民营企业又偏向于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很少,这就更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3. 资产布局不合理。不动产加上固定资产组成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是在筹资负债资本时经常出现的矛盾,导致企业流动比率偏低;无形资产比率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偏高, 在会计核算上使用历史成本法,导致资产变现水平偏低。企业资本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资产布局的作用。

4. 上市民营企业重股轻债。大多上市民营企业选择股票募集资金,认为股票募集资金不需要像银行信贷一样到期还本付息,利息支出也相对减少,扩大企业利润。所以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股票募集资金才是最好的募集资金办法。

(二)影响因素

1.自身运作管理。民营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或者处在培育阶段,想要扩大生产,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企业培育的速度, 所以必须要依靠外部资金。但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在信贷市场上缺乏信誉等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矛盾,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很难向社会募集资金,银行对此有所保留,贷款金额也就比较小。民营企业又喜欢通过拖欠贷款来提高资金使用率,导致应付账款增加,再加上国家法律法规的作用,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外部资金来缓解企业自身需求。

2.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获得募集资金的工具比较少。 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尚不完善,还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这些中介机构又是资金需求供给双方的桥梁,还没有将社会闲散资金有效利用起来,市场机构的不健全从而导致民营企业资金跟不上企业培育。

3. 募集资金途径狭窄。贷款是民营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但是从现有状况来看,贷款越发不容易,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为民营企业自身处境和法律法规的作用,民营企业很难从社会市场上获得资金。

4.国家政策。国家会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一旦进行调整就会使得企业筹集资金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企业的资本布局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政策也会针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相应作出变化。民营企业只有顺应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与国民经济目标保持一致,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5.资本成本。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在资本市场上也算是高的,主要是由于投资人对民营企业的态度不够坚定,导致成本和风险增大。因此,在调整资本布局中民营企业必须要考虑到资本成本。

(三)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要素

1.负债比例的合理性。民营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财富累积来扩大规模,想要在整个行业当中占据稳定的地位必须得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光有自身财富累积还是不够的,实力较强的企业还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就应该适当地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收益。 债务的扩大在某一范围之内是不会使债务的资金成本扩大的。所以,在满足资金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引起资金过剩的情况下,因为债务资金过剩会导致权益收益的减少,更应该选择资本运营。从民营企业现有的状况来看,更加应该适当调整企业的财务政策:按时还清短期借款,减少流动负债以此降低负债比率;在资金充足的处境下,加大短期项目的投资,提高资金周转率,不要让资金闲置不动;将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政策进行调整,了解适度负债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很大的重要性,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如果企业培育比较好,所需资金不大时,企业就可以减少股票的发行,不仅能够使权益比重减少,而且可以保留控股权。

2.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想要得到更多的资金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提高企业信誉,但是企业进行借款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一旦没有偿债的水平,就会被迫面临财务相关的矛盾,面临破产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增设审计部门来避免这种风险,审计人员要知道影响企业最佳资本布局的相关要素,高收益高风险,应该权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联系,寻找一个在可规避的风险下能获得更多收益的资本布局,此时就是企业资本布局的最佳点。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篇4

为保证中国建筑A股顺利上市,中建总公司暂停了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回归A股的进程,并在2009年房地产业强劲复苏的背景下,以公司未来在该领域的扩张为推销重点,全力打造地产蓝筹形象,从而实现了51.29倍的发行市盈率,并成为A股第一个从网上向网下回拨的案例。

2009年7月31日,中国建筑(601668.SH)挂牌上市,募集资金501.6亿元,成为当年A股市场最大的一单IPO,并跻身当年全球前三大IPO之列。按发行价4.18元/股计算,中国建筑总市值达到1254亿元,一跃成为全球总市值最高的建筑类上市公司。同时,中国建筑发行市盈率高达51.29倍,位列8年来A股主板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排名第四位,仅次于中国远洋(601919.SH)的98.67倍、中国人寿(601628.SH)97.8倍、中国平安(601318.SH)76.18倍。值得一提的是,曾担任中国远洋和中国人寿IPO联席主承销商之一的中金公司,此次更成为中国建筑的单一主承销商,其定价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暂停中国海外发展H股回归,

为A股整体上市铺路

中国建筑于2007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建总公司”)、中石油集团、宝钢集团和中化集团等4家企业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8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94%、2%、2%和2%。据招股书披露,中国建筑的经营主体为中建总公司旗下的优质资产,保留在中建总公司的仅为部分盈利质量低下或产权关系尚未清晰的资产,由于涉及同业竞争,中建总公司将后一部分资产也委托中国建筑经营管理。由此可见,中国建筑乃中建总公司为整体上市打造的平台。

资料显示,中建总公司组建于1982年,是53家骨干央企之一,以房屋建筑承包、国际工程承包、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勘察设计为核心业务,通过从事完全竞争行业而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排头兵和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三个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

在众多海外上市企业纷纷回归A股、国资委鼓励央企整体上市的情况下,中建总公司亦不遗余力筹划整体上市。但是,由于中建总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海集团已在香港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和中国建筑国际(03311.HK),且中国海外发展回归A股意愿强烈,因此,要实现中国建筑的A股整体上市,前提是暂停中国海外发展回归A股进程,以及肃清各公司之间的产权和业务关系。

中国海外发展为中海集团1992年将旗下房地产、建筑和基建投资三大业务打包上市而来,中海集团持有其50.98%股份。上市后,中国海外发展增长迅速,其地产业务从香港拓展至内地主要一线城市,无论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均位列国内房地产企业前三甲。因此,回归A股、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逐步提上中国海外发展的议事日程。

为此,中国海外发展进行了两次资产剥离。第一次是于2005年7月分拆建筑业务上市,即中国建筑国际。第二次是于2007年11月将旗下基建投资业务作价4亿港元出售给中国建筑国际。资产剥离后,中国海外发展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旗下主要业务平台为持股90%的中海地产。由于主业突出、财务稳健,2007年 12月,中国海外发展作为第十只中资股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中国海外发展回归A股的条件日益成熟,不过,为了让位中建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其回归A股计划被迫暂停,并且,其权责关系于2007年12月随中海集团一并注入中国建筑。

蓝筹形象获机构青睐

中建总公司的整体上市过程可谓好事多磨。2008年6月,中国建筑A股首发申请获批。但此后A股市场陷入低迷,其发行被迫延期,至一年后的2009年7月才获发行批文。

研究显示,树立蓝筹形象是中国建筑成功整体上市的基础。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中国建筑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长期位居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首位,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跨国建筑公司及全球最大的住宅工程建造商。在城市化成为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驱动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将成为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财报表现更为直观。招股书显示,2005-2008年,中国建筑营业收入分别为1046亿元、1332亿元、1683亿元和2021亿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24.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3.95亿元、24.12亿元、38.92亿元和27.45亿元,CAGR为25.3%。2009年1-6月,中国建筑实现营业收入1113.28亿元,净利润23.46亿元,可谓十足的舞动的大象。

卖方报告进一步助推了中国建筑的蓝筹形象。招股至挂牌期间,国内主流券商,如国泰君安、国信、申万、中信、招商、安信等,频出新股询价定价报告大力推荐。其中,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在新股定价报告中认为,中国建筑合理估值区间为4.47-5.64元,隐含2009年动态市盈率27.8-35.1倍,2010年动态市盈率20.7-26.1倍;考虑到合理估值区间相对发行价4.18元最大有34.9%的升幅,给予“推荐”的投资评级。

搭上地产复苏顺风车,实现高市盈率发行

2009年7月20日,中国建筑将首发的120亿A股发行价确定在询价区间3.96-4.18元/股的上限,即4.18元/股,募集资金501.6亿元,超募96.5亿元,对应2008年市盈率为51.29倍。这一发行市盈率既高于主板IPO重启第一股成渝高速(601107.HK)的20倍,也高于桂林三金(002275.SZ)、万马电缆(002276.SZ)、家润多(002277.SZ)等中小板公司的31倍左右。

由于发行市盈率相对偏高,证监会要求中国建筑和中金公司进一步对定价作出说明,以增加定价信息的透明度。对此,中金与中国建筑表示,本次发行价较可比公司有一定溢价,主要是由于2008 年中国建筑利润受国际金融危机、雪灾、地震和奥运会期间停工等特殊因素影响较大;而随着2009 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回暖,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已恢复正常增长,这一发行市盈率更能反映其未来的发展态势。

事实上,投资者对房地产业务的看好,是推高中国建筑发行市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复苏甚至强势上涨的势头凸显,A股房地产板块持续飙涨,带动了整体估值的跃升。中国建筑的发行刚好搭上这班顺风车,因此成为机构热捧的对象。从路演到询价,房地产领域未来的扩张都是其推销的重点,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中国建筑董事长孙文杰一再表示,未来房地产业务的利润贡献计划达到60%,“中国建筑业务发展有了资金支持后,会尽快将业务量进行调整。现在房建项目占比80%,房地产占10%,基建占10%;准备分别调整到房建60%、房地产20%、基建20%,争取利润结构占比分别达到3:6:1的水平”。而2009年半年报显示,其房地产业务的利润贡献已超过50%。

孙文杰进一步向机构投资者表示,中国建筑上市后,会从给足决策权和加大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扶持子公司中海地产,“前几年中海地产的资本运作为集团整体上市让了一点路,发展慢了一点。中国建筑上市后,中海地产必须加快发展,提高盈利”。

首例网上向网下回拨案例

这一投其所好的推介获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网下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建筑的房地产业务未来将有较好的成长性,以致配售对象参与发行申购的热情较高。

公告显示,询价过程中,在价格区间下限3.96元入围的配售对象家数为531家,对应的累计认购股数为1696亿股,为本次网下初始发行规模的35.3 倍。在价格区间上限4.18元对应的累计认购股数为1364亿股,为本次网下初始发行规模的28.4倍。

浅谈MM定理与最佳资本结构假说 篇5

一、最初的MM定理

最初的MM定理的结论概括为:

第一, 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它等于企业所有资产的期望收益X以无负债时股票投资收益率ρ, 即:

第二, 企业的资本成本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它等于期望收益X軍除以企业市场价值V (S表示公司普通股的市场价值, D表示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 , 或等于无负债时股票投资收益率ρ, 即:

X軍D+S=VX軍=ρ

MM定理结论的实质是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和资本成本无关。

最初的MM定理还提出, 对于负债企业, 其股票资本成本i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无负债企业股票资本成本加上风险报酬, 即:

i=ρ+ (ρ-r) SD (r为负债利率)

从股票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股票资本成本随着资本结构 (杠杆) 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这将意味着, 较低成本的负债利益正好被股票成本的增加所抵消。因此说, 资本结构增加不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

二、修正的MM定理

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将非对称的所得税因素的影响引入原来的分析中, 并对其提出的结论进行了修正。修正的MM定理认为负债企业市场价值等于相同风险等级 (同类公司) 的无负债企业市场价值加上节税现值, 即:

由上式可知, 企业负债增加, 资本结构增加, 节税现值也在增加, 从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加。由此可得出命题:负债企业的股票资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票资本期望收益率加上风险收益, 即:

推导:用一个随机变量X表示一家公司现在所有的资产产生的 (长期平均) 息税前利润, 对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公司, 用表示X, 是X的期望值, 随机变量Z=X/是对分布的描述, 如说f (Z) , Z对同类风险等级公司中所有的公司有相同的值。故而随机变量XT, 用于计量税后利润, 可以表示为:

(R指利息费用, R=rD)

从投资者的观点来看, 根据上式长期平均税后利润流是两个部分之和:不确定流 (1-T) ;确定流TR。这表明两个联合现金流的均衡市场价值可以由分别的资本化得出。更准确地讲, 用ρT表示同类企业规模为的非杠杆 (财务杠杆) 公司的税后期望利润的市场资本化率, 即:

将VU代入 (1) 式得

将 (3) 式两边分别除以V和 (1-T) 并简化, 得出:

接下来考虑税后利润率, 即利息支付加上税后利润与全部市场价值的比率。需在公式 (3) 中用, 得出:

由此式, 税后利润率为:

最后, 分析权益资本的税后利润问题, 即税后净利润与股票价值的比率。从公式 (4) 的两边减去D, 将代入它的两个组成部分———税后期望净利润π軍T和利息支付R=rD, 简化后, 得出:

从上式可以得出权益资本的税后利润率为:

这代替了原来的方程:iT=ρ+ (ρ-r) 。表明了权益资本利润率iT与杠杆D/S成线性关系。当杠杆增加时, 权益资本税后利润的增长, 该增长比原先方程中的小 (1-T) 。修正的MM定理修正了原来的资本结构无关论, 即认为由于负债会带来节税利益, 因此,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为100%的债务。

三、最佳资本结构模型假说

以上结论又与现实相矛盾, 有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且现实当中负债利率r是随着负债时间、期限长短等不断变化的, 税率T也随着时间、空间发生变化。为了探索最佳资本结构, 不妨假设杠杆与权益利润率的关系用一个二次方程形式概括, 该方程设为:

对相同风险等级 (或同类企业) 企业进行实际模拟拟合, 求得系数ρ、β和α。如果模型合适, 则同类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通过 (iT) '=0而求得的D/S (即-) 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 此时, 权益资本利润率达到最大值。

如果权益收益曲线作为杠杆的一个二次函数能用方程 (5) 近似替代, 资本成本曲线U型性质就能直接表示。推导如下:

方程 (5) 两边同乘以S, 得出:

然后在上式方程右边加上又减去D并整理得:

将上式方程两边同除以V, 得出资本成本的表达式:

由于α被假定为负数, 因此方程 (6) 清楚表明了U型。

参考文献

[1]杨亚达、王明虎:《资本结构优化与资本运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年版。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篇6

EBIT-EPS法是通过分析息税前利润与每股收益之间的关系, 试图找出一个能使不同筹资方案每股收益相等的息税前利润,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筹资方案, 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如果是在两个方案间进行选择,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It, Dt, Nt分别为不同资本结构下的利息、优先股股利及普通股股数, T为所得税税率。在给定的资本结构下, It, Dt, Nt均为已知数, 因此可以根据该公式求出未知的 。若实际的EBIT大于 , 一般选择债务资本较多的筹资方案, 因为此时该筹资方案对应的每股收益较大;反之则选择权益资本较多的筹资方案, 此时该筹资方案对应的每股收益较大。

二、EBIT-EPS法实质

对EPS作进一步的数学推导后, 可得:

当两条直线相交时, 在交点处两条直线有相同的EBIT与EPS。用数学形式表达为:y1=a1x+b1, y2=a2x+b2, y1=y2。根据该式求得的x即为使每股收益相等 (y1=y2) 时的息税前利润, 又称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三、EBIT-EPS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缺陷及改进

EBIT-EPS法的实质是通过y=ax+b的两条直线相交来选择最佳资本结构, 但它忽视了其间的财务学含义, 当实际的息税前利润高于交点值时, 债务筹资代表的资本结构虽是首选, 但其相应的财务风险却较大, 而该方法未能反映出不同资本结构包含的财务风险。因此, 建议在该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一些反映财务风险的模型, 综合选择最佳资本结构。

第一, 利用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不同资本结构的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每股收益变动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敏感性, 随着资本结构中债务筹资比例的增加, 每股收益变动的速度会超过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幅度, 趋向无穷大。一般情况下, 利息费用越多的资本结构中, 债务筹资的比例较大, 财务杠杆系数较大, 反映的财务风险也较大。当实际的息税前利润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 权益筹资方案较优, 此时正好其财务杠杆系数也较小。因此, 该方案为能使每股收益“最大”且财务风险“最小”的最优方案。当实际的息税前利润高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 债务筹资可以使每股收益“最大”。同时, 企业所承担财务风险也高于可比的权益筹资方案。因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考虑债务筹资对企业总体风险的叠加效应, 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二, 利用每股收益变异系数反映不同资本结构的财务风险。在为风险型投资方案筹资时, 由于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 使得每股收益变得更加不确定, 此时, 利用每股收益变异系数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筹资方案下, 每股收益所承担的风险。

举例如下:某企业有两种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 各方案的资本总额相等, 而负债比率不同, 如表1所示:

债务资本年利率8%, 所得税税率25%, 根据市场和经营状况, 其息税前利润EBIT有3种预期, 在最可能的状况下, EBIT预期为100万元, 概率估计40%, 在此基础上, EBIT增长40%和下降40%的概率估计均为30%, 不同资本结构方案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标准离差及变异系数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 以EBIT=100为基数, 由于甲方案无负债, 当其EBIT增长 (或下降) 40%时, EPS也保持了相等的增长 (或下降) 比例;而乙方案由于存在负债筹资, 其EPS变动的比率为58.82%, 超过了EBIT变动的比例 (40%) , 这就是负债筹资的财务杠杆作用。可进一步计算其期望、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 利用期望、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可以更清晰的分析风险型投资方案每股收益所承担的风险, 这种风险随着其资本结构中债务筹资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因此, 通过计算每股收益的变异系数, 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不同资本结构下, 债务筹资比例的变化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从而揭示出不同资本结构带给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篇7

当前,钢结构车间有很多的机加设备(主要是指各种普通机床及数控机床),由于生产零部件的不断变换,旧设备淘汰率极高,因此寻找功能、参数更好的最佳可替代设备是众多钢结构机加车间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通常情况下,选择最佳可替代性设备时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选择一种造型美、性能好、价格便宜设备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2 机床设备经济性指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机加设备的经济性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把机床工艺性范围、机床精度和精度保持性、机床生产率、机床性能、机床成本作为主要因素建立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1,2]。

2.1 机床设备工艺性范围

机床设备的工艺性范围是指机床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机床上被加工零件的类型、材料、尺寸范围和毛坯形式,可完成的工序各类,使用刀具的类型等等。

2.2 机床设备精度和精度保持性

机床设备本身的误差和非机床(如工件、刀具、加工方法、测量及操作等)引起的误差都能影响工件本身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机床精度能够反映机床设备本身误差的大小,它主要包括机床的几何精度、传动精度、运动精度、定位精度和工作精度。

(1)几何精度:是指最终影响机床设备工作的那些零部件的精度,包括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和相互间运动的精度(如平面度、垂直度、直线对直线或平面对平面以及直线与平面间的平行度和垂直度等)。

(2)传动精度:是指机床内联系传动链两端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的准确性。对于两端件为"旋转-旋转"式传动链(如齿轮加工机床),需要规定传动角位移误差等。传动精度主要取决于传动链各元件,特别是末端件(如母蜗轮或母丝杠)的加工、装配精度以及传动链设计的合理性(传动链设计要短、合理分配传动比等),是否采用误差校正装置决定着传动的主要精度。

(3)运动精度:是指机床主要零部件在以工作状态速度运动时的精度。运动精度包括回转精度(如主轴轴心漂移)和直线运动不均匀性精度(移动部件产生进给速度的周期性波动),这对于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机床设备尤为重要。

(4)定位精度(或位置精度):是指机床设备有关部件在所在坐标(包括直线坐标和回转坐标)中定位的准确性,即实际位置与要求位置之间的误差大小。

(5)工作精度:是指机床设备在有负载、正常工作速度时的精度。它的检验是通过对规定的试件或工件进行加工检验机床设备是否符合用户的要求。其主要取决于机床设备的刚度、抗振性和热变形。

(6)精度保持性:是指机床设备长期保持其原始精度的能力。该项指标是保证被加工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重要技术基础。

2.3 机床设备生产率

机床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床设备所能加工的工件数量。在选择所需要的设备时,该项是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大型机床设备在加工一个工件的平均总时间中,切削时间所占比重较大,应有所侧重;而一般中小型设备的辅助时间所占比重往往较大,应侧重辅助时间。

2.4 机床设备性能

机床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要产生各种静态力、动态力以及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机床设备变形、振动、噪声及运动不平衡的现象的发生,对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带来不利影响。故机床性能是指其抵抗上述变形的能力。其主要影响的指标有:传动效率、静刚度、抗振能力、噪声和热变形。

2.5 机床设备成本

机床设备产品的成本是指寿命周期成本,包括设计、制造以及用户使用(从产品到报废)所需的费用,即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由于制造成本一般对于我们选择设备是保密的,本文中主要是指机床设备的使用成本。所谓的使用成本对于机加车间来说是指机床设备的维护、维修成本、易损件更换成本,耗电、油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

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解的一般过程

当我们对事物的各个不同因素进行比较,既要兼顾到各个方面,又要注意到它们程度上的差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找出它们排序,找出最优者,我们就需要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解的一般过程如下[3,4]:

(1)因素集U={u1,u2,…,uN}

集合元素ui(i=1,2,…,N)是需要评价的因素,自然数N代表单层上需要评价的因素的数目。因素集U是整个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

(2)评价集V={v1,v2,…,vn}

集合元素vj(j=1,2,…,n)表示可能出现的评语。评语元素的个数与名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由于各因素所处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自然权重不同,因而评价的结果也就不同,故而权重集A={a1,a2,…,am}可以较好地体现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本文的权重集可以由公司现有的计算机系统获得。

(3)单因素评价

给出模糊映射:公式中f(ui)是关于因素ui的评语模糊向量,它是对ui的一个评价。rij表示关于ui具有评语un的程度。

(4)求综合评价变换矩阵

由f导出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即为综合评价变换矩阵。

(5)综合评价

对于因素集U上的权重模糊集A={a1,a2,…,am},通过R变换为评语集V上的模糊集。

其中模糊算子bj的求解时选择M(●,)作为本文的模糊算子,因其全部评价因素的程度,体现全部所有有用的信息,既顾全单个评价因素,又考虑了各个因素。

根据最大评价结果B及最大隶属原则,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的评价等级,给出评价结论。

4 机加设备可替代性举例

通过企业的软件系统初选出如表1所示的4台设备可以满足公司购买设备的要求。

下面对设备编码为BC-T2135/1B(BC:北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6,7,9]:

(1)确定评价因素集U

机床设备的评价因素集为:U={u1,u2,u3,u4,u5},其中,u1:机床设备工艺性范围;u2:机床设备精度和精度保持性;u3:机床设备生产率;u4:机床设备性能;u5:机床设备成本。

(2)确定因素评语集合V

机床设备的评价因素评语集合为:V={V1,V2,V3,V4},其中,v1:好;v2:较好;v3:一般;v4:较差。

(3)建立因素评价权重模糊集A

利用公司的软件系统求得具体指标层各因素(即一级评价指标)权重为:

目标层各因素(即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4)确定隶属度矩阵

根据属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正规化方法,经过处理可得到以下隶属度矩阵:

(5)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

首先进行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根据M(●,)算子可以求得具体指标层各因素评价结果如下:

然后进行准则层各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归一化得:

同理,重复以上步骤可求得BC-T2135A、BC-T2235C及BC-T2135/1D的二级评判结果分别为:

综上,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设备编码为BC-T2135/1B的设备是最佳可购买设备,设备BC-T2135A紧随其后,设备BC-T2235C次之,设备BC-T2135/1D在4台设备中为最差选择。

5 结语

通过对钢结构车间可替代设备的具体分析建立了机床设备经济性指标,较全面合理地概括了在设备购买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在利用现有软件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选择最佳可替代设备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证明,该种方法科学有效。由于影响设备购买的因素有诸多变化,作者今后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延祐.开发长时间无人看管加工是当前国外机床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J].机床,1985(5).

[2]段爱珍,刘光宁.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及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十五周年年会论文集,1986.

[3]胡淑礼.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4]彭祖赠,孙温玉.模糊数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张海锋.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景观在规划设计评标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闫用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92-93.

艺术品收藏成企业最佳代言 篇8

而国内的情况如何呢?由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新艺经艺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 国内的企业收藏资金增幅较大, 全年在450亿元左右, 涉及的领域也很丰富, 除了传统的艺术品类, 当代艺术的收藏比例明显增加, 并开始出现针对外国艺术品的企业收藏。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拍卖场上的买家, 70%以上都是企业家。

“国内的企业收藏比起国外, 远不够成熟。做得好的大型机构数量不多, 主力还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 在艺术认知度、收藏的规划性、操作的规范性、收藏心态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毛旺东说, “不过整体来看, 企业收藏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 相信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国内的企业收藏会从无序状态逐渐走向制度化、系统化。”

现实收益与无形资产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收藏大军, 自然有其原因。资深文化圈人士、收藏家周志跃表示, 企业进行收藏投资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大致有两个:“一是作为资产配置,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并在艺术品的增值中获得收益。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宣传和社会公信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艺术品作为新兴的资产配置选项, 在股票、黄金等收益率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 成为企业乐于选择的财富避险工具。一些企业的艺术品投资已经得到了高额回报, 例如湖南电广传媒, 艺术品经营年营业收入约4.2亿元, 利润约3.4亿元, 毛利率79.61%, 占公司主营收入10.38%。

在周志跃看来, 企业收藏更重要的一个好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文化竞争力。2000年, 保利集团从香港购回3件圆明园兽首, 使其声名大噪, 树立了非常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2.16亿元在匡时春拍中购得“过云楼”藏书, 也极大提升了其社会知名度。这些企业通过艺术品收藏体现出了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 对于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播的社会使命, 这正是企业收藏的意义之所在。

圆明园兽首、过云楼, 如此大手笔的收藏, 让一般的企业只能望洋兴叹。其实, 想提升企业形象, 不必非要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接地气儿”的案例。“郑州越秀酒家是河南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最早的标杆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 越秀就邀请一些国内著名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参与‘越秀学术讲座’, 并收藏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和学者的墨宝。”周志跃说, “如今, 这些收藏不仅成了越秀的一份固定资产, 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成为企业最好的形象代言。

让装饰兼具艺术

装点空间、美化环境, 可谓是艺术品的原初功能。房间中点缀几件艺术品, 通常能够凸显主人不凡的品位与格调。然而由于眼光的局限, 大多企业还停留在挂张装饰字画的层面。且不论作品技法、品质的高下, 一些明显陈旧俗气的题材风格往往便与装修现代的办公环境格格不入, 更与提升环境品位的初衷适得其反。

其实, 企业收藏之于环境的作用并不仅是装饰、美化这般简单。陈列在企业办公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 还应考虑到艺术品对企业员工及客户产生的心理效用。成功的企业收藏, 不仅要注重艺术品的视觉审美功能, 更重要的是, 要利用艺术品丰富的内涵, 传达企业的精神、文化内核。

提升品牌文化形象

一个公司的身份或定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及传播, 比较常规的有商标设计、品牌建设、广告投放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不满足于这些传统且过于强制的方式, 还会选择向艺术家订制作品或进行跨界合作, 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企业文化形象, 其目标与前文所述的常规方式并无本质差别, 但企业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明显加强, 相对于默默无闻的收藏也更具有事件性和新闻点, 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宣传推广。

企业在选择艺术品时, 如能从根本、实用的原则出发, 牢牢把握艺术品的文化特质, 并与企业自身气质相结合, 就能比较容易地建构一个质量颇高且独具特色的企业收藏体系。

资金有规划, 收藏成体系

企业收藏是个好事, 但如果盲目地去搞收藏, 也很容易坏事儿。“艺术品市场有一定风险, 企业家们一般都不是专业人士, 很可能买到赝品, 或是艺术价值很低, 或是变现困难的艺术品。”周志跃建议, 企业可以聘请艺术家、鉴定家作为智囊团, 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收藏规划。“许多企业家收藏没有目的, 看到喜欢的就买一幅, 没有系统性, 这样只能叫‘收’, 不能叫‘藏’。其实在收藏之前就要先进行定位和长线规划, 最好持续跟进某一位作者, 或是根据某一线索进行系列收藏。”泰康人寿公司的收藏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美术史为主要线索, 每年以利润的2%到5%作为收藏资金, 收藏方向主要以现当代艺术为主, 十几年来成果斐然。而对于河南企业来说, “可以多关注河南本土书画、瓷器等艺术品, 搞完整的系列。”

企业如何最佳控制成本 篇9

关键词:控制;成本;科学机制

多个优秀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的总裁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企业利润率提高的秘诀在于控制成本,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做到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就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利润。”那么,一些企业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一、控制成本在于把钱花的恰到好处

其实,控制成本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的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国际公司则认为,以节约控制成本基本理念的企业只是土财主式的企业,他们除了剥削工人和在原材料上大打折扣以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现代企业应有的控制成本战略及方法。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控制成本。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

单纯地削减成本,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目标,并不能得到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赞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其实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

二、控制成本需要建立科学机制

要做到合理控制成本,该如何做呢?我们来看看跨国企业是如何建立控制成本体系的:

第一步:战略目标指导控制成本目标

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控制成本也一样。控制成本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

1.企业项目分析

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为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

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

第二步:控制成本四步执行法

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

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

2.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3.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没有数字进行标准量化,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伴随着控制成本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控制成本SOP手册》。手册从原材料、电、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控制成本的好办法,所以,控制成本奖励也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

4.成本管理的“提前”和“延伸”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相关文章:

最佳资本结构问题06-15

供电企业构建最佳实践知识库的作用和意义09-12

最佳雇主的最佳价值05-02

最佳方式05-09

最佳实践05-23

最佳线路06-01

最佳环境06-12

最佳关联06-24

最佳路径06-30

最佳原创范文05-18

上一篇:降息政策下一篇:电视传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