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实践

2024-05-23

最佳实践(精选十篇)

最佳实践 篇1

要点有:没有当今世界的消费宽带的快速增长, 就不可能有在配置接入基础设施的重大转变。铜环线和有线电视电缆曾经是从信息供应商向客户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今天, 这两种介质都被缩减, 甚至被光纤替代。

光纤在接入网络近二十年不仅被用于高速的企业用户, 并且可以在提高信息可靠性和节约工艺成本上取代集束铜线。推进光纤贴近客户, 光纤到户是极端给予每个用户一个光电节点。问题是公认光纤到户战略, 为什么运营商没有运行光纤到每个家庭, 原因是成本。

平衡成本和性能是各种无源光网络 (PON) 系统的目标。PON创建了一个树形结构的不含光电终止或处理的光纤连接。PON的通常支持32个分支, 其中每个分支在理论上都可以是一个远程终端或家庭。32个点对点的服务, 将需要64个电器设备, 并产生较高的成本和更高的可靠性风险。

接入光纤网络部署规划, 应慎重考虑以下要求:

1.服务覆盖地区的人口统计, 包括家庭收入, 家庭规模, 年龄分布。这个数据是建立服务市场机会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良好的人口统计状况, 应更深的光纤部署。

2.服务领域的地理和拓扑结构, 包括家庭密度, 可用方式的权利, 以及布线是地下或地上。这个数据是设置每种方法的成本的关键。显然, 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 差的特点将会影响利润。日本的研究表明, 将光纤部署在高空会影响部署的成本, 即使在平坦的地面或丘陵。

3.在至少五年内, 服务组合考虑需求和竞争两个趋势。在光纤接入部署里最坏的结果是部署的光纤架构不能有效地满足新的需求。

一﹑光网络:城域网络设计的最佳实践

今天电信业的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 在未来十年内, 最大的光纤部署增量不是核心网, 而是接入网和城域网。内容, 消费者宽带流量增长的动力, 是一种给大量用户提供某些电影或节目的应用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意味着内容将在城域网缓存与此同时将带来城域网流量的增长。

现在的城市光纤网主要基于SONET。SONET网络通常建造了一系列可以快速切换到光纤切割中的备用旋转的保护环。保护环通过光分/插复用器 (ADMS) 连接, 解决SONET更换问题使WDM改变经济。无论使用什么机制, 设计师的关键问题是波长可以通过交换机以转码变成另外一种波长, 不能提供这个功能的系统太复杂而不能管理是因为各种光纤的波长分配相互依存, 一些重组模式因为冲突可能并不适用。

在消费者宽带流量弥补了总流量的大部分地区, 大部分光纤部署重点联系服务区与核心网络的互连。IPTV的推出可能会改变这样的情景, 因为连接丢失导致图像失真可能产生观众的不满, 尤其是按点播次数支付系统。如果用户缓冲, 故障切换的时间应不超过缓冲时间间隔的大约三分之二。通常情况下, 消费者宽带故障切换的最佳方式是在以太网级别。

二﹑光网络:核心网络设计的最佳实践

当今光纤网络是网络在核心光纤中网络线路汇聚到核心创建另一个核心光纤网络:一个单一的网络用户, 贡献了总流量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增加新的用户一般肯定会显著改变它的核心。相比之下, 一个大的城域网用户可能需要重新配置网络带宽以适应总流量。出于这个原因, 因为以上的“网格”因素, 可重构性很可能是核心网中的一个问题。

最后不同的是地理范围。一个大的城域网可能跨越50至100公里, 一个大的核心光网可以围绕地球。这种长距离必然意味着光纤可跨越很远的距离, 没有中间的中继器, 包括海底环境, 沙漠等, 因此, 超长距离光纤技术往往是核心网中的关键。核心网的地理范围巨大, 也意味着工程人员到一个地区去解决问题, 可能需要数天或数周, 因此有某种形式的备份计划, 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减少停电是至关重要的。

光纤核心网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主要服务互连点的位置。较大供应商的核心网在地理范围方面更有可能与其他供应商的网络互连, 特别是在其他地区的本地访问。这些互连点显然是需要特殊容量规划的主要网络节点和重大漏洞点。

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篇2

--2004年PDT经理研讨第一期开班致辞

费敏

一、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

公司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DT团队。公司目前大的PDT有30个左右,小的PDT有100个左右,如果拿掉这些PDT,华为公司就只剩一个壳了,所以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如果去掉支撑国民经济的大企业,去掉那些大的品牌,这些国家也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PDT团队作为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要发挥核心作用,公司的成绩、公司未来的目标都落在这个支柱上,落在各位PDT经理肩上,担子非常重,PDT经理心里要自我掂量,是否胜任,是否称职。

二、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黄埔军校一共只办了6期,每期半年,一共3年,但国共两党的精英很多都出自黄埔军校,为什么?这是因为黄埔军校是以最佳实践为切入点,它的目标是讨论最佳实践,而不是讨论理论。既不是从理论到实践,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实践。

目前并不缺少理论,而是缺少实践。我们有幸在华为进行实践,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实践得不错,大家应该珍惜。

研讨就是拿出一个靶来,大家围绕着最佳实践来打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一起贡献。以最佳实践为核心,围绕最佳实践,大家探讨与分析,看我们缺什么,我们善长什么,我们发扬什么。

三、带兵与打仗是PDT LEADER的责任

带兵与打仗是两个永衡的话题,责任就落在各位PDT经理和PDT管理团队身上。

带兵与打仗有区别,但带兵与打仗又相辅相成。打胜仗有利于带兵。美国的巴顿将军,经常打胜仗,对士兵要求很严,但减少了最残酷的事情发生,即减少士兵死亡。所以大家都愿意当他的兵,士气也很高。带兵支撑打仗。带兵就是要组建好一个团队,带好一个团队。例如罗荣桓元帅就善于带兵,从而使林彪聚集在打仗上,把四野带成了几个野战部队中最强的。又例如美国总统里根,执政8年,使美国的人心得到了最大的聚集,使美国人民重新拾回了自信。但是否是他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呢?主要还是他会带兵,使美国重新回到了自信的轨道上。带兵好了,事半功倍,能更好地打仗。

四、宰相出自州县

有一句话叫:宰相出自州县。来自州县的官,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能感受民生,能一把抓住要害,能贯彻实事求是。

公司运作管理部要和产品线一起每季度对公司所有PDT团队进行排序。公司级排前五名的为红榜,产品线可以排前三名为红榜,对于排名靠后的PDT要警告,前三个季度或前几期公告,不作结论,然后再与相关考核挂钩,干部选拨也有了基础。

五、取长补短

短木板不可能成为优势,但意识到短处的问题,弥补短木板,使短木板不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美国马歇尔将军很善于对下属的短木板进行管理。马歇尔发现手下有个将军缺少战略眼光,而且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短木板,于是马歇尔将这位将军调到参谋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位将军自己发现了战略眼光的不足,意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他后来重返前线取得成功。

目前PDT经理可能有一块短木板就是注重打仗,不注重带兵,下次WORKSHOP可以树一个靶,大家研讨怎么带兵,一起来探讨。

人才梯队建设最佳实践 篇3

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规模大,业务持续发展,人才是驱动绩效的利器。他们均在梯队建设方面不遗余力,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精力和财力。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他们有哪些共性的实践做法呢?

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

在这个方面,GE的原CEO韦尔奇是典范。韦尔奇曾说“领导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他花费至少一半的个人时间用于培养领导人。韦尔奇任CEO后,每月都要到GE的领导力发展中心两次,与GE最优秀人才面对面地交流,给他们上课。国内公司的高层领导,同样对核心人才的队伍建设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华润公司举办“60班”,是一个高级领导人才发展项目,历时18个月,由董事长宋林亲任班主任。

以行动学习法为例,如果没有高层的发起和参与,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各个层级培养梯队人才

梯队人才建设只有从底层开始,并在各个层级开展卓有成效的务实工作,才能确保业务需求的全面和持续满足。如2010年IBM出台的第三个领导力框架,是针对全球40万名基层员工,即IBMers,而不仅仅面向管理层。

人才是从基层开始成长的,只有经过多岗位、多层级的锻炼,才可能进入高层团队。基层这个底盘越坚实,中高层就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以选拔内部人才为主的企业来说,从基层抓梯队建设就更为必要。而且,切记不能出现5年左右的时间都不进新人的现象,否则就会出现人才断层,靠拔苗助长的方式使用人才是有风险的。

对这些大企业而言,校园招聘是补充生力军的主渠道,从中产生未来的领导者。因此,他们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质量把关。

企业不可能在各个层级、各类岗位的梯队建设上平均用力,他们多将主要资源集中在关键的战略性岗位的梯队建设上。即便是在这些岗位上,也会从关键岗位的下几个层级着手进行人才规划、盘点和培养工作。如联想集团2006年开始的高管后备梯队建设工作,确定了两类战略性关键岗位:一类是职能类领导岗位,把直接向CEO 汇报和隔级向CEO 汇报的岗位定义为关键岗位;另一类是经营类领导岗位,包括从CEO 岗位向下看三个层级。

以人才规划和能力模型作为基础

人才规划是梯队建设工作的指引,而人才规划是以战略发展规划和现有人才盘点为依据的。人才规划其实是基于预测做出的,特别是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花旗是银行业中首先重视招聘市场营销人员的大银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总裁John Reed就认为,未来银行零售业的成功必须借助于一种全新手段,这种手段将以在消费者市场中合理地运用市场营销为基本方针,之后,花旗银行开始在从事消费者市场营销业务的公司中招募人才。90年代后,行业由买方市场迅速过渡到卖方市场,银行业务人员需要迅速由坐商转变为行商,花旗银行由于储备了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就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业务模式也迅速完成了转变,在其他银行业务停滞不前时,花旗逆市而行,反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能力模型是一个指引,为人才指明了统一的行动方向,而模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作为基础的。如IBM最新的三个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同时,配合IBM一个战略重点即“智慧地球”,2010年IBMers新的领导力模型包含了9个元素:持续转型、拥抱挑战、做客户的成功伙伴、全球协作、帮助同事取得成功、建立互信、注重沟通实效、以理服人、以系统化观念指导行动。需要强调的是价值观的重要性,这类似俗话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韦尔奇对于价值观不同但业绩不错的人才很头疼,但最终还是担心这类人才的破坏性,而以不使用为结局。华润最近的领导力模型也是为适应组织转型和战略服务的,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如下表所示:

遵循70/20/10法则,实施人才加速成长项目

全球最佳实践证明,主动的、有系统的人才培养和自然成长、靠天吃饭式的人才成长模式相比,其成效存在天壤之别。在人才成长方面,这些企业也都遵循了70/20/10法则,如下表所示:

如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谈及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时说:“对于IBM的高阶主管,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个性化培养。第一,课堂学习,比重一般为10%。第二,向他人学习,大约占20%,比如导师制、见习制、为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行政助理等方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是在工作中学习。”

其中,在工作中学习不是靠自然发生,而是依靠一套制度作为保障,如职业发展通道制度、交流轮岗制度等。特别要提的是职业发展通道制度,它是人才成长的根本制度。当组织明确了职业发展通道后,人才就会对照各个职位序列的标准自觉学习和成长,即“不用扬鞭自奋蹄”。

多使用“人才九宫格”进行人才盘点

在梯队建设中,对人才进行盘点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许多企业都使用九宫格或类似的模式进行人才盘点,如下表所示:

人才九宫格按照业绩和潜能高低,将人才分为九个类别,放入对应的格子中。对不同格子中的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1格人才应尽快提拔使用,9格人才应考虑转岗使用。人才九宫格体现了人才管理的分类原则。

花旗银行也使用人才九宫格工具进行人才管理。其中,花旗对潜能高中低的定义很有特色。人才有三种潜能,从高到低分别为转变的潜能、成长的潜能和熟练的潜能。转变的潜能,即具有提升到高一层级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和意愿。成长的潜能,即具有调动到同一层级更具复杂性的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和意愿。熟练的潜能,即能够符合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能够不断深化经验和专业知识,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

有配套机制和文化理念宣贯作为支撑

人才梯队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配套机制和文化环境的支撑。在配套机制中,鼓励各级管理者培养人的制度非常重要。如华润集团《人力资源政策指引》第四部分“人才发展”中明确规定:

人才后备计划是培养组织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是推动组织长期进步的系统保障。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后备人才,是主要负责人的重要责任。

为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培养人才,花旗银行制订了一种特别监督手段:把高级经理们所主管的部门能够为董事会输送人才的数量作为衡量其经营业绩的一个依据,即除了基本的经营业务指标外,花旗把如何对待下属作为考评经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标准。

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投资于人的理念进行宣贯,确保各级管理者从内心认同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价值。

快递监管应符合国际最佳实践 篇4

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众多, 包括乱收费、乱罚款, 石油价格上涨, 城区配送困难, 重复征税等。不断上升的物流行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美国商会期望相关政府部门对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 也希望有机会和中国政府一道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现存监管问题

外商投资限制。2011年12月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外商投资目录) 第五条明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国内信件快递服务均属于外商不能参与投资的“禁止类”行业。这些条款限制了国内客户和消费者根据服务的质量和速度自主选择服务并从中获益的权利。一直以来, 外商投资企业对提高中国的服务标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禁止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内信件快递业务将减缓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国内信件快递服务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调整为“鼓励类”。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国家邮政局管理全国快递服务标准, 建立和监督地级市邮政主管部门。此外, 该局还制定通过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对外资在华运营构成严重影响, 也违反了中国的入世承诺。同时, 2012年相继出台的各项法规, 标准和行政措施, 阻碍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正常发展。

国家邮政局在新修订的管理办法中对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作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十年中, 从事国际快递服务的外资企业都有商务部颁发的“在华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该许可证在全国范围均有效, 且并未对外资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做进一步的限制。同时外资快递企业还可申请获得“国际快递服务经营许可证”, 允许外资企业在全国特定省份从事相关国际业务。上述许可证制度使得大型外资快递企业能够在中国境内的所有省份建立业务分支机构。

由于快递服务需要依赖服务网络和集约式经营模式, 快递企业在新建业务分支机构和服务点时需要考虑包括客户需求、市场饱和度和经营成本等很多因素。业内通常的做法是在一个较为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建立分支机构, 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增长情况向附近地区和城市辐射, 建立并拓展运营网络。之前的快递企业所取得的经营许可都是省级许可, 对建立区域分支机构方面并未作限制。

上述新的管理办法实施后, 邮政部门对快递企业的监管可能会具体到地级市一级, 这也意味着业务运营商需要在每个地市申请许可。中国现有300多个地级市, 新管理办法可能会将全国性整体运营网络和市场分割成为300多个部分。上述办法人为割裂了整体市场, 构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阻碍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也抑制了业务开发的潜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16条之规定, 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 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 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 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据此, 上述新修订的管理办法中有关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的规定超出了《邮政法》所允许的行政许可范围, 应被视为行政许可及其他条件的增设, 因此违反了上位法。中国美国商会鼓励国家邮政局取消对于省级以下业务的许可审批, 保留快递企业根据全省及全国市场趋势决定是否在地级市建立分支机构的权利。

国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限制。经过近两年的申请等待, 2012年, 国家邮政局终于同意向新的外资企业颁发国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然而上述牌照的发放还附加了一系列的条件, 包括首批仅开放5~8个城市。另外, 内资快递企业与外资快递企业合作需要申请取得国际业务经营许可证且仅限在获得批准的城市从事代理业务, 从而严重限制了双方合作的领域。

快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业务经营网络。如果仅仅允许企业进入有限的几个城市的市场, 那么被许可企业也无法具有竞争力。目前国内快递市场向内资企业完全开放, 而涉及外资快递企业的管理规定却具有歧视性, 不仅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还违反了中国的入世承诺。

结论

中国美国商会建议中国政府在快递服务行业的监管方面更加符合国际最佳实践。尤其是, 我们鼓励中国政府放宽管制, 从而使市场需求发挥更突出的作用。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快递行业及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全球邮政业正在通过逐步开放市场、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完善其基本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垄断和专营来保护地方产业将阻碍邮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也违背了全球邮政业发展的趋势。

建议

国家邮政局应当对部门规章进行修改, 严格保持与上位法、相关程序和法规的一致性, 特别是与行政许可规定的一致。国家邮政局应当遵守中国的入世承诺, 完全开放国内快递市场, 授予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 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不合理要求。在制定管理办法的过程中, 应当尊重外资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以加强管理办法的平衡性和合理性。

软件配置管理最佳实践 篇5

PMTeam杂志 Li Ben 编

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有效的软件配置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团队开发效率、保障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很多朋友也开始了在配置管理实施方面的一些研究,市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厂商针对具体配置管理工具提供的实施服务;但是,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到底应该做哪些东西?团队的配置管理现状怎么评估?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行改进?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可能正困扰着大多数研发主管和项目经理。

国外软件产业界在软件配置管理这个专题上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业界总结出来一系列“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最佳实践”来作为评估一个组织软件配置管理能力的标尺,也可以作为我们实施软件配置管理的指南。这些“最佳实践”包括:

1、标识需要进行存储的工件(Artifact)并保障安全存储;

2、控制并且审计(Audit)对于工件的修改;

3、设立并管理基线(Baseline);

4、记录并跟踪变更请求;

5、维护稳定、一致的工作空间;

6、支持对于工件和控件的并发修改;

7、尽早集成、持续集成;

8、保证软件构建的重现能力;

9、以控件(Component)为单位实施版本控制;

10、使用“活动”(Activity)来组织和整合版本集。

下文将介绍前5条最佳实践。

1、标识需要进行存储的工件(Artifact)并保障安全存储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产出,比如各种文档、模型、源代码以及测试脚本等,我们把这些大家劳动的成果统称为工件(Artifact)。对于一个软件开发组织来说,这些工件就构成了组织的核心资产。对于如现金、有价证券之类的资产,我们都会准备一个保险箱,好好地保存;对于软件资产,我们也需要相似的措施。所以,软件配置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存储库(Repository),用于保存组织的核心软件资产。这个库对于开发团队来说,就像是财务室里的保险箱。因此,容错能力和高可靠性是这个库最重要的属性。除此之外,随着

组织的增长,置于库中的数据会越来越多,为保证运行效率,库的可扩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属性。

对于存储库来说,良好规划的备份和灾难恢复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软件组织在这方面都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因而也给组织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一旦灾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在建立好存储库以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将哪些工件置于库中。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可能会决定只将正式文档、模型文件、源代码、发布版本等文件放入库中,而对于临时文档、编译时产生的中间文件等,则不将它们放入库中。我们把放入库中的文件称之为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2、控制并且审计(Audit)对于工件的修改

在标识相关的工件并将它们置于存储库中以后,我们需要建立对于这些工件的修改控制机制以及审计机制。

库里的工件不是谁想修改就可以修改的。控制机制必须保证只有拿到授权的人员才能对相关工件进行修改,而审计机制则保证修改的动作被完整地记录,也就是说,谁修改了这个工件,什么时候做的修改,为什么原因做出这个改动,以及修改了哪些地方(Who、When、Why、What)。审计机制通常通过“检出/检入”(Check out/Check in)模式得到实现。在这种模式下,工件一旦入库,读写权限就变成只读(read only),如果要对该工件进行修改,则需要通过“检出”这个步骤;在修改结束以后,如果希望将修改的成果入库,则需要通过“检入”这个步骤。在经过一次“检出/检入”步骤以后,会形成该工件新的版本,因此也有人把上边的过程称之为“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在版本控制过程中,如果利用一些配置管理工具(或者版本控制工具)的支持,则可以自动地记录审计工作所需的四个“W”(Who、When、Why、What)。

3、设立并管理基线

通过审计机制我们可以保存一个工件完整的变更历史;但是一个项目通常是由成百上千个工件构成的,每个工件在变更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系列的版本,如何确认系统在某个时刻分别由哪些工件的哪些版本构成?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配置(Configuration)。对于软件系统来说,在开发过程中某个时刻存储库中所有工件的一个“快照”(snapshot),就形成一个“配置”。对于一些重要时刻的系统配置,我们可以使用基线(Baseline)来进行标志。

IEEE对于基线的定义是: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它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进行改变

简单地说,基线就是项目储存库中每个工件版本在特定时期的一个“快照”。它提供一个正式标准,随后的工作基于这个标准进行,并且只有经过授权后才能变更这个标准。建立一个初始基线后,以后每次对它进行的变更都将记录为一个差值,直到建成下一个基线。

建立基线的主要原因是:重现能力、可追踪性和报告能力。

重现能力是指返回并重新生成软件系统给定发布版本的能力。可追踪性建立项目各种类型工件(需求、设计、实现、测试等)之间的横行依赖关系,其目的在于确保设计满足需求、代码实施

设计以及使用正确代码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报告能力来源于一个基线内容同另一个基线内容的比较,基线比较有助于程序调试并生成发布说明(Release notes)。

建立基线有以下几个好处:

(1)基线为开发工件提供了一个定点和快照。新项目可以从基线提供的定点之中建立。

(2)当认为更新不稳定或不可信时,基线为团队提供一种取消变更的方法。

(3)可以利用基线重新建立基于某个特定发布版本的配置,这样也可以重现被报告的错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定期建立基线以确保团队开发人员的工作保持同步,通常,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里程碑处定期建立基线。

4、记录并跟踪变更请求

以上我们谈论的都是对于工件的变更活动的实施,下面我们要谈到的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对于变更请求的管理。这是变更活动的源头。

著名的软件大师Brooks曾经谈到导致软件开发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软件的可变性。大家都知道,各种要素,如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客户对于项目认识的深入等等,都可能导致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变更请求的提出,而且承认这种变更请求的合理性也已经是工业界的共识。

但是,如果缺乏对于变更请求的有效的管理能力,纷至沓来的变更就会成为开发团队的噩梦。缺乏有效的变更请求管理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

(1)软件产品质量低下,对一些缺陷的修正被遗漏;

(2)项目经理不了解开发人员的工作进展,缺乏对项目现状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

(3)开发人员不了解手头工作的优先级别,可能出现将紧急的事情放在一边、而工作在一般优先级任务上的情况。

变更请求管理的复杂程度与变更的具体类型有关。简单地说,变更请求管理会涉及到变更请求的提交、变更请求的复审、变更任务分配、变更结果的验证等一系列活动。通常,变更请求管理的流程是:由请求者提交变更请求,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CCB)召开CCB复审会议对变更请求进行复审,以确定该请求是否为有效请求。如果是,则基于项目团队所确定的优先级、时间表、资源、变更难度、风险、严重性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判定对该变更的修改程序,并分配实施变更任务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变更任务实施人员负责实施该变更;实施结束以后提交验证人员,由验证人员负责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如果变更成功则通知相关人员,否则由变更实施人员返工。

典型的变更请求管理如需求变更管理、缺陷追踪等。实施有效的变更请求管理有以下好处:

(1)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2)提高开发团队沟通效率;

(3)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对产品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估。

关于变更请求管理的详细过程以及相关准则PMT将在相关报告中阐述。

5、维护稳定、一致的工作空间

在我们把相关工件纳入集中的存储库、大家也都遵照“检出/检入”的工作模式对工件进行修改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为每位开发人员设定“私有”的工作区,或者叫做工作空间。

工作空间通常以特定的基线为基础创建,要求能够做到为指定的任务方便地取出正确的工作版本建立私有工作空间;开发人员根据项目要求在自己的私有空间中对工件进行修改和测试活动,而与其他开发人员相对保持隔离,也就是说,自己的修改活动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开发人员。但是,在保持隔离的同时,又应该提供相应的机制,当开发人员希望共享工作成果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共享。

实践,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篇6

一是注重识字。识字是学文化的开始,是儿童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阶段的基本环节。能认会写汉字,是汉族人一刻都离不开的实用技能。传统蒙学是比较重视识字写字的,可近几十年来,我们一味片面强调汉字难学,把识字与“提前读写”对立起来,并一度误认为象形文字是落后的文字,一心向往着向拼音文字转化。汉字本身就是表义单位,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而且每个字又都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传统汉文是只讲“练字”,不讲“修词”的。在掌握了大量汉字之后,学生构词能力随之增强,词汇也会随之丰富,这是任何靠记背单词的拼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在自动传输的难关攻克之后,汉字的优越性愈来愈显露出来,国外已有学者预测:汉字有可能成为全球通用的文字。我们应抓住机遇,研究探索进一步发挥汉字优势的途径,使读写这“两根柱子”与识字写字这条“龙”,更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是本于诵读。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课堂上的诵读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要强调一个“熟”字,让孩子读课文不是一遍两遍,不是三遍五遍,要反复读,要读得滚瓜烂熟,才能成诵;读的时候非常强调情感的投入,按照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口而诵,心要行;此外,诵读要讲求抑扬顿挫,快慢强弱,要讲求语调,语调也是一支笔,一支画笔,画画的人靠颜色和线条来表现,诵读的人靠抑扬顿挫、快慢强弱来表现。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活动过程。我们的阅读课,读应该成为主要的内容。要坚持“以读导悟,读中见悟”。关注情感和想象,追求活泼泼的语文,活泼泼的人的教学境界。扣读导悟:感悟不要离开读书;读中见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学生是不是感悟了?是不是懂了?如果他读不出,说明他没感悟。要“披文以入情”,要让孩子直接面对文本,大兴诵读之风,要让学生清脆有韵味的朗朗书声在教室响起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本不读通读透,无论怎样讲析,无论怎样合作探究,都是隔靴搔痒,徒劳无益的。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基础上的。我们一直强调书必须仔仔细细地读,读其义,读其情,读其理。细细地品,静静地悟,方能入脑,入心,这样才能“读进去”,才会“读出来”。

三是体察涵泳。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就是着眼整体,要求透过语言文字,进入意境,进入角色,以获取真切感受,深刻领悟。如果能把这些基本规律渗透给学生,他们“读书内化”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以遵循的方法、途径与步骤。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将较大幅度地拓展学生“个体学习”时间与空间,这对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读书内化”活动必须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首先,要认真研究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能;其次,要抓住汉语文的表达特点和审美方式,帮助儿童逐步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四是重视习练。首先,习练是一种积累。单就语文积累而言,有语言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包括创作素材的积累)等等。但不论如何说,一个由少而多、逐渐聚集的“积累”,其整个增多的过程,就是习练的过程。其次,习练是一种新的阅读观念,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引导学生不断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它是一个从文本的细节、局部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过程。再次,习练是情感培养──通过习练培养情感。语文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课程,通过引导,我们的学生喜欢读书了,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把读书当做生命的毕生追求,则语文教育达到了目的。而学生这样一种对于读书的喜欢,是通过习练,渐进地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比如:通过习练,学生会诵读,抑扬顿挫、清新朗润……通过习练,学生会精读、泛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通过习练,学生能认识、会思维、善表达,言之成理……通过习练,学生会观察、会调查、会访谈,会阅读、会思考、会作文,表情达意、文从字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孩子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实际运用言语的能力。这一切必须通过亲历的习练和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读读、说说、听听、写写这些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方能实现。

医疗器械采购的全球最佳实践 篇7

该项研究的目标是为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帮助他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国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该研究,作者总结了五项关键原则,以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建立起客观、高效、灵活的医疗器械采购策略。

1.招投标体制的困境

就理论而言,招投标可以直接降低医疗器械采购价格。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国的运作方式不同,现行招投标体制带来了不少风险和非预期的后果。

许多实例证明,虽然招投标可以降低直接采购成本,但是许多国家的招投标体制无法同时有效地降低医疗保健系统的总支出,也未能让更多的病人受惠于新的治疗技术。此外,许多旨在促进竞争的政府法规和制度由于效率低下而适得其反。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将能帮助我们制定最佳采购策略。

1.1长期成本增加,病人无法受惠于高质量医疗服务

通过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全部医疗支出中,医疗器械支出仅占到2%~5%(图1)。

显而易见,医疗器械采购成本的压缩对降低总的医疗成本可谓是杯水车薪。在英国,一项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帝国理工大学主持的研究表明,由于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把降低医疗器械采购价格作为工作重点,导致“过度强调短期成本节约的目标,而忽略了长期效益和总成本”[5,6]。医院采购相对便宜的产品虽然在眼前降低了开支,但却增加了长期成本[7]。瑞典、加拿大[8]、德国、挪威[9]、意大利[10,11]、美国[12]、欧盟[13]和经合组织(OECD)[14]等国家都存在同样问题。

另有研究表明,高质量和创新的医疗器械尽管采购价格较高,但较之其他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图2),从长期来看这些益处能够弥补初始价格的不足,从而节约总体医疗支出[15]。反之,使用低价且低质的医疗器械不利于病人尽快康复,最终导致更高的长期医疗成本——这与试图降低成本的初衷南辕北辙[2]。大量研究显示,通过采购价格更高但质量更好的医疗器械,可以提高患者疗效和使用安全性,从而削减长期医疗成本。上述结论已经在众多病种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包括心血管[16,17,18]、骨科[11]、创伤、泌尿[19]、麻醉[20]、肾内科[21]以及远程医疗[22,23,24]。

1.2良性竞争受限

一些国家的招投标体制遵循了“成王败寇”的采购原则,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给予一个或少数几个中标企业。长期来看,此举无意中遏制了市场良性竞争:未中标企业由于业务减少会逐渐退出市场[25,26],而竞争的减少会降低采购方在未来招投标时的议价能力,最终导致长期采购成本的增加[10]。

在全球,这些限制竞争做法经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而产生的诉讼并不鲜见,而各国政府也会介入调查,并最终促进政府政策的改进。

1.3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

招标的过程和组织招标的机构经常过于复杂和庞大,并且缺乏透明度。这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并容易滋生腐败[27,28,29]。比如,膨胀的官僚主义、冗长且繁复的操作流程、暗箱操作等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2]。

此外,招标过程中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也有可能相互勾结,通过“管理费”或“服务费”的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手段影响招标结果。

2.成功的五项原则

为克服上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医疗器械招投标,L.E.K.咨询总结了以下五项原则和策略,以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系统性风险并提高整体效能。

2.1评估医疗总成本

采购决策时应该评估医疗总成本而非仅仅设备的初始采购成本,这样就可以确保不会忽略那些具有长期效益但采购价格高的产品,也不会过于偏向那些采购价格低但长期使用成本高的产品。

另外,在选择医疗器械产品的时候应该有多个部门(医师、管理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等)的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产品使用的整体成本和效益。这种跨部门的合作能够在决策时顾及整个医疗链中的各个环节,因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长期收益和成本。目前,很多国家,包括美国[30]、加拿大、英国、瑞典[31]、中国和新加坡等,都已经采用这一原则。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相关决策者的专业经验,而不是仅仅依赖某些很难获取的定量数据,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容易。

卫生经济学数据也可以帮助评估采购决策对总成本的影响。包括美国[27]、挪威[10]、加拿大、荷兰[2]及意大利[32]在内的几个国家都已经开始使用该类信息,但是,此类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效益、医疗技术评估(HTAs)、价值分析、预算影响力分析等。

卫生经济学分析的范畴可以包括临床收益评估、损益分析、增值服务评价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如运行费用、维护费用等)[2]。此外,卫生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应用于从投标邀请书(RFP)、个案评估到制度设计(比如将产品列入医保的评审)等多个层面。

使用卫生经济学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采购流程,同时也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然而,由于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准确地汇编和解析数据[29],这些分析实施起来对资源消耗较高。而且,采购者需要把握数据和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平衡:如果采用一刀切,要求所有产品都提供相关数据,结果可能会导致将小众化或创新的产品拒之门外,因为它们还没有任何历史数据[2,10]。

2.2保证临床医护人员的参与

招投标过程必须有临床医护人员的充分参与,这样才能确保病人拥有足够多的治疗选项,临床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包括美国[27]、中国[31]、加拿大[28]、香港、和新加坡[32]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认识到了医师参与招投标决策的重要性。比如在邀请投标时,医师可以参与对产品技术指标要求的制定;在评标时,医师也可以对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能够使得最终中标的产品真正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

当然,在招标过程中同时要对医师的决策权有所限制,以免引起权力滥用。因此,在起草招标文件时必须有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而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应该客观反映不同医师群体的需求和偏好。

此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会专门监测招标对临床治疗的影响[18]。美国[27]、英国[33]和中国[31]已经开始尝试不同形式的临床监测,比如设立专门的官方机构来负责收集学科专家和业界的反馈,从而掌握招投标对临床治疗各种方案的实际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并特别关注和鼓励更新、更先进的技术的临床应用。

2.3保持灵活的合同条款

招标合同条款必须足够灵活,最大程度上优化临床决策和产品选择,并鼓励良性竞争。采购合同中应该允许和鼓励产品升级,使医疗机构能及时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临床,而避免因合同条款的限制长时间地使用较落后的产品。此类条款已经见诸加拿大[28]、中国大陆[31]和香港的采购合同,新西兰间或亦会采用。

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在采购者签订某一类型产品的采购合同后,可以允许其在该产品出现更新换代时进行新的招标。然而,如果这个更新换代的产品来自另一家供应商,可能会使技术相对较落后的原中标供应商面临巨大损失。为了缓和这种影响,一些国家采用了“新技术条款”,允许既有供应商在指定时间内开发出具有相同先进技术含量的同类产品。如果既有供应商无法在给定时间实现技术升级,则现有合同被终止,同时开放新的招标以满足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

其次,允许招标外采购的条款也能为合同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方便某些非常见疾病的患者获得更适合个案的产品,而不是被迫在招标时确定的有限产品中做出选择。这类条款见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新西兰、香港以及新加坡[32]。

一些国家要求医生使用招标外产品时进行个案申报和审批。这样的规定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而且会导致采购和治疗的延迟。另一些更灵活的制度会留出一部分市场,允许医疗机构无需通过招标即可自行采购,从而减少了这方面的影响。

2.4保持供应商多样性

为避免市场竞争削弱并维持一个健康的招投标体制,政策制定者应该积极鼓励良性竞争。因此,采购方必须避免向单一供应商长期大额采购[10],而应该允许尽量多的合格供应商同时供货,以有效地鼓励市场竞争并维持供应稳定。美国自2002年、中国自2008年均采用此机制。

此外,将全国市场分开招标也有助于保持竞争。这一策略现在被不少国家采用,包括加拿大[34]、瑞典[35]、新西兰、英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24]。在此模式中,招标会按省、城市或者医院分开进行,即便某供应商在某地区的招标中没有胜出,其仍有机会在其他地方赢得订单,而不用担心被整个市场拒之门外。

还有,缩短合同期限(比如1年,而非5年)也能起到鼓励竞争的作用。中国大陆、香港和新加坡都采取了这个措施,而在加拿大、美国[24]和德国也有一定程度体现。合同有效期的缩短降低了供应商遭受长期损失和一蹶不振的风险。然而,采用短期合同对管理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防止频繁的招投标给双方带来过高的行政成本[28]。

2.5促进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对提高招标效率至关重要,尤其要防止资源被冗繁的行政流程浪费,保证决策免受不正当影响,并且避免腐败。以下策略有助于提高招标的透明度:·明确的招标程序和清晰的招标条件有助于提高透明度,确保投标人充分理解招标过程和采购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加拿大[36]和瑞典[30]即是很好的例子。具体来说,应当公布详细的产品技术指标要求、评估标准(包括各种标准的相对比重)、所需提交的资料清单和所有时间节点[37]。如果没有做到这些,供应商提交的标书可能会不合格,或者需要反复提交和修改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34]。

·对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是另一种提高透明度和减少招标腐败的方法[35]。中国台湾、加拿大[38]和新加坡[32]已实施类似的措施。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采购者和供应商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也可以对负责不同产品领域的采购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尽可能地减少腐败滋生。

·另一个提高透明度的措施是向所有投标人公示招标结果及决策过程和依据。瑞典[30]、中国台湾、加拿大[39]和新加坡[31]等国家和地区均会向竞标失败者告知原因(比如产品指标不符、价格太高等)。这一做法促进了公平竞争,有效打击腐败,也有助于建立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的互信。

·在招标合同中应该禁止采购者收取“管理费”或“服务费”。这些费用的存在使供应商和采购者之间存在提供回扣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导致采购价格虚高和腐败的发生。

3.总结

毋庸置疑,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效控制日趋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减轻财政负担的双重压力之下,提高效率是重中之重。

冷藏食品加工的最佳实践方法概述 篇8

不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的原因, 冷冻食品行业始终致力于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过去几年中, 冷冻食品制造商一直不断改进自身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 也引进诸如综合质量管理等的食品安全体系, 包括良好操作规范 (GMP) 、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SSOP) 、质量控制 (QC) 等, 这些体系可以在同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中协调共存, 每一环节的体系都是无可替代的。行业持续关注着微生物的问题, 同时也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病原体在冷藏环境下依然能够生长, 因此李斯特菌的残留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行业内仍然专注于针对所有危害食品安全的微生物, 研发其预防和检测的方法。

正如目前冷藏食品行业已经成型的那些最佳实践方法, 包含了人们对亟待解决的新挑战的理解。时刻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 及时对危害进行评估, 能够降低技术投资的风险。通过对冷藏货架期的重新评估, 实时企业 (RTE) 理念把安全当作消费者的首要要求。行业应引导食品从业者和消费者, 为生产出安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产品, 发挥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

有很多技术性的系统和方法可以保证即食食品的安全、货架期、冷藏温度要求等。从肉制品到沙拉, 从莎莎酱到布丁、预制熟食, 任何种类的产品都有各自特殊的加工注意事项。这些技术可以不同程度的给予产品和相关加工过程事宜的规范、章程。现在, 维持温度、增长货架期、保证生产安全等要求催生和更新出了许多可用的技术。

病原体还原技术

利用热能和非热能方法都可以杀死食品里和接触表面的细菌。冷藏食品公司利用多重阻断等方法, 可以大幅降低产品受污染的情况。在今天看来, 非热能干预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包括高压加工技术 (HPP) 、新型化学添加剂、化学杀菌剂和辐照技术。HPP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尤其是用于冷藏鳄梨沙拉酱产品和肉质前菜产品。HPP自动化系统就是将预包装食品和包装食品, 放置在一个有高达100000psi超高压力的容器里几分钟。现在需要让HPP在消除病原体方面发挥出所有潜在的能量, 并提升其感官效果和成本效益。

辐射技术同样在冷藏食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也要得到FDA的最终批准, 以及通过鉴定决定是否可以对产品起到好的作用。在何种程度的辐射下能够在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保持产品的感官特性, 是问题的关键。辐射技术并非用于克服不良卫生实践或糟糕的处理方式。通常情况下GMP可以用于处理这些问题, 辐射技术主要用于减少产品中微生物, 最终实现延长货架期、提升安全水平的目的, 这也是食品制造商更希望看到的。

在某些情况下, 例如切片和制作肉制品半成品时, 对于冷藏食品行业热化压缩包装业潜力巨大。这一技术的依据是真空低温烹饪法, 产品处理完毕后将其放入密封的包装中, 处理器依据适当的热度杀死所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菌。由于氧气含量减少, 必须要考虑厌氧菌的问题。辨证的研究能够更全面的避免风险。

最近一种病原体净化剂得到了批准, 可以用于食品以及接触食品的表面。臭氧技术是另一种化学方法, 这也给了行业新的希望。这种以臭氧为主要成分的气体, 通过氧化反应消除了微生物。一些针对直接使用臭氧接触生产流程的行业研究显示, 当臭氧结合过滤系统、紫外线 (UV) 照射等, 能减少例如新鲜沙拉、鱼等食品中的细菌含量, 并可延长这些产品的货架期。

检测方法

10年前微生物手段还很少被使用, 现而今已经被用于独立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和食品加工实验室。食品行业需要产品特别是易腐食品的快速周转, 极大地推动了“实时”诊断检测盒和自动化系统的商业化发展。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变得越来越详细和快速。对冷冻食品制造商来说, 这种检测能力难能可贵, 不仅是检测速度快, 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通过这种方式, 处理器可以迅速分辨出发现的细菌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还是李斯特菌, 以及对人体健康是否无害。像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酶联荧光测定法 (ELFA) 和选择性培养基等快检方法也为行业检测试剂盒做出了贡献。

清洁技术

虽然人们总是喜欢谈论那些花哨的新技术, 事实上行业内已经回归到注重清洁技术和方法上来。现在有很多改良过的环保型化学消毒剂, 合理利用到食品加工的清洁区、全新的自动化化学调剂和应用系统中。更优异的环境监测验证工具例如三磷酸腺苷 (ATP) 测试, 有助于质量控制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并能够随时监控清洁人员的工作。

所有的发展都能帮助制造商降低生产环境中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当前行业已经意识到, 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实际上是整个系统实现成功的处理。一套成功的系统应包含一个设计好消毒设备的、简洁的程序, 适当使用环保型的消毒剂, 还使用ATP监控验证有效性。制造商不应重点关注整套系统中的一项程序, 任何一个步骤都是不可或缺的。

良好的食品制造环境卫生的基本要素有两个。首先, 最基本的是清洁设备的设计。过去有很多协议鼓励卫生方面的创新设计, 包括原美国农业部在批准一项食品加工设备前, 必须经过检查才能允许企业应用与实际生产中。近期, 行业和监管部门为设计清洁设备所指定的标准逐渐减少, 直接导致越来越偏离行业标准。现在, 设备推销员逐步提高了向食品工厂招揽生意的效率, 却从不对工厂的相关人员说明清洁的注意事项。这些现状直接导致行业中充斥了缺乏设计思想的设备, 并且这些设备很少被专业人员清洁, 更别说拆分检查了。可以说, 这些设备成为了微生物污染的潜在来源。

现在有一项要求, 设备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防止食源性污染。这是全行业努力的结果, 包括美国肉类工业协会 (AMI) 出台了10项卫生设计原则, 以及设备制造商重新注重为企业操作人员提供清洁方法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利用设计精良的设备。

其次, 是食品行业中基础的清洁方法。尽管目前有很多化学消毒剂可以被用于食品加工流程中, 制造商意识到不可能仅凭化学消毒剂就保证了环境卫生。事实上, 制造商可以适当利用全球最好的化学消毒剂, 但如果把它用在设备上的错误清洁区域, 或是用到菌膜上, 这可不会消毒成功。唯一能去掉设备表面的污垢及残渣的方法是, 将设备完全拆开, 使用强碱性物质去除菌膜, 这样消毒液就能直接接触设备表面了。

货架期和温度控制

2002年10月, 来自佛蒙特大学的Catherine W.Donnelly博士, 率先提出了RFA协议以确定冷藏食品的货架期。发起人的这项提议旨在建立一项标准化的协议, 帮助每个制造商确定他们产品的安全货架期。在这项协议的制定中, 也考虑了消费者如何在货架期内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应保存在何种温度下、冷藏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包装材料的性质、是否需要调节PH值以延长货架期等等。

此外, 对于特殊冷藏食品还需进行风险评估, 像土豆沙拉、金枪鱼沙拉和冷冻比萨等, 以确定在货架期中能否保证冷藏食品的安全。在评估中的风险主要是食源性致病菌, 要考虑到包括如何保持食品特性、潜在的微生物危害, 以及原有的经食物传染的疾病等。由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在冷藏温度下依然可以生长, 也有高死亡率, 因此被当作食物中主要的一种病原体。在产品中, 李斯特菌自然生长的风险, 可以依照p H值、温度、盐浓度、水分活度及其他化学抑制剂等总结出函数数据。产品若在低氧环境下进行包装, 就需要考虑肉毒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危害。

这个协议为确定冷藏食品保质期提供了一个框架, 通过微生物标准、化学分析、感官描述等长期观察, 确保产品在货架期间的质量和安全。这仅仅是维护产品安全和功能的第一步, 仍有需要担忧的问题, 包括缺乏一致性的温度控制以及冷藏食品的处理方式。

防火墙安全管理最佳实践探究 篇9

防火墙做为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设备, 在边界防护、安全策略实施和端口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 对于安全管理员而言, 是比较熟悉的。同时防火墙做为一种安全 (网络) 设备, 它也必须受到保护和管理, 其本身的安全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管理员比较容易忽视这点, "防火墙不安全, 网络也不安全"。本人从多年的工作中, 并以思科ASA防火墙为例, 总结出几点防火墙的安全管理经验, 以做为对防火墙安全管理最佳实践的一种探究, 供同行们参考。

1、控制防火墙的访问

除了保证防火墙的物理安全外, 只开启经过通信加密的防火墙管理协议, 控制允许访问防火墙的区域, 网段或IP地址。关闭防火墙的telnet、http等明文协议的远程管理功能, 只启用ssh、https等经过通信加密的管理协议, 防止由于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遭到监听而给防火墙的管理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并进一步破坏网络安全。并以最小化的原则, 限制允许访问防火墙的网段。

1.1 开启ssh访问服务

(1) hostname (config) #crypto key generate rsa modulus 1024 (产生密钥对, 密钥长度为:1024位) .

(2) hostname (config) #write mem.

(3) hostname (config) #ssh 192.168.1.0 255.255.255.0inside (只允许内部区域指定网段的机器以SSH方式管理防火墙) .

(4) hostname (config) #ssh timeout 30.

1.2 开启HTTPS访问服务

(1) hostname (config) #crypto key generate rsa modulus 1024.

(2) hostname (config) #write mem.

(3) hostname (config) #http server enable.

(4) hostname (config) #http 192.168.1.2 255.255.255.255 inside (只允许内部区域指定的机器以HTTPS方式管理防火墙) .

2、为防火墙管理配置AAA

AAA即认证 (Authentication) , 授权 (Authorization) , 记帐 (Accounting) .为防火墙的管理配置认证、授权、审计 (记帐) 等功能, 一方面可以对管理用户权限进行细粒度的管理, 另一方面也可清晰记录管理员的操作, 便于日后防火墙管理安全审计。

2.1 为命令行和WEB、串口的访问配置用户认证.

(1) hostname (config) #aaa authentication{ssh|http serial}console{LOCAL|server_group[LOCAL]}

2.2 为防火墙特权模式访问, 配置用户认证.

为保证进入特权模式的用户和登录用户的一致性, 同时也便于以后针对用户的命令授权。

(1) hostname (config) #aaa authentication enable console{LOCAL|server_group[LOCAL]}.

2.3 通过管理授权控制管理用户命令行方式和WEB方式的访问.

(1) hostname (config) #aaa authorization exec authentication-server.

2.4 为防火墙管理配置命令进行授权.

配合AAA服务器做好配置命令的授权, 针对不同的用户, 赋予不同的命令执行权限。

2.5 配置命令执行记录.

对配置命令的执行时间、执行用户、具体命令进行记录和审计。

(1) hostname (config) #aaa accounting command[privilege level]server-tag.

3、监控防火墙

为实时监控防火墙的运行状态, 及时发现防火墙的报警信息, 必须启用防火墙的SNMP代理、SYSLOG、NETFLOW功能。

3.1 启用SNMP代理功能

将防火墙纳入网络管理系统体系内, 应答来之网管系统的查询, 并在防火墙出现故障时能发告警信息给网管系统, 就能通过网管系统实时了解防火墙的运行状态, 让管理员及时进行故障处理。为确保防火墙的访问安全, 不允许网管系统对防火墙通过修改配置。

(1) hostname (config) #snmp-server enable (启用) .

(2) hhostname (config) #snmp-server host 192.168.3.2 (配置网管服务器地址、所在接口区域、端口、工作方式等信息) .

(3) hostname (config) #snmp-server community ohwhatakeyisthee (配置团体字符串) .

(4) hostname (config) #logging enable (发送日志到网管系统) .

3.2 配置和管理系统日志信息

防火墙内核和许多功能程序会产生各种错误信息、警告信息和其他的提示信息。这些信息对管理员了解防火墙系统的运行状态是非常有用的, 所以应该把它们写到日志文件中去。而执行这个过程的程序就是syslog。syslog可以根据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的重要程度将信息保存到不同的日志文件中, 并可将日志提交给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 (平台) 、日志审计系统, 而通过这些系统则可方便对防火墙进行日常管理和行为记录、审计及日后安全事件的追溯。

(1) hostname (config) #logging enable (启用SYSLOG日志) .

(2) hostname (config) #logging host dmz1 192.168.1.5 (配置日志服务器) .

(3) hostname (config) #logging trap errors (配置传送系统日志的最小级别) .

(4) hostname (config) #logging facility20 (配置日志功能级别) .

3.3 配置和使用NETFLOW.

NetFlow是一种数据交换方式, 其工作原理是:NetFlow利用标准的交换模式处理数据流的第一个IP包数据, 生成NetFlow缓存, 随后同样的数据基于缓存信息在同一个数据流中进行传输, 不再匹配相关的访问控制等策略, NetFlow缓存同时包含了随后数据流的统计信息。通过收集防火墙的NetFlow信息, 对网络上的每个端口提供实时测试报告和告警, 可以帮助我们查看什么应用正在占用带宽, 谁、什么时间正在使用它们。这些信息可以确保在整个企业考虑缩减开销、进行故障诊断、能力规划和流量分析时作出精确的抉择。

(1) hostname (config) #flow-export enable (启用netflow) .

(2) hostname (config) #flow-export destination inside1.1.1.1 2002 (配置收集器信息) .

(3) hostname (config) #flow-export template timeoutrate 15 (配置时间间隔) .

4. 结语

网络信息安全在技术上的管控必须要通过信息安全系统 (设备) 来实现, 因此信息安全设备 (系统) 的安全至关重要。安全设备 (系统) 除了在满足性能、技术指标外, 对它的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安全设备 (系统) 不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就无从谈起。

摘要:防火墙做为一种常见的安全设备, 如何安全地管理它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又不容忽视。本文从控制访问、AAA管理、监控三方面, 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它的安全管理做了论述。

试析HR最佳实践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篇10

一、最佳实践理论的发展

长期以来, HRM信奉的是泰罗主义, 强调官僚层级制、控制员工生产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强调简化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 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但这种模式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控制和展现能力的机会较少, 不能满足他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进而导致员工挫折、心理失败、短视、内部冲突, 无法帮助企业获取高绩效。为此, Walton (1985) 提出员工管理方式当从控制型转变到忠诚管理和自我管理型的观念。为实现这种转变, Pfeffer (1994) 等人提出了最佳实践的SHRM理论。

Pfeffer (1994, 1998) 认为部分HR实践有利于将员工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变为忠诚和自我管理型, 分别是:一是雇佣保证, 最佳实践中最重要的一项, 以工作安全换取员工忠诚。二是选择性雇佣。即采取严格而有效的雇佣面试方法, 帮助企业获取具有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 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三是自我管理型团队, 有助于企业让员工参与决策获得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四是与绩效挂钩的高水平薪酬。五是广泛的员工培训。六是消除层级差异, 是指消除员工与管理者在身份、服装、福利等方面的差异。七是信息共享, 即就公司财务、战略等问题与雇员公开沟通向他们传递一种信任和依赖的氛围。同时Pfeffer认为这些HR实践对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 能给企业带来高绩效, 所以称之为最佳实践。Pfeffer开出的清单是诱人的, 通过向雇员提供就业保证、丰厚薪酬、大量培训等实践换取员工忠诚和投入, 以实现员工管理模式从控制型转向自我管理的忠诚和投入型, 激发员工积极性, 帮助企业实现高绩效。从本质上讲它是对泰罗主义的一种背叛, 自提出后备受关注。继Pfeffer后, Delaney和Lewin (1989) 、Huselid (1993, 1995) 、Delery和Doty (1996) 等人陆续对此理论展开探讨并指出单项最佳实践之间的互补组合对企业绩效影响会更大, 这些组合称为高绩效工作系统 (HPWS) 。

二、最佳实践的研究主题

最佳实践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主题, 一是最佳实践的界定标准与数量, 一是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1. 最佳实践的界定标准与数量问题。

Pfeffer将最佳实践界定为在任何情境之下对企业绩效都有着显著影响的HR实践, 但问题是绩效一个复杂的概念, 它有多维、多因和动态性, 实际上很难验证某项HR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实际影响。以动态性为例, 假设某项HR实践 (如雇佣安全) 对企业绩效在短期内有显著正面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却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 就很难判断这项HR实践是不是最佳实践。从绩效的多因性来看, 因为有多种因素会同时综合地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在逻辑上很难判断这种影响是由最佳实践引起的, 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所以Pfeffer的最佳实践的界定标准只是一种理论假设, 可操作性较差。这直接导致最佳实践的数量有几项一直有众多的见解, 如Pfeffer认为有七项, Delery和Doty (1996) 在七项最佳实践中只有以结果为导向的员工绩效考核、雇员安全和利润分享才可称为最佳实践。在此研究主题中, 最佳实践的数量多少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根本问题是界定标准, 它应当至少具备两个标准:一是HR实践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显著影响, 二是HR实践具有战略性, 对员工满意度等非财务绩效也有着显著影响。到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论。

2. 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基于资源观的理论认为选择性招聘、培训与发展等最佳实践有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稀有的、不可模仿和替代的人力资本池, 再加上最佳实践对员工长期雇佣、绩效工资的承诺, 有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 进而提升企业绩效。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最佳实践的本质是强调员工自我管理和负责, 它从三方面影响企业绩效, 一是工作自主权的增加会提升员工积极性;二是自主性的增加提高雇员工作责任感;三是通过鼓励员工提升技术和能力来提升雇员灵活性和效率。也有学者认为最佳实践获取高绩效的原因在于它对员工两种激励作用, 一是代理人激励, 一是深度所有权激励, 指员工因自我感知是组织所有者而获得的激励, 特别是当员工与组织紧密共享使命、价值观和理念时。

三、最佳实践的研究问题

尽管最佳实践理论已得到较大发展, 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最佳实践内涵问题。

有学者认为最佳实践内涵不清晰, 以雇佣安全为例, Wood和Albanese (1995) 将雇佣安全用三个条目衡量:无强制性冗员裁员, 雇佣临时工保护核心员工, 新雇佣高层管理者退休前一直在公司工作。Delery和Doty的定义与此类似, 但又增加一条:辞退这个岗位的员工是非常困难的。Pfeffer (1998) 则将雇佣安全界定为无强制性解雇和裁员, 减少工作时间保证雇佣安全, 减少工资降低劳动成本, 冻结外部招聘, 让生产工人去销售增加需求。由此可知尽管许多学者研究的都是最佳实践, 但内涵却有巨大差异。

2. 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的中间变量问题。

基于行为观的理论认为最佳实践通过影响雇员技能、知识、态度等中间变量影响企业绩效, 所以在研究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时必须找到这些中间变量, 它们会影响到最佳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Kintana (2006) 等研究表明HRM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受到企业技术密集度的影响, 技术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 HRM对企业绩效影响越显著, 技术应当是一个中间变量。而当前对这些中间变量的探讨还较少, 为此Becker (1996) 指出: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 如果人们仍然难以把握人力资源实践和政策的相互作用如何产生绩效的准确机制, 就试图理解最佳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妥当的,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研究方法问题。

前述所有的实证研究应用的都是分层回归分析技术, 但这只能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而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这是一个共识, 所以尽管结果表明这两者正相关, 但不能肯定这两者之间就具有驱动性的因果关系, 它不能解决实证研究中的悖论:是采用这些HR实践导致企业高绩效, 还是高绩效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HR实践。另外从研究数据性质来看, 多数学者所采用的数据是同一时点数据, 而Huselid (1997) 指出:当前SHRM的效率是前期人力资源实践的结果, 而且可能并不能反映在企业绩效当中。也就是说, HRM与企业绩效之间应当有时滞, 这个时滞决定了数据应当是纵贯数据, 而不是截面数据。

上一篇:人声效果下一篇:现状原因落实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