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路径选择

2024-06-15

最佳路径选择(精选十篇)

最佳路径选择 篇1

1、逻辑意念图

首先把C M O S电路转化成一个意念图,这个意念图的构成包含两种元素,一个是节点,一个是边线,其中源漏极相连处为节点,晶体管部分为边线,在CMOS电路中,包含N、P两种逻辑,而且nMOS和pMOS是成对出现的,因而产生两种意念图,一个是N逻辑意念图,另一个是P逻辑意念图。二者是双生的,也就是可以由一个产生另一个[2]。下面以一个简单的逻辑电路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逻辑的CMOS电路,电路的上半部分是pMOS部分,下面是n M O S部分。

按照意念图的构成原则分别对P电路和N电路绘制意念图,也可以先绘出一个,然后从中产生另一个。图2为P意念图(其中虚线部分为由P意念图转化为N意念图原理的简单说明,文中不再细述),图3为N意念图。其中器件内部为边线,用器件名称标注,源漏极、电源与源极或地与漏极相连处为节点,用小写字母表示,x为输出端节点。

2、尤拉路径

在意念图中所有的边线可以串成一系列,而且在P、N中所对应的边线都有相同的名字(同一个输入晶体管),那么这个逻辑门中的扩散层就不会被切割成两段以上。这个边线串成一列的顺序称为路径,而一个路径可以包含所有的边线称为尤拉路径(Euer Path)。依据尤拉路径可以绘制条状图。

依照P、N意念图,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多条的尤拉路径,复杂电路可以进行分割,总能找到对应的尤拉路径。如通过图2我们可以找到:VDD—A—B—D;C—D—VDD—A—B等。通过图3可以有:D—A—B—C—G N D;D—C—B—A—GND等。比较P和N意念图中的路径,找到相同的尤拉路径,一般电路中,尤拉路径具有多条,在如图1的电路中,能够找的的P、N逻辑相同的尤拉路径有:C—B—A—D;D—C—B—A;D—A—B—C;A—B—C—D。

3、条状图

根据我们所找到的尤拉路径,就可以绘制出电路的条状图。其中不同的尤拉路径,对版图的接点数目、负载电容影响不同,从而影响电路的性能[3]。我们以D—C—B—A和D—A—B—C这两条尤拉路径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图4为二者的条状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条状图(a)中输出X对应2个p MOS和1个nMOS的漏电容,2个接点;而(b)中输出X对应2个p MOS和1个nMOS的漏电容,3个接点。(b)比(a)中多出了一个接点,从而把版图的输出电容增大并将版图复杂化。

4、尤拉路径与输出电容和接点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路径的条状图分析可以看出,尤拉路径的选择影响着版图输出接点数目和电容等,关系着制成的电路性能。在绘制条状图前,我们能够由尤拉路径大致估计输出接点和负载电容的大小。

(1)路径每通过一次输出节点,就会增加一个接点。如图2的P意念图中,如果我们选择A—B—C—D路径,该路径通过输出节点只有x一次,则p MOS与输出相连只有一个接点;反之,如果我们选取D—A—B—C路径,该路径由节点x开始,终点仍为节点x,两次经过输出节点,则p MOS与输出相连的节点将为2个。比第一种路径增加了1个接点。

(2)尤拉路径每穿过一次输出节点,输出电容为2个漏电容,路径每开始或终止到输出节点,输出电容为1个漏电容。如图2 P意念图中,尤拉路径为A—B—C—D时,路径穿过输出节点x一次,则输出电容为2个漏电容;同理,选取D—A—B—C路径时,路径开始于输出节点x一次,一个漏电容,终止于输出节点x一次,一个漏电容,共2个。

(3)对于电源,接地的接点数目和源漏极连接数目可以按照上面的接点数、漏电容判断方法进行判断。如图3 N意念图中,当采用A—B—C—D尤拉路径时,接地接点数为2个,漏极连接数目为3个。

由此可见,在绘制条状图前,我们可以通过对尤拉路径的观察、选择,进行电路性能的大致估算,通过比较和优化,选择最佳的尤拉路径来进行条状图的绘制,进一步完成性能很好的版图。

创新性说明,本文从版图的实际设计中寻求规律,并通过多方验证,可以用于教学和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赛因特.集成电路板图基础-实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Wayne Wolf现代VLSI电路设计.科学出版社.2002

你会确定最佳地点或最佳路径吗 篇2

类型1:点与点之间的最佳路径

问题1:如图1,河道AB是弯曲的,河道这么弯曲,一旦河水泛滥,受灾区域会很大.如果我们将河道AB变短,河水泛滥时受灾区域就会小一些.怎样才能使河道AB最短呢?

[分析:]要想使A、B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知,应在两点之间连成线段.

解: 如图2,连接AB,依线段AB来改河道就可达到目的.

类型2:点到直线的最佳路径

问题2:如图3,要把水渠AB中的水引到田地中的C点,在水渠AB的什么地方开始挖沟才能使田地中的C点到水渠AB的距离最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分析:]这道题实质上是求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由“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可知,只要过C点作直线AB的垂线段即可.

解: 如图4,过C点作直线AB的垂线,交直线AB于点D.因为垂线段最短,所以在D点沿直线CD开挖即可.

类型3:确定最佳地点,使其到各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问题3:如图5,A、B、C、D为四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村庄,政府要建一个中转站P,向四个村庄铺设天然气管道.中转站P建在什么位置最节省管道?

[分析:]要想最节省管道,就要使中转站P到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中转站P既要在线段AC上,又要在线段BD上,即应建在线段AC、BD的交点处.

解: 如图6,分别连接AC、BD,线段AC、BD相交于P点,P点到这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P点就是中转站的位置.

问题4:如图7,A、B两个单位分别位于一条街道的两侧,现准备合作修建一座过街天桥MN(天桥必须与街道垂直),天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最短?

[分析:]从A到B的路径由三段组成,即AM、MN、NB.其中线段MN的长度是街道的宽,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使线段AM、NB的长度之和最小就行了.但是线段AM、NB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平移其中的某一条线段,使它们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解: 如图8,将点A沿垂直于街道的方向向街道内平移到达A1点,平移的距离等于街道的宽.连接A1B,与街道靠近B点的一侧交于N点,过N点建天桥即符合要求.

在解决有关最佳地点或最佳路径的题目时,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是线段的性质和垂线的性质,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可往这两个方面考虑,同时还要注意数学中的一些变换,如平移、对称等. 这里我们仅就常见的题目类型进行了总结,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有更多题目,但基本上都是这几种类型,只是用到的数学知识会更多.同学们可以将新的内容加以补充,进行总结,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并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最佳路径选择 篇3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的路径选择在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选择最佳的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路径对于整个电力事业的开展和电网的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我国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的最佳路径选择还存在诸多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为了切实保障电力事业的又好又快开展, 增强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我们需要从当前我国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保障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不断增强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合理化。

1 电力光纤通信最佳路径选择的特点和要求

电力光纤通信最佳路径之电力光纤通信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施工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首先,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技术要求较为严格, 为了推动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有序实施,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要使通信网络在能够满足电网管理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增强先进性和科学性, 兼顾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所经地区的经济和需求, 尽量减少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路径选择成本, 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其次,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技术要求较高, 需要组建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来加以控制和规范,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的选取应该结合所经过地区的具体情况组织电力光纤通信网络, 设置光纤节点, 包括中继段的确定和机房选址, 要合理确定光纤容量、合理分配纤芯, 此外光纤线路的敷设及安装, 包括杆路建筑、架空、管道、直埋、室内光纤和水底光纤的设计, 光纤线路的防护设计, 包括障碍处理和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 种种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团队。

2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

2.1 电力光纤通信路由选择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应该符合通信网发展规划的要求, 为后期扩容提供方便;充分考虑沿途有关部门发展规划, 确保路由稳定;避免在影响光缆线路安全和使用寿命的区域建设;路由尽量靠近交通线路, 方便施工和维护;路由应该短捷平直, 避免不必要的迂回、起伏或往返穿越主要交通线路。尽量选取最短捷的直线路径, 减少角杆, 以增加杆路的稳固性;应尽量选取较为平坦的地段, 减少长杆档建筑;尽量避开强电线路和雷害严重地段;尽量避开采矿区、射击场和鸟害严重地段;尽量避开风沙、冰凌严重等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尽量避免穿越森林和经济林区;长途光缆尽量避免通过人烟稠密的村镇。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尽量避免传输网络中的光缆同路由问题;核心层光缆不必穿越繁华街道, 而应选取比较稳定的街道;核心层光缆尽量避免在城域合建管道内穿放;接入层光缆尽量穿越业务密集区的中心线;应考虑管道的可利用度问题, 尽量避开管孔紧张的地段, 必要时可以选取迂回路由。尽量避免与电力线、避雷线、暖气管等管线交叉或接近;路由按水平或垂直方向选取, 以便施工维护;充分考虑建筑和环境的整齐美观, 优先选择建筑物背面或侧面;避免选取与日常生活或生产相互影响的地方;小区内光缆应做好网络规划, 保证结构合理, 避免过多设置接头或用户引入光缆过长。

2.2 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具体规范

在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中国每种敷设方式都有其它敷设方式不可替代的适用条件, 也就是说, 在一些特殊路段, 敷设方式的选取可能是唯一的。工程设计时, 应考虑光缆线路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 确定光缆的安全等级, 从而为选取敷设方式确定基本原则。另外, 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较安全的敷设方式, 避免选取近期可能危及光缆线路安全的敷设方式。总体而言, 直埋方式比架空方式安全, 管道方式比直埋方式安全。但很多实际情况下可能恰恰相反, 工程设计时特别注意。各种方式的投资差异很大, 架空、直埋和新建管道敷设光缆的费用基本是逐次翻番的比例关系, 多数情况下可能更高。所以经济性也是选取敷设方式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则。灵活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个是指在某一确定路段, 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敷设方式的选取结果可能也不相同, 设计时可以与建设单位具体协商。另一个方面是指在整个光缆路由上, 应灵活运用各种适合的敷设方式, 在保证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方案, 但也不宜过于频繁地变换敷设方式。光缆线路工程的实施通常情况下是新路由的开拓, 所以选取敷设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敷设方式对线路工程的可扩容能力。

3 小结

在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施工过程中, 路径的选择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只有切实做好路径选择工作, 才能更好的保障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了切实保障电力事业的又好又快开展, 增强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我们需要从当前我国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保障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不断增强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最佳路径选择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 篇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教学方法

1.没有直接采用课后练习中的两个问题,以“倒推式”引导学生阅读,而是采取了“顺叙”的方式。一是考虑到“文路”,故事本身是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二是格罗培斯的设计过程是思考问题——受到启发——解决问题。三是从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如果没有先感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那种自由、随意,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格罗培斯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关于读的训练。小学阅读课应重视读的训练,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教学基于以下两点侧重于默读、思考性的读:一是第一课时已发现学生普遍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这篇课文不大适宜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最佳路径的由来,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懂得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原因,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词语:

微不足道大伤脑筋

焦躁吆喝

无人看管深受启发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有宽有窄幽雅自然

1.指名读词语。

2.选用词语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能全部用上最棒。

【既复习了重点生字词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习1~2节

1.理解“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前面加了一个“最”字,说明

什么?

2.默读1-2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格罗培斯“大伤脑筋”?有些地方不能一眼就看出来,需要用心去读,细细体会。

3.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却让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难题的世界建筑大师“大伤脑筋”,说说你的体会。

【抓住词语“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格罗培斯的“大伤脑筋”。同时懂得这样写的好处:对比突出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表面,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

三、学习3~4节

1.带着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格罗培斯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在法国南部著名的葡萄产区,他发现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现象。默读3~4节,找到描写这两种现象的语句,你能发现有哪些不同吗?

2.假如是你,你愿意买谁的葡萄?说出理由。

格罗培斯对这两种现象不仅作了比较,还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了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秘诀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理解“人”、“其”指谁。

3.出示说话练习:这时,格罗培斯豁然开朗,灵感突发:“路径设计的方案有了……”

【抓住两种不同的现象,比较、体验,感受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原因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体会格罗培斯从中受到的启发。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比较读,抓关键词体会。说话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还原“设计方案”口头表述,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训练:一要理解,二要转化,三要表述。既使学生具体理解了“深受启发”,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四、学习5~6两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案变成现实的情景。听范读,想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样子。

五、学习第7节

1.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评委,请说出投它一票的理由。

2.出示:“那并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游客的智慧。”你认为呢?

3.小结:智慧的火花不是凭空闪现的,它需要你永不满足、敏于发现、善于思索和借鉴。

【引入链接资料,以格罗培斯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明白最佳路径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学生也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善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六、学习写法

本文是写最佳路径,还是想让我们认识格罗培斯这个人?他在全世界留下了70多处著名的建筑设计,作者为

什么选择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来写?

寻找教育学生的“最佳路径” 篇5

师:同学们,格罗培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从一位葡萄园主身上受到了启发,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读读文章的第3、4、5自然段,看看你有怎样的读书体会。

(生读书、圈画、写批注。)

生:我觉得格罗培斯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一般人在接到催促的电报后,会连夜飞回迪斯尼乐园,到现场去设计路径,可他却不是这样的,而是去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可能他知道“欲速则不达”吧!

师:你也是个特立独行的孩子,有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格罗培斯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般人采摘葡萄后,就去品尝酸甜可口的葡萄,分享采摘葡萄的快乐。估计很少有人将老奶奶的这种做法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只有格罗培斯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师:靠着善于思考,他攻克了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生:老奶奶的葡萄园没人收费,自己投入5法郎,即可摘一篮葡萄上路。我觉得老奶奶很尊重游客,很信任他们。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难道没有游客摘两篮葡萄上路,或是不放入5法郎吗?

“是呀,是呀……”几个学生附和起来。听着学生枯燥地说出诚实与信任两者之间的关系,看着学生将信将疑的眼神,我想到学校附近的黄桥中学的“诚信报摊”,每天从北侧来的学生都耳濡目染,这不是很好的素材吗?

师:黄桥中学门前的“诚信报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熟悉情况的同学,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爸爸就在黄桥中学工作,所以我和门卫叔叔很熟。上次,我也问过他们同样的问题。门卫叔叔告诉我:报摊两年来没少过一分钱。当你给予了对方信任后,对方怎么可能会为了1元钱,来玷污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呢?

(刚才的几个孩子听了该同学的介绍后,恍然大悟。)

生:对于那些行人来说,开着小汽车,谁也不会为了这区区一篮子葡萄,而出卖自己的良心。

师:更何况自由地采摘葡萄———

生:就是来放松心情的。谁要是真这样做了,还提心吊胆的,生怕被别人发现。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大师受到启发后,为何不立即赶回住地发电报,还要去摘一篮葡萄呢?

这一问题得到了部分孩子的响应:是呀,大师已经找到灵感,为何还要去摘一篮葡萄?在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后,孩子们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路径”:

“老师,我觉得格罗培斯是想谢谢这位老太太。”我朝他竖起大拇指,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谢谢她呢?”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可能是老太太给了他启示,使他终于想到该怎么设计路径了。”

“我也同意这种看法:格罗培斯是想通过买葡萄这种方法,表达对老太太的感谢。老太太这种卖葡萄的做法,仿佛让他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笑着问:“有可能。倘若你是格罗培斯,你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的思维继续在扩散。我静静地等待着,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果然,小何坚定地说道:“大师可能是想亲眼目睹众人其乐融融地采摘葡萄的情景。如果葡萄园里的路也是客人自己走出来的,那大师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设想,也可以现场采访采摘葡萄的游客,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我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们,说:“同学们可真是格罗培斯的知音。”

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走进了文本,走近了格罗培斯,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修筑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篇6

一、情感体验夯路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因此,教学应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高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一整堂课都处于情感的勃发状态。

张学青老师教学《爱如茉莉》,让学生经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爱”的感悟,整堂课学生情绪饱满,始终处于高效学习状态。她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我”不同意母亲对爱的看法,板书:“这也叫爱?”然后问学生:“女儿眼中的茉莉,不艳,不香,又那么小,这样平淡无奇,怎么可以说它像爱呢?换一句话也就是说,爱怎么可以是这样的平淡无奇?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或成语来说说她心目中的爱吗?”这一问,学生情感顿起波澜。学生回答:“爱像火一样轰轰烈烈,让人荡气回肠。”张老师顺势出示一组词组“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卿卿我我浓浓烈烈,海誓山盟生死与共,荡气回肠刻骨铭心”和一组故事题目“《王子与美人鱼》(童话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项羽与虞姬》(历史小说)”,并让学生结合词组说说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学生的情感在教师引导下达到高潮,然而就在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词组群时,张老师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戛然而止。学生立刻处于寻找情感落脚点的状态,现实中接触到关于爱的表述绝非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学生迫切希望解开心中的疑团。然而张老师并不作答,带领学生研讨课文里父母之间如茉莉花般平淡无奇却沁人心脾的爱。研讨结束,她说:“至此,作者从妈妈生病住院的那些细节里,感受到像茉莉花那样平淡无奇的爱。”说完就将“这也叫爱?”后的“?”擦去写上“。”再问:“张老师的疑问产生了——妈妈说,像茉莉这样平淡的、琐琐碎碎的、细细小小的爱,叫真爱。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刚才交流的那些小说故事里的浓浓烈烈的、让人荡气回肠的爱就是‘真爱’呢?”学生刚刚平复的情感再起波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番讨论后,学生知道了小说中浓浓烈烈的、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感召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张老师再次将板书后的标点改为“!”,学生的情感在此处再一次达到高潮且更有内涵,因为学生知道平淡的爱更真实,这种爱就萦绕在我们身边,这才是真爱。最后,在班得瑞的《仙境》乐曲中,张老师又将板书的标点改为“……”,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平复,进入理性的思考与回味。整堂课学生始终在寻找“爱是什么”的答案,在一波三折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爱,最后理性地认识到“真爱无痕”。

情感体验犹如给学生的学习之路铺上最坚实的路基,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就能稳健踏实地学习了。

二、自由思想筑路面

聆听名师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的时间里充分享受自由思想的快感,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有知识的获取更有思想的萌生,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精读课文,孙老师只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贵的是,孙老师并没有预设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结构简明:学生回答林冲(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追问从何而知,学生再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描述,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结构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孙老师对语文教学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比教师的枯燥讲解强得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自由,学生就会萌生出让人惊叹的见解,相信学生,课堂才会充满思想。其中有一片段教学是这种教学观的集中体现。

师(小结):(林冲)依然接受了洪教头的挑战。那样气势汹汹,那样仗势吓人,但是林冲没有害怕,仍然沉着应战,这就看出了他——非常勇敢。你看出他(指另一举手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看出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我把你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去,(板书:善于思考)请讲理由。

生:我从“林冲寻思……这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看出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因为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所以林冲对他非常——有礼貌。从这儿看出林冲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是你读出来的。

在教学中孙老师有两句话让人折服“我把你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去”“这是你读出来的”。学生此处的见解独特,孙老师将其作为板书写在黑板上,这就是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纵观孙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他的板书及小结内容都来自学生的表达。学生在他的课堂里欢声笑语不断,思想自由度很高,学生在教师对自己见解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中成就感越来越强,他们收获了自信更收获了思想。我们在孙老师的课堂里看到了一根根“有思想的苇草”茁壮成长。这样的课堂多么令人向往!这样的课堂就是在为学生学习的“最佳路径”铺上一层平整光滑的路面,让他们的学习之路畅通无阻。

三、表达训练做路标

这里所说的表达是指规范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重视课堂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有“语文味”的重要保证。这种保证就像道路上的路标一样,有了它,路上的车辆行人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特级教师陈金才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并没有在课文的讲解上多花工夫,而是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带动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语言训练。第一课时,陈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朗诵课文。第二课时却出人意料地宕开课文内容给学生出示了两段新闻:《布什抛弃<东京议定书>》和《布什不参加“拯救地球”会议》。在了解两段新闻的内容后,他让学生写一封劝说布什的稿件。这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一方面,学生在写这封劝说稿的时候要用到课文里学到的知识,间接地带动了学生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练习写作劝说稿,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这种建立在表达训练上的设计比热闹的提问课堂更加实在,语文味更足。学生在写劝说稿的时候,陈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对个别学生的语言进行调整修改。课堂里很安静,但是师生间的互动却十分频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劝说稿写得十分精彩。陈老师的教学实践给我们一个启示,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途径,训练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将语言表达的训练当做路标,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才会承载学生顺利抵达目的地。

选择接触顾客最佳时机 篇7

当顾客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时, 销售人员应赶快走过去, 询问顾客购买什么商品, 需要什么帮助等。初步接触越早越好, 因为可以省去顾客的很多时间和精力, 赢得好感。

当顾客突然停住脚步, 一定是某商品吸引了他。销售人员要不失时机地与顾客接触, 避免顾客继续前行。销售人员要留意是哪种商品, 好优点、特征, 讲给顾客听。

一般来说, 顾客较长时间观看某个商品时, 就是产生注意和兴趣的证据。销售人员可以适时接触, 及时把该商品优势介绍给顾客。顾客比较商品时, 说明已经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销售人员的最好时机, 很自然地走近顾客, 赞赏的口吻说:“你很有眼光”……

最佳路径选择 篇8

一、语文课应注重预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作为师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 应注重预设,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养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做好预设。

1.研究课标, 预设实施课标的精髓。解读课标, 领会课标的总目标、年段具体目标及教学要求, 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些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当中。只有心中有目标, 行动才不会迷失方向。

2.文本预设, 做一回作者的知音。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 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 为此教师应该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解读教参, 正确地把握、理解教材, 亲近作者, 做文本的知音, 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情感修养。

3.生本预设,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有兴趣学, 形成“课伊始, 趣已生, 课正行, 趣正浓, 课已尽, 趣犹浓”的课堂情趣;预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学;预设有价值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 激励学生进一步渴求学习的热望;预设不同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 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帮助。

4.实效预设, 亮一盏目标航灯。要想达到预设目标, 教师就必须从整体出发, 注重课堂生成, 学会对预设的取舍, 拿教材做范例, 不唯书、不唯本, 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利用学生的心灵期待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这样, 预设才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应该拥有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姓语, “小语”姓“小”就明确了小语的基础性与阶段性。语文课堂就应立足于语言文学的扎实训练,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上出语文味,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应在不同课型中落实不同的目标, 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识字中学习识字, 在听话中习得听话, 在说话中学会说话, 在阅读中感受阅读, 习作中体验习作。

2.抓住语文“六关”目标不放松。即识字、写字、阅读、背诵、说 (交际) 话、作文, 一句话就是要在“听、说、读、写、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将“感、悟、思、情、理”的心灵体验过程独具匠心地整合在一起, 着眼于基本能力、基本积累, 更着眼于基本的语文素养。如阅读课应是有读味的课,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引领学生读出语言形象, 读出语言情味, 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 读出对文本的浓厚兴趣,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语文课应该追求简约

长期以来, 语文由于负载着众多的使命, 而让众多的教师越教越沉重, 越教越不会教了。原因是我们人为地将众多的目标、要求背负于每一节课中, 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一铁锹挖一口井”。著名教育家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删繁就简、轻装上阵了。

1.摒弃繁琐讲解, 还课堂于学生。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只有把时间、课堂、角色、活动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读书、思考、表达的机会, 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简化目标要求, 落实实践活动。不同的课型侧重点应有不同, 要提倡“一课一得”, 在“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落实小学阶段的课标目标:写一手规范的好字,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识会2500个常用字, 能读适合自己阅读程度的书报, 背会200篇左右的好文章, 写出500字左右的通畅习作。如此而已, 岂有它哉!

3.简单源于智慧, 充盈着沉积。教师必须敢于舍弃, 抛弃种种作秀、假象、个人化表演, 精心设计出简单而有趣味的活动, 让课堂简单而不平庸, 让精练出效益, 追求一种“同中求异, 人异我佳”的境界。

四、语文课应该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既要有语文味, 又要有“人文味”, 这是好课的重要标志之一。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在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体现出人文性。

1.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人文情感世界,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课堂上不论自己遇到什么烦心事, 教师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 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生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陪伴学生快乐地学习。

2.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中的空白点、拓思点、延伸点,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拓思扩展, 在师生互动的交流活动中进行思想情感的渗透与熏陶。

追求真实, 是好课的奠基之石;回归生活, 是好课的源头活头;促进发展, 是好课的不竭之本;关注人文, 是好课的灵魂所在。这样的课堂才是“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心灵家园的精神蓄养。

摘要: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 来寻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 使其达到省时、高效的理想境界。

探寻小学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 篇9

一、放宽学习空间

生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我无意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在课上等老师给他们划生词。而当要让他们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那一脸表情似乎在告诉你:生词也可以自己划?看着那一个个真诚而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又觉得:倒不是学生真的不会划生词,而是习惯已使他们养成什么都要被动等待老师来给予。而这恰与新课程标准、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精神是相悖的。哪些是生词?学生理当最有发言权。通常做法中的“教师给学生定生词”,这不仅是对学情的漠视,也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浪费,更会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诸如“划生词”等事虽小,但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价值却大。如果我们忽视从小处着手,忽视以小见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必定会使学生面对任务手足无措,碰到困难心生依赖。相反,如果我们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好一件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不仅能使他们享受到学的乐趣,更能通过独立思考、仔细甄别、清楚判断、正确选择等“路径”,不断实现自能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在自由的空间徜徉、在自主的时间磨练中求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望见诸于实效。

二、促进自主学习

刚接三年级新班时,看着那一双双充满灵气的眼睛,看着那一行行漂亮的字体时,我真的从内心感到喜悦。可唯一不足的是,有学生一碰到问题,就静静地等着老师给答案。即使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答案就在文章中,有的学生就是懒得去找一找。诸如此类的事,课堂上还真碰到不少。于是,我建立起一种信念: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而教会他们使用工具书,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于是从每天要求学生带字典,到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如何熟练地选择性查字典,再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定音、据词定义等,通过先期的比速度,再到后续的比精准,这条“路径”,既有利于学生自主解决现实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到其中不少的新知识。学生凭借字典的释疑的能力自然能不断提高。而借助查字典方法解决问题的尝试,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使用其它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兴趣,推动了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有学生尝到查字典的甜头后,就会开始过分依赖字典。最明显的表现是碰到问题不独立思考,就急于翻字典。其实,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当这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才最为有效。于是,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我又提升要求:遇到有关问题时,必须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先作思考与判断,当实在拿不准时再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清晰的“路径”指点,加之持之以恒的训练,终能收到应有效果。

从“查字典”开始,到带领学生自主学语文,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一“路径”,让学生收获颇多,也让我体验到了不少成功的滋味。

三、学会发现问题

传统的教学任务往往都是在琐碎的师问生答中完成。这样的教学,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学生自主思考空间的缺失,以及自主构建能力的滞后。“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新课标修订稿传递出的一种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这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上学期聆听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高本大老师的《詹天佑》一课,上课前,高老师布置给我班学生的要求是:①认真自学并组织课前讨论。②课上前30分钟时间内,基本上由学生自主问答。上课时,随着“通过自学,你已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疑问?”这一议题的提出,学生由初时的略显拘谨,转为后来的竞相发言;由对词句的理解,转入对人物特点的认知;由对一系列“外辱”的研判,转向对勘测、设计、施工时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智勇卓著的会心领悟……继而,在以“请看中国人到底行不行?”为主线的问题“路径”中行走,学生畅所欲言,教者巧妙点拨,有序进行板块组合,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整堂课根据学情确定教法,以学生活动推进教学进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令人叹服,整堂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及品位让人难忘。

高老师以“扑问题”为主要路径的这堂课给人以诸多启示:学生不是听众,更不是演员。“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真实地按照‘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来运用教学方法。”这才称得上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好课。课堂上,随着关注度的层层推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得益彰,质疑解难的情景随处可见。此时的教师重在调控学习的“序”,关切学习的“质”。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个性释放、主见频出、学力张扬的生动舞台。“扑问题”的路径,扑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值得珍视的事实成效。

从身边的一个个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最佳路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去发现、去选择、去定位。探寻并沿循教学的“最佳路径”步步向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定能进入一片新天地。

基于个体脆弱性区域疏散最佳路径 篇10

关键词:CBRN事故,疏散路径,优化,个体脆弱性

0 引言

针对危险化学品、生化制剂、放射性或核物质 (CBRN) 事故情景, 区域疏散是可选的公众保护策略之一[1]。2003年, 中石油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失控事故, 地方政府疏散了井场周边5公里范围内6.5万名群众。2004年,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液氯储罐爆炸事故, 地方政府疏散了事故核心区外1公里范围内群众15万人[2]。2011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疏散范围随事态恶化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3公里, 最终延伸到了40公里[3]。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要求, 涉及CBRN事故的重大危险源或危险设施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疏散方案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用于保护周边公众安全健康。采用区域疏散措施应以避免群众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伤害, 或者最大程度降低暴露程度, 不致于形成严重后果为目的, 因此评估疏散方案优劣的一个最重要准则是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公众安全健康造成的后果。

最短路径算法是解决疏散方案优化问题中的一种经典方法, 传统算法多局限于单一路权最短路的求解, 以“当量长度”最短作为路线优化决策目标[4,5]。而对于CBRN事故, 路径优化问题不仅需要考虑疏散道路的“当量长度”, 还应同时考虑公众暴露过程中的个体脆弱性。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区域疏散路径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 并研究适合该模型的算法。

1 个体脆弱性计算

1.1 个体脆弱性模型

注:I为辐射强度, W/m3;Ps为静态超压的峰值, Pa;D为致死剂量;C为毒物浓度, ppm;tex为暴露时间, s;k1、k2、a为取决于事故类型的参数。

事故后果主要由致灾因素的危险性和人的个体脆弱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对于CBRN事故, 个体脆弱性模型可以根据个体因暴露于致灾因素 (如放射性沉降物、毒气、热辐射、冲击波超压) 出现不同严重程度后果可能性的对应关系建立, 用于确定事故中区域范围内可能造成的人员安全健康损失。

1.2 个体致死概率

根据各事故后果模型 (如毒气泄漏模型、蒸汽云爆炸模型等) 计算出的某一重大事故场景产生毒物浓度数值、冲击波超压值或热辐射通量, 借助人体健康脆弱性模型和概率方程可得到个体致死概率pD。根据相应的“概率变量”Y, 人员由于暴露于剂量D而出现的各种后果 (死亡、各种伤害等) 的条件概率可通过概率方程[7]计算, 即:

2 CBRN事故最佳疏散路径模型

在区域疏散方案制定过程中, 理想的情况是确保疏散人员能选择到最佳的疏散路径。CBRN事故中影响疏散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疏散的时效性, 一般以路径“当量长度”衡量[5];二是疏散人员的安全性, 可用路径上的个体致死概率pD衡量。根据图论的理论及方法, 可将CBRN事故最佳疏散路径求解问题描述为:对于网络G= (V, E) , 其中V (G) ={vi}为图G的节点集, 任一节点vi∈V (G) 对应于平面内的点 (xi, yi) ;E (G) ={e|e= (vp, vq) = (vp, vq) , vp、vq∈V}为图G的边集;事故地点和安全出口分别用节点O和节点D表示。

首先考虑人员疏散时的安全性。CBRN事故中, 以有毒气体泄漏为例, 随有毒有害物质不断扩散, 道路通行条件动态变化, 区域最佳疏散路径也在动态变化。为实现最佳疏散路径的动态搜索, 可参考Markov随机人员疏散模型[8]将疏散过程离散化, 根据表1中有毒气体的个体脆弱性模型, 路段 (i, j) 上的累积暴露剂量由不同时间的均匀网格格点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得到[9]:

其中, ck—t时刻路段 (i, j) 上第k个网格格点的毒物浓度;tk—个体在路段 (i, j) 上第k个网格内的暴露时间;m为节点间路段 (i, j) 上的均匀网格个数;a为与气体种类有关的毒负荷指数, 几种常见有毒气体毒负荷指数见表2。

其次考虑人员的疏散效率。道路长度不是影响疏散效率的唯一因素, 其他情况 (如坡度、路面平整性、风速、障碍物、交通工具) 等会对疏散产生影响, 相关影响因素可以转化为道路当量长度[5]来表示:

其中, Lij为i, j节点间路段的当量长度;kt为取决于路段中交通工具的影响系数;kg为取决于路段坡度的影响系数;kv为取决于路段中风速的影响系数;kb为取决于路段中堵塞水平的影响系数;lij为i、j节点间路段的实际长度;lijm为i、j节点间路段中第m个局部通行障碍物的当量长度值, 1≤m≤Nb;Nb为i、j节点间路段中局部通行障碍物的个数。综上, CBRN事故最佳疏散路径模型可如下表示:

其中, P为O→D的一条可行路线;D (P) 为个体在路线P上吸收的有毒气体总平均剂量;L (P) 称为路线P的当量长度;l表示L (P) 的最大允许值。CBRN事故的最佳疏散路径即求O→D的一条路线P*, 使个体在路线P上吸收的有毒气体总平均剂量最小, 同时当量长度在可接受范围[0, 1]内。

3 CBRN事故最佳疏散路径模型算法研究

3.1 静态最优疏散路径算法

令D0=min D (P) , L0=min L (P) , 通过对两个不同的路权进行去量纲化处理为图G构造一个新的权重, 即wij=αDij/D0+ (1-α) Lij/L0 (0≤α≤1) , 并建立如下辅助决策函数:

可以证明辅助决策函数有如下性质成立:

性质1假设Pα是网络G的关于新权重wij的一条O→D的最短路, 则Pα满足式 (9) 。

对于α∈[0, 1], 若存在满足式 (10) 的v1→vn的一条路Pα, 则对应得到两个目标函数值D (Pα) 和L (Pα) , 因此D (Pα) 和L (Pα) 实际是关于α的函数, 记作g1 (α) =D (Pα) 和g2 (α) =L (Pα) , 并有如下性质成立:

性质2 g1 (α) 为[0, 1]上的减函数, g2 (α) 为[0, 1]上的增函数。

根据性质1, 求满足式 (9) 的路径Pα问题实际上属于单目标最短路问题, 可通过经典的最短路算法实现。假设G中对应于α=0和α=1的新权重wij的O→D的最短路P0和P1存在, 根据性质1可知, g2 (0) =αD (P0) /D0+ (1-α) L (P0) /L0, g2 (1) =αD (P1) /D0+ (1-α) L (P1) /L0:若g2 (0) >l, 那么P*无解;若g2 (0) =l, 那么则P*=P0;若g2 (1) ≤l, 则P*=P1;若g2 (0)

(1) 若g2 (1/2) =l, 则不可能有另一路径P∈P, 同时满足L (P) ≤l且D (P)

(2) 若g2 (1/2)

(3) 若g2 (1/2) >l, 则可能有另一路径P∈P, 同时满足L (P) ≤l且L (P0)

因此, [u, v]表示当前搜索区间, 初始时[u, v]=[0, 1], 然后不断迭代取中点寻找最优路径, 或者可以得到一个更小的区间[u, 1/2]或[1/2, v], 或者恰好得到模型的最优解P*。因此在区间[0, 1]内通过二分法获得满足f2 (α) ≤l的一系列最优解的采样值, 这些采样值中满足minf1 (α) 的路径即为最优解p*。满足式 (9) 的路径可调用Dijkstra算法求出, 算法流程见图1。

3.2 动态最优疏散路径算法

灾变时期, 道路上的致死剂量随时间不断变化, 所选最佳路线也应随之更新。依据启发式算法思想[10], 可将人员行进过程离散化, 把节点s至节点t的最优疏散路径问题分割为若干子问题, 每个子问题均是求解静态权重下的双目标最短路令Δt表示时间间隔, min, 其中i=0, 1, …, T-1, T为疏散时间划分的时间间隔的数量。假设在t=t+i-Δt时刻人员到达节点vi, 根据各种参数和条件模拟灾变过程, 根据所得数据更新路段的权重值, 利用CBRN事故静态最优疏散路径的二分搜索算法寻找当前节点vi与目标节点D之间的最佳疏散路径pvi, D, 人员到达目标节点D算法结束, 其中节点v0=O。那么双目标优化动态最优路径可表示为

其中, p*vi, D为按照CBRN事故静态最优疏散路径的二分搜索算法得到的当前节点vi与目标节点D之间最佳疏散路径;pv (i-1) , vi为v (i-1) →vi的一条路线且pv (i-1) , vi⊂p*v (i-1) , D;pO, v1为O→v1的一条路线;l (i) 为t=t+i-Δt时刻当前节点vi与目标节点D之间可行疏散路径当量长度的最大允许值。算法流程见图2。

3.3 算例测试

高含硫井场一旦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首要任务是及时疏散周边居民, 其中H2S气体为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高含硫井场周边的交通网如图3 (a) 所示, 可采用随机路网模拟。利用二维随机路网模拟搭建气井周围交通网, 方法是在python平台上利用Network X的grid_2d_graph (m, n, periodic=False, create_using=None) 方法生成一个5×10的二维网格图[11], 如图3 (b) 所示, 假定 (2, 4) 节点为事故井口位置, (2, 3) 节点为事故发生后某个疏散人员的初始位置, (0, 0) 点、 (0, 4) 、 (4, 0) 和 (4, 4) 节点为安全出口。动态选择的时间间隔设置为10min, T=3。

节点O为初始源节点, 目标节点则是一个安全出口的集合{ (0, 0) , (0, 4) , (4, 0) , (4, 4) }, 对于一个较小的时间段, 外部环境可看作是静态的, 可运行本文的的二分搜索算法寻找当前CBRN事故的最优疏散最优路线。二分搜索算法以Dijstra算法作为底层, 易于在若干目标节点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目的地。而随着时间的变化, 边的第一个权重Dij在不断变化, 此时运行本文的CBRN事故最优疏散路径的动态寻优算法, 可最终得到环境动态变化下的最优路径P*, 结果见表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人员沿着初始的最优路径[ (2, 3) , (1, 3) , (0, 3) , (0, 4) ]前进, 随着有毒气体的扩散, 当人员行至节点 (1, 3) 时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路网中边的权重发生变化, 原有的最优路径在当前已经不具备优势, 需要重新进行计算, 获得当前新的前进方向[ (1, 3) , (1, 2) , (1, 1) , (1, 0) , (0, 0) ], 同理, 当行至节点 (1, 1) 时再一次重新计算, 获得当前新的前进方向[ (2, 3) , (1, 3) , (1, 2) , (1, 1) , (0, 1) , (0, 0) ], 直至到达安全出口 (0, 0) 。同时还可以看出, 当i=0时, 人员的目的地出口位置为节点 (0, 4) , 这说明根据二分搜索算法的计算, 四个出口 (0, 0) 、 (0, 4) 、 (4, 0) 和 (4, 4) 中, 人员朝向 (0, 4) 最优,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人员该向 (0, 0) 疏散, 说明此时 (0, 4) 方向风险增大, 更新疏散方向, 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的安全, 同时路径当量长度仍在可接受范围。

4 结论

(1) CBRN事故最优疏散路径的选择问题, 本质上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应急条件下的决策者对人员疏散进行指挥时, 需要根据事故环境和疏散任务的性质, 在疏散的时效性和安全性目标之间权衡决策。

(2) 双目标决策优化问题是多目标决策问题的一种常见情况。CBRN事故静态最优疏散路径算法实际是在启发式算法建立的搜索空间上, 一种快速的、近似的算法。为保证动态搜索算法的收敛速度, 应当合理设置道路权重更新的时间间隔。本文的模型和算法不仅可以求解CBRN事故最优疏散路径, 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多目标优化问题或动态路径寻优问题。

参考文献

[1]Southworth, F. (1991) .“Regional Evacuation Modeling:A State-of-the-Art Review”,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ak Ridge, TN, March 1991

[2]邓云峰, 姜传胜.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人员疏散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3) :30-35DENG Yun-feng, JIANG Chuan-sheng.Survey on the public evacuation behavior in“4.16”accident at Taiyuan chemical factory of Chongqing[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3) :30-35

[3]国际电力网.日本政府将福岛核电站疏散范围扩大到40公里[EB/OL].http://power.in-en.com/html/power-07590759141082107.html, 2011-7-22International power grid.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expand the evacuation range of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 to 40km[EB/OL].http://power.in-en.com/html/power-07590759141082107.html, 2011-7-22

[4]肖国清, 温丽敏, 陈宝智, 等.毒气泄漏时的最佳疏散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2 (6) :674-679XIAO Guo-qing, WEN Li-min, CHEN Bao-zhi, et al.Shortest evacuation route on toxic leakage[J].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2001, 22 (6) :674-679

[5]高蕊, 蒋仲安, 董枫, 等.基于动态疏散路径数学模型和算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0 (7) :705-709GAO Rui, JIANG Zhong-an, DONG Feng, et al.Mathematical model and algorithm of a dynamic optimum rescue route during mine fire time based on MapObject[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8, 30 (7) :705-709

[6]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Gas Producers.Risk Assessment Data Directory:Vulnerability of humans[R]2010:No.434-14.1

[7]Papazoglou I, Aneziris O, Bonanos G, et a1.SOCRATES:a computerized toolkit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rom accidental releases of toxic and/or flammable subst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1996, 6 (4-6) :500-533

[8]Georgiadou S P, Papazoglou A I, Kiranoudis T Chris, et a1.Modeling emergency evacuation for major hazard industrial site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7, 92 (10) :1388-1402

[9]邓云峰.毒气泄漏事故人员疏散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 2008:1-42DENG Yun-feng.Study on pedestrian evacuation model for accident releasing toxic vapors[D].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1-42

[10]Lenort R, Klepek R, SamolejováA.Heuristic algorithm for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of forged pieces heat treatment[J].Metalurgija-Zagreb, 2012, 51 (2) :225-230

上一篇:临床检验专业下一篇:新型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