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

2024-05-29

改革传统教学(精选十篇)

改革传统教学 篇1

一、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1. 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教师需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征, 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与习惯, 利用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 穿插一些英语故事、英语典故、英语电影等等, 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 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英语交际活动, 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 提升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从而增加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 开办英语角、英语论坛、各种英语口语比赛、英语辩论赛等,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 从而树立英语学习的兴趣。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英语课堂, 多媒体的使用, 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 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学, 使得教学更加直观, 构成了一副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抽象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记忆。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 体验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 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 改进英语教学

1. 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单一, 难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学生需求。因此, 中专英语教学必须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 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互动教学模式, 将中专英语教学重心转向ESP教学模式。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学生实行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 开学之初可以进行统一测试, 实行分级教学, 合理安排授课形式, 优化课程设置, 增强实用性。语言水平低于入学要求的学生可以编为预备班, 讲授低起点教材, 使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学有所获;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编为中级班, 进行实用英语教学, 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小部分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编为高级班, 除正常的实用英语教学之外, 还可以讲授实用英语听力教程和实用英语交际口语, 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3. 教材的创新。

加强实用教学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材应当力求实现语言生动, 材料广泛, 富于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尤其突出实用性。英语教学应该全面贯彻和落实中专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语言技能训练为重点, 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全面实现学生的英语读、译、听、说、写能力的提升, 以达到实际应用语言的目的, 培养语言实践能力。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1. 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摆脱汉语语言表达与语言习惯的束缚,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的原则,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异国文化, 将口语教学提升到学习英美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语言思维的高度上来, 不再局限于学习单个单词与短语, 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了“中式英语”。

(1) 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 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 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2) 发挥性演讲。在讲授听说课部分时, 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 争取说话的机会。复述和演讲是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2. 增强英语教学中的交际功能与应用能力。

增加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的交际功能与应用能力, 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体会到英语的学习是实用的, 不是空洞的。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在中专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焦虑心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知识发展能力, 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小组成就区分法。

这一方法要通过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教师在授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以及男女学生的合理搭配分成四人小组。 (2) 教师讲授课程。 (3) 小组成员一起巩固掌握所学内容。 (4) 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单独测试。 (5) 教师将测试成绩与学生以往成绩的平均分相比较。 (6) 教师将所有小组成员的成绩归类并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某种奖励。

2. 交叉法。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2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 创新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由政府负责,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计划,规定学校“教什么”,规定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东西。而教学则是教师忠实传递课程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执行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是对立关系,是机械、单向、线性地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学无论怎样改革,终究突不破课程的束缚。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变学生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培育人才,家长要“望子成龙”,聆听时代的呼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学讲的重要话题。要更新观念,首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所谓新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合,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充分、完满的发展。其次是教师要形成两个观念:一是师生互动的观念。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师生交流水平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中忽视学生活动的权利,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忽视师生之间互动和配合。以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为主。新课程教学与其相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能用双向互动的思维策略去指导自己的自主学习,这样,自主学习的整体效果必然会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就会失去依托,失去了生命力。二是正视差异观。应试体制下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的着力点滞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儿童多彩的个性,其中的学习落伍者更是倍受歧视。而新课程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使人人成才,利用差异扬长补短。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各自方面的优势。各任一个方面的“小老师”,互教互学,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整体提高。“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二、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

新课程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发展。

1、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不仅要养成“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态度,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在课堂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交流、共享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尊重合作伙伴,虚心听取秋伴发言(哪怕是错误认识)把握要点,学会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观点,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到知识。

2、富有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我国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创设创新性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亲历丰富多彩的實践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升华。此外,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种植、养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野外的考察、观察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学习、观察思索、探讨开拓视野,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还陶冶了情操。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

师生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也应该是民主的,教师要改变角色意识“从高高在上”变为“蹲下来”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知音。由独白式改为对话式,做一位帮助发现真理的人,而不是拿出现在答案让学生死记的人。

改革传统教学优化儿童美术教学 篇4

读了这则文章, 我思虑颇多。当今信息与知识发展的现代化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 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速的发展。如今, 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素质不够高, 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 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雷同化得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 儿童美术教学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 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模式化, 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业犹如一个模子, 画人物都是大大的眼睛、小嘴巴, 房子都是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 规定的色彩, 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特长一画种, 如水墨山水或素描, 所教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 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 就是为了将来考专业院校。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 机械地让他们临摹成人的作品, 讲一些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 使学生感到乏味。画出的作品, 只是基本功扎实, 缺少“灵气”。

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在美术课中尝试优化美术教学的各种做法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伟大的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兴趣, 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现以画《可爱的猴子》为例, 以前的教法, 是教师先作范画, 学生再写实式作画, 一来时间长, 二来学生多数只会依葫芦画瓢, 没有显示出学生自己的特点,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法是先收集足够有关内容的图书, 整理好后, 然后用语言启发诱导。“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 你对里面哪些人物印象深刻?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然后进一步说说孙悟空本领大, 他的长相由什么特征了:尖嘴巴、长尾巴, 身上有好多毛。充分调动学生画画的兴趣感。接着利用课件看图片, 适当的解说、演示、绘画等通过强化认识。由于学生对可爱而淘气的猴子有形象认识, 对其活动的形象比较熟悉, 就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猴子画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了。

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自学画画的愿望, 激发他们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也有使他们掌握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并通过大量的图片接触培养了审美能力, 开阔了视野, 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 改善了以前学生死板硬套的旧学习方式。并在课程设置上也开设了泥塑、版画、综合材料等, 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乐趣。

二、注重诱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前有人评价小孩子的画画得不像, 有些教师会当着学生说:“你画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孩子听到你这样的评价后, 哪还敢画下去, 最多他们只会很小胆地跟着别人的画来画, 又或者照像式地画, 变得千篇一律了。这样缺少正确诱导的教法使学生的画关在别人的画里, 或成为一幅推动灵魂的画了。

其实, 一幅好的作品就该有其独有的艺术趣味, 小朋友们的画就更应体现出小孩子的童趣。别看他们年纪小小, 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师。只要你有好方法去辅导他们, 让他们在丰富的想象天地中去创作、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一定会感到惊奇。这在于看你如何用“钥匙”把学生们脑中的好东西、有趣的东西挖掘出来, 表现到画面上去。例如:小学美术教纲第七册课本《画装饰鱼》, 我会先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回忆日常中所见过的鱼的形象特征, 后齐观赏自制的幻灯 (多彩装饰鱼) 图片, 再师生齐论述装饰鱼的外形美、花纹美、色彩美, 并展示几种有对比的线条排列、组织纹样,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线条大胆装饰鱼, 看谁画的装饰鱼将又快又好, 而且把它装进老师发的瓶子里……“把大海装进瓶子里”。同学们会把脑中所积累的鱼加以想象, 整理大胆地创造出不同的装饰鱼, 再把鱼贴送到老师的“海底世界”里一起美化它。最后老师评出谁设计的装饰鱼在“海底”显眼 (最好看) , 因为这鱼设计的够大胆、够创意, 线条对比强烈等。这样, 你就会使学生感到把现实里的东西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就会更有意思。因此, 我在教学中, 不论是绘画写生, 工艺制作, 还是命题创作等, 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三、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 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我认为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 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 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境;而且合作过程中也不排斥竞争。

在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合作对于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有些困难, 于是我从教学环境入手, 尝试着一学期备一节课以学生自由分组变换不同的小组成员。如在《大家拼一拼》一课中, 课前我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李宇春的海报, 在课堂上把海报撕成几块, 然后在学生惊讶时, 叫上几个学生帮我拼好,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就组织学生分组, 由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负责安排上、中和下的设计, 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剪切、穿插, 当时上课的场面令我很兴奋, 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 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要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 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伟大的画家毕加索曾指出:审美价值是艺术价值的精华;审美追求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美术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准确来说, 承担提高全民审美文化素养任务的美术课主要是传播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 它不仅仅是进行技能训练。因为美术课的技能训练对一部分人来讲, 表面上看并非十分必需, 由于他们将来从事的事业可能并非美术专业。但是, 我认为在学生阶段, 提高他们文化修养, 审判能力欣赏水平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每节美术课前要有充分的欣赏图片。

以前的美术课重点在于学生学画, 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缓慢, 技术训练也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课本上虽有不少图画, 但重点不够突出, 达不到要求的深度, 又不具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 以及不助以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及所应有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应通过大量的实践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利用录像、影片、幻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艺术美、自然美、形式美等, 从中学到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规律性。并兼收并蓄, 广采博取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著名教育家李燕杰说:“平庸的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会, 杰出的教师是让学生会学;平庸的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杰出的教师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所以我在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努力展开审美追求, 达到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语言, 最终发射出时代的光彩。

改革传统教学 篇5

合格的师资队伍 。很多本科院校通过聘请 外籍教师解决这 问题 ,但 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能力聘请外籍教师,只 能让英语较 好的老师 “ 赶鸭子上架 ” ,由于缺 乏系统理论 知 识 的 学习和 培 训 ,老 师 不 能保 证 给 学 生提 供 正 确 和 有 效 的输 入 , 实质 上 学 生进 行 的还 是 语 言 的学习而 不 是习得 。

平月 _ H J

口 陈 华

口 改 进 高 职 院 校 专 业 课 双 语 教 学 的 几 点 建 议

( 1 ) 重 视 基 础 英 语 的 学习。在 开 展 专 业 课 双 语 教 学 前 ,要 经 过 2个 学 期 的 基 础 英 语 学习,这 是 打 基 础 阶 段 , 要根 据教学大 纲合理 设计教学 内容 , 目的是 让学生具 备 基 本 的 听说 读 写 的 能 力 。 基 础 学习阶 段 可 根 据 学 生 情 况 , 采 取因材施教 的 “ 分层 教学 ”模 式 ,这样可 以有针对 性 地进 行教学 内容的设置 ,从而使 不 同层 次的学生水平都 能提高 。 ( 2 )编写 自主 的专 业课英文 教材 。通过 基础 阶段 的 学习,根据 学生的知识水平,编写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 。 以 《 酒店专业 英语》为例 ,高职 学生并不 需要掌握晦 涩 的管 理理念和 术语 ,因此在教材 资料的选择 上 以简单 的 对话和 情景 中常出现 的单词为主 ,这样就符 合可理解 性 输 入 的 条 件 。 此 外 ,还 要 咨 询 企 业 一 线 的从 业 人 员 , 保 证 语 言输 入 的正 确 性 和 实 用性 。 ( 3 ) 采 取 任 务 型 教 学 法 。任 务 型 教 学 法 是 以学 生 为

湖北黄 冈职业技术 学院

【 摘 要】 本 文 从 高 职 英语 教 学 的 实 际 出发 ,对 传 统英 语 教 学 方 法 弊 端 和 原 因做 了分 析 ,并 对今 后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的

方 向提 出 了建 议 和 意 见 。

【 关键 词 】 传 统 英 语 教 学 ;弊 端 ;原 因; 方 法 【 中 图分 类 号】 H3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1 0 一 O 1 1 7 . 0 2 教 学 方 法 是 教 学 使 用 的 手 段 和 途 径 , 也 是 影 响 教 学 质量 的重要 因素 。有效 的教学方法 ,能够高效地传 授教 学 内容 ,培养 学生 的英语 应用能力 。但是 ,随着英 语教 学 改 革 的深 入 , 传 统 英 语 教 学 方 法 暴 露 出 些 许 弊 端 。本 文将 从教学 实际 出发 ,对 传统英语教 学方法 的弊端 和原 因做 一 浅 析 。

主体 ,设置和 真实情景 相似 的任 务 ,让学生 在解决任 务

的过 程 中 ,潜 意 识 地 进 行 学习。 在 上 面 提 到 的 《 酒

店 专 业 英语》 的教 学 中,学生可 以在 老师 的指 导下 ,模拟 解 决 客 人 投 诉 的 过 程 ,在 此 过 程 中 , 参 与 的 学 生 对 于习得 的内容进行监 控和编辑 ,最后进 行输 出,因此 ,任 务型 教 学 法 是 检 查 学习者习得 和 学 得 效 果 的 一种 途 径 。在 设 计 任务 的过程 中,要注 意 降低 情感 过滤 。教 师要 明确 , 专 业课双 语 教学 的重点 是专业 知 识,而 不是 语法 教学 。 在 教学过 程 中 ,师 生注 重 的是 语 言的 自然 交流 和互 动 , 而 不 是 单 纯 教 授 语 法 和 纠 正 学 生 学习中 所犯 的错 误 。 语 言氛 围的营造对 于第二语 言的习得很 重要 。很 多 英语 教学 改革 都把营造 校园语 言学习环境放 在 了重 要位 置 , 尤 其 是 课 堂 外 的语 言 氛 围 营 造 。学 校 可 以通 过 口语 角 、英 语 广 播 和 英 文 电 影 观 赏等 形 式 的 活 动 ,增 加 语 言 输 入 量 ,从 而 帮助 学 生 进 行潜 意 识 的 学习。 总 而言之 ,影响双 语教学实 践效果 的因素很 多,包 括 各院校 的专 业人才 培养 目标 定位是否 准确 ,师 资队伍 是 否 合 格 , 学 生习得 的 主 观 和 客 观 因素 是 否 具 备 等 。 高 职 院校双语 教学 的模 式不能 照搬本科 院校,应该 循序渐 进 地逐步开 展 。可 以先从一 两个专业开 始试行 ,不断摸 索 出适 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 参 考 文献

[ 1 】 K r a s h e n , S . D . S e c o n dL a n g u a g e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S e c o n d L ng a ua g e

Ⅱ 传 统 英 语 教 学 方 法 的 弊 端

( 1 )教 学方 法 单 一 传 统 的 英语 教 学 方法 , 大 多采 用 “ 教 师 讲 , 学 生 听 的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不 注 重 方 法 的 拓 展 和 变 换 , 也 不 照 顾 学 生 的 课 堂 反 馈 。教 学 中 , 教 师 不停 地 讲 ,学 生 被 动 地 讲 ,教师把 注意力和 时间大都花在 英语基础知 识的讲授 上 , 而 忽 略 了对 学 生 的英 语 应 用 能力 的 训 练 ,师 生 课 堂 交 流不 足 ,基 本上 是 “ 满 堂灌 ” 、“ 填 鸭式 ”教 学 ,课堂 气 氛沉 闷,学生思想僵 化,培养 的`学生大多讲 “ 哑 巴英 语” 、“ 聋子英语 ” ,不利于学生 能力和素质 的培养 。 ( 2 )教 学条 件 落 后 高 职 公 共 英 语 作 为 基 础 课 程 ,一 直 以来 ,很 多 高 职 院校都 忽略 了英语 教学 环境 的优化 和教学 设施 的建设 , 教 师 的教 学 : 亡 具 就 是 黑 板 加 粉 笔 , 很 少 采 用 现

代 化 的教 学 设 备 和 教 学 手 段 , 不 能 将 语 音 室 、视 听 设 备 、虚 拟 英 语 环境应用于教学,也没有一个灵活、开放的教学空问, 课 堂毫无生气,也势必会造成 英语培养方 向的歪 曲。 ( 3 )学生主动性不足 高 职 院校 的 学 生 英 语 基 础 大 多 不 好 , 同 时 加 上 英 语 水平参差 不齐 ,在 日常英语教学 过程 中,我们 无论是从 教 学 内容 ,还是教学 方法上 ,都 没有 将因材施 教的观点 融 入 教 学 , 教 师 一 味 地 走 形 式 、赶 进 度 ,而 忽 略 了 学 生 的 接 受 效 果 。 从 调 研 和 课 堂 教 学 座 谈 情 况 来 看 , 目前 , 大多数学生 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 足、兴趣不 高,不能主 动参与到教学中。

7

L e a r n i n g [ M] . P r e n t i c e - H a l l I n t e na r t i o n a l , 1 9 8 8 .

[ 2 】 胡 壮麟 论 中国 的双语 教 育 中 国外语 ,2 0 0 4 ( 2 ) : 4 ― 8 [ 3 】 孙 立清 二 语习得理 论与 高职 院校 专 业课双 语 教学 实践 卟 晋城

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2 0 1 1 ( 6 ) .

I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出现弊端的原因分析

( 1 )教 学 理 念 落 后 , 始 终 坚 持 以教 师为 中心 高职教 育经过 多年的发展 ,虽然 已经 具备 以学生为 主体的、“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相 对 成 熟 的教 学 理念 ,但 是 , 高 职英语教师却没有打破 自己传统的观念体系,不能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不愿意花精力探索新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5 ― 2 9

【 4 ] 张维佳. 双语 教 学 的性 质 、条件 及 相 关 问题 U 】 _ 语 言教 学 与研

究 ,2 0 0 2 ( 4 ) .

教 学方 法 ,不 能让 学 生充 分 参 与 到教 学 活动 中 。 ( 2 )缺 乏科 学 的教 学 理 论 指 导 高 职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始 终 缺 乏 科 学 合 理 的 、可 操 作 性 强 的 理 论 指 导 ,无 法 很 好 地 进 行 教 学 设 计 和 教 学 实 施 。 这就需要广大 英语教师对教 学理论和教学 实践有全新 的 理 解 ,并 以此 开 展 课 程 教 学 设计 ,这 也 是 顺利 进 行 教 学 研究和教学改革 的基础 。 ( 3 ) 没 有 真 正贯 彻 因材 施 教 的 教 育 理 念 高 职 学 生 英 语 水平参 差 不 齐 , 而 教 师 常 忽 略 学 生 的 想 法 和 需 要 , 教 学 与 学 生 需 求 实 际 脱 节 , 打击 了 学 生 英 语 学习的积 极性 和 主 动 性 ,与 我 们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相 悖 。

L _I I 环

z 守万

江 西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大 学 生 学习倦 怠 问题 是 当前 高校 较 为 常 见 的 问题

目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的 方 向

( 1 ) 英 语 教 学应 与 专 业 相 结 合 大多数毕业 生在工作 中,面 对行业英语 资料一筹莫 展,不能看懂 基本 的行业英 文资料 、英文 软件 、英语提 示等 ,对 于专业英语 的读 译水平也有待提 高。所 以,高 职英语基础 教学应该融入 专业 ,为专业服 务,使英语教 学 以学 生 的 就 业 为 导 向 , 能 够 使 学 生 学 有 所 用 , 真 正 为 学 生 的未 来 岗 位 需 要 服 务 。 其 次 ,还 应 该 注 重 改 进 英 语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教 学 内容 要 尽 量 与 生 活 贴近, 最 好 能 融 入 一 些 专 业 元 素 ,教 学 方 法 也 应 该 多样 化 , 重 点 训 练 学生 的听、说 、读 、写 、译能力 ,充分发 挥学生 的学习 主 动 性 , 以提 高 学习效果 ,提 高 英 语 应 用 能 力 。 ( 2 ) 注 重应 用 能力 培 养 在 高 职 英 语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 应 该 以教 师 为 向 导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以教 材 为 基 础 、以应 用 能力 为 目标 ,充 分 调 动 学生 学习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注 重 学 生 应 用 能 力 的 培养 ,全面 提高 学生运用 英语 交际 的综 合能力 。同时, 注意 因材施 教 ,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 ,抓好 基础,重点 突 出英 语 技 能 的应 用 。 ( 3 ) 教 学做 合 一 从 学习目的来 看 ,实 用 应 该 是 摆 放 在 第 一 位 的 。所 以 , 高职 公 共 英 语 教 学 的 主 要 目 的在 于通 过 实 践 来 内化 所 学 ,最 终 在 实 际 运 用 中 发 挥 所 学 ,进 行 交 际 运 用 ,培 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从 目的与 内容上来看 ,要真正做到 所学为所 用,着力培养 学生的操作技 能,提高学生 的沟 通交 际、写作和阅读能 力。从教学过程和 教学形式上来 看 ,应通过 应用 能力训练 来提 高学生 的语言应 用能 力, 把语 言学习看成 一种操作 训练 ,不断地 进行 强化练习。 在 教 学过 程 中 ,我 们 应 该对 学 生 进 行 大 量 的 训 练 , 以 学 生为训练 主体 ,提 高训练 强度 ,真正做好 精讲多练 ,让 学 生 通 过 不 断 的训 练 ,将 理 论 知 识 转 化 为 应 用 能 力 , 以 适 应 职 业 需 要 。 真正 做 到 “ 教 学 做 ”合 一 。

参 考文 献

[ i 1 蒋莉 . 改变 教学观念 提 高教学 质量 【 l 】 l 北京 教育 .1 9 9 6 ( 3 ) : 4 0 ― 4 1 [ 2 ] 李保 强 教 育理 论研 究 方法 的 追索 与 反思 作 者

【 J I _ 上 海教 育 科

研 ,2 0 0 4 ( 3 ) : 】 6 ― 1 9

之 一 。 大 学 生 学习倦 怠是 学 生 在 学习的过 程 中, 由于 长 期 的 学 业压 力 、心 理 压 力 、社 会 压 力 和 资源 匮 乏 等 导 致 的消 极 的学习心理 现 状 , 学 生学习倦 怠 可 能 的表 现 有 ,情 绪耗 竭 、对 学习没 有 兴趣 、个 人 成就 感 低 等 。本 文 对 目前

高校 普遍 存在 的英 语 专 业 大学 生 学习倦 怠现 象进 行 了深 入 分 析 ,从 大 学 生 学习倦 怠 的含 义 、表现 着 手 ,分 析 了产 生

大 学 生 学习倦 怠 的原 因, 最后 针 对 大学 生 学习倦 怠 心理 提 出有效 的调适 措 施 ,有利 于 大 学 生 的学习和 成 才 。 【 关键 词 】 英语 专 业 ; 学习倦 怠 ;成 因 ;对 策 【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编 号 1 1 0 0 9 6 1 6 7 ( 2 0 1 3 ) 1 0 一 O 1 1 8 - 0 2

i l学习倦 怠

对 倦 怠这 一 概 念 的 研 究 从 2 0世 纪 7 0年 代 就 开 始 了 , 但 主 要 是 针 对 助 人 行 业 ,如 教 师 、警 察 、医 生等 职 业 倦 怠 的 研 究 。 随 着 倦 怠 在 工 作 领 域 的 深 入 研 究 ,近年 来 不 少 学 者 开 始 了 对 倦 怠 在 学习领 域 的 研 究 ,尤 其 是 对 大 学

8

本科生在 学习倦怠方面 的研 究。大学生学习倦 怠是大学

生 在 学习过 程 中 出 现 的 消 极 心 理 , 指 的 是 学 生对 学习没 有兴趣 或缺 乏动力却 又不得 不为 之时 ,就会感 到厌倦 、 疲 乏 、沮 丧 和 挫 折 ,从 而 产 生 一 系 列 不 适 当 的 躲 避 学 的行为 ( 杨丽娴 , 2 0 0 4 : 3 ) 。

目 英 语 专 业 大 学 生 学习倦 怠 的 表 现 和 原 因

2 . 1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表现

( 1 )情 绪 低 落 处 于 学习倦 怠 状 态 下 的学 生往 往 对 学 爿 缺 乏 兴 趣 和 动 力 , 什 么 都 不 想 做 ,轻 易 放 弃 经 过 努 力 得 到 的 成 果 ,

情 绪 上 容 易感 到 疲 惫 、沮 丧 和 挫 折 ,而 且 易产 生 严 重 的

厌 学 情 绪 和 强 烈 的排 斥 心理 , 即便 是 曾经 感 兴 趣 的 学科 , 曾经 喜 欢 参加 的活 动 ,也 觉 得 索 然 无 味 。他 们 终 日消沉 、

闷闷不乐 、灰 心丧气 、无精打 采,但又把所 有的情绪都

积 压 在 心 底 , 不 愿 向 别 人 倾 诉 。 当 这 些 消 极 情 绪 积 压 到

[ 3 ] 李军 辉. 转变 教学 观念 改 变教 学方 法 培 养学 生兴趣 新课 程

研究 ( 职 业教 育 ),2 0 0 8 ( 2 ) :

1 2 1 . 1 2 3

了一定 的程度 ,对学校 、教师 、社会和学生 自己都会产

生 严 重 的 影 响 , 轻 者 会 丧 失 自信 心 ,重 者 会 导 致 学 牛 自 杀 , 不 利 于 学 生 的 身心 健 康 发 展 。

( 2 )行 为 不 当

[ 4 】 潘健 . 简约化 教学 探析 U J l 中小学 教师培 训 ,2 0 1 0 ( 4 ) : 3 4 ― 3 6 l 5 1 薛国仁 ,尹丽 高等 教育原 则论Ⅱ 】上海 高教研 究 ,1 9 9 7 ( 9 ) : 2 ― 5

学 生 处 于 学习情 绪 不 高 涨 和 倦 怠 的 情 况 下 , 容 易列 学习产 生 枯 燥 和 乏 味 的 感 觉 ,缺 乏 学习积 极 性 和 动 力 。 这 种 情 况 下 , 学 生 容 易厌 倦 课 堂 ,频 频 出 现 逃 课 、} 一 课

改革传统教学 篇6

关键词:传统教育理念;初中作文教学;教育模式

作文在整张语文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分数比例,语文教学中更是普遍流传着“得作文者得天下”这一说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和整体语文卷面成绩,总是费尽心机、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一些所谓的“作文写作秘籍”,并严格规定考试写作时应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中间又该举哪些例子进行论证等等。

如此一来,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人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作文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地呈现空洞化、虚编乱造的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长此以往还导致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作文写作的兴趣及热情,以致于“谈写色变”,不利于自身作文写作水平的更大进步与发展。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展开作文教学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打破传统写作教育理念的桎梏,进而为扭转初中作文教学的尴尬教学现状,改善其教学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在作文命题上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思維定式

传统教育理念背景下作文写作多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其最大的弊端在于规定好了统一的题目,所有的学生都只能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写作。如此,便严格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为初中作文教学打破传统命题作文的思维定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格外关注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学习状态等内容,力求在作文课上制订出的写作范围能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情感态度以及写作兴趣点等实现充分的契合。

如,我为学生拟定了《××,我想对你说》这一半命题写作范围,要求学生自己定下文章题目,并借此写作的机会向对方倾诉自己心中所累积的丰富情感。这一作文范围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因此,每个人在写作时都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此,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欲望,这样收获兼具真情实感与独特见解的优秀学生佳作自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在作文取材中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思维定式

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鼓励学生从一些经典人物、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中选取作文的素材,并自以为所选材料越经典,越能代表学生博古知今的视野范围,也更能为他们作品“画龙点睛”,进而提高其最终作文分数。殊不知,这样一来,却导致学生在引用作文素材时几乎千篇一律地倾向于那些英雄化、成人化的材料,也致使屈原悲愤投江、司马迁忍辱完成巨著、苏轼看淡仕途坎坷等频繁出现在作文写作中。如此,要想引人注目、提高作文水平自然具有更大的困难。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打破传统作文取材中思维定式,从而实现作文取材的新颖化、形象化、生动化。

例如,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最新状态以及热点话题,还会指导学生每天记录下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件事……

这样的素材积累契合学生的切身社会生活体验,再加上总结与升华,学生往往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情感感悟,这也为他们写作时作文素材充分体现丰富化、形象化的特征、读者产生对于作品的亲切感及认同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打破惯有的写作思路,大力发展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写作思路大都固定在教师所规定的某些方面,因此其创新思维就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他们的作文大都呈现千篇一律的内容。例如,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学生大多会以“和妈妈有矛盾—发生了某件事—认识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这一思路进行创作;同样以老师为主题的文章,大都也会以“之前学习不好—老师积极帮助与指导—学习成绩提上去了”这一惯有的思路展开写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写作教育理念的失败之处。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引导学生打破惯有的写作思路,在发展其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推动他们写出标新立异且创新感十足的优秀佳作。

如,我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就会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敢于想别人之未想、敢于写别人之未写,只要符合文章的要求即可。如此,就为学生自身想象力的蓬勃发展及写出富有见解、富有个性、富有创新力的好文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总之,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在认识到传统作文教育理念弊端的基础之上,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不断探索打破传统教育桎梏、改革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相信如此,方能逐渐提高自身作文的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崔云琴.让作文教学走出传统的禁锢[J].教育革新,2006(04).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中学)

高校传统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定义

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 那么笔者根据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项目为依据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罗列, 分别是: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等项目。

二.新时期高校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某种运动项目或技能为载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目标的, 即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是以体育项目教学来完成的。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大学体育课可以发现,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往日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例如排球和田径课, 大学生现在选择体育课程大多是以自由选课为主, 每一个项目固定一定数量的人数, 如果一门课程报满了就不能再选, 去选其他还有位置的课程。

但是田径和排球作为传统体育项目, 并且对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甚至田径可以说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 却在选课时显得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田径课本身容量大, 技术性强, 且大多项目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对田径课逐渐失去兴趣, 导致怕上田径课。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大多比较懒散,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另外,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下, 从家庭到学校, 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足, 久而久之,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运动能力差。加之现在的学生 (尤其是女生) 胆子小, 自己又爱面子, 生怕做不好或完不成动作使自己受伤害, 或被同学讥笑, 在众人面前丢面子, 因此惧怕上体育课, 甚至逃堂。

排球一直是三大球之一, 也是奥运会中的传统经济项目, 但是现在在选课时选排球的人数也并不多, 在非体育课的锻炼时间, 也很少可以看到学生在自己分组打排球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 排球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在减少。排球运动项目虽然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和团队意识, 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来支撑才能分队比赛, 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可以发现, 在读大学之前, 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排球这项运动, 所以关于发球, 接发球, 传球以及比赛规则都是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 在各项运动技能形成之前无法进行比赛, 所以导致很多同学更愿意去学习一些简单的更容易上手的运动项目。

由于进行新课程改革, 体育课尤其是田径课中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及机能测试的项目增多。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测试的过关率, 上课时将体育课上成了训练课, 导致量和强度太大, 学生身体承受不住, 怕上体育课。

三. 高校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思考

在阳关体育的背景下, 传统体育项目对于身心健康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传统体育项目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改革。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 兴趣是学生喜欢上事物的出发点, 有趣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成为他们最初学习锻炼的动力。不管是低年级的学生, 还是高年级的学生, 都喜欢游戏。这是因为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情节、形象、角色和竞争机制等特点, 利用游戏的这些特点, 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 创造, 便能使学生在逞强好胜心理驱使下喜欢上田径,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上短跑课练学生的速度素质时, 我将速度训练课和“长征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联系起来, 设计了一堂“争分夺秒‘飞夺泸定桥’”游戏课,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一节速度课, 既发展了学生的速度素质, 培养了竞争意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短跑;又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我以游戏的形式, 将跳跃和长征故事“跨过鸭绿江”联系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大大提升练习效果, 而且使学生喜欢上了跳跃课。

2.借助故事的情境, 使学生随着故事情境的发展感受乐趣, 愉悦身心, 获得知识, 提高活动能力为了避免投掷教学枯燥又易出伤害事故的不利局面。例如, 利用学生刚刚参加完军训又想当军人的愿望, 巧设情境, 将投掷教学穿插在所设的故事情境中, 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又圆了同学们的军人梦, 同时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摘要:传统体育项目是高校体育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群体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介质。本文介绍了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存在的挑战和高校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再思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周建, 王征, 王麟.浅谈阳光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140-141.

[2]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 2008 (5) :93-97.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篇8

一、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1.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 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 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 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 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 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 不思创新, 不求进取, 自我感觉良好。

2. 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 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课堂结构这方面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例如:

1) 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 (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 ———恢复和结束部分。

2)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 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

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 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 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 保持

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 掌握技能———恢复身心, 调整———小结, 布置作业。

3) 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 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 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 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 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 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 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 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 体现体育数学的连贯性, 不断发展和突破, 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新时代的教育

1. 教育在改革, 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现实条件来讲,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2. 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 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 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 他们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 思维敏捷, 活泼好动, 爱上体育课, 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 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 肥胖儿多,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 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课的形式单调, 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掌握方法, 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关系, 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 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达到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 几经起落, 步履蹒跚, 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 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后, 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 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 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 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甚至倒退, 给体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 体育教育迅速发展, 体育改革方兴未艾, 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 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 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较先进的国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选项教材, 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些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 “情境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浅谈如何改革传统中学体育教学 篇9

1、传统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 学理念片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中学体育教育存在教学理念片面、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自上而下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成绩轻体质 ”的体育教育理念 ;此外 , 重竞技、重课内、重尖子生, 轻普及、轻课外、轻全体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抹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忽略了中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文化和健康习惯的培养, 造成片面性的人才培养, 与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

1.2、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内容中较为注重竞技化体育, 突出强调体育对人体的改造作用及不断追求人身活动能力的超越和锻炼精神的磨练, 偏离了强身健体的基本目的, 且违背了人自然生长和发育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 一些技术要求严格而规则又严密的体育竞技项目使体育教学变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导致学生对陈旧的体育教育内容兴趣不高, 没有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形式枯燥单一

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教学环境和课堂优势为依托,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通过体育教学, 找到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实现学习目标。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需要适当的组织纪律, 但不应过分强调纪律要求, 这样只会造成教学目的的错位, 将体育教学变成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 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意义。教学组织形式的枯燥单一, 使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机。

2、改革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新课标的出台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力, 如何既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 又能开创新的体育教学新局面,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2.1、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施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既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全体性, 又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教学。如可把学生分成身体条件接近的若干小组, 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个体要求和体育教学目标统一起来, 这样他们才会努力去实现目标, 并在实现后体验成功的欣喜。另外, 施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不能忽略目标的全面性, 这些目标包括直接性教学目标、发展性教学目标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他们在层次上是递进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体会运动乐趣, 塑造完美人格。

2.2、改 变教育理念 , 丰富教学方式

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围绕新课标, 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 由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转变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终身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和机械训练变为自发自觉的锻炼行为。在新课程下, 中学体育教师要一改往常传统而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转变思维模式, 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 要做到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简化体育运动规则和技巧战术;在课堂活动中, 借助多种方式手段为体育教学服务, 让体育教学逐渐回归到培养学生生活、增强体质的综合教育功能上。

2.3、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新课标下, 教师要转换角色, 从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同时更新教学观念, 着眼于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更同等的机会, 带领学生体验体育的本质魅力,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我们体育教学者还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 关心爱护他们, 相信他们, 切切实实地去帮助他们, 力争做学生的服务者及良师益友。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善学、会学, 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双边活动关系,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严格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中提到, 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选拔功能, 而强化激励、发展功能, 不仅要将学生学习的进度与强度纳入评价体系中, 更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等等隐性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评体系中, 与此同时, 要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等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有着其特殊性,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课改理念, 要“以人为本、立足学校、作用社会”, 并将其拓展延伸 , 对体育活动课加以改革, 最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关注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创设健康的体育环境氛围, 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与活动, 将来更好地投身社会与全民健身活动, 凸显体育教学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唐建林.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7) .

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观念,创新精神,教学改革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促进和谐课堂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渗透一些文化精神, 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活跃。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 有问题愿意和老师请教, 同学们之间能够互相沟通, 共同探讨。师生之间建立起默契的亲近感,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整理有促进作用, 而这样的默契是在一定文化理念支持下逐步建立起来的, 是师生间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数学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和他们平等的伙伴, 是一块探讨数学课程教学中所有难题的和蔼导师,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认同感,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古今中外有不少数学家, 是因为受到教师的影响和鼓励, 才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才取得如此请惊人的成就, 因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并且在良师和益友的启发指导下, 获得了某方面的灵感, 加之一生的艰苦奋斗, 最终成就了事业, 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意识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而有力的部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把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起来, 对提高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 但这需要一种很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来支撑。有力文化理念的支持, 学生和老师就拥有了战胜苦难的决心和勇气, 能够减轻学习负担, 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完成学业, 全神贯注地学习, 把学习数学知识当成是一种享受, 而并非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苦学。 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 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探讨生产生活过程中一切数学现象的奥秘, 对某一项成功的体验都会赢得全体师生的赞誉和欣慰。文化理念把数学教学推向科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 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组织者, 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而且更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 通过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文化理念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种能够激发自身无限潜力的因素,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把它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结合社会问题, 进一步探究贯穿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负责梳理、总结知识结构, 然后提出新问题, 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学生自主学习不成功, 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多看、多想, 多问, 多做,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坚持因材施教, 实现整体进步

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他指出, 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习者, 把学习者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 一定要在很大程度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和意愿, 不要人学生带着情绪上课, 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尤其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助他们一臂之力, 使其不失去自尊, 不丧失自信心。“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 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 体验挫折, 体验合作, 体验质疑, 体验挑战, 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探究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涨, 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 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这样,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真真切切成为一项有趣的探索工作。诚然, 这需要教师极大的精神投入和超越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全面付出, 教师可利用文化理念的支持, 与学生共同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时需要和社会相关单位协调完成。虽然看起来繁琐, 但这样对强化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变通和机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方法, 避免恶语伤人, 让他们逐步适应课堂教学的节奏, 消除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心理,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指导, 并且深深爱上数学课, 通过文化理念的支持, 把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 促进全体同学共同进步。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 通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 把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互动激发式教学方法贯彻到底。可配合特定文化理念支持下的思想教育, 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 详加讲解, 配以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耐心指导实践使全体学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 所以必须在教学上因人而异, 有针对性地教育, 以此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实现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

结束语: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新型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把教学中总结的新思路、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开辟创新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文化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轻视的软环境构建作用, 有了良好的文化理念支持, 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才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勇气和决心, 文化理念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实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失败并快乐着下一篇:SIMULINK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