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4-05-17

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通用8篇)

篇1: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08级 刘碧贞(200816020026)

摘要:传统和声理论知识比较陈旧,特别是四部和声写作,许多过时、繁琐的现象束缚人的思想,它偏重理论、书面练习,脱离实际作品,缺少实用性。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和声教学体系。以提高和声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和声理论。

关键词:传统和声,教学,改革,实践

和声是构成音乐的要素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和声学是音乐专业必修课程,其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音乐、剖析其内涵、准确把握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用准确的音乐语言(唱或奏)表达作品的思想,运用和声知识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为旋律创作和多声部音乐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学教学还存在着教材使用单

一、理论性偏强、实践运用少的问题。教师为赶教学进度理论授课时间多,要求学生只是完成书面作业,脱离实际作品、音响,接触和声知识的范围比较狭窄。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目前我国和声理论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掌握的和声知识肤浅,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比较差。由于和声教学偏重于和弦连接技术规则,脱离实际作品、实际音响,对各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接触又少,所以对和声语言的认识和感受能力都比较差。和声教学大多仅以书面习题为练习内容,和声的序进逻辑,功能的强弱,和声的色彩对于学生来讲都是生疏的,他们碰到这些概念总感到极为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一般停留在以Ⅰ、Ⅳ、Ⅴ为中心的正副三和弦和少数七和弦里。其实和声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就和弦而言,本身有浓淡、疏密、明暗、和谐、尖锐等性质区分,在具体作品中,节奏、力度、音区等因素,和声的语汇异常丰富,有无穷的变化和魅力。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旋律是比较平稳、简单,突出节奏型的主导动机在不同的音高上模进。就旋律本身而言,所表达的内容含量极为有限。当赋之丰满的和声后由于减七和弦的连续运用(十小节引子共出现了15次),调性的转换,和弦色彩的变化等因素,作品表达的内容极为深刻,一种内心的压抑和深沉的叹息,并蕴藏着巨大控诉和抗争的动力。又如肖邦的《C小调前奏曲》(第二十首),简单的旋律依附于和声,一种群体的沉重肃穆,哀悼的气氛主要由和声语汇来表达。由于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把握不住。通过上述类似的作品赏析,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逐步会得到提高.和声是音乐理论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它不是单纯地介绍几种和弦结构与连接技术,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二,缺少创新思想和能力。

由于和声知识的局限性,加上传统和声理论规则的束缚,学生的思路比较单

一、保守,无论掌握还是运用,基本局限在以三度叠制的传统和声模式里, 缺少一种活跃的思路,应打破旧的模式,去尝试一种新的和声语言风格。其实和声一直在演变,传统和声中的许多规则早已被前人打破,作为今天的后人为什么要花许多时间,研究那些过时的规则?产生了使学生重书面练习(四部和声写作),不重实践弹奏;重理论概念,不重作品实际音响感知;重教条规则,不重创新等弊病。社会在变化,科技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和声这门知识不能墨守成规,应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当今高师音乐专业的和声理论课,从教学大纲到教材,以及教学方式,应有一个新的变化。应用宏观的思路,建立一套实用的、开放的、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创造性的和声教学体系。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键盘和声训练:

和声课的学习自然离不开练习,当前强调的练习方式不应该只是侧重书面习题,更应该有非常重要的键盘和声练习。通过键盘和声的练习,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际音响效果的感受。练习的内容一般有:弹奏不同调的音阶、音程,指定某一和弦音(可规定调性、级数等)构成和弦,弹奏和弦的连接,为带有数字或不带数字的低音及简单的曲调配和声,以短小动机为原型,弹奏各种音程的移位模进;将指定的和声作业或作品作移调弹奏;按指定调性弹奏带转调的和声进行.在一组和声的基础上弹奏各种常见的伴奏音型,并为指定的旋律配置简单的伴奏等。通过这样一些练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视奏、背谱以及移调弹奏能力,能够在掌握和声的理论、技法等方面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另外,键盘和声练习对于为歌曲编配伴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从而,慢慢地感受到自己不但是和声音响的创造者,而且还是欣赏者。这种意识不断得到深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际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分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非常有助于掌握和声的理论知识、技法与作品中的应用联系。而在一般的和声教学中,这一环节往往没引起重视。因此在和声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接触和赏析各时期的经典作品并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研究,在实际作品音响中认识并感悟到各种和声技巧的运用及各种和声语汇的丰富内涵。掌握各时期的和声发展概况与各流派、各作曲家的和声风格特点等。如赏析格里格的作品《致春天》(#F大调),作品一开始是两小节引子,纯朴、明朗、悦耳的大三和弦,像大地吹来的徐徐春风。接着主题是一个朴实、优美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人们对春天的喜悦心理。紧接着作者用了变和弦(主要是增三和弦)的一种张力,描绘了春的萌动。中部转换了调性。由于转调,离调(调性转换实际是更高级的和声)加上音区的上涨等因素,音乐极不稳定,表现了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春潮涌动的意境,音乐形象鲜明。又如李姆基科萨可夫的《印度客商之歌》(卡尔·戴斯改编),通过调性与大小和弦的色彩对比,似乎展现广袤无垠的沙漠上空掠过一丝丝变幻的云彩。调性和弦、明暗色彩对比,不但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而且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通过对诸如上述大量的精典作品的欣赏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辨别丰富的和声语汇所传达的情感内容及其细微差别,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通过多分析谱例,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其他方面如旋律、音型、伴奏、曲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习和声发展史,培养创新性: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科普兰曾说过:“不了解和声逐步发展并从原始阶段演变而来,读者就不可能领会二十世纪和声革新的涵义。”我们从科普兰简短的话语中,可以领悟到和声发展史对学习和声,认识和声,辩证地运用和声,活跃创新思路有重要的意义。

和声起源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追溯到9世纪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即在固定的圣咏调的下方加上一条平行四、五度的旋律,首尾用八度音程。后来又发展成迪斯康特,即在固定的圣咏上方配一个平行四、五度声部,逐步又发展为反向进行。那时人们把三、六度音程作为不协和音程,完全禁用。到了13世纪后出现了平行和弦,把三、六度作为主要音程使用。到了巴洛克时期出现了数字低音,和声逐步走向完善。18世纪二十年代拉莫(1683—1764)的《和声论》与巴赫(1685—1750)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先后问世,标明了大、小调和声体系的确立。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众多,他们和声语言风格大都比较简洁、朴素,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七和弦少用,特别是减七和弦更为少见。而在古典维也纳时期,减七和弦运用已习以为常,特别是在贝多芬作品中已司空见惯(如前面提到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中的引子部分)。到了浪漫时期,和声大大地发展了一步:变音和弦大量出现,用频繁的离调,以及复杂的外音来表达他们动荡、激烈的情感。这时的和声变得更加丰富,绚烂多彩。然而无论巴洛克时期或是古典、浪漫乐派,他们的和声风格都建立在传统的大小调基础上。印象派完全打破了大、小调功能体系,他们常用功能重叠和弦或是四、五度等非三度叠置形式。这样和弦功能完全失去了意义。二十世纪的和声结构,语汇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多样。早期现代派音乐家斯克里亚宾用增、减、纯四度音程叠置,创造了一种“神秘和弦”。新古典主义、原始主义音乐家代表斯拉文斯基的和弦更为复杂、变化多端,他常用大二度或小二度音程来代替普通三和弦的三度音程,产生了一种模糊,界限不清的效果。

通过对和声发展史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和声语言风格在不断变化、发展,可以说一部和声发展史就是和声的演变和发展史,也是和声不断创新的历史,它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学习和声发展史极为重要,它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学生对和声知识的客观认识和纵深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和声语汇、和声知识理解和再现的创新思路。

总之,和声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一方面要删繁规则减少教与学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使和声更富有实用性。和弦外音、和声华彩、和声分析、和声节奏、伴奏与和声等章节必须大力加强,竭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间隔距离,达到教与学、学与用的教育目的。和声学是艺术实践的总结,传统和声教学的目的,绝非仅是传授一些和弦类别及其进行法,而是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体验多声音乐的印象规律、声部协调与和声韵律的美,领悟和声的艺术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和声修养、发展音乐的“立体思维”能力、丰富其和声语言与创作技巧。

篇2: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

演奏者能否深入分析作品的和声,并准确把握其蕴藏的音乐意味,将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演奏效果。以下我将从作品的风格、结构等两方面对和声分析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探讨。

(一)和声与作品的风格

帮助学生把握作品风格是帮助他们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举措。那么,和声作为体现作品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自然是钢琴教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和声分析与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挂钩,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再现作品做出铺垫。

(1)和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钢琴艺术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故造成了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形式上的各具特色。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以复调音乐为主,即由几个并行的线条构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应保持几个声部的独立进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其音乐在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属以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然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和声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而存在,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渐渐频繁。此时,和声色彩极其丰富,和声织体的写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风格时期,十九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最终导致了调性体系的瓦解。此时,作曲家更愿意避免属到主的终止式,并且常常从整体上回避主要调中心的清晰度。

二十世纪足音乐发展史上变化最为急剧的世纪,和声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演变终于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二十世纪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的基础。对此,巴托克向我们揭示了有关二十世纪和声基础的两个方面,即在水平(横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七个自然音级功能的十二个半音音级的解放,以及垂直(纵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传统协和与不协和观念的“不协和音的解放”。这两个“解放”使和声彻底摆脱了古典调性以协和三和弦为中心、五度关系为基础的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亨德米特德的“半音调性关系”、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体系”、罗斯拉维茨的“音列技术”等纷呈异彩。

(2)和声与作品的结构

钢琴教学和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理论值得探索。其中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便是重要环节之一,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途径。有了结构,音乐中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解决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①关于调性布局

所谓调性布局,是指作者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在作品调性安排上所做出的理性设计。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常通过和声因素来解释乐曲在调性布局上的变化一大量运用系列离调和弦,从而达到段落间调性变化的自然过渡(如肖邦“波罗列兹”,呈示部第二主题的写作上,作者便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从而达到音乐由第一主题段的降A大调向f小调的转移):用极洗练的手法,在同主音和弦上迅速构筑新的调性(如巴托克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在E大调上展开,第一副部的第一主题便建立在主部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上)等,诸如此类的手法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是较多见的。因此,在分析钢琴作品时,从关注其间和声应用上的特点人手来掌控作品调性布局的整体发展逻辑,切实可行。②关于结构型式

人们通常将音乐作品结构型式称为曲式,这种结构型式(曲式)的构成离不开和声的因素,故作曲家在构思作品的结构时,往往须考虑和声的布局,这种考虑涉及作品结构型式的诸多方面,从段落结构到句子结构等。众所周知,在许多音乐作品里。作曲家皆需要依靠和声终止式来确定音乐的段落和句逗,正因为如此,和声终止式被喻为音乐的“标点符号”。再则,作曲家如想在音乐结构上标新立异亦须借助和声的手段来实现。譬如:仅用I、V两个和弦来支撑乐段。以求得音乐结构的洗练、清晰一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主部、肖邦的《摇篮曲》,有关和声与作品结构型式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针对实用键盘技术(即兴伴奏)的和声应用分析

即兴伴奏体现的是一种音乐实践能力,注重的是一种艺术实践的精神,即兴伴奏能力最终体现在实践中,亦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磨练、提高,因此。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乃当务之急。在即兴伴奏中,首先必涉及和声应用的问题,而和声应用的问题无外乎和声的合理选择及和声织体的运用等两个方面。

(一)关于和声的合理性选择

要做到和声选择的合理性,必首先考虑作品的音乐风格一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等,之后,再依据对作品风格的判断,来做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处理。没有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后面的工作便成徒劳。

其次,和声选择的合理性亦涉及调性的确定。在面对一首歌曲时,首先必须确定其调性(是西洋大小调还是民族调式等)。调性不明确或者调性概念模糊都会导致和声的选择上的方向性错误。如:本来是一首大调色彩的作品,我们却用小调色彩的和弦进行编配:本来是一首民族调性的作品,却用西洋大小调的思维来处理和声等。这一现象在学生学习即兴伴奏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钢琴作品,在分析与演奏钢琴作品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和声调性构架的原则及规律,如此,必能达到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且拓宽其感性认识空间的目的。

(二)关于和声织体的运用

和声织体是指和声的结构形式与运动形态。在即兴伴奏中,它既可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又可补充旋律所无法充分表现的某些方面,使乐思内涵更深化,音乐形象更丰满。对即兴伴奏而言,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举足轻重。而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最终体现在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的、灵活性的把握上。我们将和声织体的问题放在钢琴教学中讨论,便是为了通过分析与演奏具体钢琴作品,让学生获得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灵活性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为提高学生即兴伴奏水平做出铺垫。

(1)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是根据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作品音乐情绪的多样性来考虑的。要做到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的多样性,必须考虑作品的基本情绪一是舒缓的、深情叙述性的还是情景性的、轻快活泼的:是激昂的、坚强有力的还是忧伤的、悲情倾诉的等等,这是我们选择和声织体的基本依据。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钢琴作品时就会发现。在众多作品中,作者对于选用何种和声织体来表达何种音乐情绪皆有缤密安排。以肖邦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3)为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这首乐曲的,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做成了该曲。

(2)关于和声织体运用的整体性。实际操作中,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音乐,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我们还需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依据音乐的结构逻辑以及情绪发展的不同层次做出和声织体安排上的相应变化,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诠释。

三、结论

篇3: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加强和声理论学习, 打好坚实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要想切实是学生学好《和声》这门课程, 就必须不断加强该课程的理论学习,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四部和声的连接规则, 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经常受繁琐的规则影响, 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误导。基础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教授《和声》课程的过程中, 应该从初级阶段开始, 注重打好学生的基础, 而这里的基础, 相当大的部分便是理论基础。和声理论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 高校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将基础和声理论和应用和声理论同步进行, 使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和声理论与平时的创作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会学生在创作中举一反三、自主创新。其次要将和声理论与作品分析、创作实践相结合。即在和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作品分析等因素巧妙的融合进去, 使基础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从分认识到这些理论相互之间紧密的组织关系。

二、注重和声听觉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

音乐教学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 除了注重打好学生的和声理论基础知识之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和声听觉训练, 为学生培养一定的乐感。用听觉的方法让学生加强感知能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启发和声思维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积极提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即如何在键盘上将曲子演奏出来。我们不难发现, 和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上键盘练习占绝大比重, 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课下学生练习少等因素, 听觉训练一直是和声教学中的一个弱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 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进度, 适当的让学生自己进行演奏训练, 而不是一味的教授。这样能使学生切身感受音乐线条、色彩在不同演奏阶段的变化, 切实掌握和声的演奏技巧。

三、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和声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多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单向教学活动, 即仅仅依靠教师自身通过键盘演奏一些常规的和声进行和和声判断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是很多学生不能积极有效的掌握和声演奏技能,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在课下没有老师的监督很少自己练习和声作业, 因此导致有些学生键盘基础比较薄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较低。长期以往,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非常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不利形势。因此, 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校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开拓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学生和声听觉培养训练的缺失。教师可以将旋律或低音分类, 再创造性的设计成不同的和声配制形式, 在谱面上为学生加以演示,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分享到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上回去慢慢体会不同的音响效果, 这就很好的完成了学生和声听觉的培养目标。

总之, 新时代背景下, 高校音乐教师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根本上转变自身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积极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 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和声听觉训练,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和声课程的教授。各级高校也应该积极加强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 树立高师培养目标, 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以便不断提高和声课程教学质量, 积极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个民族的音乐素养。

摘要:《和声》是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音乐教师、音乐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长期以来,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和声》课程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 出现许多不同的问题, 已经影响到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因此, 新的教育背景下, 高校音乐教师不断改进《和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目前高师教授《和声》课程的现状出发,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并在充分实践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等师范,《和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丽.论高校音乐专业和声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 4.

[2]吕峰.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1.

[3]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 1997, 2.

篇4:成人教育和声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成人教育 和声教学 教学改革

和声教学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几十年来始终是一门特别重要的理论课程。近年来,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系)针对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非常活跃,毕竟时代变化了,从学界对和声及和声课的认识,从生源结构和数量、质量,到教育理念、导向和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在三十年前,杨通八先生就在《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一文中阐述了“试行以认识和理解为目的,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公共课”“广泛接触文献”“甩掉写作训练的沉重包袱”等观点。①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等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在生源素质、学习形式、联系实践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但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成人教育和声教学中,往往过多地讲究和声写作的法则及相应的写作训练,而忽略了对和声音响的感受性的引导,对和声实践的鼓励,对乐理基础的兼顾。更重要的是繁难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对和声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和声敬而远之。由此,笔者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指导实践、课堂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教改选用了杨通八先生编著的《初级和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为教材(在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班级中使用)。该教材理论讲解清晰简明,包含乐理基础知识、大小调和声时期各级和弦用法、和弦外音、离调转调等章节,初级和声内容完整。对于并不适合成人学生的偏难的写作技术没有太多要求。供分析的谱例非常丰富(上百例)且配有音响(CD),不但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音响感受相结合,且方便学生课前课后的自学。在联系实际方面,教材不但循序渐进、由简至繁介绍了适合成人学生水平的各种伴奏织体及其组织形式,并在最后完整地展示并分析了带伴奏的声乐作品,而且对键盘操作实践提出了明确的练习方式和要求。“键盘实践”不但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为歌曲编配伴奏”更是教材第七至十八章课后练习的“标配”。教材还在附录中以一定的篇幅和谱例讲解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内容。虽然由于学时有限,这部分内容通常没有机会详细学习,但教学中可结合和弦构成和进行逻辑,从听觉角度进行感受和比较,对于学生开拓视野、从感性上理解和声材料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普遍反映能够接受此教材,并适于学生自学。合适的教材为教改理念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和保障。

一、降低写作要求

和声(习题)写作是和声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了解和声规则,帮助消化、理解和声理论。这种观点应该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声教学的共识。但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一定要有程度上的区分。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但远远非同于将和声视为专业课的作曲系学生,也与普通教育和声共同课的教学对象有很多差别。普教学生通常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天赋,且在入学前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积累,没有一定天赋和能力的考生不可能在数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成人学生多数没有这种积累,且由于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鼓励,入学条件较为宽松,因此普遍学习素质有限,音乐基础薄弱。再加上多数成人学生有全职或兼职工作,还有不少学生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上课需要来回奔波,可供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有限。而从就业需要来说,成人学生的就业主要是中小幼教师或培训机构教师、陪练,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更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音乐不大相关的工作,对于和声写作、音乐创作能力的需求很小,自然也没有学习写作的动力。因此,在教改中尽量降低对和声写作的要求,将写作习题数量尽量减少并仅在“正三和弦原位”内容部分要求四声部写作,在“为旋律配和声”部分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多数成人学生在“原位正三和弦连接法无跳进”,这一部分已经觉得很困难。16级高专A班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了两周后,仍有50%的学生觉得“比较难”)。学生通过学习排列法、连接法了解各声部音域、运动方向、声部组合等并建立声部进行的意识即可。通过这一改革措施,使和声写作成为成人学生能力所及,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门槛”,避免了钱仁平先生所说的“有谁没有被四部和声折磨过啊”的窘境②,避免了因繁难的写作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二、重视听觉感受

降低写作要求,使成人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听觉上体验和声效果,增加对和声的感性认识,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从而加深对和声的理解与兴趣。首先,音乐是音响的艺术,离开了音响,作为音乐重要因素的和声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声教学由音响为切入点,通过感性体验,从内心唤起学生对和声语义的好奇与向往。鲜活而富于变化的音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比“冷冰冰”的理论文字大得多。其次,和声感也是乐感培养的重要部分。成人学生音乐积累较少,多声部内心听觉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外在的听觉才能领略音乐传达出的信息。在他们有限的音乐学习中,对和声感的关注和训练非常少,而通过音响载体来获得风格、色彩、紧张度等和声感,比通过文字描述来获得,显然是更容易、更有感触。第三,和声音响不但带来鲜活的审美体驗,更可让学习者感到放松和愉悦。对于除了学习之外,尚有工作和家庭负担的成人学生来说,这种好心情对学习是很有益处的。

三、增加分析比重

增加和声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提高和声分析能力是成人和声教改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分析中,寻找发现、归纳总结和声及其他有关的音乐现象,印证书上的和声理论,从而达到“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分析能力,加强对和声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标。教改不仅增加和声分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尽量将局部的和声现象放在完整的作品中,并且伴有音响上的听觉感受来进行分析。教改所选用教材的谱例非常丰富,且配有音响(CD),非常方便教学双方对分析材料的使用。但由于篇幅所限,谱例多为片段,完整曲目较少。由此,教改中将教材中的大部分片段分析作为课后作业布置,而选取车尔尼599、84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1、2册等完整曲目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这些曲目较为短小,和声现象集中且切合初级和声理论,织体组织较简单,学生读谱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这些曲目适合大多数成人学生的演奏水平,有些也是学生正在练习的曲目。学生可以自己一边弹奏感受一边分析理解,在自己主动的反复弹奏中,不但增加听觉感受,体会和声的色彩、张力,感受和声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在作品结构上的作用,更能从键盘触觉中体会旋律与织体音型、低音的关系,力度与和声的搭配、调性转换等等。在分析讲解完整的曲目时,当然也绝不仅限于对单一和声现象的识别和解释,更结合作品结构、情绪、体裁、织体形式、力度变化、听觉感受等方面以及各方面的相互作用来综合分析。实际上,这也就包括了曲式分析课的内容,或者说为下一学年的曲式分析课程打下基础:启发和锻炼局部与整体、单一与综合考量的分析思维,以及培养通过视觉和听觉互相联系来进行分析的习惯。事实上,和声课也的确应该是以后的曲式分析课程的“前奏”。在教改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这些“喜闻常见”的曲目进行分析,能够感觉到和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得的美”,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和声在作品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对和声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nlc202309081127

四、巩固乐理基础

和声分析首先是识别和声现象。具体地说,是先识别调式调性、调式和弦、调性转换等。成人学生乐理基础有限,有的是考前突击学过部分内容,有的学过但工作后遗忘了。而进入和声课之前仅有一学年乐理学习,只能使乐理达到“懂”(或者仅是似懂非懂),而远远达不到“熟、通、快”的程度。特别是调号稍微多一点的调,成人学生对其调式和弦的识别就比较慢了。在对13级高专A班的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声的困难在于“乐理基础不扎实,看谱慢,反应不过来”。乐理的不熟练,导致在和声分析中,教师常常要花大量时间指导成人学生识别和弦,而更为重要的如和声整体布局、和声与其他各音乐的搭配作用等问题却无奈地没有时间深究。同时,乐理不熟练给成人学生的和声分析操作带来不小的困扰,也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特别深刻。因此,在和声课中不必拘泥于只讲授和声,当然和声本就和乐理息息相关。在和声课中渗透对乐理知识与技能的“补课或拓展”(包括调式和弦等乐理知识、调式分析能力、键盘上各调式和弦的位置)十分必要。而回避困难或是“蜻蜓点水”式的“提一下”,必将对后续的和声学习、曲式学习、键盘编配等带来更多麻烦。教改在成人学生两个学期的和声课程的前两周都特别强调了复习乐理,并要求做书面和键盘练习,将巩固乐理基础落到实处,收到较好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在和声课上的“乐理补课”是必要而有效的。

五、紧密联系实践

教改除了选取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和声分析材料,使学生能从正在学习演奏或在其演奏能力范围内的实际作品中,联系和声理论,结合自己的弹奏实践来学习和声,还特别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和声理论,运用于和声听觉、即兴伴奏、钢琴教学等校内外的实践中,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材循序渐进的织体介绍、键盘练习、编配练习、伴奏分析为成人学生将和声理论转化为伴奏实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当谱面视觉、音响听觉与键盘触觉“三觉结合”,使和声理论瞬间“活化”,也使成人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和声理论的“活用”。成人学生多有在外兼职(周末钢琴教学或陪练),其学习与实践两者间互相转化的时间较短,特别希望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马上用得上。笔者认为,课外兼职正是自主学习的好机会!教改利用成人学生的这一特点,建议成人学生在校外的钢琴教学实践中渗透乐理、和声内容,引导他们指导学生利用和声知识掌握键盘位置、合理使用踏板、记忆乐谱等。13级高专A班有80%的学生表示在课外的兼职教学中运用了和声知识。同时注意了解学生教学实践的反馈,再次改进或加强校内的和声教学。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分析实践、键盘实践、教学实践等自主性学习,对和声的作用更有体会了,对和声现象更熟悉了,增强了对和声的“亲切感”,达到了教改目的。

六、培养兴趣,呵护信心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门共同课的教师,经常不得不面对成人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尴尬!尤其是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成人学生(或者说所有学音乐的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而忽视理论共同课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仅如此,作为学生主体的“80后”“90后”,他们缺乏探索钻研精神,缺乏对学习内容持续关注的耐心,也是多数理论课教师的同感。怎样唤起和声学习兴趣是教改中特别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缺乏兴趣,而只是为获得这一科目的合格成绩而学习,显然最多是“三分钟热度”,完全不能保证学习的延续性,不能克服学习中的挑战,终究是学不好的。如前所述,教改非常重视对成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取舍、分析材料的选择、联系实践等方面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化难为易。笔者还认为:一切教育理论、改革理念最终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落到实处。在课堂组织上下功夫,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论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谱例,尽量通过由浅入深地创设问题、回答问题、集体讨论来探究学习。例如提问:为什么原位正三和弦在做旋律连接法时,低音不能超过四度?超过四度会怎么样?而为什么和声连接法对低音进行没有特别要求?由此,引导学生将思考聚焦,进一步尝试将低音做五度进行,从而发现会产生四部同向的不良声部进行,同时也能总结出和声连接法,因为已有一个声部保持,因而不可能出现四部同向的问题,最终达到在写作上避免“犯规”,建立声部平衡观念的目的。再如学生把谱子上某调的Ⅱ级和弦认错为Ⅳ级和弦,这时教师决不可来一句简单生硬的“错!”而是可以通过弹奏给出音响,提示根据和弦色彩判断,再次给学生辨别的机会。如果学生依靠听觉回答正确,那么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他的听觉能力,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师“一人唱戏众人听”的传统理论课模式,营造互动性的、活跃的、参与性强的课堂气氛,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是教改实施中每周备课时的思考重点。创设问题,既是让学生发现不足的机会,也是创造让学生发现探索的机会,更是创造让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机会,是呵护学生学习信心的机会。及时地发现、表扬学生在学习(分析)过程中的努力,使他们不但不怕分析,而且乐于分析、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在和声课堂上的引导,还要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大和声”的学习观念,即注重与其他学科、其他学习方式的联系。例如在和声课上,连接不但在键盘上弹奏,还要在全班分声部唱出来;在视唱课上发现、感受旋律的和声内涵,并选择合适的织体形式自己编配弹唱等等;将流行歌曲的和声逻辑与大小调和声逻辑对比;分析专业课中正在学习演奏(唱)的作品中的和声等等。以和声为线索,主动建立与多种音乐形式的普遍联系,创建从一个科目到多种音乐活动的链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通过主动接受学习内容的多重刺激,获得深刻印象,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积累经验、克服困难,形成坚持、自信的学习品质。

教改在成人学生最为关注的考试、成绩评定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探索。首先,非常强调平时的认真、努力。平时的出勤、课堂参与和提问、作业情况均计入平时分,占期末总评的20%。第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期末考试采取多种题型和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在理解、记忆、写作、分析、反思、编配能力等多方面获得全面评价和得分的机会。摒弃了以前以“为旋律或低音配四部和声”写作为主要甚至唯一题型,“学生苦想两小时,教师一眼定‘生死’”的考查方式。题型包括基本理论填空(约占考试成绩的20%)、四声部写作(正三和弦连接)(约10%)、为旋律配和声(约15%)(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即可)、和声分析(约40%)、学习总结(约5%,自主评价、自主反思,在考试后完成上交)、键盤编配(约10%,可在平时考察。可根据教材练习题编配,亦可自选曲目编配。不会弹钢琴的学生,可以以口头分析和编配代替)。

总之,教改目标是为成人学习而设置的,教改是为成人学生服务的。无论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侧重、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考核方式无不以人为本,切实考虑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成人学生为主体,既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和需要制定目标,又培养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是笔者对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改进的目标。

注释:

①杨通八:《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

②钱仁平:《何为和声学?为何学和声?和声学为何?何为学和声?——关于传统和声及其教与学的断想之一》,《音乐爱好者》,2008年第4期。

篇5: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高校《基础和声》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模式单调。普通高校《基础和声》课大多以教师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偏重理论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导致大多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繁琐,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基础和声》课大多局限于传统和声学, 并以四部和声写作的练习为主。这门课程遵循严密的逻辑, 遵守繁多的法则, 使得学生难学甚至怕学。大部分教师过度注重讲授书本知识, 超出书本范围的内容很少涉及, 如对近现代和声、民族调式和声以及应用性和声等方面内容甚少提及,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倦、厌学的心理。

(三) 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和声课是一门逻辑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目前普通高校《基础和声》课在教学上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在和声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度不高。大部分高校的和声课基本上是 " 哑巴和声”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更多侧重于和声理论学习。教师在做和声习题示范时所给出答案也仅仅只是写在黑板上, 而不去弹奏, 那么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 很多教师并不注重音响效果, 认为只要没有违反和声进行规则就可以了, 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会让学生注重去避免出现各种不良进行, 而忽略了和声的创造性与音乐性。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基础和声理论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具有了相当的实际应用能力 , 只不过是获得了该学科的间接经验而已 , 也就是教学中所指的“知”。要使和声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 , 必须经过亲身经验 , 才能获得知与行的统一。”

二、高校《基础和声》课教学探索分析

目前, 加强和声课程教学建设,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声学课堂教学可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和声习题讲解时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形式, 如在进行旋律调式的分析、和弦的选择、低声部旋律的写作、内声部的填写等步骤时, 可征求学生的不同答案。

(二)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进行和声课讲解时, 务必要和实际音响效果结合。如教师在进行和声习题分析时, 应该对每道和声习题在钢琴上进行演奏, 而且同一习题应该要多配几种和声答案,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每种不同和声配置音响效果。由此, 学生通过和声的听觉学习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再如在和声教学中适当运用合唱进行教学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合唱, 体会四部和声的音响效果、和声语汇地进行, 声部运行的规律, 逐步建立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

(三) 加强民族调式和声教学。目前, 高校《基础和声》课以西洋大小调调式为基础, 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相对来说甚少涉及, 笔者认为教师在和声教学中可结合民族调式特色, 逐步将其纳入到高校和声教学中。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 在我国的音乐作品中 , 民族风格的作品占多数 , 若我们用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来分析这些作品 , 那么会出现和声与旋律风格相矛盾情况。因此 , 在和声教学中 , 既要要吸收借鉴西方和声学理论 , 还要渗入中国民族调式的和声理论 , 加强民族调式的和声教学 ,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 高校《基础和声》课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对高校和声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初步探讨 , 教师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通八.基础和声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吕威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3]桑桐.和声理论与应用[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2.

[4]吴式锴.和声学教程 (上、下)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篇6: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传统和声 功能性和声 色彩性和声

在傳统和声中和弦的功能性和色彩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两个层面不同性质的归类。和弦的功能性,是建立在传统大小调体系中,各音级上构成的和弦与和弦之间连接时所尊崇的横向布局与和声安排。它将不同和弦连成一个整体,使音乐作品围绕着一个明确的调性中心进行着有逻辑,有组织的推动和展开。和声功能性主要强调的是,以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为材料在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支撑下按照和声进行的功能序列——即主功能、下属功能和属功能(T-S-D-T),将其用以符合逻辑的形式围绕一个调式调性中心展开。和弦的色彩性,是和声表现作用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它与和弦功能性不同的是,和弦的色彩性可以独立的出现在某一个或单个和弦的自身之中,就其和弦而言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音乐色彩。它在音乐作品中主要强调的是音乐的印象表达与描述,或是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主要起一个听觉上音色渲染的作用。

从和声刚刚形成一个雏形的复调音乐时期开始,和声中和弦的功能性和色彩性均处于萌芽的一个状态。当时主要出现的是以大小三和弦为主的原位及第一转位形式,没有所谓的正、副之分。到巴洛克时期,随着大小调体系的建立,和声的功能性逐渐显示的愈加明显,属七和弦的出现和运用,成为明确大小调的重要标志,并且为后期转调做了重要的铺垫。当时不协和色彩的形成与使用,已经将和弦的色彩性展现在同时期多部音乐作品之中。和声的功能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当时的和弦材料丰富之程度以几乎达到典范时期。除大小调各音级上建立的自然和弦以外,变音和弦如副属和弦、减七和弦与那不勒斯六和弦等广泛和弦的应用,为明确大小调体系这一和声基础,更加受到主、下属、属和弦的和声功能圈的制约与限制。因此,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和声中强调和弦功能性连接几乎压倒性的胜于对和声中和弦色彩的运用。

虽然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和声功能性的主导地位是不容争议的,但似乎在很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也能稍显略微的看到一些和弦色彩性的运用。下面本文将浅析一下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式结构,将抒情的慢板乐章放在第一乐章,得当的将乐曲结构与该作品要描述的音乐内容结合起来,恰到好处的阐述了作者内心从悲哀、沉思转向愤慨、抗争的转变。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框架结构还是比较清晰和显而易见的。贝多芬和多数同时期的作曲家使用和声语言的特征相同,以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为基础,在同一调性中使用几个主要功能和弦进行连接,大部分的主题呈示段中,乐句结尾均采用明确的终止四六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终止式来确定调性。

当作品需要和声技术上的发展时,通常运用离调或者转调的方法,这种建立在功能性基础的离调性变音体系和声,加强了音乐的推动力以及和声表现力。在贝多芬大量使用的和声素材中,不难发现,他通常使用较多的和弦包括一级和弦、四级和弦、属及其附属和弦、七级减七和弦、二级五六和弦以及降二级和弦。其中,明确的主——下属——属——主功能结构,显然体现了当时创作中,和声功能性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升C小调频繁的使用属——主,属9——主的和声进行,更具特色的表达了月光的沉寂和平静,以及作者心里的悲哀和凄凉。从和声角度分析,也更加明确和肯定了升C小调的调性色彩和和声功能。

上面我们分析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基本和声功能框架结构,以及整体的和声布局。总而言之,明确的和声功能性连接,即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功能圈是显而易见的,整体的和声功能性已很明确。下面,本文再将分析一些色彩性和声在该曲中的应用。

在上例中,作曲家使用了同和弦下行小二度的一个由大三和弦转到小三和弦,导入新调三级和弦的和声安排,色彩变化丰富且过度自然。

综上所述,传统和声中和弦的功能性与色彩性是大小调体系和声中任何一个和弦所同时具有的作用,并不矛盾。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它们呈现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这两种功能共寓一体,但又并非各行其事、互不干扰,当某一种功能由于和声环境或创作意图的驱使而被强调时,另一种功能意义必定会遭到削弱。它们这种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贯串于任何一个细小的和声过程之中。即功能加强,色彩则减弱;功能减弱,色彩则加强。”功能性与色彩性的对立统一,是和声历史运动和具体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篇7: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但自从国家将经济发展列为重心之后, 社会出现了一股重视金钱轻视文化的不正之风, 诗书礼仪这些传统文化被自西方传来的所谓的尊重个性、追求自由的大潮冲击得所剩无几, 那些文化瑰宝成了古董, 那些诗书礼仪被看成守旧复古, 这样年复一年, 人们越来越看重金钱, 越来越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道德水准一降再降, 呼吁回归淳朴, 呼吁加大传统文化渗透的呼声越来越响, 而语文, 尤其是初中语文便肩负起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真的很忙, 忙得四脚朝天, 早晨七点就得到校, 有早读, 每天都有语文课, 有时还是两节连排, 就是在这样大的劳动量下, 在这样的辛勤耕耘下, 有些初中生不懂得尊重别人, 不知道一些传统的礼仪, 自己是第一位的, 别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和同学在一起不知道谦让, 不知道朋友间要真诚付出, 不知道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 不知道担当的重要, 没有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于是生怕自己吃亏。一篇篇课文里面蕴含的情, 都被分析技巧、写作方法、知识点所取代, 教师教, 学生学就是为了拿分, 当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为了取得的分数, 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去背书, 去阅读时, 这该多么可怕?文化的传承都被功利性的升学率教学成绩所取代。例如,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重在对诗句的理解, 重在翻译通顺, 重在诗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得记在书上, 而且背过, 考试的时候, 出题人要把这些作为测试的内容, 于是, 这首诗就成了考查的对象, 至于里面杜甫在自己生活最落魄苦难的时候, 还心系天下所有苦难的人, 这样的有责任、有担当的气度和胸怀只是被老师一带而过, 更多的是强调记住、记牢, 才能在考试中不丢分, 对于学生是否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 教师并不在乎, 也不在此给予必要的引导。对于里面的传统文化成分, 一带而过, 再多说, 就是浪费时间, 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并不重要, 关键是学生能不能记住这一知识点, 能不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将这一知识点表述在试卷上, 这比这一传统文化思想传承不传承更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班级排名、学生排名、教师之间的面子。因此, 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到了我们这里, 反而成了一种应付, 教师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教, 学生也不是因为发自内心地被感染而愿意学, 诗歌被分割成试题, 至于它的分量, 它的感染力, 它的千古绝唱, 都不是重点, 甚至被视而不见。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教师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担当和责任感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由诗歌联系生活, 推而广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如果他抱怨, 没人笑话他。大风把他茅屋上的茅草刮得四散飘飞, 邻家孩子恶作剧, 把茅草抱到了竹林里, 他们知道眼前这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是追不上他们的, 屋漏偏遭连阴雨, 杜甫的草堂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 大雨把屋内也淋湿了, 儿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都蹬撕了, 这不得不让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 战乱频频, 自己颠沛流离, 报国无门, 长夜怎成寐?在这样最苦难的时候, 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苦难, 而是想让天下受苦的人不再受苦, 挨冻挨饿, 如果真能这样自己就算冻死饿死, 也是值得的。这是多么伟大高尚的胸怀?现在被金钱冲击的头脑发昏的人们, 难道不应该被这样的情怀洗洗脑吗?难道初中生不应该从小具备这样高尚的情操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被培养成考试机器, 品质成了次要的, 文化传承成了多余, 长此以往, 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国民素质难道不让人担忧吗?难道我们只会羡慕别人国民素质高吗?别人国民素质高, 是因为人家不丢弃传统文化, 不功利, 把育人、把文化传承看成是不可或缺的。反之, 我们在羡慕别人文化的时候, 却不知道自己就抱着一个金碗。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不好, 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 把重心放错了地方。我们应该把诗的核心情感放在首位,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体会, 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师就要把这种影响作为核心去和学生探讨,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肩负家国责任, 心系天下, 这样一代一代的坚持, 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会低?整个社会又怎么会一心向钱?

三、以适当的语文教材传承相应的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它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深深的自豪感。以诗歌为例, 《诗经》, 学生们初次接触, 感觉拗口, 不顺畅, 但当我把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桃之夭夭”“琢磨”等告诉他们是出自 《诗经》 的时候, 他们就再也不敢小看诗经了。通过学习, 他们了解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诗的源头, 对我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诗句, 这是一位将士保家卫国, 返乡途中发出的感慨。这情景交融的千古名句道尽了戍边的辛酸和归家心情的复杂。并不是单纯背过就算掌握住了,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悉我国诗歌的传统知识, 熟悉相应的抒情手法, 从而能自己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活动: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名句, 画成简笔画, 并在旁边题上相应的诗句。学生以前没做过这个, 觉得诗歌就是背, 还有什么意思?结果活动一展开, 学生们立刻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他们用自己的笔画出诗句中的情景, 并题上诗, 这俨然成了一幅作品。这非常有助于诗歌意境美的体会, 这也是对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形式的最佳传承。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是古代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古代七言律诗的典范等。这些名作不仅是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 也是古代语文中的精品。词与曲, 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 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 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中国传统的戏剧,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戏剧作品虽不多, 却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如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第三折, 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至于有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古典小说, 亦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四、师生互动教学中渗透着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 让学生的脑海里时刻有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回顾。在看到花朵凋谢时, 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 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涤”;忧愁时, 会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时, 会惜言“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自勉时, 会说“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等等。再如,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 我以“乡愁”的诗歌背诵为切入点导入, 学生们气氛异常活跃, 答案精彩纷呈:有“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有“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月是故乡明”, 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有“夕阳夕下, 断肠人在天涯”等等,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很多, 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吗?”学生通过交流探讨,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样,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了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课堂, 真正散发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篇8: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这是北京卫视首次以制播分离形式成功推出的一档音乐类竞技节目,节目模式源于全球最成功的音乐秀节目之一、美国ABC电视台节目《Duets》;《最美和声》通过帮助明星寻找最合适的对唱选手,让明星与草根选手进行同台演唱,在比赛现场形成分庭抗礼的形式,让电视观众在对决中欣赏到“最美和声”。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视领域的“模式元年”,据统计,今年国内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约30档模式节目,歌舞选秀类占了大多数。尤其在今夏,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与《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早已占据半壁江山,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如期强势来袭,江苏卫视也以猛烈的后发之势推出《全能星战》,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中,一向给人稳妥、持重印象,且行业地位特殊的北京卫视,为何选择在夹击中迎头而上,一改往日直面民生或述说文史的节目形式,推出时尚感更强、结合明星与草根互动的选秀节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北京卫视做出改变?

顶层、阳光,展现“和合之美”

早在2012年5月,ABC重磅推出的《Duets》节目在全美获得了极高收视,引起了广东百合蓝色火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火”)的密切关注。2012年底,蓝火开始筹备版权引进及本土化改进事宜;2013年初,节目雏形基本敲定,为与北京卫视的携手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何引进这样一档节目?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牛振青表示,完全源于一个“合”字。他说:“首先是‘合拍’,北京卫视在打造符合首都定位的媒体战略上,需要一档具备全球成功经验的顶级栏目,促成北京卫视品牌影响力和收视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是‘合适’,并不是所有音乐栏目都适合北京卫视,源自美国迪士尼ABC的原版节目《Duets》,凭借以音乐为核心的专业态度,以及‘和声’所体现的合作共赢、和谐之美思想,符合北京卫视的文化理念。”于是,北京卫视与蓝火达成共识,展开了电视节目首次制播分离的尝试。

谈到“制播分离”,广东百合蓝色火焰董事长、《最美和声》出品人胡刚解释说:“《最美和声》是由蓝火和北京卫视共同出品的,在节目形式和嘉宾选择上,北京卫视充分尊重我们的意见,全力配合各项申报,在宣传与推广上也是全台举全力支持。”

5月29日下午,距离《最美和声》播出前两个月之时,北京电视台在新台址顶层的阳光大厅举办了新闻媒体发布会,正式宣布引进美国电视歌唱竞技类季播节目《Duets》版权,并赋予其中文名称——《最美和声》。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北京卫视中心节目总监徐滔致辞:“我们选择在北京电视台主楼的阳光顶层大厅开发布会,意味深远,因为《最美和声》栏目最想传递两个价值观,一个是顶层,一个是阳光。”

在徐滔看来,“顶层”是《最美和声》唯一的制作标准,即最高标准。为此,北京卫视引进了最受欢迎的海外模式,请到了国内最顶尖的音乐制作团队,为栏目配置了音乐会量级的音乐装置,还请到了华语乐坛最顶尖的歌手作为导师阵容,从而让梦想的声音能够在最高处唱响。“阳光”是另一个核心价值,所有参赛选手在《最美和声》舞台上得到的不仅是专业的点评和指导,如果他技艺过人,就将和明星导师一起对唱,从而使得更多梦想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特别喜欢《最美和声》的名字,特别喜欢这个节目的创意。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和合之美’,第一个‘和’是和谐的‘和’,在我们的栏目中,明星导师和草根学员天籁般的共鸣,将让观众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之美;第二个‘合’是合作的‘合’,这是北京卫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引进海外版权,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搭档国内最顶级的节目制作团队。我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够实现北京卫视和栏目制作方、版权方、出品方的最美和声。”徐滔说。

本土化改造与四个“首创”

在引进模式后,如何做好本土化一直是各卫视首要考虑的。《Duets》在国外有很成功的运作经验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一般来说,成功的模式节目有三个方面必备:首先要选择适合平台的模式,不能一味迷信国外最热门的模式,节目的文化内涵要符合卫视本身的定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团队来操作,在执行力和对模式的理解上,加入团队符号和记忆,使之成为别人无法复制的独有节目;第三,要有充分自信来面对前期挑战和质疑。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比较浮躁的当下,接受不了失败,就会限制节目的成长空间。

《最美和聲》在引进中国后,为了更精彩的内容呈现,制作团队对节目做出了突破性创新。首先表现在播出周期上,《Duets》第一季共播出9集,而《最美和声》调整后更符合中国季播节目的周期,一共14期,周期的延展使节目赛制也做出相应调整,加入了“后悔药”和“踢馆”等环节,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紧张感。

其次,《最美和声》的四位导师以及主持人杨坤都是中国乐坛的中流砥柱,是华语乐坛的标志性人物,更加体现出北京卫视对打造本土化品质的注重。在《最美和声》中,导师要亲自寻找、培养选手,不同导师带领选手组队对抗、导师与选手合唱等形式,通过音乐的联结使之更加紧密,而导师的风格差异也直接影响选手的舞台表现。

“我们是经过多轮商讨综合考虑选择导师的。”出品人胡刚介绍道,“‘和声’是最基本的音乐形式之一,然而也是最考验歌手音乐功底的,之前我们几乎找了所有一线歌手,希望找到能唱、能创作,还有大量时间来和学员练习的实力唱将。不管是‘性情歌者’陈羽凡、‘音乐诗人’胡海泉、‘摇滚天王’萧敬腾以及‘氧气歌后’范玮琪,都是‘歌王歌后’级别,而他们本身又风格迥异,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而不同,这样的组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爱好者的喜好。而选择杨坤作为主持,也因为他本身就是很知名的歌手,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控更到位。”

《最美和声》对北京卫视来说有四个“首创”:第一次在卫视节目定位上全新的尝试和突破,第一次播出大型电视音乐季播栏目,第一次引进国外版权模式,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如此之多的“第一次”,充分展现了北京卫视尝试、创新、探索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开播第一期就创下北京卫视的收视纪录,播出时始终位列同时段全国收视排名第二位,牛振青更表示,“在我们与自己比的过程中,《最美和声》实现了胜利和突破,对于一个正处在学习和成长期的卫视来说,这个意义更大。”

著名音乐人甲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一档节目,除了收视率外,还要体现出制作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最美和声》通过‘和声’这个差异化的概念,传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之美。通过声音的和谐,达成心灵的和谐,通过心灵的和谐,达成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这正是这档节目更深层想要表达的意义,以及它想要呈现的文化态度。”

一档纯粹的、有产值的音乐节目

从开播之初,北京卫视就将《最美和声》定位为一档纯粹的音乐节目,力图做到不炫技、不浮夸。“和声”是一种形式,但对导师和选手双方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范玮琪曾开玩笑说“最美和声要拿肝来换”,她认为节目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和声”:每一期节目导师都很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编曲、创作、和声,但这也正是节目的魅力所在。导师与学员的排练也会根据导师的习惯而不同,陈羽凡比较喜欢邀请学员去自己家里彻夜排练,萧敬腾则喜欢给学员布置“作业”,在录制前不定期“抽查”……但对节目来说,最大的不同和特色就是对真音乐的回归——以最淳朴的形式回归音乐节目的本质,在舞美、灯光、音响等环节投入巨大,给观众呈现最好的音乐视听效果。

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著名音乐评论人金兆钧表示:“音乐就应该纯粹,不能掺杂太多虚假的东西,我参与的晚会节目比较多,晚会上假唱的歌手很多,我看到了,心里很反感,但无可奈何。所以我一直很赞同让音乐从晚会回归到舞台、回归到现场,《最美和声》正是我期望看到的节目类型。”

为保证节目效果、力求音乐专业性,节目组邀请了著名音乐人、第一季《中国好声音》音乐总监王笑冬担任音乐总监,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刘天健担任艺术总监;节目组还配置了超越电视音乐类节目的顶级音响设备和现场乐队,并由担任过北京奥运会音响师的邵勇坐阵。这些国内顶级音乐大咖的加盟与导师一样,他们并不是把《最美和声》当做一个普通节目,而是把它看成一个能让更多人实现音乐梦想的舞台。“从目前节目的播出效果和收视来看,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最美和声》创造了音乐节目的奇迹,13期节目,让观众享受到13场震撼视听的音乐会。”胡刚说。

金牌节目制作人王伟忠曾说:要做有产值的节目。在有着顶级导师和音乐人的强大支撑下,作为节目创办方的北京卫视和蓝火,更承诺会不遗余力地为选手的音乐之路提供更多帮助,比如为学员出唱片、在决赛现场为四强选手颁发BTV春晚邀请函,还将安排、推荐他们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演艺工作中;冠名商也跟进了大量产品的宣传推广,特别是线下活动,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发现4K极清,寻找最美和声”的推广活动。

在谈到音乐选拔类节目对新人培养这个话题时,恒大音乐公司董事总经理、著名音乐人宋柯表示:“中国目前传统的唱片行业相对封闭,像《最美和声》这种选拔节目,可以让发现和培养新人的过程更加公开化、透明化,随着人们音乐审美的提高,更多优秀的乐手、编曲、制作人和作品介入到节目中来,优秀的音乐人和有才华、有悟性的人,终将会红。”

多赢效应与模式思考

“这次我们‘打开门’办卫视,主动拥抱社会上的精英力量,请外援、借外力,一起推动北京卫视的节目创新,培养出一流的节目制作团队,对北京卫视来说有着长远目标的考量。”牛振青说,“尽管我们起步在现在,但希望能够赢在未来。”

湖南卫视从2004年起就开始做选秀节目,成功推出了一届届超女快男,也成就了其选秀的品牌栏目,今年推出的《我是歌手》创下了收视奇迹,《中国最强音》也请到了罗大佑这种流行音乐殿堂级人物,为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告收益;浙江卫视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已经做得如火如荼,加多宝更是以2亿高价再次拿到独家冠名权,其余广告主也以相对标底溢价超过50%的价位分得特约播出权、互动支持合作方头衔,总广告收益达到10亿元;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则引进最受北美观众欢迎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并直接向制作团队取经,自播出后也获得了较高口碑和相应收益;后势待发的江苏卫视也不甘示弱,推出原创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收揽众多实力明星打造《全能星战》,受到业内肯定。以上卫视基本赢得大部分收视群体和广告主关注。因此,业界有个疑惑,那就是北京卫视在7-10月间加入激烈的竞争战局,力抗强敌、杀出血路推出《最美和声》,这么做究竟能为节目本身带来什么?

转变办台思路,引进新节目,使得北京卫视的主要收视人群稳定在以往中老年观众的同时,增加25-50岁高收入、高学历、高购买力的女性,其中15-24岁的青年观众提升幅度达到123%,外地观众贡献比则占到80%以上,成为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卫视。青年观众的激增,更为北京卫视提升国际化、时尚化的品质注入动力,这也是北京卫视做出转变的首要出发点。

胡刚表示,一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赞助商的支持,创维和拉卡拉的双冠名,让《最美和声》在今夏的音乐类节目中独树一帜,可以看出广告主对节目模式和平台的信任。对广告主来说,节目内容和平台价值是他们最看重的核心,《最美和声》以内容为接口,让品牌融合节目,使得广告主、观众全面受益。创维集团副总裁兼彩电事业部总裁刘棠枝说:“《最美和声》展现出的健康、活力、向上,跟创维的追求不谋而合;创维电视追求最佳画质、音质效果,跟《最美和声》的目标一致,这次冠名可以说是一次最美合作。”随着节目的热播,节目收视与口碑取得双丰收,赞助商品牌价值自然也水涨船高。

另外,《最美和声》与腾讯视频展开独家合作,看重的是腾讯视频的大覆盖及大平台优势,其5亿的用户量为《最美和声》的热播提供了保障,腾讯视频也成为《最美和声》的独家网络版权方和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丰富了其在综艺节目方面的视频内容。

在谈到各卫视都在争相购买模式时,牛振青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卫视不会为了买而买,是否继续购买模式,以及购买怎样的模式,完全取决于北京卫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条件,如果能够找到既符合北京卫视的发展定位,又具备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成熟模式,合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上一篇:高中学生自我陈述报告怎么写下一篇:常州市建筑材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