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2024-05-29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精选九篇)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1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抵押实现,措施及建议

一、林权抵押贷款简述

林权抵押, 是指林权权利人依法以其对森林、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为本人或第三人债务偿还或履行合同担保, 以便获得其他利益的一种法律行为。《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地指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和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基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森林不仅是指树木, 还包含“地”的概念, 仅有土地不能称为森林。而林地不仅指有林地, 还包括无林地。由此可知, 林地的概念包含了森林的概念。林木与森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林木可以独立存在, 它不必然依附于林地。

二、缙云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一) 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情况分析。

缙云县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 始终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林业改革, 加快了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自林改以来, 该县坚持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原则, 放权于民, 让利于民, 实现了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农受益的大好局面。然而, “贷款难”这一棘手问题始终制约着林业经营的可持续性。林农资金需求旺盛, 对林权抵押贷款要求强烈, 越来越多的林农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为此, 林业部以林业配套改革为契机, 积极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这一举措为林业经营者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资金瓶颈问题, 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 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在实践中, 主要形成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小额贷款、担保贷款、联保贷款、林业企业贷款几种模式。

1、林权直接抵押贷款。

林农直接以林权证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模式。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是直接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 操作简易, 减少了中间交易费用, 但是这种贷款方式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

2、小额贷款。

金融机构通过实行优惠利率对林农发放的小额度贷款, 由林业部门给予部分贴息的贷款模式, 即“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贷款模式。小额贷款是适合广大中低层收入林农的贷款模式, 是当前崇义县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模式。

3、担保贷款。

林农以其林权证向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再由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 由金融机构向林农发放贷款, 担保公司则从中获得一定的担保费用。如果林农没有按期归还贷款, 银行则要求担保公司偿还贷款本息, 而担保公司则有权处置用于担保的林权。林农以《林权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此种模式可以解决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但是对借款者来说, 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三) 降低信贷风险。

考虑到林业经营的风险性, 对贷款额度和抵押物做了相关的规定。对抵押物范围的规定。可作为抵押标的物的森林资源资产为:a1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所有权及其林地使用权;b1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地的林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的为:a1生态公益林;b1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c1未经依法办理林权登记的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d1属于国防林、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e1特种用途林中的母树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f1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

三、林权抵押的实现

(一)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现。

《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折价是指在实现抵押权时,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议, 或者经由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裁判, 按照抵押财产自身的性状品质等情况作价, 把抵押财产的所有权或者归属权由抵押人转移给抵押权人, 从而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拍卖是指众多的购买者通过竞争与出卖人进行买卖、购买相关财产。变卖就是以拍卖方式以外的生活中一般的买卖形式出卖抵押财产以实现债权的方式。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 应当排除折价的方式。因为抵押权人通常是银行或者是农村信用社, 这些金融组织不具有承包林地并进行经营的资格, 但“四荒”地的抵押实现并不排除折价的方式。

(二) 林木所有权抵押的实现。

林木所有权抵押实现的困难不在于权属转移, 而在于作为抵押财产的林木砍伐受采伐限额的限制。抵押实现方式共有三种, 分别是折价、拍卖和变卖。这三种方式均适用于林木抵押的实现。林木进入流通领域的前提是权利人合法的采伐作为抵押财产的林木, 并将其销售。林木作为商品销售, 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实务中, 往往出现抵押权人在抵押权实现时无法采伐林木, 致使利益受损的情况。由于宅基地、自留山上的林木砍伐不受采伐限额的限制, 抵押权人更倾向为宅基地、自留山上的林木抵押提供贷款。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下一年的采伐限额优先分配给抵押权人, 这样既可以保证交易的安全, 又可以扩大林木抵押的范围。

四、林权抵押贷款问题分析

(一) 可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

我国林业投融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林业企业。虽然近年来林业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但总体上尚未形成完全的多元化的林业投融资主体结构。特别是资金供给主体, 局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民间信贷机构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目前在该县,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由于对林业经营特点及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了解不够, 对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参与并不积极, 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兴业务, 还不成熟, 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 抵押率低、利息高、期限短。

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比较低, 林权抵押贷款的期限偏短, 仅为1~3年, 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增加了林业经营者资金周转压力。

(三)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较大。

林业作为公共资源, 存在着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这就给林业经营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尤其自然气候和病虫害往往会给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五、推动林权抵押贷款的措施及建议

(一) 拓展渠道积极引导。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安全性不高、价值评估不易等特征, 导致其金融信贷风险也比较高, 进而导致以经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商业金融机构选择规避风险, 不愿意介入林权抵押业务。在此环境下, 政府部门应扶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 促进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的完善, 以有效降低林业信贷风险和成本。目前, 在其他地方已经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例如, 福建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率先在金融机构中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控制体系。

由于经营周期长、外部性、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特征, 使得林业未来收益不确定, 即存在风险性。而金融机构对开展森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不积极,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林业投资的风险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在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时, 要加强信贷风险的建设管理,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控制体系。加强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管理。 (1) 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对客户进行严格审查, 了解借款人林木权属情况。充分了解借款人的经营管理, 即借款人资产情况, 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了解借款人经营项目的可行性;对抵押物进行实地考察, 评估其价值; (2)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信贷人员应加强与林业管理人员的联系, 掌握抵押林的抚育、择伐、主伐以及市场价值变化情况, 确保抵押物完整和不贬值。

(三)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配套措施。

林权抵押和森林保险相结合是金融产品加保险产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仅能够实现既得利益, 而且还能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 促进林业、保险业和银行业三方的互惠共赢, 是林业理想的发展趋势。

(四) 构建完善的林权流转市场, 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完善的林权流转市场不但为林权抵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还能有效防范林权抵押的信贷风险。第一, 明晰产权。确保林权证的法律效力, 明确林权流转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利益补偿;第二, 规范流转行为。森林资源流转交易一律进入林权交易中心,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第三, 完善林权交易中心管理体系。明确目标任务, 强化责任意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林产品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担保、收储、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等各个方面, 使林权流转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充分发挥林权交易中心的服务作用。

六、结语

林权抵押贷款面临问题及建议 篇2

一、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意义

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林业生产经营者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对进一步拓宽林业生产经营融资渠道,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省林业厅与省联社积极开展合作,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这既是省林业厅与省联社全面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创新金融服务,提高林业产业经营活力,加快林业发展、盘活林业资源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林业扶持政策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支持林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按照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三农”贷款、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正确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三农”发展的关系,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持续增加林业信贷有效投入,切实把我省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工作做实、做好。

二、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抵押评估难 一是具备评估资质的人员少,专业评估机构少,林权评估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二是评估机构收费较高,借款申请人难以接受。根据现行有关规定,林业评估费用按评估标的额3%-6%的标准收取。

(二)抵押登记难

根据《甘肃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要求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配套体系,但是各地区林业部门林权抵押登记和产权交易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市场流转难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林权流转市场仍不完善,林木资产流转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对林权抵押变现时的贷款受偿率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影响林权抵押的实际担保效果,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顾虑。

(四)贷款保险难

一是保险品种单一。目前,办理森林资产保险的保险公司很少,且保险范围单一,仅限于火灾,未包含病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二是保险费用高。虽然各地已启动森林火灾保险,但保险公司通常要收取很高的保险费用(约1%),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相比,费率偏高,客户往往难以接受,导致重庆农商行办理的林户贷款均未办理保险。

(五)贴息政策落实难 2009年10月,国家出台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扩大了贴息范围和贴息对象。但该办法要求的财政贴息政策尚未完全落实。

(六)信贷管理难

一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由于林木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现有的信贷管理人员在数量和素质上都难以满足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要求;二是贷后管理难度大。由于森林资产分布在广袤林区,虽然有林业部门和护林员管理,但是偷伐、盗伐、私下交易等破坏或违规侵占林权的现象难以控制,客观上加大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工作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林权资产评估和流转体系

一是由各级政府部门推动组建较为权威公正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严格把关,确保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打造和完善林业交易专业市场,开展林产品实物交易,进行林权的转让交易,实现林业资产和资本的有序流动,确保抵押林权及时流通变现。三是减少收费环节,合理设置收费标准,将评估收费等控制在林农可承受范围内。

(二)规范林权贷款抵押程序 对申请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须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由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条件的机构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并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严格按照《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和《甘肃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签署《林权抵押登记申请》提交林权抵押登记部门审查备案后,《林权抵押登记证》由银行机构保管,林权证由林权抵押登记部门保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要遵循既要方便林权所有者贷款,又要防范信贷风险的原则,优化林权抵押贷款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做好抵押物登记工作。

(三)积极开展林业资产保险

一是相关方面要研究和探索改善林业保险服务工作,包括增加林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范围,根据树种、树龄、生长环境等因素确定林木资产保险的合理保费和赔偿标准。二是财政部门提高林木火灾保险费分摊比率,从而减轻林农交纳保费的负担,达到林农交得起、财政补得起、保险陪得起的目的,实现林农、保险公司、银行、政府“四赢”局面。

(四)严格兑现贷款贴息政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板报等多种渠道,使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家喻户晓,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二是要认真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制定相应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挤占、截留、挪用贴息资金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落到实处。

(五)积极探索林权贷款担保模式

一是实行林户贷款联保制度,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互保金专户,林农之间相互担保,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点。二是积极拓宽林业信贷品种,尝试开展林农信用共同体贷款。三是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组建林业担保公司,推动设立林业投资担保基金,解决仅凭林权担保而保障不足的问题。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后监督检查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3

1 新干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新干县地处赣中腹地, 位于吉安市北端, 下辖13个乡镇、2个国营农林场, 人口3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5.5万人。全县国土总面积12.5万hm2, 林业用地6.8万hm2, 全县集体林面积5.7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387万m3, 森林覆盖率达60.05%, 属江西重点林业县[2]。

自林改以来, 新干县坚持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原则, 放权于民, 让利于民, 实现了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农受益的大好局面。然而“贷款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林业经营的可持续性。林农资金需求旺盛, 对林权抵押贷款要求强烈, 越来越多的林农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为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并规范其操作, 2007年新干县林业局联合新干县农村信用社, 集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贷款通则》、《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操作流程》以及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 (试行) 》的规定, 制定了《新干县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对抵押物的范围、抵押物的监管、贷款操作程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从而为林权抵押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

截止目前, 该县自2008年启动林权抵押贷款活动以来,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6笔173宗地, 面积1513.3hm2, 贷款金额8339万元, 争取林权抵押中央财政贴息资金72.25万元, 省财政林权抵押贴息资金96.4万元。

2 新干县林权抵押贷款存在问题

2.1 可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

目前在新干县,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家, 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由于对林业经营特点及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了解不够, 对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参与并不积极, 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兴业务, 还不成熟, 存在诸多的问题。

2.2 抵押率低期限短

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比较低, 新干县农村信用社规定的抵押率为资产评估价值的40%。这对于一些林业经营大户来说, 根本不足以解决资金的问题。由于林业经营周期性长, 获得收益的周期也比较长, 所以对贷款的期限要求比较长。新干县农信社林权抵押贷款的期限偏短, 仅为1~3年, 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无形之间增加了林业经营者资金周转的压力。

2.3 林权资产评估费用过高

目前根据《江西省林业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 评估费是按差额定率累计法计算的, 其规定是:资产价值50万元 (含) 以下的收0.6%的评估费、资产价值50~100万元 (含) 的收0.36%的评估费、资产价值100~1 000万元 (含) 的收0.15%的评估费;并且金融机构只按评估值的40%贷款, 费用过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扩大。

2.4 林地分割零碎化与监管保护力量不足的矛盾

林改让成片的山林分割到户, 虽增加了林农护林造林的积极性, 但也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保护难度。乱砍滥伐、盗伐偷卖、私下交易等现象屡见不鲜, 林权抵押贷款的道德风险使金融机构心存顾虑, 使不少守法林农的信贷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 由于县级林业部门人员不足、力量有限、管理幅度过大, 直接造成森林资源监管不力, 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

2.5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

林业作为公共资源, 存在着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这就给林业经营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尤其自然气候和病虫害往往会给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2008年1月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造成森林大面积受灾, 新干县累计受灾总面积l0万hm2, 其中用于抵押的毛竹、杉木林受损面积1500hm2, 占林权抵押物总面积的70%。据统计, 由于这次灾害, 新干县近30%的林权抵押贷款户难以按时还款。

3 新干县林权抵押贷款对策

3.1 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

因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兴业务,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兴起都有一个过程, 应充分调动林农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广泛宣传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让林农真正认识到林地、林木也是生产资料, 能带来较好的预期收益。同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有力地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对全县商品林进行了政策性综合险统保, 保费全部由县财政垫付, 为林农申请林权抵押创造了条件, 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适当降低评估费的收费标准, 减轻了林农负担。

3.2 拓宽工作面, 增强金融支林能力

引入更多参与主体, 鼓励更多银行、担保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 积极创办专门林业担保基金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信贷品种, 针对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银行要创新信贷服务品种, 积极协调组建林农信用联保小组、林业经济合作社, 主动对接担保公司开办林权二次抵押担保贷款。适当放松对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上限控制, 同时采取适当降低利率的措施, 提高林权抵押贷款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

3.3 延长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贷款期限和宽限期

配合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 适当延长林业专业化生产企业的贷款期限, 使之与林木生产周期相匹配。

3.4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长效工作机制

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的信贷业务, 因为在资产评估的准确性、资产的流通转让、抵押贷款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同时, 为使贷款业务得以大力推广, 还需要在地方政府、林业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林农之间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共同探索解决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防范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刚, 刘建伟, 纪瑞朴.林权抵押贷款面临问题及破解之策[N]金融时报, 2008, 03, 06.

农村林权抵押贷款政策 篇4

由于林业经营周期长、经济见效慢、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致使林业企业无法快速得到投资回报,且运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融资困难成了当前制约林业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林业企业融资的成功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林权抵押贷款正是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为解决农村林业金融问题开拓了道路。

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林业发展,完善林权登记管理和服务,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开设和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打破了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抵押以房地产为主的单一格局,引入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这一新型抵押物,使通常意义上难以估值、难以市场化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资产。所谓林权抵押贷款是指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

可抵押林权具体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及相应林地使用权;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国家规定可以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在2013年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局联合颁发的《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林权抵押贷款要重点满足农民等主体的林业生产经营、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林下经济发展、林产品加工的资金需求,以及借款人其他生产、生活相关的资金需求。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规范和健全林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和林权收储等机制,协调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和其他林业金融服务。林权抵押贷款典型的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林权证抵押贷款,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及信用基础上的林农小额贷款。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发展及作用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即林权市场化运作阶段,推动了林权的明晰界定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产权的明晰化使得产权的市场化流转成为可能。于是林地林木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应运而生,而依附于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相应处分权(包括抵押权)的设立和流转也应运而生。

1998年8月,人大常委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立起林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体系。2003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进一步推进产权明晰,并且通过《林权证》的发放确保产权的法律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快对发展林权交易有关的市场配套制度、环境的改革以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

2004年5月25日,国家公布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2013年7月16日,7月16日,中国银监会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银监发[2013]32号――《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用合法拥有的林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以满足林业生产经营需要,实现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历史性转变。

至目前为止,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基础已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规范也相继出台,为其运行提供了相应保障。而市场的配套环境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中,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开启了起步阶段的道路,将在林权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林权林权抵押贷款有利于解决林农的融资问题,实现森林资源的长期收益向即期收益转变,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改变森林资产的收益方式;有利于推进林权改革的深化林权抵押贷款是林权流转和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有助于促进市场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待发展的方向

存在问题

缺乏系统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未对“林权”进行法律界定,林权法律规定的散乱与缺失,直接给林权抵押带来制度性的不确定风险,增加了银行林权抵押规范操作的难度。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限制了家庭承包集体林地使用权的转,也使其不宜作为抵押物。从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各地的政策普遍超出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实践操作也突破了这一约束,林业中小企业将集体林权用来抵押,事实上取消了对受让方的限制,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贷款期限不适应林业生产周期特点。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规定政策性银行提供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服务,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达 20 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林业的经济特征、信贷资金用途、林权证的期限及信用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最长可为 10 年。在实际运作中,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大都在 8 年左右,但这两家银行的网点大都在城市,在县以下没有机构和人员。在农村设有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大部分以 1 年期,最长期限为 3 年,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需要。

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利息同商业性贷款基本一致,过高的贷款利率会加重林业中小企业的负担,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另外,借款人不但要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承担评估费、登记费和保险费等,综合成本达到 10%以上。由于林业贷款贴息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林业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有的虽然仍得到政府一定的贴息,但是融资成本仍然非常高。

森林资源的双重属性限制林权的行使。由于受到采伐限额指标和流转市场机制约束,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中,受到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造成林木流转困难,一旦债务人无法归还债务,实现林权抵押权时,若无法取得采伐许可证,抵押的林权不能流转或采伐,银行就要面对贷款风险。根据国家需要,可以将一定范围的经济林划为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后,抵押的经济林将被禁伐或者被限伐。如果不能解决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就不能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也就不能解决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发展方向

规范林权评估。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山林调查规划状况,划定若干区域确定林木基准价。这样,既利于专业评估机构提高评估效率,也利于信贷人员把握林权评估的价值。

健全完善林权流转体系。放宽对私有林的采伐限制,对于林权抵押的林木可考虑优先安排采伐指标。提高县(市)林木收储中心的注册资本,从而使其全方位开展林木、林地的收储抵押、担保业务,更好地发挥县(市)林木收储中心在林权流转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林业风险补偿机制。参照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做法,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按贷款额的千分之五给予补偿,用于补偿林权抵押贷款的损失。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5

1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情况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 隶属保山市。地处东经98°54′~99°21′, 北纬24°16′~25°00′之间。东至枯柯河与昌宁县为邻, 西至怒江为界和龙陵县隔江对望, 南到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接, 北与隆阳区毗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km, 南北最大纵距79km。县城甸阳镇距保山市政府驻地61km, 距省会昆明571km。辖5 镇8 乡137 个村, 总人口33万, 其中农业人口4.1 万。全县土地总面积195314hm2。

其中林地面积260000hm2, 集体林面积99093.33hm2, 全县农村人均占有集体林地2.44hm2, 为耕地的18 倍还多。2008 年10 月, 率先完成了林权主体改革任务, 全县92013.33hm2集体林地落实了经营主体, 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2.9%, 集体留作统一经营的面积7.8.hm2, 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7.1%。在92013.33hm2集体林地中, 家庭承包经营的面积为90006.67hm2;采取“分股不分山, 分利不分权”方式落实经营主体的面积为506.67hm2;采取指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经营的面积为1500hm2。

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享受扶贫贴息优惠政策。截止2011 年9 月末, 全县共有45 户群众提出贷款申请, 并己在林权登记机关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 抵押贷款的林地面积达1333.33hm2, 贷款需求金额达270 万元。2011年政府下达全县扶贫贴息总贷款2000 万元, 其中用于林特产业发展的贷款即林权抵押贷款400 万元, 现己办理发放贷款28 户, 贷款金额172 万元。

2林权抵押贷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开办林权抵押贷款, 一方面有效缓解了林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但是, 由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尚属起步阶段, 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够, 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总量小

目前, 大部分拥有林权的农户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认识不够, 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期限、利率等政策规定也知之甚少, 对林权融资缺乏基本认知。截止2011 年9 月底, 全县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 笔, 贷款金额172 万元, 仅占全县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的0.96%。从地域分布看, 林权抵押贷款大多分布于鹦鸽、王家楞、黄柏塬、太白河镇等4 个乡镇, 而桃川、靖口镇较少, 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1/3 的咀头镇还属于空白点。从贷款用途看, 仅局限于林下种药、栽植经济林、养殖牛、羊、鸡、鱼、蜂等, 贷款笔数少, 金额小, 且用途单一, 尚未把林权抵押贷款同发展生态兴县的大目标结合起来, 缺乏引导林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性贷款。从借款客户构成来看, 一般性农户多, 专业性大户少;自然人客户多, 企业客户少, 尤其缺乏能带动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经济的深度发展, 由此也导致权抵押贷款缺乏有效需求和长期的经济产业支撑, 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2.2 权抵押贷款贴息受项目政策限制

目前, 全县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虽然可以享受扶贫贴息优惠政策, 但由于这一政策对贷款用途、期限、借款人资格等有一定限制, 需要贷款扶持的农户往往因为经济实力较差、从事产业发展的程度低, 达不到享受林权抵押贷款贴息的标准和条件, 因此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贷款需求, 由此造成贷款人对争取林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且林权抵押贷款的范围仅限于商品林, 未将其他林权纳入林权抵押范围, 也影响了群众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2.3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较高

由于森林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性产业, 且林区一般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地广人稀, 给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工作带来较大的管理困难。尤其是抵押物管理难度较大。加之, 在经营过程中森林资源面临诸多自然灾害及人为影响, 森林保险也未能全面覆盖, 一旦发生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往都是毁灭性的, 极易造成金融机构抵押物灭失和贷款债权悬空。由此引发金融机构惜贷、畏贷心里。

2.4 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处置变现困难

林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国家林业政策对林木的采伐有指标限制, 管理很严。即使允许开发, 还需层层审批。同时林权流转机制尚不健全, 一旦发生借款到期不能归还, 一方面借款人无法对尚未成材的林木通过林权转让取得资金归还贷款。另一方面, 对已成材的林木处置也存在诸多限制, 抵押物变现处置困难重重。随着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贷款期限和实际归还时间将很难匹配, 一旦发生闪失, 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2.5 林权抵押登记工作不规范

撇开林权证设置要素是否合理暂且不谈,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林权经登记后, 抵押登记部门出具的他项权证填写的债权人仍为借款人或林权证持有人, 信用社并没有作为债权人在他项权证中予以明确, 导致信用社债权实际上悬空。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抵押, 一旦贷款遇到风险, 信用社无法获得优先受偿, 处境将非常不利。

3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 防范信贷风险, 破解林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新问题, 使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新产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笔者认为拟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 科学合理确定抵押率和贷款的期限及利率。 (2) 积极防范林权抵押贷款风险。 (3) 健全林权流转机制, 提高林权的变现能力。 (4) 规范林权抵押登记工作, 防止债务纠纷。 (5)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覆盖面。

4结论

总之, 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新产品, 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有利于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同时, 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业务工作, 需要政府、金融及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 全力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 从而实现县域经济和农村金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基层自觉开展业务创新。由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分支机构很少, 因而应以林业龙头企业作为贷款主体, 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 支持和带动林业企业和林户的发展。此外, 还要加强宣传, 使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家喻户晓, 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

摘要:2009年, 施甸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本完成, 同时带动国家林业改革步伐,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行业, 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阻碍着这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为此, 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就施甸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 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的看法, 以期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6

实践证明, 开办林权抵押贷款, 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融资难题, 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林农增收;另一方面, 也可为金融机构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但是, 也要清醒地看到, 林权抵押贷款毕竟是一项全新的贷款业务, 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 业务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在我国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具有普遍性,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林权抵押贷款产生的背景

2005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辽宁、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率先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明晰产权, 承包到户, 即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法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每个农户, 承包期为70年。改革后, 农民拥有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拥有了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 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身无长物”的难题, 从而为金融机构开展以林权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创新带来了机遇。

面对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 丹东市农村信用社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银行只接受房地产之类抵押物的旧模式, 引入了新型抵押物—林权, 于2005年尝试开办了一项全新贷款业务品种—林权抵押贷款。

二、林权抵押贷款的规定与做法

为规范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确保林权抵押贷款健康发展, 2005年丹东市农村信用联社制定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对贷款对象、抵押范围、资产评估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1.贷款对象。

林权抵押贷款适用于依法持有《林权证》的自然人 (主要是林农) , 以及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经营户。

2.贷款用途。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造林育林、发展林下经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同时也可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

3.林权抵押范围。

可作为贷款抵押物的林权, 应为依法取得《林权证》且树龄在10年以上的人工林以及林地使用权。下列林权不得抵押:一是权属不清、存有争议的林权。二是国家严禁砍伐和使用的公益林。三是归国家所有的林地所有权。

4.贷款抵押比率。

为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林权抵押贷款额与抵押物标的额的比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内。

5.贷款期限。

林权抵押贷款以1年期为主, 原则上不超过3年。

6.抵押物评估。

为减轻林农贷款负担, 信用社规定贷款额在10万元以下的由信用社自行评估抵押物;但贷款额10万元以上的, 则由专业化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以防范贷款风险。

7.贷款的主要模式。

在尝试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中, 丹东市农村信用社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借款人的具体情况, 创造了灵活多样的贷款模式:一是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二是林权反担保贷款模式。三是林农联保贷款模式。四是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贷模式。

三、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成效与意义

1.林权抵押贷款的推出, 缓解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抵押难、融资难。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家一户的传统种养殖业、小作坊、小加工业等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民的金融需求呈现出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用途广、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因此, 传统的小额信贷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因时而变、因需而变, 适时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 破解了农民的融资难题。

2.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增加了林农收入。

林权抵押贷款解决了林农的资金问题, 农民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产流通环节的资金投入, 使生产经营上规模、上档次、提质量、增效益, 林农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

3.实现了信贷产品创新, 拓宽了银行资金运用渠道。

林权抵押贷款的创新, 极大地拓宽了信用社的资金运用渠道, 降低了信用贷款的风险度, 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四、林权抵押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

1.贷款抵押范围偏窄。

由于处于试点阶段, 农村信用社为避免出现贷款风险, 在抵押物的选择上偏于保守, 目前主要限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红松林和落叶松林, 且树龄要求在10年以上, 天然林、公益林、树龄在10年以下的红松和落叶松林以及其他林木, 不予抵押贷款。按照这一规定, 符合贷款抵押条件的林地面积仅占林地总面积的1/3左右。

2.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林权抵押贷款以1年期为主, 而林业生产周期较长, 短则几年, 长则几十年, 林农还没有看到效益的时候, 就到了还款的时间, 既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又给林农偿还贷款带来了困难。

3.评估费用高, 评估机构少。

根据现行有关规定, 林业评估费用按评估标的额3%的标准收取, 这对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因此吓退了不少想贷款的农民。另外, 丹东市具有资质的林业资产评估机构只有1家, 仅有5名专业评估师, 且机构设在丹东市区, 根本无法及时满足贷款林农的评估需求。

4.贷款林农办理抵押登记不便。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 抵押登记需到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办理。但许多农民尤其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离县城较远, 这给农民贷款抵押登记带来不便, 一些农民也因此放弃了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想法。

5.缺乏贷款风险的分散和补偿机制。

林业保险对降低林业信贷风险, 帮助林农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促进林业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 由于目前丹东市尚未开办森林资产的保险业务, 遇有自然灾害时必然威胁到林农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利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权抵押贷款的扩大。

五、对策建议

1.改进贷款管理办法。

一是合理扩大贷款抵押范围。除特殊用途的公益林之外, 包括荒山荒林、干坚果经济林、杂木林、树龄在10年以下的红松、落叶松等各种林木均应纳入贷款抵押范围。二是在贷款期限的设定上, 尽量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续贷工作。三是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 合理进行贷款定价, 科学调整贷款利率水平, 做到既有利于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又能降低林农负担。

2.实行贷款贴息政策。

为减轻林农负担, 有效调动林农利用贷款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林权抵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 对政府重点扶持的林业发展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3.抵押登记应就近在乡镇林业站办理。

县林业部门应通过授权的形式把林权抵押登记工作交由乡镇林业站办理, 这样既可方便企业和农民, 又可提高抵押登记工作质量。

4.健全和完善林业服务体系。

加强政、银、林沟通协作, 共同推动林业部门加强对森林资产评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尽快健全资产评估体系, 严格规范评估行为, 适当降低评估收费标准, 并改进林业采伐管理办法, 优先保证贷款抵押林木的采伐需要, 同时大力推进以林权流转为主的林产品交易市场、收储市场等配套市场体系建设, 为实现林业资源的顺利流转、为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保证。

5.积极开展林业保险试点。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7

一、林权小额抵押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一) 银行角度

银行在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之前, 贷款对象的信用状况是银行首先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林地承包到户后不同于以往的集体林权, 无论是在其收益状况上还是抗风险能力上力量都大大削弱, 一旦有不测发生则个体农户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银行贷款的及时收回的风险将会扩大。即使没有重大灾害的发生, 一些人为的损失也是很难被监察和避免的, 比如林户因专业知识的缺乏带来的低产减产、人为地毁林等等。

(二) 林农角度

首先, 作为贷款人而言, 贷款利率的高低是其十分关心的问题, 尽管按照有关规定, 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为50%, 但实际变动幅度是在20%到90%之间, 落实到县乡一级的农村信用社, 实际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往往超过了基准利率的60%, 对于林业这一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业产业来说, 负担如此利率实属过高, 不仅如此, 银行一般对利率以及本金的偿还要求是定期的;其次, 即使可以顺利得到贷款, 贷款的金额对于林业这一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产业来说也是不足的, 因为抵押率是有界限的, 以黑龙江地区为例, 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评估价值的60% (含60%) , 在这一界限以内的抵押率由当地农村信用社自主决定;最后, 贷款的期限也是林农关心的重要问题, 总体上来看, 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一般最长为5年, 这与林业生产周期不相符, 对于水果类林木到贷款期限时可能林农才得到一些收益, 而对于工业用材林来说, 很有可能这时林木还未到可以采伐变现的阶段, 因此, 偿贷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面对农村林权小额抵押贷款的诸多问题, 其解决十分必要, 但比起过于宏观的、笼统的方向性的措施, 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具体可行的办法。这里从金融视角提出几点建议。

(一) 不动产信托业务

信托业是金融体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 信托业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堪称现代金融业四大支柱。在我国, 虽然信托业还没有被定义为金融业的支柱之一, 但经历了五次整顿、六部法律法规规范后的信托业已在我国确立了合法地位并步入发展正轨。因此, 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 适度引入相应的信托业务是值得考虑的。具体来说, 财产信托当中的不动产信托可以为林户提供便利。对于那些不懂得林地经营技术、常年在外打工无时间经营的林户, 依靠银行贷款的资金来经营林地无疑存在较大风险, 当地相关部门可以以自愿加入的方式把这些林户组织起来, 形成一定的规模, 然后通过书面契约的方式把林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委托给信托公司, 由信托公司对林地进行集中的专业管理、经营, 最后按契约的约定与林户进行费用的收取和利润的分配。需要指出的是, 首先,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林权问题设计的不动产信托, 但是金融可以创新的, 尤其是对于林权这一比较特殊财产的经营与信托业务的搭配确实值得考虑, 在大范围推广之前, 可以在部分典型地区搞试点式林权信托。其次, 这里提出的林权信托并不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二) 贷款承诺业务

如果说通过信托业务解决小额林权贷款问题还只是停留在尝试探索阶段, 或者说目前只能依托于银行贷款解决问题, 那么贷款承诺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也是针对60%的抵押贷款率不足以满足林户的需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意见。但照搬传统意义上的贷款承诺未必可行, 落实到林权抵押问题要针对林权特点加以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 作为为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提供的承诺贷款。但是这部分钱贷给谁是要有规定的。为鼓励林户及时还贷, 切实用心经营林地, 从中创收, 同时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承诺的贷款要贷给那些或者还贷记录佳, 或者经实地考察确实经营能力强、实现收益高的林户。这样不仅体现多劳多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还可以在农民中形成榜样带头作用。如此良性循环下去, 相信会为我国此次集体林权的改革带来新气象。涉及承诺费用问题, 在我国当前林农并不富裕的时期, 为了鼓励生产, 国家应予以政策上支持, 一方面, 银行应降低这类贷款承诺的承诺费;另一方面, 国家财政资金应予以支持, 最后剩下一小部分由实际取得承诺贷款的林户负担。

(三) 适度灵活的还本、付息、贷款期限策略

银行出于降低风险和便于管理的目的, 往往对分期偿还做出固定的规定, 但针对林业这种生产周期较强的产业, 银行应该采取适度灵活与奖励措施相结合的策略加以解决。所谓“适度灵活”是指利息的给付不一定是必须每年都要支付相同的利息, 也不一定必须在前期支付固定比例的利息, 本金的偿还也不一定是定期的。由于到贷款的后期, 林户会因林产品得到收入而具有一定的偿还本金的能力, 因此可以选择前期少还后期多还。但为了减轻最后一次性还贷的压力, 经济状况允许的林户可以在前期陆续清还一部分贷款, 而银行由于这部分贷款的清还获得了一定的货币时间价值, 所以要给予林户尚未还清的贷款一定的利率优惠。针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林户, 如果前期利息的给付存在一定困难, 可以在前期给付较少的利息, 待接近贷款后期林产品有相应的收入时再补齐前期利息给付的不足。在贷款期限问题上, 银行对产品生产周期不同性质的林地的贷款期限不能搞“一刀切”。有些林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 正所谓“十年树木”, 如工业用材林类的林木, 对于这类用途的林木, 银行应相应延长对其贷款的期限, 但在这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政府在政策上予以的鼓励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林木的生产周期较短, 如桃树、李树等水果树, 一般三、四年可以结果, 侍弄较好可能效果更好。因此, 对于这一类生产周期较短甚至更短的林木, 对其贷款的期限可短一些。

三、解决林权小额抵押贷款问题的意义

解决林权小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 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可以盘活林业资源为农民创收, 为银行寻找新的业务领域, 还有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意义, 深入的分析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启发是值得思考的。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篇8

1 峡江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峡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 跨赣江中游两岸, 国土总面积1287.43km2。据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88573.1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68.8%;活立木总蓄积343.1万m3, 森林覆盖率为65.9%, 属江西重点林业县[2]。

自林改以来, 峡江县坚持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原则, 放权于民, 让利于民, 实现了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农受益的大好局面。然而“贷款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林业经营的可持续性。林农资金需求旺盛, 对林权抵押贷款要求强烈, 越来越多的林农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为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并规范其操作, 2007年峡江县林业局和峡江县农村信用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贷款通则》、《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操作流程》以及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 (试行) 》的规定, 共同制定了《峡江县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对抵押物的范围、抵押物的监管、贷款操作程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从而为峡江的林权抵押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

截止目前, 峡江县自2008年启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来,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86笔103宗地, 面积847hm2, 贷款金额4310.9万元, 争取林权抵押中央财政贴息资金82.25万元, 省财政林权抵押贴息资金56.4万元。

2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主要问题

2.1 可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

目前在峡江县,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由于对林业经营特点及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了解不够, 对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参与并不积极, 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兴业务, 还不成熟。

2.2 抵押率低期限短

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比较低, 峡江县农村信用社规定的抵押率为资产评估价值的40%~60%, 2008~2012年执行的是60%, 2012年底为降低风险又定为40%, 这对于一些林业经营大户来说, 根本不足以解决所需资金问题;由于林业经营周期性长, 获得收益的周期也比较长, 所以对贷款的期限要求比较长。峡江县农信社林权抵押贷款的期限偏短, 仅为1~3年, 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到期要先还本息再进行展期, 还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 无形中增加了林业经营者负担。

2.3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受到限制

进行林权抵押贷款需要对抵押物价值进行评估认定,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丙级资质评估咨询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项目, 评估时需有资质的人员2人以上进行[3], 而峡江县林业局调查设计队为丁级资质, 现有取得中评协和国家林业局培训合格证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人员只有1名, 不具备资产评估资格, 所以峡江县的林权抵押贷款资产评估报告先由调查队给出, 再经峡江县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审核批准, 严格讲这样一不符合规定, 同时增加了一道手续也增加了林农贷款负担。

2.4 林地分散偏远与监管保护力量不足的矛盾

林农抵押的山林分散偏远使森林资源的监管保护难度加大。乱砍滥伐、盗伐偷卖、私下交易等现象屡见不鲜,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心存顾虑, 使不少守法林农的信贷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 由于基层林业部门人员不足、力量有限、管理范围太大, 造成森林资源监管不到位, 从而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

2.5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

由于森林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性产业, 且林区一般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地广人稀, 给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工作带来较大管理困难。尤其是抵押物管理难度较大, 加上在经营过程中森林资源面临诸多自然灾害及人为影响, 森林保险也未能全面覆盖, 一旦发生火灾、病虫、冰冻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往都是毁灭性的, 极易造成金融机构抵押物灭失和贷款债权悬空, 增加了贷款风险。

2.6 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处置变现困难

林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国家林业政策对林木的采伐实行的是限额管理, 有指标限制, 需层层审批。同时林权流转机制尚不健全, 一旦发生借款到期不能归还, 一方面借款人无法对尚未成材的林木通过林权转让取得资金归还贷款;另一方面, 对已成材的林木处置也存在诸多限制, 抵押物变现处置困难重重。随着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贷款期限和实际归还时间将很难匹配, 一旦发生闪失, 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

因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兴业务,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兴起都有一个过程, 应充分调动林农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加大林业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让林农充分认识到林地、林木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同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有力地推动了林权抵押贷款。对全县商品林进行政策性综合险统保, 保费全部由县财政垫付, 为林农申请林权抵押创造条件, 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适当降低评估费的收费标准, 减轻林农负担。

3.2 拓宽工作面, 增强金融支林能力

鼓励更多银行、担保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 积极创办专门林业担保基金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信贷品种, 针对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银行要创新信贷服务品种, 积极协调组建林农信用联保小组、林业经济合作社, 主动对接担保公司开办林权二次抵押担保贷款。适当放松对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上限控制, 同时采取适当降低利率的措施, 提高林权抵押贷款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

3.3 适当延长林权抵押贷款期限

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尽量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并灵活确定贷款偿还方式, 可分期按比例偿还, 以减轻林农还贷压力。

3.4 加强评估人员培训和加快调查队资质升级工作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 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 须经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共同签字方能有效。应加强培训, 尽快培养一批具备从业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 做到依法、科学、公正地评估森林资源, 防止资产评估中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尽快做好峡江县林业局调查设计队的资质升级工作, 以利林权抵押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 减少评估环节费用, 减轻贷款人的负担。

3.5 积极防范林权抵押贷款风险

农信社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与林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 共同防控贷款风险。一要严格审核贷款申请, 农信社要严格审查客户林权抵押贷款条件, 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程序。对于未开户和劣质客户, 农信社应不予受理, 10万以下林权抵押贷款由乡镇农信社实行属地管理。对已划为生态公益林、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林木资产和国家规定不得抵押的其它林木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同时, 要严格按照《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 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的操作程序。二要加强林权抵押物资产评估和抵押登记管理。林业部门对申请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并要严格按照《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有关抵押贷款程序规定, 做好抵押登记。办理抵押登记时信用社客户经理要跟踪服务, 与借款人或抵押人一同办理, 防止抵押贷款不实现象发生。三要加强林权抵押物监管, 信用社应派人至少按季监督, 检查已抵押森林资源资产情况, 也可以聘请基层林业站人员作为联络人, 协助监管, 及时了解抵押林木的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等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四要积极引入森林保险。林业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 开展森林保险, 有利于增强抵押林权抗风险能力, 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

3.6 健全林权流转机制, 提高林权的变现能力

林业能否发展壮大, 林木资源能否在合理的开发保护中发展壮大, 农民、信用社和相关部门能否在林权改革中受益, 关键在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只有流转机制建立了, 符合政府、农民、金融机构及有关管理部门利益的市场体系才能建立,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达到林权改革的初衷, 才能使农民受益。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林权流转机制,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规范流转市场, 明确流转程序, 允许林权在制度和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由流通转让, 并在办理相关流转手续、降低服务收费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4]。这是提高农民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推进试点工作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刚, 刘建伟, 纪瑞朴.林权抵押贷款面临问题及破解之策[N]金融时报, 2008, 03, 06.

[2]峡江县“十一五”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R].峡江县林业局, 2010.

[3]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R].北京:2007.

浅析林权抵押贷款 篇9

林权抵押贷款为缺乏融资渠道的农民及时提供了发展资金, 弥补了小额农贷数额小的不足。随着林权抵押贷款逐渐开展, 农民的致富路被大大拓宽, 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于林业再生产, 二是用于创办企业, 三是用于发展养殖业和蔬菜大棚等, 四是发展交通运输业, 五是用于改善居住条件。林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民来说太重要了, 有效缓解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不仅增强了林业企业和林农扩大林业再生产的能力, 支持了林业发展;而且有力地助推了林业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增长, 正成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兴力量。

1 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1.1 积极拓展林权抵押贷款融资范围, 丰富贷款品种, 积极探索

创新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 全面放宽了县域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开办准入机制, 形成了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格局, 由农民自主选择贷款银行。在贷款对象上, 继续在以支持农民为主的同时, 不断推进对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企业和重点林业项目林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工作。

1.2 建立并完善涉林金融服务平台, 打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强化完善县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职能, 做好与金融机构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的融资对接服务, 开辟了惠农服务直通车。

1.3 林权价值评估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 县域缺乏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

借款人在向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时, 为了能取得更多的信贷资金, 可能要求评估机构高估其用于抵押的林木价值。由于林木的优劣、年限、品种、成林、过熟林比例相差甚多, 且林木评估市场还不十分完善, 可能会造成用于抵押的林木评估值虚高, 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

1.4 缺乏林权交易机制, 存在集体林权处置变现的不确定性。

由于没有统一的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法律法规, 缺乏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 没有林权交易中心, 交易信息、市场行情不明, 限制了森林资源的流转。以集体林权抵押的贷款, 若到期不能按时偿还, 银行处置抵押物时, 面临着贷款存续期间村镇领导及村委会代表更迭, 抵押合同不能继续执行, 抵押物无法变现的不确定性风险。

1.5 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不利于林农及时偿还贷款。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科学管理, 林木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 既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又给林农偿还贷款带来了困难。

2 林权抵押贷款监督管理与长效机制

2.1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调动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林地、林木也是生产资料, 能带来较好的预期收益。强化服务功能, 增强政策制度的权威性、管理服务的便利性、宣传信息的及时性。

2.2 统一做好协调林权登记、森林资源评估、森林资源流转等项

业务, 实施林权抵押权证制度, 明确相关操作程序, 依法有效评估是开展抵押贷款的前提。林权评估部门应是由林业管理部门认可的评估单位。同时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 合法有效的保证林权登记。

2.3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长效工作机制。

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的信贷业务, 因在资产评估的准确性、资产的流通转让、抵押贷款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林权改革的配套措施。同时, 为使贷款业务得以大力推广, 还需要在地方政府、林业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林农之间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共同探索解决林权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防范贷款风险。

2.4 制定符合林农实际需求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办法, 发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 逐步推进大额林权抵押贷款。

要探索建立适合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制度, 加强与保险、担保机构的合作, 正确处理好有效增加信贷投放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2.5 是要创新监管推动方式, 切实加强监管指导, 创新监管方式, 适当放宽监管容忍度,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全面开展。

2.6 是创新评估流转方式。

林业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林地林木确权认证、流转评估、抵押登记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创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式, 由林业调查规划部门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出具调查意见, 采取银行内部评估和免评估等方式, 推动评估市场化, 提高效率, 减轻费用。

3 林权抵押贷款的问题和建议

3.1 信贷管理难度大。

由于抵押林木地处偏远, 交通不方便, 金融机构对抵押林木私采和盗伐无法监管, 而且林业部门和金融机构未建立信息共享和定期沟通机制, 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了解抵押林木的基本情况, 不便于进行贷后管理。

3.2 补偿机制未建立, 不能有效分散信贷风险。

目前, 全国均未建立林产业风险补偿机制和开展森林保险业务, 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损失没有补偿措施, 对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没有相应奖励办法, 致使金融机构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参保, 林农认为增加了费用, 保险公司认为参保面窄, 盈余不足以弥补经营风险, 林农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 作为抵押物的林木一旦遭遇自然风险造成损失, 银行的信贷资金就难以收回。

3.3 林农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缺乏了解。

据调查, 林农发展意愿较强, 对贷款的需求较大。目前农村信用社通过“摇钱树卡”核定的贷款额度已无法满足林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但林农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及林木抵押、评估、担保等政策缺乏了解, 将影响今后林权抵押贷款申请和审批工作。

3.4 全面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林权信息管理系统, 将林权情况以村、组、户为单位录入系统, 形成林权信息基础数据。对每户权属的林木资源, 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 及时进行林权抵押、流转等信息更新。信息系统建成后实行资源共享, 金融部门和林业部门随时可以进入系统, 了解农户林木资源资产状况。

摘要:分析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创新、监督管理及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播音主持的文化修养下一篇:农村中小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