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监控

2024-06-26

持续监控(精选七篇)

持续监控 篇1

1 持续监控的假设前提

持续监控假设是基于持续监控目标,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境中抽象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假设对持续监控系统的运行环境或运行条件提出要求,以保证系统按规定的目标运行,从而为持续监控理论框架的构建扫除障碍。

1. 1 持续监控主体假设

本文界定的持续监控主体是企业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边界决定了持续监控的边界。在网络化环境下,信息系统可以超越传统企业的物理边界和法律边界,典型的如价值链中的企业联合起来,构建价值链管理信息系统,若干企业依靠信息手段组成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共用一个信息系统,相应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也是共用的。在组织间形成的信息网络中,通常有一个领袖企业,整个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是由其主导的,因此,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持续监控也是由该领袖企业来执行,而其他企业对该信息系统只有使用权,而无控制权。所以,笔者将持续监控的主体定义为企业能够主导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1. 2 可持续监控假设

要保证持续监控能够顺利进行,信息系统需要有一整套健全的IT基础设施,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和共用的数据仓库,将组织中的信息孤岛彻底打破,实现组织中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无缝结合,信息在信息系统内部和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时流动,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在面临灾难性问题时,能够迅速的恢复,保持业务的持续性。这些是一种理想的持续监控环境,它保证了持续监控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持续监控的结果信息的实时传递。

1. 3 经理层尽职尽责假设

领导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运行是企业经理层的责任,这在相关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COSO整合框架要求经理层直接为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企业的全部行为负责,我国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是经理层尽职尽责履行其受托责任的必要条件,而不应被视为其进行机会主义行为,获取个人私利的障碍。所以,经理层会主动实施持续监控来完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而不是想方设法规避或者阻碍持续监控的实施。

1. 4 评价人员专业公正假设

负责持续监控的评价人员的专业性是持续监控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持续监控过程中,相关评价人员需要具备非常全面、系统的知识。第一,评价人员需要对信息技术、整个组织中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有充分的了解; 第二,评价人员需要对企业文化、管理风格、治理要求、企业内外部的遵循性需求、内部控制系统有深刻的把握; 第三,评价人员需要对组织结构及组织的业务流程进行理解; 第四,评价人员必须具备IT审计、IT控制和IT治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评价人员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顺利获取相关信息,并执行对这些信息的评价,进而得出评价结果和采取后续行动。评价人员的公正性是持续监控发挥作用的保障性因素。公正性指的是评价人员被期望来执行一个评价,而不会考虑到可能的个人后果,也不会通过信息的操纵来获得个人利益或者自我保护。无疑,内部审计师所具备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使之成为评价人员的首要之选。

2 持续监控的约束条件

持续监控的实施程度受制于经理层对风险认知的局限和可以使用的信息数量。这些形成了持续监控能力的固有约束。如图1 所示。

在图1 中,X轴代表持续监控的程度,Y轴代表信息成本和信息价值。在O点,持续监控尚未实施,因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最高。随着持续监控的深入,人们能够定义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风险的认知也日渐深入。不过,由于人们对风险认知始终存在局限性,使得我们不能定义出所有的持续监控问题。而且,对于所定义的问题,我们所能够使用的信息也是存在局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弥补的鸿沟,这就产生了信息不足所导致的监控风险。

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持续监控程度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保持适度性。如果对某个控制点进行监控所带来的风险降低的收益,相比于不进行监控所产生的风险成本,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就是没必要的。信息理论认为,一个信息策略应该着眼于最小化信息需求的数量,同时最大化的授予决策制定权。最佳的决策制定者,就是用最少的信息来作出最佳决策。由于信息的获取需要成本,对信息的使用应该做到 “成本有效”,即用最少的信息来实现决策能力的最大化。对信息的使用还要做到 “成本高效”,即通过信息所进行的决策能够达到最大效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持续监控的程度和信息成本及信息价值之间进行权衡。

由于信息成本和信息价值的限制,所以持续监控并非基于所认识的问题而定。在图2 中,随着持续监控程度的增加,所需的信息成本最开始是增加很慢的,这是因为对于一些可以易于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的持续监控流程,所需信息能够容易的自动化获取,并且可以借助自动化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但随着持续监控的深入所需成本增加越来越快,这是因为更深一步的持续监控要求获取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可能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或者还需要增加新的IT投资,一些信息还可能需要用人工的方式来获取,而这些额外的信息所对应的价值到达b点后却开始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主要的内部控制缺陷在b点之前已经通过持续监控揭示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过载,而且用于这些信息分析的时间越多,信息及时性降低,这些信息对持续监控的效用也随之降低。所以,信息并非越多越好。持续监控的最优点应该是图2 中的a点,因为该点的信息成本最低,而信息价值最高。不过,为了实现最优的持续监控程度,使内部控制风险最小化,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持续监控程度移到b点。企业在开发持续监控流程过程中,如果将决策点定在a点,那么这在经济上是最有效的,但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b点的风险最小,但成本比a点要高,所以,持续监控的程度需要在a点和b点之间进行权衡。

从持续监控对行为的影响来看,过度的持续监控会给被监控者的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例如,Hunton et al. ( 2008)发现,持续监控下的管理者会倾向于保守和短视,Campbell et al. ( 2010) 发现,过度的监控不利于员工学习,这些会影响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虽然在实践中,企业很难确定持续监控的费用与收益之比,也难以用定量的方式来指明持续监控程度与被监控者行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分析告诉我们,过度的持续监控并不总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应根据活动的规模特点和复杂程度来确定持续监控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的持续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Hunton J.E.,Libby D.,Libby J.,etc.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The Status Quo Eff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1(3):239-252.

持续监控 篇2

2011年一季度

2011年一季度通过各科室按照医院轮转安排计划接收实习生,按照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理论讲课和教学查房,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科室年资比较高的医生对教学进行反宣传,认为学心理对精神科帮助不大,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受到打击。

2、二病区带教老师不够资格,科室未 改进措施:

1、科教科要切实负责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布置、落实、检查、评估、考核和管理。

2、对临床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科室加强教学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小讲课和出科考试等工作。

4、科室加强考勤管理,严格按照医院规定一天以上必须书面报科教科请假,3天以上要报学校请假。

5、加强教学资料管理,及时完善和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资料归档工作。2012年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持续改进分析总结

2012年医院共接收了5名泸州医学院临床心理系学生完成6个月的实习任务,科教科严格按照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要求,制定了轮转表,指定了专门教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都是在历年带教中获得好评,存在问题的老师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与老师沟通,督促其整改,还对理论讲课进行了修改,增加技能课程。每月科教科在质量检查中对带教情况如教学查房、小讲课、病历修改指导、出科考试等内容进行检查,汇总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讲课有些老师课件陈旧,不是根据新版教材进行编制。

2、上课时有些老师或学生迟到。

3、临床带教时,学生希望老师多讲解药物原理和使用实践,多讲关于鉴别诊断和国内外新进展等方面内容。

4、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跟不上现有形势,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5、临床师资队伍及其教学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因临床教师多为一线医生,医疗工作繁重,因而部分带教老师弱化或忽视教学工作,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不足,再者医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

6、临床教学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如学生宿舍条件比较差。

改进措施:

1、向老师下发新教材,要求老师按照新教材和大纲要求准备课件,上课前一周将课件发到科教科进行审核。

2、严格按照医院考勤制度执行,要求上课老师和学生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

3、已将学生意见反馈给老师,要求老师加强学习,多理论联系实际,多向学生讲授临床实践应用的相关知识。

4、对医院的教学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带教老师待遇,加强教学的日常监督检查。

5、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对骨干教师优先送出培训和学习,积极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和会议。

6、院部已准备将原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为宿舍楼,学生住宿将有较大改善。2013年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持续改进分析总结

2013年是泸州医学院临床心理系最后一届,今后泸医将申请精神病学专业,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医院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纳入日常考核评估体系中,科教科每月下临床检查教学质量,制定轮转安排,按照大纲安排理论课程,本年度接收8名本科实习生,分别进行了精神科、心身疾病科、临床心理科、老年科和特检科的轮转,存在有以下问题:

1、由于该届学生是最后一届,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同度不高,实习不认真,或因毕业临近找工作等问题,有不到科室实习或不参与临床工作等问题。

2、老师对学生病历指导不够,不修改,或老师讲解不够详细,只喊学生干活,而指导不够。

3、教学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科主任未将教学工作纳入科室工作计划和总结中。

4、部分科室未及时进行出科考试,对学生考核不够,要求不严格。

整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反馈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引导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医疗问题。

2、加强对老师的要求,明确老师的带教职责,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处罚甚至取消资格。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树立先进典型。

3、科教科要加强对各科室教学工作的检查力度,要与科室一起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持续监控 篇3

在企业组织中,有三道防线: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控制部门以及审计委员会。这三道防线各司其职,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运营,降低企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

对于一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做出适合企业的政策规定制度,由前方的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来遵守,而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遵守执行的好坏与否,主要是由其主管领导负责,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因此,由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执行的控制活动的第一道防线就显得格外重要。

风险管理部门是专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评价并设计相关规章制度的部门,一般是在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控制建设部门,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执行部门。而审计委员会主要是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执行情况如何,并提出相关的修正意见,以改进相关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执行部门。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计制度,也对自己设计的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价制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等,二者工作职能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部门相当于内审,而审计委员会是“第三只眼睛”,相当于外审,能够更好地站着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价企业制度的实施情况。因此,从工作的内容来看,作为“第三只眼睛”的审计委员会与被监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在组织结构上,这两者不能合并为一个部门。但是,有的企业将这两个职能部门合并为诸如“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委员会”,或者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三道防线各自的职责与分工,最后出现混乱情况。只要这三道防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务中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企业运营效率就得以提高。因此,通过梳理控制活动、持续监控与个别评价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道防线。

二、控制活动、持续监控与个别评价判定

COSO(1992)指出,“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008年我国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之内。白华(2012)认为,控制活动是指控制主体为达成特定目标将控制及其组合作用于控制客体之上的一种管理行为。例如,企业在向供货商购买原材料时,从发出购货订单,货物送到仓库,支付款项等工作流程走完之后,才算得上是一个控制活动。从这一点看来,大多数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在执行每项任务时,可以看成一个控制活动。

COSO(1992)指出,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其员工在履行职责时采用的其他行动。阳杰(2011)认为持续监控是在一个较高的频率的基础上对会计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持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和动态的监控活动。具体来说,持续监控将重复的、分析性的工作自动化,监控范围覆盖了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全部过程,通过权责关系的明确,在发现特殊情况时,通知相关责任人,使问题在萌芽的状态即可进行识别和纠正。它是用来反映控制缺陷的反馈控制机制。COSO(1992)认为,内部监控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实现。而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和持续监控的有效性。应里孟(2011)认为,评价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弥补机制,是由未参与业务流程运行或与被监控的控制无关的人员来执行的,所以它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评价的接管更加的可靠。以上有关文献都是从理论上对控制活动、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定义,但是对实务中具体的业务进行判断,各自的范围还是有点模糊,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判定:

第一,基于流程来判断。这里主要是根据控制活动是基于流程之内还是附加在控制活动的流程之外来划分。简言之,一项工作流程,从始至终整项工作完成,流程均走完,都属于控制活动,那些附加在流程之外的对流程之内的工作进行再评价的工作则为持续性监控。例如销售业务中从销售的形成发生到应收账款的形成这一系列流程工作完成都是属于流程内的控制活动,若销售经理定期汇报日报表或周报表对销售业务进行总结评价,这一工作则属于流程之外,但却是附加在销售业务的流程之上的,这种有监督检查性质的活动称为持续性监控。而个别评价附加在控制活动的流程之外,它与持续监控的区别则需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即检查的频率和实施工作的职位来判断,仅仅通过流程是无法区别持续监控与控制活动的。

第二,基于监督检查的频率来判断。一般而言,频率从高至低的排序,分别为控制活动、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如销售部门的科长可能每天都进行销售检查,这种几乎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可以归为控制活动。而销售经理每月做月报表汇报总结销售工作,这种由业务主管做的工作一般频率会相对低些,侧重于检查监控,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这种频率较低的可以归为持续性监控。而企业聘请外部的审计机构进行年审,其中涉及对企业销售状况的评估检查,由于频率最低,一年一次,因此属于个别评价。

第三,基于职位来判断。一般而言,在企业中相关部门中的的职位越高,则越侧重于个别评价;职位越低,则越侧重于控制活动。业务职能部门越接近于一线工作,越可能是控制活动,即涉及到具体的业务工作,具体做什么。例如,大多数情况下,业务职能部门涉及控制活动,风险管理部门做持续监控,审计委员会则做个别评价。

三、控制活动、持续监控与个别评价的关系

控制活动属于实施控制的手段,一般属于由第一道防线即业务职能部门所实施的活动。而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包含于内部监督,属于反馈的控制,这样能阻止更大的差错发生,但却无法修改之前已经发生的差错。因此,如果控制活动执行得好,那么内部监督,即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会比较小,不需经常执行。相反,如果控制活动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那么舞弊、差错的可能性越大,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实施的必要性越大,且频率要高。

持续监控是对控制活动的日常重复性的监督,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成本较低,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实施的频率也相对高。但是,个别评价是由未参与业务流程运行或与被监控的控制无关的人员来执行的,所以它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评价更加可靠。因此,当持续监控相对无效时,需要进行个别评价。

因此,控制活动、持续监控与个别评价是对业务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层层递进的保证,能使企业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此外,控制活动、持续性监控与个别评价三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叠之处,如图1所示。

这里的交叉之处是基于项目的重大性、重要性,如涉及重大投资、重点资金管理的项目而言的,如果交叉重叠部门由第三道防线即审计委员会来做的话,说明这一项目一定是重大的。在一个控制流程中,如果一项工作完成,说明这一工作不将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完成,其工作就不算完成,例如,在COSO的《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监控指引》中,在谈到关键控制点的时候,以channel-stuffing为例来说明,其中的第10、11这两个控制点既是控制活动又是持续性监控。第10个控制点是销售经理定期评价销售人员的薪酬,若超过销售提成的上限则要调整,要调查异常并记录结果,第11个控制点是销售经理每周,CFO每月都要定期评价销售趋势和销售回报趋势,可以看出这两个控制点都说明了销售经理的定期评价其实都是在控制活动之外再去做的,体现出了一种持续性监控,而这种持续性监控是可以在业务职能部门这一道防线中由其业务职能部门的主管来完成,与第二道风险管理部门和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无关,所以其交叉重叠部分既是控制活动(流程内)又是持续性监控(流程外)。

四、企业“三道防线”完善措施

在当前经济情势下,建立与完善企业的“三道防线”尤其重要,需要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建立好“三道防线”的部门机构。在部门设置方面,要建立业务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委员会这三大部门。尤其注意,不能把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合在同一个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对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评估,而审计委员会是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评价,相当于“外审”,两者是不相容的职务,不能合并。

第二,重视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评估。在企业中,要加强对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出现玩忽职守的情形。这样,就能加强三道防线的作用。只要控制活动做得好,就能大大降低持续监控与个别评价的工作量,降低企业的成本。

论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系统的功能结构 篇4

上图并没有单独标识出“信息与沟通”要素, 是因为该要素在整个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 而且信息系统本身就可视为一个信息与沟通系统, 难以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标识出来。

一、CM环境

CM环境是CM系统各个要素存在和效用发挥的基础。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 它是属于控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 由于CM效用的充分发挥需依赖信息系统环境, 因此, CM环境又有其新内容。具体而言, 适合CM需求的高层基调和组织结构是CM环境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

1. 高层基调。

企业要顺利实施CM, 需要借助强有力的高层基调来跨越两个主要障碍。 (1) 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推行CM时, 需要向相关人员阐释CM价值, 并清晰地表明高层支持CM的坚定立场, 以获取员工的支持。 (2) CM系统不是通用信息系统, 它需要根据特定信息系统进行定制。这种系统的成本高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在专业人员方面有新的投入, 加之企业实施这类系统, 投资回报难以立竿见影, 因而企业投资此类项目, 更加需要有一个富有远见的高层团队的支持。

2. 组织结构。

CM系统的运行, 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予以支持。具体而言, 管理层负责CM系统的实施, 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 并对CM负有最终责任。管理层在设计组织结构时, 需要对CM相关岗位的角色进行定位, 对岗位职责进行划分。在岗位的人员配备上, 要确保负责CM的评价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其中, 胜任能力要求评价人员具备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方面的知识;客观性要求评价人员在CM时, 能够做到不偏不倚。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来看, 内部审计部门的信息系统审计师是CM的首要人选。

二、CM标准设定

根据ISACA的《内部控制系统和IT监控指南》, 监控的设计首先是了解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及其特征, 之后确定这些风险的轻重缓急, 进而确定监控的类型、时间和范围。目前, ISACA的《风险IT框架》及COBIT框架的信息标准可以帮助识别相关风险。CM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的标准设定工作需要和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相结合。因为风险评估是根据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目标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持续地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和处理的机制, 风险评估的结果提供了控制活动的输入, 同时也形成了CM标准。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为CM活动的执行提供一个衡量标准, 即CM标准。CM标准有关键目标指标 (KGI) 和关键绩效指标 (KPI) 两类。CM标准设定可分为事前标准设定和事后标准设定。企业在设定CM标准的时候, 可以考虑采用成熟度模型, 来判定自己的内部控制成熟度水平、IT治理成熟度水平, 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定位 (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 明确需要达到的成熟度水平, 进而指明内部控制的改进空间。标准设定要适度, 既要着眼于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需要, 也要给内部控制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

无论是事前标准设定, 还是事后标准设定, 所设定的标准都是静态的, 其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企业的运营环境是持续变化的, 相应的风险也是动态的, 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CM的认知也是逐步深入的, 这必然产生对CM标准进行调整的需求。因而在CM软件中, 都会设计参数调整窗口, 以满足这种动态需求。

三、CM活动

CM活动就是以CM标准为依据, 以适当的频率对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借以发现某些关键控制偏离CM标准的例外情况, 并通过“警报”的方式将监控结果发送给评价人员。CM活动与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要素功能也有重合之处:在控制活动缺失的环节, CM活动就可以视为一种弥补控制缺失的控制活动;在控制活动存在的地方, 则是对现有控制活动的再控制。

从技术能力限制和成本效益原则出发, CM的对象是关键控制。COSO定义了关键控制的两个特征:它们的失败可能对实现一个组织目标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但是可能不会被其他控制及时检测出来;它们的运行可能防止其他的控制失败, 或者在这种控制失败可能对组织目标有机会产生重大影响之时, 将它们检测出来。

COSO进一步指出, 监控的核心环节就是针对关键控制来设计和执行监控程序, 以便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高价值或高风险的内部控制。一旦关键控制被识别出来, 评价人员就需要识别能够支持这些控制是否根据设计来实施和运行的信息。识别这种信息能够知道控制失败是如何发生的, 以及哪些信息在决定控制系统是否合理运行方面是具有说服力的。

在信息系统环境下, 针对关键控制的CM, ISACA的《内部控制系统和IT监控指南》列出了六个监控要点:如果关键控制实现了自动化, 那么相关的IT一般控制也需要进行监控;如果关键控制是手工的, 但依赖IT产生的信息, 这时就需要对相关的IT一般控制进行监控;风险评估流程和电算化信息的可获得性, 驱动着更多的相关控制被纳入监控范围;直接从IT流程中获取信息所进行的监控程序更加有效;对IT控制的监控和自动化的监控, 通常可以同时用于实现多种监控目标;IT提升了监控流程的持续性。

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监控, 区别于传统监控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一个较高的频率上得到执行, 至于具体的频率如何, 则要视具体的关键控制特征而定。在定义某个关键控制点的CM频率时, 需要考虑到: (1) 容易发生变化的关键控制需要更高频率的监控。 (2) 那些对信息系统有高度影响的控制, 其监控频率要求更高。 (3) 关键控制点面临的风险水平越高, 其监控频率要求就越高。 (4) 具有较低风险容忍度的企业, 需要进行更高频率的监控。 (5) 对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业务流程, 其监控频率要求也就越高。 (6) 在报告方面, 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政策和外部的规范约定的要求, 对CM频率进行设置。

四、信息与沟通

该要素从属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要素, 它要求将CM的政策、计划及程序按照岗位的职责划分, 传递给相应的责任人, 以明确各自在CM系统中的角色与责任。良好的信息与沟通, 有助于消除信息传递的时滞, 快速落实权责关系。

在CM实施前, 应做好信息与沟通工作, 这可以起到事前威慑作用, 降低内部控制失败的概率。在CM系统设计过程中, 需要考虑两个重要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1) 警报和数字仪表板。警报是对CM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和例外事件的一种反馈形式。警报内容的设计, 通常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发现了什么问题 (What) ,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When) , 何处发生了问题 (Where) , 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How) , 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 (系统智能判断) (Why) , 应由谁负责 (Who) 。 (2) 数字仪表板是CM人员日常使用的一种人机互动界面。数字仪表板可以用各种图表直观展示CM的各项指标值, 直观检测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并对各种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挖掘分析, 还可以给操作员赋予一些对数字仪表板上的参数进行调整的权限。

五、专项评价

CM策略并非固定不变, 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能够持续适应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环境, 环境的动态变化决定了CM策略和计划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CM策略的相关性, 企业风险容忍度的恰当性, 标准的正确性, 报告需求的变化, 监控频率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促使CM策略变化的因素可能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缺陷长期存在但未被发现、企业核心任务或业务流程的改变等。

在内部控制的监控要素中, 专项评价和CM是两种互补的监控方式。ISACA的《内部控制系统和IT监控指南》认为, 专项评价可以采用与CM相同的技术, 但是专项评价用来对控制进行周期性的评价, 且未嵌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专项评价是由未参与业务流程运行或与被监控的控制无关的人员来执行的, 所以它更客观, 评估结果也更可靠。对CM进行专项评价, 一方面是用来确保CM能够跟随内部控制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是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阳杰, 应里孟.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本原性质.财会月刊, 2011;28

持续监控 篇5

1 初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1.1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明确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要求和规范

高校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 修订和完善《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条例》, 形成规范的《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实施办法》, 从管理制度入手, 向校、院、教研室三级机构明确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 为保障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院系还需制定《毕业设计工作纪律》、《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评审标准》, 《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办法》等, 为指导和规范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

1.2 切实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校、院、教研室三级机构领导和教师应深入实际, 加强动员和宣传, 向学生阐明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综合性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全面考察了大学生前三年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程度, 与学位授予密切相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后续解决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为日后深造夯实基础, 也帮助学生完成工作岗位的顺利过渡。只有切实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阐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1.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毕业设计基本教学条件

高校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通过资源整合, 布局调整, 加强建设, 形成具有合理布局, 完善结构, 规范管理, 开放氛围的校、院两级管理的教学实验中心构架, 使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升级, 为毕业设计提供基本设施保障[2]。

2 前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坚实基础

2.1 建立完善的题目审查机制, 严格把控题目质量

提高题目质量是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关键, 题目的选择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问题, 做到多专业相互渗透、多学科相互交叉、校内外相结合[3]。校、院、教研室应各自成立由多名有丰富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的专家检查组和学校专项工作组, 层层审查, 严把出题关, 确保题目质量。

2.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后续发展选题, 选题实行双向制

高校应动员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后续发展选题, 选题实行“题目公开, 双向选择, 院系调控”的制度[1]。对于读研的学生, 鼓励其选择与科研及实验室建设相关的题目;对于就业的学生, 鼓励其选择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题目。“量身定制”的选题不仅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认真程度, 也为学生今后深造、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3 引导学生深入调研, 严把开题质量关

开题是毕业设计的首个环节。学生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在充分了解课题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完成以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论文基本构架和技术方案、进度安排为主要内容的开题报告。教师可在选题前开展专题讲座, 介绍各类期刊、文献、技术标准等资料的特点及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开展探究。对设计中存在具有共同性、关键性的重点问题开展广泛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完成高质量的开题报告。

3 中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点步骤

3.1 加强过程管理, 监督教师规范指导

指导教师是否全程悉心指导和答疑交流决定了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教师的投入程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按照要求, 教师每周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一对一指导, 指导过程须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和计划, 并填写指导意见表。院、教研室成立的毕业设计检查小组负责全程跟踪监督, 对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3.2 坚持中期检查“预答辩”, 严格把控工作进度

在毕业设计进度接近一半时, 应坚持实行中期检查及“预答辩”制度。针对学生, 主要检查开题报告、文献资料翻译和阅读情况、论文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解决方案。针对指导教师, 主要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论文任务书、工作任务进度表。同时, 各教研室划分由3~5名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 对学生开展“预答辩”, 让学生提前熟悉答辩流程和规范, 掌握规范的答辩PPT制作技巧。对于外出到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毕业设计的学生, 还需派出检查小组到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实地检查, 加强双方沟通交流, 确保学生按进度完成相关工作。

“预答辩”结束后, 学生和教师分别根据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和检查情况填写中期检查表上交学院。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辅导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应从多方面协调, 及时沟通处理解决。中期检查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和教师, 学院需查明原因, 及时上报备案, 在后续工作中加强监督和管理, 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进度实施。

4 后期质量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决定环节

4.1 规范答辩资格审查, 切实保障论文质量

为提高答辩的规范性和质量, 答辩前,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经过两次评阅和审查, 才能取得答辩资格。指导教师在认真审阅论文的基础上, 从文献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工作量、研究的创新性、应用性、规范性、论文存在的不足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意见打分, 并提交至院系专家评委组进行评阅。两次评阅完成, 通过学院集中审查合格后, 方取得答辩资格。

教研室、院系集中审查完毕后, 校级毕业设计检查小组按照一定比例 (不少于20%) 以盲审的方式抽查学生论文, 抽查范围应覆盖所有专业、班级、题目类别 (科研、实验室建设、文献综述等) 、题目难度及毕业设计工作形式 (校内、校外、校企联合) , 并给出盲审意见书。结论为合格者, 准予答辩;结论为少量修改者, 修改后经学院评审通过准予答辩;结论为大量修改者, 修改后报送学院评审, 学院同意后报送校级专家组评审, 专家组通过后准予答辩;结论为不合格者, 不予答辩。

4.2 改革答辩模式, 确保答辩公正公平

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使成绩真实、准确, 学院应不断完善答辩模式, 确保答辩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

4.2.1 交叉答辩

传统答辩往往在同一个课题组进行, 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熟知, 妨碍了答辩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学院应扩大答辩组织范围, 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作答辩评委, 既能严格要求, 也能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提问审查, 给学生启发。

4.2.2 评优答辩

对于毕业设计完成出色, 第一轮答辩评定为优的学生, 开展全院范围内的第二次评优答辩, 评委组由不同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毕业设计经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学生组成, 经过公开评审之后, 确定优秀名单。

4.2.3 争议答辩

对于第一轮答辩成绩较差, 成绩为“中”以下的学生, 需按照第一次答辩评委意见修改论文, 参加由学院组织的二次争议答辩。最终成绩以第二次答辩成绩为准。

5 末期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良好收尾

5.1 确立成绩评定原则, 加强成绩评定规范性、公正性

作为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成绩评定应遵循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正向引导性、过程评价性和环境相对性的原则。为使评议能客观反映毕业设计质量, 成绩评定应改变以往的以答辩结果为最终成绩的方式, 采用结构分数体现质量。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论文成绩 (含盲审成绩、评优成绩、争议答辩成绩等) 、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文献翻译成绩等) 所占的比例建议为1:2:3:3:1, 各部分成绩如何评定, 学院应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 其中成绩为“优秀”的论文不应超过15%。

5.2 引入重复率检测机制,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科学引用文献资料, 坚决杜绝论文撰写过程中抄袭已有文献资料、伪造数据或篡改已有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 学校应引入重复率检测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当年应届毕业论文总数的25%左右进行抽检。其中, 申报评优答辩的论文必须进行检测且重复率不得高于20%, 各个学院及系室可根据自身情况, 适当加大抽检范围。对于重复率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学生, 论文成绩视作不合格。

6 结语

毕业设计综合考查了学生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科学研究, 将理论全面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只有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积极采取质量监控手段措施, 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规范制度, 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2]李俊龙, 胡锋, 吉东风, 李海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8) .

[3]季民, 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5) .

[4]吴斌, 程金林, 靳晓枝.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1) .

持续监控 篇6

在CO 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五个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中, 监控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种反馈机制, 它通过与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交互作用, 用来保证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正是有了监控要素, 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才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共同保持有效性, 协同作用来支持内部控制目标, 进而为具体的组织目标实现提供保证, 这样, 内部控制方能成为一个“动态过程”。

监控由持续监控 (又称日常监督) 和专项评价 (又称专项监督) 两种互补的方式。持续监控是“嵌入”企业日常性的、反复发生的活动之中的, 对内部控制系统 (政策、程序和流程) 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检查, 以评估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它包括一般性的管理和监督活动、同行比较和利用内外部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核对以及其它的常规性活动, 也可能包括利用自动化工具评估控制、交易和流程。专项评价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某一方面 (包括持续监控) 或者某些方面的情况所进行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检查。持续监控和专项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一) 运行频率区别

持续监控的运行频率是和被监控的控制活动运行频率保持一致的, 例如, 如果某项控制活动是每周运行一次, 那么每周执行一次监控活动将被视为是持续的。在信息化环境下, 持续监控可以嵌入信息系统中, 实现内部控制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 这给持续监控的持续运行创造了条件。而专项评价的频率取决于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 持续监控程序越有效, 所需的专项评价就越少,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 只需要定期对持续监控程序进行专项评价, 以保持持续监控程序本身的持续有效性。反之, 专项评价的执行频率就越高。

(二) 覆盖范围区

持续监控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连续、全面、系统和动态的检查, 理论上来说, 它所覆盖的范围就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专项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评, 它的范围取决于评价的目的, 这可以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中某个重大风险点的检查, 也可以是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三) 效率和效果不同

周期性运行的专项评价, 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弥补机制, 由于缺乏时效性, 它既不能预防舞弊或错误的交易和事项的发生, 也不能实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弥补。而持续监控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水乳交融、并行共进、密切监视、精准把控、及时反馈, 能够及早识别并纠正控制缺陷, 实时、动态的应对环境的变化, 所以它的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因而, 持续监控是一种主要的监控方式, 它提供了管理人员用来支持其断言的大部分证据。持续监控的程度和有效性越强, 专项评价的需求就越少。CO SO的《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建议组织尽可能采用持续监控, 因为它的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而专项评价应该作为持续监控的一种补充机制。

二、持续监控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 在内部控制系统中, 持续监控具有“双重目的”。在企业已经实施好控制活动的环境中, 持续监控的作用是监督检查这些控制活动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在控制活动不存在的地方, 持续监控又能发挥控制活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打开内部控制的“黑箱”

对内部控制系统而言, 如果没有一种持续监控机制, 那么该系统的运行对管理人员而言就是一个“黑箱”, 它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如何, 管理人员心中无数。这时候, 持续监控就成为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机制, 透过持续监控所提供的例外报告, 管理人员可以对内部控制状态了如指掌, 并可对内部控制运行中发现的缺陷及时弥补。

(二)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 持续监控又能作为一种克服事后信息不对称的机制, 可以有效消除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沟通阻滞”, 委托人可以对代理人的行动进行观察, 防止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代理人如果知道有持续监控机制的存在, 他们将难以隐藏行动或隐藏 (私人的、内部的) 信息 (例如, 盈余管理行为) , 这种机会主义倾向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而在以内部审计为主要形式的专项评价方式下, 由于两次审计存有较长的时间间隔, 而且代理人对这个时间间隔的了解非常清楚, 同时, 内部控制系统又是由代理人来设计的, 内部控制的运行又是由他们所掌握, 所以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知道的内部控制系统当前所存在的漏洞来隐藏行动或隐藏信息。另外, 持续监控系统将内部控制系统相关人员连接成一个网络, 使之成为一个企业全员参与的过程, 通过信息与沟通手段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价值观、制度和高层基调传达给每一个人, 营造一种高层重视内部控制, 全员参与内部控制, 人人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从而营造一种诚信健康向上、把讲诚信作为内在需求的企业文化, 借助价值观念等软环境使员工得到自律和他律, 从而矫正其价值和目标, 规范其行为, 使个体的价值、目标、行为与组织的价值、目标、行为相一致。

(三) 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

从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来看。在手工运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企业往往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但对具体的执行却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虽然制定但并未据此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应付检查, 搞形式主义;控制部门或管理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或不落实, 碰到具体问题时互相推诿或无人负责, 失去控制;内部控制与业务运行相脱节;企业管理人员没能认识到内部控制对管理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对内部控制发现的例外事件没能及时正确整改落实。导致这些原因的存在就是监督内部控制执行的机制不完善或没能发挥作用。持续监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动执行, 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 信息系统是一个内部控制活动整合和执行的平台, 业务的执行和控制活动的执行是并行进行的, 同样, 嵌入其中的持续监控的执行也是与控制活动的执行亦步亦趋的, 持续监控定义的明确的权责关系可以将相关问题及时通知到具体的负责人, 还可跟踪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有效地避免了手工环境下,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运行和监控相脱节的现象, 提升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四) 提高内部控制监控效率

持续监控使其能够及早地在流程中识别和纠正错误, 而且纠正起来较为简单, 而且花费较低。例如, 在采购付款流程中, 发现一个重复的卖方记录或者识别重复的发票, 在可能导致一个重复的支付以前, 避免结果影响到现金的可用性, 以及补救的高成本。此外, 通过持续直接的对交易数据的监控, 可以对识别出来的问题进行根源分析, 从而用于改进和优化流程, 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审计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监控形式, 持续监控为高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础。《萨班斯法案》要求对内部的有效性需要有相应的文档记录来支持, 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持续监控, 它每次运行提供的例外报告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在系统中都会有相应的文档和日志记录, 这些都是由信息系统自动形成的。持续监控程序的客观性和执行的刚性, 让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其充满信心, 外部审计对持续监控流程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这可以极大地降低审计费用, 同时, 持续监控还可以作为一种详细审计方式, 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和详细审计的优势互补。内部审计可以以持续监控为基础, 更加频繁、有效地开展部控制自我评估, 更好地履行其对内部控制的确认和咨询职责。

(五) 降低内部控制监控成本

监控的有效性同时取决于监控的客观性和结果的说服力。CO SO的《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认为, 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是最直接的信息。实时的、动态的持续监控更加有效和客观, 它监控了最有说服力的信息 (如交易细节) , 这可能消除后续的对于某个具体控制来决定它是否运行的专项评价的需求量。持续监控采用的例外报告的方式, 可以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可能存在控制缺陷的重要风险领域, 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持续监控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刚性, 实现监控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内部控制系统中每个人员的权、责、利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 这有助于降低组织的协调和考核成本。预先嵌入持续监控系统中的监控标准, 可以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和决策失误, 从而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标准化的持续监控程序, 通过其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易于理解的监控报告, 可以减少新员工的学习时间, 同时, 持续监控系统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 在持续监控运行中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进行传递、保存和集成, 这些又可以降低组织的学习成本。

参考文献

持续监控 篇7

……

2010年, 海南省教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根据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提出的“继续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活动,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建设,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方针, 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 以提升课程领导力、增强资源保障力、提高教学实施力、巧用考试评价力、充实专业支持力为抓手, 以科学评价为调控杠杆,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 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 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做好常规教科研工作和新课程实验经常性工作的同时, 201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贯彻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和2010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 继续全面深化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在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 陈小娅副部长发表了《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认为“抓课程改革, 就是抓素质教育, 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议”上, 陈小娅副部长在讲话中对八年以来各级教研部门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做出的奉献和教研队伍自身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教研工作进行了定位, 即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与沟通作用、支撑与服务作用、指导与参与作用。她希望教研部门在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化的新阶段,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要静下心来, 理清思路, 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健全灵活而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 搭建开放的工作平台, 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次会议还总结了追求理想、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推进改革的课程改革精神, 并强调课程改革精神即是八年来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动力源泉, 也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坚持的基本态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郑富芝司长对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和教研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阶段, 广大教研工作者责任重大, 要肩负起引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历史重任。第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心全意依靠教研队伍, 尽最大努力支持教研队伍, 千方百计帮助教研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需要教研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要依靠扎根基层、离课程改革最近、离课堂最近的广大教研队伍;深入开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也需要广大教研队伍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这项重要工作。第三, 希望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员, 要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胡光辉厅长在2010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 要求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载体,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并对下一阶段深化课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一是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发挥推动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 为课改提供专业支持;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测, 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会议精神, 海南省2010年在课改工作方面将推出若干新的举措:

1.加大优质项目推广力度, 探索完善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力度, 进一步规范和深化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海南省创立的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 曾一度使局部区域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但由于有关评价结果对学生和学校都没有任何触动, 致使原本做得较好的学校也开始淡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过去在选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综合素质评价与学分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激励, 也开始采取观望的态度。因此, 运用网络进一步探索加强课程实施监控与评价力度, 把按要求修满必修学分和一定数量的选修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并对应届生报考高校设置一定的限定条件, 推动各市县和各学校落实国家、省课程设置方案, 开足开齐课程, 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 探索在本省高校招生中参考运用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对于全面落实新课程各项要求, 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已将“强化网络评估监控规范高中课改实施”作为“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调研课题上报, 该调研课题的目标包括:一是修订海南省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 规范学校的学分管理, 实行高中生全员学分修习情况网络呈现和监控;二是强化校本课程实施,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网络监控;三是完善海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 规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出操作性强的方案, 进一步健全建构式评价制度;四是修订海南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探索建立与高校招生对接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机制, 在省属高等院校录取本省考生开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尝试;五是建立全省通用的学生档案基本信息, 努力实现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

我们相信, 这样的新政一旦出台, 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并有助于海南省高中样本校的一些亮点经验 (优质项目) 在全省范围内获得大面积推广。

2.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并择优上报教育部参加汇编出版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为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促进成果的交流、共享与推广应用, 探索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配合国家教育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征集活动, 省课改办将组织开展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评选活动。

这次评选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指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系统地开展实践探索所形成的课程开发成果及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具体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改革、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试评价改革、教学研究机制创新、基于新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等方面。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教学案例、课件、软件等。上报的教学研究成果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方向, 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总结提炼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突出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并经过两年以上的实践检验。省课改办将依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设立相关奖项, 并择优选送教育部参加全国评选和汇编出版。

3.结合教学研究成果评选, 并参照普通高中推广项目的征集评选办法, 征集和评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项目, 培育典型学校

2004年海南省实验高中新课程以来, 由于投入的资源和专业力量有限, 将新课程实验关注的重心放到了普通高中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有所削弱, 一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总结和推广。今年, 在继续深化高中课改、加大样本校优质项目推广工作的同时, 我们将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和推广工作。以去年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调研为基础, 结合教学研究成果评选, 并参照普通高中推广项目的征集评选办法, 征集和评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项目, 培育典型学校, 重点征集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记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学校文化建设、新课程实验管理等方面的优质项目和先进经验。并在秋季组织召开“全省农村课改实施典型经验现场会暨课改实验优秀成果 (单项) 表彰会”, 进一步推动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4.继续推进新课程研修和资源建设, 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教学实施力, 增强课程资源的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新课程专题研修, 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校长新课程领导和管理水平, 并举办校长新课程论坛, 交流新课程管理经验。二是研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参考书, 对课标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 并提供鲜活的教学和评价案例, 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的内容范围、教学和评价的基本要求, 为教学、教研、培训、评价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蓝本。三是开展第二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远程研修, 研修科目涉及普通高中所有15门课程, 研修人数预计近万人;开展初中语、数、英、理、化、生等科目骨干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 研修人数预计3000多人;通过持续开展新课程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 不断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四是做好地方教材和练习册的教研、培训工作, 加强地方课程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有关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结合上述工作持续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资源、视频资源、试卷资源以及远程研修资源的共建共享, 改善网络资源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二、围绕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切实履行教研机构职能, 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力度, 在课改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建功立业

1.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教育部正在研制的有关文件, 当前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 主要任务包括:

⑴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 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教研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重点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艺术、技术等新设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 帮助普通高中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基本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求。定期组织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评估, 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课程实施情况年度报告, 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研部门要旗帜鲜明地引导教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重点指导各学科教师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加强对学科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作业的设计和改革。

⑶深入研究, 推动考试评价改革, 发挥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和反馈指导作用。教研部门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 建立测试与数据分析、问题诊断与反馈、教学研究与改进的循环指导系统, 定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管理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指导学校和教师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教学。要指导学校科学、公正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过程性。

(4) 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教研部门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制定帮助广大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规划, 探索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乡镇中心校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基地, 实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共享的机制, 确保每所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建立定点联系指导农村学校的机制, 通过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等方式, 组织和指导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作用, 使每所农村学校都能分享到网络资源平台提供的在线培训、网络教研、专业咨询、优质资源等服务, 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今年, 本院将继续加强对省级校本研训基地的跟踪指导, 帮助基地总结和完善校本研训的经验。

⑸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提高教研工作水平。教研员要深入课堂, 以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 与教师共同开展研究, 增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区域性教研网络, 灵活运用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 搭建交流平台, 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整体提高区域内各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完善教学视导制度, 使中小学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2.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切实履行好教研职能的同时, 各市县要按照四部门文件精神的要求, 继续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今年内基本完成教研机构达标建设的任务。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条:

(1) 按编制标准和资格要求尽快配足配齐教研人员。各市县至少按学科和课程门类配齐教研员;地级市和其他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市县, 至少主要学科还要按学段配备教研员;乡镇中心学校要按要求配备3~5名教研员。新任教研员要符合四部门文件确定的资格要求, 对不能胜任教研工作的, 及时调整并做出妥善安排。

(2) 为教研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在继续改善基本办公条件的同时, 当前要重点解决教研员的网络办公条件问题, 为每位教研员配备一台办公和上网用的电脑;要确保教研活动正常开展所需的专项经费。

(3) 切实加强教研员培训, 不断提高教研员专业能力, 并确保教研员的基本待遇。今年要继续组织教研员省级培训, 并组织市县教研室主任和省级教研员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研修。除省级安排的教研员培训外, 各市县也要组织一些专项研修和专题实践活动。在待遇方面, 今年要重点落实教研员绩效工资按绩效发放的问题, 并努力协调解决本市县教研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限额问题, 保持对骨干教师从事教研工作的吸引力, 使教研员能够安心从事教研工作。

(4) 按要求切实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管理。配合加强农村教育和课改工作的要求, 教研员要将重心至少下移一个层级。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指导, 教研员到学校听课的节数不能低于四部门文件规定。

今年春秋两季, 省政府督导室将按照《关于对全省市县 (单位) 教研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 组织开展对教研机构的专项评估和督导检查工作, 每季评估不少于三个市县。希望各市县提前做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强职教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研训一体整合研究, 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构职能, 增强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和为一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能力

在继续做好已有课题研究特别是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 今年将重点加强以下研究工作:

(1) 加强职教研究。一年多来, 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职教教科研机制的建立, 本院已经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前期工作, 正式发文组建了职教教科研中心教研组, 为开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今年3月, 本院已召开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成立大会, 并对中心组成员开展科研专题培训。以教学评比和资源建设为主要内容, 15个职教教科研中心组的活动也将在上半年逐步展开, 每组至少组织一次集中活动。职教3个基础学科教学能手大赛也将依次展开。此外, 围绕“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院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题研究, 提交相关研究报告。

(2) 加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海南省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教育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研究和思考。本院今年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关注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等问题, 立项开展专题研究, 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 不断完善本院的教科研职能, 逐步发挥本院在海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决策中的智囊作用。

(3) 加强评价研究。考试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具有高利害关系的招生考试, 对课程实施始终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巧借考试评价之力, 对课程实施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调控, 始终是我们教科研机构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重点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网络监控与评价及其评价结果的运用研究, 正式启动区域教育竞争力研究,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成长阶梯和专业基本能力考核办法研究, 研制并出台学科网络教研和区域网络教研激励评价办法, 以及教研员工作评价标准等, 通过科学的评价推动有关工作的健康发展。

(4) 加强研训一体整合研究。培训工作在本院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 本院将新老培训项目重新整合, 形成五大工程 (项目群) , 包括:海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小学) , 海南省基础教育“火车头”工程 (小学) , 海南省中小学学科“领头雁”工程 (小学) , 海南省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师远程研修工程, 海南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支持工程。每个工程又包括若干子项目。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 本院将进一步加大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整合力度, 对小学教研、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整合, 在中学则通过远程研修、教研员研修、短缺学科研修和特级教师工作室等项目进行研训整合的探索。通过整合, 及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 根据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开展教学研究, 通过研训整合, 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5) 做好教科研工作的“十二五”规划研究。今年, 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年份, 本院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 努力做好有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加强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规划研究和起草工作, 通过深度参与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另一方面, 也要做好本院以及全省教科研“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为未来五年勾画更加宏伟的教科研蓝图。

为强化本院的研究和评价职能, 加强教科研一体和研训整合, 本院对内设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新组建了教育发展研究部 (同挂职业教育研究部) 和评价部, 将信息资料室调整为资源研发部, 将课程教材研究室调整为课程部, 中学部和小学部 (同挂培训部) 将在研训一体方面开展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工作都希望得到各市县的支持。

上一篇:地理课外实践下一篇:食品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