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输注

2024-05-04

持续输注(精选八篇)

持续输注 篇1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 D A) 已收到3 5份为控制术后疼痛, 在关节腔内持续输注局麻药后出现软骨溶解的病例报告。上述病例中, 局麻药通过弹性泵直接输入关节腔内, 并且输注时间往往较长 (48~72小时) 。

软骨溶解的确诊时间平均为输注后8.5个月。几乎所有报告病例 (97%) 均出现在肩关节术后。患者在输注后第2个月就可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半数以上的患者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包括关节镜和关节成形术。目前尚不清楚是哪种特定因素, 或是哪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软骨溶解。F D A尚未明确指出局麻药用于关节腔内输注时应采取何种输液装置。F D A正在要求相关药品的生产商更新其产品标识, 以警示医务人员注意其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

持续输注 篇2

【关键词】咪唑安定;芬太尼;硬膜外麻醉;镇静

【中图分类号】R6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45-02

咪唑安定加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起效快,镇静、遗忘效果强,优于传统应用的氟哌利多与哌替啶或芬太尼组成的氟哌、氟芬合剂[1,2],已成为局麻术中的主要辅助用药。其缺点是维持时间短,若需长时间维持一定的镇静深度须较大剂量或多次重复给药,循环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作用发生率随之增高。本研究观察以持续输注咪芬合剂的给药方式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实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预期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或下腹部择期手术病人6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72 kg,ASA I~Ⅱ级,无长期服用镇静药物、无呼吸循环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

1.2麻醉方法病人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监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心电图(ECG),建立外周静脉通路。根据手术部位在第12胸椎至第4腰椎之间选择相应椎间隙穿刺置管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经鼻导管给氧3~4 L/min。麻醉开始至给与辅助药物前,调节平衡液输入速度和输入量,以补充硬膜外麻醉后血管扩张引起的相对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切皮前5分钟缓慢静脉注射镇静辅助药:Ⅰ组咪唑安定(徐州恩华药业公司出品,批准文号(98)卫药准字x-154号)0.04mg/kg+芬太尼1.0ug/kg;Ⅱ组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1.0ug/kg;Ⅲ组咪唑安定0.04mg/kg+芬太尼1.0ug/kg。Ⅲ组静注之后,继以咪唑安定0.04mg•kg-1•h-1+芬太尼0.2 μg•kg-1•h-1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开始缝合皮肤时停止给药。

1.3观测以改良警觉/镇静观察评分法(OAA/S)评估病人镇静程度和分值:Ⅴ级5分,对呼唤名字应答自如;Ⅳ级4分,对呼唤名字反应迟钝;Ⅲ级3分,仅对大声呼唤名字有应答;Ⅱ级2分,对大声呼唤名字无应答,需摇头才有反应;I级1分,摇动头部无反应,需疼痛刺激才有应答反应。记录给药前和给药后5、10、30、60分钟、缝皮时和手术结束时的OAA/S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SpO2。观察术中不良反应,如舌根后坠、体动、烦躁、恶心呕吐等,并给予相应处理。

1.4统计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与辅助镇静药前,所有病例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血动学平稳;所有手术时间均超过60分钟,平均(89.7±19.8)分钟。三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给药前三组病人MAP、SpO2、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Ⅰ、Ⅲ组病人术中MAP和SpO2总体处于平稳状态,Ⅱ组在给药后5分钟和10分钟MAP和SpO2均有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OAA/S评分:给药后5分钟内3组均在2-4分之间。Ⅰ组和Ⅱ组分别在给药后10分钟和30分钟后大于4分;Ⅲ组给药后至缝皮时均维持在3分左右,镇静呈持续平稳状态,手术结束时至4分以上。Ⅱ组5、10、30分钟三时点和Ⅲ组给药后至缝皮时各时点OAA/S值与Ⅰ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Ⅱ组同时点比较,30分钟、60分钟、缝皮时三时点OAA/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Ⅲ组与Ⅰ无明显不良反应,Ⅱ组有5例出现舌根后坠,其中3例上呼吸道梗阻表现明显,SpO2明显下降,经托下颌并面罩给氧后好转。

3讨论

术中知晓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是现代麻醉学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课题。咪唑安定具有独特的顺行性遗忘作用,防止术中知晓效果确切,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时与芬太尼制成合剂应用,还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临床应用广泛。咪唑安定的遗忘作用与镇静深度有关,为了达到较完善的遗忘作用,应将镇静深度控制在Ⅱ~Ⅲ级[3]。咪唑安定镇静效果强,较小的剂量即可产生足够遗忘的镇静深度。目前临床剂量的咪芬合剂多采用单次静脉注射,因咪唑安定半衰期短,达到足够镇静深度的药物作用时间短暂。有文献表明健康人静注咪唑安定0.15 mg/kg,约75%患者在给药后15分钟能自动睁眼,22分钟后60%恢复步行能力[4]。本研究中,Ⅰ组、Ⅱ组单次静脉注射后,OAA/SⅡ~Ⅲ级分别只持续至10分钟和30分钟左右,与许多研究报道结果相似[1、2]。对较长时间手术,单次静注临床剂量咪芬合剂,不能维持手术后期镇静及遗忘作用,将难免产生术中知晓。Ⅱ组与Ⅰ组OAA/S评分、MAP、SpO2比较表明,咪唑安定镇静深度和持续时间呈剂量依赖性,而循环和呼吸抑制亦随单次剂量增大明显增加。王陆等在咪唑安定剂量与镇静遗忘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咪唑安定剂量至0.12~0.16 mg/kg才有满意的镇静催眠作用及术后遗忘作用[5]。显然,依靠单次大剂量应用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风险很大,临床应用不可取。持续输注30分钟后,Ⅲ组总剂量均超过前两组,随着剂量的不断增加,该组循环、呼吸抑制未见明显增加,表明咪唑安定对循环和呼吸的抑制作用和程度还与注射速度关系密切。通过持续输注应用大剂量咪芬合剂,可有效避免循环和呼吸抑制的发生。咪芬合剂持续输注可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使一定水平的镇静深度长时间维持。大多数药物持续输注应用后半衰期可相应延长,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地西泮和氯羟基安定的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随输注时间的增加而延长,而咪唑安定无此表现[6]。较长时间输注对其代谢影响小,停药后病人无清醒延迟,咪芬合剂适合持续输注应用。

综上所述,根据手术时间需要持续输注咪芬合剂,可使手术全程获得理想深度的镇静状态,保证满意的术后遗忘防止术中知晓,循环、呼吸抑制少,停药后清醒快,较单次静脉注射应用效果好。由于与剂量有相关性作用,仍应警惕循环、呼吸抑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俊峰,顾国华,丁辉,等.咪唑安定和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4-635

[2]阳旭锋,蒋宗滨,冯鹏玖,等.咪芬合剂与氟芬合剂辅助局麻的镇静与遗忘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700-701

[3]肖红,张兰,徐宏伟,等.局麻术中咪唑安定顺性遗忘与镇静深度的关系[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694-695

[4]王宇光,罗爱伦. 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科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

[5]王陆,张倩,王依力,等.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308-309

[6]王若松,静脉麻醉与药物输注学[M].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2001:85

持续输注 篇3

1 临床资料

30例拟行择期颈椎手术患者, ASA I~III级, 20~45岁, 随机分为2组。C组瑞芬太尼负荷剂量+持续输注, T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患者排外标准有:未经控制的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呼吸道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和药物滥用史等。所有纤支镜操作均由同一熟练麻醉医师进行。

C组给予瑞芬太尼负荷剂量 (0.75µg/kg) +0.075µg/kg·min-1持续输注, 负荷剂量以不少于30s注完, 瑞芬太尼浓度为20µg/mL。T组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 用Orchestra Base Primeaw

(Fresenius Vial, Minto模型) 靶控泵输注。2组患者在开始输注瑞芬太尼2min后进行气道表面麻醉。

2 观察指标

OAA/S (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 用于对患者进行镇静深度评分[2], 总分越低表示镇静程度越深。在给予瑞芬太尼前开始评分, 后每2分钟分别进行评分。分别记录纤支镜置入时间和气管导管置入时间, 并计算气管导管置入后瑞芬太尼的用量。如表1所示。

3 统计分析

除患者特性外, 其余参数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 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注:总分:20~18=清醒, 17~15=轻度镇静, 14~11=深度镇静, <10=不合作

4 结果

30例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T组。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没有差异。

输注时间在4、6、8min时间点T组OAA/S评分显著低于C组, 如表2所示。

T组纤支镜置入和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C组, 如表3所示。

血流动力学和PaCO2的变化: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如表4所示。

从输注瑞芬太尼开始至插管成功, T组所需瑞芬太尼剂量明显多于C组。

5 讨论

清醒纤支镜插管操作时会对患者气道产生强烈、但历时较短的刺激, 过强的刺激甚至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并发症。瑞芬太尼是目前所有阿片类药物中时量相关半衰期 (context-sensitive halflife) 最短的, 并且可以很快达到血浆-脑组织平衡, 因此, 瑞芬太尼的这些特性使其适合作为清醒纤支镜插管时的辅助药物, 提供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近来输注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输注方法, 如TCI。按照设定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理论上TCI可以使药物输注更加精确和安全。Anette-Marie等在经鼻纤支镜插管时辅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 (0.75µg/kg) +0.075µg/kg·min-1持续输注也可以产生有效的清醒镇静。因此, 本研究旨在比较上述2种方法在清醒纤支镜插管时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单独应用瑞芬太尼而不加用咪达唑仑并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镇静作用。因此, 本研究每位患者均加用0.05mg/kg咪达唑仑以增加镇静的质量。同时给予胃长宁减少插管时的分泌物以及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 这些作用常在注射瑞芬太尼后出现。

T组我们选用3ng/mL作为血浆靶浓度, 该浓度低于Rai等使用的3.2ng/mL。而在C组, 为尽快产生镇痛作用, 在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之前我们首先给予一个负荷剂量。然而, 有报道即使0.5µg/kg负荷剂量的快速注射 (<5s) 即能明显抑制呼吸功能。因此, 本实验瑞芬太尼注射速度不少于30s。本研究结果也说明, 上述2种给药方法都可以保持患者自主呼吸, 这与Rai和Anette-Marie等报道相符。

研究表明, 随瑞芬太尼输注时间延长, 在4、6、8min时间点T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但在整个气道操作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能很好配合气道操作 (OAA/S>10) , 没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过缓 (<8次/min) 或呼吸停止。与传统恒速持续输注不同, TCI的输注速度由计算机根据药物的药动学自动调节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而前者随输注时间的延长, 血药浓度将会逐渐增高, 可能产生过强的药效作用。本研究中, 我们也发现在输注早期的时间点 (4、6、8min) , T组OAA/S评分比C组低, 但随输注时间的延长 (10min) , 2组的评分没有明显差异。因此, TCI在需要可控性较强的清醒镇静技术中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T组纤支镜置入和气管导管置入时间均较短, 这可能由于进行气道操作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开始输注瑞芬太尼后的4~8min内, 而此时间段内T组患者的镇静程度较深, 能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 有利于纤支镜和气管导管的置入。从2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发现, T组显著高于C组, 表明单位时间内T组患者接受了更多剂量的瑞芬太尼, 这种镇痛作用的增强可能是患者气道操作耐受性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剂量的增加常常伴随着呼吸抑制发生率的增加。本研究比较了2组患者的PaCO2和SPO2, 随输注时间的延长, 2组患者的PaCO2水平均不同程度的增加 (最高55mmHg) , 但不具有显著性;而SPO2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90%。气道操作时2组患者BP和HR均有增加, 但组间比较没有差异。由于气道操作的强刺激性, 2组患者的循环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兴奋, 这2种剂量瑞芬太尼均不足以完全抑制这种兴奋。

本研究认为血浆靶浓度3ng/mL TCI可以产生满意的镇静深度而没有明显低氧血症发生, 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 相比传统的输注具有一定优势。但本实验操作时间较短, 患者均保留了自主呼吸, 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未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 建议如操作时间过长必须密切监护患者的呼吸功能。另外本实验纳入的患者均<45岁, 而瑞芬太尼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药效差异较大, 因此, 在老年患者中瑞芬太尼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 结语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 清醒纤支镜经鼻插管时瑞芬太尼TCI可以产生较强的镇静深度, 明显缩短插管时间, 但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和持续输注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 研究经鼻纤支镜清醒插管时TCI与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对患者清醒镇静、插管条件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患者分为T组和C组。T组以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进行靶控输注, C组给予瑞芬太尼负荷剂量 (0.75μg/kg) +0.075μg/kg·min-1持续输注。气道表面麻醉后行经鼻纤支镜清醒插管。分别记录2组开始输注瑞芬太尼后不同时间点OAA/S评分、纤支镜和气管导管置入所需时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组镇静评分和纤支镜和气管导管置入时间低于C组, 其余没有差异。结论 经鼻纤支镜清醒插管时TCI输注瑞芬太尼的清醒镇静作用优于持续输注, 减少插管时间。

关键词:清醒镇静,经鼻纤支镜插管,TCI,持续输注

参考文献

[1]Egan TD.Remifentani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a preliminary appraisal[J].Clin Pharmacokinet, 1995, 29:80~94.

[2]Chernik DA, Gillings D, Laine H, 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Observer’s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study with in-travenous midazolam[J].J Clin Psychopharmacol, 1990, 10:244~51.

[3]Puchner W, Egger P, Puhringer F, et al.Evaluation of remifentanil as single drug for awake fiberoptic intubatio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2, 46:350~354.

[4]Puchner W, Obwegeser J, Puhringer FK.Use of remifentanil for awake fiberoptic intubation in a morbidly obese patient with se-vere inflammation of the neck[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2, 46:473~476.

持续输注 篇4

1 持续120 h输注垂体后叶素的准备

①需要持续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时, 需要建立单独静脉留置针, 尽量选择比较粗且活动方便的血管;②安装好静脉泵, 调节好输液速度, 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推泵;③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出血的情况, 意识情况、腹部情况, 如有异常立即处理, 停用或减慢、加快输液速度。

2 持续120 h输注健康教育

①持续输注, 加强巡视病区, 如发现有红肿、外渗、外滴, 立即停止输液。红肿给予硫酸镁湿敷;外渗、外滴, 给予地塞米松局部密封, 并抬高患肢;②严格床头交接班, 详细介绍输液情况及注意事项, 加强夜间巡视病房, 及时更换液体, 保证穿刺处无外渗、红肿, 利于病人安心入眠, 各班护理详细记录;③与家属、患者交谈, 了解他们对持续120h输注药物的认识, 鼓励患者及家属提问, 对他们的疑虑及医学盲区给予耐心的解释, 以消除疑问;④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册, 根据患者文化背景、职业、性格等, 有选择地介绍120 h输注药物可能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以防造成负面影响, 加剧患者恐惧而影响治疗;⑤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病情重, 病人有不同程度紧张和焦虑, 这就要求护理措施快速、准确和有序, 病房环境安静、整洁, 患者有呕血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畅通, 鼓励病人把血吐出来, 及时消除口腔异味, 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⑥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和肛周感染, 定期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注意保暖,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弹性, 末梢神经的感觉;⑦准确记录24 h尿量, 观察大便颜色量, 性质, 尿量小于30 ml/h, 立即报告医师, 病情重者可在床上或床边大小便, 由家属协助, 如大便有异常及时化验;⑧使用留置针120 h输注液体, 尽量选择大血管, 使用时加强巡视, 对神志不清或躁动不安应警惕, 妥当固定穿刺部位, 防止针头脱出, 刺伤患者或液体漏在床上, 而延误患者治疗, 对神志不清, 情绪不稳的患者, 一定要24 h陪护, 防止患者自行拔出留置针而流血过多;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应禁食水, 病情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 无呕血, 血便, 先喝少量米汤, 进食不可以过热以温冷为主, 少量多餐, 观察2~3 d, 患者无不适主诉, 大便颜色正常, 有排气, 可进食全流质饮食, 以细软, 易消化为主, 避免辛辣、生冷、硬刺激性食物, 生活有规律, 每餐不可过饱, 严禁饮酒, 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使用坚硬的药片应研碎或嚼碎服用, 不宜使用油腻、煎炸食物、带刺的饮食、不易消化的肉类、粗纤维的蔬菜、生冷水果、干果等, 以免诱发再次出血, 进食不可过饱;⑩当患病时, 机体抵抗力降低, 又禁食, 口腔内微生物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 故每天做口腔护理2~3次, 保持口腔清洁, 除异味, 预防细菌在口腔内滋生, 每日通过口腔护理也可以及时发现口腔疾患, 及早治疗。

3 用药后的健康教育

持续输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0年7月共观察气管切开病人10例, 男7例, 女3例, 年龄36-86岁, 行气管切开时间最长20天, 最短5天, 平均12天。

1.2 气道湿化液的选择:

最常用的气道湿化液为0.45%氯化钠100 mL+适量敏感抗生素+地塞米松20 mg+糜蛋白酶5支。采用0.45%氯化钠代替等渗盐水, 因等渗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 盐水沉积在肺泡支气管, 形成高渗状态, 易引起支气管肺水肿, 不利于气体交换, 而0.45%氯化钠吸入后在气道内再浓缩, 使之接近等渗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更有学者通过观察证明, 使用等渗盐水作为理化液不仅不能稀释痰液, 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因此, 持续湿化选用0.45%氯化钠作为常规湿化液。

1.3 方法:

用50 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 或者用5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50 mL, 放在输注泵内连接延长管, 在延长管的一端接上无菌头皮针塑料细管, 去针头, 将塑料细管插入气管内套管内1-2 cm, 并用胶布将套管口固定好, 使用输注泵24小时气管内持续输注, 速度1-5 mL/h, 输注期间注意观察病人痰液情况, 及时吸净痰液, 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输注速度。痰液黏稠度的分度:Ⅰ度 (稀痰) :如米汤或泡沫样, 吸痰后无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Ⅱ度 (中度黏痰) :痰液外观较I度黏稠, 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 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 (重度黏痰) :痰液外观明显黏稠, 常呈黄色, 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 不易被水冲净。处理:Ⅰ度提示要减小气道湿化, 速度1-2 mL/h;Ⅱ度提示气道湿化较满意, 速度3 mL/h可维持目前的气道湿化量;Ⅲ度提示气道湿化严重不足或伴机体脱水, 需要增加气道湿化的量, 速度4-5 mL/h。

1.4 观察指标:

观察输注泵输注湿化液后气管套管内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患者咳痰的效果。

2 结果

应用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 痰液稀, 容易吸痰, 无出现因套管口痰痂形成所致的气道阻塞。

3 讨论

3.1 湿化液持续滴注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用输注泵控制持续注入湿化液, 符合呼吸道对湿度的生理要求, 有利于痰痂的稀释和排出, 达到有效湿化目的, 减少或避免痰痂形成和并发症发生。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推注湿化法。

3.2 注射器间断推注湿化液法的缺点:注射器间断推注湿化液虽然是目前常用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 但存在一些不足: (1) 一次性滴注量大, 易引起患者产生刺激性咳嗽、憋闷、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上升; (2) 同时刺激性咳嗽可把部分湿化液咳出, 从而影响湿化效果, 不能保持气道切开后持续湿润的要求, 易使痰痂形成, 导致排痰不畅; (3) 吸痰次数增加或困难, 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 往往在护理任务重, 危重患者多, 晚夜班工作人员少, 忙不过来的情况下, 不能保证按时滴注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3.3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法与传统的注射器定时滴注气道法比较:输注泵持续滴注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符合呼吸道对湿度的生理要求; (2) 避免了因注射器滴注量大引起的呛咳和刺激性咳嗽; (3) 吸痰次数减少。输注泵持续湿化法, 使痰液稀释易吸出, 吸痰时间缩短, 从而减少了气道黏膜损伤和气道出血的发生; (4) 减轻了因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 (5) 减少了肺部感染并发症; (6) 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3.4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 鼓励多咳嗽, 护理人员要经常给患者翻身、拍背, 及时吸痰, 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 采用输注泵控制持续匀速湿化气道, 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持续地注入呼吸道达到有效地湿化气道的目的。其操作简便、取材方便, 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减轻护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输注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输注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管套管内湿化, 观察痰液的黏稠度、量。结果:无出现因套管口痰痂形成所致的气道阻塞。结论:输注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防止气道阻塞。

关键词:输注泵,气道湿化,气管切开

参考文献

持续输注 篇6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不同输注持续时间,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研究显示其比其他感染导致的疾病死亡率高[1]。重症肺炎患者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发展为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初始治疗的核心。作者从2015年起对采取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持续输注时间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5.2±3.4)岁;试验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5.4±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对重症肺炎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同意配合调查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者;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辉瑞制药有限公司)3.0 g,q.8 h.静脉滴注,对照组在体温、症状以及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正常后再持续静脉滴注1 d,试验组采取头孢哌酮/舒巴坦3.0 g,q.8 h.静脉滴注,在体温、症状、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正常后再持续静脉滴注3 d。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复发情况。

2 结果

试验组复发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见表1。

3 讨论

肺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在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重症肺炎和普通肺炎。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除有普通肺炎的临床表现之外还有一些较为严重的中毒症状或并发症,是呼吸系统最危重的疾病之一[3]。可由多种疾病诱发,如果治疗不当感染未经及时控制,会引发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头孢哌酮/舒巴坦是由头孢哌酮与舒巴坦联合应用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头孢哌酮为三代头孢制剂,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形成来抑制细菌感染,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舒巴坦是β-内酰胺类抑制剂,虽然本生的抗菌作用较弱,但是与舒巴坦联用后可以增强头孢哌酮抵抗β-内酰胺酶降解的能力,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抗菌谱广,性质稳定。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不但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适当的延长输注持续时间[4],可以明显减低感染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时,在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再静脉滴注3 d,可明显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但是这仅是临床经验,还应有相应的动物学等研究作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绍霞,李金红.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66-5267.

[2]王娟.用盐酸氨嗅索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12(17):260-262.

[3]袁庆杰.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ICU呼吸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99):131-133.

持续输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妇科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年龄20~61 (41.4±6.4) 岁;BMI 18~35 (21.5±2.6) kg/m2。ASAⅠ级72例, ASAⅡ级48例。子宫肌瘤51例, 子宫内膜易位症21例, 盆腔粘连14例, 子宫腺肌病34例。合并卵巢囊肿21例。对照组年龄22~64 (43.4±7.1) 岁;BMI19~37 (16.5±3.2) kg/m2。ASAⅠ级69例, ASAⅡ级51例。子宫肌瘤48例, 子宫内膜易位症27例, 盆腔粘连21例, 子宫腺肌病24例。合并卵巢囊肿24例。2组年龄、BMI, ASA分级, 疾病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子宫良性疾病, 手术时间需≥180min。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障碍, 水电解质紊乱, 贫血, 血容量不足, 神经肌肉病史、变态反应史、服用影响神经肌肉的药物, 妊娠或哺乳妇女, 长期卧床的患者。

1.3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输液通路。连接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血压、ECG、血氧饱和度 (Sp O2) 、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 (PETCO2) 。监测体表体温、BIS值、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记录手术前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最大通气量 (MVV)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MEF) 等。所有患者麻醉前30min均给予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1~2μg/kg, 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入睡, 意识消失后, 下颌松弛后, 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 T1 (4成串刺激的第1次刺激的肌颤搐反应值/正常状态下的肌颤搐反应值×100%) 降至0时, 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 行机械通气, 维持PETCO230~40mm Hg (1mm Hg=0.133k Pa) 。设定T1=5%为目标肌松深度, 当T1恢复至5%时, 开始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 设定初始速率为3g·kg-1·min-1, 调整速率使T1=5%稳定10min。维持麻醉:观察组吸入1MAC七氟烷维持麻醉, 酌情静脉注射芬太尼;对照组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5~7mg·kg-1·h-1, 瑞芬太尼0.1~0.2g·kg-1·min-1维持麻醉。术中调整麻醉药量维持患者的BIS值<50。术中每隔1h监测血气。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肌松药及麻醉药, 七氟烷组以高流量氧 (8L/min) 过度通气冲洗。4组均不给予肌松拮抗剂, 观察自主呼吸恢复情况。2组均在肌松监测仪监测下拔管。TOF比值≥0.9, 压舌板试验良好, 可认为基本无肌松残余, 拔管。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 (自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至T1至最低值的时间) , 肌松维持时起效时间 (秒) 肌松维持时间 (min) 输注总量 (g/kg) TOF比值恢复到0.9时间 (min) 拔管时间 (min) 组别例数恢复指数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0min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记录并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 (自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至T1至最低值的时间) , 肌松维持时间 (自阿曲库铵起效至TOF恢复至25%时间) 。每5min记录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率, 比较各时点输注速度和顺式阿曲库铵的输注总量, 记录停药后恢复指数 (T1自25%恢复至75%的时间) , TOF比值 (TOFR) 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

1.5 肌松监测仪的应用

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 表面电极置于前臂尺侧近腕部。加速度传感器通过手掌适配器固定于拇指指腹, 体温探头通过手掌适配器固定于手掌, 手臂制动。采用4个成串刺激 (TOF) 模式, 频率2Hz, 脉冲波宽200us, 刺激间隔12s。诱导置入喉罩后, 启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定标, 定标成功后开期TOF模式。连接计算机采集监测数据。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记录并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 顺式阿曲库铵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 恢复指数高于对照组, TOF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组30、60、90、120、150、180min各时点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度低于0min时,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由于其对患者创伤小、痛苦少, 恢复快, 疗效好等优点已被患者普遍接受, 特别是对于妇科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腹腔镜手术大面积的开展, 对麻醉的要求越来越高。七氟烷联合顺式阿曲库铵在临床妇科手术中应用较常见[5]。

顺式阿曲库铵是一种新型强效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具有与阿曲库铵类似的肌松效应及代谢方式, 其突出优点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 无蓄积作用, 是较理想的肌松药[6,7]。

吸入七氟烷可增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此加强作用为药效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表现为肌松药用量减少, 作用时间和恢复时间延长。作用机制为 (1) 增加肌肉血流量, 同样时间内可把更多的肌松药转运到神经—肌肉接头; (2) α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突触间的中枢效应; (3) 影响运动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重吸收, 抑制运动神经末梢内乙酰胆碱的动员和释放, 从而改变其作用时间; (4) 受体作用位点处拮抗剂亲和力的增加; (5) 吸入麻醉药溶于脂质后, 通过脂质环境与神经肌肉受体相互作用削弱其传导功能[8,9]。

而丙泊酚诱导能抑制交感神经张力, 较为完全地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避免严重循环干扰, 瑞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作用时间短, 可控性好, 是理想的额麻醉药物,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减少两者的用量[10]。

本研究对比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分别对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显示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 顺式阿曲库铵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 恢复指数高于对照组, TOF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30、60、90、120、150、180min各时点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度低于omin时,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了, 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起效时间无差异, 但七氟烷可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果, 合用时, 应减少顺式阿曲库铵的剂量并在加速度监护仪监护下使用, 以避免术后肌松药残留, 影响患者的呼吸, 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七氟烷联合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2组均应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各时点输注速度和输注总量, 比较2组停药后恢复指数, TOF比值 (TOFR) 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 顺式阿曲库铵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 恢复指数高于对照组, TOF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30、60、90、120、150、180min各时点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度低于omin时,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七氟烷可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 延长肌松恢复时间, 呈时间依赖性。提示临床应用七氟烷麻醉, 需要减少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的用量, 避免肌松药残留。

关键词:七氟烷,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果, 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冯海珍.2种麻醉方式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效果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7) :88-89.

[2] 李春莲, 崔薇, 于泳浩.七氟烷对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 (2) :165-167.

[3] 温丽丽, 林文前, 招伟贤, 等.两种麻醉方式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1) :163-165.

[4] 阳兴, 黄漫, 王远胜.丙泊酚与七氟烷诱导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的影响[J].上海医学, 2010, 33 (8) :728-730.

[5] 包音, 吕国义.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对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J].天津, 2009, 37 (3) :196-198.

[6] 闫红珊, 张欢, 杨拔贤.残余肌松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1) :941-943.

[7] 詹亚新.七氟烷与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在全麻中的协同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8) :180-181.

[8] 邵军进, 吕蕾, 任祖华, 等.七氟烷与丙泊酚同等麻醉对老年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6) :659-661.

[9] 艾春雨, 马虹, 赵爽.七氟烷和异丙酚对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8 (5) :366-368.

持续输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5月, 我科应用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治疗鼻咽癌病人76例, 其中男49例, 女27例;年龄18岁~69岁, 平均51岁;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肝转移5例, 肺转移1例;鼻咽癌治疗后鼻咽部局部复发手术治疗后3例, 颈部复发手术后5例。化疗前病人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无化疗禁忌证。

1.2 化疗方法

所有病人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ICC) 用药, 第1天先用奥沙利铂130 mg/m2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输注4 h~6 h, 5%葡萄糖充分冲洗管道后再给予氟尿嘧啶 0.5 g+0.9%氯化钠 40 mL静脉注射10 min;紧接使用一次性使用输注泵120 h持续静脉输注氟尿嘧啶, 输注速度2 mL/h (氟尿嘧啶3.0 g/m2+0.9%氯化钠总量共240 mL装入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中) 。化疗期间给予止吐药及其他辅助用药, 如盐酸昂丹司琼、西咪替丁等。28 d为1个疗程, 一般化疗2个疗程, 肝转移及肺转移病人化疗5个~7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化疗毒副反应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病人口腔黏膜、消化道反应、外周神经毒反应, 每个疗程后均常规行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

2 结果

76例病人共接受164个疗程, 70例行2个疗程, 2例行3个疗程, 3例行4个疗程, 1例行6个疗程。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化疗方案, 1例病人在第2个疗程输注奥沙利铂后5 min接触冷水即出现胃肠道、呼吸肌痉挛症状, 表现为恶心、呕吐、胸闷、气紧、口唇发绀、手麻、寒战等, 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吸氧、保暖等处理45 min后症状缓解。所有病人均采用PICC给药, 无外周静脉炎发生。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治疗鼻咽癌病人的不良反应为:感觉异常103例次, 骨髓抑制61例次, 恶心、呕吐66例次, 口腔黏膜炎77例次, 腹泻6例次, 便秘31例次, 肝功能异常2例次。

3 护理

3.1 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鼻咽癌病人大多确诊后即开始化疗, 病人对患病现实尚未接受;个别病人为复发、远处转移后的再次治疗, 对疗效及预后常抱怀疑态度, 易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应给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为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释治疗的疗程、效果、药物毒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具体防范措施;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 多巡视病房, 对病人多讲解、多鼓励, 督促其实施降低毒副反应的具体措施, 关心、体贴病人, 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使其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及爱护。在每周的医患沟通例会上请治疗后回院复查的病人配合给予化疗病人鼓励, 解除其思想顾虑, 使其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2 药物使用的护理

奥沙利铂只能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 持续静脉输注4 h~6 h;与氟尿嘧啶合用时, 应先于氟尿嘧啶使用, 不能与盐溶液或碱性药物或碱性溶液一起使用, 不可与其他药品混合或经同一个输液通道同时使用, 奥沙利铂输注前后均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其与铝接触后会降解, 使用时不能用铝制容器[3]。氟尿嘧啶是最典型的时间依赖性化疗药物, 半衰期为10 min~20 min, 保持恒定持续的输注速度可提高疗效。在用一次性使用输注泵输注氟尿嘧啶过程中, 3 h~4 h观察泵内球囊的缩小情况, 判断药物输入是否顺利, 确保120 h内药物持续均匀、定量输入;在配制泵内药物时, 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药物受到污染。

3.3 神经毒性的观察及预防措施

急性神经症状是奥沙利铂独特的神经毒性, 一般症状轻微, 表现为肢体远端或口周的感觉异常或麻木, 这种毒性反应通常在遇冷刺激时诱发或者加剧, 1%~2%的病人会出现呼吸或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的表现类似于急性喉痉挛[4]。急性神经毒性的发生还与奥沙利铂的输注速度相关[4]。因此使用奥沙利铂前要做好健康宣教, 告知病人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使病人了解神经反应的症状, 知道保暖的重要性, 配合落实各项防寒措施。室内温度维持在25 ℃以上, 指导病人注意四肢的保暖, 化疗期间戴手套、穿袜子, 用温水刷牙、洗漱、沐浴, 不接触冰冷的物体 (如金属手表、项链、不锈钢床栏及输液架等) 。用药时护士经常巡视病房, 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3.4 胃肠道反应护理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为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 遵医嘱准时足量行止吐等对症治疗可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指导病人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含多种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 餐后取半坐卧位休息1 h以上可减轻呕吐的发生;饮食宜温软, 水果用热水浸泡加温后食用, 避免饮冷开水、进冷食, 以免引起胃肠道肌肉痉挛致恶心、呕吐等不适。呕吐时及时协助病人清洁口腔, 清理呕吐物, 保持病室清洁无异味, 减少恶性刺激。

3.5 骨髓抑制护理

1例女性病人化疗后13 d白细胞为0.2×109/L、血小板为47×109/L。在病人白细胞<0.1×109/L时即开始给予保护性隔离, 限制探视。病室内定时通风, 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 min;嘱病人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指导病人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协助每日用0.1%醋酸氯己定清洗会阴及肛门1次;病人碗筷餐前、餐后给予煮沸消毒, 食物新鲜, 煮熟后方可食用, 禁食生冷水果。给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行升白细胞治疗;严密监测体温变化,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洗手, 避免交叉感染。血小板<50×109/L时指导病人避免剧烈运动, 禁止按摩、用过热的水淋浴以防皮下出血, 每班检查其全身皮肤有无皮下出血点, 观察有无便血、尿血、颅内出血的症状;注射时选用小号尖锐针头, 拔针后局部按压10 min以上, 给予药物或同时输血小板行对症治疗。

3.6 口腔黏膜炎、腹泻及便秘护理

口腔黏膜炎一般于化疗第4天出现, 持续7 d~10 d。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 进食后马上漱口, 每日用软毛牙刷刷牙2次或3次。常规于化疗开始即给予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 每天5次~7次, 指导病人含漱时鼓动双腮使药液在口腔内流动, 同时将头后仰, 使药液充分接触口腔及咽部各处黏膜。另外, 本组17例病人口腔黏膜出现点状溃疡, 表面白膜附着, 予制霉菌素液含漱3 d~5 d后白膜消失。6例病人出现腹泻症状, 31例便秘。腹泻持续时间不长者大多不需用药, 便秘者指导其选择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3 d未解大便者给予开塞露或果导行对症处理, 1例7 d未解大便给予清洁灌肠。

4 体会

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治疗鼻咽癌近期疗效显著, 毒副反应轻。但奥沙利铂在应用过程中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尚无特效预防方法, 遇冷时症状加重。护士应熟悉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的药学知识和毒性反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控制药物注入速度, 确保两种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同时要协助病人防寒保暖, 使神经毒性反应减轻。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严密观察各项化疗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 引导病人主动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鼻咽癌,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树森, 管忠震.鼻咽癌化学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J].肿瘤防治杂志, 2004, 11 (4) :422-424.

[2]刘冬生, 谢敏明, 罗永成, 等.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鼻咽癌[J].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4, 1 (3) :185-186.

[3]沈焕云.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3) :49-50.

上一篇:多路抢答下一篇:煤矿开采中的采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