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使用

2024-05-23

持续使用(精选十篇)

持续使用 篇1

一、理论与假设

1. 社会影响力相关假设关系

社会影响指的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而引起个体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与人交流沟通当中, 一方的情感倾向、个人信仰和知识水平对另一方关于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影响力通过人们对产品的体验信息描述, 口碑以及信任依赖程度, 对LBS业务的持续使用产生影响。如果用户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们都在使用LBS业务, 并且人们对LBS业务的使用已经产生了习惯和依赖感, 在生活中以及社交网络上时常使用到此类业务, 而自己没有使用, 用户就会产生不自在感, 从而慢慢接纳使用LBS业务。相反, 假如用户周围的群体均不使用LBS业务, 或者对LBS业务的口碑极差, 用户对LBS业务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那么这些用户就会放弃持续使用LBS业务。

基于以上相关理论及研究,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社会影响力与感知有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H2:社会影响力与感知易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H3:社会影响力与感知娱乐性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H9:社会影响力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 感知有用性相关假设关系

用户对于产品有用性的感知, 会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用户如果认为LBS业务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交娱乐是有用的,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使用到, 并且在社交网络上也常常需要此类业务进行交流沟通, 用户对于LBS业务就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感, 从而影响到用户对于LBS业务的忠诚度以及持续使用。相反, 如果用户认为LBS业务给自己带来的用处不大或者完全没用, 用户就会对LBS业务不感兴趣, 那么这些用户就会放弃持续使用LBS业务。

基于以上相关理论及研究,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3. 感知易用性相关假设关系

LBS应用软件的简洁程度和操作的简易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对于LBS业务是否易用的感知。如果用户认为LBS应用软件非常简约且不单调, 容易使用, 操作灵敏, 并且应用反馈回来的信息简单易懂, 用户就会更加愿意接受LBS业务, 相反, 如果用户认为LBS的应用软件非常复杂, 难以操作, 并且对于应用上的信息难以读懂, 操作步骤繁琐, 用户就会失去对于持续使用LBS业务的信息和耐心, 从而放弃对于LBS业务的持续使用。

H5:感知易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H7: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H8: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娱乐性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4. 感知娱乐性相关假设关系

如果用户认为使用LBS业务非常有趣, 很是新颖, 用户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用户就会增加对于持续使用LBS业务的忠诚度。相反, 如果用户认为LBS业务来给自己的娱乐效用并不明显或者认为使用此类业务不仅无趣, 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用户就会放弃持续使用LBS业务。

H6:感知娱乐性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在对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及在对以往的研究模型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针对LBS业务娱乐性元素的系统, 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 变量的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均采用已有量表。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和持续使用意愿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影响力选用的是Agarwal&karahanna (2000) 的量表, 感知有用性选用的Thonfb, Kar Yan Tam (2006) 的量表, 感知易用性选用的是Agarwal&karahanna (2000) 的量表, 感知娱乐性选用的是Moon&Kim (2001) 的量表, 持续使用意愿选用的是Se-joon hong, James Y.L, Thonfb, Kar Yan Tam (2006) 的量表。

2. 样本选择及问卷发放

本问卷拟定的发放范围是太原市各大高校,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的调查方式。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属于年轻有活力, 喜欢追求时尚的群体, 热衷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应用, 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对他们进行调查收集回来的数据可靠性程度较高。另外, 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学历较高, 具备良好的上网技能, 对个人隐私风险和公平的感知较高, 是研究结果更加可信。

3. 信度及效度分析

通过SPSS18.0软件的信度分析, 得到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社会影响力的Cronbach’a值分别为0.690、0.726、0.711、0.874、0.863。除了持续使用意愿之外, 各变量的Cronbachs Albha值均达到了0.7以上。而持续使用意愿的Cronbachs Albha值为0.690, 非常接近0.7。此外, 各问题对总体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以上, 而问卷总体的信度达到了0.937。因此认为该问卷是可信的。

另外, 本研究采用SPSS18.0的因子分析 (Factor) 进行问卷效度的分析。具体的效度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1中可以看出, 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5, 因子的累计解释的总方差均大于50%的合格要求, 并且且因子负荷均大于0.6。因此可认为量表的效度是可行的。

三、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SPSS18.0软件对个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SPSS软件回归分析的结果得知:

(1) 社会影响力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657, 意味着社会影响力正向影响着感知有用性。此外, 由R方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3.1%, 说明感知有用性中有43.1%是由社会影响力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1。

(2) 社会影响力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662, 意味着社会影响力正向影响着感知易用性。此外, 由R方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3.9%, 说明感知易用性中有43.9%是由社会影响力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2。

(3) 社会影响力对感知娱乐性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768, 意味着社会影响力正向影响着感知娱乐性。此外, 由R方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59.0%, 说明感知娱乐性中有59.0%是由社会影响力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3。

(4) 社会影响力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328, 意味着社会影响力正向影响着持续使用意愿。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10.7%, 说明持续使用意愿中有10.7%是由社会影响力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9。

(5) 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470, 意味着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着持续使用意愿。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22.1%, 说明持续使用意愿中有22.1%是由感知有用性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4。

(6) 感知易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475, 意味着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这持续使用意愿。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22.6%, 说明持续使用意愿中有22.1%是由感知易用性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5。

(7) 感知娱乐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504, 意味着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着持续使用意愿。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25.4%, 说明持续使用意愿中有25.4%是由感知娱乐性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6。

(8)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926, 意味着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着感知有用性。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85.8%, 说明感知有用性中有85.8%是由感知易用性性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7。

(9)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娱乐性的影响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0.857, 意味着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着感知娱乐性。此外, 由R2可见, 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73.5%, 说明感知娱乐性中有73.5%是由感知易用性性引起的, 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7。

四、结论

本文从社会个体对事物进行决策判断的角度出发, 构建出影响LBS业务持续使用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240份有效问卷, 得出社会影响力、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感知娱乐性均对LBS业务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不足, 首先调查数据来源于同一时间段, 没有做更长时间段或重复性数据检验工作, 容易造成部分假设不能长久立足。另外, 本文仅基于技术接受理论做出的假设, 下一步将在其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验证。

摘要:本文以LBS应用软件使用者为研究对象, 借助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个体进行决策的视角探讨了LBS业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以及社会影响力均对LBS的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移动商务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相关企业或群体开展LBS相关业务。

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2

(一)标准学习和文件准备

《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确定分级分程序》 《手术/高风险操作授权流程》

《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确定分级程序图》 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 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手术医师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 《评估管理制度》 《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手术工作流程》

《医师进行手术/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 《医师完成手术/高风险操作授权流程》 《病历书写管理规定》

《高危险性、高难度操作项目》 《医师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及报告制度》 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急诊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

《医院统计分析报告、评价与管理制度》 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重大手术并发症的安全分析报告 《医院质量改进与安全管理要点》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

(二)管理重点

1、医院手术分级覆盖全院各手术科室

2、施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和手术分级授权动态管理

3、管理制度完善、手术流程合理,各项安全措施最大限度规避手术风险

4、与手术相关人员遵从安全宗旨,落实规范

5、监管文件完整

麻醉管理

(一)标准学习与文件准备

《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确定分级程序》 《手术/高风险操作授权流程》

《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 麻醉医师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制度 《评估管理制度》 《评估重点项目表》

《麻醉前评估记录,麻醉后随访管理》 《麻醉诱导前评估》 《术前病历讨论制度》

《中-深度镇静前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医师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重要评估后告知、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明细表》 麻醉知情同意制度

《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操作正确、患者正确规程》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及报告制度》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规定》 《常用镇静药物使用及注意事项》 《患儿检查前使用水合氯醛管理规定》 麻醉过程中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 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和流程

麻醉复苏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疼痛管理规定》

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输血管理规定》 《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规定 手术中用血制度与流程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二)管理重点

1、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动态管理

2、麻醉评估、方案制订

3、麻醉安全核查与知情同意

4、实施麻醉的观察、记录与风险、并发症的防范

5、安全输血

6、监管文件完整

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标准学习与文件建立

《医院药物治疗学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 《药物管理和使用制度》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医院药品目录〉制定和修订制度》 《病区备药管理制度》 血液制剂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生物制剂及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新药采购申请制度》 《急救药品采购制度》 《断药管理》

《药品质量监控制度》

《药品购进、储存和养护制度》 《药品效期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急救车管理制度》

《合理用药审核监测制度》 《处方管理制度》 《调剂工作管理制度》

《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制度》 《静脉配置人员管理制度》 《全静脉营养液管理》 《药品召回制度》

《非临床科室储备药品管理制度》 《药品报损制度》 《退药管理制度》

《药物存入安全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等静脉用药调配规定 《医嘱管理制度》 《处方权限管理制度》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 《给药人员权限管理规定》 《查对制度》

《住院病人自查药品制度》 《门、急衣西药处方调配流程》 《PRN医嘱管理》 《儿科用药管理制度》 《出院带药管理规定》

《重点药物观察制度及程序》 《胰岛素使用规定》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管理 《非临床科室备药管理制度》 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制度》 《不良反应重点监测情况表》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培训制度

重大突发事件,大规模调集应急药品的保障方案 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

科室开展药事质量与安全评价活动制度

科室季度质量及安全控制指标分析、评价与改进

(二)管理重点

1、药事组织管理 有药事管理组织及组织的制度和职责;有制度和操作规范指导全院药物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有每年药事工作(药物管理和使用的系统)的工作审查和总结;有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药品遴选制度、“一品两规”的规定、医院“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蕴育供应目录”及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规定。

2、药物管理的系统追踪 以药物为追踪对象。药物管理是医院为病人提供药物治疗的系统和流程。这涉及药物的选择、供应、储存、医嘱处方、配制、分发、配方、给药、记录和监测药物治疗都应使用有效的流程设计、实施和改的原则。

(1)药物管理: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麻醉药、精神药、毒性药、药物样品、易制毒药、试验用药、诊断用药、放射性药、肠外营养剂、血液制品等。

要有临床常规应用药物、抗菌药物、高危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相似药品等药品目录及管理制度;有抗肿瘤药物、肠外营养剂、血液制剂、药物样品、试验用药、儿科用药、患者自备药、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易制毒化学药品的临床使用管理办法。追踪重点是高危药品。

(2)药物选择、采购与质量管理:有“医院药品目录”制定和修订制度、新药采购申请制度、急救药品采购制度、断药管理规定;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制度与流程,有药品储备情况的定期评估、分析;有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3)药物储存管理:有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有高危药品、相似药品储存管理规定(有统一标识);药品贮存设施、设备与质量要符合规定;有麻醉药“五专”和三级基数管理的规定,有麻醉药、精神药、毒性药等“特殊管理药品”安全管理(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规定;有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与处置流程;有短缺药品管理制度;有患者自备药管理制度;有临床科室急救药品及常规备药管理制度。

3、药物使用管理的系统追踪

(1)医嘱和处方权限管理:有处方权限(普通药、麻醉药、抗菌药物及小儿用药等)管理制度;有医师处方权、药物处方调剂权授予的文件;信息系统中有处方权限与用药时限的管理控制。

(2)医嘱和处方的开立:要有医院处方管理制度;有PRN医嘱管理要求;儿童用药管理制度。

(3)医嘱和处方的审核:有合理用药审核监测制度和流程;有适宜的合理合理用药监控软件系统,能为处方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并定期更新;有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

(4)医嘱和处方用药的调配:有调剂工作管理制度;有门、急诊西药处方调剂流程;住院医嘱调配流程;有药师“四查十对”的医嘱和处方调剂的操作规范;有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医嘱和处方进行干预当然措施及记录;有肠外营养液、危险药品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制度。

(5)医嘱和处方用药的配发:有给药人员权限管理规定;有护士给药查对制度,(6)医嘱和处方的点评:有完善的药品查询、管理信息系统(药品知识库),并与医院整体信息联网运行;有信息系统支持处方点评的数据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有实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测与管理;有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规定。

4、临床药师工作

(1)处方点评工作: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组工作职责落实和执行记录;有每月门急诊处方和出院病例点评记录,总结报告、反馈和整改记录;有特定药物或特定疾病治疗药物使用情况的专项点评(专项点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用药咨询与教育工作:有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物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信息资料、宣传资料及用药教育记录等;有为临床医师、护士做合理用药培训的文字或影音资料。(3)个体化用药监测工作:可有个体化给药方案的研究和监测工作的原始数据、详细计划及检查和总结;参与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列出几类重点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

(4)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有重症住院患者的药学监护和药历记录、分析;有审核医嘱,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干预的记录,以及干预后的结果反馈;有对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指导记录;可有参与“疑难、高危、重症”患者的联合诊疗救治的记录。

(5)用药相关的科研工作:每年有2项以上专项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每年每项评价不少于4次;有结合临床开展的药学研究工作及课题名称及明确的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

5、药物质量与安全管理

有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及监控制度;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有临床科室和患者对对药剂科的满意度调查。

(三)核心条款实施要点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及制度: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制度、会议制度;有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度、工作开展纪记录;有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有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师、药师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定期考核、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落实办法;有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调剂资格授予的正式文件及落实管理的相应措施;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抗生素分级管理处分授权情况的原始记录;有全院医护技人员培训抗菌药物考核的资料及记录;有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报告、诫勉谈话和奖惩制度。

(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预防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监测报告;有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情况报告,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通报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全院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量、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报告的材料;有可操作性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会诊人员资格认定规范,会诊流程及会诊情况记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执行、实施情况;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监测要求:使用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监测要求:使用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不低于50%和80%;医院信息系统要支持抗菌药物情况监测和管理;上报卫生局、卫生监测网的数据。

(3)抗菌药物遴选和购入情况:有抗菌药物品种遴选和数量限定规定;有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包括可操作性的新引进、清退、更换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的流程);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有抗菌药物购进管理规定。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参加国家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保障工作运行良好;数据收集、上报、统计、分析准确及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干预和改进措施。

(5)医院信息系统支持:抗菌药物医嘱(处方)信息化管理:包括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管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实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网上会诊;实现电子化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以及各种指标的网上统计。2.药物安全性检测管理

(1)检测药品:有用药安全监控项目表,监控抗菌药物、高危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儿科用药等合理使用情况;有重点药物观擦制度及程序(或药品不良反应重点检测情况报告表)。

(2)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有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检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有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有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

(3)用药差错管理:有药品差错和接近失误管理制度和报告流程;有纠正药品差错的应急预案。

(四)持续改进与特别关注问题

1.对严重用药错误报告有分析,有整改措施。

2.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研究与检测,有计划、检查和总结,有临床药学工作记录和持续改进措施。

3.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4.结合医院药物安全性检测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5.根据处方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6.对超说明书用药的监测,要有持续改进的措施和成效。7.“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各环节措施得当,有持续改进措施。

正确使用香水 让你持续飘香 篇3

可以喷,但要喷对地方

好莱坞电影中,俊帅男星常在晨间淋浴后,拿起桌上的古龙水,往自己腋下狂喷。其实这样绝对是错误的示范!使用淡香水、淡香精时,可喷洒在耳垂后方、锁骨、手肘内侧、手腕、膝盖后方、脚踝上侧等各部位。由于这些地方都是血管大量汇流处,温度比较高,香味也较易散发出来。腋下因为会有菌种滋生,当香水与菌种所产生的坏气味相融合时,那味道可真是生人勿近。

什么季节喷、怎么喷,也是一门学问

夏天时,由于气温较高,香味较易挥发,建议采取“量少次数多”的原则。反之,冬天温度低,可以采取“量多次数少”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次补喷香水时,假若夏天喷一次的话,冬天就需要喷两次。喷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直接喷在皮肤上,另一种则是往空中喷个3、4下,形成“香水雨”,让整个身体浸淫在香水的气味中,呈现自然却不浓郁的香甜气味。

香水不一定要喷在皮肤上

有些人皮肤容易过敏,所以不妨将香水喷在配件或衣物上。男性可喷在领带内侧或是西装内侧,女生则是可喷在裙摆内侧,在走动的瞬间,香气会随空气流动散发出来。或是可以适量喷洒在手帕等物品上,只要随身携带,别人还是可以从你身上闻到淡淡香味。

运用“层层香”,让香味持续飘香

若拥有一瓶令你钟爱不已的香水,你一定希望可以随时随地被那种香味包围。到底如何能使香味持久不散?建议可以使用同一气味的沐浴、身体保养系列,从沐浴清洁、身体乳液到平常惯用香水,让味道轻柔持久,心情也会明显变得愉快。

使用香水的禁忌

用餐时,切记不要在上半身大量喷洒香水。过浓的香气往往影响嗅觉,或许你自己没发现,但同桌的客人,可能都会被你气死!不仅无法品尝出食物的美味,还大大影响用餐心情。香水也不要直接喷洒在珍珠、K金等饰品及皮革、丝绸、皮衣等不易保养材质的衣物上。香水中所含的酒精与色素会破坏衣物材质,造成永远无法补救的伤害。

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篇4

根据Bhattacherjee对期望确认与感知有用性的研究;Lin.Wu&Tsai (2005) 在ECM中加入感知娱乐性, 证实了期望确认程度对用户的感知娱乐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田莹颖以社交网络游戏为研究对象, 结果证明主观规范对于态度有直接显著地影响。因此本文认为, 用户在使用微信时, 其满意度会影响持续使用行为, 所以提出如下假设:

H1: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H2: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H3: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娱乐性。

H4: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使用者的满意度。

H5: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H6: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H7: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使用者满意度。

H8:满意度正向影响微信的持续使用意愿。

H9:主观规范对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构成正向影响。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量表设计

本文在量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现有的较为成熟的量表, 这些量表经过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 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然后在已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条款, 得到了最终量表。问卷设计采用Likert5级量表形式, 将问卷中对问项的评分分为5个等级, 对每一个问项的评分等级赋予相应分值, 每个变量至少有3个及以上的测量项。

2.2 问卷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发放主要以网络问卷为主, 通过网络进行调查, 成本低、速度快、而且受访者的覆盖范围大, 因为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近几年刚刚推出, 它的使用人群较为集中。所以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以18-35岁的年轻群体为主, 多为在校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受访者遍布山东、辽宁、河北、广东、江苏、四川、湖北、北京、上海、甘肃等地。

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 它可以测量所用量表的相关潜变量是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量表的信度一般用Cronbach’s a系数做检验, 用于度量表内部的一致性。一般而言, 量表的a值越大, 其可信度就越高。通过SPSS20.0计算显示, 各指标的a系数都大于0.8, 说明问卷的信度良好。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测量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分析, 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60%, 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大于0.6, 所以量表的结构效度尚可。

2.4 回归分析

在模型拟合度检验表1中, R方和调整R方均大于0.6, 这表明主观规范、满意度、感知娱乐对持续使用意向有较强的影响, 并且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01, 所以回归关系具有显著意义, 而感知有用对持续使用意向没有直接显著影响, 所以H5、H8、H9假设成立。

从回归系数表2中t检验的情况来看, 常量、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和感知娱乐性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 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期望确认均与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系数分别为0.244, 0.144, 0.491。所以H2、H4、H7假设成立。

经过回归分析, R方为0.294, 调整R方为0.292, 这说明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有影响, 但影响的程度不强。通过方差分析, 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 所以假设H1成立。期望确认与感知娱乐性具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关系 (β=0.533, p<0.01) , 所以原假设H3成立。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满意度、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对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构成直接影响, 同时感知娱乐性通过影响满意度而对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起到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与期望确认程度间接影响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摘要: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查和分析, 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ECM-ISC) 进行拓展和改进, 建立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 通过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 探究微信用户在接受与使用行为中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微信,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荣泰生.SPSS与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5.

持续使用 篇5

可以使可再生资源配置到最优的使用方式上,但是市场的补偿不能保证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而政府的干预又会导致其社会公平和资源使用的效率的破坏,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成为可再生资源使用中难以调和的三个目标。

对于政府强制性的环境管理,最常见的是环境税和命令控制管理。命令控制管理由于对所有生态服务提供者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其在实际操作中更易于实现。

市场补偿机制:一个不能保证规模的选择

以市场为机制的生态补偿通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态服务充裕的时候交易价格低,较低的补偿使得生态服务的供给较少。长期较低价格的生态服务的使用使得自然资本存量减少,生态服务供给不足。生态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服务消费评价提高,进而提高交易價格,使得生态服务供给者的补偿增加,最终导致生态服务供给的增加。但是此时由于自然资本的不完全可逆的性质,较低的自然资本存量规模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被破坏的生态多样性不可能得到恢复,这就使得即使交易价格提高也难在短时间内刺激生态服务供给的增加。如果考虑到生态服务稀缺传导到交易价格上升的时滞,自然资本的存量的规模会更小,生态服务供给的提高会更加困难。而现实中由于生态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使得大量的“搭便车”行为不能由市场解决,这使得实际的交易价格低于社会需求和私人供给所决定的交易价格,这导致更多的自然资本用于资源服务而不是生态服务,从而使得自然资本的存量更少。

政府补偿机制:一个很难保证效率和公平的选择

通过政府提供生态补偿的主张是建立在市场失灵的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对生态进行补偿很容易保证自然资本的存量保证在一个满足生态服务可持续的规模上,这样其补偿效率的评价就变成了在既定生态服务供给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但是政府补偿同样饱受批评。首先公共经济学已经揭示了决定公共品数量的选民投票缺陷、选民搭便车、选民信息的不充分,这些都会使得选民显示的需求量小于社会真实需求量,从而会使得政府制定的生态服务的供给量不足;此外政府在决定生态服务供给数量时要参考专家的意见,而这就漠视了选民的真实意愿;最后,即使决定了最优的生态服务供给数量,政府活动的低效率、官员寻租以及生态服务预算规模的最大化也是被饱受批评的。因此由政府提供生态服务,其效率一直是饱受批评的。

此外政府补偿中的公平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对碳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由于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碳税和碳交易有效减排机制普遍存在社会分配的累退效应,导致减排负担的不公平。因此需要将碳收益直接补贴给公众、或者采取相应减少其他税收等“碳税交换”措施,可以改进碳价的累退效应。在中国的公益林建设中,由于各省份公益林建设面积的不平均,使得贫穷的西部省份比富裕的东部省份承担更多的机会成本,形成了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这种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不公平的存在。因此,在政府补偿生态服务的时候,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出现。

结论

因此,就生态补偿的方式而言,市场机制的补偿很难保证自然资本存量的规模,这就很难使自然资本的使用具有可持续性,生态服务的供给不可持续,所以在实践中生态补偿更多的是以政府补偿机制为主。虽然政府补偿能保证自然资本存量保存在一个可持续的规模上,从而使得生态服务可持续,可是政府活动的效率、生态服务供给总量与社会真实需求量的偏离、公平问题,这些都是政府补偿不能解决的。因此生态补偿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自然资本的存量规模,并在这个规模下如何使得效率更高、补偿更加公平。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浅析医疗设备使用培训的持续性 篇6

1医疗设备使用培训现状

新安装的医疗设备, 商家都对使用该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操作培训。但这种培训只能让医护人员对该医疗设备进行相关的简单操作, 并不能将新装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中应该注意事项完全了解, 使用以后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地得到厂家技术部门的指导, 被发现问题持续重复发生, 导致这些医疗设备在使用中频繁地出现相似的人为故障, 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2医疗设备使用培训需持续进行

以我院新生儿科的呼吸机为例, 森蒂斯3100A高频呼吸机在最初使用的一段时间里, 每使用过一次后, 就会出现无法起振的现象。其中有因清洁消毒后管道漏气引起的故障, 但更多地是压力调节旋钮被放置到较低的压力范围内, 不能满足高频呼吸机的工作压力所致。虽然设备技术部门可以解决当时的设备故障, 但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因使用造成的问题。通过联系厂家的技术部门, 获得他们的技术支持培训。经过多次加强培训后, 医护人员懂得高频呼吸机的原理, 因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明显减少。还有servo-i呼吸机也是如此, 因为最初安装时只进行了简单地操作培训, 导致呼吸机工作过程中机内经常积水, 损坏呼吸机机内原件, 并且有多个呼出盒还因消毒方法错误出现损坏。经过厂家技术人员的持续性培训后, 因使用不当发生故障的现象几乎杜绝, 故障率明显降低。

持续使用 篇7

一、文献评述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指的是用户在初始采纳后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 仍然使用该信息系统的持续意愿或行为[1]。Oliver提出期望确认理论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Theory) , 用于研究产品再消费和服务续约问题[2]。2001年Bhattacherjee等构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ECM-ISC) , 将满意 (Satisfaction) 这种基于用户主观感受的概念引入到行为意图产生原因之中, 认为信息系统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和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行为存在相似性, 从而产生或不产生后续使用行为。该模型提出的依据是“期望-确认-满意-意图”范式[3], 期望确认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一方面真正关注采纳后的行为研究, 提供了用户在初始采纳后未持续使用的前后不一致现象;另一方面从理论框架上引入了满意度、期望确认度等研究概念, 丰富了持续使用研究。

在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心理认知过程研究中, 期望确认理论被大量高水平研究证实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在此模型基础上, 很多学者研究了多种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行为, 验证了该模型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解释力。Limayem (2007) 在原有模型中加入了持续使用行为, 并且证明持续使用意向和持续使用行为之间是显著相关的[4], Kim (2010) 引入社会规范等变量等[5]来补充这一关系。Gefen (2003) 在研究中发现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 经验所形成的习惯不仅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影响, 而且也显著影响他们持续使用的意向[6]。Limayem (2007) 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中加入了习惯变量后, 发现无论有没有习惯变量的调节作用, 持续使用意向和持续使用行为之间都是显著相关的;习惯变量越强, 持续使用意向对持续使用行为的预测能力就越弱[4]。

近几年, 张冕 (2012) 在研究移动服务持续使用时, 发现信息强制性和隐私安全会对移动服务用户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7];刘人境 (2013) 在研究SNS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时, 发现感知有趣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期望也会影响互联网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8];刘莉 (2012) 认为社交网站要扩展信息来源渠道, 对于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用户来说, 感知趣味性与知识增长非常重要[9]。对于在线教育的可学习性和有效性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用户接受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验证方面, 对于在线教育的持续使用行为鲜有涉及, 认为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使用的直接影响有所减弱, 而其他各种影响因素也会发生变化[10];感知有用性可以影响采纳网络教育培训服务, 而信任也直接影响使用行为意愿。在大数据时代, 技术因素受到网络学习资源的影响, 资源来源较资源内容对系统有用性的影响强度更大[11]。随着用户行为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转变, 许多研究开始关注用户在与系统交互过程中感知到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网络交互能够加强师生联系和教学效果, 注重网站互动性, 方便用户之间的沟通, 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12];课程网站交互设计的不足会负面效应于教学[13], 网站要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 培养网络学习习惯[14];兴趣性对学生接受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 甚至超过了感知易用的影响[15]。尽管上述成果为研究用户在线教育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但是对兴趣、互动、实用、内容等因素与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 如何有效刻画用户在线学习的持续行为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二、研究模型及相关假设

社会化网络是一种用户可以普遍参与的新型在线网络, 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连通性、社区化等特点[16], 而用户对在线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方式的互动、相关知识的实用性都很关注。本文将经典的期望确认理论模型和在线学习需求特征融入社会化网络特征, 同时加入学情定位变量和内容驱动因素, 构建了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在线教育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关系模型 (见图1) 。

1.感知实用性反映了用户认为能获得收益或提高、改进工作绩效的主观认知, 获取的潜在实用性对在线教育持续使用会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模型从能弥补课堂听课不足、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实用性等维度进行测度, 并据此提出假设:

H1:感知实用性对感知满意产生正向影响。

2.期望确认在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中是一个重要变量, 当用户认为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所呈现的内容, 与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特有的手段和恰当方式进行比较时, 会产生比较高的满意感, 由此提出假设:

H2:期望确认对感知实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3:期望确认对感知兴趣产生正向影响。

H4:期望确认对感知满意产生正向影响。

3.感知满意。满意度取决于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期望产生确认或不确认的认知程度, 用户对在线教育学习过程、内容、服务、支持等的认可, 可以提升在线教育的满意程度, 否则会导致不满意, 由此提出假设:

H5:感知满意对持续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4.感知互动是社交网络的重要特征, 本文从好友态度倾向、提供交互功能、提供帮助、快速响应等维度进行测度, 据此提出假设:

H6:感知互动对感知实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7:感知互动对感知满意产生正向影响。

H8:感知互动对持续使用产生正向影响。

5.学霸型用户学习动力强, 对系统的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对自身学习地位的认可会加强, 非学霸型用户体验之后持续使用意愿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本文从频繁使用网站和同其他网站比较维度进行测度, 由此提出假设:

H9:学情定位对互动产生正向影响。

H10:学情定位对持续使用产生正向影响。

6.感知兴趣是指用户使用特定系统主观上所体现的喜欢程度, 表现为用户交互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心理满足, 这种兴趣与系统的性能无关, 对使用者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Venkatesh, 2000) 。用户对所使用网络有兴趣, 其使用意向就越高。本文从时尚、快乐体验和感觉积极有效等维度进行测度, 由此提出假设:

H11:感知兴趣对满意产生正向影响。

7.内容是关键, 内容的实时性和更新是用户持续使用的保证, 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育效果。本文从内容丰富、详实、信息更新及时、内容清晰、内容准确等维度进行测度, 由此提出假设:

H12:内容对实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13:内容对满意产生正向影响。

8.参与意向代表使用网络公开课的动力, 大量的研究证明行为意向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行为。本文的模型只涉及行为意向, 并从停留时间、考虑是否使用网络网络公开课、是否频繁使用、是否会和其他网络公开课进行比较学习等维度进行测度。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调查参考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国内外相关研究, 通过对笔者的同事、研究团队成员及在线教育有使用经验的同学进行访谈, 进一步修正了量表;通过预调研对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进一步净化题项、形成最终问卷。问卷调查表第一部分是用户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是用户对在线教育使用情况、认知、参与意愿等信息, 主要是从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互动、感知兴趣、感知分享、感知个性、行为态度、使用意向等方面, 了解用户对的网络公开课程的使用情况, 以便了解网络公开课的用户接受意愿。

本文以云南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法, 在课间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

2.用户特征分析和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97份, 问卷回收率为98.5%, 有效率为93.5%。在收回的187份有效问卷中共有男性用户119人, 占42.8%;女性用户159人, 占57.2%。

3.本文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包括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A-mos19.0进行模型研究假设的验证。

(1) 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使用SPSS19.0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问卷量表内部一致性用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 整个问卷的α (信度系数) 值为0.942 (表1) , 每个潜变量的信度都大于0.68 (表2) , 变量表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说明本问卷可靠性可以接受。

本次问卷KMO值为0.921, Bartlett球体检验值在0.000的水平显著 (表3) , 表明进行主成分分析是合适的。经过主成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 (表4) , 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子, 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2.322%, 因子结构清晰, 各个项目在其相关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值都大于0.5, 说明所有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效度, 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问题。

(2) 结构方程验证。本文应用Amos19.0软件, 对提出的理论假设及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实证检验, 提出的13条假设有9条在显著性条件P<0.001下显著, 假设得以验证;4条假设在显著性条件P<0.001下不显著, 不予通过 (见表5) 。

注:*号表示0.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0.001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验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修正, 剔除感知互动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路径, 修正后进行结构方程运算, 重新对提出的理论假设及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实证检验, 提出的12条假设在显著性条件P<0.001下显著, 假设全部得以通过 (见表6) 。根据AMOS19.0提供的常用拟合指标, 对模型进行评价, 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 (Chisquare/df) 等于979.962/421=2.32, 介于1-3之间, 拟合适度, 拟合优度指数 (GFI) 为0.8;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 为0.1, 基本符合建议值;比较拟合指数 (CFI) 为0.9, 符合建议值;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 (AGFI) 为0.7, 接近建议值;标准拟合指数 (NFI) 为0.78, 接近建议值;修正后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 判断模型 (图2) 的拟合度为满意。

注:*号表示0.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0.001的显著性水平。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将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在线学习的需求特征融入经典的期望确认理论模型, 通过加入学情定位变量和内容驱动因素, 构建了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在线教育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对187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 并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 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模型假设用户持续使用在线教育的影响因素有感知实用、感知互动、感知兴趣、内容驱动、期望确认、感知满意、学情地位、持续使用意愿,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线教育课程的内容、在线教育体验后感受与之前期望的期望确认、感知实用、感知互动和感知兴趣对感知满意有很大影响, 经典的感知满意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 再次验证了实用和期望确认对感知满意的影响作用显著。

2.在线教育用户对自我学习状况的评价和认可对持续使用影响显著, 学习好的对自身评价和要求较高, 希望通过其他学习渠道获取更多知识和全面的知识把握;学习差的希望通过课后的平台提升自己传统学习中的不足, 持续使用意愿和自我学情定位有很大关系。

3.在线教育内容对用户使用在线教育满意与否有重要影响, 但是对持续使用在线教育的影响不明显:一方面是在线教育学习过程没办法监督, 用户随意性很强, 凭自我约束自主持续使用不太现实;另一方面是伴随社会化网络发展, 内容存在和传播方式扩展到互动的各种社交平台, 内容的构建体系没能把碎片化的内容按照学习阶段和侧重方向组装成课程体系, 同时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关注不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应试填鸭式教学偏多, 现有在线教育的内容没有让用户持续使用内容的吸引力。

4.感知兴趣和感知互动对满意的影响显著, 但是对持续使用影响不显著。兴趣是持续使用的最好的理由, 但是目前用户只是对在线教育这种新兴平台感兴趣, 而不是对具体内容和课程感兴趣, 新鲜感一过就不再使用了;目前在线教育的互动还是基于在线回答, 传统集体学习的课堂氛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在现有在线教育平台没有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过程设计和服务, 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知识点缺失, 导致持续使用降低。

持续使用 篇8

社会性网络服务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 , 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为目标的一种新兴电子商务模式, [1]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模式。作为SNS最成功的典型代表互联网企业, Facebook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访问量最多的网站之一, 目前拥有7.5亿用户。[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SNS用户规模为2.75亿, 网民中社交网站SNS用户达到48.8%。由此可见, SNS正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前传统的SNS社交网站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 逐渐进入用户增长的平台期或衰退期, 再加上微博的高速发展, 从2011年开始SNS用户访问活跃度和黏度都在降低, 但是SNS网站的长远发展和成功取决于用户持续的使用行为而不是最初的接受和采纳。[3]随着SNS商业和娱乐价值的正日益凸显并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层网民的青睐, 各SNS网站也试图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交功能、强化网站的实用性、提升平台的开放性来解决黏性危机, 以期对用户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然而, SNS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感影响。根据《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调查表明, 多达45.8%的流失用户停止使用SNS社交网站的原因都是因为其带来的负面情感影响, 如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和工作等。Young, K.S. (1998) 发现过度的网络使用对用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损害身体健康、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学业成绩下降及影响正常工作, 并称之为“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4,5]SNS作为互联网络最热门的应用之一, 对网民的生活交友方式产生影响, 持续甚至过度使用SNS可能会如同过度使用网络一样给用户带来负面情感影响, 从而制约SNS的长远健康发展, 因此研究持续使用SNS的负面情感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和假设

1、研究模型

回顾SNS的相关文献, 最初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初始技术采纳理论和模型上, 从1975年经典的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到Davis在1989年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1995年Taylor和Todd提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 (TAM) 和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的综合模型, 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是Venkatesh在分析总结八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些模型解释了用户初次使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 并且在试验中得到验证。[6,7,8,9,10]但是用户的持续使用才是SNS网站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此, 近几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用户采纳后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1]关于SNS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 大部分关注使用动机、影响因素和SNS结构等等, [1,11,12,13,14]从情感角度来研究持续使用SNS的影响, 很多都是只关注一个具体的情感 (害羞、自尊、自负) 或者是正面的情感, 从心理和情感方面对持续使用SNS带来的负面情感影响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

Kraut and Patterson et al. (1998) 研究表明过多地沉迷网络会减少与家庭成员的交流, 缩小社交圈子, 增加孤独感;Chak and Leung (2004) 和于茜 (2010) 等研究了持续使用网络和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李淑媛与翟成蹊等 (2008) 探讨表明了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 本研究将综合考虑持续使用SNS与孤独感、网络依赖和社交效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2、假设开发

网络依赖也称网络成瘾障碍, 在临床上又称为病态网络使用, 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15,16]SNS满足了网民扩大社会交际网络,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建构自我形象与寻求群体身份认同, 宣泄情感, 放松, 娱乐等需求。但是在满足网民使用新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网民会在使用这类SNS网站后产生网络依赖感, 且依赖感的强度与网民使用这类SNS网站的时间和在一定时间段中使用这类SNS网站的频率有关, 且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17]

网络依赖的人将网络视为个人情绪和情感发泄的主要渠道, 离开网络生活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 这种网络依赖既表现在对信息的依赖上, 也表现在其心理依赖上。[18]有网络依赖倾向的人会长时间频繁地使用网络, 尤其是进行网上交流、获取热点新闻和网上游戏, [19]而SNS网站的主要功能也正是这些。

因此, 本文假设H1:持续使用SNS会导致网络依赖。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心理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孤独感, 并根据自己的理论构想分别提出了孤独感的定义。[20]本文采用的是研究者Peplau (1982) 对孤独感的观点, 理由是认为孤独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孤独感源于社交不足和人际缺陷; (2) 孤独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与其期望有关; (3)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令人痛苦的体验。[21]

网民通过SNS网站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并从中寻求群体身份认同, 得到社会归属感。[17]研究表明, 对网络的过多使用会导致与家庭成员交流的减少和社交圈的缩小, 最终导致沮丧和孤独感的增加。[22]SNS网站在满足网民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很多学生沉迷SNS社区中构建的大型人际关系网络, 却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独困惑。[23]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 用户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表达压制在心灵深处的情感, 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满足。久而久之, 他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自己也陷进越来越深的孤独之中。[24]

因此, 本文假定H2:持续使用SNS会导致孤独感。

社交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开始社会交往和发展新友谊能力的信心, [25]它是人们对自己社交能力的一种主观知觉。社交效能感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高社交效能的人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会更努力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认为自己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 因而也更可能获得成功。[26]判断自己为低社交效能的人倾向于不相信自己, 逃避他们认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危险情境, 将不确定的社交场景解释为危险的场景, 从而产生过度的自我关注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进而导致对真实社交场合、社交关系的回避和退缩。

网络环境匿名等特点可能使人们更愿意选择可摆脱“人际责任”的网络交往方式作为其应对生活压力的一种途径。网络开创的这种新型人际关系, 使人们热衷于SNS网上人际交往的美好, 对现实人际交往采取消极的态度。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 会导致人们与社会脱节,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能力下降, 遇到问题也会选择网络逃避退缩。长此以往会影响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最终将恶性循环导致低社交效能。

因此, 本文假设H3:持续使用SNS会导致低社交效能。

有研究表明, 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网络依赖的人长时间沉浸在相对封闭狭小的范围内, 造成社会交往活动的减少以及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使用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使用后, 社交圈子会越来越小, 人际情感逐渐疏远冷漠, 表现出孤独感的增加。[22]这种网络依赖最终会导致孤独感。[27]

因此, 本文假设H4:网络依赖导致孤独感。

网络成瘾倾向高的个体社交效能感水平较低。[28]通过SNS网站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网络依赖者无法将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当回到现实社会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时, 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长期下去就会缺乏自我认同, 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评价偏低, 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被破坏, 缺少对处理生活事件能力的自信, [29]最终会导致社交恐惧。而这些正是低社交效能的具体表现。

因此, 本文假设H5:网络依赖导致低社交效能。

根据以上分析, 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 如图1所示。

三、方法

1、概念测量开发

根据大度博策 (北京) 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Dataa Consulting) 发布的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21-25岁这一年龄组为SNS网站用户的主力军, 占整体的四成以上 (42.7%) ;30岁以下的用户占SNS网站用户的90%以上。而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综合这两点可以推测, SNS用户中的大部分是大学生群体。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对SNS使用行为和态度在整个群体中有很强的代表性,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设计量表, 得到本文的概念测量及其参考来源如表1所示。问卷主要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 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尽量采用国内外文献中普遍采用过的测量指标, 但由于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情境的不同, 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情境的基础上对指标问项都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2、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样本数据收集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 共发放了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7份, 有效回收率为92.33%。

本研究采用通常的Cronbach'sα系数大于或等于0.7作为各观察变量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可被接受的临界值标准, 采用AVE大于0.5为模型可被接受的标准。分析结果显示其分量表的Alpha系数均在0.7以上, 且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达到了0.846, 表明此量表的可靠性较高。KMO为0.787, 大于0.7, 说明样本大小很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且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意义关联性强, 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解释因子主要借助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载荷是观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的因子载荷介于0.800-0.959之间, 能对因子做较好地解释。上述4个因子的PLS正交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将各潜变量的相关性、平均抽取方差与辨别效度检验数值汇总得表3, 并以此进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注:对角线斜体加黑黑体为该构念的AVE平方根值。

量表的信度主要使用Cronbach’s alpha和组合信度来评价, 所有主要构念的信度系数最低为0.788, 都大于0.7,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量表的收敛效度和辨别效度通过四个检验来完成:第一, 每个构念的AVE平方根远大于这个构念和其他构念的交叉系数;第二, 所有的AVE值都大于0.5, 说明主成分构念比误差变异取得了更高的构念变异;[32]第三, 所有构念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90, 说明构念彼此能够区分开;第四, PLS分析显示每个测量指标对构建的标准载荷都大于要求的0.70。这四个检验以及因子载荷检验可以综合说明本文测量问卷的收敛效度和辨别效度良好。[33]

我们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验证测量构念和假设。PLS采用基于成分的方法来估计模型, 对样本规模和残差分布要求没那么高, 很适用于检验复杂结构模型;[33]并且PLS可以获得R2系数, 作为因变量的被解释程度。[1]

四、结果分析

用Smart PLS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路径相关系数统计量表, 见图2和表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得数据表明, 假设H2、H4、H5均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支持, 其中网络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路径系数最高 (0.652) , 其次是网络依赖与低社交效能之间的路径系数 (0.466) , 最后是SNS持续使用与网络依赖之间的路径系数 (0.245) 。

同时, 假设H2和H3并未得到有效支持, 也就是SNS持续使用会导致孤独感和低社交效能的假设被证实是不成立的。对此结果可能的解释是, 第一, 本文证实了持续使用SNS会导致网络依赖 (H1) , 而网络依赖又会导致孤独感 (H4) 和低社交效能 (H5) , 因此SNS持续使用对孤独感和低社交效能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网络依赖间接进行的, 其直接影响并不显著。第二, 孤独感和低社交效能作为SNS持续使用的负面情感影响, 这毕竟是比较极端的负面结果, 对于持续使用SNS的影响关键还是在于用户的使用心态以及对度的把握, 如果用户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SNS, 将自己每天花在SNS上的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就能在享受SNS娱乐性的同时避免这些负面情感影响。

持续使用 篇9

关键词:移动App,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理论

App即Application,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它是一种能在移动终端上运行并完成诸如网页浏览、金融服务和游戏等任务的小程序[1]。调查显示虽然71. 05% 的我国移动用户安装了21 -50 款App,但86. 29% 的用户最常用的App仅5 - 8款[2],高下载量与高卸载量并存的现象表明探讨移动用户持续使用App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对App提供商和开发者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理论模型及假设的提出

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潜在用户不仅关注其本身固有的感知价值( 交易过程的感知价值) ,也重视使用过程中的感知价值( Grnroos,2008)[3]。当前,App海量的下载表明用户对App交易过程的感知价值是认可的,但较低的使用量和较高的卸载量也表明了用户对其使用过程感知价值的失望。Oliver ( 1980) 提出的期望确认理论( Expec-tation - Confirmation Theory,ECT) 可解释这一现象,该理论将消费者满意度与购后行为的评估分为四个过程: ( 1)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服务之前,对其产生的一种期望( Expectation) ; ( 2) 在消费体验之后,消费者对该产品/服务的实际绩效会形成新的认知( Perceived Performance) ; ( 3) 消费者将认知绩效与购前的期望进行比较,会得到三种结果( 期望正向不确认,即认知绩效大于期望;期望确认,即认知绩效等于期望; 期望负向不确认,即认知绩效小于期望) ; ( 4) 比较结果将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其持续使用或再购买的意愿和可能性[4]。通过对ECT理论进行改进,Bhattacherjee ( 2001) 将重点放在使用后的感知价值上,并将使用后的认知绩效定义为感知有用性[5]。此外,作为一种新颖的手机应用程序,App用户对其的使用和采纳过程还可借助于Davis( 1989) 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 TAM) 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或系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影响其使用态度,从而影响其采纳意愿,进而影响其实际采纳行为[6]。

尽管Bhattacherjee ( 2001) 已将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引入ECT理论,但Chen和Mort( 2007) 、Hassan ( 2014) 的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也是其使用后感知价值内容之一[7 - 8]。另外,App的趣味性、安全性( 隐私性) 也是用户体验所看重的因素。本文以ECT理论为基石,以使用后的体验为研究重点,借鉴Bhattacherjee ( 2001)的思路,将TAM的感知易用性和其他学者提出的感知趣味性、感知隐私性引入到ECT理论中用户体验后的价值感知中来,从而形成本文的理论模型( 见图1) 。

ECT理论指出用户体验产品/ 服务之后会对其品质形成感知绩效,可能正向影响确认程度( 即体验的认知绩效与之前预期绩效的相符性) 。Spreng和Chiou ( 2002) 证实当用户感知的认知绩效大于之前的预期绩效时会引起用户的正向不确认( Positive Disconfirmation)[9],Chiu等( 2005 )也发现感知绩效显著正向影响确认程度[10]。在App使用环境里, 用户在体验之后对App品质( 如可靠性、安全性、反应性、弹性、特征、和用户的和谐关系等) 的认知绩效越好( 即认知绩效超过预期绩效的程度越大) ,越会导致确认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是偏向于正向不一致( 即偏向于满意) ,因而App品质体验正向影响确认程度。因此,提出假设:

H1: App品质体验正向影响确认程度。

感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PU) 是指用户对使用某种系统能提升工作绩效的相信程度,感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PEU) 是用户对操作该系统容易程度的感知[6]。感知有趣性( Perceived enjoyment,PE) ,即用户从完成某项任务的涉入程度中所获得内在的全面感觉,能以不可见的方式影响着用户进行某项活动[11]。感知隐私( Perceived privacy,PP) 是指线上企业收集用户信息并不适当地使用的可能性[12],本文将感知隐私定义为用户对App提供商正确使用用户信息可能性的感知。在App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确认状态包括用户对App品质在使用前后绩效的全面比较,不仅包括App有用性、易用性和隐私,也包括其有趣性。具体而言,当用户在体验App之后,其确认状态如果是负向不确认,而且这种负向程度越大,表明认知绩效越小于预期绩效,那么用户对App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趣性和感知隐私的程度越会越低; 反之,如果确认状态是正向不确认,且正向程度越大,用户上述感知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2:确认程度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3:确认程度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H4:确认程度正向影响感知有趣性。

H5:确认程度正向影响感知隐私。

对于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之间的关系,Davis ( 1989) 在提出TAM模型时认为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的可能性[6],众多学者在研究信息系统和产品时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13 - 14]。作为信息系统领域的App,其易用性越强,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也相应提升。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6: 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对于一项技术,如果不能帮助消费者有效完成某项任务( 即缺乏有用性) ,那么消费者就不会使用或不会有持续使用的意愿[5],许多技术产品领域的研究也证实感知有用性对个体行为意愿有着正向影响( Venkatesh和Davis, 2003; Yang,2005; Lee, 2010; Lin和Wang, 2012 )[15 - 18],Hassan ( 2014) 在探讨消费者对移动App接受意愿时发现感知有用性对App接受意愿有着正向影响[8]。因此,提出假设:

H7: 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

顾客的满意度是顾客期望绩效与实际使用绩效之间的差异[19]; 它是当认知绩效与预期绩效产生不确认状态时而形成的一种情感感知[4],也是服务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期望的能力以及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的程度[20]。总之,在移动商务环境下,顾客满意度是顾客购后对产品/服务体验后的一种总体评价和情感反应[21]。具体在App使用环境下,当用户对App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程度越高,其对App能满足自己需求和期望的能力的评价就越高; 当感知有趣性和感知隐私程度越高,用户产生愉悦的情感反应也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8: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满意度。

H9: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满意度。

H10:感知有趣性正向影响满意度。

H11:感知隐私正向影响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4,22],顾客在使用产品/服务之后所产生的满意度,将影响其以后持续使用或再购买的意愿( An-derson和Sullivan,1993 )[23]。Cheng ( 2014) 在探讨质量因素是否是影响护理人员持续使用电子学习系统的前因时,发现用户对电子学习系统的满意度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24]。另外,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也发现用户实际使用产品/服务之后所产生的满意度确实是其持续使用意愿的决定因素[5,25,26 - 27]。因此,提出假设:

H12: 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

二、研究设计、方法与结果

( 一) 问卷设计

本文所使用的问卷主要来自于当前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文献,并根据行业及产品的差异对问卷进行了改进。问卷除被试性别、App每天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长等基本信息外,主体部分共8 大潜变量、59 个题项:( 1) App品质体验: 借鉴许丽玲等( 2013) 研究方法,将其视为高阶潜变量,以和谐关系、可靠性、特性、反应性、弹性和安全性作为其一阶变量,共计26 个题项; ( 2) 确认程度: 改编自许丽玲等( 2013)[25]的量表,并参考Bhattacherjee ( 2001 )[5]的量表,共计4 个题项;( 3) 感知有用性、感知有趣性、感知有趣性: 改编自Hassan ( 2014)[8]的量表,其中感知有用性还参考了许丽玲等( 2013)[25]的量表,使之符合App使用情景,3 大潜变量题项数分别为4、6、4 项;( 4) : 感知隐私: 改编自Roca ( 2009)[13]量表,共计题项4 个;( 5) 满意度: 改编自许丽玲等( 2013)[25]的量表,并参考Bhattacherjee ( 2001)[5]的量表,共计7 个题项;( 6) 持续使用意愿: 改编自Hassan ( 2014)[8]的量表,并参考Bhattacher-jee ( 2001)[5]的量表,共计4 个题项。本文问卷所有题项均采用7 点Likert量表形式,“1”表示对题项说法 “很不赞同”, “7”表示 “非常赞同”,数字越大,赞同态度越强烈。其中,感知隐私测量的是被试对App提供商不适当使用用户信息的感知,在分析数据时将其反向计分,作为对App提供商正确使用用户信息的感知。

( 二) 调查方法及样本

本文问卷调查于2015 年3 月20 日- 23 日进行,由武汉两所高校的老师作为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独立回答本问卷,并于周一( 2015 年3 月23 日) 回收,共计回收246 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合格问卷共计222 份。

( 三) 问卷评价

1. 问卷信度。本文采用SPSS21. 0 进行问卷题项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表2 所示,所有潜变量题项的Alpha值在0. 726 - 0. 900 之间,均大于0. 7,表明本问卷信度尚佳,获得的数据能反映被试的态度且达到本研究的要求。

2. 问卷效度。在内容效度方面,由于本文的量表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及其量表而设计,且咨询相关专家和App用户意见而修订,在内容效度上可认定为良好。在收敛效度方面,用AMOS17. 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 ,以期检验量表的效度。根据Hair等( 2010) 建议,收敛效度评价标准有三点,一是标准化因子载荷要大于0. 5,二是组合信度( CR) 要大于0. 7,三是平均变异萃取量( AVE) 要大于0. 5[28]。CFA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本文所有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在0. 672 -0. 882 之间, CR在0. 777 - 0. 919 之间, AVE在0. 538 - 0. 682 之间,这表明本文量表收敛效度较好。在判别效度方面,Hair等( 2010) 建议评价准则为各因子的AVE的算术平方根需大于该潜变量与其它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28]。由表3 可知本文量表各潜变量AVE开方后的值在0. 733 -0. 826 之间,大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 四) 模型拟合结果与假设检验

用AMOS17. 0 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拟合结果较为理想( 见表4) ,模型的标准化解如图2 所示。模型拟合结果还表明本文假设中除H5 和H11 外,其他的假设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 见表5) 。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本文有以下五个方面发现:

1. App品质体验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确认程度,App用户在体验后将从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商的反应性、提供商可靠性、App程序的弹性、操作特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得到确认程度结果,这为App营销者如何用户品质体验以及如何提升确认程度提供了启示。

2. 确认程度对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有趣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对感知隐私的影响并不显著。确认程度并没有正向影响感知隐私,可能的解释是被试对App提供商是否能适当使用信息无法简单地从体验中获得,因为信息收集到后提供商如何使用,被试根本无法知晓。

3. 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这表明App是否易用对是否有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款App首先必须让用户感觉容易上手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其是否有用。

注: 对角线为各潜变量AVE值的算术平方根; 非对角线为各潜变量的相关系数。

注:*p < 0. 05,**p < 0. 01,***p < 0. 001。

( 注:*p < 0. 05,**p < 0. 01,***p < 0. 001)

4.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有趣性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且感知易用性影响效应最强,感知有趣性最低,这表明感知易用性一直是用户最为关注的属性。感知隐私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可能原因是目前智能手机各种App推陈出新,让人们对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如果不使用App,不仅会给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会让被试在人群中感觉自己不够时尚。因此,即使感知隐私有被不适当使用的可能性,仍然不得不继续使用App,感知隐私并不能正向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5. 感知有用性、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其中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明显高于感知有用性。另外,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间接效应也低于直接效应,这表明用户体验后产生的总体满意度是持续使用意愿最为强烈的影响因素,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也有较强的直接效应。

(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文基于ECT理论构建了App品质体验、确认程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趣性、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关系模型,揭示了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前因和内在机制,补充和深化了当前App使用行为的理论研究。

2. 管理意义。本文的两大研究结论对App提供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发现App用户在体验之后进行绩效对比时主要基于可靠性等6 个方面,App提供商在设计时要重点突出自己App在这6 个方面的属性,尤其是可靠性和反应性要更为重视,使自己的产品/服务在这6 个方面具有独特性和竞争性,从而提升用户的正向不确定,最终带来用户的持续使用。第二,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感知易用性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感知有趣性,最后为感知有用性,满意度是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App营销者必须重视其产品/服务的易用性,因为没有易用性,用户是无法感知其他特征和属性的。

( 三)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持续使用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9例, 男36例, 女13例;年龄20~78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33例,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16例。

1.2 方法

生理盐水1000ml, 庆大霉素8万U, 糜蛋白酶1000U, 配成湿化液, 用输液泵调节输液器按照静脉输液方法排气后, 无菌剪刀剪掉头皮针头, 输液器末端与氧气管末端用胶布妥善同定, 将湿化与供氧合二为一插入气管套管, 调节滴速, 3~6滴/min匀速缓慢将液体持续滴入气管;也可根据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适当选用抗生素联合使用。

2结果

49例监护时间为7~58d, 平均18d;7例因非人工气道原因放弃治疗, 余42例未出现气道阻寒及肺部感染。2例合并有老年性慢支炎使用1周后痰液较前明显减少, 减少了吸痰次数。1例有肺部感染在使用1周的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抗生素使用后感染较前明显减轻。

3护理体会

持续湿化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能将湿化液准确、缓慢、均速而持续的滴入呼吸道, 湿化效能稳定, 大大地提高了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的发生和痰痂的形成及气道出血的发生机会,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缩短插管时间。减少了吸痰次数及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等危险因素, 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了住院时间及费用, 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气管切开后气道失去湿化作用, 造成分泌物干结, 排痰不畅, 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 易引起病原菌侵入。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 气管切开患者必须强调充分的湿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采用间断气管内直接滴药, 只能暂时湿化气管, 不能弥散至小气道;长时间超声雾化影响患者的氧气吸入, 引起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湿化液滴入有利于保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避免在气管口滴液及覆盖湿纱布等造成不安全因素。持续湿化液滴入产生较强的湿化作用, 操作方便, 不易污染[2]。

使用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液的滴入上与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滴药法相比较,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湿化液沿着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的内壁缓慢流入, 由于将湿化与供氧合二为一插入气管套管来改善呼吸情况, 使管道的护理得到了极大地简化; (2) 符合人体气道持续湿化要求:可使人工气道保持良好的持续湿化状态, 减低痰液黏稠度, 不易形成痰痂; (3) 气道分泌物引流通畅;减少了肺部感染发生的机会; (4) 保证湿化液总量及滴注速度的准确性:由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的全部过程, 可保证滴注液量准确、均匀, 并可根据痰液黏稠度与病室内相对湿度等因素随时调整滴注速度; (5) 可经常变换湿化位置, 使气管内壁得到均匀湿化, 防止局部痰液黏稠或痰痂形成。

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操作时, 有以下注意事项: (1) 持续湿化调节速度过快, 可导致加湿过度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因此患者宜取低坐卧位或半卧位; (2) 注意无菌操作, 湿化液、湿化装置每天更换1次, 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 (3) 密切观察监护情况, 患者有痰鸣、SpO2下降时应及时吸痰, 尽量减少因盲目吸痰而造成气道黏膜损伤; (4) 气管套管的表面需用两层消毒的湿纱布覆盖, 起到湿化气体及防止灰尘和异物坠入气道的作用, 并注意要保持纱布的湿度; (5) 应注意气道的湿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速度控制在4~8滴/min, 将湿化液匀速滴入呼吸道, 才能达到有效湿化的作用; (6) 注意观察气道湿化的效果, 及时调整湿化液滴入气道的量。

关键词:重症监护,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护理

参考文献

[1]史有惠.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理:综合版, 2011, 18 (5) :31.

上一篇:套种下一篇:产业地产与集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