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类错

2024-06-11

安氏Ⅱ类错(精选八篇)

安氏Ⅱ类错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2013年该院收治的16例安氏II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安氏II类错牙合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双侧第一磨牙远中尖对尖或者完全远中关系, 前牙覆盖≥5 mm, ANB≥5°) 。16例患者中男9例, 女7例;年龄12~14岁, 平均年龄12.7岁;上下颌牙列无明显拥挤且下前牙无严重唇倾, 所有患者为恒牙列, 无面部偏斜、不对称。所有患者颞下颌关节检查没有明显的异常。同时也没有外伤和矫正治疗史。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不拔牙矫治, 采用0. 0 2 2 英寸 (0.56 mm) 系统直丝弓托槽, 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后, 使用0. 018×0. 0 25英寸 (0.46×0. 6 4 mm) 不锈钢方丝完全纳入托槽, 下颌尖牙区“8”字结扎, 余牙列不与“8”字结扎。弓丝末端不回弯且保留1 mm弓丝, 下前牙区加5~10°冠舌向转矩, 以防止下前牙过度唇倾。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与下颌尖牙远中之间安装合适尺寸的Forsus推杆矫治器, 患者每四周复诊一次, 待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下颌尖牙与第一前磨牙间产生3 mm间隙后, 上下颌重换0. 018×0. 0 25英寸 (0.46×0. 6 4 mm) 不锈钢方丝且弓丝末端仍保留1 mm弓丝并更换合适尺寸的推杆以达到矫治效果。1当下颌尖牙与下颌第一前磨牙产生3 mm间隙, 且更换合适推杆后, 为防止下前牙过度前倾, 及时牵引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近中与下颌尖牙接触后“8”字结扎, 同法牵引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前磨牙接触后, 并“8”字结扎, 这时下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有少量间隙。2当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产生5 mm间隙时, 牵引第二前磨牙向远中与第一磨牙接触后“8”字结扎, 同法, 牵引第一前磨牙、尖牙, 并“8”字结扎。这时上前牙有少量散在间隙。停止使用Forsus矫治器改用II类牵引精细调整咬合, 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Forsus平均戴用时间为7. 5 个月。

1.2.2 MRI测量在正畸治疗前后, 均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全景片、头颅侧位片、MRI的拍摄。因该文重点研究颞下颌关节改变, 特重点测量MRI指标。MRI拍摄时, 患者处于平卧位, 上下颌牙列处于正常咬合状态, 根据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图像改变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MRI影像显示结果发现患者治疗后髁状突表面出现增生软骨表现。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矫治后注意观察患者髁状突表面增生情况、上下颌牙列咬合情况并做好记录, 以便后期分析、研究。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利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髁状突表面增生测量分析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 发现患者髁状突后上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现象, 同时能够从影像中看出患者的髁状突表面覆盖一层信号较强的清晰带。13岁左右的患者中, 增生发生情况最少为0.6 mm, 最长为1.4 mm, 左侧平均为0.95 mm, 右侧平均为0.93 mm。

2.2 治疗前后患者安氏II类错牙合情况

患者后牙中性关系, 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无双重牙合现象, 咬合稳定。见图1、图2。

2.3 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分析, 患者治疗后髁状突与关节窝、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髁状突与关节盘的关系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安氏II类错牙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美观, 给患者的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影响。功能矫正器是矫正此类牙齿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目的在于高位牵引使上前牙整体内收, 促进下颌生长。采用固定功能矫治器的下颌前移技术, 能够促进髁状突的生长发育, 同时能够促进软骨成骨和关节结构的改建。有关研究显示, 固定功能矫治器组与正常生长组相比, 矫治后生长效率和生长方向相同, 而达到生长发育高峰期结束后, 前者会引导更多的骨生成[1,2]。

该研究在临床上使用改良应用Forsus推杆矫治器进行安氏II类错牙合的矫正, 此矫正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颌骨增长, 改善患者侧貌。为临床安氏II类错牙合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髁状突是下颌骨中生长比较活跃的区域, 其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软骨, 这层软骨是髁状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改建的主要活跃区。Ruf等[3]研究发现, 治疗前后患者的髁状突没有出现显著的位置的变化, 但是骨质改建有所改变。功能矫治器在治疗的过程中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向前, 这时髁状突发生相应的旋转和移位。所以临床医师在利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矫治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患者上下颌的位置关系, 在相应的位置内建立治疗的目的。由于上下颌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 关节盘、髁状突的关节面联系相对比较紧密, 矫正后也要保持相稳定的位置关系。如关节结构不稳定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絮乱, 患者易出现关节疼痛和弹响等。患者在髁状突发生改建的同时, 也可能出现关节盘和关节窝的改建。从研究结果来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分析, 患者治疗前髁状突与关节窝、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研究结论与张勇等人[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中, 患者治疗后髁状突在关节窝中比治疗前偏前, 说明治疗后患者的关节盘和关节窝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同时也说明了治疗前后患者的髁状突与关节盘的改建与协调功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患者的咀嚼功能没有太大的影响。

Forsus常规使用时, 上下牙列完全结扎产生效果。在该研究中, 该研究主要采用下3~3的“8”字结扎, 充分的发挥了Forsus推杆矫治器的力学特点, 将上颌磨牙远移, 下前牙近中移动, 产生间隙后将上前磨牙尖牙依次向后结扎远移, 下前磨牙依次向前结扎近中移动, 行Ⅱ类牵引, 进一步改变上下咬合关系, 在Forsus矫正器放置期间压低上后牙和压低下前牙, 升高下后牙作用明显。从力的分析来看, 弹性杆的施力点在下牙列抗力中心的牙合方, 对下颌牙列施加了一个向前和向下的力, 尽管采取了措施, 但只是减缓了唇倾的发生, 而没有完全控制, 提示临床使用Forsus矫治器时应加大下前牙冠舌向转矩, 并注意加强下颌的支抗。改良应用forsus后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 从临床选择病例来说适应症病人会增加。同时9例患者随访两年未见明显复发。

综上所述, 改良后的Forsus推杆矫治器应用于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中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髁状突和关节盘, 保持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协调性, 而且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缩短治疗时间、保存正常牙列、改善侧貌、对患者的影响小等优点, 特别是对于低角、下颌后缩患者更加有利, 已经成为现代临床上应用比较认可的一种矫正技术。

摘要:目的 探讨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应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整群选取2011年—2013年该院收治的16例安氏Ⅱ类错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患者采用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应用实施治疗, 产生显著的牙性和骨性改变,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 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经过68个月的Forsus矫治器治疗, 发现患者髁状突后上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现象, 患者治疗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髁状突与关节盘的关系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改良应用后的Forsus推杆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中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 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髁状突和关节盘, 提高其建造适应性, 而且能有效保持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协调性。

关键词: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安氏Ⅱ类错

参考文献

[1]Kinzinger G, Kober C, Diedrich P.Topography and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during fixed functional orthopedic treatment-A magnetic resonance inaging study[J].J O rothop, 2007, 68 (2) :124-127.

[2]Rabie A, She TT, H.gg U.Function appliance therapy accelerates and enhances condylar growth[J].Am JO 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 123 (1) :40-48.

[3]Ruf, Pancherz H.Temporomandibular jiont remodeling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during Herbst treatment: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ephlometric radiograph in investigation[J].Am JO rthod, 1999, 115 (6) :607-618.

安氏Ⅱ类错 篇2

资料与方法

收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錯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1~13岁,平均11.8岁,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左手腕骨片。头侧片显示以下颌后缩为主,上颌基本正常或轻度前突。依左手腕骨片分生长高峰期和高峰后期各10例。

矫治器的应用:在下颌前伸至磨牙中性或偏近中关系时重建咬合,切牙一般打开2mm,上颌基托埋入螺旋扩大器,每周加力1圈,要求患者除进食和刷牙外全天戴用。当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时停止加力。当存在上侧切牙内倾干扰时,可在腭侧基托放置双曲舌簧,复诊时加力使之唇移。当下颌不能后退,磨牙为中性关系时调磨颌垫,保持颌板斜面关系,直至双尖牙有咬合接触。平均疗程7.8个月。

研究方法:将患者戴用Twinblock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图及头影测量,测量项目,见表1。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治疗结果变化进行t检验。

结果

Twinblock治疗后,两组SNB增大,Co-Go、Go-Gn、Co-Gn均增大,ANB、OJ、U1-SN减小,MP-FH基本无变化。两组相比,生长高峰期组ANB减小,SNB、Co-Go、Go-Gn、Co-Gn、面角增大较高峰后期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峰后期组L1-MP增大较高峰期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SNA、U1-SN、MP-FH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Twinblock对上下颌骨及牙齿的作用:Twinblock是一种功能矫治器,由苏格兰William Clark医生于1977年提出,上下颌垫咬合接触时成45°,通过斜面引导下颌功能性前移,改善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的不调,不影响下颌开口运动,能全天戴用,对支持骨产生持久的功能刺激,促进牙槽骨的改良生长[2]。两组戴用Twinblock后,20例患者磨牙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颌覆盖减小。SNA、MP-FH无明显变化,说明Twinblock对上颌骨作用较弱,不改变颌骨生长方向。Co-Go、Go-Gn、Co-Gn增大,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下颌骨向前生长,B点前移,ANB减小,面角增大,下颌后缩现象得到改善。U1-SN减小,说明上前牙内收,上唇突度减小,鼻唇角变大,前牙覆盖减小。L1-MP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变化,说明下前牙唇倾,对减小前牙覆盖有利。

两组对Twinblock的不同反应:功能矫治的最佳作用时间为生长迸发期前1~2年,女孩9~10岁,男孩12~13岁。多数患者在恒牙早期前来就诊,对于男孩或骨龄晚于牙龄的患者来说,处于功能矫治的最佳时机,对于女孩或骨龄早于牙龄的患者来说,可能已处于减速期。附表显示,代表下颌生长的头测值Co-Go、Go-Gn、Co-Gn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高峰期组下颌生长多,这也是多数研究以高峰前期或高峰期患者为样本的原因[3],有效的生长改良对面形的改善及矫治效果的稳定更有利。对高峰后期患者,颌骨仍有一定生长潜力可以利用,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与高峰期组相比,下前牙有明显唇倾。

综上所述,采用Twinblock治疗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在生长高峰期矫治可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侧貌,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高峰后期矫治有一定效果,但以牙性改变为主。

参考文献

1 TM.Graber,Thomas Rakosi,Alexandre G,Petrovic.Dentofacial Orthopedics with Functional Appliances[J].Second Edition St Louis Mosby,1997:268-271.

2 傅民魁,主编.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

3 王悦,李锦标,李洪发,等.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的软硬组织变化[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6,3:133-136.

安氏Ⅱ类错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安顺市5 所小学的895 例11 和12 岁儿童进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检查。检查按照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亚洲人群的标准完成。受检儿童中,将BMI≥23 的170 例儿童作为肥胖组;在剩余725 例BMI<23 的儿童中,随机抽取170 例作为正常组。

1.2 临床检查

对两组儿童进行骨密度和口呼吸检查。骨密度检查使用韩国Osteopro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定被检者右手桡骨远端,记录检测结果中的T值与Z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T值≥-1 为正常,T值-2.5~-1 为骨量减少,T值≤-2.5 为骨质疏松。Z值-1~1为正常,Z值≤-2 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根据T值与Z值共同判定结果,并统一记录结果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含骨质疏松)[1]。

口呼吸的检测使用德国Opthophos数字化头颅定位X线机,统一进行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拍摄,主要记录与上气道软、硬组织形态相关的参数。并使用Win Ceph 8.0 软件对图像进行扫描及定点处理,最终记录与上气道相关的6 个测量指标:后鼻棘- 咽顶点距离(posterior nasal spine-pharyngeal apex distance,PNS-R)、后鼻棘- 上咽壁点距离(posterior nasal spine-upper pharyngeal wall point distance,PNS-UPW)、软腭后- 软腭后咽壁距离(the soft palate soft palate after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distance,SPP-SPPW)、悬雍垂尖- 中咽壁点距离(tip-uvula pharyngeal wall distance,U-MPW)、 后气道间隙(posterior airway space,TB-TPPW)、会厌谷- 下咽壁点距离(epiglottis valley-hypopharyngeal wall distance,V-LPW)[2]。

1.3 问卷调查

对两组儿童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两套问卷由儿童和家长分别作答。调查问卷一分别由肥胖组和正常组儿童作答,内容主要涉及儿童饮食习惯及既往发生的口腔疾病。调查问卷二由肥胖组和正常组儿童的家长作答,内容主要涉及儿童夜间睡眠是否有口呼吸表现,以及鼻腔和扁桃体疾病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首先对肥胖组合正常组的儿童的性别、骨量是否减少、上气道参数测量等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 χ2检验对两组的性别、骨量减少进行比较。然后对两组的饮食、睡眠习惯及口鼻腔疾病因素等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0.05,排除标准为0.10,探讨去除混杂因素后,与儿童肥胖相关的饮食睡眠习惯及口鼻腔疾病因素进行比较,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单因素分析

肥胖组170 例中,男性89 例(52.4%),女性81(47.6%)例;正常组170 例中,男性97 例(57.1%),女性73 例(42.9%),两组儿童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P =0.380)。

肥胖组骨量减少(含骨质疏松)121 例(71.17%),明显多于正常组的73 例(4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P =0.000)。

肥胖组6 项指标测量值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饮食、睡眠习惯及口鼻腔疾病的多因素分析

如表2 所示,对两组饮食、睡眠习惯及口鼻腔疾病因素等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 α=0.05,排除标准为0.10,探讨去除混杂因素后,与儿童肥胖相关的饮食、睡眠习惯及口鼻腔疾病因素进行分析。因变量为是否肥胖(肥胖=1,正常=0),自变量为饮食对甜食偏好、幼儿时期含奶瓶睡觉或含糖睡觉习惯、食用甜食后无漱口习惯、有虫牙既往史、有牙痛既往史、有缺牙既往史、喜爱甜份高饮料、喜爱零食以甜食为主、睡眠时有口呼吸习惯、有鼻炎既往史、有鼻甲肥大、有扁桃体肥大、有鼻中隔偏曲、有鼻窦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n=170,±s)

从各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来看,饮食对甜食偏好、幼儿时期含奶瓶睡觉或含糖睡觉习惯、食用甜食后无漱口习惯、有虫牙既往史、有牙痛既往史、有缺牙既往史、喜爱甜份高饮料、睡眠时有口呼吸习惯等因素都在5%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该变量对肥胖有显著影响(P <0.05)。喜爱零食以甜食为主,有鼻炎既往史,有鼻甲肥大,有鼻中隔偏曲,有扁桃体肥大,有鼻窦炎等该因素未能在5%的水平通过检验,说明该变量对肥胖无显著影响(P >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因素对骨密度有明显影响,导致骨量减少[3]。肥胖常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和异常,继而引起骨代谢改变,使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加,引起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4,5]。

另外,本研究中使用的后鼻棘- 咽顶点距离、后鼻棘- 上咽壁点距离、软腭后- 软腭后咽壁距离、悬雍垂尖- 中咽壁点距离、后气道间隙及会厌谷- 下咽壁点距离为检测上气道软硬组织解剖形态的常用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因素对上气道有影响,肥胖组上气道参数值减小,即上气道相对狭窄[6]。

最后,从各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来看问卷调查结果,饮食、睡眠习惯及口腔牙体等因素都在5%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该变量对肥胖有显著影响(P <0.05)。鼻咽腔疾病等因素未在5%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该变量对肥胖没有显著影响(P >0.05)。

综上所述,肥胖因素可导致骨量减少[7],其可影响牙量与骨量的正常比值[8]。肥胖因素也会引起上气道相对狭窄,导致口呼吸习惯产生几率增加[9]。肥胖因素的产生还与甜食呈正相关,龋病既往史发生率相对高,增加牙体早失几率[10]。而牙量与骨量不调,口呼吸及牙体早失都是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发生的常见直接相关原因[11]。本研究推测,肥胖因素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存在间接相关性。因此,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预防中,对儿童家长的教育非常重要,要让家长知道该因素的相关性,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控制和预防肥胖。

参考文献

[1]王春萍,修桂英.健康人群骨密度测定及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16-117.

[2]朱敏.张口呼吸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7):8-9.

[3]郭斌.正常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0.

[4]杜兴旭,崔冉,曹艳华.体脂分布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0):2446-2449.

[5]万燕萍,徐仁应,阮奕,等.儿童肥胖与脂质代谢紊乱[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3):143-147.

[6]袁海波.肥胖青少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上气道塌陷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余洁,熊丰,朱岷,等.不同类型肥胖儿童代谢紊乱的特点[J].解放军医学志,2010,35(1):101-103.

[8]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程燕,张湘燕,叶显伟.肥胖、上气道形态及颅面结构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贵州医药杂志,2010,34(2):103-107.

[10]朱宗银.正畸儿童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09,7(1):183-184.

安氏Ⅱ类错 篇4

1病例资料

1.1病例一

男, 42岁。于2012年8月来我科就诊。常规拍摄X片, 曲面断层片可见患者牙齿尤其前牙的牙周情况较差, 测量头颅侧位片显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ANB -6°) , 下颌骨发育过度, 低角。牙及牙槽:上前牙唇倾, 下前牙舌倾。软组织:上下唇均在E线后。口内检查 (图1) , 牙列完整, 双侧磨牙、尖牙为近中关系, 前牙反覆牙合反覆盖严重, 上下前牙散在间隙明显, 下颌中线右偏1mm, 全口存在严重磨耗, 开口度开口型正常, 双侧颞下颌关节检查无异常。诊断: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间隙。

由于患者矫正时的年龄较大, 要求使用隐形矫治器。初诊时嘱患者进行牙周治疗。患者签署隐形矫治的知情同意书, 取硅橡胶模型。收到加工方的矫治过程计算机三维模拟 (从中可以看到矫治过程动态演示、矫治步骤) , 医生患者对矫治计划, 矫治效果模拟认可后加工矫治器。

矫治目标:1排齐整平牙列。2关闭散隙, 纠正前牙反牙合, 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3协调侧貌。

矫治计划:.1试不拔牙矫治;2配戴隐形矫治器;3排齐整平牙列, 关闭散隙, 纠正前牙反牙合, 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4.反牙合解除过程需在下颌第一磨牙牙合面粘结树脂垫, 便于打开咬牙合, 纠正反牙合, 配合Ⅲ类牵引。

矫治过程:1下颌34, 43, 44颊面及36, 46牙合面酸蚀, 粘结附件, 佩戴第二步矫治器, 带走1~6步矫治器。2患者6步后复诊, 可见下颌间隙缩小, 前牙对刃, 患者带走7~11步。3患者11步后复诊, 前牙有浅的覆牙合覆盖, 后牙开牙合无咬牙合, 上中切牙间隙约0.5mm。拍治疗中, 取模型, 反馈治疗情况。4戴至17步时粘下颌尖牙, 上颌第一磨牙舌侧扣, 挂Ⅲ类牵引。5大约一年半时矫治基本完成 (图2) , 上下牙列基本排齐, 中线齐, 前牙反覆牙合反覆盖得到解除, 进行后期精细调整之后佩戴保持器。牙周情况控制良好。

1.2病例二

女, 19岁, 凸面型, 上下颌前突。上下前牙唇倾, 覆牙合、覆盖浅, 上下前牙散隙。尖牙中性, 磨牙近中。曲面断层片可见上下第三磨牙, 测量头颅侧位片显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 (ANB 2°) , 低角。上下前牙均唇倾。诊断:安氏Ⅲ类牙合、骨型Ⅰ类错牙合畸形;前牙间隙。

矫治目标:排齐牙列, 内收上下前牙, 关闭散隙, 协调咬牙合关系。方案:1试不拔牙矫治;2戴隐形矫治器;3排齐整平牙列, 关闭前牙间隙, 内收上下前牙, 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经过一年时间的矫治完成, 患者基本满意。

2讨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作为一种可摘式矫治器, 其效果依赖于患者的配合, 治疗前要与患者很好地沟通, 更适合成年人。这和固定矫治是一致的, 是良好矫治结果必不可少的[3]。以上两个病例说明隐形矫治器配合Ⅲ牵引能够很好的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参考文献

[1]Boyd RL, M iller RJ, V laskalic V.The invisalign syste m in a-dult orthodontics:M ild crowding and space closure cases[J].J Clin O rthod, 2000, (34) :203.

[2]M iller RJ, Derakhshan M.Three-di mensional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range of orthodontic treat ment with esthetic and removable aligners[J].W orld JOrthod, 2004, 5 (3) :242.

安氏Ⅱ类错 篇5

对于骨性安氏Ⅲ类错, 虽然大多数学者提倡早期矫治, 并且是越早越好, 利用患者的生长潜力, 促使发育不足的上颌向前生长, 抑制下颌向前发育或改变下颌的生长方向[3]。但临床上我们发现往往是在恒牙期乃至成人才来矫治, 或乳牙期替牙期矫治后复发又来矫治, 患者又不愿手术治疗, 对于此类患者, 只能采用固定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手术与否应从骨骼不调的严重程度, 软组织侧貌, 关系与咬功能及患者的主观意愿等方面考虑, 一般认为骨性安氏Ⅲ类错非手术矫治的ANB角不小于-4°, T-MP角不小于83°。

本文对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运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观察其疗效, 为临床医师确定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58例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病例, 男30例, 女28例, 13岁~28岁34例, 18岁以上24例。骨性安氏Ⅲ类前牙反, -4°<ANB≤0°, 轻、中度凹面型, 近中磨牙关系, 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直丝弓或多曲方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 配合Ⅲ类颌面牵引, 治疗前后, 测量ANB角及对比观察面形。

2 结果

58例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发现Ⅲ类凹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ANB角相对平均增大1.2°, 通过唇倾上前牙, 舌倾下前牙, 以上下前牙来补偿颌骨的畸形, 使面形容貌得到改观。

3 讨论

一般认为, 对于骨性Ⅲ类牙畸形的矫治, 可以早期通过生长改形治疗, 利用患者的生长潜力, 促使发育不足的上颌向前生长, 抑制下颌向前发育或改变其生长方向。但这些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替牙期甚至乳牙期的患者, 不宜用于恒牙期患者, 尤其是生长发育基本完成者, 后者常被视为手术适应证;虽然目前文献证实成人患者中仍可发生少许生长发育[4], 但不少患者及家属不接受手术治疗, 因此有学者尝试用非手术手段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结果表明, 非手术治疗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的机制, 主要是牙齿的代偿移动, 骨组织的变化有限。由于是恒牙期的骨性错, 生长发育期个体正畸治疗加矫形治疗可改变的范围不大, 大多靠牙齿的代偿移动来改变Ⅲ类骨面形, 从前牙移动方面, 由于有唇肌张力的限制, 正畸牙移动只能使上切牙前移2 mm, 下前牙因舌侧皮质骨板的限制, 正畸牙移动可使下切牙内收3 mm[4]。因此对于轻、中度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 (ANB角>-4°) 运用非手术正畸治疗, 通过牙齿的代偿来补偿骨骼畸形达到矫治的目的。且效果良好, 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畸形要想改善面部美观, 仍需通过口腔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单方面的掩饰治疗在Ⅲ类错的矫治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小, 因为虽然可通过内收下切牙移动上前牙的方法来改变反覆盖, 但会使颏部显得更加突出, 故掩饰疗法仅限于轻、中度Ⅲ类错。

摘要:目的 探讨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非手术矫治的疗效。方法 选择58例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 男30例, 女28例, 13岁18岁34例。18岁以上24例, 近中磨牙关系, 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 凹面面型, -4°<ANB角<0°, 应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观察面型及ANB角前后对比。结果 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行非手术矫治, 面形明显改观, ANB角相对增大1.2°。结论 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非手术矫治, 利用牙齿的补偿, 能够很好地改变面形, 改变磨牙关系, 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 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恒牙,骨性安氏Ⅲ类错,正畸,非手术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3-244.

[2]林久祥.现代口腔正畸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425-426.

[3]傅民魁, 林久祥.口腔正畸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239-242.

安氏Ⅱ类错 篇6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于本院牙科就诊的患者54例, 其中男25例, 女29例, 年龄14~27岁, 平均年龄 (17.6±3.1) 岁, 平均治疗时间 (21.4±3.6) 月, 拥挤度上颌 (7.3±2.8) mm, 下颌 (6.6±2.5) mm。纳入条件: (1) 所有患者均为安氏I类错颌畸形; (2) 治疗前所有患者无任何恒牙缺失或先天缺牙, 均为完整恒牙列; (3)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正畸治疗, 拔除四个第一尖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正器进行矫治。

1.2模型测量

使用双脚规和直尺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记存模型的牙弓宽度, 精确到0.01。牙弓前段宽度用两尖牙唇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牙弓后段宽度用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的颊侧外形高点之间的距离表示。采用尖牙和磨牙的唇颊面的最突点作为测量的边界而不是传统的牙尖, 可以避免因牙尖磨耗而造成不能准确确定牙尖位置[2]。所有模型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 数据由作者亲自测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测量结果以 (±s) 表示, 用χ2检验来判定矫治前后在牙弓前、后段宽度上的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矫治前, 患者上颌牙弓前段宽度 (上颌3-3) 为 (39.64±1.72) mm, 牙弓后段宽度 (上颌6-6) 为 (46.21±2.44) 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 (下颌3-3) 为 (32.91±2.12) mm, 牙弓后段宽度 (下颌6-6) 为 (42.21±2.14) mm。矫治后, 患者上颌牙弓前段宽度 (上颌3-3) 为 (42.31±2.13) mm, 牙弓后段宽度 (上颌6-6) 为 (47.38±2.49) 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 (下颌3-3) 为 (35.03±2.07) mm, 牙弓后段宽度 (下颌6-6) 为 (41.73±2.35) mm。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增加,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稍有增加, 后段宽度稍微减小,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牙列中度拥挤错颌的病例, 拔牙矫治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正畸方法之一。尖牙牙根较其他牙齿的牙根长, 是维持口角丰满的关键牙齿, 部分病例反映在拔牙矫治后出现“瘦脸”现象, 即因牙弓宽度不足导致的面部形态不美观。但许多相关研究表明[3], 由于拔牙后尖牙会向远中移动至拔牙间隙处, 矫治后牙弓宽度并不会发生缩窄反而出现一定的增加。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 拔牙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67 mm,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12 mm, 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增加1.17 mm, 下颌牙弓后段宽度减少0.48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面部形态上看, 拔牙矫治后更为丰满。

综上所述, 安氏I类错颌畸形在拔牙矫治后能有效恢复牙弓宽度, 同时面部形态也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林有籁, 刘月华, 曾韶华, 等.正畸治疗对错殆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8 (3) :78-81.

[2]孙琪殷, 邓利琴, 翟佳羽, 等.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影响的研究.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 (10) :442-444.

安氏Ⅱ类错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安氏Ⅲ类错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2~21岁,平均年龄(16.78±1.24)岁,所有患者均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病例临床表现:磨牙近中关系,凹面型侧貌,牙列明显拥挤,前牙对刃或反覆盖大、反覆。

1.2 方法

17例患者,1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3例拔除2颗下颌第一双尖牙,2例拔除4颗第二双尖牙,2例拔除2颗下颌第二双尖牙。9例拔除2颗上颌第二双尖牙和2颗下颌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支抗要求的不同,分别采用Nance弓、口外弓、横腭杆和Ⅲ类牵引。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侧位片由同一放射科大夫拍摄,患者取自然头位。由同一人进行头影图的描绘和测量。头影测量项目: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交角(U1-NA);下中切牙切缘至NB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凹面型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为中性,完全近中关系,前牙覆盖、覆关系正常,尖牙呈中性关系,牙齿尖窝关系良好。矫治时间17~30个月,平均23.24个月。X线头影测量治疗后SNA、ANB、U1–NA及SN–MP增大,SNB、L1–NB及U1-L1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安氏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与其他类型的错治疗相比更为复杂性[3],对于安氏Ⅲ类错,及早进行正确的治疗,是预防畸形向严重趋势发展的有效手段[4],导致安氏Ⅲ类错畸形病因较为复杂,创伤、疾病、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异常、激素水平失调、长期慢性扁桃体炎和经常咬上唇都是导致安氏类错畸形的危险因素[5]。有研究表明,大约12%的安氏Ⅲ类错患者需要正畸治疗。采用正畸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时机判断必须准确,最好待生长发育高峰期完成后再进行正畸治疗。

直丝弓矫治技术是运用较为普遍的高效能矫治技术,对Ⅲ类错的矫治需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横腭杆或高位牵引口外唇弓对抗,保护下颌后牙支抗、消耗上颌后牙支抗,有利于近中磨牙关系矫正为中性,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改善面型以及磨牙关系,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以Andrews正常六项标准为理论依据,以方丝弓矫治技术为基础,在正畸托槽中预制三个序列弯曲,并将方丝弓矫治技术加以改进,从而简化治疗步骤,缩短矫治疗程,提高临床正畸效果[6]。OPA-K直丝弓矫治器是结合东方人的面结构特征及矫治力学特点研究开发的,因此较其他直丝弓矫治器更加适合黄种人的正畸治疗。

本研究通过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类错,治疗前后头影测量主要改变为:SNA平均增加2.1,SNB平均减少0.9,ANB平均增加3.4,U1-NA平均增加4.3,矫治时间为17~30个月。X线头影测量治疗后SNA、ANB、U1–NA及SN–MP增大,SNB、L1–NB及U1-L1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矫治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促进覆盖和磨牙关系改善。通过增加上颌突度从而有效改善类错患者的凹面型侧貌。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凹面型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为中性,完全近中关系,前牙覆盖、覆关系正常,尖牙呈中性关系,牙齿尖窝关系良好。

综上所述,OPA-K直丝弓矫治器具有良好适应性,通过应用该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OPA-K直丝弓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安氏Ⅲ类错患者17例,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凹面型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为中性,完全近中关系,前牙覆盖、覆关系正常,尖牙呈中性关系,牙齿尖窝关系良好。矫治时间1730个月,平均23.24个月。X线头影测量治疗后SNA、ANB、U1–NA及SN–MP增大,SNB、L1–NB及U1-L1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OPA-K直丝弓矫治器,安氏Ⅲ类错,头影测量

参考文献

[1]钱玉芬.安氏Ⅲ类错畸形的矫治[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4):212-214.

[2]郑敏谦,张端强.安氏Ⅲ类错临床矫治研究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3):112-113.

[3]刘宁,周嫣.恒牙期安氏Ⅲ类错的诊断及治疗[J].华夏医学,2008,21(2):407-409.

[4]贺红.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4):205-207.

[5]陈允嘉,王豫蓉.安氏Ⅲ类错畸形的致病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3):258-259.

安氏Ⅱ类错 篇8

1.1 一般资料

选择替牙期功能性一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8~13岁,直面型或凹面型,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合,下颌能有不同程度的后退。X线头影测量显示Ⅲ类骨面型。

1.2 材料

选择昆医附一院口腔正畸科研制的第3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矩形磁块,规格7mm×5mm×3mm,充磁方向在5mm边长方向上;加力磁片规格7mm×3mm×1mm,充磁方向在1mm边长方向上。

1.3 矫治器的制作

分别制作上下颌双阻板活动矫治器,先将磁块包埋于下颌阻板近中游离端,让患者先戴下治器1周,打开前牙反合锁结关系,多数患者下颌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后退。此时,将另外两磁块以异性相吸的原理分别放在下颌两磁块的近中面,在对应的上颌阻板位置放上软自凝树脂,让患者自然咬合,当树脂开始凝固时,分别取下上下颌矫治器,如果磁块已粘在上颌矫治器上,立即撬下,上颌阻板处即有一磁块阴摸,将磁块近远中极对调方向后再粘在阴摸上,这样上下阻板对应磁块的作用面即成同极相斥,在患者咬合时相斥的作用力即可推上颌向前,推下颌向下。

1.4 矫治方法

上下颌矫治器全天佩戴,进食时可以只戴下颌不戴上颌,2~3周复诊一次、当上下磁块间距>1.0mm时可以加力,加力时只需在上颌磁块作用面以异性相吸的原理贴上加力磁片即可。

2 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后均有面型改善,前牙反合解除,磨牙I类关系,SNA角增大,SNB角减小,ANB角增大,平均疗程7个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见表1。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11岁,替牙期,上尖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正在萌出,凹面型,安氏Ⅲ类错合前牙反合,磨牙近中关系,上前牙轻度拥挤,下前牙舌向代偿性倾斜,SNA角78.5°、SNB角81.0°、ANB角一2.5°。使用双阻板磁力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时间6个月,保持2个月,矫治结束时患者面型改善,前牙反合解除,磨牙中性关系。SNA角81.0°、SNB角80°、ANB角1°。

4 讨论

4.1安氏Ⅲ类错合是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过度或二者兼而有之,在生长发育期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将会逐渐加重, 因此应早期矫治。

4.2双阻板磁力矫治器是互为支抗的颌间矫治力,在刺激上颌骨向前生长发育的同时,可使下颌后退或抑制下颌生长。

4.3磁力矫治器上下磁块间距为零时,相斥力为950g,磁块间距在0.5~1.0mm时斥力为400~650g,磁块间距在1.0mm以上时斥力降至250~300g以下[1]。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磁块间距控制矫治力的大小,使用灵活方便。刺激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的矫治力一般为每侧500g左右[2],因此将上下磁块间距控制在0.5~1.0mm之间较为合适。

4.4磁力矫治器对固位要求较低,特别适用于替牙期固位较差的患者。

4.5磁力矫治器无口外装置,患者易合作。因此,使用磁力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功能性一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例替牙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前牙反合患者。使用磁力矫治器进行矫治,并作头影测量分析及面型分析。结果经治患者面型改善,前牙反合解除,磨牙Ⅰ类关系,效果满意。结论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患者易合作。

关键词:磁力矫治器,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

参考文献

[1]徐芸,胡江天,李璞,等.双阻板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AngleⅢ类错合[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21-125.

上一篇:苗木花卉产业下一篇:女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