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级静脉炎

2024-06-12

Ⅱ级静脉炎(精选七篇)

Ⅱ级静脉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关于Ⅱ、Ⅲ级药物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2) 排除对消炎止痛膏和 (或) 金黄散成分过敏者或过敏体质患者; (3)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4) 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及不合作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32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6例。观察组中, 男性30例, 女性36例;年龄 (53.0±7.5) 岁;Ⅱ级药物性静脉炎22例, Ⅲ级44例。对照组中, 男性45例, 女性21例;年龄 (52.5±7.0) 岁;Ⅱ级药物性静脉炎25例, Ⅲ级4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性静脉炎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沿静脉炎走向外涂50%硫酸镁湿敷, 保持纱布湿润, 以不滴水为宜, 每次30min, 每日2次, 7d为一疗程。

1.2.2 观察组

取消炎止痛膏及自制金黄膏适量, 用凡士林调成糊状, 均匀地涂于静脉炎走向, 厚约1mm, 外覆棉纸, 每日换药一次, 7d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病情改善。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标准制定疗效判断标准, 分为: (1) 治愈:敷药3 d, 局部红、肿、胀、痛完全消失, 血管弹性恢复; (2) 显效:治疗1周, 局部红、肿、胀消退面积≥80%, 疼痛消失; (3) 有效:治疗1周, 局部红、肿、胀消退面积<80%, 疼痛减轻, 条索变软; (4) 无效:治疗1周, 症状无明显改善, 静脉呈条索状、塌陷或变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有效率、无效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之间显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药物性静脉炎时, 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组织细胞溶解, 溶酶体破裂, 释放化学介质, 血管痉挛,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血管炎症性损伤。导致药物性静脉炎的常见因素包括:药液的p H值及可滴定酸度、渗透压,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药物的输注速度, 药物剂量, 药液的温度等[3]。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药物性静脉炎, 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用药, 抬高患肢, 可给予封闭疗法, 但以外敷最为常用, 如硫酸镁、酒精、多种膏剂。

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即使用50%硫酸镁湿敷, 取其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和止痛的作用。观察组所选用的消炎止痛膏的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薄荷、白芷、冰片等, 具有较强的抗菌、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而金黄散出自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 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甘草、白芷、天花粉等组成, 具有消炎、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疏通气血等作用[4]。两种膏剂合用, 更具有协同高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与文献[4,5]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可见消炎止痛膏联合金黄散外敷治疗Ⅱ、Ⅲ级药物性静脉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迅速改善了临床症状, 消除了疼痛,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可能是治疗Ⅱ、Ⅲ级药物性静脉炎的比较优化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焦平利, 王爱霞.赛肤润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9) :69-70.

[2]赵琳.硫酸镁湿敷预防甘露醇静滴所致静脉炎34例[J].山东医药, 2006, 46 (23) :59.

[3]张春燕, 顾健.输液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 (5) :363-366.

[4]王建化.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8, 25 (8) :766-767.

Ⅱ级静脉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术前经CT检查均确诊为结石性胆囊炎,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气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9~66岁, 平均 (42.6±1.8) 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6~71岁, 平均 (43.1±1.5) 岁。研究组4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0~69岁, 平均 (42.8±1.6) 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禁食8 h, 禁水4 h, 术前30 min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海俄辛30 mg、苯巴比妥钠0.1 g, 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和脑电双频谱, 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喉罩, 男性患者采用4~5号食管引流型喉罩, 女性患者采用3~4号食管引流型喉罩[2]。面罩吸纯氧5 min后开始进行麻醉诱导, 吸入0.5%的七氟烷, 然后逐渐加大吸入浓度, 直到3%为止, 待患者的脑电双频谱下降至60以下, 下颔松弛后置入喉罩, 采用听诊方法确定喉罩在正确的位置后, 改用机械正压通气, 持续麻醉继续吸入0.5%~3%的七氟烷, 使患者的脑电双频谱维持在40~60之间, 手术结束后待患者的潮气量恢复正常, 呼唤能睁开双眼后拔除喉罩, 待神志定向力完全恢复后再送回病房[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4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同样禁水4 h, 禁食8 h, 术前30 min同样给予肌肉注射海俄辛30 mg、苯巴比妥钠0.1 g, 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和脑电双频谱。男性患者采用4~5号食管引流型喉罩, 女性患者采用3~4号食管引流型喉罩, 面罩吸纯氧5 min后开始进行麻醉诱导,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 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 采用听诊方法确定喉罩在正确的位置后, 改用机械正压通气, 持续麻醉继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5μg/kg, 手术结束后待患者潮气量恢复正常, 呼唤能睁开双眼后拔除喉罩, 待神志定向力完全恢复后送回病房。

1.2.3 研究组

研究组40例患者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相同。术前禁食8 h, 禁水4 h, 术前30 min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海俄辛30 mg、苯巴比妥钠0.1 g, 麻醉诱导时吸入七氟烷, 浓度从0.5%逐渐加大到3%, 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 待患者的脑电双频谱下降至60以下, 下颔松弛后置入喉罩, 用听诊法确定喉罩在正确的位置后改用机械正压通气。麻醉维持继续泵入丙泊酚3~8 mg/kg, 并间断给予阿曲库胺0.5 mg/kg。手术结束后患者的潮气量恢复正常, 呼唤能睁开眼后拔除喉罩, 神志定向力完全恢复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诱导后、置入喉管后、手术开始和拔除喉罩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能够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OAAS评分达到5级时间。患者手术结束后意识状态恢复情况采用OAAS评分进行评价, OAAS评分0级患者对捏斜方肌无反应, 1级为患者对轻度摇晃无反应, 2级为对轻度摇晃肩膀和头部有反应, 3级为大声呼唤和反复呼唤有反应, 4级为对正常声音呼唤反应迟钝、冷淡, 5级为对正常声音护患反应迅速、完全清醒[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各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诱导后, 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手术开始前已基本恢复到诱导前水平, 而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中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仍低于诱导前, 且较研究组麻醉前及对应点比较水平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表2。

2.2 三组患者苏醒过程中各项指标时间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后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OAAS评分达到5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OAAS评分达到5级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 该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也在逐渐缩短, 因此对麻醉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6]。近年来临床实践发现, “超短效”全麻药物的使用可控性逐渐增强, 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逐渐减小,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7]。临床上常用的“超短效”全麻药物主要有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烷等。

mm Hg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观察组比较, P<0.05

次/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观察组比较, P<0.05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观察组比较, P<0.05

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镇痛效能强、清除快、无蓄积、适合靶控输注给药、对患者麻醉苏醒影响较小等特点, 可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对麻醉苏醒的影响[8]。七氟烷在临床应用中, 对患者气道产生的刺激性较小, 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麻醉诱导、苏醒迅速, 低浓度使用对患者血液动力学产生的影响较小, 对心率无明显影响, 麻醉维持非常平稳。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 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连续输注血液浓度稳定、体内无蓄积、毒性小和恢复迅速等特点, 适用于靶控输注[9,10]。

笔者所在医院本次针对几种不同静脉麻醉方式对行择期腹腔镜胆囊炎切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麻醉诱导后至患者苏醒后之间各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 术后苏醒过程中各个指标的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和观察组, 该研究结果说明, 联合使用阿曲库胺、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烷对ASAⅠ~Ⅱ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 可有效提高麻醉诱导的平稳度, 缩短术后清醒时间, 是一种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的麻醉方式,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国庆.喉罩通气用于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18-19.

[2]马芳远, 朱秀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上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491-492.

[3]邱耀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7) :1900-1901.

[4]林树勇, 程碧珍, 庄少惠, 等.两种静脉给药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比较[J].当代医学, 2012, 18 (18) :31-32.

[5]苏鹏涛, 张玉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上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9 (34) :88.

[6]王乐, 杨平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0) :73.

[7]李正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进行静脉全麻的麻醉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2) :209-210.

[8]吴世健, 关鑫, 兰轲, 等.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0) :2591-2592.

[9]莫伟波, 陆彬堂, 黎必万, 等.两种麻醉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09, 31 (9) :1273-1275.

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检测的探讨 篇3

关键词: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碘化钾法,微生物法

0 引言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LAIs)历来被世界各个微生物学会所关注。消除LAIs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合格的生物安全柜内完成试验研究。生物安全柜是处理危险性微生物时所用的人员防护装置[1]。根据结构设计、防护对象、保护程度的不同,生物安全柜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2]。Ⅱ级生物安全柜既能有效防止操作人员感染实验过程中散逸的危险性生物气溶胶,又能使实验样品和实验环境不受污染,目前使用较广泛[3]。为了验证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性能,探讨更好的检测方法本文做了如下研究。

1 人员防护检测的相关研究

人员防护检测有沉降法、微生物法、碘化钾法。沉降法由于易漏检小于5μm微生物粒子,并且操作不便,现基本不用[4]。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大部分采用微生物法,虽然不会漏检微生物粒子,但耗时较长且易污染实验环境的问题还未解决。2013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YY 0569—2011《Ⅱ级生物安全柜》[5]正式实施,其中新增加了一种快速检测方法——碘化钾法(KI-Discus)。它通过计算开放工作台碘化钾微粒传递指数与安全柜内部碘化钾微粒传递指数的比值(称为防护因子Apf)来衡量柜体对操作者的防护能力。合格的Ⅱ级生物安全柜Apf指数必须高过1×105,也就是从安全柜中逃逸的微粒比例需要低于万分之一[6]。本实验应用碘化钾法检测10台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性能,并与微生物法对照分析。所使用仪器分别为瑞典奥利科公司生产的海迪型检测仪(碘化钾法)和青岛众瑞公司生产的ZR-1012型检测仪(微生物法)。

2 碘化钾法人员防护检测

2.1 检测原理

碘化钾法人员防护检测仪主要由气溶胶发生器、压缩机和气体采样器构成。其原理是通过雾化碘化钾溶液来模拟气溶胶,在压缩机作用下安全柜外的4个气体采样器产生向心力,使悬浮的碘化钾微粒随流动空气高速穿过采样器。当气流与采样器内过滤膜表面相遇时,其中的碘化钾微粒由于惯性作用撞击到过滤膜上,从而被采样器采集。采集完成后,取出4个采样器内的过滤膜放到氯化钯溶液中,经反应后碘化钾微粒会在膜上变成清晰可辨的棕色斑点,再分别记录4张膜上的斑点数量。

防护因子计算公式:

式中,3.1×107是由液滴尺寸、采样流量和涡流盘转速导出的一个常数;V是气溶胶发生器发散碘化钾溶液的体积(ml);F是采样流量(L/min);n是每张过滤膜上的斑点数。根据YY 0569—2011《Ⅱ级生物安全柜》行业标准要求,在实际检测中V=20 m L,F=100 L/min,最终公式简化为Apf=6.2×106/n,只要代入斑点数量,就能得出防护因子Apf的值。一台人员防护性能检测合格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其防护因子Apf应大于1×105,因此所测的斑点数n必须小于62个[7]。

2.2 检测步骤

(1)检查生物安全柜外观是否完好,控制、报警及联锁功能是否正常。制备15 g/L碘化钾的乙醇溶液和1.0 g/L氯化钯的0.1 mol/L盐酸溶液。校准检测仪气体采样器的吸入气流流量为100 L/min。

(2)根据图1所示,安装固定检测仪的附件。干扰圆筒放在安全柜工作区域侧壁之间的中部,一端伸入到安全柜内部紧贴安全柜后壁,另一端伸出安全柜至少250 mm,圆筒下沿距安全柜工作台面65~75 mm。气溶胶发生器位于安全柜中间,其涡流盘盘心在圆筒上方正对干扰圆筒的中心,涡流盘的前沿位于前部开口平面之后100 mm。调节发生器高度至涡流盘与前部开口顶沿水平。主机支架上的4个气体采样器放到安全柜前方中间部位,使采样器的进气口距安全柜前部开口平面150~160 mm。其中2个采样器的进气口与圆筒顶部水平,在前部开口中线两侧各距中线150 mm;另外2个采样器的进气口与前窗底沿平齐,在前部开口中线两侧各距中线150 mm。这4个气体采样器上都需要安装1块过滤膜(4块过滤膜分别以X、X1、Y、Y1标记)。

(3)对环境本底进行检测。用手动方式启动检测仪的压缩机,让其运行10 mm,在这段时间内绝不能启动气溶胶发生器。如果在10 mm的测试中,任何一个气体采样器过滤膜上的碘化钾棕色斑点数超过5个,都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必须清洁测试区域,直到本底值合格再进行人员防护检测。

(4)开始人员防护检测,选择生物安全柜流入气流流速和下降气流流速为标称值,在此状态下正常运行30 min以上。按下检测仪主机上的自动开关,数字计时器、气溶胶发生器和压缩机将同时启动。15 s以后,控制面板会显示发生器涡流盘的转速达到正确速率(28 000 r/min)。此时,蠕动泵开启,在计时器控制下蠕动泵从蓄液瓶中准确抽取20 ml碘化钾溶液传送到涡流盘中。当定时周期结束,数字计时器和蠕动泵先被关闭,15 s后压缩机和气溶胶发生器再被关闭。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5)等检测仪所有部件停止工作后,用1号镊子取出采样器内的过滤膜放到盛有氯化钯溶液的培养皿中,吸收碘化钾微粒的一侧朝上,并记录下过滤膜是从哪个采样器中取出的。过滤膜将在30~45 s后被氯化钯溶液完全浸湿,膜上的碘化钾微粒将变为棕色的可见斑点。用2号镊子取出过滤膜移入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3~4 s后再用3号镊子把过滤膜放到清洁的滤纸上干燥。其他气体采样器上取下来的过滤膜也做相同的处理。

(6)观察计数。用放大镜分别检查X、X1、Y、Y1 4个过滤膜,对膜上的棕色斑点进行计数。如果所有膜上的斑点数都小于62个,则生物安全柜通过人员防护检测;如果其中一个过滤膜上的斑点数超过62个,则认为存在生物危险,必须停止使用。

2.3 注意事项

(1)检测仪有手动测试和自动测试2种模式。主机的蠕动泵、压缩机和气溶胶发生器都有各自的断路器,相邻排列在控制面板上。要从手动模式切换到自动模式,必须确保蠕动泵、压缩机、气溶胶发生器以及手动开关是断开的。

(2)为了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取过滤膜的3个镊子决不能混用,要分别用于专项操作。当预估到膜上斑点数会大于50个时,可以使用带栅格的放大镜在一块圆形区域内计数,最后乘以相应的倍数。

(3)碘化钾溶液有微腐蚀性,完成测试后需对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进行清洁。

3 结果

分别用碘化钾法和微生物法对10台Ⅱ级生物安全柜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从开始采样到得出结果,微生物法平均用时46 h,碘化钾法平均用时40.3 min。

4 讨论

在检测准确性方面,碘化钾法和微生物法对5号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检测都不合格,而其余安全柜检测都合格,说明2种方法检测的阳性与阴性结果完全相符,相互验证了2种方法都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在检测安全性、简便性方面,微生物法中需要用到指示菌,一般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其制备较复杂,且难以消毒,不利于仪器设备的周转[8]。若指示菌消毒不彻底,会造成实验假阳性,影响后续的检测工作。送检样本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碘化钾法取材便利,操作简捷,微粒容易清除,并且不会污染实验室环境。

在检测用时方面,微生物法平均用时46 h才出结果,因采集的样本需后送专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而占用98%以上时间。碘化钾法平均用时只要40.3 min,当场就能鉴别生物安全柜是否合格,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针对检测不合格情况,应进一步排查原因,维修后再检测。检查发现5号安全柜不合格原因是进气流速太低,实际测量未达到标称值,导致柜内的模拟气溶胶微粒被下降气流吹出安全柜。经专业维修后,再次用碘化钾法和微生物法进行人员防护检测,结果都合格。风速、压差和洁净度等指标会影响到人员防护检测的结果,操作人员需要掌握安全柜性能状况、相关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对有问题部件应及时请工程师维修或更换[9]。

选定哪几个时间节点检测Ⅱ级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性能也非常关键。不仅要在安装后、移动后、维修后常规检测,而且至少要每6个月进行周期性、逐批次的例行检测。每年来自世界各个研究机构的安全报告中,都有多起由于试验中的气溶胶或飞溅物而感染致死的个案,尤其是生物实验室的操作人员[10]。作为使用频繁的Ⅱ级生物安全柜,更需要定期检测性能,掌握防护状况,这样才能避免微生物气溶胶的暴露风险,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5 结语

人员防护检测被世界上多国立法机构、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及生产商公认为常规检测的一部分。研制并应用具有结果准确、操作快捷、不造成污染、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对提高生物安全柜人员防护检测效率十分重要。碘化钾法具备以上优点,特别适合于现场大批量连续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S].

[2]温占波,赵建军,王洁,等.生物安全柜的使用选择和生物防护性能检测及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14-16,24.

[3]古希波,张英.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与使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7):94-96.

[4]魏贤莉,胡良勇.空气微生物检测仪对生物安全柜中人员污染的监测[J].中国测试,2011,37(4):35-36,44.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Ⅱ级生物安全柜:YY 0569—2011[S].

[6]马飞,武文军,熊陆平,等.生物安全柜的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113-115.

[7]魏贤莉,胡良勇,肖建勇.生物安全柜气密性检测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8):93-95.

[8]唐小兰,苏伟东,甘永新,等.Ⅱ级生物安全柜防护性能检测与评价[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4):442-445.

[9]赵利可.生物安全柜安全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184-185.

超声波检测Ⅱ级培训课程体系重构 篇4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依据和目标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典型的应用技术, 最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将理论、实践操作、行业标准彻底溶合于任务中,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学员在任务中学会基础理论并结合标准编制工艺卡, 依据工艺卡对试板进行检测并填发检测报告。

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传统教材第一部分讲述超声检测的物理基础; 第二部分讲述超声检测设备与器材; 第三部分讲述超声检测通用技术、第四部分讲述典型工件探伤工艺及标准, 我认为在前三部分讲述内容枯燥没针对性, 学员很难理解;第四部分讲述课时安排少, 并与前三部分联系很大, 看上去前三部分是基础, 但是学员没理解透基础不深, 导致核心第四部分内容也掌握不好。

要首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将整个课程分为四大类项目, 即项目一: 铸锻件探伤; 项目二: 焊缝探伤; 项目三: 板材和管材探伤; 项目四: 超声波探伤新技术应用。

在实际生产中提炼典型探伤工件作为任务, 重点解决在完成任务中需要的超声波检测理论、仪器及试块、标准、工艺方法, 用工艺卡和检测报告来检验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理论课和实践课, 由一名老师负责整个项目教学, 并配备供教学使用的试件、试块。

三、新的教学情境设计

下面以焊缝的超声波检测为例设计教学情境, 如表1所示。

四、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思路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实际操作部分理论, 教师可通过现场操作来解释, 而不在是看图说话,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可连接投影仪直接显示操作界面, 动态波形实时输出, 学员直接观察整个操作过程, 学习目的明确, 效果突出。在每个教学情境里可以设置多个典型工作过程, 为完成工作而学习理论知识、解读标准、制定工艺卡, 最后得出检测结论。为巩固学习效果, 可以配备专用习题集及详解供学员课后练习。

目前, 各培训中心的教师多为企业高级人员, 上课时间难以保证, 有一些培训中心安排多名教师任课, 每人负责1 ~ 2章, 传统教学模式各章知识的衔接很难保证, 教学效果差; 若按新的课程体系每名教师负责一个自己优势项目, 反而会提高教学效果。

五、跟踪反馈

在2011年实施改革以来, 在3次培训班的考核中及格率平均提高17% , 对学员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反馈显示, 部门对参加培训员工的评价很高, 确实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J].职业, 2013, (9) .

[2]李丽茹.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浅谈[J].职业, 2014, (03) .

Ⅱ级静脉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INⅡ~Ⅲ级患者120例, 经常规妇科检查、病原体筛查、宫颈脱落细胞学发现宫颈病变后, 再经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Ⅱ级患者有85例, CINⅢ级患者有35例。所有患者都有性生活史, 年龄28~51岁, 平均年龄 (38.1±4.78) 岁,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LEEP刀) 60例和对照组 (宫颈冷刀锥切术, 即CKC) 60例, 2组患者的年龄、CIN病情等级等方面对比, 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按照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妇产科教材第6版标准,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等级:CINⅠ级, 轻度非典型增生, 细胞异型性轻, 异性增生的细胞少于上皮层的1/3, 中表层细胞正常;CINⅡ级, 中度非典型增生, 细胞异型性明显, 异性增生细胞不高于上皮层的2/3;CINⅢ级, 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细胞异型性显著, 异性增生细胞高于上皮层的2/3。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白带及清洁度检查排除淋病、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 盆腔无明显炎症, 并在术前一个月经周期行常规阴道用药1个疗程, 在月经过去后3~7d进行手术。手术前均用碘着色显示宫颈鳞柱交界处, 切割范围均为该交界外3~5mm, 一般切除宫颈管深度为20~25mm, 宫颈组织深度为5~7mm。

1.3.1 观察组

采用LEEP刀手术, 此LEEP刀是美国ellman公司生产, 频率为38MHz, 输出功率及电凝功率为36~140W。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局部麻醉, 在宫颈3.9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2.5mL, 10min后开始手术。以锥形电圈顺时针旋转切除, 宫颈病变范围较大者改用环形电圈扩大切除宫颈组织, 采用球型电极烧灼创面电凝止血, 术后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1.3.2 对照组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在切割范围处作环形切口, 切除标本做病理切片检查, 并采用子宫颈成形缝合。术后用探针探测子宫颈管有无狭窄, 并用碘仿纱条压迫止血, 1~2d后取出碘仿纱条。

1.4 疗效判定

术后1个月进行复查1次, 记录阴道出血、分泌物、月经以及宫颈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正常的标准为阴道镜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正常。治愈标准:治愈, 治疗后半年内无CIN病变存在;无效, 治疗后半年内有CIN病变存在;复发, 治疗后无病变发生, 但1年后发现CIN病变。

1.5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在术后再出血患者比例中,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1.67%, 对照组的治愈率为90%, 2组治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 40岁以下的妇女CIN发病率约为65.6%, 说明性活跃期妇女更容易出现癌前病变。随着CIN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对CIN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世界妇产科协会指定的指南均认可LEEP是治疗CIN的方法之一。宫颈LEEP术切除组织比较大而深, 可取到颈管内组织, 比一般宫颈活检取材更全面, 与阴道镜下多点取材活检互为补充, 能够明确诊断并达到治疗目的, 克服了宫颈电凝、激光和微波等治疗的缺陷。同时它切下的组织未被炭化, 可以用来做病理切片进一步筛查宫颈癌。

而传统的冷刀锥切术虽然是诊断和治疗宫颈病变的经典方法, 但CIN为多中心病灶, 但阴道镜不能充分暴露鳞柱状上皮交界, 无法取到宫颈管内组织, 容易造成遗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CKC虽然也有相当高的治愈率, 且切缘完整, 对病理诊断影响较小, 但其冷刀切除病变损伤比较大, 手术时间长, 术中出血多, 住院费用贵, 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长, 这对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很多不利, 所以逐渐被新的技术淘汰。而LEEP刀治疗CIN, 不仅治愈率高, 同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CKC治疗, (P<0.05) , 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摘要:目的 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的疗效。方法 选择观察组60例行LEEP刀治疗, 对照组60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即CKC术,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而2组患者的治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的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LEEP刀,宫颈上皮内瘤,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6.

[2]史雪琴.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临床及病理分析[J].医学创新杂志, 2008, 23 (5) :177-178.

[3]Srisomboon J, Tangchaitrong CA, Bhusawng Y, et a1.Evaluation of colposcopic accuracy in dianosis of cervical neolasia[J].J Med Assoc Thai, 1996, 79 (3) :423-428.

Ⅱ级静脉炎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CIN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无腺体累及的已婚妇女, 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CIN治疗后复发患者。

1.2 术前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 检查

用窥阴器暴露宫颈, 擦净宫颈口分泌物, 使用液基细胞学专用刷安全插入宫颈口同一方向旋转3圈, 收集宫颈口及宫颈管的脱落上皮细胞, 将采集样本的专用刷装入含有保存液的小瓶内送检。依据宫颈/阴道细胞学TBS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若TCT检查提示为高度或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再行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检测。

1.3 HPV检测

将采集样本的专用刷子插入宫颈内停留5 s, 均匀用力旋转3周, 将刷子放入装有生理盐水的无菌封闭子弹头塑料瓶内, 密闭送实验室检测, 不能立即检测的, 置于-20℃的冰箱冻存待检。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术进行HPV-DNA分型检测。

1.4 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TCT检查提示为高度或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且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 在阴道镜下所见宫颈病变最严重处进行多点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正常转化区常规取移行带12点、3点、6点和9点钟处, 移行带上移至宫颈行宫颈管搔刮术。

1.5 宫颈锥切术治疗[2]

患者月经干净后3 d~7 d, 无生殖器官炎症,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 宫颈周围注射2 U垂体后叶素生理盐水80~100 m L后, 行冷刀宫颈锥切术。用2-0铬制合成线荷包缝合创面, 无菌碘伏纱布填塞阴道24 h, 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48 h。

1.6 观察指标

术后3个月常规检查创面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转归, 并复查TCT, 检测HPV-DNA分型, 有可疑病变者行阴道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统计术后HPV持续感染率, 评估术后CIN复发与术前HPV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2.1 术前HPV检查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 术前检查示HPV阳性72.5% (29/40) , 其中HPV16亚型占58.6% (17/29) , 其他亚型占41.4% (12/29) ;HPV阴性占27.5% (11/40) 。

2.2 手术情况

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宫颈锥切术治疗, 2例患者术后病检结果提示为浸润癌, 行子宫全切术。

2.3 随访情况

随访时间3个月~6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 除2例子宫全切术患者, 本组完成随访人数38例, 随访率为95.0% (38/40) 。术后6个月, 38例患者行TCT及HPV-DNA分型检测, 其中3例进行阴道镜下活检。

2.4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 35例宫颈创面均完全修复, 宫颈外观恢复正常, 宫颈管无狭窄和粘连, 无术后感染, 治疗有效率达92.1% (35/38) 。3例患者术后3个月宫颈口见米粒大的息肉, 予切除, 术后2个月宫颈外观恢复正常。

2.5 术后HPV感染情况

术后6个月HPV持续感染率为18.4% (7/38) , HPV感染清除率为81.6% (32/38) 。HPV16亚型持续感染率为12% (3/25) , 其他亚型持续感染率为13.3% (2/15) 。

2.6 术后CIN复发和术前HPV感染的关系

6例获得随访的术前HPV阳性患者中CIN复发者占20.7% (6/29) , CIN消退者占79.3% (23/29) , 11例获得随访的术前HPV阴性患者中无CIN复发者。

3 讨论

目前治疗CIN的方法包括激光、微波、电凝、冷冻治疗等, 但多为破坏性消融性的方法, 存在术后无法行组织标本病理学检查, 切割组织边缘炭化, 影响病理学诊断等弊端。随着宫颈癌筛查技术和宫颈锥切术的进一步发展, 宫颈锥切术[3]以其操作简单, 创伤性小, 出血少, 切除物可行病理学检查以及保留子宫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对CINⅡ~Ⅲ级患者行宫颈锥切术, 能够有效地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已成为业内共识, 并且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留了子宫。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宫颈锥切术治疗后, 患者宫颈创面出血少, 恢复良好, 无宫颈粘连或狭窄, 无术后感染, 治疗有效率达92.1%。

宫颈感染HPV后, HPV可以潜伏在上皮细胞内若干年, HPV阳性的CINⅡ~Ⅲ级患者若不经治疗, 其HPV感染很难消除, 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 HPV活力恢复, 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 会使细胞增殖失控, 从而导致癌前病变和浸润癌等一系列变化。宫颈锥切术切除病灶的同时, 可将HPV赖以生存的部位切除, 使HPV得以清除。本组结果显示CINⅡ~Ⅲ级患者经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 HPV感染清除率达到81.6%。提示宫颈锥切术有利于清除包括HPV16亚型在内的HPV各亚型感染, 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但是本组结果也表明宫颈锥切术不能完全消除HPV感染, 仍有18.4%的随访患者存在术后持续感染。

术后复发率是评价治疗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组结果显示, 宫颈锥切术后6个月, 术前HPV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于HPV阴性者, CIN复发与术前HPV感染有关, 提示HPV感染可能是CIN复发的高危因素。因此, 术后进行定期的临床随访, 并检测HPV持续感染的情况是评价宫颈锥切术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 观察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ⅡⅢ级)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40例CINⅡⅢ级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创面愈合、临床转归、术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感染率等, 评估术后CIN复发和术前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随访38例, 术后3个月, 35例患者宫颈创面均完全修复, 宫颈外观恢复正常, 宫颈管无狭窄与粘连, 无术后感染, 治疗有效率为92.1% (35/38) ;术后6个月, HPV持续感染率为18.4% (7/38) , CIN复发与术前HPV感染有关。结论 宫颈锥切术简单安全, 可一定程度上清除HPV, 但术后应加强HPV检测。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HPV,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

参考文献

[1]于春梅, 李爽, 徐晓辉.宫颈液基细胞检测系统,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阴道镜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 2011, 32 (上月刊) :4101-4102.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96-397.

Ⅱ级静脉炎 篇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于2015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上腹部胀痛不适,无放射痛,无呕血黑便。在医院就诊后行门诊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内多发实性占位;CT示:肝脏多发性转移瘤。为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9月6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甲胎蛋白(AFP)2.99 ng/m L;CA199 14 254 U/m L;胃镜示:食管白色赘生物,鳞状上皮增生,非萎缩性胃炎;细胞学示:见腺癌细胞,DNA倍体异常细胞;病理示:乙状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确诊为乙状结肠癌肝转移(TXNXM1,IV期)。明确诊断后,选用FOLFOX方案(L-OHP125 mg d1;氟尿嘧啶0.5 g d2,3.75 civ4,8 h;CF300mg d2~4,q2w)进行化疗。

患者前4次化疗后一般情况可,无明显恶心呕吐,无腹泻、腹痛等症状,但在第5次化疗期间,左上臂皮肤出现大面积红肿、变硬、疼痛,从穿刺点沿浅静脉上行皮肤有明显的脱皮、色素沉着及灼烧感,产生条索状的红线,分析后推测应为静脉灌注氟尿嘧啶后引起的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后,该患者停止该次氟尿嘧啶的静脉灌注过程。临床药师嘱患者每天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于患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患者患处皮肤颜色越来越淡,疼痛、脱皮等症状消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药学监护过程

2.1静脉炎的判断标准根据美国INS标准[1],将静脉炎分为3个等级,1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2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3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改变,可触及硬结。据此标准,该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3级静脉炎的表现。

2.2氟尿嘧啶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2.2.1药物因素氟尿嘧啶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临床。一次快速推注氟尿嘧啶后,血浆浓度可达相当高的水平,清除迅速,在体内半衰期(T1/2)为10 min~20 min[2];缓慢持续静脉输注时,其分解代谢速度比快速注射明显,毒性降低。当氟尿嘧啶注入静脉血管时,引起血浆p H值改变,进而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3];另外,由于氟尿嘧啶在局部的浓度较高,对静脉管壁的局部刺激性大,易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使得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经由管壁而进入皮下间隙,进而引发周围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2患者因素该患者发生静脉炎时为第5次化疗期间,前4次静脉灌注氟尿嘧啶对静脉管壁内侧产生的直接刺激,可造成患者静脉管壁形成累积性损伤。该肿瘤患者经过数次化疗,静脉反复被穿刺给药,对血管内皮也造成了损伤。此次化疗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了药物外渗漏,氟尿嘧啶经穿刺点渗出至组织间隙中,对组织产生了刺激。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患者此次化疗中出现大面积的皮肤灼伤及严重静脉炎。

3静脉炎的治疗

发生静脉炎后的处理要点:(1)立即拔除静脉置管;(2)血栓性的静脉炎,如有必要可遵医嘱进行溶栓处理;(3)患处有脓性分泌物,应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明确感染菌,必要时遵医嘱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4)穿刺部位需要消毒;(5)避免剧烈运动,抬高发生静脉炎的肢体。

该患者发生静脉炎后立即停止氟尿嘧啶的静脉灌注,拔除了静脉置管,并对穿刺点进行了充分消毒,同时嘱患者尽量抬高左上臂。此外,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每天多次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覆盖患处直至脱皮红肿症状缓解消退。多磺酸粘多糖临床应用于浅表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对局部皮肤炎症有显著疗效,还可以对抗皮肤血肿、挫伤等,以及抑制瘢痕的形成和软化瘢痕。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恢复细胞间物质保持水分的能力、促进间叶细胞的合成、促进结缔组织的再生[2]。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患者患处皮肤颜色越来越淡,基本恢复正常。

4静脉炎的预防

为了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其今后的化疗过程中预先采取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再次发生。有研究表明[4],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50%硫酸镁湿敷穿刺部位,并在化疗药物推注结束后再冲注生理盐水20 m L,通过适当增加推注压力、暂时加快局部血流速度,可起到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壁刺激的效果,从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硫酸镁可通过渗透作用渗透到皮下有关。硫酸镁渗透到皮下后可以松弛局部血管平滑肌,使得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得到改善;加速了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减弱,起到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效果。

地塞米松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致炎、致痛、致敏物质的释放,并且能够促进组织修复。研究发现,在给予氟尿嘧啶前后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采用硫酸镁湿敷的患者[5]。因此,在氟尿嘧啶化疗前后给予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护士在操作外周静脉输注时,应有计划地更换患者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血管的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操作[1];选上肢静脉作为常规静脉输注和置管的血管时,避免靠近腕部的桡静脉置管[1];当肿瘤患者需要长期给予化疗药物时,可建议其采用深静脉置管术,减少化疗药物与静脉血管的直接接触。以上措施对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均能起到一定作用。

5小结

氟尿嘧啶为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与奥沙利铂、亚叶酸钙组成肠癌化疗的一线方案FOLFOX方案,广泛地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中。静脉炎作为氟尿嘧啶的一个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痛苦及心理负担,降低其生活质量,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若能降低化疗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则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这对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是十分有意义的。临床药师应与医生、护士协作,以预防为主,并对已发生的静脉炎进行有效处理,保证患者每次化疗过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GORSKI L A.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fus Nurs,2011,34(1s):65-68.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31-732.

[3]赵丹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1,15(5):260-262.

[4]郑庆华,宗志凤.经药物泵持续推注氟尿嘧啶致静脉炎的预防[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2):209-210.

上一篇: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下一篇: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