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和语境

2024-06-21

情境和语境(精选八篇)

情境和语境 篇1

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语境

对话教学模式是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英语的能力。但是, 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对话教学时, 往往将对话独立于生活实际, 这样不但会导致英语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 还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大大降低了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效率, 降低了初中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 应当多联系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语境, 以提高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以Unit 3《Welcome to our school》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贴近生活实际设计如下情境:A是一个转校生, 刚刚步入某学校, B在这个学校已经两年了, 由B学生向A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让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 分别扮演A和B, 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句型以及词汇进行对话。

二、采取角色扮演模式创设情境语境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 因而为了使教材中的对话情境以及知识点更为真切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如同演戏那样去扮演课本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体会课本中的对话,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课本的具体语境以及教材中的知识点。采取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语境可以活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 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教师在采取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语境时, 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以Unit 4《TV programmes》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模拟“TV programme”的情境, 让学生分别饰演“TV programme”中的主持人以及嘉宾角色, 去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开展对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对“TV programme”的理解。

三、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创设情境语境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按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去设计的, 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家庭中, 或者是在学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内容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事情, 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喜欢讨论的问题。由于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方面的这一特点, 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对话教学时,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去创设相应的情境语境, 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话题讨论过程中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对话教学中有话可聊、有话可说,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提高学生中英文的转换能力, 真正意义上做到对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 提高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质量。以Unit 2《Travelling》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旅游的经历, 以小组为单位, 以旅游为话题, 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 让学生充分发挥。

四、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创设情境语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推广, 多媒体等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在我国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的工具往往是黑板与粉笔, 受到硬件的限制许多知识点无法以图像或者是视频的方式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的互动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然而,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 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利用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创设较好的情境语境, 从而进行英语对话教学。以Unit 5《Films》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几部电影的预告片, 从而创设情境语境, 让学生以“My favorite film”为话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

总之, 情境语境的合理创设以及灵活运用是进行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贴近英语教材, 合理创设相应的环境语境以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是英语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教师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反复改善教学方式, 逐步提高对话教学模式的适用性。

摘要:情境语境是英语对话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好的情境语境能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起对初中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对话教学,情境语境,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孙璟.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英语对话教学[J].校园英语, 2012 (9) .

[2]杨勇科.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J].教育改革, 2010 (8) .

关联和语境效果刍议 篇2

关联和语境效果刍议

本文试图澄清关联理论中常常引起误解和争议的几个重要概念:关联、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作者认为,关联可以是信息的`关联,也可以是话语行为本身的关联,同时分析了它们之同的关系.

作 者:聂月芳 NIE Yuefang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关联   信患关联   话语行为关联   认知效果   语境效果  

情境、语境、心境 篇3

意义阐说

意义,实际上是价值的代名词,更有意义是优先级更高或权重更大的委婉说法。现实中,制造意义是领导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意义能引起关注,提升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优先级,从而让人觉得更有必要投入资源和精力,尽管这并不代表缺少意义或其意义没有被认识的事情,实际上就一定不重要。意义阐说具有主观性,若能善加利用,通过适当的陈述,就能起到改变人们价值评判的作用。特别是在事物、事件、事态本身存在模糊歧义的情况下,不同的解释甚至能够传达完全相反的意思。例如,对于科技的进步,人们一般认为是好事,而也有人指出,生活的改善是以自然资源的高度快速消耗为支撑,以人类整体工作节奏的加快、身心更忙乱、压力更大为代价,结果让人心智更迷茫!

事实本身不会说话,意义阐说具有战略意味。为了阐说意义,有时需要数字以帮助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来反映或代表真实的外部环境、活动过程、行动结果。诚如詹姆斯?马奇所指出的,数字具有描述事实与追求利益的双重作用。决策者若能与其他人就数字的权威性达成稳固的共识与信心,就可为此后的决策与沟通奠定基础。与这些数字的有效性相比,它们的认可度更重要,决策者有可能会为了保持数字的一致性,以获得更大的当前及未来利益,而不运用正确的技术或甚至放弃某些既得的政治利益。例如,为了不同的目的,就会基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尺度。就像一些公司为上市,总倾向于让投资者觉得自己盈利水平很高,而为了避税又不希望税务部门真的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盈利水平。

问题描述

“我们都活在别人给定的情景、语境和规矩里。”许多情况下,关键不在于表达的实质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如何表达。任何决策总体现在一定的认知与情绪的框架之中,问题在于是你掌控框架,还是框架左右你。框架,即问题表述的方式与结构,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反应模式,有时关于问题构成的描述语言会决定问题的思维方式、关注焦点甚至方案形成。“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与“我抽烟时可以祈祷吗?”本质上是在问一件事情,却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答复。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尽管可以简单地认为越长寿越好,但这种提法却由于比较抽象而不具操作性。事实上,从指导日常决策的角度看,不同的着眼点将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企业的经营一年有一年的办法,五年有五年的打算,十年有十年的策略。没有长期经营的构想,自然就不会关注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建设等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决策时间框架思考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人们偏好的变化。现实中的决策者,往往都担负着许多重要的责任,再加上现有组织框架的影响,手边总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而不太喜欢自找麻烦地去考虑或实施新的计划,致使一些更有益于事业长期发展的方案,反而不是出于事先慎思,然后再付诸行动,而常常是因为时势逼近才被匆匆采纳。

心理账户

问题表述涉及外在形式与结构对于人们的判断与选择造成的影响,而心理账户所揭示的则是人们心中自行设定的分类结构及边界。例如,出租车司机通常会以天为单位来计算自己的收益,一旦完成了当天所设定的心理账户的目标收益值,他们就倾向于收工。受这种心理账户设定值的影响,每逢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等生意特别好的日子,他们由于能够较早完成目标,往往会较早收工;在生意不好的日子,会适当延长工作时间。而若以每月的收益值作为心理账户考虑,似乎应该在生意好的日子延长工作时间,在生意不好的日子提前收工。但从应对需求不确定变动、确保收益稳定性看,又似乎以天为单位的考虑更为可取些。

心理账户现象不仅存在于金钱方面,也存在于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决策中。例如,受选择性知觉的影响,一件没有在人们心目中列入计划的事情,往往容易被忽视或忘却,这提示人们,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必须安排或预留出专门的处理时间,否则将会永远找不到合适的时间来思考。再如,对于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式的层层测试考核,最后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工作机会,就像经过艰难困苦赚来的钱一样,人们会显得格外珍惜些。这意味着,心理账户为人们判断现实与进行自我调适提供了内在的比较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实际行为选择与主观幸福感受。

现实中时常发现,有些人言行不一,也许是由于他们事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境、语境、心境状态及其变化态势估计不足或忽视所致,而不一定是故意撒谎欺骗。受他人及自我认知变化的影响,人们职务提升前或者脱产挂职等影子工作时的表现,与最终担任实职时的行为自然会有所不同。毕竟现实工作的情境、人际对话的语境、个人自我的心境都已改变,由此可见,即使出现任前考察时群众反映不错,而实际任职时却慢慢出现问题,似乎也并非不可理解!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够真正接受组织内外群众监督的干部能上能下考核制度,而不仅仅只是依赖于组织的思想教育与个人的道德自律。

责任编辑:闫敏 yanmin@guanlixuejia.com

汉韩翻译中情境语境对选词的影响 篇4

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并将语境分为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3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语境理论, 认为语境由“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部分构成。言内语境指上下文, 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言外语境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情境语境指语言交际的场合, 包括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话题、参与者等因素;文化语境指作为语言基本源泉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1]。纽马克把翻译语境中的语境分为两大类。从可见的语言范畴上说, 词语是借助于搭配、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里的词序而进入语境的。从不可见的语言外的所指范畴说, 词语处于有真实或想象的情景、文化背景、话题和与读者共享知识所组成的语境中。李运兴教授是将“翻译语境”概念正式引入中国翻译学领域的第一人。他认为, 翻译语境就是指跨语言/文化事件发生时, 译者为实现交际意图所调动起来的心理世界因素和所摄入的语篇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相关因素的总和。翻译语境不是一个固定存在的实体, 而是一种心理框架[2]。

二、韩国语的词汇分类

韩国语的词汇, 从其来源讲, 大致可以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三大类。固有词是指韩国原有的词;汉字词是指源于汉字, 后被融入韩国语词汇体系中, 发音与现代汉语发音相近似的词, 这部分词在现代韩国语中占很大的比重;外来词是指由韩语以外的其它语种融入韩国语词汇体系, 与原词读音相近似的词。由于韩国语词汇的这种特性, 一个汉语词汇有时对应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有时也会同时对应上述三种词汇。

三、情境语境在词语韩译时对选词的影响

情境语境就是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 主要指语境发生的环境, 由语场、语旨和语式三部分组成。语场, 即语言所能描述的整个事件, 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 即话语交际的媒介【3】。在汉译韩时, 需要全面地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 谨慎地选择韩国语的词汇种类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一) 情境语境在词汇韩译时对汉字词选词的影响

《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中指出:“汉字是中国的文字, 我们利用它创造出新的词语。汉字词适于表达知识性概念, 为满足权威意识的需求, 汉字词不断增加并发展成为今日随处可见汉字词的韩国语。”众所周知, 直到15世纪为止, 朝鲜一直只有民族语言, 而没有民族文字。约从公元初开始, 古朝鲜长期借用汉语, 汉语被定为官方正式书面用语。也就是说汉语是书面用语, 而口语则是被称为俚语或谚文的朝鲜语。

根据汉字词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词汇特性, 韩国语中比较正式的书面材料, 如政治外交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法规文本、商务合同、宣传介绍资料等等, 一般情况下多使用汉字词。但是, 即使是相同的内容, 因用于不同的语境, 翻译时的选词仍会产生变化。比如:“制定”这个词在韩语中可译成“제정하다/수립하다/작성하다 (汉字词) ”、“만들다/세우다/짜다 (固有词) ”、“메이킹 (外来词) ”等。同样是“立法”, 如果是“制定宪法”, 内容本身就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情, 所以多译成“헌법을제정하다”;对于“制定村规”, 《中韩词典》中既有用汉字词翻译的例句, 也有用固有词翻译的例句。如果是村民之间讨论“制定村规”, 则可以译为“마을규약을세우다”;但如果是在媒体上介绍某个村庄的情况, 提到“村民会议讨论制定村规民约”, 此时的“制定村规”用汉字词“촌민공약을제정하다”翻译则更为妥当。换句话说, 汉字词更多用于正式、严肃、庄重的内容和场合, 而固有词更多用于与之相反的实际生活中。当然, 相同的内容也会因使用场合的不同, 即语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词汇。

1. 男人制定法律, 女人制定规矩。

这是一句法国谚语, 这句话中的“制定法律”从内容上看应该用汉字词“법률을제정하다”翻译, 但这句话因用于非正式场合, 所以用固有词译为“법률을만들다”, 也与后句话中“制定规矩”的翻译“예절을만들다”相呼应。

《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中指出:“汉字词在敬语体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当固有词和汉字词共存时, 一般情况下, 敬语多选择使用汉字词;在亲戚关系或其它人际关系中所使用的汉字词非常丰富且发达。”比如:“父亲”对应的固有词有“아비·아버지·아버님”, 但对应的汉字词却有‘가친 (家親) ·엄친 (嚴親) ·선친 (先親) ·선고 (先考) ·춘부장 (椿府丈) ……’等多个, 可根据语境, 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2. 家父嘱我向您阖府问候!

这句话如果出自成年人的正式书信中, 也就是在敬语体系中, “家父”用汉字词“가친”翻译, 比用固有词“아버님”翻译表达得更为正式和庄重。这也说明:当固有词和汉字词共存时, 敬语多选择使用汉字词。

(二) 情境语境在词汇韩译时对固有词选词的影响

在韩国语中, 一个固有词对应多个汉字词的现象很多。虽然汉字词的总量较多, 且正式的书面语中也多使用汉字词。但作为民族自己创立的文字, 为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和“自主性”, 固有词是韩国学者一直倡导使用的部分, 尤其是生活用语。在汉语韩译时, 使用固有词翻译汉语词汇并不难, 难的是需要根据语境选择“何时使用固有词”。

例句4和5是一名学生旅游时写给好朋友明信片中的两句话。由于二人的亲密关系, 译成韩国语时无需敬语, 应该尽量使用固有词进行翻译。

3. 我发现这里的一切非常美。

A.여기의모든것이다아름답다는것을발견했어.

B.이곳의모든것이정말아름답다는것을알았어.

“发现”这个词在韩语中可以译为汉字词“발견하다”和固有词“알다”, 但如果使用汉字词译成A则显得过于正式, 不能体现这种偏于口语式的叙述, 也体现不出二人的朋友关系。根据语境, 使用固有词译成B更能体现话者的情感, 表现轻松随意的语际关系。

4. 这次旅游的时间过得太快了, 回北京后再给你谈谈这次旅游的见闻。

A.이번여행은시간이정말빨리간다.베이징에돌아가서이번여행에서의견문을이야기해줄게.

B.이번여행은시간이정말빨리간다.베이징에돌아가서이번여행에서보고들은것을이야기해줄게.

在上述语境下, 作为学生向好朋友述说“见闻”, 如选用A使用汉字词“견문”翻译, 显得生硬疏远, 不符合二人身份和关系;选择B使用固有词“보고들은것”翻译, 则显得轻松自然。

NAVER网文“어휘의체계와양상”认为固有词的作用是:反映韩民族固有的情绪或文化, 较好地表达情感语义。《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中指出:“表现抽象概念性的语义领域、具有较强文化背景的事件或者行为的, 多依赖汉字词。反之, 表示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或者运动、状态等方面的词汇多为固有词。”基于韩国语固有词的特性, 对于非概念或抽象、非专业化细分的生活语言, 应该使用固有词进行翻译。

(三) 情境语境在词汇韩译时对外来词选词的影响

NAVER网文“어휘의체계와양상”对外来词的作用有明确介绍:韩国语中不存在的词汇或由其它文明引进的事物, 用外来词表达。随着现代韩国社会的开放化和国际化, 外来词使用量不断增加。考虑到国际化效应和应用的便利, 许多外国固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公司名、商品名、缩写名等, 尽量使用外来词。对于比较时髦的新生事物、流行元素、国际业务、年轻人的偏爱等内容, 外来词的使用也比较频繁。将词汇韩译时, 需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外来词。比如:“红色”可对应韩国语中的汉字词“적색”、固有词“빨간색/붉은색”和外来词“레드”, 当表现“红毯”、“红牌”、“红筹股”这些新生事物或时髦元素时, 分别译为“레드카펫”、“레드카드”、“레드칩”;年轻群体光顾较多的电视购物、网购中的“红色”也多用“레드”表示。

5. 甲壳虫乐队的《红与蓝》专辑中将在下个月首次以激光唱片形式发行。

다음달에비틀즈의‘레드앤블루'편집앨범이최초로시디판으로발매된다.

《红与蓝》是外国乐队的专辑名称, 用外来词翻译符合外来词的特性和作用。

结语

韩国语的词汇按其来源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三类, 以往的研究多关注这三类词汉译的技巧和策略, 较少关注词汇韩译时对这三类词的选用, 特别是语境对这三类词的选词影响。但是, 翻译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交际活动存在的基础。在汉译韩时, 首先应该确定语言使用的语境, 结合这三类词的特性和功能, 依靠情境语境, 准确选词, 以便于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

摘要:翻译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翻译选词的重要依据。韩国语词汇,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三类。某些情况下, 一个汉语词汇在韩国语中可同时与上述三类词汇相对应。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 主要依赖语境。本文主要论述情境语境对汉韩翻译过程中选词的影响。

关键词:汉韩翻译,情境语境,选词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利.“论语境对词义理解的影响-翻译中词义的探讨”.考试周刊, 2012第40期.

[2]李运兴.“论翻译语境”《中国翻译》, 2007年第2期.

词句理解的关键:语境和转换 篇5

理解重点词句的核心是转换,即将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的词、句深刻含义(意)依据语境通过思维转换解释清楚,以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课后题目要求理解动词“泻”的表达效果。

语境——描写荷塘月色,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愉悦心情;此句正是通过比喻来描写荷塘上柔美的月色和宁静氛围的。

转换——将比喻意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泻”即“倾泻”“一泻千里”,意在表达“多而猛”,而“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含义就很丰富了,它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突出了月色的明朗、皎洁,联系语境可知,“泻”字写出了作者宁静的心情。

再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拿来主义》)课后题目要求体会加点词“丰富”和“大度”的含义。

语境——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批评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此句正是议论送去主义的。

转换——将讽刺意义和附加意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丰富”“大度”均为褒义词,联系语境可知,此处系褒词贬用,讽刺“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和卖国行径的实质,指出这是欺世惑众的自夸,是媚外求荣的借口,是对民族利益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理解重点词语是理解重点句子的基础,因为一个句子中需要理解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词,其余都明白如话,无需解释,而对句子的理解则要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其方法是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将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同时兼顾作品的感情。所以,课本中有的篇目特意安排了一些题目,让学生在句子中寻找需要重点解释的词语,再体会句意,有的甚至直接指出句子中某个词是什么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含意。

如: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祝福》)课后题目如是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语境——文章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此处描写一群老女人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兴趣。

转换——将特定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从语境中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反语,这些人“特意”寻来,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所以,此句说明了封建思想对人们造成的毒害之深,同为底层妇女,她们却如此践踏祥林嫂的人格,以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快乐。

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寻找句中关键词,揣摩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语境——这是写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马克思,

转换——将临时义转换成具体意义。“停止思想”是本句的关键,它是一种委婉表达,联系语境可知,本句包含了作者对马克思这位思想家去世之后无限痛惜的感情。

下面我们即将课本知识迁移到高考试题中,如2010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语境——全文列举了许多诗句,描写了扬州城的历史和文化,其主旨是: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所在,表现了对扬州“风流不在”的怅然若失。此句出现在文末,本段含有今昔对比意味,应结合全文主旨来理解。

转换——将修辞义、抽象义转换成具体义。“繁华”表意抽象,“唐代的风流”运用了借代,联系语境可知,答题的要点可总结为(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再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语境——本文围绕杜鹃鸟安排了三大块的内容:有关的诗句及内涵、动物学上杜鹃鸟的习性、有关的民间故事。词句出现在民间故事之后,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其中的重点词是“这样”,联系上文,“这样”指代什么呢?

转换——将指代义转换成具体意义。联系上文即语境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即答案。

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了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情境和语境 篇6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运用得好, 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读文,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 很自然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 陶醉于瀑布的美景中。另外, 虽然瀑布对于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 但是对于从没亲眼目睹过它的北方孩子来说一开始还是很难真切地感受它的伟大神奇, 所以在开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整体感受瀑布之美。

例如:开课时, 我首先利用大屏幕展现瀑布的全貌, 使学生从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时那种想象延伸到课堂中, 把瀑布的真实形象先保留在学生的心中, 然后随机提问:同学们, 喜欢瀑布吗 (喜欢) ?是的, 瀑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礼物之一, 它的美陶醉着每一个人, 教师也喜欢, 所以, 我想把瀑布唤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你们想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受你听到了瀑布是的什么?看到了瀑布的什么?从多媒体的配乐、教师的朗读再结合前面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的联想, 学生一定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在游览瀑布的游客, 走进瀑布, 去整体感受瀑布, 初步领略瀑布的声音和形象。

通过课件, 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激发学生想象, 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 在创造美的同时, 也内化了文本的语言, 丰富了语言积累。美感具有共同性, 同时亦有个体差异性。引导、鼓励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各抒己见, 汇报交流自己对瀑布声音的美感体验, 在交流中, 更好地品味语句, 感悟意境。

二、品味语境体验美

读诗歌《瀑布》, 既如聆听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又像在欣赏一幅绮丽的山水画, 无时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巧用比喻句是这课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每个比喻句,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并结合声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三分文章七分读, 通过孩子们身临其境, 声情并茂的诵读, 在我的眼前真的展现出“飞流真下三千尺”、“千丈青山衬着一首白银”、“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才真正领会“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这两句话的意境。在感情朗读中, 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 在闭眼吟诵中, 收到了朗读所不能媲美的效果。在以后写景的文章中, 还要多给孩子朗读的机会, 通过朗读才能体会诗的意境美、图画美、音韵美。

三、激发心境欣赏美

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 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一个“情”字, 道出了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情感为突破口, 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 第三阶段的学习, 我充分利用课文展现的美文所传递的情,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诵读全文, 使学生的心境与课文的情境融为一体, 进入“景美、语美、情美”交融的境界。

例如: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 我再用课件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境。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 腾起水汽, 缓缓飘落, 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 他们陶醉了, 再加上教师用优美的语句创设语言情境, 此时同学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 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互读点评, 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 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在读中揣摩语言, 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情境和语境 篇7

一、“媒介情境论”理论回顾

梅罗维茨提出了“媒介情境论”观点: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 而后者决定人们的行为。这一理论认为, 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 它重新组织了社会情境并削弱了自然场所及社会场所之间的联系, 社会情境的重新组织, 使得由社会情境所决定的社会行为产生了相应的变化。[1]

二、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

(一) 政务微信发展中的优点

1. 有稳定、持续的运作机制。

政务微信有政府的投资和支持, 有专业的运营人士来进行操作。政务微信的内容质量也是有保障的。“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 就是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开办的九寨沟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该公众号就是由它们成立团队来运作的。

2. 有专业团队对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

政府部门会成立专门的小组来运营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辑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运营推广也有专业的推广团队。“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同样也是由上述部门成立专属的运营团队。

3. 精准政务服务。

政务微信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和弱社交关系基础有所不同, 微信平台的互动是基于现实中亲朋好友等强社交关系开展的“闭环”体验, 这使得政务微信得以在精准政务服务方面有所作为。例如, 关注“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一定是一些对于去九寨沟旅游有需求或者热爱九寨沟的群体, 在这批受众中, 有人看到了“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 认为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 他可以对信息进行转发。并且, 他既可以将这条信息转发到朋友圈中, 也可以转发到对九寨沟同样有兴趣的朋友群体中。这样, 这条信息二次传播的有效性就会相对较高。

(二) 政务微信发展中的缺点

1. 我国普遍缺乏版权意识。

例如, “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中, 关于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常常会被盗用而权责很难追究。

2. 政务微信具有天然局限性。

由于微信平台对传播功能的谨慎态度与诸多限制, 微信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并不占优势, 而且在时效性、频率、覆盖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政务微信很难依靠政务信息传播的快与广来取胜。

综上所述, 政务微信应该立足于政务服务, 做到高度重视用户、高度重视以服务立身、重视运营推广工作、重视与其他政务平台协同发展, 重构政务微信的队伍建制、重构与微政务平台对接的政务办事流程、重构政务微信长期发展的保障体系。要做好这“四个重视”和“三个重构”, 以实现政务O2O的目标。

三、政务微信公众号创造政务传播新情境

以政务微信公众号“九寨沟”为例。该微信公众号是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开办的九寨沟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其主要是为广大游客提供服务。从该微信公众号的基础功能中, 我们可以查询到九寨沟的旅游攻略。该公众号的服务功能有三个板块:冬季出行、touch九寨、小微在线。“冬季出行”:因为目前是冬季, 所以是冬季出行。该部分会根据季节变换, 季节的注意事项也会随之变换, 这样可以方便不同时期的游客做不同的准备。而“touch九寨”部分则可以直接预订票务、酒店, 以及了解九寨文化。“小微在线”即九寨沟CRM (客服管理关系) 客服系统。该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都会发表一篇关于当时九寨沟旅游的信息。例如, 2015年11月12日发表《过年啦!阿坝上演最炫民族风, 喜庆羌历新年》, 这篇文章图文并茂地描写了羌历新年阿坝的盛况, 向群众普及羌历年的知识, 也宣传了阿坝附近有羌族特色的风景区。

(一)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从上述的“九寨沟”这一政务旅游类公众号所包含的内容来看, “九寨沟”主要具备服务功能。例如, 10年前, 我们想要知道九寨沟的天气预报, 需要到一个有电视的地方, 打开电视机, 准时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或者根据当地人对于时节的描述来推测可能出现的天气。而如今, 只需要关注“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 就可以精准地了解到九寨沟的信息。10年前, 我们要购买九寨沟旅游景区的门票或者预订酒店, 需要前往指定的售票点或者酒店, 如今一个“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做到。换言之, “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直接向我们呈现出了整个九寨沟。我们甚至不再需要前往九寨沟就可以了解九寨沟, 看到九寨沟最美的风景, 感受到九寨沟的风土人情。所以, 政务公众号创造了政务传播新情境。

(二)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首先, 电子媒介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合并。其次, 它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电子媒介早已不局限于电视和广播。但是梅罗维茨的理论是具有前瞻性的, 放在当今的新媒体情境下也是行得通的。第三, 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 具有具体、生动和体现事件进展的性质。它的内容不会如同政务批文一般严肃, 但也不会像网络热文一般随意。这种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解释了网络媒介的出现所导致的新的信息系统中人们的行为表现。政务微信公众号使得私人场景和公共场景发生了融合, 社会地点和物质地点出现分离, 也导致人们的私人行为与公众行为模糊化。

四、政务微信促成“地域”的消失

(一) 跨越时空, 网民集聚

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内容, 因为现实生活或者网络热点, 而引发了受众的普遍关注, 使得一部分受众在网络上活跃起来, 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如同“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在2015年11月11日发布《单身狗看过来!九寨沟为你定制专属脱单秘籍!》, 11月11日如今本就是一个单身人士狂欢的节日, 而“单身狗”又是一个很火的网络用词。这个标题结合了生活和网络热点, 可以吸引许多受众。

(二) 人际传播的新形势

例如, 一个关注了“九寨沟”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 认为“九寨沟”某一天发布的内容还不错, 于是将这条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而他的微信好友就可以由此了解到他是对九寨沟感兴趣的, 即了解到他的一个兴趣爱好。

(三) 社交的可能

通过网络这个新媒体渠道, 政务微信可以超越时空限制, 将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聚合在一起。政务微信通过网络, 可以超越时空限制, 把具有共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政务微信公众号为交友带来更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大多数网友都希望以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面目出现。

(四) 社会因素界限的模糊

政务微信使得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随着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 一些共享信息让人们对之前有容易误解的行业了新的认识。

摘要:在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中, “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的情境的合并”。这些理论观点与我国政务微信的现状是符合的。本文以“九寨沟”这一政务微信公众号为例, 从“媒介情境论”语境出发, 分析我国政务微信的现状。

关键词:政务微信,“媒介情景论”,公众号

参考文献

语境中的读写和读写的联结 篇8

关键词:大学写作;阅读;写作;语境;案例

写作贵在自悟。自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阅读不断领悟写作的真谛。会读的人大多能写,能写的人一定会读。因为写作,主要是实用写作,只能是具体语境中的写作,所以指向写作的阅读,一定是具体语境中的阅读。不少大学过去和现在都开设了写作课,叶圣陶先生在1984年2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解释说,这带有“补课”性质,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大学生笔下功夫差,写出来的东西不能或者不够应用”。他认为语言教育总该在普通教育阶段完成,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达到充分应用的程度。如果学生在中学里把语文课学好了,大学就不应该以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补习中学的功课。他希望大学的写作课在将来能取消。但无论是中学的语文课还是大学的写作课,效果仍不理想。因为从叶老1984年说这话到现在已25年了,但大学的写作课仍然照开,写作教材仍在不断编写出版。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写作教学缺乏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写作的自觉意识和教学策略。据此,我们认为:大学写作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的语境意识,通过设计拟真情境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在语境中写作的技能、策略和智慧。为了避免泛而不切的抽象讨论,我们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为例,阐述语境意识对读写的意义,以收举一反三之效。

《人民日报》1982年7月25日发表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后文简称公开信),堪称语境分析的经典范本和成功案例。在写作策略和具体技术诸方面,十分值得中学和大学的写作教学借鉴。正因如此,此文作为范文曾选入许多大学的应用写作教材和高职、中专的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新课标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也将此文选为课文。

公开信写作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及幕后的决策、写作班子有着自觉的语境意识和高超的写作智慧。

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属于主权国家的内政。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随后发生的国共两党内战,以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而接近尾声。但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派军舰游弋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致使台湾问题复杂化。随后便是两岸的长期对峙。台湾在蒋氏父子主政时期,无论怎样反共,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拒不接受美国弃守金门、划海而治的主张,并严厉打击台独分裂势力。这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共商祖国统一的政治基础,也是公开信得以写作发表的重要前提。

台湾问题是关涉中美、中日关系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大问题。美国于1979年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同年4月又由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日本曾侵占台湾五十年,其右翼人士殖民心态不死,为台独分子提供活动场所,不时觊觎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对峙或不统不独现状,最符合美、日的国家利益。台湾当局为求自保,始终和美、日保持复杂微妙的关系。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中国政府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统一,尤其是非和平方式,都会引起美、目的强烈反应。中、美、日都是有影响的世界大国,尽管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是因解决台湾问题引发的种种不测,不单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也会影响世界和平。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公开信不便明指的“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的真正含意了。也不难理解“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对各方有利……且有利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了。

台湾问题更是台湾自身的问题。台湾先是被荷兰侵占,后由郑成功收复。明亡后,台湾孤悬海外,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得以一统。清末爆发中日甲午海战,台湾被日本割占,直到抗战胜利才光复。台湾两度被外敌侵占,又与祖国大陆横隔一条海峡,虽然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但两岸文化交流中断,血脉不畅,已是不争的事实。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后,虽然对复兴中国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功不可没,但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和退守台湾后出现的政策失误,又使不少台湾人产生了离心倾向。这可以说是台独意识得以滋生的历史土壤。

上文所述便是公开信写作和发表的历史文化语境,那么公开信的现实文化语境又是什么呢?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已不再像国民党政权从大陆撤退时那样摇摇欲坠,也没有反攻大陆的可乘之机,已不再占有联合国席位。而大陆,已不再是建国之初巩固和稳定政权、百废待兴的大陆,也不是内忧外患频仍时期的大陆,也不是中苏结盟、中美交恶时期的大陆。可以说,两岸内部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都要求两岸执政当局对已往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大陆方面说,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台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主张通过两党对等谈判,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以完成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198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以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为契机,邀请蒋经国等在台国民党军政要员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国民党当局固守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僵化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就台湾方面而论,当初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一个个故去,而健在的,则“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此乃人之常情,当局理该顺应民心。而他们的后代,或浪迹四海,或融入台湾本土,因为当初兵强马壮进驻台湾的风光不再。尤其是党外运动的兴起,台独意识的滋生,台独分裂势力的蠢蠢欲动,岛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都对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格局和走向提出了严竣挑战。可以说,蒋经国及国民党当局何去何从,已是由势不由人。此外,两岸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等,都是公开信面临的不能回避的最现实的问题。明乎此,我们就不难领会公开信中“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隐含的深意和苦心了。至于公开信中对国民党“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仅以“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一句反应带过;对台湾经济政治制度,仅以“在台诸公,心中有数”回应而不置可否;对蒋介石的功过是非故意语焉不详,而对大陆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则避而不谈……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两岸现实文化语境的清醒认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策略和言语智慧。

上一篇:艺术投资下一篇:社会公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