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与经济腾飞

2024-06-11

奥林匹克与经济腾飞(精选三篇)

奥林匹克与经济腾飞 篇1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韩国是“赶超型”产业政策、政府主导的贸易政策的典型代表。韩国的产业政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已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不断促进经济发展。韩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 进口替代政策阶段。由于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绝大部分要靠进口, 该政策使整个工业部门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相对增强了。当时国内购买力低, 工业品的销路狭窄, 国内市场很快趋向饱和。

第二, 出口替代政策阶段。韩国政府首先选择的出口战略产业是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了振兴出口, 政府在汇率、金融、税制等方面采用了各种有利于出口的政策。

第三, 重化学工业化产业阶段。韩国经济政策开始由鼓励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出口, 转向鼓励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先发展与出口。这标志着产业政策的导向和产业的发展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转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韩国颁布了《汽车工业育成法》、《石油化学工业育成法》、《钢铁工业育成法》等政策, 相应的金融、税收等配套政策也转向倾向重化工业。在金融方面, 推行信贷配置政策, 这是干预作用最强、对产业结构变化影响最大的政策。

第四, 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国际化阶段。韩国政府实行第五个和第六个五年计划, 进行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强调技术开发与自由竞争, 由以往以培育特定产业为基本的产业政策开始转变为中立政策, 即不再以培育特定产业为基本, 而是以全部产业为对象的旨在增强市场功能的政策。提出新的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通过主动调整, 消除原有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弊病, 推进产业合理化, 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实现“技术立国”, 实现由新兴工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迈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韩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先后提出了《80年代的战略产业》、《面向2000年的国家长期发展构想》和《工业结构发展战略》等计划, 规划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 确立了以市场经济原理为立足点的新的工业发展体系。确立了新的产业发展目标, 提出了由产业群构成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思想;提出了以技术开发和提高效率为中心的“产业合理化”, 一是重点扶持一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 政府给予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支持;二是大力整顿夕阳产业, 清理那些已无竞争能力的企业, 消除产业结构中弱化竞争的因素。此外还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开发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同时减少政府干预, 强化市场机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 开放投资市场, 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开放商品流通市场, 逐步实现进口自由化。

第五, 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 韩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使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化程度加深。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机构改革, 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的主要部门是金融、企业、政府及劳动市场。对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出台了破产、分解和重组法, 并保证其有效实施。继续进行企业的重组和调整, 并使其程序大大简化, 向国际标准靠拢;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 建立国有企业的责任管理系统, 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会通过更为有竞争性的方式来竞选, 通过衡量企业的业绩表现, 看是否签订续约合同;加强市场上的自由竞争, 提高公司财务的透明度。

如何平衡地区间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也是韩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些大城市发展卫星城市, 在每个地区, 政府选择了3-5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产业来培育它们, 通过产业集群化来建立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减少企业和个人30%的收入税来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分散中心地区的功能。政府通过给企业税收优惠, 鼓励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 力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传统产业向知识信息产业转型,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 韩国发布了《网络韩国21世纪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在2005年完成超高速通讯网的建设。2000年末, 韩国提前在全国144个主要地区铺设了超高速信息通讯网。到2005年, 大约2000万名国民接受了网络化教育。1996年, 韩国率先实现了致力于CDMA通讯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即在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 的商业化服务。IT与CDMA技术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这一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化, 是韩国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晶。

第六, 创造经济阶段。为了克服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增加的危机, 需要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让科技、信息通信技术 (ICT) 适用到全体产业上, 促进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和文化之间的结合, 推动新产业发展并创造新的职业, 实现“创造经济”, 培养富有创意的人才, 构筑创业生态系统, 提升国家竞争力。以文化创意为内驱力的“创造经济”发展理念, 是韩国政府提出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此发展模式以“国民幸福—希望的新时代”为最终目标, 以“文化隆盛”为基本理念, 以“文化实现国民幸福”、“文化引领创造经济”、“实现文化国家”为三大推进方向。

韩国的技术立国与经济腾飞

韩国与中国经济起步的时间差不多, 中国195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韩国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规划。现在韩国的人均GDP大概是中国的几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韩国的技术立国策略。20世纪70年代中期, 韩国政府认为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局限性, 于是决定把经济发展的重点由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建立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 因此, 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科技的政策和措施。到了80年代, 韩国大力加强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建投, 鼓励韩国企业与外国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 大力培养韩国高科技人才, 力求早日实现技术本土化。进入90年代, 韩国政府的注意力集中于鼓励研究基地科学, 保证对研发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以及扩大国际合作。这些努力是为了增强韩国的技术竞争能力, 增加政府领导的研发投资, 力求技术上的自力更生。比如韩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发展通讯、生物工艺学和新材料领域中有前途的技术, 提高重点领域中的技术独立, 加强对基础技术的研发活动。但是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 韩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于是, 韩国提出了“研发模式从模仿变创新”、以科技知识为推动力的“头脑强国”的口号。韩国在微电子、汽车、造船、智能手机、半导体等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 同时在航天、文化、电子和生物工程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一历史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篇2

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授课人郭洪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2)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进程,探讨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3) 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4)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生活。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搜集史料、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做简易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 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搜集和体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表现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含多媒体运用

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展示图表资料 提出问题 演示课件 展示图表资料 提出问题 演示课件 理论提升 指导学生展示资料 展示图表 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 引出我国城镇化道路 提出问题 提供框架 指导学生展示和讲解所搜集的资料 展示练习题 结课问题导入讲授新课

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从gdp看沧桑巨变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描述我国建国以来gdp增长轨迹,并分析其巨变原因。2、经济巨变的体现gdp增长轨迹横向比较,搜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展示并分析。3、下一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什么是城镇化?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以身边熟悉的例子论证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曲折过程。将数据变成图表资料,更直观的说明问题,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3、我国城镇化的道路(1)小城镇的崛起

奥林匹克与经济腾飞 篇3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社会经济,关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特别是四年一度的奥运会, 是一种规模宏大的国际性社会文化运动, 涉及到世界范围内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大规模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及奥运会商业化运作方式的出现,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宏大的经济现象。

1 现代社会提供了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体育是以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的,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需要的经济支持, 但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奥林匹克运动可以自然获得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社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投入, 需要一定的具体方式和渠道才能实现, 在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环境里, 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的方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经济运作规律, 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奥运营销模式, 在奥运与社会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经济纽带, 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其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

1.1 奥林匹克营销概念的建立

1984年以前, 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经济资源以政府自持和社会无偿赞助为主, 辅以小型、分散、无序的商业活动。这种模式易受外界干扰, 效率低下, 越来越难以满足奥运会对巨额款项的需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累累, 使各国举办奥运回的热情骤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被推向市场, 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 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国际奥委会敏锐地感受到奥林匹克鲜明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形象对商家的特殊吸引力, 在总结洛杉矶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后, 进一步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奥林匹克营销理念和操作模式, 使奥林匹克与社会在经济上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营销的核心内容是奥运会的营销及奥林匹克标识的营销。奥运会营销是以向现场的观众出售门票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奥林匹克标识的营销则是指商家通过想奥林匹克组织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或实物及服务, 换取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的许可。

1.2 奥运会经济的收益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已来, 随着奥林匹克营销效益的增加, 国际奥委会从电视转播权收入中拨出专款建立“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会”, 通过该组织对各国家奥委会给以援助。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援助有固定的分配渠道, 即团结基金会———各大洲奥委会———各国家奥委会———各国家单项体育协会。团结基金会每四年制定一次援助计划, 其援助分为世界项目和大洲项目两个类别。国际奥委会还规定, 奥运会电视版权收入的49%及奥林匹克营销收入的一半由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用于举办奥运会, 剩下的部分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其他成员中分配。奥林匹克营销, 取之于奥运, 用之于奥运, 使参与奥运的各方共生共荣。

2 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由于奥运会涉及的因素是多维度的, 因此它对举办城市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的特点, 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 于是带动了各相关部门, 特别是旅游、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奥运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促进

由于举办奥运会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经济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因此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43亿美元的经济影响, 相当于新南威尔士州2000年GSP的2.8%, 相当于澳大利亚2000年GDP的1.0%, 年均GDP效应约0.08%。

2.2 奥运会对举办国的国际形象的促进

举办奥运会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如韩国由于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其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 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 国际信用评价部门对韩国的信用评价指数也相应提高。

2.3 奥运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

奥运经济与许多产业都有关联, 产业链长。受举办城市的实际目标的影响, 在不同国家举办的奥运会, 对产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般表现为与奥运会有直接关系的若干产业得到促进, 然后通过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关联向其他产业和经济领域扩散。

2.4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更新的促进

奥运会举办城市多利用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 加速城市改造

利用奥运会加速城区改造的进程, 是举办城市常用的策略, 如汉城为举办第24届奥运会, 扩建了国际机场, 整修了公路, 治理了江河, 改善了城市环境、下水道和水质管理, 开展了防止公害等工作。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

2.4.2 利用奥运村促进社区发展

利用奥运村选址、设计和建设来促进举办城市社区的发展, 也是举办城市的常规做法。汉城和巴塞罗那都在市中心区建设了全新的奥运村, 与城市社区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亚特兰大在原有的设施基础上新增配套项目。悉尼的奥运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居住区, 成为体现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2.4.3 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升级

悉尼奥运会使悉尼的城市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升级, 奥运期间的电信运营不仅提高了本国电信供应商的国际知名度, 而且通过城市光纤网络的扩展和升级创造了长期性利益。澳洲电信的千年网络包括4800公里的光缆, 连接105个通讯站, 多集中于悉尼中心商务区和西郊的奥林匹克公园。悉尼的交通设施也因奥运会而改善。

3 奥运会经济效应的差异性

3.1 国情不同, 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效应大小不一

因为国情有不同, 奥运会在举办城市及国家产生的经济效应大小不一, 奥运经济的驱动方向也各有不同。如1996年奥运会和2000年奥运会对各该主办地区的绝对经济影响的数值差别不大, 但由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别大, 使得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强度远远小于悉尼奥运会。再如汉城和巴塞罗那, 将城市更新作为目标, 而洛杉矶和亚特兰大, 这方面的需求不大, 因此它们在利用奥运会来更新市政建设方面差异明显, 这也影响到奥运会受益产业的类型。

3.2 与奥运会组织者的经济运作模式有关

汉城、巴塞罗那和悉尼奥运会都采取了公共、私人部门混合的经济运作模式。政府对汉城奥运会的资金支持为35亿美元, 占奥运会总成本的50%。政府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资金支持约占奥运会总成本的70%。政府对悉尼奥运会的资金支持约占奥运会总成本的60%。而亚特兰大奥运会秉承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商业性融资为主的模式, 几乎没有政府投资。“洛杉矶模式”在财务处理上不会引发成本计量上的争议, 而且利润被认为更能准确地反映奥运会的经营效果, 但在总体经济效应上要逊于公共、私人部门混合模式。

总之, 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双向驱动关系, 一方面它大量吸收社会的经济投入, 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特殊的“生产”方式, 产生巨大的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奥林匹克营销模式的出现, 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找到了以市场机制运作公益事业的途径, 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极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177-189.

[2]罗时铭, 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31-245.

[3]郭明强.人文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事全方位解读[M].北京:体育科学出版社, 2007:180-192.

[4]汪玲玲, 周志仙, 陈嵘.奥林匹克文化纵横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144-148.

[5]王乔君.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的发展与变迁[J].体育文史, 1998, (4) .

[6]孙震, 李龙.从历史角度审视奥运人文价值[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6-8.

[7]李卞婴.奥林匹克体育与希腊文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8) :22-26.

上一篇:临床肿瘤学教学体会下一篇:多维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