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2024-06-15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共9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班级:储运0906

姓名:徐晨

序号:13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更好的走向世界提供了良机。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将对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机,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自我更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包括了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它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和无比深厚的思想内蕴,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和智慧。

(一)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公灭私、公而忘私、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舍生取义”“尽忠报国”“天下为公”等已成为人们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要求。从范仲淹的忧乐观,到文天祥的生死观,再到林则徐的祸福观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载,奋发向上的品质,是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强健有为”,“自强不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求人们同时也要求国家和民族自力更生积极进取革新图强。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强不息不断进取革新图强。不自强就落后,落后就挨打。历史不止一次地给出了证明。所以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是人生之本、民族之魂。

(三)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因而是面向现实,重视人生的。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另外,在农业社会供应不足且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人考虑的主要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比较看重物质层面的需要和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很少有人信奉宗教信仰,往往把宗教作为一种实现现实生活要求的工具或摆脱现实生活的无奈的归宿。

(四)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和肯定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有其近似性、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处理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努力营造一个有序的道德社会。因此,“中庸”也导致中华民族恶斗死,宁忍辱(陈独秀语)即忍、让、仁等观念深入人心。另外,如:“家和万事兴”、“知足常乐”都是“中庸”在不同方面的写照。今天,我们与时俱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前进中的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五)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道德修养,追求道德修养的尽善尽美。孔孟主张修身为本,以德服人、正心诚意、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他们认为“修”“齐”的目的是“治”“平”进

而实现天下大同。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重视道德修养,历来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在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这又一次说明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二、奥林匹克运动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先进文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一百多年,从奥运会的举办国和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组成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要多于东方国家,东方国家只有日本和韩国举办过。另外,奥委会的决策层由西方人士主导,在国际奥委会的123名委员中52.6%来自欧美国家。还有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中源于西方的运动项目站绝对主导地位。在夏季奥运会的28个大项的300个小项中,除极个别项目像柔道和跆拳道以外,其余均为西方运动项目。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通讯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比以往更迫切。所以,奥林匹克文化的多次交融促成其更加丰富先进,引领世界潮流,从而它会主动迎合这一趋势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交融、碰撞,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征

(一)鲜明的象征性

顾朝旦多次说过,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象征。”的确,奥林匹克运动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团结、进步、友谊。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有一系列独特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标、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简明洗练的艺术形象符号,表达奥林匹克思想的基本点,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可见的、可听的、可触的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化认知。如:奥林匹克标志:蓝、黄、黑、绿、红互相套接的五环表示着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今天,奥林匹克五环已经成为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的 象征。再如,奥林匹克吉祥物:多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喜闻乐见的动物,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拟人化,从而变得更加诙谐而富有人情味,成为奥运会的象征物。

(二)浓郁的艺术性

在奥林匹克各种活动中,为了增加高雅的情趣,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使这些活动达到极高的审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奥林匹克运动意在创造和展示一美的世界。这里不仅展示世界第一流的人体美,如人体形态美、力的美、运动的美等,而且也集中了其他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美。人们创造这些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的美感修养,而人们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欣赏,也就是接受美感的过程。美在现实社会的作用,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协调社会生活,达到人与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提倡美,以美来陶冶人的精神,可以使现实生活得到升华。在这种意义上说,奥林匹克运动也是一种大规模的美育过程,运用艺术美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风貌,这也是人文性的重要表现。

(三)内涵的丰富性

奥林匹克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挖掘展示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涉及范围较大,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各个方面。因此,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手段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这一恢宏的社会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天地。这里有别具特色的奥林匹克建筑、形象生动的绘画和雕塑、旋律起伏的声乐、舞蹈、文学和歌舞等。

(四)组成的多元性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希腊,因而带有浓厚的以古希腊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烙印。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普及全世界,无论从参赛国家,还是参赛运动员都越来越多广泛。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要求其文化的多元性。奥运会在哪儿举办,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就要与举办国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组成其文化的多元性。另外,奥运会还会吸纳举办国的民族传统项目,如:日本的柔道、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等来丰富自己,因而使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色彼此兼容,相互包容发展成为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为奥林匹克的持续发展和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而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尤其是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更能激发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鲍明晓认为,“有三件事可以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出现战争,二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三是出现能吸引全民族持续关注的重大事件。”前两件目前我国不会出现,而持续两周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恰恰是符合第三个条件的重大事件。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的教练员、运动员官员等聚集北京,各国都会转播奥运会,当五星红旗在奥运会赛场升起,每一个炎黄子孙会为之欢呼、骄傲、自豪。因此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得到充分展现。

(二)“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将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更快、更高、更强 ”的口号,不仅仅在于运动场上的优异成绩,而是向全人类发出的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号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致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个人的完善和进步、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是其动力之源。现在,奥林匹克口号已经超出原来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又一动力。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创新进取,我们才有今天的繁荣与发展,才有取得举办奥运会的资本,才有与奥林匹克运动全面接触的机会,而二者的碰撞必将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动力,从而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先进文化的支持。

(三)务实的实践品格与美好的理想相结合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从过去的小国寡民到现今逐渐富裕的农民,他们仍然关注的是自己的现实以及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但是,今天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是面向世界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实事求是,又要有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指导,既要适应现在的潮流,又要有将来的美好蓝图。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也是一致的,即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因此,实践与理想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结果。

(四)和谐意识将有新的科学内涵

卢元镇认为,“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强者文化。”因为最初是“永远超过对手,永远争取第一”口号中也反映了强者的意志。虽然现在进行了修正,但仍是一种强势文化即西方文化,因为它从许多方面反映了西方人的意志。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奥林匹克文化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良好的兼容性会吸收其先进的思想内容。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又不失新意,更重要的是和谐意识有了新的内涵即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其中的张扬、展现是适应现代社会并与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另外,现实许多条件下再讲中庸就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就是落伍,更不用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持中”将有新的内容加以充实,否则我们将被抛弃。

(五)道德修养将进一步提升

公正、公开、公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既指运动场上公平竞争,也是指运动员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竞争的典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

修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素来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历来把道德修养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其中,儒家道德最具有代表性,讲求仁、义、礼、诚,为其最高道德原则。另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过西方文化的催化,不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平等的观念,而且还有利于市场道德观念的建设。我国的现代化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道德建设是其重要的支柱之一。因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于我国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是一次洗礼,对于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是一次整顿,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2: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论红色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是其主体精神,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红色精神中都有体现,红色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了革命性转换和升华;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5)分类号:G03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篇3: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1古希腊奥运会的人文精神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生活最能体现人本质特征的就是人文精神,即人类存在与发展中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道德与情感、潜能与发展、善与美等方面的自我认同意识,这种人文精神在古希腊奥运会中显得至关重要。恩格斯说:“没有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同样,没有古代希腊、罗马体育也就没有现代世界的体育。虽然古代希腊、罗马体育的辉煌成就曾经一度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达1500年,但一旦将历史的尘埃洗涤干净,充满对人体和健美的赞颂、对生命活力的追求和具有不断超越精神的古代希腊、罗马体育就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重新令世人震惊和叹服,并给今天的体育和生活打上深深的烙印。

古希腊奥运会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古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友谊的渴求,它不仅给当时社会生活带来生机,也为后人所向往。其二,公平竞争的精神。在奴隶社会的条件下,公平地竞争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它不仅使希腊自由民在竞技中,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其三,奋进的精神。古奥运会是人们展示自我,表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形式。人们到奥运会来,就是“要胜过别人,成为第一名”。这种竞争奋进的精神,表现在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因此,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是和平与友谊、自我完善与不断进取的民族象征,而且它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奥运的人文精神。

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的发展与创新

早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初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们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奥运会的同时,就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一种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野蛮、愚昧、强调人的价值。这些都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中颂扬和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激发人的精神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已成为向全世界展示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和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型舞台。1912 年,第五届奥运会在端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顾拜旦以霍罗德和艾歇巴赫的笔名提交了传世之作《体育颂》,赞扬体育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吹响了现代人文奥运的号角。1996 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不仅体现了美国南部文化的特点,而且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展示了该届奥运会与古奥运会“人文”理念一脉相承的深刻主题。2000 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期间,各种音乐、文学、绘画、雕刻、戏剧、国际青年营等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堪称现代奥运人文的典范。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结合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更加强调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激励和启迪人们在运动交往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自我身心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积极鼓励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奥运会上相聚、显露与提高,因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内涵正以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推动和丰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

3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

从传统文化背景来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以古希腊文化为起源,经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浪潮的冲击和西方产业革命完成以后,逐渐确立的以发展个人自由、个人竞争为背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的典型西方传统文化。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以农耕文明为根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典型东方传统文化。这种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表现在现实中的撞击就是西方体育更重视力量与竞争;特别是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大力提倡和传承,与西方传统体育形成鲜明对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则反对个人竞争和公平竞争意识的提倡,因为,这种竞争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违背东方传统文化国度里所追求的安稳、宁静的田园生活宗旨的,这是早期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不到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传统价值观来看,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西方价值取向。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方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个性解放、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十分明显;突出竞争、超越自我、进取精神就成为西方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往往选择竞争意识较强的运动方式。与此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注重以群体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的价值观;这种传统价值观决定了运动方式的选择多以娱乐性、表演性为主,并形成了以“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一种调和矛盾、缓和冲突、谈化竞争的独特格局。因此,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将决定着各自的价值取向。

从民族心理来看,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东方文明古国的优越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民族心理,并给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民族心理对封建时期中国社会繁荣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使早期中国人不习惯做横向的观察和比较,而陷入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和对民族文化的颂扬之中。另一方面,它是近代中国改革与进步文化传播中民族心理障碍的社会基础。因此,这是构成奥林匹克运动这一西方文化在中国早期传播举步艰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4.1 身心均衡的一致性

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将身心一体、身心结合的主张视为基本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理念。中国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养生等都渗透着“形神合一”的生命理念和传统的体育思想。尽管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就通过体育手段达到培养和追求人的身心协调与完善这一目标而言,则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性的原因所在。

4.2 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含义,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的理念源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对古奥运会的深理解和认识。体育竞技不应是单纯的肌肉和力量的炫耀和展示,更不应是单纯对比赛胜负结果的追求,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培养与教育手段,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中国最早的体育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括有体育的含义,他首创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中国儒家传统的核心教育内容,其中,射、御就是体育内容。从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的关系来看,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体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均赋予体育以文化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因而,除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外,实际上,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4.3 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致性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目的就在于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人们才能跳出各自狭小的民族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从而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这种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等观点有相通之处。而中国传统言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将体育娱乐和竞技作为人类交往与情感交流的手段。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的思想也趋于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征与《奥林匹克宪章》所提倡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它必将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与发展。

5结语

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以及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传统文化还是东方传统文化从起源开始除了各自的差异外,它们也都存在诸多共性,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 至前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世界各个文明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至今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实践证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的形成正是在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己,而使它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体系。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五千年文明史,具有丰厚而独具特色的人文底蕴,她包含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诸多文化元素与特质。因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它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回忆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李艳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刘定一.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差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0(3).

篇4: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07-0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精神并非孤立、片面的存在着,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华民族精神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

君子文化融中国传统文化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哲学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与培养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君子人格反映出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道德观。众所周之,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做人先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君子文化就是要教育人们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以德育代替宗教的教化功能对理想君子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君子人格融温良恭俭让为一体,并具有慎独的自警意识。君子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君子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等都在理想的君子人格中得以体现。因此,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1}等等。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思想言语无不显示出君子人格的强大魅力,并引导一代代中国人把追求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标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之一。

尚贤文化曾经是中国传统吏制建设所推崇的一大传统,尚贤思想引导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知识、能力与人才加以敬重。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开了尚贤文化的先河并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尚贤文化的核心是“赏贤使能”,就是尊崇和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如孔子的礼贤下士主张、荀子的赏贤使能思想等,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墨子对尚贤思想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梳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尚贤文化。

耻感文化是一种特别注重他人评价和反应的文化。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特别强调外在的他律, 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肯定、钦佩、敬仰和遵从,他就会在内心油然产生荣誉之感;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否定、埋怨、贬斥和鄙视,他就会情不自禁产生羞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 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2}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因此,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知耻”的重要性,并把“知耻”意识看作道德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孟子从个人品格修养的角度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4}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5}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6}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按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礼仪文化涵盖人们社会活动中所涉及的交谈、服饰、仪表举止、社交、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对于现代人的社交活动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很多内容和形式至今仍然被沿用。

忠孝文化最初源于儒家对于个人在家庭和国家的角色的理解。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忠孝”意即忠君孝亲,它源于儒家所倡导的“亲亲”思想,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7}孝的最初含义是孝敬父母,是对儿女提出的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随后推而广之,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儒家就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处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儒家甚至倡导“孝为百善之首”。{8}《孝经》上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9}也就是说,无论是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要讲“孝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以自己的无限忠诚履行着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都涌现出不计其数的爱国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为后人所颂扬和垂范。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爱国情操无不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传颂,无不被一代代华夏儿女所发扬光大。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是由德国学者赫尔德提出来的。斯大林也曾为民族下过定义,他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0}而中国对于民族精神的研究则始于近代,我们认为所谓“民族精神”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11}“中华民族精神是指集中体现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崇高风格和伟大抱负的那些东西”。{1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优良文化传统,纯朴的社会风貌和优良作风美德的荟萃”。{13}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张岱年先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义的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14}有的学者则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更为广阔的界定,认为民族精神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称之为“民族精神”:(l)广泛性,它不仅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而且本民族成员自觉以该民族精神为导向,指引并约束自己的行为;(2)过程性,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成果和结晶,是在一个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3)主导性,在整个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导整个民族的发展,指引全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个民族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原则;(4)纽带性,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标志;(5)推动性,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民族就没有发展的前途,它推动着整个民族不断前进,激发整个族民不断前进。{15}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依托。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基础、以树立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人本思想为主轴和方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一个是主体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意识的积淀过程,是主体意识客体化了的中华精神体现。这种客体化了的中华精神,按其本性来说,它是由中华文化承载,通过主体思想活动、体力劳动、社会实践发现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指向性,既蕴含着对过去历史的指向,又蕴含着对未来发展的指向。中华民族精神无法割断历史和过去的民族文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不断创造、生发,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具有时代性的文化传统。{16}

(二)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离开传统文化谈民族精神,就像是离开水的鱼一样不能呼吸。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根基和缺乏灵魂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尤其是体现在先进文化上。先进文化强大的凝聚力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力和精神力。民族的精神力,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历史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这股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己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己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民族精神的培育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又要靠民族精神的培育来检验。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培育,突出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积极推动民族精神培育,借此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或基本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出自己特色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性格。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根本上做起,要让大家重新温习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注 释:

{1}陈国庆.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3}{4}{5}陈蒲清.孟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6}(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8}{9}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11}(美)罗伯特·N·贝拉.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三联书店,1991.

{12}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摘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3,(02).

{13}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8-26.

{14}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4).

{15}赵存生.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4,(02).

{16}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特质及其功能[J].http://blog.gmw.en/u/4105/arehives/2006/12296.ht.

参考文献:

〔1〕陈国庆.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陈蒲清.孟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6〕(美)罗伯特·N·贝拉.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三联书店,1991.

〔7〕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摘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3,(02).

〔8〕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8-26.

〔9〕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4).

〔10〕赵存生.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4,(02).

〔11〕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特质及其功能[J].http://blog. gmw.en/u/4105/arehives/2006/12296.ht.

篇5: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全家人屏着呼吸,观看着电视转播英国伦敦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第四跑道时,全家人不约而同地大喊:“刘翔,加油,刘翔,加油......”只听到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像箭一样的发出去,不愿看到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由于伤病的影响,他在跨越第一栏时重重得摔倒了。他捂着自己的脚踝,非常痛苦,但随后他坚强地站了起来,忍着剧痛,单腿跳跃着,艰难地跳跃着蹦向终点,亲吻着属于他的最后一栏。

此时心中没有责怪,没有鄙视,只有心疼和不忍。八年前,刘翔在雅典征服了世界,他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我们能够获得冠军。在我的心中,刘翔赢了,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能够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能重新站在起跑线上,能带上伤痛,凭借一条腿的力量跳跃到终点,刘翔已经成功了!

篇6: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在北京申办与筹备奥运的进程中,奥林匹克文化正逐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渗透,并且丰富着自身内涵.北京奥运的`举办,不仅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于世界舞台,同时必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作 者:刘春燕 任建慧 王淑英 LIU Chun-yan REN Jian-hui WANG Shu-ying  作者单位:刘春燕,王淑英,LIU Chun-yan,WANG Shu-ying(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任建慧,REN Jian-hui(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G04 关键词:北京申奥   奥林匹克文化   传播  

篇7: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确立管理目标,提炼企业精神,规范企业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风尚,培养企业意识的过程。纵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人们获得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展开,同样,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作一浅探。关键词:企业文化精神文明文化生活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职工的群体意识为宗旨,以培育新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优化企业产品质量为目标的文化体系。企业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体系,是增强群体精神文明意识的具体要求。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并存于企业的发展实践之中,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主体上的重合性。企业文化的主体集中体现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经营战略。

2、内容上的统一性。企业文化内容的核心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体,还包括全体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物质形态的外在表现。它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目标、精神、制度、物质四个方面。

3、目的上的一致性。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树立、企业精神的培育、企业形象的塑造,使企业职工的整体思想意识、文化技能、道德观念等素质在企业运行中产生能动的效应。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的思想道德意志,并转化为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加快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指导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规定了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

一、健全制度、明确规范是构筑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为使企业高效运行,职工有序工作,全员各负其责,企业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大发展,牵扯到多个人的切身利益,困难和不足是很多的,这就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那种背离中央精神,思想守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把个人小集团利益置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必将阻碍革新的顺利进行。只有严明纪律,才能坚持革新的正确方向,推动和保证革新的深入发展。

二、提升职工素质,充实文化生活是培养职工的必要条件

文化即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努力在企业内提高职工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道德熏陶陶冶职工情操。丰富、活跃、充实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对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生活反映一个企业的士气,又体现着一个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程度,它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可以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意志。

三、弘扬企业精神是构筑精神文明的和新举措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由企业领导倡导并为绝大多数职工认同和恪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企业精神对企业劳动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体系,企业精神与精神文明是同一目标,同一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精神提出的要求和指导方向。培育企业精神需要一个长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企业领导者自我提高的过程,又是普遍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过程;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又是推动生产经营的过程。因此,必须克服轻视企业精神的价值,搞形式而不求实效的思想行为。要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强化,不断的提高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的灵魂和支柱。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

建设共融的意义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互为一体,形成合力。这样做,对于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感染力有人把它誉为“静悄悄的企业革命”。企业文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它在塑造人们的心灵,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其紧密结合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就能够增强工作的感染力。

2、有助于扩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企业文化具有人文性,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强调人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作用,重视提高人的积极性;企业文化还具有群众性,它是企业职工群体共有的一种文化,是企业群体意识及其外在的行为表现。

3、有助于提高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企业文化既含有物质文明的东西,也含有精神文明的东西,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既能出物质产品,又能出精神产品,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培育企业价值观。、锤炼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导和精髓,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旗帜。抓好企业精神的锤炼、弘扬和实践,既体现了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的根本特征,又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建设企业道德。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外部标志。优秀的企业形象代表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诞生优秀的企业形象。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形象的竞争,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使之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五、培育企业精神应注意:

第一,要与社会趋势相适应。培养企业精神,光靠企业自身还,应该取社会之长,补己之短,效果要比企业关门教育好得多。

第二,要与企业革新相结合。很多企业完善落实承包经营,转机健制、产品与市场直接接轨,必须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责任实现的思想基础是责任感。宣传企业精神,激发责任感、使命感,能推动企业转机健制的步伐,对生产经营步入市场,产品占有市场起到思想保证作用。同时,责、权、利紧密结合对责任感也会起到强化作用,经营者会更加深刻理解企业精神的内涵。

第三,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培养。企业精神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但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依托。要充分利用物质文化给职工以启迪和教育,让职工从有形的实物状态中汲取前辈精神财富和营养,可以激发职工自豪感、荣誉感、明确历史责任,使企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还要加强企业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造和美化,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倡导企业精神,宣传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振奋精神,锐意进取。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职工群众为主体,以民主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为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造先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确立管理目标,提炼企业精神,规范企业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构筑企业精神文明的过程。

《现代哲学》2001年第2期(总第64期)·精神文明理论研究·

篇8: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根据“文化”的概念概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体育物质文化层面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形式、运动技术、场地设施、体育器材等;体育制度文化层面包括体育管理方式、体育政策、体育法规等;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念、体育人文精神等。在高等学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发挥着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教育教化、健身强体四项主要功能。高校师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观赏体育运动比赛、进行体育活动评价,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满足对健、力、美的追求与向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诸如运动竞赛有具体的规则和裁判,每个参加者在活动中,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从而使得师生自觉地养成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校园体育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开放性,可以教育引导师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2 奥林匹克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由三大部分组成: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由现代奥运的创始人,法国的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宪章》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由此凝练成的奥林匹克精神更是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首先,她强调体育运动的教育作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要素。《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2]。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建立和平、友谊、进步的人类社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奥林匹克精神还可解释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参与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发展自我”的超越精神;“Fair Play”的竞争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

3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中的现象评述

总的来说,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与参透,但是也存在异化和挑战。

3.1 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领导意志化

奥林匹克运动经历100多年的发展中,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由运动员间的竞争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在校园中体育运动的开展往往跟该校的政治需要、领导的好恶、政绩的标榜密切相关,如应付上级检查,一阵风体育场馆的达标、体育比赛、体育节的举办等;又如学校领导喜欢打网球,可能该校的网球场、网球比赛、和网球陪练就多等等现象,校园体育文化领导意志化已是业内共知的事情。

3.2 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原则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利性

自从国际奥委会成立以来,业余原则一直是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的基本原则。关于业余性质《奥林匹克宪章》曾指出:“以运动为业者及曾经或现在靠运动获取金钱者不得参加运动会,为此,奥林匹克运动永远不设金钱奖,只设荣誉奖”显然这只是奥林匹克的理想,相比之下校园体育却并不掩饰自己的功利性,公开运动会的成绩与奖学金、与评三好、评优干挂钩,当然也少不了金钱的奖励。有些高校的体育特招生更是参加比赛耽误学习、上课、考试,但是学分能够修满并且顺利毕业。

3.3 奥林匹克运动与校高校校园体育商业化

自从允许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手段筹集资金后,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奥林匹克运动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防止商业化对奥运会的操控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因为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有着根本的区别,矛盾也将长期伴随.同样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各种体育比赛的冠名、广告、推销、拉赞助、商家的致辞把竞技场内外也演变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3.4 奥林匹克运动职业化趋势与高校的体教结合之路

随着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方向的发展,商业化运营加大企业对体育的赞助;目前很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的单项体育协会都走职业化路线,对赛事进行商业化运作。这使得各国高水平运动员基本都属于职业运动员;另外再加上各国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由业余化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的很多高校也正走体教结合之路,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和射击队,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班等都是国家队的一线队员或者后备人才。

3.5 奥林匹克科学主义崇拜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装备论

100多年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体育设施、器械、训练以及裁判手段、信息收集和体育观念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科技的全面渗透,喧宾夺主,使体育比赛纯粹成为科技的竞争,而运动员居于了次要地位.现代技术在其速度、准确性和成就方面超过了人的感性认识,运动员不再是掌握技术,而是听从于技术,人在竞技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受到限制和挑战[3]。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参与者爱在场地、器材上挑毛病,比赛输了怪场地、器材不好,个人的体育装备不好不参加运动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3.6 奥林匹克追求运动成绩极限化与高校园体育文化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代竞技诞生以来“超越极限”一直是人们乐于追求的目标,一些人惊叹一再超越预先设想的极限,摆在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另一方面却是运动员的身心摧残,甚至死亡。“健康第一”一直都是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也一直是体育本质的阐释,但是要竞技却难以顾及健康,往往是在损害健康。

4 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4.1 人人平等的体育参与原则与高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占有

体育无国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体育活动,不分地域,不分城市与乡村,不分名牌、重点、一般高校、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而实际上在国家投入,地域限制,城乡差异,高校等级制均限制奥林匹克精神的绝对实现[4]。

4.2 奥林匹克精神的崇高性与体育的边缘化现象

体育本身是不具有阶级性、国家性、学校性和学校领导的偏好性,但是又离不开阶级、国家、学校的传统和学校领导的偏好,从而使得一些穷校、远离中心城市的高校、学校领导不重视很少开展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师生更难以亲历有关奥林匹克的活动,使他们被遗忘,被边缘化。

4.3 奥林匹克精神的无限性与其最大效能发挥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有限的,只能在一些方面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各高校的传统和偏好,奥林匹克精神也不能完全替代和表述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从而有碍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大效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510.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2.

[3]申建勇.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131-133.

篇9: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7-04

奥运奖牌是奥运会形象景观和竞赛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一块奥运会奖牌凝聚着运动员毕生的梦想。北京奥运会设计的玉环奖牌,在对奖牌材质进行大胆创新的同时,闪亮推出了中国传统的玉文化,这让国际奥委会官员和中国民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赏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表示祝贺!”[1]可见,玉环奖牌绝不仅是纯粹的精美艺术品,可供人欣赏把玩,更重要的在于,它传递的是中国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与多方渗透,折射的是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沟通与积极融合。

1文化融合

1.1文化融合的概念融合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2]它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民族已有文化的过程。纵观历史,文化融合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诸如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是环地中海欧亚非各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后,创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日本文化则被称为顺利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杂交文化”,并由此成功实现了其现代化。

文化不仅在时空纵向上存在历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在时空横向上存在共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北京奥运会中,中华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融合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这种融合是深度融合,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上的表层融合,而且在精神文化的内核上也有水乳交融的深层融合。而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在精神内核上的深层交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调整与整合。

1.2中国玉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生相融中国玉文化是国人在磨制、佩带、祭祀和传承玉器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具有中国特色,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审了玉。玉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经历了六千余年的发展,被制为祭器以祀神灵、琢以瑞信象征统治权力。这些玉器在主人死后还要被殉葬入墓[3]。玉器的出现和使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也使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变迁发展相生相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水乳交融关系。随着时代变迁,玉器不仅成为广大民众聘礼、装饰、鉴赏、收藏的重要对象,而且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1.3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形式上具有“由高向低”的流动特点,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势文化总是对弱势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所以迄今为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文化的“单向融合”[2]。相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而言,奥林匹克文化是外来的强势文化。近代中国把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当作“强兵”与“强国”的有效手段加以接受和模仿[4],这是在中国比较被动的状态下迫不得已进行的一种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主要是单向度的、被动的文化融合。

当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后,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逐渐上升的强劲势头主动向周边邻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主要由过去的单向度地被动融合,变成双向度的主动融合。一方面,我们逐渐接受奥林匹克文化,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有意的主动的文化渗透。从整体看,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和谐”主题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旋律面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从局部看,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金玉结合”的奥运奖牌设计分明传达出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

2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多方融合

2.1注重温润高洁的内在美德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互有交叉、彼此渗透,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文化融合。

玉器与美德本来没有关系,但中国人赋予玉器以美德,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玉器的客观属性上。把天然具有温润、质朴、无瑕的玉器比作君子高贵、坚毅、高洁等等美好品德,将玉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充分的融合。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行为方式、道德品性是密切相联的,彼此之间能相互说明、互相映衬。

2.2倡导刚毅坚贞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气节和节操,把维护民族尊严和荣誉,看作是民族的骄傲。

玉是美石,质地比较坚硬,不会弯曲以委曲求全。这种坚硬不弯的自然品性被中国文化合理借用过来,与抽象的气节、操守贯通融合,用以象征刚毅、坚贞、勇敢不屈的民族气节。

2.3追求清水芙蓉的质朴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崇尚清水芙蓉的质朴美。庄子在《天道》篇里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5]这种质朴美,追求自然、真实、朴素、实在、单纯,反对浓艳、华丽、浮夸、虚空、造作,崇尚雕而无痕、浑然逼真的艺术境界。这种质朴美在玉文化中得到了长期印证。

2.4喜爱声韵协调的音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很早就开始了对音律美的追求。中国最早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可以和着音乐节拍唱的诗歌。在当时的风俗中,情人之间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以示永远相爱。《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古人喜爱佩戴叮叮当当的玉器过程中,《诗经》体现出了齐整、有韵味的节奏感、音乐感。

2.5在意区分身份等级玉是美石,虽有优劣之别,但无身份之分。作为自然属性的玉,只有质地的瑕瑜之辨,没有等级之差。玉器一旦具有社会属性,加入主观因素,就有了等级、名位之别。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中小型墓葬的陪葬物,一般只有陶石器没有玉器,而大型贵族墓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陪葬[6]。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7]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从手上所执的不同玉礼器上就可分明看出。而“六器”的主要功用是礼神。六器的所用玉料、形状及色彩都不同于六瑞[8]。

3中国玉文化经过融合能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3.1崇拜祖先和尊祖敬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玉器反映了人类历史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文化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延续。”[8]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宗、祖先充满敬重和敬仰,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中国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有近万年的用玉史,史前玉器曾长期被作为祭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认为“惟玉通神”。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许倬云先生写过《神祗与祖灵》的文章,提出信仰神灵上天和祖先崇拜,都与中国的玉文化有关[9]。考古发现,查海文化中,玉与龙是分开的,而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和龙开始合为一体,将玉的质地与龙的形体结合在一起,赋予玉以龙的神圣造型,赋予龙以玉的高贵质地,使玉龙成为神圣与高贵的统一体[10]。中国玉文化中玉龙的合二为一,玉龙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图腾,充分象征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3.2大量选用“玉”造字组词中华民族对玉器怀有深厚的情感,将玉器广泛用于装饰、祭祀、丧葬、观赏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充分代表民族文化的中国文字上,造出从玉的汉字三百多个,比如,“珍”、“莹”、“琼”、“瑛”、“琳”、“琛”等等,给孩子起名时,都喜欢把这些寓意美好的含玉的字放进去,祈盼孩子能像美玉一样,性情温润、美丽有价值、广泛受人欢迎。

除了用玉做偏旁构造汉字之外,人们还喜爱用玉组成大量词语。人们总喜欢给美好的事物添加玉字。换言之,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习惯的做法是,与玉有关的字总是褒义词。这种造字的情感规律,表现出中华民族对玉的深爱。中国玉文化与汉字文化的相互搭配和大量渗透融合,意味着中国玉文化能很好象征并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3.3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从理论上对“玉德”加以系统阐述的,最早应推孔子。《礼记·聘礼》中,学生子贡请教孔子的一段话,记述了孔子全面论述玉的理论主张,即“以玉比德”。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君子贵玉”的风尚,这与考古出土的文物相一致。从近年殷商、西周墓中出土成套的大型玉组佩,可以认定,君子以玉象征自己道德品行的风尚,在商代、西周时期逐渐形成,至东周时期达到高潮。不仅有大量的玉器实物使用,并将这种用玉风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从道德感方面加以进一步提倡,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日后中国玉器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6]。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审时度势,对当时用玉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把玉的特性,上升为士大夫的道德规范,玉器不仅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而且玉器成为了儒家抽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载体。

3.4展现无间断的悠久历史文化

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7 000多年,唯独玉文化与中华文化始终相伴随,未曾断绝、贯穿始终。在玉器的打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玉器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这使得玉文化成为很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在士大夫们的大力推荐和佩戴、在社会上层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下,玉文化深受中国人喜爱,流传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人对玉的尊贵和敬仰超过其它精神文化的载体,形成有悠久历史的、推崇玉的观念。玉器是中国文明的特有要素,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出现的特殊精神产品,是表现中国文化最富特色的艺术形态。

3.5对和谐的多方面追求中国玉文化追求“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人与天的天人和谐,也有人与人的人际和谐,还有人与玉的搭配和谐。

玉文化的天人和谐,这个“天”通常指代天上的“神”,表现为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让世间的人与天上的“神”相处和谐。中国玉文化中,有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提出“惟玉通神”的说法。在用玉器的初期阶段,玉器是作为巫师与天沟通的法器而存在的[9]。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来祭祀各方之神,以不同玉色配合天地四方,正如有学者所云,这和古代中国的宗教礼俗有关[11]。

玉文化的人际和谐,就是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爱、和美。如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有矛盾、冲突都要尽量“化干戈为玉帛”,用玉器和丝织品取代干戈,将战争变为和平。君子佩玉,言行举止就要像玉一样柔和温润,还要服饰搭配和谐,注意姿势仪态。只要人的走路姿态正确,玉佩就会对人发出悦耳之声。

4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方式

4.1奖牌材质的融合北京奥组委为了突出东方的中国风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奖牌设计上,对奖牌材质进行了大胆创新,选择了“金玉结合”的玉佩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别具匠心地以中国传统玉璧造型为基础设计,创造性地将玉镶嵌在奖牌中。这种“金玉结合”的新颖设计在奥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风格。奖牌的主创设计人杭海说:“我们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玉文化,别国也采玉,但中国人眼中玉是集天地之灵气的东西。”

从象征意义看,“金玉结合”中,“金”象征着财宝、尊贵、荣耀。“玉”象征着高贵、典雅、美德。“金玉结合”的奖牌恰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认为“金玉结合"相得益彰。从特点上看,西方的“金"张扬,东方的“玉"含蓄,配在一起十分协调。从颜色上看,金属和玉环的搭配也很合适,金属的颜色偏亮,玉环的颜色相对偏暗,双方配合十分和谐,就像一个相互接纳、相互补充、相互添彩的“金玉良缘”。

4.2文字图案的融合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奖牌吊带则运用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体现了天地祥和之意。这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各占奥运奖牌“半壁江山”的文化融合,是融洽和谐的“中西合璧"。

奖牌的正面,主要传递的是西方文化符号。希腊女神象征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古代发源地,同时也借助插上翅膀的女神象征着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在某个项目上具有超人的体育天赋和卓越的运动才能。胜利女神的“胜利”表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和成功,也传达了体育竞赛的观赏者对获胜运动员的认可和恭贺。

奖牌的背面,主要传递了东方的中国文化气息。中国文化元素主要通过中国文字、中国玉璧、中国印章、中国书法、中国色彩表现出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与书法的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运动人形的造型形似现代汉字“京",形象友善、刚柔并济,在蕴含浓重中国韵味的同时,充满了动感。此外,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毛笔字汉简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风格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融为一体。从整体看,中国文化是贯穿奖牌设计的主题。奖牌的玉、挂钩、奖牌盒、证书、挂带形成了一个整体,玉、漆盒、丝织、宣纸、翎子,这些都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4.3文学寓意的融合中国文化中,玉是宝玉,是稀世之宝。在国内两百个左右的采玉点中,与中国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著名的产玉点,也只有新疆的于阗(和田)、陕西的蓝田、湖北的荆山三处[6]。自古以来,玉料的不易得到,玉料的稀缺决定了玉的珍贵和价值。这使玉很早就被列入“宝”的范畴,像《事类赋注》、《艺文类聚》、《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名著,很早都将玉列入“珠玉”、“宝货”、“珍宝”的类别。中国文字中,“珍”字与“宝”字都是将“玉”作为字的组成部分。玉是珍宝的观念是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玉的价值,主要是由玉的稀少、玉的雕琢美并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所决定的。玉的价值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甚至超越了珍贵的黄金,即所谓的“金银有价玉无价”。

奥运会中,运动项目的获胜者能分别赢得金、银、铜牌。奥运会上的金、银、铜牌,是每一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追求的最高荣誉,也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出色表现的标志。物以稀为贵。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的稀罕与高品质玉器的稀少正好互相映衬,相互应和。运动优胜者与玉器不仅都具有高档次、高规格、高水平、高等级、高价值、稀缺资源等特点,而且中国文化中,还有“君子佩玉”的观念和行为,这使得稀世珍宝的玉器与奥运优胜者之间产生了巧妙的暗喻和沟通,从而赋予镶有玉环的奥运奖牌在原有奖励优胜者的奥林匹克文化中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4.4色彩名次的融合中国玉文化是在意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中,团队设计者将不同的玉色与运动项目名次进行合理搭配,通过漂亮的不同颜色的嵌玉奖牌来鲜明区分奥运冠军、亚军和季军。它具体表现为:金牌镶嵌白玉,银牌镶嵌青白玉,铜牌镶嵌青玉。虽说奥运奖牌中玉的品质是一样的,但玉的颜色和纹理是天然的,每块奖牌之间会有细微的不同,这种大同小异、独一无二的奖牌也会给每个运动员带来不一样的特别感受。

4.5打造过程的融合玉除了象征中国文化的高贵、圆满、美德等品质之外,同时玉也是很坚硬的石头,需要细心打磨、雕琢之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即所谓的“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器”就是可使用的器皿,意味着可用、有用之才。打磨玉材、雕琢玉器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奥林匹克运动中,对优秀运动员的打造过程也是如此。一个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从小需要优秀教练员的慧眼识材,在众多少年儿童中发现和识别有潜质的天才人物,然后就是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要进行艰苦的打造和精心雕琢,最后的结果就是让运动员卓越的才能和潜在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在运动场上有令人惊叹的超人的出色表现。

打磨玉器的过程象征着对有潜质运动员进行精雕细琢、潜心打造精品的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最后打磨出来的玉器价值连城,远远“超越”了玉石原本平庸的“自我”。打造玉器的过程也就是打造优秀运动员的过程,它恰好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克服困难、不断进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

4.6精神内涵的融合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的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人中君子追求高尚纯洁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由于玉的温润、光滑、细腻,所以中国玉文化中,偏爱中国人的性情也要与玉相似,温婉不火、细腻平和。中国玉文化中,讲究“以德比玉”,重视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君子佩玉”的习俗。中国的君子长期以来主张“和而不同”的观念,承认不同群体的文化趣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重视寻找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只要彼此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就可以接受对方,哪怕双方之间差异很大。因此,从中国玉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看,它是主张温和、团结、宽容、相互理解的。

中国玉文化也显现出进步、进取、追求超越自我的特点。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达出中国人对成绩优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礼赞。

奥林匹克运动会传播和弘扬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纷争、歧视和各种冲突。这样,对友谊、团结、进步的追求,对差异的宽容和理解是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交流、充分融合的共同基础。

当然,在观察到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走向融合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两种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而在制度文化上,尤其是在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核上,两种文化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会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与适应,也会有更大范围的接纳、容忍与相互融合。

5结束语

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伴随并相生相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透过玉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探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君子佩玉”,重视“以玉比德”,“这种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9]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因碰撞而生发的文化冲突也会加剧。面对这种文化冲突,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必去争论是西方文化优越,还是东方文化优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兼容、取长补短,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多元一体。要达到这个目的,东西方各民族都应该进行‘文化自觉,检验一下各自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并且将各自文化中优秀的那部分发扬光大,使之互相交流、融合发展,共同创造新的、更加光辉灿烂的世界文明。”[9]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不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把自己当成世界各国学习的楷模和标准,要求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贬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反思当前的世界文化交流,可以看到国际社会的文化融合正处于活跃期,无论是内容与形式,还是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发展。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文化融合已由近代的被动融合逐渐转变为当代的主动融合,已主要由过去的单向融合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双向融合。中国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文化融合正在扩大互动范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静.借奥运之东风 弘扬中华玉文化[J].艺术市场,2007(6):103.

[2] 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2-54.

[3] 杨伯达.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J].中原文物,2001(4):61.

[4]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18-23.

[5] 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1.

[6] 殷志强.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2):84.

[7] 林日波.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13.

[8] 青林.浅述六器与中国玉礼文化[J].东南文化,2002(10):26.

[9] 费孝通.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A].费孝通九十新语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54-155.

[10] 于志耿,殷德明. 玉·龙文化研讨会举要[J]. 北方文物,2001(2):26.

上一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写给未来的我的一封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