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生素

2024-06-21

儿科抗生素(精选十篇)

儿科抗生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 儿科临床使用抗生素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9例, 女111例, 年龄1岁~10岁, 平均年龄为 (6.8±1.3) 岁。

1.2 方法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抗生素药物 (头孢菌素、青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 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发热、呕吐、疼痛、贫血、药疹) , 对其构成比进行分析与统计。

2 结果

200例儿科患者中, 83例 (41.50%) 患儿使用青霉素, 使用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2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0%。见表1、表2。

3 讨论

抗生素作为一种对抗细菌感染、以及微生物病菌感染效果突出的药物, 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5]。相关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 儿科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抗生素药物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如本次研究中的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第二类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本次研究中的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第三类为磺胺类抗生素 (如本次研究中的磺胺脒、磺胺嘧啶等) ;第四类为氨基糖苷类 (如本次研究中的庆大霉素等) 。本次针对200例儿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共有83例 (41.50%) 患儿使用青霉素, 47例 (23.50%) 患儿使用头孢菌素, 两种抗生素药物使用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该数据提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临床最常用抗生素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由于本类型抗生素药物当中具有一定的β-内酰胺环以及噻唑环成分, 从而对于儿科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同时, 噻唑环还能够对处于繁殖期的细菌加以有效干预[6], 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或反复有较好效果。

同时, 本次研究中还显示, 儿科临床中所使用各类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本组200例儿科患者中, 共2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0%。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呕吐、疼痛、贫血、药疹, 均比较轻微。研究中还发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轻微 (分别为3例、5例) , 提示以上两类抗生素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儿科抗生素以β-内酰胺类使用最为普遍, 各类抗生素均可能诱发不良反应, 影响药效, 对患儿机体功能产生影响。需要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的处理方法, 储备抗生素药物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等知识, 提高用药合理性。

摘要:目的 对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 儿科临床使用抗生素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83例 (41.50%) 患儿使用青霉素, 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2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上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0%。结论 儿科抗生素药物使用普遍,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使用最为普遍。各类抗生素均可能诱发不良反应, 影响药效, 需要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的处理方法, 储备知识, 提高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温稳业.抗生素使用的临床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5) :4748-4749.

[2]崔晓燕, 侯广杰, 焦皖颖, 等.我院儿科126例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5) :882-883.

[3]王海军.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2130-2131.

[4]郑玉琼, 刘宗罡, 赵罡, 等.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4) :26-27.

[5]范振玲.某院儿科2011年1月至12月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99-100.

儿科抗生素 篇2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科临床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方法:选取6月到6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154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7例,未接受抗生素应用干预,观察组77例,对患者实施抗生素应用干预,根据两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结果:观察组抗生素选用不合理、抗生素配伍不合理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2.60%、1.30%、3.9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11.69%、15.58%);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48.05%)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药敏试验送检率(66.23%)明显高于对照组(38.96%)。此外,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2.28±0.51)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4.81±1.39)d,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儿科临床上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儿科临床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降低抗生素使用率,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临床应用

儿科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其身体器官尚在发育中,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与成年人相比明显更弱,在对这这部分患者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更为慎重仔细,否则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存在应用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6月到206月我院收治的154例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90例,女64例,年龄在1-12岁,平均年龄为(6.14土1.76)岁,体重在9-33kg,平均体重为(17.34±2.37) kg。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5例,急性支气管炎38例,胃肠炎31例,肺炎11例,消化不良9例,其他10例。将154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两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不对患儿实施抗生素应用干预。观察组:对患儿实施抗生素应用管理干预。对本院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种类、联用情况、给药途径和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和实施管理干预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各类问题的发生率,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的临床干预效果,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3.1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

(1)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相关研究表明,儿科临床用药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最多。而抗生素多为成人规格,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和片剂。临床上,在对儿童用药时,不可应用全量的注射剂,需减量给药,一方面导致了儿科临床中抗生素难以合理选择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致使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浪费。

(2)抗生素配伍不合理①同类药物联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作用机制相同的抗生素不可联用,一方面这会影响临床疗效,另一方面,会使药物的毒性反应有所增加,甚至导致拮抗现象的.发生。②速效抑菌剂和速效杀菌剂联用,两者联用容易使速效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受到影响,降低临床疗效。

(3)用药疗程不合理药师或医师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用药时对疗程处理随意,导致临床疗效的降低。同时,用药疗程的不合理还容易导致超剂量用药和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

3.2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相关管理干预对策

由表1可知,观察组抗生素选用不合理、抗生素配伍不合理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2.60%、1.30%、3.90%,相较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管理干预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抗生素儿科临床应用中各种问题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管理干预对策:①严格遵循儿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抗生素治疗方案的制定。②建立和完善医院相关医疗用药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小儿疾病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并建立治疗责任制度,督促医生严格合理用药。③定期进行儿科科室教育培训,针对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和应用水平。④加强宣传,是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儿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50-01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

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2倍。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真正需要使用的病人还不到20%。 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水”里面不外乎糖水、盐水,再加一些抗生素。

我国儿童抗生素食用量是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的2.4倍,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约80%以上都是病毒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临床约90%上呼吸道感染应用了抗生素。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 30% 至40% ,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2005年全国春节联欢会上由21名聋哑表演者献上的“千手观音”让太多人感到了震惊和感动,然而,这21名表演者中有18名是由于小时候注射抗生素而致聋的。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仅体现在用药上,生活中也有很多,如肥皂是抗菌的,冰箱、空调也有抗菌的,具有抗菌性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意味着给造成抗生素的耐药性的机会也越多。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农畜养殖业的恶性肿瘤,存在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鱼、蛋、奶等农畜产品进入市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抗生素成了孕妇和宝宝食品中的危险因素。

如果我们走到“后抗生素时代”,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全球将面临药物无效!30多年前,几十到100单位的青霉素效果很好,现在很多人感冒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今天不合理用药,明天将无药可救!

一、临床资料

某医院儿科20061101/20070430的出院病历1802份,患者年龄0.5

d~14岁,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10种主要疾病为支气管肺炎(516例),新生儿吸入综合征(2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6例),非感染性胃肠、结肠炎(99例),肺炎(91例),新生儿黄疸(89例),过敏性紫癜(35例),新生儿出血(12例),念珠菌病(4例),肾病综合征(2例),使用抗菌药物主要集中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钠、更昔洛韦、利巴韦林4种,前3种采用输液的方式给药,利巴韦林采用雾化吸入.

调查中发现联合、重复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如支气管肺炎使用四种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453人、更昔洛韦354人、头孢曲松钠39人、利巴韦林561人;新生儿吸入综合征使用三种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205人、头孢曲松钠59人、更昔洛韦29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四种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129人、更昔洛韦110人、头孢曲松钠18人、利巴韦林166人.

预防性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较为普遍:新生儿吸入综合征、新生儿黄疸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45人、头孢曲松钠8人、新生儿出血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2人、头孢曲松钠1人;过敏性紫癜头孢哌酮/舒巴坦24人;念珠菌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人、更昔洛韦4人;非感染性胃肠、结肠炎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84人、更昔洛韦79人.

体温以使用抗生素期间护理人员测量的为准,血液常规化验主要监测能够反应感染的白细胞总数及主要分类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统计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表1).

二、讨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曲松钠为儿科常见疾病的通用药品,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三代头孢与酶抑剂的复合制剂,适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

头孢曲松钠是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从表1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不高于正常值,反映不出继发细菌性感染;而且,新生儿吸入综合症、新生儿黄疸、新表1体温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生儿出血、过敏性紫癜、非感染性胃肠炎和结肠炎、念珠菌病大都属于预防感染用药;特别是非感染性胃肠炎和结肠炎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比例为84.8%,使用更昔洛韦的比例为79.8%,如果不是感染引起,抗生素使用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只会加重症状;念珠菌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也不合适;头孢哌酮可以干扰体内维生素K的代谢,造成出血倾向,新生儿出血选用其不合理;因此,三代头孢菌素以及与酶抑剂的复合制剂选用依据不充分、不合理.

新生儿吸入综合症、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血均在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曲松钠,《抗生素使用原则》明确规定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

头孢曲松钠能竞争胆红素结合的血清蛋白,使游离胆红素升高,故不宜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以免诱发高胆红素血症.

适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药物更昔洛韦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广泛,比例较高,从使用疾病可能感染的病毒来看,首选不够合理.

抗生素与抗病毒以及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率很高,是否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辅助检查不甚明了,医生更是把握性不大,属于大范围使用药物.

表1显示,80.1%的患者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不高于正常值分别是98.9%和99.0%,呼吸道疾病淋巴细胞数高于正常占11.6%,说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无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占94.8%,说明在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使菌群紊乱、造成条件致病菌性感染,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因此,人类要想遏制细菌耐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必须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要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人群的预防或治疗正确选用抗生素,特别对新生儿、婴幼儿的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应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汪淼, 章彤等.输液恒温加温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齐鲁护理杂志,1996, 4 : 12.

舟山医院儿科抗生素的应用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感染患儿120例, 其中呼吸道感染46例 (38.3%) , 消化道感染34例 (28.3%) , 泌尿系统感染40例 (33.3%) 。将患儿根据是否进行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个体化给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2岁, 平均 (7.1±1.5) 岁。观察组:男40例, 女20例;年龄2~13岁, 平均 (7.7±1.5) 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一般的经验式检查, 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 按抗生素使用基本规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结合全面的身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确认可以使用抗生素后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监测, 减少抗生素联用。分析患儿临床资料, 评估针对病情所应用的药物品种、用药数量和规格。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选择、配伍、疗程等不合理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应用抗生素品种及金额比较

表1可见, 患儿使用青霉素类的品种最多,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金额最高, 其次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2.2 两组患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表2显示, 观察组患儿抗生素选择、配伍、疗程等不合理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生素选择不合理现象:如一般性感冒使用昂贵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配伍不合理:如青霉素与氨苄西林联用, 造成重复用药;疗程不合理:如使用时间过长或早期用药偏多。

3 讨论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儿科医师往往使用一些抗生素。本文结果显示, 患儿使用青霉素类的品种最多,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但由于患儿年龄尚小, 身体的各器官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自身免疫能力均明显低于成年人, 对一些药物的毒理性作用承受能力也低于成年人, 所以儿科医师不仅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 还需准确掌握药物的毒理性[2]。

对患儿来说, 除抗生素本身含有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外, 过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细菌的菌群失调, 导致体内的微生物循环紊乱, 易引起真菌及耐药菌的感染。我们为患儿治疗时, 发现有些药物的剂量和规格不适合临床需要, 这给患儿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医务人员将小儿用药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以成人的整体水平换成小儿的比例, 仅单纯减少药物剂量, 却忽略了小儿的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的特殊性[3]。如对于非感染性疾病、肠痉挛及一般感冒发热, 未仔细询问患儿的临床特征, 先使用“保险针”——抗生素, 有的甚至使用价格昂贵的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造成错误治疗, 既浪费钱财, 又得不偿失。对急诊患儿普遍大剂量地使用庆大霉素、小诺米星, 可导致肾毒性、耳毒性等严重后果。对感染性腹泻患儿, 有的使用抗生素不恰当, 由于70%以上的该病为轮状病毒和肠杆菌感染, 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缩短病程, 减轻腹泻症状, 还会引起患儿的二重感染[4]。因此, 对儿科患儿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了解病情, 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为细菌性感染后才可使用抗生素; (2) 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选择有效抗生素; (3) 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在儿童体内过程中的特点选择给药途径。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抗生素选择、配伍、疗程等不合理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要为患儿进行全面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确认可以使用抗生素后再用药, 做到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 儿科医师要具备专业临床知识, 掌握儿童各个生长时期对药物代谢能力的理论知识;对患儿使用抗生素时严格按抗生素使用标准, 有抗生素滥用时要进行一定改变[5]。

参考文献

[1]Hersh AL, Jackson MA, Hicks LA, et al.Principles of judicious antibiotic prescribing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ediatrics[J].Pediatrics, 2013, 132 (6) :1146.

[2]Moco, S, Collino S, Rezzi, S, et al.Metabolomics perspectives in pediatric research[J].Pediatr Res, 2013, 73 (4 Pt 2) :570.

[3]陈小燕.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评价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156.

[4]陈醒, 袁力.2008-2011年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2) :328.

儿科抗生素 篇5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病变来源:

1)头部:因小儿身体各部骨骼的生长速度随年龄不同而异,故不同年龄有不同骨骼表现。①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颞部或枕骨中央部位时,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故称“乒乓头”。<3个月的低出体重儿近骨缝周围颅骨软化为正常现象。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发上的婴儿,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盒状”头形(从上向下看),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头形,方颅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形区别。③前囟闭合延迟:严重者可迟至2~3岁,头围也较正常增大。④乳牙萌出延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多方出牙,3岁出齐,有时出牙顺序颠倒,或牙釉质发育差,易患龋齿,甚至可影响到恒牙名不虚钙化,恒牙的门齿、犬牙和第一磨牙常表现为釉质发育差。来源:

2)胸部: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①肋骨串珠:又称佝偻病串起(rachiticrosary),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成隆起,发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膨大的肋软骨也向胸腔内隆起而压迫肺组织,故患儿易患肺炎。②鸡胸及漏斗胸: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肋向前突出,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漏斗胸。③肋膈沟: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又称郝氏沟(harrisongroove),卧位时尤其明显。上述胸廓病变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呼吸功能,并发呼吸道感染,甚至肺不张。

3)四肢:①佝偻病手、足镯:多见于6个月以上患儿。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②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婴儿。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正常1岁以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发后会自然矫正,予以鉴别。来源:

4)脊柱: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凸畸形,严重患儿可伴有骨盆畸形,造成生长迟缓,女孩成年后怀孕可造成难产。

(2)肌肉改变:由于低血磷所致肌肉中糖代谢障碍,引起全身骨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如蛙腹。来源: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及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此期生化检测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患儿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来源:

乡镇卫生院儿科抗生不良反应分析 篇6

随机抽取2006年1~10月,8所医院儿童应用抗生素处方9600张,进行统计,统计处方中药品种类、配伍方式、单用联用使用率,进行分析研究。

9600张抗生素处方中共应用8类47种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其次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使用前几位的是:头孢呋新、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青霉素、阿齐霉素等。

9600张处方中单用抗生素3993张,占41.6%;两联使用抗生素4214张,占43.9%; 三联使用抗生素1228张,占12.8% 四联使用抗生素165张,占1.7%。

结果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不合理处方921张,占9.59%。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用量不当等。

抗生素只能杀灭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无效。有些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如过敏性紫癜、药物中毒等不属感染性疾病也要使用1~2种抗生素。

对已确定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不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症下药,而是凭经验用药、联合用药,甚至出现杀球菌、杆菌、厌氧菌药物共同使用的现象。这也与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大部分不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关。

药物拮抗: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时微生态制剂及活菌会被灭活或抑制, 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 2~ 3小时为宜, 因此在医生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快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如阿奇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转肽酶过程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为快速抑菌剂。

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快速杀菌剂, 两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若是临床需要,应先用杀菌剂, 再用抑菌剂, 或换成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联用, 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会减少。

又如红霉素肠溶片+克林霉素, 两者作用机制相同, 都是作用于细菌的50s亚基,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呈拮抗作用, 两药合用影响疗效, 且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因此亦不宜合用。

毒性增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如奈替米星+罗红霉素。奈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两者皆有耳毒性,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较之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两药合用易造成患儿听力受损。

用法不当、剂量不当:主要是不能有效维持血药浓度,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在24小时内相差太大, 不利于控制感染,也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对于儿童的抗生素用量计算不精确或者通过盲目加大药物用量以增加疗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讨论

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即先用抗生素。而且随着新药的日益增多,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抗生素滥用尤为严重,位居首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本地儿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況。大部分的应用是合理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增加,要求用高档药物来尽快达到好的疗效;医院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医生经验不足,对药物的快速更新缺少适应,受到言过其实的药品宣传影响;同时乡镇医院生存困难,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还是以药养医,以药养院,致使高档抗生素以及抗生素联用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医生在选用药物上逐步和国际接轨,降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对症给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对临床合理用药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预防用药,提高乡镇医院检验水平,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致病菌送检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改变某些不良用药习惯。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7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临床,合理,应用

近年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耐药菌增多, 在儿科临床中抗生素使用问题也受到了医务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1]。在疾病治疗中药物治疗为基本方法, 在使用期间避免不了会影响或者损害机体, 比如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等。抗生素作为一种常用药物, 经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若合理应用抗生素, 可达到积极治愈疾病的目的;若滥用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还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继而引发医患纠纷, 影响医院形象和信誉[2,3]。下面笔者以儿科作为研究对象, 就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滥用现状和不良后果分析

就当前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应用情况来看, 存在很多滥用现象,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疾病的临床诊治中, 开药之前未对疾病类型实施实验室检查, 未明确是否感染, 或者在确诊以后, 未根据疾病感染病菌类型选择所对应的抗生素药物, 甚者在应用时完全无科学依据, 如未按照疾病属性, 对于不适合实施静脉注射者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应用抗生素。②医师自身资历较浅, 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 在疾病诊治中, 由于对抗生素抗菌谱、药效学以及药动学方面有关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此在选择时容易出现误区, 不可按照疾病病原菌类型来选择抗生素药物, 使治疗效果受影响, 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 特别是在一些无抗生素应用指征病毒性感染治疗中依旧使用抗生素, 加重病情, 影响疗效。③缺失细菌耐药性准确监测, 受经济利益干扰和驱动, 未严格按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要求, 人为滥用药物现象普遍。

2 儿科用药特点分析

和成年患者相比, 儿科患者于体格以及器官发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对于由于用药不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抵抗能力较弱, 对此, 在用药之前应了解和掌握儿科用药特点, 主要如下:①儿童期间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药物于体内吸收、排泄以及代谢和成人相比要快;相对于成人而言, 小儿体液所占比例较大, 对于影响水、酸碱平衡或者盐代谢药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容易使机体水、电解质发生紊乱, 影响药物代谢以及吸收[4,5]。②儿童时期机体肝肾功能、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还未完善, 一旦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或者药物中毒, 需格外谨慎和小心;因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一些中枢抑制药或者激素容易使其智力以及发育受到影响;由于小儿自身抵抗力较差, 容易得各种疾病, 特别是营养缺乏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均容易对药物耐受性产生干扰以及影响。

3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

3.1 合理应用原则:在儿科临床中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选择抗生素应注意其有无应用指征, 所选抗生素药物品种必须要正确, 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如患者为细菌性感染, 应以此作为用药依据, 事先查清楚感染病原, 接着按照病原种类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根据抗菌药物药效学以及人体药动学特点, 结合患者自身临床症状和体征、检验所获病原菌种类来选择抗生素物药物, 确保所选药品可对抗感染原, 最后科学且合理地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保证治疗效果。

3.2 合理且科学用药方案的制定:在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时, 用药方案的制定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对此, 在应用抗生素时, 所制定的用药方案必须要合理且科学, 所选药品疗效应是根据药理结果分析所获病原菌明确的, 同时与抗菌药物安全治疗剂量的范围区间明确用药剂量, 结合病原菌感染程度明确给药方式。临床实践中为确保药物于体内可最大程度将其药效发挥出来, 使全部感染灶病原菌被杀灭, 可综合药效学以及药动学明确给药次数以及用药疗程, 以免出现耐药性, 若单用某种药物就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无需再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以免联合用药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若需联合用药, 则要注意药物间必须具有协同作用, 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和影响治疗效果[6]。

3.3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有关注意事项:在儿科临床实践中, 并非任何疾病都可应用抗菌药物, 在未查明病因和没有发现细菌感染时不建议用抗生素。反之对因细菌感染所引发的疾病、外伤、易感染百日咳密切接触史小儿、严重皮肤灼伤、分湿热患儿以及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均适用抗菌药物。于儿科病房中婴儿室制定流行预防用药方案, 避免大肠杆菌以及经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调查研究发现,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多数由产毒肠杆菌以及轮状病毒引起, 所占比例大约为63%, 尽管应用了抗生素治疗, 但并未减少患儿患病时间和改变其腹泻症状, 反之导致耐药株菌滋长, 引发二重感染, 鉴于此, 在合理应用抗生素中对患儿实施大便常规检查也变得尤为重要[7]。在临床中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含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毒性反应以及特异性反应等, 在应用时应注意各种抗生素药物的属性、适用证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抗生素:①氯霉素:该抗生素药物容易造成灰婴综合征, 简单地讲就是早产儿与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 比如氯霉素注射液, 应用于新生儿容易造成血液浓度过高引起毒性反应;②喹诺酮类药物:容易使骨骺软骨细胞受到影响, 引起不良反应, 造成患儿出现提前骨化现象, 使其长高被抑制, 导致负重骨关节组织受损等, 比如诺氟沙星胶囊、氧氟沙星片、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 因其安全性于婴幼儿和18岁以下青少年尚未确定, 对此, 对于18岁以下患者应禁用;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这种类型的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肾毒性以及耳毒性, 其中以耳毒性最为严重, 严重时容易使患儿永久失聪, 如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于体内蓄积容易产生毒性反应;④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早产儿, 或者新生儿出现黄疸和粒细胞减少, 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片, 对于新生儿和2个月以下婴儿因禁用, 同时用药量应酌减;⑤四环素抗生素:由于这种类型的抗生素药物可和钙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黄色沉淀物, 对此, 若患儿在应用时正好遇新生长牙齿, 容易使其牙齿变黄, 引起四环素牙, 同时还会造成骨骼生长, 影响小儿发育以及成。对此, 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上述这些类型的抗生素药物时, 需特别谨慎和小心。

综上所述, 在当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 人们对于药物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儿科, 合理且科学地用药与减少因药物所引发的疾病、不良反应等也被广大医学者以及家长所重视。本次研究笔者就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合理用药除了可使医药资源被充分利用以外, 还可减少因药物刺激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以及优质的药物服务, 继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苗辉, 苑海, 赵吉强, 等.抗生素在儿科门诊的临床应用处方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24) :3800-3801.

[2]唐艳, 程曦.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0 (11) :139.

[3]陈光礼, 钟寒静.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4) :402-403.

[4]肖相国.探析抗生素在儿科治疗使用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0 (11) :54.

[5]尚云兰, 祁风岳.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0) :149-150.

[6]王君宁, 李贵珍, 香富强, 等.门诊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5) :57-58.

儿科应用抗生素合理性分析 篇8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哈市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门诊处方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处方3541张。

注:其中A 1:头孢曲松粉针A 2:头孢他啶粉针A 3:头孢克洛颗粒B 1:青霉素粉针B 2:阿莫西林粉针C 1:红霉素粉针C 2:罗红霉素胶囊C 3:阿奇霉素片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处方分别按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频率、使用数量及联合运用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1、表2、表3。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频度情况

在抽取的3541张处方中有3143张使用了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率为88.75%, 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约占抗生素种类的1/3, 其次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2 联合用药情况

单联用药占使用抗生素处方的73.25%, 二联用药占22.3%, 三联用药占4.45%, 无四联用药。

3 讨论

国外有关资料报道, 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运用率仅为14%。调查结果显示, 该医院儿科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8.75%, 高于卫生部要求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1]。

儿科门诊的病例大多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肠炎等, 而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 约占儿科门诊患者的60%以上, 而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 但以病毒为多见, 约占90%以上[2], 因此其治疗常用抗病毒药物, 如病情严重, 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对针对致病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采用正确的剂量、恰当的疗程, 以达到消灭病原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时给予支持治疗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并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远不如成人完善, 儿科在用药上存在着种种禁忌, 一旦不慎便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 一定要切实掌握好儿科合理用药的方法, 以免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3.1 选择合适的药物

要做到明确指征, 熟悉药物特性, 合理选择药物, 减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科用药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几种: (1) 影响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 这类不良发应一般由喹诺酮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引起; (2) 急性肾功能衰竭, 这类不良反应易由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 (3) 儿童泌尿系统损坏, 这类不良反应通常由磺胺类、庆大霉素等药物引起; (4) 听力受到损坏, 这类不良反应易由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引起。抗生素使用原则: (1) 防治均应有明确的指征; (2) 选择抗生素应首选高效、低毒、价廉、使用方便的抗生素, 严格控制局部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一般情况下不联合用药, 对病原菌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和一种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或需长期用药, 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性者, 可适当联用两种抗生素, 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抗生素; (3) 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 可用窄谱抗生素时, 不用广谱抗生素。

3.2 选择合适的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儿童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包括折算法、体重法、体表面积法等, 各有其优缺点, 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 (1) 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 用于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儿时, 应减少剂量; (2) 根据药动学资料确定药物剂量、给药间隔时间; (3) 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有无改变, 及时调整用量[3]; (4) 使用抗生素不宜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

3.3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并发挥作用, 至关重要。一般来说: (1) 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 经肠胃给药比较安全; (2) 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 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对新生儿来说, 由于其皮肤较薄, 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 甚至可引起中毒, 体外用药时应注意; (4) 对婴幼儿来说, 该时期吞咽能力差, 口服给药应注意不要误入气管。

3.4 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联合用药可能产生协同、相加、拮抗或无关四种结果, 目前在临床用药中, 相加和无关占多数, 可达60%~70%, 拮抗可达5%~10%[4], 因此应在联合用药时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根据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繁殖期杀菌剂, 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第二类是静止期杀菌剂, 包括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第三类是快速抑菌剂, 包括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第四类是慢效抑菌剂, 包括磺胺类及其增效剂。抗生素联用原则: (1) 第一类和第二类联用, 可以获得协同作用; (2) 第三类和第四类联用, 可以产生相加作用; (3) 第一类与第三类或第四类联用时, 先用第一类而后用第三类或第四类, 则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若先用第三类或第四类而后用第一类则可出现拮抗作用[4]; (4) 同一类抗生素联用有的增加疗效, 有的可产生拮抗作用; (5) 功效与作用点相同的抗生素应避免联用, 以防增加毒副作用及细菌耐药性。从附表3中可以看出, 该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联合用药大多是第一类 (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与第三类 (主要是大环内酯类) 联用, 而且大部分都是先用第一类静脉注射后再口服第三类, 此种联合用药不会出现拮抗作用, 只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 属于合理用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该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基本遵循安全、有效原则,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1) 抗生素应用盲目: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应用抗生素的处方是凭经验用药, 无明确的细菌感染依据[5]。 (2) 抗生素使用起点偏高:在使用的前6位抗生素中,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中的头孢曲松排列第一, 虽然头孢菌素类有抗菌谱广, 临床疗效高, 毒性低等优点, 但抗生素使用级别越高, 细菌耐药问题就越突出, 因此应适当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耐药大多发生在滥用抗生素的基础上, 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可部分解决耐药问题[6]。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就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 严格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临床适应证,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根据患儿年龄和体质量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合适的给药途径; (3) 联合用药要有指征; (4) 应制定恰当的给药方案以实现个体化给药。

摘要:目的 通过对哈尔滨市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门诊处方的调查与分析, 了解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为指导抗生素运用科学性与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儿科门诊处方3541张, 统计分析了抗生素种类、使用频率、使用数量及联合运用等情况。结果 抗生素使用频度情况在抽取的3541张处方中有3143张使用了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率为88.75%, 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约占抗生素种类的1/3, 其次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情况:单联用药占使用抗生素处方的73.25%, 二联用药占22.3%, 三联用药占4.45%, 无四联用药。结论 儿科门诊部抗生素使用基本遵循安全、有效原则,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应加强科学性、合理性用药。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中国处方药, 2005, 12 (12) :21-22.

[2]王慕逊, 刘皖君, 吴希如, 等.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72-274.

[3]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 (1) :55.

[4]贾公孚, 谢惠民.药物联用禁忌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7-45.

[5]杨玉凤.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9) :57.

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对我院儿科住院部2010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的2 057份病历进行研究, 应用我院药房监控系统, 对其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选择包括抗生素名称、使用率、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给药频率、溶媒等项目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抗生素用药情况

我院儿科住院部抗生素用药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头孢氨苄、罗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片、甲硝唑注射液等。大约50%的患儿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选择5%或10%的葡萄糖为溶媒。

2.2 抗生素使用率

2 057例住院患儿中, 有1 955例使用了抗生素, 占住院患儿的95.04%, 其中预防使用抗生素259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13.25%。

2.3 联合用药情况

使用一种抗生素的有1 440例, 占抗生素使用的73.66%;二联使用抗生素的有508例, 占抗生素使用的25.98%;三联使用抗生素的有7例, 占抗生素使用的0.36%;三联以上用药未查到。

2.4 给药途径

在使用了抗生素的1 955例患儿中, 完全静脉用药的有1 718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87.88%;单一口服用药的有42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2.15%;口服和静脉联合用药的有195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9.97%;无使用肌肉注射抗生素抗感染的患儿。

2.5 给药频率

我院儿科住院部患儿口服用药次数都按照抗生素使用说明的次数分次执行, 口服用药频率合理。每天使用1次的有456例, 每天两次的有1 499例, 未查到每天3次和4次用药的。而每天两次使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的患儿, 其用药时间基本都在白天, 间隔时间大约4~8小时。

3 讨论

从我院儿科住院部抗生素用药使用频率看, 我院儿科抗生素使用主要以青霉素类、头孢类、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为主, 仅有少数患儿使用口服氨基糖苷类, 没有使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喹诺酮类等的患儿。这说明我院儿科医生已注意到这些药物可能给患儿带来相关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抗生素的选择比较慎重, 选药基本合理。未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条件或患儿病情重时需及时转至三级医院有关。我院大约50%左右的患儿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 医生选择5%或10%的葡萄糖为溶媒,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 (pH=6~7) 溶液中较为稳定, 而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 失去抗菌活性, 故应选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我院2 057例儿科住院患儿中使用抗生素的有1 955例, 其中采用静脉用药的有1 718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87.88%, 此比例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1]。这可能与住院患儿年龄相对较小, 其他给药途径依从性较差以及住院患儿病情相对较重, 医生用药倾向于起效快的静脉用药有关。但应该注意的是临床静脉输液应考虑静脉给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 毒性反应也远比口服给药高, 而静脉输液有时可造成局部感染或败血症、输液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同时静脉输液带来的微粒污染不可避免, 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过敏反应、肺水肿、静脉炎、血栓、组织坏死等。

我院儿科住院部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04%, 明显高于卫生部对抗生素使用率的要求, 且大大高于国际标准[2]。儿科大部分疾病为病毒所致, 使用抗生素对大多数疾病无益。我院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有259例, 占使用抗生素的13.25%, 预防使用抗生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全国预防使用抗生素平均使用水平。作为儿科医生, 一定要注意任何一种抗生素都有毒副作用, 尤其对肝、肾等重要脏器有损害, 所以在预防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慎重, 必须严格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 不能以使用抗生素来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或替代严格的消毒技术及精细的无菌操作, 否则势必使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增加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

我院儿科抗生素二联用药的占25.98%, 低于相关报道。我院儿科抗生素三联使用的仅占0.36%, 无三联以上联合用药, 这反映了我院儿科联合使用抗生素基本合理。儿科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大环内酯类联合治疗社区获得性支气管炎、肺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经验性治疗措施的结果一致。按照传统观点,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是不能联合用药的, 目前两者合用仍存在争议, 但文献报道此两类联合用药不会降低疗效, 可扩大抗菌谱, 大环内酯类与小儿免疫系统存在协同关系。

我院儿科联合使用抗生素比较常见的有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虽然儿科教材及实用儿科学等权威专著中均介绍在治疗败血症、脑膜炎等急危重症患儿时可联合使用, 但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而互相竞争作用靶位, 产生耐药性, 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需慎重[3]。联合使用抗生素是希望从不同的作用机制提高疗效或扩大抗菌范围, 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滥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个体而言, 除抗生素本身的不良反应外, 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 使体内微生态紊乱, 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 长时间地滥用广谱抗生素, 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 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临床使用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及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我院仍存在将部分抗生素2次/天给药改为1次/天, 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

为减少我院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现提出以下对策: (1) 遵循抗生素的用药原则。选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 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旧一代的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联用。 (2) 明确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明确适应证, 使用抗生素必须是细菌性感染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 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 同时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性。 (3) 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并延缓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生素的滥用易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 亦使不良反应增加, 甚至发生二重感染,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而必须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一般以两种为宜。 (4) 掌握合理的给药方法。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 同时给药方式、剂量及疗程要合理, 注意药物的配伍, 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决定用药疗程, 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水平。 (5) 加强临床药学指导和病原学监测。临床药师应参加临床查房、会诊及病例讨论, 协助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不良处方和医嘱, 并予以纠正。进一步改善细菌实验室的条件和提高病原学检测水平, 发展快速检验技术, 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6) 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 制订医院内抗生素应用细则, 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合理、规范。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但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 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会引起毒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 使相应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受限。我院作为一所“二甲”医院已将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课题, 并制订了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加强了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病原学检查, 并落实考核标准, 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范围, 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在2010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探讨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及不合理性。方法 通过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药房监控儿科住院部在2010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抗生素使用率为95.04%, 其中使用单一抗生素占73.66%, 联合使用抗生素占26.34%。结论 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需不断加以改进。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梅丹, 李大魁, 张继春, 等.静脉滴注用抗生素粉针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学杂志, 1999 (34) :670-672.

[2]胡昌勤.抗生素, 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J].中国处方药, 2003 (12) :21-25.

探究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据在我院2013年1月份到2014年5月份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儿254例。按就诊时间前后顺序将254名患儿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一组是对照组,每组患儿的人数为127例。对照组中有男儿童68人,女儿童59人,年龄分布在1岁~13岁,体重大致在7kg~31kg。有46人呼吸道感染、39人泌尿系统感染、30人胃肠道感染接受治疗,余12人情况各异。观察组男儿童66人,女儿童61人,年龄分布在2岁~14岁,体重大致在9kg~32kg。有45人呼吸道感染、40人泌尿系统感染、32人胃肠道感染接受治疗,剩下10人情况各异。

1.2观察组是不使用抗生素或患儿使用时进行干预,对照组是按照正常的治疗方法对患儿使用抗生素药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外部干扰。抗生素的类型严格照国家标准使用确保用药安全,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也要据不同儿童的身体、年龄情况来确定用药剂量[3]。在单独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安全的方法;联合用药的时候则要注意哪些药物是不能一起使用的,避免因药物的互相作用而对儿童产生影响[4]。

1.3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治疗结果、不良反应、抗生素使用情况、药敏试验情况以及多联用药的情况进行统计。用调查问卷形式看家长的满意度。问卷设10个题,每题10分,总计100分。分数80~100为非常满意,60~80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是前两者之和与患者人数的比例值。

1.4采用统计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SPSS17.0对试验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各数据的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记录,统计的结果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展现,利用统计学中的原理进行数据的检验,通过验证得之两组试验具有比较性[5]。

2 结果

2.1通过比较对照组儿童住院时间比观察组时间长,治愈情况却不如观察组,且家长满意度较低,不良反应出现的人次较多,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2.2在对两组试验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药敏试验情况以及多联用药的情况进行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2.3对照组中不良反应有12例,其中肠道反应5例,过敏3例,恶心2例,其他2例,不良反应率为9.45%。而观察组仅有3例,不良反应率为2.36%。

3 讨论

我国抗生素使用远高于其他国家,国际上抗生素使用率为30%,我国规定为50%以内[6],近年因儿童疾病频发导致抗生素使用率超过了70%。如患儿上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通常是可以自愈的,但医院都会采取抗菌性治疗,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对药物过敏的患儿注射抗生素后可能会出现休克、溶血性贫血、荨麻疹等皮肤反应。医生能不使用抗生素就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剂量和抗生素的品种,最大程度的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

摘要:据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254例,设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27例。观察组不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按正常治疗使用抗生素药物,通过两组观察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4.8±3.9天,患儿好转或康复有96人(75.59%),其中有12名(9.45%)因使用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使家长满意度79.53%,在95名(74.80%)患儿使用出现药敏为35人(27.56%),多联用药的为75人(59.06%)。观察组结果是患儿住院时间为10.2±2.5天,患儿好转或康复有118人(92.91%),有3名(2.36%)患儿产生了不良反应,使家长满意度97.64%,治疗中68人使用抗生素(53.54%),出现药敏为61人(48.03%),多联用药为38人(29.92%)。此结果看抗生素在患儿身上合理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荣海丽.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67568.

[2]陈长燕.儿科临床药物合理应用观察[J].健康必读,2013,12(4):332.

[3]王富海.探讨临床药师对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干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29):137138.

[4]王正海.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探讨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1):3482.

[5]胡文,邓国全,刘惠民.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探索[J].青岛医药卫生,2011,43(1):303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科抗生素】相关文章:

抗生素食品05-17

抗生素使用05-08

食物、抗生素05-16

抗生素危害范文05-20

抗生素整治范文05-20

抗生素使用现状05-05

抗生素应用小结06-06

对抗生素敏感05-13

科学使用抗生素05-24

抗生素使用情况06-19

上一篇:视网膜神经下一篇:学生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