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024-05-13

常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共9篇)

篇1:常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保护人体或动物免受细菌的感染或传染的,在非洲有很多动物可能会死于各种疾病,但用过抗生素后就能够获救。可见抗生素在拯救生命上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是一种化学物质,它的品种和药剂需求量大,所以有些时候人们会滥用抗生素,于是就需要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抗生素本身就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一旦某种药品被滥用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等情况,所以我们对于抗生素就要采取合理应用的态度和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相关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是不管任何药品用多了都会出现耐药性,这时就需要研制出更高级的抗生素。在生活中,也不要过多得依赖抗生素,任何一种药品都有弊端,所以能在自己克服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药品。

篇2:常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临床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省卫生相《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质量,现就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㈡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㈢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参考附件1,药物品种可依据各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二、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㈠对于消化和泌尿系统感染,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㈡对于确诊的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沙星等)。

㈢按CAP指南条件确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CAP患者,首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选口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㈣青霉素和/或头孢菌素过敏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

㈤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失败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酌情改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㈥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感染,应参照有关专业用药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临床实际、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

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以下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

4.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

5.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认真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监督临床用药

检验科(细菌室)应每季度将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作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由医院统一转发临床各科室,指导临床用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发布抗菌药物应用预警。

㈠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㈢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㈣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五、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管

药剂科与医务科密切配合,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处方评价制度,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对临床医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和整改,对问题突出的科室的负责人和当事人要按照《山东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有关要求,严肃处理。督导各临床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头颈外科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乳房手术 腹外疝手术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注:1.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

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2.医疗机构选择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可按卫生部有关要求依据各医院具体

篇3:常用抗生素的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治疗

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是抗生素的诞生。抗生素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 被医师用来控制细菌的感染及传染。但随着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药物不良反应[1]。近年来, 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和滥用越趋严重, 在我国尤为突出。全球死亡人数中死于不合理用药约占1/7。而在我国, 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患者中有l/4是由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致。因此, 为有效、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 我院回顾性分析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抗生素的的使用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病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2013年1~6月的876病例中, 男432例, 女444例, 年龄4d~88 (46.3±5.9) 岁;2013年7月-2014年1月的1110病例中, 男576例, 女534例, 年龄2d~87 (48.1±6.1) 岁。

1.2 方法

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情况认真记录, 且在收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如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结果、处方、给药途径、治疗前后临床病症的变化、治疗效果等。

1.3评定标准

国家卫生部所颁发的《临床用药须知》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

2 结果

2.1 不合理比例

在1986名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 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1906例 (95.97%)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80例 (4.03%) 。

2.2 不合理类型

在2013年1~6月, 存在疗程过长8例, 药物选择不当14例, 药物更换过快26例, 重复给药13例;在2013年7月-2014年1月存在疗程过长5例, 药物选择不当10例, 药物更换过快19例, 重复给药7例。

2.3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因素

(1) 致病菌的实验室检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2) 患者发病感染的部位。 (3) 患者个人全身情况及疾病。 (4) 药物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5) 患者经济条件。

2.4 注意事项

(1) 明确疾病的临床指征。 (2) 在用药前, 先进行致病菌培养, 药敏检验。 (3) 进行药物选择, 应考虑用药是否安全、方便、实惠。 (4) 给予适当剂量及疗程。 (5) 若出现药物疗效不佳, 应再次进行致病菌培养及药敏检验, 同时考虑变更抗生素或采取多种联合药物治疗。

3 讨论

经本文探讨分析发现, 医院临床上抗生素的用药情况逐年趋向合理、谨慎, 但仍存在常用抗生素临床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仅是提高医院治疗水平、增强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耐菌株的产生、降低细菌耐药性, 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的关键;还是确保医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所有临床医师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熟悉抗生素用药指导原则, 并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特别是药物类型、给药剂量及次数、疗程、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等。

在临床上, 医师须严格按照临床指征和适应证慎重选择抗生素。特别是在对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中, 根据诊断及检查结果选择最敏感抗生素是确保有效抗感染的关键。然而医师要正确选择抗生素, 则需要熟练掌握每种抗生素的药理。另外医师还要掌握患者的病史, 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情况选择抗生素。在临床上一旦选定抗生素, 就不随便变更抗生素。如果在治疗过程中, 出现疗效未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检查是否是药物的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对、给药途径不合理及患者的全身免疫情况等, 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改进治疗。再者, 不随意变更抗生素的原因是随意变更抗生素会增加人体内耐药菌株, 加强耐药性, 从而影响后期疗效。因此, 严格规范抗生素用于预防性治疗, 应遵循能不用则不用, 用时少用的原则。这既能达到预防的作用, 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上, 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可能出现二重感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疗程长, 剂量大, 医师要密切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 定期将患者分泌物送去化验。若检测怀疑为真菌感染, 须马上停止抗生素的使用, 进行真菌培养检查。

参考文献

[1] 袁靖.我医院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6) :417.

篇4: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7-021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抗生素滥用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的药厂家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第五,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需要出示处方吗?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第六,抗生素在畜牧业的大量使用。在环境中有比较多的抗生素存在,那环境中的细菌早已接受过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性了,人体如果再获得耐药菌的感染治疗就比较困难。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

2.1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很普遍,近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达60%~80%,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居高不下,致使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7] 。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最近的公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7] 。最近WHO的专家指出“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最令人焦急的是多重耐药性的上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2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因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时间过长),每年致使我国聋哑儿童超过30万人,让人触目惊心。如喹诺酮类是否对幼童、未年成人的软骨发育有损害,国内外专家看法均不一致。为了对病儿负责,在有众多抗生素可供选择时,以不使用为妥 [7] 。

2.3 避免或减少二重感染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调查发现:因抗菌药物滥用而诱发的各种难以治愈的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应用抗生素诱发真菌感染为其主要原因,占同期真菌感染的75%。医生使用抗生素过多或过杂,则易造成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肠道,其次是泌尿道和口腔。

3抗生素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这一总原则 [6],力戒不合理使用,反对滥用,为使抗生素发挥最好疗效,将其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首选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原则是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1~2种最敏感的抗菌药作治疗。但如果受条件的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过程、发病部位、病状和体征来推断致病菌(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选择一种有效药,待药敏试验报告出来之后,即时调整用药方案 [2,4,5]。

3.2 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不用抗菌药物 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引起的发热则至关重要。

3.3 用药剂量和疗程适当,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应合理 不用低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在血液和其它体液、组织中是否达到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峰浓度(Cmax),即有效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应为MIC或MBC的2~10倍才能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当剂量相同时,提高滴注速度或调节滴注时间,可使Cmax值升高。

4根据病人体质及病史选择药物并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1 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应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

4.2 凡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或患过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3 对肝功能不全者 主要经肝代谢灭活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4 对肾衰、尿毒症及尿少者 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时,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4.5 要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一出现异常应立即改变剂量或停药。

5关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以达到协同抗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5.1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5)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产生耐药性[1] 。

5.2 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对细菌的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杀菌剂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抑菌剂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Ⅳ类:慢效抑菌剂:碘胺类一般而言:同类抗菌药由于作用部位相近,并不一定产生协同作用,且可使不良反应相加。Ⅰ、Ⅱ类联合应用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类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这种联合有临床意义。但这应注意,头孢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强。Ⅱ、Ⅲ类联合应用常有相加作用。因为Ⅱ、Ⅲ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都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只是干扰的环节不同。因此有相加作用[3]。

5.3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指征,权衡利弊,严加控制 因联合用药不都是有利的,除了有的有拮抗作用外,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导致双重感染,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联合一般宜限两种抗菌药 最多也不应超过3 种 [6]。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因此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輸注。头孢类与青霉素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低且易受pH值影响,严禁与酸性药物(维生素C、葡萄糖输液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配伍。

6关于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6.1 预防用药要严加控制 仅限少数情况:

(1)预防用药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者,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2)预防继发感染,如预防麻疹继发的细菌感染。(3)针对某种特定细菌感染,在健康人群或个体中作预防应用,如: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流行时,用SD作预防应用。

6.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菌药物。(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而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3)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董宗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1):53-54.

[2] Bouza E,Munoz P.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57.

[3] Aca JF.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91.

[4 ]Cunha BA.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407.

[5]Dunne EF,Fey PD,Kludt P,et al.JAMA,2000,284(24):3151.

[6]张永信.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中国处方药,2003,21(12):52-54.

篇5: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5 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

(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08~312.

篇6: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会议记录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主讲人:****** 会议内容:关于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抗菌药物概述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起草的背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目录;

2)临床治疗性用药的基本原则; 3)临床预防性用药的基本原则;

4)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1.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2.病原微生物检测; 3.管理与督查;

4.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1三、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无指针用药

2.选用抗菌药物品种不合理 3.联合用药不当 4.给药剂量不合理 5.溶媒使用不当

6.给药间隔不正确 7.开药的疗程过长

四、持续改进与整改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 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 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7 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9 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10 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

篇7:常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医院感染管理学的发展与要求,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得到认可和应用。临床上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已被作为解决手术切口部位预防感染的辅助性措施[1]。对于抗生素来说,同样也具有两重性,既能杀灭和抑制细菌,同时也能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针对于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应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只有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观察;预防

现将本院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术前、术中合理应用抗生素

1.1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的原因

1.1.1从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绝大多数的术后伤口感染均可溯源于手术时刻,这是因为手术创伤、出血、手术时间延长、术者的手术技巧、患者免疫水平下降等增加了伤口感染机会[2]。手术患者发生细菌污染的高危期是从手术开始直到术后的一段时间[3],以手术末期的危险性最大。这是由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手术室内人员频繁走动,造成大量尘埃、细菌降落于手术切口而增加伤口感染机会。

1.1.2手术人员刷手,只能刷掉暂住菌,永久性细菌不能刷掉,而术中所戴橡胶手套并不能完全阻碍细菌通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细菌便会通过手套进入伤口。引起术后伤口感染。

1.1.3手术人员术中的各项操作,术中操作动作粗鲁,组织创伤大,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止血方法不对造成组织形成黑焦加从而引起组织过渡损伤或焦加脱落而引起再次出血,血液是细菌的培养基,从而引起术后感染。

1.1.4术前、术中应用全麻药物而引起患者血管扩张,加之手术创伤、术中出血、手术间的温度均可引起患者低体温,血液循环减慢,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可提供血和组织中有效抗菌素的浓度,充分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在高位污染区能杀死血组织中的细菌。

1.2术前、术中抗生素应用的原则

1.2.1选择杀菌剂,必须针对性强,毒性小的抗生素。

1.2.2剂量需足够,必须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1.2.3用药时机要恰当,必须在细菌种植之前应用。以保证在发生污染时组织中的抗生素已达到有效浓度。太早(术前2h以上)或太迟(手术开始后)使用抗生素都不能达到最佳预防效果。给药时间一般在麻醉诱导前20min应用,静脉给药为好,做到手术切皮时为高的。术前预防用药都在临时医嘱单中注明“术前30min”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要求是术前0.5~2 h给药,剖宫产在断脐带后立即给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 h,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5]。因此,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 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6]。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后才开始应用抗生素是过去的做法,术前一天应用抗生素是无效或浪费的[7]。

2术前、术中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具体表现

2.1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不良反应最多的病例,占输液不良反应的76%以上,患者具体表现为口苦、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

2.2过敏性皮疹 过敏性皮疹患者具体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敏感部位或全身散在出现红色丘疹。

2.3静脉炎 静脉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静脉成条索状红、肿、热、痛。

2.4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病人比较少,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昏目眩,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全身大面积皮疹并迅速融合成团块状,并且有结膜水肿,视力模糊,喉头水肿伴呼吸困难。

3术前用药输液反应问题分析

术前心理紧张 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害怕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以及手术室陌生环境都能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降低诱发抗生素不良反应。

4术前、术中用药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护理防范措施

4.1避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 术前空腹是目前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要避免过长时间的手术等待,尤其是接台手术,应尽量正确估计时间,避免患者饥饿过度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也有人提出要求缩短手术禁食禁饮时间,如丁丽容研究[10]缩短手术禁食禁饮时间对麻醉影响不大却对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然而抗生素所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与麻醉仰卧位低血压所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不易鉴别,麻醉过程中药物的变态反应与类变态反应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致敏原第一位即为抗生素[11]。因而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经常被掩盖。易与麻醉、手术期间并并发症相混淆,影响医务人员正确判断处理,但为了确保术前抗生素使用疗效,要求术前预防用药须在手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应单独使用,避免与麻醉药物同时使用。这样既避免抗生素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加重麻醉反应;同时也易于不良反应的区分。

4.2安全使用抗生素 正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用法、配置方法、选择溶媒及注意事项等。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认真核对皮试结果;正确调节输液速度,根据药物的特性,如克林霉素、喹喏酮、氨基糖甙类应控制滴速,预防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2]。因此用药前要详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来调节输入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同时要知晓抗生素的常见副作用,估计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血压下降,首先考虑抗生素过敏可能,积极抗过敏治疗。为了与麻醉药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相区别,抗生素使用应与麻醉诱导用药错时进行。抗生素滴注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如有胃肠道反应,应减缓输液速度,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

5结论

抗生素已越来越多的被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在术前、术中按时、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可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率,手术室护士有责任管理好这些术前、术中用药。而术前、术中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容易与麻醉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相混淆。临床表现经常被掩盖。同时抗生素与麻醉药物同时使用,增加麻醉药物毒副作用。因此尽量将抗生素与麻醉药物分开使用。在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用药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医护人员增强责任心,提高自身水平,做到正确、合理、规范的用药。减少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抗生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医生还是护士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要求。不能期望以预防应用抗生素来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管理好净化手术间的环境对于控制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在应用抗生素时还要考虑抗生素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所以熟悉掌握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助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二者相辅相成,值得医疗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毛利东.临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152-153.[2]朱克,曹宏伟.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50-151.[3]吕茂英,朱莉莉,许平,等.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2):109-110.[4]周新荣,乐正亮,陈开,等.门冬胰岛素30致变态反应1例[J].医药导报,2010,26(11):51-52.[5]王艾娟.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1):243.[6]殷玉剑.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55.[7]崔少星,陈维静.抗生素在预防胸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4):209.[8]苑艳飞.浅谈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64-65.[9]袁云.42例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1998(6):46-47.[10]丁丽容.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38.[11]杜炎芳,肖旺频.全麻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一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9):534

篇8: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 我国抗生素使用的现状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1]。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 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很少有医师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严重感染者的死亡, 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 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滥用抗菌药物产生4大危害: (1)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 在不断的变异, 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 (2) 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 也会造成人体损害, 如影响肝肾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导致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 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敏感菌会被杀灭, 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 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 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 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 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 这样发展下去, 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措施

2.1 要严格按适应证选择有效药物

(1) 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应用敏感抗生素。 (2) 应少用或不用抗菌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 (3) 还要考虑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特性。如氯霉素、磺胺、青霉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 可用于中枢感染;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胆汁中浓度高于血液浓度, 对胆道感染有利。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4) 应尽力找出病原微生物, 针对性用药。疑为细菌感染的, 除非病情紧急, 不轻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

2.2 应用方法要合理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 防止发生不良反应。选定药物后要根据其药代动力学性质, 确定给药方案。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 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 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不适当的增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 均可致药物蓄积, 而导致不良反应。

2.3 联合用药要有可靠的依据, 注意配伍禁忌

按其药学性质, 可将抗生素分为: (1) 繁殖期杀菌剂 (如β-内酰胺类) ; (2) 静止期杀菌剂 (如氨基糖苷类) ; (3) 速效抑菌剂 (如大环内酯类) ; (4) 慢效抑菌剂 (如磺胺类) 。各种药物联合应用, 作用不同, 60%~70%的情况下都表现为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20%~25%的情况下表现为增强作用;10%~15%的情况下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由此可见, 联合使用抗生素有利有弊。

2.3.1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繁殖期杀菌药物与静止期杀菌药物合用, 可产生协同作用。例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类可增强作用。快效抑菌药物与慢效抑菌药物合用, 可产生相加作用, 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类。

2.3.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多重混合感染:

如肠穿孔、子宫内膜炎、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合并发热等, 往往为多重感染, 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谱, 迅速控制病情发展。

2.3.3 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

抗菌药物合用可达到广谱抗菌目的, 例如: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所致的败血症, 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或加第2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则首选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第2、3、4代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2.3.4 2种抗菌药物可产生相同严重毒性:

如羧苄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族抗生素妥布霉素与阿米卡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第1代头孢菌素等, 不宜合用以防增加肾毒性。红霉素及克拉霉素与特非那丁合用可引起心脏不良反应。

2.4 避免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

病原菌产生耐药而使药物失效是当前抗菌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率, 不要无目的应用, 还要避免频繁更换抗生素。有学者指出, 耐药性的产生无严格的时间, 一般的规律是药品使用的频率越高, 耐药情况出现越快。正常情况下, 大多数新启用的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 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应根据对抗生素敏感试验, 制定医院使用抗生素的规则和计划, 以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2.5 特殊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

对新生儿、老年患者应根据其独特生理情况选药和调整剂量;孕妇用药更要应慎之又慎, 以免影响胎儿;对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 应选用对肝、肾毒性小的抗菌药物, 剂量、用法都要加以调整。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滥用,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篇9: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生素;合理应用;医院

抗生素自问世至今,已成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抗生素以其对病原菌的高度抑制和杀灭作用,一直以来在在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各种手术前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同时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诸多众所周知的影响,如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医院感染患者的为数逐年上升。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发出警告称“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应作为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国内外科手术抗生素应用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2],目前不合理用药42%,抗生素方案选择不当占主要比例,其中手术室抗生素使用量80%,围手术期术前使用19%,抗生素用药不当的主要表现:①预防范围过大:其中大部分手术无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必要,但医院却对此类手术广泛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容易产生耐药菌株;②预防用药起点高:临床上部分医师在药物的选择上误认为起点越高,防感染效果越好;③溶媒不当[3]:如部分头孢类菌素、氯霉素不宜与pH3.2~5.5葡萄糖;因为pH<4时[4],此类抗生素分解较快,甚至会出现沉淀,为保证其稳定性,在溶媒的选择上应用氯化钠注射液;④用药时间不当:出现提前或延迟给药等,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⑤人为因素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增加:主要表现在医生方面应用抗生素指征掌握不准确,凡是发热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再加上有的医生为提高治疗效果,对抗生素的使用标准任意提高,直接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高档抗生素。而在患者方面,本身对药学知识缺乏了解或只有片面的了解,对使用抗生素的益处念念不忘,以至于将抗生素当成万能药,直接购买服用或直接要求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经济方面,医院及医生为追求经济效益,放弃医疗原则,忽略了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药品推销商联合推广某种抗生素,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及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应符合有效好、安全不良反应小的原则。用药指征应遵循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尽量少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一定避免滥用,力争先做药敏实验计量准确,避免浪费和不良反应发生,剂量不足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可引发耐药菌株产生,疗程尽量要短和不联合用药,严格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株感染。⑴按照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给药,随着医药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有药物不断的应用于临床,临床上抗生素的种类繁多,药理与抗菌机制及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对抗生素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区分,目前按照抗生素的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5];②抑制或破环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③抑制菌体细胞膜的功能;④干扰细菌DNA或RNA的合成[6]。抗生素的选择除考虑药理作用外,还应根据患者病情,感染原因、主要致病菌特点、菌株耐药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行选择。⑵掌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给药方式。⑶严格掌握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在行外科手术就其感染程度可分为4种类型:①清洁类手术:此类手术无器官污染,其感染均来自于外源。②轻度污染手术:此类手术属潜在内容物器官污染,但污染程度不严重,细菌数量不多,如胆囊切除等;轻度污染手术是目前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存在争议的课题,有学者主张使用,有学者主张不使用。③污染性手术:此类手术属潜在内容物器官污染,且污染程度严重,细菌数量多,如结肠穿孔破损的手术、胃肠道穿孔等;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野感染的发生率,使用抗生素时间多不超过1天。④感染性手术:此类手术的手术野已存在感染,手术本身已在有感染区域内进行,手术野已有细菌生长、繁殖。如阑尾炎、腹腔脓肿、坏疽性胆囊炎等手术。因此,手术前、后使用抗生素不是预防性,而属于治疗性抗生素的应用。

讨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综合上述,抗生素的分析及不合理用药现象,体会到在抗生素的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患者病情及感染程度与感染部位,选择抗生紊;②在使用时剂量要适当,为了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足够;③严格掌握适应证;④注意特殊人群的给药,而且目前抗生素种类繁多,在使用时不能随意更换,应至少观察3天以上再进行必要的调整。目前国内对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为了人类长远的健康,尽快实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保证患者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芝欣,魏简汇.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师,2005,8(3):231.

[2]唐伟松,李小毅,杨志英,等.预防性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7):445.

[3]杨志英,唐伟松.腹部手术应用短程抗生素预防手术区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70.

[4]徐雯,应静,王磊.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5,14(8):67.

[5] Sasse A,Mertens R,Sion JP,et al.Surgical prophylaxis in belgian hospitals:extimate of costs and potential savings.J Antimicrobal Chemotherapy,1998,41:267-272.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下一篇:箱梁现浇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