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生素误区分析

2024-06-02

使用抗生素误区分析(精选九篇)

使用抗生素误区分析 篇1

1误区形式

1.1 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 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 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 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 引起菌群失调, 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 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药物学家们想出了种种妙计来对付细菌的这些变化:给抗生素加上各种各样的化学基团, 保护它们的柔软腹部, 改变化合物的形状使之更有杀伤力, 针对细菌进攻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化合物以及在自然界中寻找天然抗菌物质等。应该说, 大多数方法还是能够奏效的, 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 仅有1%左右能被普通青霉素治愈, 但还有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其他较新的抗生素, 它们对大多数细菌感染还是有效的。

1.2 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 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相反,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1.3 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1.4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 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 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 价格很便宜, 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 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 价格便宜, 不良反应较明确。

1.5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 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 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降低疗效, 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 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 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 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1.6 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 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1.7 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 抗生素无效。

1.8 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 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 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 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 只要加以调整, 疗效就会提高。

1.9 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 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 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 不但治不好病, 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2讨论

抗生素的益处体现在当机体自身抗菌机制已无法对致病菌感染加以抑制时, 此时, 合理的外来干预有助于控制局势, 逆转细菌感染的扩散。因此, 我们需要有针对、适时和充分的进行抗生素治疗。针对性使错杀无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掌握时机裨能避免过度用药, 而一旦开始即做充分治疗方可保证将有变异可能的细菌悉数消灭。当然, 有针对性的对抗生素分子加以改造, 更深入的了解细菌作用的详细机制以设计更有杀伤力的药物是我们的传统优势。随着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我们必定会对感染及抗感染过程有全新认识, 而由此将能在基因水平开发出新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抗生素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0, 76.

[2]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7-312.

使用抗生素八大误区 篇2

1 发热、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滥用抗生素

医院里,肠道门诊病人常说,“医生,快帮我吊点盐水”;发热门诊,病人会对医生吵“我这么远跑来,退热怎么连抗生素也不开?”其实大部分腹泻和感冒并不需要抗菌药治疗。

2 抗生素,要用就用最好的

有些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口服效果好。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医生,也会这么向患者推荐。盲目使用更高级的广谱抗生素,就像“高射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

3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少

为了防止耐药,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应该少一点、疗程短一些。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使用抗生素,一定要达到足够的杀菌、抑菌浓度,才能尽可能多地杀灭细菌。若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其杀菌效果会打折,还可能导致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感染,甚至使感染反复发作。一般间断用药、小剂量用药,或不足疗程停药,都容易诱发耐药。

4 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要好

严格地说,只要某个抗生素吃了有效,其抗菌谱越窄越好。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经验性地联用药物,若是不恰当联合,可能适得其反。

5 用几天后,觉得无效就换药

抗生素起效需要一段时间,频繁换药不能彻底杀死致病菌,还会加剧耐药的发生。

6 洗洗更健康

这是一些妇科抗菌类外用药物宣传的噱头。如果这些产品具有消毒性,长期局部使用会破坏正常菌群,好的细菌都被杀死了,反而让坏的细菌有可乘之机。所以,临床上不鼓励长期使用外用抗菌类药物。

7 老牌抗生素都过时了

其实,老牌抗生素可以“枯木逢春”。在单位时间某一种抗生素持续使用量越多,越容易产生耐药性,但如果停用一段时间,菌群会把这个耐药性逐渐遗忘掉,可能会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因此,要提倡合理、限用和轮用策略。

8 大部分耐药菌是在医院里培养的

养殖户使用抗生素易产生的误区 篇3

误区一:广谱抗生素好

不少人在治疗畜禽疫病时急于求成, 使用一天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 就更换使用广谱抗生素并增加使用量, 或配合多种抗生素, 这就逐渐增加了细菌的耐药范围, 易引起“二重感染”, 给今后的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误区二:新药、贵药好

不少人喜欢盲目追求时髦, 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 越贵越好, 越高级越好, 殊不知, 各种抗生素都有各自自身的特征, 优势各不相同, 要正确诊断, 因病而定, 个体给药。例如多少年来治烧伤仍少不了庆大霉素;再如治球虫病, 多年不用的氯苯胍说不定效果更好。再如红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比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疗效好。

误区三:抗生素能消炎能退热

实际上抗生素不能直接消炎, 而是通过杀灭引进炎症的微生物而起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 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到消炎镇痛药。畜禽体内存在着大量正常有益菌群, 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这些药物进入畜禽体内将会压抑和杀灭体内有益的菌群, 引进菌群失调, 造成畜禽抵抗力下降。抗生素退烧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进的炎症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者急匆匆为病毒引进, 用抗生素无效。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进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发烧是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 不要急于退热。但高热时就退热。

误区四:不按规定疗程用药

每一种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而有些养殖户则希望有病马上治, 用药一天就见疗效, 如果没有效果, 就认为不对症而马上改用其它的药, 反复的换用抗生素, 治好了靠运气, 治不好甚至会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造成畜禽死亡。

误区五:抗生素防感染

抗生素仅选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进的炎症, 用其预防流行性病毒病例则有害无益。如使用不当, 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畜禽健康。

误区六:种类越多越好

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不合理的用药因素, 反而降低疗效, 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或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 引进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故能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病症就绝不使用两种。

误区七:多种、长期用药

如用土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等。有的一种药长期使用, 有的几种药交替使用。事实上, 如此滥用抗菌药物非但预防效果不明显, 反而会因为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而杀灭大部分有益菌群致使家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乱, 全身性免疫功能失调。同时大部分耐药菌株乘虚而入引起感染, 一旦发病治疗难度很大, 用这种方式饲养的家禽药物残留也较大。

误区八:抗生素随意外用

教科书上明确规定, 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的抗生素, 是不能外用的。兽医上虽没有这么明确规定, 但有必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以防外用后产生耐药性而发生内服无效的现象。

误区九:殊不知, 把原粉药制成药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要科学加工, 配合多种抗耐药性药物、增效成分, 克服原粉药吸收率低、生物利用率低、毒性大、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效果不理想等缺陷, 才能应用于临床。长期预防性使用原粉药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人认为原粉药质量越来越差, 其实这是耐药菌株作怪的结果。

误区十:用药不规范

磺胺类用药不懂得遵守“首次突击量, 以后用维持量, 症状消失后使用最小量”的用药规律, 不清除脓汁和坏死组织, 用药间隔太长或太短等;在发现治疗效果不好后, 不是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及时改换其他有效抗微生物制剂, 而是继续毫无标准地加大剂量使用磺胺药。这样做, 都会使那些原本对磺胺药比较敏感的微生物也开始呈现耐药性, 一些原本使用磺胺药能治好的传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误区十一:不懂用药配伍

抗生素使用中的在三个误区 篇4

以下三个抗生素使用中的误区,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 抗生素是特效药,应该药到病除,用了一天抗生素病还不好,一定是药不对路,赶紧找医生换药。

的确,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特效药。但是,与退热药、降压药或安眠药等不同,抗生素在体内发挥杀菌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对不同部位的感染或不同细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所需要的起效时间也不同。对多数感染,抗生素起效的时间为1~2天,但也可能很短或很长,如治疗霍乱,抗生素的起效时间短至数小时,治疗结核则长达1星期以上。因此,用药1天体温下不来,属于正常现象,病人不必着急。因为过频来院复诊,反而不利于病人休息和疾病恢复。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等感染,如果正规治疗超过48~72小时,仍未见效,则应复诊,以免感染扩散。

* 不遵照医嘱规定的抗生素用药疗程。较普遍的一种是过早停药,病人认为,不发烧了、喉咙不痛了或黄痰没有了,说明毛病好了,就可停药。另一种是用药时间过长,这主要见于起初病情较重、或对所患疾病过分担忧的病人以及老年人。

实际上,症状的消失只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并不代表体内的病菌已被完全杀灭。因为每一种疾病均有规定的治疗疗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应该治疗至体温降为正常后3~5天;非淋菌性尿道炎为7天;急性肾盂肾炎为14天;结核病6个月。过早停药,体内病菌尚未杀尽,容易死灰复燃,轻者感染复发,重者细菌耐药、疾病迁延,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需要连续治疗10~14天,如过早停药,容易引起风湿热、肾小球肾炎或风湿性心脏病。延长用药时间也不会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吃过多不必要的抗生素,非但不会增加疗效,反而会造成毫无意义的药费支出,甚至可引起肝、肾功能的损伤或菌群失调。

* 用药不规范,随意增减用药剂量。有些病人凭感觉确定抗生素用药多少,咳嗽重了就多吃几粒抗生素,病情好转或胃不舒服时就来个“减量使用”。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 篇5

1 抗生素临床使用的误区

1.1 误区之一:

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某职工做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 为预防感染, 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 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 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专家还指出, 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的耐药率, 所以, 必须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1.2 误区之二:

抗生素可以外用 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 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 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 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尽管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这个结果, 但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1.3 误区之三:

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 许多的患者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 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 或增加使用其他抗生素。专家认为: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 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 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1.4 误区之四: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 “越贵越好”, “越高级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 价格也便宜, 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 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1.5 误区之五:

抗生素是消炎药 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性反应, 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无效。专家介绍说,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 这些菌群互相制药, 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性反应, 会引起菌群失调, 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1.6 误区之六:

忽视抗生素的特殊不良发应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 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 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 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

研究证实, 在我们人体的皮肤、口、咽部、阴道和结肠等部位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在宿主细胞上定居、生长、繁殖、同时具有:①参与物质代谢和激素转化和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②作为一种抗原, 刺激宿主产生抗体, 增强其免疫能力;③产生脂肪酸等代谢物和细菌素等, 可对抗外来细菌的侵入, 构成防止外来细菌侵入的生物屏障;④使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可见这些细菌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我们把这些细菌称为人体正常菌群, 并予以积极保护。然而, 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 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 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 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因此, 治疗感染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2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2.2 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 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响临床确诊, 延误治疗。

2.3 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 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 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 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4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

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 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 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2.5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2.5.1 风湿热患者, 定期采用青霉素G, 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 防止风湿热复发。

2.5.2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他适当的抗生素, 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2.5.3 感染灶切除时, 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2.5.4 战伤或复合外伤后, 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2.5.5 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 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2.5.6 严重烧伤后, 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2.5.7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 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限于门诊) 。

2.5.8 颅脑术前1 d应用抗生素, 可预防感染。

2.6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 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 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 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患者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 如降低患者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3 结语

抗生素可以治疗疾病,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可以说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因此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为消费者需要更多地了解抗生素使用常识, 避免常见的误区, 在生病的时候才能正确地用药。

抗生素在临床的用药误区分析 篇6

1误区形式

1.1 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 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 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1]。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 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 引起菌群失调, 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 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药物学家们想出了种种妙计来对付细菌的这些变化:给抗生素加上各种各样的化学基团, 保护它们的柔软腹部, 改变化合物的形状使之更有杀伤力, 针对细菌进攻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化合物以及在自然界中寻找天然抗菌物质等[2]。应该说, 大多数方法还是能够奏效的, 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 仅有 1% 左右能被普通青霉素治愈, 但还有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其他较新的抗生素, 它们对大多数细菌感染还是有效的。

1.2 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 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相反,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1.3 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1.4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 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 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 价格很便宜, 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 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 价格便宜, 不良反应较明确。

1.5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 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 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降低疗效, 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不良反应、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 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1.6 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 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1.7 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 抗生素无效。

1.8 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 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 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 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 只要加以调整, 疗效就会提高。

1.9 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 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 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 不但治不好病, 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2讨论

抗生素的益处体现在当机体自身抗菌机制已无法对致病菌感染加以抑制时, 此时, 合理的外来干预有助于控制局势, 逆转细菌感染的扩散[3]。因此, 需要有针对、适时和充分的进行抗生素治疗。针对性使错杀无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掌握时机裨能避免过度用药, 而一旦开始即做充分治疗方可保证将有变异可能的细菌悉数消灭。当然, 有针对性的对抗生素分子加以改造, 更深入的了解细菌作用的详细机制以设计更有杀伤力的药物是传统优势[4]。随着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必定会对感染及抗感染过程有全新认识, 而由此将能在基因水平开发出新的药物。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①抗生素使用范围被极度扩大;②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对症治疗上亦出现很大偏差;③对肾脏损害性较大或主要经肾脏代谢的药物被普遍用于0~7岁儿童;④抗生素使用患者年龄偏小, 13 d婴儿即使用抗生素, 9个月龄儿童处方就采用3种抗生素。亦即从这858张门诊处方中经过分析得出这四大用药误区。

关键词:抗生素,用药误区

参考文献

[1]王海军, 孙学兰.浅谈抗生素应用的误区.社区医学杂志, 2005, 9 (11) :42.

[2]黄家遂, 黄家惠.临床抗生素应用的调查与分析.四川医学, 2006, 25 (6) :110-111.

[3]李向平, 李电明, 郭庭江.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中国新药杂志, 2007, 33 (3) :123-125.

门诊抗生素处方使用分析 篇7

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监测和分析, 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的监管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笔者收集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9日门诊处方, 对其中的抗生素处方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结合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了解该院门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9日的门诊西药房的所有处方, 共1 561张。

1.2 方法

将所有的抗生素处方筛捡出来, 对其中不同剂型、种类、数量进行统计, 并根据抗生素单用和联用进行分别统计, 将统计结果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 各种抗生素使用情况

门诊西药房共收到并处理处方1 561张, 其中抗生素处方465张, 占处方总数29.79%;在所有抗生素处方中, 口服抗生素处方占79.35% (369/465) , 其余为注射剂型处方;联用抗生素处方106张, 占抗生素处方的22.80%。抗生素的使用率及情况详见表1。

2.2 各类抗生素使用频率和使用量分析

按《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分类方法, 本研究中所包括的抗生素分为11类, 其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见表2。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 占所有门诊抗生素用量的48.17%, 其次是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分别占16.52%、12.17%和12.17%。

3讨论

在我国, 抗生素滥用是一个长期而严重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占所有药品的10%左右, 而我国最低的医院占到30%, 基层医院甚至达50%以上[1]。滥用抗生素不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带来各种不良反应, 而且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 联合用药日趋增多, 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对临床抗生素应用情况的监测, 是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合理性进行正确分析, 制定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的重要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 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量应低于所有药品的的50%,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要求该数字应<30%。综合大量的国内资料, 我国抗生素使用为总处方量的30%~40%[2]。本研究中, 笔者随机统计和分析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d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 抗生素处方数占所有处方数的29.79%, 低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规定, 与WHO的要求相似。对抗生素使用途径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注射用抗生素使用量占所有抗生素使用的7.96%, 远低于我国医院门诊注射用抗生素的平均水平 (30%~60%) [3];联用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2.80%, 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28.66%[4]。本次调查还发现, 该院门诊联合使用抗生素基本能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使用, 未发现重复用药情况, 只有个别儿科医师使用青霉素与第1、2代头孢菌素联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是否合理尚值得商榷。从总体上看, 该院门诊抗生素的使用量与药品总量的比值较国内平均水平低, 门诊抗生素的使用谨慎。

在本研究中, 笔者还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使用使用情况作了分别统计, 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率最高, 占所有抗生素用量的34.43%, 其次是喹诺酮类16.52%、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甙类均为12.17%。这与头孢菌素类具有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抗菌谱广、作用强、临床疗效较高、毒性低、种类繁多、过敏反应较少见等优点相适应, 也是近年来广受临床医师接受的一类抗菌药物, 故头孢菌素类药的使用量远高于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然而,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 与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耐药性肺炎链球菌 (DRSP) 以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的流行日益增加有关[5], 应引起各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对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应合理、规范, 以防习惯性用药、滥用等情况。

在本研究中, 笔者除了对各种抗生素用药量作了统计分析外, 也发现少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青霉素类口服给药未注明皮试; (2) 无指征用药, 如诊断为“脑梗死”却使用了头孢菌素类药; (3) 抗生素选择不合理, 个别医师常规选用3代头孢等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4) 用法用量错误, 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多数必须1d多次用药, 但有部分处方使用每天1次静脉滴注等情况。需在以后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的交流, 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 为门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监管提供可靠资料。方法收集该院门诊处方1561张, 对处方中所用抗生素种类及数量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1561张处方中, 开具抗生素的处方有465张, 占处方总数29.79%。在所有抗生素处方中, 79.35%为口服抗生素, 其余为注射剂型抗生素;77.20%的处方为单一抗生素处方, 二联抗生素处方占22.80%;头孢菌素类是门诊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占34.43%, 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结论该院门诊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合理, 对医院门诊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测, 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J].中国处方药, 2003, 12 (12) :2222.

[2]吴丽卡, 容再光, 黎颜.2004年1~6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7) :1074-1075.

[3]贺桂泉.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7, 22 (4) :702.

[4]李大魁, 盛瑞媛.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14.

我院骨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1月~4月骨科住院病历,随机抽取160份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公开出版的医药书籍,对骨科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时间、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在所抽查的160例病例中,使用至少一种抗生素的1 1 3 例,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79例。

行手术的病例为89例,使用术前预防用药的41例,术后用药48例。病种主要涉及各类骨折58例,软组织损伤26例,术后感染类3例。患者年龄为6岁~80岁,平均年龄39岁。使用抗生素疗程1 d~25 d,平均使用天数9 d。

2.2 使用抗生素品种病历数量统计结果见表1。

表1给出了骨科113例使用抗生素药物病例的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及给药途径。由表1可见,抗生素使用率达调查总病例的70.63%,与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抗菌药物应用比率应控制在50%以下相比显得偏高。使用品种多为第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起点较高。给药途径基本为静脉给药,占到抗生素使用频率的99.11%,这可能与医师对《指导原则》认识不足及医院缺乏监管力度有关。

2.3 抗生素联用情况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给出了在使用抗生素病例中两种抗生素联用病例的用药情况,病例数为79例。两种抗生素联用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9.38%,占使用抗生素总病例的69.91%,联合用药比例较高。由于抗生素联合应用后毒性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将相应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2.4 患者使用抗生素天数统计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连续使用抗生素超过7 d以上的病例为85例,占使用抗生素总病例的75.22%,抗生素连续用药时间过长易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上升和不良反应的增加。

3 分析

3.1 用药指征

《指导原则》中指出,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97.35%的患者抗生素为无指征的治疗用药,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多是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同时也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3.2 给药途径

《指导原则》中指出,轻症感染患者可接受口服给药,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给予静脉治疗,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就尽早转为口服给药(即序贯疗法)。给药途径的转换,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静脉给药并发症的产生。我院骨科静脉给药达到99.11%,远高于WHO推荐的静脉给药比率50%的标准。说明抗生素序贯疗法在我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应加大对抗生素合理化应用的宣传力度,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3.3 药物联用

《指导原则》中指出,抗菌药物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应用单一品种即可有效治疗感染的就不需要联合用药,只有在单一品种药物不能控制的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和重症感染时才可联合用药,而我院骨科抗菌药物联用比率高达69.91%,不仅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毒副作用也会相应增加。加强《指导原则》的宣传和学习,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的重要手段。

3.4 给药次数

《指导原则》中指出,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性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类属消除半衰期(T1/2)短者,应1 d多次给药。我院骨科使用抗生素大多数为此类药物,需1 d多次给药,但在调查病例中1 d 1次给药方案近70例,占到了使用抗生素病例的一半以上,这种给药方案既不能确保体内有效的杀菌药物浓度,影响临床疗效,也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和住院费用的上升。

3.5 用药疗程

《指导原则》中指出,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 h~96 h,特殊情况妥善处理。调查发现我院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大多疗程在7 d~10 d左右,极易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毒副作用的产生。

3.6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结果而定。要求住院患者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再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患者病情选药。但我院并未开展这项项目,造成临床医师只能凭经验用药。正确的抗菌治疗开始于适当的经验治疗,但不适当的经验治疗可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用药的不合理性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可能影响疗效。

3.7 预防用药

《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给药方法应在术前0.5 h~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根据调查我院术前预防情况较好,而术后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抗生素的应用是否合理,对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若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并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4 结语

门诊输液中抗生素使用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门诊静脉输液处方3850张, 涉及各个科室。笔者通过参考《306种注射剂配伍应用检索表》、《新编药物学》及相关药学专著, 对静脉给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进行审核, 调查内容为抗生素给药间隔时间, 溶酶选用, 配伍、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在抽查的3850张门诊静脉输液处方中, 有2650张处方使用到抗生素;其中不合理处方560张, 有些处方中还存在多项不合理之处, 见表1。

3讨论

3.1 给药时间不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疗效好, 安全可靠, 不良反应少, 价格相对比较低, 是我院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其药效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对于青霉素类而言, 其中半衰期<1 h, 应在24 h内经常规量4~6次, 而头孢噻肟钠半衰期1~2 h, 一般24 h内也要给予3~4次常规量, 1次/d静脉点滴给予不可取。因此用药需要参考药物的半衰期, 严格按推荐的时间间隔或次数给药, 才能保证血液浓度达到或超过最小抑菌浓度 (MIC) 持续的时间, 有利于杀菌, 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1]。

3.2 配合不当

地塞米松、病毒唑等呈弱碱性, 使青霉素G钠将有一定程度分解、过敏反应增强, 疗效降低, 不可混合滴注;环丙沙星与青霉素G钠同时滴注, 在1 h内会产生沉淀, 由于这2种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 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而影响疗效, 易引起输液反应。临床上更具隐蔽性的是药物配伍后液体澄清度好, 而本质上因配伍不合理使药物溶解度改变或产生不溶性结合物, 使细微晶体暴增, 或药物发生降解。配伍变化偶因出现沉淀、混浊或变色而明显易见, 但多数情况是反应在继续进行, 而液体的外观没有任何变化。另外有些药物选择溶酶的不同也可发生不同反应, 比如水溶性维生素使用葡萄糖溶液溶解时需避光, 而用氯化钠溶液溶解时则不需要避光[2]。乳糖红霉素使用氯化钠溶液溶解时可呈现乳白色混浊, 使用葡萄糖溶液则不会。

3.3 溶酶稀释不当

青霉素的浓度过低, 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抗菌效果降低;选用溶液量 (氯化钠溶液500 ml) 过大, 导致输液时间拉长, 极易使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正确的方法是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氯化钠溶液100~200 ml输液中, 保持青霉素G浓度在1~4 U/ml, 并于0.5~1 h内滴完;比如2:5%葡萄糖溶液250 ml+乳糖酸红霉素0.5 g, 静脉滴注。选择溶液量 (5%葡萄糖溶液250 ml) 过小, 导致乳糖酸红霉素浓度过高, 使得输液时间缩短, 易引起局部刺激产生疼痛, 并引起静脉炎。正确的方法是将乳糖酸红霉素0.5 g溶于10 ml灭菌注射用水中, 再添加到输液500 ml中, 最后稀释浓度一般<0.1%, 缓慢滴入。从例子可知, 选择适当的溶酶稀释不仅可以有效发挥药物的疗效, 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要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 在使用时应间隔给药, 如需序贯给药, 则在两组药液之间, 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溶液冲管过渡;在输入液体时勤加巡视, 观察患者的反应, 有无不适表现[3]。如有不适, 立即停止输液, 查找原因对证处理。

3.4 广谱抗生素联用

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都是广谱抗生素, 两者联用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疗效,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部分临床医生缺乏药物动力学、药物理化性质、药物配伍禁忌相关知识, 是导致输液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地提高医生的临床用药水平, 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 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合理使用抗生素水平;在新药使用前, 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全面了药物特性, 避免盲目配伍;两种浓度不同的药物配伍时, 应先加浓度高的药物至输液瓶中, 后加浓度低的药物, 以减少发生反应的速度;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 以避免注射器内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配伍反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溶媒, 避免发生理化反应[4]。

关键词:门诊输液,抗生素,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莉霞.当前滥用抗生素原因及对策.中国热带医学, 2004, 4 (6) :1075.

[2]孙梁燕.有关抗生素不宜混合静脉点滴的97对配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7) :445.

[3]郜爱青.介绍几种药物的配伍禁忌.护理学杂志, 2001, 16 (8) :456.

上一篇:旋转机械信号下一篇:阴道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