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化

2024-06-19

区域经济差异化(精选十篇)

区域经济差异化 篇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河南省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但在整体发展的同时,河南省的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又是国家发展规划中原崛起的重要省份,其发展进程对我国中部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河南省的区域现状

综合河南省自然、经济发展等方面,省政府根据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把河南省总体分为中原、豫西和豫西南、豫北及黄淮等4个经济区域,其中,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周围辐射洛阳、开封,形成以焦作、新乡、济源共同发展的城市群,作为占地面积约8万km2,人口5 300万的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承接产业示范区,同时作为中部重要的枢纽地区[4,5]。

豫西和豫西南地区占地面积超过1 000万km2,人口总数超过1 000万,该地区与陕西省相邻。占地面积约为1 039万km2,人口规模约为1 028万人。毗邻沿海等较发达城市,该经济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业发展垫下坚实基础。黄淮经济区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包括驻马店、周口、信阳等4个地级市以及乡镇,占地约为5.67万km2,人口规模约为2 951万人,该经济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相邻的省份有安徽省、山东省和湖北省。

2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差异状况

2.1 经济发展差异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品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但是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河南省各市的经济水平见第16页表1(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在河南省总GDP的份额较大,约为57%,而豫西、北、南等地区发展贡献不过50%,贡献比例较小。

2.2 人均所占水平的差异

根据统计,河南省各地市GDP总额差距在拉大,以中原城市群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其他地区发展落后,GDP总额增长缓慢,最终人均GDP差距不断拉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就已经达到2.67倍的差距。其他三大地区与中原城市群发展差距拉大。

2.3 地理环境的差异

河南省4个经济区的区位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其所拥有的资源也有差异。郑州市位于河南中部以及全国的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占很大优势。濮阳市是在油田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由于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其发展会受很大的制约。焦作市和平顶山市是以煤炭的发展来带动其经济增长,同样,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不能全部挖掘开发,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有节制地开发与利用。

3 河南省区域发展差异化的原因

3.1 资源禀赋

各个地区由于处于不同的区位,其拥有的资源要素、区位优势等都存在差距,因此会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其中自然资源在河南省来说,从西到东逐步递减。中原城市群拥有焦作和平顶山两个煤矿基地,其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而在黄淮地区,基本上没有重工业支持,其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弱,进而影响其经济区的发展[6]。

3.2 人力资本

河南省重点高校几乎全部位于中原城市群,河南省的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沿着中原城市群向外递减,科研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共党校也都位于中原城市群,其他3个经济区的高校或者技术科研中心屈指可数,人才的缺失以及劳动力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3.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都是由政府来制定,而河南省的区域经济规划大都是重点扶持中原城市群,尤其是郑州市的发展。由于中原城市群的劳动力密度大,劳动力素质和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无形中就吸引一些民营企业集中于中原城市群,政府制定政策也是如此,从而导致了各个经济区的发展不平衡。

4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政府扶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由中原城市群向外围扩展。政府需要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因地制宜,大力鼓励并支持调动另外三个经济区的积极性,除了靠自身努力外,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配套扶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鼓励在自己的家乡创业、就业,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4.2 发挥各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自然条件等,每个经济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产业,比如说中原城市群的煤炭、重工业等工业优势。黄淮经济区虽然没有重要的工业基础,但是其农业资源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该发挥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黄淮经济区还可以进行农业的深加工,积极培育相应的龙头企业。

4.3 加强产业转移与整合

河南省要完善基础设施,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迎接产业转移上占据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完善统筹联动立体承接的工作机制,对壮大河南经济产业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通过产业整合,集中发展建设几个类似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提高竞争力。目前,四大经济群存在着一定的承接关系,应充分利用好中原崛起的好时机,协调好大经济区的发展。

5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域必然会随之出现差异化的加大。目前河南省当务之急是缩小4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河南省总体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政策、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化导致了河南省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运用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区位经济指标及产业数据等来分析河南省各个区域发展的现状,该研究对于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河南省以及中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河南省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蒋国富,刘长运.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08,28(4):636-639.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代琳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15(8):165-167.

[5]蔡美香.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2):24-30.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篇2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

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税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乏实证基础。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

6.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三、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2)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到80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3)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4)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经济衰退时期的差异化竞争 篇3

在眼下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面临着经济衰退,预测经济复苏为时尚早。

英特尔前CEO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为一个成功的CEO,他能感受到周遭有很多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从不同的方向向他的公司出击。因此,必须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忧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威胁,一方面是机遇。在汉字当中,“危机”本身就有威胁和机遇的意思。

削减成本的玄机

零售巨头沃尔玛的CEO最近说,“当出现动荡时,我们从中获利。”

不管处境有多糟糕,开发新产品是不可缺少的,新产品是公司的新鲜血液。一些公司认为,开发新产品成本高,所以就削减了。一些公司的CEO会说,所有东西的成本要达到20%甚至40%的削减。但我认为,全盘的削减并不是应对衰退的好办法。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忠诚的客户,他们之所以忠诚,是出于各种原因。有些公司因为提供良好的服务,客户喜欢它。如果进行20%的削减,会把良好的服务也削减了。因此,不能把自己的优势项目进行削减,而是应该削减比较薄弱的业务。

比如宝洁,它的营销成本占销售额的25%,这就是为什么它在清洁剂领域能做到全世界第一,在牙膏等方面也都做到全世界第一的原因。可是,宝清觉得应该把营销的成本减少20%。

全球性的公司,应该尽量本土化,因为所有的营销工作都在本土进行。比如,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可能会就各个国家改变包装,针对不同市场改变口味,也可以改变牙膏的大小,让大家能够购买得起。这种希望能够在其他国家市场获得第一的想法,其结果是公司的成本上升。

宝洁在本土化方面做得太多,所以,现在它对自己的广告进行了标准化,对自己的包装也进行了标准化,以便把成本降低,并同时减少提供不同尺寸和口味的产品。

当一个公司构建自己的品牌之后,就不应该使它受到伤害。但对宝洁而言,清洁剂方面有8种产品,它放弃了其中的两种品牌,觉得在这些方面做得有点过头了。此外,它也放缓了创新的进程,只有非常优秀的理念才推进,其他的就不关注了。调整自己,以便能够度过艰难的时光。

我觉得企业不仅要采取合理的战术,而且要采取战略性的方法。比如调研竞争对手,看它们是否也面临经济衰退?是否削减了成本预算?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削减预算,你就应该增加,可以去进行收购,把对方的人才挖过来。之后再作出决策,看需要在哪些市场上扩大市场份额。你不能仅仅到处增加市场份额,而应该明白扩大市场份额最佳的地方在哪里,同时要考虑是否降低价格。当我从亚马逊下订单时,它会告诉我他们会支付运费。通过提供这项服务减少顾客的支付价格,这么做能够给客户额外的东西,并吸引客户。

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关注现有的客户,而不是去寻找新的客户。首先从现有客户开始,要保证他们的满意度。有人问,如果要削减营销预算,你会保留哪部分呢?我的答案是,首先要确保市场营销调研所需的开支,这将是一个关键。它将让你知道客户发生怎样的趋势变化,帮你识别一些机会。其次,要有一些钱和预算,来了解产品的特征将如何改变,如何使产品包装、规格以及品位更适合客户,同时花一些钱触及关键客户,因为这些客户占很大的业务比重。此外,还要有促销活动,以便激起人们的兴奋感。

持续性创新

如果有两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他们在一个仓库里生产电池。他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使得这些电池可以让汽车持续运行200英里,而你的公司现在发明的电池只够供汽车使用45英里,你是不是应该知道这两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呢?你的公司是不是应该了解这样的研究团体?他们在创造着一些“破坏性创新”。所谓“破坏性创新”,指的是以更好的标准替代现有标准。

这是非常有趣的情况,比如英特尔,如果竞争对手使用1/10的成本模仿它的芯片,英特尔该做什么呢?或许有人说,竞争对手生产同样的东西,只用1/10的成本这是没有办法赢它的。但有一个聪明人说,我们应该搞清楚对方是如何用1/10的成本做这个芯片的,这就叫做持续创新。也就是说,你能够比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不要受一些创新的震惊。如果你一直关注着变化,就不会感到惊讶。

现在,我们对商店有更多的了解,一权威专家认为,在商铺里,男士和女士的举止行为完全不一样。他还描述了我们进入商铺时的具体行为,比如在美国的超市,一般人进入店里后就会朝右拐。根据这些消费习惯,商场就应该用不同的产品进行摆设。

消费者的行为方面发生了一些变革,原来我们认为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购买者,比如汰渍洗衣粉能使消费者得到最佳的清洁能力,他们就会买汰渍。可是,现在我们发现这种理性的行为,其实并不具有最后决定性的力量,还必须在有关的品牌和公司之间增加一种感性色彩——有时候选择并不是理性的,而是要构建一种感性,不仅能够触及人们的头脑,也能够触及购买者的心灵。

市场调研可以达到的深度,就是进入人们的内心。在我们的调研中,涉及非常深层次的介入,即便是卖车,也可以使用转型的方式。你知道人们对新车有怎样的感受吗?有人觉得通过买车受到了其他人的仰慕,因为他的车很贵。或者说,汽车是成功的标志,可把自己转化成另一个人。也有人买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到机会,使用更新的调研方法,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

如果大量的顾客只关注价格,你最好不要雇那些昂贵的销售人员,因为他们和普通销售人员没有什么区别。你只需要雇用一些能接收订单的人就可以,因为只要价格更低就可以得到这个订单。

有很多人把精力放在市场营销方面,但是如果你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好,产品质量不过关,再好的营销也没法成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就是捷豹汽车,几年前,伦敦的主办方用他的捷豹接我去参加活动,我说我特别喜欢这辆车,它的设计非常优美。结果这个人却说,“我买了两辆捷豹,其中有一辆总要放在修车库里。”即便你的产品设计得非常漂亮,营销活动做得很好,基本质量不过关也会失败。

一切皆可差异化

有人这样问我,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了同质化的商品。市场上可能有200种不同的手机,同一产品,不同的版本,怎样去差异化呢?在我看来,这种差异化实际上是市场营销的核心观念,你怎么去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变成一个不同的手机。

用砖头这种简单的商品为例,美国人建别墅时,通常会买艾科米这个牌子。为什么设计师或者建造师都推荐这个牌子的砖呢?他们收受了贿赂吗?并不是这样的。从艾科米这砖上获得的不仅仅是更多的色彩,而是一种承诺,这种承诺非常奇特。如果你购买了这个品牌的砖,他们会保证一百年不坏。

艾科米给消费者一百年的保证。当然这是一个问题,一百年之后你可能不在了,所以你必须告诉你的继承人,一百年之后要检查这个砖是否还好用。通过这种方式,艾科米就为自己创造了与众不同之处。

再比如水泥,有一家墨西哥公司通过差异化,比其他的水泥商赚到更多钱。是不是它的水泥质量更好呢?并不是这样,区别在于这家公司能将水泥半个小时之内送到客户手中,而其他的公司只能等第二天才能送到。客户购买这家公司的水泥,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工人持续等待水泥的到来。更好的物流,更短的时间,也是一种差异化。

即便是鸡肉也可以差异化,有一个品牌的鸡肉所收取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家公司说,“我们的鸡活着的时候非常快乐,它们在外面放养,锻炼了自己,鸡肉肉质鲜美,所以你需要支付更多的价钱。”

银行可否差异化呢?德国有一家银行定义为有道德的银行。这家银行基于道德方面拒绝了52个客户。这些做交易的客户违反了生态或者环境方面的标准,被拒绝了。还有一家公司在开发产品时,拿动物做测试,惹怒了这家银行。有1/3的客户在访问时回答,之所以选择这家银行,是因为这家银行非常环保,而且讲道德。

区域经济差异化 篇4

旅游市场的开发,依赖于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华北地区而言,旅游资源是并不缺的,无论是自然旅游的风光条件,还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历史遗迹,在华北大部都有大量的保存。旅游景区的开发数量和开发规模也不在少数,并且就客户资源来看,该地区拥有京津地区大量的客户市场资源。与这种客观有利局面相比较的是,旅游经济效益的长期不景气。除了在固定的旅游旺季时景区的旅游人数和规模达到常规标准以外,其余时间大多数的景区人流量都处于“吃不饱”状态。在国家旅游局历年发布的旅游经济公报中,华北诸多省份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是较为落后的。

造成当前华北地区这种旅游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引导,整体的旅游开发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景区开发的质量,还是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利于现代旅游经济的开展。宣传工作不到位,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导致旅游市场开发缺乏动力与生机。

从微观角度来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与各个省市内导游体系的建设模式、导游的人员素质有着莫不可分的联系。华北地区的旅游经济有一个与其余地域的很大不同,许多导游只能在本地市内接团,一个团队如果需要跨地市的观光游览还必须更换不同的本地导游,这种做法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是极不可取的。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了当前华北旅游市场尴尬局面的形成,要突破这些桎梏,才能推动旅游经济在未来的更好发展。

2 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化分析

区域差异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是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由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既不可能实现相同的业绩,也不可能具备相同的发展潜力,更不可能按照相同的开发模式去统一规划。因此,必须根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实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2.1 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区域差异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华北地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来看,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绿色的,也有红色、蓝色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以北戴河为代表的滨海旅游资源, 有以北部坝上为代表的草原和冰雪旅游资源, 有沿燕 (山) 太 (行山) 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资源, 有以白洋淀为代表的湿地和温泉旅游资源,有以避暑山庄、清东陵为代表的人文古迹旅游资源, 有以山海关、角山长城为代表的长城文化旅游资源, 有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 有以廊坊高尔夫基地为代表的健身休闲旅游资源,还有以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等等, 各地区差异性较强.旅游产品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九大旅游区的形成:滨海度假旅游区、草原冰雪旅游区、燕太山水旅游区、温泉湿地旅游区、历史遗迹旅游区、长城文化旅游区、红色经典旅游区、健身休闲旅游区和民俗风情旅游区。.

2.2 旅游市场的区位差异分析

华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区位状况,首都北京在华北地区这个大的区域之中,对整体区位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的开发,除了本身的各种旅游资源外,受到市场、客源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这些因素产生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就在于区位状况的不同。区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头与发展潜力,所以旅游经济的开发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区位特征。对于华北而言,其最具有开发潜质和潜力的就是京津市场,这个市场的客户群体无论是消费能力、消费意识都在全国的旅游消费客户群体里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来说,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据统计,大部分在京津中转的游客最容易接触的地区在保定、廊坊、承德,这三个地区有着相对交通便利、地域衔接紧密的优势。除了这种区位优势带来的影响以外,资源本身的优势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区域相比,秦皇岛优势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使得本市的旅游经济要优越与其他地域,这是华北旅游市场差异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3 旅游市场开发的区域差异

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了持续的动力,但是旅游经济在前期的开发与投入也同样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当前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产出与回报。华北各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差异,这也使得每一个地区在旅游经济的开发上有着不同。上个世纪末期,旅游经济在整体上开始重视与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旅游经济开发取得效果差异较小。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级别分化,各个地区在旅游经济的投入上也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旅游经济开发差异在华北地区较为明显。

3 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在华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华北地区未来的旅游经济发展来说,要保持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除了要加强当前已经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以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旅游经济开发较为落后地区的扶持,减少这种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区域差异。要协调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区域旅游的合作开发。

首先, 制定全局性的资源功能互补规划。区域旅游市场的开发,必须依赖于华北区域各省市的旅游市场开发工作规划,每一个地区要充分认识到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应当对各个省市范围内的资源分布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制定统一的全局性的旅游经济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开发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而且通过规划能够实现不同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特别是这种具有地缘性质的旅游资源,通过统一规划方案的调节能够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减少旅游障碍和壁垒,是当前华北地区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次,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区域旅游经济的开发合作,除了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以外,旅游市场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旅游企业,必须充分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

旅游市场上,资源的分布差异决定了游客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是一种必然,客户群体的流动为不同地区的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接送团之间的配合、旅游路线的协调、线路的整合设计等得以体现,只有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互相合作的局面,那么这种资源的区域差异才会对地区性的旅游经济产生直接积极的影响。

摘要: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拥有的风景名胜在全国范围来看, 都是旅游资源的大区, 但是华北地区旅游经济开发一直没能形成规模, 经济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当前华北地区游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本文对华北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华北地区,旅游经济,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阎同生, 陈丽红.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篇5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构建了由18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及加法合成模型,对山东省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比较,得出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结论;从如何完善多层次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如何促进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等3个方而,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对策.

作 者:尹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区域经济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差异化 篇6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一个地区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这种区域经济差别不是一时之间能够改变的。所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坚持统一的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可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效性,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關键词: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

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那种不顾本地区发展实际的统一调控是行不通的,所以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实现差异化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我国各地区间市场差别万千,各个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要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施区域操作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一、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1.检验货币政策的特性和实施条件

(1)货币政策的特性。货币政策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对货币发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是一种调控措施其对象是货币信用量及供给量。为了保证调控的效果,需要事先了解金融业整体运行情况,这也是制定统一性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

货币政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在形式上统一使用额定的纸币,而不是金属货币;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维持货币总量的平衡以便进行统一管理,操作差异化并不意味着分散管理;调整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共性而不能片面强调所谓的差异性。

(2)货币政策的实施条件。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高效率执行货币政策的一般机构以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次是注意遂行货币政策规则需要付出的代价,应该将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最后,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应该及时的跟踪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注意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及时调整,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是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所以实施统一性货币政策并不能够保证最终调控目标的实现,相反还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尽管我国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都会开展积极的调查以确保实施的效果,但是就就落实到每一个地区而言,其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不仅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制定政策,还应该考虑到这些政策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执行过程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个别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会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取得一个相反的预期,会不利于地区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1.协调区域经济

发展经济要求实施符合本地特点的货币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调节,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银行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仔细研究统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内的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有力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能够促进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统一实施货币政策必然会拉大地区经济的差距,国家应该在坚持普遍性的前提下,结合地区金融的特点进行全面调节,为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3.有利于研究区域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各地区在区域货币政策执行上有着良好的方法和经验,及时的总结这些经验可以为后续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资料。同时这些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更强大。

三、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

1.分析人民银行的组织体制和货币政策区域操作状况

(1)人民银行的组织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机构,其依法履行职责,对各个分支机构统一实行领导与管理。目前来说主要是四级中央银行组织体系,依次是:总行,大区分行,中心支行,支行。这种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了不受行政规划限制的大区分行,所以一般称之为大区分行体制。

(2)货币政策区域操作状况。人民银行的组织体制是实施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的制度基础,为了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需要对应的调控主体实施组织、协调以及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设置相应的协调机构能够保证区域调控被有效的实施。相对于之前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目前的组织机构设置是一种极大的改进,将有利于经济整合;这也是实施区域金融调控的有效手段,故科学合理的金融调控区域政策必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针对区域调控机制的建议

(1)加强人民银行下属机构的独立性。人民银行必须有明确的方法措施保障货币政策被坚决贯彻执行,尤其要杜绝各个地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在领导机构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保证货币政策区域化操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内进行。

(2)合理监控区域经济发展。货币资金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人民银行需要合理调控货币资金的分布,这时候区域金融机构的指标参数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应该建立收集资金变化的数据库,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3)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各个机构应该注意对人才专业素质的培训,在人才培养上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将学习与专项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保证人才可以及时的输入,从而不断提高内部人才的素质水平。

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区域的差异化和实施区域差异化的问题

1.货币政策工具区域的差异化分析

货币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产生,而决定地区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本地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所以区域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区域金融市场有着自己的特征,合理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金融市场是实施区域差异化的重要条件。合理的利率变化可以为本地家庭和企业提供一种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消费预期,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操作的要点

(1)建立有效的区域货币体系。我国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性,这是由各个地区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导致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依据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每个地区必须根据区域内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体系来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

(2)建立有针对性的调控机制。货币政策在每个地区都有专业的执行机构,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所以建立有针对性的调控机制,是保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

(3)差异化战略。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操作所体现的就是差异化思想,在该思想作用下,每一个地方市场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合理总结地方市场的基本特点,针对地方经济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差异化战略是营销手段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这种创新可以更好的总结地方发展的特点,为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结束语

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会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化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本地区特点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将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本地区落实,做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每一个地区的特点都不一样,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的多是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域操作差异化,把握好合理的度,以便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田雨.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5).

[2]王东明,潘再见.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可行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4(5)

[3]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8)

[4]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8)

江苏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 篇7

1. 区域经济差异的刚度指标的选取。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综合指标法, 二是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不仅包括经济指标, 还包括影响或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单一指标的方法, 重点在于测度各个地区的经济上的差异, 而忽略了区域其他方面的指标, 与综合指标相比单一指标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等指标。考虑到单一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发展的大部分信息, 而综合指标在收集上又存在困难, 本文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地区之间的差异。在单一指标计算中选取人均GDP作为基础数据。

2. 测度的区域单元。

地域单元的选取对于区域差异的分析是相当重要的。所选取单元越小, 越能反映差异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区域行政单位作为研究的单元。全省现设13个省辖市, 下辖106个县 (市、区) , 其中27个县级市, 27个县, 52个市辖区, 其中对市辖区不再划分 (分区的统计数据难以取得) , 依据区域发展现状, 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作出了新的界定。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 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 苏北包括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五市。

3. 统计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测度指标后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来分析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还必须使从总体上看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川, 即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绝对差异指标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受到价格指数的影响, 只能粗略地描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相对差异指标可以消除价格水平的影响, 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差异指标进行比较。本文采用相对差异指标, 并选取了极值比率、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来分析江苏区域差异。

(1) 极值比率: (1) 式中, VR表示极值比率Xmax表示样本中的极大值, Xmin表示样本中的极小值。

(2) 加权变异系数:, Vw为加权变异系数, n为地域单元总数, Xi和P*分别表示i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口比重, 表示整体的人均G D P, 且有。

(3) 基尼系数中, , Wi为第i组GDP占总GDP的比重;Qi为Wi的向下累加和。

二、江苏区域差异的测度

本文考察年限是2000年~2005年, 分析这一时期内区域差异连续变动情况。本文对于江苏省区域差异的测度分为两个层次: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区域之间

首先对选取的数据进行分类, 把2000年~20005的数据按照苏南苏北苏中分类。其中的不年份的数据经过处理的再表格的下方有显示。数据从江苏省统计年鉴上获得。处理方法按照上方的公式处理得到。通过数据可以进行分析。

1. 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年份的人均极值的比率:

从上面总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苏北地区的人均收入在逐年增加, 但是增长速度赶不上苏南地区, 苏北从2000年的7643元增加到11148元, 但是苏南却从28594元增加到50508元。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可以看出来。苏南的增长速度与其创新和投入的财政有一定的关系。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在计算平均值的时候可以看出来除了苏南地区其他的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都低于平均水品。尤其是苏北地区更是远远低于, 其苏南的比值从3.5增加到了4.5。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存在的。

2. 加权变异系数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到的数据是:

为了更为直观的反映绘制成表格。

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逐步降低, 表明总体的变化趋势逐步相同, 都是逐步上升。人均收入都在逐年增加。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人均的收入在逐步增加,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增加迅速。技术创新的功劳不可忽视。

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 如何在经济共同增长的同时减少差异这是关键。根据江苏区域差异的变化特点,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协调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上。在不降低全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 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大对苏中和苏北, 尤其是苏北经济区的投资力度, 重点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 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 培育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整个周边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西藏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分析 篇8

(一) 西藏区域情况简述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 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 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藏地区共包括七个地区, 分别为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林芝地区。按照相关划分方法, 将西藏七个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其中, 中部经济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地区;东部经济区为昌都地区;西部经济区为阿里地区。由于西藏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等不同, 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产值密度等方面呈现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二) 西藏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区发展程度和速度不一, 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因此要通过有效手段对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及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进行调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提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 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目前, 对西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协调既可以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 又可以保证社会稳定, 这对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有着重要意义。

二、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

(一) 西藏各地区经济总量及位次的差异

近年来, 西藏各地区的经济总量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年环比增加速度来看, 七个地区保持在10%以上, 个别地区的某些年份还超过了20%。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 拉萨增长最快且超过20%, 其次是林芝地区, 那曲地区增长速度相对最慢但也超过15%。根据表1中西藏七个地区的GDP进行位次比较, 拉萨市排在第一, 其次是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 山南和林芝地区在第四、五名之间浮动, 最后是那曲和阿里地区。由此看出, 各个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显著差异。2012年拉萨市GDP达到269.04亿元, 占到西藏GDP的37%以上, 是昌都地区的近2.9倍, 是阿里地区的10.16倍。从西藏三大经济区来看, 中部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高于东、西部经济区, 2012年中部地区的GDP分别是东、西部的6.5倍、22.86倍。

(二) 西藏各地区产值密度及位次的差异

由表2可知, 以2008~2012年西藏各地区产值密度来看, 西藏七个地区的位次没有大的变化, 具体排名如下:拉萨市、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从西藏各地区产值密度的数据来看, 2012年拉萨市在七个地区中最大为88.10万元/平方千米, 山南地区和昌都地区在8~10万元/平方千米之间, 日喀则地区和林芝地区在6万元~7万元/平方千米之间, 那曲地区为1.45万元/平方千米, 阿里地区相对较小且不到1万元/平方千米。可以看出, 西藏七个地区的产值密度差异显著。

三、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差异

从地理位置来看, 西藏中部和南部地区有着更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其气候较温暖湿润, 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 适于耕作的土地面积较多;西藏西、北部地区基本为羌塘高原, 海拔较高, 气候寒冷干燥, 平均气温较低, 草场资源集中连片;西藏东南部和三江流域为高山峡谷地带, 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充足, 林地资源丰富。

藏中地区已探明储量矿种有铁、铬、铜、铅、煤等, 主要分布于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除有色金属、宝石外, 还蕴藏大量的钾、锂、硼砂等矿产;林芝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全西藏的新能源资源丰富, 水能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那曲和阿里地区的风能、太阳能也十分丰富。正由于西藏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不同, 从而导致了其经济发展重点和发展程度的不同。

(二) 人口数量和文化水平的差异

西藏人口主要分布特点是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逐渐增加, 从边疆地区向经济中心地区逐渐增加。从人口数量来看, 日喀则地区的人口最多, 阿里地区最少;从人口密度来看, 拉萨市最大, 阿里地区最小。

从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学率、接受教育的程度、学校规模和数量、教师水平和数量等来看, 西藏各地区文化水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经济发展程度越好的地区, 其人口文化素质越高, 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越多。

(三) 产业结构的差异

2012年西藏七个地区的产业产值结构均为“三二一”的形式, 但是其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产值比重却相差较大。从产值来看, 拉萨市的第二、三次产业产值均为七个地区中最高;日喀则地区的第一产业为全区第一, 第二、三次产业均居第二;阿里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均为第七。从产值比重来看, 七个地区较为偏重于第三产业的地区有拉萨, 那曲、阿里地区;较为偏重于第二产业是山南地区;较为偏重第一产业的是日喀则、昌都、那曲和阿里地区。

(四) 市场规模的差异

测量市场规模的指标很多, 本文只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标准做一个粗略的比较。2012年拉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5546万元, 占到全区的48.91%;其次是日喀则地区, 达到了462304万元, 占到全区的18.15%;那曲和阿里地区最少, 只有119379万元和60114万元, 分别占到全区的4.69%和2.36%。由此也可以看出, 市场规模的大小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一方面因素。

四、西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 适度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走特色化发展模式

对于西藏的区域经济差异既不应该完全不作为、任由市场发展, 也不应该完全依靠政府控制和干预, 而是进行适度地协调, 既不使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保证社会稳定, 也要促进经济发展, 使之在一个安全的界限内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西藏七个地区的自然情况和资源状况来看, 其各有不同, 因此要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需要因地制宜, 依靠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形成各自的发展特点, 走区域特色化的发展模式。

(二) 通过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西藏各地区发展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提高人口文化、思想、身体等方面素质可以减少区域的贫困人口, 快速带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 西藏各地区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培训质量。第一, 进一步普及适龄儿童的教育, 开展藏、汉、外的综合学习, 走西藏特点的教育模式。第二, 西藏高等院校较少, 政府应帮助学校扩大规模, 逐渐在西藏各地区建立并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规模。第三, 对在职员工进行包括知识、技术、体能、心理等各方面的定期培训。第四, 利用“人才兴藏”战略, 从培养内部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两个渠道入手, 逐步形成人才优势。

(三) 依靠优势资源促进西藏各地区经济发展

从各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形式可以看出, 协调西藏经济发展既不能走统一模式的均衡道路, 也不能使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过大, 走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 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可以依靠当地的优势矿产走低碳、可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靠土地资源发展农业或农牧、农林业;那曲和阿里地区可以依靠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依靠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这样, 西藏七个地区都能依靠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从整个西藏来看可以形成产业互补, 到达宏观范围的协调发展。

(四) 建立区域联盟, 形成强力的经济辐射源

推动经济发展不能走封闭式模式, 而是要打开市场, 进行地区间的合作, 利用各自的发展优势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也可以形成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补。一方面, 要在整个西藏形成一两个大的经济辐射源, 即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或地区, 通过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西藏发展, 如以拉萨、日喀则地区为经济中心, 带领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 每个地区又要有经济辐射源, 通过其带动该地区发展, 如地区建立的工业园区、农业生态园等, 最终形成“以大带中, 以中带小;各区互补, 共同发展”的多渠道、多方位、联盟加带动的新模式。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GDP、产值密度等指标对西藏自治区 (以下简称“西藏”) 各地区的经济差异程度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导致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最后提出要适度协调区域差异、提高人口质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区域联盟、形成经济辐射源等建议。

关键词:西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朴, 杨本锋.西藏三大经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西藏研究, 2010 (01) .

[2]曾健.西藏区域经济差异初探[J].西藏发展论坛, 2009 (06) .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1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要求所有指标概念要科学, 含义要明确, 范围要清楚, 统计口径要一致。 (2) 可比性原则, 要求所选指标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都有可比性。 (3) 系统性原则, 指标应从时间和空间上, 从各个角度分析事物现象的全貌。 (4) 可操作性原则, 数据易于获取, 计算简便, 不宜过多。 (5) 代表性原则, 选择那些最能代表区域经济内涵的指标。

1.2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

1.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以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

因子分析有下面4个步骤: (1) 确定待定分析的原有若干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 (2) 构造因子变量; (3) 利用旋转使因子变量具有可解释性; (4) 计算因子变量的得分。

1.2.2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 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密切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用聚类分析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可以把经济水平相近的区域分为一类,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反映整个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

2 安徽省各地级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2.1 指标的选取

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 综合各学者的分析, 在充分考虑资料可得性及客观性的基础上, 本文共选取20个指标, 建立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为人均GDP,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工业占GDP比重, 人均进口额, 人均出口额,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 人均旅游收入, 人均财政收入,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人均新增固定资产,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人均居民用水量, 人均绿化面积, 非农人口比重, 人均邮电业务收入总量, 人均城市建设资金支出, 在岗职工占总人口比例。

2.2 因子分析

2.2.1 建立公共因子载荷矩阵。

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时即可认为公共因子覆盖了原始所有指标的全部信息, 根据指标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及其贡献率可知, 选取4个公共因子, 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88.066%, 大于85%, 也就是说4个公共因子基本上能表达20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我们以此来计算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2.2.2 计算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

为更便于对公共因子相对于原始指标载荷的解释, 要对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由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人均GDP,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工业占GDP比重, 人均进口额, 人均财政收入, 非农人口比重, 人均邮电业务收入总量, 在岗职工占总人口比例上有较大载荷, 这10个指标主要反映城市的GDP和产业结构, 可以称为经济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人均新增固定资产, 人均居民用水量, 人均城市建设资金支出上有较大载荷, 这4个指标主要反映城市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 可以称为投资建设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人均旅游收入,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人均绿化面积上有较大载荷, 这3个指标主要反映城市的交通及绿化等环卫方面的情况, 可以称为环境因子。第四个公共因子F4在人均出口额,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有较大载荷, 这4个指标主要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主要支出项目, 可以称为消费因子。

2.2.3 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在SPSS中运用最小二乘估计, 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以其各自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见下式) 得出各城市的各个公共因子得分 (F1、F2、F3、F4) 和综合得分 (F及其发展水平排序情况 (RF) (见表1) 。

从因子综合得分结果及其排序可以看出, 安徽省17个地级市区域经济排名从强到弱依次为:合肥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铜陵市, 黄山市, 淮南市, 安庆市, 滁州市, 淮北市, 蚌埠市, 巢湖市, 宣城市, 池州市, 阜阳市, 宿州市, 六安市, 亳州市。

2.3 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指标数据在SPSS上进行聚类分析, 由聚类树形图可以看出若将安徽省各地级市分为二类, 则合肥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为一类, 其他各市为一类。若分成三类, 则合肥市高举榜首, 马鞍山市, 芜湖市次之, 其他为一类;若分成四类, 则铜陵市, 淮南市, 黄山市从分成三类中的最后档次分出处于第三档次, 而其他各市处于另一档次。如果将17个城市分为7类则就十分明显了, 其中第一类为合肥市, 第二类芜湖市, 第三类为马鞍山市, 第四类为铜陵市, 第五类为淮南市和黄山市, 第七类为亳州市, 阜阳市, 宿州市和六安市, 其他各市为第六类。此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3 分析结论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 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综合经济实力强, 基础设施完善, 在安徽乃至中部省市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 在诸如GDP、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指标评价上均占有绝对优势, 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城市。城市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和保护, 使得环境与经济能够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确立其在区域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安徽经济的发展。

芜湖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 很早就被列入对外开放城市。芜湖市是不仅是安徽省“两点一线”中的一点, 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辐射城市之一。近几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与自身的努力下, 芜湖市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以奇瑞、海螺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知名企业。芜湖市已经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带头城市之一。

马鞍山是我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工业发达, 紧邻江苏省发达地区,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是长三角的重要辐射城市, 不仅城市经济发达, 而且生态环境优美, 地理位置、城市风光独特, 在生态环境状况上占有优势;并且由于马鞍山只包括县辖区和当涂县, 所以城镇化进程方面比其他市做得好一些, 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也相对很高。

铜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尤其是矿产, 又靠近长江, 也是长三角的重要辐射城市, 但是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得分。淮南情况与铜陵类似, 但是交通, 区位方面略处劣势, 但是淮南依然拥有较高的综合发展水平。黄山的优势是天然的,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外汇收入较高, 坏境优美, 但是工业不够发达。

而像蚌埠、淮北、安庆、滁州、宣城、池州、巢湖等这样的中等城市, 因为在产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各有特色, 像蚌埠是安徽省北部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淮北市重要的煤炭基地, 安庆是省重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滁州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各有自己的优势, 但是综合方面较弱, 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差。

亳州、宿州、六安、阜阳等皖西北城市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偏低, 这些城市地处内地, 六安更是深处大别山区, 吸引外来资产能力较弱, 政府收入较低, 人口众多, 而且主要是农业人口, 工业欠发达, 虽然地处广阔的华北平原, 但是水土并不十分肥沃, 而且多灾多难, 各方面的原因造成这几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处于全省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及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 (1) .

[2]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篇10

省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 立足于省情具体情况, 做好省区经济战略规划, 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将从定量和动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定性分析我们用梯度分析法从人均GDP、产业结构、相关指标来比较不同的区域经济差异, 定量分析则是借助竞争要素分析法从影响地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来考量地区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

二、对云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分析

本部分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 采用主成分的分析方法, 对云南省各地州区域经济竞争力作实证分析。数据均来自“云南省统计年鉴2009” (2008数据) 。指标的选择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行性。马力、史锦风 (2006) 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张欣莉 (2006) 、蔡国梁、廖为鲲、涂文涛 (2005) 等人也从不同的衡量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差异作出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从人均GDP (元) 、人均第一产业总 (元) 、人均第二产业值 (元) 、人均第三产业值 (元) 、人均财政收入 (元) 、人均年末储蓄余额 (元) 、人均消费品零售总 (元) 、人均固定资产投 (元) 8个指标来衡量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情况。因人均批标更加准确和客观, 所以本文对所用指标均采取了人均处理。 (篇幅受限, 略去原始数据) 。首先, 我们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后由SPSS用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特征与方差比表和因素得分表, 如表1、表2所示。

所以根据公式可得到云南省各地州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指数, 如表3所示。

根据竞争力指数的含义, 判断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为:C>1表示具有强的竞争力, 0

三、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分析

我们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运用有关竞争力指标将云南省区域经济分为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 (高梯度) 由昆明、玉溪组成, 第二梯度 (中梯度) 由曲靖、西双版纳、迪庆组成, 其他为第三梯度 (低梯度) 。再分别从人均GDP、产业结构2003年和2008年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对比, 数据分别来自“云南统计年鉴2004”和“云南统计年鉴2009”。各梯度人均值是由各梯度相关指标求和后再比上各梯度总人口得到。

(一) 人均GDP梯度分析

云南省16 (州) 市人均GDP比较, 如表4所示。

由表4知2003年高中低三梯度人均GDP之比为3.96:1.37:1, 而2008年其相应比值为3.09:1.58:1, 可以看出虽然第一梯度与第二梯度间的人均GDP差距有所缩小, 但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间的人均GDP却有所扩大。同时从整体看,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且各区域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 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经计算我们得到云南省16 (州) 市三梯度2003年及2008年产业结构, 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4》、《云南统计年鉴2009》

我们可以看到高梯度地区的产业结构2003年和2008的比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且结构相对较合理,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低, 只有8%。而中低梯度的三次产业结构较不合理,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这也比另一方面说明了不同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梯度差异。

四、结束语

所以,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我们对云南省经济发展提出几下同点意见:一是根据云南省“1145”的有关空间布局规划, 大力发展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滇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优化提升云南传统优势产业,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云南产业升级;三是依托面向东南亚的有利区位优势, 有选择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四是抓住国家正在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新, 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7) .

[2]、周国富, 张佳伟.天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J].天津经济, 2007 (10) .

上一篇:多线程控制下一篇:手持式电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