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区域经济

2024-06-19

长吉区域经济(精选十篇)

长吉区域经济 篇1

近年来, 由于国际分工的逐渐深入与扩展, 从而使得国家与地区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主要趋势。因我国幅员辽阔, 因此, 在各种自然资源、区域条件等的影响下, 导致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沟通、合作以及交流,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减少区域利益所引起的冲突, 可以将资源得到合理的配制, 从根本上改善区域发展的环境, 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2 对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1 有关概念与区位的界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把各种经济实体紧密结合成为一个大经济区的一种过程。并且, 有学者认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包含两方面, 即消极与积极。其中, 消极一体化指的是将阻碍国家要素流通的各种障碍予以消除;但是, 积极一体化是要重新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从而找出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错误信号, 进一步增强正确信号带来的效果, 这样一来, 市场一体化力量便得到进一步加强。

2.2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

现如今, 在中国, 区域发展政策从沿海地区开始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当中, 目的是为实现沿海开放城市到中心城市的转变。因一省范围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辐射与吸引的能力, 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 真正发挥出增长极职能,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所以, 吉林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一个省份, 想要对长吉图区域经济加以整合, 坚持走一体化道路, 消除地方制度保护的壁垒, 这成为提高长吉图整体经济能力的一个必然选择。

2.3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长吉图位于我国吉林省的中东部, 拥有两个经济核心城市, 并且还具有汽车与石化产业群体, 这使得吉林省的交通基础设施与通信系统更加完善, 这首先具有一体化硬件基础。此外, 还可以加快金融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从而促使长吉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软件发展也逐渐成熟起来。现如今, 长吉图地区完全具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的基础。

3 关于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和内容的探究

3.1 国内和国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

在国外, 都是以城市与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的, 例如:在美国东北部、英国伦敦以及日本的东海岛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兴起与完善有较强代表性, 由此看来, 上述这些城市都是各个国家是政治与经济中心, 此外, 还是连接国内外城市带一个重要节点。在我国, 改革开放策略的事实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 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加快, 从而使得我国的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大, 例如: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等核心城市和周围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十分紧密, 从而形成一比较完善区域经济单元, 同时逐渐提升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现如今, 国内的长三角、长株潭等一体化经济发展十分成熟, 因此, 对长吉图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间的联动

要使长吉图和吉林省的其它地区相协调发展, 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来加强区域之间的互动。例如:吉林省和松原市建立了石油化工基地, 这样一来, 实现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写作加工企业之间的协作;使我国西北部的“西电东送”工程得到快速发展, 从而将主干电网加以科学、合理的完善。

4 关于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和有效发展对策

4.1 影响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因素

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需要建立一个较大的市场, 这样一来, 使商品、资源等可以自由的流动, 这样一来, 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但是, 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影响, 区域发展只能够为行政内部自身的利益所服务, 特别是在受行政绩效评估制度影响, 加剧地方利益摩擦, 各级政府为追求更大自身经济利益从而完全忽略对整体利益的保护, 虽然在有些领域当中有诸多的合作, 但是, 缺少统一制度化来进行调控, 这种合作也只是临时的, 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4.2 加快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用市场来推动一体化, 而用一体化来支撑对市场发展局面的改革, 这也是加快长吉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 为实现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们要建立一套统一发展策略, 加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此外, 还要进行认真的规划, 借助市场运作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便提高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瑞娜, 南颖, 李银河, 元锦灵, 曹玫玉.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SWOT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0, 17 (3) :251-253.

[2]杨云母.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拟建中日韩自贸区的交织与互补[J].现代日本经济, 2011, 20 (2) :85-87.

[3]祝滨滨.长吉图先导区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发展趋势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9 (4) :271-273.

长吉区域经济 篇2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整合;问题

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使长吉图地区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开发中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在具体开发中,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对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开发调查资料中,重点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详细论述,从而为今后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开发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一、长吉图区域各种文化产业资源需整合

(1)民间艺术整合。在长吉图地区,其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大多数都处在各自为战状态中。因此,我们要将把同一类民间艺术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重新组合,加強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为使提升民间艺术品的品味,使其发展成为特殊的文化产业,扩大根雕艺人合作和交流,从而将各种信息、资源等进行共享,扩大它的影响力。(2)历史文化整合。在长吉图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在敦化、安图等地区,都有渤海遗址与遗迹。为使这些文化遗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除对各地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外,还必须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将其形成一个文化带,可以说,这对进一步提高同类文化遗产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3)自然文化整合。在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时,除需要对同类自然文化进行整合之外,还需要将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整体开发的目的。(4)民族文化整合。在长吉图地区,所生活的居民其是来自多个不同民族,因此,此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的密集,因此,在对各个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时,特别对各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属性加以合理化区分,要把同类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从而收到良好的开发实效。

二、长吉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的几点表现

在对长吉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其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开发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其中,对于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偏多,而对人文文化资源开发则是非常少的,对短期且见效快的项目十分重视,而对见效慢且长期的项目开发则容易被忽视。(1)文化资源开发思路狭窄。在对长吉图地区各种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某些地区政府部门只是看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开发价值,而却没有看到文化资源潜藏的价值,这样一来,在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开发时,容易出现开发失衡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能为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然而,若将不同地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紧密相结合,那么其效果则会更好。只有善于借助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才利于开发,不断进步,赋予自然景观旺盛生命力。(2)未对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当前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才是做好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在长吉图地区,大多数特色文化资源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其开发价值未凸显出来,因此,它应有的作用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未来对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引起高度重视。(3)文化资源开发资源没有及时落实到位。开发资金未及时落实到位,成为影响文化资源正常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漂河烟曾经为清朝朝贡的主要特产。据有关史书记载,从清朝开始,漂河镇便开始大量种植晒烟,至今已经有400年发展史。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喜爱烟草文化的人,例如:蛟河市李怀珠,几十年来自费收集有很高收藏价值的烟具与资料,他筹建一关东烟民俗展览馆,其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但是,因资金不足,最终未能建成。

总体来说,近年来,尽管长吉图地区在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开发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时解决的不足,我们不仅要看到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存着的问题,科学进行统筹,认真进行规划,使长吉图地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得到均衡发展,确保长吉图先导区各项建设项目和谐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又能够对加快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郑喜淑.长吉图战略与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研究[J].满族研究.2012,9(4):66~68

[2]孙守朋,刘世彤.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4):78~80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长吉图合作 篇3

1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浓厚。目前农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 农业经济特征明显。在工业方面优势不够突出, 投资超亿元, 利税超千万的, 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不少地区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工业附加值低, 各区域间产品趋同现象严重, 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比重过低,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 但因起步晚, 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没有形成规模, 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1.2 投资环境差、资金制约严重、财政经济运行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需要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没有足够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在形成和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融资,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也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制约。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 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体系很难形成, 低质农产品积压, 销售难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 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 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 大部分县市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 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这些难题, 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 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

1.3 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生活中唱主角, 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实践也证明, 一些县之所以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收入高、老百姓富裕,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县民营经济活跃、非公有制比重较大。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 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 产业分布不合理, 产品结构不合理, 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 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自身发展潜力有限等诸多问题。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 自有资金少, 由此导致其偿债能力低, 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 造成信誉度下降。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确立民营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以民营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充分安排就业、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4 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

正如激烈的自然竞争中, 每种生物都会发出自己特有的生存能力一样, 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 县域经济要想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 也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 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经济全球化与县域经济特色化, 是一个统一体, 愈是有特色便愈是全球化的, 愈是全球化的就愈要求有特色, 特色就是生命, 就是竞争力。纵观经济发展的轨迹, 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 均是该地区特色经济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任何要发展本地区的经济, 都必须努力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 要挖掘自身特色优势, 要发挥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要依托科技提升特色竞争力。

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2.1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目标。 (1) 做好产业之间的调整。传统的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大,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因此要在保证第一产业生产的前提下, 适当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工业化进程。 (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入手,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稳定农业面积, 提高单产, 优化品质,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中不少企业是围绕本地资源兴办的, 初级产品比重大, 产品附加值低。因此要依靠科技,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乡镇企业的创新能力。

2.2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必须确立民营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民营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充分安排就业、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走出一条挖掘民智, 吸引民资, 依靠民力, 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对于县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而言, 在民营经济发展上,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切实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用活政策、搞好服务、加强引导, 积极主动地当好“助手”和“后台”。要制定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根据国家产业导向和全县经济布局, 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和综合协调;要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 全面清理所有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规定, 取消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障碍, 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要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服务, 帮助民营经济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为民营经济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发生, 营造有利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针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通过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

2.3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 特色是品牌, 是市场, 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培植自身强势, 抓好特色经济。 (1) 研究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每一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 (2)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 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自身特色,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劣中选优, 切忌毫无特色的“大而全”、“小而全”。 (3) 依托科技提升特色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 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 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 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 都是不可能的。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4 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 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 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 从源头治理, 从机制入手, 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1) 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将服务意识和营造软环境的观念实化为企业服务的具体承诺, 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接受监督。目前, 全县国税、地税等多个涉经部门都公开进行承诺, 收到良好效果。 (2) 推行工商并联审批制度。凡是投资企业到某个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实行程序联动, 并联审批。同时, 进一步规范行业用语, 限定办事时限, 方便企业和群众。 (3) 推行重点部门中层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对重点部门中层干部履行责任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对破坏软环境的重点部门中层干部, 随时调整其岗位和职务。 (4) 推行“先帮后改再处罚”制度。各执法监督部门在执法中给违规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企业一定的整改时间, 先指出受检查单位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屡教不改的再依法处理, 让企业切实体会到执法监督部门的人文关怀。 (5) 推行县纪委常委班子成员和软环境义务监督员走访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觖情况,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郭图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09, (2)

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篇4

(一)长吉两市工业规模增速显著

2011年,吉林省全年GDP达到10400亿元,首次进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增速达14%,比2010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超过全国9.2%的平均GDP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00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00亿元,增长11%。目前第二产业再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最大,增速也最快,标明吉林省以往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现在正进入工业化阶段。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吉林省GDP质量排名为第14位。GDP质量排名采用了“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五大子系统,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吉林省能够排到第14位说明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效应、民生建设等各个方面发展是均衡的。

长春市和吉林市分别是吉林省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城市,2011年长春市实现GDP4040亿元,增幅15.2%;吉林市实现GDP2278亿元,增幅26.5%,远超排在第三位的松原市1360亿元的GDP绝对值和15%的增幅。2011年吉林市GDP达到长春市的56.38%,比2010年的55%略有缩小。两市GDP总量达到全省的60.75%,具有绝对优势。

这些均为培育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并逐步实现长吉产业一体化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而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的构建也必将将使吉林省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迅速提升综合实力。

(二)长吉两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几年,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春市经济结构坚持“拉长补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汽车一业独大的单一产业调整为以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的八大工业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由10.7:46.8:42.5调整为7.3:52.5:40.2。创建并形成了一批特色园区,尤其是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提高到44%,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土地集约、工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长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市性质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变,由单一的工业生产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

与长春市相比,吉林市以国有企业为主的重工业特征更加明显,并且与长春市的工业结构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长春市整体产业结构提升的同时,吉林市也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及优化升级。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吉林石化、吉化集团为首的重化工占到吉林GDP的80%左右,近几年,在传统的建材、电力、机械传统行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渐成为吉林市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医药、轻纺、电子信息行业也成长为优势产业。

(三)长吉产业合作潜力不断提升

长吉地区的大多产业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性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但是伴随着十一五期间长春与吉林产业机构的升级,长春逐渐发挥了核心区位优势,尤其是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租赁商服等第三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吉林的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特征看,完全可以继续发挥长春市的带动作用,提升吉林市在汽车、电子信息、金融、科研等行业上的发展潜力,并在原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同构性竞争的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行业通过选择区分产业战略地位,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二、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的选择

根据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世界级基地、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概念,按照带动性、先进性、成长性、外向性、高效性、规模性的标准,综合选取汽车制造、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冶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这十大准战略产业作为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类型选择的基本产业。

从城际链接性上来看,长吉两市在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完全可以满足城际链接的人员、资源、物流需求。从现有准战略产业的协作性、集成性和整合性來看,两市在汽车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两个产业领域的链接性较高,而且比较明显的体现了长春市的高端性;石化产业协作性较低,而且比较明显的体现了吉林市的高端性;其他的新兴战略产业如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产业两市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激烈竞争,链接性较低,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城际战略产业链作为城际产业一体化中重要的一环,对一体化的进程至关重要,因此较高的产业战略性和较高的城际链接性两个标准缺一不可,要非常慎重。就目前长吉两市的产业现状来看,能够符合城际战略产业链标准的应该是汽车产业链、石化产业链和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链,可以将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以及软件开发等产业作为准新兴战略产业链,待时机成熟,再逐渐升级为城际战略产业链。

三、长吉城际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一)汽车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长吉城际汽车战略产业链应为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研发——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汽车贸易服务业——汽车再造业。

在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研发领域,努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生产技术,建设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支持一汽实现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化,加快纯电动轿车的研发制造,同时积极发展高端特种专用车,支持专用车企业重点研发生产道路维护、工程作业、高压输送、保温冷藏、消防安全等高端专用车,加快专用车基地建设。

随着一汽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汽四环零部件公司的成功改制,长春打造汽车零部件航母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德国博世、大陆,美国江森、德尔福、采埃孚、李尔等16户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落户长春,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后续应在长吉两市加快建设欧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日系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地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形成车身内外饰、底盘、环境、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系统模块配套体系。

进一步发挥长春一汽集团和汽车产业开发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吉林汽车产业园区,依托一汽集团自主品牌优势,分步实施吉林汽车公司扩能改造和换型升级,加快形成吉林市微型车及多功能车的生产能力。

在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长春已经形成了以汽博会为特色的展会服务模式,在汽车宣传、导购、展览等售前领域做得较好,但是从历次汽博会之后的交易情况中也明显的发现对于金融、保险、试驾、办证领域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形成了服务贸易领域的短板,包括售后保养、维修领域也存在服务水平低、产业集聚度差等问题。最近几年随着吉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在汽车销售之外的许多配套服务领域,如停车场、物流、加油站等尤显不足。而且布局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较为分散,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汽车产业链的提升。要建设一流的汽车战略产业链就要努力打造长春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加快汽车物流、金融、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汽车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国最大的汽车贸易中心,发挥吉林在长吉图中的地理位置优势,弥补服务贸易链条,从而加大整车及零部件的出口贸易量。

汽车再造业是汽车产业链未来延伸的重要方向,等够对废旧汽车进行高技术水平的修复和改造,是对一个城市汽车产业链条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检验。长吉两市汽车再造业应集中发挥长春研发中心的科研优势,带动吉林市修理修配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石化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长吉城际石化战略产业链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石油化工研发——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原油加工与石油制品制造;二是石油化工研发——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精细化工产品及有机化学新材料——石化服务贸易。

石化战略产业链应依托中石油吉林石化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吉林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通过联合长春各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培育和引进相关配套、深加工企业, 拉长化工产业链条,使石油化工产业链向价值高端延伸,既满足长春及周边不断增长的需求,又能带动城际现代石油化工物流、化工培训以及相关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吉林市新建的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是吉林市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引擎,将使吉林市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应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强精细化工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城际连接性的战略产业链。

(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战略产业链应包含农副产品研发——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粗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贸易

长春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成集团,中国肉牛加工业龙头、占全国市场份额过半的皓月集团,全国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吉林德大等一批影响中国市场、亚洲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企业,这些响当当的品牌构成了长春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产业图。 吉林蛟河黑木耳产业加工园区、吉林林蛙加工产业集群也都具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一批行业内外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长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城际产业链的构建应充分发挥长春的科技研发优势,合理开发两地优势农产品资源,重点建设生态农业技术平台及农业示范基地、生物育种等项目,以有机、绿色、环保、品牌、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农博会、民博会、东北亚贸易博览会为平台,促进周边贸易及跨境贸易的快速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发挥长春周边郊县及吉林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销售模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最大力度的开发农副产品,并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旅游業、餐饮服务业、运输业,深化长吉两市城际链接性,并整体提升产业协作性。

(四)准新兴战略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就前期发展结果看长吉两市在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以及软件开发等新兴战略产业中缺乏整体布局,部分项目重复建设,部分资源重复开发,部分人员流动频繁,虽然在比拼GDP数量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未来两市产业一体化的深化产生了制约。在这些准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中,两市应放弃唯数量论标准,进行资源整合,对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分析,细分市场,错位发展。长春市应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依托,发挥光机所的科研优势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继而带动吉林市的光电子产品的生产以及提升软件服务外包能力;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农业,吉林市以以长白山地域生物资源为基础重点开发特色创新药物,因地制宜的开发生物农业。吉林市则应依托国家级碳纤维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发碳纤维产品,提高碳纤维应用范围,推广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在汽车、轨道车辆上的应用,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模式,同时加强长吉两市的产业关联性。

在准新兴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两市形成梯度渐进式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产业一体化。

注:本项目为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构建长吉产业一体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1RY3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经济增长与金融资源优化研究”;

长吉区域经济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英语人才,应用型

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针。围绕着这个方针全国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提出教育方面的改革建议和方案,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普通理工科院校也参与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 探索符合本校的质量建设之路。在探索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教育职能, 其中的一项就是高等教育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吉林化工学院正是处于长吉图区域经济区的普通高校, 那么地方高校教育如何服务长吉图区域经济的发展, 培养其需要的英语型人才正是本文的关注点。

1 应用型人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即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按照我国目前对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分类, 英语本科教育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学术型人才, 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普通理工科院校英语语人才培养的一个优势。这是由于普通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理工专业方面的优势, 英语语教育可以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 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但“特色化”需要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够逐步实现。

2 普通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1 人才基础问题。

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生源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 尤其是在听力和口语方面, 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段时间。

2.2 师资问题。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是出自综合性大学或师范院校, 多数教师所接受的英语专业教育都是传统的英语教育, 是单一的文学类学科, 多数教师没有经过英语以外的专业的训练, 不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2.3 教育部门政策问题。

普通理工科院校多数是省属院校, 而这些院校都是以理工科见长, 无论是省里还是学校在支持各个专业发展的问题上都是倾向于特色专业, 因此英语专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师资的培养上, 理工科院校的倾向也是很明显的, 作为普通理工院校的语言类教师, 大多没有机会到教学语言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 这也是外语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提高人才在这一层次上的竞争力就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目前,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多数是要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与科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文学、文化、相关复合专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相关职业技能和获取与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复合英语人才。这些目标中都把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作为一个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 能够从事教学、翻译、管理与研究等工作。要求与国家对英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并无大的区别, 只是培养模式上的区别。

长吉图区域内经济发展有其特点。吉林省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工业产业优势。同时汽车产业也很发达, 是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吉林的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如何支持石化产品的向外发展也离不开外语人才。再有, 吉林省生态环境优美, 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省内生态环境优良, 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 四季分明,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春可踏青, 夏可避暑。吉林大地潜力冰峰、万里雪飘, 景色令人神往。

依存于这样的地域条件, 许多高校设置了相应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的模式是英语+专业方向, 英语+专业。其中专业方向课是本科高年级开设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方向, 例如商务英语, 文秘英语, 旅游英语、翻译和科技英语等。

与这些专业方向设置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大多分为四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类课程。服务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都考虑到了和周边各国合作需要, 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俄语、韩语、日语等第二外语。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校开始注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实践中设置任务型的实践学习, 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和实践内容的组织中,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培养人才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目前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示, 普通理工科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综合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相似, 没有绝对的理工科院校英语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 同时英语人才又不能满足需求的失衡局面。

课程设置不能完全职业化。普通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 课程设置中的重点也不一样。本科英语人才培养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英语人才必须要扎实的语言基础, 这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另一个主要的不同点是, 本科英语人才要有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这也是部分学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基本技能的侧重点不同。本科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要求是一致的, 主要是保障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当他们进入专业方向的学习以后, 根据不同的方向特点, 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例如选择科技英语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颠覆原来的听说读写译的顺序, 而是按照读写听说译的顺序来要求。因为科技类文章专业性较强, 词汇较多, 通过大量阅读专业方面资料, 加之专业知识的掌握, 学生能尽快熟悉专业相关内容, 然后才能听得懂, 说得出。教师一定要懂得教学有法, 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道理。

总之, 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继续优化现有的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 将各种要求细化, 注重落实和效果, 一定会达到培养人才和经济发展需要最大程度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中国网, 2012.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长吉区域经济 篇6

一、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需求特征

长吉图先导区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的核心, 集中了八大产业的国有和民营精英企业。它们经历过市场经济洗礼, 有着自身企业文化为后盾, 更面临开发开放新形势的转型压力。挖掘长吉图区域产业集群主体企业文化特征, 有助于澄清文化与经济融合方向, 进而阐明企业文化建设核心要素, 形成新经济下区域企业文化构建模式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现状扫描

基于长吉图区域产业跃升计划选取代表产业的典型企业, 考察其企业文化内涵以协助确立区域企业文化建设突破口。表1是对长吉图区域产业集群典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简明分析:

综合表1典型企业的“地域文化、行业特征”外部条件及“企业员工、重大事件”内在影响, 企业文化还停留在单一企业促进自身发展层面, 缺少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企业文化的整体对策。区域龙头企业要承担起提升产业集群企业文化责任, 围绕核心价值观引导同类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特色企业文化, 实现面向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建设的整合与创新。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前提。因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入“低碳环保、生态和谐、节能减排”绿色理念, 综合体现表1所示的建设需求特征构建与区域企业文化, 对促进长吉图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长吉图经济发展和企业开拓进取内在需求: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源泉, 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长吉图区域产业跃升计划, 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区域经济环境以汇聚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的整体优势。

二是形成长吉图区域名牌企业集群优势的要求:现代知名企业培育和百年老店打造, 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建设具有长吉图特色的区域企业文化, 可以推动名牌企业集群优势形成综合效应。

三是提升长吉图区域城市形象品牌的必然选择:企业文化为城市品牌注入内涵, 企业品牌不仅是核心竞争力的象征, 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体现。长吉图辐射吉林省2/3的大中型城市, 企业文化对促进所在地域城市文化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区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着战略资源作用。吉林文化的本质是源自长白山精神的创业文化, 创新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要从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要素入手。

2.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核心要素

长吉图开发中心与辐射地带促生了优秀企业文化, 只有在保持共性前提下发展特质, 才能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区域企业文化建设遵循的核心要素:

(1) 区域企业文化承载所倡导的价值体系是具有吉林特色的“自强不息, 拼搏奋进, 开拓创业”的核心理念, “团队合作、知识共享、开放进取”构成了该区域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要素和核心DNA, 形成了构建企业文化的参考模型。要以全新的文化视野从战略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区域企业文化地位, 探寻企业文化创新和发展规律, 促进先导区建设健康运行。

(2) 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战略意义带给区域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内涵, 需要进行战略性系统思考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的价值内容。企业文化的共性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 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并代表了区域企业的整体面貌, 企业文化的个性是可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确保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

(3)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致力于“创业、创造、创新”的价值驱动, 以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价值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的“有形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行为的规划和管理能力、无形的信念和创意能力”是提升品牌价值的根本力量, 而所有围绕着培养、促进、提升、保障这三种能力的企业组织行为就是“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现。

(4)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工程, 既要保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 也要拥抱变化并与时俱进。树立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是百年企业的精神文化根本, 在价值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证,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5) 整合创新与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育: (1) 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 建立共同价值观, 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 (2) 对企业精神正确的把握和传播, 发挥企业的成长过程作用; (3) 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4) 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二、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作用机制

赋有“自强不息, 拼搏奋进, 开拓创业”的长白山精神的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形成一系列调控机制, 作用于企业主体以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也对员工的文化素质养成起到内化作用, 促进形成价值观导向、团队凝聚力、行为规范。

长白山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体现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 对长吉图产业跃升具有根源性促进作用。强调个性、艰苦风斗和务实创新成为吉林人文精神特质, 构成了吉林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根据长吉图战略和跃升计划, 只有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 中小企业为骨干和支架的集群效应, 相互促进发展, 才能支撑开发开放先导目标的达成。长吉图建设是东北亚经济的一次重大战略变革, 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意识和文化方面的冲击, 要求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特色企业文化。区域企业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共同的历史传统催生集群的形成:

历史传统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如通化与延边依托长白山丰富自然资源,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以老工业基地吉林化工和长春一汽为主体的化工和装备集团, 长期的工业基础和积淀促进了产业升级。

2. 区域企业文化促进集群企业合作:

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使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和获取所需资源, 进而促进形成企业集群。在这种人文环境下, 企业之间可以结成行业或地域联盟, 形成以小博大的整合优势。

3. 开拓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不断开拓进取的氛围促进企业间有序竞争。同一区域企业空间接近, 在商业协作中通过直接观察就可掌握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企业管理者受益于管理信息、技巧和知识外溢效益, 默契的思想交流易于在区域内营造一个创新环境。

4. 开放的交流促进技术的扩散:

集群文化对其间企业的影响是通过对企业人员的感化熏陶而实现, 所有的集群内从业人员都或多或少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上留下文化痕迹。带着相似的痕迹, 这些人员在集群内的流动将不会遇到来自企业文化的抵制。

5. 趋同价值观增强集群凝聚力:

企业集群成员的价值观念越接近, 其思维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 就越能强化成员企业行为的连续性。趋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有利于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

三、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区域企业文化竞争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文化体系, 需要结合区域行业特色、企业战略需求, 是一个长期、艰巨但富有价值的创造过程。

形成具有长吉图区域特色及企业独特价值的企业文化, 必须正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紧密围绕区域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结合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优秀实践经验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塑造具有长白山特色和长吉图发展要求的企业理念为, 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重在落实、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因而, 形成以下三环节的企业文化建设阶段: (1) 立足区域环境, 诊断企业文化的瓶颈; (2) 把握总体原则, 确立企业的价值理念; (3) 系统稳妥推进, 确保企业文化的落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的层次化企业文化构建步骤:

1.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表述

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指导企业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 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和使全体员工遵守的信条, 需要“层次分明、要素完整、逻辑清晰、导向正确、个性鲜明”的表述形式。

价值观体系不仅要具有时代和行业特色, 更要求带有企业与群体个性, 核心价值观在表达上要确保理念反映长远目标, 注重对变革的关键驱动, 确保各要素无误地转换成行为。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构建要积极融入支撑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低碳环保、生态和谐、节能减排、艰苦创业、现行现试”的绿色与创新文化理念。

2. 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构建层次

上节提出的“自强不息, 拼搏奋进, 开拓创业”的核心价值观, 以及“团队合作、知识共享、开放进取”等优秀企业文化特质, 形成了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的共性要素和核心DNA, 是构建企业文化的主体原则, 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来构建。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从确立战略理念到价值理念、再到执行理念的系统决策过程, 需要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层开展持续经营。企业文化与员工具体工作结合, 设定行为的目标、纲领、准则, 并深入细化到工作要求。文化要做实, 就要围绕外部环境、行为模式、制度导向、理念倡导四个层次作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3.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载体和营销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没有共同的认识, 企业文化不会产生;没有强有力的推进, 企业文化也难以延续。这一切都依赖于具有无比创造力的员工参与, 以及企业文化传播形成的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方式、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共识。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建设要依托先导区建设的国家策略开展营销传播, 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博览会和展销会等窗口, 有针对性举办企业推介和产业论坛, 通过内外部杂志诠释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动态, 起到企业与员工和社会交流桥梁作用。适度加强企业新闻的社会传播, 保证企业突破性进展、重量级荣誉得到及时宣传, 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了解认同。

4. 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落地和传承

企业文化落地作为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主体企业带动和企业全员积极参与。只有上下一致, 同心同德, 才能使文化理念的种子在企业中落地生根, 结出区域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丰硕果实”。

企业文化传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企业理念传达组织价值观, 鼓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健全组织和明确职责, 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和督导, 通过有效考评和文化自愈及时解决企业文化发展的矛盾, 促进和保持企业文化得生根何落地。

5. 企业文化的内容结构和建设原则

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和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环境特的需求特征, 总体原则是“主攻精神文化, 规范制度文化, 推进行为文化, 提升物质文化, 强调特色文化”:

(1) 主攻精神文化:长吉图区域各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首先要主攻精神文化, 充分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 形成全员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 实现企业灵魂再造。

(2)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规范是承载企业文化落地的一种约束形式, 通过建立规范制度和测评机制, 导入科学管理轨道, 从而有效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 推进行为文化:将企业核心理念及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销售、服务, 实现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转化成为员工的工作行为, 促进企业文化向行为文化的推进和转化。

(4) 提升物质文化:主要做好各企业环境刷新和视觉识别系统开发, 运用物质形象的建设手段, 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 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5) 强调特色文化:针对企业所属产业集群的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 充分弘扬长白山精神, 树立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6. 企业文化的来源整合和能动创新

区域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持续整合的过程。企业的多样性和行业的归一性促进了不同企业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下的能动创新, 它需要企业经营者的主导和全体员工的理解一致和行动传承。

长吉图区域内不同产业集群及企业之间丰富的企业文化资源, 形成点对多点的拓展结构, 使区域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在网络中产生、发展和提升。当然,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 以弘扬创业精神, 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的区域企业文化氛围, 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文化的智力支撑。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围绕长吉图开发阐述该区域企业文化创新需求, 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提出推进长吉图企业文化整合创新的构建策略。长吉图区域企业一定要应顺应区域经营环境变化, 自觉地参与到区域企业文化创新与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之中, 使得具有“开放、创新、合作、发展”先进理念的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共同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文言: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J].人文地理, 2001 (1) :55-58

[2]曹威麟张丛林袁国富:论中国创业文化的振兴与繁荣[J].江淮论坛, 2002 (5) :40-44.

[3]晏雄寸晓宏:基于文化层面的企业集群竞争力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11)

长吉区域经济 篇7

(1)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不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分立, 不公平竞争导致一味追求外资企业的名头而产生行为的扭曲, 不仅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且戳伤内资企业的积极性。

(2) 政府对于建设期较长的新办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新办企业从成立到产生效益, 一般都需要经历三年到五年的时间, 在企业的起步阶段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国家对于企业的税收优惠大多是前两三年, 而到了第四五年大多是减半征收。这就造成了企业在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时能够享受到税收的优惠政策, 而产生效益后反而享受的优惠少了。因此, 很多企业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税收减免, 而是获得了名义上的税收优惠。

(3) 税收的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如:由于征收增值税的范围过窄而不能抵扣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的税款, 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创业初期, 弱势企业的微型企业与个体户一样多以家庭成员为主, 微博的利润使得对于税费负担十分敏感。但是, 微型企业的税费明显高于个体户。目前, 我省的微型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服务行业和饮食行业, 采用的5%以上的营业税不仅没有优惠, 反而比小规模制造业的3%高两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进一步完善目前区域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很有必要。

(4) 目前,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粗放型和高污染。但是由于涉及环保的税种太少而没有足够的调节力度, 从而缺乏制约排放高污染项目的制度。我们应当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来实施“绿色税”, 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 由于税收优惠手段较少而方法单一。目前的区域税收大多采取减税、免税和退税等直接优惠的方式, 从而结构比较单一而缺乏灵活性, 运用间接优惠的方式较少, 如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延长经营亏损的结账期限以及延期纳税和再投资退税等方式, 这样不仅不利于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和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更不利于亏损老企业的脱困和发展特色产业。因此,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应当出台一系列科学的、有效的以及实用的优惠政策。

(6) 缺乏对税收优惠质量和效率的监督制度。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质量和效率的监督制度, 从而缺乏税收的优惠管理。目前, 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税收优惠质量和效率监督制度, 以杜绝冒享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 将税收优惠落实到实处。

2 对长吉图快速发展税收政策上的几点建议

(1) 统一政策, 公平竞争。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二为一是大势所趋, 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改革措施。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建立公平竞争的区域环境, 充分激发内资企业的积极性。

(2) 加大完善政策的力度。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纲要》富裕了延边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利, 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政策契机加大力度先行先试。对购进用于建造不动产的原材料和负数设备所包括的进项税额实施全额抵扣制度, 对企业阶段的微型企业, 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执行企业税收政策还是执行个体户纳税办法, 税率和税额均从低。取得营业资格日或纳税申报日改为企业产生效益之日起三年内免税, 第四到五年减半征收, 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购货物和固定资产投入大的服务行业, 对其涉及的税款抵减应交营业税。为了扶持微型企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当给予企业真正的实惠。

(3) 绿色税收, 不忘环保。税收在给予企业政策优惠时, 不能一味的只优惠不处罚, 对于高污染以及产生工业垃圾的工业,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造成面源污染的企业应加重征收环境保护税以兼顾保护环境。对焚烧麦秆等建议开征垃圾填埋和焚烧税, 此外, 对垃圾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的企业给予“三废”企业同样五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政策。为了提高进口产品质量以及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 应当对进口环节开征绿色关税, 并对污染严重的加征绿色关税。

(4) 优惠减免, 手段丰富。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直接优惠方式外, 还应当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间接的优惠方式, 以求达到灵活多样和与时俱进的效果。将优惠和奖励政策更多的给予重点扶持企业, 以所得税的形式经惩罚加重征收的税款返给重点项目和企业以达到放水养鱼的效果。

(5) 事后监督, 优惠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税收优惠政策质量和效率的制度, 使得我国的税收优惠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而《规划纲要》则赋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 因此, 我们必须在充分利用政策的同时更要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不仅要做好, 更要管好。为了落实和监督区域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 应当建立税收优惠管理办公室。同时, 在国、地税务网站上公开优惠企业的名单、优惠依据、优惠时间以及优惠的计算方法等信息以做到优惠政策的公开和透明, 并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此外, 对于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做出总结性报告。

参考文献

[1]邴正.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带动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4) .

[2]魏后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与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11, (7) .

[3]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2009-8-30 2010, 05.

长吉区域经济 篇8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定义

李一花在《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一书中这样定义:县乡财政困难是指在现行体制与制度框架内, 即现行事权与与财权划分背景下县乡财政出现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求的状况。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衡量指标

(一) 财政自给率

地方财政自给率是衡量县乡财政困难的核心指标。财政自给率是指县乡自有财力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计算公式:财政自给率=自有财政收入/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收入-上级净补助收入/财政总支出。

财政自给率以1为分界线, 大于1说明县乡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不足, 小于1则表示县乡政府财政比较充裕 (见表1) 。

(二) 人均财力

人均财力包括两个口径:一是财政总收入与辖区内所有居民数量的比值;二是财政总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比值。

人均财力Ⅰ反映县乡辖区内获得公共资源的相对量, 这一比值越高, 说明获得的公共资源的相对量越高;人均财力Ⅱ反映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 这一比值越低, 说明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越低 (见表2) 。

(三) 一般预算收入率

一般预算收入率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这一指标是衡量县乡财政收入状况和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 说明该级财政收入能力比较健康、稳定;如果比值低, 则说明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多, 占比重高, 也从侧面说明县乡财政的困难———大面积依赖预算外收入 (见表3) 。

三、长吉图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 制度性的因素

1. 长吉图地区县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不匹配, 并且法律界定不够明确。

我国在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时, 没有对地方和中央的事权、财权、财力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前, 长吉图地区的县乡财政主要由县级统收统支, 各级政府基本上不存在债务。分税制改革的实施使得长吉图地区财权向上集中, 但是与此同时事权向下沉淀。

资料来源:《吉林统计年鉴2012》

2. 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缺乏合理的结构。

转移支付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区域财力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分税制改革之后转移支付金额绝对数量一直有限, 并且转移支付的金额层层递减, 真正转移到县乡级政府的资金很少。但是与此同时, 提供多种地方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一直是由县乡财政承担。而且, 在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中, 占很大比重的是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也都会要求县乡对等地增加配套资金, 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很少。

(二) 经济因素

长吉图县乡财力不足的最直接经济原因是:没有稳定可观的税源。这与长吉图地区县乡的地域分布是分不开的, 长吉图地区的县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农业是很多地区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的滞后, 直接导致了县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2011年长吉图地区各县级行政单位的财政收入结构来看, 只有营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 一般达到20%左右, 最高的九台市达到了28.84%, 其他各个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都较低, 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还不到5%。其次, 财产税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外财产税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的稳定可观来源, 而2012在长吉图地区财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最低的农安县只有5.25%, 最高的和龙市也只有24.02%。

(三) 政治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除了制度性、经济方面的原因外, 也不能忽视政治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县乡财政困难的影响。

四、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

(一) 实现财权、事权和财力的统一

缓解县乡财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长吉图地区应该逐步统一事权与财权, 并且要合理划分财政收支范围, 积极调动基层干部当家理财,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中央政府应该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 而且应该根据省、市、县、乡镇的分级框架, 对其进行层次化管理。

(二)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可以消除政府间财力的不平衡, 又能够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可以有效缓解长吉图地区的基层财政困难, 缩小各县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上。从国际方面来看, 以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并最终弱化税收返还的转移支付制度, 才是规划的转移支付制度。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要与国际接轨。

(三) 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长吉图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 创造一个规范、开放、公平、公开、公正的外部环境, 促进县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创新。其次进一步开放民营资本投资领域, 放低门槛, 在公益性事业领域和经营性基础设施方面准许民间资本进入, 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努力在财政贴息、税收、信用担保等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再次由于长吉图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努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长吉图地区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最后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伶俐.我国县级财政困难与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62) .

[2]吕士海, 潘玉亮, 聂亮.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 2009 (08) .

[3]李杏.从财政分权制度看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2 (06) .

[4]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5]罗妙成, 温晓英.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思考与对策[J].东南学术, 2006 (01) .

长吉区域经济 篇9

本文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简称为“长吉图”,从地理所指而言,“长吉图”分别指长春、吉林和图们江地区。 有关“地方媒体”,学界并没有明确概念,本研究指省级及以下地方宣传部门管理的各类大众媒介,包括省行政职能部门管辖下的电视、电影、广播、期刊杂志和网站等新媒介。“长吉图”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图们江地区为前沿,以长春、吉林为腹地,建设沿边境开发开放的试验区,打开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交通通道,搭建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平台,使吉林成为振兴东北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是在“长吉图”战略视域下对吉林地方媒体传播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张国良在《略论传播的功能》一文中对媒介功能给予三层理解,即媒介的社会固有功能、媒介的社会期望功能和实际测评功能。媒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地方媒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研究则属于对媒介的派生功能研究。那么,推进“长吉图”建设的目的为吉林地方媒体附加了哪些社会期望功能呢?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需要吉林地方媒体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区域经济快速成型。

社会整合功能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功能。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拉斯韦尔、赖特、施拉姆等传播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将大众媒介的功能总结为“信息、联系、持续、娱乐、动员”,大众媒介的社会整合作用从中可见一斑。另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的媒体与经济区域的互动也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构建中地方媒体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先期借鉴的经验。概括而言,吉林地方媒体应从以下方面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推进先导区建设。

动员的功能。在“长吉图”建设中,地方媒体的动员功能主要体现为组织专题宣传所产生的舆论引导作用。专题宣传通常可以以两类形式出现,一类是政府网站或肩负政府宣传责任的地方媒体的硬性的专栏或专题,直接以“长吉图”冠名,另一类则是围绕“长吉图”建设的相关主题延伸出的各类软性栏目。前一类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消息、相关部门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解析、表态或思想动员等。此类专题宣传应当注意传播内容的及时、准确和权威,及时宣传有利于受众的持续关注,准确则凸显信息的真实、有效,权威则是地方主流媒体获取公信力的关键。“长吉图”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相应的专题应把握不同时期的重点进行宣传,通过告知、解析和鼓动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后一类则可以依据地方媒体的不同特点策划创意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如,围绕长吉一体化的电视谈话节目、围绕朝鲜的旅游资源和线路的媒体推介等都属于延伸型的软性专题宣传。

专题宣传是媒体对公众的一种主动动员,传播主体是政府宣传部门所管理的各类媒介。此类传播容易陷入只管传播不论效果的形式主义的误区。“长吉图”建设有必要审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通过“全媒体”方式实现专题宣传的创新和舆论引导的多样化,更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思维防止“硬性灌输”的负面效应。

协调的功能。吉林地方媒体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在“长吉图”建设中发挥协调作用,一是从解析层面引导和协调公众的参与行为,二是从推介层面协调地方政府的宣传行为,三是从组织层面协调区域内外媒体的传播活动。“长吉图”作为先行先试的经济发展区存在试验的性质,试验意味着探索和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吉林的地方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对期间出现的新事件、新动向给予解释和评价,引导受众关注,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此外,地方政府主办的“东北亚贸易博览会”、“农博会”等重大展会经济活动都需要吉林各层级媒体的深入配合,以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形成舆论热点,在“外宣”和“宣外”两个方向提升城市形象,推进招商引资。同时,地方媒体可以发挥“东道主”的信息枢纽作用,组织区域内外的媒体进行联合采访。

促进的功能。媒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就“长吉图”建设而言,地方媒体的显性作用体现为信息传播、形成舆论、搭建文化平台,隐性作用则包括促进区域社会的融合与和谐,形成凝聚人心、稳定发展的“软力量”。

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需要吉林地方媒体发挥社会沟通的功能,形成以长吉图为中心的城市、省际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

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地方媒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广西电视台就成功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新形势等时机,利用其在中国与东盟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抢占了东盟话语权,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广西电视台对东盟话语权的把握为吉林地方媒体与“长吉图”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吉林地方媒体应重视信息源,有效采集、梳理、整合与“长吉图”建设相关的各类信息,形成信息的合理聚集和传播。从地理位置而言,“长吉图”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先导区建设战略就是要将地理中心发展成为经济中心。作为前沿“窗口”的图们江地区,作为战略腹地的长春、吉林应该借助地理位置和经济战略的双重优势,挖掘信息源优势,形成信息枢纽,获得经济圈话语权。

吉林地方媒体应重视“长吉图”战略隐含的潜在机遇,寻找契合点,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报道形成传播品牌,实现“长吉图”舆论宣传和吉林地方媒体发展的双赢。目前,吉林省有卫视节目《东北亚能见度》、报纸《东亚经贸新闻》、广播频率东北亚音乐台等传播平台,但这些以东北亚为名头的媒体或栏目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很有限,缺乏对东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信息涵盖和媒体活动,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处境甚至有些尴尬。反观广西电视台则大胆提出以东盟提升全台影响的定位,积极运作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文化活动。当然,东北亚经济圈与东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还存在诸多区别,不能生搬硬套,但“长吉图”战略带来的传媒发展环境的变化不容忽略。交通大通道的打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都在呼唤吉林地方媒体乘势而上,精心策划、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

吉林地方媒体还应立足“长吉图”战略,以开放的思维拓展与东北各地区、东北亚各国媒体的合作,实现信息互动和共享,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以“长吉图”为中心的经济圈呈现东北、东北亚的“涟漪”状态,区域内媒体信息存在重合、交杂的形态,吉林地方媒体应站在东北亚的高度建立触角丰富的网络,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东北、东北亚区域内媒体的合作与共享,主动获得区域话语权,实现“长吉图”在东北亚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和信息舆论中心三点合一的塑造,助力创造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外,在“长吉图”建设中还应关注媒体在地区融合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对内,“长吉图”战略包含了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无论是长、吉一体化,还是延、龙、图一体化,都将给一体化城市的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媒体作为中介和平台可以通过景观营造、信息服务、娱乐服务、舆论监督等调和城市融合过程中各种要素间的关系,在城市一体化中起到勾连和协调的作用。对外,“长吉图”作为面向东北亚的窗口,承担着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与朝鲜、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东北亚国家的连接重任。尽管东北亚区域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对立等复杂情况,但日益活跃的经济关系正缓慢推进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宏观环境更需要各国相互认识、加深理解。作为重要节点,吉林地方媒体有必要在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媒体的情感释放作用,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大众文化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加深国民彼此间的了解和互动,增进中国与东北亚各国人民的友谊。打造为东北亚各国熟知的吉林媒介文化品牌,为经济合作搭建媒介平台、情感平台,形成以“长吉图”为注意力重心的媒体品牌栏目或品牌活动,促进东北亚区域的和谐构建。

简而言之,道不可言说,要从无和有这对既相同又相异的范畴中去领悟道。道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它是宇宙万物之奥妙的总原则。

三、吉林地方媒体应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契机,实现区域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创新和突破,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建设中吉林省传媒经济的发展。

大众传播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媒介产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吉图”战略为吉林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政策环境。虽然国家在“长吉图”战略中并未给予具体的优惠政策,但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为吉林传媒产业的改革、探索和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长吉图”战略是吉林传媒产业同步升级的难得契机。伴随借港出海、建立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吉林传媒有必要以东北亚自由经济区为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规划产业发展目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长吉图”战略为吉林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创新的思维理念。“长吉图”战略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概念,围绕这一战略进行的各领域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势必会形成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集中爆发,飞地模式、跨国模式、生态城市建设等一系列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为吉林的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空间。

“长吉图”战略为吉林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迫切的受众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势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变化,以吉林市为例,长吉高铁开通使两个城市融合到一小时经济圈中,吉林市市民衣、食、住、行和文化活动自主行动范围因此扩大,对长春的消费信息、出行信息等各类信息资讯的需求增强;同样,节假日到吉林休闲游乐的长春市民有关旅游的信息需求也相应增加;此外,诸如朝鲜边境自驾游、中国—东北亚贸易博览会等也使受众产生了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娱乐等方面媒介产品的需求。“长吉图”战略为区域内外居民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需要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功能,形成满足区域内外受众需求的媒介产品和媒介产品组合。

“长吉图”战略为吉林地方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已经显现,只有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抓住契机,吉林地方媒体才能突破瓶颈、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振,有力推动以“长吉图”为中心的吉林发展和东北振兴。

参考书目

[2]卜宇.区域性主流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周鸿铎.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黄升民、宋红梅、彭颖.地方广电向区域媒体转型的当下与未来 [J].现代传播,2009(2).

长吉区域经济 篇10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结构拓展对图们江区域合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产业实力

牢牢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大趋势,在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基于图们江、面向东北亚的开放的产业格局,有利于增强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的综合实力,长吉图先导区的产业结构拓展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二)有利于提升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图们江区域与东北亚国家资源禀赋互补性强,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通过长吉图产业结构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增长区域,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促进与支撑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带动边疆民族产业的扩展,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第三产业有机的融合,形成特色旅游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既沿边又近海,区位优势明显。长吉图先导区的满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大的影响。

(四)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国际化产业体系的形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结构拓展研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国际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继我国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是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又一个支撑点。

二、长吉图产业间区域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长吉图产业间区域合作的内部条件

1.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长吉图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图们江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央部位,中、俄、朝三国毗邻,是东北亚地区实现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交汇点,这一地区被公认是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珲春市地处环日本海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区位,周边分布俄、朝的自由贸易区和自由经济区以及俄、朝两国的10个港口,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地处环日本海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也是未来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点,与俄、朝的港口群及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的腹地紧密相连,因此是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实行科学配置的最佳区域。

2.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良好,可利用水资源、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丰富。大量建设预留地可供开发利用。与图们江毗邻的境外地区拥有富集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水产、森林等资源,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作开发空间较大。

3. 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

区域内有吉大、东北师大、长春理工、东北电力、延边大学等国内知名的重点大学,人才济济;应化所、光机所、地理所等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集中;产业基础雄厚,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高新技术产业区已形成规模,科技和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北各省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补性越来越强,腹地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4. 吉林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近几年,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指导下,吉林省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明显,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迸发,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体制改革效果初显,国有、民营、三资企业多元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对外通道建设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度提高,全省各地竞相发展。全省人民加快发展信心高涨,着力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为2011年实现1万亿元地方生产总值、五年累计投资2万亿元的目标而奋斗。

(二)长吉图产业间区域合作的外部环境

1.我国已经有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泛北部湾等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并有国内不少省市(区)在区域内相邻中心城市之间推进“同城化”战略。通过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统一理念和行动,实行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经济、文化、科技的综合竞争能力。

2.延边州政府正在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大大推动延吉、龙井、图们3个县级城市同城化。同时,进一步加强珲春市的城市功能建设,这极大地提升了“延龙图”在吉林省东部的中心城市战略地位和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中的核心地位。

3.我国政府对图们江地区的开放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共同研究和探索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吉林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图们江开发做出了具体部署,开发工作已从思想发动转向实践启动。

4.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图们江地区已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启动阶段。近年来,图们江地区有关各国政治上的互信和经济上的交流不断扩大,彼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地方政府、企业及民间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也不断推进,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关注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由UNDP倡导和支持的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正在由各国自主开发向联合开发及多国合作方向发展,为开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延伸的必要性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图们江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探索长吉图先导区经济建设对长吉图先导区产业结构发展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吉林传统的产业结构是在先导区确定前的国家区域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的实施,使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升到东北亚国际区域化发展层面,产业结构问题是在国家总体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适合于国际区域化发展的产业结构重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图们江区域合作核心地带,其产业结构的国际化重塑主要途径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拓展和通过产业链延伸形式形成新的产业融合,并与区域其它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位和作用。长吉图产业拓展与产业链延伸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通过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培育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有效措施,是完善图们江区域合作工业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特征

图们江区域合作是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通道式建设为支撑的区域开发结构。长吉图产业特征是这一区域合作,区域产业重塑、构建的基础,长吉图特别是长吉两市是吉林产业集聚的核心点。吉长两市以交通运输、石油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要产业。吉长图产业带产业处于重化工业时期,从产值比例看第一产业占19.4%,第二产业占45.2%,第三产业占35.4%。吉林经济以高于全国平均的速度增长,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吉长两市集中于吉林省内规模最大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是国内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与日、韩汽车业关联度较高,与俄罗斯汽车制造业水平相近,但在规模,市场上有较大优势。汽车产业链在不断延伸,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汽配后市场)。吉化集团是国家重要化工企业,其规模能力资源水平在东北亚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将起着重要作用,其产业链延伸能力巨大,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吉林农业粮食深加工企业集中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如大成玉米等大型企业,大成玉米加工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业链延伸速度较快,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在不断扩大。吉林光电、冶金、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在东北亚地区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形成了该地区明显的产业特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必须依靠产业结构不断扩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升级,再优化,实现《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比例纲要———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确定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结构拓展的途径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格局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现阶段提升产业水平的主要途径: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融合东北亚地区产业资源能力,增强长吉图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在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环境下,长吉图与东北亚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密切联系,特别是在沿边对外开放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三是长吉图先导区利用吉林的车辆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粮食深加工业等基础雄厚的产业,使产业链不断延伸,融合出新的产业。产业链延伸及产业融合使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在产业链高端占有上,在产业链深度上都占有优势,发挥产业核心地带作用,对图们江区域合作将起着决定作用。

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结构拓展及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

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是影响图们江区域合作的第一因素,如何把握时机,绕开政治冲突,实现经济合作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东北亚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给产业结构的外延拓展带来了障碍。东北亚各国的市场体制,贸易规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带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静.我省拟建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N].城市晚报,2OO7-09-04

[2]于焱.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关联评价方法[J].社会科学战线,2009(8)

[3]李玉谭,等.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05

上一篇:家庭生活垃圾处理器下一篇:人性的悲剧与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