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语言

2024-06-20

高中生作文语言(精选十篇)

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1

1. 语言基础太差。

笔者在一所高中任教, 曾以《真错别字自测手册》 (潘亿影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中的常用字部分编印一份测试题, 结果整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只有几个获得及格!从该书中所列举的数字, 我们也看到语言基础差绝非个别现象。词汇贫乏, 积累不足, 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语法不通, 语病百出, 也是很突出的问题。词汇贫乏, 用词单一的原因或许不在于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词语积累, 主要的还是不能灵活使用。如何把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需要我们多下工夫的。而我们对语法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早应该反思、补救了。

2. 缺乏个性体验。

由于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眼前书”的观念影响, 许多高中生无法做到“关注社会, 思考生活、人生”。而写作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没有个性体验, 作文不是有感而发, 表现在语言上不是讲大话、空话, 就是无病呻吟。另一方面, 对生活虽有所体验, 但程度不深, 认识不足, 语言也必然缺乏思想性、辩证色彩和精神内涵。

3. 阅读量太少, 没有文化底蕴。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道出了阅读与语言表达的关系。阅读量太少, 历史文化知识贫乏, 人文素养缺失, 无法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 语言自然缺乏文采, 没有文化底蕴。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存有偏见, 一味限制不加引导;与此同时, 为应付作文考试而强调学生背诵所谓的“万能材料”, 硬性推行一些所谓考场作文高分技法, 比如开头结尾一定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于是考生的作文便出现千人一面, 套作、仿作比比皆是的局面;或者胡编乱造, 荒诞不经, 格调低下。

4. 缺乏有效训练。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 也是评价写作能力的最直接的感受。好的语言就是一篇好作文的灵魂。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 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对语言的训练很少, 也没有多大成效。这也是造成高中生作文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弊端的存在固然悲哀, 但它并非不可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以我之见, 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 高中阶段仍需下大力气抓语言训练。在课文的基础上, 借助词典等工具书, 积累语言, 辨析词义, 咬文嚼字。有一句话说:“最聪明的人要下最笨的工夫。”如果高中生也拿出一点“背词典”的精神, 则何愁词汇不丰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过:“因为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

其次, 语言的训练应灵活多样、讲求实效。训练方法的灵活多样, 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一方面也锻炼了各种思维能力。比如“联词组段”这种“撮合语言”的训练, “愈能使不类为类, 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钱钟书语) ;举办演讲与辩论比赛, 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就是很好的锻炼;又如开展文学社团活动, 学生的文采可在实践中提高;再如鼓励学生自改作文, 给亲友编发祝福短信等等, 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效的。

再次, 广泛阅读, 增加文化底蕴。大家都有同感, 多读书的学生, 其作文肯定写得好。如果以时间紧迫为理由反对高中生读课外书, 那么请想一想, 孤陋寡闻, 既不“知古”, 又不“观今”, 如此高中生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吗?恐怕他们连适应语文考试要求也做不到。这些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 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和时代性, 这难道不应使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清醒吗?我国传统诗文写作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 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通过诵读训练, 学生语言基础扎实了, 知识丰富了, 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我们则“本末倒置”甚至“弃本逐末”, 岂有不败哉?

此外, 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已不仅是学写作、学语言, 也是学做人了, 其意义更深远矣。

高中语言作文600字 篇2

汉语之美,美在质朴,美在意蕴,美在用最精准的语言传承最动人的思想。想起李绅为了写诗被和尚赶出庙门,为了语言能精准,十几遍,几十遍地朗诵、修改。《悯农》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千锤百炼写成的,“字字皆辛苦”,可见他对语言的精准,对农民的同情。

曾有哲人说:世界上最永恒的不是物质,是思想,而能精准记录思想的,唯有文字和语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给予我们的是一片浩瀚如海洋般的语言财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传承好先人的智慧,捍卫母语的尊严?

现在的社会,低俗、不规范的网络词汇代替了新闻报道,孩子们只谈论关注PK争当粉丝,网页游戏,QQ,却忘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语言文化被破坏是多么残忍的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被网络打破,现在的人宁可用键盘敲下一个个字母,也不会动起笔来写上涵义浓厚的汉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做到捍卫母语的尊严了吗?

文以载物,言以传情。流行的网络语言只是迅速信息化的催生物,相比的载物传情,它根本做不到,而当这些网络用语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对整个民族语言的侮辱。

谈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3

1.语言基础太差。笔者在一所高中任教,曾以《真错别字自测手册》(潘亿影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的常用字部分编印一份测试题,结果整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只有几个获得及格!从该书中所列举的数字,我们也看到语言基础差绝非个别现象。词汇贫乏,积累不足,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法不通,语病百出,也是很突出的问题。词汇贫乏,用词单一的原因或许不在于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词语积累,主要的还是不能灵活使用。如何把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多下工夫的。而我们对语法重视不够、训练不足,早应该反思、补救了。

2.缺乏个性体验。由于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观念影响,许多高中生无法做到“关注社会,思考生活、人生”。而写作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没有个性体验,作文不是有感而发,表现在语言上不是讲大话、空话,就是无病呻吟。另一方面,对生活虽有所体验,但程度不深,认识不足,语言也必然缺乏思想性、辩证色彩和精神内涵。

3.阅读量太少,没有文化底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道出了阅读与语言表达的关系。阅读量太少,历史文化知识贫乏,人文素养缺失,无法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语言自然缺乏文采,没有文化底蕴。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存有偏见,一味限制不加引导;与此同时,为应付作文考试而强调学生背诵所谓的“万能材料”,硬性推行一些所谓考场作文高分技法,比如开头结尾一定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于是考生的作文便出现千人一面,套作、仿作比比皆是的局面;或者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格调低下。

4.缺乏有效训练。语言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写作能力的最直接的感受。好的语言就是一篇好作文的灵魂。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对语言的训练很少,也没有多大成效。这也是造成高中生作文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弊端的存在固然悲哀,但它并非不可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以我之见,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高中阶段仍需下大力气抓语言训练。在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积累语言,辨析词义,咬文嚼字。有一句话说:“最聪明的人要下最笨的工夫。”如果高中生也拿出一点“背词典”的精神,则何愁词汇不丰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过:“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其次,语言的训练应灵活多样、讲求实效。训练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锻炼了各种思维能力。比如“联词组段”这种“撮合语言”的训练,“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钱钟书语);举办演讲与辩论比赛,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就是很好的锻炼;又如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学生的文采可在实践中提高;再如鼓励学生自改作文,给亲友编发祝福短信等等,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效的。

再次,广泛阅读,增加文化底蕴。大家都有同感,多读书的学生,其作文肯定写得好。如果以时间紧迫为理由反对高中生读课外书,那么请想一想,孤陋寡闻,既不“知古”,又不“观今”,如此高中生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吗?恐怕他们连适应语文考试要求也做不到。这些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和时代性,这难道不应使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清醒吗?我国传统诗文写作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通过诵读训练,学生语言基础扎实了,知识丰富了,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我们则“本末倒置”甚至“弃本逐末”,岂有不败哉?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已不仅是学写作、学语言,也是学做人了,其意义更深远矣。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作文语言灵动、文采飞扬之时,定是祖国教育园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日!

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4

一、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中的原因

1.对“创新”思想的片面理解。

这种想法增强了学生吸收网络流行语的愿望。一方面, 由于在思想上缺乏对语文本质的了解, 不少学生甚至教师把异于传统表达的作文语言视为一种艺术, 视为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另一方面, 现今的中学词汇和语法教学过分重视对语言的“静态”分析, 过分追求句式的完整和表达的周密, 使学生对汉语的规范性表达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他们广泛接触到网络流行语之后, 一股“清新感”扑面而来, 因而对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喜欢采纳并在作文中积极运用。

2.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影响。

网络文学在丰富文学样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词汇、语法的变异。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时效性的个性, 而且也符合学生在心理上有自己的一片“领地”的要求。工业时代, 网络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忙碌的人们已经无暇用纸笔交流联络, 上网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在线交流的原则是快, 而汉字的输入方式会制约时间, 于是, 网民们特别是一些中学生就用一些新的、快捷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输入法, 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新词语省时又省钱。

二、网络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利弊

1.网络流行语对学生作文的益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有文采”。

文采是好作文在语言上的一个要求, 语言“有文采”主要表现为用语生动、自然活泼, 用语丰富、运用自如, 意境深远、善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从这个角度来看, 部分网络流行语进入学生作文, 确实可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2) 有些网络流行语被学生引入作文, 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学生以之表述心志。

受网络文学风格影响, 学生作文中许多词汇的意义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构词造句别具一格, 作文中充满奇特的想象, 段落的处理也显得有新意, 这在客观上确实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产生了很大益处。

2.网络流行语进入作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对明知违反正确规则的用语也不愿纠正, 甚至有意为“标新立异”而出错。

把他人的“废物”捡来当时髦, 视一些品位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为“新潮”, 片面求异, 以为“求异”就是有“个性”, 不仅造成不良的思想倾向,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规范的语言推波助澜。

(2) 一些网络杂志、影视以及网页不顾网络、道德或审美的因素, 以猎奇的内容、荒诞的用语来刺激群众, 使网络流行语良莠不齐。

对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中学生来说, 这些用语十分“新鲜”“刺激”, 因而学生深受其害。这些流行语不仅对作文用语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

(3) 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 会使学生的文字底蕴退化, 表达能力下降,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弱化。

网络语言对成年人的影响是有限的, 但是对于正在学习期的青少年影响较大。如“东东”“猪头”这两个词源于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 如果不了解网络语言, 就无法明确所表达的意思。一些词语也折射出学生的心态, 除了标榜个性的“你好菜”, 学习压力之下的“郁闷”一词也成了学生苦闷心境的写照。另外, 网络上还有很多脏话的替代语, 也会对青少年的汉语语言运用形成障碍。

三、规范作文中的网络流行语

写作是学生生活的反映, 写作语言不能一味拒绝网络流行语, 但对网络流行语完全吸收, 也会带来莫大的危害。因此, 我们一方面大力提倡恰到好处地引用生活中鲜活的网络流行语, 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考察学生作文中的网络流行语,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情达意, 从网络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审美感受等多个角度出发, 全面认识网络流行语, 自觉抵制粗俗化的网络流行语。

1.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在宽容对待网络语言的同时, 也要巩固普通话的基础地位。为了提高中小学生标准语言的规范性, 老师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 使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产生兴趣;另外, 老师们应主动了解网络语言,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 以便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

在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文字和文化的认同感方面, 许多学校都有成功的做法。广州市某中学开展班会活动时的主题, 就是推行规范汉字。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注重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拓展阅读训练,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让古典的诗词深入教学。在校园中普遍开展诵读课、美文欣赏、汉字书写等课内外活动。通过这样的文化宣传活动, 能够创造汉语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使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更好地引导学生爱惜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升语言规范意识。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汉字, 分清楚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 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环境。在中等教育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避免网络语言向校园渗透, 是培养国民语文能力的关键。

2.从文章中具体的网络流行语入手, 建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档案

被学生引入作文的网络流行语, 往往是学生生活中使用较为普遍、有一定代表性的词语。对这些网络流行用语, 我们主要从社会、道德和审美的因素来具体剖析, 力求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内涵和一般的使用范围以及程度, 并配以一些典型的例句分析。同时, 多方查找资料, 建立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档案, 供学生参考, 力争使学生做到具体借鉴时能去粗取精。对作文中使用不恰当的网络流行语, 属于学生认识不清的, 指导他们辨析;属于学生戏谑求异心理的, 指导他们认识到危害。

3.根据文章整体表情达意的需要, 谨慎地引入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引入, 归根到底是为了文章易于理解, 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文章语言的全部价值在于传达思想, 表情达意, 借鉴网络流行语也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决定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其语言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较好地完成了表情达意的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 语言首先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在此基础上, 方可进一步追求文章语言的“有文采”“有个性特征”以及“生动形象”等。如果是为了显示个性而大量使用新潮词语甚至粗俗俚语, 则不仅不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而且还会破坏文意。

4.对新词语的引用以规范化的表述为准则

在作文中我们明确要求, 已有统一规范的词语, 除非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 或由于现有词语难以表达的原因, 一般不提倡使用“另创”的新词新语, 更不提倡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词语形式, 不能纯粹为求个“洋味”而给人以高深感和神秘感, 更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使文章语言似通非通, 甚至不知所云。

高中作文如何使语言生动幽默 篇5

论述类文章,旨在阐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体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了论述类文章内容的理论性和表达的逻辑性。而考生正因为对论述类文章这一基本特征的熟悉和把握,往往容易满足于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条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忽略了不得的艺术性和语言的生动性,而这被忽略的恰恰是十分重要的。

高考作文,其实是考生依托语言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的好机会。在阅卷中,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作文得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幽默地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要有意识地锤炼语言,考场作文才能出现亮点;考场作文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才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下这些方法就是论述类文章写作时常常用到的1、通过“炼字”表现传神魅力。

请看一段文字:

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下了功夫。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就这一段而言,如“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之中的“竟”字,若写成“就”则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情感,显得没有“力”,不够“味”。再如“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敏锐地洞察了这种病变”之中“敏锐地洞察”这一短语,形容词加中心语具有生动的画面感。“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之中,“狠狠心”一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

考生在草稿纸上修改润色或者抄写到试卷上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用词用字的准确性与生动性,诸如恰当地选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词乃至活用词。

2、通过“炼句”营造灿烂文采。

写论述类文章要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式,以显文采。比如一篇题为“浮躁中的沉思”的满分作文:

花间品茗,摇椅独坐,摊一本雪莱在膝头,何其惬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漫游于先哲们营造的人文海洋,何等畅快;开拓境界,提升灵魂,书籍带给人们的,岂止高雅?只是,曾几何时,书籍的魅力消失了,引力降低了,光芒黯淡了。仰天长问,此缘何哉?

在现代都市中,人们疲于奔波,难得消闲。快速的生活节奏,将浮躁注入每个都市人的血液中,人人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谁愿意花时间与先秦诸子对晤?谁愿意花时间与盛唐诗人交流?谁愿意花时间探寻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谁愿意花时间跋涉康德的“哲学小路”?

君不见信息高速网上传,色彩缤纷目眩晕;君不见众人朝九晚五工作加应酬,何来闲暇去读书?君不见高校走出读书郎,东奔西走应聘忙,漫天飞雪投简历,不知立足在何方!确实,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从小就让鼠标拖着,只钟情于flash,却不屑于方块字。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每天都忙于工作,忙于交际,忙于应酬,觉得没有时间去读书。至于读书的主体人群——大学生们,虽不能说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起码是社会中最有知识的群体。可结果怎么样,毕业而不能自立,岗位不知何方。想来他们会有造化弄人、儒冠误身的感慨。既然儒冠误身,他们还会去读书吗?如此这般,大约就是读者群体流失的原因吧。

俄国的孩子们,从小就要求背诵普希金的诗篇,那是一种灵魂的陶冶,性格的再造。真不知如今我们读者群体日趋萎缩,灿烂文化弃置一旁,而热衷于上网,热衷于喧嚣热闹的文化快餐,长此以往,会导致一种什么局面?

确实,互联网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一扇便利的窗口。但窗口的眺望,永远取代不了经典对人生的提升与陶冶。因为,书籍承载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因为,书籍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思想;不只是一种思想,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繁衍发展的根本。

是的,我们不会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但我们应该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不会相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决定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不会相信“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终归是真理。

如果我们是楼,书就是支撑我们高耸入云的大地;如果我们是树,书就是供我们生长发展的根须;如果我们是河,书就是使我们波澜壮阔的源头。书籍对我们是何等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树无根叶不茂,江河断源岂能奔向大海作波涛!

韦编三绝,孔子尚能如此;面对典籍,我们岂能愧对前贤?

由于灵活运用长、短、整、散等句式,文章华美灿烂,极富文采。长句和短句的相对的。一般地说,长句字数较多,内容较丰,结构较繁,运用长句宜于揭示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可以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短句的特点是内容单纯、结构明了、节奏短促,运用短句可以增强文章气势,宜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火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腐剧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可以根据需要交错使用。比如开头一个问话,一个64字的长句与后面两个短句相配合。这个长句其内部

又是带有整句特点的三个分句的排比,排比内部又有带有整句特点的四字句“花间品茗,摇椅独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上文整句的灵活运用,尤其灵活,表现出作者不同寻常的语言功力。其一,整句与疑问句结合,如第2段后面四个反问句排列,既有反诘美又有整齐美。二是占据与否定句、肯定句结合,比如倒数第3段,三个“我们不会相信”是整齐的否定句,三个“但我们应该相信”是整齐的肯定句,彼此结合在一起,节奏齐整而又参差,观点鲜明而又严密。三是整句与成语、四字句结合。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造化弄人、儒冠误身”,整齐而富有内涵。再如结尾一句“韦编三绝”“面对典籍”对举,与“孔子尚能如此”“我们岂能愧对前贤”相匹配,潇洒自如,耐人寻味。

3、通过变异处理增强议论表现力。

论述类文章用语有时打破常规,用“省略”“拆分”“倒装”等形式构成语句,我们称之为“变异处理”。处理得当,也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比如一篇题为“季节”的满分作文: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想当初,造物主如此旗帜鲜明地把一年涂上四种颜色:春的碧绿,夏的火红,秋的澄黄,冬的滢白。

日月悬浮,乾坤流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滋养了天地苍生,也哺育了人类敏感的心灵和虔诚的情感。季节是一种秩序,统御着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次悸动,每一回叹息。

而我们正成为秩序的破坏者。越来越多的烟囱向天空散播着自己的恶毒。人们把CO2

从禁锢之所释放出来,兴奋的狂躁,纵情地肆虐,在短短数十载光阴间席卷天下。地球开始发烧,季节隐退了身影,而我们陷入歇斯底里的热浪,茫然无所知。

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古人敬仰季节,因为季节教会他们一切重要而美好的生命真谛。春和景明,木欣欣以向荣,那是生之奋发;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生之热烈;秋气肃杀,回风摇蕙,那是生之蕴藉;冬雪冰封,滢然洁白,那是生之肃穆。在季节的变动周流中,人渐渐成长,渐渐感悟,然后满意地叹息一声,尘归黄土。季节是无言的老师,沉默的仲裁者和守护者。子曰:予欲无言。是啊,庇护一切,包容一切而又默许一切的季节,又何需言语呢?但我们迫切地要求言语。人类不仅梦想着用物质重新构造世界,还憧憬着用言语填充整个世界。漫天飞舞的冰箱空调广告,是人类对季节的宣战书。据说所谓成功的宣传,就是让爱斯基摩人把空调搬回家。而一切正朝着令空调制造商可喜的方向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眼泪不可遏止地下流,让幽怨的大海更加凶暴而不近人情。季节的气息已经淡不可闻,人们纷纷躲入空调房,冬天送暖,夏天送凉,心安理得。相信不久空调制造商就会收到北极熊的订单了,那将会是商品经济一个多大的胜利呀!而季节,就在这样的胜利气氛中飘然而去。她脚步轻盈,点尘不惊。

季节的远离已不仅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精神思想,正在以令人陌生的方式远离曾经的美好。少女已不屑伤春,壮士也不满于悲秋了。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都是更高更快更强。快!快!快!火车要出发,飞机要起飞了!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奔腾年代,季节为我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已然失衡。季节正马不停蹄地消失,而我们做了什么,去挽留她绰约的身姿和高贵雍容的仪态?

常规的语言只能达到寻常的表达效果,变异的语言则能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本文在议论中不时对常规语言进行变异处理,主要用了三种方法。一是“省略”。例如首段“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这是“明省”;还有“暗省”,例如第2段中“悬浮的日月,流转的乾坤,运行的四时,生长的万物”,表面上是独词句,其实省去了动词。二是“倒装”。例如第6段中“春和景明,木欣欣以向荣,那是生之奋发;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生之热烈······”,其中“生之奋发”“生之热烈”“生之蕴藉”“生之肃穆”都是上文“生命真谛”的分支,应该是所在排比句中各分句的主语,为了突出其特点,现在倒装了;第7段末句中“脚步轻盈,点尘不惊”本应是前一句“飘然而去”的状语,也倒装了。三是“拆分”。例如第2段中“季节是一种秩序,统御着一切的一切;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次悸动,每一回叹息”,后面的四个“每一次”本应是“统御”的宾语,现在为了强调它们,拆开来说了;最后一段中“挽留她绰约的身姿和高贵雍容的仪态”,是从“我们做了什么”中拆分出来的,其内蕴更为丰富。主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倒装乃至拆分,较之正常语序,显然更有新意,并且也对修饰成分起到了一种突出、强调的作用。

4、通过警句格言丰富表达意蕴。

名言警句意蕴深远,文采丰厚。考场作文要做到字字珠玑确实不易,如能运用名言警句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如能不失时机地创造名言警句,则更会使论述类文章增光添彩。比如一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满分作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点评

这篇文章中心突出,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文章以“幸福花,开在感恩枝头”题,以阐明感恩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跨越时空,让孔子、李密和马加爵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文章十分注意过渡和照应的安排,标题和内容照应,开头和结尾照应,议论抒情的句子和叙述的内容结合也十分紧密。文章还用“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这样的句子来纽织全文,显得完整、缜密而从容。本文通篇镶嵌了作者创造的警句格言:“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景,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这类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的警句格言,很为阅卷老师所看好。所以,创造警句格言未必不是提高高考作文语言品味的一条路径。

通过幽默风趣创造议论情趣。

幽默风趣是议论语言的高境界,而一般中学生对此总是望而却步。让语言幽默风趣起来真就那么难吗?还是先来读一读下面这篇题为“今年过节不收礼”的满分作文:

中国人大抵都有这么一个毛病,喜欢学样,万事跟在别人后头,以为别人都这样,我这样,保证吃不了亏,即使出了啥事,有这么多人垫背,死了也值。

去年“脑白金”公司不知在哪儿发了点财,不惜高价,各个电视台都做了广告。只要你打开电视,差不多都能听见“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的广告词。敢情这效果,全中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不收礼,那干啥?收“脑白金”啊!这脑白金的宣传部长真是位聪明人物,能抓住中国人这一毛病,狠捞一把。

这送不送礼也算是个小事儿,国人发发小毛病也没啥大不了的。可你说到“非典”这样的大事,国人咋还犯糊涂呢?别的不说,就说这抢购吧,你说这白醋、板兰根,还有点用处吧,你那檀香顶个屁用!还一个劲地买啊,抢啊,抢到天价了还在那儿抢,听说还有一家子封好门窗,打开煤炉去那蒸醋,结果呢,人和“非典”没搭上边,倒因煤气中毒把命给送了。你说冤不冤哪?

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可以想到,这突如其来的“非典”就连专家们也没有包治的妙方,你一听到某人说“包好”,就去学,这能行吗?

再说近段时间陈水扁这家伙闹“台独”闹得厉害,弄了个“320”,又弄个“520”,他这么一弄弄不打紧,可弄坏了老百姓,弄得飞机常嗡嗡地飞来飞去,还是战斗机。一个人看了说:“这肯定要打仗了!”另一个便跟着起劲了:“中央不承诺放弃武力的。”于是这个和那个说,那个想都不想就跟另一个说,编啊,造啊,一个说得比一个玄,生怕哪一天一颗炸弹没长眼落到自家的房顶,弄得差一点没买战时避难设备去逃难。

你这一来,老扁可乐坏了,你乱吧,乱吧,越乱越好,你这么乱的大陆,我怎么“回归”啊?我不“独”出去怎么行啊?

鲁迅先生曾大揭国人的劣根性,希望能唤醒国人,当然,愚生的文字怎能和大师相提并论,但初衷是相同的,只希望国人能改改毛病,不要哪一天过节又提一盒“脑白金”到人家大门口站着。

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6

【关键词】新学词汇 片段训练 话题写作 写读后感 语言丰富度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育部,2003)对高中生“写”这项语言技能的要求,如下表(只选择跟写作语言丰富度有关的表述):

分析该表格,不难发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由“简单的”到“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再到“比较详细和生动的”,也即对学生写作的语言丰富度的要求是逐渐提高,层层递进。然而,我们的高中生写出的英语作文枯燥、单一,文中出现的就那么几个短语,缺少变化,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有任何美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有些高中生所储备的英语单词量并不大,写作文时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个句型和几个常用的单词;二是尽管部分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着很多的词汇,但只处于认知的高度,还谈不上运用,当然不会出现在作文中。

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去记忆单词,但是对于第二种学生,教师则该反思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新学词汇了。平时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对新学词汇也很重视:从识读,到记忆也会花很多时间。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于每个单元所学的新词汇、短语,一般不外乎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听写,再到阅读中去理解它们的意义。如果能知道它们的用法,则已经是水平不错的学生了,很少有学生能有个“环境”去运用这些学过的词汇。一般学生都只是把大脑当成仓库,把新学词汇储存在仓库里,很少提取。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学了什么就能运用什么(汪富金,宋顺生,2009)。Melka(1997)认为接受性词汇(也即学到的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也即运用的词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次,接受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化需要一个从理解、储存、内化、筛选到产出的过程,同时词汇的使用需要有特定的语境(Nagy,1997;Laufer & Paribakht,1998)。王初明教授(2005)认为在我国,学外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众多的学生无机会体验真实的目的语(英语)的使用环境。学生缺乏了运用语言的环境,自然就不可能把新学的词汇运用自如。所以,笔者把语言的丰富度,也即新学的词汇、句型的运用放在了学生英语写作的重要环节,促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巩固,缩短由接受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化的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如何利用新学词汇,提高学生英语作文语言丰富度

1.结合听写,进行片段训练

英语写作片段训练是最有效、短期内最能立竿见影的方式。这种训练,形式不拘一格(如日记、感想、小故事、时事评论等),篇幅也可长可短,时间可多可短少,适合课堂操作。

对于每个单元的黑体生词及一些重要的词汇,笔者都会进行听写。一般的情况下,教师会报英文,学生写英文;或者教师报中文,学生写英文。但是笔者会让学生在听写完词汇后,在这些词汇中任意选择3~5个单词,写成一小段有意义文章片段。这样的做法即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记忆,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更加值得重视的是,学生在写小片段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因对所学词汇及短语没有真正掌握而犯错误。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这些错误,并且进行讲解。其实,英语篇章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句型的学习和积累,但是学生对词汇、句型的学习和积累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对所学词汇、词组和句型结构运用的情境,也即提供学生一个对所学词汇能够输出和产出的途径,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合理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去使用自己学过的词汇,更加愿意去表达。从浙江卷近几年的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不难看出其目的在于既能体现与教材中相关话题接轨,又能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走进生活,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实用性(郑培智,周志远,2011),所以教师通过让学生写小作文片段来运用、巩固新学词汇、句型是行之有效的。

案例1:Unit 4 Book7

学完这个单元后,笔者对本单元一些重要的词汇进行了听写:

fortnight; remote; platform; arrangement; donate; voluntary/volunteer; purchase; sew; click; clinic; security; astronaut; distribute sth. to sb.; operate on sb.; in need.

学生所写小段落:

My sister has volunteered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at(in) a remote village where the rivers have dried up. The people there are dying to drink water. So my sister donated much water to them.

A volunteer donated a sewing machine to a poor family which was in the remote village. I'm also dying to do something for those poor families. I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people who are in need.

2.围绕单元话题写作,鼓励多用新学词汇

对于高中生,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来说,仿写,guided-writing特别重要。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把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与单元话题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先写与单元话题相关的作文。

案例2:Unit1 Book1

该单元的话题是friendship,因此很多词汇及句型都与“友谊”相关,如:

be concerned about; calm down; grow crazy about; go through;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make friends with; communicate with; feel upset; add up…

句型:it's…that; I can well remember…; there was a time when…;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在高中英语课本教材中,这篇Anne的日记其实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用词、用句也很地道,如果学生能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不愧是很好的借鉴材料。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笔者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任务是:请以“My friendship with…”为题,记叙一件你和朋友之间的事来说明你对“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的理解与看法。要求:(1)尽可能恰当地运用上文罗列出的词汇及句型;(2)词数在100~120之间。

以下为高一学生Chloe的习作:

My friendship with Amber

Amber is my best friend when I wa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he wa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me. I well remember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really didn't have confidence in my English study. I felt upset because of my poor spoken English. But Amber told me that I just need to practice. I should learn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irst. At first, I still couldn't make entire speech in public. I was embarrassed because I often forgot what I should say. Everybody laughed at me except her. After that, she helped me practice and now, I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

As a saying goe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we went through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she was just like warm sunshine. It's the first time I've fully understand the saying. We know good friends do not add up what they do for each other; instead, they offer help to each other when it is needed.

从两个班级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笔者对每个班写得不错的作文进行点评,并且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里,让其他的同学欣赏、借鉴。当然,在写作中,学生暴露了“只知道其意思,不知道运用的”问题,如有好几个同学把there was a time…与once表示“曾经”的意思搞混了。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there was a time when I was hurt in an accident.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就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对不同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个句型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使其能彻底学会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运用这个句型。

3.通过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高中生的英语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而语言的学习和提高离不开阅读。每天繁重的作业量迫使我们的学生也很功利:如果没有书面作业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去阅读。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检测学生是否完成课外的阅读,因此,笔者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笔者定期布置给学生21世纪报上的三、四篇文章,让他们快速浏览,并选一篇写读后感(要求120字左右,尽可能运用文中的优美词汇或句型)。一段时间实施下来,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案例3

War or Peace --by Esreal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War approaches” and watch the TV about the problems of Syria, I'm worried that the war between US and Syria will break out.

Although both the Syria government and rebel forces deny using chemical weapons, the US, like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est, believes that the Syria government was behind the attack and must be punished.

It's obvious to everyone that the US treat Syria unfairly. Why do they do it? Maybe the US wants to show who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Or they won't make the conflict , which may make the war break out.

But in the world, most of people don't like the war; it will kill many people, destroy the sights and so on. No one wants it to happen. So many people say: “Stop the War on Syria.” Or “Congress can't make a War crime Moral.” Let's join them and stop the War.

World needs peace! People need peace! Our life also needs peace!

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英语读物,可以扩大词汇量,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获取更多的信息(诸如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教师通过要求他们写读后感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其逐步把习得的词汇、长短句存储在脑海里,以便在写作中及时提取,而且培养他们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教育部,2003),做个有自己见解,有思想深度的现代人。

三、结语

英语写作能力反映了高中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从高一开始就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利用新词汇、句型的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及掌握这些词汇、句型,同时丰富其英语作文的语言,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初明. 外语写长法[J]. 中国外语,2005(1).

[3] 汪富金、宋顺生. 课堂任务型“写长法”实证研究[J]. 基础英语教育,2009(6).

[4] 郑培智、周志远. 从2008-2010浙江英语高考命题谈新课程理念的渗透[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2).

高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初探 篇7

一、在深入双边互动中,引导学生主体“说数学”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者重要组建要素之间的深入互动、密切配合的前进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于“数学语言”这一载体,开展深入细致的知识点导学和学习方法传授等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整个教学进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所呈现的双向特点,设计出有助于激励和促动高中生展示自身学习活动、展现自身学习见解的“说”环节和氛围,切实消除高中生“不愿说”、“不想说”的消极意识,引导和鼓励高中生“主动说”、“能动说”活动的实施,逐步提高高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对数”一节课“对数的运算法则”知识点讲授时,教师抓住师生之间的各自特性,利用课堂教学的双向特点,设计师导生学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师: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引导学生回顾指数的运算法则。

生:运用数学语言阐述指数的运算法则内容。

师:用投影仪展示其指数运算法则数学符号。

师:提问若a>0,a≠1,M>0,N>0,logaM+logaN=log(M+N)是否成立?

生:进行相互合作讨论,指出其不成立,说出其不成立的依据。

师:组织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回答应有logaM+logaN=logaMN成立。

生: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

生:阐述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

上述新知讲解进程中,教师通过开展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组织高中生围绕新知要点,在深入探究研析基础上,引导高中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身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要点内涵要义的认知和理解,在全面掌握数学新知“精髓”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高中生的“说数学”能力。

二、在解析数学案例中,组织学生主体“说过程”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案例的讲解,数学案例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传统教学进程中,教师讲解数学案例只要求学生主体能够展示解析过程,不要求学生将解题方法的由来以及探究思路进行呈现和展示。久而久之,致使高中生拿笔能够解答问题,用嘴表达不出来。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案例作为培养高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抓手,充分延长数学案例解答的各个环节,组织高中生个体独立探寻和小组互助合作探析等实践活动,要求高中生将问题条件及内在关系的认知、问题思路的获取以及解题方法的推导等,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呈现,并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以此锤炼和提升高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已知函数f(x)=2sinωx+cos2ωx的最小正周期为π,求ω的值以及f(x)的单调递增区间。

教师组织高中生探知题意,学生进行题意认知活动,教师让学生代表阐述认知见解:“通过问题条件的分析,该问题是关于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周期性及其求法方面的的习题”。

要求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教师对高中生案例认知表述内容进行肯定点评,并强调指出:“解题时需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通过函数思想进行解答”。教师组织高中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思路活动,高中生在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得到其解题策略,教师让高中生运用数学语言展现,高中生指出:“利用倍角公式结合两角和的正弦化积,再由周期公式求得ω的值。直接由相位在正弦函数的增区间内求解x的取值范围从而求解”。教师对高中生探析案例进程以及说案例过程进行点评,帮助高中生进一步理清解析思路,让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在深入评价反思中,推动学生主体“说见解”

评价指导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手段。在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实时评价教学时,应善于创新和深刻变革,将评价的实施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教师全过程的实施监控和指导线,让学生主体承担其评价、指导、点评等任务,通过开展评价辨析等教学活动,促进高中生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更加深刻的自我反思,鼓励高中生借助于自己的所学所知,运用数学语言来展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逐步锻炼和提升高中生想问题、说见解、表观点的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强调情感激励,重视能力潜能激发,运用情感熏染的方式,促进高中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的“说数学”意识。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情感传递、增进友谊的有效工具,人们所开展的思维分析活动,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介质进行充分、完善的表达。“动手解答能力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是高中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作者高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初探

参考文献

[1]游笑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

[2]戴元涛.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中学版,2011年

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三步骤 篇8

一.立足教材, 品味语言, 提高兴趣

课本即范例, 学习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能将课本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此, 我们要立足教材, 指导好学生学习教材, 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的“通感”修辞手法。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对“通感”的概念进行展示, 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通感的句子, 师生进行赏析, 学会活用。如我说:“马上要吃午饭了, 大家是不是想起饭堂的炒面了?那香气似乎是金黄色的。”学生哄堂大笑。“看看你们, 笑得真甜啊!”随即我问:“老师刚才哪里用的是通感呢?”学生回答说:“一是香气是金黄色的, 二是笑得真甜。”通过在这样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里, 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下来了, 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兴趣。

二.利用积累, 锻炼语言, 提升表达

对高中生来说, 他们在语言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如果完全没有指导方向地让学生放任自由“说话”, 那必定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课堂的高效性定将大打折扣。在教学中, 我结合高一语文考试的要求, 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三国演义》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这不但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上台讲话的勇气。

一个语文老师又兼任班主任, 那么在训练学生语言文字上面, 更有施展专业的空间。比如, 每周要求学生写周记,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文学社, 支持学生向校刊或是校外的报刊杂志投稿等。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锤炼语言,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不断提升, 最终达到自己的思维与语言的创新。

三.创造情景, 内化语言, 亲历创作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很多精美的诗句都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出来,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个“意会”体现在课文所承载的悲欢离合上, 也体现在作者的喜怒哀乐上。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将语言文字融入到自己的认知里。

如《饮马长城窟行》这首乐府诗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在读的时候就能够把握好诗歌的脉络和主旨, 所以在“认识乐府”的时候, 通过朗读, 体验语言, 感受作者从“昼思夜想”的悲伤, 到“寒门独居”的孤独, 再到“喜获夫信”的欣喜, 最后到“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 当中只字不提归期的失落。因此在“享受乐府”时, 教学重点应放在诗歌的修辞手法上。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而且让学生冲出语言的表层语义, 走进由语言建构出来的世界中去, 将诗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文学修养、个人气质乃至是个体生命, 最后能“创作乐府”。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 我降低了创作的要求, 给学生布置“创作乐府”的任务时, 主题方面不作要求, 只要能写出一首古诗来就算是达到要求了。班里51名学生全都写了, 课堂上我将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和赏析。如学生写了《叹嫦娥》:“昔日郎情妾有意, 今随碧水东西流。飞升月宫悔无尽, 明月拿来作忧愁。此恨无关明月事, 只怪汝之贪心求。明月依旧人事更, 遥望人世泪先流。”嫦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形象, 但该生却能以诗歌的形式将其形象表现出来, 基本能做到押韵, 句句围绕题目中的“叹”字来写,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一创作环节的设置, 让学生感受到了这是属于“自己”的文字。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使整个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 达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9

一、英语教学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现状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大多数学生存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听力较弱;二是说的能力较弱;三是听说能力都较弱,四是阅读能力不强,五是写作应用文能力差。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弱化,是英语教学中一项严重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又可能导致学生学到的是不能实用的英语,对将来的大学学习和考研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英语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弱化原因分析

要想解决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的问题,就必须对其存在的根源进行深挖,仔细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对这项问题的研究,笔者发现该问题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只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英语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意识不强。课堂上教师皆强调语法的学习,极易忽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日益弱化。二是学生在听说训练上用的时间也不够。三是课堂上教师多用汉语组织教学。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相对时间较少,而在课下又没有真实的英语运用环境,长期下去学生听说能力不但得不到加强反而减弱,只能听得懂语速相对较慢、发音相对标准和经常听的英语;在说上也是如此,只听不说,逐渐造成英语口语交流障碍。四是高考指挥棒影响。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大多数时间用在英英语单词记忆和语法学习方面,长期下去造造成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下降。

三、提高英语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的对策

纵观英语教学中学生在英语综合语言言运用能力学习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为了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们今后对英语的的实际运用,笔者认为教师要多从自身认识识上找原因、多在教学方法上搞创新、多为为环境创造找良策。

1.加强听说教学。

“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英语运用活动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显然,听和说是英语学习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技能。如果听和说这个开头没有开好,那么基础就不易打牢,以后的学习过程相应会非常困难。因此,老师要改变以往英语听力可听可不听、能说却不说的观念,真正做到把英语的听说教学和语法、词汇教学同等对待,即一边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边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使之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加强英语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

(1)注重课堂内外英语语言环境创设。

一是坚持课堂上听说训练。首先要利用课堂听说环境。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老师要充分做好听说训练的前期准备,合理设计听说训练环节和内容,既要面面俱到又要重点突出,努力打造全英文听说环境,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目标。从多听教学听力录音带入手,如所学的课本录音带、口语教材录音带,也可以选听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有趣的材料。二是坚持课外听说训练。再者是积极营造课外听说环境。借助课余时间,模拟设计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同场景,鼓励学生大胆练习,用英文进行语言交流、模拟课文或者影片中的对话场景,以此提高和培养学生听和辨音的能力。在除课堂听力材料外,还可以有选择的指定学生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以及英文故事。尤其对于一些经典电影,语速正常,语言简单但表达意思清晰明了,还会有背景噪音,如同现实生活场景,可以要求多看多听。学生在收看过程中,可以跟着情节对白进行模拟复述,边看边学,边听边练,提高听说能力。三是坚持模拟场景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内容,定期有目的的组织模拟训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对白,大胆地说出来,既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又可以帮助其纠正发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法不对等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四是组织英语之角,让学生多去参与用英语交流,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接触真实的英语,在实用中学习。

高中生作文语言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英文写作,语言迁移理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和种类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什么是语言迁移呢?实际上,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 而不是二语习得的专业术语。Corder认为迁移是一种交际策略, 也就是借用。他强调借用是一种语言行为现象, 语言迁移是属于结构迁移的。Schachter认为, 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 语言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 并可能在语言学习者的目的与学习过程中产生迁移。James以Ellis的定义为基础, 得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 即“对第一语言的学习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的一种假设”。Odlin将语言迁移定义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并对语言迁移进行了分类:正迁移、负迁移和习得的差异长度。我们的高中生对母语的掌握已经非常娴熟, 他们在英语写作中会受到母语迁移的积极一面, 即正迁移影响, 同时也会受到消极的一面, 即负迁移的影响。

二、语言迁移的研究

1.国外对迁移理论的研究

(1) 近年来, 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总体来说, 国外对母语迁移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也比较全面。其中, 母语负迁移是国外研究的焦点。20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中期, Fries和Lado他们坚信母语最大限度地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在发展初期,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和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紧密相连, 共同成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语言迁移开始受到来自理论、实践等各研究领域的批评。60年代末, 70年代初, 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兴起。结合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 研究者们利用中介语来分析解释学习者语言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 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 此时Selinker, Stenson和Felix等学者纷纷著书立说, 提出自己的见地并严厉批评语言迁移学说。

(3) 20世纪80年代,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迁移现象并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正如Stem所说:“鉴于1959年Chomsky对Skinner在1957年发表的《语言行为》一书的猛烈抨击, Skinner著作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被人们所忽视, 现在对该书予以重新评定的时候到了”。语言迁移研究再发展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母语影响的再思考。

(4)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是语言迁移研究的飞跃时期。Ellis在1994年提出:“一个关于迁移的理论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外语习得的一般理论, 因为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分割开来”;2008年Jarvis和Pavlenko所著的《语言与认知的实际影响》更成为语言迁移研究纵向深入发展的标志。迁移理论的春天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2.国内对迁移理论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如戴炜栋、束定芳指出:一般的外语学习者摆脱不了先用母语思维的习惯, 即使是学习或使用了多年外语的人也未必能摆脱母语句法规则的影响, 而完成的外语任务越难, 对母语的依赖性就越大;郭纯洁和刘芳指出, 母语在学习者的外语输出过程中起到的三个作用。此外, 文秋芳和郭纯洁在1998年通过有声思维等方法研究学生看图作文的过程, 结果发现外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 (37%) 对母语的依赖性相对于水平低的学生 (51%) 要小。这一结果说明了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写作的消极影响。徐景亮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典型句式的对比分析, 发现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和英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的差异。刘东虹在2002年做了对中国大学生看图作文的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了21种主要的错误类型。其中的16种错误都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余理明对语言迁移理论做了详尽的描述, 得出语言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方忠南指出, 中国学生在做汉译英时往往出现语言的“汉化”现象, 造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的差异。

三、语言迁移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负迁移的研究, 为我们的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从英语写作的各个层面入手, 通过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篇章的连贯性, 语言的应用性等。中介语理论也给教师许多启示, 在设计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全面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使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一要对学生进行词汇方面的训练。二要进行句法训练, 如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复合句和分句的训练、句式多样化的训练等。三要进行语篇训练, 如语篇分析、段落主题句的训练、衔接词的应用训练等。最后要增强理解性输入, 克服负迁移, 可以通过加强背诵、与阅读相结合、仿写范文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写作风格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西方思维模式, 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过程中才会自觉地进行思维转换, 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来。然而现在许多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尽管写的是英文, 但其选词造句乃至语篇结构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究其根源, 与我们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注重孤立的讲授词句, 忽略语篇整体特征,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更少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去指导学生写作。西方人在思维方法上比较推崇三段论的形式, 通常借助演绎法, 按一条主线进行展开, 先陈述主题句即段落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对主题句展开, 用支持句进行说明。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综合型形象思维, 受古文影响颇深, 段落的发展倾向于螺旋形, 以反复又发展的环形进行展开, 文章中的逻辑关系不明显, 需要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此外,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词汇、句法、语篇结构、文化意识等方面。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能力的培养, 应适当地增加逻辑学、篇章结构学、英汉修辞对比等知识, 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英语语感, 多背范文, 仿写作文, 增加他们对英语修辞方式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3]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KRASHEN S, T TERRELL.The Natural Approach[M].Oxford:Pergamon/Alemany Press, 1983.

[5]LADO R.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a Mentalistic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8.

[6]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Press, 2001.

[7]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全国中小学生下一篇: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