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

2024-05-29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共8篇)

篇1: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了解了这些背景,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再来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种种“美”,就相对容易得多。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2.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篇2: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

一颦一笑总关情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中年 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百无聊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

(偏重叙事的诗歌)

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系列动作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一个天涯歌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少女形象。杜牧《赠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形象。王翰的《凉州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妇形象。王昌龄的 《闺怨》 2015年《考试大纲》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三常见的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例题分析

人物形象型答题思路

1、鉴赏要点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篇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cn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作者:张存收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5期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歌 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篇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步法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 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1)指出该字;(2)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昌煜.高中语文改革中的诗歌教学.吉林教育,2009,(10):73-74.

篇4: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

关键词:诗歌 高中语文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76-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诗歌是非常抽象的东西,重点在于意境。作者的主观感受是诗歌本身的主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依靠套路,逻辑去分析作品的技巧啊,手法阿之类的。技巧是为了表达而存在的。要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东西。首先要通过辅导书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常用的意象啦等等。其次肯定是要扩大积累量了,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建议读那些带有名家评注的版本,同时在读的时候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境地,用心体味诗人当时的情感。再就是平时细腻地关注一下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并进而推广到诗词的鉴赏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和努力。如果你有诗歌这方面的灵感,就要平时多积累,多记,语文是一科厚积薄发的学科,只有掌握的多了,才能文思泉涌,这对你的其他方面也是有帮助的,包括作文,阅读,你可以尝试每天,或几天记一首诗,词。然后,如果你对这方面实在是没有感悟,你可以尝试记一些技巧,套话,景境情,手法,等。明白要考什么,怎么入手。

对于一首诗,一定要将其表面和内在的意义都弄明白,还要追溯其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失意,是欣喜,是悲伤……还可以联系他的其它诗,使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时一首诗也会和另外的诗有相似之处,一般它们表达的意思也会相似,诗中的意象很重要,多背一点意象象征的意思。(1)多读名家鉴赏文章。比如《唐诗鉴赏词典》就很好。叶嘉莹老师讲的唐宋诗词更加优秀。(2)多看前人伟大作家的作品,多看历史上一些优秀的作品。作家如李白、杜甫、李清照、柳永、辛弃疾等等,要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乐府诗选》等等,都要读读。如果你是中文系学生,那么你们发的文选就是最合适的读本。(3)加强理论修养。学习国内国外优秀的文学理论。比如,你对于新批评、语码学、女性主义、文本批评、修辞学、社会批评等等理论时候熟悉。如果不熟悉,建议你好好学习《文学理论教程》。(4)订阅杂志。《名作欣赏》的上半月版全是对文学的鉴赏,可以好好读,不订阅《文史知识》你会很后悔的。如果你的功底不错,你还可订阅《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这个太专业,自己量力而行。(5)加强汉语言语法修养。对于音素、语素、词汇、句型、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要深入专研。(6)多写心得体会。有了就记下来。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语言有以下几种修辞方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平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高考中评价诗歌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技巧。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

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学习语文诗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氛围,了解古代的风俗,为我们的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让我们接受古典思想的熏陶,记住知道古典风格的优美也是本人觉得最重要的,乃是艺术地生活,诗意地度过每一天。本人虽是理科生,却对古典诗歌有着难以言状的热爱,古典诗歌时刻凝聚在我的每一天的情感里面,无论开心悲伤快乐忧郁欢喜,古典诗歌是我的寄托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

“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

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篇6: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对诗歌教学课堂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主,并科学的运用诗歌美育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积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4-02

高中阶段语文诗歌的学习,是促进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过程,该项学习内容能够对高中生的诗词歌赋文化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显著的提高。因此,高中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并不应只局限于应对考试试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与阅读品位,并进行文学底蕴的有效培养。

1.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价值

诗词的鉴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层面可以通过对于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解析诗词。通过学生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及诗词中的潜词造句来分析诗词中语言、文章格式上的艺术性。第二层面可以通过在对诗词译文,字句解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文章主旨、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心理语言。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感受我国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艺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在语文诗歌的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使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双重的提高,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学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应用的策略

2.1 重视诗歌景色描写,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寄情于景的内涵。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春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重视诗歌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创作的主旨。在对古诗文进行研究时如果不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全面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研究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对诗词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的理解诗词,对诗词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等,学生恐怕不会对文章有深刻印象,也起不到教育教学作用。应该结合创作当时时代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农革命进入艰难时期,敌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创作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主席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教师通过对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就能更全面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用意,即体会诗歌创造的主旨,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3 重视诗歌的诵读,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美感。诗词中有些词句、段落需要反复朗读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且带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前,教师要对学生应该注意的朗读技巧以及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主要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的画面美感,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作者的心内旁白。

2.4 重视诗歌的意境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文学作者通过古诗词中对事物意向的描写,从而将画面的质感构筑出来。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剖析来参悟诗词的深层次含义。例如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文中,作者通过把残花、燕子、河畔人家、纷飞的柳絮等作为意向进行描写。全篇进行景色描写,展现出了一副暮春时分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抒情,却向人们表达了中伤感的情怀,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诗歌所呈现的中心思想。

2.5 重视知识的创新拓展,使学生更好的分析诗歌的新知。课堂教学是古诗词教学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唯一一环。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整合,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对古诗词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这样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巩固外,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古诗词美育教学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诗歌字面意思讲授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重对于诗歌所反应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作者背景的深度教学剖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诗词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诗歌美育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7: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技巧

知人论世法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篇8:如何优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素养,不断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用精炼的形象语言拓展读者的形象思维,从而有效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不断在反思中前进,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梦幻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体验,真正用心体会和感受诗的思想艺术魅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诗歌时,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还是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呢?是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还是“不求甚解”地读呢?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在教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理解再诵读,因为只有学生理解和体会到曹操对人生苦短功业未就的惆怅,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曹操统一天下、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才能真正让学生充满感情、溢满慷慨悲凉地读出诗歌的情调。又如在教《锦瑟》时,没有必要为了纠缠不清的理解而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所以比较适用“不求甚解”的诵读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确保“其义自见”。教师在教诗歌鉴赏时,一定要有效把握和全面提升学生对高考考纲内容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确保诗歌教学的有的放矢。

二、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

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例如: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

三、鼓励写作,不断深化学习

诗歌在伟大祖国的文化长河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就近现代来说,许多极富创新精神、极具卓越成就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被民众广泛手抄、大量传诵。在动乱的年代,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社会迷茫的时候,诗人们高呼:“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却已经不愿聆听诗歌所发出的独特魅力,不想见识诗歌显现的梦幻之美,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诗歌的妙。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诗歌之美妙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客观而言,在创作中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远远比只做几道复习题对学生的帮助要大得多。当然若能将诗歌创作有机地融合到期中、期终考试和考核中,效果会更加理想。要想帮助学生写好诗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在学生作品写出来以后,可以评选出优秀作品,之后再举办一次优秀作品展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不错方式。

四、着力类比,不断优化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 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可以写。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法比较多,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法,都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教材,不断提升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将诗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期盼更多的同仁加入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行列,共同携手寻找诗歌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祥.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写花的四字词语下一篇:不舍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