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2024-06-0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精选13篇)

篇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尤丽静

(泉州市南安柳城中学)

摘 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篇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习,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习的方向,盲目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习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习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习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效果。

2.在预习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习中享受的`并不是学习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习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06)。

[2]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7)。

篇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一、少教多学, 不只是课内

有专家言:“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课内’, 也可以发生在‘课前’和‘课后’。 ”的确, 好的语文学习, 不拘囿于一时一地, 课前课后都应该和语文“耳鬓厮磨”;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 现代诗中的“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特点, 更决定了学生有更多自由:自主预习权、课前搜集资料权、课后探究延伸权……如此, 才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小中见大”, 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更加主动, 更富有成效。

比如, 人教版语文《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 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上课之前, 可引领学生上网查查:“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等诗中意象, 或资料, 或图片, 或视频;课后, 可以让学生搜搜与“丁香”有关的诗句读读, 如李商隐的《代赠》,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用 “丁香姑娘”, 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让学生自学的触角扩展到课外, 扩展到网络。

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塑造一种意象, 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 这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时, 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前学习“菜单”。 这份“菜单”中, 一定要为孩子们“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文学习资源, 积极利用音响、广播、电视、书报杂志, 拓宽学生学习和引用语文的渠道”[1], 这一切, 靠老师的“教”是无法完成的, 只能靠学生的自学和多学。 所以, 少教多学, 不只是课内, 而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

二、少教多学, 不只是识记

不能认为, 熟读甚至背会了诗歌, 熟记了诗人背景、代表作和写作手法, 就是对语文的负责, 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未雨绸缭”。 在有关“字词句篇”的识记、背诵之后, 学生如果能在心灵、情感和品性方面得到多重滋养, 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幸事。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离不开“少教多学”这种理念的支撑。

比如,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 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 那么, 学生就不会仅仅在识记和背诵的圈圈里打转转, 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宽、更远、更多维的地方, 至少, 学生可以触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康桥, 知道徐志摩于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 徜徉于昔日的校园,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他的诗情, 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

2. 自由探索 《 再别康桥 》 的情感美、 画面美、 音韵美、 建筑美。

3.进一步了解康桥和徐志摩的 “精神联系”: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1921年, 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细究以上内容, 不需要学生反复背诵, 却在学生的情感深处留下点点划痕, 让学生扎根在文人生态的根系中, 进而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维他命”。 可见, 少教多学, 不仅是文学常识和字词句的死记硬背, 更应该是孩子情感、心灵和品性的多重浸润和滋养。

三、少教多学, 不只是课本

一首诗学完了, 但那不是完稿, 不是谢幕, 而是一个新起点, 是新的索引和新的延伸。 把书读厚, 即学习的人给“书”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观点和疑问, 应该成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视点和理念之一, 现代诗阅读, 要像韩军所说的那样: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言语”, 必得益于“能力”[2]。

仍然以 《再别康桥 》的教学为例, 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和延伸。

1.走出康桥:课外朗读 《走出康桥 — ——志摩的诗 》之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和《偶然》。

2.挑战康桥:

(1) 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其中的一节诗;

(2) 以 《童年的______》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新课改视域下的现代诗教学是动态多元的, 并且是一个不断探究延伸的空间。 现代诗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 哀而不怨”的特点, 更适合于学生“少教多学”, 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建构, 自我扩展, 并且在这种弹性的促进下不断延伸、不断向“新的陌生区域”挺进。 语文教师自己少讲一点, 引领学生自主自悟, 学会建立, 利用和享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在由扶到放的路上渐行渐深, 必将惠及语文教学, 惠及学生, 甚至必将惠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4:应用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思考

“为什么教”,即在教育中要牢记更多地为了学生,而非追赶教学进度;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非使学生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更多地促进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而非仅仅传递信息;更多的是為人生的考试,而非考试的人生。

“教什么”,即在教育中要更多地进行全人教育,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少强调学习的结果;更多地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而少提供现成的答案。

“怎样教”,即在教育中更多地促进投入型学习,少些简单操练;更多地进行差异性教学,少些千篇一律;更多地引导、协助和示范,少些讲授、灌输;更多地进行形成性、定性评估,少些总结性、定量评估;更多地激发创新和创业精神,少些程式化、标准化。

一、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一,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第二,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第三,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第四,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五,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关于议论文书面表达教学,分期进行。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书面表达要求,上课铃声响后开始写作,在30分钟内写完。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了因为考试时间有限而导致试题做不完的现象。

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选择学生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如书信、请柬、启事、通知、申请书、总结、计划、表扬信、感谢信、倡议书等。真实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与内容,并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当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关联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学导式”的教学过程

如在书信教学中,让学生先练习在,在展示格式,学生记忆深刻。

四、积极的课堂互动

积极的课堂互动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学会倾听。要建构互相倾听、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既要求教师仔细聆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也需要每位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其二,善于反思师生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展开反思性思维,促进个体思想的发展变化。每一个人的深思熟虑,是促成课堂教学对话的源头活水,师生在省思自我、省思他人的思维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会与他人的思想展开对话与交流,最终生成新的认识。

五、持续的课堂评估

如果教师希望自己教的更有针对性进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想法,通过学习活动收集到有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信息。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课堂评估。

篇5: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新课改中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以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为主的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少教多学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特别重视和学习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西方划时代的教育家的教学理论中有关教师成长和教学组织的重要理论。比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和赫尔巴特、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哈耶克、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和当代教改代表人物朱永新等人的教育理论,都很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名师出高徒也是这个道理。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少教多学的组织者和责任落实人就是教师;让教师成为会学习的人,成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人,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

篇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关于教学的有效性,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有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故事,他以企业竞争为例,他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而这三者也正是考量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速度指教学时间投入的长短(投入);收益可看作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学生的收获(产出);安全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体验特别是学生学习的体验是苦还是乐(体验)。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现在三级达标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课堂其有效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我所任教的是个三级达标高中,本地的招生政策是二级达标校招完到三级达标校,学校生源情况可想而知,留下来的学生被喻为是“米筛下的”,问题学生不少,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变低了,因此我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而正如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少教多学”教育模式,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共有五册。每册大概有四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三、四篇体裁相同或相近的课文。选修教材也有几十篇课文。如果我们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按部就班的去教学,必将会面面俱到,重复嗦。即使很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必将会厌倦和产生无聊乏味之感。那么,怎样才能使本来基础就不好的学生既不感到乏味,又能高效地把握单元重点呢?“少教多学”是个重要途径,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少教多学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实现多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老师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交还给学生。我想我们应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与“出课”和谐统一;在教学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做好这“四统一”,学生就会在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3、“好问”是“多学”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在教学评价中,这样的教师还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其实,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只是表面而肤浅的认识,是教师“自我感觉”满意取代了学生的感觉。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无发问,犹如一潭死水;教师的提问,学生都是记忆中的标准答案,犹如一堆录音机。自然学生也就“提不出问题”。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在创建有高效的课堂中,我们应认识到: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好课。学生的“问”是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的体现。学生不发问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认识仅仅只限于肤浅的知识面,毫无深入拓展可言。因而,我们要重视学生每一个提问并从提问中发现闪光的东西。

二、如何实现多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少教”

“教师可以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高屋建瓴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精讲、精教的引导过程。这犹如修建一条水渠,当水流遇堵时,需要清堵疏通。而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清堵疏通”的人。因而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教师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杜绝“满堂问”;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要处理好以上矛盾,我想语文教师应做到“六个讲好”和“六个不讲”。“六个讲好”是:讲好重难点;讲好与背景相关的知识点;讲好相关的句段赏析;讲好易混点;讲好应试方法。“六个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探讨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魏书生先生说过:“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感受,在学习中吸收,才能培养出手脑并用的高素质人才。

2、充分让时间给学生,以实现“少教”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鸣。它是读者在安静地阅读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它是一种自感、自悟、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感情的飞跃,才能产生知识的渴望,才能产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他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不仅读课内的,也读课外的。

3、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以实现“少教”

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会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产生难以抑制的动笔之情。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激励学生去动笔。语文学习中,动笔写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需要语法知识,章法知识,文字知识,标点符号的使用知识等等。学生都能动笔创作了,教师还需“满堂嗦”吗?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我们教师教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会自学了,我们教师也就不用再教了。释迦穆尼临终前告诉弟子“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就是说: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懈地促使学生点亮他们自己的心灯,垒起他们自己的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篇7: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受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于是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以引导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促使师生达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明确定位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总而言之之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篇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一、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写作灵感

“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少教”不是“不教”,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施教,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让学生对自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创作思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和平的祈祷》为例,现在社会处于和平时期,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难以对“和平”形成深刻的认识。为了唤醒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创新学生的写作立意角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教学内容《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进行分析。之后,通过播放影视片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先节选了我国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中华民族“站起来”感悟和平来之不易人,然后节选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影视作品,例如前段时间热播《太阳的后裔》,在播放视频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提问:“男主人公职业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特种兵!”教师继续提问:“那特种兵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据对电视剧的观后感回答:“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持续的互动,并且互动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从逐层剖析学生内心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以及迸发的欲望,让学生将这些内心情感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篇充满感情、论点新颖的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策略的应用,由教师结合写作主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从互动中剥开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用感情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增强学生语言积累量

学生作文质量不高、作文缺乏新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阅读量比较少。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对于阅读,学生普遍表示时间不够;而学生阅读量不够,在语言积累方面自然而然就比较薄弱。所以,当前高中语文作文“少教多学”策略的应用,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从学生自主阅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量。

仍以《和平的祈祷》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和平的祈祷”为主题进行写作。在此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外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收集素材和优美语言。例如,学生在写作中用到阅读中摘录下来的优美语句“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基调,而和谐是人类发展的高潮;和平是一个安宁的环境,而和谐是一份辽远的心境;和平是人类最初的向往,而和谐是人类更高的追求”,优美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使得作文更加充满魅力。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积极性,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量,就难以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实现读和写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和写的有效结合,指的是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作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策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以《和平的祈祷》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以小作文的方式写下读后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认真阅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就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而且教师从学生写作中也可以发现他们写作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写作出现了偏离中心、感情不够充沛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采用教师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了。

篇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少教多学;高效课堂

现在开展教学都是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民主、科学以及开放的课程平台上进行。现代教学鼓励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有限的,在他们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要依靠自学来完成知识的储备,“少教多学”就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教学行为改变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进行适当的转变,老师要把传统的知识输入变成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探索,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的设定要选择探索形式。比如,我们在进行《桂林山水》学习的时候,以往都是老师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也是根据课文的顺序来进行写作,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和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是不知道的。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改变老师进行单项传递的行为,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学生能够发现规律,老师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出来,还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我们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进行“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实践教学的例子我们能够发现,“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当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产生了疑问,就能够产生探究的兴趣。那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学生在进行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和补充,这比老师把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要好得多,课堂教学效果会提高。

总之,开展课堂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盲点,这个时候我们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少教多学注意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构建高效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3-5.

篇10: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

什么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

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什么是“少教多学”?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课堂也出现了喜人的效果,但是距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会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文有85%——90%以上的内容,不用讲解学生都能明白,可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琐碎的分析,教师激情昂扬,学生群情振奋,一篇课文讲完了、学过了、在语言习得方面几乎什么也没得到。作为教师,要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语言的奥秘,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在听说读写的

1系列语言训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低年级还承担着识字写字的任务,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一定要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那么,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其实不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科学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和阉割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3、重琐碎的提问,轻问题的精心设计。

有些课堂是在老师频频发问的情况下进行的,好像是老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把学生牵到老师的答案上不罢休,这种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如何走出“满堂问”误区,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要构建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或者说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4、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在这个比喻中, 叶老形象地对他的阅读本质观做了说明,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进行碰撞加上学生的思考产生的。所以,老师不能把

课堂搞成自己的“教案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 的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解决策略

1、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因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

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2、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限定教师“少教”。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促使教师“精讲”。一定做到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坚决做到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应作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篇1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一、新课改为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做好了铺垫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规定:“适应时代的需要, 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 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 少教多学理念正是新课改在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演化, 并指出了“教”与“学”的密切关系。

少教多学的课程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氛围,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为其终身发展其个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较为成熟, 均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和阅读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发展。“少教多学”理念倡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主动运用创新思维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探究方法的教学, 要使高中语文过程成为让主体学生积极地去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 要以学生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让学生的质疑精神贯穿始终。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 很多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 很多教师都是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是直面高考题, 讲授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或者教师问的问题很浅层面, 或琐碎, 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少教多学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 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 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由于长期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影响, 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淡漠, 问题意识非常缺乏, 没有学习积极性, 这就使语文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困难较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被迫成为“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恶性循环中。而当今提倡的“少教多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主线, 在大问题的引导下,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 倾听学习, 从而扬长避短, 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另外, 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要学会善于倾听, 吸纳他人的意见, 从而学会分享, 学会宽容, 学会沟通。

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推行, 也有利于解放高中语文教师的尴尬局面, 把教师从满堂灌的泥淖中救出来, 从低效率的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 真正把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上, 而不是辛苦地奋斗在“教”中。

三、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推行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 把教师从满堂灌的尴尬处境中解救出来, 使教师摆脱了教学困境, 促使其主动学习新课标, 了解教育形势, 潜心研究教学, 促使其尽快成为专家型、学者型和研究型教师。学校领导也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 对教师进行培养, 帮助其有选择、创造性开设并实施课程, 最终更有效地指导其进行少教多学的落实实施。要想建立开放、多样和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最终还是要落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少教”的意思并不是少讲, 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少教。课堂上时间的少教是课后教师辛勤地付出, 是教师的心血和汗水。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先学, 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画龙”在前, 教师一定要提前布置好学习的任务, 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层, 才能在最后的课堂上, 起到“点睛”的作用。这就表明了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以充分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大前提, 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兴致高昂地运用教科书进行有效学习。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进程, 也要解放思想, 继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丰富教学知识, 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少教多学为师生间平等交流, 互动合作提供了平台。少教多学的理念在高中语文中应该做到因生而异, 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多少和学多少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 少教多学是新课改在高中语文具体教学思想的体现, 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进学习方式, 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这也要求教师努力解放思想, 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与学生相互促进,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显现了落后、限制学生发展的弊端, 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少教多学”无疑是一股清新而实用的春风。首先, 新课改的推选为少教多学铺平了道路, 这一理念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教学方式的推行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 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从以上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篇1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少教多学

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出现这些让人痛心的情况与我们语文老师阅读教学少慢差费是有很大关联的。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把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的阅读模式来加以肢解训练。很多教师根本不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机制,不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接受过程,导致阅读教学缺乏前后关联性,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混乱不堪,更无法很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之路是围绕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价值追求,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施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躬行实践。

朱熹云:“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会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这些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少教多学,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如此,学生才不会成为被加工的对象,而是被“激活”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角色。

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高中课堂阅读教学教师要学会放手。要改变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介入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力求少教多学,变革常态的阅读课堂为自主课堂。课堂按一定的自主学习流程展开,学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探索形成的少教多学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为:占有资料——把握共性——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优化模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是,课程目标的本质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本教学模式的“占有资料——把握共性”前两步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占有资料”又是“把握共性”的基础。“占有资料”的“资料”包括:文学常识、知人论世等,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准备,当然师生共同搜集材料更好;“把握共性”的“共性”包括:掌握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关注写作方法等方面,这项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课堂学习的核心,老师和学生对研讨的文章要有一定的共识,否则,学生收获不会大。大凡一篇好文章,主旨、内容、形式、效果总是“四位一体”。所以,师生提问可围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三个层面展开,而后两方面是重点,也就是要着重理解和鉴赏作者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技巧,当然,问题设计应灵活多变,不同的文本提问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这两个环节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引领学生理解并借鉴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技巧来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模型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阅读教学也需要通过构建模型来完善阅读认知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地“优化模型”,可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立体的网络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模式,强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得少一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达到“自能读书”的活动程序与策略体系。

下面以学习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一谈上述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步:“占有资料——把握共性”。占有的资料:李白的遭遇,写本诗的背景,“吟”的诗体特征。把握的共性:生字读音及意义,本诗的层次,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歌的意思。

第二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比如学习第一层。

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口译或描绘原诗。)

其次解决怎么写的问题。(1)从表达方式切入提问:本层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议论,记叙,描写)要说具体描写了什么,记叙了什么,对什么发表什么样的议论。(2)本层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以虚衬实:“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衬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3)本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对照。讨论作用时,可以这样问: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也可以与第二步同步进行。

课文学完后,比如可以从写法的角度来“优化整合表达技巧模型”,与上几节课所学的诗歌进行联系,编织表达技巧、情感等方面的网络。

再以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模式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步:“占有资料——把握共性”。占有的资料:作者情况,文中提到的一些文化常识。把握的共性:生字读音及意义,概括每段大意。

第二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课前完成的段意。

1 2……6 7 8 9 10 11 12

段意

品性

(怎样的人)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作者是通过写什么的事来表现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的?

为了突出国文老师的这些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写法?(欲扬先抑,似贬实褒;善抓特征,描画细腻;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以上问题解决后,即可将本文与以前学过的类似写人的散文比较,构建起学法、写法等模型或网络。

以上学习模式同样适用于诸如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整个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参与者,起到了启发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等各种活动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少教多学”,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学习方式使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杂乱无章、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必再故弄玄虚、云里雾里,而是遵循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模式效果显著,我的学生参加高考后大都会跟我说:我们做阅读题采用你的阅读模式解读文本很轻松、很自如。运用这种学习模式训练学生,学生很快就会形成成熟的、稳定的阅读能力,可节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实践“大语文教育”观。即使在高三的专题复习时,我也不会进行没完没了的阅读训练(系列、序列训练后,也没有必要进行机械的冗余的训练),而是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搭建平台,如每月举办一次诸如辩论会、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组织专题阅读,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语文素养,开拓视野,培养忧国忧民的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最后必须强调:如果一节课为一条龙的话,此模式只相当于龙骨架,至于造血造肉,乃至给龙“点睛”,还需要教者去努力,切不可将模式僵化、机械化,刻板教条以致一成不变。模式着眼于科学性,利用模式又要着眼于艺术性,要使少教多学的阅读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篇1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少教多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大、更新的挑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成为摆在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秉承“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效减轻教学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下面, 我就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少教多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 , 它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是对课堂教学关系进行科学、有效思考得出的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

1.教与学的关系上 :“少教多学”从传统教学中完全依靠老师的教转向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学, 构建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它们共居于课堂教学之中, 其实质是合二为一。但是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只着眼于自己如何教, 而忽视学生如何学, 课堂中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教, 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 造成课堂中“教”和“学”的分离。因此,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少教多学, 把“教”和“学”有效统一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教学目标上:“少教多学”以初中生的提高为本。“少教 多学”通过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 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3.教学主体上 :“少教多学”突出了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等要素构建成的统一体, 这些要素相互制约和影响, 因而形成许多教学矛盾。在这些教学矛盾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在这组矛盾中, 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主导地位, 制约教学的进程, 体现课堂教学实效; 而老师的教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辅从地位。“少教多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使教与学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给初中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教”的时间多了, 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就会减少, 更谈不上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创新学习的时间。“少教多学”就是要减少我们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敢于探究和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二、有效实施“少教多学, 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措施

1.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 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 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服务。

2.教会初中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思考探究能力。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例如: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查找学习资料和信息;如何做到课堂上的高效听课, 课后探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我们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所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提高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坚持让初中生独立自主学习 , 保证他们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初中阶段, 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 弱化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积极向引导者转变。课堂教学要让自主学习, 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推动和提高初中生课堂学习实效的途径。

4.坚持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每一个初中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采取一概而论的方法, 而是要开展分层教学, 对待不同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得到有效弥补, 进而保证学生学习实效的提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要因材施教。

5.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引导初中生独立思考, 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这些错误恰恰把孩子们的不足暴露出来,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扫清障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错误, 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 使他们乐学, 进而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并喜欢学习数学、探究数学, 真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上一篇:梁实秋漫谈读书下一篇:口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