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2024-06-19

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通用5篇)

篇1: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高三语文命题试题

出卷人:姚玉翠杭集中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炮烙/如法炮制哽咽/咽喉要道解读/浑身解数 ......

B.门槛/直栏横槛反诘/诘屈聱牙参与/扪参历井 .....

C.腥臭/臭味相投湖泊/淡泊明志屏风/敛声屏气 ......

D.乐府/乐不思蜀纤夫/纤尘不染倔强/强颜欢笑 ......

答案:D

A.paoye/yanjie/xieB.kan/jianjiecan/shen

C.choupo/boping/bingD.yue/leqian/xianjiang/qiang

命题思路:仿照江苏省近三年的语音出题模式,都是考多音字,并且都是前一个是两字词语,后一个是四字词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地球生命如何在严酷的远古冰川时期生存下来一直是个谜。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当时有大片地区未封冻的证据,说明当地曾是冰川时期的“生命绿洲”。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研究人员和澳大利亚同行在新一期《地质学》杂志上报告说,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山脉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地质结构。检测结果显示,地质样本的“岁数”约有7亿年,当时正是地球上最严酷的冰川时期之一,曾有许多研究认为由于陆地和海洋几乎完全封冻,当时的地球就是一个“大冰球”。然而,在澳大利亚发现的这种特殊地质结构只有在海上发生巨大风暴,海底沙子被卷起并反复冲刷海床时才会形成。这说明当地曾是一片海洋,并且当时海水并未封冻。

参与这项研究的丹·勒·赫伦博士说,这是迄今最清楚的证据,说明在这一冰川期仍有较大面积的海洋并未封冻。在条件恶劣的冰川时期,一些微生物可能在这些“生命绿洲”中生存下来,并在之后气候转暖时大量繁殖和进化,最终形成了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

答:▲

答案:科学家发现远古冰川时期存在“生命绿洲”

命题思路:这题是隶属一句话压缩语段题,所选材料是最新科学网发布的地理科学类知识,可以在文段中找到中心句关键词“远古冰川”“生命绿洲”“可能生存”“微生物”后再归纳后压缩成答案。

3.对“复旦学子登山”事件,你认为谁最该被谴责?请选择一方阐述自己的看法。(不超过56个字)

12月12日凌晨2点37分,在安徽黄山景区因迷路被困的18名上海驴友在黄山景区一

个未开发开放区域被当地搜救人员找到,不幸的是,50分钟后,23岁的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在护送途中不幸坠崖身亡。获救人员在得知民警在救援过程中不幸牺牲的消息后,自发在临时休息场所举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向牺牲民警表示沉痛哀悼和崇高敬意。18位获救者及当地的群众自发为牺牲民警送行。获救者向张宁海遗体三鞠躬,泪水不禁往下淌。媒体报道了“复旦学子登山”事件后,社会舆论没有停步,有不少人开始谴责获救者的哀悼是作秀,有的人也在谴责复旦大学“公关”,有人在谴责黄山旅游部门管理不善。

答案:我认为该谴责的是媒体。民警为救复旦登山学子失足山崖,与法是因公殉职,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他尽职责救民,而作为一个生命的陨落我们却不能因为是公务人员而非同学态度冷漠,珍视生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道德基准。获救复旦学生的最初表现我认为是人性的善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媒体对学生不应大肆谴责。

我认为该谴责的是登山组织者。任何一次登山行动既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当然也得有对生命敬畏的态度。登山成员应该分类好新老成员,必须得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登山,贸然去探险导致救援人员牺牲,难道不觉得有愧疚,不该被谴责吗?

命题思路:考点联系社会时事新闻,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一次考查,同时在一定的字数内完成观点的表明,又进一步考查了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松异之感到惊讶 .

B.尝从群儿戏沙上跟从 .

C.兴利除害,值岁不雨下雨 .

D.所著书皆行于世行路 .

答案:D

命题思路:ABC三选项中出现的字词我们在高三课本中中都出现过,如“异”字在《项羽本纪》,“从”字《鸿门宴》,选项比较好选。

2.下列句子中,表现朱熹“为官清廉不重财物”的一组是(3分)()1单车屏徒从,2纳粟赏行,3诸生之自远而至者,○所至人不及知○遂受职名○豆

4所著书皆行于世 ○5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饭藜羹,率与之共○

1○2○3B.○1○3○5C.○2○3○4D.○1○4○5A.○

答案:B

2是陈述就职一件事 ○4说他立书著述,1○3是直接表现○5命题思路:○有这两项不能选。○

是间接表现他为官清廉。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从小聪慧过人,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B.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 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C.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朱熹当天轻车前往就任,朱熹为解百姓忧苦即刻受职赴任。

D.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

答案:C

命题思路:人物传记此题一般考查对文章大体内容和细节的理解,这题C项必须要会翻译第二段,能看懂才能做对。

4.把下列文言文材料中所选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3分)

答案: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命题思路:从、端、视三个实词各1分,这题不难,大部分学生都能翻译,遵循从易到难的试卷结构。

(2)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4分)

答案: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命题思路:日、按、徒、所字结构,每错一处扣一分。

(3)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3分)

答案: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命题思路:考查实词“为”、“穷”、“躬”以及虚词“以”。

附翻译: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篇2:如何对高中语文语言运用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多形式积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师生互动,坚持优美文段展示和每节课前请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的活动,是在教学中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好方法,应该从高一坚持到高三毕业。

1.教师每日赠送学生名言或优秀文段,让学生的思想与真理对话,让心灵接受洗礼。每天给学生抄上一句名言或警句,稍作讲解后,让学生抄在“名言录”中,并要求背诵;每节语文课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背诵名言警句。日积月累,学生“名言录”中的名言多了起来。请看: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

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没有忧患意识才是最大的忧患。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

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叫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命运给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希望之杯。

命运全在拼搏,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尽管你已失去了昨天,但万勿抱怨和泄气,万勿迷惘和犹豫。只要你抓住了今天,便一定会有灿烂的美好的明天。

品格不是由你占有的东西所决定的,而恰恰是由你匮乏的东西所塑造的。

……

学生每天阅读名言、警句,每天和精典相约,与名言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持之以恒地播撒,他们的思想园地必将充满茂盛葱茏的绿意,他们的心灵小溪必定流淌智慧与高尚的清泉。

2.教师每天给学生朗读一段美文,学生听完后忆写下来。

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并且坚持这项训练的好处是学生既受到了美文的熏陶,又能在忆写中很好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得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你倒掉了一杯陈水,但拥有了一些新泉;虽然你失去了一枝蔷薇,但你却得到了一枝玫瑰;虽然你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勤学如春天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怠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缓,年有所耗。

每天的美文选段,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遴选既有人文底蕴又有较好文彩且比较简短的富含哲理的文段。教师朗读速度随训练时间的延长而渐快;每天检查完忆写后,把原文抄写或投影出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忆写文段找差距,析原因,譬如“修辞原因、词语运用原因、句式原因”等,再把原文抄在忆写文对应位置比较品味。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自觉重视语言的锤炼。

3.每天课前用三分钟时间开展“三个一”活动。“三个一”活动即让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让学生说话,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同学感到亲切。天长日久,学生识见的东西多了,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就能逐渐提高。当然,教师须每天督促,并熟悉学生所讲的内容,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恰当的讲评。

二、坚持文段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这步训练主要是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出现错别字、病句,要多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例如,要求学生以“欲望”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有文采、有气势。学生优秀文段:

1.欲望,就像膨胀的气球,愈大愈危险;欲望,就像满天的乌云,愈多愈恐怖;欲望,就像海面上的风景,愈强愈心惊……

2.小草的欲望是冒出泥土,感受春天的气息;幼苗的欲望是沐浴阳光,长成参天大树;雄鹰的欲望是长啸高空,试与天公比高。

……

第二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人文底蕴”。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感觉学生有一定收获后,便推进到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文段写作中重视人文底蕴,呈现阅读的广度。

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求有人文性。

学生的优秀文段:

母爱是游子踽踽独行时,遥望家乡明月倍思亲的两行清泪;母爱是为了儿女的前途辉煌而三迁住地的孟母的一头白发;母爱是防止儿子寒冷而临行前缝在游子身上的密密针线;母爱是岳飞行军前岳母在其背上刺下的谆谆誓言。

第三步,訓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了,语言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文段训练就应“有序”地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在体现阅读积累的广度时,也要体现思维的深度。

要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在选定话题时,应多选思辨性的关系话题。例如“前进与冒进”,“怀疑与否定”等。

关于此类话题,要求学生重视其思辨性,在文段写作中要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此类话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训练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文段。如“前进与冒进”:

冒进之人想一步登天,前进之人却脚踏实地。

前进需要勇气,但勇气过了头变成了冒进。

有备而去就是前进,盲目前冲就是冒进。

前进是高瞻远瞩的憧憬,冒进是好高骛远的痴想。

而且,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学生能写出不少有一定哲理的“凡人名言”。如:

如果说怀疑是病痛的折磨,那么否定就是死亡的洒脱;如果说否定是乌云笼罩的黑暗,那么怀疑便是重返光明的希望。

别人的眼光并不代表你自己真实的价值。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在赏识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而又不迷失自己。

赏识是品其内在,而非观其外形。

只有疯子和愚人会对自己满意,智者从不对自己满意。

夸奖就如楼梯,能带我们到达成功的山头;过度的夸奖犹如走索道,你一昏头,就可能跌入自傲的深渊。

只会品尝甘甜的人,不是美食家;只会看重成绩的人,不是成功者。

把每一次成功都变成起点,千万不要被成功冲昏了大脑!

面对赏识,我们要时刻清醒,不要因一次别人的赏识而停止你前行的步伐。

篇3: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一、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学习情绪

从审美角度来看,语文是培育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的一门课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其选取的文章多出于名家之手,是文质兼美的代表性作品。然而,因为一些文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较远,加之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有限,因而在审美情趣、认知水平上受到了现实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所以,若想让学生与这些文章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并给他们以美的熏陶与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意义。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我心归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些文章都渗透了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因而,教师在分析这些文章的时候,应全身心投入于文章中,能够将文章内容、情感融会贯通,而后通过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营造出课文中或乐观、或热烈、或激昂、或凝重、或凄清、或悲壮的情境,这样不但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于特定学习氛围中诱发老师灵感,使其妙趣横生、妙语连诛,使其对课文分析与讲解变得更透彻、生动、富有情趣。从而有利于消除学生于文章间的情感熏陶、地域、时代等隔膜,让他们受到感情,产生情感共鸣,而喜爱语文学习。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直观、形象、生动,活跃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其中生动性,要求教师在表达中极具情趣,巧妙运用成语典故,增强语言情感色彩,提高艺术感染力。而形象性,则要求在语言表达中善比拟、形容,有声有色,利用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感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善描绘,同时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深奥、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浅显化,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如身临其境、似见其人、似闻其声。如说到主要之处,重复一遍;说到愤怒之处,则情绪激昂;说到快乐之处,则面露微笑;说到悲伤之处,则声音低沉。这样,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加以情感起伏,增加了语言在形式上的生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不但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还启发了学生思维,深刻的理解知识,调动其积极探究性,使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开口表述。

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教师可以如此语言导入:从古至今,月是一个永恒主题,伴随人类脚步,关注苍生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并倾注了其爱恨情愁,寄托了其悲欢离合,展示了其人生坎坷。同样,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也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迷恋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被带入学习新课的意境。

三、幽默含蓄、耐人寻味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的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含蓄即含而不露。教师应是引导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告知学生结论,不是讲解,而是暗示与渲染,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

例如,教学《亡人逸事》一文时,教师可提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然后提示学生由细节描写来感知全文,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切感情。这样将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转化为细节切入,不但直观形象,还趣味横生。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在保持课堂秩序井然而庄重严肃的前提下,教师适当地穿插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或幽默逗笑的比喻,或令人深思的典故等,使语言具有启发性。幽默含蓄的教学语言让人意味深长,启迪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生活经验及想象思维来补充与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说到 “放火烧光”的第二类人的时候,某教师对学生说:“唉!算保全自己清白了,其‘左’得十分可爱!”通过这一时空错位,由今论“古”的说法使学生大笑,唤起了学生学习热情,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实际上,成功的讲解,庄重而诙谐,严谨而机趣,使学生如饮甘露、如坐春风,体会到语言之精妙。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应完整表达,入耳入心;也不必话语惊人,满腹珠玑,但应准确凝练,值得推敲。

四、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及节奏感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与规范。其中,语言规范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准确发音,其语句应与语法修辞相符合,运用和推广普通话。而语言准确,则要求用词选字应科学无误,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不含糊其词,同时围绕主题,把握重点。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这样提问:鲁迅是如何鬼斧神工地塑造出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其悲惨遭遇,是孔乙己的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学生认真思考后,便可获得答案。这样明确了文章重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则变得容易起来。

另外,教师还须注意语言的节奏感。语言节奏即因教师内心情感而使语言出现急缓快慢的变化,同时与语言的疏密断连、强弱轻重、语调语气的抑扬刚柔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情感并不是随意而发的,也不是装腔作势,而应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绪进行灵活调节与控制,保持张弛适宜、快慢有度、轻重得当的节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多种,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语言,以便增强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篇4: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有一定的涵养,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熟练掌握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对各个学科都要有深入了解,通过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博学的知识中产生敬佩的情感,从而树立要向教师学习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信念,这对促使学生积极探究语文知识有良好的作用。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在运用幽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去思考,去筛选哪些幽默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哪些幽默仅仅是搞笑。教师要分清幽默和搞笑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确地运用幽默使学生能对教学环节的参与更积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讨性会更加高涨。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给学生讲一两个幽默的小笑话,能打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使他们在情绪上放松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幽默的运用,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消失,体会到了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在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进行“病句修改”的专项训练时,我让学生充当医生,把病句当成病人,通过学生对病句的检查来发现病因。学生对这个情境的创设十分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对病句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对教师设定的教学环节充满激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使学生能感觉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轻松氛围。教师在运用幽默进行提高学生的兴趣时要注意在幽默的话语中蕴含使学生反思的内容。这种幽默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幽默,平时的幽默只是为了进行娱乐,使精神放松,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幽默,除了要具备娱乐的特性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性,使学生在乐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有用的信息,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教材中的课文饱含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时,要让学生通过感受和作者相同环境下的生活环境来体会当时作者的感受。教师要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随着文章的深入而受到感染。

例如,在讲述《长江巫峡》时,如果教师只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描述长江巫峡:“长江巫峡真美啊!”既不说出长江巫峡美在哪里,也没有在语气中蕴含对长江巫峡美的感叹,就不能引起学生对长江巫峡究竟美在哪里进行主动探索。如果教师在讲述长江巫峡的美时,能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来描述,那么学生就会对这种美的境界产生向往,就会对长江巫峡的特点进行主动探索,这就达到了运用语言魅力进行教学的目的。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都会为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和情感所感动。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索时,教师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身份,神情严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通过体会文章所感受的情感态度,展现出天真的品质。在充满悲伤的文章中用低沉哀痛的语气表达,在充满欢乐的文章中用欢快的语气表达。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教师就不妨拿出点正气,对于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表现出自己的深切哀悼,对于她们的勇气表现出自己的十足钦佩;对于当局的无耻行径表现出自己的鄙视愤恨;对于民众的麻木健忘表现出自己的痛心疾首。学生一定能被教师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语调所吸引,从而学习兴趣大增。

再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师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教师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才能使学生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教师要自己先爱上所教的语文。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蕴涵到语言表达中,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喜和悲,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积极正确地投入到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探索时,能使学生的情感快速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所思和所想。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可以熟练运用语言的魅力来打造高效的课堂。

篇5:高中语文自出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一堂好课要追求“四味”,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而要达成这“四味”,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民间有句谚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便是对语言神秘的高度评价。相声之所以受大家欢迎,重要的是演员能恰当的,甚至是夸张的运用表情、动作来补充有声语言,增强娱乐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就好比一个演员,适时适度巧妙运用熔注教师情感的肢体语言配合有声语言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那么如何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眼神

课堂教学中,目光的运用是教师最常用、最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即用眼睛“说话”。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眼神。她曾说:“教师应从学生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提高教学效果。”眼神交流有时胜于千言万语,从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获得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是否理解和认可。而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也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期许,鼓励和探询,也可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短短的一堂课,可能会有无数次师生的眼神与眼神的交汇、目光与目光的互通,这也是师生的心灵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对话。在课堂中,每当我们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们不必直呼其名批评他,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而是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二、面部表情

在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中,面部表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卡连柯曾说:“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就是心灵的镜子。在讲台上,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般都是很直截了当的,学生一眼就能读懂。现在的学生需要老师喜则同欢,悲则同泣,以激情带动激情,以共鸣引起共鸣!

从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问卷情况来看,善用微笑的老师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我曾让学生以《怎样的老师你最喜欢》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个学生写了他初中的音乐老师:“她总是将微笑挂在脸上,面对任何一个学生,她总是微笑,哪怕是学生惹她生气,她也仅仅脸一红,偶尔会搞怪假装生气,所以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位温柔亲切又经常微笑的老师。”因此,一个善意的微笑,看似平常,却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以微笑来接近学生,亲近学生,学生则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仪态

身体姿态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由教师的身体姿态看出教师的情绪与权威,一个衣着得体大方,仪态优雅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感受,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热情高涨。相反,如果一个行为邋遢,又有许多不雅小动作的教师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对这位教师所代的课丧失兴趣。我有个学生在写她初中语文老师时,是这样描述的:“因为她是一名女教师,所以很会穿衣服,在仪表上面很注重。每次上课都焕然一新,清清爽爽,她每每都会激起我们的小心脏,同学们甭提有多喜欢她了!”可见,仪表对于一个老师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的仪态还体现在教师上课的声音强弱与语调的高低上,声音洪亮、语调亲切与有气无力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优雅大方的身姿,辅之于亲切的语调,给学生以亲和力,课堂气氛自然更加和谐。另外,教师的站立或走动时状态,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某些暗示。教学中有几种误区,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是女教师穿高跟鞋,尤其是响底的高跟鞋,教师不停地走动,必然会引起学生心烦,甚至反感;用手肘撑在讲台上或身体靠着讲台或靠着学生桌子讲课。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弯下腰,倾听学生,这样显示出教师的亲近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在教师讲解时,则需要抬头挺胸,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传递出的信号是令人信服的,这样教师讲解的内容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带有感情色彩的演绎文本知识,会使课堂生动、有趣、倍加感人,使学生在愉悦、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果明显。

四、手势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运用富有变化的手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重难点。教学中,教师自然大方、平静安详,当讲到重点时候,或慷慨激昂,或离开课桌,跨前一步,或配合恰当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学生的精神。手势运用得当,则会给课堂增光添彩。借着适当的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掌握整个课堂的气氛。有经验的教师会使用许多的手部动作来奖励或制止学生的某些行为。当教师讲课讲到兴高采烈之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眉飞色舞”,以情感来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上课就不会思想跑毛,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恰到好处的运用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十分必要的学科,确实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语文课堂需要以知识激活知识,也更需要以激情激发激情。慷慨激昂的议论文可辅助斩钉截铁的手势;情真意切的散文可辅助轻柔温和的手势,兴之所至,大可手舞足蹈。一切皆能信手所之,挥洒自如。相反,倘若教师不懂也不会在讲解课文时辅助手势,只是一成不变的“满堂灌”,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那必将是一个一潭死水,昏昏欲睡的课堂。既然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充分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发挥手、眼、耳等多种感官的效能,那我们就应该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真正得到创新,增强教学效果,语文的魅力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上一篇:机器设备转让合同范本下一篇: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