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价

2024-05-26

理性评价(精选十篇)

理性评价 篇1

一、投资效率评价的价值标准

在构建投资效率评价体系之前, 首先要明确投资效率评价的价值标准。投资效率评价的价值标准, 是指评价投资方案效率高低的尺度, 或者说是衡量投资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在价值标准的选择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均衡问题。

(一) 单一价值标准与多元价值标准的均衡

投资效率评价的传统价值标准是单一价值标准, 如最大利润、最高产量、最低成本、最大市场份额、最优质量、最短时间等。显然, 单一价值标准简单易执行, 且往往会使第一步决策取得成功, 但会导致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和追求短期利润等问题, 使发展缺乏后劲, 甚至破产, 因而现代投资必须采用多目标的综合决策。同时, 现代企业投资活动的效率表现趋于多元化, 既包括财务方面的效率, 也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效率;财务方面的效率不仅仅局限于盈利能力, 还包括变现能力、资产使用效率、偿债能力以及持续增长能力等方面。再者, 现代企业投资活动效率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 随着企业理财目标从利润最大化逐渐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 不仅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 而且债权人和公司人力资本提供者等也都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 从而关心企业的投资效率。这样评价的价值指标就应该综合反映各评价主体的利益, 单一的价值标准应转向多元价值标准。

(二) 财务价值标准与非财务价值标准的均衡

财务评价指标在过去被企业广泛应用, 但随着企业理财目标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财务指标在实际中也暴露出许多局限, 如其在指导和评价无形资产创造的未来价值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在某些情况下, 非财务指标能够比财务指标更直接、更迅速有效地对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行评价。现代企业的投资效率评价也不再单单关注经济利益, 也包括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评价, 从长期来看, 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最终将受到非财务活动的影响, 因而, 一个良好的投资效率评价体系应将财务价值标准和非财务价值标准结合起来, 实现二者之间的均衡。

(三) 价值标准与评价指标的均衡

既然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价值标准应该实现由单一的价值标准向多元价值标准的转变, 实现财务的价值标准与非财务价值标准的均衡, 那么, 在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评价指标的选择也自然应该实现由单一的指标向多元指标的转变、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

二、国内外投资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

1999年杜克大学的John R.Graham教授和Campbell R.Harvey对目前企业的投资效率评价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主要针对美国上市公司, 调查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关于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使用频率 (见表1) ; (2) 公司特征与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3) 企业负债率高低与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4) CEO特征与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资料来源:John R.Graham&Campbell R.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a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 , P187-243.

王成秋 (2006)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进行了类似调查, 除上述方面外还涉及了投资决策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与评价指标选择的关系。两份调查有一相同的结果就是回收期指标得到了高频率的使用。回收期指标为什么得到如此的青睐呢?Mc Donald (1998) 曾指出诸如回收期法和最低预期资本回收率法这样的简单方法能用在许多有期权特征的投资的评估, 特别是极不确定的投资中能获得近似准确的结果, 由于小企业有许多比大企业更具变动的项目, 即之所以小企业多采取这些特别的方法。Weston&Brighman (2001) 解释说缺乏资金的企业使用回收期法更具合理性。在John R.Graham教授和Campbell R.Harvey的调查中还发现使用回收期法与客户信贷分类、股利政策和CEO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美国小企业中, 回收期指标使用的频率和NPV和IRR的频率相当。而在我国, 对回收期指标的使用不仅局限于小企业, 还更多地在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此外, 还有一个令我们不能满意的现象就是, 诸如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折现指标在美国得到更多青睐, 在我国的使用频率却明显过低, 而备受冷落。美国企业使用NPV和IRR指标的频率在70%以上, 而我国则只有20%左右。一方面, 折现指标在我国受冷落与我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CEO教育水平、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一现象将有所改进。

三、理性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确定了合理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 理性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折现的指标为核心, 辅之以非折现的指标及其他指标, 采用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 做出有利于企业价值提高的综合评判。

(一) 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投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以折现指标为核心, 同时体现多因素、多角度综合评价的特点, 克服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的片面性。可将其分为基本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 (表2) 其中基本指标以折现指标为主体, 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现值指数和折现回收期;补充指标是考虑到不同投资项目的特征需要进行额外的分析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回收期、调整现值、会计收益率、预期资本回收率价格收益比等。因为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过程中, 更多关注的是会计收益指标, 故而在补充指标中纳入了相应的会计收益指标。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 以此形成企业投资效率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主要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战略目标、长期发展能力预测、行业 (或地区) 影响、充分利用企业闲置资金以及员工满意度;在上述指标体系中, 基本指标和评议指标对各投资项目是基本相同的, 但不同企业的不同投资项目又有不同的特点,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应予以区别对待, 补充指标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在投资效率评价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项目的特性对补充指标进行调整、增减, 如实物期权等。同时,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赋予其不同的权数, 已进行综合评分, 确定投资效率的高低, 其中定量指标权重为80%, 非定量指标权重为2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为计算方便, 三层次指标权数均先分别按100设定, 最后还原。这一指标体系, 采取一定量分析为基础, 及定性分析为辅助, 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 一次形成企业投资效率评价的综合结论。当然, 企业在投资效率评价过程中, 可以灵活运用三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模较小、对企业发展战略影响不到的投资项目, 可单独运用基本指标实施定量评价;反之, 对于规模较大、对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的投资项目, 则必须运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实时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价。

(二) 综合评分

在确定了投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后, 就应该按照所确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以企业投资的各项指标实际值, 对照事先确定的各指标的标准值, 进行综合评分。本文综合评分的方法借鉴国家统一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计分方法, 即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评判法, 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1、定量指标的评分

关于定量指标的评分, 是运用企业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和补充指标, 将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评价标准制, 计算各项指标实际得分。计算公式:

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基本指标总分=Σ单项指标得分

例如A公司现进行一空调项目的投资, 投资规模为1000万元, 为项目融资的成本率为10%, 则10%应当是内部报酬率指标的标准值, 公司确定的内涵报酬率的优、良、较低、较差的数值如表3所示。现计算出该投资项目的内涵报酬率为16%。该内涵报酬率已达到良好等级, 可以得到基础分, 但它处于优秀档 (18%) 和良好档 (14%) 之间, 需要进行调整。

其他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在此基础上计算基本指标和补充指标的总分。

关于定量指标的标准值, 由于不同企业的不同投资项目, 所处的行业会有差异, 投资规模会有差异等, 因而很难给每个指标规定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值, 只能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比如投资规模、寿命长短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给出其标准值, 而后采用上述评分方法进行打分。

2、定性指标的评分

关于定性指标的评分, 从程序上就要简单很多。定性评价是运用评价指标综合考察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非定量因素, 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具体根据评议指标所考核的内容, 由评价工作组的各位工作人员, 依据评价参考标准判定实际指标达到的等级, 计算评价指标得分。单项评议指标有7个, 分别赋予一定的权数。评议时分为5个等级, 每个等级规定有相应的参数。评议员不少于5人。例如表4是一个评议员给出的各项指标的等级。

在每个评议员评定各单项评议指标等级后, 开始计算单项评议指标得分, 公式为:

假设评议员有5人,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议结果为:优等2人, 良等3人, 则:

在完成各项指标计算后, 计算评议指标的总分, 公式为:

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分结束后, 就应该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运用整个评价体系产生的结果, 对评价对象做出的综合评价结论。具体根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得分, 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 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评价得分=基本指标总分*80%*80%+补充指标总分*20%*80%+评议指标总分*20%

(三) 评价结果的形成

企业投资效率的评价结果分为定量评价结果、定性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三个层次。定量评价结果是依据基本指标和补充指标, 定性指标依据评价指标计算得分产生, 以实际得分表示。

综合评价结果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分产生, 以最终评价得分和评价类型加评价级别表示。评价类型分优 (A) 、良 (B) 、中 (C) 、低 (D) 、差 (E) 五种。评价级别是指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 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形式表示。评价类型以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得分为依据, 按85分、70分、50分、40分四个分数线作为类型判定的资格界限。

优 (A) :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 (含85分) ;

良 (B) :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85分 (含70分) ;

中 (C) :综合评价得分达到50~70分 (含50分) ;

低 (D) :综合评价得分在40~50分以上 (含40分) ;

差 (E) :综合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

每种评价类别再划分级别, 分别是:

当综合评价得分属于“优”、“良”类型时, 以本类分数段最低限为基准, 每高出5分 (含5分, 小数点四舍五入) , 提高一个级别;当综合评价得分属“中”类型, 60分以下用“C-”表示, 60分以上 (含60分) 用“C”表示, 当综合评价得分属于“低”、“差”类型, 不分级别, 一律用“D”、“E”表示。

合理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作出理性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文本仅提出综合评价的思路。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不同投资项目, 及指标选择和具体操作上, 仍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投资效率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投资效率提升的基石。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投资效率评价, 首先要确立均衡的价值标准, 同时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本文认为, 在构建理性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应当以折现的指标为核心, 辅之以非折现的指标及其他指标。本文试图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的方法, 构建合理的、有利于企业价值提高的投资效率评价体系。

关键词:投资效率,价值标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侯荣华, 汲凤翔.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付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必.企业投资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企业家, 1994, (10) .

[4]魏冬.投资、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以江苏为案例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1996, (09) .

[5]池国华, 迟旭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08) .

[6]何大安:企业体制改革与投资决策安排——兼谈企业投资决策安排的碰撞成本[J].财政研究, 2003, (01) .

[7]徐绪松, 曹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04) .

[8]贺运初, 胡祖汉, 杨仕承.项目管理的基准比较[J].管理现代化, 2004, (05) .

[9]蓝敏.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项目系统管理软件 (PSMS) 的设计基点[J].商业研究, 2004, (13) .

[10]王成秋.对投资效率的界定[J].生产力研究, 2006, (09) .

[11]John R.Graham&Campbell R.Harvey:“The Theory andPractice of Corpa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1, (48) .

对教案检查与评价的理性思考 篇2

教案检查与评价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课改的要求。那么做为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适应改革,引领教师编写切实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一、教案编写——涛声依旧

目前,教师编写的教案仍然是"涛声依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教案检查与评价有关。教案的评价有以下几个误区。即:

1.注重书写,忽视新思想、新方法的体现。检查与评价教案设计的好坏,往往凭着书写工整、结构完整、环节清楚、字数多少、板书设计、教学随笔数量等来评定教案的优劣。而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本质的东西,往往被忽略,有个性的教案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肯定和倡导,"逼迫"教师随"大流",不敢站到课改的前沿,久而久之教师的教案就还原成管理者的意识上来,迎合理管者的要求。

2.注重格式,忽视差异性、个性的体现。目标、重难点、提问、板书、课时、教具等均作统一要求。不考虑教师的个性、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的差异、内容的侧重,不顾教师班级的实际情况,追求统一的检查与评定,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导致了教案形式上的"八股文",使本来很严肃、很有创意的编写变成抄写,丧失了教案设计的意义。

3.注重详案,忽视合理性、操作性的体现。检查者只关注教案本身编写的页数、书写工整程度、环节结构完整程度。而不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不与教学过程结合,不与教学效果结合,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与操作性缺乏深入细致的检查。

二、教案检查——关注内容

教案检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学?还是为了管理?这值得学校管理者的深思。而检查教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检查必须关注教案设计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2.教案的设计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如果教案本身缺乏个性特色,就谈不上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所以检查时不要过分强调统一要求,一种模式,更要鼓励、倡导教师编写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教案,尊重、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

3、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便于教师调控,有利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

4、教案的设计关注教师是否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是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鼓励、倡导教师将教案设计变成学案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教案评价——价值取向

教案评价要引领教师编写实用的有价值的教案,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提高教师编写教案水平。

1.教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者应当思考审视该教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用价值如何?优点有哪些?需改进的有哪些?这教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提升?教学方法是否更新?我们的评价能否帮助教师改进不足,提升教案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案评价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评价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或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新课程把握不准,了解不够,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或传统方法,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价,势必造成"外行指导内行",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督导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作用,还会给教师以误导和反感。

3.教案评价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教师编写教案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我们如果只盯在教师编写教案的过程,只关注教师编写教案层面上。那么,教师就会迎合你,将教案编写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结果将 使教师80%的精力放在编写(通常是抄袭)教案上,而只将20%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其他过程,这还能指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吗?因此,对教师教案的评价,我们应该既看过程,也要看结果。如果我们的评价促使教师是用20%(最好更少些)的精力编写教案,而将80%(最好更多些)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理论、借鉴经验、预设方案上,那么我们的评价目的就达到了。一句话,教育是脑力劳动,评价的目的促使教师从过多过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

理性评价 篇3

一、工具理性膨胀的教学评价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任何的以个人自身利益为目的的世俗活动,把达至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进行首要考虑、计算的态度。在教学评价中,工具理性所固有的只问工具对于实现目的的功效性、精确性、客观性,而不问目的的合理性及忽略意义和价值的特点,势必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态度区分开,将纯粹事实与价值判断区分开,其最终目的是获得普遍适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而对学习评价进行干预和控制。

1.效率主义与评价目标的狭窄化

工具理性是一种涉及手段与目标二者关系的理性,它所关心的是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把“效率”作为判定价值的惟一标准。受“惟效率”的价值观影响,人们把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学习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产品”的评价已经成为等级的分类,评价目标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学业成绩可测量,易于比较,符合了盛行的科学化的潮流。诚然,渗透“效率”激励的评价,确实促进人们对评价的关注,但也容易导致利益至上,造成评价中的伪现象: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成绩后面人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

2.量的纯一性与评价尺度的标准化

理性作为人类特有本性的基本表征,既包含抽象思维的类特性,也包含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工具理性更多地秉承了共性原则,差异的相对性更多地留在了价值理性之中。由于人们对共性的青睐,把社会中的“有序的和无序的”、“可测的和非可测的”,都纳入工具理性的框架内加以控制,企图把事物“质”的多样性还原成“量”的纯一性。评价者常将预定的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以求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的数据。评价尺度的“标准化”是工具理性的“胜利”,同时也是课程评价自身走向贫困的起点:一方面,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但不能用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知识,有可能被排除在评价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评价过分依赖数据的测量,忽视质的探究,缺乏了真实情境下对意志、情感等个人微观因素的理解,不利于评价模式的发展。

3.外在价值取向与评价手段的工具化

工具理性注重强调事物的“外在价值”,即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服务,其现实表现形式是外在于人的。在教育领域,这种价值观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的客体地位,使得教育内在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取向经过社会选择后外化在外在价值的维度趋于减少。这种“外在价值”的取向使得教学评价穷于应付来自社会的需求,考试代替了其他形式的评价。

4.对象性思维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工具理性的有效运行是以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具有主、客两分的对象性思维特点。这种思维致力于对经验世界的操作和控制,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人的主体价值逐渐地迷失。评价“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人们借科学之名而奉行技术至上,刻意追求“价值中立”。评价也就成为一种由理性假设、教育事实资料收集到检验的工具性作用的过程。这种评价看似严守价值中立,只注重事实与科学规范,实际上却充当了教育过程中分类、筛选的技术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评价成为评价者控制被评价者的手段,而不是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手段。

二、价值理性回归的教学评价

当前,人们反思人文精神,呼唤人文教育,目的在于批判科技时代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而造成对人性的禁锢。在人文精神的意旨下,价值理性是基于某些价值信条之上,以某种特定的终极立场为依归,具有调动理想自我,从而实现对人行动的导向作用。价值理性是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为现代教学评价规定了新的内容和话语方式。教学评价的价值理性的回归,不仅是现代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思想投射到教育评价上的结果,而且是课程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1.评价目标: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注,莫过于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因为教育本身是生命精神能量的产物:一方面,人类用文字和公式来展现关于社会和自然的诸多定理和规律,集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不断的深层次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定理和规律中关于对世界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对诸多现象的描绘和领悟,而这些过程背后有着思想方法的更新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还应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突显评价的激励功能。

2.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发现的结果,“建构”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意趣,其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合作”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的控制和甄别。这就是说,评价者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评价内容作出不同形式的解答。评价者在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同时,还应倡导学生在评定中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评价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3.评价过程:重视结论过程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事实与理论、事实与价值、认识与人性的统一,衡量知识的标准不在于它与世界的一致性,而在于其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评价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排秩序、贴标签的单向活动,而是互相赏识,积极交换信息的双向活动。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随着主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评价者应对参与者的不同价值保持敏感,通过解释、理解以及对真实情境的推知,以全面、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意志、情感以及心理等个人微观因素。评价的结论是对事物的实态描述,包括评价参与者们基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而整合成的一种共同的看法。

三、理性完整态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理性完整状态是理性的自然状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的存在原本是完整的,不存在彻底的分化状态的理性。完整的理性要求评价者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的、关联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特征。价值理性的评价与工具理性的评价本质区别在于,在价值判断中多了一种对于价值而言是决定其质的因素: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评价在归还理性的完整状态时,应在正确认识“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建构理性的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整合。

1.关注个人的主动性活动

从实践论而言,人的本质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价值寓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中。从广义上讲,教学就是人们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的过程。这里的理性既指与感性思维活动相对应的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指从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上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自觉能力。因此,评价者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

2.关注个人的体验性感受

根据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教学内容的价值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文字、数字形式)和隐性形态(不能以符号形式表示)。长期以来,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学内容的显性形态,没有把情感体验视为其重要价值,虽然有时也强调学生的情感,但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如果说教学活动是立足于物质世界,旨在求“真”,那么精神体验则是立足于精神世界,旨在求“善”。因此,“活动”与“体验”是构成教学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关注评价问题的情境性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对于评价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境性,以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向众.真实性评价——人在教育评价中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3.

[2] 刘七生,张志成.教育的本质:价值理性的传承.探索,2004(4).

[3] 王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甘肃社会科学,2005(1).

[4] 潮兴兵.西班牙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2).

[5] 易森林,袁桂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2(2).

[6] 孟维杰,张晓书.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走向反思.教学与管理,2003(13).

学校外部评价的理性审视 篇4

一、内涵解读

(一) 要义剖析

1.评价目的:

目的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评价活动开展的目的都旨在促进发展, 学校外部评价亦不例外, 其开展的初衷, 也是本着促进学校发展而来的。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 人们则往往把这一目的异化, 而将鉴定、甄别或督导等本是评价手段的东西作为学校外部评价的目的来看待, 致使其本真的反馈、改进和发展的目的被变相掩盖。对此,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必须合理地定位学校外部评价的目的, 即反馈、改进与发展。

2.评价主体:

主体, “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①学校外部评价的主体即指对学校外部评价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能力参与其中的人, 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 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主导者。概略说来, 大致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评价机构和社会人员。

3.评价内容:

学校外部评价主要从相对宏观上、整体上来对学校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评价、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学校设施评价和学校环境评价。

4.评价方法:

所谓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②方法是有针对性的,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二) 特点呈现

1.开放性

开放性亦即公开性、透明性。当今学校早已走出中世纪的“象牙塔”时代, 并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 基于此, 社会对学校的发展格外关注。而学校外部评价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下开展的, 其对社会是公开进行的, 能使社会相关人员清晰明了地关注评价的动态过程和结果, 从而使其对学校状况的认识更加明了、准确。

2.客观性

俗语常说,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学校外部评价的参与主体是独立于学校自身之外而又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员, 他们对学校的评价是站在“旁人”的角度来开展的, 加之又具有严格的评价程序和相对完善的评价制度, 因此, 其对学校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超越学校对自身的认识, 从而而更加公正、合理。

3.规范性

规范性亦即专业性。学校外部评价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中介评价机构开展的, 评价的主体也多为专业人员, 不仅涵盖面广, 而且素质要求较高, 其对学校以及学校评价往往有着更加全面、综合乃至专业的了解。因此, 他们制定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原则、程序和制度是相当专业的, 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学校评价也相对正规, 具有规范性。

4.激励性

对学校进行开放、客观、公正的外部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给学校提供反馈, 让学校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同时及时发现、改进自身的不足, 从而进一步发展。此外, 学校外部评价本身也会激励学校为了竞争, 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进而自我发展。

二、价值明晰

(一) 赢得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

前述学校外部评价参与主体广泛, 尤其是相关社会人员的参与, 使其具有明显的公开性和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 广大社会人员能够知晓学校的真实状况, 既明了学校的优势和困难所在, 从而可以辩症施治, 对症下药。

(二) 指导协助学校内部评价的开展

学校外部评价虽是由学校外部人员参与开展的, 但是它并非完全独立于学校之外, 而是与内部评价相结合而进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弥补内部评价的欠缺, 协助学校内部评价的开展, 促进学校内部评价的有效性。“经验表明, 如果学校面临外部评价的要求, 他们很可能更倾向于开展内部评价以帮助他们应对外部评价。”③这在一定程度上, 会扩展内部评价的范围, 调整和提升内部评价的标准, 促使内部评价的效度更加合理化, 提升、促进学校的内部评价水平。

(三) 督导有关教育法规、政策的贯彻

当前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都是基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而展开的, 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 学校评价也必须以国家的意志为轴心而开展。而学校外部评价在以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情况下, 能够更加精确地领悟和传达国家或上层教育部门的意旨, 从而督促、引导学校更加合理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法规、政策, 使学校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 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

基于学校外部评价开放性的特点, 学校总是力求通过外部评价的进行, 在改进、发展自己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还可以通过外评促使学校把压力变为动力。因此, 开展学校外部评价有利于激发学校的竞争精神和发展欲望, 有助于优化其教学管理工作。

三、实施建议

(一) 准确认知评价目的

在评价目的上, 要把提供反馈、促进发展作为核心, 避免僵化、教条化。评价关注的是学校的质量, 因而应该提供基于学校和学校教育各方面的相关的多元准则的评价结果报告, 把报告反馈给学校, 让学校清晰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自我改进, 自我发展, 而不仅仅是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判、鉴定、甄别, 或给予定位。

(二) 合理定位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上, 要力争客观、公正, 防止扮演“钦差角色”。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而学校外部评价的主体还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评价中介机构的人员。由于受官本思想的影响, 不少评价主体甚至学校本身也将他们当作“长官”“钦差”来看待, 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上下级关系, 使学校外部评价罩上了强烈的“管理主义”倾向, 从而可能导致评价效果失真。其实外部与内部评价主体应该是互动的, 应该建立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 对话双方不一定在权威上必须平等, 但是存在这样的假设:通过对话, 双方都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也就是说, 学校外部与内部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平等的, 在评价活动中要客观、公正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防止扮演“钦差角色”。

(三) 灵活把握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上, 要把握系统性和灵活性, 使之相统一。学校评价的内容涵盖面广, 因此, 在开展学校外部评价时, 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所要评价的内容或对象, 同时, 更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价目的, 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价内容, 不能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替整体, 也不能“一刀切”, 以整体取代部分, 而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评价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 关注相应的问题和相关数据, 从而提升评价的效度。

(四) 科学运用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上, 要提高针对性。一般说来, 方法多是指有关调节原则的说明, 而这些调节原则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任何活动不但都存在着一定的方法, 而且还会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在开展学校外部评价时, 应该根据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切的评价方法, 以此提升学校外部评价的信度。

(五) 始终坚持可持续性

在评价时间上, 要坚持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因此学校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 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学校评价亦不例外。在实践中, 应该把评价看成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一个多重循环, 创独求新的过程, 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永恒发展。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 人们对学校外部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偏见, 更有甚者, 认为外部评价限制, 甚至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 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中, 应该克服对学校外部评价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学校外部评价观, 把鉴定、甄别和督导作为促进发展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明确其本真的目的是反馈、改进直至发展。同时, 要正确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把学校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 使其互为补充。在此基础上, 积极推进实施发展性学校评价, 以使学校朝着更加精致化、理解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643, 353.

理性评价 篇5

关键词:C2R模型;理性利用评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基金来源: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02MS138)“基于DEA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理性利用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本研究区域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4市及玉林、崇左等2个通道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服务更广阔的经济腹地。

然而,从国内一些经济区城市发展经验看,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非理性发展的现象增多,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建设中存在和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增多,因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实施,使原有的城市利用格局和利用效益发生变化,及时采用DEA等科学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城市理性利用进行定量测算和评价,通过对影响城市理性利用效益各相关指标的分析,判定理性利用效益的优劣,为了解城市理性利用现状和开发潜能、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参考;为政府协调城市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城市理性利用的内涵

城市理性利用是通过城市要素的集约利用及优化配置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理性利用评价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广西北部湾城市理性利用一是要强调城市密度,将紧凑的布局、土地和建筑的混合利用、公交系统建设结合起来规划,目标是使居民生活更加方便,节约民众的时间和其他资源;二是提供多种便利有效的公共交通选择;三是在开发新区之前,尽量利用现有社区和已有的设施;四是保护自然景观和环境敏感地区;五是让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开发决策,以避免做出错误判断和结论。

二、基于DEA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理性利用评价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1、DEA模型构建。因为DEA测量的效率为相对效率,是被评价单元相对于“领先”单元的效率,因此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DEA评价以国内较成熟的长株潭城市改革实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适宜城市要素为相对评价效率值。

2、DEA模型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应该接近或者超过输入输出变量的两倍。相对于评价单位自身纵向比值的DEA效果来说,横向的不同单位间的DEA评价更具合理性,以2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6市及长株潭城市改革实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2市作为决策单元。

3、从评价指标体系中,根据德尔菲法确定输入、输出主成分指标m的个数,作为新的解释变量。

4、利用DEA评价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理性利用进行评价,对非DEA有效的城市提出调控方案。

(二)城市理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特点。城市理性利用包括资源、环境、经济、人口与社会五个子系统的协调,实际上是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根据全面性、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的指标选取原则,考虑到系统的协调性和指标的可获得性,选择表1的指标构建城市理性利用评价体系中的输入、输出指标。(表1)

三、DEA评价模型构建

DEA方法将一个可以通过一系列决策,输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输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经济系统(或人)称为决策单元(简称DMU),对已知的n个决策单元,可用DEA方法来判断各个单元投入/产出的合理性、有效性,特别适合具有时限性要求的理性发展评价。判断DEA对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测评比较多,本文采用评价DMU总体效率的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该模型可以评价DMU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率。见如下形式:

min[0-(eTs-0+eTs+0)]st.jxj+s+0=0x0jyj-s+0=y0j≥0,s-0≥0,s+0≥0

四、研究区的DEA评价

(一)评价单元现状。根据德尔菲法选择评价指标限于篇幅不列过程,各评价单元的输入输出现状见表2。(表2)

(二)评价结果。利用DEAP软件,采用C2R模型,从投入不变产出尽可能增加的角度、采用多阶段单元测算的方法 (MULTI-STAGE)运算。综合效率测算结果见图1。(图1)

(三)结果分析。从图1初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中南宁、钦州、玉林、崇左4个城市为DEA有效,说明这4个城市在以国内各主要经济区城市的整个样本体系为参照集合中是相对有效的,对这4个城市来说,基于2008年现状投入的情况下,目前它们的城市理性产出已达最大化,理性利用相对较优,城市的发展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整个系统的协调,已设法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但也应注意除了南宁,4个相对有效城市中,其投入总量与长株潭的长沙、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宁波、珠三角的佛山等相对有效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的目标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投入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其相对有效的理性利用目标;其余2个城市北海和防城港市的评价结果为DEA无效,说明在城市理性利用能力、系统整体协调性方面还有提高的余地。

基于德尔菲法调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较客观地反映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的理性利用能力。

五、结语

尽管仍然存在很多限制,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依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效率评价方法,从综合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北海市与各经济区城市之间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差很大,非DEA有效的北海和防城港市必须提高从理性利用的角度加强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合理调控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使城市投入对产出的正向效应越来越大。下一步研究将从规模效益、技术效益以及各单项指标的描述与投影方面加以测算分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开发潜能与合理性利用的城市发展建议。

(作者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劳拉•布鲁斯,钱京京,罗伯特•瓦特森等.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城市需要理性增长.[Online]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李广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衡量、调控和预警[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

用独立与理性,摆脱评价浪潮 篇6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我们受其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追本溯源,原因有二:首先是客观上的便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微信、微博、QQ等各类软件大行其道,无疑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宽广的渠道。另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谁不想出名?谁不想受到万人追捧?谁不想名利双收、成为人生赢家?不错,正是人性中对于被认可、被重视的渴望,让我们主动地成为了Po主,主动地将生活分享到朋友圈,甚至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了客观允许被评价的条件。我们无法拒绝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让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同样也是这种主动性,让我们渴求来自他人的评价。我们求赞求评论,“看,有这么多人评价了我,赞了我,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于是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获得了一种存在感。我们害怕独自一人,因而我们希望被评价,进而又去评价别人,刷得满满的评论,同时也刷得了满满的存在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评论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参与感、成就感。

前段时间网上有网友自曝一份“辞职信”,理由是上班太早起不来床。评论中除了夸奖其有个性外,更多的是对于年轻人懒惰的不满、担忧和批评。不难看出,评价者们在为这一事件定义。将个人行为上升至群体病症,将一句幽默、玩笑话上升至精神恶习,太过不解风情的同时也不难看出,我们常常以为评价了一件事我们就参与了一件事。“我评价了,我参与了,有这么多人与我评价一致,我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我不孤单。”这种想法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我们没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只能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来寻求满足,不免悲哀。

由此就不难看出,我们深受这种评论的影响。诚然,评价可生出许多激励自我、促进进步的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我们随着他人的评价改变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渐渐遗失了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思想的我们随波逐流,终会迷失在各种评价的浪潮里。

对于评价与被评价,或许我们更加需要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想要独立自主,就从屏蔽他人评价开始。在众多声响中,先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我这样很好”的自信力,自然不用从别人的评价那里获取一点点满足感、存在感以及参与感、自豪感了。

从自主开始,这世界才能少一些盲目的评价,多一些独立的思想。

【评点】

1.排比蓄势,不蔓不枝。文章的开头,以一组排比句点明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评价与被评价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情况,为下文做了恰当的铺垫和伏笔。

2.剖析事件,条分缕析。对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与现象进行系统的叙述、阐释,让读者心服口服。这就是具备说理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功力。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由作者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镜头起笔,引入论题;中间部分则用充分有力的论据对所持见解展开说理;结尾部分,在前文基础上,给予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使中心论点再次得到深化与升华。

医联体就诊流程合理性的评价 篇7

改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宏观效率是医联体试点改革的目标之一, 即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 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引导居民从“自由就医”向“有序医疗”转变, 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医联体内就医转诊流程, 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瑞金—卢湾医联体是上海市两家试点改革单位之一, 已经制定了该医联体内就诊流程图。本研究从服务利用方的角度, 通过情景模拟调查患者对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预约机制4 个关键环节的看法, 对医联体就诊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抽样方法

选择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现场,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瑞金—卢湾医联体内4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前来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1.2 数据收集和处理

参照瑞金—卢湾医联体内部就诊流程图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从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预约机制4 个关键环节评估该医联体内部就诊流程的合理性。采用Epi 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总共调查306 人, 其中女性174 名 (56.9%) , 男性132名 (43.1%) 。调查人群有以下4个特征: (1) 年龄较大, 人群平均年龄为60.7 岁, 老年人 (65 岁及以上) 占41.2% ; (2) 文化程度偏低, 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9.5% ; (3) 以企业员工、产业工人为主, 52.5% 的被调查者是在企业或工厂工作 (含退休前) ; (4) 家庭收入不高, 61.9% 的被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超过5 000元。

2.2 医联体就诊流程的合理性

2.2.1社区首诊。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 须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 (“守门人”) 诊疗的一种制度[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认知和评价是影响他们是否首选社区首诊的重要因素。86.9% (266/306) 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病时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要是因为交通方便、一些小病不用到大医院、社区医生服务态度好、费用便宜等 (表1) 。13.1% (40/306) 的人不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原因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种类少;设施设备不齐全, 检查不全面;对医护人员的水平不放心 (表2) 。以上结果说明, 人们已经接受了“小病到社区”的观念, 医联体关于社区首诊制的规定是合乎情理的, 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药品配置、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上依旧与居民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2.2.2双向转诊。

瑞金—卢湾医联体的转诊流程中规定, 上转病人需要填写《医联体转诊—预约单》, 并且须由下沉专家审核才能决定是否转诊。调查发现, 41.2%的人认为这一规定不合理, 主要原因在于增加专家审核这项手续使得转诊更加麻烦, 病情在此期间可能发生转变, 从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此外, 社区医生不应持有“只要患者想要向上转诊就满足他”的观念, 因为大多数人 (71.5%) 希望社区医生给出不必转诊的合理说明, 并且期望社区医生能够尽心为其治疗。关于向下转诊, 90.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后应该转到社区进行康复”, 说明向下转诊并不违背患者的意愿, 但部分受访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向下转诊的具体条件和规则。

2.2.3绿色通道。

瑞金—卢湾医联体已经为签约居民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 并且为上转患者提供“相对优先就诊”的优惠。几乎所有的调查者 (96.1%) 认为这种安排合理, 方便了患者就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 极少居民知道医联体绿色转诊通道的存在, 并且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人员表示该中心总共只上转了2例病人, 绿色通道的利用情况较差, 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2.4预约机制。

75.3%的被调查者接受转诊后预约专家的安排, 由于病情并不急促, 他们往往愿意接受社区医生为他们指定上级医院的专家, 并且多数受访者表示“如果病情不急, 等待三天也可以”。剩余24.7%的人认为预约专家的安排并不合理, 他们主要是担心病情可能会在等待期间恶化, 容易引起纠纷。值得注意的是, 到社区医院就医的往往是中老人人群, 他们对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 网上预约对他们来讲不易操作。因此, 医联体可以为居民提供预约服务, 但应该在不违背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与患者沟通协商。

3 讨论和建议

3.1 提升服务质量, 引导居民社区首诊

社区首诊的目的在于实现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就医和流动, 其优势体现在方便患者就诊、节省看病费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4,5]。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纵向整合卫生资源的实践中都实行社区首诊制, 依靠医保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调节患者流向[6,7,8]。因此, 实行社区首诊制是医联体试点改革实现“分层就诊, 有序医疗”的重要手段。

但是,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资质较差等现象[9], 居民对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信任程度不高, 也就很难真正做到社区首诊。尽管在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善基层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医联体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医联体能够推动高质量医生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 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生的利用效率[10]。另外有研究表明, 医疗联合体内的社区医生能够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参加延续性的培训项目, 提高自身理论、临床和科研能力[11]。因此, 医联体应该努力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现有资源, 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专家资源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建设, 同时鼓励医生下沉社区坐诊, 以医生本身的流动带动病人流动。

3.2 优化转诊流程, 促进服务系统高效运转

双向转诊制度是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宏观效率的必要举措。有调查显示:94.3% 的被调查患者愿意向上转诊;76.7% 的被调查患者愿意向下转诊;7.1% 的患者有从医院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历[12]。说明患者接受和支持双向转诊制度, 但目前双向转诊在推行方面缺乏统一有效的应用标准, 并且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失[13], 再加上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品德的差异和医院某些利益的驱使, 使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存在阻碍, 双向转诊制度不能落实到位, 从而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开展[14]。

转诊是否方便快捷是居民关心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简化医联体内就医转诊手续和程序, 尽快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 明确转诊条件和各级医疗机构的责任, 确保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享受到方便、持续、无缝的全面医疗服务。

3.3 采用多种服务手段, 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医联体开辟绿色通道旨在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提高患者整体就医体验。这一做法能够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协调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避免绿色通道流于形式。预约机制的建立旨在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并且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进步和完善, 预约服务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首先应该在绿色通道的维护和运转上达成一致, 保证就医转诊过程畅通无阻, 其次再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信息化水平, 尝试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服务, 为日后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

4 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调查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

摘要:目的 :从服务利用方的角度, 对瑞金—卢湾医联体内部就诊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通过情景模拟了解患者对医联体就诊流程中“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预约机制”4个关键环节的认知和看法。结果:总共调查306人。86.9%看病首选社区, 主要是因为“交通方便”、“一些小病不用到大医院”、“社区医生服务态度好”、“费用便宜”;41.2%认为“向上转诊须由专家审核”的规定不合理, 担心增加专家审核会使转诊更加麻烦, 病情在此期间可能发生转变;90.1%支持社区康复, 认为下转到社区进行康复可以节省费用;96.1%赞同开通绿色通道, 但利用情况较差;75.3%接受预约服务。结论 :瑞金—卢湾医联体内部就诊流程总体上较为合理, 但需要: (1) 提升服务质量, 引导居民社区首诊; (2) 优化转诊流程, 促进服务系统高效运转; (3) 采用多种服务手段, 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评价 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

一、实施合理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明确了公路合理的造价范围之后, 这是对它实际造价合理性的评价。同时这也是对公路实际造价水平距它的合理区域偏差幅度的一个评价, 这是直接反映造价管理效果的关键的绩效指标之一.即对它的合理地评价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直接造价管理工作的优劣同时针对评价的结果做出有效的处理手段, 它的必要性涵盖如下:

首先, 公路工程合理造价的主体能够最快速产生纠偏决策, 这样可以有利于对公路造价加以监督和管理;其次, 可以有助于政府把公路建设的费用掌控在一个合理的投资数目下, 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建设单位、施工方以及设计方这些主体每个造价管理的责任, 这样就可以满足项目造价的目的范围;再次, 针对合理造价区间的绩效评判结论, 能够将其当做政府包括业主对别的主体造价控制管理加以奖励以及处罚的凭据;最后, 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参建主体, 积极组织采用造价管理, 如此可以保证主体每一项造价目标都能不停的优化并提高。

二、合理性范围的影响因素

在对公路合理的造价范围进行考虑的时候, 要先确定研究指标然后对其合理范围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时对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种特点以及构成确定加以考虑, 以此来对每一项公路工程造价指标进行确定。公路造价是指涵盖建筑安装的工程费 (路面工程、路基工程、交叉工程、桥梁涵洞工程、临时工程、其他工程和沿线设施等等) 、设备工具还有器具购置费以及工程建设其他各项费用 (例如青苗、土地这样的安置费以及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期贷款的利息这样一些费用) 在内全部造价。在这其中各项费用都是可以变化的, 全部具有一定的造价范围。所以当我们在对公路工程的合理造价范围进行考虑时, 要考虑到这样的一些造价指标的合理范围。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对比以及评价, 迅速发现问题, 这对每个参建的主体最终能够做出最完美的决策去有效控制造价是有利的。

依据公路造价的计价公式就能够算出公路造价在它的可取区间范围以内是连贯的。但是造价成本的料、工、机各项费用构成在理论上来看, 它在特定的范围以内消耗量以及其价格乘积也应该是连续的, 所以能用概率分布在特定的区间内连续。能够在该区间内运用连续分布函数对料、工、机每项费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变化的范围分布状态进行描述。

应该分析项目对于影响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的每个影响因素对它产生的市场价格。然后列出全部已知的和变量相关的环境和情况, 以此对它变量变化特点加以认识。依据掌握的各项实际数据加以分析, 并根据专家的经验评定, 运用客观估计和主观估计互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对每一个费用的合理区间分布的规律加以分析而且选择, 可以反映被研究项目分布变化特点的概率分布函数。依据地方和时间的市场信息以及工程造价的资料还有专家的经验判断和分析, 能够得出各单位工程的料、工、机消耗费用。能够得出最可能值、最小值、最大值这三个特点估计, 同时借助于计算机仿真, 就可以得到工程的造价以及子工程。并且在计算模型中所涉及的费率的记取, 此处依据规定与实际状况选择特定的费率范围, 运用均匀分布函数。依据公路造价的范围对公路造价进行合理性评价涵盖很多合理性指标, 而且依据每个阶段其包含的指标也各有不同。

三、多属性评价决策

如果想满足造价合理性的要求, 就要考虑每个指标满足合理性的具体情况, 这是典型的多个属性评价决策问题。多属性评价决策它指的是大量存在于工程、经济还有平时生活中的部分问题。也就是决策的任务是在前面就已经得知的多个目标对象进行集中的评价, 然后将结果作为依据进行决策, 即多属性决策。多属性评价决策, 特征如下:一、不同属性间的量纲也不同;二、属性常常组成一个层次结构;三、评价信息并不都是完全的;四、所评价的选择余地也是已知的、有限的, 空间是离散的, 约束条件在准则当中隐含着, 它们并不直接有限制的作用。在多属性评价问题进行求解的过程中常常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每个属性权重的确定、评价矩阵的规范化以及对方案的综合评价。

在多属性评价问题的时候, 因为属性具有定量和定性的区别, 评价指标在各属性下的选择值都是定量值,

参考文献

[1]戚湧, 等.一种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J].项目管理技术, 2012 (01) .

[2]祝建华, 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外公路, 2008 (01) .

[3]唐盛, 郑长安.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公路工程, 2010 (05) .

对课堂教学中随机评价的理性反思 篇9

一、对随机评价的调节功能, 不能异化、偏废

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 通过评价,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 课堂上教师应通过随机评价, 让学生品尝成功与愉悦, 增强学习信心, 发现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 课堂教学呈现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致于许多还没有完全从传统范式中解放出来的教师, 一下子面临着突兀的变革, 迷茫和困惑自然是少不了的。已经习惯了那种按部就班地、程式化的教学方式的老师, 突然感到课不好备了, 更不好上了, 不知如何把自主活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惟恐步入“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的怪圈。所以, 对随机评价的调节功能的运用显得眼高手低、机械生硬, 对随机评价的价值取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在知识、技能层面。课堂上令人扼腕叹息的场景屡见不鲜:主体刚刚被唤醒, 却常常被老师无情地叫停;智慧的大门刚刚开启, 却又常常被老师强行关闭;创造的火苗刚刚被点燃, 却又常常被老师人为地掐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过程。随机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 师生借助共同目标与共同的社会行为, 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成为集体的主体, 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从事与创造有意义的对话、实践新的连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 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建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并重的多维主体的评价体系, 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从而达到“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的收放自如的境界。“放”是为了放飞孩子的心翼, 把课堂变成学生愉悦发展的乐园, 使教学过程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在充分的对话与沟通中, 学生学会了聆听, 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唤醒, 身心潜能被激发, 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 创新的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收”是为了把大量的、随机的、难以预设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炼, 并自然而然地把它纳入教学思路中。在开放的、框架式的结构统领下, 对教学流程做出即时的设计和调整, 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去动态地综合学习, 达成三维目标。

二、对随机评价的激励注解, 不能庸俗化、简单化

现代评价理念倡导: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教学的随机评价从激励的原则出发, 这是不容置疑的。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人应该是从不断被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应该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 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时下课堂上教师的随机评价已经由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向调节、激励功能转移, 但也许是“雾里看花”、“消化不良”的缘故, 使激励庸俗化、简单化。如: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种“流行”现象, 当教师认为某一名学生比较精彩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或其他方面的表现比较出色时, 教师就会发出指令“表扬他 (她) ”, 于是教室里立即响起“啪!啪!啪啪啪!”的掌声, 整齐划一;或者是整齐地伸出大拇指, 齐声称赞:“嘿嘿嘿, 你真棒!”或者教师给以表扬:“你真有两下子!”“你真了不起!”“你真是天才!”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够标准, 甚至是完全错误时, 教师的招数不外乎是这几种程式:“谁和他有不同的意见?”“谁来帮帮他?”“你愿意找谁来帮你?”“你的回答与正确的还差一点点, 让我们一起努力, 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且不论过于形式主义和虚情假意的“作秀”, 给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但这种模式化的“教学表演”是尚没有完全告别强迫学生认同习惯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强加给学生的。这是不尊重学生、漠视学生人性的表现, 也是不道德的。激励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 重视学生的现在, 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 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并诚于中而形于外。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 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已有经验和心理反馈。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套价值坐标体系, 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体系上不彼此重合和代替”。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就是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成功与进展及时给予反馈, 并慷慨地给予真诚而公开的认可和激励。而激励不是通过控制机能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推, 而是要满足学生非常基本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人的需求, 即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自尊感等, 这才是激励的实质。

三、对随机评价的运作时段, 不能囿于课内, 曲尽人散

教育的理想, 就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充满教育理想的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随机评价从起因来说是随机而来的, 就经过来说是“见机行事”的, 但从结果来讲, 绝不是随评而去的, 反而是教师行为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期待的开始。如果我们仅仅注重课堂上即时状态的作为, 而忽视课后长久之计的修为, 那么, 只能说这种随机评价是浅尝辄止的。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质量, 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应以知识传授为起点, 以知识要素为轴心, 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所以,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 只能着眼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如: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一个教师之所以专业, 就在于他既深知教学的活力来自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 又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我所用, 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课堂的人文性, 来自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对生命的关注和激励, 对每个学生一生发展的关照和促进。

应当说, 我们已有丰富的有关教学理论, 但大多只是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 需要整合, 需要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有具体的认识。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 作为个体, 每个人都同时有独立的七种智力, 各人的组合不同, 智力强项各异, 但并无优劣之分, 只要善于开发, 每个人就可以将其潜力发挥至极致。为了实现“个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 必须将使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敏感程度成为教师能力的一部分, 并运用于正常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之中。从而要求教师能根据自身心理, 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在不同时间表现出的差异, 明智地选择评价时间和安排学生实践的特定领域, 这显然对我国教育评价、对学生个体的个别差异缺少更多关注的实际行动。多元智力理论所支撑的教育, 并非就是将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的集中, 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 而是看重创造和思考技能的开发, 这些技能靠长期的专题作业来完成。根据这种观点, 教育评价应该尽可能地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进行, 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进行。[3]这种既是原有水平反映, 又是在各个时期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真实记录, 更是有可能对学生最终且现作出较好预测的依据, 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促进发展的评价, 需要借助很多评价方法和手段, 收集反映发展过程与状况的证据。课堂教学中的具有个体性、代表性、成就样本性的随机评价, 完全有必要在教师课后不露痕迹地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成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美国《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 除了笔试以外, 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的方法。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在教师评价中运用面谈, 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4]当然, 目前要使教育评价成为自然学习环境中的部分, 经常性地进行教育评价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是如果我们寻求能够反映出受试者个体真实情况和为了个体的终身发展, 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评价是我们常用的教学策略, 也是凸显在每位新课程实施者视野中的亟待探究的课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也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有广阔空间, 只要我们勇于探索, 迎接我们的必将是教育成果卓著的艳阳之天。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 (第一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9:184.

[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 (下)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1999.

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评价研究 篇10

一、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通过引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 仍旧会出现某些公路工程出现不合理的工程造价, 例如对工程费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多项或者重项的计费, 更有甚者, 会出现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 这种超预算的情况往往会导致某些公路工程的施工进度有所影响, 致使项目投资失控, 常常会出现工程烂尾的情况, 严重损害了国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 公路工程造价合理管理需要实现更科学化、现代化、适时化的管理手段, 需要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合理造价评价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确定公路合理的造价范围, 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资源, 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路工程造价概论

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造价的基本职能包含有评价职能、调控职能、预测职能和控制职能。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在投资的各个阶段, 对造价进行各阶段多层次的控制, 再者, 是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就是通过有关建筑部门通过的工程造价的限额条件下, 对工程施工前期进行可运行性方案的决定、到完工交付使用之前所需要的全部施工费用控制。

公路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在国际上通用的有下列三类计价方法, 英联邦制的计价模式:没有计价定额或标准, 只能通过竞争按合同定价;日本的计价模式:有统一的计价标准和标准定额;美国的计价模式:没有规定统一的计价依据, 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前,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主要包含综合单价法和实物量法, 是一种基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价模式, 是有统一的概预算定额计价模式。

三、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评价模型研究

1. 现行的公路工程造价范围确定方法

在我国,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难点集中在如何确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公路工程造价方法, 我国现行的主要造价范围确定方法主要有:简单统计法、调整系数法、上下限法。

简单统计法就是依据已经竣工的公路工程的历史造价为基础数据, 将一段时间范围内公路工程造价的数据提取出来, 分别使用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造价指标值选取的上限和下线, 这样就是合理造价范围。调整系数法主要参考定额计价水平, 在社会平均水平的基础数据上确定一个调整系数, 一般采用多个工程造价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来确定调整系数范围, 从而决定合理造价范围。上下限法则是在公路工程的概算中所设置的一个偏差范围, 根据市场价格要求, 将估算价格控制在一个上限和下限之间, 构成的合理估算造价。

以上合理造价范围确定方法存在许多不足, 简单统计法操作过程简单, 但范围广, 消耗的人力资源过大, 调整系数法与上下限法确定造价范围时主观性大, 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于确定公路工程造价合理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主要是由于实际公路工程造价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使得这些方法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2、公路工程合理造价的意义

基于现有的公路工程造价的合理性确定方法的局限性, 公路工程造价的分析评价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评价过程来平衡造价过程的成效, 贯穿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之中, 能够督促公路工程造价朝着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进行。公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评价过程能够直接反映出造价管理效果, 能够对造价管理进行评价, 指出工作中的出错环节, 并及时做出处理措施。

3、公路工程合理造价范围评价模型

在构造公路造价合理范围评价模型之前, 需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在考虑费用指标时, 对象指标统一采用“单位费用”, 其次, 指标选取不包含隧道工程费用以及桥涵工程费用。再次, 是需要明确费用指标合理造价的最优范围, 最后, 指标评价的等级标准一般分为效益型和成本型两种指标。

①选取评价指标

公路合理造价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应包括:施工阶段指标、决策阶段指标、设计阶段指标、费用指标。施工阶段是公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 它是将造价预算变成实体项目的过程, 主要影响造价费用的指标为:施工工艺、施工工期、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环境保护等。决策阶段主要内容是对于建筑项目的投资重点、投资结构、投资总规模、项目地点和布局以及对建设方案等方面做出决定。主要关键指标为:建设规模、总体方案、建设标准、项目定位、融资方案、设施配套等。设计阶段的主要指标为:技术指标、设计路线、设计深度、设计工程方案等。

②指标模型数据处理方法

对于已经选取的指标建立指标矩阵归并进行归一化计算。对于指标归一化处理是指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时, 用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 使其转化到0-1的纲数, 一般采用百分比变换、初值化变换、归一化变换等方式处理。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已经评价特征, 选取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 成本型指标越小越优, 效益指标越大越优。

③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评价权重一般是进行矩阵评价之前需要确定的标度, 一般采用分层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在确定费用指标的权重需要参考指标费用在总造价中所占比例。

④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 若超出合理范围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偏差分析, 通过分析报告采取一定的价格调整和控制。出现偏差的原因一般包含业主原因 (投资规划不当、组织不落实、协调不佳等) 、客观原因 (地基原因、社会原因、法规原因等) 、施工原因 (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事故、施工工期安排不妥等) 、设计原因 (图纸供应不及时、结构变更等) 。

对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方法需要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和投资单位, 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办事, 不钻政府的空子, 实实在在的控制工程造价, 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材料,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控工程造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公路工程也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为人们衡量公路工程事业发展的评判因素。本文从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出发, 简要探讨了在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评价模型。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袁剑波, 孟巍.全寿命成本控制理论与公路造价及质量控制[J].公路与汽运, 2006 (3) .

[2]欧石英.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实现[J].中外建筑, 2009 (5) .

[3]王其华, 潘明军.高速公路造价增长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浅议[J].中国工程咨询, 2005 (9) .

上一篇:最高最低气温下一篇:尊重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