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要理性

2024-06-03

市场需要理性(精选四篇)

市场需要理性 篇1

事件一:“五一”前夕, 一名班干部向我报告, 他听说班里有两个同学将在“五一”期间去抵制某超市。我感觉事态严重, 马上把那两名同学叫来了解情况。原来, 他们听说某法国超市支持“藏独”, 有些城市出现了抵制该超市事件。他们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这么做。BBS上有人说“五一”期间会有人去冲击该超市, 他们想到时候去看看。

事件二:5月22日, 星期四, 这天奥运火炬在宁波传递。学校考虑到不能影响正常上课时间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 没有组织观看。并且在前一天放学前特意提醒学生务必准时到校上课。然而, 当天全校仍有30几名同学旷课去了火炬传递现场。

事件三: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全国上下掀起了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捐款捐物行动。我在班上也作了动员。学生们怀着巨大的悲痛心情进行了捐款。有几百元的, 也有几十元的, 无论金额多少, 都表达了一份爱心。捐款后的中午, 班长慌张地跑来说:“大事不好了, 两个男同学打架了。”原来, 起因是一个男生捐了10元 (该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 , 另一个捐了几百元的男生用鄙视的口气大声地在教室说:“哈哈, 有个小气鬼居然捐了10元, 有没有爱国心啊?”这下,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互不相让, 最后升级到动手。

从以上三个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有较多感性、盲从、偏激的成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他们心底纯洁, 热情奔放, 但知识面窄, 对外界的反应敏感,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更多地依靠感性, 难以升华到理性分析层面。所以, 在爱国主义问题上, 他们重形式甚于重内容, 偏激、冲动、盲从, 凭一时义气。在许多中学生看来, 抵制这个法国超市就是爱国, 不抵制的就是不爱国;捐款多的是爱国, 捐款少或不捐款的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当然, 他们认为支持奥运, 应该亲临现场看火炬传递。而且, 这中间还有不少中学生根本不明确他们这么做的真正意义, 纯粹是凑热闹, 瞎跟随。汶川地震后的几天, 我们的校园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黄丝带, 我去课堂, 学生帮我胸前贴上红爱心。这些都很令我感动。有个女同学在课桌上、文具盒上、手臂上、衣服上贴了一大堆, 我问她贴那么多干什么?她嘻地一笑说:“这个东西原来还满好看的。”学生的情感表现出多样性。

从情感层面上讲, 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从理性层面上讲, 爱国行动需要方式、方法和策略, 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胸襟, 更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爱国主义的表达应是一种深沉、理性的情怀, 是建立在尊重法制社会秩序和体现出建设性的基础上的。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她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最基本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 奋起抵抗外敌的侵略, 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第三, 反对分裂和割据,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第四, 勇敢勤劳, 推动祖国的进步和富强。所以, 爱国主义并不是停留于形式上的, 对个体而言,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庄严、伟大的信仰, 是一种对祖国深厚持久的情感。而唯有建立这种对祖国深刻的爱, 才能理性地爱国;也只有理性地爱国, 才会爱得深厚持久, 爱得有效。

中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非常可贵的, 要予以充分肯定并倍加珍惜, 谨慎引导。那么, 如何才能引导中学生理性爱国呢?

首先, 应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祖国, 就如同爱一个人, 首先必须去了解他。一个人只有了解祖国, 才会对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 才能理性地、持久地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 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 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其内容博大精深, 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要全面、正确地宣传党和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 使他们了解祖国统一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重点, 要加强民族团结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其次,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的同时, 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要让学生认识到, 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时, 要依法有序理性, 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理性的爱国观一定是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的。

再次, 针对重大政治事件, 学校要积极正面宣传, 及时作好引导工作。可以利用政治课开展时事播报和分析, 利用班团课开展时事大讨论, 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分析, 明辨是非, 坚定立场, 明确任务。如针对“藏独”分子策划的打砸抢事件, 中学生一定要认清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行径, 一定要坚定地反对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 这是中华民族子孙应尽的义务。但是我们要把爱国的激情与理性相结合, 要把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之中。挪威作家易卜生说:“如果你真正想有利于国家,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自己这块材料造成器。”所以, 对青年人来说, 爱国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奋发读书, 成人才, 报效祖国。

最后, 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释放学生的爱国激情。中学生爱憎分明, 充满激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国热情, 积极引导他们把爱国热情化为实践动力, 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迸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如针对2008年奥运会, 可以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活动:我为奥运添光彩演讲、奥运知识知多少主题板报或知识竞赛、奥运历史上的优秀中国运动员介绍等等, 让学生了解奥运, 明确举办奥运对中国的意义, 明确自己能为奥运做些什么。

教育需要良知 管理需要理性 篇2

韩国沉船上有300多名高中生,仍有200多名学生失踪,后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马航MH370客机失联,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令人敬佩。不管原因出于什么,但结果都以“悲剧”告终,失去的不仅仅是船舶、客机,更重要的是鲜活的生命。而带领这些高中生出行的一名学校副校长被救出后上吊自杀。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消息,引发我们对受教育者生命安全、教育者的教育良知、管理者的身心健康的深思。教育需要教育者的良知,管理更需要管理者的理性。

从情理上来说,这名姓Kang的副校长以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理解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无法”面对来自遇难者家属、社会媒体的质问,“无法”面对来自内心的教育良知的拷问,按照心理学的压力源解释,副校长因道德冲突引发的精神性压力源交汇在一起,在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干预的情况下,负性情绪未能及时宣泄,内心精神极度痛苦,做出自缢身亡的抉择,令人敬佩和痛惜。但是,从学理上来说,酿成悲剧升级是不可理喻的。当学生沉船的“悲剧”发生后,家属谴责、媒体质问是难免的。随着心理咨询治疗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是,在沉船的“悲剧”发生后,心理工作者是否及时对其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如果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为什么还导致副校长上吊自杀的“悲剧”升级呢?

一、“悲剧”呼唤教育者的良知

痛定思痛,我想到我国的未成年人因校车事故、食品安全、校园暴力、溺水等失去生命的案例屡屡发生的问题。青少年出门乘车、日常用餐、生病吃药,这些都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而因为人际交往发生的校园暴力也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屡次发生的青少年失去鲜活生命的“悲剧”呼唤我们的教育良知。

作为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学会意外伤害预防方法、掌握安全逃生技能、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缓解心理压力途径等刻不容缓。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专家疾呼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谈及“安全”工作,很多学校为避免安全事故,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许学生集体外出,有些学校甚至把需要学生参加的户外活动、体育课都一一限制,致使学生综合体质下降,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开展。这种简单化对待教育的态度,其教育良知是值得反思的。可以说,教育良知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要成为一名有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至少应该做到三点:

1.要善于掌控环境的安全风险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有些“悲剧”的发生源于我们对细节性问题的麻痹大意,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掌控学生在课间活动和校外实践时的场地、通道、设备、器材等安全风险。如,学生上下楼梯拥堵、出入实验室、实验药物、全校厅馆集会、室外体育竞赛、集体就餐、乘车超员、野外活动、社会闲散人员在学校周边大量集结等情况下,安全风险就会升级,必须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惕,随时查看学生中的“动静”,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

2.要善于洞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有些“悲剧”的发生源于我们对苗头性问题的熟视无睹,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洞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如果我们透过学生的情绪表现和异常行为分析原因,特别是苗头性问题,如,上课经常睡觉走神、目光呆滞、作业敷衍、考试作弊、涂脂抹粉、穿着怪异、花销猛增、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独来独往等,其中可能隐藏着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之外,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频率增加问题,如果及时引导学生,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很多问题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

3.要善于化解学生的个人积怨

有些“悲剧”的发生源于我们对典型性问题的麻木不仁,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化解学生在与亲人、老师、同学交往中产生的疙疙瘩瘩,恩恩怨怨。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表现在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斗气、敌对,甚至动用器械性暴力,导致家长、老师、同学受伤或丧命。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交往中容易出现倚强凌弱、以大欺小、早恋等典型性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二、“悲剧”呼唤管理者的理性

不可否认,韩国沉船“悲剧”的发生,作为学校管理者难辞其咎,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在一片指责声中反而致使“悲剧”升级,副校长以自杀方式来了却此事,难免缺乏理性。既然“悲剧”发生了,科学理性的处置机制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宣传媒体等在积极做好遇难者的善后工作,安抚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工作的基础上,也应“善待”那些“悲剧”的责任人,毕竟这样的“悲剧”的原因并非主观上故意。那么,如何做一名理性的管理者呢?至少应做到以下四点:

1.完善安全隐患预防监管体系

人不能因为交通事故的高发而拒绝出行、不能因为假药和伪劣医疗器械而等死、不能因为瓦斯爆炸而停止采矿、不能因为食品防腐剂超标而绝食、不能因为饮用水“苯”超标而不喝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监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需要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不要总是出事了就说“某领导第一时间赶到”,试问那些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部门,在事发之前干什么去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责任意识,那些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科研院所专家、生产车间的一线工人、医疗救护的基层护理人员的一次“小”失误,导致的结果却是一个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所以,这个安全隐患预防监管的“理性”管理体系不仅包括要提升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还需要提高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能力。

2.健全安全事故事后援助体系

如果安全事故发生了,不仅对遇难者家属需要精神抚慰、心理危机干预、发放精神抚慰金,而且也需要“善待”事故责任人。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社会个体的“生命”是独立的,“活着”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那些主观故意、玩忽职守造成严重事故的人确实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所以,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有没有一支反应快速、处置合理的社会心理援助队伍,是各级政府职能转移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3.提高管理者的压力应对能力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自杀并非是具有良知的标志。”当事人的“自杀”对遇难者家属来说,也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恨,但是“创伤期”过后,会造成心理的“二次创伤”。同时,当事人的“自杀”对其家属、亲友来说也会造成伤害,也会诱发社会自杀率的上升。所以,提高管理者的压力应对能力、提高叠加压力应对水平也是一名合格管理者的基本心理素质,既然“悲剧”发生,管理者如何科学理性应对是十分重要的,毕竟管理者也有妻儿老小,也要承担家庭健康发展的责任。

4.优化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意外伤亡”的发生有些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些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但是,不同国家民众似乎在“亲人意外伤亡”后的心理反应方式有比较一致的:简单粗暴、暴力威胁。这也许可以用“挫折——侵犯”的社会动机理论给予解释,那一幕幕的医患纠纷引发的“医生伤亡”、家校纠纷引发的“教师跳楼”等,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矛盾,反而使矛盾升级。但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需要民众“得理之处且饶人”的宽容心态,有时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教师、医生、司机等职业员工的工作压力。特别是教育行业,才能有更多的教师带领众多的孩子度过快乐、幸福的童年,否则教师为了避免安全责任、为了逃避个别家长对教师的非礼、指责、漫骂,只能把孩子关在最“安全”的教室里。■

收益率需要理性期望 篇3

从2006年以来的股票基金神话,2007年前后金百万这样的民间资产管理者的神话,2008年后大宗商品交易的神话,2009年后的房地产神话,到2011年前后的股权基金神话,他们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一时的精神满足,但带给投资者更多的是永久的经济损失。

作为一个职业资产管理者,我能做到的不仅是给大家时时的提醒,同时我希望通过客观的分析让投资者了解曾经犯错的原因,这样等下一个神话来临时,你我都可以保持一份冷静。

其实,理性的职业资产管理者一直在投资者身边,只是由于对很多神话的奢望、贪婪和迷信,以至于受伤的投资者总是选择最终会变成浮云的神话泡沫。

背后的理由是受伤的投资者收益要求非理性的高,而这样高的收益率预期只有骗子和高风险的投资才敢接受。

可能您会说,我总受伤,但是我要求的收益率只有15%呀,这个收益率算高吗?

简单的回答是:如果在安全的基础上考虑,上述收益率预期太高了。因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合理平均收益率应该是它的GDP增长值,现在中国的是8%左右。

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入手分析,一个人每天7点起床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他其实付出了几乎自己所有的工作时间、青春、经历和智慧,但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的增长率未必都可以达到GDP增长率。

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利用自己工作、家庭、生活以外的每天不过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和每天5%不到的时间去做投资的话,他怎么能长期保持成功呢?如果这样的低付出可以得到和GDP一样的回报,谁还去辛辛苦苦上班呢?

所以,投资者会把钱交给职业资产管理者去投资。可是,普通投资者又要求在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情况下得到15%的收益率,这也并不合理。因为投资者和其雇用的职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区别不是智商,而只是投入时间和经历的程度不同。

职业资产管理者的所有职业性和专业性都是来自于他们对资产管理行业的专注,而不是关系或其他什么东西。那么,在安全的基础上,他们应该长期争取的正常收益率不过是GDP增长率而已。但是,这些职业资产管理者也需要生活,所以普通投资者得到的收益应该是GDP增长再减去一些资产管理者的管理费用。

如果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收益,那么风险是唯一的理性元素。(关系和优势人群也管用,但是那是另一个较为野蛮的残酷游戏。他们得到的是高收益,付出的是比金钱更加昂贵的东西)。我们看到的种种成功公司和个人的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失败和损失。不要仅仅看谷歌、微软和可口可乐的成功,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看到像诺基亚、柯达和太子奶等更多的失败。这些失败是前者高收益背后的风险。

因此,希望大家远离野蛮投资的落后,进入理性投资的进步队伍中来。

信息化建设需要理性思维 篇4

立足现状

这个说法大家可能不理解,或者根本不同意,但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只有慢慢地去认识、理解和应用,逐步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最大的因素是人,但是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三类人:支持者、反对者和中立者。支持者理解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减轻自身的工作强度;反对者既不理解信息化管理是什么,也害怕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失去工作或失去“权力”;中立者主要还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管理方式都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必须让所有人接受,才能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努力慢慢地去将原有的管理模式计算机化,让大家自己去体会、理解和批评。在一段时间后,大家才会对信息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最后,大家都很清楚应该实行何种管理方式。

找准突破口

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企业内各个部门对信息化的意见不同,我们应该选择对信息化支持最活跃,而又最能体现效益,并且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部门。决不能自行其事,自认为该建什么系统就建什么系统,只要系统建成就甩给相应的部门。一定要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找到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突破口方能下手。这样一来,实施的成功率高,同时又能体现企业的效益,有利于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效仿。从而以点带面,逐步扩张。

循序渐进

信息化建设反对大而全和一步到位的做法,应该循序渐进。目前有些企业看到别人在上信息管理系统,自己也跟着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跟风行为,只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现在一些企业谈到信息化,就少不了“系统整合”这个词语,刚开始上财务管理系统,接着就急着上人力资源系统,还要求系统之间进行整合。好像不整合系统就没有达到上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用他们的“行话”来说就是:要消除“信息孤岛”,达到信息的有效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大多是一些“信息孤岛”,有的人认为把部分业务系统集中在一个系统中就完成整合了,事实上整合的意义远不止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是对信息的再利用,是从全局的观点来看,最终提取的信息是供企业决策分析所用。在系统建立的初期,原始信息的采集渠道都不畅通,又何谈信息的整合?得出的信息又怎能供企业决策所用呢?

要最适用的

笔者常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越低的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越容易出现问题,而他们还常常抱怨自己的计算机配置太低,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从电脑配置的档次能够看出电脑主人的大体身份,好像领导用的“工具”一定要比其他人用的高档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否则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力没有发挥出来,他们也不管这玩意在他手里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万多元的电脑放在那里当摆设,有时竟然成了“游戏机”,着实让人心痛。而设备供应商也正是看中了这样的市场,纷纷推出自已的看家本领来迎合人们的虚荣心。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硬件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化的发展会永远落在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的后面,我们在设备选型时不能选最好的,而要选最适用的。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为了避免损失,少走弯路,在设备和软件的选用上要尽量降低成本,而把重点放在系统的应用上。

起点,而非终点

搞信息化建设永远没有终点,不是项目完成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也要跟着企业的发展走,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期投入资金非常大,但是在后期系统运行上的投入却常常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他们认为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并且能够正常运转,就没有必要再投入建设资金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投入过程,而不像修建房屋那样,修好后基本上就不需要再投入资金运行了。

上一篇:百年理工学院下一篇:中国假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