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2024-04-14

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共10篇)

篇1: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有些变化,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不知不觉中,工业化加速的进程踏着国际产业调整的节奏,让中国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迅速成长为制造大国。

有些变化,却远不像这样顺理成章。“中国制造”有它自己的烦恼:一边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抱怨招不到需要的人;一边是企业订单在萎缩,一边是有些企业订单在手却造不出高质量的产

品。大学扩招,但培养的目标是“白领”;农民工进厂,但很难指望他们放下锄头就熟练操控机床;职业教育在发展,但因种种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填补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于是,技工荒出现了,而且一“荒”就是很多年。

任何市场都有供需矛盾,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中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这一资源有它的短板,短在技能,短在素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有旺盛需求,然而这种需求有选择、有门槛,并非不求质量、照单全收。供需的错位具体到工矿企业,突出表现为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

我国城镇企业现有1.4亿多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约占一半,但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山东省技术工人缺口30万人,北京市技术工人缺口50万人,湖北省技术工人缺口200万人……全国仅高级技工缺口即高达千万,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开出高薪,也招不来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

一流的工人生产一流的产品,中国制造业要由大到强,技术工人是关键。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同样的手表配件,在中国工厂与在瑞士工厂组装,为什么质量不一样?同样的轿车部件,国内企业组装车为什么和进口原装车相差甚远?技术工人短缺,制约着产品质量的提高。

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归根结底要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先进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工人是关键因素。韩国制造业的起飞、转型和升级得益于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链,科学家出思想,高级工程师出设计,高级技师把设计方案变成优质产品。而在我国,工艺制造环节常常成为技术创新、产品换代的瓶颈。仅以高档数控设备为例,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掌握要领,这些花大价钱买来的生产工具利用率不到30%,许多功能用都用不起来,更不要说改进革新,推动“工具的革命”。技术工人短缺,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人们常说,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有市场号召力的自有品牌,中国制造业在不少方面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但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既取决于创造力,也取决于执行力,更取决于创造力与执行力的完美结合。技术工人正处在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上,肩负着中国制造业腾飞的时代重任。

供求关系理论告诉人们,供不应求导致商品价格上升,而受价格驱动,市场会随之增加供给。可是,这一理论用在我国技术工人市场上却“失灵”了:技术工人短缺已有时日,各地纷纷高薪延聘,短缺现象非但没有缓解,在某些地区更有加剧之势。这是为什么?

职业教育的缺陷,是技术工人供给的瓶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万,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多为缝纫、烹饪、电器修理,仅仅适应就业需要,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投入不足,许多职教中心“大楼空、设备空”,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使职教水平大打折扣。

企业用工的短视,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曾经,国有企业的技术培训搞得红红火火,职工夜校、业余学校座无虚席,但随着国企的纷纷改制,原有的技术工人培训系统濒于瘫痪。更有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远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

看得更远一点,工人地位的变迁,正蚕食着技术工人金字塔的基座。曾几何时,工人老大哥是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身份,可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企业打破“铁饭碗”,随着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一线工人与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工人身份的优越感日渐丧失。不少家长认为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孩子报考普高上大学才有面子。很多学生只有万般无奈才去职校学习,即便去了也学得并不安心。

技术工人的成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名优秀的高级技工,不仅需要有灵巧的头脑和双手,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在实践中长期的坚持和磨练,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支付劳动力再生产的高昂成本。“转变观念”的理性倡导离开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的有力支持,改变不了高级技工后继乏人的现状。临渴掘井、临

渊羡鱼式的高薪聘请,一时之间“变”不出优秀的人才。只有透过表象,看清“供不应求”的实质,真正从根本上培土施肥,才能推动技工队伍的茁壮成长。

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移植,但一支有知识、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应当依靠本土来培养。

职业教育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动机”、“加速

器”,重要性自不待言。眼下要紧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学校一头连着市场的需求,一头连着学生的就业,只有实行订单式培养,才能时时把握市场的脉搏,确保“学”与“用”的紧密对接;只有切实加强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适应用人单位不断提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

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岗位培训不可能一劳永逸。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舍得在岗位培训上加大投入,将技术工人的素质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人才的培养却不在一朝一夕。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一定会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源源不断地培养技工后备力量,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为企业赢得未来。

任何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客观地讲,尽管一些地方高级技工的待遇正在得到大幅提升,但技术工人工资福利的整体水平依然偏低。重视技术工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做到技术工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地位、作用相匹配,在职称评定、考核奖励等方面对蓝领和白领实行一视同仁,从而让一线技术工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当技工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既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没有高下之别,两者间就不应该相互隔阂,甚至人为设置鸿沟。如果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学历建立起对应、等值与衔接的关系,如果接受职业教育者有机会在普教系统继续深造,接受普通教育者照样可以“投笔从工”,那么,“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就会被逐渐打破,更多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教育时不会再像现在这样犹豫再三,大学生“回炉”当技工不再需要惊世骇俗的勇气,社会的人才结构也才能更趋合理。

“我要学好技术,当个好工人”——凭着这朴素的理想,踏着倪志福、王崇伦、郝建秀等前辈的足迹,已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的工人岗位上工作了25年的李斌,不仅成长为一名具有工程师和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型工人,而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令全社会称羡的荣光。

在中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今天,愿更多的人能像李斌那样重拾起这一份理想,愿整个技术工人队伍重现往日的荣光!

篇2: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

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

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

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 “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社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15%上升到2003年的95.84%,高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建筑工程专业、文秘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等.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1期

[2] 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篇3:适应市场需要培养金融专业人才

我们首先要定位什么是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在目前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下, 可以确定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分许多层次的, 但每个层次都需要掌握基本金融理论和数学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大局观念的人才。

一、教学观念的角度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金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灌输模式, 这种观念是中国几千年来尊师重教教学方式决定的, 学生带着耳朵来听课就可以了, 少数同学课前预习一下, 课堂上主要是老师在讲授, 学生在听, 记笔记。这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 没有大局思维的能力和前瞻性的分析角度, 而这些正是一个金融专业人才所要学的基本素质。每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的产生都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艰难环境下本着创新的思想、大局思维的能力, 从前瞻性的分析角度出发创新出来的。例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产生, 就是花旗银行的工作人员, 在美联储Q项条例的限制下, 因为储户大量流失到市场化利率的货币市场而产生一种给定期存款以活期存款特点的政策规避工具。我们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应该是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 虽然不可能在开始就具备创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能力, 但在大学必须培养这种创新所需的全部素质。所以我们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形成教师为主体和学生为主体并重的模式, 引进西方的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远大于在课上的时间的主动性教学模式, 同时也不能放弃我们传统的注重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模式, 如果单纯以学生为主体, 布置题目, 让学生找资料, 互相讨论, 确定观点, 然后到课堂上陈述观点, 接受点评, 那么一个题目可能要由学生讲述几堂课, 接着再换题目, 以这种方式授课, 老师可以凭经历、兴趣和自己研究的侧重点, 或多或少, 或精或疏进行点评, 结果学生这一学期稀里糊涂就过完了, 只对自己的题目较熟, 其他就没有积极性参与, 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的一个弊病, 还有一个弊病是即使采用让学生点评的方法, 促使他参与到其他题目的陈述和讨论中, 也无法避免这种方法对基本知识的忽视, 因此必须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由教师负责基本理论, 由学生负责案例分析, 这样学生在明确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 可以分析得有理有据, 而不是原来的那种“我觉得”的分析方式, 而且如果教师在最初上课时就明确了每个学生的分析题目, 并要求学生交叉点评, 必然也会提高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的积极性, 并会寻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契合点。

二、教学内容的角度

确立了教学观念后, 教学内容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要培养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金融市场, 中国在金融一体化的道路上不断开放, 金融市场正一步步面临来自国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挑战, 而中国的企业也正面临着国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吸引, 同它们做着完全不明白的业务, 正如一位华裔的美国金融学家所说,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正在把复杂的衍生品交易推销给国内的企业, 在其华丽的外表下并非是双赢的一团和气, 而是你死我活的唯利是图。这位金融学家同时也奉劝中国的企业要做简单的可以看明白的衍生工具, 而不要做复杂的看不懂的衍生工具。这就是现在的市场, 这样的市场要求大学的金融教学的内容要紧跟国际步伐。

1.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

学上不是简单的讲授片面的知识, 而是系统的具有衔接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这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上每位教师首先要遵从教学大纲, 而教学大纲中重复的内容要协调好其范围深度, 否则会使学生重复听课或者深度不足, 因为有的教师是不知道讲过, 就重讲了一遍, 而有的教师是知道讲过就不讲了, 但前次授课中的深度可能是需要加深的, 在金融教学中, 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金融学中要讲金融市场, 那么涉及到期货期权, 金融市场学中又要讲期货期权, 如果金融学老师的深度和金融市场学相同, 或者只是多几个案例的区别, 那么就缺乏教学深度的设计, 金融市场学和投资学的冲突也很多, 因此如何调整好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深度, 并安排好课程的前后顺序, 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循序渐进, 各有深度外, 还要注重实践的教学环节, 因为知识虽然不能完全变成能力, 但可以断定如果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 同时知识只有经历了实践, 才能变成能力。在金融教学中实践教学包括: (1) 金融实验室的各种模拟金融市场的软件, 可以进行股票、期货等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模拟操作, 将基本理论应与于操作中, 可以将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发现市场的复杂性, 为寻求解决方案, 必将吸引学生去摄取新的知识。 (2) 银行模拟实验室, 银行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机构, 也是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的地方, 银行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银行的经营方式, 引导学生去思考, 在这一环节, 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目前银行业发展困境和机遇, 而不仅仅是其经营方式, 如果实验室只起到让学生了解银行是如何运作的话, 那就只停留在灌输的阶段, 没有提升到学生能力的培养。 (3) 跟随老师一起做课题, 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学术调研能力、数据整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一个课题的调研, 既可以帮助老师完成相关的论文, 又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渴望。总之不管是各种实验室, 还是课堂上, 教师都应该传达一种思想, 就是更多的收获在学生自己课后的深入思考和延伸的学习中, 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提纲挈领。

2. 在教学内容上要吸取国外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的课程

设置, 教材的选取上, 要将国内和国外的教材相结合, 既要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情, 也要知道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现在各个大学都兴起了一股国外教材热, 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热, 这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认为必须确定适合双语或全英文的课程, 这种适合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课时数和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本身的功底。如果课时数有限, 课程本身又是难度比较高的专业必修课,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很深的功底, 才能简化教材, 在有限的学时数内, 用英语讲清楚可能用中文都很难将清楚的内容;否则要么因为没讲完, 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架构, 要么很多问题雾里看花;所以, 教师在教学内容环节, 要同时注重国内和国外的教材, 在目前金融发展状况下, 我认为选修课可以考虑用英文授课, 而必修课应该使用中文, 英语的渗透应采用课堂中金融专业术语的方式, 并将全英文教材推荐给学生, 让有能力的学生去继续学习。

3.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对数学的重视, 金融专业人才需要

扎实的数学功底, 这是大多数学生欠缺的地方, 而薄弱的数学必将削弱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思考问题时缺乏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和工具,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将经济数学扩展为金融数学, 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上, 金融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随机过程和时间序列等课程来做补充, 才可以在金融市场分析和资产定价上掌握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而对于擅长数学的同学也可以深入下去, 进而培养更扎实和高端的分析工具。

三、教学制度的角度

以上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转变都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但转变如果只是教师本身的一种冲动, 没有教学制度的规范, 那么就不会形成一种常态。在这一环节, 教学制度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1. 教学制度要在教师考核制度上体现对上述教学观念和

教学内容转变的支持, 形成一种激励进行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长期机制, 例如安排教师去国外研修并将其列入职称评定基本要求中, 督促教师去国外接受国际理论前沿的最新知识, 并用于教学中。在教师评价体系中也可以加入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项目, 由学生打分, 对教师进行考核。这些制度的确定都可以在教师这个环节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的人才。

2. 教学制度要在学生考核制度上体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

篇4:教育市场需要“新”技术么?

Kno很快获得80家教科书出版社的支持,建成一个拥有22.5万册中学和大学互动教材的庞大平台。产品发布后,拉希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同期面市的iPad不是竞争对手,Kno的对手是更厚更重的大学课本。他说,“学生希望在数字平台复制(教材)的模拟体验”。

这话听上去有些拗口,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你平时用的是实体教材,是书,所以根据一直以来的习惯,你也需要一个看上去这么大的平板电脑。再沁人心脾一些的发散就是:你得到的好处就是不用换书包,包里的东西还更轻。

拉希德有理由得瑟自己对复制教材体验的判断,他的上一家创业公司就是专做教材租赁市场的Chegg,已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同时Kno的技术特性基本还原了教科书的版面。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至少投资人是乐观的,Kno从Andreessen Horowitz、英特尔资本、高盛等一线投资机构拿到超过7000万美元风险投资。

然而就在今年11月初,距离Kno教育平板发布不到3年半,英特尔宣布了对这家公司的收购,价格只有可怜的1500万美元—公司融资额的两成。

教育平板市场去哪儿了?10月底,苹果公司宣布iPad已经占据了94%的教育平板市场。Needham & Company分析师查理·沃尔夫今年早些时候也分析说PC销量在教育市场下滑显著,受到了iPad的冲击。

尽管就像拉希德所说的,苹果的平板电脑没有从硬件上为教材体验做足优化,它的小屏幕无法1:1展示大学课本、手指触控输入不方便学生做课堂笔记。苹果所做的不过是为教育机构提供一些软件和硬件的批量采购优惠,甚至连它的电子教材平台iBooks Textbooks也直到2012年才发布。

但今天的学生平日里已经习惯了iPad,用线上教育的活跃实践者、台湾大学教授叶丙成的话来说,“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学,看他们小时候在玩什么东西就好了。”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得更简单,接着刚刚我们的发散—你为什么要紧着老书包放东西呢?万一书包换了怎么办?

教育市场不需要一个从体验上为还原教材做到极致的技术产品,这类产品既没有提供有竞争力的颠覆体验,也没有在实质上契合用户需求—“我压制了一本书……”嘿,你是认真的吗?它实在没有为所付成本提供一个好的替代理由。不管是学校今天采购的iPad,还是几年前的PC,它们都是市面上的主流设备。

苹果在移动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Google也在本月正式发布了教育平板项目,开始在自己对教育机构出售的Nexus 7平板电脑上增加教师管理权限,并设立专用的教育应用商店Google Play for Education,将所有开发者提交的应用交给由教育者组成的评审机构进行审核。过去半年里,已经有超过50家学校开始试用Google的教育平板。

亚马逊也在去年建立了Kindle Whispercast平台,为教育机构提供集中管理Kindle系列平板的渠道,这些Kindle和普通消费者买的没什么不同。同时亚马逊也没有将自己销售的电子教材限制在自己的平板里,学生可以在PC的Kindle阅读应用里看到同样的内容。

最近在全球升温的MOOC大型在线公开课也是同样的例子,你在MOOC上看不到任何试图通过革命性的交互技术1:1还原课堂体验的尝试。但从哈佛、麻省理工、清华这样的名校,到SAP、德州仪器之类的技术公司,都在大力投入MOOC课程。

“MOOC的创新不在于技术,这里没有任何技术突破。它只是让教育机构更好地和学生接触。”最大的MOOC课程聚合平台、Coursera国际业务负责人伊拉·布林德曾在一次演讲里表示。如果你本意并不在技术颠覆,那技术就不应该在最重要的To-do list上。

篇5: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就业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是否具有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的关键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然后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几方面分析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高校在其中的作用是责无旁贷的。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是否具有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的关键之一。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因此,高校必须面向市场,找准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看重什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武汉大学进行了“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市场讽查,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要的素质,占了90%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其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体现一名大学生实干能力的素质,也是今天企业选择人才时特别看重的。第三,即使在今天这个强调能力和创新的年代里,学习能力仍然是一项无法替代的主要指标,用人单位对此非常看重。最后,对社会需要“专才”还是“通才”的提问,74%的被调查单位选择了通才。但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适用性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强普遍比较侧重。可见,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善于根据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武汉大学的调研以点带面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良好的专业理论、技能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善于学习、不断创新;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与人和睦相处,富有团队协作精神。

二、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一项调查表明有25.61%和41.27%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大学生状况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促进就业。

(1)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增加专业设置时,要特别注意专业的就业前景调研,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社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工作,力求把握未来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的方向和目标。德国二战以后经济迅速腾飞,社会急需大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满足这一需要,德国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应运而生。这些工程学院针对职业岗位开设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抢手货。事实证明,盲目设置专业和扩招会造成资源浪费,更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因此严禁没有调研的拍脑门式的专业设置和规划。

(2)推进核心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一刀切的课程设计,没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显然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个性培养的理念,培养的学生千篇 一律,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任校长埃利奥特就提出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了著名的创新核心课程改革。哈佛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自由选课制,不同专业只有几门核心课程。基本做法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柔性课程组合。我们认为要大力推行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未来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我搭配构成课程组合,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方向性,这样的毕业生自然受到社会欢迎,有利于就业。

(3)注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性”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南开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向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培养可塑性强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不但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实行学分制、双学位、辅修制等,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了宽vi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2.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与培训。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走上岗位就能立即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意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支付成本。因此各高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必须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校都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还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要求。第二,各校还可通过产学结合、校企联合多种合作形式广泛吸收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调整,实习基地的建设,千方百计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期间没有职业规划就意味着人生没有方向,当然更不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储备什么。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使其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并且鼓励大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和锻炼,积蓄力量

4.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1)注重学习。学习是才能之源,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有所成就的知名人士无一不热爱学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学校要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不断进取。

(2)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大量的调查显示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正面影响。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应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6: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2016应届毕业生入户广州条件:

一、统招本科学历入户

1、没有违反计生政策

2、无犯罪记录

3、年龄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

4、全日制本科(统招)+学位

5、广州社保一年及以上

南方人才市场档案挂靠 办理广州户口 qq:834661062.电话:***(微信同号)

二、硕士学历入户

1、没有违反计生政策

2、无犯罪记录

3、年龄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

4、硕士学历 / 硕士学位及以上

5、广州社保一年及以上

三、非统招本科学历+中级职称

1、没有违反计生政策

2、无犯罪记录

3、年龄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

4、本科学历+中级职称

5、广州社保一年及以上

四、异地人才引进入户广州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

1、广州市引进人才申报表(原件,电子版见模板)

2、调动证明(原件、复印件)

3、工作单位证件(从化、增城单位不能申报)

4、引进报告(原件)

5、身份资料(原件扫描件、复印件)身份证、户口簿。

6、学历资料(原件扫描件、复印件)毕业证、学位证书、学历鉴定证明、学位鉴定证明。

7、专业技术资格证(用职称申报的才提供此项材料,证书每页要扫描与每页复印)。

8、职业资格证(用技能证申报的才提供此项材料,证书每页要扫描与每页复印)。

9、社会保险证明(原件)

10、计划生育证明(原件扫描件、原件、复印件)

11、单方调动意见书(咨询经办人)

12、本市合法住所证明(原件扫描件、复印件,从化、增城房产不能申请入户)

13、现实表现(原件)

14、欠缺档案材料清单(见模板)

15、随迁家属资料(原件扫描件、复印件)

16、离婚证明材料(原件扫描件、复印件)。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民事调解书或法院判决书)

17、所有资料的扫描件

18、随军家属证明材料。驻穗现役军人配偶且符合条件的,提供我市军转安置部门出具的同意引进。

篇7: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物业管理专业是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好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较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能力,体魄良好心理健康的物业管理、房地产营销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物业管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城市是人口的高度聚居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给城市的人口管理与居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时,人们为了更好的工作,家居的安全和舒适成了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一定的满足,人们就无法安心工作同时心身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居住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印证了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的前三个基本的生理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就是存在的理由.物业管理行业的应运而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物业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人们不断地从物业管理中得到日益尽善的服务.一方面,物业管理行业的竞争导致了物业管理资源的再配置,使得物业管理公司不得不以提高服务水平来维持和增加自身的客户;另一方面,面对业主的服务要求和意识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服务技能,不断地强化自身管理队伍来深化服务功能,才能使物业管理服务走向专业化道路.培养专业人才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关键.物业管理就其行业特点来说,最大的投入是人力资源成本.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劳动,通过这种劳动获得社会资源的分配.然而,现代物业管理已经不同于过去的“ 看管式 ” 的管理,它要求管理主体要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才能适应现代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再者,物业管理不仅要满足居民要求,还要配合地方政府的领导,适应当地的政治、法律和文化要求.因此,物业管理就迫切需要一支具备专业性的管理与服务人才,才能满足物业管理的需要,才能促使物业管理得到长足的发展.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好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较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能力,体魄良好心理健康的物业管理、房地产营销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篇8: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是厌学、自制力差、总体素质偏低,如何开展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我们要面对现实,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把课堂留给学生,共同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一、幽默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点是课堂的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要让学生集中精力。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老师讲课的思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开小差或对老师讲解不太感兴趣是太平常不过了。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动作,同时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富于感情,抑扬顿挫,面部表情自然、丰富。老师教学授之有序,使教学任务圆满实施。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产生一种亲切,信任感,学生深深觉得老师是在关心和爱护他们。教师使用幽默的语言,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就会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教师讲的话他们爱听,传授理论知识,他们爱学并信服。

二、鼓励性评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鼓励性评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把教师满腔的爱倾注在评语的字里行间,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悟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其作用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评语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就要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1)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经历及家庭社会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更是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评价内容,才能动之以情,使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力,认识力写评语。评语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乐意看,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例如,书写潦草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语中可这样写“把字写规范漂亮,你就更完美了。”这样,这位学生不再自负,虚心练字,进步一定神速。

(3)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的表现,充分了解他们在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洞察学生思想和学习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朝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前进。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的从初中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还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觉得读书无用,只是苦于家长的压力,才来上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之交心,达到心灵沟通,那么就不存在代沟,相反,他们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到一技之长。

篇9:技术与人才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发扬协同创新精神

2011年,全球装机量前十五名整机制造企业中,有七家中国企业。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缺少国家级实验平台、企业各自为战、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风电的技术资源整合得不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说,“现在有很多实验设备,多分散在企业里面,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国家级实验平台,我参观过德国一个州政府支持的风电叶片实验室,比我国国内企业里的实验台架在技术上都要高出一等,他能做的实验项目跟实际风电机组的运行环境差不多,实验出来的结果更准确。这样,经过实验检验的叶片能保证可靠性。如果实验台架的实验结果不够准确,为了保证安全,就会加大设计安全系数,增加材料消耗。”

“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发展的道路跟国外不一样,国外是先有国家级的研究单位,再有产业发展;而我们是产业发展很快,再进行整合资源就有一定难度,企业之间都有自身的利益,实现共享实验台架变得比较困难。”

“现在国家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一个是经费,另一个是整合更好的技术资源,我们单项的技术有的可能比国外好,但如果不能集成,整体水平就和国外有差距。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尽早建立国家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产业平稳发展的时机,通过资源整合,将薄弱的技术环节赶上去,这样我们才可以跟国际上相比,并且服务于全国。如果还是各企业自己管自己,不但技术水平提升得慢,还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贺德馨看来,协同创新就是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围绕国家的核心利益去思考问题,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自身利益不是不考虑,但是没有国家层面的进步、公共技术的进步,一个企业可以比过其他企业,整体水平却比不过国外,所以需要更多的协同创新。在薄弱的环节,各研究单位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包起来,要发挥协同创新的精神。

多方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高校人才应该多实践。近些年来,我国在风电上的人力、财力投入,在世界上还是居于前列的,但还没有完全走上技术创新的道路,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少领军人才,国家现在也在提倡除了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以外,特别要注重培养有战略眼光的领军式的人才,这样的人能从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二是缺少综合型的人才,高校出来的研究者尤其是缺少实践经验。“不管什么学历,只要是开始接触风电,就应该要到搞风电的地方去实践。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设计总体参数时就不会完善,同样的软件,参数选择的优劣就决定了结果的优劣,这一点急不得。现在我们并不缺少实践的条件,1.5兆瓦的风电机组运行了这么多年了,2.5、3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开始运行了,5兆瓦、6兆瓦的风电机组也下线并试运行了。过去没有海上风电,现在也有了。通过实践,我们就可以及时了解风电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贺德馨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层建设者要有严格训练。除了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外,一线的高级技工这方面的人才也特别缺。从风电场来说,大批风电商涌进来,如何把这些风电场维护好,也是当前风电行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对风电制造厂来讲,有些质量的问题是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得不够造成的。贺德馨表示:“风电行业里的工人应该是风电技师,不是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能就上岗,我们现在很多制造工序不能完全靠计算机,还需要有手工操作。我到几个企业看到,真正高级技工占的比例很少,根据我的实际经验,一个工厂如果没有15%的高级技工,这个企业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企业里要有大学生和研究生,也要有着实践经验丰富的中专生,要特别重视在岗工人的严格训练。”

另外,随着风电行业的发展,对风电行业里上岗资质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界定,现在已经可以制定这样的标准了。一旦这个制度商定好,颁布出来,就会对某一岗位必须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具有强制性,以便保证产品的质量。

管理人才要考虑社会责任。此外,管理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贺德馨主任强调,今后,我国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不都是技术问题,很多是管理问题。另外,金融、保险都会涉及,特别是与风电相关的社会问题,搞风电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效益,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欧洲现在已经碰到这个问题,发展太多风电以后,也会出现反对的声音,有的原因可能是风电本身没做好,如噪声影响,对生态和景观造成的影响等,这里有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因此,风电的管理者要考虑社会责任,要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德国已经发展到社区风电(community power),并提出2050年要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也制订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计划到2050年,风电装机总量达10亿千瓦,在电源结构中占26%,风电将成为中国主力电源之一。“做到这种大规模程度,还要让老百姓都欢迎可再生能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能够从战略层面系统地来考虑问题的管理者。”

企业要承担更多继续教育的责任。人才的培养除了院校的培养,企业也是人才培养的大摇篮,可以与院校人才相结合,加强继续教育。我国已经有企业先行一步,新疆金风科技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风电行业的第一所企业大学——金风大学,通过开设风电工程教育课程,举办大学生风电设计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在青少年中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风电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领导要关心员工成长,员工要支持领导工作,这样的企业就很有希望。”

篇10:人力市场需要高技术人才

时间:2008-3-29 21:14:04 作者:不详 来源:《广西轻工业》 点击数:

2008年第3期(总第112期)李金宝,胡瑞君,闫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食品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食品行业紧缺的工作岗位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

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解决

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专业;人才

需求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1~2]。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0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5317亿增长到24430亿元。

表1近1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3 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07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选20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

2、表3和表4。表2是20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的人员主要还是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主要从事生产操作。表3是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从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就业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很多企业现在还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及生产、销售人才。表4是食品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现在急需管理型人才,其次,则是生产操作及销售人才。

表2部分食品企业人员情况

表3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业情况

表4食品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注:1,2,3,4,5,6依次为人才紧缺排序。4 我国食品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1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4.2 提高食品的营养与安全作用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将迅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通过对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因而,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3~4]。5 对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行业需求,要适合企业口味,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更多创造实践、实习实践的条件与机会[5]。5.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生产操作工、食品销售人员、食品检测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

等实际,调整课程的设置,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5.2 实施“双证制”教育

上一篇:红诗会策划下一篇:某党校第三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