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

2024-06-17

阅读需要(精选十篇)

阅读需要 篇1

数学,需要阅读吗?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数学提升到“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为未来奠定基础”的高度,数学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与习题,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重要的使命。开展广泛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又一重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定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本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洌,沁人心脾,给学生以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文化的滋养。

1. 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技能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保持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带着兴趣进行自主建构并再创造的学习活动。数学课外阅读,是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一帖“良方”。在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为学生推荐与该知识点贴近的课外读物,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化技能。比如,在一年级学完“比较”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数学绘本《都陵村168号》。该绘本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等数学问题自然地融入故事主人在邻居家的生活中。学生在津津有味地阅读趣味故事的同时,可以感悟事物大小的排序方法,理解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在阅读中,拓展认知思维

数学的学习不能止于低水平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应该注重更高等级思维水平的提升。借助数学课外读物,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点后,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张景中院士编纂的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家的眼光》中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文。文中讲述了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学中,提出:人们常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是,这是不对的!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陈教授说的是“不是这个事实不对,而是说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对,应当说三角形外角和是360度”。通过进一步阅读,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了解了如“n边形内角和是(n-2)×180°”“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等知识,开阔了视野。

3. 在阅读中,丰富生活体验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体验数学知识中的知、情、意、行。数学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数学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如“认识时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概念就比较难,更别说怎样看时间以及测量时间了。数学绘本《时间的故事》将时间融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增加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如“一秒就是闭眼睛再睁眼”。而且了解许多古人测量时间的方法,明白时间是循环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是不会停止的,所以要珍惜时间。数学课外读物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观察、探索数学问题的动机,使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性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4. 在阅读中,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方法密不可分,它们是数学的灵魂,内涵十分丰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转化、对应、类比迁移等几种。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将学生平时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与有趣的故事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数学课外读物《“生财有道”的小狗麦斯》一书,通过麦斯财富聚积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妙用,在生活中遇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时要启动数学思维用数学方法去思考。

5. 在阅读中,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为什么”往往就是创新能力的起点。除数学课堂教学外,充满探究趣味的数学课外读物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如《爱克斯探长》一书,讲述了和平城有一位探长,他在破案时,一刻也不能离开“X”,每遇到问题他都能转化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人们称他为“爱克斯探长”。他用数学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不仅抓捕了很多罪犯,还救了很多人,使和平城很快恢复了和平。学生在阅读时,跟着爱克斯探长一起经历问题的产生、解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

6. 在阅读中,弘扬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众多的优秀数学课外读物,就蕴涵了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我”是小数点》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小数的祖先——徽数的故事,《神秘的圆周率——祖冲之》介绍了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故事,还有《古代计算技术——从算盘到水钟》《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等介绍我国古代计数工具的书籍……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数学文化遗产,提升了数学文化素养,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数学课外阅读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数学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素养。

1. 优选书目,让学生有好书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学生遴选、编辑甚至创作数学课外阅读材料,形成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书目应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贴近教材而又充满童真童趣,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有了书目,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物化”。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由学校为学生统配部分必读书目;二是,复印教师编辑、创作的作品;三是,鼓励家长为学生购买;四是,图书漂流,让学生定期交换。总之,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准备丰富的、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2. 合理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读

有了书,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读。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课堂教学和作业所占据。我想,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时间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保障:一是,和语文教师进行沟通,每周利用一节早读课或午间阅读课来读数学课外读物;二是,每周从数学课中挤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读数学课外读物;三是,适时在数学课中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数学课外读物;四是,鼓励家长和学生在家开展亲子阅读,家长是学生课外阅读质量最好的把关人。

3. 开展活动,让学生有兴趣读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是,营造氛围,如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课外读物的介绍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阅读的氛围;二是,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如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开展数学故事会,让学生朗读或者表演数学课外读物等,;三是,进行激励评价,可以开展阅读之星、书香家庭、读书心得、数学小报、数学故事创编、数学绘本创作等评比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

4. 阅读指导,让学生有方法读

数学课外读物有别于语文类的读物,它往往含有知识定律、逻辑推理、运算验证等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在其中,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实践,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阅读习惯。

我们需要阅读,更需要的是学会思考 篇2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

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

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 ——

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

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

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

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

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

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

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

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

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

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

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

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

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

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

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 ——

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

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

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

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

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

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

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

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

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

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

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说过的,

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

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

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

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

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

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

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

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

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

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

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

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

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

但是,眼不见,心不想!

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

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全民阅读”需要阅读时尚化 篇3

民众要多读书,读好书,政府开始操心,说明咱们国家的阅读现状确实堪忧。但读书这档子事,不像别的事情那样,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或规则来完成,得靠人们的阅读自觉。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外国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投入读书的图片新闻,同时也会匹配一张中国人看手机的图片,这样的对比,除了引来一阵喟叹外,并无实际意义。

政府可以为“全民阅读”做一些事,比如提高作家版税的征收起点,鼓励作家创作更能吸引读者的作品;降低出版业的税费,尤其是纸质图书行业,急需政策鼓励与扶持;在内容审查方面,制定的标准宽松一些,激发创作者的潜在表达欲望……

但如果没有个体的响应,“全民阅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与表面。如何让民众重拾阅读传统?目前一个可行的做法是,让阅读变得时尚化。阅读与时尚并不冲突,三联韬奋书店成为北京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之后,午夜前来读书的读者络绎不绝,书店成为恋爱约会或者干脆只是“我想静静”的人的理想去处。现在北京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博书屋”将要开业,试想一下,如果北京这座城市,每个城区都能找到24小时书店,将会给这个城市增加多少魅力。

歌手李建在参加《我是歌手》节目录制时,带了一本书上台,演唱时放在座位上,演唱结束后又随手带走,他带的那本书是莱昂纳德科恩所著的《渴望之书》。旋即这位“男神”爱看的书被网友进行搜索,甚至连他以前的书单也被罗列出来。李健这次无意识的行为,不但为自己积累了人气,还为不少高品质之书作了一次大规模推广。这个实例,可以当作阅读与流行时尚的一次捆绑,欢迎更多明星利用自己的人气,加入到图书推广的行列。

对于“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还要以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一位委员在两会提案中,提出要拒绝电子阅读,或许在这位委员看来,只有那些纸张印刷的书才会有书香,电子图书自然是闻不到味道的,但现在是电子时代,我们不应该把那些通过PAD、手机阅读的读者排斥在“全民阅读”之外。他们的阅读或许暂时地倾向于碎片化,但经典阅读必将跟随人们的精神需求,渗透到电子阅读主流中,把更多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图书电子化,让人们通过新媒体介质更方便地读到优秀作品,是“全民阅读”的大趋势。顺便建议一下数据统计机构,在统计国民阅读率时,把电子阅读也加进去。

教师阅读需要远离浮躁 篇4

一、阅读心态功利化

部分教师阅读的行为不是一种内心情感的驱动、一种潜在欲望的激发, 而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很多教师都理性地意识到应该不断地学习充电, 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推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然而, 对于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并不代表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 很多教师对阅读并不是出于兴趣与爱好, 当然也不会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虽然最终教师还是会进行阅读, 但这种阅读并不是教师发自内心的阅读, 而是一种带有极强功利性的阅读。

教育管理者对于教师的阅读同样存在着功利心态。管理者将阅读与教师的业务提高联系起来, 过于看重教师阅读的预期效果。于是, 管理者为了实现这种功利性目标, 硬性对教师的阅读加以规定, 强加限制, 严加考核。因此, 便有了每学期读多少本教育专著、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开展多少次读书交流研讨会等一系列的要求。这样一来, 本来应当属于教师自主行为的阅读活动, 演变成学校管理者考核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阅读实质变成一种应付管理者下达任务的过程。因而, 这种状态下的教师阅读活动成为一种被动的过程。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的被动, 都不可能让教师的阅读行为产生良好的效果, 这种阅读对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 这一原因也造成了教师阅读浮躁化的现状。

二、阅读内容狭窄化

阅读内容的狭窄化也是教师阅读的突出问题之一。对于部分教师来讲, 他们的阅读内容仅仅限于教育教学书籍。他们认为对于教师而言, 只有教育教学书籍才是“正书”, 其他方面的书只能算作“旁门左道”, 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无益。教师对于阅读的这种认识与理解导致教师阅读内容的狭窄化, 这势必会让教师的阅读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从而影响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实际上, 教师的阅读应当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这是教师职业性质所决定的。当前是知识信息时代, 各种媒体触角无处不在, 信息传播速度快。现在的学生再也不是几十年前对教师顶礼膜拜的“小孩子”, 他们的知识之丰富、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敏锐, 常常令教师自愧不如。教师要想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师者尊严, 就必须做个博学的导师。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哲学、美学、文学、科学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虽然我们不能学习知识之全部, 但是做个博学者势必会让学生刮目相看, 也将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

古今中外无数教育教学名家, 无不是博览群书的典范, 他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 而他们的阅读也绝非仅仅限于教育书籍, 而是延展到知识的各个领域。

阅读内容的狭窄化制约了教师的阅读视野, 也影响了教师的阅读品味, 造成了教师阅读行为的浮躁化。教师只有博览群书, 才会对教育理解得更深、研究得更透, 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 才能让课堂变得流光溢彩,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抓住学生的心理。

三、阅读层次的浅层化

教师阅读浅层化也是当前教师阅读活动的突出症结。部分教师的阅读活动仅仅游离于理解文字的层面, 没有进入深层次探究阶段, 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心智予以思考, 继而内化吸收, 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教学行为。这种浅层次的阅读让教师止于感官的快乐, 而远离思考的愉悦。

我们常常看到, 教师热衷于文摘等“轻阅读”而对于经典名著望而却步;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欣赏教育随笔杂谈的清新活泼而对于教育理论专著敬而远之;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对于教案教参津津乐道而对于教材教法不屑一顾……

然而, 文摘、“知音体”文字虽然读起来轻松却难有经典名著的内涵;教育随笔虽然读起来痛快却难有教育专著的深度;教案教参虽然读起来实在却难有教材教法的宏观……轻松阅读有轻松阅读的好处, 但不是教师阅读的全部。教师需要这些轻松阅读调节心理、放松压力, 但也需要经典名著的浸润, 需要教育专著的洗礼。事实上, 深度阅读才是教师素养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教师远离浮躁性阅读需要将阅读引向深入。

人生需要欣赏阅读答案 篇5

(2)欣赏就是赏识和领略,就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感受上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美好。

(3)落日晚霞需要欣赏,霜林秋叶需要欣赏。晓风残月、敲窗冷雨,也需要欣赏。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洒自得。可见自然界的一景一物,都有其妙境和玄机。

(4)人际间同样欣赏: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承认,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欣赏别人的潇洒倜傥,从而能提高自己的风度;欣赏别人的高谈阔论,进而提高自己的口才;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宽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5)从这一角度来说:“欣赏是一种互补,是一种冶炼,是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捷径。

(6)【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叹到强悍与凝重。欣赏大海,自会在大海的澎湃里,感受到大气与磅礴。】从这一角度看,欣赏是一面镜子、是一座标杆,是人生不断完善、不断至美、不断实现人生的崇高目标的阶梯。

(7)人生如果不会欣赏,就无法体会旭日、晚霞的绚丽与悲壮;人生如果不会欣赏,就无法感受小桥流水的清幽与淡雅;人生如果不会欣赏,就无法领悟牡丹的富贵,荷花的高洁,腊梅的孤傲,秋菊的热烈……

(8)缺少欣赏的人生,是孤陋的,是残缺的,是遗憾的。人生如果不会欣赏,你就无法拥用一个完美的人生!

【问题】

1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欣赏”和“观看”有何不同。(3分)

14.在第(6)段画线句后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2分)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文中除了道理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一例。(4分)

17.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4分)

【参考答案】

13.“欣赏”是赏识和领略,用耳朵心灵去感受上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美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观看”有特意去看的意思,但缺少细细感受和品味的成分。(2分)

14.示例:欣赏月光,自会在月光的宁静中,感受静谧与温馨。(2分)

15.中心论点:人生需要欣赏(2分)

16.论证方法:除道理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如④⑤⑥段从正面论证欣赏的益处,而⑦⑧段则从反面论证缺少欣赏的遗憾(4分)

数学需要阅读 篇6

后来,在每次测试中,我发现数学练习中的填空题、应用题学生总是容易出错。我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什么差呢?利用早自习课,我让学生自己读数学课本,有学生问:“读语文书是要背诵课文,数学书就是些试题、应用题,怎么读呀?”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呀!学生就是没有很好地阅读数学课本,大概原因就在这儿吧!

确实,老师们更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利用大量的时间,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或许会让学生翻开书本看一看例题,读一读上面重要的文句,目的是让小部分还未完全弄懂的同学认识新学的知识,但往往由于时间不允许,常常流于形式。由于课堂缺少了必要的数学阅读教学,因此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思想和习惯,数学阅读能力很低。我们经常发现,有同学在读应用题或判断题时,读了几遍还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无从下手。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课本让学生先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实,建构与探究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两个维度: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在内部精神世界则是建构。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它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否则,像“四边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要学生去猜想、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例题既要进行变式,还要解决问题,寻找新的算法,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也无一不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建构

活动。

我一直注重教学课上的读,通过学生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读的作用,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学生读。

(作者单位 安徽省颍上县第三中学)

阅读起点,需要不断调适 篇7

一、课前:评估学情, 丰富阅读认知

当下, 我们的课前预习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蜕变成一种较为僵化的课前“规定动作”, 比如熟读课文, 标出小节序号, 自学生字词等。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 无可置疑, 但阅读心理准备, 远非如此, 若仅以此来判断学生的阅读起点, 显然是不够的。

1. 评估:站在学生角度评估阅读起点

文本解读, 最终只有以学生的独特视角去解读文本, 才有可能靠近学生的真实阅读起点。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哪些是学生不知道而想知道的, 哪些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 哪些是最需要提升的, 如此等等, 都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使用教学策略、量身定制教学预案的先决条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爱”一组课文中《掌声》一文, 语言质朴, 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实则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有关爱的专题, 在前册课文中虽有涉及, 但本组课文有新拓展, 内涵更为丰富。这就要立足学生的经验世界, 正确定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 利用自身积累的旧知识经验去构建新知识。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 文质兼美, 情深意切, 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 更寄托着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学生角度分析, 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因素, 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往往停留在第一层面——对桂花雨的兴趣上。这, 就是阅读起点。

2. 丰富:站在经验角度丰富阅读认知

在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 学生会随机产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展开语文学习, 都会提升学生阅读的起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一文, 紧扣“谜”字, 列举了若干与月球相关的不解之谜, 作为《神奇的科技世界》一组知识介绍性课文又是精读课文, 若课前没有充分的阅读准备, 学生的兴趣势必会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笔者从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入手, 可以是有关月球的文字、图片, 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传说故事, 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有了这样的个体积累, 加上同学间互相传阅资料, 学生知识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在知识扩展的同时, 学生对月球的探索欲望愈加强烈, 提出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话题, 作出了更多更大胆的科学猜测。这正是我们阅读教学所期待的。

二、课始:优化差异, 梳理阅读话题

课始, 梳理、整合与提炼阅读话题, “先试后导”, 这是基于学生真实阅读起点的教学, 也是基于学生阅读需求的教学, 体现“以学定教”。

1. 优化:在交流分享中优化差异

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 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和能力倾向, 分享了彼此经验, 交流了彼此情感, 或达成共识, 实现共进;或存在分歧, 留有空间, 在交流分享中优化了差异, 适时提高了整体性阅读起点。

对于《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 学生自小就有所涉猎, 可以说耳熟能详。特级教师王春燕执教《猴王出世》, 课始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西游记》的, 继而让学生畅谈“印象孙悟空”:本领高强, 无所不能;惩恶扬善, 有勇有谋;降妖除魔, 非常善良;勇敢无畏, 积极乐观。学生跃跃欲试, 情趣盎然, 争着与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起点, 强调在学生原有阅读起点上展开阅读。这一阶段的教学, 紧扣学生已有阅读经验, 通过学生的畅谈感受, 在彼此分享阅读经验中优化差异。

2. 梳理:在层层推进中梳理“真问题”

问题, 即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要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互动对话中梳理出真问题, 在质疑解疑中层层深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篇幅较长, 内容不难理解, 如果满堂问, 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切中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等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阅读活动将会引向层层深入,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文章课题, 形象地赋予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爱。课始, 切中学生兴趣点:课题的特殊性——两个加上引号表示极端相反的评价用“和”联系在一起,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顺疑而导, 从而整体上把握了课文。随着课题的理解, 学生看似理解了课文, 实际并没有深入文本。紧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读文本的内容或提示, 深入思考问题, 多一些和文本交流的感性成分, 当再读课文时, 学生紧紧抓住母亲的神情、动作、语言, 沉浸在母亲对巴迪的夸赞之中, 共同享受着巴迪的“得意扬扬”,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关注特殊表达, 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疑惑点, 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样简洁的看似病句的短句。联系上下文, 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特殊的表达, 传神地写出了巴迪对父亲评价的热切期待, 三个短句是充满情感的, 它们是巴迪紧张的心跳, 是焦急催促的鼓点:“爸爸, 回来!回来!快回来!”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 写写巴迪脑海里浮现的父亲夸赞的神情、动作、语言等。学生兴趣盎然, 此刻无论情感和表达都是发自内心的。现实与期待形成强烈的对比, 继而质疑:父亲严厉的批评以及无情地把巴迪的诗扔回原处, 难道父亲不知道巴迪需要鼓励吗?“糟糕透了的诗”, 母亲为什么要撒谎说“精彩极了”呢?之后让学生带着这样有价值的问题, 继续深入文本, 在矛盾点中给学生思辨的空间, 引导自我发现、感悟、理解、交流、合作探究, 在层层推进中读懂“宽与严, 皆因爱”。

三、课中:注重反思,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 始终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教学中,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新的起点”, 从而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而不是不顾学生感受硬拽着学生走。

1. 在推敲中习得语言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讲, 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前提下, 更应该立足学生原有的阅读起点, 更多地抓住那些有规律、有特色的语言文字, 从“知言”到“会意”, 从关注语言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 挖掘词句的意义内涵。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 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其文本语言就颇具特色。例如: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四个字, 两句话。这是一大语言特色。从文本角度讲, 以景衬情, 渲染紧张气氛;从学生角度讲, 语言内容不难理解, 重要的是感悟语言形式:铺张渲染, 主语承前省略, 简短而有力, 形象而凝练。这就是学生现实的阅读起点。为此笔者这样展开教学:读读这两个句子, 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了:俩字成句, 瓢泼大雨, 倾盆大雨。可让笔者始料未及的是有学生提出, 这两个句子都缺少主语, 是病句。不少同学也举手赞同。这显然“节外生枝”。何不顺势而导?那我们添上主语, 联系全文再读读, 区别在哪?自由地多读几遍, 比一比, 好好感受一下。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原文简洁、明了, 仅仅四个字, 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紧张, 着急!此课中适时调整教学设计, 将尊重学生阅读起点与品味语言有机结合, 同时也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 为学生继续挺进“未知方向”做了铺垫。

2. 在质疑中发展思维

质疑, 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伴随着新旧阅读经验的矛盾冲突所闪现的, 是建立在学生阅读新起点上的内心充满期待的阅读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 可以“摘到的桃子”。当然, 这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第一小节:

海上正起着风暴, 外面又黑又冷,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 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有位语文教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自由读读这段话, 你是怎样感受到小屋里的温暖和舒适的?引导学生细细读课文, 学生再次细读发现:小屋里, 其实也并非那样的“温暖”和“舒适”!有的学生说, 桑娜在屋里能听到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说明小屋并不是那样温暖;屋子里的炉子、食具, 还有床都挤在一块, 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怎能谈得上舒适?是呀!这是“意外发现”。然后, 再次让学生联系全文将“屋里”与“大海”作比较阅读, 学生很快明白了, 这是相对的“温暖而舒适”。在这一阅读回环中, 从引导学生质疑开始, 从肯定到否定, 再从否定到肯定, 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阅读中, 让学生慢慢领悟到桑娜一家的贫困与艰难。

3. 在体验中熏陶情感

在品味语言,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捕捉那些熔铸于作品的情与意,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成就一个超文本意义的“新我”。如上面所提到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 文质兼美, 情真意切, 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 更寄托着浓浓的思乡情。文中有这么一个语段:

我念中学的时候, 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 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 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依前所述, 学生一开始的兴趣点自然停留在“桂花雨”上, 沉浸在唯美的“摇花乐”中。这就是学生当下的阅读需求, 这就是阅读起点。深入第二层面:感受浓浓的思乡情。读读这一语段,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快说出了:杭州的桂花多, 杭州的桂花香——“那才是香飘十里”。与家乡桂花作比较, 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前的导语, 回顾前一课《梅花魂》表达方式, 学生自然领悟到表达上的真意:比不上家乡桂花的, 不是“花香”, 其实是对家乡的那份情结, 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桂花、对童年、对家乡魂牵梦绕的怀念。

4. 在表达中锤炼语言

阅读的脚步不能止于理解, 而是先吸收再融通表达。吸收和表达有机结合又相互促进, 它是双向的组合, 两者在“结合”中互相促进, 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学习和运用的统一。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 结合课文略写的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让学生望词生“象”, 望石生“意”;《山中访友》一文, 仿照树我两相融一段的写法, 在文中任选一位老友, 展开想象, 融入感受, 表达“我”与老友的深厚感情;《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 结尾续写心理活动等, 综合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能力。

物理课堂需要“阅读”吗? 篇8

关键词:阅读,物理课堂教学,必要性,可行性,如何操作

“广义阅读教学”是我校承担的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农村初中“广义阅读教学”生态模式的实践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目的是在探寻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规律、阅读之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规律的基础上, 拓展“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让“阅读”能给语文的课程资源带来一定的发掘作用, 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期待“阅读”带来学生成长的生态发展, “阅读”带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生态发展。我有幸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 受其启发, 我对物理教学有了这样三点思考: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阅读吗?

2.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阅读有可行性吗?

3.如果在物理教学课堂中进行阅读又应该如何操作?

案例:

也许在每个老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乖巧、听话、刻苦、认真, 但成绩却平平, 甚至有点糟糕。我就认识这样一个女生, 她是我们班的政治课代表, 政、史、语等文科成绩还可以, 就是理科不好, 物理连及格都难以逾越。以前都是我找她, 我经常对她说一些如上课认真听讲, 注意力要集中等一些指导学习习惯的话, 当然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责备的意思, 但成绩仍就无法提高。后来就变成了她主动来找我倾诉, 为什么她挺努力的可成绩仍走不出低谷。样子很让人怜爱。我想再找不出“病根”, 也许这个孩子就从此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否认了自己的努力, 从此就放弃努力了。

我开始仔细观察她, 她做题目时很急躁, 总想一步到位, 马上得出结果, 对题目缺乏阅读和分析。比如在求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 题目中说道, 物体重600N, 用200N的拉力使其匀速上升2m, 这里的“其”代指的就是物体而非拉力处移动的距离。再如举得越高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 这和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我问我自己, 她为什么会理解错?因为她不会读, 我也很少给他们机会读, 很少教他们具体怎么读。看来, 真的是我上课的环节出了问题, 虽然我很不情愿面对这个结果, 但我又宁愿问题出在我身上, 因为我愿意为我的学生改变自己。

反思:

语言讲述稍纵即逝, 10个人中也许只有4、5个人能一字不差的复述整段话, 而进行文字阅读, 也许就不止4、5个人了吧。想到这里我茅塞顿开, 问什么经常听别的老师抱怨:上课讲了几遍, 可还是有人犯同样的错误。也许那部分人就不乏典型的视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就是过分依赖视觉, 对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 来不及反应和思考。

从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认识到, 阅读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阅读的不足是当代中学生成长的重大缺陷。有关调查表明, 中学生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渐趋减少。课余的阅读时间多数被电视、电脑、电玩支配, 多数经典作品无人问津, 音像资料的视觉冲击力远远超过了纸质阅读, 纸质阅读越来越失去其吸引力。这给这代中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担忧。作为当代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有义务和责任引导我的学生重拾阅读, 体会阅读的快乐, 并学会如何阅读, 就从我的物理课堂开始。

阅读不仅重要而且还要讲究方法, 不是盲目的读, 把阅读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中的哪一部分需要阅读, 大概需要几分钟, 要达成什么目的, 怎样检查阅读的效果等等, 都需要教师课前备课时做周密的计划, 才能事半功倍。

阅读的过程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贮存, 甚至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原生态”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 而教师的讲解是把教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一种“代劳”活动。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进行阅读呢?

1.对概念逐字逐句的分析, 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很多人认为物理是理科, 只要背出了公式、规律、结论, 便万事大吉, 所向披靡了, 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阅读理解。对概念逐字逐句的分析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从而才能正确的使用公式、规律, 如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把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要引导学生注意是静止时而且是N极方向, 同时要注意这是人为的规定。再如引导学生从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中, 找到浮力的施力物体和浮力的方向。

2.对信息进行的筛选, 有助于发掘隐含条件

物理是一门综合了地理、数学、天文, 甚至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 往往要从情景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中读取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筛选, 从阅读中发掘出对物理问题有帮助的隐含条件。举例: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 包括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在热学中, 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 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 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回答下列问题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 气体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 气体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 金属块内能中的哪些部分发生变化?在这篇短文中字里行间均隐含着重要的信息, 潜台词也是高密度的, 其实只要认真阅读稍作推理答案就出来了。

3.对课外科普读物阅读量的增加, 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除了要阅读教材中的内容, 还要增加课外科普读物的阅读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发展, 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变, 使他们更加爱科学, 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物理学家的身上学习一种人文精神, 如战胜困难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如法拉第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居里夫人做了千百次的实验才提炼出镭这种元素。

4.对重要的关键的词句进行圈点, 有助于分析、记忆

阅读中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词语会造成一丝理解的改变, 如分号、句号, 如实验前、实验中, 升高了、升高到, 有时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变化对解题是很有帮助的, 如给使用温度计的步骤排序, 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顺序的排序。徐特立说过,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重要的关键的词句进行圈点, 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记忆, 甄别和筛选出对解决物理问题有帮助的信息。否则一篇稍长一点的短文读下来, 有时会不知所云, 抓不住重点。

我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尝试, 学生由不读书, 不会读书, 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那名女同学不再为不及格而苦恼, 而且一批学困生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是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教会了自己。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认真进行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书本知识的熏陶, 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教人以渔受益终身的大事。不少学生学习物理, 没有读书习惯, 也不懂怎样读书,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尤为重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是有可操作性的。

参考文献

[1]祝荣泉.《“广义阅读教学”初探》.张家港市新塍初级中学.

让阅读成为生命的需要 篇9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阅读起来, 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指“读好书”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阅读。

朱永新说过, 小学生无法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他们的读物, 他们是最需要提供一个基础书目的群体。一旦在他们精神成长最敏感的时期遇到好的书, 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胃口”, 就可以对图书充满期待和感情。

2011年4月21日,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中国新阅读研究所发布的一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这些书目中, 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 按小学低、中、高学段, 分别精选出文学、科学、人文类各若干本。

这些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把人类最重要的价值, 如仁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带给孩子, 是表现真善美的最有效文本, 也成了小学生必读的书目。

二、特色阅读

特色阅读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的校本特色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对此, 我们开发了灵璧的“三元文化”。

灵璧以奇石、虞姬、钟馗为标志的“三元文化”, 是大自然和历史赋予这里的宝贵资源。灵璧作为“三元文化”的集聚地, 人文荟萃, 历史悠久, 古往今来, 有许多古圣先贤、文人墨客, 慕名而来、驻足灵璧, 留下一幕幕千古佳话……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如:

(一) 赏石文化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苏东坡除文学、诗、书画之外, 非常喜爱灵璧石, 他在徐州任太守期间经常前往灵璧觅石, 在灵璧石的欣赏上可谓是见解独到, 如著名的“园无石不秀, 斋无石不雅”, 并创立了以“丑”为美的丑石观, 为灵璧石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苏东坡因灵璧石还写出了千古名篇《灵璧张氏园亭记》, 其中写道:“余为彭城二年, 乐其风土。将去不忍, 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将买田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璧, 鸡犬之声相闻, 幅巾杖屦, 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 以与其子孙游, 将必有日矣。”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灵璧石的眷恋之情。

(二) 钟馗文化

灵璧钟馗画起始于唐代, 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清代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云:“由道子画能通神也, 无如天下传写, 渐失其真, 惟灵璧所画, 往往不脱道子原格, 故世群推之。”在历史发展中, 钟馗画可谓名家辈出、流派涌起、享誉之大、深入人心。加之历代文人墨客操觚大泼, 因而更具有眩目之彩, 迷人之魅力。蔚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钟馗画之乡”。

灵璧钟馗画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1年应邀在首都北京举办画展, 并被中央电视台收入晚间新闻。尤其赵英汉先生钟馗画, 以笔写意, 重在传神, 所绘二百余种钟馗, 神态各异, 挥洒自如, 在1997世界“和平杯”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赛中荣获“金奖”, 并赴韩国、日本、巴西等地展出。

(三) 楚汉文化

灵璧是垓下古战场, 霸王别姬处, 公元前202年的冬天, 项羽兵败垓下, 由此开启了长达426年的大汉王朝, 因此灵璧被称之为“汉兴之地”。这里有很多的历史传说, 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垂缰救主等等。

诸如此类的家乡特色文化, 均是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的活水源头。通过特色阅读, 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祖先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而且能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收获自豪与幸福!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三、同步阅读

同步阅读是指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同步进行的系列活动。如:“经典诵读”“链接诵读”“课本剧目诵读”。

(一) 经典诵读

本县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读本》, 其读本融入了《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内容, 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核心, 构成了璀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 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 其意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孩子诵读后, 自然会“立德、立志、立人”。

(二) 链接诵读

紧扣教材, 围绕“单元训练重点”。链接相关的人、事、物、景, 进行拓展性的阅读。通过拓展性阅读,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 课本剧目诵读

此类诵读是指导学生把具有趣味性、哲理性的文章, 改编成课本剧, 进行演读。演读中要把握人物的语调和语气, 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 以塑造文中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 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宣泄, 从而有效地消化文本内容, 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丰富和深化阅读教学。

四、营造氛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久慕芝兰自生香, 在浓郁的书香熏染下, 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走进阅读。

(一) 让校园成为多情书卷

我们要求所有学校从不同角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古往今来一些“立志立德”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投笔从戎、岳母刺字、铁杵磨针……) ;历史伟人、科学家画像及简介 (孔子、老子、韩非子、牛顿、华罗庚……) ;《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刻于墙壁, 挂于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耳闻目染。

(二) 以德为师, 以身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的老师都做职业学习者, 努力唤醒自身的读书热情, 坚持读整本的书。成为学生阅读的无声典范。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 每学期读完小学生对应学段计划内的必读书目。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 每学期读文学读物1—2本。所有教师每学期写不少于2500字的读书心得1份。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读书节, 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诵读大王, 召开主题读书会, 进行读书征文比赛、诗歌美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我的舞台 (读读演演——课本剧) 等等。

开展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活动, 就是遵循“读书、立志、成才”的指导思想, 以书育人, 以书启智, 以书养德,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让书香相伴孩子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书香校园”。

摘要: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 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读书真的很快乐!开卷有益, 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 让书香相伴孩子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书香校园”。

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转型 篇10

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大多数老师都在关注到底该怎么教, 但是很少考虑应该教什么。阅读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搞不清楚教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应该教的是“课程内容”, 而不是“课文内容”。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 我们不只有一个转向, 而是有多个转向。

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

第二个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 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什么阅读能力呢?

第一,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 是过程和方法,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课程目标。

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走向就是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教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渗透一种比较的方法。先让学生比较这两首古诗相同的地方, 学生比相同很容易, 都有一个“送”,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送的是谁?都是老朋友, 前边这首是故人, 后边这首结束也是故人。在什么时候送?一个是烟花三月, 一个是“客舍青青柳色新”时, 时间也有相同之处。好, 比完相同我们再来看不同, 不同在哪里?最主要的是去的地方不一样。孟浩然去的是广陵, 又名扬州, 在唐代就是个繁华之地;而元二去的地方是安西,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说的就是这里。两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 导致送别的心情也有差别。在这两首诗比较中, 老师需要讲清楚, 《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出使”, 换句话说朝廷命元二出使安西。不光有依依惜别之情, 里边还包涵着王维对元二的勉励之情:你此去一定要守住边关, 不负朝廷的重托。这样, 两个人送的方式就不一样。孟浩然大概是去旅游, 看着他的船越去越远, 李白是以目光相送;而元二是担负国家重任去的, 王维给他敬酒, 敬了一碗又一碗, 这首诗不仅能够读出离别之情, 里边还有勉励之意。王维给元二敬酒, 希望他好好完成朝廷的使命。这两首诗还可以让学生比较看似相似其实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故人西辞黄鹤楼”中“西辞”其实是往东走, 我们就看到中国话的这种特点, 明明是往东走, 但是它说“西辞”, 而“西出阳关”倒是真的往西走。看起来都是“西”, 但是截然不同。这两首诗我们除了教内容以外, 还要教学生一种比较的方法。

阅读教学因为课文不同, 教学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在语言积累和运用, 有的侧重在阅读能力培养, 也有的重在情感熏陶, 如果我们能把几方面整合更是上策, 以阅读能力为主线, 整合“语言积累”, 整合“情感熏陶”。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 让学生感受语言, 熟悉语言, 理解语言, 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 得意、得言、得法, 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上一篇:综合商场下一篇:石油化工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