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2024-06-13

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共9篇)

篇1: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教师是知识分子,要多读教育以外的书,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阅读 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

■本报记者 张贵勇

真正的教育是朴实无华的记者:你提倡教育要追求一种真,不弄虚作假,这是否与你的阅读体验有关?

李镇西:坦率地说,关系不大,至少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都知道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这是起码的道理,哪里需要专门从书本去获得呢?当然,随着阅读面的扩大,特别是在有了教育实践之后,再阅读一些真正的教育名著,我就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总是朴实无华的,是不需要刻意包装和打造的。

最近,我在微博中写道:“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现在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此为浮躁。我们不必刻意去打造什么特色。教育哪有那么多花样和口号?面对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帮助老师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想法,就是我读陶行知的著作,对比当今教育所产生的想法。

读出自己也要读出问题

记者: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怎样才能读懂、读透类似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大教育家?李镇西:在语文课上,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才叫读懂了呢?就是8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共鸣”。这需要联想,通过课文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地说,就是要提出问题,不懂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深入。

我读类似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家的著作也是如此。每次读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把自己摆进去,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和课堂。所以,我经常热泪盈眶,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因此,我甚至觉得,有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历再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说“读出自己”是共鸣,那么“读出问题”便是思考。尽管感动,也不能迷信,不能因崇拜而停止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琢磨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个说法今天还有没有针对性?这个观点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吗?今天看来这些思想有没有局限性?某一原

则或者方法可否用于我的实践?其他教育家有没有相似的论述或不同的观点?如果读一本书,既没有共鸣,也没有思考,不能算读懂了。

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记者:你认为当前教师阅读最缺少的是哪一部分?如何让阅读促进专业成长?李镇西:在一次国培班培训时,我曾经在参培老师中就日常阅读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老师平常读得最多的,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类读物,包括教辅教参类读物。而对教育经典和人文书籍则读得不多。对此,我深感忧虑。

当然,作为担任学科教学的教师,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一点错都没有,而且是必须读的。问题是,如果老师只读与所教学科有关的书,不但其知识面越来越窄,其视野也会越来越窄,其知识分子的精神含量会越来越稀薄。我认为,除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两类书: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

有些老师总认为,教育经典“难以读懂”且“已经过时”,这是误解。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是平易近人的。教育经典也没有过时,否则就不叫经典。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除了教育著作,我还提倡教师应该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教师是知识分子,要多读教育以外的书。我曾经对学校里的年轻教师说,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篇2: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有一个战士,他没有出现在浴血的疆场,却出现在了最平凡也最需要他的地方;有一个党员,他没有过高的荣誉,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却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有一个普通人,他用二十二年的生命,带给了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感动……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雷锋,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他是人们心中希望、光明、友爱、善良的标志,他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褪色、需要永远传扬的精神。

今天,人们虽然常常感慨君子之风不存,雷锋精神已被日益淡忘,甚至有人还调侃说“雷锋已出国了”,而事实上,我们身边并不乏忠于职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当代雷锋”。最近,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救人司机”的吴斌,保全了24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伤势严重,永远离开了他至亲至爱的家人,离开了他最热爱的世界。他的事迹和精神已在网上网下迅速发酵,感动和感染了无数人。吴斌从机械厂工人到货车司机,从中巴车司机到小车司机,再到长运司机,二十多年来,从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投诉记录为零。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岗位上的司机,在被飞来铁块击中后的76秒,以超人的毅力忍住剧痛,平稳地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闪灯, 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才一头栽倒在他的座椅上,为他平凡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与“最美妈妈”吴菊萍迅疾出手接住坠楼儿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失控客车推开学生的瞬间,一起定格为人们心中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心灵图景,也让一座城市,整个社会为之感动。所以,我敢在这里大声回答:雷锋精神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年轻人精神上的引航灯,它不会过时,相反,它将永远在我们中华儿女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现在的中国,还有许多贫困的地方,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当然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一些具有牺牲精神的老师,他们自愿放弃大城市的优异条件,长途跋涉来到大山中,用自己的青春作了最绚丽的.火把,燃烧了孩子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给他们插上飞出困境的翅膀,自己却无怨无悔地留在了山中。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灵,她是一位“80后”,却毅然下到乡村,用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当别人在挥霍着家里钱财的时候,她在用心耕耘着那块贫瘠的土地。当别人在想着如何逃离山村的时候,她在想着如何留下来,用自己的青春铺就山里孩子的成才之路。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替别人着想,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重要。雷锋只是一个人,但他却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无私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从来没有一丝的私心,完完全全把时间都花在了为人民服务上。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自己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为丢钱的妇女买火车票而坚决不留姓名;冒着风雨送怀抱小孩的妇女回家只说自己的名字叫解放军。他做的都是一些极平凡的事,但他能给身边的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光明,他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无私地给予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得到点什么。吴斌、张莉丽、李灵……他们就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传扬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生长在旧社会,他的爸爸妈妈遭人迫害而相继离世,他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所以他想着别人的好,念着共产党的恩,有着一颗不沾任何杂质的纯净的心,时刻记着“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和雷锋相比,我们的生活要幸福甜美的多,我们从小沐浴着党的温暖与关怀,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谆谆的教导和绘声绘色地讲课,享受着知识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享受着父母家人无穷无尽的关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传扬雷锋叔叔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更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篇3:“精神成人”需要“痛苦阅读”

要认清今天的阅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就要首先对阅读进行分类研究,以免简单地否定了不同类型阅读的各自有效性。大体看来,阅读根据不分标准可分为纸质阅读与图像阅读、深阅读与浅阅读、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纸质阅读与图像阅读主要是以信息传播的媒介来划分的:纸质阅读作用于人脑,需要想象与思考的介入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与知识,而图像阅读作用于人的视觉,也会传向大脑,但不必或较少想象与思考就能获得信息与知识。因此,纸质阅读往往是深阅读,这指阅读的方式、过程、效果等必须通过阅读者的极大努力才能完成。读中国古代典籍,就属于这样的阅读类型。图像阅读则是浅阅读,这类阅读由于是视觉的,因而阅读者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完成阅读活动。而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划分则体现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状态下,阅读不尽相同的目的。如果说传统阅读是个人通过阅读建立自己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那么现代阅读虽然同样肩负这样的任务,但因为阅读内容极为丰富,使得通过有限阅读来完成个人社会化这个目的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现代阅读显示了阅读现代性的出现:阅读已经从传统的启蒙主义的范畴内解放出来。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长处是,阅读的轻松化使得人的阅读成为享受,这对调适人的心理活动会起到一种滋润作用;短处是,没有了启蒙主义的承担,阅读就会因此变成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消解历史的崇高感、戏说人类的悲剧故事等汇成阅读的大潮而流行,缺乏意义的阅读裹挟人们的身体去随波逐流。

今天的大学生阅读出了问题,是出在阅读类型上,即借助于纸质媒介的具有传统倾向的深阅读越来越少,而借助于图像媒介的具有现代倾向的浅阅读越来越多,并大有取代前者的趋势。就其对人的影响来看,前者作用于人的心灵层面更多一些,后者作用于人的感觉层面更多一些。如果人的感觉系统在现代阅读的诱导下越来越发达,而相应的心灵成长却越来越缓慢,结局当然是人的发展失衡,即心灵的遮蔽与迟钝越来越明显,而感觉的疯长与纠结则越来越无法控制。现代的阅读与人的感觉的纤细与脆弱有着直接的关联,纤细与脆弱的感觉系统不断发达,心灵却没有相应的坚强起来,人类出现普遍性的病态就难以避免了。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社会,均衡的阅读都十分重要。单一的纸质阅读,可能会对人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历史感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成效,但没有图像阅读,也会失之枯燥、失之单调;单一的图像阅读,可能会对人的感觉培养有作用,但没有纸质阅读,也会失之轻浮、失之单调。所以,今天的阅读状况应当引起重视的恰恰是深刻的、需要思考的、应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收效的阅读已经缺乏。阅读中没有障碍,就是阅读的无力化,就会造成阅读不能触及灵魂的深处与生命的内层。比如,我在上课时常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你有没有读过《史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回答多是否定。据我估计,阅读这类古典名著的学生人数不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当然学生也没有闲着,他们在网上阅读图像,在手机上阅读短信,在影视中阅读故事。这些图像与短信充满了创意感,却与历史、哲学、宗教、学术相距甚远。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人文思想,往往在他们的眼中成为化石般的遗迹,随意观看一下,远比不上接触某个流行天王的歌曲更能让他们激动。我觉得这代人,聪明,但不深刻;会感觉,但不愿思考;会聊天,但缺乏反省。他们身体的发育快过了思想的发育,结果思想贫血,无法有足够的血量送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而身体的虚胖又导致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要让他们来承担这个社会的未来,就要让他们明白,只有更为合理的阅读,才能为他们造血,让他们身体和精神一起成长,为他们承担未来提供基本的保障。

我认为高校和社会都要提倡“痛苦阅读”,即痛苦地阅读。这种痛苦指的是费力,是难以为继的,是只有发挥自己的全部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的。“痛苦阅读”中读的应当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是历经千代百代而积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沉浸在这样的著作里,面对创造这些著作的作者,引起的是心灵震荡,而非简单抚慰。如读《史记》,了解司马迁身遭宫刑仍能发愤著书,这本身就是伟大的精神感召。读《楚辞》,了解屈原的九死一生而不悔报国初衷,才能理解什么是人的真正追求。而人们阅读产生痛苦,表明是在跨越知识的、精神的、生命的障碍,跨过去了,就登上了新的高度。一味顺从感觉,拣通俗的读,拣没有难度的读,拣无须触动灵魂的读,能增加快乐,却未必能增加深度与高度;能增加知识,却未必能增加思想;能增加应付世界的手段,却未必能增加创造的智慧。

困难在于:我们提倡了,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如果一味地将责任归于大学生没有阅读的自觉,那是不够的。人有逃避困难的天性,这是由人的生理上的避重就轻特性造成的。在我看来,倒是现今的教育体制要承担改变这种阅读状态的责任,其指导思想不应只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及时要求,而应建立在对整体文化的责任之上,谋求文化发展的平衡性。当社会过于严苛时,不妨轻松一些;当社会极度轻松时,则应沉重一些。因此,就建立目前的阅读机制来看,在基于均衡的指导方针下,着重的应当是“纠偏”,加大纸质阅读的分量,将这些内容纳入课本,进入课堂,成为考试的内容,才能促使当代学生去面对它、接受它、消化它。我们曾为学生阅读寻找新的解决方式,如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小组、开展读书比赛等,但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根本的出路是将那些困难的阅读材料置放在课本里,让学生与这些材料朝夕相处,久而久之,便可入心灵。我在参与编写大学人文读本时,之所以要选择谈死亡与苦难的文章,就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文章,增强心灵反应能力与精神承受能力。三

就我的认识而言,改变大学生阅读现状,依靠的不是呼吁,而是行动;不是一般的临时应对,而是教育制度的建立:只有制度化,才能常态化,才能普遍化,才能真正改变阅读现状,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提出以下三点,与大家一起讨论。

1.要充分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特点,如在小学读诗词、读散文;在中学读诗词、读论文;在大学就要加大难度,读哲学、读宗教、读伦理。不要因“难读”而拒绝,因为“难”,才应当读,才能读过有收获。但目前的教学设计却有迁就学生畏难情绪的严重倾向,所以要从“难”入手,如此才能弥补学生的人文素质之缺。

2.将哲学、宗教、伦理等纳入阅读范围,这是针对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而言的。如果中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的话,那么大学阶段就应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若此时还是一味地提供轻飘飘的读物,他们就无法从人类的人文宝库中获取最有创新意识的思想资源以充实自己。大学生的阅读应当是精神成长的阅读,而非简单的娱乐阅读。让他们“痛苦”,是让他们成人。

3.建立相应的考级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外语需要考级,艺术需要考级,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应该考级。虽然目前不少大学设有“必读书考试”科目,意在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作支撑,这项考试形同虚设。如台湾的大学里设有《国学概论》,学生学过这样的课程再去参加考试,当然收获甚多。考试是一种强迫性的教学手段,可以用之于外语与艺术的教学中,也可以用之于人文知识的教授中。

篇4: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

然而,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就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间流干了,我们依然没有领悟生活。

智者克里希那穆提在彻悟之前,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意识忽明忽暗,他忍不住哭泣……

渴望纯粹,曾经一度以为纯粹中没有痛苦相伴。痛苦于身,尚有药可解;痛苦于心,则苦海无边了。于是我知道,我不能把自己藏匿在“纯粹”的躯壳中过着自认为的没有痛苦的日子。于是,我知道,对于生活,我需要明了,需要领悟。

克里希那穆提在胡椒树下顿悟。他的意识游离到胡椒树的枝头,他在光影迷离的枝叶间看自己尘世的身体。此时,他已经完全脱离心灵的束缚,获得了彻悟的快乐。

我没有胡椒树,我生活在装着厚厚玻璃的高楼上,我只有一个尘世的阳台。阳台上会撒满阳光,摆放着一张古旧的大轮椅,偶尔,我会在充斥着嘈杂的建筑工地的噪音和布满着肆意升腾的汽车尾气的阳台,访问着我的灵魂,期待它能升腾到阳台的窗棂抚摸我的热情。

我知道,我必须在喧闹的现实中历练并且领悟。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痛苦竟然一点点消退,我的心态恢复了一些宁静。

于是感悟生命如河水般的轨迹。虽然流程有限,大部分的路程还是在平缓、安静的时空下度过的,波折、湍急甚至惊涛拍岸的时光是人生的点缀,也是人生所有价值的凝聚。为了让人生之河波澜壮阔些,有人让河在悬崖石谷中奔腾,在云山雾海中穿行,甚至不惜在沙漠中爬行,成为暗河,让生命之液蒸腾,直至生命的完结。世界因此增添了几条壮观的画廊,河流因此汲取更多大地的母液,在投入大海、交还宇宙时,格外清新、安祥。

每一次抬头仰望星空,都想用视线拴住那流星般消逝的岁月;每一条沿着初衷盘旋而上的思路,都不想因为一块巨石的突然呈现而遭到拒绝。然而,我们置身的世界,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向我们胸中挥动的每一刻愿望倾斜,也不会因为有人对所发生的某个片断不甚理解,而将不忍看到的段落从眼前一一删节。所以当我们经历苦痛的时候,我们抗争,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过后,我们不是失去,而是得到了很多。得到了坚强,更得到了选择之后的心灵宁静。

正如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生命的障碍也阻挡不了你顶风前行的勇气;

正如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生活的陷阱也阻挡不了你追求春天的渴望;

正如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人生的不如意也阻挡不了你心灵窗外的阳光。

只要我们坚持希望,这个世界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成为阻拦你的障碍;只要我们回归心灵,失去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怕。这是生命的坦然宣言。

失去了太阳,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合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合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于是告诉自己,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生活中每一回对心灵的履践,都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对自己的感动,生命也由此获得一次痛快地呼吸。

而拥有这份坚强的淡泊,经历过多少坎坷与磨砺。

俗事难尽,我们无以超拔;物役累重,我们不忍减缓。在烦嚣中,我们便心怀几许应对的机巧:傲然掩饰着内心的卑微,强蛮蒙蔽了意志的脆弱。掩埋心里真实的语言,偏偏顾左右而言他;一颦一笑,透露几许虚伪的无奈。我们的行为就这样背叛着真实的意愿,已经没有人去关注这到底是随意还是故意。

常常有一种败北的感觉袭击心灵,因为灵魂总是能够敏感地体察到一种深刻的困境。在逐渐地阵痛中,渐渐了悟,也许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简单与单纯,所有复杂皆出自人为。少一些要求,少一些欲望,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繁琐,少一些累赘,那颗坚强的心灵的自语就是抚慰我们伤痛的最好良药。

硬汉海明威隔着两万海里的重洋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李白隔着一千年的山丘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5: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审计署科技审计局 汪照全)

做好审计工作需要敬业精神

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揭露和抵御的功能作用。审计监督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做好这些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无怨无悔,精益求精,积极主动,雷历风行。

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社会矛盾凸现期和各项改革攻坚期的关键时期,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些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要履行好法定职责,更需要审计人员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审计工作,如果没有一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发挥好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不可能查处经济犯罪和损失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不可能揭示经济活动中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等方面的问题,“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一定要钟爱自己所从事的审计事业,热爱自己的审计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适应形势,勤于思考,博采众长,在政治上坚定敏锐,在工作上进取务实,在作风上公正廉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审计人员。

敬业与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用宋朝朱熹的话说,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古今中外,敬业被多少有志之士视为人生的座右铭,敬业成就了多少伟业和功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一个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用现在的话说,敬业就是要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就是要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境界。敬业是一种觉悟、一种精神、一种高尚的品德;敬业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行为,它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其内涵是丰富的,它表达的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因此,从低层次来讲,敬业是对本职工作的一个交待;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来说,那就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对待工作要有使命感和道德感。不管从哪个层次来讲,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要认真负责,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有始有终。

敬业精神是做好事业的精神动力。有了敬业精神,干起事业来就会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一个人具有敬业精神,既要认真看待和把握所从事的工作,即起点敬业;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尽职尽责,即过程敬业;更重要的还要按职业责任有效完成工作,即结果敬业。如果一个人没有敬业精神,整天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什么事情也干不好。

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某些负面影响的冲击下,一些人“神不守舍”,敬业精神淡化;一些人在金钱和小利的诱惑下,身子站不直,失去原则性,跌进了拜金主义的怪圈;一些人常常“工作不在状态”,心不在焉,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华而不实,责任意识严重缺失,敬业精神抛到脑后。要真正当好一名审计人员,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要不为自己打算,不计个人得失,舍弃个人私欲;就要坚持真理,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敬业首先要精业,这是敬业的基础。审计工作是政策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如果不能精通和掌握专业知识,那就不可能履行好工作职责。常言道,“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文必工”。只有精业才能敬业,只有懂政策、熟悉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断地加强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才能有“干必成、成必优”的工作效果。

敬业还要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的前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不热爱、不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没有热情,军队不可能打胜仗,商人也不会到全世界做生意。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工作热情,对自己的工作“处之泰然”,就不可能细心地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也不可能锲而不舍地查处违法乱纪问题。有位先人说得好,“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所以,对审计工作有热情,就能激发审计人员的潜能,驱使审计人员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敬业还要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敬业的保证。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审计人员,只有做好审计工作,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怎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的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让我们感动,如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我们从中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和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敬业精神。

敬业还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进行分析和揭示,不断地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么多的审计工作要做好,更需要审计人员严谨细致,执着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果丢三拉四,急功近利,得过且过,审计工作也就无“质量”可言,审计“产品”就有可能成为“废品”。

篇6: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阅读题答案

①小时候写作文,开头开不出,便以“时间像撒了缰的野马”来搪塞,如今真正尝到了野马撒缰的厉害,我已过了16个年头。16年的旅程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理: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

②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过于把自己塑造成器;你想把自己塑造成器,最好的法子,莫过于先有那么点精神。这是三毛的话。女孩儿们往往倾慕三毛的博才和不羁,殊不知正是她的那种顽强精神,才鼓励着她征服荒凉沙漠,在那里凭着那股子精神顽强地生活,这些熏黑了她的皮肤,铸定了她的脸孔。而如今,许多人似乎早已把“精神”二字抛到九霄云外,穿梭于牛仔耐克中,沉浸在卿卿我我的小日子里。我疾呼: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

③我不得不再提到女排,她们的拼搏精神实在伟大。每次看关于她们的纪录片,我都激动得泪如雨下。我常在想,究意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她们狠命地训练:扑倒、滚地、接球……听听杨锡兰的话吧:“我只觉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争取,要夺冠。没点精神,就这么平平庸庸地过,嗬,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把她的头一句话抄下来,深藏心中。因为我知道,精神是成功之本。

④前天电视中播出个电视小品《他在我们身边》。说的是一个扎根在漠河边上老林里的上海木材调运员。他的那双眼睛,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眼圈边刻上皱纹,眼球已浑浊。但,那双眼中透出的又分明是活力,一种不甘沉湎于天伦之乐的精神。他在简陋的木屋里扎根30多年,踏遍了兴安岭林区的每个角落,上海的三分之一的木材都是他亲手批运的。是什么驱使他远离妻儿,扎根林区?也是那点精神,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⑤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正直向上的人。她每节课都跟我们说,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我们大家都应有一种奋勇进取的精神;精神是成功之灵、人生之魂。有阵子我们发觉她的眼圈一直是乌黑的。问她,她摇摇头淡淡一笑。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她的丈夫正重病在医院,母亲也需要照顾,还有一个女儿,她穿梭于医院、学校,没有请一节课的假,备课依旧那么认真严谨。她,正是有了那种吃苦的精神,才支持着她勇敢地挺直了脊梁,担起了这副重担。

⑥但

⑦令人痛心的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没有点精神,庸庸碌碌。鲁迅曾恨阿Q不争气,骨子里没有一点儿的精神,此时,我恨现在社会上的,特别是青年中的某些人,没有一丁点的精神,只会大谈谭咏麟的歌带劲,毛阿敏的表演带刺激,嚷着人不要有精神,混混日子最潇洒

这也许正是他们的洒脱所在,他们真算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了。

⑧但,人生的列车终究会到终点。精神和汗水,这两条铁轨会送你到成功的大门,而那些如过客匆匆晃过的人,车下已没有铁轨,有的只是平庸、堕落的腐叶。

篇7: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一、为什么要“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一种手段, 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数字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发现, 数学不但是一门自然科学, 更是一门社会科学, 对“数学语言”的要求也日益完善起来。所以, 数学是一种语言, 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学科语言。而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天赋是非常强的, 要全面发展孩子的综合能力。数学教材中的运算、空间关系、逻辑思维问题, 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紧密联系, 这些都需要学生去阅读。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数学阅读”读什么

语文阅读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读字、词、句等, 那数学阅读读什么呢?从广义的方面说, 数学阅读可以读数学教材, 也可以读数学故事, 如《数学侦探故事》《李毓佩数学童话集》《美丽的数学家》等, 还可以读数学历史, 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等。从狭义的方面说, 数学阅读可以是数学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例如,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在分数里, 中间的横线叫作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 叫作分母,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当然还可以是应用题的阅读, 例如, 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的比是5∶4, 如果从乙班转走9名学生, 那么甲班就比乙班人数多23, 这时乙班有多少人?还可以是关于图形的阅读, 关于数字的阅读, 还可以是关于“读一读”“你知道吗”等材料的阅读。

三、怎样进行“数学阅读”

平时的教学时经常会遇到好多学生说:“这题我都会的, 只是粗心看错了题。”时间长了, 不免引起笔者的思考, 为什么学生总是“看错题”, 难道真的只是粗心吗?笔者倒觉得其实是他们没有学会进行数学阅读。

1. 要咬文嚼字地读

当学生要试着去学习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性质、法则时, 对其所表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要去认真阅读。因为这些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 而教材里所给出的表述往往是高度概括的, 有些内容不通过阅读就无法理解其意义与规则。例如, 四年级里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叫作它们互相平行。”这里的“永”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阅读到。因为直线是可以无线延长的, 有些直线看起来不相交, 但延长就会相交。所以一个“永”不但是平行的定义, 更蕴藏着直线的相关知识在里面。所以, 在读这一类题目时要求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再如,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这里的“只有”和“有”是一字之差, 但意义却完成不同, “只有”表示其唯一性, 而“有”则是符合性条件, 只要有一组对边平行即可认定。这也同样需要学生咬文嚼字, 不但要读句子, 更要读里面的每一个字。教师通过这样一字一句的引导, 让学生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1.要带着思考去阅读

在数学学习中解答应用题是经常遇到的, 而应用题的特点就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 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因此对于应用题的阅读就显得十分关键, 该怎么读才能够正确地解答呢?笔者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因为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推理, 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 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 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

例如, 一辆客车从甲城开往乙城, 每小时行80千米, 共行驶了3小时, 甲城距乙城多少千米?当阅读到了“每小时行80千米”时, 脑子里就要思考这是在告诉我们“速度”;当阅读到“共行驶了3小时”就应该想到这是告诉我们“时间”;当阅读到“甲城距乙城多少千米?”要想到这是要我们求“路程”, 同时还必需要想到它们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这样带着思考去阅读, 当题目读完之时, 解题方法也就随之出来了。

再比如, 求上面这个图形的表面积, 一看到这个图形就应该马上进入到阅读状态, 边思考边阅读。这是一个长方体, 读到“3.5 m”时, 想到这是它的长;读到“2 m”时, 想到这是它的宽;读到“2.5 m”时, 想到这是它的高;读到求它的表面积时, 想到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S= (长×宽+长×高+宽×高) ×2。

这样带着思考去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将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 检查一下理解的是否正确, 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只有在阅读中思考, 思考中阅读, 才会发现阅读的快乐, 才会有解题方法的呈现和知识的深化巩固。

2. 要学会分析比较阅读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编排是呈螺旋形上升的, 到了小学高段学习时, 有些较难的题如果仅在阅读时的思考, 很可能一下子不能寻找到解答方法。而需要像阅读语文一样重新回到原文, 对原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这样才有可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有两根绳子, 第一根剪去1/10米, 第二根剪去1/10, 哪根绳子剩下的长?通过第一次带着思考去阅读, 大部分学生一时都想不出解答方法, 这时就需要学生回头再去分析和比较了。如读一读“1/10米”和“1/10”,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剪去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而另一个剪去的是第二根绳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1/10。第一根剪的是具体数量, 所以第一根剩下的长度是:第一根长度-110米, 第二根剩下的长度是:第二根长度 (1- (1/10) ) 。有了这个基础, 再去分析它们所存在的三种情况, 学生就能够想得到了。

再如, 某工厂计划全年生产机床480台, 实际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倍。照这样计算, 这个厂全年实际生产机床多少台?在阅读这个应用题的条件时, 学生很容易根据“计划全年生产机床480台”这个已知条件, 想到“计划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而这个问题与解题是无关的, 使分析偏离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在读完题目后再分析比较, 阅读“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倍”可分析出提前3个月实际生产=计划全年生产×1.2, 再阅读“实际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 分析出全年实际生产机床=计划全年生产×1.2÷ (3/4) 。这样的分析阅读, 让复杂的数量关系逐步清晰, 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就让数学阅读慢慢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篇8:创业成功 需要有一种精神

简·库姆16岁和母亲、祖母从乌克兰移民到美国加利福利尼亚州。妈妈靠照顾婴儿的工作维持生活,简·库姆在一家杂货店打工。

因为喜欢互联网,打工之余,不管多苦多累,简·库姆都坚持自学专业书、看网络视频,一点一滴自学计算机知识,甚至还废寝忘食投入编程学习。18岁上大学时,为了离梦想更近,他兼职担任安全测试员,后努力应聘到雅虎公司担任架构工程师。在雅虎工作九年后,简·库姆敏锐地意识到应用程序正引导着一个全新的应用程序产业,2009年初,简·库姆和朋友合作推出了跨平台即时通讯移动应用。2016年,这款应用以190亿的价格被脸书收购。

创业,需要永远保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动力引导你去追求和实现梦想。

2

霍华德·舒尔茨从小生活在布鲁克林平民区,受尽歧视的白眼,生活十分艰辛,可他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

努力考上大学后,他在酒吧当过侍应生,还借过贷款。毕业后,霍华德·舒尔茨开始销售厨房设备和家用器皿,后跳槽当时还很小的星巴克咖啡店,从事市场营销。他的梦想是开一家意大利浓缩咖啡吧。没有上司支持,他就借用星巴克的咖啡豆开了一家小店。他投入一切时间和心力,全心全意忙着咖啡挑选、加工、销售、创新等,两年后,他以380万美元价格收购星巴克,成了星巴克咖啡的首席执行官。一年后,星巴克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如今,他的个人净资产达22亿美元。

在《倾注全心: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一书中,霍华德·舒尔茨说:“我的成功除了胆大,更在于倾注全心的付出。”

3

早年,黑人奥普拉从大众传媒大学毕业后,成为电视台正式播音员,可采写新闻一直不成功,还差点被解雇。后幸运接手一个访谈节目,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激情和感觉,仅一个月,节目收视率就扶摇直上,自己的《奥普拉·温弗瑞秀》成了脱口秀品牌,她也成为“脱口秀女皇”。她创建的多媒体品牌“哈普作品”及“奥普拉·温弗瑞网络”都获得巨大成功,个人净资产估计达到29亿美元。

“想摆脱命运,在于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奥普拉庆幸自己走对了路。

4

198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纽约一家高科技公司。两年后跳槽一家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可为建设网站和设立数据库,他就用了1年时间,而光软件测试就花了3个月;每年更新库存货物达150多次;社区内容每天更新,还提供“读者书评”和“续写小说”的服务;其服务内容涉及儿童书店、音乐商店、个人理财、精选桌面软件、录像带、礼品、药店、宠物网站、网络拍卖、家庭用品等。十年下来,他构建了遍及全球的强大商业帝国,市值高达200亿美元。

他是杰夫·贝索斯,原亚马逊公司CEO。谈及收获,他多次强调,成功就是努力把细节做到最好。

5

孩提时,拉里·埃里森就因经常闹肺炎而寄养在亲戚家。大二时,因没通过考试,只好离开伊利诺伊大学,在芝加哥大学尝试读了一学期,也没有成功拿到毕业证;之后他创建公司,但全都以失败告终。再后来,他和另两位合伙人创立了甲骨文数据库公司,他逐渐走向成功。如今,拉里·埃里森个人净资产约515亿美元,他说:人不可能没有困难,成功,就是咬紧牙关熬过困难。

篇9: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一、堪忧现状,不容乐观。

近几年,江苏、福建等省纷纷把名著阅读列入高考范畴,分值15分左右。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通过品味、鉴赏、评价,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或者取得新的认知,并转化为阅读者的文学素养的目的。但由于名著阅读容量大,教学操作难等因素,名著阅读教学在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

1.少读,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必修阶段学生课外自读名著5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低于150万字,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规划,文理科课时一样多,没有有效地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2.快读,即“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经典”,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多部名著的重点内容了然于胸,大嚼看似营养均衡的名著“快餐”,以求一饱。

3.浅读,即用习题的形式来阅读名著。关于名著阅读,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这样的考察不外乎内容概要、作者介绍、人物形象等,学生可以不读原著,只要看看名著简本,一部《红楼梦》被教者模仿高考题型精心编制了若干选择题和简答题,学生或早读课诵读之,或自修课默写之。名著阅读被做习题所替代,沦为考试的附庸。为了考试,教师放弃引导学生读原著,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地批改、讲评各种名著习题,告诉学生“这个很重要,这是常考的”。

因为少读,快读,浅读,学生对名著也就只能进行表层化的解读和肤浅化的理解。各种“解读”“欣赏”等文字让读者不需思考,无法进入名著的内层,想象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只会慢慢退化,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被逐渐削弱。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日渐淡薄,谁也不愿静下心来“啃”读原著了。

二、本真阅读,打好精神的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名著需要字斟句酌,眉批旁注,赏阅玩味,最后才能消化吸收,这样的阅读才会让读者拥有获得知识的乐趣和得到精神世界的陶冶。名著阅读应坚决摈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倾向,追求“本真”性,读有思想的书,读整本书,或圈点勾画写点批注,或日积月累作点摘抄。总之,要沉浸到名著中去,去和圣贤对话,和作者交流。

一要有计划地读。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篇目是考试大纲规定及建议的固定篇目,这就给我们省却了很多时间去选择,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分三年阅读完它。一方面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如每周拿出一课时安排“名著阅读指导课”,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教学计划和课堂备课,这样才能避免名著阅读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中不作为的放羊式教学。同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序地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规划。这样既可以深入地阅读名著名篇,也可以很好地完成高考的附加题。可以制定如下计划: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必读书目:沈从文的《边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必读书目: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必读书目:巴金的《家》、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郭沫若的《女神》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必读书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必读书目:鲁迅的《呐喊》、老舍的《茶馆》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必读书目:根据江苏省当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重新梳理一遍

二要在比较中读。即把名著的相关情节和它所依附的史实进行比较,把名著和其别传、后传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名著对生活深刻和高超的表现艺术。也可以把前后的情节人物进行比较。

三要在活动中读。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组织讨论、辩论等。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相互探讨,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上一篇:描写樱花树的优秀作文下一篇: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从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