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注射液

2024-06-16

黄体酮注射液(精选四篇)

黄体酮注射液 篇1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 39岁, 因做试管婴儿, 需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60mg, 1次/d。在附近个体门诊注射约30d后, 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红肿、硬结、疼痛, 并感发热、全身不适, 遂来我院就诊。观患者呈痛苦面容, 行走困难。查体:体温38.5℃, 脉搏90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25/78mmHg (1mmHg=0.133kPa) , 听诊:两肺呼吸音稍粗, 无干、湿性啰音。左右臀部外上侧, 针眼密集, 红肿明显, 直径均约8cm, 触之剧痛, 两侧硬结均为圆形, 左侧直径约4cm, 右侧直径约5cm。血液分析显示:白细胞总数1.3×109/L, 中性粒细胞85%。既往无特殊病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医师根据患者主诉、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肌肉注射致局部感染伴发热。给予静脉点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头孢呋辛3.0g, 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1次/d, 局部红外线照射30min, 2次/d。嘱患者每天在局部用温水热敷数次。第3天, 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停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静滴。第7天, 患者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 硬结变软变小, 停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头孢呋辛3.0g静滴, 改口服头孢克肟片100mg, 2次/d。第12天, 患者症状消失。

2讨论

黄体酮是有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 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 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注射液为油性注射液, 其油分子颗粒表面张力大难以被溶解, 组织吸收慢, 易造成药液在组织内堆积[1]。长期反复注射容易发生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既给患者带来痛苦, 也影响药物吸收, 不能发挥正常疗效。近年来, 流产、不孕发生率不断上升, 黄体酮既是保胎时需补充的孕激素, 又是做试管婴儿必不可少的常规用药。因价格实惠、疗效确切而应用广泛。随之, 有关注射黄体酮致局部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陆续出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的红肿、硬结、疼痛为主要表现, 而该例患者除局部不良反应严重外, 还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比较少见。原因分析: (1) 部分个体门诊, 空气消毒不严, 环境有污染可能, 护士无菌操作不正规, 也可造成感染; (2) 注射深度不够, 仅达皮下组织或脂肪层, 未到肌肉层, 致使药物停留在脂肪层的时间较长,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硬结; (3) 推药速度快, 可引起组织撕裂性损伤, 出现局部肿胀、触痛; (4) 患者求子心切, 又缺乏医疗知识, 只知忍耐, 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致使感染日益加重。

预防及处置: (1) 患者应到正规医院或社区门诊进行注射; (2) 护士可选用8号针头为患者做深部肌肉注射; (3) 护士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配合留置气泡技术[2], 可有效减少局部不良反应; (4) 注射时, 推药速度宜慢, 拔针后按压时间稍长; (5) 告诉患者, 注射该药2h后, 可做局部热敷或用土豆片湿敷, 可减轻疼痛, 预防红肿、硬结, 亦有报道用紫皮茄子防止黄体酮肌肉注射硬结形成[3]; (6) 若有红肿、硬结, 及时用红外线照射、硫酸镁湿敷, 亦有报道用红外线照射结合中药敷贴治疗肌注黄体酮所致臀部硬结[1]; (7) 若出现严重感染, 须加用抗生素消炎治疗。

参考文献

[1]覃晓玲, 滕辉, 肖道梅.红外线照射结合中药敷贴治疗肌注黄体酮所致臀部硬结的疗效观察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 (4) :334-336.

[2]罗丽娟, 周晓燕, 张颖, 等.黄体酮不同注射方法在IVF-ET黄体支持期局部不良反应比较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4) :25-26.

黄体酮注射液 篇2

现将我科2007年2月-2008年2月住院肾绞痛245例患者中160例输尿管结石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0例患者住院前经腹部彩超、腹平片,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明确诊断,并排外合并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病例。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中段结石87例,下段结石28例。右输尿管结石63例,左输尿管结石81例,双侧输尿结石16例。结石大小为0.2~1.0cm。男117例,女43例,平均35.4±11岁。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经确诊后,予心痛定20mg舌下含服,2次/日,连续5天;同时用5ml注射器抽取黄体酮注射液30mg,在双足三阴交处针刺,待患者有针感回抽无血,缓慢将黄体酮注入穴位,连续5天,辅以抗炎、对症支持治疗,5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后0.5小时疼痛消失,5天后复查B超,结石排出;②有效:用药后0.5小时疼痛缓解,5天后复查B超,结石未排出,第2疗程后,结石排出;③无效:用药后0.5小时疼痛无缓解,需用弱或强阿片类药物止痛,2个疗程结石未排出,需体外震波碎石治疗。

结果

160例患者126例显效,29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96.9%。

讨论

肾绞痛系因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或输尿管急性梗阻引起肾、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所致,而临床工作中又以输尿管结石居多,我们联合黄体酮、心痛定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显著。

黄体酮为一种孕激素,主要作用于β受体,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从而起到解痉止痛,且还有溶质性利尿,使尿量增加,尿量加大,有利于结石排出;另一方面还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增加管径内压促进结石排出,并使输尿管平滑肌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促使结石下降;降低痛觉阈值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肾、输尿管交感神经纤维的痛觉冲动,而起到镇痛效果,从三阴交穴位注射能够延长药效。心痛定为钙离子拈抗剂,舌下含服作用迅速,5~15分钟起效,它主要通过:①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使平滑肌细胞内缺乏钙离子而使平滑肌舒张,解除输尿管痉挛;②减弱肾内前列腺素的合成;③具有抗交感作用,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使肾绞痛缓解。另外,肾血管舒张后阻力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率均增加,尿量增加,冲刷结石而起到促排石作用。

黄体酮注射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早期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妊娠不足3个月; (2) 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等症状; (3) 就诊时间不超过6h; (4) B超提示胚胎发育和妊娠孕期一致; (5) 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妇科检查出孕妇子宫宫口已开; (2) 习惯性流产; (3) 肝肾功能不全; (4) 药物过敏或耐受性差。孕妇年龄在19~40 (24.5±1.3) 岁, 孕次在1~4 (2.5±1.0) 次。根据黄体酮不同给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口服组和肌注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叮嘱其卧床休养, 并给与维生素E、叶酸口服等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给予所有患者黄体酮治疗, 口服组患者1次口服黄体酮胶丸 (浙江爱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31099, 规格:100mg) 100mg, 2次/d, 连续治疗2个星期。肌注组则给予20mg黄体酮注射液 (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1021401, 规格:20mg) 肌肉注射, 治疗1个星期。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心率、孕酮水平等指标全面监测, 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 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 治疗后患者下腹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B超提示胎儿发育和妊娠孕周相符;好转:治疗后患者下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B超提示胎儿发育和妊娠孕周基本一致;无效:治疗后患者下腹痛等临床症状不变或加重, B超提示胎儿停止发育或发育不良, 最终妊娠终止。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2)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孕酮水平变化。 (3) 围生儿结局。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畸形、死亡、Apgar评分低分儿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率表示, 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口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肌注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两组比较χ2=0.15,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5.12、-5.8, 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围生儿结局比较

选择同期未出现早期流产症状的100例孕妇为为正常妊娠组, 80例早期流产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早期流产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 其中下腹疼痛主要与子宫收缩 (由宫腔积血引起) 有关;阴道不规则出血则是由血窦开放 (子宫底蜕膜和绒毛分离造成) 引起。近年来临床经验发现早期流产不仅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而且多数是由孕妇黄体功能分泌孕酮不足引起。相关研究及临床表明血清孕酮可作为女性性激素紊乱与否的重要判断指标,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提示妊娠期胎盘功能异常。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孕妇孕酮水平较低易发生胎儿发育不良、自然流产等不良结局, 且文献称孕妇体内孕酮水平在25ng/ml以上提示黄体功能正常, 预后良好;若孕酮水平在15~25ng/ml之间, 提示黄体功能不足, 需临床补充黄体酮, 以提高继续妊娠成功率;若孕酮水平在15ng/ml以下, 提示胚胎发育异常, 难保胎难以成功, 需及时的终止妊娠[3]。为此一旦确诊为早期流产或出现早期先兆流产则要及时的补充一定量的孕酮。

黄体酮作为一种天然孕激素, 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而成, 是妊娠维持的必需物质, 给予早期流产患者黄体酮药物治疗,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绒毛缺血症状, 而且可以提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抑制子宫兴奋性及淋巴细胞活性。同时它还可以和子宫内膜相关部位对应受体结合, 促进蜕膜生长、糖原沉积, 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及良好环境。周小英等[4]人通过对照实验发现黄体酮口服与肌肉注射均能明显提高孕妇孕酮水平, 改善临床症状, 疗效均较好。且通过与没有出现早期流产症状的对照组孕妇比较发现, 黄体酮治疗后对继续妊娠围生儿没有明显不良影响。李玉芹[5]研究结果与周小英一致。王珊等[6]通过对照实验肯定了黄体酮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对照实验发现口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与肌注组的92.5%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孕妇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另外, 通过与正常妊娠孕妇比较表明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对围生儿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 口服与肌肉注射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均令人满意, 且治疗后继续妊娠对围生儿结局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早期流产患者。根据黄体酮不同给药方式将其分为口服组和肌注组各40例。对两组治疗效果、围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口服组总有效率90%, 肌注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口服组和肌注组孕妇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另外, 观察组和妊娠正常组早产儿、畸形儿、Apgar评分低分儿、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黄体酮口服与肌肉注射疗效均较高, 且对围生儿妊娠结局影响不大, 可根据孕妇情况、意愿合理选择。

关键词:早期流产,黄体酮,不同给药方式,围生儿结局

参考文献

[1]周菊英.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治疗效果分析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7 (19) :56-58.

[2]陈永红.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151-153.

[3]陈双燕, 梁峰冰.盐酸利托君联合黄体酮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8) :1242-1243.

[4]周小英, 张幼萍.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10) :906-908.

[5]李玉芹.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4, 42 (2) :186-188.

黄体酮注射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 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伴有早孕反应、停经史、阴道少量出血、阵发性下腹痛、腰背疼痛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要求保胎治疗;同时将感染、外伤、遗传、生殖器官解剖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导致的先兆流产患者排除。

采取信封随机分组方案分为A、B两组, 各30例。A组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7.26±3.25) 岁;B组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7.45±3.18) 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黄体酮进行治疗, 但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 具体如下:

1.2.1 A组

A组患者口服黄体酮软胶囊 (100 mg/粒, 浙江爱生药业有限公司) , 2次/d, 2粒/次, 分别于每日早晚饭后2 h口服。

1.2.2 B组

B组患者采取肌内注射方案, 给予黄体酮注射液 (10 mg/支,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治疗, 1次/d, 20 mg/次, 10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 同时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保证卧床休息, 禁止进行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可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项。治愈:临床症状 (阴道流血、下腹痛等) 消失, 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胎儿发育正常;有效:上述临床症状获得明显的改善, 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胎儿发育正常;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迹象甚至病情加重, 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胚胎停止发育或者发育不良[2,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给药方式均可获得较为显著的疗效。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呕吐, 1例头晕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B组患者出现1例注射部位局部红肿硬结,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妊娠早期由于人体体内主要是由卵巢黄体分泌孕酮, 若出现黄体发育不良等情况将使得黄体功能受到影响, 导致孕妇体内的孕酮水平较低, 影响到孕妇正常的妊娠[4];另外, 孕酮分泌不足将使得胚胎植入与之后的妊娠维持受到影响, 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孕酮不足的前提下导致孕妇子宫平滑肌兴奋性下降, 使得孕妇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

目前临床上对先兆流产患者主要采取黄体酮制剂进行治疗, 该类药物属于一种类固醇激素, 主要是由于肾上腺、卵巢、胎盘等分泌而来, 与孕酮的作用较为类似[5]。当体内的雌性激素较为充足时, 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A:导致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 利于受精卵着床并形成胎盘;B:使得体内的孕酮水平提高, 由此增加子宫抗激惹性;C:使得淋巴细胞过度增殖与白介素I活性异常增高现象受到抑制;D:促进蜕膜的生长发育, 促进糖原沉积, 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 降低新生儿疾病, 促进胎儿成熟等[6]。

黄体酮的用药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等, 可帮助患者体内孕酮水平有效增加, 但是考虑到该类药物属于油剂, 若长时间使用将可能使得某些患者出现过敏、红肿、疼痛、肌肉萎缩等情况;另外, 给药的影响因素包括过于肥胖、注射深度不够、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多种因素, 将使得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7]。所以说, 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肌肉注射黄体酮针剂将可能使得患者依从性不佳, 操作不方便, 患者耐受性较差等。若采取口服治疗方案将出现首过效应, 且生物利用度较低, 口服用药的剂量较大。有关研究显示, 采取黄体酮针剂与口服黄体酮软胶囊给药方式的疗效较为相似, 其中口服给药方式的优势在于给药较为方便, 患者的耐受度较高, 依从性较高。

本次研究对先兆流产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黄体酮给药途径, 结果显示,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可知, 虽然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偏高, 但是肌注方式相比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更为严重, 停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自行好转, 且会出现注射部位受损、萎缩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 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口服与肌内注射黄体酮均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 但口服用药方式更加方便, 且能避免肌肉注射的痛苦, 更易被患者接受。

摘要:目的 探究黄体酮针与黄体酮软胶囊对治疗先先流产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组分为A、B两组, 各30例。两组均给予黄体酮进行治疗, A组口服黄体酮软胶囊, B组肌内注射黄体酮针剂,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6.67%;A、B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与3.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先先流产患者采取口服与肌内注射黄体酮均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 但口服用药方式更加方便, 且能避免肌肉注射的痛苦, 更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先兆流产,黄体酮针,黄体酮软胶囊

参考文献

[1]高丽琴, 王辉.先兆流产患者不同黄体支持方法疗效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125-126.

[2]梁晓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3]应建波, 吴国华.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 2011, 20 (15) :74-74.

[4]董金芳, 王燕.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8) :77-78.

[5]骆小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 :343-345.

[6]曾金团.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21) :150-151.

上一篇:房地产建设工程造价下一篇:语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