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注射液

2024-06-22

纤溶酶注射液(精选九篇)

纤溶酶注射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 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发病时间3~48h, 平均 (10.6±1.6) h。随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50例, 治疗组年龄40~80岁, 平均 (59.4±1.3) 岁, 男性26例, 女24例, 运用纤溶酶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年龄42~82岁, 平均 (58.7±2.5) 岁, 男性28例, 女性22例, 运用单纯运用纤溶酶治疗。两组患者身高、病程、患病程度等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以头疼、头晕为主, 且呈进行性加重, 出现呕吐、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 呕吐以喷射性呕吐, 甚至出现昏迷, 本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昏迷, 12例意识不清。

1.3 诊断标准[2]

所有病例均通过CT检查确诊, 排除其它脑血管病变及脑出血。所有患者均为首发, 且无严重全身合并症及出血倾向、无风心病, 均未使用其它抗凝、溶栓药物。且均符合95年脑血管会议标准。

1.4 方法

(1) 对照组:给予纤溶酶注射液 (商品名:赛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2110;厂家: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U/支) 200U,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中静脉滴注, 1次/d。同时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 (批准文号:H20055479;厂家: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m L/支, 40mg/支) 80mg/次, 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稀释后滴注, 2次/日。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血液流变学采用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检查仪检查。疗效评定标准:治疗2周后进行,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以上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评分为46%-90%,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1~3级为进步;神经功能评分为18%~45%为显效;神经功能评分<18%为无效。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进步+显效) /100。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2.8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通过治疗组2周治疗, 治疗组基本痊愈36 (72.00%) 例, 进步10 (20.00%) 例, 显效3 (6.00%) 例, 无效1 (2.00%) 例, 总有效率98.00%;对照组基本痊愈25 (50.00%) 例, 进步8 (16.00%) 例, 显效7 (14.00%) 例, 无效10 (20.00%) 例, 总有效率80.00%,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显著, P<0.05。详见表1。

2.2 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明显, P<0.05;治疗前后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明显, P<0.05。详见表2。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 t=13.22,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 t=10.03, P<0.052.3血液流变学对比

2.3 血液流变学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差异不明显, P>0.05;各组治疗前后对比, 差异显著, 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3。

注: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P>0.05;各组治疗前后对比, 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P<0.05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诱发原因较多, 其主要诱发因素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易形成血栓, 血栓是形成脑梗死原因[4]。梗死后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脑细胞大量死亡, 尽早恢复血流, 恢复脑组织供血、供氧气, 可有效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元。据相关研究报道, 最佳溶栓时间为发病后不超过3h内, 但由于诸多原因, 很多患者就诊时已超过3h, 也应进行溶栓治疗, 避免脑梗死急性加重或引发严重后遗症。

在传统中医中无脑梗死病名, 归属于“中风”范畴, 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气血亏虚与阴阳失衡引发。气血虚弱、营养失衡日久形成气血运行淤阻无以滋养筋脉以致发病, 引起偏瘫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疏通筋脉为主。

纤溶酶为东北白眉腹蛇毒提取物, 为单一组分纤维蛋白溶解酶制剂。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与纤维蛋白A肽及B肽, 从而产生大量纤维蛋白[5]。纤维蛋白释放相应降解碎片并作用于纤维蛋白β肽链的N端部分残基及α肽链C末端的松散部分, 从而达到溶解栓塞、预防新生栓塞形成作用。在溶栓同时, 可以使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 血小板聚集作用降低、黏稠的降低、血液循环加速, 从而有利于松解、溶解血栓。其次,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机体微循环改善, 加速微循环灌注, 促进脱落栓塞等排除体外。

川芎嗪注射液为中药川芎经现代科学提取制成, 而中药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作用, 为“血中气药”, 药物成分可达全身各个部位, 主治各种头痛。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四甲基吡嗪, 可有效通过血脑屏障, 同时也印证了中医中川芎药效可达全身各部位。四甲基吡嗪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管内皮损害程度作用, 同时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减轻脑水肿及增加血液流动性。因此运用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治疗脑梗死。

本组研究表明, 通过治疗组2周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基本治愈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加入川芎嗪注射液疗效明显由于单纯运用纤溶酶治疗。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明显, P<0.05;治疗前后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明显, 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加入川芎嗪治疗神经功能恢复快。其次通过血液流动学对比, 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指标对比, 无明显差异, 而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明显, 且由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加入川芎嗪降低血液黏稠度、活血化瘀功效优于单纯运用纤溶酶治疗。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纤溶酶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效确切, 治愈率高特点。川芎嗪与纤溶酶合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 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徐秀余, 朱俊峰, 陈潇潇.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 (1) :43-46.

[2]姜海华, 郑逸华, 周爱新.活血通塞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9) :2096-2097.

[3]阮海娃, 畅亦杰.脉血康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11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5) :642-643.

[4]米热芭艾买提, 图尼沙古丽扎克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4) :119.

纤溶酶注射液 篇2

目的:研究蛇毒纤溶酶Fibrolase的最佳复性方法.方法:使用透析和凝胶色谱法对Fibrobase复性进行研究,比较2种复性方法的.相对复性率及蛋白质回收率.结果:2种复性方法的复性率分别为20%、25%,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16%、5%.结论:凝胶过滤色谱复件优于透析法复性,凝胶过滤色谱复性使蛋白质的复性与纯化同步进行,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产品回收率.

作 者:张守涛 郭蔼光 ZHANG Shou-tao GUO Ai-guang  作者单位:张守涛,ZHANG Shou-tao(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1)

郭蔼光,GUO Ai-gua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分子生物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生物技术  PKU英文刊名:BIO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18(3) 分类号:Q819 关键词:蛇毒纤溶酶Fibrolase   复性   色谱   凝胶过滤  

纤溶酶注射液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年龄18~79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7],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从发病至医院来诊时间均48小时内,同时,按照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8分以上。排除标准:①入院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195/120mmHg;②既往曾患脑血管病并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定位体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③1个月内曾患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④同时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⑤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⑥全身出血性疾病患者及过敏体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⑦有明确的颅内高压或昏迷的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0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⑨正在使用或病前1周内使用过抗凝剂或溶栓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⑩精神异常或其他疾病不能合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组。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23~79岁,平均51.49±12.09岁;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组组男51例,女37例;年龄21~78岁,平均51.07±11.9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维持电解质平衡、降血压、降血糖及防治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纤溶酶200U,加5%葡萄糖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30滴/分,1次/日。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5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或者生理盐水250ml内,30滴/分,1次/日。维持治疗10天1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于入院时及住院治疗14天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评定临床治疗疗效[8]。①痊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正常日常劳作;②显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病残程度1~3级,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肌力提高2级或失语、偏瘫症状好转;④无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症状无好转,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X2检验等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结果

经过为期2周的住院治疗后,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4.07%;而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组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77,P<0.05),见表1。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9,10],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则为:①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循环,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②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半暗带内尚存活的神经元功能,减少脑损伤的范围;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抗自由基治疗;④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细胞水肿程度;⑤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细胞代谢及保护脑细胞。传统的活血化瘀药物、扩张脑血管药物难以根除已形成的血栓病灶,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溶栓疗法是当今急性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和希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要进行溶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受到溶栓时间窗的限制及医疗资源的限制而往往不能得到超早期溶栓治疗。

纖溶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腹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物,可直接作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分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凝固力,抑制血栓形成,同时可以诱发t-PA的释放,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和沉降,增强红细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以改善微循环。

血栓通注射液是由中药三七提炼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脑耗氧量及清除自由基等功效。

近年来,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

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急性脑梗死的疗程疗效,结果发现,经过为期2周的住院治疗后,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4.07%,而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组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77,P<0.05)。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1],这提示纤溶酶联合血栓通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在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董媛媛,刘双双,孙兆青,等.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青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04-406.2 孙兆青,郑黎强,张大义,等.辽宁省农村人群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6):768-772.

3 陈濒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5.

4 舒占坤,蔡乐,杨媚,等.云南省丽江市农村居民脑卒中经济负担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449-2450.

5 蔡乐,舒占坤,何丽明,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68-169.

6 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3):130-132.

7 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8 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9 喻文雅,闫玉英,姜彩肖.石家庄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7):2433-2434.

10郑黎强,孙兆青,李佳进,等.辽宁农村地区高血压与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0):867-868.

11谭子虎,王洲羿,蔡丽,张丽.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46-47.

纤溶酶注射液 篇4

关键词: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丹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药物之一,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丹参酮是丹参的有效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等脂溶性成分和丹酚酸甲、丹酚酸乙、丹参素等水溶性成分,其中丹参酮ⅡA为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1]。我院2008年8月-2010年10月在西医常规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变化及其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诊断参照文献[2]有关标准。并排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41~74岁,中位年龄56.34岁。对照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43~74岁,中位年龄57.82岁。2组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按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常规护理:包括绝对卧床,持续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持续吸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保持大便通畅等;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商品名:异舒吉,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d静脉滴注,开始剂量4μg/min,根据反应调节剂量,一般每4~5分钟增加10~20μg/min,一般为2~10mg/h。并根据个体的血压、心率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调整用量。治疗组同时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1022558,产品批号080526)8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治疗前检测外周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时间(TT)、X线胸片、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定期查心肌酶谱,每天常规十八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住院第1天治疗前、第14天后测定血浆PAI-1浓度,并观察其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二度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发生情况。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试剂盒由上海亚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2组PAI-1水平均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1。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体质量上升,加上社会心理压力增大,使冠心病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生理性纤维蛋白溶解和预防病理性血栓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物质,能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使纤溶活性增加。PAIt-PA的抑制物,能促使血栓形成,对抑制纤溶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浆PAI-1活性变化所致纤溶活性下降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另有研究表明,纤溶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再发性缺血事件密切相关,并且具有独立预测价值[3]。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支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缩小实验动物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在一定剂量下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防治心律失常[4]。

本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PAI-T水平均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具有调节纤溶系统的平衡、防止心肌梗死后再梗死、降低其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华守明,管耘园,金恒,等.复方丹参对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4):363-364.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6-291.

[3]韩勃,李红云,张社华,等.冠心病病人血浆PAI-1活性的变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36(2):93-94.

平菇纤溶酶酶学性质研究 篇5

平菇深层发酵产纤溶酶、胰酶、酪蛋白、人血纤维蛋白原、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0.02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0.02m ol/L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0.02m ol/LNa2HPO4-Na OH缓冲溶液、0.02mol/L氯化钾溶液-Na OH缓冲溶液。

2 实验方案

2.1 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p H的确定

在用缓冲溶液配制的不同p H值纤维蛋白平板上, 用微量取液器分别加酶样10μL, 置37℃恒温箱中保温6h后, 测量透明溶圈直径, 并计算相对酶活力。

2.2 平菇纤溶酶p H稳定性

取适当体积的平菇纤溶酶液与等体积的不同p H值缓冲溶液混合后, 置37℃恒温箱中保温1h、3h、5h、7h、9h、11h、16h、24h测定酶活, 用PBS做对照。

2.3 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温度

取酶液10μL点到血纤维平板上, 分别置不同温度保温6h后, 测定残余酶活。

2.4 平菇纤溶酶温度稳定性

取适量酶样分别置不同温度条件下作用, 在0.5h, 1h, 2h, 4h时取样迅速冷却, 取10μL点到血纤维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6h, 测定残余酶活。

2.5 金属离子对平菇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选取6种金属离子, 分别为Cu2+、Co2+、Fe3+、Fe2+、Mg2+、Na+。将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与纤溶酶液等体积混合, 在37℃保温18h后取10μL混合液点平板, 37℃保温6h后测定酶活。用双蒸水代替金属离子溶液作对照。

3 实验方法

3.1 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p H的确定

将平菇纤溶酶在不同p H值血纤维蛋白平板中37℃保温6h后测酶活力。结果是平菇纤溶酶在p H值为7.2~7.8的范围内, 相对酶活稳定在54%, 表现出较好的作用效果。其最适p H值为7.4。

3.2 平菇纤溶酶p H稳定性

通过对1h、2h、3.5h、5h、24h的相对酶活的统计, 该酶在p H为5.0~9.0范围内比较稳定。

3.3 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温度

取适量酶样分别置不同温度条件下作用, 取酶样10μL点到血纤维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6h测定残余酶活, 可知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5℃, 在34℃~45℃均表现出较好作用效果, 该范围涵盖人体正常生理体温 (37℃) , 具有开发为溶栓剂药物的潜力。在18℃~45℃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反应速度加快, 酶活力升高;温度高于45℃, 酶活力下降。

3.4 平菇纤溶酶温度稳定性

取适量酶样分别置不同温度条件下作用, 保存0.5h、1h、2h、3h, 4h取酶样10μL点到血纤维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6h测定残余酶活, 该酶在31℃至45℃之间相对酶活稳定在60%~80%之间, 而在高温时失活较快。

3.5 金属离子对平菇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金属离子溶液和平菇纤溶酶纯酶液各取20μL混匀, 根据金属离子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在离子浓度为100m m ol/L时, Na+、Mg2+、Cu2+、Fe 2+、Fe 3+、Co2+的相对酶活分别为115.5786%、113.0103%、58.63971%、33.59125%、0%、75.8416%, 并统计1 m m ol/L、10 m m ol/L的数据后可知随着离子浓度增大时, Cu2+、Fe3+、Co2+、Fe2+离子对其产生抑制作用;Na+、Mg2+等离子对酶有激活作用。当离子浓度达到100mmol/L时, Fe3+离子能完全抑制纤溶酶的活性;Na+对酶的激活作用最为明显。

4 结论

本文利用生物化学等实验手段对平菇利用深层发酵产胞外纤溶酶活性物质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 结论如下:

1) 此平菇纤溶酶的最适作用p H值为7.4;在p H5.0~9.0范围内该平菇纤溶酶的稳定性很好。

2) 此平菇纤溶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 在45℃以上时酶活下降较快, 在31~45℃时该酶较稳定, 由此可见该酶在高温时不稳定, 但在人体正常体温条件下可保持稳定。

3) 实验选用的离子在离子浓度最大时Cu2+、Fe 3+、Co2+、Fe 2+离子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Na+、Mg2+等离子对酶有很明显的激活作用。

摘要: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 溶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疗效肯定但还存在许多缺陷, 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对高效、快速、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新型溶栓药物的研究开发仍在继续。微生物是获得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 本课题对平菇纤溶酶的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此平菇纤溶酶最适作用p H值为7.4;在p H5.09.0范围内稳定性很好。此平菇纤溶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 在45℃以上时此平菇纤溶酶酶活下降较快, 在3145℃时酶活变化较小, 由此可见此平菇纤溶酶对高温较为敏感, 但在人体正常体温条件下可保持稳定。金属离子对此平菇纤溶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和激活作用。

关键词:纤溶酶,酶学性质

参考文献

[1]杜连祥, 刘晓兰, 路福平.根霉12#发酵产生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生物工程学报, 2005.

[2]Jun-Ho Kim.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Lepista nuda.The Korean journal of mycology, 2005.

纤溶酶注射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0年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初诊为胃癌拟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 设为病例组, 其中男12例, 女16例, 年龄26~79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2005年公布的胃癌TNM分期法, 其临床病理分期为:Ⅰ期4例, Ⅱ期6例, Ⅲ期16例, Ⅳ期2例;淋巴结转移19例, 其中Ⅱ期2例, Ⅲ期15例, Ⅳ期2例;无淋巴结转移9例。以上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所有病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组织均经病理检查证实。随机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11例, 女14例, 年龄24~72岁, 采血前1个月无服药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讦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仪器为Multiskan Ascent多功能酶标仪 (美国) 。试剂:PAI-1、t-PA (ELISA) 试剂盒 (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及预处理

清晨抽取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空腹静脉血2 ml于EDTA-K2抗凝管, 1 h内4000 r/min离心10 min后, 取上层血浆放入1.5 ml离心管, 置-20℃冰箱保存待测[6]。

1.3.2 实验方法

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浆中PAI-1、t-PA浓度, 首先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建立PAI-1、t-PA标准曲线, 根据标准曲线确定样本血浆中PAI-1、t-PA浓度, 具体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Curve Expert 1.3建立标准曲线,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PAI-1、t-PA比较

病例组血浆PAI-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t-PA含量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说明胃癌侵袭与血浆PAI-1含量有关, 与血浆t-PA含量无关。

ng/ml

*与对照组比较, P<0.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同分期中血浆PAI-1、t-PA含量比较

胃癌患者血浆PAI-1含量在Ⅲ期明显高于Ⅳ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血浆t-PA含量与胃癌TNM分期无关。详见表2。

ng/ml

*与Ⅳ期比较, P<0.05

2.3 血浆PAI-1、t-PA含量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血浆PAI-1含量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高, 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次之, 在正常对照组中最低, 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浆PAI-1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并随着淋巴结转移的产生而增高。血浆t-PA含量在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浆t-PA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详见表3。

*与对照比较, P<0.05;#与淋巴转移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淋巴转移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纤溶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等复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纤溶系统中的纤溶酶可直接降解细胞外间质使肿瘤细胞向周围侵蚀, 其还可以激活胶原酶及间质溶酶使肿瘤细胞能穿过血管壁的基底膜进入血管内, 实现肿瘤的转移, 抑制纤溶系统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7]。

PAI-1含量变化与肿瘤发生、进展、浸润及转移关系是PAI-1生物学功能研究领域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来已有学者发现, 血浆PAI-1含量与乳腺癌、肺癌及喉癌患者相关[8]。本研究发现, 血浆PAI-1含量与胃癌发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类似, 进一步证明外周血血浆PAI-1含量监测对临床病情随访、预后判断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具有实用价值。

t-PA是一种特殊的广谱丝氨酸蛋白酶, 可修饰无活性的纤溶酶原使之变为具有广泛蛋白酶潜能的纤溶酶。已有学者发现, 血浆t-PA含量低的乳腺癌患者较易复发[9]。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浆t-PA含量与胃癌的发生、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

摘要:目的:对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 与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t-PA) 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8例胃癌患者设为病例组, 另选取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检测者血浆标本PAI-1和t-PA含量。结果:病例组血浆PAI-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t-PA含量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胃癌患者血浆PAI-1含量在Ⅲ期明显高于Ⅳ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血浆t-PA含量与胃癌TNM分期无关。血浆PAI-1含量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高, 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次之, 在正常对照组中最低, 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浆PAI-1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并随着淋巴结转移的产生而增高。血浆t-PA含量在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浆t-PA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AI-1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PAI-1可以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

关键词:胃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参考文献

[1]王肖泽.胃癌转移机制研究新进展[J].重庆医学, 2010, 39 (4) :479-481.

[2]Hildenbrand R, Allgayer H, Marx A, et al.Modulators of th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system for cancer[J].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10, 19 (5) :641-652.

[3]乔雷, 陈春生.uPA、uPAR及PAI-1在结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9) :1876-1879.

[4]张玉阳, 叶文蔚, 韩义香, 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 及其抑制物-1 (PAI-1)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8) :2824-2826.

[5]赵凤萍, 周秀艳.肺癌患者PAI-1、LDH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 (6) :818-819.

[6]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437-441.

[7]Andreasen P A, Egelund R, Petersen H H.Th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System in tumor grow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J].Cell Mol Life Sci, 2000, 57 (1) :25-40.

[8]王宇, 肖英红, 何成彦, 等.癌症患者血浆PAI-1浓度变化[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4) :536-537.

纤溶酶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纳入标准: (1)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 (2) 入组前未接受过抗凝、溶栓治疗; (3) 无活动性溃疡,无近期手术、外伤史; (4) 无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 (5) 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6) 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设为两组,治疗组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岁;随机选取2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加注射用纤溶酶100u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u/d,连用10d。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小剂量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及对症支持治疗。但不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10d后开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 1/d,继续脑梗死常规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以前3项计入总有效率。两组均于治疗后14d评定疗效。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1) 疗效:两组治疗14d后疗效比较(表1),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记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均在正常范围;治疗期间未见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情况。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病死率、致残率高,每年死于该脑血管病患者约150万人[3]。本病机制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动脉硬化形成,血管内壁破坏,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相应灌流区中央脑组织坏死、软化,而中心区周围的半暗带区神经细胞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由于侧支循环存在,仍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细胞本身在缺血状态下仍然存活,处于可逆期[4]。故此时行抗血栓治疗可限制梗死灶向缺血半暗带扩展,维持此区域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面积。纤溶酶是国产蛇毒类的溶栓抗凝药物。具有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也可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血黏度,拮抗凝血酶;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栓溶解,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和防止血管栓塞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使用纤溶酶后,治疗组有效率(90.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4%),P<0.05。说明纤溶酶能够改善缺血区血供及微循环,减少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帮助恢复损伤细胞,恢复缺血脑细胞的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且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早期应用可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价格经济,目前仍被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关键词:纤溶酶,脑梗死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5) :313.

[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2005.

纤溶酶注射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 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 均在患病后一周内进行治疗, 均得到了头颅CT的证实。治疗组45例中男24例, 女21例, 年龄38~73岁, 平均 (53.2±12.5) 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8例, 高血压20例;对照组45例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7~70岁, 平均 (52.8±13.1) 岁, 合并糖尿病10例, 高血压15例。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呕吐、中枢性面瘫等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症状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进行血压、血糖的调整与控制, 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预防并发症等相关措施。治疗组采用纤溶酶注射液治疗, 第一天静脉滴注是将100 u纤溶酶溶于250 m L生理盐水中, 第二天将200 u溶于250 m L生理盐水静滴, 每天1次, 连续治疗14 d。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 将80 mg奥扎格雷钠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 每天2次, 连续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 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评分为0~15分;中度缺损:评分为16~30分;重度缺损:评分为31~45分。临床疗效评定, 在治疗第14天进行评价, 治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率大于89%;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率介于46%~88%;进步: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率介于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率低于18%或增加超过18%。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所改善, 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要比对照组的明显,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天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60%, 治疗组的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迅速恢复脑部血流灌注, 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2]。临床常采用溶栓治疗, 但由于该病种时间窗严格, 禁忌证多等因素, 治疗存在诸多并发症, 疗效不是很可观。本文主要研究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治疗总有效率达93.3%, 且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 安全性高, 下面就对纤溶酶的药理作用进行阐释。

纤溶酶是在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的基础上从蝮蛇蛇毒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蛋白酶制剂, 对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都能够溶解, 进而产生具有纤溶激活作用的可溶性蛋白产物, 在其溶解作用下使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 进而促使溶栓功能和阻止血栓的形成, 使血液黏度大大降低, 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少, 微循环显著改善。同时纤溶酶的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非常明显, 它可以通过对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加工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因此,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纤溶酶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亚辉.纤溶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 2010, 14 (15) :116.

纤溶酶注射液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MRI/CT检查[3],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20~80(50.2±5.4)岁;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23.8±1.2)分;血压<190/120mmH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住院后所有患者均需卧床休息,给予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给氧及降血压、血糖和维持电解质等治疗。对照组通过纤溶酶(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1022487)治疗,取纤溶酶200U加入5%葡萄糖溶液(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880003)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0.5h,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东莞广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20050245)治疗,血栓通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2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且10d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对正常工作、生活无影响,伤残程度为0级,NIHSS评分>90分。显效: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能日常生活、工作,伤残程度为1~3级,NIH-SS评分50~89分;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生活可自理,NIHSS评分18~49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更加严重,生活无法自理,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构成严重的影响,且NIHSS评分<18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的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5,P<0.05)。见表1。治疗后2组均未产生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较多发的病症,一般多发生于老年人群。老年人群人体功能和代谢功能老化,所以临床方面治疗此类病症存在较大的挑战,预后效果较差。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发展和防治研究的深入,使得这类病症病残率、病死率均得以控制。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为0.10%左右,而病死率约为0.06%。这类病症的产生与损伤、环境因素等有直接的联系,最基本的原因和缺氧缺血中心缺血区、四周半暗带有关,半暗带实行抢救为脑梗死治疗的基本方向。以往临床治疗这类病症,多通过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的微循环、脑部血供情况,从根本上缓解病症。相关研究显示[4],较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还会产生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等功能方面的障碍,进而使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承受较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为此,本文采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较好。纤溶酶主要治疗的机制是通过提高纤溶酶预案激活物t-PA活性,进而实现较好的抗血栓效果,并可使血小板聚凝下降[5]。此外,还能实现改善患者心肌耗氧量的目的。血栓通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微循环情况,活血化瘀的功效较好[6]。纤溶酶联合血栓通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疗效较佳且安全、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纤溶酶可达到一定的抗原性,并不适用于所有肝肾功能障碍者[7]。血栓通不宜用于血瘀气滞、并发高血压者。治疗的过程中应保证饮食合理,食物以低盐为主,禁食辛辣、刺激和过于油腻等食物。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微循环,并可促使缺血位置血液供应提升,提高梗死半暗带内存活神经细胞的作用,将脑损伤的范围降低[8];实行抗自由基治疗,对患者梗死细胞水肿的程度实行有效地抑制,并能对脑细胞进行保护,降低脑细胞代谢情况;以往扩脑血管药物治疗的过程,针对形成的血栓病灶,不能完全根治,这也导致患者会并发一定程度的后遗症,直接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构成影响[9]。而通过纤溶酶治疗的过程,可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进行刺激,实现抗血栓的功效,并可对患者血液黏度实行控制,防止产生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实际治疗的阶段还能使患者心肌耗氧量下降,有效地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10]。而血栓通可促进微循环,并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将蛋白效应实行彻底地清除。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纤溶酶、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较佳,且明显优于单纯通过纤溶酶治疗的效果,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总之,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较好,同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情况,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并可消除纤维蛋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2例,按照患者住院尾号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纤溶酶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的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5,P<0.05)。治疗后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纤溶酶,血栓通,缺血性脑卒中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146-147.

[2]于洋.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22.

[3]王景雪.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0):94.

[4]王志强.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0):81.

[5]张丽丽.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4(8):34.

[6]张玉英.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2014,34(4):45-46.

[7]宋秋环.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6):2110-2111.

[8]郑德泉,江华,吴欣宇,等.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4(B07):285-286.

[9]王晓明.川芎嗪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7):42.

上一篇:工装优化下一篇:纪念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