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2024-05-28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精选八篇)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1

1对象与方法

1 . 1病例选择

1 . 1 . 1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和第7 版《内科学》教科书。

1.1.2纳入标准 (1) 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2) 中医诊断气虚血瘀证。 (3) 年龄:4 5~7 5岁。

1.1.3排除标准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 主动脉夹层、颈椎病、胃及食管返流、胆心综合征等非冠心病所致胸痛及神经官能症者。 (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5) 合并严重的多脏器严重疾病。 (6) 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 (7) 严重心律失常。 (8) 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9) 对已知药物成分过敏者。

1 . 1 . 4剔除标准 (1) 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不良事件。 (2) 在试验中心绞痛症状加重。 (3) 在试验中出现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 (4) 不愿或不能继续试验者。1 . 2一般资料病例选取2 0 1 4 年7 月- 2 0 1 5 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患者, 共6 2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3 1 例, 男性1 8 例, 女性1 3例, 年龄4 9 ~ 6 8 岁;对照组3 1 例, 男性2 2 例, 女性9例, 年龄4 7 ~ 6 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 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 . 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β 受体阻滞剂、调脂治疗、硝酸脂扩张冠脉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5 0 m l静脉滴注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2 0 0 m g加入0 .9 % 生理盐水注射液2 5 0 m l中静脉滴注治疗, 2周为1 个疗程。两组均以2 周位为1 疗程, 观察两组用药后心绞痛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

1 . 4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1 . 4 . 1心绞痛症状疗效的判定标准显效:同等的劳累程度并不能引起心绞痛症状或者症状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8 0 .0 % 以上。有效: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至5 0 . 0 % ~ 8 0 . 0 % 。无效: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量减少不足5 0 .0 % 。加重: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或持续时间较使用前加重或硝酸甘油的用量比较治疗前增加。

1 . 4 . 2心电图变化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的心电图可诊断“大致正常心电图”。有效:治疗后心电图S - T段的压低, 回升0 .0 5 m v以上, 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主要导联T波倒置较前变浅 (达2 5 .0 % 以上) , 或T波平坦转为直立, 或房室、室内传导阻滞较前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治疗后心电图S - T段比较治疗前压低0 . 0 5 m v以上, 主要导联T波倒置较前加深 (达2 5 %以上) 或T波由直立转为平坦、T波由平坦转为倒置, 或出现传导阻滞及异位心律。

1 . 5统计学处理应用S P S S 1 9 .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治疗总有效率用χ2检验比较,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 1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观察组为8 6 .7 % , 对照组为6 3 .3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见表1 。

2 . 2心电图变化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观察组为8 0 .0 % , 对照组为6 0 .0 %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见表2 。

3讨论

3.1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心绞痛是中医学“胸痹”范畴, 古代医家对于本病早有认识。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心痛”记载。《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胸痹”的病名, 并描述了病因、症状及真心痛的临床表现。《灵枢·厥病》对于真心痛的描述“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提出胸痹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心痛、胸痛、胃脘痛的鉴别, 提出用大剂量活血化瘀治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 至今沿用, 并得到现代科学验证。

3.2心气不足是胸痹的重要病理基础胸痹, 病位在心, 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胸痹发病的主要机制, 其中心气不足是胸痹的重要病理基础。心主血脉, 心气的盛衰, 与心脏搏动的强弱、节律及气血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只有在心气充沛的情况下, 心脏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并把水谷精微运至全身, 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心气不足, 无力推动血行, 则血运迟缓而致瘀血内阻心脉, 不通则痛。其中心气不足为本, 血行不畅瘀阻脉络为标。《寿世保元》提到:“盖气者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金匮要略》中指出:“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故也。”杨建等[2]也有同样的认识, 宗气入脉, 在脉管内推动血液运行。

3.3益气化瘀是本证的治疗大法心气不足是本, 因虚而致瘀是标, 那临床治疗上就应该兼顾标本, 虚、瘀同治。治疗上应以补益心气为本, 益气而促血行, 血行则瘀滞不生, 但当血瘀已成而为患, 应在益气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祛瘀滞, 使脉道通畅, 血行有路, 瘀祛则诸证皆除。可见, 活血化瘀是为了改善症状, 但补益心气能够去除病因, 使血行有力, 才能不产生新的瘀滞。

3 . 4药物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参麦注射液由红参、麦冬组成, 红参性温味甘, 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作用;麦冬性寒味甘, 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功用, 两者相配起到气阴同补作用。丹参多酚酸盐从丹参中提取, 具有水溶性成分, 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成分, 石亚飞等[3]认为本品在使用上较丹参注射液更安全。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4]认为参麦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 抑制血栓形成并保护心肌缺氧损伤, 人参皂甙能促进前列腺素I 2 的合成, 抑制血栓素生成, 抑制白细胞被激活后产生氧自由基;麦冬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另有研究认为丹参多酚酸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新生、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且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作用, 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发展;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和抗炎作用, 从而改善心肌血供和微循环[5]。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工作压力的增加,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青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医药应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其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将其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干预方式展现出来。以预防为主, 本研究中参麦注射液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2]杨建, 胡云军.胸痹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 2013, 33 (7) :1062-1063.

[3]石亚飞, 闫荟, 孙世光, 等.两种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其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 2014, 14 (3) :287-291.

[4]黄志高, 薛生辉.丹参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 (10) :114-116.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丹参多酚酸盐 丹参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突然,且进展快,并可导致多种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病的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我院近年来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临床通用标准。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30例患者,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0.5±4.3)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4±4.8)岁。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均积极给予吸氧、抗感染、抗凝,调脂,扩血管以及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脑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治疗,同时加强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和控制。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生产单位: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248)治疗,将200mg该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行静脉滴注(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采用0.9%生理盐水稀释),1次/d,连用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判定,以此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血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0%~91%;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46%;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j死亡。以前三项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处理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应用t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共27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共20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血液流变血指标变化对两组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梗塞虽不及脑出血凶险,但若不及时合理治疗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脑梗塞的病因较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纤维玻璃样变是导致脑梗塞的常见病因,其次血液成分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致使动脉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致使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偏瘫、失语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发生。对于该病的治疗除溶栓外,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也尤为重要。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盐,而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丹参具有祛瘀、生新、活血之功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动物实验表明,丹参可减低土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可减轻缺血后的脑水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可降低脑一氧化氮和脂质过氧化,增强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反应,并可改善微循环,利于增加局部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注和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流变性质,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的作用。由本组资料结果可知,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改善患者血液流变血指标,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总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神经症状,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料杂志,1999,29(6):3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33.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UAP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0~82(70.83±8.35)岁。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0~82(71.56±8.25)岁。其中有高血压史18例,糖尿病史12例,高脂血症史1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心力衰竭史10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1~80(70.18±8.26)岁。其中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12例,高脂血症史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心力衰竭史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提出的UAP诊断标准[3]。2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诱因、主要病史及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心肌酶、X线胸片、心脏超声检查、危险分层和并存的危险因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以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集团提供)100mg加入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14d。

1.3 血清NO的测定 用药前后各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ml,于4℃、3 000r/min离心3min后分离血清。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操作方法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12导联静息心电图缺血性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药物不良反应和血清NO的水平。

1.5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0.1mV,缺血性倒置T波变为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05~0.1mV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或恶化,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干预组总有效率86.4%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血清NO水平的变化

2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128.29±10.6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78.67±7.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全部病例均完成疗程,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发生和发作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有关。冠状动脉受到高血压、高脂血、高血糖、高龄、吸烟与炎症等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5,6],其血管内皮产生损伤,导致脂质沉积、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斑块产生。而一些炎性介质的作用,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平滑肌细胞产生增生与迁移,使一些稳定型心绞痛向不稳定转化,引起心肌细胞损伤与坏死,近而UAP发生。近年来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普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内皮功能障碍是其形成的早期表现。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可产生舒张血管物质——NO,其可调节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是体内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NO产生的减少是内皮功能损伤的表现之一[7,8]。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4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

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多有记载, 其功能与主治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古有“一味丹参, 功同四物”的说法。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精制的水溶性多酚酸盐类化合物, 常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者, 症见胸痛、胸闷、心悸。为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笔者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调查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 01 2年5月至2 01 3年1 0月某三甲医院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患者。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

根据调查目的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前瞻性、开放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安全性病例报告表》, 内容包括填表须知、患者基本信息、用药信息、不良反应/事件信息和关联性评价五部分。详细内容有:①患者基本情况, 如人口学资料、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等;②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用药起止时间、用法用量、溶媒选用、静脉滴注速度、配伍用药等;③使用期间合并用药情况;④治疗效果评估;⑤药物不良反应 (ADR) 发生情况:如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严重程度、临床表现、转归和相应处理等。

1.3 调查方法

①每个涉药科室指定1名护师担任本科室临床观察员, 负责病例观察及病例报告填写。在开展调查前对所有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②连续观察15天, 从开始用药即第一滴药水进入人体开始即密切观察30分钟, 观察ADR发生情况, 给药30分钟后每6小时观察1次, 并接受患者主动报告, 患者出院后即停止主动观察, 患者出院后第15天后仍接受患者主动报告, 需注意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联性, 并加以记录。

1.4 判断标准

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入院诊断、过敏史等参照电子病历记录为准。药品的用法用量、适应证、联合用药等合理性参照药品说明书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ADR判定标准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推荐的关联性评价依据, 见表1。ADR发生率评判标准根据ADR发生率分类标准:十分常见, ≥1/10;常见, 1/100~<1/1 0;偶见, 1/1 000~<1/1 00;罕见, 1/1 0 000~<1/1 0 00;十分罕见, <1/1 0 0 00。

注:+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表示不明。①用药与ADR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②所怀疑的ADR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ADR类型;③停药或减量后, 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④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⑤ADR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患者共1008例, 男6 07例 (6 0.2%) , 女401例 (39.8%) 。年龄25~94岁, 平均67岁, <30岁1例 (0.1%) , 30~39岁9例 (0.9%) , 4 0~4 9岁5 4例 (5.4%) , 5 0~5 9岁1 7 8例 (1 7.7%) , 6 0~69岁347例 (34.4%) , 70~79岁282例 (28.0%) , 8 0~8 9岁1 3 1例 (1 3.0%) , ≥9 0岁6例 (0.6%) 。药物过敏以青霉素及头孢类为主97例 (9.6%) , 其中13例存在多种过敏原过敏;食物过敏2例 (0.2%) 。

2.2 药物使用情况

①符合药物使用适应证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611例 (60.6%) , 其他疾病, 如大隐静脉曲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胸闷待查、胸痛待查等, 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397例 (39.4%) 。②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剂量药品说明书规定, 每次200mg, 每日1次。按说明书使用984例 (97.6%) ;存在剂量减半使用24例 (2.4%) 。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溶媒说明书规定, 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符合说明书规定1002例 (99.4%) ;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6例 (0.6%) 。④用药途径说明书规定应静脉滴注, 符合说明书规定有961例 (95.3%) , 采用静脉留置输液有47例 (4.7%) 。联合用药:以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 其他包括降血糖药, 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抗生素, 消化系统药物。

2.3 不良反应

发生A DR有6例 (6.0‰) , 报告级别均为一般。其中表现为皮疹4例, 畏寒、寒战2例, 憋气、头晕、腹痛、气急各1例。停药后抗过敏治疗, 憋气、头晕患者辅以吸氧, 患者均在1天内症状缓解。根据ADR关联性判断, 5例为“可能有关”, 1例为“很可能有关”。ADR对原患疾病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的ADR与诸多因素有关, 如与患者个人、药物及其他相关因素等。从年龄分布看, Kim Ju-Young等[1]研究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 该人群由于体内器官开始衰退, 生理机能减退,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会有影响, 尤其是肝肾功能减退, 易造成药物蓄积而导致不良反应。而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酶水平、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与男性有差异, 因此较男性更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本组6例ADR中, 60岁以上4例;男1例, 女5例, 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因此建议临床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注意:个体化给药, 对老人、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该药患者应慎重使用, 加强监测。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同于其他中药注射剂的原因之一, 是具有明确分子结构式和完整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中药注射剂, 以丹酚酸B镁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含量超过80%。丹酚酸B镁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 通过抗氧化、抗凝血、抗血小板、细胞保护、扩张血管等机制和途径保护心血管系统。另外还包含丹参乙酸镁的同系物, 如紫草酸镁、迷迭香酸钠、丹参乙酸钾等, 可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成分并不单一, 仍存在发生ADR反应的可能, 如导致口唇红肿、麻木、皮疹、瘙痒、过敏样反应等[2]。因此建议:①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慎用;②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特别是开始30分钟, 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本组6例ADR患者诊断分别为:高血压3级、右肾缩小,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胰体尾切除术后、肺癌术后, 急性肠胃炎, 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3例。综合性医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开具以西医师为主, 而很多西医师没有从中医辨证角度使用该药, 而是单纯从其活血祛瘀的功效使用。另外, 常见给药剂量和溶媒选用不适宜, 剂量不足或过大, 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ADR增加[3]。建议临床在使用该类药品时, 应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等使用。沈国琴等[4]发现, 联合用药引起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76.1%。因此, 从用药安全性角度考虑,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若与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前后组使用时, 应在两组液体之间隔瓶输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 以冲净管内残留药物,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避免或减少医源性伤害。联合使用胰岛素患者, 建议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

总之,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安全性问题十分复杂, 包括若干环节。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 属于“偶见”, 因此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但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 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K Ju-Young, KH Lim, HK Park, et al.Epidermiolog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in the elderly[J].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 2014, 4 (3) :1.

[2]郑雪梅, 温悦.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疑致口唇红肿、麻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1, 8 (5) :320.

[3]代晓丽, 孔黎明.从不良反应中谈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6 (10) :123.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5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76岁, 因胃癌、冠心病收入本科, 遵医嘱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0 ml+注射用兰索拉唑30 mg静脉滴注和0.9%氯化钠溶液250 ml+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静脉滴注及5%葡萄糖液+参附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作者在2013年6月25日在患者输完兰索拉唑组液体更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组液体发现两组药液刚一接触时茂菲氏滴管和上端输液管内立即变成了黄绿色。当时立即关闭输液滑轮, 给予更换新输液器, 生理盐水冲管15 min, 观察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重新输注丹参多酚酸盐组液体。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为了证实这两种药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做了两种药物配伍实验:分别取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l+注射用兰索拉唑30 mg溶液5 ml和0.9%氯化钠溶液250 ml+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溶液5 ml混合, 配置过程中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注射器内立即出现了黄绿色液体生成, 清晰透明无混浊, 静止4 h后仍未消失。由此可证明注射用兰索拉唑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存在配伍禁忌。

3 讨论与分析

作者将该事件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 并对该事件组织分析研究, 总结出如下观点。

3.1 临床观察与实验方法均表明注射用兰索拉唑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存在配伍禁忌, 两者同时使用时避免连用, 或中间隔以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路, 同时冲洗过程中捏挤输液管管壁, 避免药液残存于输液管管壁与另一种药物发生慢性接触反应。

3.2 目前临床有众多中药制剂注射液, 临床不良反应报道不足, 在新药使用前, 应详细认真阅读说明书, 全面了解药物的特性, 在不了解该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时, 可单独使用。对有颜色的中药液体输注时, 杜绝在该组药物中进行茂菲氏滴管入药, 并与下一组液体隔以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路, 以免因药物本身颜色观察不到药物间的相互反应。

3.3 医嘱班护士应掌握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研究病例为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64例猝死型冠心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猝死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并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证实, 均已排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重度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精神病、风湿疾病及过敏体质患者, 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未使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等, 术前血红蛋白、电解质、肝、肾和肺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41-79岁, 平均58.13±7.23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1例, 年龄50-82岁, 平均57.95±7.8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治疗前一般检查如体温、心率、血压, 血脂、凝血四项、血常规、电锵质和肝肾功能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等基本的抢救措施, 且给予休息、吸氧、口服降血压药、降血糖药以及调脂药等基础治疗, 并在复苏即刻行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首剂为l mg, 后间隔给药, 3-5 min 1次, 将总给药量控制在0.2 mg/kg。治疗组在对照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400 mg的静脉推注, 并随后将此注射液600 mg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行静脉滴注。

1.3 观测指标

于复苏即刻和复苏后1h采两组患者肘静脉血3mL, 进行分离、保存处理后检测静脉血中NO、SOD、MDA、CK、CK-MB浓度, 以此为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取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复苏即刻与复苏1h后, 试验组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 (NO) 和超氧化歧化酶 (SOD)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丙二醛 (MDA) 、心肌肌酸激酶 (CK) 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见下附表。

注:两组各项指标复苏即刻比较P<0.01;两组各项指标复苏1h后P<0.01,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猝死型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 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基础救治, 在复苏过程中冠状动脉血管的断流和缺血与再灌注等问题较为严重。将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应用于其复苏过程中可以较好的改善心肌保护作用。

丹参多酚酸盐是中药丹参主要活性成分, 其有效成分中丹参乙酸镁的含量超过85%, 另有紫草酸镁、紫草酸二钾和迷迭香酸钠等丹参乙酸镁的同系物, 成分相对较为单一, 质量较稳定, 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等作用, 可以通过促进钾通道的开放, 抑制内皮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 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 减轻钙超载等, 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发挥保护作用。应用于猝死型冠心病的复苏过程中, 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使患者心电图复查有效率显著提高, 且不良反应较少。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为提高抗氧化酶系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 起到缩小面积, 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及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等的心脏保护作用[1,2,3,4]。

本研究中, 试验组在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复苏过程中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使患者复苏即刻和复苏1h后的SOD、NO水平较高, 而MDA、CK、CK-MB水平降低, 与行常规救治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有P<0.01。由此可见,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以使猝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NO水平升高, SOD活性增加, MDA、CK以及CK-MB水平降低, 促进了心肌细胞的修复, 抑制对心肌的损伤, 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 具备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庆霞, 尤莉, 刘志宁.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猝死型冠心病复苏过程中的心肌保护[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3) :236-237.

[2]吴兴利, 李金珉, 李德印, 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机制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3) :380-381.

[3]张春晓, 许建屏, 葛翼鹏.不同心脏手术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1, 18 (3) :37-40.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心脑血管病中脑梗死诊断标准[2], 且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字同意, 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8~81岁, 平均年龄 (62.1±5.7) 岁。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46~80岁, 平均年龄 (61.7±5.4) 岁。排除其他疾病对研究有影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进行治疗, 包括降低颅内压、抗凝、吸氧以及其他一些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措施: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益欣雪,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75 mg/片, 国药准字H10970345) 进行抗凝治疗, 150 mg/次, 1次/d;静脉滴注20%甘露醇 (250 ml:50 g, 国药准字H11020861) 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 250 ml/次, 2次/d, 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50 mg/瓶, 国药准字Z20050247) 进行治疗, 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溶解200 m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溶解后静脉点滴, 200 mg/次, 1次/d, 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情况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包括治疗后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血栓发生率等)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凝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在凝血酶原时间上较短, 在D-二聚体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上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栓形成率为10% (4/40) 、12.5% (5/40)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栓形成率为0 (0/40) 、2.5% (1/4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疾病之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 由于大量回流血液受阻, 造成组织严重水肿, 压迫血管, 会造成下肢麻木、肿胀, 如错过治疗时机, 需进行截肢。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 脱落的血栓随血液回流至心脏, 经各种循环进入肺部, 引起肺动脉栓塞, 严重者甚至出现胸闷、咯血、晕厥、休克乃至猝死,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3], 脑梗死患者偏瘫后的7 d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 早期的预防十分重要。本文以凝血功能为指标,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 观察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 使用丹参多酚酸盐进行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本文研究显示, 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的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随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同样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 。丹参多酚酸盐具有通脉、活血、化瘀的功效, 对血小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粘度、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多种血流指标, 从而影响凝血功能。本文中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对血栓的作用及功效。

综上所述, 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浓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的较低其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 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鲁雅琴, 王颖, 何忠芳, 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8) :4559-4560.

[2]张震, 尹泽黎, 刘育进, 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7 (1) :65-67.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篇8

选择遂宁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慢性肾功能衰竭[1]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血清肌酐( SCr) 在133 ~ 442 μmol/L。其中男性24例 ,女性8例 ; 年龄23 ~ 67岁 ,平均 ( 38. 4 ± 10. 8) 岁 ; 病程2 ~ 5年,平均 ( 3. 4 ± 0. 2) 年 。原发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6例、多囊肾4例、肾病综合征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肾功能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 、纠正酸中毒、改善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00 mg,加入0. 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1次 /d,观察14天。观察两组治疗14天前后血肌酐 ( SCr) 、尿素氮( BUN) 的变化 。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 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见表1。

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 05

4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情迁延反复 ,肾小球系膜细胞( GMC ) 增生 , 肾小管管腔闭塞或狭窄,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进一步促进肾小球硬化,使肾功能丧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2]。

上一篇:定价方式下一篇:中小学语文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