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总酚酸

2024-05-22

丹参总酚酸(精选七篇)

丹参总酚酸 篇1

传统的丹参酚酸提取工艺有水煎法、水醇法、超声波法等。本研究从经济效率和安全性两方面考虑,采用的闪式提取法是采用闪式提取器对丹参药材在水(或醇溶液)中充分破碎而达到提取目的,其利用内外刀刃间形成的超速动态分子渗透和强力振动作用,迅速破坏植物细胞组织,使组织细胞内部的有效成分与溶剂充分接触而快速溶解,该过程充分运用并结合了剪切、真空、渗透及流体力学等原理,克服了普通粉碎机的单刀切碎“欺软怕硬”的不足[4],具有提取快速、完全,并不需加热等优点[5]。本研究首次将闪式提取法应用于丹参总酚酸的提取,以丹酚酸B为评价指标,并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为丹参高纯度新型制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丹参药材(其中丹参总酚酸的含量为8.6%,丹酚酸B含量为4.7%);丹参酚酸B对照品(批号111562-20070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腈、磷酸等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岛津SPD-20A液相色谱仪(LC-20AT);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BP2110);旋转蒸发仪(R-205,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循环水式真空泵(SHB-3,郑州杜甫仪器厂);JHBE-50S型可调闪式提取器(河南金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J-005多功能粉碎机(山东精诚医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6]

采用HPLC测定样品中丹酚酸B的含量。取不同浓度的丹酚酸B对照品(62.8μg/mL)溶液,置量瓶中,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4、8、12、16、20μL,注入色谱仪,按照以下方法测定:流动相:乙腈-0.15%磷酸水溶液(20∶80),流速:1.0mL/min,柱温:25℃,吸收波长为286nm,以进样量(C)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作图,得回归方程:A=334 331C-348.6(R=0.999 9,n=6),进样量在0.125 5~1.255μg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9.89±0.5)%。

1.3 Box-Behnken设计及数据处理

根据文献[7,8,9]及单因素试验发现,影响丹参总酚酸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为提取电压、溶剂用量、提取时间,通过单因素考察基本确定了3个影响因素的参数范围:提取电压120~240V,溶剂用量(液料比)6~14倍,提取时间60~120s。为了进一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及考察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本研究以丹参总酚酸中含量最高的丹酚酸B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选择提取电压、溶剂用量、提取时间3个因素,做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5个中心点)的设计试验,通过Design Expert 7.1统计软件,对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分析,求出数学模型,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因素与水平设计见表1。

2 结果与讨论

2.1 Box-Benhnken实验结果

利用Design Expert 7.1软件对表1中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模型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见表2。第13~17次试验为5次重复的中心点试验,用于考察模型的误差。在此模型中,一次项B(液料比)、C(提取时间),交互项AB、BC和二次项A2、B2、C2都是显著性影响因子,而一次项A、交互项AC的P>0.05,说明其对丹参总酚酸提取影响不显著,因此对其进行调整,去除AC项,对回归模型进行重新拟合。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根据设计要求,试验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二次多项式方程可以表达为:Y=A0+∑AiXi+∑AiiXi2+∑Aij Xij2,其中Y为效应值,A0、Ai、Aii、Aij为方程系数,Xi、Xj(i=1、2、3,i≠j)为自变量真实值。二次多项式模型方程拟合的性质由确定系数(R2)表达,其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由F值检验。以评价指标Y分别对各因素(自变量)进行二次多项式模型方程拟合:Y=38.513+7.96X1+144.536X2+100.825X3-11.606X1X2-22.919X2X3-1.097X12-170.173X22-91.836X32(P<0.0001)。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01,表明总模型方程高度显著。R2=0.990 6表明该回归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回归方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准确地预测实际情况。其校正决定系数R2Adj为0.991 3,表明该模型能释放99.13%效应值变化,因此该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可以对丹参总酚酸提取率进行分析与预测。结合回归方程及响应面图,得模型预测最大响应值为95.239%。为进一步确定因素最佳取值,对该非线性回归模型求一阶偏导,并设其为零,由此得出各因素的最佳条件:提取电压179V,水为10倍量,提取时间105s。

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因素对响应值(丹参总酚酸)提取率的影响,作响应值对影响因素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见图1、图2、图3),通过该组图即可对任何两因素交互影响丹参中丹参总酚酸提取的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从中筛选并确定最佳因素水平范围。

2.3 模型验证

为了验证该模型方程的适用性,在选取提取电压179V,水10倍量,提取时间105s的水平上,重复试验3次,得到丹参总酚酸的平均提取率达95.264%。与实测值吻合度较好,说明利用该统计分析法所得工艺参数真实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3 结论

本研究以丹参药材为原料,以丹酚酸B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设计方法简单、可信度较好的BoxBenhnken设计并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丹参酚酸B含量与影响因子的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并得到以丹参总酚酸提取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佳工艺:提取电压179V,溶剂(水)用量为10倍量,提取时间105s。在此条件下丹参总酚酸的理论转移率可达95.239%。

该研究采用细胞级的闪式提取技术,其最高提取率可达95%以上,而实验中我们采取温浸提取方法提取丹参总酚酸,多次实验结果显示其转移率仅为61%~66%。由此可见,与传统方法相比较,闪式提取在提取时间及对热敏性有效成分的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闪式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丹参中丹参总酚酸的方法,为制备高纯度丹参制剂及五类新药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9.

[2]李朝霞,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23(3):176.

[3]叶勇.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5,2(2):146.

[4]刘延泽.植物组织破碎提取法及闪式提取器的创制与实践[J].中国天然药物,2007,5(6):401-407.

[5]袁珂,刘延军,翼春茹.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中几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4):57.

[6]呈显隆,王峰,林瑞超,等.丹参中丹酚酸B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J].药物分析杂志,2003,23(2):149-151.

[7]郭姣,何伟,陈宝田.复方参术调脂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药材,2006,29(6):598-600.

[8]黄雪梅,蒙大平,邓玉庄.广西苦丁茶老叶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6,28(1):123-124.

丹参总酚酸 篇2

中药组分配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组分配伍从临床出发, 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 保持组分配伍的中医特色, 针对有限适应证, 降低方剂研究的难度[10,11]。本文在丹参、山楂临床用量的基础上, 采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重组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剂量, 以高脂血症大鼠为模型动物, 探讨不同组分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及丙二醛 (MDA) 的影响, 为研发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奠定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nke TDL-40B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 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瑞士罗氏仪器中心) 。

1.2 药物及试剂

丹参总酚酸 (自制, 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法结合大孔树脂精制, 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酸含量61.23%) 。山楂总黄酮 (自制,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结合大孔树脂纯化, 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71.25%) 。MDA、SOD检测试剂盒 (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高脂饲料 (胆固醇4.0%, 猪油10.0%, 丙基硫氧嘧啶0.2%, 胆酸钠0.3%, 基础饲料85.5%, 委托饲料厂商生产) 。阿托伐他汀 (商品名立普妥, 10 mg/片, 美国辉瑞制药公司) 。

1.3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 雌雄各半, 体重 (230±10) g, 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2008-0020。

2 方法与结果

2.1 丹参总酚酸和山楂总黄酮组分配伍设计

根据丹参、山楂的临床用量, 活性部位转移率结合前期药效初筛, 确定丹参-山楂组分总有效剂量为120 mg/kg。在总量恒定的前提下以120 mg/kg为配伍基线, 丹参总酚酸以25%递减, 山楂总黄酮以25%递增向极点扩展, 依次做为组分配伍比例。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 评价不同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组分配伍见表1。实验前, 有效组分均分散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内形成混悬液, 灌胃给药。

2.2 分组及给药

8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 随机分为8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整个实验周期内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 丹参、山楂配伍A、B、C、D、E组和立普妥 (降脂阳性对照组) 组均给予高脂饲料 (35 g/d) 。丹参山楂配伍组分别按表1所设剂量灌胃给药, 立普妥组按2.2 mg/kg灌胃给药, 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开始给予高脂饲料15 d后各组分别灌胃给药[12,13]。连续给药至第30天,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 分离血清,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及MDA、SOD活性, 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TC/HDL-C) 。实验过程中, 每周称重1次, 根据动物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结果

2.4.1 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不同配伍比例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和脂蛋白的影响

采用高脂饲料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 模型组大鼠TC、TG、LDL-C、TC/HDL-C显著升高, 具有典型的脂质代谢紊乱状态, 和正常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按不同比例配伍后均可明显降低TC、TG、LDL-C、TC/HDL-C水平, 提高HDL-C水平。丹参酚酸、山楂黄酮在配伍比例接近时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 说明丹参和山楂具有协同降脂作用。见表2。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2.4.2 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不同配伍比例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

与正常组相比, 高脂模型组SOD活性明显降低 (P<0.01) , MDA水平显著升高 (P<0.01) 。丹参、山楂的不同配伍均可升高SOD水平, 降低MDA水平, 而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在不同配伍组中, 山楂黄酮比例越高, 抗氧化活性越好。但单用山楂总黄酮或单用丹参总酚酸, 效果反而不如配伍组。见表3。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3 讨论

中药复方既有药味数目的不同, 又有剂量的变化, 更内含比例的差异, 功能主治、作用范围、适应病证、疗效机制等随配伍变化而变化, 构成“彼此协同、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在病证结合、理法方药一致的条件下, 通过成分群介导的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作用而发挥整体效应。

中药复方配伍后会产生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变化。成分群数、量、比例的相对变化是配伍的物质基础, 色泽、气味等物理状态是配伍的外在表现, 药理效应、毒副作用、临床适应证、功能主治是配伍的终极目标, 成分群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环节是配伍与药效的必要路径。配伍是“因”, 药效是“果”, 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借助于配伍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变量, 采用信息学手段予以阐明。

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学在配伍机制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方剂配伍的实验设计多是从配伍前后的药理效应或化学成分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利用数学统计方法探讨方剂配伍模式 (如正交设计、均匀设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目标优化的ED/NM/MO三联法[14]) 。如谭晓梅等[15]和贺丰等[16]用正交设计法系统研究了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系列成分含量及人体内过程的影响等。钟志勇等[17]用多指标正交设计合并线性回归法探讨芍药甘草汤的最佳配伍。

本文采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探讨了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血脂及SOD、MDA水平的影响。相比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 等比增减设计非常适合药效物质基础相对明确、药味相对较少的小复方 (或君药、臣药) , 根据研究目的以两药主要效应和次要效应为评价指标, 通过综合信息分析, 进行各配伍的优化筛选[18,19]。

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均是已知的较强的中药抗氧化活性部位[20,21]。丹酚酸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山楂黄酮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损伤、促进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恢复等作用[22]。研究发现, 单用丹参酚酸和单用山楂黄酮其降脂、抗氧化活性均不如配伍组, 且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剂量接近时降脂、抗氧化效果最好, 具有类似的趋势, 协同增效作用明显, C、D组降脂、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其他组, 具体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组分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及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重组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配伍,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 丹参、山楂配伍A、B、C、D、E组和立普妥 (降脂阳性对照组) 组均给予高脂饲料 (35 g/d) 。丹参、山楂配伍A、B、C、D、E组分别剂量灌胃给予丹参总酚酸 (mg/kg) ∶山楂总黄酮 (mg/kg) =120∶0、90∶30、60∶60、30∶90、0∶120, 立普妥组按2.2 mg/kg灌胃给药, 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第30天,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及MDA、SOD活性, 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TC/HDL-C) 。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TC/HDL-C、MDA水平升高, HDL-C、SOD水平降低, 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模型复制成功。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按不同比例配伍后均可明显降低TC、TG、LDL-C、TC/HDL-C、MDA水平, 提高HDL-C、SOD水平。其中C、D组降脂、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组, 与模型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丹参总酚酸、山楂总黄酮配伍可增强降脂和抗氧化效应, 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丹参总酚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 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临床体征符合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1], 发病后均行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证实, 发病在6h~72h。排除标准:明确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近期手术及全身出血史;血小板数<80×109/L;经头颅CT或者头颅磁共振证实有脑出血或者其他器质性疾病的。随后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5岁~72岁 (60.30岁±15.30岁) ;合并高血压病14例, 糖尿病13例。对照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4岁~70岁 (61.92岁±17.92岁) ;合并高血压病17例, 糖尿病14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等, 并根据病情选用甘露醇脱水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 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液, 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d。

1.3 评价指标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 标准”。基本痊愈:NDS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DS减少46%~89%, 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NDS减少18%~45%, 病残程度4级~5级, 生活能自理;无变化:NDS减少或增加<18%;恶化:NDS增加>18%。根据该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并判定疗效, 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 同时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血液黏滞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血浆蛋白升高会导致血液黏滞性增高, 致使血流速度变慢, 血流量相应减少, 形成血栓, 进一步发生脑梗死。一些研究发现,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 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的过程, C反应蛋白直接参与其病理生理, Tamam等[2]研究发现, 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发生后2h始逐渐升高, 72h到高峰, 通过药物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可减轻炎症反应, 起到保护神经作用。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多酚酸盐类化合物, 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 丹参多酚酸盐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3]、稳定斑块等作用。一些动物实验中发现丹参多酚酸盐能缩小脑梗死面积, 减轻脑组织水肿, 对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全脑损伤有保护作用[4]。本课题应用该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临床观察治疗脑梗死疗效, 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 疗效高于对照组,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的影响, 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60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措施加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CRP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0.05) , 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可能与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脑梗死,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2.

[2]Tamam Y, Iltumur K, Apak I.Assessment of acute phase proteins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Tohoku J Exp Med, 2005, 206:91-98.

[3]颜平, 罗心平, 施海明.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6) :2092-2094.

丹参总酚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绞痛患者124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42例, 女性20例;年龄最小的45岁, 最大的70岁, 平均年龄为 (57.54±2.12) 岁;病程最短的1年, 最长的18年, 平均病程为 (4.45±1.21) 年。观察组男性43例, 女性19例;年龄最小的44岁, 最大的71岁, 平均年龄为 (56.98±2.24) 岁;病程最短的1年, 最长的16年, 平均病程为 (4.35±1.19) 年。两组患者在病例数、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丹参多酚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硝酸盐制剂、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他汀调脂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3]。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治疗, 每次将200 mL丹参多酚酸盐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或者250 mL 0.9%生理盐水中进行静滴, 每日一次, 连续治疗10 d是一个疗程[4]。

1.3 疗效评价

疗效优:经治疗, 患者的心绞痛病情没有再发作,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患者的体力活动耐量显著增加, 基本不再需使用硝酸甘油治疗;疗效良: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 发作程度显著减轻, 发作时间显著缩短, 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50%以上;疗效差: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时间以及硝酸甘油使用量均无明显变化, 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症状也没有改善。疗效优良率: (疗效优例数+疗效良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χ2软件V1.61版本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分组治疗, 观察组疗效优36例, 疗效良24例, 疗效差2例, 疗效优良率为96.77%;对照组疗效优25例, 疗效良27例, 疗效差10例, 疗效优良率为83.71%。两组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中药丹参的功效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其含有的有效成分为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成分。丹参多酚酸盐是一类丹参水溶性、有效活性成分, 其含有的丹参乙酸镁含量大约在80%左右, 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药理作用, 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对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 同时可以间接的有效抑制血小板以及红细胞的聚集, 并具有促进纤溶酶活性的作用, 可以降低血液的粘度, 进而有效的改善了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情况, 舒张血管, 可提高心肌的功能以及供血能力, 从而起到有效治疗冠心病绞痛的目的。经分组治疗, 观察组疗效优36例, 疗效良24例, 疗效差2例, 疗效优良率为96.77%;对照组疗效优25例, 疗效良27例, 疗效差10例, 疗效优良率为83.71%。两组的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丹参多酚酸在治疗冠心病绞痛上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波, 陈延军, 郝东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1) :59-60.

[2]郑建文.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45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12) :1039-1040.

[3]何雪松, 陈建昌, 朱凌波.单身多酚酸盐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 18 (1) :92-93.

丹参总酚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本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核磁共振或者头部CT检测确诊。排除标准:伴有深度昏迷, 影响评估的患者;对于丹参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的19例患者中, 男11例, 女8例, 年龄为46~76岁, 平均年龄 (64.5±9.3) 岁, 8例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 10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对照组的19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7例, 年龄为41~73岁, 平均年龄 (65.7±8.2) 岁, 对照组中有11例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 10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中常规的治疗 (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压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200mg的丹参多酚酸盐, 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或者生理盐水25 ml中静脉点滴, 1次/d, 2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的判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痊愈5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4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4.2%。从结果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水平为 (7.34±3.10) , 治疗后为 (4.64±1.93)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水平为 (7.46±2.86) , 治疗后为 (5.89±1.15) , 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 但是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脑梗死的发病人群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且患者多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血浆蛋白升高会导致血液粘滞性增高, 致使血流速度变慢, 血流量相应减少, 形成血栓, 进一步发生梗死。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在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时候首要任务是疏通血管, 从而对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加以改善[1]。通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可以发现,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 C反应蛋白在2 h之后逐渐升高, 在72 h左右能达到最高峰。因此, 急性脑梗死救治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C反应蛋白的含量。

丹参多酚酸盐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在本研究中应用该药后,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这说明丹参多酚酸盐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并对其在临床上的相关应用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丹参多酚酸盐,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减低, 但是治疗组患者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可能与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关。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丹参总酚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等情况。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3组各24例。高剂量组:男17例,女7例,年龄54~71(62.7±3.3)岁;低剂量组:男16例,女8例,年龄53~70(61.9±4.1)岁;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54~70(61.5±3.1)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试验前1w停用如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低剂量组:采取丹参多酚酸(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100mg/支,批号736202)200mg加入250ml 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2w为1个疗程;高剂量组:患者采取丹参多酚酸400mg加入250ml 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2w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取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批号:990302)20ml加入250ml 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2w为1个疗程。急性发作患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并做好记录。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采集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4ml,加入到3.2%柠檬酸钠抗凝试管中混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均有明显减轻;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加重: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小板凝集率比较

在不同诱导剂下,治疗前,三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小板凝集率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小板凝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μmol/L ADP和300μmol/L ADP诱导剂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小板凝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与本虚、心血瘀阻有关,治疗以活血化瘀为目标[2]。丹参本身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治疗心绞痛疗效较好[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在治疗心绞痛方面,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发生栓塞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然而,在不同剂量方面,其临床疗效尚无显著差异,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选取72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低剂量组采取丹参多酚酸200mg治疗,高剂量组采取丹参多酚酸400mg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丹参注射液治疗。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5μmol/L&nbsp;ADP和300μmol/L&nbsp;ADP诱导剂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小板凝集率优于对照组(P<0.05)。丹参多酚酸治疗心绞痛临床疗效佳,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心绞痛,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宏.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2022.

[2]李学林,姚保杰,李春晓.丹参及其制剂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7):670-672.

丹参总酚酸 篇7

1 仪器和试药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配有紫外检测器。丹参素钠 (批号:110855-200507) 、原儿茶醛 (批号:110809-200503) 和丹酚酸B (批号:111562-200609) :均购自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丹酚酸A:由本厂自制, 归一化标定含量98.8%。丹参注射液3批: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自制, 批号0707122, 0707123, 0707124) 。乙腈为色谱纯。甲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80A Extend-C18柱 (4.6mm×250mm, 5μm) , 流动相A:水-乙腈-甲酸 (90:10:0.4) , 流动相B:乙腈;流速:1.0 ml·min-1, 检测波长:280 nm, 柱温:30℃。梯度程序为:0 min (0%B) →10 min (15%B) →50 min (25%B) →70 min (85%B) →80 min (85%B) 。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酚酸A对照品适量, 加5%甲醇制成每1ml含丹参素钠0.32mg、原儿茶醛0.10mg、丹酚酸B 0.12mg和丹酚酸A0.05mg的混合溶液, 即得。

2.3 供试液的制备

取3批丹参注射液各1支摇匀, 分别注入1ml至10m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0.45μl微膜过滤, 进样5μl。

2.4 HPLC色谱图

4种成分对照品和丹参注射液的HPLC色谱, 见图1。

2.5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 取0.5、1.0、1.5、2.0、2.5ml至5个5m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经0.45μl滤膜过滤, 精密吸取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按前述色谱条件测定。以对照品溶液浓度X (μg·ml-1) 为横坐标, 峰面积Y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表1) 。各指标成分在测定质量范围内, 线性关系良好。

1.丹参素2.原儿茶醛3.丹酚酸B 4.丹酚酸A

2.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5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连续进样5次, 以峰面积计算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RSD分别为1.47%、0.89%、1.61%、1.23%。

2.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丹参注射液供试品, 分别在0、2、4、6小时按前述色谱条件测定供试品溶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酚酸A含量, 结果RSD分别为1.4%、2.7%、2.1%、2.9%, 表明供试品在6小时内稳定。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吸取已知含量的丹参注射液1ml, 置10ml量瓶中, 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4种对照品, 按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各质控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丹参素99.6% (RSD=2.50%) 、原儿茶醛100.1% (RSD=2.37%) 、丹酚酸B 99.8% (RSD=2.46%) 、丹酚酸A 103.5% (RSD=2.41%) 。

2.9 样品的测定

分别吸取3批丹参注射液供试品溶液5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实验曾尝试用单一流动相洗脱, 但分离效果不好。故采用A相为混合流动相的梯度洗脱, 在此条件下, 4种有效成分能完全分离, 无杂质峰干扰。

丹参中成分复杂, 其有效部位包括丹参酮类等脂溶性成分和丹参素等水溶性成分。目前对丹酚酸A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多位学者研究表明, 丹酚酸A在保护心肌、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本次实验新增加丹酚酸类中药效最强的丹酚酸A作为质控指标, 与传统质控技术比较, 所得丹参注射液产品质量更为稳定可靠, 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解决, 真正达到安全有效, 质量可靠。

本文建立了一种可靠、简便的方法来控制丹参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此方法精密度高、准确性好, 不仅可作为丹参注射液含量测定的常规检测方法, 也可作为其它丹参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施超强, 陶萍.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的HPLC及LC-MS定性分析.世界科学技术, 2007, 3 (4) :29.

[2]游勇基, 程广强, 陈铭.丹参注射剂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同时测定.药物分析杂志, 2004, 24 (1) :46.

[3]李佑生, 马宇滢, 王文建.丹酚酸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906, 4 (9) :791.

上一篇:X线辐射下一篇:医院暖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