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责任审计

2024-05-14

绩效责任审计(精选十篇)

绩效责任审计 篇1

绩效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及相关组织管理和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的绩效和责任履行监督和评价活动。绩效责任审计是以评价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全面绩效责任为中心的综合审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 对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员的“问责”和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问效”逐步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绩效和责任的形成及其评价和监督是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理论前提。在社会公众对责任和绩效的逐步强烈的关注下, 绩效责任审计将不断得到发展。2008年,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 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建设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责任审计进入了全面推进时期。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呈现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绩效责任审计等多Á种审计模式交替跨越整合式的发展, 政府审计必将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特定环境完善的绩效责任审计模式。其发展趋势参见图 (1) 。绩效责任审计从审计目标、对象、职能、方法等方面在以往审计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表 (1) 所示。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我国的绩效责任审计目标是以有效性审计目标为核心, 融合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在内的综合审计目标, 而国际上有些国家的经验可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国际综合审计经验概述

(一) 加拿大的综合审计

综合审计是对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所做的部署、活动和控制及其责任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的检查和报告。在综合审计中, 审计长认为是重要的、应当提请众议院注意的事项包括:会计核算不真实;公共资金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用途使用;会计记录不完整;不利于保全公共财产;收入上缴和费用支出未经授权;未建立有效的程序控制和报告项目的效果;资金的使用未考虑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对环境的影响。审计署通常认为审计主要是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 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立项本身的合理性并不提出质疑。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属于议会检查和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审计发现政策制定和立法存在问题, 审计人员在谨慎的原则下也可以参加议会的政治辩论。审计长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议会对政府行为的人的绩效情况进行详细检查, 从而为议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和建议。其做法的突出特点如下: (1) 目标灵活、形式多样。每一个综合审计项目的目标都可能不同, 审计的内容和角度也不一样。有的是做一种研究, 有的是进行调查, 有的是进行项目评价, 有的是对部门绩效报告的评价。 (2) 综合审计法律制度的不断修改与完善。从1977年颁布了《审计长法》, 要求审计长报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否被正确衡量和报告。之后不久即制定了《综合审计准则》, 并形成《综合审计手册》。1999年又以《衡工量值审计手册》取代《综合审计手册》, 并在2002年对其进行了重大修改, 2004年又更名为《绩效审计手册》, 并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 (3) 配备结构优化、训练有素的职业化人才。加拿大审计署在提高人员素质与能力方面建立了能力模型。其所倡导的核心能力是法定审计能力, 即通过提供对财务和项目绩效的可靠、相关、及时的保证和其他信息, 帮助立法者关注政府责任。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组织效果、职业能力、维护关系、沟通能力和个人效果。在这五项能力以下, 还设定了不同的具体能力, 并对审计服务人员 (约1/3) 、审计人员、项目经理、处长和司长应具备哪些能力作出了详细要求。目前加拿大审计署约2/3是审计师, 其中一半是会计师出身, 其他还有律师、工程师、环境科学专家、医生、公共管理学专家等。此外加拿大审计署还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训, 拟定了详细的培训课程, 并将审计人员派到其他部门工作一定时间进行交流学习。 (4) 科学的计划管理。加拿大审计署审计计划过程的首要步骤是定期审视外部环境, 确定外部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长期风险和挑战。其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贯穿了全年的审计工作, 保证了计划的有效性;从业务团队到管理人员、管理机构, 都参与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 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安排对重点事项进行优先审计, 对不同事项进行全面审计, 保证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 (5) 严密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现行的审计质量管理框架主要内容有:一是领导和计划。包括战略方向, 选择审计项目, 作业计划, 方法。二是审计管理。包括审计实施, 项目管理, 有计划的审计, 可充分利用的充分、适当的审计依据, 审计报告, 咨询, 独立、客观和诚实, 安全, 接触和保管档案。三是以被审计单位为中心。包括交流审计信息, 被审计单位和利益关系人的反馈意见, 有效报告。四是人员管理。包括人力资源, 领导和监督, 令人尊重的工作环境, 业绩管理, 职业发展。五是持续改进, 包括实务复核, 经验教训。 (6) 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加拿大审计署针对不同目的成立了不同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高级咨询专家组、重大事项咨询专家组、独立咨询委员会、绩效审计项目审计咨询委员会、环境咨询专家组。广泛选择了置身于审计机关之外的, 涉及公共和私人部门, 联邦和省, 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不同地域、部门和机构并代表了咨询范围内的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从业背景的专家, 从不同视角对审计工作提出意见, 更好地反映公众的要求。 (7) 健全的审计结果沟通渠道和切实的后续跟踪机制。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 加拿大审计署认为, 质量控制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话和合作。加拿大审计署与被审计单位、议会、公众、媒体进行一系列的沟通, 且均有正式的、制度化的渠道与方法。加拿大审计署的后续跟踪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对一些议会持续关心或预示有重大风险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计。二是对建议改进的进度进行年度监控。加拿大审计署最多在五年内, 对以前年度报告所提出的所有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困难程度、重要性、废弃与否、反馈意见能否评估、进展、对进展是否满意等。

(二) 日本的综合审计

日本的政府审计也是一种综合审计方式, 《会计检查院法》中明确地规定了, 审计报告不仅要报告合法性方面——违反规章条例的行为, 而且也要报告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方面的不当程序。日本的综合审计不仅在绩效审计的现代职能定位中, 注重审计的效率性、效果性等目标, 同时对审计的合规性与正确性加以关注, 将传统的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与现代的绩效责任审计融合在一起。日本在综合审计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 广泛推行计算机审计, 有效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推动了国家审计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了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 从而使日本的综合审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的综合审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独立模式国家审计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审计制度中有着很独特的表现。比起加拿大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家所采用的“立法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构, “独立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构能更加客观、独立、公正地履行其审计职责, 表现更超然。日本的国家审计机关从百余年前初始的低层次行政型, 到高层次行政型和国会、行政、司法混合型, 直到现在实现的独立型。这一变革充分说明了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加强独立性。日本的会计检查院十分重视集体在处理其事务中的作用, 日本的检查官会议即会计检查院的最高领导机构, 本身就是一个集体领导机构, 这样的行政模式为审计的独立性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根据日本的现行相关法规规定, 其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是独立的, 全部由国会进行核定, 不受政府预算的干扰和控制, 这也从经济上保证了独立性。 (2) 综合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日本《会计检查院法》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检查院除根据日本国宪法第九十条规定进行国家收入支出决算的检查外, 还进行法律规定的会计检查。”“日本会计检查院对于国会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财会法律时, 有权表示意见并提供法律咨询。”可以看到, 相对其他国家的审计机构而言, 日本的会计检查院在行使其监督职能外还兼具咨询职能, 除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检查外, 同时也会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议。 (3) 强调对责任的确定。日本会计检查院除了审计职责外, 还负责给国家或政府下属组织造成损失的会计人员确定赔偿责任、并根据实际情况, 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惩罚或处分, 构成犯罪的, 要建议检查机关对责任人进行收审等。虽然它不具备法国、西班牙等司法模式下的判决结果的法律效力,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强调对会计人员, 特别是会计官员的监督, 这种制度对于警示会计人员的失职、重大过失和防止犯罪行为是十分有益的, 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资产的流失。 (4) 部门职责按照国家部门领域设置。日本的会计检查院部门职责按照国家行政部门领域设置, 如, 由会计检查院事务总局文部科学检查科的审计人员审计有关教育的项目, 审计中注重参照国家部委的发展规划, 从宏观角度着眼分析所发现的问题。会计检查院也无专门从事绩效审计的机构, 一般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关注项目的效益情况, 政府投资较多的各类大型项目, 通过项目调查和评价, 揭示项目的效益情况, 尤其是项目实施和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 (5) 重视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和审计报告的质量。日本的会计检查院的综合审计没有为所有的项目设定统一的标准。通常的做法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既有的目标和相关技术标准, 或参考国内外同行业应达到的水平来对较, 也会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列举,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审计中围绕被审计事项本身、事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改善现状的途径进行整体的探讨, 对被审计单位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帮助。日本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甚高, 为了保证出具客观、公正的年度审计报告, 采取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各业务局的审计报告首先要经过局审计报告委员会的多次审议, 然后送达办公厅下设的审计报告调查委员会进行审议, 最后由总长提交检查官会议进行讨论, 这一系列的程序也称为复审制度。此外, 日本的综合审计同样重视优化人员结构、审计计划、社会公告和后续审计工作。从日本、加拿大的综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上, 可以看出, 日本、加拿大并没有盲目一味地学习其他国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上, 他们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综合审计。在法律规范、审计目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人员配备、审计公告及审计技术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三、我国绩效责任审计思考

(一) 改革现行审计体制

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 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 地方审计机关实行业务管理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组织管理受同级地方政府领导的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 审计的委托方、审计方以及被审计方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 权责关系不够明晰。可以认为,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质形成一种政府自己使用和分配公共财产, 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内部审计”关系。我国行政领导对审计所持的态度对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 影响着政府绩效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 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 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 所以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所揭露的问题所需承担的责任或对政绩的影响均存有顾虑, 造成最终的上报难以反映问题的实质。我国审计界不断围绕审计独立性探索审计体制的途径, 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垂直论”、“独立论”和“双轨制论”等观点。其中, “立法论”改革模式主要有“一府三院制”和“人大隶属论”。在对审计体制改革不同观点进行评述和比较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长远看来最终实现“人大隶属论”比较理想, 但目前采用“双轨制论”改革模式显然比较稳妥, 即在全国人大下设最高审计机关, 在人大系统设立专门进行财政预算监督方面的审计组织, 同时将现行的审计机关明确为政府的内部审计组织, 执行政府各项经济监督任务。“双轨制”体制只是把现行审计职责和工作部分地从政府行政系统中转移到人大系统中, 在保留现行行政审计体系的同时, 又在人大系统中构建新的立法型审计体系。“双轨制”下审计长由人大常委会直接任命, 审计费用要纳入人大机关预算之内, 审计工作直接向人大报告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二) 提高绩效责任审计认识

虽然国外已有很多综合审计方面的成功经验, 但我国目前政府审计人员对公共部门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诸多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多年来主要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工作, 已经形成一套熟悉的程序性方法, 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也是非常大的。但政府绩效责任审计中对“绩效”的审查和评价在我国尚没有现成的审计准则可以遵循, 通常也没有统一固定的审计方法可供使用, 使得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感觉工作没有头绪。部分审计人员会认为, 如果开展政府绩效责任审计, 首先必须要有权威的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否则绩效责任审计就无法开展。从实质上来说, 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无法建立的。由于公共产品和政府行为复杂多样, 政府绩效责任审计是一种不重复的独立检查工作, 只宜做出原则性规定, 而在具体运用时应该灵活和富有弹性。事实上, 对政府机关或项目是否实现目标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是否履行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是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内容, 建立绩效责任评价标准是政府机关和公营部门管理者的责任, 绩效责任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收集并验证这些评价标准是否有效, 并根据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其绩效的优劣, 解释、说明绩效责任评价标准无效的原因及其影响, 分析、说明“绩效实现”及“责任履行”优劣的原因, 并提出可能的有效建议。此外, 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责任审计过程中, 根据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选择与相适应的衡量方法和审查技术。对于教育、环保、公共安全等部门的绩效责任, 一定会大量使用到相关领域的特定评价指标和专业衡量方法, 审计人员必须还要从教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视角来对待这些审计事项, 而不要像过去那样将眼光仅仅局限在财务领域。绩效责任审计具体衡量方法和审查技术的多样性, 对现有的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但同时也给了审计人员更大的选择自由。这些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不能成为无法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理由。

(三)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绩效责任审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 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多样, 审计人员只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晓公共管理、工程、环保、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 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对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深刻地理解, 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及相关领导的业绩和责任, 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引进多元化的高级人才, 可为绩效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从而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此外, 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务的培训, 尤其是结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进行审前培训、政府环境培训及具体技能培训等。必要时应考虑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各领域专家, 共同参与到政府绩效责任审计的工作中来, 使我国的绩效责任审计工作提高成效, 对国家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使用的绩效和责任方面实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摘要:本文认为, 绩效责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综合审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 应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从审计机构设置、观念认识、人员结构等方面入手, 不断发展绩效责任审计。

关键词:绩效责任审计,公共资源,综合审计,审计体制

参考文献

[1]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008) 。

[3]刘世林:《政府绩效责任审计及其评价模型》,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中国审计》编辑部:《中国审计代表团: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及其启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绩效责任审计 篇2

1.1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各部门的人事变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2]。

1.2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3]。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然而,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牵扯到的事务繁多,涵盖范围广阔。然而,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而对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4]。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5]。

2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服务,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给出改进意见,提高效益。另外,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改善途径

3.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常态下,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让熟悉审计政策,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此外,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有了绩效,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否则,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形成之后,领导和组织和人事部门审计结果来参考和评估,决定是否对其继续任用,当然这在现行体制内还是一个假设。但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去思考,如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尚不清楚或不研究不作为,没有约束的行为,一律不认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之前任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干部任命前系统结合。对于在表面背后产生的经济财务收支不平衡和无效率的经济责任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得出问题的原因“,谁的孩子谁抱走”,属于主管机关部门负责的,属于所属单位单位负责的,负责前任领导应当负责的,都应该有一笔清楚的账,不可以笼统地归咎于当前一任的领导。

3.4尽快将绩效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法律”

绩效责任审计 篇3

一、绩效审计是促进美国国家良治的重要手段之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绩效审计就是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对于公共受托责任问责需求提高后,国家审计应对形势的必然产物。上世纪六、七年代,联邦政府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赤字激增,国会需要GAO联邦政府管理活动和项目情况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传统的财务审计已无法满足要求,绩效审计应运而生。1972年GAO公布了《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及职能的审计准则》黄皮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此后黄皮书历经6次修订,0207年颁布了《政府审计准则》,详细阐述了绩效审计的各项准则。2004年GAO的各称从联邦会计总署更改为政府问责办公室,更加明确了GAO的工作方向,即问责联邦政府,帮助其改善绩效。

如今GAO,绩效审计开展比例已达到85%。换句话说GAO自住要工作就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关注联邦政府各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行,尝试对各相关部门及政策工具联结的评估,服务国会和美国民众,本身就是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手段之一。2015会计年度,GAO发布了688份艮告,提出了1680项建议,审计高阶官员出席听证会109次全年审计工作为联邦政府产生可量化的经济效益74.7亿元;1286项联邦政府各部门和领域计划和运营因为绩效审计获得改善;提出的审计建议有79%被国会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二、绩效审计围绕美国国家治理目标开展

GAO每年制定一轮战略规划,且每四年更新一次。战略规划中不仅包括对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及国家形象的分析,还包括对国家机构职能运行的指导、服务国会的关键方法以及美国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评估考量和必要的妥协。2014至2019的AO战略规划,列出了塑造国家世界地位的7大趋势、4大国家治理目标、20个具体目标(见附件)。

战略规划就是GAO的工作框架,绩效审计项目确定、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及信息的披露等工作就是都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计划和实践的。可以说GAO最主要的绩效审计工作是治理导向型的,是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开展的。

三、绩效审计顺应美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随着治理全球化,美国联邦政府也面临着日益复杂、跨界交错的国际性问题,有些问题超越国界和组织,彼此界限变得模糊。基于大国国情,GAO认为联邦政府及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国家政策措施的全球和区域风险,关联和供应链的有效性。

GAO的绩效审计随之扩展到众多非传统领域。GAO网站公布的万余份审计报告中,仅2013年就涉及了31个重大国际、民生领域。GAO年均工作量大增,2009年2010年相比以前41年曾幅最大的分类业务为国土安全、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老兵事务、商业、工业和消费者、国际事务等。在这些增量工作中,绩效审计工作占绝对比重。其工作量的增长变化与美国国家治理的重点和中心的变化相吻合。

四、对我国审计的启示

一是应该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制定审计战略和工作--规划。审计署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也应充分分析国家面临的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影响因素。在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应充分了解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领域,扩大关注角度。

二是全面推行绩效审计。《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虽然基于我国国情,目前还需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但应将工作重心不断向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倾斜,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完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不断提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更好地服務国家治理。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发展概况

(一) 内涵及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 (关)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业绩的过程, 是一种对领导人员任期所在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或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活动, 是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重要措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可客观、公正评价企业发展绩效, 全面总结企业发展经验, 深入揭示企业存在问题,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职、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

(二) 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泛,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审计内容还包括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及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理论探讨

(一)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一致性分析

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希望政府作为资源的管理者, 不断提高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 并希望有独立的第三方对政府履行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以获取相应的信息。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审计对象都是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方, 只不过经济责任审计侧重对人做出评价;而绩效审计侧重对某一事项或情况的性质做出评价, 由于对人的评价离不开对事的评价。因此, 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评价基础和对象是一致的。

(二)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 经济责任审计的固有缺陷影响了审计实施效力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并稳步发展的今天, 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以确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审计滞后、审计评价难度大、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缺乏成熟稳定评价标准等难题, 都急需实践和理论界解决。

(1)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在领导干部任职届满、调动、免职、辞职、离退休等情况下进行, 任中审计较少。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人事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 领导干部的离任信息在未宣布前不公开, 审计机构只能在其离任后方能进行审计。为此, 审计发现问题只能要求单位进行整改, 追究已调离岗位的领导人员责任较为困难;另外, 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审计, 部分涉及历史原因的审计发现问题且原有经办人员已离职, 追究原因及解决都较为困难。

(2) 审计评价困难、经济责任难以确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要对领导干部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但这种评价相对其他审计项目却困难得多。主要困难包括:一是在审计实践中尚未形成完善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缺乏统一依据;二是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 一些经济活动、投资项目可能历经几任领导, 这就导致审计范围难以明确划分, 同时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对前后任领导的责任进行区分也出现困难;三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难以划分。

(3) 缺乏统一的、横向可比的绩效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虽已在我国开展多年, 但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缺乏足够的支持依据。由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领导干部的决策之外, 还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特点等的影响, 要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 如果没有统一明确的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指标是很难进行的。

2. 绩效审计的优势可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补充

(1) 绩效审计方式灵活, 可以弥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滞后的不足。经济责任审计往往事后进行,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绩效审计则不受审计时点的约束, 既可以在事后进行, 也可以在事前、事中进行审计, 可以在经济事项发展过程中及时对其发展状态做出审计和评价, 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2) 绩效审计关注经济事件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关注审计对象的经济性质, 通过经济数据分析, 使得审计评价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在某一个时点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 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不一致, 一些经济活动、投资项目可能在评价时点并不能完全的显示出效益或是不能显示出其潜在的风险, 这时, 绩效审计就可以作有效的弥补。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 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3) 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灵活多样、适用性强。由于绩效审计对象多种多样, 审计目的各不相同, 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发展实践, 绩效审计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体系, 其审计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如绩效审计在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方面, 就有检查、抽样分析、调查、访谈、研讨会讨论等多种方法, 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审计项目;另外, 绩效审计方法还会根据需要借鉴其他社会经济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技术和工具。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案例分析-广州地铁总公司的实践探索

广州地铁总公司从1999年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不断摸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克服经济责任审计难点问题的方法, 并注重内部审计为公司的管理提供价值增值, 在审计实践中注意汲取绩效审计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评价体系, 有效的促进了总公司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审计成果的认同, 体现了审计的价值增值。

(一) 引入绩效审计思路, 打破任期界限, 综合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领导干部的任期通常仅是企业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如果仅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会割裂项目的延续性, 得出片面性的结论。广州地铁总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 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进行评价时打破干部任期的界限, 综合考虑其任期前后企业、业务等的经营发展情况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做出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二) 运用绩效审计方法, 突破传统约束, 夯实经济责任审计结论

选用合理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我国目前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主要是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 注重确认和复核, 对于分析、统计等现代审计方法的应用较少。与传统财务审计方法不同, 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 大量运用了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业务测试、本-量-利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现代审计方法。

(三)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和积累评价指标数据, 稳定评价基础,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广州地铁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主要分两步走, 首先, 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 并将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公司每年都要对各个下属单位和组织进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体系由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组成, 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是按照平衡记分卡原理, 综合考量被考核单位在财务指标、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发展创新四方面的表现;而绩效目标是根据当年战略安排和工作计划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需要达成的预期值;考核评价标准是指具体评价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依据和相应等级, 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将与被考核单位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由此可见, 绩效考核指标是全面反映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核心指标, 审计通过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核实, 确认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为提高绩效考评成绩而虚增或虚减业绩的情况, 通过历年的绩效考核结果的纵向、横向对比, 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实践证明, 绩效考核工作对于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管理职责, 提升企业或单位的经营业绩起到了促进和监督作用, 同时也为公司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评价基础。

五、结论与启示

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类型, 其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项重要的审计制度,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在审计方法、评价体系方面尚不成熟;绩效审计是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政府审计的方式, 尤其是西方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积累, 其重视数据分析、形成指标数据库的审计方法已逐渐显现出对审计结论支持方面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在国内大规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充分引入绩效审计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成熟和稳定, 审计结果更加科学,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领域。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虽经过多年发展, 但仍不成熟。目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固有缺陷影响了审计效力的实施, 而绩效审计的优势可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补充, 可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 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广州地铁总公司在审计实践中注意汲取绩效审计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绩效审计的审计思路、方法和评价体系, 有效促进了总公司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审计成果的认同, 体现了审计的价值增值。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二者结合

参考文献

[1]刘英来.经济责任审计研讨会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 2006 (10)

[2]蔡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1)

审计局绩效审计做法和成效 篇5

**市审计局绩效审计做法和成效

今年以来,我局以省厅开展的“绩效审计推进年”活动为抓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势推进绩效审计工作。一是成立了**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学习。我局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理论学习,努力使全体审计人员尽快掌握绩效审计知识。一方面邀请省内先进单位的绩效审计行家来我局指导绩效审计实务,进行绩效审计案例分析,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选派审计业务骨干参加中国审计学会组织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班学习,组织部分审计业务骨干到绩效审计先进的**市审计局、**市审计局学习绩效审计的特色做法和实践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树立现代绩效审计理念。三是制定了贯彻落实省厅“绩效审计推进年”活动的意见,规定每一个绩效审计项目都必须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撰写审前调查报告,其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由绩效审计协调领导小组会议集体研究确定。四是加强考核工作,将绩效审计工作列为对市(区)审计机关考核内容,并分别开展优秀绩效审计项目、优秀绩效分析报告和优秀绩效审计报告评选活动,以此促进全市绩效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2009年,全市审计机关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调查项目9个,“结合型”绩效审计项目11个,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我局实施的市区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绩效审计调查、全市防洪保安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绩效审计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常务副市长分别在市区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上批示,要求“重视并规范使用,理顺体制,并责成市房管、财政、审计等部门认真研究,制定规范管理方案”。目前,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及审计建议,开展调研,修订住宅公共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市房管局也全面落实审计意见,相继出台《关于明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区住宅维修资金使用分摊示范文本>的通知》等文件,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这次绩效审计实现了审计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 篇6

【关键词】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 结合 比较

一、前言

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所作出的评价、审查。从目前来看,国外很多国家的审计工作都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但是我国目前还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能与财务审计结合实施,本文就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进行探讨。

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定义

(一)财务审计

审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条例以及国家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方法与程序来对国有控股公司、国企的损益、资产、负债的合法、真实、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审计依据的是公司的相关财政报告,审计的目的是使对企业的盈亏、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呈现出来。企业的真实情况得到了反映,对与企业中的违法问题很容易就查出了,这样可以减少违法行为,使企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审计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于经济进行监督的一种活动。

(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的定义现在还不统一、不单一,不同的国家和单位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也不相同。大多数的定义是:绩效审计就是审计机关对政府机关等相关单位的各种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的是相关的数据信息,相关的经济效益凭证,是否按照相关制度执行的。

三、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比较

(一)审计要素差异,如表1所示

(二)审计理念差异

财务审计通过对违纪问题的查证,公开违纪事实情况,从而纠正违纪问题,使既定制度得到维护,彰显其权威性,这样可以提高绩效。绩效审计通过预期情况与实际结果不同的地方入手,发现制度或管理的不足之处,然后慢慢使制度和管理不斷完善。财务审计对那些审计出现问题的人员都会进行严重的处理,因为财务审计对象出现问题时都是违法的。而绩效审计就不一样了,注重的是结果,不管过程,只要你绩效高,就是好的,就应该得到表彰。

(三)审计的切入点、侧重点差异

财务审计是从资金切入,审计资金的出纳情况是否符合规章制度。侧重于会计报表、账簿等的审计。而绩效审计则是从各种业务流程入手,看决策是否被正确的执行了。侧重于各种制度和管理。

(四)对审计人员要求差异

财务审计的人员要具备法律知识,熟悉各种会计相关方面的知识,要作风严谨,自我约束力强。而绩效审计的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在审计中能够给出自己所思考得到的建议。

四、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

(一)结合原则

结合的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各个不同的审计对象是不相同,存在差异,不能够用同一套理论来审计,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得出合适的审计方法。

(二)结合方式

我国审计的环境复杂,两种审计方式没有一种固定的结合方式,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合理的额结合方式,对于一些以前有过违纪的对象审计是两者穿插结合,对于一些以前审计比较好的对象采用绩效审计为主,反之财务审计为主。

(三)结合范围

我国财务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而绩效审计范围由于种种要求,范围很小,需要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和社会关注的地方让绩效审计参与进来。

(四)结合具体实施

1.对于一些公共的工程项目审计,以前一般都是采用财务审计,现在要包绩效审计结合进行,绩效审计结合后可以对一些管理制度方面有一个提供完善,这样使得公共工程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

2.在绩效审计有一些比较麻烦的地方可以利用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效果明显,而且审计过程简单。

3.绩效审计方法可以借鉴财务审计。财务审计已经有很多比较完善的方法了,可以对绩效审计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4.审计人员素质。现在许多的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相关方面领域出来的人员,对于其他方面不是很熟悉,对这一些人员要加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促使他们熟悉精通更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两种审计方法的结合。对于人员的品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审计人员的,审计人员品质要好,作风要严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5.在审计准则上,结合后绩效审计也要审计财务方面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执行人员是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执行的,不存在问题。

我国现在还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时期,这样的审计不是很完善,只有两种设计方法的完美结合才能够更好的通过审计来是各个方面想好的方向发现。现在我国在不断的让两种审计方法相结合,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时期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两者不断的磨合,一定会完美的结合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熊国珍.试析我国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J].商场现代化.2014.16(33):120-125.

[2]郝爱萍.刍议我国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J].商. 2014.17(21):109-114.

[3]王洁.关于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比较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01):167-171.

[4]王彬.浅析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审计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9(01):201-203.

绩效责任审计 篇7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 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 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 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绩效审计过程中, 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彻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 研究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1 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仍处在探索与建设的时期。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常常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1]。目前, 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 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 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 各部门的人事变动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 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 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 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 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 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 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 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 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 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2]。

1.2 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 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 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 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3]。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 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 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 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 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 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 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 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 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 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 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 然而, 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 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 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 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 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 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 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 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 牵扯到的事务繁多, 涵盖范围广阔。然而, 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 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 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 而对决策失误, 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 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 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 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4]。

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 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 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 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 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 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 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 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 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 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 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 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 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5]。

2 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 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解决民生问题, 提高社会服务, 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 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 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

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 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 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 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 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给出改进意见, 提高效益。

另外, 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 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 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 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改善途径

3.1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 新常态下, 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 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 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 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 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 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 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 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 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 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 让熟悉审计政策, 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 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 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 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 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 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 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 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此外, 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 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 所以, 从一定程度上说, 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 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 有了绩效, 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 否则, 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 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

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 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 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 先免除其领导职务, 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形成之后, 领导和组织和人事部门审计结果来参考和评估, 决定是否对其继续任用, 当然这在现行体制内还是一个假设。但是, 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去思考, 如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对经济责任尚不清楚或不研究不作为, 没有约束的行为, 一律不认可,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之前任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干部任命前系统结合。对于在表面背后产生的经济财务收支不平衡和无效率的经济责任问题, 应该全面地分析, 得出问题的原因, “谁的孩子谁抱走”, 属于主管机关部门负责的, 属于所属单位单位负责的, 负责前任领导应当负责的, 都应该有一笔清楚的账, 不可以笼统地归咎于当前一任的领导。

3.4 尽快将绩效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法律”

“绩效”的概念起源于企业, 但是现在在我国行政部门中逐渐开展, 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应该逐渐树立起绩效的意识。很多同志对绩效还存在着误解, 其实绩效在我国也不算是新生事物了, 现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也是恰逢其时, 既然《审计法》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对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进行审计, 那我们就应该把绩效的理念引入到这里去, 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这个行为, 所以, 将其写入法律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尽快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周传德.台湾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J].审计月刊, 2015 (11) .

[2]王晓光.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选择[J].西部财会, 2015 (11) .

[3]谭文超.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综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01) .

[4]宋秀珍.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6) .

绩效责任审计 篇8

我国已步入了“十二五”关键发展阶段, 国有企业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加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部门十多年来的努力, 在监督与杜绝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和违法违规行为, 促进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加强廉洁自律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展现了其积极的一面, 并且为对领导干部政绩和行为表现方面的考核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 将会提高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产生背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我国已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在我国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公司管理机制, 不仅理顺了决策者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还能大力促进企业加速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对于我国国内的国企来说, 这种管理机制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到位, 无法真正达到令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互相牵制的目的。当国有企业管理者权利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 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来加大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管力度, 对促进和保持我国国有经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轨道下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既存在相似之处, 也有一定的相异之处。对国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具有很突出的特殊性, 因为其目的是核查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也就是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来开展审计工作;而绩效审计与之不相同, 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开展审计, 其出发点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下, 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方式和过程为审计内容, 对被审计的公司企业的综合经营效益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估和判断, 最终促进企业不断修正经营决策方式、提高经营效益。虽然在审计对象与目标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各不相同, 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 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公司企业, 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是对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开展审计,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将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的必要性

(一) 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任务艰巨、要求高。在我国, 对领导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点大多是在领导班子换届期间, 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及时提交客观全面的审计工作报告, 时效性较强, 审计过程中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复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推广应用, 审计队伍薄弱、审计时间要求加快与审计任务艰巨的矛盾更尖锐, 现有审计人员队伍越来越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 高质量的审计结果越难以保障。而随国内审计事业不断的发展成熟, 许多企业已将绩效审计工作常态化, 绩效审计已是考察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方法。因此, 审计部门科学合理配置现有审计资源, 吸收和借鉴绩效审计工作经验和做法,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降低审计工作风险, 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 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

目前,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主要限制在对领导人在职期间决策行为、财务活动真实性和经营合法性的审计方面, 对领导人的经营决策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考察工作重视不足。作为对领导层的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审计内容, 在合法性审计的前提条件下, 绩效审计可以对企业负责人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开展深入的审计。可以说,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对领导人的管理、决策过程开展审计, 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对领导人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有助于改善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是监管部门对国企负责人权力实行有效监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重视领导人在经济责任中存在的效益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领导人经济职责中涉及到的效益情况开展审计工作, 是对国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 也是全面客观评价国企负责人在位期间的管理决策工作情况的必然要求。可以说, 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就是经济责任的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去,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对领导人的业务水平开展深入的审计工作, 不仅有益于对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监督和制约领导人行驶权力的情况, 为人事管理部门考察、提拔干部提供客观公平的参考依据, 完善和健全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制度, 而且能够大力促进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市场生存能力, 加快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治理制度步伐。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几个方面

目前, 对国有性质的企业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涉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主, 没有开展全方位的效益评价, 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从经营决策考察、资金使用、财务活动合法性等几方面为基础。因此,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 经营决策审查

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主要与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相关。以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为审计重心, 跟踪经营决策全过程, 从决策科学合理性、决策步骤、项目进度、经营活动效益等各个环节, 考察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依法依规、科学民主决策, 并严格审查领导人做出的决策产生的后果影响。通过实施严密的审计工作条例, 及时找出和发现因领导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建设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决策后果方面的问题, 不断促使领导人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客观情况决策的意识, 尽量采取科学民主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决策, 避免因领导人追求短期经营目的以及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

(二) 资金管理审查

对企业开展资金管理审计, 主要是结合绩效审计中对企业资金利用情况做出评估, 对资金流的管理和利用要进行全面的检查, 找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使有良好的投资项目, 不一定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效益, 由于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不合理、岗位配置不科学等因素都能够对项目的预期收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带来亏损的严重后果。在开展审计活动时, 绩效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它负责确定审计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并进行分析, 评价其综合效益, 考察企业是否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 是否达到投资预期目标和收益, 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 提出了改善经济效益的办法和建议, 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使用绩效审计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审查的结果, 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能力和决策水平的能力做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 管理效果审查

根据在对公司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活动中对其管理效益得出的评价结果, 从管理方面来评估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决策水平。如结合绩效审计做出的对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体制完善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内部管控系统和问责机制情况、科学决策等内容进行的评价。

在对国企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 有机结合绩效审计工作, 可以有效完善和提高对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性及科学性, 更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防范审计风险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讨论对国有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效益的角度出发, 尝试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卢晓华.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J].中国外资, 2011 (15) :36-38.

[2]孟艳霞.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 2010 (9) :63-66.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篇9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历史沿革我国对高校正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于1997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两个文件。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进一步明确了对教育系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4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审经责发〔2004〕65号),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审计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了审计法。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对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进过不断的完善,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步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投入、高校自筹资金的不断加大,国家财政部门和高校主管部门以及社会都加大了对高校资金进行效益评价的呼声和要求。2008年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到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明确规定了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同时要在审计内容基础上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所以,现阶段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绩效评价体系,既符合我国审计发展的大潮流,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实行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高校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高校资金的来源途径也逐渐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但同时高校也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内部控制效率如何都深受社会的关注。在国家审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背景下,对高校实施绩效审计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绩效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对教育经费、投资项目、科研经费以及专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对高校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做出评价。这样既可以发现和积累高校从事经济活动比较好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及时发现高校经济活动的无效行为,使其及时得到纠正。从而促进高校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高校内控制度执行的力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足。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开辟多渠道的筹资模式外,还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绩效审计则是重点监督和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看出高校资金是否被充分的利用,即主要考核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对高校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衡量,考核其投入是否合理、使用是否科学有效;其结果可作为高校部门预算编制和经费下达的参考依据,达到从高校内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实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少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公共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公共投入绩效的考核———绩效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高校来说实施绩效审计也是势在必行。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在绩效审计方面的实践才是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前进阶段,除了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的参考样本之外,就没有可供参考的专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实务经验。

(二)标准缺位对于高校的绩效审计,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但是目前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绩效审计实践,但大多参照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开展的;在加上虽然各高校虽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高校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成了目前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标准,也就很难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三)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绩效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主要关注财务收支等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办学理念:侧重于关心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在校生安全等问题,而对各部门实际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却关心不多。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财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1)教学绩效指标。一是生师比,为折合后年平均学生人数与年平均教师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学校师资力量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其比值越高,说明学校的管理水平越高,办学效益也就越好。二是生均事业费支出,为本年学校事业支出总数与折合后标准全日制本科生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率,其比值越小,表明学校在生均培养费上的支出越小,学校的办学成本越低,其办学效益的状况就越好。三是教职工人均经费,为学校本年总经费收入与教职工年平均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每个教职工分摊的经费的大小,如果数额越大,表明教职工的事业发展能力越强。四是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为教育事业收入的增长率。该指标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考核学校在教学活动上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状况。

(2)科研绩效指标。一是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为本年科研活动收入总额与教师年平均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的能力和规模。二是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为科研活动经费收入的增长率。这里的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科研经费拨款、横向科研收入和纵向科研收入。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年度科研事业的增长状况和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速度。

(3)筹资绩效指标。一是学校自筹经费比重,为学校本年自筹经费总额与本年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筹资能力及努力程度。其比值越大,说明学校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二是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为学校本年自筹经费增长额与上年学校自筹经费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在资金筹集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状况。

(4)办学效率指标。生均办学成本,为学校年度教育成本总额与本年度在校学生总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的业绩,其指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办学效益的好坏。但是,对该指标应该辩证的看待,因为要保证办学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较大成本的投入。

(5)综合实力指标。一是拨款增长率,为本年拨款的增长额与上年拨款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的办学规模的发展情况,其比值越大,表明学校的发展速度越快、综合实力越强。二是经费自给率,为本年总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与本年支出(包括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自筹经费满足学校支出的程度,其比值越大,表明学校的自主创收能力越强,办学发展资金条件相对较好。三是事业基金增长率,为本年事业基金的增长额与年初事业基金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实际可支配资金的增长速度,其比值越大,说明学校收入满足支出需要的程度越高,财务运行效果越好。

(6)发展潜力指标。一是现实支付力,为学校速动资产年末数与本年月均支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现有货币维持学校运转的时间,其比值越大,表明可维持时间越长,学校资金压力小。二是资产负债率,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资产负担债务的状况,既表明学校负债经营的能力,也说明债权人的资金安全保障程度。这个指标需要辩证的看待,资产负债率越小,说明资产的安全性越高,学校财务风险越小;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负债经营的能力越低,未充分到达财务效率最优化。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1)教学科研绩效指标:一是教学固定资产比率,为教学用固定资产值与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教学楼以及实验室等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比重大小。二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与折合后学生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教学设备购置费的投入和发展情况。三是教师人均科研设备值,为科研仪器设备值与专职教师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教师科研的能力。四是生均图书值,为学校图书资料的总值与折合后学生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图书资料满足教学需要的程度大小。五是生均校舍面积,为学校校舍面积总值与年末折合后学生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校舍面积是否满足学生教学、生活的需要。

(2)营运绩效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比率,为固定资产总额与学校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情况。二是固定资产更新率,为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总额与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固定资产的动态状况。三是仪器设备利用率,为在用仪器设备总值与仪器设备总值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四是设备完好率,为完好设备总额与学校仪器设备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仪器设备的状态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3)构成绩效指标:一是行政固定资产比率,为学校用于行政办公的固定资产总额与学校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固定资产用于服务行政办公的比例。二是科研固定资产比率,为学校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总额与学校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投入与科研成果的状况。三是后勤固定资产比率,为用于后勤办公的固定资产总额与学校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

(4)筹资能力指标:一是财政拨款固定资产比率,为财政拨款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与资金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资金的依赖程度。二是科研经费固定资产比率,为来源于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与学校科研总经费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固定资产服务科研的状况。三是自筹经费固定资产比率,为学校自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与学校资金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资金筹集的能力。

(三)高校科研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1)科研经费绩效指标:一是科研预算收入完成率,为本年科研收入与本年科研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收入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二是科研预算支出完成率,为本年科研总支出与支出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支出预算的执行。三是科研收支的真实性,是指科研经费收支的依据、以及科研相关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四是科研收支的合法性,指科研收支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

(2)科研管理绩效指标:一是科研经费收入年增长率,为本年科研收入增长率(本年科研收入-上年科研收入)与上年科研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经费积累和学校科研发展的能力。二是科研仪器设备支出比率,为科研仪器设备支出与科研总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支出的结构合理性。三是横向科研收入占科研收入比例,为横向科研收入与科研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横向科研的能力。四是纵向科研收入占科研收入比例,为纵向科研收入与科研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纵向科研的能力。

(3)科研成果绩效指标:一是国家级课题立项数,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所获得的国家级课题的立项总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高层次科研的能力。二是国家级课题立项增长率,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国家级课题立项数的增量(本年立项数-上年立项数)与上年立项数的比值。三是省厅级课题立项数,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所获得的省厅级课题的立项总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普及的程度。四是省厅级课题立项增长率,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省厅级课题立项数的增量(本年立项数-上年立项数)与上年立项数的比值。五是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获得的校级以上科研奖励的总项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成果的先进性问题。六是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增长率,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校级以上成果奖项数的增量(本年获奖项数-上年获奖项数)与上年获奖项数的比值。七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为本年度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项数与成果总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的实用性和服务能力。

(四)高校后勤服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1)后勤财务管理绩效指标:一是经费自给率,为后勤服务集团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集团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营性支出的程度。二是收入预算完成率,为本年各项收入与本年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收入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三是支出预算完成率,为本年各项支出与支出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支出预算的执行。四是资产负债率,为后勤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衡量后勤集团负债经营的能力和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2)经营绩效指标:一是自筹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集团本年自筹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集团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二是自筹收入增长率,为本年自筹收入增长率(本年自筹收入-上年自筹收入)与上年自筹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集团的资本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三是固定资产增长率,为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额(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本年初固定资产总额)与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从而反映财务支出结构与质量。四是生均后勤支出,为后勤全年支出数与折合后学生总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经济效益情况。五是后勤人员经费支出与总支出的比率,为后勤人员支出与后勤总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支出的合理性,该指标应该越小越好。六是管理服务实体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为管理服务实体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的管理效率的高低。七是后勤职工比率,为后勤职工年平均数与学校职工年平均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八是生均固定资产占有量,为后勤集团固定资产总额与折合后学生人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后勤资产的利用效率。九是水电支出增长率,为本年度水电支出增长额(本年度水电支出-上年度水电支出)与上年度水电支出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资源的节约效果。十是膳食进餐率,为后勤集团全年营业额与学生理论消费额(学生人数*学生年均消费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出后勤食堂经营的潜力和状况。十一是绿化环卫支出增长率,为本年度绿化环卫支出增长额(本年度绿化环卫支出额-上年绿化环卫支出额) 与上年度绿化环卫支出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环境治理的效果。十二是经营服务实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为经营服务实体的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十三是净资产增长率,为本年度净资产的增长额(本年度净资产-上年度净资产)与上年度净资产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后勤集团的积累能力。

(五)高校工程建设绩效指标体系构建(1)决策阶段:一是项目评估论证充分程度,是指对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是否充分。二是投资估算准确率,为投资估算总金额与实际投资金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投资效益,投资估算准确率越高,投资项目的优选性更高,更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贷款比例,为项目贷款金额与总投资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该投资项目资产负债结构的风险程度。四是借款偿还期,为(借款偿还开始出现盈余年份-1)/(盈余当年应偿还借款额/盈余当年可用于还款的余额)。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的借款偿债能力。

(2)开工准备阶段:一是投资概算的准确性,是指依据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编制的概算的准确性。二是投资预算的准确性,是指依据依据预算定额和综合预算定额编制的预算的准确性。三是招标程序及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主要考核招标的程序以及中标单位的合法性。四是合同签订是否规范,是指各建设项目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规、公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

(3)施工阶段:一是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率,主要采取实际完成量的累计百分比与计划的应完成量的累计百分比进行比较。主要考核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二是资金到位率,为项目到位资金与投资计划的比值。该指标主要反映项目投资资金的筹集和落实情况。三是资金使用合规率,是指将资金使用的金额、用途和购销合同结合起来分析、核对,由此判定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四是工程价款计量是否真实、正确,主要包含工程量计算、定额单价套用和工程项目计量的真实、准确。五是验收记录是否规范有效,是指工程质量是否达到《验收规范》的规定;六是设计变更程序的规范性,主要是指设计变更的依据、条件和手续是否完备。七是签证是否真实,是指工程发承包双方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对支付各种费用(施工过程发生的与设计图纸、施工方案、预算项目或工程量不相符,需要调整工程造价的)、顺延工期、赔偿损失等工程变更是否签证内容完整、具体、准确。八是索赔费用依据是否真实合法,主要是对索赔费用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

(4)竣工验收阶段:一是工程费用增减率,为工程费用的实际增减额(工程实际金额-工程预算金额)与工程预算金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费用的支出控制的好坏。二是设备、材料购置费用增减率,为设备、材料购置费用增减额(实际设备、材料购置费用-设备、材料购置预算金额)与设备、材料购置预算金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设备、材料购置的支出控制的好坏。三是单位面积造价,为总造价与总建筑面积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造价控制程度。四是资金使用率,是指利用一定量的资金,所取得的成果的多少,来衡量资金利用效果的指标。主要考核资金的利用效率。五是建设工期完成率,为实际工期与预算工期的比值。六是设计变更率,为项目设计任务实际按时完成任务数量与设计任务数量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设计工作是不是能够按时完成。七是项目投资完成率,为项目投资支出累计数与概算数的比值。八是工程优良品率,为验收鉴定被评为优良品的建筑竣工面积与全部验收鉴定的建筑竣工面积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衡量经过验收的己竣工工程或面积达到优良标准的比率。比率愈大,企业竣工工程质量状况愈好。九是环境质量指数,是指依据某种环境标准,用某种计算方法,求出的简明、概括地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主要应用于污染物排放评价、污染源控制或治理效果评价、环境污染程度评价以及某些环境影响评价等。

五、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一)确定评语集根据表1所列示的11个指标,建立评价因素集合:F={F1,F2,F3,F4,F5},其中F1={F11,F12},代表经济指标;F2={F21},代表社会指标;F3={F31,F32},代表经济性指标;F4={F41,F42,F43},代表效率性指标;F5={F51,F52,F53},代表效果性指标。为了评价所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还需要建评语集,本模型取n=4,并将C1,C2,C3,C4分别定义为优(80分以上)、良(70-80分)、中(60-70分)、差(60分以下)4个档次,则评语集可表示为:C={C1,C2,C3,C4}。

(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专家评分测得主准则层指标集F=(F1,F2,F3,F4,F5) 的权重分别为W1,W2,W3,W4,W5(∑Wj=100)。记向量W=(W1,W2,W3,W4,W5),同理,测得每主准则层的各分准则层权重分别为:λ1=(λ11,λ12),λ2=(λ21),λ3=(λ31,λ32),λ4=(λ41,λ42,λ43),λ5=(λ51,λ52,λ53)。

(三)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1)从Fi到C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式中,rijk(j=1,2,… ,n)表示分准则层指标Fij对于第K级评语Ck隶属度。rijk的值可按如下方法确定:对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于指标Fij有Cj1个C1级评语,Cj2个C2级评语,…,Cjn个Cn级评语,则对于j=1,2,…,n有:rijk=Cjk/(Cj1+Cj2+… +Cjn)(k=1,2,…,n)。

(2)对各分准则层指标Fij的评价矩阵Ri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主准则层指标Fi对于评语集C的隶属度向量H=λiRi=(hi1,hi2,…hin)。

(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U=(H1,H2,…,Hn)T,则被审计对象绩效评价指标值为X=WU。

(五)评价结果根据模糊评价模型X=WU对于每一级评语Ck设定一个权值fk,用以反映该级评语的重要程度,据此求出X中每个分量的加权平均值(记为E),即为评价结果。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篇10

经济责任审计转型, 就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根本性调整, 是审计主体认识到外在环境发生的变化, 主动适应的积极行为;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形势和环境发生变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履行职责, 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的关键是方向的选择, 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上。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数据为主, 主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主要是合规性审计。较少关注其他, 不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绩效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 , 是指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 对其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所实现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 并提出审计建议的活动。

笔者认为, 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应与绩效型审计结合, 将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融合到一起, 形成全面的“综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型审计转型,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 促进审计自身发展, 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1) 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我国政治体制正处于改革进程中, 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强调, 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然而, 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还存在。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民主法治的健全、发展, 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越来越迫切。就要求政府对各项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性负责, 使用纳税人的钱, 让纳税人满意。

(2) 绿色经济, 资源的集约利用, 要求政府有限的财力产生最好的效果。绿色GDP的呼声, 资源环境意识增强的背景下, 一方面, 资源的有限性, 需要提高其利用效果, 避免浪费;另一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共服务, 公众希望最有效的产出。资源的稀缺性和政府财力的有限性要求政府提高公共资金的效益, 以有限的资源和财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开展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 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及所在部门的经济责任, 对其利用社会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 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监督、评价。促使领导干部及各政府部门在完善管理、提供服务、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2.经济责任审计内在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主, 主要关注会计记录的形式和合规性, 局限于经济运行的操作层面, 重点是“查错纠弊”, 往往忽视了问题的实质, 对绩效情况关注较少。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弊端, 不能充分实现免疫系统功能, 不能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全貌, 很难在复杂的背景下, 恰当的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业绩。新的社会形势, 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有所突破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实现自身的发展。而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扩展的内容。

二、开展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制约因素

1.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审计要求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广、专业性强, 涉及到方方面面,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运用多样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目前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层次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2.缺少理论指导, 没有实践经验可借鉴

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分别独立进行, 还没有把二者融合到一起的先例。实践中即缺少理论指导, 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同时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绩效审计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还缺少统一标准。这即给审计人员提供无限发挥的空间, 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如何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型转变

1.思想观念、人员素质方面的转变

(1) 树立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与理念。

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势在必行, 做好转型工作,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意识到外在环境的变化、意识到转型的必要, 积极主动的适应形势发展。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 以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为指导, 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促进政府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避免行政行为短期性, 使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2)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涉及面广, 除财经法规外, 还包括工程建设、管理科学、社保民生、环境保护, 等等。而绩效审计也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 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基层审计人员很难满足这种“综合审计”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最好采用多种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小组, 并应在其内部发展一系列的技术, 以满足需求。在必要时, 审计机关还应使用专业的咨询人员, 以弥补审计成员自身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 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员培训, 审计人员只有在理论上、从实践中不断充实、更新、提高, 才能使自身的职业能力满足审计的发展需要, 胜任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才能更好履行监督职责,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公允性及领导干部任期内重要经济工作、重大经济决策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情况作出评价。通常是检查合规性, 较少关注效益情况。而绩效审计通常是对被审计单位 (项目) 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表审计意见、提出审计建议, 更多的是关注质量、效果等情况。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 已经关注财务收支的效益性, 以及经济活动的效果性, 只是广度和深度方面还不够。面临政府责任的鉴证, 必须突出政府行为的绩效性, 这是审计部门的法定监督责任。所以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原有审计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提升, 吸收绩效审计的目标, 对领导干部及所在部门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

3.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广、范围大, 通常对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 主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预算内外资金来源、使用和管理情况, 以及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 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

而绩效审计是对相关行为的未来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并提出改进建议。绩效审计通常涵盖下列内容: (1) 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和执行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 (2) 公共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绩效情况; (3)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内部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运行情况;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绩效情况。实际工作中绩效审计的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受到审计目标实现程度、项目规模、项目风险、项目影响力及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影响。

在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中, 可以不受绩效审计上述局限性的影响, 根据领导干部具体任职部门的特点, 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 并根据性质有选择的进行绩效评价。比如, 在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中, 就应以资本性支出作为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同时在相关制度效果的评价中, 不应忽视为改进管理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这部分工作可能不会产生直接、明显的效果, 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4.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评价标准

(1) 审计技术和方法。

现代的审计手段是丰富的, 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常用的收集证据方法有审阅、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研讨会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由于被审计对象不同, 应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只要能为审计目标服务, 更有效的完成审计内容, 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审计手段。但是作为绩效型经责, 在基础性审计工作结束后, 应更侧重于审计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多方获得数据, 检查分析数据, 从繁杂的数据中提炼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并利用专家的工作, 支持和促进专业分析技术的研究, 把它作为评价管理绩效的工具。

(2) 审计评价标准。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审什么, 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 就评价到什么程度, 切不可脱离审计内容, 脱离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作出不恰当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不可乱评,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更应以审计内容、审计发现问题的程度为基础, 经过严谨的定性、周密的科学分析, 以既有的法规、标准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 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 还是绩效审计, 都缺乏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实际工作中通常以下列几项为评价依据:

①法定标准, 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文件规定的标准, 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行业技术标准;

②参考标准, 主要包括预算计划和合同中规定的标准, 公认的业务惯例、良好实务、民意评价,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绩效目标、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 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

审计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重推动下前进。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评价都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 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尽快出台标准体系, 供实践中检验、完善。审计机关也应促进被审计单位制定可衡量的目标与绩效指标, 以利用这些管理信息作为有效监督其绩效的基础。

5.结果利用

(1)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利用。

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指出:“对干部能上不能下等长期困扰干部工作的难题, 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出破解之策”。我想这个难题正是我们经济责任审计的用武之地, 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最好的利用。

由于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更全面, 评价指标更具科学性, 有利于领导干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更有说服力的报告来监督干部, 真实反映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和所在部门的绩效情况, 为选拨、任用干部提供依据。

(2) 在被审计单位自我完善中的利用。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特别是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 建立整改考核、问责机制, 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促使其健全管理、完善制度, 从而提高行政行为的效果,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3) 在公众对政府监督中的利用。

通过审计报告公示, 方便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政绩情况进行了解、监督, 对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政策效果进行监督。特别是关系民生的项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本身也是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对社会提供的一项服务。

摘要: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数据为主, 较少关注其他, 不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面对新的政治、经济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向绩效型审计转变, 才能发展进步, 才能充分发挥其对领导干部任职中的作用、促进政府部门切实履行经济责任, 提高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责任审计转型, 是在强化原有审计工作基础上, 响应审计署的号召,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探讨经济责任转型——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转型的实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转型

参考文献

[1]INTOSAI.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

[2]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3]绩效审计.

[4][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转型.

上一篇:班主任的教育功能下一篇:质量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