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目标

2024-06-06

逻辑目标(精选九篇)

逻辑目标 篇1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在出资者财务理论上的一个实践和发展。出资者财务是出资者为实现资本报酬最大化, 而对其投资、监管资本运用以及调整存量资本结构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出资者财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和保护出资者权益的制度保障。理论界出资者财务经历了从国家财务到所有者财务再到出资者财务一个发展过程。郭复初 (1988) 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 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明确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公共行政机构两重身份于一身, 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职能, 不应当继续沿用公共行政机构发挥作用的财政预算体系。干胜道 (1995) 提出所有者财务的概念, 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部资本所有者, 其贡献在于将所有者财务从经营者财务中分离出来, 并提出所有者财务的目标是本金的保全增值。谢志华 (1997) 提出出资者财务概念, 并对出资者财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详细论述了出资者财务的主体、目标、特点、内容。西方学者往往认为, 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出资者财务的提出是对过去狭义的财务经理财务的一个突破, 适应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际需要, 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我国财务学者的一个创造, 对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出资者为实现资本保全增值的目标, 利用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统计数据、外部市场经济信息等其他相关资料, 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对投资、资本运动、资本结构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出资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经济应用学科。出资者财务分析作为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础, 为出资者的财务行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是出资者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实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理论上关于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研究很少, 实务中运用的也不尽如人意。2000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颁布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中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计算公式直接将期末与期初的国家所有者权益进行比较, 我们认为这并不能合理地反映经营者在其经营期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同时在计算和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时,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及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 这一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借鉴出资者财务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出资者财务分析中的一些问题, 就出资者财务的目标、分析的逻辑以及方法展开讨论。

二、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资本保全与增值

企业财务分析主体具有多元性, 包括:出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以及政府等相关利益者。不同的分析主体, 分析的目的要求不同, 分析的内容也有区别。出资者主要关心资本的安全与投资的报酬和风险, 财务分析应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提供依据;债权人主要有贷款人和供应商。贷款人主要关心贷款及其利息能否按期收回, 供应商主要关心货款能否如期收回, 他们的财务分析应分别为贷款人的贷款决策与贷款监督提供依据和供应商的销售决策和收账监督提供依据;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主要关心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情况, 财务分析应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改善企业财务活动, 提高企业财务成果提供依据;国家及其管理机构主要关心现有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 财务分析应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以及财税政策提供依据。目前我们所说的财务分析主要是指由经营者编制的满足多方需求的财务分析指标。如《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八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较好地满足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总结, 财政部规定从1995年起, 采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或速动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这十项指标是对原来八项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这不仅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 通过新增的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指标, 还可以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 能较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上述十项指标, 较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 也较好地满足了出资者的大部分决策的需要, 但对企业出资者来说, 他们更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全和增值问题。因此, 出资者必须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能更好的满足自己投资决策的财务指标。

出资者财务分析为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服务,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应该统一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目标。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 (谢志华, 1997) , 因此,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也是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即资本保全增值。出资者的财务分析为出资者的财务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投资者相关的财务行为决策都离不开相应的财务分析信息, 财务分析不仅应满足出资者投出资本的投资活动决策的需要, 还要满足出资者对经营者的资金运动即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的需要, 也要满足投资者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面对这样一个多角度的需求, 在实务中财务分析者容易被一些细节所蒙蔽, 分析的内容往往比较凌乱。为此, 出资者在各个环节的分析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资本的保全增值这个目标, 把财务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回到资本的保全和增值上来。出资者财务分析应该是一个以资本保全增值为核心的一个财务分析体系, 各指标、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前因后果, 形成一个有机的分析链条, 这样便于寻找影响资本保全增值的因素, 从而提高资本保全增值率, 实现投资目标。

三、出资者财务分析的逻辑: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统一

在实务中, 财务分析者往往淹没在众多的财务指标中, 找不到财务分析的要领, 分析逻辑混乱。我们在财务分析中要坚持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 没有数量就无所谓质量, 没有质量就无关乎数量, 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条件下是能转化的, 只有把握了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辩证统一, 才能理清财务分析的主线和内涵。在出资者财务分析中的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统一主要表现在资本保全的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的统一, 资本增值的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的统一。出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不但要注重数量上的保全与增值还要深入分析数量背后的质量因素, 对资产的变现能力进行分析, 该刨除的要刨除 (比如捐赠收入) , 该计提跌价准备的要计提跌价准备, 该调整的要调整 (物价变动) 。在当前财务分析中, 出资者往往注重对数量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资本保全增值的质量分析, 资本保全增值的质量分析是指资本变现能力分析, 资本的变现能力包括资本变现的数量、变现的时间、地点三个维度, 变现价值损耗越小、变现时间、地点越灵活, 资本的变现能力越强, 比如一般情况下, 企业速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比存货的变现能力强, 存货的变现能力比固定资产强, 所以在企业中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数量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 不宜过多。

出资者财务分析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理论依据是实物资本保全的理论。研究保全增值内涵的关键是保全, 因为超过保值的额度就是增值。而进行资本保值内涵研究应以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会计上的资本保全理论是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核心, 它有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 二是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价值保持完整, 即期末资本价值等于期初资本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保持完整, 即期末实际生产能力等于期初实际生产能力。总体来看财务资本保全侧重是数量上的保全, 而实物保全偏向质量的保全。技术进步、物价变动等诸多因素下, 我们关心的不是资本数量上的保全而是关心的是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消除物价变动对资本保全的影响上, 理论上比较成功的还是由实物资本保全观引出的重置成本会计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对资产以重置价值调整历史价值, 其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以此保证企业实物资产的重置。其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计量的所有者权益也较为真实, 更有利于保全企业的资本。

四、出资者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出资者财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资者的投出资本的投资活动;二是对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的约束和监督活动;三是调整资本结构, 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 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因此,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内容对应的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投资的财务分析;二是对经营者资本运用评价和监管的财务分析;三是对资本结构调整的财务分析。

投资的财务分析着重于进行投资的预测、决策分析, 经过分析出资者决定投不投资, 投多少资, 以什么方式投资。实务中投资方法的很多, 但他们大多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很少考虑资本质量保全的要求, 在此, 我们借鉴项目投资的方法提出如下投资分析的公式:其中R就是资本保值增值率, 表示投资者每年的现金流, n表示投资年限。R小于1说明资本未保全, R等于1说明资本刚好保全, R大于1说明资本增值了。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出资者投资资本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 同时利用出资者现金净流入量, 充分考虑了资本保值增值数量特别是质量方面的要求。出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对资本投资期, 每年的净现金流入量进行预测, 根据原始投入资本, 倒推出资本在投资期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依据上面我们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充分考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和质量的要求, 出资者通过投资期资本保值增值率来决定投资的取舍, 参考依据有以下四个:出资者期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同行业平均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同期的存贷款利率 (存贷款利率加一百就是保值增值率) , 本地区平均资本保值增值率。

经营者资本运用评价和监管的财务分析。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 经营者在经营所有者的资产时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出资者要对经营者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 出资者并不直接对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 而是进行间接约束。这里可以借鉴经济学中激励约束理论, 设计一套激励约束体系, 使经营者的目标与出资者最大程度的一致。同时也要运用有关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的一些财务分析, 评价经营者的财务行为是否科学、合理,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的经营业绩来确定经营者的报酬。资本结构调整的财务分析即涉及到对原有投资规模、形式的调整, 也设计到新资本的投入问题的财务分析, 相当于是对资本的再投资分析, 三个方面的财务分析在时间上存在严格的前后关系, 在逻辑上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以资本的保全增值为目标, 紧紧围绕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 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相统一的, 辅助出资者进行财务决策的体系。在实务运作中, 要处理好资本保全与增值, 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复初.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J].财经科学, 1988, (3) .

[2]郭复初.论国家财务[J].财政研究, 1991, (3) .

[3]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J].会计研究, 1995, (6) .

[4]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 1997, (5) .

[5]谢志华.关于出资者财务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J], 2000, (12) .

[6]王庆成, 孙茂竹.我国近期财务管理若干理论观点述评[J].会计研究, 2003, (6)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8号: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3年5月27日) .

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 篇2

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

20世纪50年代由冯赖特创建的道义逻辑,首先是作为行动名称的逻辑而建立的.这种逻辑在建立之后产生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应该做”的.逻辑,一个是“应该是”的逻辑.在“应该做”逻辑的研究方向上,行动名称的逻辑之后,产生以分析行动语句而生成的行动逻辑的探索.于是道义逻辑便是一种以行动逻辑为基础的动态逻辑.但是,在行动逻辑基础上构建的道义逻辑是一个有关规范命题的逻辑,而不是规范的逻辑,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规范命题逻辑和规范逻辑的混成物.

作 者:周祯祥 ZHOU Zhen-xiang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30631刊 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9)分类号:B815.4关键词:道义范畴 行动 规范

逻辑目标 篇3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的定义, 在3.1~10.6 GHz上, -10 dB带宽大于500 MHz的信号或者分数带宽 (即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 大于20%的信号, 只要其传输信号功率谱密度小于-41.3 dBm/MHz, 都可以称为UWB信号。第一个获得国际标准化的UWB技术是WiMedia联盟的多带OFDM (MB-OFDM) , MB-OFDM标准[1] (以下简称ECMA-368) 定义了UWB的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 本文讨论也仅限于MB-OFDM。

ECMA-368对逻辑信道的划分采用了时频码技术, 时频码本质上是一种跳频技术, 针对时频码的特性, 很多文献都给予了研究[2], 而针对ECMA-368规定的逻辑信道选择方法进行改进的文献很少, 本文就逻辑信道的选择优化问题, 结合模糊集理论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模型[3,4,5,6], 优化逻辑信道的选择。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准确的选择最优的逻辑信道, 而其复杂度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1模糊多目标决策优化逻辑信道选择算法

1.1目标选择

由于ECMA-368建议逻辑信道选择按照预定的优先级进行探查,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本文针对该情况, 采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算法, 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逻辑信道选择方法。根据模糊多目标决策优化算法, 首先需要确定优化的目标和决策的目标, 本文以ECMA-368第2版规定的每个带组内的10个TFC序列作为待优化对象, 针对TFC序列的特点, 提出了以下3个决策目标:

① 各跳频序列频段的好坏:一般为超宽带系统外设备对超宽带系统内设备干扰造成的, 可以通过检测来确定, 可以是模糊值, 如很好、中等、一般等, 对于模糊值可以采用九标度法进行处理, 这是效益型目标, 越大越好;

② 信道干扰电平:一般情况为系统内已有设备对当前设备造成的干扰, 可以通过检测来确定, 此处引入时序的概念, 在一个跳频周期内, 对每个工作在跳频模式下的子频带的干扰水平进行测量, 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多次测量, 对不同时间测量的值给予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如对较近时间的测量值给予较大的权重, 具体测量次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值也可以是模糊的, 这是成本型目标, 即越小越好;

③ 跳频序列间的碰撞概率:将待选的跳频序列与已经使用的跳频序列进行计算, 可以计算出待选序列对整个系统的性能的影响程度, 是成本型目标, 越小越好。

当然根据系统要求的精度和复杂度, 可以适当增减目标数目, 以期更好地反应实际情况, 从而更准确地做出决策。

1.2算法步骤

在选择好决策目标和确定优化目标以后, 可以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优化工作。

1.2.1 确定目标特征量矩阵

目标特征量矩阵是一个实测矩阵, 即每个决策目标对每一个被择对象的评价。根据上面提出的目标, 通过测量、计算等方法可以构造出目标特征量矩阵, 设U为待优化的10个跳频序列组成的论域, 则U={序列1, 序列2, …, 序列10}, 因为本文有3个决策目标, 设其组成的论域为V={x1, x2, x3}, 所以目标特征量矩阵是一个3×10的矩阵, 用X表示为:

式中, m=3;n=10;xi j为第j个被优化对象的第i个评价目标的目标特征量。

1.2.2 将目标特征量矩阵转化为隶属度矩阵

将目标特征量矩阵转化为隶属度矩阵即是矩阵的模糊化, 由于目标特征量矩阵中, 各个目标具有不同量纲, 具有不可公度性, 需要转化为某一区间如[0, 1]的无量纲、同极、正向可加的评价值, 可以采用相应的隶属度计算公式。

由于目标①属于效益型目标, 本文从复杂度考虑, 对目标①采用九标度法, 如表1所示。

将模糊语气量化后, 采用上限效果测度进行处理:

undefined。 (2)

由于目标②、③都是成本型的, 越小越好, 所以采用下限效果测度:

undefined。 (3)

式中, xi j为第j个被优化对象的第个评价目标的目标特征量;ri j为j个被优化对象的第i个评价目标的效果测度值。

经过上面的处理后, 就可以得到隶属度矩阵R为:

式中, m=3;n=10;ri j为j个被优化对象的第i个评价目标的效果测度值。

1.2.3 求出系统的优向量和次向量

得到系统隶属度矩阵R后, 就可以求出系统的优向量和次向量。则系统的优向量为:

undefined

(r11∨r12∨…∨r1n, …, rm1∨rm2∨…∨rmn) T。 (5)

式中, m=3;n=10;∨为取大运算符。

同理可得系统的次向量为:

undefined

(r11∧r12∧…∧r1n, …, rm1∧rm2∧…∧rmn) T。 (6)

式中, m=3;n=10;∧为取小运算符。

1.2.4 确定决策目标权重

决策目标权重反应了目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度, 权重的确定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决策效果。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有统计法, 包括专家估测法、加权统计法及频数统计法等可用来确定目标权重[5]。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偏好, 确定各目标影响程度, 在精度要求不高、复杂度要求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专家估测法, 以简化处理。设undefined为权重向量, 则

undefined。 (7)

式中, undefined。

1.2.5 确定跳频序列的优异度和次异度

优异度就是各优化对象与优向量之间的模糊距离, 而次异度是各优化对象与次向量之间的模糊距离。记undefinedj为:

undefined。 (8)

则各待优化对象的优异度d (undefinedj, undefined) 与次异度undefined为:

undefined

式中, 若q=1, 则为加权Hamming距离;若q=2, 则为加权欧氏距离。优异度说明了待优化对象隶属优向量的程度, 所以最优对象应当尽可能的靠近优向量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次向量。

1.2.6 建立评价模型, 确定最优跳频序列

建立评价模型后就可进行评价选择, 即解模糊。而实际当中存在接近优向量, 但不远离次向量, 也存在待优选对象虽然远离次向量, 但是又不接近优向量, 所以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准则——距离平方和最小。文献[6]将其推广到权距离平方和最小, 此处采用该文的结论,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该文献。

评价模型为:

undefined。 (11)

式中, j=1, 2, …, 10;若q=1, 为Hamming距离;q=2, 为欧氏距离, 具体决策的时候根据需要取其中一个值即可。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得到最优跳频序列Ui=max{Uj}及序列的一个优次排序。

2仿真结果及分析

根据ECMA-368规定, 至少支持4个piconet同时工作, 因此假设在一个20 m×20 m范围内, 已经有3个piconet在工作, 每个piconet工作半径为10 m, 工作的逻辑信道随机但是互不相同。每个piconet内的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不变, 且考虑3个piconet在100%工作的最坏情况。为了符合FCC规 定, 每个超宽带设备的发射功率上限为-41.3 dBm/MHz。本仿真仅考虑了数据传输速率为160 Mbps的情况。在CM1~CM4信道条件下的误码率如图1所示。

在信噪比较小时优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信噪的增大, 使用模糊多目标决策选择出的序列的误码率比使用ECMA-368规定优选级序列的误码率逐渐降低, 经计算, 误码率降低了约6%;相应的, 在误码率较低的情况下, 使用模糊多目标决策优化选择出的序列的吞吐量也更大, 经仿真计算, 可以提高系统吞吐量约3%, 如图2所示。

因此使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算法优选出的序列, 系统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由前述算法可知, 问题规模很小, 算法本身的复杂度也很低, 如果考虑多个带组和更多的piconet工作, 使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算法的优化选择效果将更加明显。

3结束语

针对ECMA-368中逻辑信道优化选择问题, 提出了应用模糊多目标优化选择的方法, 该算法的时间及空间复杂度低, 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 该算法能有效地改善逻辑信道的选择, 较好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由于带组本身频段数量少, 每个带组只有3个频段, 所以改善的能力有限, 若考虑多个带组和更多的工作设备, 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算法能更好地改善性能, 考虑将模糊多目标决策算法应用于中国超宽带频谱划分和逻辑信道选择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High Rate Ultra Wideband PHY and MAC Standard.ECMA International ECMA-3682ndEdition[S], 2007.

[2]LOWE D, HUANG X.Adaptive Time-frequency Codes for Ultra-wideband, Thi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7[C].Guadeloupe, French Caribbean, 2007:38-38.

[3]YUXue-feng, CHENShou-yu.AFuzzy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Multi-Objective Systems and its Properties.Proceedings of the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C].Hangzhou, P.R.China, 2004:2505-2508.

[4]LIN Jeng-jong.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for Vehicle Routing Problemwith Fuzzy Due Time.2006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C].Taipei, Taiwan, 2006:2903-2908.

[5]谢季坚, 刘乘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1-120.

读《形式逻辑》有感:逻辑之外 篇4

--读《形式逻辑》有感

曾向阳

大凡在行文说话之始,通常而言,我们都会思考如何将想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予以表达。该意思即为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则为表达的形式。大约形式逻辑研究的便是表达的形式问题,亦即“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翻开《形式逻辑》一书,我不由得想起近二十年前参加文秘大专自学考试的一门曰《普通逻辑》的课程来。虽时隔久远,但依然清晰可见的是其中的一些逻辑名词和方法论述,尤其当时学来感觉既新鲜又深奥难明,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自己思考问题,文字写作的思路构架。如今重读逻辑书籍,一番故地重游之感油然而来。然而,时光又翻过了近两个十年,期间继续学习,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几番探索,阅历亦渐长,对于逻辑似有了一些更深的认知。

其实,无论是《形式逻辑》抑或《普通逻辑》均是研究语言表达的逻辑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时时会遇见的一些问题。诸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这些也都是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的一些方法。即便运用这些方法的人是初小文化,还是博士后,其语言的表达都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只是这种表达的水平有高下之分罢了!若要一个初小文化甚至博士后确切地说出其表达内容抽丝剥茧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为何会选择这种表达的形式,恐怕也难以说出一二(专门研究逻辑的人除外)。这就好比修辞语法中的一些方法一样,若让你去一一说出你表达语言的主、谓、宾、状等,或者你运用了何种修辞的手法,怕莫也是一件让人纠缠的事情。

当然,一件事情上升到了研究的高度,其必然会鞭辟入里地深入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并用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不断扩大发散其研究的方面,以不断地接近于客观现实,最终达到指导与改进实践的目的。不过,我们也常遇见这么一种现象,研究经济的学者并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或商人,专门研究政治的学者并非政治家,专门研究文字的专家也未必是文学家等等。反之则不然,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或商人或多或少会懂点经济,政治家对于政治学的东西肯定不会陌生,文学家必然具备相当的文字底蕴。可见,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知识是只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除外)。

既然形式逻辑是服务于我们的语言表达,那么,其中的许多方法的确是值得下一番功夫去学习与领悟的。即便我们已然运用了其许多的手法却浑然不觉,但是回头反思自己的逻辑方法可有改进之处,或者分析别人的语言文字便有了方法利器,能说出一二三来。凡此种种,我以为,在这种逻辑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需要把握。

形式逻辑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工具,是足以诠释大多数常见的语言现象,不过,书中绝大部分内容讲述的是“非模态语言”现象,而对于模态语言或者称之为复杂的语言,其分析解释还是比较乏力,尚在摸索之中罢。如同计算机对于具有程序化结构的问题处理手到擒来,而对于模糊状态或者非程序化的问题处理尚颇为乏术。

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兼以个人情感因素,故而每个人的语言逻辑是不同的,加之语言的对象的不同,更是派生出不同的语言文本叙述,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如此,但归根结底即为我们要确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即使表达的对象异常复杂,表达的过程颇为周折,终归是要合乎规律、合乎常理的予以表达出来,否则,便会让人难以理解。实则我们在行文说话之时,通常是凭直觉的逻辑去组织语言的,形式虽然可以多样,可核心思想只有一个。我们最终要表达是思想的完美呈现,而形式只是服务于这种思想表达的。就个人而言,当我想要表达的思想越清晰,表达的意愿越迫切,那么,行文写作就越流畅。至于采取何种文本构架、组织何种逻辑的语言,往往是瞬间促成,或者在行文的过程中逐次自然理顺的。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文体,若要达到如同行云与流水那般自然与练达,行文者理当将各种逻辑意识与结构修炼成直觉上的自觉。而这种逻辑自觉的修炼,阅读理论书籍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则来源于广泛的阅读与阅历。只有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刻,对事物的叙述才会越准确。

多阅读经典当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来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与逻辑感觉,二来可以与高人于心灵上沟通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个人认为,适当的阅读一些当代、现代大家的小说,尤其是本土作家的作品,有利于提升自身语言逻辑的把握。举凡现代文学家若没有几部扛鼎小说著作,是不能谓之文学家的,若称小说是文学之母亦不为过。大多数小说是叙事的,如何叙事?结构上如何安排,情感上如何自然流露,深刻的思想如何“春梦了无痕”般的“润物细无声”,都是作家所殚精竭虑之所在。而且,经典作家的小说叙事的风格各异,富有浓厚的文本结构与语言上的创新创造意识,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更进一步而言,语言虽是思想的载体,但支撑它的还有个人情感的流淌。个人认为,思想与情感的综合,便形成了文章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或许便是《形式逻辑》中所言及“模态推理”中尚不能言明的部分罢!而外在形式上的逻辑与内在思想情感上的逻辑的统一,便构成了行文者权且称之为“个人美学”的重要部分。修炼逻辑实际上也是修炼个人“美学观”,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无定法”,换言之,即为个人美学观各不相同的外在表现。所有这些,终归会回归到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与本源罢!

逻辑目标 篇5

组织中个人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主要是由个人与组织特性的匹配程度决定的。在建筑工程企业中,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项目团队与项目的匹配程度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在项目团队中,选择一位与项目匹配程度高的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企业提高项目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1]。

作为项目的领导者,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完成项目目标。在不同的工程交易模式下,项目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工程交易模式的特点以及在不同交易模式下影响项目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开始研究项目经理特质与项目的匹配程度对项目绩效带来的影响。

本文选取DB模式为研究背景,通过文献综述选取DB模式中权重最大的3个项目目标,结合项目经理的特质,分析这3个项目目标与项目经理特质之间的关联,试图找出影响每个项目目标的项目经理特质,探索DB模式项目目标的完成与项目经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项目目标的完成程度是衡量项目成功的尺度,国外及香港学者对DB项目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衡量一个DB项目是否成功除了可以从成本、工期、技术、业主满意度、质量、建设压力、安全、减少争端等方面进行评价[2][3][4],还应考虑业主对待风险的态度、项目的保密性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方面,并提出了DB模式的项目目标框架[5]。

近1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项目经理特质与项目的匹配程度对项目绩效带来的影响。学者们结合实际提出项目经理变革型领导方式,特别是情绪智力能力对项目实际绩效具有积极影响[6],适合项目的项目经理在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利润等方面更加成功[1],并通过识别影响项目经理绩效的工作环境变量,寻找能够提高项目经理绩效的区域[7]。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始注重项目经理的特质,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如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8][9],以及正确识别任务、正确分配任务及正确预防与补救突发事件的能力[10]。

同时,学者们认为为项目选择项目经理时,应对项目分类及项目经理进行分类管理,最后使得项目经理与项目相匹配[11],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经理特质[12]。此外学者们根据领导能力三个维度[13],提出了在不同复杂度下所需要的不同的项目经理能力[14],并认为为了提高项目经理与项目的匹配程度,还需要考虑所选项目是否符合所选项目经理的职业发展规划[15]。

上述研究通过对项目进行分类,对项目经理的特质进行描述,结合问卷对适合不同类型项目的项目经理特质进行排序分析,最终得出与项目匹配程度最高的项目经理特质,其主要贡献在于为如何研究项目经理特质与项目的匹配程度指明了方向。但很少有研究专门针对工程企业的项目经理,且没有针对特定项目目标进行的项目经理特质研究。

由于不同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不同的项目经理特质的影响,本文选取DB模式作为研究背景,综合CII研究成果以及DB模式项目目标的权重排序[5],选取其权重最大的3个项目目标:“在计划工期内完成”、“低于项目预期成本”、“保证施工安全”,结合项目经理的特质,分析这3个项目目标与项目经理特质之间的关联,试图找出影响每个项目目标的项目经理特质。

由于自领导能力的三个维度提出以来[13],并无其他研究者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且这三个维度也被运用于对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的分析研究中[14]。

因此本文将领导能力三个维度中的要素[13]作为项目经理特质,并根据项目应符合项目经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观点[15],将“项目是否符合项目经理的职业规划”纳入研究范围,提出了项目经理的16项特质,包括分析决策能力、预见能力与创造力、战略前瞻性、资源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授权、支持成员发展、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直觉、决策民主程度、影响力、积极性、责任心、项目是否符合项目经理的职业规划。本文将对项目经理的特质进行分析,研究项目经理16项特质与DB模式下3个项目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出DB模式的项目目标,并识别对项目目标完成有影响的项目经理特质。为了验证DB模式的项目目标是否与项目经理特质相关联及其关联程度,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调查者曾参与的DB项目目标完成情况及该项目的项目经理特质进行打分。

1.2.2 二元逻辑回归方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DB模式的项目目标是否与项目经理特质相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同时所研究的应变量为分类变量,因此本文将采用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达到研究目的。逻辑回归方法的应变量为分类变量,自变量可以是区间变量,也可以是分类变量。此外,采用逻辑回归可以预测一个分类变量每一分类所发生的概率。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项目经理的特质进行相关性研究,对相关性显著的项目经理特质进行筛选;并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应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依存模型,即Logistic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Logit P=β0+βixi(1)

此时模型中的系数βi为标准化Logistic回归系数,可通过它的绝对值大小来比较不同自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大小,在本文中则可判定项目经理的特质对项目目标完成影响的大小。

2 模型建立

2.1 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制作了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研究的DB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解释;第二部分为选择题,包括被调查者与被调查项目信息以及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收集,共8题;第三部分为对该项目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该项目的项目经理特质的打分,打分范围为1~9分,在问卷表格中对分值设置及项目经理16项特质进行了说明,共16题。

该问卷主要面向承包商发放,发放150份,回收121份,有效数据为96份。由于二元逻辑回归要求应变量中01变量的数据量相等,因此从有效数据中选取了80份作为分析对象。

调查问卷设计了3个应变量,分别为“是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是否低于项目预期成本”以及“是否保证施工安全”。其中,“是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是否低于项目预期成本”两个应变量被设计为选项,请被调查者直接在“是”与“否”中进行选择,并将“是”处理为1变量,“否”处理为0变量;而“是否保证施工安全”不便于直接选择,因此将此项应变量设计为打分题,请被调查者对安全程度及满意程度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的分布程度,将分值转换为01变量。其中,1~6分转换为0变量,7~9分转换为1变量。处理完毕后,将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及二元逻辑回归方法进行处理。

2.2 模型运用

本文先对16个项目经理特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其相关矩阵。由于相关系数大于0.5时,两个变量显著相关,因此本文对相关系数大于0.5的变量进行了筛选降维。通过筛选,将16项项目经理特质降为8项特质,分别为:资源管理能力、授权、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影响力、责任心以及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程度。将筛选后的项目经理特质作为自变量输入SPSS软件,设显著性水平为0.05,根据二项逻辑分析中的逐步筛选策略进行建模运算。本文以应变量“是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的运算为例。

2.2.1 自变量显著性检验

通过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后,自变量显著性检验共包括4个步骤。在第1步中,“情绪控制能力”进入方程,概率p值为0.023<0.05,因此“情绪控制能力”与Logit P的线性关系显著。同理,通过第2步、第3步和第4步,“抗压能力”、“决策风险偏好”、“影响力”依次进入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此时“抗压能力”、“决策风险偏好”、“影响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4个属性与Logit P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合理。除此之外的其他属性,因为其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不应拒绝原假设,与Logit P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不应进入方程。

2.2.2 自变量筛选及其回归系数检验

自变量筛选及其回归系数检验过程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最终模型中包含了“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影响力”4个自变量。其中,“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Wald观测值所对应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即它们与Logit P的线性关系显著,应保留在方程中。

a.在步骤1中输入的变量:情绪控制能力b.在步骤2中输入的变量:抗压能力c.在步骤3中输入的变量:决策风险偏好d.在步骤4中输入的变量:影响力.

在步骤4中,“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影响力”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Wald观测值所对应的概率p值均远大于显著性水平,“影响力”不应进入方程。因此,方程中的变量应为“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三个。

2.2.3 模型应用性比较

表2显示了各模型的错判矩阵。在步骤1中,“情绪控制能力”进入模型,得出的第一个模型的总体正确率为72.7%,对能够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预测的准确率较高,但对不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预测的准确率较低;同理,根据步骤2得出的第二个模型总体正确率为77.3%,对能够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预测的准确率下降了,但对不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预测的准确率提高了;根据步骤3得出的第三个模型总体正确率为86.4%,对能够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与不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预测的准确率均有所提高;而由于计算时“影响力”变量错误进入了模型,导致步骤4出现错误,第四个模型应当排除。因此与前两个模型相比,第三个模型应用性较强。

a.切割值为0.500.

3 结果分析

3.1 工期变量分析

根据运算结果,可写出应变量“是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的Logistic回归方程:Logic P=2.559-1.657*(决策风险偏好)+1.694*(情绪控制能力)+2.729*(抗压能力)(2)

由式(2)可知,“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抗压能力”3项特质的显著影响,其中“抗压能力”对“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完成的影响与“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相比较大。此外,“决策风险偏好”提高1分将使Logic P平均降低1.657个单位,“情绪控制能力”提高1分将使Logic P平均降低1.694个单位,而“抗压能力”提高1分将使Logic P平均增长2.729个单位。

根据数据分析,在DB模式下,“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3项特质的影响,按其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决策风险偏好”。其中,“抗压能力”与“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呈正相关,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经理越能在有压力的不同情况下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在面对挑战和批评时能够保证行为方向,则越有可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情绪控制能力”与“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也呈正相关,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对自身的情绪越了解,越能控制这些情绪在工作中的影响,则越有可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决策风险偏好”则与“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项目目标呈负相关,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在决策时表现得越稳健,则越有可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项目。

3.2 成本变量分析

根据运算结果,应变量“是否低于项目预期成本”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c P=-1.418+1.529*(抗压能力)+1.695*(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3)

由式(3)可知,“低于项目预期成本完成项目”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抗压能力”以及“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2项特质的显著影响。其中“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对“低于项目预期成本完成项目”项目目标完成的影响与“抗压能力”相比较大。此外,“抗压能力”提高1分将使Logistic P平均降低1.529个单位,“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提高1分将使Logistic P平均增加1.695个单位。

根据数据分析,在DB模式下,“低于项目预期成本完成项目”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2项特质的影响,且均呈正相关,按其影响程度排序为:“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抗压能力”。该分析结果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与项目经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越相符,项目经理对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越高,则越有可能低于预期成本完成项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经理越能在有压力的不同情况下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在面对挑战和批评时能够保证行为方向,则越有可能低于预期成本完成项目。

3.3 安全变量分析

根据运算结果,应变量“是否保证施工安全”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由式(4)可知,“保证施工安全”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决策风险偏好”特质的显著影响,“决策风险偏好”提高1分将使Logistic P平均降低0.45个单位。

根据数据分析,在DB模式下,“保证施工安全”项目目标的完成受到项目经理特质“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且呈负相关。该分析结果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在决策时表现得越稳健,则越有可能保证施工安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4 结论

根据本文得出的结论,项目经理的“抗压能力”、“决策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及“项目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符程度”4项特质对DB项目目标的完成影响较大,其中“抗压能力”和“决策风险偏好”更是对两个项目目标的完成有所影响。因此承包商在为DB项目选择项目经理时,应当着重对项目经理在有压力的不同情况下保持工作的稳定性的能力及在进行决策时的稳健程度进行考虑,并需要对项目经理的情绪控制能力有所了解,同时尽量使该项目经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项目相一致。

逻辑目标 篇6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生源特点

课程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特点、学习需求与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形式,确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方案,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系统决策过程。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设计怎样的内容承载、呈现形式是关键和核心。

选择什么的课程内容不仅取决于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科系统本身,更取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以及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学生。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整个课程教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1]106。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制约着课程教学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及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和生源特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1.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规格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2]。

首先,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符合和达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其理论基础更厚实,知识面更宽广,学科知识更前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突出。这一规格特征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凸显其学术性,确保所学知识与技术的高深性,使学生具有设计研发的潜能。

其次,作为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基于实践问题的集成创新,而不是学术理论原创。以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又以较强的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区别于技能型人才。这一规格特征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体现行业需求导向和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科的交叉复合与行业应用,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但又不简单照搬“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3],更强调针对岗位技能的系列训练。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学科本色和应用特色的双重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相对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又要面向产业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如果说,课程内容的选取更多地取决于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水平,以及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规格决定,那么,课程内容的组织就更多地受制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约1/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约1/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抗挫自控能力弱,数理抽象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遇到困难后缺乏进取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大学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又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推理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部分学生常常缺乏这些基础和能力,造成专业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基础能力之间的矛盾。

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学科课程是大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态。学科课程是从一定的学术领域选择相关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知识组成相应学科教学的课程,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对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易于形成专业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学科教学一般遵循从原理到概念再到例证的逻辑结构,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易沦为学科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知识获取的“亲历者”,有碍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目前,从课程教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课程,教师还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原理讲得多、实际应用训练少,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而事实上,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虽然对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兴趣,但对于动脑筋、想点子设计和参与各种课外的实践活动,却是乐此不疲,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打破按教材顺序简单呈现知识的教学传统,设计出适应学生乐于“做中学”的教学内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材施教的内在意蕴。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的。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以及人类思维过程,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步骤如下: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大学学科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新视野。

1.促进学科教学与问题教学的融合与转化。在课程史上,课程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系统来组织,还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等来组织,是争论最为激烈的课程问题之一,“也是所谓的‘传统教育’与‘新教育’的最大分歧所在”[1]117。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晚年杜威对偏执于学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主张都持批判态度,“人们喜欢用极端对立的公式进行思考。他们迷恋于把自己的信念归结为非此即彼,认为它们之间没有种种调和的可能性”[4]345,“如果认为只要抛弃旧教育的观念和实际便足够了,于是走上另一个极端,那么这些问题甚至还没有认识,更不用说已经解决了”[4]349。究其实,基于思维发展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也并不一概地否定学科知识的学习,反对的是教师把课程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直接提供给学生,主张要将学习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强调学科知识的心理化,认为能够扎根于学生经验情境的学科课程可以导致“正规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或外国语的教学”[5]129。

知识作为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离开学科内容只谈发展就势必退回到历史上的形式教育;相反,只有建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问题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教学。“一部教学发展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6]大学学科教学更是如此,大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7],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学术性”和“高深性”,系统学习更是必不可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系统学习这些高深的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有利于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相对统一。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的学科知识系统,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科逻辑为主线,通过分解、提炼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设计出课程教学的知识群;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知识群和知识点所对应的阶段性任务或问题串;通过系列问题的教学过程与综合任务的解决,完成课程的学习研究任务,保证学生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设计方法。学科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正如著名课程改革理论专家富兰和庞弗雷特所指出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变化,首要关注的维度就是学科内容和教材[8]。

(1)知识系统(知识树)的设计方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体系,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先后联系,“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8]129。因知识系统形状呈树形,故又谓“知识树”。从知识树的架构来看,树干是知识脉络的主架,即由核心知识点构成的链状主线;树根是少量的公理和原则;树枝是具体的应用知识。因此,根据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应梳理出树根、树干、树枝的相关知识群,形成课程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明晰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的第一步。

“人类按不同的主题领域来组织人类的知识,这些领域又可称作学科”[9],学科知识在结构与组织上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点。为此,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系统之后,根据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将核心教学内容所构成的自然知识群,划分成若干阶段性的教学单元。

学科知识来源于现实问题,又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尚未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蕴含着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以及运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都为学科教学向问题教学的有机转换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围绕阶段性教学单元的目标,确定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群),设计出以问题群、项目化、课题性等为学习研究单位的载体,这是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这些问题蕴含着学科的重心所在,从而达到学生学习并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的目的。亦即,阶段性的学习研究的载体,必须承载着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可观察的训练指标。显然,这些指标主要来自于行业发展、后续课程学习以及集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以学科知识点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征,教学单元既要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确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科知识的相对系统性与纵深度,又要顾及知识的应用性与先进性,突出学生学习研究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要设计外延性与发展性知识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成长,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取知识创新能力。既要处理好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点之间、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与行业服务的引伸性关系;既要通过经典性、核心理论与技术形成过程的学习研究,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并应用相关理论支持下的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理论的发展与新技术的研究动态,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系统设计,保证了阶段性教学任务设计的完善性,保证了课程内容能涵盖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真正达到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学习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2)驱动性任务(问题串)的设计方法。“理想的学习方式是让学习者运用其产出的知识,并且使用特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所谓的‘情境性知识’,亦即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有意义的工作而产生的知识。”[5]384一定意义上,“知识树”的课程内容体系还主要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生长;应用型本科教学则要适应学生乐于“做中学”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逻辑而展开,以问题的形式驱动着学生学习研究来获取知识、拓展知识,包括学习到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如对问题的敏感性,对解决问题的体验,经验化知识,合作、交流技巧等,而这些都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的逻辑,是从原理、观点到程序、技术的过程。问题逻辑与学科逻辑不同,它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就是通过收集和归纳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现实问题,设计出与本学科理论相关的教学问题,由系列问题或问题串构建学科基本框架,涵盖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围绕任务来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是以专题、项目、产品、案例、习题等系列任务的形式出现,任务是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的结合点。

任务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成一个大的实际项目,也可是一个微型的案例。无论大小,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与技能点集成起来,以课题性研究式学习途径代替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将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综合性的项目往往适用于教学目标非常专门化的、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通常是围绕若干项目的阶段性任务灵活选取教学内容,可以是知识单元集成,或是整合若干课程的知识模块,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实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知识点,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完成项目实践”[10]。

系列任务的项目适合于前后关联性很强,又可分阶段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课程。

案例教学优在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包含有重要的学科理论与原理,且具有争议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何种类型的任务,首先其难度与复杂性要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在以核心知识为重点的前提下,设计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切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性的实际问题,便于引导学生了解、关注、研究学科发展的创新性研究任务,意在培养学生自学与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其次,要设计具有难度梯度综合化的研究问题,以供学生进行全面与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常常会使学习流于形式,停留在浅层思维层面,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实质性的研究,达不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研究问题还具有发展的特点,要引导学生逆向的、批判地学习与继承,不限定特定视角和特定学科视野,多角度设问、多方向切入、多途径解决,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结合个体经验积极动脑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容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风格,便于学生自主活动,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3.教师导学的设计方法。面对这些专题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讲学转变为导学为主,传统的教材成为了教学设计方案,涵盖介绍核心学术观点,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讨论主题,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学生自学与研究的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1)问题情境与目标的设计。在问题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清晰地向学生展现问题的情境或条件、核心问题与研究目标,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评价标准与形式。这些问题情境与学习目标的给予,可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教学目标,不能偏离与违背教学目标,在选择评价标准时,也应以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为准则。

(2)知识点的提示。在问题学习过程中,提出研究方案、发展研究计划以及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相应的内容知识为基础。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会一筹莫展,找不到研究切入点,设计不出科学的研究路线,致使学习研究活动受阻,更不可能有机会去运用和拓展知识,使研究不能层层深入,终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研究性任务时,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提示与引导,帮助学生把握思维活动的方向。所提示的知识点设计,包括任务探究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概念性知识、可供选择的条件、技术与参考文献等,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学。

(3)学习路线的提示。问题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储备,还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如果研究路线不科学,就会将研究引入误区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以逐步呈现问题的方法给予提示,将有助于学生围绕研究目标,设计出科学的研究路线。

综上所述,以学科为主线,强调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知识学习与问题探索融为一体,不仅改变了被动授受式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研究性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若都能在学科内容与项目任务的设计与转化上不断完善,必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117.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4.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08).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3.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8]Fullan M,Pomfret A.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alResearch,1977,47(02):361-364.

[9]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1.

逻辑目标 篇7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整个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等原因过多地关注C语言的语法而忽略了程序逻辑能力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部分学生在实践能力的提高上不理想,普遍表现在“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混淆”、“调试程序能力较差”、“程序逻辑能力不强”等方面。常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在教学时间安排等客观原因很容易脱钩,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及时的解决。这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适逢我校实施“2+1”学期制,每个学年的第三学期(约1个月时间)开设为小学期,是我校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这一举措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笔者在我院10级本科软件工程班以增强学生程序设计逻辑为目标开设了项目训练,并通过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探索程序设计类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 结合学生实情,明确训练目标

10级本科软件工程班通过第二学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C语言的语法和编程方法,但程序逻辑能力仍存在较大问题。很大程度上,“无法很好的将个人的数学解题思维转换成可以实现的计算机程序”。结合学生程序设计学习和能力的实情,以加强程序逻辑训练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以下项目训练目标:

1)学习阅读代码,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

2)学会并习惯使用各种算法描述语言,如伪代码和流程图;

3)深入学习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

4)以C语言为有力的编程工具,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掌握比较熟练的调试方法和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5)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算法的设计,体会算法设计的奥妙。

2. 制定项目计划,实施案例教学

结合小学期的时间安排和项目训练目标,确定了以程序逻辑训练为题的训练项目,总学时32学时,子项目6个,分6天完成。项目计划制定如下:1)阅读代码的技巧和方法;(4学时)2)流程图的绘制和算法描述方法;(4学时)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6学时)4)程序的调试方法和技巧;(4学时)5)常见算法(查找和排序)的设计;(6学时)6)实现穷举法、迭代法、分治递归算法,总结算法模型。(6学时)7)项目总结和答辩(2小时)。

针对每个子项目,进行理论知识点的提炼并精心设计案例。我们从《C程序开发经典实例》等参考资料上挑选了近30个程序,其中一部分作为精讲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另一部分作为学生课余时间训练使用。

3. 机房集中授课,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程序设计训练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项目来讲,类似于培训的集中授课方式往往比分散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传统方式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往往都是分开进行的。由于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跨度,理论和实践不能较好的得到统一,同学们在课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我校“2+1”学期制的实施为此类实践性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房集中授课和更为集中的教学时间为教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和便利。

1)坚持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运用启发式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态度,科学运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进行案例分析并加强实践要求,着重在学生程序设计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比较、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扎实、更深入。

3)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学生更多地从上机调试中获取经验并使之对程序设计萌发更浓厚的兴趣。

4)多介绍一些网站和书籍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学习。

4. 做好训练日志,重视项目总结

整个训练过程是项目为单位实施的,而且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为每天一个项目。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每个训练项目做好训练日志,在日志中给出自己的学习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个人心得体会。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班上发言,与其他同学共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体验。整个训练完成后,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和项目答辩。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日志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准确的把握,通过相互交流能切身感受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

5. 分项目实施考核

项目训练评价方法采用分子项目的方式。每个子项目(即每个教学内容)单独评分,按比例计算后的成绩作为整个项目训练总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完全区别于做一套理论题或程序设计题目,对学生的训练效果评价更为客观,项目评价分配如表一。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以程序设计逻辑为目标的集中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中所提及的项目实施方案是有效的。多数同学都反映自己的C语言更加熟悉,程序设计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时间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就像同学的日志中写的那样“是靠我们用键盘敲出来的,需要用时间和实践积累而来的”。

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2+1”学期制的实施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对如何提高学生程序设计逻辑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为实施程序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程序设计逻辑训练强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程序逻辑思维和算法设计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小学期程序设计逻辑训练中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项目实施方案和具体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程序设计逻辑,案例教学,C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莲君,朱晴婷.培养能力为主线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2]韩丰,杨雷,张雷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

逻辑目标 篇8

多电平变流器采用低容量器件直接实现大容量的功率变换而无需变压器的连接,已经成为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理想拓扑结构,在中高压交流传动[1,2]、大容量电能质量控制[3,4]、轻型高压直流输电[5,6]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7]等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电平变流器有3种基本拓扑结构,即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变流器、飞跨电容型多电平变流器和级联型多电平变流器[8]。这3种基本的多电平变流器各自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元器件数目多、直流侧电压不均衡或需要多路独立直流电源等。此外,上述3种多电平变流器结构都是由电压型桥式电路扩展而来,只能实现从直流侧到交流侧的降压变换。在直流电压较低或者变化范围较宽的场合,上述3种结构都不能适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各种新型的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不断涌现[9,10,11,12]。

各种新型的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有很大不同,这些拓扑结构或者是对基本结构进行改进和转化,或者是另辟蹊径,总的特点是减少了独立直流电源和元器件的数目,增加了开关组合的自由度。面对这些新型的拓扑结构,传统的开关调制算法已经不能适用。如果为每一种新拓扑结构都单独设计开关调制算法,工作量巨大,甚至会延缓研究和开发的进度。因此,如果能找到某种不依赖于拓扑结构、较为简便的通用调制算法,这些新拓扑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则能够更加深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该算法只需按照传统的调制算法给出变流器输出的目标波形,再通过适当的逻辑运算,就可以找到开关器件的驱动波形,具有原理简单、易于数字化实现的优点。该通用调制算法可为多电平变流器的拓扑结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通用调制算法基本原理

对于任意一种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下文称之为实际变流器),当电平数确定以后,总可以找到一种电平数与之相同的基本拓扑结构变流器(下文称之为等价变流器)与之等价。等价变流器的调制算法都已成型,可以按照某种具体的调制算法,例如多载波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法给出具体开关器件的工作波形(下文称之为原始工作波形)和最终的输出电压波形(下文称之为目标波形)。由于等价变流器和实际变流器输出电平数相同,实际变流器一定可以获得与目标波形一致的输出电压波形。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原始工作波形和实际变流器各个开关管的工作波形(下文称之为实际工作波形)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只要找到这种逻辑关系,就可以由原始工作波形推导出实际工作波形,然后利用实际工作波形驱动实际变流器各个开关管,得到与等价变流器相同的输出电压波形。这就是基于目标波形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其基本原理流程如图1所示。

在求取实际变流器工作波形与原始工作波形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2种方案:一种是利用逻辑组合实现的方案,这种方案将在本文中重点讲述;另一种是利用逻辑编码—译码实现的方案,这种方案将另文叙述。

2 实际变流器和等价变流器的选取

以上介绍了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的基本原理,下面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与验证。级联型多电平变流器在3种基本电路拓扑结构中,对于相同的电平数,所需的元器件数最少,实现简单,可以选用多载波PWM法进行调制。因此本文选择级联型多电平变流器为等价变流器,以七电平电路为例, 电路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本文以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为实际变流器,主要因为其由3种多电平变流器基本拓扑结构变化而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代表性,且扩展性极强,目前,很多新型多电平变流器的构成思想都与之类似。

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实际上是一类多电平变流器构成方法的通称,具体拓扑结构有多种形式。本文首先选取如图3所示的两级2H桥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作为研究对象。

3 通用调制算法的实现

3.1 目标波形的确立

本文采用载波正负反相层叠PWM法对等价变流器进行调制,得到变流器的工作波形如图4所示。

图4(b)为等价变流器级联型七电平电路的原始工作波形u1~u6(开关管V1,V4,V5,V8,V9和V12的驱动波形),图4(c) 为等价变流器的输出电压波形,即实际变流器的目标波形。

3.2 目标变流器工作原理

由变流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实际变流器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独立工作波形有4个:VT1工作波形、VT4工作波形、VT5工作波形和VT8工作波形,且分别对应开关状态S1,S4,S5和S8,为二值开关函数,当开关管导通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输出电压电平数与开关状态的关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中,在输出电平为E时,分别存在2种开关状态:第1种状态是通过2H1桥输出2E和2H2桥输出-E获得,本文称之为有电流倒灌的工作方式;第2种状态是通过2H1桥输出0和2H2桥输出E获得,本文称之为无电流倒灌的工作方式。对于输出电平-E,也可同样分为上述2种方式。在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的传统调制算法中[13,14,15],都采用有电流倒灌的工作方式,而这种工作方式会产生2方面的不利影响:①直流电源必须是可逆直流源,这增加了系统成本;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在电流倒灌时刻,电源在发出功率时还要吸收一部分功率,功率流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必要的损耗,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效率。为此,本文只研究无电流倒灌的工作方式。

3.3 实际工作波形提取——逻辑组合的实现

图5为无电流倒灌工作方式下,实际变流器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的工作波形。图5(a)为实际变流器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的目标波形,即为图4(c)所示等价变流器级联型七电平变流器的输出电压波形。图5(b)即为等价变流器原始工作波形。

将原始工作波形进行逻辑组合可得到实际变流器的工作波形。将上述工作波形进行分段分析,一个工作周期可以分为10个时间段。

在0~t1时间段内,目标波形输出电压在0↔E之间变化,对应于实际变流器,2H1桥输出电平为0, 2H2桥输出电平为0↔E,从表1中得到实际变流器工作状态:S1=0,S4=1,S5为PWM波形,S8=1。从图5(b)原始工作波形得到S5=u3。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他时间段,得到10个时间段内实际变流器开关状态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以获得实际变流器工作波形如图5(c)所示。

观察和分析图5(b) 和图5(c),可以发现实际变流器各个开关管的驱动波形,即实际工作波形可以通过对原始工作波形的逻辑组合运算得到。具体的逻辑组合关系如下:

VT1的驱动波形S1:

S1=u2 (1)

VT4的驱动波形S4:

S4=u5 (2)

VT5的驱动波形S5:

S5=(u1+u¯2)u3(3)

VT8的驱动波形S8:

S8=(u4+u¯5)u6(4)

3.4 仿真验证

为了验证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的正确性,本文进行了仿真试验。设载波三角波频率f=2 kHz;调制比m=0.8;2H1桥直流侧电压U1=100 V;2H2桥直流侧电压U2=50 V;电阻性负载RL=10 Ω。对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进行仿真,仿真工作波形如图6所示。比较图6(c)和图5(a),可知两者的输出波形完全一致,即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的输出波形与目标波形完全一致。

4 通用性证明

前文已经举例说明了基于目标波形和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调制算法的具体实现,但只能说明图3所示的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结构可以采用上述调制算法。为了验证上述算法的通用性,本文将通用调制算法应用于另一种新型多电平变流器结构[16],如图7所示。

图7所示变流器已经突破桥式变流器的结构,不同于3种基本电路拓扑,已无法应用传统的调制算法对其进行调制。由于该电路可以实现七电平输出,因此,等价变流器同样选择级联型七电平变流器。该新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需要4路独立的实际工作波形(开关管T1,T4,T5和T8的工作波形分别对应S1,S4,S5,S8),其输出电平与各个开关状态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按照图1的步骤对其进行分析,找到等价变流器原始工作波形与新型变流器的实际工作波形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七电平的电压输出。新型七电平变流器仿真参数为:载波三角波频率f=2 kHz;调制比m=0.8;直流侧输入电压E=50 V;采用电阻性负载RL=10 Ω。新型调制算法下,该七电平电路的工作波形如图8所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电路拓扑结构的多电平变流器,总可以找到与之等价的变流器。从目标波形出发,通过将等价变流器原始工作波形进行逻辑组合的方法可以得到实际变流器的工作波形,进而得到多电平输出电压。这表明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5 试验结果

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台单相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样机,进行了无电流倒灌工作方式的试验验证。主电路如图3所示,直流侧采用单相不控整流桥供电,2H1桥输入电压为100 V,2H2桥输入电压为50 V,负载为阻感性,开关频率取5 kHz,调制比为0.8。

开关器件VT1,VT4,VT5和VT8的触发脉冲波形如附录A图A1所示。2H1桥和2H2桥功率单元各自的输出电压波形如附录A图A2所示。

混合级联七电平变流器的总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试验波形如附录A图A3(a)所示。其频谱如附录A图A3(b)所示,输出电压的频谱输出电压谐波主要集中在载波频率5 kHz左右,与目标波形(载波正负反相层叠PWM法)的理论频谱特征完全一致[17]。试验结果验证了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的正确性。

6 结语

多电平变流器的新型拓扑结构层出不穷,探索通用性的多电平调制算法是对拓扑结构研究的有力支撑。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并以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为例,对该调制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和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具有不依赖于具体拓扑结构的通用性,算法简单且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摘要:为了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型拓扑结构,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波形与逻辑组合的多电平变流器通用调制算法。该算法只需按照传统的调制算法给出等价变流器输出的目标波形及原始工作波形,再通过适当的逻辑组合找到开关器件的实际工作波形,使变流器得到与目标波形一致的输出波形。以混合级联多电平变流器为例,利用提出的调制算法,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具有不依赖于拓扑结构的通用性,适用于各种多电平变流器。

逻辑目标 篇9

1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文本内容表述合理性与逻辑性质疑

1 . 1 “四个学习方面”到底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

在新《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到:“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1]“四个学习方面”中的“方面”含义是什么?《辞海》中关于“方面”的解释是“事情或事物的一面,亦指各方面”[2]。而《辞海》中关于“目标”的解释是“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2]很显然,“目标”与“方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多人应该会把“方面”理解成“内容”。那么“四个学习方面”就应该理解成“四个学习内容”。按照这个逻辑的话,课程目标就变成了四个学习内容。但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显然不是内容,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首先,旧《课标》的创设的“五维观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新《课标》规定“四个学习方面”与“五维观体育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分别列出了运动参与的目标、运动技能的目标、身体健康的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并规定了各自应该达到的程度。很显然,教育部门在制定课程文件时,这“四个学习方面”是被当作课程目标来对待的。如若按照上述逻辑,“目标”变成了“内容”,就造成前后表述得不一致和矛盾。这样会让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其中的内涵。我们不禁要问:“四个学习方面”到底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

1 . 2 对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四个字的理解

新《课标》中把以往旧《课标》“内容标准”的表述改变为“课程内容”。暂且不讨论“内容标准”表述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单论“课程内容”这个词汇的使用就存在歧义。

按照字面意思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课程内容”可以理解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把“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作为“并列”的关系来理解。若按照这个理解和逻辑,那么,“课程内容”文本中只能设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学习奥林匹克的一些知识、学习单双脚连续向高和远跳跃、学习小足球的一些简单技术,而不能再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诸如“积极地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评价学生完成所学简单武术套路的质量”等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文字的表述。而实际在新《课标》文本中,“课程内容”中既有“教学内容”又有“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内容表述,很显然,这样就违背了上述“并列”的关系,与第一种理解形成了自相矛盾,使得“课程内容”的内涵有“扩大”的嫌疑。那么只能做第二方面的理解:其二,“课程内容”可以理解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或要素”。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中包含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开发”、“师生关系”等等很多的内容和要素。而在新《课标》文本中,“课程内容”中只包含“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的内容,难道“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或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仅仅只有这些?这与第二种理解又产生了自相矛盾,使得“课程内容”的内涵有“缩小”的嫌疑。

既然上述两种理解都不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课程内容”?应该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的内涵?“课程内容”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通过查阅体育学科的各类论文和资料书籍,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文献确实很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还没有界定什么是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或者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什么区别。并且,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的研究有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混用的趋势,或者干脆把“课程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再回到新《课标》文本中寻找答案,我们可以发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开发”属于并列的逻辑关系。因此,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应该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不禁要质疑“课程内容”这个词汇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然要制定国家权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性文件,为什么还要使用这样一个让人产生歧义的词汇?

1. 3 “四个学习方面”是否应该出现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

既然已经确定“四个学习方面”是属于课程目标的范畴,已经确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是“教学内容”。那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就不应该体现这“四个学习方面”了,而应该体现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实际上,新《课标》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分别列举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实例等。把很多本来不属于“教学内容”的表述文字也列入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运动参与”。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里“运动参与”下文是这样表述的:[1]见表1所示。

表1中的文本表述内容很显然不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而是“课程目标”的范畴。这样的文本表述确实会给体育教学工作者造成不小的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为什么将“目标”放进“内容”之中?之二,新《课标》为什么不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而将原本是“课程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搬到“课程内容”里?之三,新《课标》难道是为了刻意保证文本前后名称的一致性,以便于读者的理解,而将“内容”里掺杂进“目标”?

1 . 4 为什么不在“课程目标”中设置“水平目标”反而将“水平目标”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新《课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为4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关系,那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应该在水平一至水平四都应该有的四个学习方面具体学习目标。比如:在水平一(1—2年级)中,应该分别设置水平一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然后设置水平二(3—4年级);以此类推。最终文本内容是这样的:见表2所示。

而在实际新《课标》文本中,水平一至水平四的目标都没有体现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而将水平一至水平四的目标都安排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比如水平一是这样写的:“水平一运动参与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与上文中的情况类似,即把本来不属于“内容”的“目标”写进了“内容”里。这样不仅造成思路和逻辑的混乱,还使人难以理解,让基层的体育教学工作者难以理清思路,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执行不力。

在旧《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六的具体目标也是列在了“内容标准”(新《课标》改为“课程内容”)中,但值得一提的是:旧《课标》中的“二、附表”中用表格形式分别列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这或许可以让体育教学工作者理清思路,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到了新《课标》中,反而做了修改,内容倒是精简了不少,可是其中的逻辑关系倒是越来越不明确了。

2 建议

(1)将“四个学习方面”改为“四个学习目标”,以达成前后表述的一致性。

(2)将“课程内容”改为“教学内容”以消除歧义。

(3)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删除,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上一篇:CRH1A型动车组下一篇:积极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