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06-2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精选8篇)

篇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者/吴锋 殷翠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

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

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并不会认真去研究教材和讲授教材,因为一些教师发现新教材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理论性阐述少了,概念的要求降低了,于是就认为新教材简单了。为适合应试的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囫囵吞枣地快速讲完课程,接着就用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可以想见,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接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应对社会现实的问题也就必然缺少整体的思维。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中实际上明显区别或者不同于传统政治课理念的主要表现是(3)和(4)两个方面。

所谓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理念来看,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真实目的,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认真体会和贯彻好这两个方面。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立足生活实际并不是要脱离教材学知识,教材的知识始终是学生学会各种能力的基础,是分析社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来源。(政治教学论文 )离开了教材的知识讲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就没有根基;反过来离开了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来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呈现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两点是新教材最根本的特色,所以教材的名称都是“某某生活”或“生活与某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思维逻辑,体会到生活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具有明确的逻辑在先性。因为生活与知识是一体的。教材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去理解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中求知和在求知中生活,或者说是知识来自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

其次是与学生的距离。

近代以来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大班化教学,均衡化授课。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学习的均衡化和结果的对均衡化打破。

所谓均衡化就是用平均的方式授课,用平均的程度对待所有学生。而所谓均衡化的打破是指在均衡化教学之后的教学考核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分化。教师授课大多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在理解基础上的备课、自己想象的能力训练等等准备好,然后讲授给学生,灌输自己的学习理念。这不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之后的备课和讲授,必然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有差异。现实的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现实和逻辑的在先性,学生是在教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所以对于教学来说,教师是主体,教师的理解水平就是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学生的情况是在教完之后的检查或者考核中呈现出来的。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所教的知识在理解和运用上开始出现了差异,也就是学生开始分化。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均衡化教学的结果反而是非均衡化的,也就是均衡化的打破。学生之间的差距虽然是学生的学习造成的,但是同样的讲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差异?一些在另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就不能做到很好或者较好?像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教师思考。我们认为,这是由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造成的。因为不了解学生,因为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意志倾向、兴趣趋向等的不熟悉,因为没有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程所在学科的情况,所以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动力的不足、理解的不同,从而在结果上出现分成,并打破现实教学的均衡。

当然,按照社会分层理论来看,在任何群集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上的不同,在其结果上都会发生分层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均衡化教学总会被学生打破,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思考的是:打破均衡的学生的能力来自哪里?当然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实际上又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学生自身的素养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是其非常重要的方面。

再次是与自己的距离。

如果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这其中确实有客观的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大多数老师所能接受的。但是客观原因不是唯一的。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规律的理论,我们不应该回避对我们自身的剖析。我们发现,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师与自己的距离,也就是职业自我和心灵自我的距离。

何谓职业自我?就是在职业实践中源于职业理想、职业尊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表现出的自我状况,比如对职业的忠诚、对职业规范的遵守、对职业目标的追求等等。其中职业理想是最为重要的!只要对职业的实现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会对职业的追求有某种设想。这种职业目标的确定,就是一种职业理想。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既然自己对这个职业并不排斥,既然还想把这份工作做好,那么谁不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或者说至少在职业圈当中被大家都认可的教师。这应该也是一种职业理想的表现形式。

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心灵自我的表现。心灵自我在现实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是心灵是职业实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心灵的追求就没有职业的理想、上进、以及所有由职业带来的进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心灵中想要的东西实际上在实践中并不会都能实现。所以心灵自我与职业自我之间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因为职业自我只是在职业实现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别人的超越;而心灵自我则是要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职业的实现过程中是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之中、融人到教学的过程中的。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切实的领悟或者都能切实的实现的。我们并不怀疑大家的理解力,但关键是践行。另外,很多地方都有集体备课的过程,所以对课程目的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对教学技巧的使用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在自身的努力之下、在一些教学研究人员的引导之下,所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人员都会表现为同一个职业的自我身份。但是所有人的心灵自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效果的检查中,均衡化教育就必然出现差异。这实际上就是职业自我与心灵自我之间的差异。

二、对策:如何缩小这个距离

要缩小上述的距离,就要考查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远?从思想政治课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上来看,就能找到缩小上述距离的途径。思想政治课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对照上述要求,比照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个距离是明确的。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能做到上述四点还是比较难的。但是我们以为要能缩小上述距离还是有可能的,这就要处理好下述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大生活和小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人类一切理性思维之源,也始终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来源。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繁复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理性而清晰的对生活的不同方面的区分,比如单纯的经济生活、单纯的政治生活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生活”;但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便于课堂讲解,我们可以透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单个的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生活”,这些“小生活”就形成了我们课程的不同领域的知识。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也不可以将这样完整的社会生活一并交给学生。而是需要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有了生活的不同侧面,也就是有了所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等的内容。我们在对生活进行理解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完整的社会生活,并在学习知识与增长能力的时候,清晰地的把握生活的某些片面,做到区分生活或者大的生活与我们知识所理性区分出的小生活。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区分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检验。也就是说实践出真知。这是关于知识的观念,也应该是关于生活认识的观念。所有的这些观念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获得知识,在体系化的知识中理解生活。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课程体系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但是它又是从“大生活”中分离出来的“小生活”,让学生立足“大生活”理解“小生活”。

再次要让学生区分现实的生活和知识领域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是完整的、包罗万象的,而知识领域里的生活则仅仅是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实中的生活与其他相关的内容是无法割舍的,但是知识领域里的生活却是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从真实的生活中割舍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走进生活,又能走出生活。让他们走进生活去理解知识,同时又能走出生活去把握理论。

第二,处理好大体系和小体系的关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个系统,这是自然界自身形成的,也是在现代科技发达之后人们在理论上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把握。系统本身会内含许多的不同层次的系统,而体系是系统内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建构并形成的。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从知识的体系上看就是一个系统: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我们在应对社会之前就要把握这样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一个“大体系”。同时,我们分析每个知识模块就会发现,每个模块也是一个体系,这就是说一本书又是一个体系,实际上一本书或一个模块的一个单元也是一个体系,一个章节也是一个体系,所有这些就是我们说的“小体系”。既然如此,在处理课程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

首先,思想政治课的四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对应完整的生活本身的。中学生学习的完成就是对这个体系的完整把握,最终以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去理解生活、分析生活、应对生活中问题。全国高考政治学科试题(江苏卷)的最后一题充分地运用了这样一个大体系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的完整场景,需要学生运用中学所学的四个模块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打混合拳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的体系,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自恰的封闭体系。不管是从一个模块的知识来看,还是从一个模块内的一个单元的知识来看,它们的知识系统都是自恰的、完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些自恰的知识系统讲解清楚,并被学生所把握,那么学生对于这个知识领域的理解就是完整。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对于一个模块来说,它其中的四个单元又合并为一个小的模块体系。因为这是一个学科的知识的体系,是思想政治课总的“大体系”下的一个学科的完整的“小体系”。这是缩小与课本距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老师不能做到对知识体系的完整的系统的把握就不可能做一个好老师。

第三,处理好大设计与小设计的关系。

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只是对课程知识讲解的准备,实际上也是对知识体系的展现的设计。备课的过程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实际过程。所谓的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知识呈现的估计,是对课程知识的地位、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展现过程、知识的补充材料的安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最终的能力训练等等的预设和谋划等等。一般来说,课堂设计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效果的测验设计等等。

课堂设计要有开放性特征。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可见,开放性特征表现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灌输式的。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知识接受的量的多少和深度,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学理念,就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所批评的:“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空洞教学理论。所以在现行课程的能力训练的安排中,以开放性教学为主导理念,在每个单元的结束时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按照课标的要求,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做“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来学习,以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能力和技巧。当然这种学习方式需要老师与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因而这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方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更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的“综合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在实现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合作探究的转换。这种教学方式当然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其次,课程的设计主要不是知识安排的设计,而是知识呈现和知识演进的设计,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知识的演进过程,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去梳理知识体系,并从而掌握切实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问题意识演进的过程,没有问题的社会发展是不可以想象的。历史任何一个跨越式的进步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曾从现代教学观的角度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我们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地使用问题的设计,在任何时候也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激励学生去解决问题。

如此看来,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仔细考虑问题的出场方式、周密谋划各种可能出现的疑义等等都是必要的。所有这些对于课程设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当然,这里还需要的是方法论的支持,那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小组讨论式教学等等,最核心的还是探究的使用。

最后是课程教学效果测验的设计。教学效果测试的设计直白一点说,就是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一份有创意的试卷不只是考出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是对教师测试能力的考量。一份高质量的测试必然是一个高水平老师精心雕琢的作品。

我们以为,真正高质量的测试设计不完全是考量学生知识识记和把握的程度,而主要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试中的体现。在这里,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本真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以为是判断!应该是学生的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生活现实的判断能力!中学生并没有多少能力去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但是思想政治课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对错、真假、美丑等等,那么等到他(她)长大后有能力的时候就必然能够伸张公平正义、弘扬道德正气、做到扬善去恶,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测试不必要对学生提太高的要求、不必要学生非得有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判断足矣!

总之,高中思想品德课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是统一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关心生活具有第一性的意义,发现问题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判断是非则是根本性的目的。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篇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重视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甘肃通渭●张旺吉

作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且还要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不断地挖掘数学的潜在本质,向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背景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思维中,通过学习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来探讨以下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利用图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理解课本中抽象性的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式,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即以图形作为手段,以数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数的精确性、数学表达式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来揭示图像的某些属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性思维,三维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的训练(即以数作为手段,图形作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应重点掌握、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运算所代表的几何意义及曲线的代数特征,会从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习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参数的运用方法,并结合实际能够恰当设参、合理用参、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中来,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等价转化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新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等价转化思想的本质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所学知识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从总体而言,它主要包括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在进行等价转化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或式子)的前因后果的充分必要性,确保通过转化后所得到的结果仍为原问题(或式子)的结果。而非等价转化注重过程的充分性或必要性,主要是针对结论而言的。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将重点集中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如何寻找突破口、探寻各类题型解题思路上。

由于等价转化思想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等价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不但要充分注重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相互转化,而且还要注意数学符号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转化,因为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等价转换思想融入其中,遵守简单化、标准化、直观化、熟悉化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将遇到的陌生、烦琐、复杂的`问题简单、熟悉化,抽象问题直观化,非标准问题标准化,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符号化思想方法

数学符号是进行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本工具,对数学符号科学、合理、准确地使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数学符号的实质和含义,认真、规范地书写和应用,训练他们运用规范化数学符号来列式、计算、求解,展现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文化内涵的提高。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一种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它的“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特征,在高中数学乃至高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水平和基本功扎实的程度。一般而言,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探索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掌握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和研究区域方法。同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的合理分类,通过逐类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网络化、优化认知结构,而且还能够训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分类技巧,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在高中数学中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函数的思想,其本质是利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函数形式呈现,借助函数的图像来解决问题。函数思想还体现在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和对性质的掌握,并且善于利用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程的思想,其本质是运用方程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中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以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方程或方程组的性质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其中体现了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侧重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让他们能牢牢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能够借助它们进行求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善于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呈现数学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准确、合理的方程或函数来表达,借助方程或函数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教研的各个环节中,着重研究、探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解题品质,逐渐地形成优良的数学素质。

篇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数据结构,逻辑思维,影响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这具体体现在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上。在教学实际中, 探索更加完善的数据结构教学途径对于课程的学习、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等意义重大。

1 数据结构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影响

1.1 有利于学生思维更加开放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数据结构的课堂上, 教师所营造的气氛可以是学生充分放飞思想、解脱思维的束缚, 使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在很多的传统科目中, 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客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 这样使得学生难以对学科产生感情, 从而使思想更加的封闭, 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而数据结构课程其本身所具有的探索性, 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选择最佳的方式与方法来实现学习目的, 使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学生学习的最高要求, 如何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习惯也是教育的一大目标。数据结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的结合实际, 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自身在积极的思考才有可能在学习中有所突破, 有所感悟, 这也是实现创新性学习的前提。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来提高创新思维的效果。预设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能力, 提高了创新意识与水平。在数据结构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对于实现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由于很多课程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己动手体验, 自身设身处地地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课程目标。这就决定了课程具有的体验式学习成分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目标与教师灌输式教学是不一样的, 前者可以对学习内容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并且由于进行动手实际操作,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表象基础之上的, 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自己动脑思考问题, 这种独立解决问题所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正是建立的大量体验、经验正是这种表象的缩影, 是学生形成并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 数据结构课程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拓展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数据结构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影响的途径

2.1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在数据结构的教学实际中, 教师应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所教授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于逻辑思维的开发坚定了坚实的前期条件。一定的教学情境包括设定特定的主要包括使用设问答疑法来进行教学。这样, 给学生一定的问题, 使学生怀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听课, 从而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钻研教材, 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 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在教材的第一章概论中, 应该语言简练, 由于理论性偏多, 初学者在第一次接触时多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进行前期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意义、目的与方法, 这是一门课进行时的第一次攻关,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同时, 在每节课讲授之前, 预设一定的问题, 这种问题是既有一定的难度, 但经过学生的自学或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避免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或过于难, 降低问题设置的意义。在教授课程当中, 应有意向的进行对前期预设问题的提醒或提示, 避免学生不带着问题听讲, 从而贬低了问题的价值。在课后, 这也是问题设置的解决阶段, 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效果有着关键的影响。教师应对所提问题进行总结、答疑, 对问题进行开拓性拓展, 使学生掌握问题的本源答案与外延知识。这样, 对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进行逻辑性思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2.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是学生接受学习的环境, 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结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迫接受知识、老师进行机械的讲解。这样不仅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 长期进行下去将导致学生、教师都失去进行教学、学习的信心。所以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改变才能适应课堂的需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实例与游戏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点燃, 课堂气氛则会更加活跃, 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的上课激情, 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 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理论性知识浓厚的课程中, 教师应注意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课堂当中,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增加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知识来解释, 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学生进行自己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2.3 夯实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数据结构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 旧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这样对于复习旧的知识, 掌握新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据结构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是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首要条件, 只有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 教师应引入更多的基础性、根源性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科框架、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知识巡回教学, 使基础性的知识贯穿到全程的学习当中, 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具备扎实的知识根底。

3 结语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主干课程之一, 其不仅对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还对培养该学科有特色、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对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 应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与方法促进数据结构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使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邹亮.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软件天地, 2009 (8) :191—193.

[2]蒋秀英.《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的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3) :130-131.

[3]王淮.“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 (12) :133-135.

[4]郭业才.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 (6) .

篇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思维刺激 改革 经济体制

问题症结的分析

剖析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发现其阻碍学习思维活动的症结,存在于表述历史课程逻辑结构 的教科书中,而学习者所以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其根源是作为教学活动中介( 而不是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

教科书是通过排斥作为思维刺激物的疑问来排斥思维的。主要表现为:1.教科书所收历史结论不仅太多而 且太“权威”,容不得半点置疑。2.课本以对历史事实符合逻辑的描述,取代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展示。结果是 ,既剥夺了学习主体了解历史原貌和选择重点描述历史的概括思维活动;又因省略了由事实而至结论的分析、 论证,使学习主体因理解困难而发生心理建构障碍。3.教科书缺乏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创设历史学习的问题情 境和理解历史极为不利。4.教科书避开史学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不提供评价和判断历史的价 值尺度,使学习者从人文教育方面展开思维感觉困难。5.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也从一个方面诱使学习者 为应付眼前困难而“走捷径”,将具有理解和应用(构建认知结构)价值的学习材料一概只赋予记忆的特征, 从而成为助长思维惰性的又一因素。

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通过学习发现:理解即创造,理解即通过创造去重构。教材的逻辑结构只有通过心 理重构,对学习者才有意义,才可能被内化。作为知识、经验传授型历史教学结构第一要素的教科书,由于不 断强化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从而在排斥作为思维所必须的刺激物——疑问的同时,扼杀了思维的结果——理解 ,造成课程逻辑结构与认知思维的心理建构过程脱节。历史课程逻辑结构通过“记笔记背笔记”来实现知识传 授和“考完就忘记”所反映的历史学习无意义,正是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

只要思维活动能充分展开,历史教学不仅具认知思维的心理建构功能,而且会产生发展学习的主体意识, 形成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情意教育功能。

只是在历史知识经验传播型教学结构之中,教师是作为结构要素而存在,他要在学习思维活动展开的同时 ,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习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和意志力的较量、协同,会受到种种牵制。主要有:1.刚 开始时,学习者的惰性,或活动由于非自身原因遭受失败而得不到理解。2.错误的学生观、授道者的尊严所引 起的教学的非民主化倾向。3.教师自身主体意识(表现在对教材、考纲关系上)的缺失,教育责任心及钻研精 神或学科能力方面的欠缺。4.周围环境、氛围、领导、家长的理解等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主体意识、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都是结合社会科学知识的交往和活动的产物,是比认知结构更为基本 的素质。学习主体有理由要求学校通过结合历史教学组织的活动,使自己得到培养和发展。

历史教学结构的改革尝试

中学历史教学结构是指:以教材、教师、学生为要素,要素通过教学的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教学功能的系统构造。

改革,就是对结构中的某一联结形式,或者某一要素的内在构造作调整,以优化结构联系,提高系统的总 体功能。我尝试改革的策略是:1.加强教科书的历史课程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心理建构过程的各项联结,使 “传授型”功能的结构发展为“思维型”功能结构。2.在教师加强组织、指导活动的职能和学生活动的主体意 识之间加强联系,将“思维型”结构发展为“开放活动型”的结构。

尝试结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是:

1.对历史教材作概念、逻辑结构和史料的分解(比如:高中历史〈上册〉的逻辑结构为:资本主义发生、 发展和三大矛盾如帝国主义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殖民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等。主要的概念有:资 本主义、革命、战争、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史料:是能够用主要概念归结和说明逻辑结构 的各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差异和联系等问题,从而刺激 思维建构。

2.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联系“自身经验”来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仅仅将 经过分解的概念呈现给学习者,那么他只能记忆老师有关这一概念所说的一切。而当他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利用这一概念并将它跟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思维的成果——理解就出现了。(比如:关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 “错误”,当学习者进入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的问题情境,就能理解“错误”的社会性质;当他进入中央政 治局会议的问题情境,就能理解“错误”的政治性质。)

3.提出“真”问题,布置课题化的作业,激活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所谓真问题是指教材没有现成答案 ,且可以展开或深入探讨的、有多种并行不同的结论的问题(比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我提供了下面 这张附表,要求学生对照苏俄新经济政策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评价,不要求全面评价。结果收到有质量的论文十 余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

两种经济体制比较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1)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 生产资料公有;(2)条件 市场、资本、法制 国家对经济控制的权力 ;(3)动力 追求资本的高额利润 追求平衡发展和国家积累; (4)调节 通过市场 通过国家经济计划 ;(5)矛盾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人们的需要:经济发展; (6)问题 生产过剩 计划滞后。

4.结合教学思维和讨论,适时的向学生提供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以拓宽学习者的眼界和提高史学思维的 起点(比如:让学习者明白历史结论的依据是只能是事实,当发现新的历史事实材料时,原有的结论要改变。 再如:对历史事实作“应该怎样”的价值评判时,结论就会因民族、阶级、政党、团体、甚至个人的差异而不 一致,这是正常的)。

5.在组织学习集体或小组活动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严重的思维惰性,始终游离于活动之外,原因正在研究 之中。

篇5: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如果想界定什么是中式思维和什么是西式思维,估计很难,这里只做简单考察。

思维离不开语言,我们首先看看语言方面。汉语相对西语似乎语法上缺少各种时态变化,字词本身也没有对事物的性别属性和生命属性的反映,后者,日语在记述对象的存在时(あるといる)必不可少--虽然日语不属于西语。

汉语在语法上没有西语的那些语法变化,是否说明我们和西人把握事物的方法不一样呢?我认为,人在认识事物时,其基本方法是一样的,即概念的形成是一样的,但把握方法上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人对外界事物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把零散的信息归纳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根据时间轴和空间轴展开,即任何事物都拥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信息。时间信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信息包括内含,接触,远离。而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不同组合又可以生成更多的信息关系。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这些信息成为建立关系的方法,也是把握事物的索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抽象概念,这里不讨论。概念里有这样的信息关系我们的语言才能产生,语言不过是把许多概念的记号根据一定关系进行组合而已。西语的语法现象就是时间轴和空间轴的不同组合的外现。

虽然一般概念里包括所有这样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外现在词汇和句法里,只有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才能在语言里反映出来。尽管有些信息不在语言中外现却不能说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无法思考。现在电脑再发达也不能象人那样思考就是因为输入的是概念的记号,不是概念本身。如果让电脑具有类人的思维,必须让电脑象人一样接受外界信息,自己形成概念,这是另话。汉语虽然没有西语的类似语法现象并不是概念里不存在那样的关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而已。

在考察中式思维和西式思维之前,还要分析一下时间轴和空间轴信息关系的不同。时间轴的建立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某些显著信息的时间上的前后关系。这种关系是难以测量,不可视的。而空间轴是事物中某些显著信息的距离关系,具有可视性。前者虚,后者实。前者具有某种任意性和主观性,后者则要求客观实证。人类思维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把握事物时会对时间轴和空间轴有不同侧重。当这种侧重定性于思维中后,将遍布于思维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时间轴的侧重可能导致把把握时间轴的方法用于把握空间对象。具体的说,看到一个三角形状的对象,用3个顶点把握对象是时间轴优先的思维,用3个边长把握对象是空间轴优先思维。如果考察一下中国人的文化现象就会明白,中式思维属于前者,西式思维属于后者。

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气。气的概念对中医和中国绘画都具有指导意义。穴位可见,经络不可见。对传统中国画来说画面可见,气韵也是不可见的。那么,绘画中的气韵是什么?我的定义是,气韵是没有实体连接的统一的形态,对此以后另文探讨。因为被分离的形态是在观者心目中形成统一,所以中国人强调心性。对心性的强调反而阻碍了对科学的追求。图中的白色被看成三角形就是由心性统一的形态,属于中式思维。

之所以会产生中式思维和西式思维的差别。本人认为来自中西方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语言的形成和确立应该是以万年为单位考虑,族群的生活方式决定语言的形态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万年前人类刚进入农业社会,那么中国人采集植物果实的前农业社会的历史远比西人悠久发达。这种生活方式使人更注意天气的变化,长于对四季时间的把握。而西人在走出黑森林前,对野兽足迹的搜寻捕捉直接造就了更为发达的空间感觉和强壮身体。在土地上的移动促使西人重视可以测量的距离,发达了对比例重视的审美观念。

篇6:直接思维和逻辑思维有什么联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有明确的中间步骤,结果是正确无疑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

直觉思维的概念

对直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而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

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

逻辑思维的概念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

实践的发展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

直觉思维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1、非逻辑性。直觉思维不按照“三段论”演绎逻辑进行推理,而是直接、迅速,比较“自由”,不受形式逻辑规律上的约束,常常是思维操作的压缩和简化。直觉思维也不遵守归纳逻辑的规律。

2、整体性。思维者不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从整体上把握。

3、直接性。思维者直接获得某个认识而不通过一步步逻辑的中介。

4、突然性。思维结果往往产生得迅速,因而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逻辑解释。

5、随机性。直觉认识方法的运用是一个过程,它起端于自觉地、有意识性思考,最后,通常都由于直觉的启发,以灵感的方式突然出现,在瞬间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得到认识结果。

6、模糊性。直觉认识方法往往不是靠准确的数字证据,令人信服辑推导,而是靠具有强烈模糊性的形象启示、想象与判断发挥作用的。

7、创新性。传统数学“重逻辑”,“轻直觉”,甚至教材都完全是按照逻辑系统编排的,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著名数学家庞加莱的这一名言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所以必须运用发展的目光看待直觉思维,加深理论探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培养知觉思维的前提。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互转化

直觉思维是在阴性物质世界的思维活动,但直觉思维的功底却是在阳性物质世界训练的,其思维能力也是在阳性物质世界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原因是每个人都现实地生活在阳性物质世界中,在算术时间内他的肉身不可能进入到阴性物质世界去,只有由脑意识发射的思维波能够自如地在阴阳两个物质世界来回穿梭。而人脑意识的训练同人的身体成长一样基本上都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直觉思维的一般表现是:厚积薄发,在瞬间脱颖而出。除了极少数人具有先天性的直觉思维能力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要经过后天训练,才能开发出直觉思维能力来。因此,所谓的厚积薄发,是“厚积”在阳性物质世界,而“薄发”在阴性物质世界。“厚积”在阳性物质世界即是逻辑思维的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便开始升华,于是在阴性物质世界就表现出“薄发”的直觉思维来。

直觉思维的结果要由逻辑思维评判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直觉思维主要依靠一个人的灵气、悟性以及高度的敏感性,在瞬间对人和事的发生和未来趋势做出判断。因人而异,这种判断的结果有的准确度高,有的准确度低。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此时的判断和彼时的判断结论可能都不一样。因此,直觉思维的结果必须由逻辑思维加以审定,并且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最终确认。另外,直觉思维结果的不确定性还需要逻辑思维的结果对其加以补充和纠正。

直觉思维的结果最终需要逻辑思维去解读,并且通过逻辑的演绎说明其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因为脑意识的思维波进入阴性物质世界提取信息和破译密码,是在超光速的速度下按照二位进制运算的。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至今还是神秘莫测的,只能用理论思维推导出它的大概来。对于直觉思维的结果只有用逻辑思维去解读,把它按照逻辑规律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才能让人们相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注释了爱因斯坦的那段话:“一切发现都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尽管那些结果看起来很接近逻辑规律。”

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不同,还在于思维的立足点不同。前者是立足于阳性物质世界,后者是立足于阴性物质世界。但是,立足于阳性物质世界的逻辑思维,脑意识的思维波也要进入阴性物质世界进行探索;而立足于阴性物质世界的直觉思维,其思维的结果也要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尽管这两种思维的立足点不同,但就思维方式的本身来说仍然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就一个人来说,一旦他的思维的立足点发生了转移,其思维方式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篇7: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考试

某单位共有20名工作人员:(1)有人是本科学历(2)单位负责人不是本科学历(3)有人不是本科学历。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

 A、所有人都是本科学历

  B、负责人不是本科学历

  C、只有负责人是本科学历

  D、所有人都不是本科学历

我的答案:A 2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龙须沟》是鲁迅的作品,所以《龙须沟》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对于上述推理,以下哪项为真?

 A、这个推理是正确的

  B、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前提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  C、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结论是错误的

  D、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犯了“四概念”

我的答案:D 3

哪一项最能削弱“…甲班在此次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均及格”这一结论?

 A、甲班学生王武在考试中有一门课程不及格

  B、甲班学生李思沉迷网络,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  C、张珊不是甲班学习成绩最差的

  D、考试成绩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 我的答案:A 4

条件句假言命题中有()种不同的条件句

一 A、 

二 B、 

三 C、 

四 D、

我的答案:C 5

“只有p,才Q,非p但Q”是什么条件的矛盾?

 A、否定条件

  B、充要条件   C、充分条件

  D、必要条件

我的答案:D 6

反驳论证关系

 A、只能反驳论据

  B、只能反驳论点

  C、只能反驳论证

  D、可以反驳论据、论点和论证

我的答案:D 7

充足理由律是由()提出来的

布尔 A、 

康德 B、  C、亚里士多德

  D、莱布尼茨

我的答案:D 8

盖洛普做了多少人的调查,就得出了罗斯福将当选总统的预测结果?

1万 A、 

5万 B、 

50万 C、 

100万 D、

我的答案:B 9

关于因果关系的前后,说法正确的是()。

 A、因果关系在结果上是前后继承的

  B、因果关系在结果上是前后倒置的

  C、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前后继承的

  D、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前后倒置的

我的答案:C 10 共产党员都应该为灾区捐款,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应该为灾区捐款。上述推理犯了()错误。

四概念 A、  B、中项两次不周延

  C、大项不当周延

  D、小项不当周延

我的答案:C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一切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

排中律 A、 

同一律 B、 

矛盾律 C、  D、充足理由率

我的答案:C 12

下列不属于论证三要素的是:

论点 A、 

论题 B、 

论据 C、  D、论证方法

我的答案:A 13 请客吃饭时,听请客人说过“我说的不是(走掉的)他们俩”而走掉的客人,是运用了()逻辑推理。

排除法 A、  B、换位推理

  C、换质推理

  D、换位质推理

我的答案:A 14

充分条件:

 A、否前能否后

  B、否前能肯后

  C、否前能肯前

  D、否前不能否后

我的答案:D 15

古代中国将逻辑这门学问称为()

逻辑学 A、 

理则学 B、 

论理学 C、  D、名辩之学

我的答案:D 16 自相矛盾违反

同一律 A、 

矛盾律 B、 

排中律 C、  D、充足理由律

我的答案:B 17

必要条件推理有()个推理规则。

五 A、 

四 B、  C、三

 

二 D、

我的答案:D 18

关于枚举归纳说法正确的是()。

 A、完全归纳属于枚举归纳

  B、因果归纳属于枚举归纳

  C、类比推理属于枚举归纳

  D、以上都不是枚举归纳

我的答案:D 19

发展了培根三表法的人是()。

罗素 A、 

培根 B、 

穆勒 C、 

卢梭 D、

我的答案:C 20

变形推理包括什么?

 A、换质推理

  B、换位推理

  C、换质推理和换量推理

  D、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

我的答案:D 21

HOLMES关于绿玉皇冠一案侦破采用的是()证明方法

 A、直言证法

  B、选言证法

 

反证法 C、 

归纳法 D、

我的答案:B 22

张举用两头猪用火烧从而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归纳推理中的什么比较法?

求同法 A、 

求异法 B、 

枚举法 C、 

组队法 D、

我的答案:B 23

推理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关系

 A、必要条件

  B、充要条件

 

转折 C、  D、充分条件 

我的答案:D 24

AAA式的三段论,它的大前提是MAP,小前提是SAM,那么它的结论是()

SMP A、 

SAP B、 

MPA C、 

SPA D、

我的答案:B 25

以下哪个不是从已知条件引申出结论,需要注意的原则?

整体性 A、  B、差异性

  C、协调性原则

  D、从弱原则

我的答案:B 26

开创了数理逻辑,成为逻辑学上的第二个里程碑的人是谁?

 A、莱布尼茨

  B、亚里士多德

 

柏拉图 C、 

牛顿 D、

我的答案:A 27

一项关于婚姻状况的调查显示,那些吃饭不合一方口味的夫妻之间,每月爆发的激烈争吵的次数,比起那些吃饭口味相同的夫妻明显要多。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应当注意尽量保持基本相同的起居规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 A、夫妻闹矛盾时,一方往往用不同时起居的方式以示不满

  B、个人的起居时间一般随季节变化

  C、起居时间的明显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

  D、以上都错误

我的答案:A 28

诉诸无知是把()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个论点真。

论点 A、  B、错误

 

权威 C、 

无知 D、

我的答案:D 29

逻辑学是论证思想的()工具

重要 A、 

有力 B、 

必要 C、 

简单 D、

我的答案:C 30

矛盾问题中不带模态概念的矛盾关系有多少对?

7.0 A、 

5.0 B、 

4.0 C、 

3.0 D、

我的答案:A 31

“曹操是军事家,并且是文学家”是

 A、选言命题

  B、联言命题

 

负命题 C、  D、假言命题

我的答案:B 32

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语言。这里犯了()错误。

 A、偷换概念

  B、模棱两可

 

推不出 C、  D、诉诸权威

我的答案:A 33

蚂蚁是靠什么来记住路线的?

生长素 A、 

体液 B、 

信息素 C、 

触角 D、

我的答案:C 34

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

有经验 A、 

有素质 B、 

有资本 C、 

有思想 D、

我的答案:D 35

“我思故我在”是()的名言

 A、莱布尼茨

 

笛卡尔 B、 

黑格尔 C、  D、巴门尼德

我的答案:B 36 前提和结论都为假言命题的演绎推理可以称为:

 A、纯假言推理

  B、直接的假言推理

  C、间接的假言推理

  D、反三段论

我的答案:A 37

关联词”只要……就……”表现的关系是

 A、论证关系

  B、矛盾关系

  C、反对关系

  D、因果关系

我的答案:D 38

断定“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同真,则

 A、违反同一律

  B、违反不矛盾律

  C、违反排中律

 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我的答案:B 39

一个直言命题有六种形式是由它的什么项来决定的? 

主项 A、 

变项 B、 

联项 C、 

常项 D、

我的答案:D 40

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可能造成的主要问题在于()。

 A、容易暴露论据弱点

  B、对论点描述不够准确

  C、不容易找到适合用来反驳的点

  D、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的答案:D 41

“张三会弹钢琴 并且会弹吉他。”以下那个不能反驳这句话

 A、张三既不会钢琴,也不会吉他。

  B、张三会钢琴但不会吉他。

  C、张三会小提琴。

  D、张三会吉他但不会钢琴。

我的答案:C 42

任何一个逻辑证明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 A、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  B、论题,假设,结论

  C、论题,论据,结构

  D、假设,论据,结论

我的答案:A 43

因为面膜质量投诉的人中大多数是女性说明

 A、面膜更容易伤害女性皮肤

  B、使用面膜的女性比男性多

  C、面膜是无效的化妆品

  D、以上选项都不对 

我的答案:B 44

张琳在超市传送带上的食品位置可以确定的是哪个?

 A、酸奶放在第一位

  B、酸奶放在第二位

  C、饼干放在第一位

  D、汽水放在最后一位

我的答案:B 45

“…经历了萧条之后的企业主大都丧失了经商的信心,他们尽可能地推迟雇佣新员工”,最能支持下面哪个结论?

 A、经济复苏不一定能迅速减少失业人数

  B、萧条之后的复苏至少需要两三年

  C、萧条期的失业大军主要由倒闭的企业的职工组成

  D、萧条期通常是由企业主丧失经商自信引起的

我的答案:A 46

归纳推理与简单句推理相比,他们推理的()不同

目的 A、 

方式 B、 

方向 C、 

条件 D、 我的答案:C 47

怪城问题解决方案有()种

.0 A、 

1.0 B、 

2.0 C、  D、至少两种

我的答案:D 48

以下哪项不是因果关系的特点

客观性 A、 

先后性 B、 

确定性 C、 

批判性 D、

我的答案:D 49

对于削弱和反驳

 A、削弱论据是关键

  B、否定论点是关键

  C、找到他因是关键

  D、反驳因果是关键

我的答案:B 50

在抽取扑克牌的例题中根据对话可以得出抽出的是哪一张纸牌?

方块A A、 

红心Q B、 

黑桃4 C、 

方块5 D、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相容的选言推理中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我的答案: ×

第三次数学危机现在已经完美地解决了。()我的答案: × 3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我的答案: √

截断关系法通常也称为釜底抽薪法 我的答案: ×

釜底抽薪法通过肯定论据来否定论点的。我的答案: ×

归纳推理中的主要问题是类比推论。我的答案: ×

马拉松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都属于运动员,所以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类比。我的答案: ×

布劳威尔是海丁的学生 我的答案: ×

因果关系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我的答案: √

哥德尔和希尔伯特都主要从事语言逻辑学研究。()我的答案: √

彭加勒,海丁等开创了直觉主义逻辑 我的答案: √

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就是特称的。我的答案: √

单纯用归纳进行的证明就是归纳证明 我的答案: √

一个直言命题在结构上主要由主项、谓项、联项、常项四部分组成 我的答案: √

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因果联系是不确定的 我的答案: × 反驳过程中所用到的推理形式就是反驳的方式 我的答案: √

动脉健康不等于身体就健康 我的答案: √

当选言命题的组成部分不全为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我的答案: √

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部分称为前件,表示结果的部分称为后件。我的答案: √

在进行完全归纳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和偏向样本的问题。我的答案: ×

一个正确三段论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我的答案: √

人的思维活动都是理性的 我的答案: × 23

小王是小偷,小李不是小王,所以小李不是小偷,这个推理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我的答案: √

判断一个句子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要看句中否定概念出现的次数的奇偶性 我的答案: √

削弱是指要给一个逻辑加以弱化。()我的答案: ×

三段论就是由两个前提导出一个结论 我的答案: √

词项的周延性就是指主语谓语的周延性。我的答案: √

对因果关系的把握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答案: √

矛盾、反对和下反对,必然一个判断是肯定的,另一个是否定的。我的答案: √

多因一果问题尽量削弱在原因上 我的答案: √

当且仅当一个数能被2整除,这个数才是偶数,这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句。我的答案: ×

假设选问题中需注意的原则之一是从弱性原则。()

我的答案: √

“逻辑”一词在当今是世界公用的。()我的答案: ×

“有些人不是共产党员”中的“人”周延 我的答案: ×

因果关系一定是一因一果 我的答案: × 36

因果关系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被人们认识。我的答案: ×

抽象法也叫言语理解 我的答案: √

论证活动一般就是单一的推理 我的答案: ×

再假设性问题中,它的两个原则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和从强原则 我的答案: √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我的答案: ×

合同中是不能把以后法院的判决结果写入合同中的,否则就是非法合同。我的答案: √

相容的选言推理中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必须也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我的答案: ×

结构型类似评价是所有评价问题的唯一表现。()我的答案: √

反三段论中两个前提可以同真 我的答案: ×

属性和本性其实说的是一样的内容,只是说法不同。我的答案: √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条件下表达的概念可能不一样 我的答案: √

真值函数实际上就是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 我的答案: √

反三段论和三段论不是一模一样的。()我的答案: √

如果概念没有保持同一性,很容易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逻辑及错误。我的答案: √

篇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不断的深入, 我国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的重视, 但是实际生活中, 教师与学生对语文学科更注重成绩, 对学语文阅读的能力不是特别的重视, 导致学生的写作和日常事件的描述条理不清晰。虽然目前很多的教师, 已经意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还存在重教不注重培养的现状。并且教学的模式, 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一味的跟着文章思路进行思考, 同时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路阅读, 导致阅读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升。

二、基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要素

基于语文阅读教学, 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过程;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 心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从而学习成绩不稳定;对此首先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然后建立有趣的课堂环境, 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然后通过学生阅读能力, 以及逻辑思维引导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再通过思维运用、掌握规律、参加比赛以及提出疑惑并解答的方式, 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的完善和成熟。

三、逻辑思维培养的途径

1.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 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并且可以达到精读和快读的能力, 从而迅速的掌握文章的概述重点;对此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 才能更好的提高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其次, 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结合其实际理解能力, 为其推荐不同的读物, 确保其在阅读中能够真正的理解到里面的内涵, 避免学生看不懂或者看着肤浅的现象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

例如, 教师在讲解文章“荷塘月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 像文章所讲述的内容, 重点, 以及情感表达等, 让学生多加练习;此时学生不会像以前一样盲目的进行阅读, 而是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进行精度阅读;再通过不断的练习, 从而有效的提升阅读速度;最后学生会总结到文章讲述内容, 主要是作者借助荷塘, 来烘托现实情况中政治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无奈;通过这种新式的训练, 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的同时, 可以快速找到有效信息, 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2.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语文学科中的知识概念, 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要想更好的利用语文知识, 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加强事件前后的联想能力, 并找出事件的连接点,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某些联系永远是记忆活动的基础, 生活中许多概括的认识都是经过这一过程一点点积累、归纳、推理而得出的。也就是说, 每当我们需要了解和解决某件事时, 都去认真分析其因果关系, 一次又一次, 你会发现, 你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例如, 教师在讲解文章“沁园春”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章中关键的词语, 像“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来提问学生, 这些词语在现实中的含义, 此时通过有效的练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发现要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除了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外, 还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方法, 使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活学活用,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其推荐合适的读物, 同时结合其阅读质量给予相应的指导, 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杨勃宇.新课标背景下四平实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 2014.

[3]陈文玲.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大一学年班长(支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