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24-06-27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精选十篇)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1

一、力求“新”, 新中发展

同样的课堂, 同样的40分钟, 同样的教学内容, 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流程不同, 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决然不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模式进行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又容易走入脱离知识构建, 而以活动为主的极端中。力求新, 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上新颖, 还要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教学中, 教师以班级小组在学习中所得到的红花数为比较内容, 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不是在探究不同小组红花数的多少上, 而是致力于如何摆放红花, 探究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相反, 教学中教师如果以小组红花数为比较内容, 然后用幻灯片来呈现不同组的红花数, 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 就能将学生的探究重点转移到“两数大小的比较上”。

二、抓住“趣”, 激活学生

首先, 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从生活直观向数学抽象的过渡。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 教师导入新课:小刚同学从家里得到6元钱, 他准备去买一支钢笔, 但钢笔要7元, 于是他向小明同学借了1元钱。问:你能用数字来表示小刚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吗?这是学生生活中常遇见的问题, 学生很清楚小刚得到6元钱可以用正数“6”表示, 也知道借了1元钱就差别人1元钱, 后又支出7元, “支出”如何用数字表示呢?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 学生自然进入到“负数”的探究中。其次, 要注重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活课堂。如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 教师以班级男女生数为已知条件, 启发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问题“这两道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后, 教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再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 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对多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 从而掌握了“加法结合律”。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借助多媒体以图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画图, 课堂趣味横生, 教学效果也较好。

三、讲究“活”, 活中求实

怎样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篇2

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课堂上教师教的有效性,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学生学的有效性,对于课堂上教师教的有效性,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但我们的课堂已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以学生学的有效性为主,教师教的有效性为辅。

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有效的呢?作为教师又应如何调控指导呢? 我认为要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作为教师,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与指导。

一、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习得,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获得了收获知识的工具,一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即使没有教师教,学生也会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学生针对每一天的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预习,教师要做好任务布置。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限,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别,课堂上教师不能面面具到的讲,最有效的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只有学生自觉地认真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持之以恒,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教会学生预习的要点及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三、集中学生注意力,力求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短时高效。

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学习探索,遇到每个学习的知识点,教师要限制学生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限制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给定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要中上等学生能完成即可,有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再给少量时间,让他们集中精力再试一次,这样,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短时注意力就会加强,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每次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限时限量。这种限时限量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四、不随意延长课堂学习时间。保证课堂教学健康。

随意过分延长课堂时间,对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破坏性作用,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学生讨厌任课教师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就是低效,对有些学生来说甚至是无效的,而且浪费了时间。

怎样让数学活动更有效 篇3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可以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回顾平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说也是很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也是能沿着提供的多个小问题去展开有效的研究,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而把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或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忽略了。因此,一旦独立去面对一个新问题,很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中的思考力不够,多数学生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忽略了为何这样去做。如何让数学活动更有效、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鉴于这样的认识,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甚至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纵使这样,相信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活动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更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在认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第一堂课上我怕学生一时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的三根围一围,观察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观察每种情况下最长边与另两条短边之和的关系。根据以上观察比较,你能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提示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过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失为一种节约课堂时间的好方法,然而透过这样的操作现象,令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究竟能提高多少?学生对于为何要研究“最长边与另两短边之和的关系”,这一问题又有何思考?这才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据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第二堂课中,让学生准备以上四种长度的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从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中任选三根小棒围一围,观察比较,思考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组长对各种情况作好相应的记录。结合操作过程,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在这样没有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开展了活动。由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完整的三角形,因而当用4厘米、5厘米、6厘米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时,学生没有任何发现,可当将第三根换成10厘米时,学生惊讶地发现,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在10厘米上方用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撑起一个角,就是无法围成三角形;这就引发学生思考刚才为何能支撑起一个角,观察发现: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连起来比较长,要想和6厘米的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只有将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支撑起来,形成一个角,也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操作、比较,无需教师多语,学生自然而然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研究方向———两条短边之和与最长边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上一个案例中,缺少了第2个指向性明确的要求,课堂上的研究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是那么严谨、到位,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含量却是第一堂课中无法匹敌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做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让学生“说”数学

“做”数学可能更多的是指向于操作层面上的,给予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多一些,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说”数学就可以将这样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层面上来。

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更应理解这样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正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推导过程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去说,并且要做到边说边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熟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比如: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好多学生都是依据字面意思:先求出圆面积,即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宽。这样的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说”与“做”是脱节的,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也未真正内化,从而也就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而只有做到“手口统一”,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让学生“品”数学

“说”数学,不仅要说“正确”的数学,更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或“疑惑”,切忌“人云亦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去“品一品”,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此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学生认为,“13×4,16×4与14×3,14×6”这两组题像“双胞胎”兄弟,长得差不多,但计算的结果却不一样。“我刚才是看到了两道题不一样,但我以为两个数字虽然换了位置,可能和加法一样,结果不变,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二组题,我还以为和第一组题一样,两个积相差10,可实际上相差20”……我示意他们将想法说出来,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并再次举例比较,发现:第一组算式里3和4相差1,算到的积十位上也相差1;第二组算式里4和6相差2,积的十位上也相差2;以此类推。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用25×4,24×5,因数4和5只相差1,结果却是相差20”。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篇4

我试从教的方面说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控制课堂有效的知识量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

因此,有效知识量决定学生的知识增长,决定学生的智慧发展,决定学生的数学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师:列方程解应用题:某建筑工程队,在工地一边的靠墙处,用12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所占地面为长方形的临时仓库,铁栅栏只围三边,按下列要求,分别求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的长。

(1)长方形的面积是1152平方米,

(2)长方形的面积是1800平方米。

生1: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120-2x) x=1152。

生2: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120-2x) x=1800。

老师没有详细说明列方程的方法和思路,而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把重点内容放在了如何解刚才所列的两个方程上,解方程花去了课堂时间的一半。因为解方程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的知识,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已经形成了学习“视觉疲劳”,不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使得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反而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捕捉好教学时机,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程度,把握教学时机,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与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二、加强课堂导入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问题情境的精彩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案例2]勾股定理教学导入

(1)小明用一张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纸片,按对角线折叠重合,你知道折痕长是多少吗?

(2)如果把折叠成的直角三角形放在如图1所示的格点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cm),你能知道其斜边长是多少吗?

(3) 观察图1, 完成表格

问题:图1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借助熟悉的折纸问题,让学生从简单操作中的数量关系产生“疑”的问题情境,使情境中的问题贴近探索勾股定理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转化为研究问题的本质和对象。同时,教师利用题目数形结合的特点设计问题串,使折纸转化为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的平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关注学生学习的元认知因素,有助于提升问题的思维价值,为本节课核心目标的达成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应以问题引导学习,以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经过长期研究表明,善问“十字诀”行之有效,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具体含义为: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案例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师: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

具体的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应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5

文章摘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取得成功,没有学习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教育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人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有效。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其次、要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再其次、要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第四、重要的是要能与时俱进的运用现代科学成果,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手段和辅助工具。最后、要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使小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育公平性,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 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然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面积时,可以分成小组让聋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 2 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优化促进小组合作。

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合作效果不好。原因有很多,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同学记录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学习主观上不想参与。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不能够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书本上提供的知识以及自己以前的知识贮备,当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能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有关问题的知识,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的过程很好的展示,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五、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 3 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能较好的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高效率。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6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主动;全员;多层次

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究竟怎样的一节数学课才算是好课?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和很多一线的老师。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永恒的追求。我在深思:如何用好40分钟,让学生轻松快乐有效地学习,这已经成为数学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经过上课、观课、磨课、评课,有了如下浅显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满自信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活力;而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味真实的数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学困生,自信能力的培养会进一步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可以从孩子生活出发,创设一个活动场景:小朋友,元旦快到了,咱们先开一个迎新联欢会。首先我们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怎么布置呢?这里有两种方案(课件出示),我想听听小朋友们的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布置漂亮?(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贴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大胆预设,增加悬念,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参与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就必须给学生大胆预设独立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然后引导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效小数的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潜能,达到了课堂的高效,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捕捉资源,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演绎数学课堂精彩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避免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每个学生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学生就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经验。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要善于捕捉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和闪光点,再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引导,这些独特的想法和闪光点就是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给予“资源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赞赏,还应该组织引导其余学生进行辨析和讨论,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思维创新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从而演绎精彩美好的课堂。

四、分层巩固,精练高效,多层次发展学生能力

巩固练习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很多教师对此不够重视,让学生大量机械重复地进行一些模仿性练习的情景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课堂的巩固练习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练习也可以采用“小剂量多循环”的练习方式,增强练习的复习功能,让知识在学生的认知机构中重复出现,降低学习的遗忘率。同时,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题目,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通过这样的巩固练习,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意识,自然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热爱学习,增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灵动,给予学生自信、主动多层次发展的课堂,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数学的乐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也就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2]李铁安.新课程呼呼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2009(5).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7

反思一:更新教学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轻松高效, 活力无限

本人从教已二十五年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脑海里可谓根深蒂固, 然而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 有“洋思的”、“杜郎口的”、“后茶馆式的”等等, 但不管是什么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它们所共有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在新授课上使用以外, 还可以进行作业交流、知识点讲解和学习竞赛。

反思二:在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学生和自身发展两不误

我校教学质量在全市农村中学中处于前列, 可遗憾的是我校的“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比例在全市却是倒数的。其中不乏一些客观原因, 如平时忙于抓学生教学, 无暇顾及这些“头衔”, 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就拿我来说吧, 从教二十多年了, 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要参加市骨干教师评比, 等到后来想参加却为时已晚, 而我的不少同学却早已评上了“教学能手”, 有的甚至还当上了全市的学科带头人, 相比之下, 本人真是惭愧之至, 等到评高级职称时只能望而兴叹, 望后来者谨记于心。

反思三:提高自身素质, 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老师

说起教师的自身素质, 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如一个人的性格、脾气, 甚至长相。而有的则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作为身份特殊的教师, 每一届所教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 而要让一届届不同的学生对你亲近, 对你“感兴趣”,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知识渊博。学生是非常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的, 老师除了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 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懂一点, 最好还会写一手好字, 会唱唱歌、打打球等等, 这样在你与学生接触交流时才会有“common speech”———共同语言, 同时也使你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

其次, 要学会微笑。世上最美的语言是微笑。作为教师, 上课时微笑, 可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学生, 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 教师上课时还必须做到精神饱满, 学会“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 最好再来点幽默。

反思四:语音教学要常抓不懈

在初二升初三的全市英语期末统考试卷上增设了一个新题型“单词辨音”, 5小题, 共5分。结果考下来让我大吃一惊。我对自己所教的两个班, 外加一个航模特色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二 (3) 班, 41人, 满分人数2人, 得分率58.54%;二 (4) 班, 42人, 满分人数4人, 零分人数3人, 得分率59.52%;二 (6) 班, 45人, 满分人数4人, 零分人数1人, 得分率61.46%。由此不难发现, 看似简单的5分语音题, 学生却考得很不理想, 得分率不高, 满分人数更少, 甚至还出现了几个零分的学生。细细反思就会发现我们在平时的语音教学方面做得很不够, 总以为初一时我们已进行为期两周的音标教学, 以为学生在拼读单词方面已无大碍, 从而在教生词时往往一带而过, 结果导致了今天这种局面。因此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改进, 做到语音教学常抓不懈;同时, 多加强语音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反思五:语法教学应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说起上语法课, 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 不少老师为了赶进度通常采用“照本宣科, 机械操练”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那么, 怎么让语法课上得生动有趣些呢?在此不妨采用“发散思维接龙法”定能让你的课堂起“死”回“生”。

反思六:任务设计应巧落学生“最近发展区”

众所周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更应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时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任务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反思七:阅读教学应加大阅读量并注意阅读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从最近几年的苏州市英语中考试卷的题型来看, 阅读理解已由原来的三篇增加到了四篇, 分数也由原来的20分, 增加到了30分, 再加上完形填空, 就达到了五篇, 按每篇文章阅读用时8分钟, 就要花去40分钟, 几乎占了考试时间的一半。由此可见, 考生要想获取高分, 阅读文章做得好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这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除了完成教材中提供的阅读任务外, 还必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具体做法就是要利用好学生手中的两本练习册, 即“听力与阅读”和“阅读训练”。当然, 如教师认为阅读量太大的话, 可适当精选并加以阅读策略、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运用, 其中可多进行一些限时阅读方面的训练, 以适应考试的需要, 切不可“拉车不看路”———死啃课本,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反思八:课后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不知哪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再完美的课也有其不足之处, 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先生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由此可见,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减少点遗憾, 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不断地课后教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呢?我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对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情况作一个简要分析, 看看这堂课上下来与自己预想的效果是否相符, 并总结一下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的地方。如, 成功之处:难点和重点的教学较为合理, 教学环节简单但颇具实效性等。不足之处: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点理解不彻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教学方法未能合理运用及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练得太少等等。再反思一下自己在哪些环节上还可以改进。

其次, 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真实有效, 还是流于形式。接着, 再看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学生的参与性及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 (可通过当堂反馈获取——口头或笔头的) 。

最后,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典型错例进行原因分析, 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制定改进措施, 如:加强集体备课,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理论研究, 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等。

以上是我多年来英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反思及感悟。“课堂教学之路漫漫”, 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 我会不断地反思、探究,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是“No Best, But Bet t er!”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减少遗憾, 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快乐无极限。

摘要: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可见“课堂教学之路漫漫”, 从而对课堂教学的艺术“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的反思及感悟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以达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之目的。

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更有效 篇8

一、练习要有目标

学生探究新知后, 用于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 所以教师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现状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练习设计宁缺毋滥, 面面俱到就会失之于重点。

如, 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设计了“说一说”“涂一涂”“拿一拿”三个环节。

这三个练习的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说一说”是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出每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涂一涂”是让学生用涂色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两个练习虽然形式不一样, 但都是把数形结合, 加深对教学目标“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理解。“拿一拿”深化了对“一个整体”的理解, 突破了重难点。只有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目标明确的练习, 学生才会学有所得, 才能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练习要有梯度

由于受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本身接受知识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和接受过程。为此,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过程, 由易到难地来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一般课堂练习可以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层, 为一些基础性的习题, 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来设计。题型可以是验证性练习或专项练习, 也可以是对比性练习, 要求全部学生必须都要掌握。第二个层次为提升层, 增加知识的综合性, 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过程。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题型可以是变式练习或者反馈性练习, 即通过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或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拿出来,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辩一辩”的形式有针对性的练习,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知识转化为技能。第三个层次为拓展层, 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开放的、有创造性、有思考难度的题目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题型可以设计为开放型练习、一题多变练习, 也可设计成课后作业, 如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拓展型作业、研究型作业、实践型作业。这一层次作业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完成基础题型后选择尝试。如果他们做出来了, 内心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做不出来也是一次思维的锻炼。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 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如,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道练习: (1) 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水车车水, 水随车, 车停水止。这副对联中“风”字比全联总字数的 ( ) %。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 (2) 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 ) , 半壁江山 ( ) , 十拿九稳 ( ) , 百发百中 ( ) 。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 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如何让中职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篇9

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痛苦, 可是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什么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角色, 为什么师生配合难以默契, 为什么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层思考。写文章讲究一个好的开头, 这样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讲课也要讲究一个好的导入方法, 这样才能先声夺人。导入, 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活动。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 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如果教师的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 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创造优越的条件, 为整个新课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设计常常能令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既能起到抛砖引玉、温故求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 又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 以此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中职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我认为首先应遵循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二、遵循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 目的是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跟着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前行。因此, 无论是什么课其导入都不能偏离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和目标。课堂教学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 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不能喧宾夺主, 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 要有助于学生明白将学什么, 怎样学, 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不搞千篇一律, 不追求形式上的“花俏”。

2.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 尽量做到“导而弗牵, 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 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 引其疑, 发人深省;用例应“当其时”、“适其时”。

3.简洁性原则

导入要精心设计, 做到短小精悍、内容精炼、语言简明、讲解精彩、操作简便、切中要害, 以最有效地方式迅速而巧妙地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导入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喧宾夺主。

4.新颖性原则

导无定法, 切忌生搬硬套, 新课教学不能有固定的套路, 导入也不能千篇一律, 导入也要常新, 只有新颖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新颖的导入往往能达到奇制胜的效果, 因为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事物, 可以有效刺激学生感官, 吸引学生注意力。材料越新颖, 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 效果也就越好。

三、注重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课型, 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1.实验导入法

中职数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组织实验就能做到这一点, 不仅学生对实验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而且实验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解决空间几何中“最短路径”的问题时, 我给出如下导入: (1) 有一个由铁丝折成的正方体框, 正方体的边长为2cm, 在框的A处有一只蚂蚁, 在B处有一粒糖, 蚂蚁想吃到糖, 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2) 其他条件不变, 把B处的糖换成C处, 又该如何? (3) 将正方体铁丝框改成正方体纸盒, 上述两题结论又该如何? (4) 将正方体纸盒改成长方体纸盒, 题 (2) 结论又该如何? 我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个由铁丝折成的正方体框和一个正方体盒子,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和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 并考虑如何计算。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 思维被激活。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实验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中挖掘出更一般的结论。当问题解决后,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2.发现导入法

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立体几何《锥体体积》的导入:教师拿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 当装满圆柱的沙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恰好倒满三次时, 问学生:“你们能发现它们体积的关系吗? ”学生立即就能悟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这个发现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个体积上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是否对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锥体和柱体都成立? 若成立, 怎样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就把学生从生动的实验所得到的发现引向严密的逻辑推理, 对教材来说, 这是一种自然的过渡, 对学生来说, 则成为一种思维上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那些容易发现的规律适用于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3.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法即教师选取具体的背景, 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 生动形象。它的设计思路: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 引出里面所包含的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点出新课。

4.视听导入法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它具有集图像、声音、动作、文字于一体的特点, 可以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直观, 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通过调动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激活思维, 并从多角度感受数学, 探索问题, 从而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遵循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注重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就能精心设计出新颖实用的导入方式, 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允远.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10) .

[2]陈明娟.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有效提问, 让数学课堂探究更精彩 篇10

一、导入时激问, 引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 进行启发式教学, 可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 能抓住学生兴趣点的提问, 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的有效方法。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一节教学时, 我用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引入。

师:有一天, 笛卡尔生病了, 他躺在床上, 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几何的图形是直观的, 而代数的方程却比较抽象, 如何用图形去表示方程呢?一只蜘蛛的表演让笛卡尔豁然开朗。在蜘蛛的启示下, 笛卡尔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从而将几何的图形与代数的方程联系起来。

激情提问:大家想知道笛卡尔是怎样将图形与方程联系起来的吗?

学生兴致高涨, 齐答:想。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在故事中, 笛卡尔热爱生活、观察生活, 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激励着学生。笛卡尔的伟大结论, 学生自然想一睹为快。在此提出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伟大发现, 学生自然兴趣高涨, 积极投入到本节的探究中, 为本节探究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层层设问, 将探究引向深入

一堂生动成功的探究课, 不仅要有精心的组织, 学生积极的参与, 更要看教师是如何将学生引向深入的。如果我们能把问题细化、具体化, 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引领学生不断发现结论, 这样的探究才更有效。层层设问, 是将探究引向深入的最佳方法。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时, 我设计了六个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之者之间的关系。

(1) x+y=5是什么? (生答: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有多少组解? (生:无数组) 谁能说出其中的五组? (指名板演)

(2) 若把这些解的x值看作点的横坐标, y值看作点的纵坐标, 你能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五个点吗? (指一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坐标纸中描点)

(3) 观察你描出的五个点, 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在一条直线上)

(4) 二元一次方程有多少组解? (生:无数组) 若把这无数组解都描出来, 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一条直线) 请画出这条直线。

追问: (1)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吗?

(2) 直线上任何一个点的坐标都适合这个方程吗?

(5) 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知道, 谁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生:一次函数)

请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一次函数y=5-x的图像, 你有什么发现?

(生作图, 发现一次函数y=5-x的图像和二元一次方程x+y=5的图像重合。)

(6) 这是为什么呢?它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组织学生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结论一: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

结论二:二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

结论三: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上, 而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都适合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因此, 在教学中, 我努力将问题细化,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条理的思考, 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关键处追问, 将探究进行到底

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时候教师喜欢连续追问,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思考的方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可以紧接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即你回答的理由是什么, 你得到结论是根据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扭转盲目猜题和想当然的趋势, 特别是在概念的判断和选择题的解答时更应如此。当学生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 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转化, 得出规律, 发现问题的关键, 得到新的结论。

在探究完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后, 我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设计了下列问题:

师: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x+y=5, y=5-x;2x-y=1, y=2x-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观察两个图像, 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相交)

问:设交点为P, 则P的坐标是什么? (生:P (2, 3) )

追问: (1) 点P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 它的坐标适合函数y=5-x吗?适合方程x+y=5吗?

(2) 点P在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上, 它的坐标适合函数y=2x-1吗?适合方程2x-y=1吗?

(3) 点P的坐标既适合方程x+y=5, 又适合方程2x-y=1, 则点P的坐标是这两个方程的…… (生:公共解)

(4) 若把方程联立成方程组, 点P的坐标与方程组的解有什么关系?

通过连续的追问, 让学生彻底明确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方程组的解是对应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结论二: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方程组的解。

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 激活学生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经常是肤浅的, 或者是不得要领的, 探究的最终目标将是重要结论的生成。要做好这一点, 就需要我们老师树立牢固的主导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捕捉其思维的倾向和不足, 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反应, 才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矛盾处反问, 让结论更加清晰明了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巧妙结合, 在知识生成时, 往往存在着学生理解上的误区, 似懂非懂, 正误难分, 在此处加以引导,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明辨结论的真伪, 更好地理解教材。矛盾处的反问, 将更利于学生明确结论。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 通过演示, 学生已明确了直线和圆有时有一个交点, 有时有两个交点, 有时没有交点。为了强化这一结论, 我进一步提出问题。

反问:一条直线和一个圆, 如果有公共点能不能多于两个呢?

生1:不会, 因为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 没有出现过两个以上的交点。

生2:假设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三个交点, 那么就说明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作出圆了, 这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相矛盾, 所以, 不会产生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交点。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奏出动人之曲。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我们应努力掌握提问艺术, 锤炼课堂语言, 精研提问方式, 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维, 让数学课堂探究更加精彩!

摘要: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人们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思维, 而思维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思维—新问题—新思维—……”循环往复的过程。探究始于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始。有效提问, 能使数学课堂探究更精彩。

上一篇:水稻钵盘育苗技术下一篇:霉菌性外阴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