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

2024-04-30

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精选9篇)

篇1: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

让“师友互助”教学的时空无限放大

---“师友互助”课堂实践有感

郭振宇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和学生都不满意,学生们说:“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枯燥乏味,我们一点也不感兴趣。”面对学生们的抱怨,老师们也道出了自己的苦水:“每天我精力充沛地上学校,回家时却累得半死。我曾经在课堂上试着对全部的学生一视同仁,可是我很快发现我的意识并不能控制自己的态度。我就受不了那些调皮捣蛋的、目中无人的学生。我想他们也需要引导,可是我感到我对他们无能为力。”并且,随着我们的“传道解惑”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厌倦课堂”“厌倦老师”。古时有人称教育活动为“春风化雨”,曾几何时却演变成如此“兵戈相见”。学生们和老师们的话,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同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是有效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实施呢?

先看一组数据:全国教育心理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不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记住的平均率是不同的: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教授 5% 学生阅读 10% 试听并用 2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三段式师友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给了我们一个探索全新课堂的启示:“一半师傅,一半学友占据了课堂的整个江山,师友同桌互助,实现了课堂无死角,先师友后教师,通过互助、质疑、点拨、总结、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课堂的无缝隙对接。”一位教育家说:“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我想这就是在说,我们的传统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侃侃而谈地演讲,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的就是作为一个听众,而且还是无动于衷的听众,学生学习仅仅停留在被动的“浅层次”的学习状态,只要一提问,要么人云亦云,要么默不作声,对于学生的深入探究知识的能力在逐渐削弱。“师友互助”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解决了这种弊病: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师友探究在前,教师释疑在后,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课堂成为有合作、有展示、有深度、有教学效果的课堂。

“师友互助”使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相互启发帮助中提升自身素质;就是“和而共利,助而互进”。具体地说,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一帮一,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师友双赢。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学生成了最大的学习资源。互助大大增加了学生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变得异常自信。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充满了精气神。学习方式也让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和谐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师友互助”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不是学会知识本身。

同时,评价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改变了。一是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否有真正的互动,是否有真正的交流和帮扶。二是看思维状态,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了倾听,是否能发现问题,是否分享见解,是否通过互助解决了问题,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三是看学习的达成状态,看是否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体系,技能是否得以提高。

我觉得要落实好“师友互助”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改变自己的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出路。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成败的关键。观念一变天地宽,落实“师友互助”只有在观念上改变,才有可能积极学习和推进“师友互助”教学方式。教师要敢于放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互助提高;要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将教学权还给学生,在班里组成师友互助小组,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

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题目是《动能与势能》,课前李校长给我交流,在课堂上多给师友提供思考、展示的平台,观察师傅课堂补充与展示的深度如何,观察学生学习能力能达到什么效果?我在讲到探究动能和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只抛出了探究题目,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让学生展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师友互助交流后,我让学友动手做实验,师傅将实验现象用简图画在黑板上,由该组师友总结补充,我和其他师友给展示的一对师友提问题让其解答,没想到这对师友配合默契,学友回答困难时,师傅及时补充,效果的达成出乎我的意料。在得出结论时,这对师友语言组织的不够好,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其他师友指出问题,再让这对师友改正回答。整堂课学生表现使我兴奋不以,我们敢于放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我们不断的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才能积极思考,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二、科学地安排好师友并做好培训工作

首先要确立师友组。这里班主任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选好师友,谁是师傅,谁是学友,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性格品行逐一进行了解,粗线条地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弱。优秀与一般为一组,良好与较弱为一组,同位之中,一个成绩优秀些,是为小师傅;一个成绩比较弱,就是小学友。确立好单元组后要征求任课教师意见。

当然,师傅、学友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个别师傅会因为胜任不了而被调整为学友,而有的学友会因为进步较大升为师傅。一个班级由班主任牵头,协调任课老师,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可对师徒做一些微调,师友的推进效果会更好!

我在初期使用“师友互助”时根据学校前期的教研学习培训和自身的理解,在课堂上对学生做了一些培训和要求:

1、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是互助交流的基础。别人回答问题时,要虚心倾听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抓住要点,不抢话,不插话,有意见,举手说。有不同意见,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一体捆绑,荣辱与共。师友共同举手,才有资格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师傅必须教会学友。这种“连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友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的积极性。

3、不懂一定要问,要敢于问。学友不会一定要问师傅,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师友不会的一定要问旁边的师傅或老师。

4、师傅不要包办代替。师傅一定要让学友独立思考,可以告诉学友方法、解题思路,但千万不要光告诉学友答案就了事,多让学友说。学友一定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千万不要有依赖心理,所以提问必须是学友先说,师傅补充点评。

5、老师提问时,师友共同起立,先学友回答,后师傅点评、补充、强调要点或向其他师友组发出邀请:“以上是我们师友组的回答,请问其他师友组还有质疑或补充吗?”回答问题时,不要光局限于答案,还应该说明解题思路、方法,以及提醒大家注意的共性问题。

6、师傅的点评要求:前提是教师一定要给师傅一定的指导和任务,这样这样才能引发师傅更多的关注与思考。①答案是否正确;②解题方法是否合理;③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知识点的运用是否合理;④学友回答的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流畅,表述是否清晰等;⑤学友回答不完整,而师傅未指出时,其他师友组可以补充;⑥师傅也可提出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补充强调;⑦如果师傅的点评仅仅是“我的学友回答完全正确”,那么其他师友组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以追问解题依据。

7、激励学友的话:比如:a、我的学友回答得非常正确,以后继续努力; b、我的学友总结的非常全面细致;c、我的学友做的完全正确,我再重点强调一下做这类题要注意的是…… d、我的学友回答得比较全面,我再做一下补充…… e、我的学友回答得有问题,我纠正一下……

三、抓好课堂自主学习(或课前预习)。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师友组合,注意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互相促进。精心准备学、教案,通过设计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反思,我悟出课堂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师友互助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而问题来源于扎实的自学过程,此学友不理解的地方彼学友理解了,一部分小学友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小学友可以解决,大家都有困难的问题老师能够解决,如果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交流,大家都各取所需,那课堂就会产生灵动,于是每节课前我都安排学生预习,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疑点,在课堂上逐一解决;课堂上精心指导好学生自主学习,几周下来,小老师知道了如何检查同伴的自学情况,学友也有许多问题要互相请教,互助有了“抓手”,课堂显得充实多了。一个班中,各组师友的程度有一定差异,个别小组基础薄弱,问题稍难一点就无法下手了。因此教学时我先将问题简单科学地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形成问题串降低目标要求,同时在课堂上给足时间开展交流与互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师友互助”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激励学生,对学生的优点点评到位,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于表现好的师友一定要给予奖励,可以是奖状或者是实物。学友有了较大的进步,师傅、学友都受奖。师徒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互助学习也就更投入了。其次,班级每月开展“班级和谐互助之星”和“名师”活动,班主任通过“日汇总,周总结,月评比”的考核方式,协调任课教师对师徒课堂表现和学习进步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和素质评定手册之中,每月评比班级“优秀师傅”、“优秀学友”。还让“学友”们在“师傅”中民主评选班级“名师”,那些讲题水平高、责任心强、帮助学友进步大的“师傅”成了“名师”。这一点我也在积极推进尝试中,同时,我准备和班主任积极协调考核相关事宜,只有这样效果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提升。

五、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勤总结,勤反思。任何一个课堂模式想要见成效,都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有一个过程,没有灵丹妙药,让你吃下就成仙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的多,收获就多,不付出,不学习,不实践,不总结反思,永远是零蛋!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心中要有个一个信念: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

在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感觉自己课堂教学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上还是讲的过多。在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的时候经常出现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领悟不清,操做杂乱浪费时间等问题,可能是提示的指令不够明确。

2、有时候学生的课上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对新的课堂模式好奇心的逐渐淡去,学生对于一些课堂活动热情不高,不愿意参与,不愿意展示。要么就是热情过度导致混乱,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师友合作往往是匆忙讨论,匆忙展示,师友合作效果如何心中没底。所以师友互助的时机和时间很重要,需在课堂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究。

4、课堂时间把控不到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经常发生。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对“小组互助”教学模式也有疑惑,例如:

1、师友如何划分才能保护好小徒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就是师友之间的成绩差距到底该如何把控。

2、交流预习阶段,部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虽然老师提前发了导学提纲,但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好,从而影响课上其他环节的完成。

3、师友合作时优生易出现“霸主”地位,互助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差生在合作中无所事事,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4、学生在自学后的学情变化与学生学情差异,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重组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如何在自学活动中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如何实现自学后学情变化的资源重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5、师友合作的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控,太难师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浪费课堂时间;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等。

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需要在不断地教学中探索,改正,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中积累经验。课程改革需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需要老师靠自己的智慧来进行。

我校的“师友互助”还很年轻,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也很正常,但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人人参与了课堂,在参与中进行体验课堂,学生的自信、习惯、方法也会随着我们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得以提升。认准的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因为,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篇2: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

裕中中学韦广玉

摘要:现代课改背景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而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高效教学追求的不仅是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的显著提高,还有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相互协作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样,能力强的也许不用导学案也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即使有导学案也很难落实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小组开放的教学,会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采用师友互助两人学习的组织形式,不仅解决了学困生有人帮的问题,更主要在班级教学制度下,小组越多,同一时间内获得发言的人数就越多,制造了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也便于师友间监督、检查学习落实情况,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所以“师友互助”与“小组合作”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将是强强合作的又一种好的学习模式,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成绩。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成绩影响

正文:现代课改背景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而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高效教学追求的不仅是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的显著提高,还有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相互协作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样,能力强的也许不用导学案也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即使有导学案也很难落实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开放的小组教学,也许会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组员间也会产生更大的差距甚至矛盾。采用师友互助两人学习的组织形式,不仅解决了学困生有人帮的问题,更主要在班级教学制度下,小组越多,同一时间内获得发言的人数就越多,制造了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也便于师友间监督、检查学习落实情况,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所以“师友互助”与“小组合作”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将是强强合作的又一种好的学习模式,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成绩。

本学期我在本人的教学班级开始尝试“师友互助”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师友互助”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师友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亦师亦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人数、成绩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按照语文学习成绩进行编号,一号是成绩优秀者,二号次之,三号再次之,末号为本组成绩最差者。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

第一阶段:先“小组合作”再组内“师友互助”

因为之前的小组活动曾取得过一些成绩,所以用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加上“师友互助”的模式,竟然出现了前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歧视”后两个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对牛弹琴,浪费时间,甚至出现了“他的学习我管不着”的想法和做法;成绩差的学生感到压力,提出退出;中等的学生比较轻松,乐得在旁边看热闹„„所以每到师友互助的环节,小组内自动结合(即使老师要求强弱结合,学生也不情愿),强强联合,弱弱联手。根本达不到“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亦师亦友”的教学效果,甚至破坏了学生的友谊和课堂氛围,就更别谈成绩的有效提高了。

第二阶段:先“师友互助”再“小组合作”

针对第一阶段的问题,我觉得要让学生有责任感,“师友”必须固定下来,由此按照学生语文成绩“折中分组”(如全班20人,按照成绩第一名与第十一名一组;第二名与第十二

名一组„„以此类推第十名和第二十名一组。)这样一来,师傅的责任心确实大大提高了,学友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并且师友的“同质”使得师友互助交流障碍变小了,之前的“歧视”基本消失了。师友互助两人学习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正如:“小老师”所说:“在帮助小学友讲题过程中,不仅自己复习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表达能力,还帮助了同学,因此,感觉特别快乐。”在询问“小学友”喜欢老师或同学谁帮助时,孩子们更喜欢同学。他们说:“和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更放得开,更容易交流、理解,学习效果也就更好。”课堂上学生“兵教兵,兵督兵,兵练兵”整体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成绩也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师友固定,一些存在性格差异,“三观”差异,或者平时就有这样那样矛盾的师友小组在取得一点儿成绩的条件下,纷纷提出不愿意和甲一组,要和乙一组的要求,开始我还尽量满足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是这样一来,不仅出现了自由说话,课堂散漫现象,而且管理起来麻烦混乱,成绩也大打折扣,而且小组间进行评比显然也有失公平,不可能顺利进行。

这件事给我的反思是:第一阶段相当“三个和尚没水吃”;第二阶段开始相当“两个和尚抬水吃”,劲儿使不到一块儿也是枉然。要民主,也要有集中,不能学生想怎样就怎样。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同学们在相互交往中真正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负责,在探究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目的。由此我采取了第三阶段的模式。

第三阶段:按照成绩,随时随试“师友互助”,“合作小组”间比进步幅度,不比分数 按照每月大考成绩或者每月小测平均成绩,每月重新分配“师友”,不愿意和原来“师”或“友”合作的可以尽力往上考,争取与成绩更高的“师”或“友”合作,只按成绩说话;小组间按照师友平均成绩提高幅度或者名次平均程度(即师名次与友名次的平均值,实践证明这种比较易于操作)进行竞争比较,结合“棒棒糖策略”进行奖励。

这样一来,“师友互助”有了活动性,调动了所有想学的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每次考试后的期盼,还使每次公布分数后学生分组充满了神秘感,使学生对学习、考试充满了兴趣。合作小组间的进步幅度比较更公平合理,学生也能够更容易接受。

下面是初二二班四位同学在四次年级考试的成绩:(因上级不排名原则,故无班级排名)师:初二二班C同学成绩变化:76、82、74、91 师:初二二班Y同学成绩变化:64、64、73、85 友:初二二班S同学成绩变化:47、44、48、54 友:初二二班Z同学成绩变化:32、48、57、66 可以看出,虽然成绩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师友互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教师要变换角色,退隐幕后,只起引领和点播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责任感。学优生因为能给别人更多的帮助而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人人都努力学习争当“师傅”,既然当了师傅就不能比别的“师傅”差,在责任心上也就丝毫不能松懈,把“学友”的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千方百计的给“学友”讲明白,把“学友”教会了,这样首先自己的知识要很精通,表达能力也要提高,所以通过当一段时间的“师傅”,这些原本就比较优秀的学生就更优秀了。那些“学友”呢,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比较吃力,成绩不理想,心里本来就着急甚至有些自卑,这时有同学愿意帮助自己了,也就不好意思不努力学习了,再加上是“一对一”的讲解,而且是随时随地地讲,所以会取得比老师讲解更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信,也使他们学会了感激帮助他们的人。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他的弊端:如师友间一开始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师友合作时优生出现“霸主”地位,互助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差生在合作中无所事事,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师友小组教学成绩的评价问题;有时师友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结

果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师友合作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厌学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回答问题驴唇不对马嘴,浪费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等。

综上,虽然“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拿来主义”,我们要通过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研究、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3:巧用组合夹具解决生产急需

关键词:夹具,组合夹具

1 组合夹具

在实际操作中, 针对工艺规程的需要进行操作是必要的, 这需要确保其循环可利用性, 进行高强度、标准化的夹具控制。这需要实现组合夹具元件的制造标准化。针对加工零件的工序需要进行组装及其控制。由于组成夹具的元件的可通用性, 其组合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并且其各个元件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并且具备可交换性, 其结构的形式比较灵活, 可以进行长期的重复化的利用。

1.1 组合夹具的设计

组合夹具的设计原理与专用夹具一样。但是, 在这里一般不用再设计专用件, 而是利用有关软件按需要调用适宜的组合夹具标准元件, 进行组合夹具的设计, 根据工艺规程的要求实现被加工零件的定位及夹紧。简要叙述组合夹具中主要零件的选取思路。

利用有关软件, 组合夹具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直观、方便, 极大的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可自动生成零件明细表, 方便组合夹具元件的库房帐目管理。

1.2 组合夹具的使用

为了更好的满足夹具元件的工作需要, 针对其循环利用性做文章是必要的。一般来说, 相对于专用型夹具来说, 组合型的夹具元件可以进行重复的使用。相对于专用夹具其使用的生命周期也具备明显的差异性, 比如在清洗环节、拆卸环节、元件库等环节的差异性。并且从产品的批量角度来说。组合夹具的应用更加适合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模块、小批量生产等模块。其广泛的适应于多元化的产品更换企业, 比如应用产品比较多的企业, 可以进行这种组合夹具的应用, 凭借该组合夹具的良好效应, 可以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从产品的加工属性来说, 组合夹具的可利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可以进行各种机床的夹具的组装, 比如进行钻床、车床、磨床等, 也可以针对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各种设备的组装设置, 比如进行焊接夹具、检验夹具等的需要。组合夹具的经济效应体现在各个方面,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针对其被加工工件的尺寸及其几何形状, 可以得知组合夹具突破了一般性的工件形状的限制。由于我国现行使用的组合夹具分有大、中、小系列的元件, 各系列之间设计了过渡元件, 使之可以配合组装使用, 对被加工工件的尺寸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 组合夹具应用实例

下图一为检查方向及流量实验用的组合夹具。图二为被测零件, 图三为测量用缝隙测板。

零件用两孔及端面定位, 检测小端油路孔油液喷射方向及流量。

因为缝隙测板形状特殊, 组合夹具元件无法实现其功能。该夹具中只设计了一件专用缝隙测板, 就实现了夹具的使用功能。既节省了专用夹具, 又扩大了组合夹具的应用范围, 也解决了生产的急需,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需要选用适当尺寸基础板作为夹具基体, 选用适当尺寸左、右角铁作为夹具支承部分, 选用适宜的弯头钻模板定位零件。它既可以定位平面又可以定位位置及角向。选用一圆柱销和一菱形销定位零件。为了操作方便, 在两定位销上连有正方头槽用螺栓, 穿过弯头钻模板的孔, 拉动定位销实现定位及拆卸零件。按要求调整缝隙测板位置并将其固定。

该夹具组装迅速, 操作方便, 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及制造周期。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信息的广泛普及, 产品的设计信息、制造信息等都关联到了产品的模型中, 应用相关软件, 利用产品模型进行组合夹具的设计, 完成夹具的虚拟装配, 方便、迅速、准确,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生产需求, 适应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0一研究所.组合夹具组装技术手册[Z].

篇4: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

【关键词】合作互助 优化组合 实施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校上下实行“合作互助”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尤其是师友的划分方式颇有体会。

“合作互助”简单说就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样,通过学生帮助学生,兵教兵,亦师亦友,实现师友双赢,所以师友的划分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师友划分原则

1.公平性原则:

让每对师友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师友互助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2.竞争性原则:

这里既有师友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有师傅与学友之间、师傅与师傅之间、学友与学友之间的竞争。竞争的范围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纪律、思想、活动竞赛等各个层面,以竞争促发展,以竞争显活力。

3.互补性原则:

师友之间要注意取长补短来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划分时要体现出师友的差异性,让他们彼此间欣赏优势,寻找互补需求,促进互助高效运转。

4.学生自愿组建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

5.相对稳定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师友尽可能稳定,这样能更好地增加两人的凝聚力和学习效率,但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实施动态管理。

二、师友划分标准

1.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性别搭配、交往能力等综合情况确定师傅。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师傅,只要老师用心搭配。

有些师友都好动,有些师傅性格很温和管不了太调皮的学友,特别是有些师友性格不和的学生不能做师友;有些都好动的男女生不能搭配成师友,但是有些男女生师友搭配好了却会有很高的效率。

2.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弱的均衡标准,避免优质资源浪费。

三、师友产生方式:

1.指定式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品行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解,把学生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弱,然后从这四类中,以指定的形式划分为两大类:师傅、学友。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任命也不容易被其他同学接受。

2.自荐自选式

在学生考虑的基础上自荐自选,自由进行师友搭档组合,然后教师调整指定产生。这一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大家的积极性也得到空

前的调动。弱点是随意性较大,缺乏民主的过程。

3.民主式

由全班民主推选,民主产生人选的方式。学生热情比自荐式更为强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现学生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充分发挥到提高个人素质上,但缺乏计划性,很容易导致人员的过分集中,不利于人人参与。

4.综合式

最理想的方式是将以上三者结合,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内定出初步人选,然后经过学生自荐自选和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师友搭配,这样既避免了由老师的武断造成的学生叛逆心理,又方便各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调动。

5.动态管理:

在实践过程中,师友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实行动态管理。 对于表现好、学习有进步的学友,可以调整让他当师傅,而对于一些表现不积极、学习上出现落后或因为胜任不了师傅的学生,可以调整他成为学友。 有的师友因为性格、脾气不合或产生摩擦,老师把他们分开,重新组合或做好其思想工作,继续互助合作。

总之,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合作互助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互动,师友的互助,老师的高效点拨、高效总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想顺利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更换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曾琦.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03期

[2]《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晓玲.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06期

[3]《关于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 王冬凌.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3期

[4]《浅谈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邹海伦.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04年03期

篇5:师友互助促提高

大华山中心小学

马桂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建立 “师友互助,合作学习”的新课堂模式,才会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选好“师傅”,是互助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性格、心理、性别等差异,找出最佳的配对方式。在新学期开始的前半个月,我留心观察学生课上的表现,把有一定基础并且善于表现的学生汇总在一起;基础相对比较弱的,缺乏自信心的汇总在一起;把对某一部分知识掌握较好的汇总在一起……尽量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优势,使他们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同伴互助才能真正地开展起来,互帮、互助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有利于优化全体学生的学习,实现双赢。因此,挑选好的“师傅”很重要。比如我班有一名数学学困生,胆小内向,数学成绩一直是全班倒数,没有自信心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看到他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找他谈了几次话都没有多大效果。在给他的“师傅”挑选上,我费尽心思。最后精心挑选出了一个女孩子,她并不是班上学习数一数二的,但是做事特别认真负责,有耐心,自己本身学习也非常扎实,事实证明,她与“徒弟”的组合是最令人满意的,她总是主动询问他哪里不会,在她的努力下,这名学困生不仅作业能认真完成了,课上还能主动进行交流了。所以选好“师傅”是做好互助工作的前提。

(二)固定结对,是互助的基础

师友结好对子后,彼此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配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和默契。“徒弟”很习惯地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自己的“师傅”,“师傅”了解自己的“徒弟”的知识程度,只要张嘴问,甚至还没出口,就明白他问什么,怎么讲解。此时一旦分开,重新组合势必有一段适应阶段。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学习就会产生断档,断了再接上,又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就得不偿失了。

(三)教给方法,是互助的宗旨

面对题目,师傅不知道如何讲了,于是我利用下课时间,对“师傅”们的教法进行了指导。做示范给他们看,一句一句的教、打手势、画图,多种方法并行,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师傅掌握了讲解的条理,方法弄透彻了,再让他们去给自己的徒弟讲。同时,教师也要到组间去巡视、倾听,及时发现讲解过程中的漏洞。对于那些把徒弟讲不明白的师傅,我就把他叫到台上,给大家讲,我和所有的孩子一起倾听,帮助他完善讲解的方法,直到他把题目分析的透彻明白,并且能让其他同学都能够听懂。此外还对“师傅”进行一些做题技巧的指导。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鼓励“师傅”们自己编一些又好记又好玩的小口诀来帮助徒弟理解。日久天长,“师傅”们都有自编的一套学习口诀。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小窍门,巧办法,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四)共同提高,是互助的目的

在这样的坚持培养下,师傅的能力势必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这几个月中,这些作为小师傅的同学为了得到自己徒弟的欣赏和敬佩,也为了自己的小徒弟进步的更快,我发现他们在课上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了,听得更加认真,对我说的每个要求,每个重点都用心的记着。而这些小徒弟,在师傅的帮助下、监督下,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的想让自己和师傅的合作更加出色,有的甚至想超过师傅也去当师傅……课堂气氛空前热烈,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课堂、校园的主体。

篇6:师友互助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一)课标要求

普通初中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

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灵活话的教学手段和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主动有效的自住学习创造前提。师友互助是现存的多种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甚至满堂灌,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学生缺乏灵活性和思维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知识掌握不深刻、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厌学等等。有一种说法描述传统课堂:前十名高效,后十名睡觉,中间听或不听无关紧要。这就造成了:需要的时间不够,不需要的时间浪费。[2]

这个比喻反映了传统课堂的低效,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班级教学制时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但教育的现状似乎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构建高效课堂是摆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的超负荷量,造成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劳累紧张的状态。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锻炼时间越来越少、作业量越来越多,同时还有逐渐加重升学压力。家长操心的越来越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变长,自己的时间逐渐缩水。造成的现状是家长累、学生累、整个家庭累。当然更累的还是教师,有句话话形容教师:起的的比鸡早,死的比蝌蚪快。让教师、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处于如此劳累状态的原因是什么?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根本原因归结在于课堂效率不够高效,学生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既定目标。罪魁祸首是谁?是我们教师自己,教师通过一遍遍备课讲课 ,把知识烂熟于心,甚至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个教学环节应该进行什么,可学生却想进入了世外桃源,与己无关。教师的课堂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更别提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

。因此,要转变初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这既是互助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助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互助式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必须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助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突出多边互动促使每名学生、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的“好学生”之间,对学困生则是另眼相看。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全体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应用化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主动参与到互助教学中,可以真正发挥互助教学的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注定学习的能力,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的一线教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在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推行“师友互助”模式,同桌两人为一组,学习优秀的是师傅,学习稍弱的是学友,师傅一列,学友一列,师友互助学习,实现互助共赢。师友互助教学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一帮一,学生讨论问题、学生总结解题思路,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成绩,带动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拓宽学生思维,实现高效课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活动情景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型教学模式等“但不管哪种模式,都离不开自主、互助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师友互助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各种教学模式的概括和升华,强调的是自主与互助的和谐统一,同时强调一带一绑定,发挥学生优势。再次,丰富了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储备。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教学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积累有形的教育经验,如教学 实录、教学案例、教学故事、经验总结等音像资料或文字”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第一,破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互助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互相尊重、互负责,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同时,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第二,打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自学、互助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活动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师友互助提出,在以前的传统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是单打独斗,每当你回答问题时,你是孤立的,你会感到害怕,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会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相信这是传统课堂上你的感受。但是在和谐互助的课堂上,你不是孤立的,当你回答问题不全面或者是不正确时,首先有师傅来给你纠正和补充,然后全班的师友组也会帮你补充,所以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全班同学和老师都是你的后援团,那你还有什么顾虑?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你只需要把你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大胆的展示出来就可以。

参考文献

1、杨志才主编:《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2、郭平:《师友互助高效课堂实践》《陕西教育》2013.7-8

篇7:师友互助论文

———处处开放

姓名:吕霞 单位:凤城中心小学 电话;*** 邮箱:laiwulvxia@163.com

让“师友互助”的课堂之花 处处开放

凤城中心小学 吕霞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中心工作。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年前我校扑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习“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回来后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和谐互助”是一种由学生和谐参与,互帮互助的新的教学策略。其建构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基础,必须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体现在教与学的以下几点策略:一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二、学友学师互帮互助,激发上进的策略;

三、引导学生在讲解中学习方法和总结方法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

“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传统教学与高校课堂的对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敢于放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少讲,一般不超过15分钟,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互助提高;要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将教学权还给学生,在班里组成师友互助小组,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学师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学师也不会,先向其他学师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学师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样,通过学生帮助学生,兵教兵,亦师亦友,实现师友双赢。课堂上,教师以学定教,根据课堂上学生互助的具体学情进行巡视点拨、引导,当学生遇到共性的问题时,教师才走向讲台讲解。

“和谐互助”的一个原则就是上课开始先有学生自学,这就促使原来懒散的学生课前一定要预习,如果不预习,课上很难听懂学师讲什么?所以一定程度上就督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当然,学师、学友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个别学师会因为胜任不了而被调整为学友,而有的学友会因为进步较大升为师学师。

二、学友学师互帮互助,激发上进的策略

实行“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前首先要对学生集中培训。利用2节课时间对“学师”进行培训。“和谐互助”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但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还要对“小学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会讲,善讲,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傅。明确学师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兵教兵策略。

第一、课堂培训。课堂培训又分集体培训和个别培训两种情况。

集体培训一般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学生当堂讲题,其他同学补充、纠正、点评,统一认识后,再给自己的学友讲。个别培训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培训。在学生互助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不停地巡视,或者参与学生的互助活动,了解学生如何讲题,方法、路子是否正确,发现问题,老师要及时纠正,并适时鼓励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第二、课后专题培训。老师利用课间或其他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培训。如:重点培训几个“高明”的学师,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最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双赢。

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表扬,对学生的优点点评到位,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课堂上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通过模块检测,各学科每月发个本子,盖上奖章。学友有了较大的进步,学师、学友都受奖。师徒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互助学习也就更投入了。其次,班级每月开展“班级和谐互助之星”和“名师”活动,通过“日汇总,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对课堂表现和学习进步的师友进行量化考核,并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和素质评定手册之中,每月评比班级“优秀学师”、“优秀学友”。还让“学友”们在“学师”中民主评选班级“名师”,那些讲题水平高、责任心强、帮助学友进步大的“学师”成了“名师”。级部开展“级部和谐互助之星”,每学期评一次,经过自主申报、审核遴选、舆论宣传、竞选演说、民主投票、公开表彰等环节,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互助”课堂,影响带动了一大批明星师徒。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班内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潮,“学友”争当“学师”;“学师”争当“名师”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成绩就自然而然 的上升了。

三、引导学生在讲解中学习方法和总结方法的策略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在“和谐互助”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师”要教会“学友”,必须了解“学友”对知识掌握情况,必须要“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学师”必须在自身理解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学友”也要把自己的问题准确的转达给“学师”,以便于“学师”讲解。师徒在交流中互助,在互助中交流,在相互尊重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日积月累的互助学习中,学生的表达、倾听等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8:模具加工虚拟实验系统平台开发

针对以上现象, 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联系当今相关科技的发展, 为为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创实验模具加工试验环境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2,3]。

一、虚拟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利用Visual C++6.0工具开发创建的一个可视化实验操作环境, 通过虚拟建模技术在系统中构建每一个可视化仿真实验仪器或设备, 通过操作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 可进行各种实验, 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开发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结合的结合。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虚拟实验技术和模具拟实拆装引入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块中, 添加有关模具加工、模具装配, 模具结构设计和CAD、CAM等视频资料, 建立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验平台。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 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投资和实验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4]。系统总体设计模块分类如图1所示, 其中反映了本系统包含的模块和要设计的主体内容。

二、各分系统设计及其功能简介

1. 数控虚拟加工模块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使用正越来越普遍, 而数控机床的使用和维护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 因而需要培训大批懂得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5,6,7]。为此, 众多的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都开设了数控机床和编程等课程, 但缺乏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数控编程的操作, 可使实验成本大幅降低, 而实验质量和效率却可大幅提高, 既增加了实践机会, 又节省了开支[8,9,10]。数控虚拟加工模块是针对数控编程来设计的, 通过本模块的使用, 可以巩固和提高数控编程知识。

数控虚拟加工模块界面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数控加工显示区, 编程操作键盘和程序显示屏, 如图2所示。单击编程开始按钮“M”, 程序显示屏显示程序名, 即可以进行数控编程, 其工作方式按图3流程图进行。

单击图形显示按钮“后退”, 在显示区显示要加工的零件图纸, 然后根据图纸和加工路线, 结合现有编程代码, 完成数控编程。单击“后退”按钮, 零件图纸及编程代码在加工显示区显示出来, 如图4所示。

数控编程完成后, 单击“加工”按钮, 系统自动判断程序是否正确, 正确的编程将进入下一环节, 在加工显示区播放加工过程, 如图5所示, 错误的编程将出现程序错误提示, 需要重新检查并修改数控程序。

2. 模具拟实拆装模块

模具结构拆装实验, 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开的实验项目, 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典型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了解模具中各个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关系, 掌握导向件、卸料件的设计方法以及模具与使用设备的安装关系等。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化模具拆装实验与实际中的实验具有相同的效果, 所以模具拟实拆装模块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模具装配是根据模具的结构特点和技术条件, 以一定的装配顺序和方法, 将符合图纸技术要求的零件, 经协调加工, 组装成满足使用要求的模具。

模具拟实拆装模块界面分为三个区域, 即控制区、练习区和显示区, 如图6所示。

单击按钮“模具零件”, 在显示区显示所练习的模具的零件图片, 有模柄、导套、导柱、上模板、下模板、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上垫板、导料板、弹性卸料板、下垫板, 每单击一次, 显示一个零件的三维实体零件图。

当单击按钮“安装演示”, 在显示区播放模具的安装步骤和安装过程。单击按钮“拆卸演示”, 在显示区播放模具的拆卸步骤和拆卸过程。通过观看演示, 懂得实例模具的拆装步骤, 为进一步练习奠定基础。

看完模具安装演示后, 接下来是模具的安装练习。通过观看安装演示后, 知道安装步骤和安装的具体过程, 这样学生就有感性的认识。单击“安装练习”按钮后, 激活练习区中的各按钮, 开始模具的安装练习。单击“下一步”按钮, 步骤区显示模具安装步骤, 提示区显示练习的提示 (提示选择多少个零件) , 在零件区里根据步骤选择正确的零件, 单击“确定”按钮, 系统自动判断选择的零件是否正确, 正确的在显示区播放安装过程, 错误的重新选择。其练习流程图如图7所示。

3. 用户管理模块

进入模具加工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之前需要进行登录, 用户要填写用户名和密码, 通过才能进入主系统。单击确定后系统自动把用户名和登录日期保存到“D:\note0.txt”下, 作为参加学习的一个记录。

通过登录对话框系统自动进入主界面。主界面有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主窗口和状态栏。标题栏显示系统的名称;每一个菜单下有各自的菜单命令;工具栏是一系列工具按钮的组合, 当鼠标指针停留在工具栏按钮的上面时, 主窗口底端的状态栏上显示该按钮的一些提示信息, 并且如果指针停留时间长一些, 就会出现一个小的弹出式的“工具提示”窗口, 显示出按钮的名称, 工具栏上的按钮和菜单命令相对应, 提供了一种执行经常使用的命令的快捷方法;主窗口是工具区;状态栏是提示作用。

4. 数控加工实例模块

多媒体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最大程度地调动视听感官系统。在数控加工实例模块中, 主要添加了视频资料, 包括数控加工实例、模具虚拟拆装动画、塑料模具结构设计动画以及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动画等。

数控加工实例模块界面分三个区域:控制区、加工显示区和图片显示区, 共有四个实例, 每个实例分几步完成加工, 每点击一个实例按钮, 在图片显示区里显示相应的二维图和三维图, 在控制区里, 点击每一步按钮, 在加工显示区里播放相应的加工过程。

控制区的步骤按钮将被激活, 实例加工共分为几个步骤, 单击相应的控键可激活相应的加工视频资料。具体部分视频资料如图8所示。

三、结语

通过模具加工虚拟实验系统平台的应用, 能在较少的时间内掌握有关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综合知识, 在感知和训练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 对于强化模具加工效果、减少实验准备工作量, 提高实验效率, 减少实验开支都具有现实和积极的意义。

摘要:利用Visual C++6.0工具开发计算机模具加工虚拟实验系统, 将模具数控虚拟加工和模具拟实拆装实验引入系统中, 添加有关数控加工、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设计等视频资料, 建立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验平台, 有效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验设备投资大, 实验条件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进行虚拟模具加工实验技术支持, 且显著改善模具实验条件。

关键词:虚拟实验系统,模具加工,仿真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冬.国内模具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2]张冰.计算机仿真实验的教学应用及发展前景[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6

[3]章宏立, 李喆.虚拟现实在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11

[4]宋象军.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1

[5]王华桥.模具高校数控加工的实现途径与措施[J].模具制造技术, 2005, 5

[6]钱应平, 刘小鹏.数字化模具实验室构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4, 6

[7]杨林江, 刘家宾, 刘炳成.多媒体在新课改中的优势及作用[J].中小学电教, 2004, 11

[8]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Iwata K, Onosato M, Teramoto K, etal.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Manufac-turing Systems[M].Annals of the CIRP, 1995

篇9:师友互助,让数学课堂参与度更高

关键词 精心预设;预设问题;明确的要求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高效率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

(1)教学要把握教学节奏。曾经有人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我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容积 ②举例中感知物体中,有些是容器,有些不是。③描述身边物体容积。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2)注意好目标预设问题。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3)处理好教学环节的设计。怎样才处理好教学环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情景下适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适宜教师讲解?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那该如何调整?如果学生反映太难,有怎样调整?这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答对了应该怎样回应?错了,会是什么原因,又如何纠正?

二、数学老师要重点关注,是教学高效率的触发点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新课标对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解题策略的沟通、比较、总结中,渗透数学的思想,使数学课堂显示出丰富的教育内涵。例如,图形面积计算教学就是利用转化概括出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领悟到了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学生转化思想的理解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必须要合理驾御,是有高效率的中心点

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如教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是,教师采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的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上一篇:东天池社区党支部整改提高阶段整改措施下一篇:吃面的趣事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