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与管理

2024-06-14

风险控制与管理(精选十篇)

风险控制与管理 篇1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 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 最终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 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但过度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很容易变质为会计舞弊, 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予以关注, 说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为了控制审计风险, 也需要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审计风险控制

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 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盈余管理的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 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二是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 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 管理者为避免债务契约、在代理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 树立公司形象, 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 管理当局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在审计的计划阶段, 通过如企业内部访问、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以及当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 增加对企业的了解, 了解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变动的可能性, 了解被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情况及其财务状况等的基本情况, 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确定固有风险的高低, 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风险。

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方法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由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 操纵难度相对较小, 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 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具体方法有: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就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制定更高的“门槛”, 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的成本很低, 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 其本身的局限性使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 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成为可能。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对应计项目的确认的难度增加, 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 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 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 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

4、利用资产重组。企业为了粉饰当期的经营业绩, 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如我国证券法规定,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 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 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除此之外, 还有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且其方法在不断更新, 更具隐蔽性。

审计人员应以专业怀疑的态度, 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重点关注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报表项目、关注特殊交易和事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差异等方面, 运用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 识别不同的盈余管理, 判断其是否过度, 以期控制审计风险。

三、盈余管理的披露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 从较长的一个时期看, 它不会减少或增加企业的实际总盈余, 而是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时期的分布和反映, 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稳定发展的内部信息, 避免股价激烈波动, 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因此, 只要在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 对审计意见不会产生影响。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 对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企业要持谨慎态度, 应根据审计工作底稿, 充分考虑历年来的相关会计报表信息, 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如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过高, 审计人员认为与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的精神相背离, 很可能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或做出错误决策, 出具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就可能成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企业管理者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 审计人员为降低自身审计风险而关注盈余管理, 但盈余管理不是洪水猛兽。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 审计人员执业水平的提升, 外部监管力量的加强, 企业、审计人员对盈余管理形成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 就能够尽量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也就走向了规范。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1、魏明海, 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孙红梅, 论公司盈余管理, 山东商业会计, 2006012、孙红梅, 论公司盈余管理, 山东商业会计, 200601

[3]、朱廷桂, 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审计风险防范关系探讨, 科技创业月刊2007、073、朱廷桂, 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审计风险防范关系探讨, 科技创业月刊2007、07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篇2

在本次课程中,倍垒管理将带您了解何谓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您还可以了解到公司财务管理通常所存在的问题和建立现代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您的现代财务知识体系。那么如何构建完善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呢?如何找出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的财务风险?如何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呢?本节课程将在倍垒老师的带领下为您一一讲述。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为什么要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

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二、企业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关系

三、全面财务管理的含义

四、为什么必须构建全面财务管理?

五、自我诊断: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六、原因剖析

七、是否有必要调整、构建?

八、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讲 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知识

一、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内涵

二、现代财务管理的内部数据流程

三、财务相关系统

四、财务管理子系统

1、现金管理

2、现金流量与分析

3、工资核算与管理

1、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2、总账――财务核算

3、报表

4、应收管理

5、应付管理

6、费用核算、管理

7、成本核算、管理

8、税务管理

9、海关管理

10、预算管理

11、采购

12、库存

13、销售

14、车间统计核算

15、存货核算

16、财产清查

17、财务分析

18、现代西方财务管理――责任成本、成本性态、量-本-利

19、财务查询与决策支持

第三讲:集团财务管理基本知识

1、集团财务管理的独到性

2、集团财务管理体系

3、集团财务管理的建立、应用

第四讲: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

1、财务信息化

2、财务软件、ERP中的财务管理

3、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主动顺应和迎接财务信息化!

第五讲:如何构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1、总经理工程: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2、全面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

1)管理的业务体系的完整性――16个子系统

2)管理功能体系的完整

A. 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

B. 预测――预算――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决策

3)管理执行体系的完整、健全

4)在上述3步基础上,应用财务软件或ERP实现信息化!

3、业务体系的构建

4、功能体系的构建

5、执行体系的构建

1)组织架构

2)职责权限

3)岗位定义:分工协作

4)流程

5)方法

6)操作表、单

7)制度

8)工具

6、信息化问题

7、财务管理体系的应用、维护

8、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决策支持功能!

第六讲:财务风险防范

1、财务风险防范的概念、意义

2、财务有哪些主要风险?

3、各种主要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

1)投资风险及其防范

2)现金风险及其防范

3)税务、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4)结算与应收款风险及其防范

5)成本、费用风险及其防范

6)工资风险及其防范

7)发票风险及其防范

8)票据欺诈及其防范

9)资产管理风险及其防范

10)贪污舞弊的风险及其防范

11)破产风险

简析企业资金风险与管理控制 篇3

【关键词】 企业 资金风险 管理 控制

1.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第二,监控不力。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赢利能力下降。

2.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一个企业的风险会传导到另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风险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遭受损失,产生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因此,本文所讲的组织风险传导是指风险在组织内部的多个相关利益单位之间进行传递和影响。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即所谓多元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的问题。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企业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将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股利政策的制定,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股利支付比率、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股利政策可被看做是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的投资机会、未来收入的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外,公司通常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3.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进行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帶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朝阳.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及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篇4

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国内的很多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把财务风险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并存在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决策不科学等问题。尤其是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 由于规模小、底子薄, 财务管理严重落后。然而, 近几年国内不少知名企业就是因为未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从而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控制和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以增强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实施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要求企业:第一, 要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第三, 要准确预测宏观金融风险, 增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第四,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第五, 充分利用风险应对策略, 近一步降低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篇5

摘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不是对立的二者是协调统一的。而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有不同机构负责。对此企业可以对有关机构和业务进行整合,从工作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工作执行的方法、程序等方面,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职能交叉、资源浪费、重复劳动,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内涵概述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那准确的说什么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呢?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的采用—制约机制的建立—控制体系的形成三个阶段。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以及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相关岗位,它由于管理目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成为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如何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系概述:

1、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

内部控制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种管理,风险管理有些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规避,有些则是客观不可控的。目前在我国,风险管理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内部控制则是从外部控制的角度去考虑的,相比风险管理更加精确。如果企业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谈论

风险管理,那么风险管理就失去了意义,也很难找到有效避免风 险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因此,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去谈风险管理、进而增强企业识别、防范风险的能力,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性。

2、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实施风险管理前的环境净化器。实施内部控制时,一定要将“控”做到极致,左右摇摆,兼顾太多的内部控制很难达到环境净化器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内部控制建设就像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盲目开展风险管理,会使企业慢慢迷失前进的方向。

目前,内部控制在中国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很多企业都是“依葫芦画瓢”,还没有真正领悟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真谛。如果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认识不深的话,对实施风险管理将造成一定的阻碍。

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形成一种传统。或许这个过程将是纠结和痛苦的,但却是必不可缺的。企业在经历了这样的累积,再感受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将不一样了。

3、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主要区别

第一,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

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

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发布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

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

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的新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五、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总之,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实施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只有企业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

地铁施工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篇6

【关键词】地铁;施工;风险管控;研究探讨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的交通运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缓和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国内很多大城市相继修建了地铁,然而地铁工程与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相比,在施工过程中,基本属于地下操作,其施工的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突出,导致地铁的建设过程受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环境、施工技术的可靠度经济发展程度等诸多原因的制约程度更大,无论是设计、施工、決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进而造成地铁工程施工和运营安全风险大,这也是地铁工程成为高风险的建设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我国地铁施工事故发生频繁,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了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着地铁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1、地铁工程的特点及难点

在地铁选线过程中,为了方便交通线路的布置,以及考虑到站定选取的方便性,设计的施工线路大部分位于城市道路下方,这样直接导致施工场地的局限性。因此,在地铁工程的施工前,提前策划好交通疏导对地铁施工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地铁工程周围既有设施较多,而且地铁地下车站及隧道上方市政管线的分布较为密集,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线路规划不合理的现象,轻则容易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文物古迹、运营线路、桥涵等,容易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地铁施工现场涌水、突水,管线断裂和爆炸等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地铁位于城区,人工杂填土厚,土体多次扰动,稳定性差。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施工现场的坍塌,不仅延误工期,还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只有充分掌握地铁工程的工程特点和难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地铁工程建设的风险。

2、影响地铁施工的因素

2.1施工方法的影响

地铁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施工工艺有明挖法、暗挖法、盾构法等施工方法和辅助工法,具有很好的施工效果。但是在地铁进行区间隧道或基坑开挖的过程中,采用此类施工工艺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施工方法能引起地层周围岩土体的原始应力发生变化,导致其受扰动或受剪切而发生破坏,很容易引发不均匀沉降、地面塌陷或隆起的现象,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隧道的坍塌。因此,施工工艺选择的合理性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选择错误的施工方法和围护方案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地质与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地铁工程的主要施工环境在路面以下,具有极度的隐蔽性,以及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地铁施工还会受地质与水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受影响程度与地质水文环境的复杂程度正相关。因此,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如不做好安全防范,地铁施工过程容易引起停电、停止通讯,甚至引发触电事故以及管道的破裂引发火灾和爆炸或者坍塌、冒顶、涌砂、涌水、透水等事故,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更为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地表面塌陷或隆起,给城市带来区域性受损。

2.3施工管理及安全防护措施不足

施工管理及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也会对地铁施工产生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如:施工降水不当,可能会引起地表面不均匀的塌陷或隆起;此外施工作业人员长期吸入作业产生的粉尘、废气和烟雾,会引发矽肺病或缺氧症,威胁施工人员的健康。另一方面,如果用于施工操作的机械设备长时间失检以及电气设备过载等情况也会影响地铁施工的安全性。

3、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铁工程建设与城市周边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程度非常大, 如果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对线路选取,施工方案的选择等重大决策性问题的决策考虑不周的话,在地铁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过程中均会对城市经济带来不必要的重大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铁工程建设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提高对地铁施工风险的管理,对拟建和在建的地铁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继而合理规划地铁工程的施工,尽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显得非常之必要。然而就目前地铁工程的管理来看,仍然存在的严重的管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3.1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不规范

就目前地铁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管理来看,地铁工程的施工风险控制大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87号文件,以及用于指导的《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由于国内并没有颁布统一国家标准,直接导致各大城市对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规范地区性程度高,执行力度低。因此,没有强制执行的规范,施工过程中参与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风险管理的缺乏。

3.2设计与施工不能很好地动态结合

设计与施工很好地动态结合是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在地铁工程项目的确定到投入施工过程有很大程度上的简化,这也直接导致地铁招标工期紧,设计任务繁重的问题出现。由于设计施工前,对施工现场的勘探了解不够,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风险估计不足,技术、安全保证措施没有针对性或不完善等情况,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当初设计的边界条件不符合的现象,为了不影响施工的进度以及确保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及时根据施工环境进行施工方案的修正。但是施工方案一旦确定,其设计变更程序会较复杂,往往出现难以及时作出方案便更的情况,这也要求设计人员对施工环境的充分理解。

4、地铁工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措施

对地铁工程的风险管控的过程中,明确风险管控的流程是提高其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对流程的管理十分重要。

此外,除了明确风险管控的流程,还需要对以下影响因素进行管控,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1做好设计阶段环境调查

要想提高对地铁工程的风险管控,充分对施工环境进行调查是其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设计阶段是需要根据各阶段设计的深度要求进行不同深度的调查。充分考虑风险,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

4.2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

完善的检测系统和信息管理体系是保证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第三方监测与施工方相互印证,做到信息共享,共同监测,才能够更好地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对轨道交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尽管地铁的建设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大型工程,地铁工程周围环境更加复杂,稍有差池,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地铁施工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提高地铁工程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光云.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风险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2(01).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经营活动时刻处在高风险之中。全球范围内, 由于某个经营环节对风险的一时失控, 导致企业遭受巨额损失甚至毁于一旦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认清企业经营环节中潜在的风险, 加强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 进出口业务风险

进出口贸易是外贸企业的传统和基础业务, 一笔出口合同是否能顺利执行, 或者不上当受骗, 客户资信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资信良好的客户会认真履行合同, 资信不良的客户不但可能不会履行合同, 还可能进行诈骗活动。

进口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根据进口产品种类不同风险也不同, 如原材料等大宗产品, 市场行情变化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市场行情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行情影响, 还有汇率变化, 市场垄断等因素也是重要的进口风险因素。除此之外, 还有供货商资信问题, 合同条款签订问题, 产品质量和数量问题, 客户欺诈问题等。

(二) 投资实业风险

积极拓展实业项目, 是外贸企业发展新方向。许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 由于事先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技术经济论证, 只是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不能正确判断投资时机, 或投资时机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或由于自身素质较低, 而出现管理混乱、资金困难、效益不好等情况, 从而使企业投资蒙受损失。

(三) 国际结算风险

支付条款是合同条款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 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在结算环节出的问题也最多, 造成了外贸企业的结算风险。

(四) 跨国经营风险

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为以下六种:

政治风险, 突发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外汇风险, 由于外汇汇率变化而给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营风险, 由于市场的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可分为宏观市场经营风险和微观市场经营风险。

管理风险,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 企业内部组织构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财务风险,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及股利的变动给企业财务所带来的损失。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分布逐渐扩大、规模逐渐扩大, 财务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变动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往往越来越难以控制。

技术风险, 由于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影响。

二、控制和防范对外贸易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为提高业务管理水平防范业务风险,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规定, 尤其是各类合同审批流程和盖章、付款等操作, 各级、各部门发挥监管责任, 对业务、财务软件按照审批流程、权限及规定, 严格审核把关。

(一) 加强对业务客户的资信审查

对有业务关系的老客户, 要建立客户档案, 随时跟踪记录相关业务情况, 定期评价, 记入客户档案。对新客户, 不论从任何渠道介绍而来, 都要在业务成交前对其资金实力、履约情况、经营状况、信誉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 并写出资信报告。

(二) 加强合同管理

为使合同顺利履约, 避免和减少纠纷发生, 对外签订的《售货合同》、《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出口委托代理协议》、《进口委托代理协议》等合同或协议都应使用统一的合同格式, 合同主要条款必须完备, 所有合同必须按照审批流程逐级审批。

在重大合同签署后的履行期限内, 企业的有关人员严格按照《合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履行有关义务和责任, 遇有重大风险或潜在重大利益损失时, 及时呈报合同审查部门或企业主管领导, 避免遭致公司利益的损害。

(三) 加强进出口代理业务管理

对代理业务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如严禁将空白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出口退 (免) 税单证交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办理出口报关时, 应慎重选择商品税号, 不能随意选择商品海关编号或根据委托方指定海关编号, 应以实际货物为准;对不能认定的海关编码, 要咨询海关有关部门予以确认;如由委托方提供的海关编码, 需由委托方出具书面资料, 核实后操作。

(四) 加大投保出口信用险, 降低收汇风险

无证出口业务尽量选择投保出口信用险。出口业务应注意选择安全妥当的付款方式, 降低出口风险。同时, 加大预付款比例, 对可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地区, 预付款控制在30%以上;对不可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地区, 将预付款比例提高到50%以上, 个案全额预付, 防范因客户拒收或拒付带来经济损失。

针对出口逾期未收款业务, 财务部门要及时汇总, 反馈给业务部门和主管领导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加紧催收, 避免造成损失。

(五) 加强知识储备、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降低跨国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 开拓两个市场, 利用两种资源,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要定期组织出国工作人员培训, 对世界各国对我国投资者的态度、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利率、汇率及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予以分析评价, 在业务操作中予以指导, 使境外投资企业发挥出国际贸易、展览展示、招商引资、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物流分拨的功能。

(六) 加强投资管理, 降低投资风险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 确立风险防范控制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 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确立目标后, 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 及时纠偏补正。

2.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如果企业没有制度, 无章可循, 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 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 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 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 形成规范的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3.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 而是全员的任务, 因此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 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4.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 因此, 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 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5.完善制定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定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 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6.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 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 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

(七) 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 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 以保证公司的资本结构良好, 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 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公司各部门的监控, 主要通过考核相关的指标进行, 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公司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和控制资金流, 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审计职能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重心问题开展审计工作, 为企业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整体运行中应有的作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做到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讲求实效。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 实现财务管控目标。

继续深化内部制度建设, 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加强企业团队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管理工作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围绕公司的发展方向, 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 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讲求实效为工作目标。增加企业创新能力, 实行科学化管理, 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翔.现代企业业务流程标准化操作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

[2]李凤亭.企业风险管理.国际商务财会杂志编辑部.

企业筹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篇8

负债经营也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 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力杠杆。但是, 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 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为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 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 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 (都可能提高或降低) , 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业决策正确, 管理有效, 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使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管理措施失当, 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所以, 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 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下面就针对企业存在的有关问题谈谈筹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一, 要有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 企业毫无准备, 一筹莫展, 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 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即正确承认风险, 科学估测风险, 预防发生风险, 有效应对风险。首先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要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 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

第二, 建立健全风险监控机制。市场经济下,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因此企业就必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 运用科学的风险预测与风险监控机制规避筹资风险。它包括建立风险预测与分析机制。充分利用运筹学、统计学的数学模型对企业筹资、投资、销售等项目进行预测, 对风险进行分析, 找出风险的成因, 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建立风险监控的组织机制和机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建立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收集、管理风险预测的资料,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建立风险处理机制。当筹资风险成因确定之后, 应立即制定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 科学的财务预算, 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 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一个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可以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一般而言, 企业如果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掌握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 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 这时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筹资, 降低筹资风险, 与经营周期相匹配, 合理安排现金流入流出。其次,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 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 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 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 是复杂和困难的, 对一些生产经营好, 产品适销对路, 资金周转快的企业, 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 产销不畅, 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 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 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 一般在70%左右, 有的在80%以上, 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我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 降低资产负债率。

第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 企业应加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掌握先进的财会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中团结一致、不断创新, 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五, 做好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企业应对筹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做好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 在筹资前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和发展策划,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当确定筹资之后, 企业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 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做好经营风险防范, 从根本上降低筹资风险, 提高收益, 并对筹资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积累经验, 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与管理 篇9

一、建立赊销客户信用档案, 提高应收账款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在正式合作前, 对赊销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严格的调查和评估, 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是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准确的对客户信息进行识别, 为资信评级和信用额度审批提供依据。调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的主体资格、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市场网络、销售能力、组织管理、偿债信誉、偿债能力、是否有抵押品或担保及负责人的个人资料等方面。收集客户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公司组织机构代码证、担保人身份证等资料复印件是当然必须的。该项工作主要由承接订单的市场业务人员来完成, 有能力的企业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专责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此外企业也可借助一些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 (如:邓白氏等) 来完成对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对赊销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后, 应根据调查的结果评定其信用等级, 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档案。一般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 A级为战略合作、订单稳定和信誉良好的一级客户;B级为合作较稳定, 但有一定风险的一般客户;C级为资信不确定、风险较大的客户;D级为应淘汰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差别, 结合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生产需求状况及情势变化等, 合理确定每一个客户的赊销额和赊销期限。A级客户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月结30天、60天、90天或120天不等的账款结算方式, 信用额度当然也视不同客户而定, 对战略合作的A级客户也可采用VMI结算方式;B级客户在合同签订或订单下达时, 需先行支付10-50%的定金, 余款发货前付清或款到发货;C级客户须要求100%预付货款。凡赊销合同, 在合同订立时都必须增加每月定期对账条款, 否则可单方面中止发货和取消赊销信用额度。每年年终时, 根据客户公司实力, 订单情况、货款情况、垫资情况、合作情况等项目对客户打分, 进行资信重新评定。

二、建立赊销申报审核制度, 加强应收账款赊销控制与日常管理

前面已讲过对赊销客户须根据其资信状况设立不同的信用等级, 相应可享受不同的信用待遇, 如:赊销金额、赊销期限、有无担保等, 在日常操作中必须严格控制和把关。对于按订单生产的企业来说, 更应注意申报审核从客户落单就已开始。现今具一般规模的企业都会借用ERP系统来进行数据管控, 这为企业进行智能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平台,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管控的严谨性。客户落单, ERP系统自动识别是否备案 (即建立信用档案) , 未备案则提示启动资信调查和评估程序, 已备案则检查信用等级和赊销条件, 若正常直接进入落单生产或发货程序, 若超过信用额度予以报警, 提交权责人审批 (一般可设工厂、风控部和财务部三级联审) , 若联审不批准落单或发货, 业务员应及时告之客户, 让客户尽快汇款过来, 以便落单生产或发货。若批准在超信用额度的情况下先行落单生产或发货, 则业务员也应及时与客户沟通, 让其尽快还款, 减少风险。

三、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和考核奖惩制度, 强化对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

要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 尽量减少赊销风险和呆、坏账损失, 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 并辅以考核和奖惩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 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 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

四、采取多元化的应收账款清收方法程序, 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回笼

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企业维系市场份额的关键, 所以, 应收账款的清收针对不同的客户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非恶意的客户应继续保持业务往来, 力争通过沟通协调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打动客户, 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完整收回欠款, 对不良客户应采取一切合法手段, 将应收账款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应收账款清收中, 方式、方法要灵活, 随机应变。如:可采用提前付款返点的作法鼓励客户提前付款;回购客户可用的产品或资产抵偿欠款;利用原材料涨价等市场重大变化借机向客户申索欠款等。

五、充分利用金融工具, 转移赊销风险

在赊销业务中, 如果充分利用金融工具, 选择合适的结算支付方法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如:质量保函替换质保金, 多采用信用证 (L/C) 方式结算货款等。

六、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增强抵抗坏账风险的能力

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呆账和坏账风险, 但因市场环境的很多不可预测性, 发生呆账和坏账又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企业应建立坏账准备制度, 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以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摘要:应收账款的增加, 不仅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而且还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引发企业的经营危机, 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确保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 维护企业安全, 已成为企业无可回避的重点问题。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与控制 篇10

目前, 我国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影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具体如下。

1.1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即外部风险因素, 这种风险因素主要形成于政府税务部门的外部。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操作不恰当, 使计划的收征管目标与达到的目标不一致, 甚至偏离十分严重, 进而造成损失。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税收征管依据法律的规范性和社会公众法律维权意识的变化。规范性需要我们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使其更好地适应征管需求;同时, 也要适当的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律维权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税收征管风险的发生。

1.2 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即内部风险因素。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相关税务部门的内部的工作不当, 对税收征收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相关的税务部门可以结合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 对风险进行分类、识别、控制。

2 风险控制

2.1 确定税收征管风险控制目标

2.1.1 确定征管风险控制潜在损失目标

潜在损失是指在事物内部存在的, 还没有显示出来的, 但有很大可能在将来显现并发生的损失。所以, 要针对这种看不见的损失进行规避和控制, 将税收征管风险控制在损失发生之前, 即风险事故发生之前, 进行预测和规避。

2.1.2 确定征管风险控制实际损失目标

税收征管风险控制实际损失目标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后, 对风险进行控制, 以减少损失。尤其是针对于一些由于不可抗因素产生的风险, 只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的发生。

2.2 识别税收征管风险

在进行风险的识别时, 一定要对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加以分析;同时, 还要对相关的政府政策进行解读, 分析人员的安排, 对征管手段和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对税收征管的相关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研究相关责任方的资金流、资产和发票等信息, 进而做出判断, 找出风险的来源, 并及时解决。

2.3 制订相关的计划

想要恰当地对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 就要详细分析相关的风险控制理论,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比较常用的就是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利用。接下来对如何规避和控制税收征管进行介绍, 并从这两个方面对税收征管风险控制方案的制订进行说明。

2.3.1 规避税收征管风险

规避税收征管风险指相关的国家税务机关设法远离、避开可能产生风险的相关行为和收征管风险的环节, 其目的是将收管理行为发生损失的概率降至最低, 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进行控制的手段, 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大, 实施的困难也很大。

2.3.2 控制征管风险损失

控制相关的风险, 尤其是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 是实施税收征管风险管理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要在风险发生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或者在风险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和风险事故已经发生后, 尽可能的减少产生的损失, 减小损失的程度。完善风险控制的时间点, 风险发生之前要对其进行分析, 查找诱发风险的相关因素, 而风险发生过程中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避免风险的扩大化。风险发生后, 要总结相关经验, 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征管部门应成立常规控制机构。例如, 除了现有的各级征管部门和稽查局外, 试点成立风险专项控制的部门 (市级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中心) , 从行业专项进行征管工作。在进行监管过程中, 中小企业一般交由县级辖区管理, 而一些大型企业需要委派市一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 下派精兵强将在全市范围内交叉流动管理。

2.4 加强征管机构人财物的完善

首先, 在进行人才招聘和培训阶段, 要根据机构特点, 树立人才强税的思想, 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综合素质比较高, 具有出众才能的人可以安排到重点岗位。在财力上, 要确保县区征管部门的经费需求, 并且专项征管部门最好由市级统一进行保障。在物力上, 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稽查技术, 完善相应的奖励惩处机制。

3 结语

文章就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整理, 阐述了形成风险的原因以及风险的危害, 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提出了预防风险、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 希望可以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新艳.完善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2.

[2]陈蓓琳.基于风险控制的大企业税收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陈文娟.税收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税源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课程下一篇:液压翻转机构